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普通话应用技巧(合集7篇)

时间:2023-07-04 16:01:12
普通话应用技巧

普通话应用技巧第1篇

(一)整合口语交际课程内容

1.模块一:普通话训练(10学时)。(1)教学重点、难点:运用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语调相关知识进行方音辨正,规范发音。(2)知识要求:掌握声母的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韵母的发音要点,普通话的调值和调类知识,语流音变的一般规律;学习并灵活运用停连、轻重音、句调、语速等语调相关知识。(3)能力、素质要求:认识普通话在日常及职场交际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运用普通话进行口语表达的职业能力;提升职业素养。2.模块二:口语表达基础能力训练(4学时)。(1)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克服口语表达过程中心理障碍的技巧,灵活运用口语表达中的各种思维方式;掌握倾听技巧,正确应用演讲与职场交往中的态势语言。(2)知识要求:掌握态势语的动作标准及使用规则;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能够听懂内容、要点层次、言外之意并对错误内容进行辨正;能够在口语表达当中综合运用叙述、复述、描述、解说、评述、抒情等口语表达方式及发散思维、聚敛思维、延伸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方式。(3)能力、素质要求:提升口语交际中的思维能力及心理素质;提升态势语言运用能力及倾听技巧;提高口语表达基础能力。3.模块三:口语表达专项能力训练(10学时)。(1)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即兴演讲快速思维技巧;掌握辩论中常用的论证方法;能够在求职面试中得体地进行自我介绍并回答相关问题。(2)知识要求:了解演讲的含义与作用、特点及类型,掌握即兴演讲技巧,能够针对某一话题进行得体的即兴演讲;了解归纳法、演绎法、类比论证法等常用论证方法,能够灵活运用适当的辩论谋略表述自己的观点,强化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了解求职与口才的关系,掌握求职面试口才技巧及注意事项。(3)能力、素质要求:提升日常生活及职场中针对不同场合快速组织构思语言,用适当方法谋略陈述解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论辩,得体自我介绍的能力与素质。4.模块四:常用交际口才训练(4学时)。(1)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拜访与接待、赞美与批评、劝慰与道歉、说服与拒绝的语言技巧。(2)知识要求:了解拜访与接待的一般程序,掌握拜访与接待的注意事项;了解赞美与批评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掌握赞美与批评的技巧;了解劝慰与道歉的要求及基本原则,掌握劝慰与道歉的语言技巧;交接说服与拒绝的基本原则、应对方法,掌握说服与拒绝的语言技巧。(3)能力、素质要求:提高日常生活及职场中拜访与接待、赞美与批评、劝慰与道歉、说服与拒绝等常用交际能力,提升职业素养。5.模块五:服务行业口才训练(2学时)。(1)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各服务行业口才的特征及技巧。(2)知识要求:了解服务行业口才的性质作用、基本特点、表达的基本要求及服务岗位员工应追求的语言素质和基本用语;掌握与专业相关的服务行业口才的特征及技巧。(3)能力、素质要求:提高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服务行业口语交际能力,提升职业素养。

(二)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

叶圣陶先生认为,说话训练应该有引逗学生发表之欲的总枢纽。总枢纽就是一种情境,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情境。1.在课间活动中锻炼学生口语能力。高职学院不仅培养高技能的人才,更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在丰富的课间活动中,鼓励学生们多多参与,例如主持人大赛,演讲比赛,充分锻炼学生们的能力。2.选择具有吸引力的话题。教师在与学生们共同讨论话题时,应选择具有吸引力的话题,例如“,微信红包”“、暴力事件”“、尼泊尔地震”“、就业与择业”,关注当今的热点与焦点,学生们当今对热点事件或新闻了解得十分迅速。那么教师与学生们讨论感兴趣的话题时,学生会感到十分放松,并乐于参与。

(三)创设职业化的场景,强化听说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应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进行不同的职业化的工作场景训练,例如,商科类专业就加强商业活动中工作术语的规范化训练,航空服务专业则加强旅客服务用语及专业术语的训练。此外,还要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布置职业场景后,学生可通过视频、微小品的方式进行拍摄,共同上传到公共平台,学生们利用网络可互相评价并打分,既学习了他人的长处,又能避免自己出现问题。教师也可以在课堂进行展示,并请学生互相点评,帮助学生纠正发音错误,养成正确的习惯。加强听话、说话能力,加强普通话训练,注重语音、语调、停顿、重音、断句、儿化、语气等,通过语气语调领会说话者的深层、浅层意思。强化态势语练习,增强服务用语训练强度。

(四)评价形式多样化

摒弃一张考卷定结果的方式,采取多样的评价方式,学生自我评价,小组内互相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可以利用教材课后可量化的评分表进行自测与他测。

(五)及时调研学习状况

普通话应用技巧第2篇

关键词:普通话 测试 技巧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项标准参照性考试,主要考查应试人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标准、流畅、规范程度。随着普通话测试的深入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要性已经被人们广泛认知。作为应试人,要想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测试前充分的准备和刻苦的训练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掌握一些应试技巧,也有助于减少失误,发挥应有水平。笔者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试卷构成和每道题的测查目的,针对平时在普通话测试中常遇到的情况,总结一些应试技巧,以供参考。

一、测试前的常规准备

1.明确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基本内容和检测的目的要求。所有的应试技巧都是针对检测目的而来的,明确了这一点,训练的目的才能明确。

2.根据自己的普通话水平,确定自己实现的目标,找出语音差距,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语音的改变不是一个短期的行为,“一口吃成一个胖子”是不现实的。应试人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阶段训练目标,这样才能增强信心,提高训练效率。

3.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口语测试,应试人发音的质量好坏对成绩影响重大。在测试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应试人明明是能发出某个字的读音的,但由于平时训练时对发音的质量不够重视,出现声母发音松弛、韵母动程不到位等情况,被判为缺陷,从而失分了。因此平时训练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力求标准,也就是我们平时在体育比赛中常说到的“该拿的分一定要拿到”,否则考试时想马上纠正这种的发音习惯是很难的。

