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学习大数据心得体会(合集7篇)

时间:2022-08-23 17:32:24
学习大数据心得体会

学习大数据心得体会第1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条形统计图 选择性学习

一、《条形统计图》的教学心得

我参加了一次数学团队活动,这节课事先进行了集体备课,让所有教师都知道了怎么进行集体备课。

1.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的机会

老师在开始上课之前让学生回家自主预习,课上再以小组合作汇报的形式,检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就本课教学内容而言,一方面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从更高的角度认识新的统计图和统计量,能够温故知新,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发展创新思维,根据新的统计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观念和知识相得益彰。

2.给学生“阳光般”的学习评价

本节课进行了无数次的课堂评价,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适时给予不同的“阳光”评价,激发其学习兴趣。当有学生答得很精彩时,我说:“谢谢你,你说得很正确,很清楚。”或“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如果学生说得不准确,我的评价是:“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表扬你的勇气。”给学摘 要: 本文从《条形统计图》的教学心得谈起,探讨了数学教研心得体会,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让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心得,以及数学的选择性学习特性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条形统计图 选择性学习生“阳光般”的评价,就会形成健康而又相互尊重的绿色课堂。

3.不足之处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作用不够突出。为什么要把两个单式合二为一?教得牵强,引得生硬。在这方面,教师要舍得花时间,不能仅仅为教知识而教,要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源头。

二、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说心得

我们学校组织老师学习莫旗教研室的复式条形统计图集体备课,并听了一节条形统计图的课。我深深地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希望自己今后多学习其他老师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复式条形统计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单元《统计》中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了单式条形统计图等知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的过程,发展统计的观念”,关注学生参与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因此,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传统意义的掌握其特点和制作方法,而应更多地引导学生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描述数据的全过程,并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三、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心得

一次我们几个数学教师在会议室观摩学习集体备课活动,真是受益匪浅。从形式、内容、流程,都让我们感觉到是专家给我们上了一节真实、有效的示范课,更清楚教学不但要教本课、本节,还要关注整个学段知识点的前后衔接。教学不但要研究本册教材及高段低段学生掌握情况,还要掌握以后延伸的知识。课标研读,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材使用,策略选择等,以及要达到的学习目标,都需要教师认真研究,不断探索,灵活应用。所有到会教师感触都很深,深深知道要做一名称职的教师必须不断努力学习,勤于探索,敢于实践。要像今天做示范的同行学习,真正为孩子负责,真正为教育事业奉献终生。

四、让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心得

小学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开始与基础,小学教师任重道远,一定要让学生在小学时代认真地学习数学,为以后的学习铺好道路。小学教师要像一个魔术师,给学生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让数学课堂变幻莫测,给大家带来丰富的想象,让枯燥的数字变得有滋有味,把抽象的数学变得具体生动,让每个学生都由衷地喜欢数学,主动学习数学,能够认识到数学对人生、对生活的意义,把数学学习看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一定要做到让数学知识生活化,要让所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密不可分,也就是一边学习一边应用。有一次一个学生买了一件新衣服,我即兴发挥,赞美了她的衣服非常漂亮之后,看了一下服装标签上的百分数“棉百分之五十五、涤纶百分之十五、氨纶百分之三十”,我随即就给同学们介绍说:这个比例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呢?棉,最让人感觉得舒服,涤纶具有防皱的性质,氨纶的作用则是弹性较佳。这样解释,学生自然就理解了标签上的百分比,数学的魅力也就一目了然了,数学的作用可真大。接下来学习百分比,大家全神贯注,全部进入了学习角色,增进了理解和应用的信心。我相信,这个时候的学习,他们全部是积极主动的,并发自内心地对数学产生了需求和渴望。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应从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所掌握程度上,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能力的培养者,把教学重心放在如何改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五、选择性学习的特点

数学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学习内容、方法和进度等的一种自觉自主的学习方式。其实质在于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活动,学习的主体是学生,通过选择,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力求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选择性学习有以下特点。

1.选择的灵活性。学生可依据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学生的内在动机、需要、兴趣、接受能力灵活选择不同难度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调控学习进程等。选择性的灵活性,不仅取决于教学信息呈现的质与量(如价值与兴趣),更取决于学生主体素质结构的差异性。

学习大数据心得体会第2篇

1.解决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有具体行为而无有效考核的问题。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的工作,既包含组织化的学习也包含个人的学习,既有思想政治的学习也有具体业务的学习,既要求向书本学习也要求向实践学习,既需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也需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因此,每一个党组织的创建过程都是具有个性和特点的,有的可能偏重于学习环境的构建,有的可能偏重于学习氛围的营造,有的可能又偏重于学习成果的实践,往往呈现出“百花齐放、各有所长”的景象。如常德市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形成的学习全员化、学习组织化、学习制度化、学习价值化和以考促学的“四化一考”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模式,注重的是学习成效;郴州市坚持每年对全市的党员干部学习情况开展一次大考试,把考试成绩记入个人档案,作为干部评优评先和提拔使用的重要参考,注重的是学习氛围的营造;益阳市推行单位创学综合评估、个人学习分别考评、专题创学专门考评、面上工作“五创四评”、年度学习抽查考评、各行各业分类议评的“六维一体”考评体系,注重的是学习机制的建立。面对这种情况,如何确定一个党组织是否真正达到了“学习型”的标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党组织在创建过程中自己制定了一套评价指标或考评细则,如湘潭市公安局的基层公安机关学习型组织指标体系,湘电集团的企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指标体系,对本单位或者本部门、本地区内的创建工作进行考核。但是,这些考核指标都是“各自为政”,在科学性和权威性上无法得到广泛认同,对于是否只要达到指标要求就可以被认定为“学习型”党组织这一问题,在座谈中我们发现即使制定者也无法回答。许多被调查者表示,这种缺乏统一标准的情况直接导致了“学习型”党组织考核过程中无章可循、“自说自话”的现象,使创建活动的严肃性、严谨性打了折扣。因此,构建一套具有相对科学性、权威性的指标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2.解决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有实际成效而无综合评估的问题。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是全党的统一行为。在未能制定出统一评估体系之前,评判一个县、一个市乃至一个省的创建活动开展是好是坏、是快是慢,与同级其他成员相比处于什么样的水平,是相当困难并且充满主观因素的工作。广大受访的党员干部提出,可以通过对基层党组织“创学指数”的汇总分析加工,进一步得到一个单位、一个县、一个市甚至全省的“创学指数”。由于“创学指数”指标体系在全省范围内都是统一的和通用的,因此“创学指数”可以顺利地实现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并在最大程度上排除人为因素和其他主观因素的干扰,为综合评价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工具。

