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劳动教育课标解读(合集7篇)

时间:2023-07-17 16:23:03
劳动教育课标解读

劳动教育课标解读第1篇

学校以“和”文化(人与自然融合,人与他人仁和,人与自己静和,人与社会相和)为导向,构建“平等尊重,包容宽厚,共同存在,共同进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共美教育”。以“工作踏实,学问笃实”的“实”教风和“勤思好学,勤辨求新”的“勤”学风养育德美、智美、体美、行美的“四美学子”。在此理念下,学校开发了“共美教育”课程,包括修身、阅读和学农三类课程。

修身课程。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小学守则》等内容与校情学况相结合,创建了修身教育课程,制定了课程目标体系。中学部以“守礼、明德、立志”为育人一级指标,小学部则提出修身“十二好”目标:“读好书、写好字、说好话、上好课、走好路、做好操、吃好饭、扫好地、交好友、管好物、睡好觉、着好装”。学校把每一项指标细化到操作层面,分解到年级、学期,形成了修身教育内容和评价体系。教师通过朝会、主题班队会、学科教育、德育千分量化评价等多种途径落实目标,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操守。

阅读课程。农村学校缺少的是书墨香味儿,这既与社会、家庭文化有关,也与学校重视不够有关。学校充分认识到了这点,开发了阅读课程,希望从建设阅读课程入手改变师生文化。首先确定了阅读课程的目标:育德、养性、增智、习文,传承中华文明。然后各学部、年级围绕课程目标制定阅读课程计划,创建阅读内容、阅读活动、阅读指导与评价、阅读课堂模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阅读课程体系。同时,学校把阅读课程延伸到家庭、社会,通过亲子阅读等读书活动,小手牵大手,改变家庭文化。去年暑假,初一年级教师家访,发现有藏书的家庭仅占5%,今年再访,发现大约有一半的家庭购买了学生读物。

学农课程。学校九成以上学生来自农民家庭,但是绝大部分学生不识农、不会农、不爱农、不珍惜劳动成果。为此,学校创建学农劳动实践课程,开垦了十亩学农基地,三至九年级每班一块基地。学农课程由劳动实践课程和学科融合课程构成。劳动实践课程以培养优秀品德、磨练意志、砥砺品格为目标,以《农时话农事》手猿氏盅生劳动中的心路历程,展现成长和进步。学科融合课程则以培育科学精神,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将学科教学与基地资源有机融合,让学农基地成为学生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大课堂。学校通过播种季、丰收季等形式展示学农劳动实践课程成果。

此外,学校还着手建设“平等、尊重、民主、和谐”的“共美教育”课堂和开展“共美教育”主题活动。学生在“共美教育”的课程、课堂和活动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劳动教育课标解读第2篇

陶行知 生活教育思想 语文教学

视教育为快乐事业的陶行知,视教育为毕生追求的陶行知,视教育为最有可为之事的陶行知,以追求建立一套有效的公共教育体制为己任,毕生追求实现正义与自由的教育理想王国。其师范教育、乡村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的理念已为大家所熟知,鲜有人论及陶行知对语文教育的独到见解和实践。本文以陶行知生活语文教育思想为切入点,阐述其在识字阅读写作、语文教育目标和教科书选文等方面对当代语文教育的现实意义与启迪。

一、陶行知语文教育思想核心理论――生活教育

1.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师从杜威,受到杜威实验主义儿童中心论的影响,回国以后深入思考积极实践,基于中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主张。他指出:“好生活就是好教育;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为生活教育制定了五个目标:提倡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人生存的前提是具备健康的身心,人生活的基础是积极的劳动获得,人学习知识要采用科学的态度,人的高级追求是诗意地看待生活,人生活的最高阶段是创造性改造生活。陶行知以人的生活发展阶段展现了不同阶段生活与教育的关系。这是尊重生命个体、尊重生活本源的教育理念,是与新时代新课程相统一的教育理念。总而言之,生活提供给人生教育不竭的教育资源,培养优秀的人才、能够更好地生活是教育追求的最高理想。以生活为教育本源是终身教育永恒不变的内容,为了更好地生活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2.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主张“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将“教授法”一律改为“教学法”。他提出:“教学做是一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在实践中出真知。例如:种田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游泳在水里学,在水里教。一切生活的教学都要如此。实践教学在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内容,实践是生活教育的必由之路。既然“做”是核心,那么如何“做”呢?当然不是盲目地做,不是随心所欲地做,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劳力而不劳心,是只做而不思考,更不用说有创新的想法了;劳心而不劳力,只会停留在想法层面,不能得到验证。所以,只劳力或是只劳心,都不是陶行知眼里真正的“做”,他主张“在劳力上劳心”。是先有生活后有思考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告知我们要体味生活,关注自然,才能创造和谐社会。真正的实践是在生活实践基础上的思考与创造,是用实践中获取的智慧反过来指导生活。教育的可行之法是贯彻“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唯有培养出重视实践的人才,才能够征服自然,“天人合一”,营造和谐社会。