二、备考的技巧

应试人进入考场到正式考试,一般会有10-15分钟左右的备考时间。拿到试卷后,应试人如何合理安排备考时间至关重要。根据平时的经验,备考的顺序最好应按测试项目从后往前安排,即先准备说话题,再到朗读、选择判断、多音节词语、单音节词语。

1.说话题的备考。说话题一般有两道备选题,且说话题是测试试题中唯一没有文字凭借的题,难度较大,建议先准备此题。首先选择好说话题目,接着构思话题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因准备时间有限,此时不宜把说话题从头到尾构思完整或回忆一遍。

2.朗读题的备考。朗读应是平时训练的重点,确定好朗读篇目后,重点是把文中的难字读音和长句、关键句的停连及语调熟悉一下即可。

3.选择判断题的备考(有些省市不考此题)。选择判断题共有3个小题,备考时要特别注意第3小题,因为一些句子只是因语序不同导致不符合普通话语法规范。

4.多音节词语的备考重点是找出难点词、轻声词和儿化词并练读一遍;有三个及以上音节的词语,要注意词的轻重格式。如对轻声词不够熟悉,不能很快就找出,建议不如放弃,把精力放在难点字、词上。

5.单音节词语的备考:快速浏览一遍,看有无不认识的字和把握不准的字。遇到把握不准的字时,可把单音节字组成双音节词,在词中定音或通过形近字的辨析,找出细微差别,确定读音。如“拨”和“拔”,“拨”比“拔”多一撇,就是因为多了这条“小棍儿”才能拨。

三、测试时的技巧

1.第一题读单音节字词,主要检测应试人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读音的准确程度和规范程度,要求应试人对每个字的声母韵母都读得准确到位,声调要正确饱满。应试人发音时不能像平时那样松弛、模糊,声母要有力度,韵母的动程要完整,以免出现大量的缺陷音。声调上要力求调值准确,特别是阳平不宜拖长,以免中间出现拐弯;上声要避免发成211或2143。其次要注意语速,语速过快容易导致韵母动程不完整,上声容易发成半上;语速过慢或重复多,容易造成超时。遇到多音字时,可任读其中一种读音,建议选择把握大的读音,如“撒”可以发sā,不发sǎ。

2.第二题是读多音节词语。该考题除测查应试人声、韵、调的发音规范程度外,同时测查应试人的上声、“一”和“不”的变调、轻声、儿化等语流音变的准确自然程度。应试人测试时,一方面要重视声、韵、调的准确饱满,另一方面要注意读好音变,特别是轻声和儿化,轻声要突出短而轻,儿化词语的“儿”要与它前面的音节融成一个音节。此外词语的轻重格式也是本题测试的重点,不要把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读成一个个字的叠加,如“电话”应读成中・重格式而不是重・重格式,“自治区”应为“中・轻・重”格式而不是三个音节都读成重音。只有正确掌握了词的音变和轻重格式,我们才能使自己的发音自然连贯,具有标准普通话的韵律。

3.第三题是选择判断题。这一题是从三个方面考查应试人掌握普通话词汇、语法的规范程度,同时测查语音的标准程度。测试时首先要保证选择正确,其次是读准。

第1小题:词语判断。要求选择并读出普通话的词语。此题选择上一般不会出现较大错误,读词语时要注意轻声词、儿化词的读音。

第2小题:量词、名词搭配。此题的数量词与名词的数量是不等的,应试人测试时要按名词的顺序找到符合普通话表达习惯的数量词,进行搭配,因此一个数量词可能会多次使用。因受方言习惯的影响,一些应试人常会出现搭配错误,如“一所学校”搭配成“一间学校”等。另外还要注意“一”的变调和轻声词语的发音。

第3小题;语序或表达形式判断。要求应试人选择读出每组里的普通话句子。此题选择出现错误的不多,常见问题是很多应试人读句子时忽略了语流音变,如轻声、儿化、“啊”的音变等等,如“这朵花儿真香啊!”中的“花儿”应读成huar,“啊”读成“nga”。

4.第四题为朗读题,主要是测查应试人在有文字的凭借下,语流当中体现的普通话标准程度。重点从有无音节错漏、声韵系统缺陷和语调偏误,以及停连是否得当、流畅程度如何、语速是否适中等几个方面考查。

与同样是30分的说话题相比,朗读题是有文字凭借的,考试时要力争拿到高分,因此应试人在测前就应该充分熟悉朗读篇目。广西普通话培训教材《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在每篇朗读作品后都标注了拼音,应试人要利用好这个资源,加强对难字、多音字、轻声词和儿化词的练习;对于一些长句或容易出现停连不当的词语,要标注符号,加强练习。测试时注意语速不要过快,做到“快看,慢读”,在读准字音、确保不漏字添字的基础上,要自然流畅,尽量不回读、不磕巴。如果一句话中有一两个音节读错,也不必紧张,将错就错,继续读下去,因为有时回读扣的分比读错更多,且给测试员造成不流畅的印象。

朗读尤其要注意克服语调偏误的问题。语调偏误主要指字调、句调带有方言或其他语言的色彩,词语的轻重格式、节奏与普通话语感有偏误。如字调的升降幅度过小,调域狭窄;几乎字字重读,缺少轻音;句调缺乏变化;字音的长短、轻重变化不大,节奏感较差。因此如果应试人平时说话调值偏低的,考试时稍微抬高调值,读准字调,并根据文章内容,把握好语句的高低、升降变化,注意语流音变和词语的轻重格式,将文章读得更加自然。

5.第五题是说话题。要求应试人选一个话题说3分钟话,重点测查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目的是测查应试人在无文字材料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水平。

