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中生德育教育(合集7篇)

时间:2023-07-12 16:27:26
高中生德育教育

高中生德育教育第1篇

1.1高中生德育教育要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教育有机结合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教育是高中生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道德的内容都是不同的,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教育则是德育教育的核心,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教育,但是当今的高中学生,由于迫于高考的压力以及其他原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蕴涵的科学世界观的理解非常的浅薄,这样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如何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识,并且依据于此建立起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就显得非常的不足,因此德育教育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相结合,使学生理解掌握基本原理和蕴含于其中的科学的方法,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其以实践为源头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

1.2高中生德育教育要和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观点,德育教育归根到底最后是通过一定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的,高中生的德育教育也不能空谈理论,这样只会是纸上谈兵,毫无用处,而是要将德育教育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去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并分析这些需求的心理源泉,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理想。

1.3高中生德育教育要和情感教育有机结合

德育教育的对象是人,人都是有情感需求的,情感关怀既是人类的终极关怀又是人类的基本关怀,德育教育也要体现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在德育教育中情感的教育可以充当良好的催化剂,因此,道德需要的增强、道德行为的规范,其重要渠道就是道德情感的培养。

1.4高中生德育教育要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教育有机结合

德育教育和其他学科的教育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相反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的过程中相互渗透,交叉作用,共同实现教育育人的目的,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等是科学精神的范畴,而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这些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在德育教育的同时,对学生也要进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这与当前大力提倡的教育创新也是一致的,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融合剂。

1.5高中生德育教育要和经常性教育有机结合

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对学生持续的进行思想教育,短时间的集中教育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帮助,但是经常性的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能及时地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消除他们思想中的困惑,使他们懂得立身做人的基本道理,从而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自我。

2.高中德育教育的实践

2.1转变教学方法和观念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德育教育的方法和观念也要随之改变,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德育教育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不能脱离实际,泛泛而谈,空洞乏味,而是要根据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制定出教学计划,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引导,鼓励学生勇敢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让师生能够平等对话,双方通过合作,一起探讨,完成一堂德育课。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

教师是学生的表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其作风、习惯与处事的方法等都会让学生看在眼睛里、记在心里,“身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法,对他们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始终保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良好的师德风范和精神面貌去引导和影响学生。

2.3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让环境育人

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能够体现一个学校的综合实力,更能使这一环境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学校不仅仅要有现代化的教学大楼,而且要有浓郁的书香味,其次,学校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氛围,学校可以在校园醒目的位置上悬挂横幅、条幅,时刻提醒每位学生“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努力拼搏一学年,美好回忆一辈子”,也可以让学生设计制作文明用语标语牌,或在学校的墙壁上悬挂着优秀教师或优秀学生自己创作的富有哲理性的警语,让它时时提醒、告诫学生[3-5],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积极奋进的气氛,不知不觉在行动和学习积极性上面也有所长进。

高中生德育教育第2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积极向上;实践体验;科学的人生观

【中图分类号】G631

德育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要加强对高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就要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高尚风格,形成学生求知学习,成长修身养德的好风气。根据现在高中生的学习,生活习惯以及家庭条件,人文社会等各种因素,我认为目前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诚信的德育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德育也是如此。在进行诚信德育教育活动中,学校,家长和教师要善于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习性,性格差异,社会坏境等从不同角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多种方式营造良好的德育育人环境。例如:1.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德育观念。2.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有感染力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3.充分利用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德育教育的氛围,大面积,大幅度的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德育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专刊",阐述德育的含义,列举诚信德育的优秀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等等。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德育教育。

二、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的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并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助,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也可以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久而久之,部分学生的的习气就会逐渐逐渐的减少,最终成为积极向上的优秀学生。

三、注重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的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要实行"重在实践,体验过程"的措施。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除此之外还要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树立良好的德育观念。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甄别能力。

四、采用特殊先进样例教育法

积极上进的样例去影响学生,会对学生造成深刻的影响。在树立样例时,既要注重树立优等生样例,又要特别注重树立中等生、学困生的样例,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发扬,力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不同方面的先进样例,可以是劳动方面的,可以是助人为乐的,还可以是守纪律的,可以是文艺的,可以是体育的,等等。总之,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每个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充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五、以教师良好的道德素质进行感化