二、陶行知语文教育思想的现实意蕴

1.识字阅读写作――生活语文教育的主体

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推行平民教育,想以此实现正义与自由的教育理想,而平民教育最主要的内容是普及识字。对于识字教学,他非常重视识字教材的编写,并最先提出了识字教材编写的检测原则,即“拿几百万字的书来检测,看哪一个字发现次数最多?其最多者为需要,其次多数发现者乃是次要”。编选最常用的字作为识字教材的主体,并在陈鹤琴先生《字汇》的基础上,亲自编辑了《平民千字课》和《老少通千字课》。上至六七十岁的老者,下至六七岁的孩童都是平民教育的教学对象。他还研究规定了课时和教具,以《千字课》为例,全书共96课,要求用96天完成,每天学习一小时。要求采用幻灯和挂图等辅助教具。不仅如此,他还重视识字普及的成效,设立了平民学校、平民读书处、平民问字处。他事事躬亲,从教材编写到课时教具,再到推行机构的辅助,他甚至想到平民识字后,应让其真正体会到识字读书的乐趣,号召同道之人编写《平民周刊》、《平民丛书》、《平民职业小丛书》,旨在让刚刚识字的人可以读懂简易的文章。我们在偏远农村推行扫除文盲和半文盲的教育实践和陶行知一体化的平民教育,都是在追求人人识字、家家读书、个个明理的教育理想。

陶行知批判了传统教育书本中心和教师权威中心论,认为传统教育“看不起小孩子”,或是“把小孩子看成小大人”,用大人的想法要求孩子,拿大人的标准强加给孩子,把大人理想当成孩子的理想,“小孩子没有地位”,没有自己真正的需要和思考。现实生活中,多少家长把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去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人生理想。家长本身不了解语文学习的本质,让孩子阅读,只让孩子以考试为目的去阅读,却从不引导孩子体会阅读的乐趣和真谛;让孩子写作,只关注应试作文技巧,从不引导孩子“言为心声”,观察自己真实的生活,倾吐自己真实的想法。这也正是当今语文教育的缺失。陶行知提出“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不仅在民国时期极具教育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就是在普遍重视教育的今天,仍然闪现着思想的火花,照亮独具中国特色的教育之路。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以我们自己的生活为依托,充分利用生活资源的大宝库,在生活中学语文。

陶行知倡导教师和学生都要写日记,日记是每一个人一天心灵的写真,是学做文章的最好方法。每天不同的生活便是写作的源泉,写日记便“自然产生出活的文章”。做教师的“要做些儿童文学给儿童看,做些民众文学给民众看”。当教师的要积累生活,所谓“身教重于言教”,今天我们也在倡导教师写“下水文”,给学生树立模仿学习的典范。陶行知鼓励教师每天写日记,把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手所写的文章发表出来。教师关注生活,以生活为源泉进行写作,才能够做好“先生”。他倡导师生共同撷取生活的“活水”,用“活”的文字,写“活”的文章。当下我们作文教学过于重视写作技巧的学习,脱离生活的实际,凭空臆造,最缺乏的就是对生活的思考和源于生活的写作。作文与生活相联系,是解决学生作文假大空的唯一方法,作文与生活相结合,必然赋予文章新的时代内涵。

2.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生活语文教育的载体

民国时期陶行知就对教科书的选文标准提出质疑。提出中国的教科书还是以文字为核心,封建时代和民国时期都是以认字和认句为中心。从前教科书的宗旨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民国教科书的文字是依着三民主义的宗旨。但教科书仅仅是教识民权的字,不教如何拿民权;教读民主的书,不教如何做民主的事。教科书虽以文字为中心,却没有把最好的文字收进去。且用零碎的文字做中心,每课仅教几个字,仅传授一点零碎的知识。学生读了一课就再无兴趣,没有进一步的课外阅读做引导。教科书文字中心之过在于以文字当教育,以为文字之外别无教育。陶行知对教科书一针见血的批判不仅适用于其生活的年代,纵然时光斗转,今天的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学生照本宣科,人云亦云,教师机械地引导学生如何准确地抓住标准答案,分数成为了孩子的唯一评价标准,以及教师的唯一评价标准。

陶行知倡导“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一句话,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作指导,以整个生活系统为中心,组成一个生活指导用书系统。他提出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要拿生活为中心,让文字为生活服务,教科书应该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这才能称之为教课书。生活教育是通过各种生活课程来完成的,生活的系列课程大致分为五类:健康生活、劳动生活、科学生活、艺术生活、社会改造生活。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我国最早的校本课程体系。他的生活课程体系为建国以后的学校课程设置提供了参考样本,为今天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了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

教科书内容的选择要依托三种标准来衡量:要有引导人动作(行动)的力量;要有引导人思想(思考)的力量;要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创新)的力量。这与我们当今社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宗旨确实有着惊人的一致。让阅读与生活紧密相连,对于课外阅读指导产生新的理解,如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不仅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部探险与创新能力的教学指导;读《少年维特之烦恼》,不只是一部描写情感的小说,更是一部青少年恋爱指导书;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更要增加孩子亲近自然和昆虫的机会。教师要体察名著阅读与生活的关系,挖掘文学作品中的积极要素,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地思考问题。

