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41:35
序论:在您撰写浅谈高中德育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德育教育;良好品德;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32-01
新一代的学生,有新一代的特点。他们自我意识很强,叛逆心理较重。但是,由于他们的世界观、道德观还很不成熟,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就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十分不良的影响,加上现在学生课业负担普遍较重,没有时间接受其他方面的德育教育,所以,高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非但不应减弱,反而应该加强。笔者参考相关理论,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希望对广大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坚持全面的德育理念
在德育实践中,人们往往过分重视了德育中“知”的因素,而忽略了其它方面,如“情”、“意”、“行”与“信”等因素。导致德育的结果是,培养出来的人有很多虽然知道道德准则,能背道德教条,却缺乏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与道德信念。另一方面,人们过度重视公德教育,而忽略了私德的养成。事实上,私德是公德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因此,我们在德育实践中应该特别重视私德的培养。举个例子,为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品德,可当众悬臂高管执毛笔书写小楷。这个高难度的动作和比较好的书写效果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不断地说“居然能这样写,太神奇了。”此时,可因势利导告诉学生,“此无它,但手熟耳。”同时教育他们凡事贵在有恒心,很多事情只要坚持就能取得胜利。事实证明,这样做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并在情感深处产生了共鸣,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2.在实践中成长,在日常中培养良好品德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学生就是在生活中成长、学习、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3.构建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应该强调以下几点:一是教育重在师生间相互信赖,信赖取决于民主平等的沟通。二是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三是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加里宁曾说:“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教育者不仅要时刻自警,还要时刻想着怎样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打动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只有教师把最好的一面呈现个学生,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引导他们,学生才能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既增长文化知识又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成为有用之才。
4.方法上换位,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
学生们往往很在乎老师的评价,在意老师能否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一视同仁。有鉴于此,作为老师必须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①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从学生所处的角度、位置、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领悟学生的所思所感所为,给学生以同等的关注;②学会欣赏和信任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予鼓励和热切的期待;③不吝惜爱心的投入。多与学生交心谈心,使之觉得老师在乎他、关心他和信任他,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生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自我管理;④因势利导、以情动人。用真诚和鼓励,唤起学生的自信,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感受进步,走出自卑的阴影,去玩味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愉悦和幸福。
5.发现人才树立榜样
关键词:高中德育;策略;措施
高中部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以活动为载体,以稳定为主旋律,创新德育方法,
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教师的教学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道德行为,教学本身就具有深刻的道德内涵。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展露在学生面前,给了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因此,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和手段。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模范言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注意身教、无私奉献、廉洁从教、积极向上,才能为人师表,使其在德育过程中发挥充分的作用。
二、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在内心深处喜欢教师、尊重教师,才能听从教师的教诲,服从教师的管理。因此,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是教学的成败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高中学生渴望平等公正,希望教师能够尊重和理解他们。如果学生对教师有敌对的心理,则教师的德育工作开展将会无比艰难。只有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愿意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才有助于教师耐心的倾听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给予学生帮助指导,更有效地达成教育目标。
三、发挥德育熏陶,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高中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日趋成熟,但由于经验和阅历的欠缺,在面对生活中常见的困难和挫折时,他们更容易想不开,外在行为也易走极端,或者不知道如何化解,走出内心的困境,抗挫折能力差。而挫折又是学生能力成熟的“催化剂”,能够使人的意志得到更全面的锻炼。德育正好可以在观念上锻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能用更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我们的德育目标,绝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应试机器,而是培养一个思想健康、心态成熟,能适应社会并服务于社会的人。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挫折”为主题,让学生讲述自己在面对挫折时的态度和措施,然后对比一些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使学生在故事中受到启发,让思想影响行动,增强自身抗挫折能力。教师在实施这项活动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要使学生能够冷静地面对自己的缺点,教育学生要用乐观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挫折,在困难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用更好的方式去化解生活中遇到的矛盾,有自信和勇气去面对突发的状况,以淡然的态度去面对失落。
