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合集7篇)

时间:2023-07-12 16:27:19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第1篇

University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CHEN Chun-mei

(Ningb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ingbo Zhejiang 315211,China)

【Abstract】Laboratory undertakes the servic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lace,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place for the stud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In view of the security problems faced by university laboratories, some problems that often appear are summarized, and reasonable solu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problems, a reasonable safety system is formulated, the sense of laboratory safe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enhanced, and the efficiency of laboratory research is enhanced.

【Key words】Scientific research laboratory; Summary and induction; Program; Safety management

0 背景

高校不仅是传统的教学课堂,同时还是科学研究的场所。实验室是校内与校外科研联系的重要基础,也是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场所,平安实验室也是平安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安全管理的重点。实验室是科学研究的基础,逐渐成为综合型教学科研的基地。近几年,随着高校对科研的重视,不断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引进大量的大型实验设备和精密仪器,扩大实验室规模,导致实验室逐渐出现安全隐患。尽管高校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有一定的重?,但是,每年还会发生重大意外事件,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以人为本,预防为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理念逐渐扩大影响范围,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步开始建立并完善校园安全文化体系或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2-3]。我们要让广大师生随时感受到认真科研,安全防护的重要性,把隐患消灭在摇篮中,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实验室环境,这是我们的服务宗旨。

1 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高校对实验室安全重视不够,没有合适的管理制度以及责任制度,导致实验室责任情况不明,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实验室是人员出入比较多的地方,实验方向不固定,实验用品比较混乱,实验条件比较复杂等因素,如果没有合理的监督制度和管理制度,会造成实验室出现整体混乱,实验操作过程中效率降低,操作规程不严格,这是存在安全隐患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实验室建设没有配套安全防护设备,例如消火栓、灭火器,以及大功率设备专用接线板等,在后续的科研过程中由于接入的功率过大,也会增大危险的系数。

1.2 大型仪器设备管理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与研究相结合的改革,大型仪器和设备也在不断增加[4]。大型设备和精密仪器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作为衡量高校科研实验室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为了便于师生进行科学研究,高校实验室通常会引进大量先进的大型实验设备和精密的实验仪器。这些先进设备和仪器,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研究和维护,由于实验人员缺少培训,致使部分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很多设备和仪器被重复使用后,缺乏专门人员进行日常维护,导致这些重要的设备和仪器经常性出现问题,利用率比较低,很难连续性开展科研工作。

1.3 安全意识薄弱

进入实验室的人员比较混乱,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识,有些仪器和设备没有按照一定的操作规章制度进行操作,部分老师和学生的安全概念模糊,安全防护意识薄弱,不具有防患意识,出现一定危险情况时,不能及时的做出自我救护措施。

2 解决措施

(1)落实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全面推行“人人参与,全员防控”[5]的管理方式,实行谁使用、谁负责的制度,责任具体到人,才能保证实验人员在使用过程中遵守规章制度,保证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实验仪器设备的安全,使师生能够共同维护实验的安全。建立实验仪器和设备的操作规章制度,实验人员使用仪(下转第159页)(上接第181页)器和设备时必须登记时间、用途和仪器状态是否完好。科研实验室日常安全管理中,我们不仅要坚持做到水、电、火、卫生、防盗的安全管理,同时还要坚持做到计划、落实、检查、整改动作,不断查漏补缺,尽最大能力把隐患扼杀在摇篮中。紧紧抓住关键部位、人员、时间和环节等安全防范的4个关键,建立实验室危险类别和危险源数据库,实现风险点的有效管控[6]。

(2)培养专门的技术人员对实验设备仪器进行维护,定期学习,对实验仪器和设备定期进行检测维修。实验仪器和设备在管理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使用者和管理人,如何使实验仪器设备在有效的工作中达到最大效率,是管理者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不断加强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同时,还需要不断提升实验室老师的技术和素养。不断为实验人员寻找学习机会,从而使实验仪器和设备的功能不断被挖掘,进而提高仪器和设备的利用率。

(3)实验室安全,才能保障师生正常教学和科研的安全。针对实验室安全意识薄弱环节,我们要积极主动转变实验室安全管理理念。以安全服务为宗旨,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开展相关的安全教育讲座,提高安全意识。实验室内部宣传栏上有一定的安全警示标识,随时提醒师生认真安全做科研。尽最大能力为师生的科研安全服务,将安全意识和安全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培养师生的安全认知,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保证实验室的安全。时刻提高安全意识,让安全伴我们随身行走。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第2篇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高校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062-01

1.引言

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促进了高校实验室教学与科研活动的蓬勃开展,提升了高校实验室对国家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但同时也使实验室安全工作面临着日益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高校实验室是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必要场所,实验室安全管理是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学校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否顺利进行,国家财产免受损失,师生员工人身安全,对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全和稳定都至关重要。

近年来,高校由于师生在实验中操作不当、设备老化、消防不到位等原因导致爆炸、火灾所引起的重要资料被烧毁、人员伤亡等事故时有发生,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另外由于管理疏忽和缺少防盗监控系统等原因,实验室时常发生设备失窃现象。因此,加强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2.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内涵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是从属于高等学校的校园安全大系统,针对高校实验室的任务和特点,遵循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客观规律和基本原则,对教学和科研实验活动中涉及到安全问题的各要素、各环节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总体设计和构建,形成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系统,该体系应该包括组织机构、制度保障、教育宣传、安全检查、技术防范。

应急预案等主要建设内容。在该体系中,组织机构和制度保障是核心,教育宣传和安全检查是关键,技术防范和应急预案也必不可少。

3.国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

国外对于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设置了完善的组织机构,且角色众多,各司其职,为实验室安全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如香港高校一般都成立了由行政副校长负责的安全与环境防护方面的校级委员会,同时设立“安全与环境事务管理处”进行日常管理。各学院(系)配备安全协调员或安全主任,各实验室有安全责任人。美国高校均在校级层面建立了管理机构。