3.健全人格的培育――生活语文教育的目标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培养,各门学科的设置目标就是培养为现代社会发展服务的合格人才。所以,语文学科作为各个学科的基础学科,是“人”的培养最重要的载体。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是一个宽泛的表述,在具体语文教学中由教师体会、理解和把握。而当前的应试教育下,语文课程更多地是对于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忽视了个性和人格的诠释与评价,或者说是很难用考试的形式来进行评价。陶行知的办学旨趣在今天仍值得我们揣摩和学习。他提出:“教师的一部分生活也是学生,教师和学生都要负学问的责任。做学问最忌的是玄想,武断,尽信书,以差不多自足,以一家言自封。我们要极力地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知疑,假设,试验,实证,推想,会通,分析,正确,种种能力和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泉源。”简言之,教师和学生要有科学的精神。在任何时代我们都是物质环境当中的人。对于四周的环境,最忌是苟安,同流合污,听天由命,不了了之。他倡导师生成为“有进取性的人,对于环境总想加以改造。我们应该秉着美术的精神,去运用科学发明的结果,来支配环境,使他们现出和谐的气象。我们要欣赏性地改造环境,要有美术的精神”。无论是恶劣环境还是优越环境,我们不仅是物质环境当中的人,并且是人中人。做人中人最要紧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生计和耐劳的体魄。无论世事变迁,终要有大丈夫的精神。

陶行知的教育目标明确清晰,研究知识和学问,就要让学生会观察、会提问,勇于求证和实践,锻炼学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态度。我们三维目标之“知识和能力”在陶行知的教育理想中更具体更有指向性。我们培养人才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和继承,最为重要的是具备探求真知的能力和积极实证的精神,这才真正诠释了我们课程目标的“良好个性”理念。对于“三维目标”之“过程与方法”,陶行知更是诗意地理解为是要欣赏性地改造,是运用知识来改造环境,是追求和谐的气象。在20世纪初就进行了很好的解读。“情感态度价值观”在陶行知的目标中更显示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他提出了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应具备“大丈夫的精神”,是不屈服的意志,是独立的思想,是民族的气节,是耐劳的体魄,是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大公无私的容量。这样的情感培养目标更具形象性和感染力,更易使教师在教学中提炼和升华,这样的表述会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心中升腾起浩然的民族正气。

另外,陶行知提出了“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的生活教育读书法。他认为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一样,都是给人用的。读书是形式,其终极目的是用书。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书才是值得阅读的好书。他倡导辩证地看待书中内容。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不可以全信,有疑问的地方就要质疑提问思考。传统教育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抹杀了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生活教育教学生学做人,教学生学会生活。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读活书,活读书,让读书时刻与我们相伴,与我们的生活相伴吧。

――――――――

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课标解读第3篇

路径:学校课程建设的三种思路

由于人们对三级课程的理解不同,学校的社会背景及课程资源相差悬殊,所以课程建设的路径和操作方法差异也很大,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种思路。

一种思路是当前全国绝大多数学校课程建设的主流的思想,其理论支点是“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课程设置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就是依据教科书开足开全各门课程;地方课程就是地方教材里的东西;校本课程是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以外开设的学校特色课程和学生特长课程。

第二种思路是国际化,从理论到课程实践基本是依照美国来设计的,其理论支点是学校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课程设置的方式基本上也是国家课程+学生个性化课程,除了学校开设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之外,学校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千百门选修课程,学生实行走班制。

我们提倡第三种思路,理论支点是罗纳德的课程观,课程是教育,而不是教学;课程包括内容和过程两个方面;内容和过程又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课程的主体是学生,不是老师。因此,乐陵市实验小学的课程建设遵循教育规律,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和社会化问题,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内化与整合,形成既体现国家课程意志,又符合本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学校课程体系。

原则:学校课程建设的“三化”

学校课程建设应该是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实践,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国家课程代表的是国家意志,它只是一个总体目标,各个地域或学校的课程设置应该是对国家课程的细化、活化、深化。这些课程都是从国家课程标准里长出来的,而不是在国家课程标准之外拼接上去的。

国家课程校本化

通过解读国家课程标准,依据标准涉及到的知识、能力、方法、习惯、道德品质等要求,结合学校和师生实际情况构建学校学科课程体系,根据课程体系编制校本教材,并把相应课程划分成周目标,同时创建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流程。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班级情况制定出学期教学规划,把各类课程细化分解到每一周,从而确保国家课程标准的有效落实。

学科课程综合化

信息化时代知识呈爆炸式增长,知识技术的迅速更新必然导致职业的不断变化,传统教育是工业化生产的产物,特别强调人才的专业性,未来社会专业性越强反而失业的可能性越大。因此,课程设置要打破学科界限,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拓展,实现各类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渗透,使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生命课程相互关联与补充,做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和谐统一。

实践活动课程化

课程在学校里的价值不仅仅是以文本的形式出现的,它是学校教育目标与追求得以实现的载体,课程引领教育实践。因此,学校开设的实践活动不是孤立于教育教学之外的附加,而是每一项活动都和课程相融合,让学生站到课程的中心,通过各种资源的整合,形成更大的教育优势。如果缺少了这些,活动也只能停留在活动层面,达不到育人的目的。

