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网络环境的特点(合集7篇)

时间:2023-06-22 09:23:06
网络环境的特点

网络环境的特点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资源共享;海量信息;改变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40-052.4

前言: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走进了课堂,并对课堂教学改革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就是在运用网络优势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帮助下,带着一种积极要求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与心情;以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自主性学习是比较适合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能帮助学生建立小组协作,能使教师实现异步指导。因此,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的学习,教师关键要设计一个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学习兴趣,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愿望,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利用网络,我们就必须要了解计算机及其网络环境的特点。

一、计算机及其网络可以提供的主要功能

1.资源共享数据和应用程序的共享;网络存储常见的文件共享服务;资源备份随着网络攻击和病毒的发展,资源备份也成为了资源共享当中重要一部分。

2.信息传输与集中处理

3.均衡负荷与分布处理,网络负载平衡有助于改善服务器性能和可伸缩性,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基于Internet客户端的需求。网络负载平衡可以让客户端用一个逻辑Internet名称和虚拟IP地址(又称群集IP地址)访问群集,同时保留每台计算机各自的名称。

4.综合信息服务,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向全社会提供各种经济信息、科研情报和咨询服务。

5.远程登录,远程登录是指允许一个地点的用户与另一个地点的计算机上运行的应用程序进行交互对话。

6.传送电子邮件,计算机网络可以作为通信媒介,用户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把有各种信息的电子邮件(E-mail)发送到世界各地。

二、计算机及其网络从现况来看存在的优点

1.计算机及其网络开放式、自由任意快速传播信息的特点

计算机及其网络快速开放式、自由任意传播信息的特点,也是计算机及其网络独具的特点之一。它与传统媒体相比;任意媒体的任意的不同类型的内容,任何人只要需要的话,就可以利用计算机及其网络从世界的一点快速传播到世界的另一点(只受网络协议的限制)。

2.计算机及其网络多次复制信息信息微减弱的特点

模拟电视信号是用录像带为载体纪录模拟电视信号,或用有线、无线线性播放实现点到面传播,录像带携带的电视模拟信号多次复制后信号减弱非常快。而计算机及其网络是以多种媒体或网络携带数字信号进行传播,数字信号具有多次复制信息信息微减弱的特点。

4.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可存储共享“海量”信息的特点

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可实现资源共享,可存储共享“海量”信息,是由于上述几个特点而使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又具备的一项强大的功能;世界各国、各地都建立了庞大的资源信息库,而这些资源信息库又可以使任何人随时随意使用,为我们的学习、工作、交流等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5.计算机及其网络可以成为人们终身学习工具的特点

由于上述几项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的特点,使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可以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工具,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遵照一定的规定与制度,就可以便利的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进行学习。

6.计算机及其网络可以培养人们养成素质教育的学习习惯

上网可以改变学习方式;互联网既有利于学生现代思维方式的形成,又有利于他们社会化的进程,既能激发其创造潜力,又能激活现代学生的思想,网络让学生接触到了多元的世界文化,接触到开放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和全球眼光;他们通过阅读网上大量的超文本信息,潜移默化地学习了现代的发散性思维方法,懂得在处理复杂事物时必须考虑它与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从而改变传统线性思维固有的死板和狭隘。

三、计算机及其网络从现况来看存在的缺点

1.由于计算机及其网络是一项新的技术,它还缺少完善的知识产权、技术、运作机制的保障,人们从思想意识、习惯、技术等方面还没有完全接受它,人们对它的信任性、依赖性还很低。计算机及其网络的软、硬件,信息资源都没有完善(正在快速发展完善)。这一切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磨合、运作。

2.通过实践长期使用计算机及网络工作、学习,也会造成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范,也会弱化其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意识;也导致了一些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有的学生承认上网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同时又困扰着他们。网络的各种信息真假难辨,良莠不齐。间接和符号化的交往形式,削弱了同他人面对面的交往机会和愿望。上网学生中20%的人有情绪低落和孤独感,与家人、朋友关系疏远。有些学生走出网络后面对不理想的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落。网络的高技术容易使中学生对网络技术产生过度或单一崇拜,从而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调查发现,许多学生沉迷于图像化、平面的、标准式的网络快餐文化,而导致思考的能力不足,写不出漂亮的汉字,计算能力下降。一些学生对网上黑客十分崇拜,缺乏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

四、计算机及其网络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互联网的发展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呈现新的特点,学校教育应该研究这些问题,实现网上、网下育人相结合,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1.网络学习的双向性、开放性、不存在绝对的中心控制等特性,给学习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伴随着大学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在网络教学的平台上,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及时即时沟通,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和体会,在交流和沟通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