二、“创学指数”的设计

《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年)》强调,要“健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制度”。在大数据越来越成为分析、评估、预测事物发展状态、趋势这一背景下,编制、创学指数既是落实这一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手段。我们认为,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指数,是全面反映党组织“学习型”建设综合变动向度和程度的度量值。从方法论上讲,就是在建立一套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实际状况和权重的计量综合测算出创学指数,客观全面动态地反映学习型党组织创建的总体状况。从统计学上讲,是一种描述性、评价性、预测性兼备的技术性测量工具和动态反馈系统。编制创学指数,必须把握好科学完备、符合实际、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基本原则,明确测评主体,理清基本要素,细化测评指标。

1.理论依据及基础。通过查阅中文文献资料,关于学习指数的相关研究成果鲜有。2009年,学习型中国促进会了《中国中小企业学习指数》,企业学习指数成为中小企业打造学习型组织、提升可持续竞争力的年度权威指标;[1]华东师范大学人才资源研究中心叶忠海教授提出了学习型社会建设量化的核心问题,认为“为科学有效而简明地量化并把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进程,学习型社会建设者有必要研究、探索和掌握‘社会学习指数’”[3];深圳市委党校领导干部考评(研究)中心的龚建桥同志提出了“干部学习指数”问题,认为“干部学习指数是促进干部学习的一种有益尝试,将有利于在促进干部学习的工作中实现从概念到方法到成效诸方面的转变”[3]。同时,关于学习型城市建设评价、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评估的实践探索日益增多,如湖南省自2011年以来已连续了3届的“城市阅读指数”。目前,指数评价已从传统的经济系统走向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软实力也要硬指数”、文化领域的“CPI”“PMI”“PPI”等成为评估、指导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新举措、新亮点。全国范围内,“幸福指数”、“文明指数”、“创意指数”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些都为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指数的建构、编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心理预期和实践参照。

2.指标体系的构建。制定指标体系是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指数的关键环节。什么样的党组织才是学习型党组织?这个问题在调研中反复被提及。对各级各类党组织学习型建设水平进行科学量化和评估,关键在于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使之既反映创建工作的总体要求,又能反映学习型党组织的内在特性、核心要素和建设规律。问卷调查中,在“您认为创学指数最核心的要素是……”这道题中,有37%的人选择了“创学任务体系”、45%的人选择了“创学保障体系”、53%的人选择了“创学成效体系”,还有4%的人认为是“学习目标体系”、“要素指标”、“行为指标”和“效果指标”。在座谈中,有些同志提出,指标体系的设置,从一级指标到三级指标要越来越具体。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拟将创学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一级指标分为3个:创学任务体系、创学保障体系、创学成效体系。(1)创学任务体系。问卷调查中,在“您认为创学任务体系最核心的要素是……”这道题中,有28%的人选择了“创学目标”、53%的人选择了“创学环境”、31%的人选择了“学习内容”、74%的人选择了“学习方式”、55%的人选择了“创学活动”,还有2%的人提出“学习理念”和“学习氛围”。将创学目标、创学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创学活动作为创学任务体系的二级指标,得到广泛认同。在座谈中,一些同志提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一把手”工程,而要抓好这个“一把手”工程,首要的就是要抓好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这一龙头工程。据此,我们认为,评价创学任务体系的二级指标为创学目标、创学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创学活动,其中,学习方式的权重值应高于其他四个二级指标。(2)创学保障体系。在座谈中,许多同志提出,一个单位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否抓实、抓细、抓深,关键要看创学组织机构健不健全、经费投入到不到位、设施保障充不充分和制度机制完不完善。问卷调查中,在“您认为创学保障体系最核心的要素是……”这道题中,有29%的人选择了“组织保障”、37%的人选择了“经费保障”、18%的人选择了“设施保障”、57%的人选择了“制度保障”,还有2%的人提出“措施保障”和“时间保障”。将组织保障、经费保障、设施保障和制度保障作为创学保障体系的二级指标,得到广泛认同。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常态、长效,必须通过建立制度机制来固化。据此,我们认为,评价创学保障体系的二级指标为组织保障、经费保障、设施保障和制度保障,制度保障这一指标的权重值应最大。(3)创学成效体系。问卷调查中,在“您认为创学成效体系最核心的要素是……”这道题中,有49%的人选择了“以学立德”、32%的人选择了“以学增智”、57%的人选择了“以学兴业”,还有3%的人提出“以学提能”。将以学立德、以学增智和以学兴业作为学习成效的二级指标,得到广泛认同。座谈中,一些同志指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落脚点,应是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养,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党的建设,进而促进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据此,我们认为,评价创学成效体系的二级指标为以学立德、以学增智和以学兴业,其以学兴业的权重值应最大。为了实际测量需要,二级指标应分解为若干三级指标,我们在吸收调研中一些同志提出的观点和建议的基础上,通过认真研究,设计了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指数指标体系。

3.创学指数的生成。创学指数生成可依照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宣传动员。通过多种方式,向各级党组织宣传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指数开发与的重要价值,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积极配合指标数据采集工作。第二步,指标数据的采集。所有数据的采集遵循分级、分类、等比例抽样的方式来确定测量对象,对于客观性指标数据,采用查阅相关文件、会议记录、成果汇编等现成资料,或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现场考试等方式直接获得;对于主观性指标数据,采用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设计针对性的量表进行测量的方式间接获得。第三步,指标数据库的建立。建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指标数据库,将各个时段采集的指标数据及时录入数据库备用。第四步,指标数据的计量。根据需要,从指标数据库中导出相应数据,严格按照指标体系的权重分布对数据进行综合计量,得出初步指数。

三、“创学指数”的推广应用

调研中,广大干部群众对如何推广创学指数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集中起来,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分类编制创学指数。调研中不少干部群众提出,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全党的统一行动,不但涉及机关事业单位的党组织,还涉及企业、乡镇、社区、社会团体内的党组织,由于各类组织性质不同、人员结构不同、工作内容不同、所处层次不同,创建工作的立足点和侧重点也会有差别。因此,在编制“创学指数”时必须考虑到创建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一特点,不宜搞“一刀切”,即用一个指标体系去评估不同类别和层次的党组织的学习型建设。编制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指数,可分地域,也可分行业和类别。以湖南省为例,分地域可“湖南省14个市州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指数”,分行业和类别可“湖南省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指数”、“湖南省企业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指数”、“湖南省学校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指数”、“湖南省社区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指数”、“湖南省农村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指数”。