4.内地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内地高校近年来在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已有所加强,但与美国和香港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相比,仍存在安全意识淡薄、组织领导不力、安全制度不全、安全监督不到位、安全设施不足等问题,因此,为促进我国内地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现结合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实验室的具体实践,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和措施,阐述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制度保障、安全检查等主要建设内容。

4.1 组织结构

组织机构是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各项制度和工作的重要保证。高校必须成立由主管校长领导下的专门机构(天津师范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处)来实现对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统一组织和领导,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职责明确、无缝链接的校、院、实验室3级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在管理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形成实验室群策群防、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4.2 制度保障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是促进安全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高校要在符合党和国家政策、法律和法规的前提下,切实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注重制度的科学性、规范性、全面性、前瞻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制定出一套严格、有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使每一位安全的管理者和执行者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4.3 安全检查

开展实验室安全隐患的排查与整改是一项非常关键的管理工作。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按照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组织机构,建立了包含3个层面的检查机制,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的主要内容包括,(1)学院检查:学院办公室在主管院长的带领下,定期组织开展学院所属实验室安全大抽查,每学期至少4次。(2)各系检查:在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下,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改的主体工作应该在各系,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安排检查的内容和次数。(3)实验室自查:实验室安全负责人对本实验室的安全状况定期进行自查,能整改的隐患尽量在内部解决,如无法进行整改,及时将自查情况上报学院。

5 Y语

近年来构建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已应用于学院管理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实验室安全隐患不断减少,实验室工作实现了“零安全事故”目标,促进了平安校园和和谐建设校园。但是,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需要在各部门协同努力下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才能真正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学校和谐稳定大局,保障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五一,滕向荣,冯建跃.强化高校实验室安全和环保管理建设.教学科研保障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9):1-3.

[2] 阮俊,金海萍,冯建跃.关于高校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改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190-192.

[3] 廖庆敏.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68-170.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第3篇

1.1安全管理体系不顺畅,专业安全管理人员不足。目前,部分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资产处、教务处、科研处、保卫处、后勤处等多部门共同管理,各部门之间职责不够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体制与运行机制有待完善。同时,由于校级实验室安全管理部门人员编制较少,许多涉及化学、环境、生物类院级单位尚无专职安全管理员,导致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安全管理人员不足,难以开展有效的安全工作。此外,实验技术人员长期以来作为教学科研辅助人员,学校在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重视不够,致使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够强,安全技术知识不够全面,未能发挥队伍应有的作用。1.2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少相应的规范和标准。近年来,高校开始重视实验室安全工作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涉及面、内容、数量和可操作性均不够理想。特别是在执行层面,许多制度未能落实,制度约束性明显不足。2003年“非典”事件后,国家卫生、农业、畜牧兽医、质量监督检验等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先后了关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规标准,但针对高校实验室环境、卫生、危险化学品管理、废弃物处置等方面的法规和标准依然较少。因此,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还缺乏严格、明确、系统的法规和标准,不便于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参照执行。1.3校园安全教育体系不健全,实验室安全文化缺乏。长期以来,学校师生员工对校园安全的认识尚停留在感性层面,校园内“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安全理念尚未形成,危险性实验和仪器设备缺少实验指导书和安全操作规程。在实验过程中,师生还未养成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具等习惯,均以“被动安全”为主,未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部分高校仅将消防讲座、消防演练作为实验室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消防演练以观摩为主,师生参与度明显不足,未能发挥应急演练的积极作用。同时,院系和实验室层面的安全教育依然薄弱,安全教育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参与性不强。此外,很多高校未开设实验室安全必修课或选修课,对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教育力度不够,以致于师生员工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安全素养不高。1.4安全检查推进不均衡,隐患整改未形成闭环管理。2015年以来,教育部依据《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指标》进行了实验室安全大检查,起到了很好的工作成效,但各高校的重视程度、安全规范、检查成效不均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也定期自行开展安全检查,但是检查人员专业水平不够,未能严格按照查思想、查制度、查管理、查隐患、查整改的“五查”要求开展工作,尚未形成安全检查的闭环管理。1.5实验室建设不规范,安全管理资金投入不足。由于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缺乏相应的规范标准,新建、改建、扩建实验室未能按照安全规范设计和建造,在通风系统、逃生通道、废气处置等方面均有不符合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要求,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实验室建设质量和安全设施难以有效保障。另外,部分学校由于办学经费有限,未设立实验室安全专项经费;由于实验室安全管理资金投入不足,实验室通风系统、危险化学品存储、消防设施、紧急喷淋装置等实验室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具配备不到位,大型仪器设备未能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和安全检验,设备带病工作或超期服役等情况比较普遍,存在安全隐患,易发生安全事故。1.6危险化学品管理不严,废弃物处置不及时。危险化学品事故是实验室安全事故中最常见的类型,经常导致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目前,部分高校尚未建立严格的危险化学品采购管理制度,对实验室采购量、供应商资质和配送安全未进行审核和控制。与此同时,有些高校未建设规范化的化学品库房或暂存库,大量化学试剂存放在实验室,存储不规范,化学品动态记录、使用台账记录不全,未形成闭环管理。此外,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废液种类繁多、组成成分复杂,因具有处理全部废液合格资质的环保公司较少,导致处置价格垄断、处理周期长和价格偏高。更为严重的是,含卤族元素、含重金属、含少量剧毒品以及不明成分的废旧试剂、锂电池、树脂凝胶废弃物、凝固态废油料等固体或混合废弃物长期被拒收,只能将这些特殊类型危险废弃物长期堆放在校园内,成为学校的危险源之一。