教师从事的教育实践是一种道德实践。教育本身就具有深刻的道德内涵。教育是以人为主体的教育实践活动。尽管古今中外教育家对人性善恶的缘起说法不同,但都坚持认为人在合理的教育环境中是可以弃恶从善的,教育是教人弃恶扬善的活动。教师的道德素质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会全面地展现在他的专业活动中,全部显示在学生的面前,成为影响学生和教育学生的现实力量。教师可以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就自然的、率真的表现自己的风范,不是靠说教和强制,而是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就产生了教育的效应,而且那些价值导向、情感陶冶、意志磨砺、自我示范,统统都融入"无言之教"中,这种人格魅力可以说是最珍贵的资源和最有用的手段。而这些要想在德育教育中发挥充分的作用,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模范言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注意身教、无私奉献、廉洁从教、积极向上,才能为人师表。

总之,加强高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耐心的育人工作。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用生动的、贴切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完善它。努力做好高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为他们步入社会奠定科学的人生观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德侠.校长如何营造教师合作的文化氛围[J].教学与管理,2007(03)

[2]贺乐凡.对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1 (02)

高中生德育教育第3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德育教育;道德观;民族情操

德育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国民教育体系的灵魂,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在党中央明确提出“以德治国”的方针之后,学校教育在提升国民道德素质方面的意义便凸显出来。历史学科是中学课程教学中的主要科目,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意义非凡。因此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进教材以及课堂教学之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是当前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密切关注的问题。对此,笔者拟从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实际出发,浅谈如何做好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一、重视史观培养,树立学生的唯物史观

高中历史是一个人接受系统的历史教育的初始阶段,在这之前,人们对于历史史实的了解一般只能通过耳濡目染和有限的课外书籍。因此,在接受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之前,受众们的历史观念往往区别很大,甚至一些封建迷信内容和野史传言信息都掺杂其中,歪曲了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进而影响了人们的道德定位和价值观念。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另一大目的就在于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和启发诱导,帮助学生纠正过去错误的历史观念,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念,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太平天国运动的讲解为例,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教师应当按照唯物主义历史观念的关注两点内容,一是从两分法、两点论的方法论角度来引导探究太平天国的先进性和落后性,即既要从太平天国运动中所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以及后期的《资政新篇》中看到本次运动中对于平等思想的阐发和对于当时先进的资本主义思想的引进和利用,表达出太平天国运动对于中国近代历史前进的推动作用,又要看到大规模的战争对于生产力的破坏和对于生命的杀戮,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同时,对于太平天国运动最终的失败,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学生将原因归结到阶级性上,即利用阶级分析法分析整场运动中的各个细节,从而使学生由“学会”上升至“会学”。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如在太平天国运动的规模讲解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的向学生传递有效信息,使学生们从太平天国东征、西征等大事件中看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而加深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一唯物史观论断的理解和认同。通过唯物史观的培养,端正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境界,进而更好地落实中学历史德育教学的目标。

二、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操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历史书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民族未来的命运”。因而可以说,历史学科在普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同时,还担负着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价值观养成重要责任。在所有的品德培养之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最为重要和必先考虑的部分。爱国主义体现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是鼓舞人们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和复兴祖国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对于历史学科任课教师来讲,首先应当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引导学生认识我们的国家,熟悉我们国家的过去和现在,畅想国家的未来。因此,任课教师应当全面的认识到历史学科德育教学中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培养的重要意义。以中学历史八年级历史课程讲习过程为例,在近现代史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从古代史中所提到的我国古代重大发明创造成果为出发点,向学生讲解中国历史上的辉煌,引导学生的思路,在温习古代史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然后转入《鸦片战争》的课程教学中,使学生的思路从对于古代强盛的崇敬突然转向对于近代被侵略的耻辱与困惑,进而使学生愿意并强烈要求了解近现代史上中国家遭受和瓜分的过程以及原因。在进入20世纪之后的历史课程内容讲习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根据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所面临的种种危难入手,对各个政治派别所做出的努力进行了解、甄别和分析,由此在教材的引导下认识共产主义者对中国解放和民族振兴的巨大贡献,从而对当前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有一个初步的认同。这种以历史盛衰民族兴亡的史实联动学生思想情绪变化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真正的走进历史课本之中,身临其境的感受近代国家的发展之路,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心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养成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民族情操,实现中学历史德育教育的目标。