2.网络教育是一种自我导向的学习系统,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拓展。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网络学习环境展示出高度集成性、超文本链接性和存储信息的大容量性,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这给学习者提供了近乎无限的学习空间,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条件。“网络教学是一种淡化教而突出学的教学,网络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采用协作学习的结构化模型,是一种自我导向的学习系统,重点在学生的学习上,而不是教师的讲课上。它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学习’和‘发现学习’,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

学习者”。

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教育科学是什么样子?我们无法给出肯定的结论,因为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但是,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信息时代的教育规律必须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技术平台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才可能发现。掌握教育信息技术是探索信息社会教育教学规律的基本条件,而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核心的技术。要科学的掌握计算机及其网络现况的优缺点,在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进行教学时扬长避短,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及其网络在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网络环境的特点第2篇

【关键字】网络环境;自主学习;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2

在现代信息时代,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方式。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指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自主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通过网络学生自主学习是知识社会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分,它改变了传统教育课堂面授学习的局限,使学生能够不受教育时间、教育地点的限制,充分利用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开展自主学习。因此,根据心理学、教育学、教育传播学等教育理论,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习能力这个目标,研究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自主学习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主动性自主学习是学生自我导向的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方式,即:自发的学习、自由的学习、自律的学习。有学者余文认为:自主学习就是主动学习。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主动学习是自主学习最基本的内涵,是开展网络学习的前提和保证。“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首先表现为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会学。事实证明,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是有效的学习。相反,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处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地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

2、学习责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还表现为学习责任。终身学习是时代对每一个人提出的要求。一个人要想生活好,工作好,就应该把学习看作一种需要,主动地去学习。传统教学只要求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承担责任,而忽视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特别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我们教师在强化责任感的同时,还必须把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的身上转移到学生的身上,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责任,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联系起来,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学生只有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负有明确的学习责任,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也才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取得学习的高效率。

(二)、独立性

自主学习是相对的独立学习,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能学”。“我能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认知取向,表现为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不过分依赖同学,而是根据自己学习的需求,随时随地地在网络上进行独立学习,制定符合实际的学习进度,设计自己满意的评价指标。

(三)、监控性

监控性分为自主监控和被动监控。被动监控是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评价。自主监控也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会学”。“我会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基本能力。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学习的监控性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即: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等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自我补救。

(四)、技术性

网络学习是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因为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自主学习是在师生准分离的状态下进行的,学生的学习是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来完成的,学生只有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网络环境才能将学习行为继续下去;如果缺少了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支持,不能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活动将无法开展,也就谈不上自主学习。

(五)、交互性

交互性学习是主动学习的精髓,是学习最终取得成功的手段,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这一点表现得特别突出。交互性学习在学生学习活动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机对话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学生主要是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获取信息的。学生与多媒体资源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学习的内容、学习的速度和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来确定、调整和检测。

2、同学交流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师生异地。因此,为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学生自愿与本班、本区域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同学交流等方式来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之目的。

3、师生沟通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虽然师生异地,给学习带来不便。但是,学生还是能够通过网络、电话、书信等方式,与老师沟通。老师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消除学生的学习困惑,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开放性

在网络环境中学习,师生异地,没有严格的约束,这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带来了更大的开放性。开放性是自主性的第六个表征,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入学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习惯以及弱点,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入学后,根据自己学习情况制定学习计划,确定达到目标所需要的时间;学习过程中,什么时候学习、怎么学习都由自己设定;一个阶段学习后,可以通过相关资料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总结经验,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等。

由此可知,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一种极其个性化的行为,学生的学习并不是在脱离社会、脱离群体的环境下进行的,而是一种寻求外界的帮助,主动地接收信息、占有信息、整理信息的,充分体现主动性、独立性、监控性、交互性、技术性和开放性的学习。

参考文献

网络环境的特点第3篇

微博传播环境

在微博所形成的传播环境中,传受角色改变,“互播”成为时尚。受众摆脱了传统传播模式里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角色,获得信息接受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身份,传播自由度大大增加。由于“链状”“环状”和“树状”对话结构的同时并存,话题空间的成长性明显增强。而且,在现实社会话语权力空间中处于弱势的“草根”也成为微博互动再建构的主导性力量。微博从技术层面上为大众提供了一个把握话语权、争取多元思想交流的实验阵地。[1]

