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劳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合集7篇)

时间:2023-07-13 16:30:12
劳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劳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第1篇

调查结果1主旋律教育卓有成效,与学生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教育薄弱

研究者列出12项学校普遍进行的德育内容,即劳动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民主法制教育,让教师和学生分别对这12项内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和学生对学校12项教育内容实施效果的评价位次大致相同,80%以上的教师和学生都把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排在前三位,充分说明近几年学校在主旋律教育方面卓有成效。而被排列在最后三位的内容,教师和学生也基本一致,它们是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三观”教育,反映出这三项内容是学校德育的弱项。

在与此相关的教师和学生对学生思想品德状况满意度的评价调查中,也得到基本一致的结果。研究者列出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集体、尊敬师长、文明礼貌、诚实正直、助人为乐、关心国家大事、心理调节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共10项内容,结果是教师和学生的排位基本一致,教师、学生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是尊敬师长、文明礼貌、热爱祖国、热爱集体;而被教师、学生排在后三位的师生不大满意的是心理调节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关心国家大事。在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对学校德育内容需求的调查中,研究者列出交通规范、文明公约、行为规范、自我保护常识、个人修养、竞争与合作、劳动态度习惯、时事与政治、择业指导、家政指导、法律常识、环境与生存等12项内容,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排列前三位的依次为个人修养、自我保护常识和文明公约。其中,初中生的排位与学生总体相吻合,小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与学生总体的不同之处是排列前三位的有交通法规;高中生与学生总体不同的需要是法律常识。

分析与建议

这些年来,学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调查反映出比较薄弱的是心理品质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三观”教育。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是个人修养、自我保护常识和文明公约。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又各有侧重,小学生是交通法规教育,高中生是法律常识,初中生是自我教育。可以看出,这些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他们各自生存发展中急需要指导的,而这些内容在学校德育中却是欠缺的。由此可知,学校德育的内容应依据社会教育目标和德育目标进行系统教育,以保证实施内容的完整性、稳定性,防止随意性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依据学生品德发展的现实需要与可能,使内容与学生的品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才是学生可接受的、发展性的德育。在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德育的功能除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外,还应有促进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功能。学校德育也应增加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容,诸如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儿童消费、权益保护等,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促进其健康成长。

学校德育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的“三观”教育,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

调查结果2教师、学生对学校德育途径所起作用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别,学生列于首位的是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则是班会

研究者列出大型教育活动、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班会、团队会、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各科教学渗透、个别学生教育共8个学校普遍运用的德育途径,让教师、学生对这些德育途径所起的教育作用进行评价,结果是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德育途径所发挥作用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别。学生认为所起作用很大、较大的途径排列前三位的是社会实践活动、大型教育活动和课外活动,而教师排列前三位的是班会、大型教育活动、个别学生教育。其中差别比较大的是社会实践活动、班会和个别学生教育三项。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作用最大,而教师却将其排列在第四位,相差3位;教师认为班会作用最大,而学生却将其排在了第四位,同样相差3位。对个别学生教育教师排在第三位,而学生排在了第七位,相差4位。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对军训、参观访问、郊游野营、文艺联欢、体育竞赛、公益劳动、兴趣小组、科技活动这些学校常用的德育活动形式哪个最喜欢呢?各年级学生一致最喜欢的是郊游野营,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共有1243人选择了它,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4.6%,明显高于其他活动形式,经统计分析,此项活动与其他7项活动相比,差异非常显著。

调查也反映出,在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德育途径所起作用的评价中,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被教师排在了末位,学生则把团队会排在了末位,思想政治课也只排在第六位。在对学生关于学校德育工作满意度的调查中,研究者列出校园环境、校风、班主任工作、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团支书辅导员工作5项内容,学生相对不太满意是后两项内容,其中高中生对团支书工作满意度最低,仅为36.7%。在关于学生对德育活动形式喜欢程度的调查中,公益劳动成为学生最不喜欢的活动形式,喜欢的人数只有24人,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0.87%。

分析与建议

调查反映出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情有独钟,而教师对它的作用却认识不足,在这一点上反映出教师和学生在认识和感受上的差别,如果这种差别不断扩大,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德育实效。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视不够,活动单一,只重讲授和理性理解,重知识灌输,忽视实践体验,这恐怕是德育的失误之一。因此,学校应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科学考察、远足等。当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讲究真实性、针对性和学生可接受性,坚决避免形式主义和盲目性。像学生之所以最不喜欢公益劳动,一方面原因,反映出学校、家庭、社会对公益劳动不重视,另一方面原因,有些学校组织公益劳动单纯为完成任务而劳动或为宣传而劳动,没有把它纳入学校德育计划,没有作为学生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桥梁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形式,这是学生不喜欢公益劳动的主要原因。

教师、学生对学校德育途径所起作用的评价存在如此明显的差别,反映出教师教育观念上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的主体性问题。教师对班会、个别学生教育这种自己主导下所实施的教育途径或方法评价较高,而没有注意学生的感受,没考虑到外在的教育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在调查中,问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回答“喜欢自己组织的活动”的学生有1925人,占总人数的69.3%,而“喜欢班主任组织的活动”的学生只有225人,仅占总人数的8.1%,说明学生喜欢自己搞的活动,不喜欢教师主导下的说教式的途径和方法,他们喜欢开放式的、活泼的教育,不喜欢封闭式的、死板的教育。而我们的德育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内容脱离实际、方法简单的问题,反映出德育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严重忽视学生主体需要的问题。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还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学生仍然是被动接受教育,这样的德育学生怎能乐意接受呢?在调查中反映出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团队工作不满意,以及对班会、个别学生教育比较低的评价,恐怕都有这方面的原因,并且可能是主要原因。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首先要解决的不是途径、方法问题,而是观念问题,观念更新才能引起方法的变革。现代德育观念强调发展人的潜能,焕发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只有学校德育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那么德育的实效性也就会不断增强。