2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工作实践

近年来,在我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学校认真落实各级文件精神,严格按照《教育部实验室安全检查指标体系》的要求,规范实验室安全工作。同时,学校从制度设计、安全检查、实验室管理和安全教育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和实验室的主体责任,逐步构建起实验室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涌现出了一些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先进典型。本文以我校环境与测绘学院的环境实验室为例,介绍环境实验室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做法与经验。我校环境实验室始建于1983年,目前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要承担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近年来,环境实验室围绕学校和学院发展目标,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全面打造了安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实验室,提升了实验室安全环境,起到了较好的引领示范作用。2.1认真落实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为保证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学院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缝链接”的“学院—实验室—导师”三级管理组织构架,并在管理的每个环节逐级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落实安全责任制,将安全责任明确到岗位和人头,形成分工合理、齐抓共管的实验室安全工作新局面[3-5]。一是学院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书记和院长是学院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行政院长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要责任人,实验室主任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二是特殊场所如化学品仓库、气瓶房等配备了兼职安全员,每个实验室明确了安全责任人,确定了工作职责,按照工作职责开展相关工作;三是学校主管安全工作的领导与学院主要负责人签订安全协议后,学院分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行政院长与实验室主任签订了实验室安全责任书,实验室主任与各实验室安全责任人签订了实验室安全协议。2.2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6-7],涉及水电安全、火灾与消防、生物制毒物质处理、化学废液处置、固体废弃物处置等。近年来,学院根据学科特色、专业特点,先后出台了《环测学院安全管理办法》《环测学院危化品管理办法》《环测学院安全检查及隐患整改实施细则》《环测学院应急预案》等文件,为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保障。与此同时,环境实验室根据学校、学院有关要求,先后制定了《环境实验室化学试剂管理制度》《环境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环境实验室气瓶安全管理制度》《环境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等多项规章制度,做到实验室安全管理有章可循。2.3改进优化实验室安全硬件设施。近年来,环境实验室通过教育部修购专项、校内实验室建设专项经费等,提升优化了实验室安全硬件设施,先后建设了实验室门禁与视频监控系统、实验室通风系统、实验室集中供气系统、化学品采购与管理系统、实验室废弃物收集系统等,改造了实验室化学品仓库。通过系列项目的实施,实验室的安全环境显著提升,更好地保障了师生的实验安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药品库配备降温空调、通风设施、防盗设施、自动灭火设施、个人防护设施等,实现了药品分类存储和分类管理,实验室药品库更加规范,保障了药品库的存储安全;二是建设了规范的室外气瓶房和集中供气系统,将氢气、乙炔、氮气、氦气和氩气等实验气体分类存放,并通过输气管线集中输送至各用气实验室,实现了人瓶分离,降低了用气风险,保障了实验人员的安全;三是为相关实验室配备了通风橱、防爆排气扇或集气罩,对实验室废气进行净化排空,彻底改善了实验室的通风环境,保障了实验人员的健康;四是配备了符合规范和要求的实验室废弃物暂存柜,对实验室的废液、化学试剂空瓶全部进行分类收集和暂存,同时学校依托环境实验室建设了“水污染治理与控制实训中心”,该中心解决了实验室废液无法处置的问题,同时也为环境学院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8-9]。2.4严格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完善的安全教育是实验室安全的基础,如果没有较好的安全教育保障机制,安全教育过程难免会流于形式,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10]。为此,环境实验室根据专业和学生特点,建立了完善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安全准入体系,具体做法如下:(1)每年新生入学之际,学院组织实验室教师针对实验室安全开展入学教育。学生在进入专业实验室之前,实验室通过安全讲座、安全展板、安全视频等方式开展具有专业特点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室安全考试系统”进行考试,考试的内容包括实验室安全相关法规和制度、实验室安全常识和专业知识及个人防护知识等。考试通过者(≥90分)可自行打印《实验室安全准入合格证》,具有准入证书的学生方可进入实验室;为获得准入证书的学生发放实验服,要求学生实验课前将手机、书包等相关物品存入学生寄包柜内,穿实验服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2)上实验课前,实验课教师结合实验项目特点和使用的具有危险特性的仪器设备,如烘箱、马弗炉、高压灭菌锅等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并将教育内容记录在《实验教学计划登记表》中。同时,要求学生在实验预习报告中写入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对于需要进入开放实验室进行自主实验(如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的本科生,除上述措施外,学生还需填写《实验申请书》和签订《实验室安全承诺书》,申请书中写明实验原理、所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并根据实验原理产生的物质和使用的危险化学品,阐述实验防护和应急措施,然后由指导教师签字上交实验室。实验室教师根据学生填写的实验申请书内容,进行一对一考核,无问题后,方可授权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研究。(3)定期开展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演练工作。2016年,环境实验室率先在全校开展了实验室一级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演练工作,得到学校相关部门的认可;2017年,环境实验室承办了学校一级、二级和三级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的演练工作,并录制成视频,在每年的安全教育中为学生播放,丰富了学生的应急知识。同时,该视频也得到了教育部科研实验室安全检查专家组的一致好评。开放实验室的安全责任人定期对学生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学院每年将行政运行经费的1%作为从事实验室安全工作人员的培训经费。2.5全面落实实验室安全检查。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查思想、查制度、查隐患、查整改和查管理。在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中,认真落实安全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二级单位自查与学校检查相结合、季节性检查与节假日检查相结合、经常性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强化各类责任制度的实施,真正实现“计划—落实—检查—整改”的闭环管理。在安全检查工作中,环境实验室的具体做法是:每学期实验课开课前,实验室全体教师对实验室进行安全大检查,对发现的隐患及时整改,以保障实验教学正常开展。正常开课后,实行定期检查(1~2个星期)制度,并形成常态化。每次实验课结束后,实验指导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室值日和安全检查。在安全检查工作中,注重关键部位(化学品仓库、气瓶房)的安全防范、关键人员(安全员)的安全教育、关键时间(节假日)的安全检查和关键环节(隐患整改)的安全监督。采用实验室视频监控系统和语音对讲系统,随机对各实验室进行安全巡查,对发现的问题(如学生不穿实验服)及时要求整改。2.6积极开展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环境实验室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验室安全活动,营造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构建完善可行的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变学生的“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自2016年以来,环境实验室率先在全校开展了“实验室安全文化月”活动,主要包括实验室安全讲座、网站与展板文化宣传、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演练、实验室安全专项检查、安全实验室评比等主题活动。以各类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了实验室安全文化的辐射作用,实现了师生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观念转变,达到了预期效果。2.7认真做好实验室安全档案归档。实验室安全档案记载了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做法[11-12],在教学评估、专业认证、实验室安全检查、实验室工作评比、安全事故追责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认真做好实验室安全档案归档工作至关重要。一直以来,环境实验室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档案的归档工作,根据工作实际配备35种安全工作记录本,并按照责任体系、安全制度、安全检查、隐患整改、安全奖惩、队伍建设、安全培训、事故调查与处理、专业安全等设置了23个档案类别,每学期末集中归档,档案实行专人管理。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第4篇