四、开展德育活动,加强学生的主体参与
(1)坚持做好传统的德育工作。如利用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和班会对学生进行激励、鞭策。
(2)德育工作要结合多种形式,将德育融于教育教学中。德育工作的中心是学生,就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努力开展和组织学生喜闻乐见并积极参与的各种有益活动。我校结合实际情况组织了各种外出实践,参观西柏坡、红旗渠等地接受爱国主义,去幼儿园、医院献爱心,开展观看教育类纪录片等,此类灵活多样的形式,更有利于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3)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活动。视频、影像、讲座往往比单纯的口头教育更有说服力,如我校曾经邀请医生来做戒烟的讲座,这种形式下学生更易信服吸烟的危害。学生自己从网上搜索吸烟的危害视频等,大大增强了学生 的主体参与度,达到了更好的教育效果。
(4)充分运用名人效应,树立榜样典型。很多高中学生喜爱的明星热心公益事业,如范冰冰救助车祸男孩、韩红成立了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自掏腰包救助重症患儿,以及汶川地震后众明星捐款等。一些明星的个人奋斗历程虽然艰辛却充满正能量,如韩庚、吴奇隆等。优质偶像是学生努力的目标、奋斗的榜样,激励着他们的思想和行动朝预定的方向发展。
五、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
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都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家庭是学生生活的场所,社会是学生接触和了解各种信息,各种人和事件的平台。因此,要想健全德育教育,必须将三者联系起来,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实现无缝隙立体教育,发挥整体教育的优势。
关键词:高中数学;德育渗透;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199-02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作为自然基础学科的数学,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更加注重数学的趣味性,也更加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德育渗透"渗"的途径怎样?该运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呢?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1.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高中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要将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1.1在史料激励中渗透德育。所谓史料激励法,就是运用数学史实、数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促其积极向上,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教育方法。
1.2在数据材料分析中渗透德育。教材中,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有许多应用题是描述我国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其主要方式是前后、左右对比,通过数据对比,反映变化的大小和快慢,这些素材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内容。
1.3在数学规律揭示中渗透德育。数学自身充满矛盾、运动和变化。如已知与未知,直观与抽象,特殊与一般等。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例如,待定系数反映了已知与未知的矛盾转化过程;数形结合揭示了直观与抽象的联系;数学归纳法反映了事物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以使学生体验事物间的种种辩证关系,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研究和解决问题。
1.4在知识迁移中渗透德育。数学知识具有思维性,抓住数学知识的广泛含义,是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力途径和方法,可以收到"治病"的效果。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运用数学知识对生活事物进行推理,会使原本直线型的教育变得弯曲、生动且易使人牢记于心,从而达到教育之目的。
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蕴含着很多潜在的德育因素,只要我们肯做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灵活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同样可以进行良好的德育渗透。
2.1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助于德育的渗透。
2.2在学习活动中渗透德育。我们可以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教学环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协作,共同思考。这样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努力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使学生领悟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也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
2.3在课堂即时评价中渗透德育。在课堂中,会出现某些思想教育契机,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这些德育生成点,巧妙而又不失时机地给予教育,就能产生极好的德育效果。教师在不经意中对学生的教育,其效益胜出师生的一次长谈,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2.4利用多媒体技术渗透德育。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例如在上《椭圆》这一节时,为了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椭圆的形成过程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可以利用FLASH设计制作了关于"神舟"六号从发射到升空,然后绕地飞行的动画片,并配上了相关的解说词。这一刻,任何的言语都是多余的了,增强了学生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同时,也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精神。
3.充分发挥数学实践活动中的德育因素
德育渗透不只局限在课堂上,还应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通过调查、阅读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4.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高中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将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并不是明确提出的。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德育因素,教师在德育教学时要注意途径的多样性。
5.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有趣的数学课外活动,在提高能力中受到德育教育