2.定期创学指数。调研中,广大党员干部提出,编制“创学指数”不能只是“墙内开花”,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是全党上下都应关心关注的工作。“创学指数”如果能够公开、定期,必将受到广大党员干部乃至社会各界的关注,对各级研判学习态势、评价学习效果、把握学习规律,推动创建工作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和激励作用。因此,我们建议在一定区域或行业系统试点后,可分年度定期创学指数。

学习大数据心得体会第3篇

关键词:大数据;职业教育;教育生态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7-0106-02

职业教育生态是指依据生态学的观点,研究职业教育过程中学习者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以及学习者之间和学习者与职业教育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研究指出,创新人才的出现,并不是教育刻意培养的结果,而是缘于其所依存的良好教育生态[1]。在一个宽松的教育生态中,学习者摆脱模式化教育的束缚,自我完善、自我进化、自我超越,呈现出发展的多样性,并以“自然选择”的方式使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脱颖而出。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必须要营造一个适合个体自在发育的教育生态,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

1 我国职业教育生态的发展和现状

在农业社会,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体现于家庭式、学徒制的作坊生态,学生在专业上选择不多,教师按学生的特点凭借自身的经验进行专业技能的传承。在当时的条件下,教师可教授的学生不多,挑选学生的条件也比较苛刻,这使很多的人,无法享有职业化教育的权利;另一方面,在小农意识的影响下,学生在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上都受到很大的局限,因而在农业社会的职业生态中,学习者虽然处于主体地位,但人的全面发展受到很大局限,职业教育在普及面上和效率上都处于相当低的水平;工业时代的来临,催生了以普众教育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生态,使大部分的人沐浴到了教育的阳光,从作坊走向工厂,从土地走向机械,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在这种教育生态下,职业教育的公平公正得以实现,但由于其侧重于关注人才的“合格”和“量产”,所采用的“标准化”培养带来的是人才的“格式化”发展,严重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沦为学习的机器,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相当被动的地位。

随着信息化教育的展开,日益更新的技术和设备进入职业教育领域,有力地推动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很多职业院校做了教育教学变革的多种探索,但并未从实质上改变原来的职业教育生态,学生被置于更加被动学习的境地。在信息时代人才需求的映射下,现存的职业教育生态中人才培养方式落后、院校专业设置缺乏规划、教学效率低下、人才培养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现象普遍存在[2]。

2 职业教育新生态的时代诉求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经济发展的换挡期和经济结构的转型期,产业升级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期待。为此,2014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同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将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和经济与社会可持续谋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要求现代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3]。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由单一转向多元,情况表明,目前的职业教育已无法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变化,时代呼唤高素质人才,职业教育也期待一个更有活力的新生态。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果实的差异源于生态上的差别。要从根本上提升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现存的职业教育生态。印度教育科学家苏伽特・米特拉指出:人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自组织行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者也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学习的进行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能动,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为自我实现而学习,才能激发他们内在的创造力[4]。学生是职业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将学生置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是职业教育的本末颠倒。在信息时代,必须建立一个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多元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个性化自主学习为主体、灵活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新生态。在新生态中,职业教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宽松、自由、竞争的环境下,孕育出具有独立思维和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

3 大数据为重塑职业教育生态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大数据源于美国NASA研究人员对飞机周围难于获取和处理的模拟气流数据的描述[5]。尽管目前我们对大数据尚未有一个规范、统一的定义,但大数据浪潮还是以其独特的方式,给现实世界带来了一场巨大的变革,正处于信息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必将迎来变革的又一次挑战和机遇。

3.1 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2012年10月,美国教育部了《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技术来提高教与学:问题简述》报告,报告主张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学习分析和可视化数据分析来改进自适应学习系统,实现个性化学习。指出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有两大领域,一个是对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进行量化、分析和建模的教育数据挖掘(EDM);另一个是利用已有的模型来认识理解新的学习行为和过程学习分析技术(LA)[6]。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学习系统和管理系统被应用到教育和教学中,海量教育数据逐步得以积累和呈现[7],伴随大数据技术应用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开展,我们可以通过挖掘、分析教育大数据,从新的视角对教学规律进行分析和探索,从多个维度实现对学习个体的关注,开展广泛的教育研究,进而推动职业教育的变革与创新。

3.2 大数据多维度推动职业教育新生态建设

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旧生态终将被新生态所取代,这是历史的必然。随着信息化的对职业教育教学要素的深入渗透,大数据从技术层面实现了各种学习行为数据的量化和显现。就职业教育来说,利用大数据技术,我们可以突破思维上的桎梏,破解实践中的难题,建立适合于孕育高素质人才的职业教育新生态。

1)大数据能促进职业院校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服务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目的教育类型。目前,院校是职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大数据提供的预测研判分析,有助于职业院校洞察社会行业的生命周期,了解人才市场的供需平衡。在大数据的支持下,职业院校可科学、系统地设置和调整专业与课程,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使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紧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学生也可以依据预测研判,迅速灵活地调整学习的目标和方向,提高学习的能动性和有效性,使职业教育新生态更具有活力和效率。

2)大数据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变革。职业教育跨越了企业与学校,跨越了工作与学习,跨越了职业与教育,打破了传统学校式教育的“围城”,是“跨界”创新的教育[8]。这对职业院校的学习组织提出了的实践性和灵活性的要求,大数据能为此提供有效的数字化支撑。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可以采取多样的学习组织形式,广泛开展基于资源的数字化学习、基于虚拟技术的情境创设学习、基于交互的探究学习、基于学习平台的混合学习、立足于知识技能培养的任务导向学习、拓展于问题解决的综合实践活动。丰富的学习模式和灵活的职业技能培养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训提供了多层次的选择空间,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逐步引向深入;

3)大数据能促进教师能力的提升和职能的转变。国家对职业院校提出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要求职校教师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大数据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个性化的“学习包”,定制个性化的进修和实训方案,使他们逐步成长为职业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大数据技术了解教学数据背后隐藏的关系,分析各学习要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抓住教学中的关键要素和主要环节,有的放矢,建构出一种有利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有助于体现教师支持的学习模型,进而不断优化教与学的过程;通过大数据技术,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将由“学习分数”向“学习要素”转变,实现对每一个学习个体的背景、基础、态度、努力程度等数据的多维度了解,将学生置身于教育场景中进行审视和评估。在此基础上,教师以新的角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的“学习扶手”,既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方向不偏移,又能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跌倒”。