1.1安全管理体系不顺畅,专业安全管理人员不足。目前,部分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资产处、教务处、科研处、保卫处、后勤处等多部门共同管理,各部门之间职责不够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体制与运行机制有待完善。同时,由于校级实验室安全管理部门人员编制较少,许多涉及化学、环境、生物类院级单位尚无专职安全管理员,导致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安全管理人员不足,难以开展有效的安全工作。此外,实验技术人员长期以来作为教学科研辅助人员,学校在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重视不够,致使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够强,安全技术知识不够全面,未能发挥队伍应有的作用。1.2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少相应的规范和标准。近年来,高校开始重视实验室安全工作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涉及面、内容、数量和可操作性均不够理想。特别是在执行层面,许多制度未能落实,制度约束性明显不足。2003年“非典”事件后,国家卫生、农业、畜牧兽医、质量监督检验等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先后了关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规标准,但针对高校实验室环境、卫生、危险化学品管理、废弃物处置等方面的法规和标准依然较少。因此,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还缺乏严格、明确、系统的法规和标准,不便于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参照执行。1.3校园安全教育体系不健全,实验室安全文化缺乏。长期以来,学校师生员工对校园安全的认识尚停留在感性层面,校园内“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安全理念尚未形成,危险性实验和仪器设备缺少实验指导书和安全操作规程。在实验过程中,师生还未养成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具等习惯,均以“被动安全”为主,未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部分高校仅将消防讲座、消防演练作为实验室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消防演练以观摩为主,师生参与度明显不足,未能发挥应急演练的积极作用。同时,院系和实验室层面的安全教育依然薄弱,安全教育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参与性不强。此外,很多高校未开设实验室安全必修课或选修课,对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教育力度不够,以致于师生员工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安全素养不高。1.4安全检查推进不均衡,隐患整改未形成闭环管理。2015年以来,教育部依据《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指标》进行了实验室安全大检查,起到了很好的工作成效,但各高校的重视程度、安全规范、检查成效不均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也定期自行开展安全检查,但是检查人员专业水平不够,未能严格按照查思想、查制度、查管理、查隐患、查整改的“五查”要求开展工作,尚未形成安全检查的闭环管理。1.5实验室建设不规范,安全管理资金投入不足。由于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缺乏相应的规范标准,新建、改建、扩建实验室未能按照安全规范设计和建造,在通风系统、逃生通道、废气处置等方面均有不符合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要求,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实验室建设质量和安全设施难以有效保障。另外,部分学校由于办学经费有限,未设立实验室安全专项经费;由于实验室安全管理资金投入不足,实验室通风系统、危险化学品存储、消防设施、紧急喷淋装置等实验室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具配备不到位,大型仪器设备未能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和安全检验,设备带病工作或超期服役等情况比较普遍,存在安全隐患,易发生安全事故。1.6危险化学品管理不严,废弃物处置不及时。危险化学品事故是实验室安全事故中最常见的类型,经常导致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目前,部分高校尚未建立严格的危险化学品采购管理制度,对实验室采购量、供应商资质和配送安全未进行审核和控制。与此同时,有些高校未建设规范化的化学品库房或暂存库,大量化学试剂存放在实验室,存储不规范,化学品动态记录、使用台账记录不全,未形成闭环管理。此外,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废液种类繁多、组成成分复杂,因具有处理全部废液合格资质的环保公司较少,导致处置价格垄断、处理周期长和价格偏高。更为严重的是,含卤族元素、含重金属、含少量剧毒品以及不明成分的废旧试剂、锂电池、树脂凝胶废弃物、凝固态废油料等固体或混合废弃物长期被拒收,只能将这些特殊类型危险废弃物长期堆放在校园内,成为学校的危险源之一。