调查结果3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对教师遵守师德规范的评价高于对教师德育能力的评价;“热爱、尊重、了解、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了解学生”的德育能力得到学生相对最低的评价

研究者列出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热爱、尊重、了解、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举止文明,团结协作,遵守纪律,廉洁从教,尊重家长8条教师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让教师、学生对教师遵守这些规范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无论是教师自评,还是学生他评,都对教师遵守这8条师德规范给予一致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平均满意度在86%以上,教师的满意度每项都在93%以上,学生的低些,也都在82%以上,其中评价最高的是“爱岗敬业”这一条,教师、学生分别为98.1%、92%,经统计分析,二者无差异;评价最低的是“热爱、尊重、了解、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经统计分析,二者也无差异。

在教师问卷中,研究者调查了教师群体对自己11项德育能力的评价,认为很符合、基本符合的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比例分别是,了解学生的能力占84%,把握德育内容的能力占76.3%,灵活运用德育方法的能力占67.9%,组织活动的能力占73.6%,语言表达能力占76.1%,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占61.6%,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的能力占76.4%,创设良好德育环境的能力占67.7%,个别谈话能力占79%,转化后进生能力占65.9%,教科研能力占54.3%。教师对自己德育能力的评价明显低于遵守师德规范的评价。相对比较弱的能力是教科研能力和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虽然学生对教师德育能力的评价认为很符合、基本符合的均超过60%,但是普遍低于学生对教师师德规范的评价。在“了解学生”这一项,教师自己的评价和学生对其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教师的百分比为84%,在11项中比例最高,而学生的平均百分比刚刚超过60%,其中高中学生仅为45%。

分析与建议

调查反映出,教师普遍能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特别是在“爱岗敬业”这一条上,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都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说明教师很热爱自己的工作。但调查也同时反映出,“热爱、尊重、了解、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这一条,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评价在这8条里都是最低的,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热爱、尊重、了解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基础,调查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教师在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上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进一步增加对学生的情感投入,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平等对待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德育能力是实现德育目标的现实基础。现实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青少年学生自身的发展变化,都对教师的德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知其“心”,才能恰当地运用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德育才能有针对性。调查反映出的学生对教师了解学生能力很低的评价,应引起教师的重视,要从转变观念入手,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和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调整心态,改进方法。

调查反映出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相对较低,这是客观实际也是教师的需要。面对德育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行研究探索,揭示规律,寻找新方案。教师参与教科研是使自己工作从“经验型”走向“科学型”的重要途径。心理诊断与辅导是近几年的热点问题。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新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但是学校缺乏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德育干部自然就担负起了这个责任,因此,需要加强培训指导。同时,所有德育工作者都应掌握一定的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这对了解学生,提高德育工作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调查结果4学生对德育的评价与需求存在明显的年龄阶段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对德育内容、德育途径还是对学校、教师工作,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评价都有显著差异。他们的年龄不同、年级不同,评价的水平也不同,对德育的需求也不一样。在对学校12项德育内容实施效果很大、较大程度的评价方面,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小学生对各项内容实施效果很大、较大程度的评价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5.9%,初中生为47.2%,高中生为36.5%,高中生与小学生相差19.4个百分点,与初中生相差10.7个百分点。除第11项青春期教育、12项民主与法制教育外,前10项内容都是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呈阶梯状递减趋势,年级越低评价程度越高,年级越高评价程度越低。青春期教育初中高于小学和高中,这是初中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决定的。民主与法制教育初中生与小学生持平。

在对8条德育途径所起作用的评价上更明显地表现出这种差异。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年龄段学生对德育途径所起作用很大、较大程度的评价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呈阶梯状、递减趋势。年级越低评价程度越高,年级越高评价程度越低,小学生对学校各项德育途径作用评价最高,平均达78.2%,其次为初中生58.8%,高中生仅为44.6%,高中生与初中生相差14.2个百分点,与小学生相差33.6个百分点,经过对各项途径进行卡方检验,P<0.05差异极显著,可以说,学校德育途径的作用与学生的年级、年龄呈反比。

学生对教师德育能力以及对学校德育工作总体满意度的评价也都同样呈现出这种差异。

劳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第2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 心理健康教育 途径 方法

目前,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村孩子成人成才的首要因素。笔者所属地区为劳务输出大县,留守孩子多,出现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的可能性更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和呼唤更为强烈。因此,笔者根据多年来一线教师的经验,通过走访调查研究,现就农村初中如何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予以探究。

一、社会途径

1.警示法。学校可邀请派出所、司法所等有关部门人员到校给学生做法制报告,有条件时也可到“少管所”去听现身说法,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获得知识、受到震撼。