4)大数据能支持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大数据技术带来的教学信息、业务和组织结构扁平化将促进学校的功能由管理控制转向服务支撑。学生在学习中的核心地位得以确认,学习过程中的人格得到尊重,学习潜能得以发展。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大数据可为学习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随着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日益丰富、学习环境和方法更加灵活,大规模在线教育的适用,混合教学的普及,以及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的蓬勃兴起,每个职校学生都有机会根据自身的意愿和特点,自由选择学习的方式,大数据提供的个性化评价分析使学生能够为自己量身定做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发展;新的职业教育生态将帮助学生突破传统教育的“厚茧”,以自适合自组织的学习方式获得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智慧发展。

5)大数据能促进职业教育终生学习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在大数据环境下,国家教育部门可成立全国的职业教育数据中心,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数据档案进行统一管理。这样在横向发展上,可推动全国职业院校的一体化进程,对学生资质和学分实行统一认证和管理,打破职业院校间的“围墙”,只要符合准入条件,学生不论年龄、不分地域,可以在全国的职业院校间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进行专门的技能训练,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层次提出的不同需求;在纵向发展上,可贯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间的融合渠道,开展课程和学分互认,既有助于普通高校学生向职业教育的转向,又有利于满足职业院校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学习诉求。在职业教育新生态中,通过终生学习体系,每一名学习者都有机会实现个人的价值追求,获得全面的发展。

4 结束语

信息技术并不是万能的点金棒,大数据只是为我们提供了开启人类认知世界大门的另一把钥匙。在数据驱动教育、变革教学的大数据时代,职业教育生态必将实现从以普众教育为核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并为我们描绘出智慧教育的美好愿景。历史业已证明,我们并不缺乏发明创造的基因,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合乎时代需求和人文关怀的职业教育生态,已经到来的大数据时代将帮助我们重塑职业教育生态,实现技术向教育、教育向人本的回归。这既是对学习的尊重,更是对人本身的尊重!教育,不是把真理教给学生,而是养成他们追求真理的品格。学习不是知识的被动加载,而是为让生命更有的尊严。让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在职业教育新生态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郑也夫.吾国教育病理[M].中信出版社,2013.

[2] 张磊.大数据时代职业教育的创新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5(6):109-110.

[3] 程建钢.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90.

[4] 雷钢.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的新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0(6):30-33.

[5] U.Friedman (2013).Big Data : A Short History[DB/OL].[2013-05-10].http:///articles/2012/10/08/big_data? Page=0,1.

学习大数据心得体会第4篇

职业教育生态是指依据生态学的观点,研究职业教育过程中学习者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以及学习者之间和学习者与职业教育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研究指出,创新人才的出现,并不是教育刻意培养的结果,而是缘于其所依存的良好教育生态[1]。在一个宽松的教育生态中,学习者摆脱模式化教育的束缚,自我完善、自我进化、自我超越,呈现出发展的多样性,并以“自然选择”的方式使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脱颖而出。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必须要营造一个适合个体自在发育的教育生态,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

1 我国职业教育生态的发展和现状

在农业社会,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体现于家庭式、学徒制的作坊生态,学生在专业上选择不多,教师按学生的特点凭借自身的经验进行专业技能的传承。在当时的条件下,教师可教授的学生不多,挑选学生的条件也比较苛刻,这使很多的人,无法享有职业化教育的权利;另一方面,在小农意识的影响下,学生在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上都受到很大的局限,因而在农业社会的职业生态中,学习者虽然处于主体地位,但人的全面发展受到很大局限,职业教育在普及面上和效率上都处于相当低的水平;工业时代的来临,催生了以普众教育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生态,使大部分的人沐浴到了教育的阳光,从作坊走向工厂,从土地走向机械,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在这种教育生态下,职业教育的公平公正得以实现,但由于其侧重于关注人才的“合格”和“量产”,所采用的“标准化”培养带来的是人才的“格式化”发展,严重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沦为学习的机器,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相当被动的地位。

随着信息化教育的展开,日益更新的技术和设备进入职业教育领域,有力地推动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很多职业院校做了教育教学变革的多种探索,但并未从实质上改变原来的职业教育生态,学生被置于更加被动学习的境地。在信息时代人才需求的映射下,现存的职业教育生态中人才培养方式落后、院校专业设置缺乏规划、教学效率低下、人才培养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现象普遍存在[2]。

2 职业教育新生态的时代诉求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经济发展的换挡期和经济结构的转型期,产业升级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期待。为此,2014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同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将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和经济与社会可持续谋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要求现代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3]。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由单一转向多元,情况表明,目前的职业教育已无法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变化,时代呼唤高素质人才,职业教育也期待一个更有活力的新生态。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果实的差异源于生态上的差别。要从根本上提升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现存的职业教育生态。印度教育科学家苏伽特?米特拉指出:人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自组织行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者也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学习的进行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能动,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为自我实现而学习,才能激发他们内在的创造力[4]。学生是职业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将学生置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是职业教育的本末颠倒。在信息时代,必须建立一个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多元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个性化自主学习为主体、灵活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新生态。在新生态中,职业教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宽松、自由、竞争的环境下,孕育出具有独立思维和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

3 大数据为重塑职业教育生态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大数据源于美国NASA研究人员对飞机周围难于获取和处理的模拟气流数据的描述[5]。尽管目前我们对大数据尚未有一个规范、统一的定义,但大数据浪潮还是以其独特的方式,给现实世界带来了一场巨大的变革,正处于信息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必将迎来变革的又一次挑战和机遇。

3.1 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2012年10月,美国教育部了《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技术来提高教与学:问题简述》报告,报告主张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学习分析和可视化数据分析来改进自适应学习系统,实现个性化学习。指出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有两大领域,一个是对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进行量化、分析和建模的教育数据挖掘(EDM);另一个是利用已有的模型来认识理解新的学习行为和过程学习分析技术(LA)[6]。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学习系统和管理系统被应用到教育和教学中,海量教育数据逐步得以积累和呈现[7],伴随大数据技术应用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开展,我们可以通过挖掘、分析教育大数据,从新的视角对教学规律进行分析和探索,从多个维度实现对学习个体的关注,开展广泛的教育研究,进而推动职业教育的变革与创新。

3.2 大数据多维度推动职业教育新生态建设

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旧生态终将被新生态所取代,这是历史的必然。随着信息化的对职业教育教学要素的深入渗透,大数据从技术层面实现了各种学习行为数据的量化和显现。就职业教育来说,利用大数据技术,我们可以突破思维上的桎梏,破解实践中的难题,建立适合于孕育高素质人才的职业教育新生态。