2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工作实践

近年来,在我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学校认真落实各级文件精神,严格按照《教育部实验室安全检查指标体系》的要求,规范实验室安全工作。同时,学校从制度设计、安全检查、实验室管理和安全教育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和实验室的主体责任,逐步构建起实验室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涌现出了一些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先进典型。本文以我校环境与测绘学院的环境实验室为例,介绍环境实验室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做法与经验。我校环境实验室始建于1983年,目前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要承担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近年来,环境实验室围绕学校和学院发展目标,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全面打造了安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实验室,提升了实验室安全环境,起到了较好的引领示范作用。2.1认真落实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为保证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学院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缝链接”的“学院—实验室—导师”三级管理组织构架,并在管理的每个环节逐级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落实安全责任制,将安全责任明确到岗位和人头,形成分工合理、齐抓共管的实验室安全工作新局面[3-5]。一是学院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书记和院长是学院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行政院长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要责任人,实验室主任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二是特殊场所如化学品仓库、气瓶房等配备了兼职安全员,每个实验室明确了安全责任人,确定了工作职责,按照工作职责开展相关工作;三是学校主管安全工作的领导与学院主要负责人签订安全协议后,学院分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行政院长与实验室主任签订了实验室安全责任书,实验室主任与各实验室安全责任人签订了实验室安全协议。2.2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6-7],涉及水电安全、火灾与消防、生物制毒物质处理、化学废液处置、固体废弃物处置等。近年来,学院根据学科特色、专业特点,先后出台了《环测学院安全管理办法》《环测学院危化品管理办法》《环测学院安全检查及隐患整改实施细则》《环测学院应急预案》等文件,为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保障。与此同时,环境实验室根据学校、学院有关要求,先后制定了《环境实验室化学试剂管理制度》《环境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环境实验室气瓶安全管理制度》《环境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等多项规章制度,做到实验室安全管理有章可循。2.3改进优化实验室安全硬件设施。近年来,环境实验室通过教育部修购专项、校内实验室建设专项经费等,提升优化了实验室安全硬件设施,先后建设了实验室门禁与视频监控系统、实验室通风系统、实验室集中供气系统、化学品采购与管理系统、实验室废弃物收集系统等,改造了实验室化学品仓库。通过系列项目的实施,实验室的安全环境显著提升,更好地保障了师生的实验安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药品库配备降温空调、通风设施、防盗设施、自动灭火设施、个人防护设施等,实现了药品分类存储和分类管理,实验室药品库更加规范,保障了药品库的存储安全;二是建设了规范的室外气瓶房和集中供气系统,将氢气、乙炔、氮气、氦气和氩气等实验气体分类存放,并通过输气管线集中输送至各用气实验室,实现了人瓶分离,降低了用气风险,保障了实验人员的安全;三是为相关实验室配备了通风橱、防爆排气扇或集气罩,对实验室废气进行净化排空,彻底改善了实验室的通风环境,保障了实验人员的健康;四是配备了符合规范和要求的实验室废弃物暂存柜,对实验室的废液、化学试剂空瓶全部进行分类收集和暂存,同时学校依托环境实验室建设了“水污染治理与控制实训中心”,该中心解决了实验室废液无法处置的问题,同时也为环境学院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8-9]。2.4严格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完善的安全教育是实验室安全的基础,如果没有较好的安全教育保障机制,安全教育过程难免会流于形式,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10]。为此,环境实验室根据专业和学生特点,建立了完善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安全准入体系,具体做法如下:(1)每年新生入学之际,学院组织实验室教师针对实验室安全开展入学教育。学生在进入专业实验室之前,实验室通过安全讲座、安全展板、安全视频等方式开展具有专业特点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室安全考试系统”进行考试,考试的内容包括实验室安全相关法规和制度、实验室安全常识和专业知识及个人防护知识等。考试通过者(≥90分)可自行打印《实验室安全准入合格证》,具有准入证书的学生方可进入实验室;为获得准入证书的学生发放实验服,要求学生实验课前将手机、书包等相关物品存入学生寄包柜内,穿实验服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2)上实验课前,实验课教师结合实验项目特点和使用的具有危险特性的仪器设备,如烘箱、马弗炉、高压灭菌锅等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并将教育内容记录在《实验教学计划登记表》中。同时,要求学生在实验预习报告中写入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对于需要进入开放实验室进行自主实验(如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的本科生,除上述措施外,学生还需填写《实验申请书》和签订《实验室安全承诺书》,申请书中写明实验原理、所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并根据实验原理产生的物质和使用的危险化学品,阐述实验防护和应急措施,然后由指导教师签字上交实验室。实验室教师根据学生填写的实验申请书内容,进行一对一考核,无问题后,方可授权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研究。(3)定期开展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演练工作。2016年,环境实验室率先在全校开展了实验室一级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演练工作,得到学校相关部门的认可;2017年,环境实验室承办了学校一级、二级和三级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的演练工作,并录制成视频,在每年的安全教育中为学生播放,丰富了学生的应急知识。同时,该视频也得到了教育部科研实验室安全检查专家组的一致好评。开放实验室的安全责任人定期对学生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学院每年将行政运行经费的1%作为从事实验室安全工作人员的培训经费。2.5全面落实实验室安全检查。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查思想、查制度、查隐患、查整改和查管理。在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中,认真落实安全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二级单位自查与学校检查相结合、季节性检查与节假日检查相结合、经常性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强化各类责任制度的实施,真正实现“计划—落实—检查—整改”的闭环管理。在安全检查工作中,环境实验室的具体做法是:每学期实验课开课前,实验室全体教师对实验室进行安全大检查,对发现的隐患及时整改,以保障实验教学正常开展。正常开课后,实行定期检查(1~2个星期)制度,并形成常态化。每次实验课结束后,实验指导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室值日和安全检查。在安全检查工作中,注重关键部位(化学品仓库、气瓶房)的安全防范、关键人员(安全员)的安全教育、关键时间(节假日)的安全检查和关键环节(隐患整改)的安全监督。采用实验室视频监控系统和语音对讲系统,随机对各实验室进行安全巡查,对发现的问题(如学生不穿实验服)及时要求整改。2.6积极开展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环境实验室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验室安全活动,营造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构建完善可行的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变学生的“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自2016年以来,环境实验室率先在全校开展了“实验室安全文化月”活动,主要包括实验室安全讲座、网站与展板文化宣传、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演练、实验室安全专项检查、安全实验室评比等主题活动。以各类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了实验室安全文化的辐射作用,实现了师生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观念转变,达到了预期效果。2.7认真做好实验室安全档案归档。实验室安全档案记载了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做法[11-12],在教学评估、专业认证、实验室安全检查、实验室工作评比、安全事故追责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认真做好实验室安全档案归档工作至关重要。一直以来,环境实验室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档案的归档工作,根据工作实际配备35种安全工作记录本,并按照责任体系、安全制度、安全检查、隐患整改、安全奖惩、队伍建设、安全培训、事故调查与处理、专业安全等设置了23个档案类别,每学期末集中归档,档案实行专人管理。

3结语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第5篇

一、实验室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设备设施老化,安全隐患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20世纪50年代所建的砖木结构实验实训室,大多都是采用木质材料,楼道窄,防火设计不合理;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实验实训仪器、设备大幅增加,用电功率增大,原有的供电设备设施陈旧,线路老化,难以负荷。为防止计算机、投影仪等精密设备的失窃,各院校普遍采用的是为实验实训室加装钢筋防盗网,增设全密闭金属门等设施。这种做法虽然保证了实验实训室财产的安全,但是阻塞了安全通道,一旦发生意外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安全教育不够、安全意识缺失。首先,学校只把教学和科研工作取得进展视为学校发展的核心,把教学和科研绩效作为考核工作的量尺,对教学、科研安全特别是实验实训室安全宣传教育严重不足或趋于淡化。仅有极少数教师会在实验实训课程准备阶段――实验实训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醒学生注意有关的潜在危险和必备的安全措施;其次,实验实训者――学生和老师安全意识淡薄,思想麻痹大意,甚至从未引起重视。一旦发生意外,出现不测,大多数教师缺乏相关的安全救护知识,紧急应对,难以尽快组织学生将事故消灭于萌芽或损失减少到最小,继而酿成大祸,引起不必要的损失。