2.熏染法。可邀请退伍老军人、社会成功人士到学校演讲,忆苦思甜,说成功路,行报国志,让学生受到熏染,懂得守纪明责、感恩回报,不再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3.监察法。可聘请各村热心教育的开明人士作学校“监察员”,对遍布在各村角落里的游戏厅、黑网吧进出学生严密监管,一经发现批评教育或通知家长、学校,齐抓共管。这样形成合力才不至于让学校的正面教育前功尽弃、毁于一旦。

4.实践法。现在学生大多娇生惯养,虽身在农村却未下过地,更未体验过劳动的苦乐。要求学生亲身参与家务农活,体会劳动的甘苦,认识到劳才有获、劳者才能生存、劳动是人的本分,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生活本领和生存能力。

二、家庭途径

1.家校互访法。老师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家访,电话通讯宜常联系;家长也要趁适当时机或定期到学校询问,与老师交流。此法意在加强家校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及容易出现的问题,并结合老师适时解决。

2.交朋友法。班主任要主动和家长交朋友,家长要积极和学生交朋友,彼此都成了朋友,学生不会再怕老师告状、回家挨整,家长不会再忌讳老师居高临下、横加指责。这样一来,教师、家长、学生三位一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成为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心理健康教育会更有益。

3.倾心倾听法。面对学生时,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对待他们,要侧耳倾听,倾心相听,多包容。尤其是无关原则的问题,要随声附和。倾心倾听是与学生交朋友的第一步。

三、教师途径

1.心理诊断法。在教育实践中,班主任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要想真正全面、深入地了解一个学生,仅凭经验和表面印象是远远不够的。对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诊断,是了解学生的一种有效手段。心理诊断是对学生的需要状况、学习条件或缺陷的科学描述或分类,从而搞清楚他们所出现问题的性质和原因,确定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2.心理辅导法。心理辅导活动就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专门活动。班主任可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心理辅导活动结合在一起,也可以与班会或其他班级集体活动或团体活动结合在一起。有条件的话,更应该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进行。

3.心理咨询法。心理咨询不同于一般的政治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咨询是从社会学、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医学的角度,以人为本探讨人的内心世界。通常采用交友、亲情、倾听、接纳、参与、鼓励、辅导、训练等方式,注重在自律的基础上强调人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完美,助人、自助、自强。

4.悄悄话信箱:有些学生内向,不敢咨询或主动找老师帮助,班主任就以这种暗中往来的方式帮助他们打开封闭的心房。班主任可以接受学生的悄悄话、便条、信笺,班主任更宜主动给学生写便条、便笺,嘘寒问暖。大爱无疆,能融化心灵的冰墙;大爱无痕,可润物细无声。

四、学生途径

1.自助法。班主任、语文教师可以日记、周记、月记形式定期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写信,既可以完成自我反省,也可以实现自我教育、自我调整,当然也方便老师因材施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着自己长大。

2.表演法。当班主任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某种不良的倾向时,可因势取材,编一个情景剧,让学生合作表演,在表演中完成角色互换,明辨是非,心理成长。这种方法为学生喜闻乐见。

3.互助法。我们都有这样一种经验,学生叛逆家长,叛逆老师,但他们不叛逆同龄人(朋友),他们之间往往心贴心,无话不谈。班主任要做好媒介,指导、组织学生互助,这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效的。

劳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第3篇

【关键词】认识;素质目标;途径;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278-01

在实施“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轨的当今,发挥课堂教学的主要渠道作用,通过各个学科的协调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已成为今后教学的方向。劳动课以它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融为一体的独特优势,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劳动学科的自身特点,劳动学科能更好的体现出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出发,构建起“以自学为基础,以思维为主线,以训练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动脑的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体力劳动对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的道德、智力、审美的情感”由此看出劳动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在劳动教育中提高学生的素质呢?

一、以提高素质为目标

劳动教育是教育内容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不可偏废的一个方面。目前,学生中有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宠爱条件优越,几乎没有劳动知识和能力,更缺乏劳动实践。在这样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不热爱劳动。所以,开设劳动课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劳动课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劳动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方面是利用劳动课要劳动的特点,通过学生动脑、动手、付出体力、创造成果的过程提高学生对劳动意义的认识,培养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在劳动实践中发展智力,陶冶情感,磨练意志。简而言之,要寓智能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于劳动教学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开设好劳动学科将推动学校劳动学科整体育人功能。由此可见,上好劳动课,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将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劳动课教育必须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立足于素质教育,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二、以课堂教学为途径

为了达到设计劳动课的目的,使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必须以课堂教学为途径,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我在劳动课的教学中,对课堂结构做了如下的构想与尝试。

2.1 激情导入,引入新课。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新课,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而又轻松地学习是一节课良好的开端。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可因人因时因课而异,常见的有展示直观教具,创设问题情境,组织相关活动等方法,精心架设“兴趣”的桥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想上好一堂课,首先要对课堂教学有一个很好的设计。包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及传输信息,并通过信息反馈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在反复调控中使教学系统的工作状态达到最佳点。因此,抓住两条线,即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重点在教学准备、原则、内容、方法及模式方面提出标准蓝图。如用展示直观教具的方法,在新课讲授之前把本节课的劳动成果展示给学生看,以此来激发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欲望,从而进入积极学习的状态。