1)大数据能促进职业院校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服务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目的教育类型。目前,院校是职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大数据提供的预测研判分析,有助于职业院校洞察社会行业的生命周期,了解人才市场的供需平衡。在大数据的支持下,职业院校可科学、系统地设置和调整专业与课程,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使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紧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学生也可以依据预测研判,迅速灵活地调整学习的目标和方向,提高学习的能动性和有效性,使职业教育新生态更具有活力和效率。

2)大数据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变革。职业教育跨越了企业与学校,跨越了工作与学习,跨越了职业与教育,打破了传统学校式教育的“围城”,是“跨界”创新的教育[8]。这对职业院校的学习组织提出了的实践性和灵活性的要求,大数据能为此提供有效的数字化支撑。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可以采取多样的学习组织形式,广泛开展基于资源的数字化学习、基于虚拟技术的情境创设学习、基于交互的探究学习、基于学习平台的混合学习、立足于知识技能培养的任务导向学习、拓展于问题解决的综合实践活动。丰富的学习模式和灵活的职业技能培养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训提供了多层次的选择空间,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逐步引向深入;

3)大数据能促进教师能力的提升和职能的转变。国家对职业院校提出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要求职校教师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大数据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个性化的“学习包”,定制个性化的进修和实训方案,使他们逐步成长为职业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大数据技术了解教学数据背后隐藏的关系,分析各学习要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抓住教学中的关键要素和主要环节,有的放矢,建构出一种有利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有助于体现教师支持的学习模型,进而不断优化教与学的过程;通过大数据技术,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将由“学习分数”向“学习要素”转变,实现对每一个学习个体的背景、基础、态度、努力程度等数据的多维度了解,将学生置身于教育场景中进行审视和评估。在此基础上,教师以新的角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的“学习扶手”,既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方向不偏移,又能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跌倒”。

4)大数据能支持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大数据技术带来的教学信息、业务和组织结构扁平化将促进学校的功能由管理控制转向服务支撑。学生在学习中的核心地位得以确认,学习过程中的人格得到尊重,学习潜能得以发展。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大数据可为学习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随着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日益丰富、学习环境和方法更加灵活,大规模在线教育的适用,混合教学的普及,以及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的蓬勃兴起,每个职校学生都有机会根据自身的意愿和特点,自由选择学习的方式,大数据提供的个性化评价分析使学生能够为自己量身定做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发展;新的职业教育生态将帮助学生突破传统教育的“厚茧”,以自适合自组织的学习方式获得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智慧发展。

5)大数据能促进职业教育终生学习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在大数据环境下,国家教育部门可成立全国的职业教育数据中心,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数据档案进行统一管理。这样在横向发展上,可推动全国职业院校的一体化进程,对学生资质和学分实行统一认证和管理,打破职业院校间的“围墙”,只要符合准入条件,学生不论年龄、不分地域,可以在全国的职业院校间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进行专门的技能训练,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层次提出的不同需求;在纵向发展上,可贯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间的融合渠道,开展课程和学分互认,既有助于普通高校学生向职业教育的转向,又有利于满足职业院校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学习诉求。在职业教育新生态中,通过终生学习体系,每一名学习者都有机会实现个人的价值追求,获得全面的发展。

学习大数据心得体会第5篇

vb课程设计心得体会一

我们组这次设计的程序是考勤管理系统,主要用于企事业单位的考勤,便于统计员工的出勤情况。

1.通过这一次的程序设计,使我能够进一步掌握用程序设计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操作当中把所学到的用于实际的编程里面去。

2.通过这一次的程序设计,使我能够提高分析问题、查阅资料、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在分析解决问题时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一些常用的知识和一些常规的错误都能够解决。

3.通过这一次的程序设计和指导教师姜瑶老师的指导使我能够进一步对vb有了熟练的操作,并且在分析,编程方面比以前有了更大的提高。

4.我认为实践周的程序设计是给我们学习的一个大好机会,使我们在这样的机会里学到了一定的知识,毕竟理论要通过实践来锻炼,也只有自己参与了这样的一个锻炼,才能更好的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和完善!

在这次的设计过程中,我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我还认识到许多事情。这次设计使我的编程水平提高了一大步,使我充分的认识到合作的可贵。由于这次设计涉及到数据库,我也学到了不少数据库连接的知识,对数据库的操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次设计对我的综合能力是一次很好的锻炼,但是我必须承认自己的能力和知识还很肤浅。所以今后我的学习道路还是很漫长的。最后,在这里我要衷心的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谢谢她的耐心指导和热心帮助。由于我水平有限,加之时间短暂,故学习数据库系统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请老师批评指正,我会在以后的制作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vb课程设计心得体会二

在前两周中我们进行的VB课程设计中,我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这是我第一次系统与完整的接触软件设计。我们组的题目是关于“俄罗斯方块游戏”的设计。我在组内主要负责(1)游戏界面的设计(2)俄罗斯方块的造型(3)游戏级别的自由选择(4)游戏速度的自由选择(5)游戏的背景音乐。在这次课程设计中,我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自己也有许多体会。这次的课程设计是自己第一次全面接触软件的制作过程。以前仅仅是对软件的开发有一个大体的印象,通过这次的课程设计,我对软件的开发有了切身的体会。软件并不像我原来所想的那样十分神秘,而是有着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和流程。我们只要按照这个模式和流程,就能够比较规范的完成一个软件的制作。软件的制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在这次课程设计中,我觉得自己的知识面依然有所欠缺。因此我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注意,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知识面与知识层次。

我在这次课程设计中主要负责(1)游戏界面的设计(2)俄罗斯方块的造型(3)游戏级别的自由选择(4)游戏速度的自由选择(5)游戏的背景音乐。在这次课程设计之前,我对VB的编程不是特别的熟悉,这次的课程设计,我是一边学习,一边总结,一边进步。在编程的过程中,我体会到其实各种计算机语言是有相通之处的。在以前的 学习中,我只接触过C语言,这次在VB课程设计中,我发现C语言中的许多知识可以应用到VB中,两者具有相通的数据结构。所以我认为现在对计算机语言的学习,不要贪多,而应耐心的学好一门主要的计算机语言,在这个基础上,去学习其他的语言,这样会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在编程的过程中,我体会到编程是十分辛苦的。在课程设计这一段时间里,我每天的生活基本是在不断的调试程序和修改代码中完成的。有时,这种生活令人感到乏味和疲倦,但是在这种近似枯燥的生活中,我的编程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这是课程设计中我最大的收获。以前学习计算机语言,总是静不下心来,不能认真的看书。这次课程设计,为了顺利的完成编程工作,我认真的学习了VB语言,并有了一定的心得体会。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自己全身心的投入,这样学习才会有效率,才会有效果。