微博传播环境下的网络舆论就是指由微博话题生成网络舆论议题或微博参与传播的网络舆论。较为典型的如2011年的“7·23动车事故、郭美美、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李娜夺冠、石门坎公益活动、陈光诚、独立参选、免费午餐、官员直播开房、小悦悦、药家鑫、织里抗税、李双江儿子打人”[2]等著名的网络舆论事件。在这种传播环境下,舆论主体是参与网络舆论发生发展进程的微博用户,舆论客体是在微博上被讨论的各种现象、问题,舆论本体则是由微博讨论所形成的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由于目前微博用户数量已超过2亿,涵盖了各个行业的个人用户和机构用户,也为舆论的强度和韧性要求奠定了基础,而微博的转发、评论功能,更是为舆论客体和本体的存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分析2011年度20件网络热点事件时也总结道,“事件热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博发帖数量”[3]。

微博传播环境下网络舆论的特点

微博传播环境下网络舆论议题的出现、舆论的生成和扩散、舆论的消解这一过程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网络舆论场的形成更快速。网络舆论场是指“网络环境中,针对公共事务和社会现象,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所形成的信息场和网民讨论所形成的民间舆论场的总和”[4]。微博的传播特征使网络舆论场的形成更为快速。

微博的信息传播形态“既不是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one to one),也不是网络媒体的网络传播(one to n),而是一种裂变传播(one to n to n)。其独有的‘信息聚合—临界点—信息裂变’传播形式,在一条信息后,经过种种联系产生了许多切入点和信息种类,这种裂变式的传播速度和广度都是令人难以想象的迅捷和广泛”[5]。“六度分离”理论也能解释这种状态,这种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的脉络中,任意两个陌生人都可以通过“亲友的亲友”建立联系,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5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微博正是如此,除了不分时间、地点的便捷方式之外,还有就是转发、评论、加关注和搜索等功能的无限制使用,形成了独特网状、树状链条,这个关系链条上的任何节点又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子网,一个人的微博跟其他人的微博套叠,一个人群与另外一个人群套叠,这种对话结构为舆论的聚合和裂变带来可能,也造成了舆论话题和舆论量的加速度。

舆论场是舆论的起点,舆论的形成离不开舆论场。微博的主要功能和传播特征决定了舆论的迅速形成和裂变,从而促使舆论场的形成更快速。以2011年的“7·23”动车事故为例,几乎在事故发生的同时,新浪网友“袁小芫”发出了第一条微博,令数万网民在第一时间得知了这一信息。事故发生后9分钟,第一条求助信息由网友“羊圈圈羊”在出事车厢内发出。事故发生2小时后,微博上出现了献血号召帖和招募志愿者活动帖。当夜,温州血站里就挤满了看到消息后连夜赶来献血的人。从事故发生前后车厢内乘客发出求助微博开始,微博寻亲、微博直播、号召献血均在几个小时之内完成,同时,对救援行动的不满和对铁道部的质疑在微博上迅速传播,几个小时之内声势浩大的网络舆论就已经形成,而网络舆论的力量对事件的后期处理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整个事件中,微博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被看作是撬动舆论的“支点”。

“沉默的螺旋”效应更明显。综观曾在微博上爆发形成并消解的这些网络舆论事件,都有一个基本规律:由个人或组织在微博上爆料,意见领袖们进行转载、表态、讨论,引发普通人群的围观,最后民意或多或少影响事件进程。“沉默的螺旋”现象在网络舆论事件中表现明显,而在微博环境下的网络舆论中表现又尤为显著,这与微博的特点和其自身的传播特征不无关系。

微博使用者“加关注”的行为是根据被关注者身份和信息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关注范围来选择的,这种选择无疑是在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上所做的选择,不但微博使用者会选择与自己兴趣和认知、思维相关的微博,形成圈子,而且这些圈群之间也因为用户繁多形成交叉。在一个个交叉的舆论群体内,每个人自由通畅地发表自己的信息和见解,接受来自群体内其他人的意见和评论,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信息源。在这其中,除了一些在现实生活中就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组织和个人,还逐渐产生了一些举足轻重的意见领袖。比如身份神秘的微博红人“作业本”,粉丝数达400万。一个事件一旦被这些意见领袖转发、评论,就极容易获得广泛关注,并迅速形成网络舆论。而这些意见领袖的态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群体的意见,这种情况下,就极易形成沉默的螺旋效应。即使在面对一个备受争议的网络公共事件时,多数网民也易沉浸于得到认同感的群体聚集讨论,从中实现自我肯定,面对自己赞同的观点,就会积极参与进来,使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少数持不同意见的人被批评甚至谩骂,从而保持沉默。如此循环往复,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由于微博的身份更容易被识别,因此持少数意见的一方也更容易沉默。