体系:学校课程的三维构建

依照课程建设的原则,我们把学校课程大致分为:学科课程、生命课程和文化课程。学科课程主要是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品社、科学、综合实践等内容。生命课程主要涉及学生身体基本素质、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生命安全、食品卫生、生活习惯等。文化课程包括个人修养、道德品质、理想追求、精神信仰、文化认同、历史认知等等。

学科课程体系

学科课程是学校课程的核心课程,因此必须在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设置便于老师操作的学科课程体系。我们的课程体系是“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师本课程―生本课程”,同时把语文、数学、英语、音体美等学科都分别划分为基础性课程、阅读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三大类。

语文基础性课程包括汉字课、写字课、朗读课、成语课、诗文课、经典课;语文阅读性课程包括阅读课、文学课、影视课、名曲课、名画课、历史课、戏曲课;实践性课程分为观察课、时政课、地理课、棋艺课、体能课、规划课、游学课、礼仪课、民俗课、家政课等。数学基础类课程设置了养成课、书写课、学法课、合作课、建模课、练习课等;数学阅读类课程有数理阅读、数字阅读、图表阅读、图形阅读、经典阅读、习题阅读等;实践类课程涉及到社会实践课、数学家政课、数学时政课等。英语也是如此,有基础类课程:字母课、书写课、词句课、音标课、综合课;有阅读类课程:诵读课、阅读课、影视课、写作课;有实践类课程:情景课、民俗课、时政课、地理课等。

生命课程体系

教书育人是教育第一要义,教育的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鲜活生命,所以,教育必须围绕提高生命质量而展开。如何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人身安全,如何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如何让学生拥有良好人际关系,如何提高自身的生命价值,怎样获得生命尊严等等,都是教育必不可少的。

因此,把学生整个生命成长的需要都纳入到学校课程之中。习惯课严格规范学生的坐、立、行、卧;健康课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丰富学生的健康知识,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体能课把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联系在一起,通过亲子锻炼、学校体能吉尼斯等活动,把体育锻炼延伸到校外;安全课通过各种安全演练、社会调查、专家讲座等形式,覆盖交通安全、居家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等多个方面;劳动课包括家务劳动、学校劳动、社会劳动体验等形式,让学生的劳动意识、态度、方法、技能等都得到落实和发展;规划课让学生的成长更加科学、理性,理解生命意义、确立人生目标、分析成长路径、正视困难问题,让人生的道路更加平坦,减少发展的盲目性。

文化课程体系

劳动教育课标解读第4篇

在行为礼仪课程中养成

学校的行为礼仪养成教育牢牢抓住“行为习惯”和“清洁卫生”两大根本,按照“低起点、小坡度”的原则,从“学生样子”到“文明”再到“优雅”,从“不乱丢乱扔”到“懂规则”再到“感恩回报”,逐级提高要求,并通过日复一日的强化训练形成习惯。学校提出:学会做人,从学会感恩开始;学会做事,从学会扫地开始;学会健身,从学会做操开始;学会礼貌,从学会问好开始。比如学校对学生问好的具体要求是:在校内遇见成年人时主动、热情、大声地用普通话问“老师好”,学校挖掘出“老师好”三个字背后至少有以下德育功能:克服“盆地”意识,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营造和谐人际关系氛围;体现棕北学子热情好客、彬彬有礼;让来宾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

近年来,学校以行为习惯和礼仪教育为主线,针对行为习惯和国际礼仪开发了《学生成长指南》和《让世界成为我们的教科书》读本。学校通过开展“学雅规、立雅标,练雅行、正雅态,扬雅风、颂雅德”的雅言雅行系列教育活动实现养成教育规范化。结合国际交流的需要,在班队课中强化对国际礼仪和国际规则的学习从而使习惯内化为素养。

在劳动服务课程中成长

为破解“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缺失和城区学校缺乏劳动教育基地”的难题,学校将一个学期的劳动技术课集中到一个星期,推行周劳动服务班制度,各班轮流承担劳动及服务两大任务。承担劳动服务的班级,周一至周五上午第一、二节课和下午第一、第四节课对校园公区进行清扫和保洁,学生还要负责所在岗位的纪律、秩序、安全管理及礼仪示范服务,学生还要将劳动服务延伸到家务劳动和社区志愿服务中。

由于劳动服务班有固定的时间,有专门的指导老师和明确的目标任务,学校逐渐将劳动服务作为一门特色校本课程来开发,具体做法是:按照“总分结合,分层实施”的思路设计课程目标,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拓展,校内+校外”两类,在课程实施中注重“过程指导和整体推进”,在课程评价上“立足发展,激励导向”。

劳动服务课确实用去了一些课时,但是,它的价值却不是同等时间的课堂教学所能比拟的。学生在劳动中改变态度、习得技能,在劳动中养成和做人,在劳动中学会管理与服务,在劳动中融入集体、展示风采,在劳动中懂得尊重和感恩。十八年来,棕北学子学习质量和劳动能力比翼齐飞。