三、通过先烈榜样,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所谓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道德情感或道德认知能力支配下所采取的个人行动,是一个个体在特定的道德情境中充分调动自身的道德认知能力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道德行为是一个人道德指标的评价标准,也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学的最终目标。笔者认为,对于学生道德行为的引导和培养,任课教师应当把握主教材中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先进思想,及时地向学生灌输有效地、优秀的道德行为规范内容。以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第七课为例,康梁等人在民族危亡之时挺身而出,不畏艰险,不惧强权的倡导改革,为国家的复兴和民族的生存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戊戌六君子面对反革命屠杀时表现出的大义凌然的慷慨,谭嗣同舍弃逃生、以死殉国,在刑场上“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绝笔,这些道德典范都是极好的教育材料,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了解杰出的历史人物的高尚行为以及引发这种行为的道德动机,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行为观,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道德冲突时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选择。这种方式对比与单纯的道德宣讲,学生有着更为感性的认识和更为清晰的行为框架,能够真正从内心深处对“道德”二字产生深刻的认识。另外,“抗日战争”课题的讲授过程中,通过对杨靖宇、张自忠等国共两党抗日先烈的英雄事迹的分析讲解,教师应及时的向学生们传递“为国献身”“舍身为国”等高尚的理念,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危亡中革命先烈的奋勇行为是取得国家解放的根本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对抗战中中国共产党人所奉行的“团结抗日,一致对外”的行为产生认同,进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和艰难取得共鸣,以此端正学生的思想,影响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境界,同时配合了当前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潮流,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和信念保证。

结论

高中历史课程是一个人了解历史的初始阶段,而历史观念又是影响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因素。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对于学生准确客观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着决定性作用。德育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没有一劳永逸的方式,只有持之以恒,全面着眼、细节入手,才能真正的发挥其效用。因此在今后的高中历史教学中,任课教师应当及时的将德育教育放置于历史教学规律之中,立足课本,发散思维,在普及学科知识的同时将高尚的道德情感渗透进课堂教学之中,以达到中学历史教学的德育目的,为中学生高尚情操的养成发挥应有的效用,最终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林.关于高中历史德育教育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11).

[2] 鲍丽倩.基于学科本体的中学历史德育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1(20).

高中生德育教育第4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32-02在物欲横流人心失重的今天,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现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严重缺失的东西--以道德感为代表的软实力教育。许多同人感叹:现在的学生有成绩无素质。笔者认为对学生教育最为重要的是树立健全的人格,与人或环境相处和谐,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些都比学习成绩好坏重要得多。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通过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为振兴祖国而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提高环保意识,锻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具有创新合作精神,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生物学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仔细分析研究教学内容,挖掘德育素材,实现知识与思想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作为高中生物教师,笔者体会并总结,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

现在社会上来自各方面毒害青少年的行为:吸毒、血腥暴力事件等,而各种事件导致青少年心理畸形,自杀或他杀事件也时有发生,所以我们生物学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具有思想意义的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比如在讲到神经调节时,介绍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化学递质,它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时,可以补充(兴奋剂或镇静剂)的原理,并用图片、资料展示吸毒对自身身体和精神的残害,对亲人的伤害,对家庭和社会危害性,使学生了解对个人健康和家庭幸福的危害,自觉珍爱生命,远离,落实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全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道德素养。不论古今中外,莫不把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学生的思想阵地必须让正确的意识形态占领,不能让自我、金钱、权势、暴力的意识形态占据,爱国主义教育在学校里,贯穿于各门学科的各种活动中,生物教材有的内容具体生动,引人入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说服力强,所以我们生物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书本和口头上,而是要切实从教材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寓爱国主义教育于生物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搜集丰富的爱国主义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再者我们生物教师要充分把握生物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教师只有充分把握教育内容,才能达到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目的。最后,教师也可结合教材的有关部分,讲述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并将这些与祖国的历史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了解自己所在地域的情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特殊感情,进一步激起对祖国的热爱。