这道题是很多应试人发怵的一道题。其实如果仔细分析30道说话题目,我们就会发现,这些题目都是与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关系非常密切的,也是我们平时聊天常涉及到的话题。因此我们首先要克服畏难心理。测前可以把说话题进行分类,给每种类型的题目设计说话思路,如写人的,可以说人物的年龄、外貌、性格特点、他与我之间发生的故事和对我的影响等等,再为每类题目准备一、两个例子,这样就可以减少说话题的数量,减轻备考时的难度。测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事例,这有助于我们有话可说,说得精彩。(2)多举例子,而且是并列性的例子,例如“我喜欢的节日”可以是多个,每个节日举出一两个有特点的活动或喜欢的理由,内容就更丰富了。如遇到议论性的话题,提出观点后,也可用多个例子从正、反方面来说明观点。(3)少用概括性的词语、句子,多进行细节描写。(4)词汇、语法要符合普通话的规范。有些应试人学习普通话只注意语音的准确,这远远不够,说话时还要克服方言词汇和语法。如广西人容易把“自行车”说成“单车”,容易把“一辆车”说成“一架车”,或者把“我先走”说成“我走先”等等。(4)尽量发准使用频率高的词,对自己把握不大的词可以进行同义替换。如选择“学习普通话的体会”这道题,讲壮语的学生就要注意“普通话”这三个字的发音,因为整个说话过程中这个词会多次出现,如发不准,就大大影响了语音的准确性。再如有些应试人发“an”韵母时会出现鼻化现象,那么就不要说“阳光灿烂”而改成说“阳光明媚”。(5)调整心态,保持语速适中。有的应试人选到自己熟悉的话题后,不禁喜出望外,说着说着就会加快语速,而忽略了语音的正确;有的碰上一些意外,如有些应试人把自己原先准备好的内容说完后,时间还未到3分钟,不免紧张,一时不知再说什么才好。这时应及时调整心态,可以再举例说明。(6)语调要自然流畅,不能像背书,尽量多使用口语词,多用短句。

任何的应试技巧都是建立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的,“临时抱佛脚”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以上所述仅为一般常用的技巧或个人的一些经验总结,每个应试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提高应试水平。

参考文献:

普通话应用技巧第3篇

关键词:发音 培养措施 发展

纵观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现象时有出现,尤其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了许多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被遗忘的角落。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能力是其中的一项重要能力,广大教师要结合教学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强化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并针对当前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状况,针对性地拟定措施,优化教学工作,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初中生阅读能力发展状况及其培养措施进行简要分析。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强化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措施

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要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不足的状态,深入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提高学生的阅读综合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针对发音不足,强化普通话的发音训练。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机地穿插渗透普通话的发音训练。在课堂上坚持以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授课,学生回答问题时也一律要求用普通话回答,并倡导学生在班级内、校园内开展普通话交流,营造人人爱讲普通话的良好氛围。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本地区方言的发音对普通话朗读的影响,找准薄弱环节予以突破,例如,部分初中生朗读中z,zh,s,sh不分,教师可以从1500个常用字中,针对性地选择出易混淆的平翘舌音进行巩固训练,汇总出200个左右的字,通过一段时间的突击巩固,完全可以纠正方言发音的先天不足。

2.给予技巧指点,提高学生情感朗读能力。学生的朗读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抓手,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对学生开展情感朗读技巧训练。首先,引导学生初步熟悉教材内容,把握文章的意境、主题、思想,从宏观上感悟文章的主旨,从而定下大的情感基调,保证方向正确。其次,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章节、重点语句和重点词语,通过语气、语速等方面的变化,营造出与教学内容一致的情感氛围,或娓娓动听,如高山泉水般,或紧张急迫,如暴风骤雨般。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文章情境,扣住重点内容进行情感朗读。另外,教师还要强化节奏、停顿、阴阳上去四声发音技巧等方面的常规情感朗读技巧,对学生授之以渔,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水平,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综合能力具有积极的帮助。

3.科学开展阅读,提升学生阅读分析水平。阅读的方式有很多种,最适合的就是最有效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取科学的阅读方法增强阅读效果,对于篇幅长、时间短的阅读活动,可以采取略读的方式;对于与学习生活距离较远的书籍可以采取浏览的方式,大致了解相关内容;对于精美的文学作品应采取详读、精读、研读等方式,不仅要从整体上感悟文章的主题意境、结构体系,还要从细节上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与闪光点,甚至抓住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去细细揣摩、认真体味,在这样的阅读中提高分析理解能力。

4.结合作文教学,增强学生作文写作技巧。学生阅读能力高低的一项重要的评价标准,就是学生在阅读中能否提炼、发掘出写作方面的技巧特色,并将其消化吸收为自己的创作能力。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通过撰写提纲、读后感的形式,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将文章的框架结构清晰地展示出来,这一点对于提高学生布局谋篇和构思能力具有较大的帮助。学生在阅读后,还可以将精美语段摘记下来丰富自己的词汇和语段积累。另外,学生还可以撰写读后感,对文章的写作特色进行分析评价,对值得学习借鉴的优点还要总结分析并内化吸收。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阅读活动的成果转化为提高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积极因素。

二、当前初中生阅读能力发展状况

在中考应试模式的背景下,许多学生重视知识点的学习,而对自身语文能力的发展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存在这样的错误导向,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较为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基于方言基础上的普通话发音存在缺陷。各地区都有着浓厚乡土特色的方言,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大多使用方言交流,这对于普通话的发音训练会有一定的影响,尤其部分地区方言前后鼻音、平翘舌音不分,这种先天性的缺陷会导致学生在普通话朗读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这种状况将导致学生在阅读能力培养方面无法得到全面发展。

2.学生感情朗读能力发展呈现不均状态。感情朗读是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深刻领悟文章主题寓意,全身心投入到情境中,通过语言语调、节奏的变换,引领听众深入文章意境之中。而当前许多初中生在朗读中语调平淡,甚至出现唱读,在情感朗读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这也是影响学生阅读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障碍。