2.2 讲解示范,传授新知。劳动课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的重要体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实践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所以新知识的学习安排应该是从理论到实践。学生了解了劳动的步骤和方法,但每步具体该怎样去做,还需要教师给做出样子。教师的示范操作一要具备规范性,即准确无误;二要具备可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看清楚。如讲《西裤的缝制方法》时,为了让学生清楚的看到科学标准的操作过程,我在课前认真练习多次,制成录像带并配有解说词,课堂上放出后,每步做什么,怎样做的,图文并茂,学生边听边看,效果非常好。

2.3 实际操作,掌握要领。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劳动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形成熟练技能的最佳途径。学生的实际操作要在教师的组织安排下进行,教师要巡视指导,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特别是重点部分更应多强调,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要领。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教师在课堂中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甘愿做人梯,做幕后“导演”,把学生推向实际操作,掌握要领的舞台。

四、以社会实践为目的

中学劳动课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离开了社会实践,即使教师讲得再透彻,学生听得再明白,不进行社会实践,要达到劳动课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素质也是一句空话。为此,中学劳动课必须以学生的社会实践为目的。我认为应该做到三个结合。

4.1 劳动课教学与生产相结合。以生产程序为序,安排授课内容,做到课堂学理论,基地搞实践。如在学习《西裤的缝制方法》时,从裤子的面料分析,缝制用线的选择、裤子各部位的熨烫等等,在教师的指导下,样样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基本的劳动技能。

劳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第4篇

[关键词] 思政教育;大学生就业;施教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1)06-0038-03

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与思政教育工作在职责上存在大范围交叉。而对思政教育工作而言,就业相关的思政理念教育是其核心组成之一,工作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并使其事业观具有敬业、乐业的特征。哈耶克指出:“没有基于道德感基础之上的责任感,任何职业都将失去它的社会价值。”[1]对高校学生就业工作而言,需要通过思政教育来解决的问题核心,不在于让学生理解“就业理想”与“现实就业”之间的差距存在于中外所有社会、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于几乎所有人面前;也不是劝说他们忍受性地去接受某种工作岗位,而是要让学生真正具有社会责任意识、从内心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如此才能让学生不把衡量事业成功的标准片面地理解为“升官发财”,也不片面地追求“少劳多得”;才能把学生变成有信心把每份工作做得精彩的乐观上进的劳动者。曾说过:“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2]在就业问题上,通过思政教育解决的是劳动态度问题和劳动动力问题,其效能依赖于针对大学生就业的思想政治施教体系建设。

1 施教体系的主要载体与途径

1)课堂教育。对于就业相关的思政教育,课堂教育依然是首要实施途径;使用课堂这个载体,由思政教育课程宣讲教育、专业课程默化教育、就业指导课程专题教育三种途径共同实施。问题是那些实施默化教育者通常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方面的功能和责任。

2)课外活动。丰富的课外活动是就业相关思政教育的不可轻视的载体。大学生课外活动依然是在教师指导下有明确目的的教育方式,如社团活动、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春游参观等。活动设计者常常并没注意到就业相关思政教育层面设计,从而放任这一默化教育行为在非设计状态下发生。

3)家庭教育。家长是学生的首席教师,尤其是在思政教育方面。家庭教育是高校就业相关思政教育必须利用的一个扩展性载体。如果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在事业观和敬业观等方面相冲突,将事倍功半,甚至效果全无。高校延伸利用家庭教育在途径上是相对困难的,但家长学校、家长期刊、个别沟通等途径都是高校有效的利用家庭教育的途径。

4)网络教育。无论是专业知识学习还是思政知识学习,普及化的网络已经是施教者和受教者共同依赖的载体,日益成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而且网络是各种就业观平权施教的平台。利用网络宣传正确的事业观和敬业观,批驳不良就业观,已经成为高校就业相关思政教育者必须适应的一种教育途径。

5)社会实习。尽管大学生社会实践和见习方式多样、主要目的不同,但它承载的绝不仅是专业技能教育,就业相关的思政教育内容以默化的形式必含其中。这一功能不依赖于社会实习设计者是否意识到而存在,所以这方面功能设计也应该成为设计者的责任。

6)文艺活动。大学生是文艺作品的最为主动的享用者,文艺活动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思政教育最为喜闻乐见的隐性载体。这种寓教于乐的途径也是最高效的施教选择。一首歌曲的传唱、一部电影的热映,甚至远胜于课堂上千言万语的教导。

7)心理辅导。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遇到“成长的烦恼”是普遍现象。尽管心理问题是多方面的,但无论是过去的“精英教育”时期,还是现今的“大众教育”时代,就业及其衍生的心理问题一直以很大的比例存在。这注定心理辅导是高校就业相关思政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渠道。

8)就业讲座。请就业指导专家来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已是高校就业教育的必备方式。这些讲座者因其权威身份和社会声望往往产生较为特殊的思政教育效能,如果不能注重思政教育理念方面的统一性,常常导致大学生的就业理念混乱。这也注定应将这些专门讲座列入高校就业相关思政教育施教载体。

9)就业中介。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性问题,就业服务中介机构或企业就此涌现。它们必然以各种方式介入高校就业工作,或者说高校就业工作体系也必然在不同程度上与这些就业中介产生结合。所以对这些就业中介的选择不仅限于效率、效益、规范等方面,就业相关的思政教育理念方面也要求必须同步延伸而至。