2003年,《劳动・服务・养成・做人》德育创新案例荣获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工程――全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及德育新成果展评活动”一等奖。

在主题活动课程中感悟

学校以开发劳动服务课程为契机,理性思考如何以课程来统领德育工作,最终确立以“对自己、对他人、对自然、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的关系为纲,从七个维度(自我观、亲情友情观、环境观、集体观、社会观、国家观、世界观)确定德育课程目标体系,以“学会各种道德关系处理”系统构建德育课程内容体系。学校尝试以“学年度”为周期,按月分年级设计德育主题教育活动,逐步构建德育课程的实施体系。如:2月强化规范巩固标准月 、3月文明礼仪评优选先月、4月聚焦课堂高效学习月、5月拓展素质艺术活动月……

在“我爱我班”主题德育活动月中,学校将国旗护卫队和升旗仪式任务承包给四个班级。学校派专人协助班主任在固定的时间训练国旗护卫队,班主任负责落实升旗仪式的相关任务: 主持人、音乐指挥、护旗方队、我爱我班文化建设展示和国旗下讲话等。在执行完升旗仪式任务后,学生要写出感悟,德育处要将相关文字、图片整理,汇编成升旗仪式校本课程读本,供其它班级学生传阅和借鉴。

每年11月是体育活动月,学校首先对大课间进行课程设计,主题确定为“强身健体大舞台,自主自信展风采”,在日常体育锻炼中融入“国际礼仪培养和团体操训练”内容,并在活动月中检验和展示课程效果。

在国际理解课程中浸润

作为成都市校园文化建设典范学校,学校确立了“以素质教育为目标,追求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精神文化,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浸润。学校在全省初中学校率先开发出《国际理解教育文化礼仪读本》,将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列入课表。聘请专任教师和家长导师,每周在全校各班开设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并将该课程学习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劳动教育课标解读第5篇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老舍的《养花》一文时,可以抓住老舍先生养花所付出的劳动这一段落,着力渗透“不劳动连棵花儿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一富有人文内涵的思想内容。课上引导学生夸夸班上热爱劳动的同学,并倡导组织学生进行公益劳动,家务劳动,自己也学养花等实践活动。这样也就使学生懂得了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道理,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又如:教学古诗《石灰吟》,课前准备好几块生石灰和盛有清水的脸盆,让学生在课堂上把生石灰放进脸盆,亲眼目睹生石灰的变化过程。学生对坚硬的生石灰在水中沸腾,翻滚,最终踪影皆无,只留下清白一片的变化过程惊叹不已。可想而知,此时教师不用讲解,学生也已深入感悟到石灰不怕牺牲的品格,清清白白的形象,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并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 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劳动教育课标解读第6篇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多系统的、多层次的认知心理过程。在认知理论的影响下,阅读模式经历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交互模式和图式理论等阶段。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刺激过程,是阅读主体(读者)被动译码的过程,影响阅读活动的主要因素是外部刺激。古德曼(Good-man)对传统的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提出批评,指出阅读是一种心理学的猜谜游戏,阅读是读者通过视觉信息确认自身预测的自上而下的过程,反对语音先于意义的说法,认为意义已经存在于读者的大脑中,阅读主体(读者)的视觉对文字的处理只是进一步证实他们的猜测。后来,研究者们发现阅读过程不是被动的解码过程,也不是单纯的自上而下的过程,而是一个包括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方式的交互阅读过程。阅读活动既是阅读主体(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也是阅读主体(读者)与阅读客体(文本)的对话。和交互模式紧密相关且极为接近的是关于知识表征的理论,即图式理论。图式理论认为阅读主体(读者)的认知结构(图式)直接影响阅读活动,阅读主体(读者)的认知结构(图式)的范围越大,可分辨度和巩固程度越高,就越有利于对阅读客体(文本)的加工和理解。与此同时,阅读文本中新的知识信息也会进一步扩大读者的认知结构(图式)。可以说,这些阅读理论的研究对对外汉语的阅读教学具有极大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然而,却都是重视阅读的心理机制、信息处理、阅读行为、阅读策略等内容的认知研究,而对作为社会人的阅读主体在课堂上的情感因素重视不够,对情感因素影响阅读活动的机制研究甚少。实际上,阅读过程不仅包括阅读的认知因素,还包括阅读主体的情感因素,阅读课堂教学不仅要遵循语言学自身的规律,还要结合留学生的阅读心理进行灵活的调整,要关注阅读过程中制约阅读活动的各种情感因素,而“阅读疲劳”就是影响阅读效率的一个重要情感变量(affectivevariables)。

二、“阅读疲劳”的界定

1.什么是“阅读疲劳”作为一个影响阅读活动的重要情感变量“阅读疲劳”在阅读学中还未作为一个正式的概念被提出。而事实上对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以及阅读心理学相关问题的研究,都需要对“阅读疲劳”进行必要的界定。我们认为“阅读疲劳”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阅读疲劳”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阅读主体因生理或非生理因素导致的阅读效率降低的现象;狭义上是指阅读主体在课堂这一特定环境里,因非生理因素导致的在提取语言代码所含信息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主体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和加工处于停滞、难以持续的消极被动的情感状态,主要表现为阅读主体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精力不集中”、“心不在焉”、“走神”“烦躁”、“倦怠”等现象。