这次的课程设计是按小组进行的,我们的小组由两名同学组成。软件的设计本来就是一个团体的智慧结晶。这次课程设计也给了我们一次体验团体合作的机会。在课程设计中,我深深的体会到集体的智慧于力量是个人所无法比拟的。在课程设计中,我们的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有问题两个人一起讨论解决,大大节省了时间。互相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使我们的课程设计得以较好的完成。

课程设计已经结束了,但在课程设计的这些体会要应用到今后的日常学习中去。在新的学期,我觉得自己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首先,在学习专业课的时候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将课本上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的操作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目的明确,才能有足够的学习动力。

其次,在学习过程中要经常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所遇到的问题,并一起解决。在讨论中解决问题,会节约很多时间,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

课程设计已经已经完美解暑,这次课程设计给我打来了很多新的体会,在以后的学习中要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使自己的成绩有新的提高。只有不断努力,才会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vb课程设计心得体会三

经过近一个月的设计与制作,我们组的《20xx世界杯观战指南》终于完成了,现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获得的体会记录如下。

这次数据库课程设计中我主要负责用户登录、注册及数据库维护方面的设计。

1.Delphi是一款功能很强大的软件,其控件之多超出了我的想象,因此在运用时要借助很多资料。要学会查找和利用现有资料来解决问题

2.在设计中用到了很多SQL语句,因此对SQL及程序语句地掌握也是必不可少的。

3.后期的软件制作都是以前期的工作为基础的,因此在前期的需求分析及数据库设计阶段要认真、细致。

4.我们是三个人的小组,在设计过程要互相协调,合作。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

vb课程设计心得体会四

数据库课程设计大赛的尘嚣渐渐远去,怀着对这次大赛的些许不舍,怀着对当初课程设计开始时候的豪情万丈的决心的留恋,怀着通过这次课程设计积累的信心与斗志,我开始写这篇文章,为自己的足迹留下哪怕是微不足道但是对自己弥足珍贵的痕迹并期望与大家共勉。

首先,让我的记忆追溯到大二暑假,在老大的指引下(老大劝我学.net),我接触到microsoft 公司的.net产品。那个时候我已经学过vc和asp,因为windows程序设计实验的课的关系,接触过vb,但是没有专门去学他,因为习惯了c++里面的class,int,觉得vb的sub,var 看着就不是很顺心。我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人,突然看到了一个号称.net是用于创建下一代应用程序的理想而又现实的开发工具,而且主推c#语言,由于对c语言的一贯好感,我几乎是立刻对他产生了兴趣。我就开始了对c#的学习,任何语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数据交互是很重要的,暑假的时候我把我们这学期的课本数据库系统概论看了一遍()。我记得以前用c语言编程的时候,数据是在内存中申请空间,譬如使用数组等等。很耗费内存空间。这个时候就是数据库站出来的时候啦,于是我又装上了sql server2000,以前学asp的时候用的是access,那个时候只是照着人家做,理论是什么也不是很清楚。

通过一个暑假的学习,基本搞清楚了理论方面的东西,具体怎么用也不是很清楚。但是这为这学期的课程设计打下了铺垫。

来到学校后,随着这学期的数据库课程大赛开始了,我有一个看法就是我自己应该具备的能力不是我会多少,而是我应该具备快速学会东西的能力。遇到什么就学什么。我们有时候很容易被一些专业名词说吓着,包括什么建模,软件工程,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等。我身边就有很多同学被这些纸老虎所唬住,而没有勇气去接触他们,总是说这个太难了之类的退堂鼓的话,他们低估了自己的潜力同时也压抑住了他们自己的好奇心。

其实都是纸老虎,又不是什么国家科研难题,只是去用一些工具,发明工具是很难,但是用一个工具就容易多了,just do it!我记得我做这个数据库之前,我们老师说要做好前期分析,我就在网上搜索用什么分析工具好。最后我选择了roseuml建模工具。在此之前,我脑袋里面没有软件建模的思想,什么uml建模对我而言就是一张空白的纸。但是真正接触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有什么不懂的上网去搜索,这是一个信息横流的世界,有google,baidu就没有不能解决的知识难题。以及后来的数据库分析的时候用到的powerdesigner也是一样。

开发的时候我想过用什么架构,c/s模式?模式有很多,怎么选择?我就上网搜索现在最流行的架构是什么。结果搜到了mvc架构,就是你啦。我决定用这个架构,不会,没关系,咱学。just do it!前期工作准备好后,那么我就得把我暑假学的.net加以实践。这个时候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利用ado.net操纵数据库的知识。并且对数据库里面的存储过程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经过大概2个多星期的奋斗,我完成了我的数据库课程设计--基于.net数据集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并最后非常荣幸的获得了大赛的一等奖以及以及新技术应用奖。

学习大数据心得体会第6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深度融合 实现模式 路径选择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一直是当今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焦点话题[1]。2012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首次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用以取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进一步强调了信息技术对于促进信息系统内部结构方面所发挥的作用[3]。

祝智庭教授认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正处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正在向“融合创新”阶段推进。未来的发展重点是在过去大规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深入应用,促进相关流程优化与再造,变革传统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支撑和引领教育创新发展[4]。何克抗教授认为:深度融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要变革传统课堂教学当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为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5]。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者们一致认同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但究竟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对其实现模式与路径选择的探讨还相对较少,基于这一出发点并结合大数据时代的特点,探讨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模式与路径。

二、大数据与教学改革

所谓大数据,目前业界和学术界还没有统一定义,通常主要是指数据量大、形式变化多样的非结构化数据。大数据时代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数据量呈现指数型增长趋势,人们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将发生变革,数据的挖掘、分析和利用成为大数据的核心,也成为教育创新的原动力[6]。在大数据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是课堂,而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网络学习平台。

在大数据时代,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了主动学习,学生个体数据的捕获和存储变得相对容易,围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等的数据挖掘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个性化服务,从而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和爱好选择学习内容。

与此同时,大数据还引领了新型学习环境的建设,与传统在线学习环境不同的是大数据时代的在线学习环境不是视频资源和文字材料的简单搬家,而是在学习内容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添加更多能够基于大数据进行教学分析、学习过程评价和诊断的功能模块,从而实现学习者根据系统反馈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因此,在大数据时代的环境建设方面应充分利用数据信息,以数据为支撑建立有利于学习者全面发展的个性化学习环境。

