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合集7篇)

时间:2023-07-06 16:13: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第1篇

关键词:微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研究

使用过微信的人都知道,微信的功能十分强大,不仅可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还可以进行线上支付、休闲娱乐以及公众微信平台等服务。微信的全球用户量逐年上涨,大学生是微信使用频率最高的用户群体之一,所以本文深入探讨了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利用微信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校大学生普遍认可微信的应用

随着智能手机的推广和使用,高校大学生是使用微信的频率最高的人群之一,大学生群体也十分热衷于探索和使用最新的网络成果,因而也是网络技术最新成果的最先体验者和普及使用的推广者。这些都成为微信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手段的基础和前提。

(二)微信满足高校大学生个性发展

由于微信是一个微型博客,在微信这一平台上,高校大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我言论和展示特色自我,这些都极大满足了大学生这一群体追求独立和个性的要求。在当下这个自媒体时代,微信所强调的自由和个性,都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大学生群体不愿意被拘束和限制的特质,因而满足了高校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微信能够承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众所周知,微信可以展示少于一百四十个字的文字内容,这些短小精炼的文字信息可以很好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没有过多冗长繁杂的赘述,目的明确,思维缜密,文字精炼,这些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追求和鼓励的。

二、高校利用微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微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效能认识不足

由于受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束缚和限制,目前国内的很多高校对于使用移动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不足,不能很好理解微信对于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长处,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缺乏有效运用。特别是很多高校较为年长的老师对于新兴的科技产品较为抵触,也不愿意利用微信来进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微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吸引力不够

虽然微信可以作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载体,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但是如果在短短一百四十个字以内不能准确和完整的概括所要向大学生群体表达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精神,就会丧失微信的教育意义。在很多高校的实际工作调查中发现,借由微信传达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多显得呆板和生硬,可读性和趣味性都不强,并不能有效引起大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高校利用微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有待完善

众所周知,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世界是虚拟而未知的,所以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实际的工作中,高校利用微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会受到技术和人员的双重限制,不能完全保证微信的安全使用。微信作为一种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必须有良好的制度环境作为保障。

三、使用微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大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好奇心强烈的年纪,对于外界新奇的事物容易抵挡不住诱惑。但是网络世界光怪陆离、错综复杂,如果对于大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不善,容易造成大学生误入歧途,遭到网络安全的威胁。微信是一个畅所欲言、公开的平台,但是鱼龙混杂的虚拟世界,要保证现今的大学生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必须要加强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加强对于大学生思想的引领,面对微信,要有正确的理念,科学合理使用,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质。

(二)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想要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首先要优化人员结构,需要高校配备一支有着专业和技术素养的队伍,对于微信的使用进行全面把控。高校自身要对于微信的使用予以高度重视,调动教师和辅导员等各层力量,密切关注微信的使用情况。还要注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因而他们是信息传播的源头,他们的思想和言行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是很巨大的。

(三)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体系

想要充分发挥微信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要注意构建组织平台支持体系,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式进行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及时反馈。还要构建功能平台支持体系,就是指高校对于自身搭建的公众平台,要及时更新信息,并且对信息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和控制。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全球微信用户大规模增长的背景下,微信作为一种新式的社交软件,对于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要注意利用微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必要手段和对策来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

作者:林荣森 单位: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葛光明.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探析[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6(6):414.

[2]王庆滨.加强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山海经(故事),2016(3):104-104.

[3]刘建萍.加强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7):138-140.

[4]陈欣.新时期共青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研究[D].西北大学,2010.

[5]帖伟芝.浅论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意义[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1:290-291.

[6]姜玉霞.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7:77-79.

[7]张明明.微博、微信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4:104-106+11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第2篇

摘 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但是显性教育在具有教育覆盖面广、正面引导性强等特征的同时,还存在教育实效性不强、程度不够深等不足。而隐性教育由于其教育目的的潜隐性、教育方法的愉悦性和教育内容的丰富性而大大降低了高校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的逆反心理,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所以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将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隐性教育;显性教育;正面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一、隐性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隐性教育”的提法是由“潜在课程”、“隐性课程”、“隐性德育”等逐渐演化而来。一般认为,“隐性教育是指隐藏教育目的,通过将教育性因素渗透到教育对象日常接触的环境、文化、网络、娱乐、舆论、制度、管理、服务等具有教育功能的非正式教育载体之中,引导教育对象主要经由非认知心理获得教育性经验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①它具有教育目的的潜隐性、教育方法的愉悦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教育载体的多元化。与之不同的是,显性教育具有教育目的的公开性、教育方法的组织性和系统性等特征。从教育层面而言,两者存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