(三)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专业管理“缺位”。安全管理是一门系统科学,是管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体制为:由分管后勤工作的院校长负总责,安全保卫处等下属职能部门具体运作,这种简单、粗放的管理结构,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内容丰富、种类广泛、专业性强,不仅仅是简单的防火、防盗,大量涉及相应的专业技术防护、防范知识和技能。保卫处和实验实训管理机构没有配备专职的安检查,没有专业人员定期对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有效排查和整改,难以对实验实训室的安全进行专业管理,不能有效确保实验实训教学安全、无事故开展。

(四)安全管理制度较严格,制度执行不严谨的“错位”。绝大部门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都制定了较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规定。但普遍存在执行不力、落实不细、权责不清等问题。随着应用型、实践型专业技术人才缺口不断加大,几乎所有高职院校均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实验实训“硬件”不断加大,但专业和专职管理人员缺口较大,只能临时招聘非专业人员或学生到实验实训室 “顶岗”。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对设备以及实验实训中潜在的事故无从知晓,使得相应的安全措施形同虚设,难于落实。这些都给实验实训室的安全埋下了隐患。

二、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的对策

(一)创建平安校园氛围,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实践证明,创建平安校园氛围是提高师生安全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在全校范围内建立安全意识和自觉的安全行为,让“事事要求安全、人人需要安全”的理念,“预防为主”的思想深入人心。上至学院领导,下至全体师生都应接受安全知识教育。通过开辟安全教育知识宣传栏,安全知识教育网页,不定期聘请专家举办安全教育知识讲座等形式,定期对学生及教职工进行系统地、科学地、有针对性的安全知识教育,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新建实验实训室投入运行前、新设实验实训项目开始前都要对指导老师进行相关的安全知识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平安校园氛围不仅使教师接受安全知识教育后更好地教育学生,也使学生接受熏陶,提高自身安全素质,培养安全行为的良好习惯。

(二)健全安全管理体制,坚持责任到人。首先,按有关规定和院校安全实际情况,成立以院校法人为首的、分管学院安全保卫工作的副校长以及各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参加的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安全工作。并落实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做到“谁使用、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其次,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有关安全管理规定,并结合各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验实训室管理细则。经常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教育和安全教育,使其充分了解实验实训室的安全管理制度,掌握规范化的实验实训手段。第三,必要情况下,可在院校实验实训中心下设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科,全面负责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及教育培训工作。

(三)加强安全标准化实验实训室建设。(1)实验实训室安全运行组织管理标准化。主要是要研究制订以实验实训室安全运行为目标的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标准,并在实验实训过程中认真贯彻和执行。(2)实验实训室安全条件标准化。主要要保证实验实训室的房屋及水、电、等基础设施规范,实验实训室设备及各种附件完好,实验实训室通道畅通、整洁卫生,实验实训室安全标志牌醒目直观,实验实训室安全防护设施与报警装置齐全,安全事故抢救设施完备,依此制订相应的安全管理标准,作为实验实训室建设和检查的依据。(3)实验实训室安全操作标准化。主要针对各实验实训室所开设的所有实验实训项目制订操作规程,实现标准化操作。(4) 制订和完善激励机制。实验实训室日常工作尤其是安全管理不仅繁重、繁琐、细致和长久,且效应不易显现。因而,建立激励机制,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激发管理人员的内在潜力,使其充分发挥在实验实训教学安全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实现安全管理的目标。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

引言: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是开展实验实践教学、专业技能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培养应用型、专业型、创新型技术人才的重要课堂。实验实训室的安全安全与否,不仅对学校,而且对健全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氛围,创建平安社会意义重大。实验实训室管理涉及人员(实验实训教师和学生)、设备(实验实训仪器装备)和重要资料(实验实训教学计划和实验成果)等。安全管理作为实验实训室管理的核心和聚焦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安全管理主要包括防火、防水、防潮、防腐、防触电、防毒、防辐射、防盗以及其它灾害性事故的发生。结合笔者多年管理实验实训室的实际情况,探讨一下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的问题。

一、实验室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设备设施老化,安全隐患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20世纪50年代所建的砖木结构实验实训室,大多都是采用木质材料,楼道窄,防火设计不合理;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实验实训仪器、设备大幅增加,用电功率增大,原有的供电设备设施陈旧,线路老化,难以负荷。为防止计算机、投影仪等精密设备的失窃,各院校普遍采用的是为实验实训室加装钢筋防盗网,增设全密闭金属门等设施。这种做法虽然保证了实验实训室财产的安全,但是阻塞了安全通道,一旦发生意外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安全教育不够、安全意识缺失。首先,学校只把教学和科研工作取得进展视为学校发展的核心,把教学和科研绩效作为考核工作的量尺,对教学、科研安全特别是实验实训室安全宣传教育严重不足或趋于淡化。仅有极少数教师会在实验实训课程准备阶段――实验实训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醒学生注意有关的潜在危险和必备的安全措施;其次,实验实训者――学生和老师安全意识淡薄,思想麻痹大意,甚至从未引起重视。一旦发生意外,出现不测,大多数教师缺乏相关的安全救护知识,紧急应对,难以尽快组织学生将事故消灭于萌芽或损失减少到最小,继而酿成大祸,引起不必要的损失。