3.科学阅读及运用方法未能得到全面的培养。阅读应当结合目标任务选择最恰当的阅读方法,如浏览、略读、详读、精读等。不同类型的文章、不同的目标要求、不同的时间限制,都应当成为科学选择阅读方法的参考依据。部分初中生在阅读活动中,没有能够优化筛选出最恰当的阅读方法,导致阅读效率低下。

普通话应用技巧第4篇

关键词:民族声乐技巧;花鼓戏;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160-01

对花鼓戏进行深入的研究,真正将戏剧、民歌、曲艺进行渗透,把其唱法与艺术化的传统声乐做相应的比较,将全面的声乐技巧进行融合,在全面的渗透过程中,融合更加新鲜的元素,使花鼓戏的艺术表现手法能够进行互相促进互溶,把握重点,使全面的艺术效果能够进行呈现。

一、花鼓戏唱法研究

花鼓戏的唱法与一般的地方戏的唱法是不同的,首先来说,它将长沙方言融合进去,而长沙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叫来说音调还是比较高的,而且其吐字平直、音律较短,基本上用口腔前半部分发音,花鼓戏演唱还是比较生活化与口语化的,比如说发音在口腔前半部分,而且在收声的时候音调也是比较高的,比如在《刘海砍樵》中,随着欢快的音乐响起之后,真正将刘海与妻子的家庭日常生活呈现出来了,对着动听欢快的音乐响起,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对唱,把口语化与音调的调节转换进行了生动地再现,真正将花鼓戏的艺术表现力带动了上来,并且通过对形象化的生活与艺术的感染力度的提升与全面融合过程中,体现出了较为浑厚与灵活的艺术表现魅力。

花鼓戏借鉴了民族声乐中的“打哈欠”的技巧,演唱当中,真正将喉咙做出扩张的状态,小舌头与上口盖同时上抬,舌根向下吸。花鼓戏演唱将这一状态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并且表现出自然又相得益彰的效果,使观众在欣赏的时候,真正能够感受较好的效果,使自己能够在表演的过程中,找到更好的表达途径,使创新的表现手法能够突出出来,真正将内部与外部的大环境认识清楚。不断将整体性的民族声乐唱法进行创新结合,使花鼓戏的整体表现效果进行提升,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能够找到娱乐性与艺术性的双重享受,对艺术与生活的双重感悟,对先进的思想与创新的建设环境也进行融会贯通,对现实生活与民族声乐艺术感染力的双重融合,真正将圆润与醇厚的表现力度提升上来,在调动情绪的同时,能够将观众的心情调动起来,使艺术的感染气氛能够更加活泼。

二、效果提升的融合唱法渗透

将花鼓戏《洗菜心》中的口语化歌词与形象衬词拿来做研究,找到花鼓戏与民族声乐唱法的共同点与差异性,使表演者与观众心灵长生共鸣,真正将艺术与生活的感染力进行相应结合,对花鼓戏的关键唱法的表现技术进行融合。

(一)唱腔风格灵活变换

对于《洗菜心》来说,它是一首较为欢快、通畅的花鼓戏,传唱于湖南地区。表演者就应该将灵活的表现手法展现出来,真正将自身的演唱爆发力、张力、持久利的唱腔进行演绎,才能将《洗菜心》中的那种美好的气氛展示出来;把握唱腔、唱词中的音调与语速的控制,对快、慢的节奏要拿捏准确,将唱腔与表演者的丰富表情展示出来,使自身的能力全部发挥出来,对音域的掌控效果控制好,对“支点”发挥好,用丹田之气提声,把握精准的力道,使全面的唱腔转换效果能够呈现出来,这样的呈现点主要是衬词中“嗦得儿衣子啷当,啷得儿嗦”,其“支点”与那种余音环绕、节奏跟拍的效果结合得淋漓尽致;并且在进行灵活运用各种“支点”的呈现状态中,将自身的唱腔进行相应控制,把握情绪与表情、音调的和谐一致性的建立,将民族唱法与相应的融合进度进行提升,因为民族唱法是基础,所以要将民族声乐技巧中的相应的演唱力度控制好,对舌头在口中的高低位置,将声带振动事项等进行有效的把握,真正将全面技巧性的东西呈现出来,让那个更加有活力有创意的艺术唱腔能够被激发出来,使观众的眼前一亮。

(二)“解放”喉咙的创新唱法融合

在《放风筝》这首花鼓戏中,阐释了如何“解放”喉咙,主要途径就是将表演者的思路打开,真正将自身的唱法与表演的技术的进行融合,使喉咙声带振动与民族声乐技巧想结合,把握对喉、表情、声音的联合控制,使更加有效的办法能够呈现出来,把握较好的提升办法,使自身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带动花鼓戏的表演效果的提升,真正将内部与外部环境联合起来,使共振与影响的效果得到明显的提升。

“解放”喉咙,把民族声乐技巧进行渗透结合,把握更加新颖的唱法,把剧情认识清楚,根据剧情将唱法进行创新融合,对于高音处理与低音处理、喉咙抖动、音色调整等事项进行全新演绎,把握较好的发音标准,使整体的唱腔、唱词、音调等能够进行融合性的促进融合,把握其中较好的演唱规范,真正将现有的演唱技巧进行突出,把握住新颖的突破口,不断弥补自身或花鼓戏本身原有的缺陷,使突破性的唱法能够进行先进的创新提升,才能使民族唱法与花鼓戏真正能够进行渗透延伸,在不断的融合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的束缚,使全面的艺术经验能够进行融汇贯通。