二、加强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定的社会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和保持生命力的前提。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这种社会环境变化,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依存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要素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不能很好的独立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这就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改革,而隐性教育的渗透性和全方位性,能够满足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改革的客观要求。

(二)显性教育的实效性不尽如人意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灌输为特征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遇到了挑战,因此,必须推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新的方向发展。”②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归宿。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效性长期不尽如人意,我国现阶段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心理状态等现状不断发生改变,继续加强显性教育,不仅得不到预期效果,甚至可能产生相反的结果,所以加强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是非常必要而重要的。

(三)当代大学生思维接受方式的变化需要隐性教育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一个经济迅速发展、信息高度发达的年代,这样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经历使得他们的思想接受方式上呈现出独有的特点。当代大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求异的能力大大增强,盲目服从、简单接受的意识大大减弱,他们喜欢质疑批判,敢于向传统挑战。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他们希望通过发挥自己的主体性,通过自己的判断和分析加以选择和吸收,然后内化为自身的品德和修养。大学生思想接受方式变化的现实,与传统的理论灌输教育之间就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这就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应大学生思想接受方式的新的要求,能够为当代大学生提供自由开放的环境,满足他们渴望成为主体的愿望,这就有效地降低了他们的逆反心理,激发了他们的参与学习的意识。因此,高校要重视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实施。

(四)加强隐性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完善的必然要求

在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立了科学的理论体系,取得了丰厚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支拥有较高政治素养和理论研究的队伍,为我国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当前,国际国内局势日益复杂,西方意识形态强势入侵,重视和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使之与成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机结合,辩证发展,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不断发展完善的必然要求。

三、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从高校物质环境层面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物质环境,主要包括校园规划、建筑、绿化等自然人文景观。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场所,她并不只是作为一种静态的物质而存在,她积淀了一定的历史与传统的文化价值,能够反映大学的文化和精神。所以说,建设良好的校园物质生活环境不只是单纯为了美化校园,更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文化交流。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能够以其直观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利于修身立德、积极求索。因此,建设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要坚持“人本主义”原则,达到像柏拉图曾经所描述的那样,“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丽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③

(二)从高校制度管理层面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制度管理是指学校规章制度及其现出来的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爱尔维修认为:制度是青年人最好的导师。高校是一个微小的社会系统,在其内部也存在着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这就构成了高校制度文化的内容。积极的制度文化体现着一种科学、民主、自由的价值取向,对正面、显性的思想政治和道德规范教育起巩固和内化作用,能够增加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制度文化还体现在学校在管理过程中遵循怎样的管理理念,运用怎样的管理手段。大学生作为成年人,有行使民利、参与学校管理的要求,也具备相应的能力。所以,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坚持民主参与的理念,让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增强学生行使民利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进程。另外,要促进大学生评价机制的科学化,运用合理、恰当的奖惩措施,达到评价的最终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从高校精神文化层面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精神文化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促进、导向功能,能够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人格心理等各方面。高校精神文化是与高校显性课程相呼应的,是学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手段,也是学生实践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承担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高校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学校校风学风、教师道德示范、社团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其核心就是师生在继承学校的历史传统精华和发扬时代精神中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文化观、生活观。对于大学生来说,优良的校风学风是一种氛围,高尚的教师道德是一种示范,积极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指引,因此高校应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方针,牢牢把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方向,优化学风,开展活动,形成积极的文化氛围,从而增强校园精神文化的“育德”功能。

注解

① 徐安鑫,何义圣.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J].求实,2008(2):85 -88.

② 李洁.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内容[J].教育研究,2008,(12):100-101.

③ 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7.