高中德育教育实效性学生在高中阶段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思想品德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德育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提高,离不开学校的德育工作,离不开耐心的学生思想指导工作,更离不开对学生的道德情操进行长期培养。
实践性是道德教育的本质特征。实践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德育的实践才能促进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应该把握德育的特性,努力做好基础性的、常规性的工作,认真践行德育工作,才能更好地提高德育的实效。
一、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
1.高中德育工作与基本观点教育的有机结合
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高中的德育教育作为一种道德教育,对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当今的高中学生,由于迫于高考的压力以及其他原因,对理论所蕴涵的科学世界观的理解非常的浅薄,这样对科学世界观如何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识,并且依据于此建立起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就显得非常的不足。因此德育教育,应该强化对基本理论、观点的学习就显得极为的迫切。还需要指出,这种学习不是生搬、死记理论的结论,而是要理解掌握基本原理和蕴含于其中的科学的方法。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其以实践为源头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
2.高中德育工作与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相结合
德育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去建立一种道德理论,而是要表现为一定的道德行为,此为评价德育教育是否成功的基本要件。因此,假使我们希望了解人们的某种道德行为,就必须去分析产生这一行为的动机,即为人的需要。这种需求既包括学生的个体需要,又包括社会的需要。因此,首先必须要关注高中生个人的需求,并分析这些需求的心理源泉,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理想。
3.高中德育工作与学生情感教育相结合
学生既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对学生情感的关怀既是老师的必要工作,对德育教育也是必要的补充,情感的教育可以充当德育工作良好的催化剂。因此,道德建设需要增强、道德行为需要规范,其重要渠道就是道德情感的培养。
4.高中德育工作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教育相结合
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等是科学精神的范畴,而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这些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的德育教育中,除了帮助学生认识到世界观是科学的世界观,还要使学生充分了解这一世界观包含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内涵。这与当前大力提倡的教育创新也是一致的,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融合剂。
5.高中德育工作与经常性的教育相结合
集中时间,抓住契机,切实展开学生的德育教育,对于高中学生是有必要的,也是有效果的。在那些具有针对性较强的特殊事例的渲染之下,学生的道德素质确实能够实现一定的飞跃和升华。但大量的现实思想问题的解决要靠持续性的思想教育。这就要求老师能及时地解答他们心中的疑问,消除他们思想中的困惑,使他们懂得立身做人的基本道理,从而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自我。
二、高中德育教育的实践
1.校园活动促进德育教育
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校园的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形式。学生的活动要丰富多彩,更应该是喜闻乐见的。在实践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寓教于乐,满足学生兴趣、爱好,使学生在自觉的参与中精神生活更加充实,道德境界更加地升华。
2.重在参与,促进德育教育
“重在参与”作为德育的立脚点,德育不应该仅限于在课堂上讲客套话,让学生去吃现成的饭,更不应该只看结果,而是要立足于学生学习的实践、生活的实践和社会的实践过程,让他们的道德水平在实践中感动、形成,在过程中实现孕育、熏陶。只有这样,也只能是这样地让他们自己去品尝人生百味,经世间风雨,才能更好地获得真知实感和促使心灵的升华。学校的道德教育要改变这种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学局面,学校的德育教学就必须要打破单一地课堂式讲授模式,注重开发、推行多式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教育模式。高中生已经即将步入成年人的行列,要鼓励他们走出封闭地课堂,积极参与到社会这一“大课堂”之中,经过社会的教育、实践,促使他们的道德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3.养成教育,促进德育教育
养成教育是德育的基础。一般认为,我们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其目的在于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增强自身的能力。即使我们离开学校,仍然还需要从多方面接受再教育,还要进行自我的教育,其目的还是在于养成习惯,增强能力。在学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教师需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要把对行为习惯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促使学生在“我能做”自信的基础上上升为“我会做”的更高境界。
而养成德育教育贵在指导,重在训练。这种训练要始终贯穿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指导、训练学生的学习习惯,如在指导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让学生听懂上课内容时,要求老师不仅用准确的语言来传递信息,还要求会用丰富的动作、表情来传递信息,用眼神同学生交流。在课后,教育的重点应转移到训练学生的生活、文明礼仪习惯。
4.以师为范,促进德育教育
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其作风、习惯与处事的方法等都会让学生看在眼睛里、记在心里,对他们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老师自身的良好行为习惯,都有可能让学生去竞相学习、临摹的楷模。所以,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老师需要身体力行,以良好的师德去启迪学生。老师也需要从小事做起,要使学生有时间观念,上课不迟到,老师就必须按时上下课;要使学生讲究卫生,老师就必须衣着整洁。老师处处以身作则,做好为人师表的作用,以良好的师德风范和精神面貌去引导和影响学生。
三、总结
学校教育的舞台最终是属于学生的。学校要做好德育工作,就要为学生搭建起各式的舞台,创建出良好氛围。因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并非是说出来的,更不是用理论阐述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良好的环境里熏陶出来的,在实践中一点一滴地体验出来的。只有让学生站上舞台并成为主角时,学生才会真正地认识到不同言语表达出来的、理论阐述出来的道德品质的价值与意义,才能真正地实现德育。
参考文献:
[1]赵翠花.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提高德育工作实效[J].甘肃教育,2009,(20).
[2]谢丽成.巧用逆向思维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青年教师,2009,(08).