(三)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专业管理“缺位”。安全管理是一门系统科学,是管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体制为:由分管后勤工作的院校长负总责,安全保卫处等下属职能部门具体运作,这种简单、粗放的管理结构,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内容丰富、种类广泛、专业性强,不仅仅是简单的防火、防盗,大量涉及相应的专业技术防护、防范知识和技能。保卫处和实验实训管理机构没有配备专职的安检查,没有专业人员定期对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有效排查和整改,难以对实验实训室的安全进行专业管理,不能有效确保实验实训教学安全、无事故开展。

(四)安全管理制度较严格,制度执行不严谨的“错位”。绝大部门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都制定了较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规定。但普遍存在执行不力、落实不细、权责不清等问题。随着应用型、实践型专业技术人才缺口不断加大,几乎所有高职院校均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实验实训“硬件”不断加大,但专业和专职管理人员缺口较大,只能临时招聘非专业人员或学生到实验实训室 “顶岗”。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对设备以及实验实训中潜在的事故无从知晓,使得相应的安全措施形同虚设,难于落实。这些都给实验实训室的安全埋下了隐患。

二、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的对策

(一)创建平安校园氛围,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实践证明,创建平安校园氛围是提高师生安全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在全校范围内建立安全意识和自觉的安全行为,让“事事要求安全、人人需要安全”的理念,“预防为主”的思想深入人心。上至学院领导,下至全体师生都应接受安全知识教育。通过开辟安全教育知识宣传栏,安全知识教育网页,不定期聘请专家举办安全教育知识讲座等形式,定期对学生及教职工进行系统地、科学地、有针对性的安全知识教育,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新建实验实训室投入运行前、新设实验实训项目开始前都要对指导老师进行相关的安全知识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平安校园氛围不仅使教师接受安全知识教育后更好地教育学生,也使学生接受熏陶,提高自身安全素质,培养安全行为的良好习惯。

(二)健全安全管理体制,坚持责任到人。首先,按有关规定和院校安全实际情况,成立以院校法人为首的、分管学院安全保卫工作的副校长以及各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参加的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安全工作。并落实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做到“谁使用、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其次,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有关安全管理规定,并结合各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验实训室管理细则。经常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教育和安全教育,使其充分了解实验实训室的安全管理制度,掌握规范化的实验实训手段。第三,必要情况下,可在院校实验实训中心下设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科,全面负责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及教育培训工作。

(三)加强安全标准化实验实训室建设。(1)实验实训室安全运行组织管理标准化。主要是要研究制订以实验实训室安全运行为目标的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标准,并在实验实训过程中认真贯彻和执行。(2)实验实训室安全条件标准化。主要要保证实验实训室的房屋及水、电、等基础设施规范,实验实训室设备及各种附件完好,实验实训室通道畅通、整洁卫生,实验实训室安全标志牌醒目直观,实验实训室安全防护设施与报警装置齐全,安全事故抢救设施完备,依此制订相应的安全管理标准,作为实验实训室建设和检查的依据。(3)实验实训室安全操作标准化。主要针对各实验实训室所开设的所有实验实训项目制订操作规程,实现标准化操作。(4) 制订和完善激励机制。实验实训室日常工作尤其是安全管理不仅繁重、繁琐、细致和长久,且效应不易显现。因而,建立激励机制,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激发管理人员的内在潜力,使其充分发挥在实验实训教学安全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实现安全管理的目标。

(四)定期检查实验实训室的安全状况。 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员责任重大,一定要做到警钟长鸣,学院实验实训安全管理科应组建安全工作检查小组,定期对实验实训室的安全情况进行检查,并不定期进行抽查。检查、抽查的重点要放在用电、消防安全以及危险化学品的管理上。对检查中存在安全隐患的实验实训室要进行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相反对没有事故隐患的实验实训室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结语: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实验实训室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学校教学、科研、实验等各项工作顺利完成的必备条件,是满足高等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维护自身职业健康和安全的需要。是创建平安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按照实验实训室管理的标准条例, 加强基础应用设施的建设, 制定出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细则, 探索现代化的安全管理方法, 强化安全意识, 常抓不懈, 才能真正将事故消灭于萌芽状态, 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参考文献: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第7篇

关键词 实验室安全;管理实践;矿物加工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8-0135-03

Abstract Laboratory safety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laboratory management. Based on analyzing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afety and hazard identification in our mineral processing laboratory, from three aspects of establishing the 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 management, sounding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rules and regulations, strengthening the safety quality training, the approach to keeping the lab safety is explored.

Key words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practice; mineral processing

高校实验室是高校进行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1]。安全工作是实验室所有工作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只有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才能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

近年来频发的安全事故,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高校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高度重视。武汉科技大学一贯重视实验室安全,全校相关部门每年定期开展“校园安全大检查”“深化打非治违和专项整治”及不定期安全隐患排查及整改,确保了校园安全。

1 实验室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系统安全的3M理论,影响矿物加工实验室安全的主要因素有人(Men)的因素、物(Material)的因素和环境(Media)因素[2]。

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在矿物加工实验室安全体系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

1)实验室使用人的因素。参加实验人员安全意识或安全知识不足,如:实验流程安排有安全隐患;实验前不熟悉实验仪器设备的性能及操作规程;实验过程中有违反操作规程行为;对实验环境的安全性能了解不全面;对所使用化学试剂或矿物试样的性质尤其是其毒副作用了解欠

缺;实验过程中疏忽大意,无人看守;责任心不强;等等。

2)人的管理因素,包括: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是否健全、是否严格执行;安全意识及安全知识教育是否足够;实验室安全设施及经费投入是否充分;等等[3]。

物的因素 实验室中物的种类、数量很多,包括存放于实验室内的所有仪器设备、物品、化学试剂、矿物试样等。影响矿物加工实验室安全的物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参加实验人员使用和接触的仪器设备、物品本身的不安全状态或缺乏有效防护;电器设备安装不规范或线路老化造成的漏电;气体钢瓶、化学试剂或矿物试样本身具有的爆炸性、腐蚀性、放射性等危险性,参加实验人员在接触、使用这些物品时有安全隐患。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实验室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常见影响矿物加工实验室安全的环境因素有:封闭的实验场所;存在有毒有害有放射性气、液、固体;高温、高压、高磁场环境;实验场所通风、照明不良,仪器设备摆放过于密集及物品无序堆放;实验室水、电、气、通风的安全状态;实验室门窗的防盗性;安全员的日夜巡查;等等。