参考文献:

[1]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第3篇

一、“三生”教育的基本内涵

“三生”教育是一种全新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在整个教育实践过程中体现了教育本质、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是以人为中心的、全面的、系统的教育。生命教育与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构成了“三生”教育的内容。其中,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

(一)生命教育

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个人的存在。”[1]生命教育包括生命认知教育、生命伦理教育和生命发展教育。生命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2]。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仅完全有必要,也是非常急需的。因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当面对西方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以及网络世界的色情、暴力文化等种种诱惑时,一些青年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容易摇摆不定,迷失方向,也容易漠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在一幕幕的悲剧背后,留给我们的是太多太多的思考:为什么生命对于那么多的年轻人来说如此不珍贵?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机制到底缺少了什么?痛定思痛,我们可以发现,正是这些悲剧,暴露出了现行教育制度在生命教育方面的缺失。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人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智力水平,而忽视了对学生本身生命的关注。中国大陆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生命教育”,但主要是将环境教育、安全教育视为一种生命教育。而世界上最早关于生命教育的论述是在1968年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的。中国的生命教育比国外晚了将近30年,可见生命教育在我国教育体制中的严重缺失。这就要求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对生命教育的引入。

(二)生存教育

现代教育必须关注人的生存,关注如何使人生存得更好。生存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识,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通过生存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2]。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怎样的人”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学校通过教育传输给学生丰富的知识,但要想达到教育学生的理想目标,关键是要让学生把已有的内在知识转化为外在的生存技能。生存教育可分为自然的生存教育和社会的生存教育。自然的生存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处于与自然界相处的情形下(比如在地震、洪水、火灾等自然灾害中)怎样生存的问题。如在大地震后,人类该怎样拯救自己就成为教育的首要问题。其实,自然的生存教育说到底就是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以牺牲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换来的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是不健康也不长久的,学校应该在平时的教育中让学生学会怎样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社会的生存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按照“适者生存”的原则,大学生要想真正地融入社会,必须掌握一定的本领。这种社会的生存教育包括教会学生的各种能力,主要指各种生存知识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还包括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生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当今社会中已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啃老族”现象。在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学校必须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生存教育,让他们学会如何与社会和谐相处,如何自食其力。高校只有把生存教育的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才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切实提高大学生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能力。

(三)生活教育

在生命存在和生存发展基础之上的生活就构成了人生的主要目标和奋斗方向。幸福而美好的生活是人们追求的人生目标,也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生活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获得日常的生活常识,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确立生活目标,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通过个人努力奋斗来实现幸福生活的教育。生活教育关键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其自身的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让学生立足于社会现实,认识生活的真正意义;教育学生只有正确地对待生活,热爱生活,追求生活,为生活奋斗,才能获得幸福生活。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非常重视学生的生活教育,生活教育的思想是其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

“生活即教育”,就是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是教育之场所”[3]。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的教育哲学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也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同时,要关注学生的需要,更好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一切以学生为本,经常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课外活动,始终把工作视点对准火热的生活,关注生活细节,聚集生活场景,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入情入理,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只有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时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给学生灌输道理,而且要从实际出发,给学生以实际的生活帮助。

二、实施“三生”教育的现实需要

“三生”教育是一种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技能、培育学生品格、构建和谐身心、提升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在教育实践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为目标,是新时期合乎教育规律、顺应时代潮流、体现“以人为本”的本真事业。

(一)实施“三生”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本质

教育事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前进,随着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相应地,社会的改革与发展也必然带来教育的改革。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要以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提升人的生活为目标。所以,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把教育和人的幸福、发展、终极价值联系起来,把人自身的发展和需要作为最终目的,促进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而现阶段的学校教育主要是以取得文凭为目的,社会更多地也是关注个体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一种以功利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忽视了个体的德性修养和自身的发展。为了满足某种被社会承认的标准,学生盲目地死读书本,以取得一张张毕业证书和一级级资格证书。这种只给学生应付考试的教育是极其缺乏人文精神的。对学生失去了人文关怀,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根本意义。“三生”教育就是从“人”的角度出发,以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提升人的生活为根本目的,是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实践过程,是教育本质的完全回归。

(二)实施“三生”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三生”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即以人的本身发展为根本目标。同样,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由此看来,素质教育关注人的素质的提升和内在的发展,是一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素质教育在本质上和“三生”教育是一致的,所以不管是素质教育还是“三生”教育,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实施“三生教育”来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同时,“三生”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益补充,也给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深入人心,从而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使学校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和谐校园风气,从而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三)实施“三生”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本质与核心内容,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对高校的基本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所强调的是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和完整性的实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三生”教育就是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以关注人的生命、生存、生活为基本内容,切实解决人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三生教育”通过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和力量,全方位地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本着让学生善待生命、关注生存、热爱生活的理念,为学生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四)实施“三生”教育有利于家庭幸福、社会和谐