(三)各种民族唱法技巧的渗透

运用花鼓戏中的独特唱法与唱腔、唱调的灵活发挥,找到自身的提升空间,使内部的装换思想与外部的经验渗透进行不断互补。

首先应该将各种民族声乐技巧掌握清楚,真正将花鼓戏的唱法中的有利的民族声乐技巧进行突出,在结合建设过程中,对唱、演、表达上能够有更加新颖的内容出来。但是花鼓戏中有些台词不清晰,在演唱过程中,非湖南籍的观众就听不清表演者唱的是什么,所以在全新的创新融合过程中,一定要将唱词的表达认识清楚,真正找到改善这一现状的突破口,使自身的建设标准能够顺利提升上来,把握重点事项,不断创新,不断突破,才能使各种民族唱法进行融合的手段变得更加随意有效,形成一种信手拈来的习惯。

其次就是将花鼓戏的表演进行全面重组,使花鼓戏的演唱能够呈现出较为优良的效果。在拆解过程中,我们要观察一板一眼的构造;在组合过程中,我们要找到互相融合的突破口。对全部内容认识清楚,就应该站在可行的角度,把握较好的建设方法,使花鼓戏中的民族唱法能够被发现,在演变渗透与融合促进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思路,真正能够把全新的民族声乐技巧想融合。

三、方言与普通话的融合

花鼓戏是地方戏,外省人不懂的就听不懂,所以要想将花鼓戏传播出去,就应该将普通话融入进去,真正将方言与普通话的互相转换力度提升上来,使更多的人能够听懂花鼓戏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一)地方戏与普通话的结合

将普通话融入到地方戏里去,就应该对地方戏中的地方语言的意思弄明白,将语言韵味认识清楚,真正将一字一句所要表达的内容运用普通话进行表述,在进行台词的转换过程中,能够抓住重点,将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互相融合与转变,在音准的把握与掌控中,采用技巧行的建设标准,将湘音那种令人回味无穷的韵味与普通话的声调进行对比,真正找到相应的对比条件,在对比过程中,找到普通话与湘音互相借鉴的地方,并且将其进行运用,在全新的建设标准的实施中,拉动提升范围,使自身的全面技巧进行融合运用,不断打动观众,见《放风筝》与《洗菜心》。

(二)普通话的整体渗透思想的融合

对普通话进行全面渗透,真正将内部的建设标准提升上来,演唱者就应该将花鼓戏的整体表达效果进行突出,抓住重点,对花鼓戏腔调中的感性的一面提炼出来,在普通话的内容里面找到更加有神韵的地方,在进行普通话的融合过程中,也将整体的思想渗透进去,才能真正将全面的标准提升上来。

四、总结

建立更加新颖的发音技巧,促使花鼓戏的表达与整体的民族声乐训练进行全面的结合,使整体的提升环境能够呈现出来,找到相应的突破口,真正将整体性的建设标准提升上来,把握重点,融合新型元素,使普通话的表达能够在花鼓戏的表现中呈现出来,使更多的人能够明白花鼓戏到底讲的是什么,才能真正对花鼓戏产生更好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丁义.透视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声、情、字、味、精气神”[J].中国音乐,2009(9).

[2]张姣阳.情动于中,故形于声——浅谈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现[J].当代艺术,2008(8).

普通话应用技巧第5篇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职生;朗读教学

普通话水平测试主要是考查应试者说普通话的能力,朗读短文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一个重要的测试项目,其目的是“测查应试人使用普通话朗读书面作品的水平”,作为测试的第三部分,分值占总分的30%。朗读在促进人们日常口语语音规范化、标准化方面是非常有效的,作为中职生应该自觉地提高朗读水平,进而提高自身的普通话水平。

但是,在多年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在这一环节中失分过多,达不到要求,主要表现在:

1.常用字的读音不准:声母或韵母、或声调出现误读。

2.多音多义字读音不准,形近字经常读错。

3.轻声词、儿化词和“啊”的音变读错较多。

4.停连和轻重音等技巧表达不恰当,失误较多,回读现象较常见。

5.语气、语调处理不当,缺乏语感,方音明显,有的只是照字读音,读不出“个中滋味”,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出现以上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第一对普通话水平测试认识不足,特别是对朗读能提高普通话水平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部分学生轻视朗读,自认为朗读很简单,或自认为朗读水平高,不屑于下功夫。

第二中职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大部分学生的普通话语音面貌较差。

第四中职生在朗读时,习惯使用“念书式”、“唱读式”和“念经式”,长期形成的习惯一时难以纠正。

第五没有掌握好音变规律,如轻声、儿化的运用不好,有的没有掌握“啊”的音变规律。

第六对朗读知识了解较少,对朗读技巧掌握甚少。语流不自然流畅,读破词、、句的现象时有发生,腔调固定。

第七中职学校对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普通话的重视程度不够,课时量较少,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较落后。

要想改变目前职业中学的学生朗读短文作品质量不高,失分过多等状况,我们应该引导中职生充分认识朗读教学在普通话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是汉语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朗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助于深刻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能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在普通话教学中,应该要求学生明确朗读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自觉练习朗读作品的意识。

朗读短文作为测试的一个重要测试项,它重点考查的是应试者在有文字凭借情况下运用普通话的规范程度和熟练程度。具体地说,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音节要素的准确发音;轻声、儿化、变调、语气词的变读等音变要素的准确发音;停顿、重音、速度、语调等朗读要素的运用。《大纲》对朗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准确、流畅、有感情”,在普通话朗读教学中,应紧紧围绕新大纲要求和朗读一项的评分要求,针对中职生不正确的朗读状态进行教学,以使学生在语音规范的基础上,加强对朗读作品内容的理解,提高朗读的表现力,可以说,朗读是提高普通话测试成绩的重要途径。

如何通过加强中职学校普通话朗读教学来提高中职生的普通话水平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语音训练,做到读准字词读音

“准确”是贯穿作品朗读全过程的基本要求,首先指每篇短文400个字的音节发音准确,实质是要求发准所有声母、韵母和声调。练习时,应注意首先扫除朗读中的字词障碍,做到声母、韵母、声调准确到位,读音完整,同时注意避免复韵母单音化,词末上声不到位等现象。重点是①生字、难字; ②多音多义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读音); ③形似音异的字;④一字多音。