10)榜样示范。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就业方面的思政教育必佐以榜样示范。榜样示范承载着就业相关思政教育的所有内容,它可以以正反两种施教方式成为教育的验证性途径。如何选择榜样,如何宣传榜样,如何解释榜样,是高校就业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必须慎重设计的教育内容。

2 施教体系建设的共性原则

强化就业相关的思政教育是高校职责。各高校的特色不同,在就业相关思政教育的施教体系建设理念上也各有所长,但应遵守如下共性原则。

1)系统性原则。就业相关的思政教育,是由高校的多方面要素共同形成的体系来承担完成的。虽然各要素在体系结构中所具功能有别,但不能片面强调某些要素的作用,“短板效应”会导致高校整体施教能力低下。

2)多样性原则。尽管不同的施教载体与途径效能有别,但每种就业相关的思政教育的载体与途径都有其特定的施教效能。不应对某种载体与途径产生过分的依赖,“久施之计”其效果必弱。这一原则还要求,不断地努力实施载体扩展与途径延深,如家庭教育、网络教育的深度纳入。

3)合理性原则。首先,思政教育内容要具备合理性,“假、大、空”式的说教之所以不能真正收到教育成效,就是因为不合理的审视;再者,不能使用非理性教育手段(如口号宣传、利益恐吓等),理性教育手段才能产生真实的教育效果。

4)现实性原则。现今社会发展变化快,教育内容上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具有良好的针对性。那些已不具备现实性的教育内容必须及时清除,否则会让施教的可信性丧失。

5)政治性原则。就业水平是社会政治的评价参数,必须让大学生看到政府所付出的积极努力,看到相关就业促进措施的深层善意;必须让大学生理解就业压力是中外社会共存难题,是人人均须面对的压力。“国际经验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出现‘知识失业’的现象。”[3]

6)具体性原则。不同高校有其具体的特色,也有其具体的就业教育难题。这一原则是要求在施教载体与途径选择上体现出本校特色。校际间的经验借鉴是必需的,但必须进行校情化后使用,那种照搬照抄的做法是错误的。

7)激励性原则。就业相关思政教育核心目的是激励受教者“乐业敬业”以实现社会的进步,所以教育内容必须体现激励性。要使受教者看到美好未来实现的可能性,看到从业经验的价值,倡导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给个体安装“奋进”的不竭动力源。

8)立场性原则。施教者从受教者人生利益最大化角度分析教育内容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简单高唱“奉献”、“应该”、“历史责任”的说教难有成效。否则,只能说明施教者方法简单或能力有限。因为两者内容上相同,转变仅是表述方式层面上的。

3 施教体系建设措施的共性特征

因校情有别,各高校具体施教体系的建设措施因校情参透而个性化;但按上述建设原则要求,在建设措施的选择与集成上,应使措施效能具有如下共性特征。

1)职责全员化。出台就业相关思政教育职责全员化措施,而不是认为那只是个别部门(如就业办)或个别教师(如专职思政教师、辅导员等)的职责。否则,专业课堂默化教育与专职(及专题)课堂教育在理念一致性上难以保障,而且这种教育的载体多元性、途径的多样性,甚至常让教育效果打折在“短板”之处。

2)载体多元化。建立施教载体多元化保障措施,从而形成结构化的载体利用体系,使每种可能的载体都尽可能得到良性利用;同时,对新载体的开发利用的尝试能够激励和宽容。比如家庭教育、网络载体、就业中介等载体的利用方式创新尝试。

3)途径娱乐化。传统观念中认为思政教育是严肃的,通常认为不可以采用娱乐化的途径进行教育,忘了寓教于乐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成为传统的严肃教育模式让教育成效在枯燥中打折。所以要采取措施鼓励教育途径的娱乐化。如快板书、改词歌曲、网络动画更能让受教者印象深刻。

4)设计隐性化。用措施保证教育内容是被目的性设计的,而且这种设计要具有隐蔽性。过于显性的设计,易给人以虚假之感,不利于教育效果的形成。而无设计的教育,也不能达成目的性。如采用定期组织教育设计经验交流会等方式落实。

5)环节延伸化。在这个体系建设上,不能局限在“校门之内环节”,要通过措施将家长教育、就业中介等载体作为校外环节,进行施教体系的环节延伸性建设,因为大学生同时也深受来自这些环节的观念影响。

6)立场反身化。通过措施引导施教者不要总以“你怎样”、“你应该怎样”去设计教育内容的讲解方式,而要以“怎样做是有利而可行的”、“这样会让人生利益最大化”的建议方式讲解思政教育内容。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场去施教效果必佳。

7)评价实效化。邓小平说:“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4]它就是评价实效化的通俗表述。在施教载体与途径的使用方式的评价上,不要注重华丽和正统,而应注重实效和创新。

8)内容现时化。把思政理念的传输形态进行时尚化改造,能够使用年轻人关注的热点案例,能够使用年轻人的时尚语境。施教内容的现时化就是消除“代沟”以实现同平台的心灵对话。否则,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话语平台异位,教育活动成为自说自话的虚假表演,难有实效。

9)榜样真实化。通过措施保障选用可比性榜样(即同种性质的案例)、选用对比性榜样(即正反两种角度),同时杜绝把榜样完美化。只有那些有血有肉的(甚至是不完美的)榜样,才能使受教者认为可以效仿而产生真实的榜样力量;否则,受教者会将之视为“美丽的传说”而起不到榜样示范作用。要善于使用在受教者生活圈内的榜样。

10)施教平权化。施教者从不具有“灌输”能力,其言说的观念均是在同各种观念竞争中取胜才能发挥实效。现代社会崇尚平权,施教者的非平权优越感对施教效果必有损伤。现代施教者必须适应平权施教的变革,尤其在触及灵魂的思政教育中。

参考文献

[1]胡解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界中的就业问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4):60-61.