三、利用生物科学史的发现历程,渗透意志品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科学技术的成功后面都是辛勤、汗水和意志,学生对科学的过程和本质的理解,需要科学历史的支撑,而不是说教可以达到的。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尽量展示科学史的曲折和艰辛、继承和创新,使学生爱学,用心去感受。有关一些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感受到现代生命科学不息的脉动,丰富了学生的感情,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积极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去向,培养并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志向,并为之努力学习,对自己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有思想、有道德,永不言弃,不断进步。

四、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高中生德育教育第5篇

关键词:高中生 德育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b)-0185-01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当下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多元文化并存、多种价值观涌现、信仰缺失,高中生的德育教育显得不是很适应当前的现实背景。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对新阶段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出的重要部署,充分显示出政府对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视。

高中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成人感”和强烈的社会独立性。但是由于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不成熟产生的矛盾,社会阅历缺乏,认识上容易片面、看问题偏激,对老师、家长对教育理解成“管”,有逆反心理。针对于高中生的心理、认识方面的特点,德育教学应该有的放矢,投入情感,讲究教育艺术,避免浮躁简单,急功近利。

1 高中生德育教学的现状

1.1 德育教育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虽然国家大力加强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工作,但是有些学校还是错误的认为教学才是学校工作的重心,对学生的评价、要求标准单一,只是强调其学业成绩、考试分数和名次升降。即使注意到德育教学的学校,也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应试教育带来的利益和短期效益,而使得许多常规的德育教育不能落实,无暇顾及,力不从心,从而使德育工作只停留在口头上。

社会环境中的功利主义造成德育在整个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也被忽视,德育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也就谈不上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所触动了。

1.2 高中生德育教学中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缺失

德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使学生获得一定的道德信念,以便规范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这绝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就能实现的,而要学生将德育教学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德育信念。但目前的德育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注入式”的现象,教师讲的苦口婆心,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实际上,就是这就是否定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弱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极易造成学生道德行为的刻板。

1.3 德育教学方法陈旧,不适应学生身心的发展

德育内容来自于现实生活,本应是最生动、多彩的。但是现阶段高中生的道德教育却是课本上僵死的教条。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脱离,丧失生活的根基土壤。学生很难从自身的结构和需要中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契合点,无法学以致用,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学生在这种教育方法下,只是一个学习知识的人,而不是一个有完整的精神世界和独立个性的人。

1.4 从事德育教学的师资人才不足

目前来看,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承担了德育教育的主要教学工作,然而,这一课程却不像数理化等和升学紧密相关的课程在学校中受到重视,评价体系也不利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使得从事德育教学的老师流失严重。

2 高中生德育教学方法的思考

针对以上所说的目前在德育教学中存在的内容空泛、方法单一、过程刻板、忽视学生主体性等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提出对策。

2.1 将创新意识融入到德育教学中

传统的德育教学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方法,强调以思想政治课的有关知识为内容载体,这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充分利用德育教学过程,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主体”教学模式。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敢于挑战。

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其中不少可以用作德育的题材,合理的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根据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当地自身的地方文化,因地制宜的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德育教学活动,力求生动活泼,使得德育“润物无声”。

2.2 使用案例教学,开展主体性教学

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要注意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这种教学运行模式,自然地调动了学生投入社会、观察生活、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采取积极的态度,对问题进行论证剖析。

所谓案例教学,是指选取经典而富有时代性的事件为蓝本,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集体分析、讨论,它不同于讲授式的教学,主要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一个主动寻求过程。老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把握好讨论的方向和讨论总结,而不代替学生自己的探究过程。这方面,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将这个过程更加丰富。互联网为中学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拓宽了视野,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也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老师只给学生提供一个可讨论的话题和可展示的机会和锻炼的舞台,更多的让他们自己去找资料,得出结论,然后老师再予以修正、总结,达到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不过在利用网络的过程中需要避开网络会给高中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一点可以和家庭教育相结合,起到合理利用,趋利避害的目的。