三、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实现模式探讨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要创设一种情境使学习共同体与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学习活动有机结合,同时必须将信息技术融入学习情境当中,使信息技术在学习的各个环节都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最终实现学习范式的变革。在变革过程中要以大数据作支撑,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非学校教育在大数据的支撑下将会变得更开放,更加人性化。

(一)理论基础

实践共同体(Community of Practice,简称COP)最早由Lave和Wenger提出,该理论强调在一个实践活动中,基于共同学习兴趣的一群人他们能够以一种正式或者非正式的方式,来分享他们各自的知识及经验,从而使他们能够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在学习当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7]。该理论关注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管理,强调学习者的设计性、参与性和自主性,强调学习者之间的深层次交互与知识的共享,强调学习者的创造性学习[8]。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构建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实践共同体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在实践共同体当中,教师与学生能够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同时,以实践共同体为核心所开展的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实现学习范式的变革。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实现模式

在借鉴其他学者关于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基础上,从大数据出发应用实践共同体理论尝试构建出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实现模式图。如下图所示:

通过模式图可以看到,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首先要创设有利于学习活动开展所必需的学习情境,在学习情境当中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组成实践共同体,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要有信息技术的融入,最终以大数据作为支撑实现学习范式的变革。

1.学习情境的构建: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化学习情境,要从全局的战略高度入手,坚持创新性原则,彻底解放思想,实现体质创新、制度创新,创设有利于每一个学习者的信息化、个性化及开放化的学习情境。

2.学习活动的开展:信息技术的融入可以让学习活动变得更数字化、数据化。信息化的学习情境要求教师和学生首先组成实践共同体,实现师生共同学习,实践共同体在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整合学习资源及学习方式,从而实现跨界学习。

3.学习范式的变革:在信息化的学习情境当中,学习者的角色和任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主要以接受、观察为导向转变为以参与、实践、主动探究为导向[9]。与此同时,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学习手段、学习内容及对学习者的学习评价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在变革过程之中,大数据的引入更是极大提高了变革效率。

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选择探讨

大数据时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需要从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出发做全局化的战略考虑,将信息技术充分融入学习环境当中,彻底改变传统的学习形态,形成一种高度开放化、自主化的学习环境[6][10]。

(一)从个人层面

1.转变思想观念

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应该首先改变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构建实践共同体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在思想观念上做出调整,尤其是对信息技术知识相对缺乏,但又拥有资源,对教育有巨大影响的教师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否则,所谓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在失去最为重要的社会精神和心理层面支持的情况下,再多的技术和财力投入都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2.主动参与、实践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改变了学习者传统的学习方式,在大数据的冲击下,教育体现得更开放,学习者更应该积极主动地拥抱大数据,并将大数据为我所用,积极利用大数据指导学习方式的选择,主动探索学习资源。

(二)从社会层面

1.拓展学习平台

无论是学习内容、学习手段,还是学习活动本身仅仅依靠单纯的学校教学都很难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因此,学习者应将视野充分拓展到学校之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跨界学习。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的学习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符合社会需求的学习规划。同时,对于学习化社会而言,加强社会与个人之间的联系,建立社会化学习共同体对于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非常必要。

2.充分利用大数据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需要关注“数据”,这些数据完全是在学生不自知的情况下被观察、收集,只需要一定的观测技术与设备的辅助,而不影响学生任何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如果将这些数据汇总起来,对学生个体评价就会更丰富、具体。以数据为依据,对学生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同时,这些数据可以促使教育者形成教育反思,真正实现大数据与课堂进程的结合。

五、结语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需要构建有利于信息技术开展的优越环境,同时需要个人及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转变教学思想,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实践当中。其次,要拓展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实践平台,积极利用大数据指导自己更好地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胡小勇,郑晓丹,冯智慧.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优课课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4.

[2]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Z].

[3]何克抗.学习“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

[4]祝智庭.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年[J].中国电化教育,2011,1.

[5]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02).

[6]付岩,张建勋.大数据时代信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4,8.

[7]Wenger,E.C.,&snyder,munities of practice;The organizational frontier[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0,78(1):139-146.

[8]杨玉芹.MOOC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模型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4,6.

学习大数据心得体会第7篇

对于本节课的引入,教材上是用我国的5次人口普查得到的数据做分析,用统计表进行了归纳和分类,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用统计表来处理数据更为直观、方便。但是,5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太过于繁琐,数据太冗长,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反而让学生在第一感觉上不容易接受。本着“教有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思路,我觉得,如果数据过繁,并不能体现这节课课程目标要求,即让学生体会用统计表、统计图表示数据带的简便,并学会用统计表、统计图。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课本上的例题完全改变。课前,我认真阅读了教材,按常规的上法,第一课时是数据的收集,在这节课上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丢掉教材上提供的实例,改作在课堂上当场收集数据。利用从学生身边收集到的数据来完成统计表、统计图,从而展开本章节的学习。为此,我主要设计了两项活动。

活动一:用统计图来收集整理数据

我从一节体育课导入:假如体育课上教师让全班学生自由活动,要求每人都要选一项球类活动,体育教师提供了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及其他的球类,你会选哪一项呢?通过班级学生自己的选择,再来确定每项球类活动的学生人数。如何让收集的数据看起来更有条理,一目了然呢?我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尝试不同的呈现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发现,列表统计和图像表示是最直接、最直观、最形象的方式。在围绕体育课统计后,又根据学生去小卖部买饮料的情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饮料,让学生绘制表格,将汇总的数据一一填入表格,加以呈现。

这项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统计表在数据统计和处理中的直观、清晰和简单,通过不同的统计图的对比,让学生知道统计图的格式不一定是统一的,只要简单明了,能突出数据的特点就可以了。

效果:通过这一活动,不仅考查了学生对上一节“数据的收集、整理”掌握情况,让学生了解数据来源于生活,同时也增添了学生上课与教师的交流和互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记录和统计,增加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

活动二:绘制扇形统计图

这一教学环节就是如何教会学生“绘制扇形统计图”,有三个教学内容,一是观察教师提供的扇形统计图,能明白扇形统计图上的各个信息,知道扇形统计图的作用,让学生明白“以整个圆代表统计项目的总体,每个统计项目分别用圆中不同的扇形表示,扇形面积占圆面积的百分之几就代表该统计项目占总体的百分之几,这样的统计图称为扇形统计图”;二是会计算扇形统计图中每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360°×扇形的百分比),从而画出扇形统计图;三是让学生知道扇形统计图在数据表示上的特点,即反映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效果:活动二让学生重新认识了什么是扇形统计图,充分了解扇形统计图中每个部分的含义,在绘制扇形统计图时如何确定扇形圆心角的大小。学生从会看扇形统计图到会画扇形统计图,真正了解扇形统计图在数据表示上的特点。