2.“阅读疲劳”的理论依据“阅读疲劳”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情感过滤假说”为理论依据,它是外部刺激导致的阅读主体在正常的课堂阅读活动中普遍出现的一种消极被动的情感现象。人本主义心理学将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和认知活动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总是伴随着情感因素,当人的情感因素压抑或抹杀时,学习者的学习潜能得不到实现和发展。培养积极情感会激发学习者学习热情,增强学习自信心,从而促进认知活动的顺利发挥。人本主义心理学相关理论为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应避免“阅读疲劳”这一消极情感变量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激发和培养阅读者的积极情感,促进阅读者阅读能力、阅读水平的自我积极评价,避免“阅读疲劳”。“情感过滤假说”则为“阅读疲劳”如何影响阅读行为的过程提供了理论上解释。“情感过滤假说”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由西方语言教育家提出,其主要目的是解释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主要观点是“情感过滤是一种内的处理系统,它潜意识地通过情感因素来阻止学习者对语言的吸收”[1],是“阻碍语言学习得者完全吸收所获得的可理解输入的心理障碍”[2],其情感过滤的过程是:语言输入———情感过滤———语言习得机制———习得语言的能力。如果“情感过滤”强,大脑就会形成障碍,语言输入就会被过滤,如果“情感过滤”低,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就能顺利地进入语言习的机制,产生语言习得。“阅读疲劳”给阅读主体增加了情感障碍,影响了阅读行为的顺畅进行,阻止可理解语言输入的习得。“阅读疲劳”是在课堂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是可控情感,是由非疾病的因素导致的使阅读行为难以持续的心理现象,而且持续的时间较短,会随着课堂阅读行为的结束而消失,这与医学上的“阅读障碍”“阅读苦难症”“阅读无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属于不同的范畴。

三、汉语阅读课堂教学中“阅读疲劳”的动因调查

情感因素对语言输入起着过滤作用。“阅读疲劳”作为一个消极情感,对语言输入存在过滤,阻碍着阅读主体对可理解语言输入的习得,破坏了阅读行为的顺利进行,给我们阅读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障碍,加大了阅读课堂教学的难度。从理论上讲,“阅读疲劳”存在于一切课堂阅读行为之中,可广泛应用于第二语言的阅读教学,下面我们以对外汉语阅读课堂教学为例进行调查分析。

为了了解“阅读疲劳”在对外汉语阅读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和成因,由于受到来华留学生数量的限制,我们2011年3月和2012年6月前后两年对同一年级的89位海外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海外留学生都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阅读疲劳”,“阅读疲劳”在汉语阅读课堂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那究竟哪些非生理因素是导致“阅读疲劳”的重要因素呢?我们从阅读文本、阅读行为、教师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是以身体健康的留学生为对象。参加这次调查的89名留学生,来自7个国家,见下表:其中女生52名,男生37名,使用的教材是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阅读教程》第三册(王世巽、刘谦功、彭瑞情主编)。这些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情况是:具有中级程度的汉语能力,语言水平不高,知识储备还不充分,阅读技巧、阅读策略还在形成中,不能很好地运用阅读技巧解决阅读障碍。我们的调查涉及三个方面六个测试项。要求留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打分,打分标准分为三级:在该情形下“经常”出现“阅读疲劳”(2分);“不经常”(1分);“不会”(0分)。6个动因测试项中,①②③是文本方面的原因,从列总数的相对频率计算出的百分比最高,“经常”达到58.1%,“不经常”达到47.1%,说明文本方面的因素是导致“阅读疲劳”的首要因素,其中①与文本的语言难度有直接的关系,以1.36分位列第一。说明文本语言障碍越多,“阅读疲劳”越容易出现,语言障碍是“阅读疲劳”产生的最主要原因。②与文本题材有关,课文内容没意思的实质是题材缺乏生活性和实用趣味性,在我们考察的6项动因中课文缺乏实用性、趣味性也是导致“阅读疲劳”的重要因素,平均分为1.303。③与文本内容的长度有关,位列第五,说明课堂上阅读时间的长短不是导致“阅读疲劳”的主要原因。④⑤是阅读行为方面的原因,主要涉及留学生的两大不良阅读习惯,从列总数的相对频率计算出的百分比比较高,“经常”为29.7%,“不经常”为39.6%。可以看出不良的阅读行为是导致“阅读疲劳”的第二大因素。#p#分页标题#e#