“三生”教育对于个人和谐、健康的成长、成才,对于家庭的幸福和社会和谐都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本真事业。家庭的幸福源于每个家庭成员的幸福,而孩子的成长、成才对于家庭幸福更是起着主要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讲,孩子是家庭幸福的源泉所在。“三生”教育就是从学生和家长的本质要求出发,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生命、生存和发展,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奉献之心以及社会责任感,从而树立正确的家庭幸福观。只有每个家庭幸福和谐,才能构成整个社会的和谐。“三生”教育以生命、生存和生活为出发点,目的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要求。

三、实施“三生”教育的路径选择

“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而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所以,在如何具体地落实“三生”教育的问题上,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各自不同的作用,使三者形成一种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

(一)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主体性的教育。学校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学校教育是“三生”教育的第一课堂,也是最主要的课堂。抓好学校教育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抓好课堂教学。把“三生”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尤其是要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变“说教式”为直接“体验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同时,学校应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因为社会实践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第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团组织要围绕“三生”教育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海报以及打造“三生”教育网络平台等形式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切实营造“三生”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第三,对任课教师尤其是辅导员老师进行“三生”教育的培训。要鼓励任课教师充分挖掘课堂中有关“三生”教育显性和隐性的内容,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三生”教育。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基础性的教育,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管是传统文化中的典故还是现代教育理论都证明,成才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大学生虽然已不再需要像小学生那样的家庭教育,但良好的家庭教育还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成熟的关键时期,其身心发展需要家长耐心的呵护和正确的开导,这样学生才能健康地成长。同时,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给予支持,要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学校也要密切和家庭的联系,要通过家长电话、信箱等形式与家长及时沟通学生的情况。另外,家长在学生的品格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长自身的素质、家长履行自己职责的程度,都直接影响、决定学生的素质。因此,家长应注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第4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重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本质在于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化,具体体现为通过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社会全面发展进步服务。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二、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应试教育理念的深远影响,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获得的认知较为局限,学习的兴趣欠缺,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的效果。

(二)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教育途径单一,缺乏创新性的教育方式,不能激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学生无法充分参与到其中,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三)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考核机制不健全,留给学生大量的漏洞和捷径,导致学生没有认真对待思想政治教育。

三、解决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观念,突破传统的教育理念,改变讲授式的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二)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创新改革教育方法,利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考核制度。通过严格有效的考核制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强有力的支撑,避免和减少考核漏洞,使学生通过严格的考核制约思想上有真正的提升。

(四)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培养,及时开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专业化辅导与培训,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管理,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责。

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引导学生遵循客观规律,服从生存法则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要帮助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解和掌握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使学生确定明确而具体的奋斗目标并向目标前进;能通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引导学生的思想,提高其认识,规范其行为。(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约束并规范学生行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向学生传授法律、道德等社会规范,通过肯定、褒奖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否定、批评背离社会规范的行为,能较好地实现对学生的约束和行为。(4)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激发学生精神动力。(5)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塑造学生完整人格。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整体的思想境界和价值观,在全校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建设良好的校园风气和学习风气。(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凸显学校育人的功能高校乃育人之地,教授学生知识是主要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的一课,加强其教育更能凸显高校育人的重要功能。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推动社会政治发展。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重地,所以,在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传播社会主导意识形态;能够沟通社会信息,确保社会的有机联系。(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推动社会文化发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文化传播;选择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先进文化;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推动文化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第5篇

(商洛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摘 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它对教育教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构建高校的思想政治网络教学平台,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向他们传输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十分重要也十分迫切。本文分析了网络的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及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对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性,以期以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228-02

随着网络在大学生中的普及,每天上网查看相关的新闻信息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因此在网络中开展教育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各个高校也在积极建设网络教育平台,普及相关的知识,尤其思想政治教学平台,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非常重要。但是,目前高校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取得良好成效的还较少,对此的重视力度也不够。本文探讨了建设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平台重要性,并提出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一、网络的发展对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

(一)机遇

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带来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由于网络是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网络包含的信息量巨大,更新速度快,内容非常丰富,这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提供了很大便利,并且这些信息具有实时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第二,在高校政治教学中应用网络教育平台,可以优化教学手段。我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的地位。由于思想政治内容大多为文字性的内容,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在教学中应用网络教育平台,网络上的大量的图片信息和素材,十分生动和形象,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第三,使思想政治教学不受时空的限制。由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只在课堂范围内进行,受到时空和地域的限制,覆盖面较小,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的教学效果。而应用网络教育平台,可以构建无限的信息系统,而且不受时间限制,学生可以选择在任何时间浏览思想政治教育网页,使之教学形式更加开放,辐射范围更加广泛,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学的效果。