2.3 在德育教学中老师应实现教师多重角色转换,充分倾听和共情

认知是师生互动的载体,但师生互动并非停留在言语与非言语方面的互动,更深层次的是情感的互动。积极的情感互动对提高德育课教学的效果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高中生已经具备抽象思维和逻辑思考能力,已经对社会现象有着自己的判断,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现象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其对社会认识的经验不足的限制,他们还不能准确的认识到社会生活各种现象的本质。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他们在对现实社会与自己所设想的理想社会之间进行对比而产生疑惑,从而对成人社会产生怀疑和不信任,对现实社会持有批评和否定的态度。笔者认为这种状况下可以借鉴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教师要把自己视为是和学生一个团体的成员,拉近距离,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拉近师生的距离;同时,教师还要时不时的跳脱出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贯穿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迪。师生之间主体地位及作用的不断转换,有利于实现师生之间积极地情感互动。

2.4 鼓励适当的社会体验

德育课大多属于社会科学,理应走入社会“大课堂”才能得到更深的理解。高中生由于条件的限制,可以利用放假时间做一些适当的社会实践,比如参观博物馆、旁听法庭庭审等等。通过体验式的课程,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也可以让学生有可能在一个较高的起点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

总之,传统德育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冲击,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把新时代的要求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使德育教学的内容成为学生优良品德形成的内驱力,从而自觉克服世界观中的不良因素,有助于道德观念的接受、形成和保持。这样才符合当代德育课教学的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人格精神的时代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才晔.中学德育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10).

[2] 谢富.如何有效进行中学德育教育及其发展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2008(8).

高中生德育教育第6篇

【关键词】 高中生物 德育教育

面对着变化莫测的国际形势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挑战,加速培养高素质的生物科学人才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我国科技与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要求。但是,在长期以来存在部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影响下,一些学校个别教师往往只重视生物学科知识的学习,忽视德育教育,忘记了党的“要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新时期总的教育指导思想,且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和恶果。为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广大中学生物课教师就必须像其他学科教师一样,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的人才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学科教学,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中学生施加正确的道德影响和真、善、美的熏陶,而这就必须始终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要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了多处我国生物科学的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激发学习热情。例如,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已经在1992年投放市场,在预防乙型肝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年,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抗黄瓜花叶病毒的基因,并且将这种基因导入烟草等作物的细胞中,得到了抗病毒能力很强的作物新品系;1989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的受精卵中,培育成了转基因鲤鱼,与非转基因鲤鱼相比,其生长速度明显加快;1993年我国研制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开始大面积试种,与原来普遍种植的三系法杂交水稻相比,平均每公顷增产15%;1995年,我国科学家将某种细菌的杀虫蛋白基因导入棉花,培育出了抗棉铃虫效果明显的棉花新品系;1999年,我国科学家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承担了其中1%的测序工作,我国因此成为参加这项研究计划的唯一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生物学方面的诸多成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从而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我国的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有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还是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大熊猫、白鳍豚、银杉、水杉等都是我国举世闻名的特有物种,鹅掌楸、大叶木兰、扬子鳄等都是我国十分古老的物种;我国在果树方面的物种数居世界第一位;水稻、大豆、粟、黄麻等20多种农作物都起源于我国。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威胁,如,新疆虎、野马等已灭绝或者在我国境内绝迹,毛脉蕨等野生植物也早已绝迹,大熊猫、金丝猴、野骆驼、银杉、珙桐、人参等也处于濒危灭绝的状态。通过这些材料的介绍,让学生既为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责任感。

2 对学生进行科学观教育

我们知道,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本质的一门科学。生命运动的本身及生物科学的发展都充满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此,中学生物教学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然观、科学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就是关于生命的物质性观点。在中学生物教学内容中,生物是由各种化学元素化合组成的,绝大多数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生物体的结构是其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则是物质的运动形式等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生命是物质的,没有任何超物质的因素,逐步树立起生命的物质性观点,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其次就是辩证的观点。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现象充分体现了辩证统一规律,而这也正是辩证法的核心。如,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物都是存在于复杂的环境中的,时时刻刻都受到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同时环境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也有影响,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又是相互矛盾的。进行生态学观点的教育极为迫切。通过生物教育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形成危机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应用生态学的观点认识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认识要按照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办事,明确保护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将这些观点融入生物教学中能切实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指导自己的人生。