根据以上的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我先给学生展示了在自己学校通过调查收集数据后绘制的一幅扇形统计图,要求学生认识图中每个部分的含义。接着根据上课开始时对本班选择不同球类项目的学生人数绘制了一个扇形统计图。要求学生利用收集的数据来计算出每个扇形在圆中所占的百分比,从而得到每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让学生掌握扇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在绘制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有几个注意点需要说明:第一,学会利用数据完成统计表。第二,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算出每一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第三,在各个扇形上,标明相应名称和百分比。第四,写出扇形统计图简洁的标题,并注明数据的来源。这样,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完成一幅扇形统计图。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统计表、统计图的制作过程和基本步骤。这节课虽然没有利用教材上的例子,但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但简化了数据本身,还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好的效果。

【课例呈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会运用统计表对数据进行整理;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自己绘制扇形统计图,并能从统计图和统计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2.过程方法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动手操作、研究问题的习惯,以及能正确运用作图工具。

3.情感态度目标:能够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体会数据对判断、决策的作用,培养统计观念;发展学生动手与动脑有机结合的良好习惯。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统计图表的选取对反映数据特征的作用。

难点:会制作扇形统计图并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体会各个量在总体中所占的份额。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用统计图来收集整理数据。

1.对学生在体育课上选择活动项目进行调查,确定选择每项球类活动的学生人数。让学生想方法,把调查数据结果呈现出来,再组织学生对自己或同伴的呈现方法进行比较、评价,看看谁的方法简单、明了。

教师在大多数学生认为最优的呈现方法上,紧紧抓住三个问题,对表格进行修正和完善。

(1)调查什么项目?收集什么数据?

学生答:调查、收集选择不同体育项目的学生人数。

(2)在表格中如何反映调查项目?如何记录统计数据?

学生答:用一竖列体现不同的球类项目,后面记录选择该项目的人数。

(3)统计表还反映了什么信息?

生:选择篮球的人最多,班级总人数是50人,等等。

选择体育活动项目统计表

(数据来源:班级普查)

2.体育课后,对学生们在小卖部选购饮料的情况进行调查,请学生按照体育项目选项调查的呈现方式,要求分性别设计列表,呈现调查数据结果。

调查的项目怎么呈现?

学生答:分别统计男、女生选择不同饮料的人数。

总结:统计表的格式不一定要统一,只要简单明了、能突出数据规律就可以。

选购饮料品种的调查表

(数据来源:班级普查)

活动二:绘制扇形统计图

1.观察教师提供的扇形统计图,能明白扇形统计图上的各个信息,知道什么叫扇形统计图。

(1)图中整个圆代表什么?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什么?

答:全班50位学生。选择不同球类的学生人数。

(2)喜欢不同球类项目的人数在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

答:篮球:40%;足球:16%;乒乓球:30%;羽毛球:10%;其他:4%。

(3)图中各个百分比是如何得到的?所占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答:是选择不同球类的学生数与总人数的比值。百分比之和为100%。

得出结论:

(1)扇形统计图:以整个圆代表统计项目的总体,每个统计项目分别用圆中不同的扇形表示,扇形面积占圆面积的百分之几代表该统计项目占总体的百分之几,这样的统计图称为“扇形统计图”。

(2)扇形圆心角的度数=360°×扇形的百分比。

(3)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的特点:很好地反映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这是本节课新授的内容,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以下的练习。

练习一:

1.一个扇形统计图中,某部分占总体的三分之一,该部分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为120°。

2.一个扇形统计图中,某部分所对应的圆心角为36°,该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为10%。

3.(1)如果图中整个圆代表

某工厂的职工总人数2000人,

那么扇形A代表500人。

(2)如果图中整个圆代表

的3种树共有1000棵,那么

扇形C代表的树有250棵。

练:

我们学校有1000名学生,一天早上教师值班时发现,学生来上学采用的交通方式各不相同,经过调查,其中有250人步行,350人骑车,300人汽车接送,其他方式有100人。

要求:请根据提供的数据填写统计表,绘制扇形统计图。(数据来源:教师提供)

采用不同交通方式上学的学生人数的统计表

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其一,制作统计表来整理收集的数据。

其二,会制作扇形统计图。

基本步骤:

(1)填写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用量角器在圆中画出各个扇形;

(3)在各个扇形上,标明相应名称和百分比;

(4)写出扇形统计图的标题,并注明数据的来源。

2.教师总结。

收集、整理、描述数据是数据处理的一个基本过程,通过调查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加工整理,使其条理化、系统化,以便更好地获取数据信息,作出决策。统计中常用统计表对数据进行整理,用统计图从不同的角度来直观地描述数据。

【教学反思】数学教学就是一个以最简单的方法传授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努力体现三个教学思想――

第一,基于学生的经验来组织教学活动,通过活动来帮助学生获得成长经验。学生进入课堂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经有了生活的经验,这种经验既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又是组织合作学习的资源。在有经验的学生积极影响同伴学习时,不仅仅将知识分享给同伴,而且将自己的认知方式也一并传给了同伴,学生之间的这种影响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基础。我在教学中,没有直接将列表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方法来表达统计的结果,再在这些方法中“好中选优”不断完善,在完善的过程中,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就是一个利用学生经验来自我成长的过程。第二,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联系生活。不是所有的情境都能有助学生的学习活动,只有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才能唤醒记忆、激发学习兴趣,才会让学生有跃跃欲试的激情。在教学中,我没有利用“远离”学生生活的人口普查作为教学范例,而是通过对学生的实时调查作为我教学的素材。因为学生在自己熟悉、感兴趣的情境中学习,所以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第三,重视任务驱动。数学学习是枯燥的,怎样让学生有持久的学习情绪?我采用的是任务驱动。对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购买饮料的品种选择,并进行实时调查,对于当时的学习似乎是“多此一举”的环节,但正是由于这项真实任务的引入,会让参与学习的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会给学生带来学习的,这种积极的情绪就是使学生持久保持学习兴趣的原动力。

这次活动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指导思想,我大胆改变我的教学策略,利用简单的、生活化的例子来得到数据,制成统计表,制作扇形统计图。数据来源于生活,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据,利用数据。学生在课堂上当场统计整理数据,正因为数据产生于课堂,在中间利用数据来计算扇形圆心角的这一环节时,由于数据不是凑整的,在精确度上有了些偏差,导致最后的结果有了些误差,这是不足的地方,这也提醒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尽量做到考虑问题要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