一般来说,文本难度越大,主体“频查词典”“回视”等不良阅读习惯也就越明显。但是在阅读教学中,碰到语言障碍,留学生应学会运用相关的阅读技能和策略跨越障碍以避免阅读行为的中断和停滞,“文本的语言难度”应是语言输入方面的原因,不良阅读习惯则属于主体可以避免的主观因素,两者虽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但分属不同范畴。这两大不良阅读习惯都严重影响主体阅读的积极性,分散注意力,容易诱发“阅读疲劳”,分别位列第三和第四。“频繁查字词典”和“回视前文”等凸现出留学生在碰到语言障碍的时候,没有很好地运用有关阅读技巧来协助解决障碍。这符合中级阶段低年级留学生的语言水平情况———汉语知识储备不足,相关图式不充分,运用阅读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⑥与汉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有关,位列第六,从列总数的相对频率计算出的百分比较低,“经常”12.1%,“不经常”13.3%。这说明,在中级阶段的阅读课上,汉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影响着学生的阅读行为,但在诸多动因中教师不是导致“阅读疲劳”的关键因素。这一结果与阅读教学特性相符,即阅读教学是阅读主体对文本进行心理认知的过程,阅读主体的阅读行为是阅读活动的中心,教师的课堂教学只是阅读认知活动的外因,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总之,在对外汉语阅读课堂教学中,不合适的文本是导致“阅读疲劳”的首要因素,其次是不良的阅读行为,最后才是教师的教学。

四、解决“阅读疲劳”的对策

1.控制文本语言难度,加强教材的同步性、生活性、实用趣味性从上面的考察分析可以看出,在与阅读文本有关的①②③三种情形中,经常出现“阅读疲劳”的同学有42人次,占所有“经常会”出现“阅读疲劳”的同学的52.5℅,可见文本问题是导致“阅读疲劳”的最主要原因。我们认为要解决文本问题一般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控制文本的语言难度,注意配套教材知识的协调性和同步性。文本的语言难度是导致“阅读疲劳”的最主要原因。从心理学角度看,如果阅读主体的阅读行为频繁受挫,那么他的阅读动机和阅读热情就会被磨损,这样就很容易出现思想不集中等“阅读疲劳”现象。阅读文本的语言难度主要体现在字、词、句上,那么如何控制字、词、句的难度呢?克拉申(Krashen)提出语言难度适中的标准是i+1。即文本的难度应该超出阅读主体的水平,但只能超出1,1在这里是一个变量,它与文本的长度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根据《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1999),中级阶段低年级留学生的汉语阅读的“i+1”是阅读生词量不超过3%、无关键性新语法点,阅读一般性文章和较为复杂的应用文时,速度不低于120字/分,理解准确率80%以上。具体来说,字词的难度比较容易控制,可以量化,如严格控制生词量,提高常用词的复现率等,但句子及更大的语法单位的难度就很难量化。句子的难度涉及多方面的语言因素,如句法、语义、语用和修辞、语境、篇章等。我们认为除了要按照等级大纲要求编写教材外,还要注意配套教材使用的同步性,阅读文本中出现的句法以及语义和语用、修辞等现象一定要在配套教材中预现,尤其在综合课中。如果阅读文本和配套教材缺乏协调性和同步性,那么不仅使各个技能训练脱节,而且还增加了文本的难度,导致“阅读疲劳”的产生。因此,控制生字词的数量、提高常用词的复现频率、注意配套教材知识的协调性和同步性,可以控制文本的语言难度,减少“阅读疲劳”的产生。

其次,要努力提高文本的生活性、实用趣味性,增强文本的吸引力。阅读文本是否具有趣味性是影响留学生“阅读疲劳”的第二大因素。文本的趣味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刘询,1995),“影响趣味性的因素有:文章题材、思想、语言风格、版面设计等,而趣味性针对的主要是课文,即选材问题”[3]。要做到选材的趣味性,关键要解放思想,敢于突破传统课文过多强调教育意义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选材思路。正如赵金铭(1998)指出:在对外汉语教材中,要想内容有意思,首先要突破一些旧框框,比如我们编课本首先考虑,“要有思想内容”、“要富有教育意义”、“要弘扬中华文化”,岂不知就是这些使得我们编课文时束缚太多,顾虑太多,结果是教材缺乏灵活性和时代感。我们认为中级阶段低年级的阅读文本在题材上应注重生活化和时代感。除了一些传统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外,还应选择一些与留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诸如教育、饮食、娱乐、交际等生活化、富于时代感的文本。

题材的生活化和时代感一方面可以减小文本的难度,另一方面又增加了文本的吸引力,可以大大减少“阅读疲劳”的出现。同时,教材编写应严格控制文本的字数。文本的长度也是诱发“阅读疲劳”的一个主要因素。文本越长,留学生的阅读时间就越长,也就越容易产生“阅读疲劳”。究竟多少字的文本适合中级阶段低年级留学生的阅读实际?根据有关学者①的考察并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我们认为中级阶段的低年级文本的长度应当控制在400~550字之间为佳,最好不要超过600字。其实,文本方面的问题实际上就是阅读教材的编写问题。一套语言难度适中、知识协调同步、趣味性强、长度适当且兼顾语言技能的阅读教材可以有效地减少、避免“阅读疲劳”的产生。

2.加强汉语阅读策略、阅读技巧的教学和应用“碰到多处语言障碍”是导致“阅读疲劳”的一个主要因素。这一方面是由于文本客观地存在着一些比较难的语言知识,但另一方面与阅读主体汉语知识积累不够、图式知识不足、不能成功地使用汉语阅读策略、阅读技巧也不无关系。按照图式理论,在阅读过程中,主体运用图式知识对所阅读的文本主动解码,主体对文本内容相关的知识知道得越多,就越容易理解文本,越容易进入阅读状态和文本当中,从而也就不容易产生“阅读疲劳”。