其次,注意音变现象。“准确”还指音节与音节间的音变发音准确,由于朗读时音节是连续的语流,音节的读音由于受临近字音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包括变调(上声、“一”、“不”)、轻声、儿化、“啊”的音变,其中轻声和儿化是练习的重点。

再次,注意不可出现增读、漏读、颠倒等现象。

由于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差,所以在朗读教学中要重视字词的教学,应该按照一定的朗读要求,通过对《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南》中的60篇短文反复的朗读练习,达到一定的量的积累,减少声母或韵母的系统性语音缺陷,从而使中职生的普通话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二、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朗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语感是指朗读者在分析、理解和朗读文字作品时对语词所产生的相应的感受,它实际是人对语言的感应能力,是语言训练到熟能生巧的表现。由于中职生普遍存在语感较差的现象,因此,加强朗读练习是训练学生普通话语感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语感作为一种感性经验,需要从长期的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品味中慢慢习得。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规定的60篇短文,明其义理,悟其趣味。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样对学好普通话适用。通过对语感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养成全身心地投入到所读作品中,理解、欣赏作品,深刻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可以说,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也有助于中职生减少声母或韵母的系统性缺陷。

三、突出朗读表达技巧的训练

“准确”是朗读作品的基本要求,“流畅”则是朗读作品的表意需要,是“传情”的重要前提,“传情”则是作品朗读的最高境界。如果说熟悉和理解作品是“传情”的必要前提,落实“传情”还需要具体手段。“传情”手段主要指朗读表达技巧。朗读表达技巧实际上就是人们在朗读中利用有声语言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方法和手段。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一项评分,主要包括停连、重音、语调、节奏四个方面。

(一)停连恰当。

停连是指朗读过程中声音的停顿和连接。朗读最起码的要求是句读正确,语意连贯。无论是朗读还是听众,无论是生理要求,还是心理要求,朗读中的停连都是必不可少的。停连处理得恰当,可以把语言的层次表达清楚,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还可以引起听者对内在含义的深思,即“旧书不厌百回味,熟读深思子自知”。在测试中,常有中职生因字词读音或朗读不流畅而出现停连不当的现象。只有通过反复朗读,熟悉文章,避免产生歧义的停连,减少因停连不当而扣分的现象,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反复朗读,提高朗读的流畅度,避免回读、崩读现象。教材中的60篇短文大都是名人佳作,文质兼美,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只有声情并茂地朗读作品,才能真正感悟了作品的意境,体会了作者的感情。

(二)重音突出。

朗读时出于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音节往往有轻重的不同,重音指朗读中为强调或突出而使用的一种声音形式,能否恰当地运用重音(语法重音、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是能否准确生动地表现作品的又一关键。在朗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中职生深入分析语句的意义,仔细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正确掌握重音的位置。首先,要根据语境、语气,把每个语句的重音找出来,其次,还要根据语境、语气确定每个重音应用哪一种方法表达。

重音一般把声音加强并配合音节的延长来表现的,但在具体朗读中,为了抒发感情,有时要把重音轻读,即读得比其它语句轻柔。总之,掌握重音需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以如何表现较能传情感人为宜。

(三)语调适中。

语调是在语流中用抑扬顿挫来表情达意的所有语音形式的总和,主要指语句的整体的高低升降变化趋势与意义表达的和谐。语调应随感情和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语调是指整个句子的音高变化,通常以降调、升调、平调、曲调4种变化出现。借助语调,有声语言才有极强的表现力。在朗读训练中,应注意,不同的语调表现不同的语气:表示陈述、说明、庄重等语气用平调;表示提问、反问、惊讶等语气用升调;表示坚决、肯定、赞扬等语气用降调;表示怀疑、讽刺、气愤等语气用曲调。

(四)节奏得体。

节奏指语言的音乐性,即朗读中声音的徐与疾、抑与扬所形成的表达

技巧。徐与疾是就语速而言,抑与扬是就情感而言。节奏和谐的朗读

一定是流畅的朗读。在中职生的朗读训练中,应注意对节奏的准确把握,节奏应随作品内容和情感、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真正让它起到烘托气氛、描绘环境、突出变化、增强作品表达效果的作用。

朗读的节奏和文章的样式也有密切关系。文学作品的节奏富于变化,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朗读时的节奏比较明显,特别是诗歌和戏剧。而朗读说明文和议论文时,节奏相对变化少。总之,节奏是受文章内容制约的,是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制约的。

这四种表达技巧在朗读中虽然各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但它们并不是各自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从准确到流畅再到传情的过程,是朗读要求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练习作品、朗读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普通话水平测试与普通话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以普通话测试为指导,不断探索教学规律,重视朗读训练,研究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朗读在普通话教学中的作用,使中职生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减少失误,更好地发挥水平,不断地提高中职生的普通话水平。

参考文献:

【1】崔梅 单春樱主编《普通话口语层级训练教程》【M】(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2)

【2】王北群《浅论职业高中普通话教学》【J】(《科学教育家》2008年第5期 )

【3】吕书之 刘婧姝《浅谈普通话测试中的朗读作品》【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普通话应用技巧第6篇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职生;朗读教学

    普通话水平测试主要是考查应试者说普通话的能力,朗读短文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一个重要的测试项目,其目的是“测查应试人使用普通话朗读书面作品的水平”,作为测试的第三部分,分值占总分的30%。朗读在促进人们日常口语语音规范化、标准化方面是非常有效的,作为中职生应该自觉地提高朗读水平,进而提高自身的普通话水平。

    但是,在多年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在这一环节中失分过多,达不到要求,主要表现在:

    1.常用字的读音不准:声母或韵母、或声调出现误读。

    2.多音多义字读音不准,形近字经常读错。

    3.轻声词、儿化词和“啊”的音变读错较多。

    4.停连和轻重音等技巧表达不恰当,失误较多,回读现象较常见。

    5.语气、语调处理不当,缺乏语感,方音明显,有的只是照字读音,读不出“个中滋味”,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出现以上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第一对普通话水平测试认识不足,特别是对朗读能提高普通话水平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部分学生轻视朗读,自认为朗读很简单,或自认为朗读水平高,不屑于下功夫。

    第二中职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大部分学生的普通话语音面貌较差。

    第四中职生在朗读时,习惯使用“念书式”、“唱读式”和“念经式”,长期形成的习惯一时难以纠正。

    第五没有掌握好音变规律,如轻声、儿化的运用不好,有的没有掌握“啊”的音变规律。

    第六对朗读知识了解较少,对朗读技巧掌握甚少。语流不自然流畅,读破词、、句的现象时有发生,腔调固定。

    第七中职学校对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普通话的重视程度不够,课时量较少,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较落后。

    要想改变目前职业中学的学生朗读短文作品质量不高,失分过多等状况,我们应该引导中职生充分认识朗读教学在普通话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是汉语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朗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助于深刻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能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在普通话教学中,应该要求学生明确朗读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自觉练习朗读作品的意识。

    朗读短文作为测试的一个重要测试项,它重点考查的是应试者在有文字凭借情况下运用普通话的规范程度和熟练程度。具体地说,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音节要素的准确发音;轻声、儿化、变调、语气词的变读等音变要素的准确发音;停顿、重音、速度、语调等朗读要素的运用。《大纲》对朗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准确、流畅、有感情”,在普通话朗读教学中,应紧紧围绕新大纲要求和朗读一项的评分要求,针对中职生不正确的朗读状态进行教学,以使学生在语音规范的基础上,加强对朗读作品内容的理解,提高朗读的表现力,可以说,朗读是提高普通话测试成绩的重要途径。

    如何通过加强中职学校普通话朗读教学来提高中职生的普通话水平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语音训练,做到读准字词读音

    “准确”是贯穿作品朗读全过程的基本要求,首先指每篇短文400个字的音节发音准确,实质是要求发准所有声母、韵母和声调。练习时,应注意首先扫除朗读中的字词障碍,做到声母、韵母、声调准确到位,读音完整,同时注意避免复韵母单音化,词末上声不到位等现象。重点是①生字、难字; ②多音多义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读音); ③形似音异的字;④一字多音。

    其次,注意音变现象。“准确”还指音节与音节间的音变发音准确,由于朗读时音节是连续的语流,音节的读音由于受临近字音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包括变调(上声、“一”、“不”)、轻声、儿化、“啊”的音变,其中轻声和儿化是练习的重点。

    再次,注意不可出现增读、漏读、颠倒等现象。

   由于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差,所以在朗读教学中要重视字词的教学,应该按照一定的朗读要求,通过对《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南》中的60篇短文反复的朗读练习,达到一定的量的积累,减少声母或韵母的系统性语音缺陷,从而使中职生的普通话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二、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朗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语感是指朗读者在分析、理解和朗读文字作品时对语词所产生的相应的感受,它实际是人对语言的感应能力,是语言训练到熟能生巧的表现。由于中职生普遍存在语感较差的现象,因此,加强朗读练习是训练学生普通话语感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语感作为一种感性经验,需要从长期的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品味中慢慢习得。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规定的60篇短文,明其义理,悟其趣味。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样对学好普通话适用。通过对语感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养成全身心地投入到所读作品中,理解、欣赏作品,深刻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可以说,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也有助于中职生减少声母或韵母的系统性缺陷。

    三、突出朗读表达技巧的训练

    “准确”是朗读作品的基本要求,“流畅”则是朗读作品的表意需要,是“传情”的重要前提,“传情”则是作品朗读的最高境界。如果说熟悉和理解作品是“传情”的必要前提,落实“传情”还需要具体手段。“传情”手段主要指朗读表达技巧。朗读表达技巧实际上就是人们在朗读中利用有声语言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方法和手段。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一项评分,主要包括停连、重音、语调、节奏四个方面。

   (一)停连恰当。

    停连是指朗读过程中声音的停顿和连接。朗读最起码的要求是句读正确,语意连贯。无论是朗读还是听众,无论是生理要求,还是心理要求,朗读中的停连都是必不可少的。停连处理得恰当,可以把语言的层次表达清楚,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还可以引起听者对内在含义的深思,即“旧书不厌百回味,熟读深思子自知”。在测试中,常有中职生因字词读音或朗读不流畅而出现停连不当的现象。只有通过反复朗读,熟悉文章,避免产生歧义的停连,减少因停连不当而扣分的现象,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反复朗读,提高朗读的流畅度,避免回读、崩读现象。教材中的60篇短文大都是名人佳作,文质兼美,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只有声情并茂地朗读作品,才能真正感悟了作品的意境,体会了作者的感情。

    (二)重音突出。

    朗读时出于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音节往往有轻重的不同,重音指朗读中为强调或突出而使用的一种声音形式,能否恰当地运用重音(语法重音、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是能否准确生动地表现作品的又一关键。在朗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中职生深入分析语句的意义,仔细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正确掌握重音的位置。首先,要根据语境、语气,把每个语句的重音找出来,其次,还要根据语境、语气确定每个重音应用哪一种方法表达。

    重音一般把声音加强并配合音节的延长来表现的,但在具体朗读中,为了抒发感情,有时要把重音轻读,即读得比其它语句轻柔。总之,掌握重音需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以如何表现较能传情感人为宜。

    (三)语调适中。

    语调是在语流中用抑扬顿挫来表情达意的所有语音形式的总和,主要指语句的整体的高低升降变化趋势与意义表达的和谐。语调应随感情和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语调是指整个句子的音高变化,通常以降调、升调、平调、曲调4种变化出现。借助语调,有声语言才有极强的表现力。在朗读训练中,应注意,不同的语调表现不同的语气:表示陈述、说明、庄重等语气用平调;表示提问、反问、惊讶等语气用升调;表示坚决、肯定、赞扬等语气用降调;表示怀疑、讽刺、气愤等语气用曲调。