(二)挑战

网络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网络对大学生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网络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由于网络上含有各种各样的信息,大学生对网络十分迷恋,只要有时间就会上网,长时间沉迷于网络,造成视力下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此外,网络上还含有很多垃圾信息,如暴力信息和情色信息等,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使他们的价值观扭曲,是非观念模糊,对于大学生的将来发展不利。第二,网络容易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造成腐蚀。由于网络的虚假性,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伪装的机会。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任意发泄自己的环情绪,不受现实道德的约束,长时间这样下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被弱化。第三,由于大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在网上度过,和周围的同学、朋友交流的较少,会导致人际关系逐渐变得冷漠,生活的圈子越来越窄,他们性格会越来越孤僻,这不利于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给他们未来发展带来危害。第四,导致信念发生动摇。由于网络是全球范围内的,网络上的很多西方的腐朽堕落的思想观念,对大学生进步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由于他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在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容易出现信念动摇,这也阻碍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平台应该注意的问题

为了避免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教育造成不利影响,应该构建大学生思想教育网络平台。在建设网络教育平台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创新思政教育网络平台的方法

如何有效高校思想政治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目前还没有统一模式。随着网络教育平台的不断成熟,其教学方法也呈现出形式、功能多样化特点。为了改进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要推陈出新,集思广益,应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第一,教学方式以“教师传播”为主,比如,上传思政教育优秀课程视频、最新的国家方针政策;第二,教学方式以“互动”为主,在网络平台上设置一些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专区、主题论坛等;第三,教学方式以“考查考核”为主,在网络教育平台上设置考核专区,如网络考试、网络答疑、网络问卷调查等。

(二)拓展丰富的思政教育网络平台内容

相关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往往不够坚定,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一方面,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党,拥护改革开放政策,对国家的发展抱有美好的期望;积极乐观,努力向上,对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深恶痛绝。但另一方面,他们判别是非的能力较低,容易做出极端的行为;政治信念容易发生动摇,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内容要尽可能丰富,扩大覆盖范围,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此外,对于一些热点事件要及时更新和跟进,并一些专家的意见和评论。比如现在的南海争端,可以设置一些专题,让他们展开理性分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会大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思想政治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网络交流,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此外,教师和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尽量要使用活泼的语言,不能过于死板,这有利于拉近师生距离,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课网络教学平台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符合现代教学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和思想政治教学相结合,可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满足国家制定的现代化教育发展规划。本文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意义。

(一)有助于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高校为了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就要建设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守住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加宽广的空间。由于现在的大学生一般自己有笔记本电脑和手机,随时都可以上网,所以,网络信息对他们的思想动态和价值观的形成影响较大。高校只有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才能时刻向他们传达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少受一些不利思想的侵蚀。此外,思想教育网络平台上的信息只有及时更新,才能吸引大学生的关注,这样才能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二)有助于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平台的建设,可以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因为网络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搭建综合性网络平台,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不断更新,对一些过时的、对学生影响意义不大的内容,可以及时删除,以便提供最新、最优的教学素材。此外,由于现在网络的覆盖面非常广,学生通过手机终端或者是计算机可以随时进行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不断充实平台的学习内容,才能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进而提高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有利于推动国家制定的现代化教育发展规划的实施

高校思政教育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推进国家制定的现代化教育发展规划的实施,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网络平台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网络教育平台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需要改革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国家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应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构筑课内、网上教学相结合、校内外资源共享的局面,才能确保思想政治课的质量。

(三)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思想政治课程具有育人功能,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这不是通过被动灌输能达到的,而是个体内部状态和外界环境的相互交互形成的结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增强了学生和外界环境之间的交互性,让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尽可能多的了解社会的动态,并对他们进行引导,让他们主动接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这种实效性强的、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辨证思考问题和协同合作能力。

本文主要分析了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搭建高校思想政治网络教学平台的重要性。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只有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开展好育人工作,同时还能提高了高等教育的现代化程度。

参考文献:

〔1〕付国华.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2〕罗金彪.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新闻天地(论文版),2009,(Z1).