2 实验室危险源识别

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只有辨识出危险源,针对危险源进行预防,才能有效控制和消除风险[3]。矿物加工工程实验室有下面一些危险源。

电危害 实验室各种电器设备、电线、开关等漏电造成实验人员的电击伤害;使用高温炉等大功率电器设备;电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无人看守,线路故障或持续高温、干烧等可能引发火灾。

机械设备的危害 实验室有破碎机、磨机、混合机、筛分机、大型选矿设备、高压反应釜等大功率、高电压、高速运转、高压力机械设备,如在使用这些设备时操作不当或违反操作规程,极易造成对实验人员的伤害。

化学试剂或有毒气体的危害 易燃易爆、剧毒、强腐蚀性化学试剂或气体钢瓶,如在保管或使用过程中不严格按要求操作,极易发生火灾、爆炸、毒害、腐蚀等安全事故,对实验人员及环境造成严重伤害。

设备损坏丢失的危害 实验室线路故障或突然停水停电,不正确的操作方法导致设备受损或不能恢复有效工作状态;实验室门窗防盗系统故障或监控不严,导致设备被盗,造成财产损失,影响实验室正常运转。

3 矿物加工实验室安全管理实践

结合上述实验室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危险源,笔者建议矿物加工实验室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近年来,随着武汉科技大学矿物加工学科的迅猛发展,实验室规模及使用强度也在不断增大。为确保实验室安全运行,对安全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美国等国家和地区高校采用EHS(Envionment, Health

and Safety)管理,强调“风险防范”,同时也强调“环境保护,人员健康”,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这也成为国内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趋势和标准[4-5]。

在实验室安全体系中,人的因素发挥最重要的作用。人既是安全保障的主导者,又是安全保障的对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首先是在安全保障上将人身安全作为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矿物加工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安全规则制定过程中,自始至终考虑和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做到人身安全决定一切。其次是在安全保障中,人既是安全体系的维护者,也可能是安全体系的破坏者,充分开发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每个人在实验室安全中的正面作用,消除反面作用[2]。

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职责 科学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实验室正常、高效运转的有力保障。

1)建立实验室准入制度,提高学生安全素质[6-7]。武汉科技大学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制定了校级《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实验室安全检查实施细则》《危险化学品管理办法》《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规章制度;自主开发网上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和实验室安全培训与考核系统,结合《实验室安全教育准入制度》,对学生安全教育实行精细管理。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实施,不仅提升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同时为学生进入工作单位从事相关工作打下扎实的安全基础,提高了学生的安全素质。

2)实验室规章制度。根据学校及学院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矿物加工系制定了逐级管理、全员参与、责权明确、问责严格的实验室运行管理制度,明晰了实验室管理者的安全管理责任及实验室使用者使用要求,并签订书面安全承诺书。一旦发生安全事故,相关人员都要面临相应处罚[8]。这就避免了规章制度执行不严,引发安全事故。

3)完善科研项目的申报制度。实验室日常本科生教学,使用仪器设备、材料、实验条件均可按计划配置,实验过程中全程有教师指导,安全风险相对较低。教师及研究生科研项目使用实验室时间长,工作量大,实验条件更为广泛,对实验室安全构成更大风险。

矿物加工实验室拟借鉴香港高校的宝贵经验,对将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的科学研究计划进行审批,完善科研项目的申报制度,尤其对于具有化学剧毒、易燃易爆、高温、高压、高运动速度、放射性、高电磁辐射等危险系数较大或矿样处理量大的科研项目,要将实验室安全作为项目申报的必备条件[6]。

强化安全素质培养 安全观念不强,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技术水平低下,安全知识欠缺,是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面临的普遍问题[9]。矿物加工实验室大力加强安全教育,从安全意识、安全责任和安全知识三方面对所有使用实验室人员进行长期、多层次、多形式的安全教育[2]。

1)安全意识教育。学生的安全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获取的。通过安全政策的宣传、安全案例的警示、安全措施的认识和理解,使师生从思想上予以重视,提高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提高安全防范的主动性。

2)安全责任教育。安全涉及面众多,关系到全体师生。通过建立安全责任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实验室的每一个人,做到人人关心安全工作,人人参与安全工作,增强安全保障力。

3)安全知识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包括理论知识宣讲和操作技能培训。香港科技大学将安全知识教育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健康、安全及环境处教授的各类普及安全原理课程,如化学安全、生物安全、机械安全等课堂或网上课程,学生完成培训及通过考试并合格后可获取合格证书;第二部分是有关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操作技能培训,讲授操作安全的细节。

上述相辅相成的安全教育体系,可以确保学生熟知所用物品的危害性及其防护措施,并具备安全操作的实践经验[8]。武汉科技大学矿物加工实验室借鉴香港科技大学安全知识教育经验,系统科学地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教育采取的形式有:1)发放学习资料;2)课堂教学;3)发现安全隐患即时教育;4)网络教学;5)使用安全标识[10];6)召开现场会;7)墙报宣传。

4 结束语

安全是一项长期坚持不懈的任务,是全校实验室工作人员包括教职工和学生共同的责任,每个人都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疏忽大意。安全工作必须警钟长鸣。

参考文献

[1]梁建国.实验室技术安全探索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6):9-11.

[2]黄桂兰,刘景全,刘石磊,等.实验室安全的影响因素与保障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7):301-304.

[3]张黎.高校建筑模型实验室的安全风险评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5):239-241.

[4]徐菊美,乐清华,雷明,等.ABET认证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6):294-297.

[5]阮慧,项晓慧.美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给我们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0):4-7.

[6]阮俊,金海萍,李五一,等.提高实验室安全与环保工作参与积极性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72-174.

[7]王国强,吴敏,斯舒平,等.高校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80-181.

[8]关继祖,俞宗岱.香港科技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系统[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