3 坚持德育“渗透”,避免枯燥说教的原则

生物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是在教学中添加德育内容,不是喊口号和贴标签。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德育内容不是在教学过程的基础上额外添加的,而是蕴含在朴素的生物学科的基础原理之中的。教师的任务只是将这些德育因素从广泛的生物学原理和生态现象中挖掘出来,并以“渗透”的办法将之反哺给学生,而不是牵强附会式的枯燥说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说理法、情感陶冶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恰当地融合起来,并将之自然地贯彻到德育教学中去。

高中生德育教育第7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德育渗透;教学策略

新的时代造就了新的教育形势,在当前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代背景之下,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素养成为了每一名教师都需要面对的课题,对于我们高中生物教学亦是如此。我们需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积极行动,大刀阔斧,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怎样才能在生物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浅薄思考与研究,请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一、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在教学中除了注意应用这些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外,更加注意讴歌新中国成立后在生物科学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点燃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我在给学生上第一节生物课时,介绍了我国克隆羊培育成功,以及我国两位博士后移植小草抗旱基因培育旱稻获得成功等科研成就,向学生说明生物工程和生命科学是新世纪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以生物技术为先导的新兴产业在不远的将来将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我们应激励学生向这些生物科学家学习,刻苦钻研生物知识,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

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已经充分了解到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向学生讲解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多元化这一现实,还要向学生介绍我国人民在面临生态环境威胁时所作出的巨大努力与抗争。通过对这些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既为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高中生物课本中提到的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了两系法杂交水稻,被誉为粮食生产上的一次“绿色革命”,面对已取得的巨大成就,他曾说:“外国人能做到达到,我们能做到,外国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要做到!”这些成果展现了我国科学家的智慧,为世界科学做出了的巨大贡献,并且激励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高中生物教师应将社会责任感渗透于教学中,促使学生把品德规范与行为实践结合起来,用品德意识来规范行为,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社会绝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相辅相成和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一个公民来说,实践“社会责任”,意味着他要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或真理,坚持实践正义原则,愿为他人做出奉献和牺牲。比如,在教学“生物种群特征和群落”的时候,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宣传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让学生知道如果人口增长过快,就会对我国的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治安稳定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计划生育政策是关系到国家富强的政策之一。

四、对学生加强伦理教育

当前社会,生物科技发展迅猛,一个个令人心动的生物科技项目的成熟令我们眼花缭乱,不可想象,如“转基因技术”“生物克隆技术”“人类基因图谱”等内容的问世就明显地对于我们人类的生存产生着革命性的意义与影响。在这些技术给我们的农业生产、生活实际、医学医疗等方面带来美好前景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如果这些技术被某些居心叵测的人掌握,那么我们人类将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所以,学生作为明天的社会建设者与接班人,我们要从高中阶段给他们树立良好的伦理教育,通过义务献血等多种活动来施与学生以正面影响,引领他们走进健康而积极的生物世界。

五、通过其他渠道渗透德育教育

1.野外实习和调查。生物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野外实习和调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女生的勇敢机智与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对于男生也一样,还要教育他们互相合作,能够帮助女同学。另外,野外实习和调查的条件虽然艰苦,但不可否认,也让学生体验了大自然的瑰丽与神奇,我们应合理利用这一契机,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的教育。

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国内国际范围内也都规定了诸如“环境日”“植树日”等节日借以宣传,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一介质来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他们的环保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生物教育中,我们要重视新课改对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深入发掘德育因素,寓德育于生物教学之中,加强新课程中的德育教育,以使得我们的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建设中,不但拥有坚强的知识后盾,还具备良好的社会道德品质,为我国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董玉香.生物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可能性及策略[J].河南农业,20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