〔3〕柏丽华,许箭星.加强和改进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4〕邵萌.善用网络技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考试周刊,2009,(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第6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开展这项活动,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必将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类进入21世纪后,整个世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生活多样化都直接冲击着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都更加凸显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观的重要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观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客观需要

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把大多数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面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如何把“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与高等教育目标相结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1.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日显落后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远离现实,空对空,缺乏说服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简单粗糙,不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价值,经常使大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标准单一,难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要求。新世纪的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丧失了应有的有效性,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因此,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立起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以学生为本的新机制。

(2)全球化、信息化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引发多元发展的思想文化互相融合的态势。在接受新的文化的同时,一些腐朽没落的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也随之传播。如何避免不良文化和思想观念的侵袭,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文化观,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2.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1)传统的高等教育观对人的理解存在误解

著名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猛烈抨击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制度,认为当时美国的教育制度主要是依据行为主义的条件作用和强化原理建立起来的,主要有两大弊端:一是只重视知识的灌输,不重人的培养。无论儿童教育或大学教育,主要关心的是效率,目的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费用和人力,向大量的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在一个工业社会中生活所需要的知识;二是只追求背诵记忆,不重视创造性的理解与思考。可以说,我们现在在一定程度上重复着一些发达国家的老路,在工作中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这种教育观念,从而导致了教育的内容和行为出现了不一致。

(2)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人性关怀

首先,我国高校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往往重视社会发展价值,重视其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塑造,表现出工具性的倾向;其次,重视整齐划一的标准化教育,忽视人的差异性和个性教育,把人看成是可以按照某种意愿任意造就的,在教育形式上整齐划一,虽然满足了尽可能多的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却没有尊重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再次,重视知识和规范教育,忽视情感教育,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缺乏人性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造成了求知欲望极强的青年学生在情绪上的低落,严重影响了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培养出的都是缺乏创造力的、按照别人要求发展的人才。

(3)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实生活脱节

社会体制转型、经济利益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以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增多给大学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随着改革趋向深入,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和突出,社会问题也暴露得愈来愈多,并且直接触及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如下岗、失业、招生并轨、交费上学、某些干部的腐败、分配的不公、假冒伪劣盛行等,使敏感的大学生群体对社会制度产生了怀疑。针对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及时调整工作重点,没有给大学生做好有效的分析解释工作,使学生难以正确对待和认识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对改革信心不足及至怀疑导致观念及行为上的迷惘,最明显的是信仰、信念、信任、信心的迷失与缺乏,使当今的大学生心理上感到空虚及疲惫,这种内心深处的失落感,最后导致的是心理上的逆反。

因此,新时期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改变以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才能有助于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坚持“以人为本”观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如何得到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说靠的是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成才。因此,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育人观,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关心学生的现实生存状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承认自我的存在或者自我意识的增强是人生经验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要素。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奋斗的色彩比较浓厚。他们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主动寻找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自觉地充实自己,注重实干,讲究效益,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他们特别重视对实用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课余把精力和时间用在外语、电脑等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其学习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为了谋求自己美好的生活和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为报效祖国而勤奋学习的观念明显减弱,功利性比较浓。在择业时所考虑的因素增多,如工资待遇、社会地位、横向纵向的比较、今后的发展前景等等,更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转变观念,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正确引导学生。

2.大学生的社会化水平的明显提高

美国社会学家萨金特在《社会心理学综合的解释》一书中,首次把角色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帕森斯则直截了当地认为,社会化过程就是角色学习过程。个人通过社会化,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关系和地位,学会如何顺利的完成角色义务。为了丰富校园文化,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现在的大学校园里成立了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选择,这些社团的组成可以帮助大学生增长知识,甚至增加自己的生活阅历,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锻炼。随着接触的人和事的增多,学生们的世界不再只有同学和校园了,社团的活动也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开始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寻求更多的机会,不断去丰富自己。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了解这些,站在学生立场,更多地去关心他们。

3.大学生社会性需要趋于多样化

有关研究表现,由大学生列举的社会性需要多达830多种。其中按强度排列,前几位的需要是:求知需要、友情需要、建树需要、自尊自主的需要、权利的需要、躲避伤害的需要。这表明,大学生的主导性需要与其成才的客观需要和基本任务密切相关。大学生的社会性需要无论在内容还是在价值层次上,都显示出多样性的特征。只有对大学生的社会性需要采取积极引导的方式,使其合理的需要得到满足,不合理、不健康的需要得到及时的阻止和疏导,才能够使大学生的需要不断得到优化。大学生新的时代特征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必须加强大学生个体的研究,增强大学生的个体适应性,培育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坚持“以人为本”观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教训的总结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长期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内在学习动力和不同的需求,采用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雷同、教学方法单一,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手段、内容、目标等诸方面固定不变。这种固定不变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在培养人才方面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对突出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现代高等教育而言,在全面提升人才的素质,满足不同层次人才需要的培养目标上,则显得格格不入。可以说,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教训的总结。