    (四)节奏得体。

    节奏指语言的音乐性,即朗读中声音的徐与疾、抑与扬所形成的表达技巧。徐与疾是就语速而言,抑与扬是就情感而言。节奏和谐的朗读一定是流畅的朗读。在中职生的朗读训练中,应注意对节奏的准确把握,节奏应随作品内容和情感、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真正让它起到烘托气氛、描绘环境、突出变化、增强作品表达效果的作用。

    朗读的节奏和文章的样式也有密切关系。文学作品的节奏富于变化,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朗读时的节奏比较明显,特别是诗歌和戏剧。而朗读说明文和议论文时,节奏相对变化少。总之,节奏是受文章内容制约的,是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制约的。

    这四种表达技巧在朗读中虽然各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但它们并不是各自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从准确到流畅再到传情的过程,是朗读要求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练习作品、朗读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普通话水平测试与普通话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以普通话测试为指导,不断探索教学规律,重视朗读训练,研究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朗读在普通话教学中的作用,使中职生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减少失误,更好地发挥水平,不断地提高中职生的普通话水平。

 参考文献:

【1】崔梅 单春樱主编《普通话口语层级训练教程》【m】(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2)

【2】王北群《浅论职业高中普通话教学》【j】(《科学教育家》2008年第5期 )

【3】吕书之 刘婧姝《浅谈普通话测试中的朗读作品》【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普通话应用技巧第7篇

一、朗读教学的课堂设计

1.把准设计依据

朗读教学设计时要深入了解教材和学生,即传统说法中的“吃透两头”。除此以外,还要“吃透课标”,即全面了解课标要求,全面了解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全面了解教材内容。

课标对每个学段的朗读教学要求是: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上要求,概括起来就是三项7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结合普通话技巧训练的内容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得出具体要求大致如下。

一是正确。克服方言的影响,能读准每一个字的声、韵、调;在语流状态中读好重音、轻声(含次轻声)和儿化音节。

二是流利。不漏字,不添字,不回读,节奏停顿、标点停顿和段落(小节)停顿正确,有一定的速度(每分钟达到160字左右)。

三是有感情。在理解内容和体验情感的基础上定好语调,读出语气的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

以上具体要求在不同学段中有不同的实施标准。此外,对一节朗读训练课而言,“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项要求必须根据学段的特点,在兼顾的基础上突出其中一项,不能面面俱到,否则事倍功半、欲速不达。

在了解课标要求和学生普通话水平后,就要紧密结合课文,精选朗读训练材料,选择标准是:有利于纠正学生的方言,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普通话技巧,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

2.确定设计思路

朗读是一项口耳相传的技巧,不能单纯地讲理论、讲方法,而是要重示范、重练习。朗读教学的目标定位于“提高普通话水平,增强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情感的感悟能力”。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不能随意割裂的。既不能脱离对具体语言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单纯地进行普通话技能训练,也不能抛开普通话技能而“不知其所以然”地进行课文朗读。

根据朗读教学的目标,可以确定朗读教学的大致环节,以形成一定的教学流程设计思路。既然朗读是口耳相传的技巧,那么如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儿化音节的呼读,次轻声的读法,节奏的停顿等发音训练必不可少,因此单项技巧训练应该是朗读教学的一个环节。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很重要,学生的实践练习更重要,因此“讲解示范”和“实践练习”应是朗读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朗读必须与语言内容理解和情感体验紧密结合,那么,对朗读材料的理解和感悟(理解语言内容的含义,感悟主人公或作者的情感),也是朗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应该是朗读教学的必要环节。

归纳起来,在设计朗读教学流程时大致可以这样安排:出示朗读材料―朗读材料理解感悟―单项技巧训练―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实践练习―教师总结点评。这些环节可以进行有机整合和适当调配,例如,“朗读材料理解感悟”可以融入“教师讲解示范”或“学生实践练习”的环节;“单项技巧训练”可以放在“出示朗读材料”之前,相当于体育课的“准备运动”,是必要环节,以培养学生扎实的朗读基本功。

3.采用多样手段

朗读技巧需要口耳相传,教学手段可以多种多样。在“单项技巧训练”这个环节,可以用挂图进行直观的引导,也可以用课件进行形象的示范;在“朗读材料理解感悟”这个环节,可以用音像渲染气氛,也可以进行生动的讲解,还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想体会;在“教师讲解示范”这个环节,可以播放朗读录音带,也可以制作相应的课件,还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如:引读、分角色朗读、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分组读……)。总之,要采用多样化的手段,让学生在生动的课堂氛围中耳濡目染、口诵心惟。

二、朗读教学评价的内容

课堂评价是推动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指挥棒。朗读教学的评价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目标科学。所确定的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标准,从三维角度对课堂教学提出相应的具体目标。(15分)

二是内容适当。所选择的教学内容适合本学段学生学习,分量恰当。(10分)

三是过程合理。所安排的教学过程符合朗读教学规律,学生练习充分有效,教师指导突出重难点。(15分)

四是方法正确。能根据学段特点进行教学,方法讲解精要,技能训练得当,示范规范有效,评价客观到位。(30分)

五是效果明显。学生的朗读兴趣得到激发,朗读技能得到提高,朗读习惯得到培养,能体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效果。(30分)

三、朗读教学评价的原则

从教学时间上划分,朗读教学的课堂是一种小型课堂,一节课只能上20~25分钟。对朗读教学的课堂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关照要全面

关照要全面,指的是教师应认真地设计教学预案,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即做到“目标科学,内容适当,过程合理,方法正确,效果明显”。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目标、内容、过程、方法、效果”这五个要素缺一不可。

2.重点要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