[2].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65.

劳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第5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劳动;创新

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强调了学生教育是一个“劳动”和“创新”精神培养并举的过程。劳动和创新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劳动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劳动的结果;当今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创造过程即是劳动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干的过程。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实践教学的目的,一是学生通过对各种科学问题、工程问题和社会问题的亲自体验与验证,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二是学生通过直接参与生产劳动、科技创新和社会活动等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因此,实践教学作为一种典型的“做中学”教学模式,是开展劳动和创新教育的有效渠道,在实践教学中开展大学生劳动和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劳动和创新精神是实践教学的应有之意。[1-2]

1大学生劳动和创新教育内涵和途径

1.1劳动教育的内涵和途径

劳动教育是以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劳动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过程。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一定的教育引导使其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劳动为荣的劳动意识,形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劳动精神,并且生活技能得以提升,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3]大学实践教学正是以学生“做中学”为基本特征,劳动既是大学实践教学的手段,也是大学实践教学的内容,学生在劳动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劳动教育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如,开设劳动教育理论课程,通过劳动理论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法律法规教育,帮助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4]组织安排日常生活劳动,如校园服务性工作、社会公益活动、整理内务、打扫卫生、勤工助学等,引导学生自觉参加各类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将劳动教育融于专业教育特别是实践教学之中,在专业教育中赋予劳动教育内容。[5]学生通过“做中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掌握劳动技能和劳动本领,深度体验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实践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践教学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

1.2创新教育的内涵和途径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旨在教育中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和创新决心,它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过程。[6,7]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创造不是向壁虚构的,而是源自于艰苦的劳动,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新的思维。当然,这里的劳动并不是单一的体力劳动,它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综合。所以,创新教育和劳动教育类似,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其基本途径:一方面要设置创新理论类课程,使学生系统掌握创新的基本知识、原理、方法、技能,同时也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问题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另一方面要以实践教学为依托,将创新教育融入于实验教学、实习(见习)、毕业论文(设计)、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等实践活动中去,驱使学生利用创新知识和创新技能开展创新试验、创新设计和创造性劳动等。[8-9]一方面,实践教学是开展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是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

2实践教学中劳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失

2.1对劳动和创新教育重视不够

目前,很多高校师生的教育和受教育理念仍停留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上,对劳动和创新教育认识不足,劳动和创新教育理念和观念滞后。教师开展劳动和创新教育的意识不强、责任不明确、能力和水平不足、经验缺乏。学生过分重视知识的积累,对自身能力培养、人格修炼和个性发展意识匮乏,对劳动和创新精神在自己未来成长和发展中的意义认识不足。同时,高校劳动和创新教育管理体系不健全,引导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和创新教育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未建立,实践教学中劳动和创新要素缺乏,与劳动和创新教育内容的有机融合欠缺。

2.2实践教学教师教育能力不足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实践教学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比重不断增加,教学手段和形式也日趋多样化。为保障实践教学中劳动和创新教育的有效开展,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更要求教师自身富有劳动和创新精神,并能够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但因师资水平所限,部分实践教学内容,如创新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科竞赛等选题先进性、前沿性不够,有的选题脱离工程实际或背离研究趋势,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滋生惰性、敷衍情绪,影响培养目标的达成。另外,实习、见习等教学环节指导教师的不确定性,企业导师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师个体间工程实践和工程教育能力的不同,使基于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劳动和创新能力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2.3学生劳动和创新意识比较淡薄

受家庭、社会的一些消极影响,相当数量的学生存在劳动观念不够端正、劳动意识比较淡薄、劳动素养不高、劳动技能不强等问题。劳动价值取向功利化,学生不愿参与如实验准备、实验设备维护、实验室卫生整理等工作,认为这是简单劳动,无助于学习成绩,实践教学项目的事前准备、事后整理工作大多是以教师为主。见习或实习走马观花,不愿参加企业生产劳动,学生感受不到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快乐。劳动纪律和劳动安全意识薄弱,进入实验室不按要求穿着实验服,进入厂区不按规定佩戴安全帽。同时,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关注知识积累多,关注创新能力少,习惯于循规蹈矩,创新意识淡薄,创新思维缺失,创造性劳动精神缺乏。实践教学中试验方案设计墨守成规,实践数据抄袭甚至弄虚作假。

2.4优质实践教学基地匮乏

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平台,优质实践教学基地是基于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劳动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是普遍问题,建设优质实践教学基地是有效开展劳动和创新教育的前提,也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当前,多数企业对承担或参与大学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责任性不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对大学生实践教学规律和要求认识不够。部分企业即使接受了学生实践教学任务,限于安全或技术等考虑,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参与生产劳动。同时,高校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作用越来越突出,高校对实践教学基地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相关行业龙头、标杆企业,或在行业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企业,才能利用其人才、技术和设备等资源优势,服务于人才培养,在实践教学中有效开展学生的劳动和创新精神教育,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基于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劳动和