议题替代性更强。微博传播环境下的网络舆论议题转换频繁,替代性更强。一方面,微博文本短小,呈现出无序化、碎片化的状态;另一方面,微博的传播链条使微博传播的信息很容易以几何级翻倍的速度传播开来。

相对于媒体来说,微博在信息传播上具有先天优势。只要有微博,每个人都可以是消息的信息源,都可以设置议题,通过手机等在第一时间将正在发生的事情传播出去,140字符以内的限制完全能够包含新闻事件的核心要素,同时消息的受到新闻价值取向和社会文化道德等因素的约束也较小,出去的信息由一点向外辐射,不断丰富和再次传播,多元互动的结果是形成了几乎无限的传播渠道容量和海量的议题。由于用户所提供信息的多样,微博环境下的网络舆论议题更换更为频繁,更容易分散而出现衰变。

如2011年6月下旬出现的郭美美炫富事件,在网络舆论围攻郭美美及随后牵连出的红十字会问题,舆论尚未消散时,京沪高铁出现多次故障,网络舆论的议题迅速转向高铁安全,7月下旬又发生了惨痛的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网络舆论的议题再次发生转移。虽然围绕郭美美的这一网络舆论事件最终也未获得令网友满意的结果,但新议题产生,舆论客体发生转移,使“郭美美”及“红十字会”这个议题引发的舆论逐渐进入“长尾”阶段,意见慢慢减少,始终处在消退状态,即使随着“郎咸平采访郭美美”“卢美美”等事件舆论时而反弹,但已经自然衰变,围绕新议题所产生的舆论占据了网络舆论的主导。

微博环境下网络舆论所具有的上述特点在形成强大影响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引导的难题。目前微博实名制在尝试推行,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意识,使用户自觉在网络上坚持社会道德准则。此外,从微博环境的特征出发,通过信息嵌入和舆论主体形成对话等方式来引导网络舆论也十分重要。因此,遵循微博的“生态系统”逻辑,充分发挥其自我净化功能,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的引导措施,对保障微博传播环境下的网络舆论朝着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欢.审视微博:一种技术的话语表达[J].新闻爱好者,2012(1上).

[2]140字的中国:2011微博十大事件[J].财经文摘,2011(12).

[3]人民网-舆情频道.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EB/OL]..

[4]罗小红.论微博客在网络舆论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J].青年作家,2011(1).

[5]司维.略论微博对舆论生态的重塑功能[J].新闻爱好者,2012(6上).

网络环境的特点第4篇

关键词:信息组织;网络环境;新特点

随着互联网革命的进一步深入,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互联网资源成为各国争相占据的重要资源。互联网资源爆炸式的发展模式带来的是网络信息资源的迅速繁殖,网络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占据了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由于互联网信息资源本身具有数量庞大、资源丰富、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而人们对与互联网信息的需要又有一定的要求――专业的高度选择性、内容有价值、及时性等,这就造成传统的信息组织在网络环境中遭受着各种新的冲击。所以说要使信息资源发挥有效地作用,必须使其有序化。

1 网络环境下信息组织的背景

信息组织指的是在科学方法的帮助下使信息有序化和优质化。一般信息通过外在和内在特征的排序,实现无序信息流向有序信息流的转换,从而使信息达到科学组合,实现信息的有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有很多种类,比如说,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信息量大但是分布不均,类型多样无序,多变不稳定,且组织工作难度大。与传统信息组织的手工编制形式不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不再受限于信息数量。随着互联网数据库的发展,信息量在与日俱增,传统的信息组织显得有些捉衿见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以人工为主,工作环节较为繁琐,工作流程线比较长,效率低,而现有的网络环境下,在数据库和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撑下,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全部数字化,信息组织方式的效率成倍提高,也更加便捷有效,实现了手段上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2)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具有透明性、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特点。由于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进程,信息资源的载体正由传统的印刷材料转变成为电子等非纸类截至为载体。由于信息资源的爆炸式发展,种类增多,数据的种类也越来越复杂,以往的信息组织方法以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用户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信息组织方式透明化。随着信息资源在网络上的流转和分享,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更是刻不容缓,也需要更加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化的管理,这样才能达到流转顺畅,方便交流。(3)信息组织工作难度加大。相对于传统信息组织结构,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工作不仅仅是由于信息资源数量巨大、非结构化和动态性强,还有相对比较开放,更新速度快,在整个网络环境下的标准制定也比较难。信息网络是对信息资源的存储、利用和再加工的过程,这就需要各个系统之间的配合。(4)用户对于信息资源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网络信息资源方便了用户对信息资源的获得,扩大了用户获取信息资源的范围,提高了用户利用信息的频率。随着信息资源类别越来越多,可供人们参考和利用的信息资源种类也就越来越多,这就形成了信息资源的多样化。信息组织的方式和方法也发生一定变化,这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订制信息资源。