1.强调知识灌输和政治教育,忽视能力培养和道德要求

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单向知识灌输为主,以学生的被动接受程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强调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全盘、机械、被动接受。同时,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取向上主要是以社会为本位,即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维护社会政治统治的安定与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把对人的教育仅仅当作完成任务的手段,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片面强调“政治合格”、“政治过关”。不仅收不到理想效果而且引起了人们的逆反心理。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使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对广大人民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从而使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成了一句空话。

改革开放带来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社会多方面的变化,最突出的就是从封闭转向开放,从一元化格局转向多元化格局,从集中转向民主开明,这都使人的主体性被充分地调动和激发出来,有关人的个性、人的权利、人的素质的价值被重新确立。人们广泛意识到:维护和发展社会秩序也是为了创造适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人才是终极的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回归本位,必须“以人为本”,在价值取向上要有一个根本的调整,即取向于人,确立个体发展要素的本体地位。具体说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和实际需要出发,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进步和精神生活的充实和完善,同时积极主动地进行教育内容的调整和方式方法创新,从而有效地改进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强调共性要求,忽视学生的多样性要求和个性发展

在过去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条件下,由于受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宏观化的影响,我们总是在一个层次、一个标准上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强调为集体无私奉献、自我牺牲,要求所有学生做到大公无私、公而忘私。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缺乏层次性,片面强调目标的统一性,强调目标的高、大、全,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模式固板,人们在各个方面都依附于集体的生存方式,极大地抑制了人的个性展现,严重束缚人的个性发展。

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已为人的个性发展开辟了极为广阔的道路。一方面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束缚,保证人的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保证和引导人的个性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为人的个性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总结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教训,我们认识到,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个性的发展也就是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既包括学生的兴趣、才能、性格等内容,也包括学生的理想、信念等内容。这样的学生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本质上是与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相联系的,也就是人们只有树立远大的志向,进行执着的追求,把个人的个性发展、才智和创造力的发挥运用到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才能保证其正确的方向。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堵塞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道路,限制和禁锢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应该是在正确的导向下,从学生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大力倡导表现学生创造个性的独立自主精神、怀疑批判精神、求实探索精神,以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

要真正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紧紧围绕学生、真正有益于学生、为学生所需要,才能提高教育效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张世和,郝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人为本[J].中国林业教育,2006(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第7篇

关键词:艺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王淑娟(1970-),女,黑龙江伊春人,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副研究员;田思庆(1965-),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教授。(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佳木斯大学创新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艺术渗透理论的研究”(项目编号:CX2010-036)、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艺术渗透研究”(项目编号:10C045)、黑龙江省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艺术渗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88-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等特点,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一定的规范准则,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如何根据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所思与所想以及他们的学习和就业等实际状况,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借助艺术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的一种全新模式。将艺术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增添课程的趣味性和综合教育性,真正的实现寓教于乐,变学习者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目的性,为学生树立起社会和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及远大的思想抱负。

一、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形势

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手段滞后。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任务和目的都很明确,但由于长期的应试灌输式教育,却把马克思主义鲜活的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变成了理论教条和说教,有些教育内容空泛和陈旧,距离现实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太远,过于抽象和枯燥的内容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和把握,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产生抵触情绪,造成学生逃课,或者即使学生上课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等现象。尽管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是教育者还需要从自身找原因。教师应该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多采用案例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变换教学手段,改变考核形式,注重教学过程,将前人创造的深邃的思想和政治理论大众化、通俗化,让学生变被动者为课堂的主宰者,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二、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艺术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育美”,艺术是反映人们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用能激发他人思想和感情的形态或景象来表达现实世界的意识形态。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有着复杂而丰富的内容,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育德”,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提高学生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作用。艺术教育用“形象”来表达;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用“概念”去说话,具有鲜明的指向性。艺术是感性和具体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理性和抽象等特点。如何将艺术、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结合起来,为学生服务,当好学生的人生向导,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首要任务。尽管艺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与形式不尽相同,但艺术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与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也为艺术明确和指引了一定的方向。艺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依然要遵循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因此,可以说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在本质和目的上是一致的、统一的。