创新能力的策略安徽建筑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为“中心”)是对本校材料类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主要平台,开设有课程实验教学、CDIO项目教学、创新创业训练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项目。近年来,中心秉执实践教学与劳动和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理念,积极探索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劳动和创新能力,从教师队伍、教学方法、实践基地和考核机制四个方面加强建设和改革,对学生劳动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产生了积极作用。

3.1加强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

针对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匮乏,并且对劳动和创新教育重视不够等问题,中心在学院的支持下,全面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充实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将一定的实践教学工作量作为专业教师的岗位职责,使每位专业教师都成为实践教师队伍一员。既能有效解决实践教学师资不足问题,更促使专业教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二是转变教学观念,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教学观念大讨论,使教师充分认识培养大学生劳动和创新精神是造就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所在。三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适应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劳动和创新精神的新要求。中心建立年轻教师导师制,由实践教学能力较强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并派出教师到知名高校和企业学习交流,组织并参加各种国内外学术会议,同时加大对教师教学过程督导和教学效果评价的力度。四是外聘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实践教学兼职教师,参与学生指导工作。

3.2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劳动和创新意识比较淡薄,创造性劳动精神缺乏等问题,中心着力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导实践教学,成为教学的主体。中心对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推行学生轮班管理制,在实验室管理教师协助下,由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轮流完成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具体包括实验室安全教育、实验项目准备、设备使用登记、卫生维护等工作。学生以使用者和管理者双重身份进入实验室,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激发了学生劳动和创新热情。具体的实验或研究过程,如目标任务、方案拟定、试验仪器设备调试、原材料准备、试验结果分析等均由学生或独立或团队自主完成。这种任务驱动方式下,学生学习动力得以激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并举,完成实践学习任务的同时,学生的劳动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3.3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按照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实践教学与就业创业相结合,着力培养大学生劳动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建设优质实践教学基地。把满足教学要求、保证学生培养目标达成放在首位,与有条件、有能力承担高校实践教学任务的企事业单位共建高质量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深度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基于行业企业的发展趋势,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根据岗位任职能力要求,参与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按照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应用性型人才培养要求,参与专业课程开发,尤其是实训和实习等实践类课程的开发。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深度参与企业生产和科技活动,在直接的生产劳动和创新实践中,体验劳动乐趣、感受创新成就,培养劳动和创新能力。以相互促进达到双赢的目标来激励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单位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学校利用基地条件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劳动和创新能力,基地则可从实习队伍中选拔优秀人才,并可借助学校的科研和师资力量开展科研项目联合攻关、技术合作、管理咨询及人才联合培养、人员技术培训等,将产、学、研结合作为主线贯穿于实践教学体系之中,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为产、学、研融合的平台。

3.4健全实践教学考核机制

从培养学生劳动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出发,中心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考核进行了全面改革。在考核内容上,实行多角度、多方位考核:对学生的劳动参与、团队合作、自我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意识等进行量化考察。在考核方式上,实行全过程、全环节考核:对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各阶段,根据具体实践教学特点设置考核节点,如实验、实习包括预习成果、过程记录和总结报告等,毕业论文、CDIO项目包括课题综述、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报告)评阅、答辩等,各阶段成果考核均将创新性作为重点。在考核组织上,实行指导教师自评、互评及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基地工作人员评价综合加权,实验室和基地管理人员参与考核,对学生劳动热情和劳动纪律养成形成了有效激励。

劳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第6篇

我们现在思考问题太“现实”,眼光不深刻,许多专家、学者和领导者很不负责任。我认为不应该从大学生方面去找原因,这不是问题所在;问题在另一个方面,是一个需要最高领导人来解决的,关系到生产发展模式和教育之本的大问题。

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

首先,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我国现在是“世界加工厂”,主要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经验的技工,是体力劳动者,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价劳动力的脑力劳动者。

所以,要说“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那不是大学生,而是指责大学生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者自己。但这不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应当是:中国不应该是大学生供过于求,需要降低大学生的价值体现,而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的生产模式,使大学生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使中国能够自主创新,发展生产。

党中央一再强调发展自主创新经济,但大学生就业却成了问题,这种情况说明发展自主创新经济还没有落到实处,还是停留在文件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学生就业的实际,可以检验党的发展方针。

第二,重要的问题是,教育之本是育人。教育产业化要“正义”,说法可以不改,但含义要矫正:教育产业化是为社会生产人才。那种为学校、校董和一些教授生产利润的,应该叫做“教育资本化”;现在许多学校名曰“产业化”,实质资本化。而社会培训机构被“产业化”人士评为资本化,是为自己谋利益,却为市场化人才做出了具大贡献。像我们最熟悉的北大青鸟教育就可以称得上IT教育航母。教育改革要拨乱反正,要改变对学校乱扩大升级,对学生“广种薄收”的状况;要学习培训机构,根据社会发展的进程需要,决定学校培育人才的结构,各专业的高、中、低人才要有比例。

第三是观念问题。中国是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因此,中国的教育应当是“公有制为主体”,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教育不应该是个人的投资,而应当是社会对发展的投入,是一种社会积累。教育费用应当由国家、社会承担,从物质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为祖国、为社会“回报”而学习的思想观念。教育费用由国家、社会承担之后,还缩小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劳动力的生产价值的个人差别。这不仅有现实的意义,而且有很深远的意义。

总之,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以及其他的问题,我认为很重要的是,我们现在要改变思想方法。