关键词:高中德育教育;重要性;对策
【分类号】G631
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青少年端正价值观,学会辨别不良诱惑。然而在实际的高中德育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怎样科学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成为高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高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德育教育是高中教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高中德育教育的效果与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今后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当前,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人才有专业的知识技能,还需要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以及职业道德。高中阶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班主任不应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应努力促进德育教育,提高高中学生的素质能力,满足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
二、高中德育教育的现状
高中是培育人才的重要场所,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外界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辨别事物的能力比较差[1],这一时期开展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目前高中德育教育并不到位,主要是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将智育与德体美劳相分离,认为高中阶段的学生就是要以学习为主,忽视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问题。同时社会家长等也将成绩、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好坏的重要指标,使得很多学校都全力提高升学率,维护自己“名校”的称呼。德育教育被严重忽视,无法落实到实处。
同时,德育教育是与现实密切相关的,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高中学生接触社会的渠道逐渐增多,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学生对传统的德育教育失去兴趣。当前的德育教育内容与青少年的实际情况联系很少,内容死板,灵活性较差,很难得到学生的关注和重视。德育教育中出现的英雄人物缺乏时代特色,很难使学生产生共鸣,不能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2]。同时,对于学生出现的情况只当做思想、政治问题,忽视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与学生有效沟通,甚至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德育教育的形式单一也是当前高中德育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德育教育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进行的,无法与学生快速变化的思想认识相适应。德育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讲述的方式进行的,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时间久了学生就会产生厌倦,德育教育的效果很难深入人心。
三、提高高中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1、对德育教育予以充分重视
高中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素质需要学校全体教职人员的配合和班主任的努力。对于高中德育教育的开展,需要得到班主任的关注和重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的环境,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树立育人的理念,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实现良好的效果。
同时建立完善的道德评价w系,这是实现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建立学生进行德育评价制度,明确德育教育的目标以及任务,对学生的道德行为水平进行科学的评价,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地措施加以解决。教师需要以德育目标作为行为标准,开展互动性的道德评价活动,提高道德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及权威性,对学生形成约束,规范学生言行[3]。
2、寻求各科教师的积极配合
高中生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和各科教师在一起的,高中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是离不开各科教师积极配合的,各科教师积极有效的配合对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班主任应积极寻求各科教师的配合,使其转变自己的德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将德育工作自然地穿插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各科教师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班主任应当积极引导,使其认识到德育教育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努力提高自己的德育水平。努力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根据行为规范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德育教育工作中需要充分挖掘各科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鲜明的德育活动,让学生以极高的热情参与到德育活动中,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通过德育活动的参加是学生的情感得到提升,充实精神。
教师与学生是朝夕相处的,教师的行为会不自觉的被学生模仿,教师的高尚、磊落的人格魅力能够在学生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规范自己的行为,严格要求自己,班主任应当带头积极主动地反省自己的行为,引导各科教师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班主任还需要带头努力学习,是各科教师拓宽自己的视野,让学生对班主任及各科教师产生佩服、爱戴,以教师为榜样,努力提升自己。
3、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
不同年龄段学生对德育内容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存在差异,需要班主任和家长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内容,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班主任需要明白高中阶段的学生有想要获得成就的愿望,愿意表现自己,有自己的想法,但也要认识到这一时期的学生自制力比较差,容易冲动,因此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信心,强化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
高中德育教育要将传统美德与社会新风尚相结合,以此来教育学生,提高理论教育。同时强化实践教育,注重学生的道德认知教育,使学生自觉的接受教育,形成道德认知,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规范做事。
德育教育是以情感作为基础的,加强德育教育的同时还需要注重情感要素,班主任及各科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在心理上实现融合,相互理解和信任,让学生对班主任及各科教师产生崇拜,自觉的接受教育。强化情感教育有助于使高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提高自己的人格。
结束语:
高中德育教育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做好高中德育教育工作是包括班主任在内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与使命,需要提高对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德育教育的顺利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中学生。
参考文献:
[1]王伟行.对城市化背景下高中德育教育与对策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11:1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德育教育逐渐走进了高中语文教育中,并且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工作进行的质量高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如何将德育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针对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情况进行分析,浅谈加强德育教育工作的几种有效手段,希望可以推进我国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德育教育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高中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的程度及质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承担着塑造学生人格的历史使命,青少年学生的德育素质好坏能够直接决定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不仅如此,教学已经逐渐成为了一门艺术,将思想品德艺术巧妙地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在锻炼了语文应用能力的同时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笔者将在下文中结合自己几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与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分享促进德育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有效手段,有不足之处,还请指教。
一、重视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爱国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主要指的是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沉淀成果,是推动祖国历史前进的伟大力量,在我国正在蓬勃发展、阔步向前的今天,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是描绘我国的大好河山或者是赞美我国壮丽山河的,亦或是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等,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与可爱,进而萌发浓烈的爱国之情,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对一些文章作者的事迹介绍,揭示他们的爱国情怀和伟大人格,进而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举个例子,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直被广泛吟诵,流传至今,充分表现出作者“忧天下,爱民众”的思想,高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本段内容进行背诵,加深学生对作者中心思想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对范仲淹的生平进行简单的介绍,对其爱国行为进行简单评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作者的行为也可以充分的体现出其爱国思想,比如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接受美国的救济粮、钱学森为了回国进行国防建设冲破重重阻碍、鲁迅意识到“医心比医病”更重要时就毅然决然地弃医从文,这些事件都是很好的进行爱国教育的例子,通过对这些事例的讲述可以使学生树立爱国思想,激发爱国情况,增加民族自豪感,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推动作用。