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打开人们美丽而深邃思想的钥匙。思想政治工作单靠语言和说教有时会显得生硬、苍白无力,甚至使人产生反感。艺术由于具有形象、娱乐和内容丰富等特点,非常容易被学生喜欢和接受。通过音乐、美术、曲艺和戏曲等不同种类的艺术形式与丰富的思想内容以及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美的启迪与感悟,并达到心灵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培养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道德水准。因此说,通过艺术教育的“车”载上思想道德教育的“货”,是最理想的承载方式。[1]

艺术教育的形象化以及论道而不说教的潜移默化的育人特点与思想政治理论相比更容易让受教育者接受和喜欢。艺术教育对人的思想的启蒙以及习惯、性格、人生观的培养与形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艺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渗透与完美结合,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规范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将打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三、艺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艺术是一种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类以心灵情感和想象力为特性对世界的一种特殊描述与反映。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具有无限发展的空间和种类繁多的艺术形式,它包括美术、音乐、播音主持、表演、戏剧等众多内容。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与人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非常丰富的内容。集思想性和趣味性于一身的艺术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美的认识与追求,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思想道德水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借用大众喜闻乐见和栩栩如生的艺术形式,用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氛围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使他们在艺术的享受和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获取了精神享受和启迪,从而使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达到完美的统一。

兴趣是指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兴趣在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使人们积极主动对待生活和工作,从而能自觉克服各种困惑,获取成功和喜悦。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和实践,并在相应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注重说教,理论性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缺少案例和趣味性,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把艺术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实例引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用图文和视觉等艺术来刺激与冲击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参与兴趣。因此,如果将艺术贯穿和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一旦感觉到直观的兴趣,将凭着自己的知识去探究深奥的思想理论,最终将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升华,同时将形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兴趣是引导学习主动性的前提和条件,它能引发接受者探讨对象的热情和激情,并通过外化的行为达到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通过多维的艺术形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渗透与结合,可以间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思政治理论课的目的。

四、艺术可以愉悦学生的心境

艺术的教育价值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2]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而又莫不令人入眼、入耳、入心,令人身心愉悦。梁启超先生曾说:“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要件。”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非常重要。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思想的历程》以马克思主义文献档案为依据,系统完整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史、传播史,总结历史、阐明论点,是一部融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新型电视片,其展示的感人的故事走进课堂,对大学生思想的政治坚定具有很大的帮助。

电视片《大国崛起》不仅让学生领略了令人心旷神怡的世界各国的旖旎风光,还让学生了解了各国的厚重历史和先进的科学文化,更让他们深深地感到民族和社会的危机感、责任感与使命感。一场有纪念意义的合唱比赛和音乐会,可以提升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一首反映时代感脍炙人口的歌曲,可以唱出大学生们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和情愫,这些活动不仅愉悦了学生的心境,同时也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3]

中外名著对青少年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电子和网络游戏则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诱惑力。当今社会,吸引他们的好的和不好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更有必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占领思想政治舞台,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更优质的思想大餐,为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可以在没有任何勉强和强制性的情况下,通过艺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渐被受教育者接受,使受教育者在情不自禁和潜移默化中得以情感感化与升华,犹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改变以往的说教形式,把艺术有机地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既提高了授课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使教师和学生在完成课程的主要内容时得到了艺术享受并从中获得了愉悦的心情,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之中。

五、艺术可以震撼学生的心灵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它与智育相辅相成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4]积极向上的艺术形式对社会核心价值的建设具重要意义,其包涵的深刻内涵有助于培育大学生健康向上的心态、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一首《国际歌》凭着气壮山河、气势恢弘的旋律和乐章,曾经打动和鼓舞了一批为民族解放和自由而奋斗的人们,它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字词,都注入到人们的脑海和心灵,不仅给人以强大的艺术震撼,同时更给予了人们强大的精神武器,激励着人们前进。艺术使人在情感体验中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更使人受到心灵的洗礼和震撼,这种“动之以情”和“晓之以理”的结合便是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

将艺术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尽可能的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的枯燥、乏味,从而使受教育者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追求。通过艺术的渗透可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孟子说:“仁言不如人声入人心也。”荀子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他人也速。”这些大家的言论值得我们深思和求索。

参考文献:

[1]吴诚.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刍议[J].教学与管理,2012,

(15).

[2]徐飞.论艺术渗透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