大学生学习创业知识的几个可行途径

途径一:大学课堂、大学图书馆与大学社团。

创业者通过课堂学习能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在创业过程中将受益无穷;大学图书馆通常能找到创业指导方面的报刊和图书,广泛阅读能增加对创业市场的认识;大学社团活动能锻炼各种综合能力,这是创业者积累经验必不可少的实践过程。

途径二:媒体资讯

一是纸质媒体,人才类、经济类媒体是首要选择。例如比较专业的《21世纪人才报》、《21世纪经济报道》、《IT经理人世界》

二是网络媒体,管理类、人才类、专业创业类网站是必要选择。例如《中国营销传播网》、《创业中国》等。此外,从各地创业中心、创新服务中心、大学生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科技信息中心、知名的民营企业的网站等都可以学到创业知识。

途径三:与商界人士广泛交流

商业活动无处不在。你可以在你生活的周围,找有创业经验的亲朋好友交流。在他们那里,你将得到最直接的创业技巧与经验,更多的时候这比看书本的收获更多。你甚至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拜访你崇拜的商界人士,或咨询与你的创业项目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团体,你的谦逊总能得到他们的支持。

途径四:曲线创业

先就业、再创业是时下很多学生的选择。毕业后,由于自己各方面阅历和经验都不够,能够到实体单位锻炼几年,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再创业也不迟。

先就业再创业的学生跳槽后,所从事的创业项目通常也是在过去的工作中密切接触的。而在准备创业的过程中,你可以利用与专业人士交流的机会获得更多的来自市场的创业知识。

途径五:创业实践

劳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第7篇

一、职业技术教育与农村经济建设

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为“三农”服务。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科技和教育的作用越发举足轻重。在农村靠勤劳可以解决温饱问题,而致富则要靠科技、教育解决问题。农民受教育是调整支持方式提高支持力度的基本前提,而且是支撑、接受其它各种支持方式的支持力度的必要前提。通过教育途径使农民从劳动力向人力资源转化,是调整支持方式提高支持力度的厚重体现。教育、科技、市场、法律等各方面知识的普及与运用,使农民“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边学边干、边干边学”,使农业劳动力在区域性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现实冲击中受到启蒙、锻炼和提升,使数亿农村劳动力一部分一部分地进入国家人力资源层面,但当前我国农村教育未能突破升学教育模式,仍然是一种升学机制,一切为了升学,升学就是一切。不能升学的小学、初中毕业生,相当多的人由于缺乏劳动技能和致富本领,就业无能,致富无路。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方面引起农业劳动生产率几十倍的提高,使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使农业劳动人数大幅度下降。生物工程技术运用于农业,可以培育出耐旱、抗寒、抗病虫害、省水、省肥、缩短生长周期的高产、优质、高效的新物种。由于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将从机械化、化学化时代进入无污染公害的生物过程技术化时代。因此,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吸收和利用知识、技术和信息的能力、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职业技术教育与农村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它包括教育、人口、卫生、生态环境、社会福利、社会风气、社会保障、社会秩序和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社会发展的功能主要是提高人们的素质,优化社会运行机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协调各个社会利益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当代科学技术已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各个角落,不仅是发展经济的杠杆,而且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在当前,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职业技术教育对人们工作及生活方式的影响。人们通过职业技术教育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将大大节约时间和空间,又可极大地提高效率。时间的节约意味着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为整个社会和每个成员创造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使人们得以按照自己的志趣与才能开展各种艺术、科学、体育以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从而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2.职业技术教育对城乡差别的影响。十六大报告指出目前的小康只是总体上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很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不平衡,突出地表现在地区之间的不平衡,东西部之间的不平衡,但整体上看还是表现在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城乡差别的产生曾经是科学技术、经济社会进步的结果;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又为城乡差别的消灭创造了条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农村发展成为现代城市,就是最好的例证。

3.职业技术教育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影响。当前农村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收入问题。提高农民收入,其中教给农民实用技术和致富本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一环,而职业教育在此方面大有可为。通过大办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广泛吸收对于不能进入高等教育行列进行学习的城乡学生和其他群众,使他们得以学习和掌握一门或几门生产技术与管理、服务方面的技能;而不是使他们只是带着一般的语文和数、理、化知识回到农村和城市。由于所学的这些一般的基础知识还不足以使他们在农村和城镇的生产活动中进行新的创业,不少人就加入四处流动的求职大军,以至带来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使他们能学到一门或几门实用的专业机能,就拓宽了他们的立业创业之路,这必然对农村和城市的发展与稳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职业技术教育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晏阳初先生曾提出,职业教育主要是治愚、治穷、治弱、治私等,这主要表现在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思想在潜移默化地对人和社会产生深刻影响。职业技术教育一方面以严格的科学程序或方法来规范人的行为,另一方面又内化为一种潜在的、深层次的人格,构成人们的科学认识的要素和行为规范的基础。事实上,人们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尺度、审美态度、法制观念和行为准则,无不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获得。职业技术教育使人们实事求是地判断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原则;职业技术教育使人们通过理性思考来处世待物和决策,而不盲目迷信、浮躁和从众;职业技术教育使人们理性地对待社会和自我,摆脱愚昧和野蛮,遵守法纪,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明确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选择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职业技术教育越发展,职业观念、科学技术观念、科学思想对人及社会的影响越深。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因此,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