二、重视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审美是人的高级需要之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是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这种情况,新课程标准也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即通过对文学艺术的鉴赏或者是学生科学技术发明的过程中都要渗透审美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满足学生的认知要求,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眼光。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审美内容,涉及到自然美、社会美等,在教学的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在文章的启发下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情经历,进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并且可以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美的渴望表达出来,进而形成一种较强的审美能力,最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赏 析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语言优美、声情并茂,在一字一句间皆表达出作者的中心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美感,不仅如此,还会大量地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文章的结构、修辞手法等进行赏析,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感受到文章的美感。
2.创 造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其进步的不竭动力,高中的德育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同时还要使学生具备审美创造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愿望,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三、小 结
通过上文论述可知,对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方法、手段进行探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对我国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德育教育工作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定要强化德育教育工作,不断加强高中生的德育水平,提高其综合素质。我们既要认可近些年来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工作取得的辉煌成绩和喜人进步,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我们高中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我坚信,天道酬勤,只要我们广大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恪尽职守,不断完善自己,争取探究出更多、更好的能够促进我国德育工作顺利进行的方法、手段,一定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缓解我国德育教育工作现状,提高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及效率,为祖国培养出一批批的栋梁之才,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唐丰成.探讨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J]. 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2(10)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德育;探究教学
一、高中地理教育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要求渗透德育
当前国内外经济快速发展,各种网络信息广泛传播,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全球化趋势愈来愈快。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适时渗透德育,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它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形素养和科学素养,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都起着奠基作用。高中地理学科渗透德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助于学生养成与自然和谐相处、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学生培养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有助于学生升华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操。
2.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渗透德育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别提到,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即课程标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现代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乃至全球发展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要实现课标要求,教师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适时渗透德育,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关心基本地理国情。
3.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要求渗透德育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有效措施。中学地理德育的价值目标主要包括:使学生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辩证观和发展观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有效体验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的素质教育;使学生提升关注国情、热爱家乡、放眼世界、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因此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中地理教学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1.对地理学科渗透德育认识不到位
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德育是政治课教师及班主任的事儿,淡化和忽视了本学科教师进行道德教育的职责。有的地理教师虽然对本学科要渗透德育有所认识,但实施极其简单化,在课堂上往往只是停留在片言只语的层面上,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敷衍塞责。事实上,在新课标下,地理学科教学本身包含着许多重要的德育因素和环节,不重视地理学科的德育渗透是一个重大失误。所以,我们应该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好书的同时实现育人这个根本使命。
2.教学难度偏高影响德育渗透
在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一个非常普遍而严重的现实问题,那就是教学难度偏高,多数学生深感地理是一门学习难度极大的学科,有的学生出现严重偏科现象,甚至产生放弃学习地理的想法。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地理教师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探究式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地理知识理解难度,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有效地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课堂教学德育渗透流于形式
有的地理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我国的高考模式决定了学科分数的重要性,考核和评判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基本上是以学科达标率、合格率为基础,致使有的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弱化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据我所知,在很多学校排课中,一个班一周才安排两节地理课,且一个地理教师要担任多个班的教学任务。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在备课中就忽略了德育渗透环节,在课堂上也只注重灌输地理学科知识,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三、高中地理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
1.用心研究教材内容,精心策划课堂教学
如,在学习《城市规划》一节时,教师如果单纯讲授基本原理,就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心研究教材内容,结合本地城市规划巧妙地将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融入其中,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处城市的规划布局现状,懂得怎样才能实现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发展观。
2.积极开展探究教学,提高德育渗透实效
探究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精神,有助于引导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精心设置趣味性强的探究性问题,组织开展主题讨论、角色扮演、实践调查等方法,在合作探究中潜移默化地感悟地理学科的无穷魅力和人文思想。比如,在学习“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内容时,教师要在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调查、搜集材料,课堂上由小组代表展示调查结果,介绍在调查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和发现的问题。教师进行鼓励性评价,引领学生积极讨论发言,从正反两方面去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探究式学习,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辩证地看待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化热学生爱家乡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