除此之外,频繁查字词典、不跳跃阅读障碍这些不良的阅读习惯极容易导致阅读行为中断,推论、预见、概括策略不能通畅地应用,使主体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差,阅读效率低,会严重影响主体的阅读热情,挫伤主体的阅读动机,从而不可避免地促使“阅读疲劳”的产生。因此,需要根据阅读课的性质及课程特点,加强阅读技巧和阅读策略的教学,提高主体的阅读能力,使阅读主体熟练地通过阅读技巧、阅读策略跳过语言障碍。#p#分页标题#e#

阅读策略是“学习者为解决阅读中的困难而采取的行为过程”[4]。它不仅包含一些阅读技巧,如:预测、推理文章的内容、猜测文中生词的大意、略读、跳读等,还包含阅读者为达到预期阅读目的所采取的有选择性和控制性的行为。掌握一些列阅读策略的阅读主体当阅读行为受阻时,会灵活成功地采取合适策略解决阅读中的困难。我们应加强阅读策略的教学,通过有关阅读策略训练,培养阅读主体运用有效阅读策略提高自身阅读水平,保证阅读行为的顺利进行。国外的相关研究表明,外语阅读课堂教学应与显性或直接式(direct)的策略训练方式结合,国内的相关实证研究则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各组(实验班与对照班)阅读速度变化上的差异,发现实验前后两组组内的阅读速度显著提高,分别为实验组p=0.000;对照组p=0.001。证明了“阅读策略教学与传统授课方式相比在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方面已经显示出强大优势,说明策略教学对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流利性具有明显的直接作用”[5]。因此,在对外汉语阅读课堂教学中,加强汉语阅读策略、阅读技巧的教学可以提高阅读主体调整并采取适当的阅读策略克服知识障碍的阅读能力,有利于阅读行为顺利进行,从而有助于避免“阅读疲劳”。

劳动教育课标解读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学习;教育培养;素质;学生;认识

【中图分类号】G620

一、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

以前说人的语文学习好与差,能写的一手好字,语文作文好能考试能得高分就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好,相反,说一个人是语文水平差,往往就是这个人考试差,目不识丁。尽管在古代私塾教育简单,但即便是简单也包含了做“人”基本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来提高学生的自身是素质,为学生将来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不是简单的读读背背、说说写写,就能提高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在很大程度上“讲”“练”“考”。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真正的意义所在。

语文新课程目标要明确:“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的,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和交际能力。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走进教材,感受作品中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有深远的影响,对学生的心灵的震撼是巨大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真正的享受阅读的乐趣,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直接的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当然,在这过程中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不断的提高自我是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文章,重视文字,带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自我进行提升,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例如老舍《养花》一文中,老师可以抓住不劳动连一棵花也养不成的道理来教育学生,让他们懂得劳动的意义。在这过程中老师要真正的让学生体会“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也很好的体会到了劳动的真谛,在生活中做一个热爱劳动的可爱小市民,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自己的衣服自己洗。从点点滴滴中正视劳动的魅力。

2、多实践,在生活中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从课内来说,每一次语文课,都要留出时间给学生扩展一下阅读和课文有关系的资料。这样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重视学生阅读背诵

我国有句名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在圣贤古代就指出了读书和背诵,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的私塾在简单不过了,就是要求积累阅读和背诵。现代虽然在形式上比以前的私塾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读书讨论依然不能解决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需要,我们很多老师在新教材的语文教学中,曾经尝试运用各个方式让学生轻松的接受教育,但是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和彼此之间的互动,即便是这样,很多学生也有一节课没有开口的,这样显然无助于课文内容的解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的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度、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该在400万字以上。”在教学过程中虽然虽然读背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只有反复的诵读才能真正的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四、注重学生自悟

在当前教学中,不管是教师老套的讲学生听,还是教师问学生答,都不能拜托改革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在阅读中感受自我学习,只有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教育,才能真正的明白教育的真谛,“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只有学生真正的掌握了自我教育,才有利于提高教学素质,也只有提高了教学形式才能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课堂上争先发言,课下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教师做好课堂和课下的桥梁,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不懂的知识,了解自己不会的问题,能通过课堂提问老师。

五、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念,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海,多读书”,读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更能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读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认真世界的兴趣,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

从儿童的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导儿童和课文表达思想情感的共鸣。对于一些有悖常理的意见,不要轻易的否定。一些孩子天真和幼稚的表达,创造出来了孩子天真的想法。生活就是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的交际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师要打破课内课文的界限,树立学习在课内也在课外的学习习惯。

总之,在新课标的指挥下,教师正在尽力的扭转学生学习的方式,也正在尽力引导学生和家长转变引导方式,在课堂中提问,在课下发现问题,通过课堂解决问题。而教师做好课堂和课下的纽带。同时要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着更美好的未来进发。

参考文献

[1]张妙浅谈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学习的心得《金色年华》2010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