2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

信息组织要做的就是把无序的信息用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使其有序排列起来,使信息有大致的分类,便于人们的检索和利用。一般的信息组织要经过信息收集和信息筛选等环节。信息组织遵循如下原则:一是用户第一位原则,信息组织是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通过用户需求调查等手段获取需求意向,在信息组织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把用户的需求设计进去,同时也可以通过邀请用户参与的方式来信息组织的实效。二是信息收集的选择性原则,信息选择可以帮助确保信息资源的准确性、完整性,也能发挥信息组织的作用,提升信息的有效性。三是信息的安全性原则,网络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边带来机遇,另一边网络病毒、互联网垃圾泛滥、黑客、网络诈骗愈演愈烈,严重危害着公共和个人的网络信息安全,也对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所以,这些年我们加强了互联网安全建设,采取了一些措施保障网络安全运转,确保了信息安全。信息组织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网络安全防范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四是信息标志的准确性原则。每个人都是有差别的,这就是有个辨识度的问题,网络信息资源也是如此。信息标志就是网络信息资源的辨识标志,试想以下如何在浩瀚如渺的网络资源中发现一个细小的信息资源,这就需要信息组织在编排的是设置能够体现其特征的标志,从而才能让用户方便检索出该信息,也可以跨越几个系统之间,实现网络资源的真正共享,发挥出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信息组织方式。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主要是机编化,网络信息资源分类体系,关键词、主题词等检索体系组织成的网络检索信息方式。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方式有自由文本方式、超文本方式和主题树方式。自由文本方式主要用于全文数据库的组织,通过用自然语言揭示文献中的知识单元,它是对非结构化的信息进行处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超文本方式打破了线性编排模式,用非线性组织方式,满足了人们思维跳跃的习惯,这种方式把文本信息的节点连接起来,形成巨大的网状结构,更加具体和细致,方便了用户的精确检索的需求。主题树方式是现将信息按照一定的概念结构排列起来,再按照具体的类别来编排,像个树状图一样的结构,需要层层连接的方式才能找到需要的信息资源,这种方式系统性强,检索效果好。除此之外,当前比较常见的有数据库方式、分类法方式、书目控制方式等。数据库是以当前的数据资源的储存为基础的,通过给出的检索方式来完成的;这个工作量比较大,但是随着云技术的发展,数据库的发展可以得到进一步发挥。分类法方式是以知识的基本属性分类为基础的,可以按照学科的不同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也可以面向不同的用户对象进行分类,在分类的选择上可以比较灵活,但是一旦分类结束就很难在更改,也受更新速度和表达关系的能力有限的制约。分类发方式在信息组织中有两种实现途径,一是传统的机读化办法;二是创建网络信息资源分类体系,如指南型分类体系。书目控制方式是采用机读目录格式和新兴的元数据格式组织信息资源,但是代价大,发展速度缓慢。

3 网络环境下信息组织发展的新特点

传统的信息组织技术比较单一,各种信息进入关系型数据库中,并以二维表的方式进行管理,这就限制了数据库内容的变化。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组织发展有了一些新进展,呈现出如下特点:(1)关系数据库技术进一步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利用,多媒体应运而生,出现了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就对关系数据库进行了扩充,建立了各种新的复杂的数据类型。(2)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这种技术主要是对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实体为对象,描述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存在关系,并以一种比较直接的映射方式实现了信息组织。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它拓宽了数据库系统的边沿,解决了实际中部分信息不能装进数据库的难题。(3)数据仓库技术。数据仓库是集成的面向主题的数据库集合,它是用来支持决策支持功能的,其中每个数据单位都与时间有关。(4)网络环境下对信息组织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了。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图书馆学、情报学等专业的理论发展迅速,相应的信息组织工作的技术和方法等需要改进,要朝着展业化、技术化的方向,做好网络信息资源的编目,建立网上藏书馆,完善检索方式,方便检索。同时,还要广泛涉猎其他专业书籍,比如说信息技术和图书管学相关知识,并很好地将其结合。

参考文献

[1]宋彩萍,霍国庆.信息组织论纲[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1).

[2]董慧,余传明.基于Internet的信息组织研究[J].情报学报,2001(1).

网络环境的特点第5篇

关键词:网络;小学生;阅读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070-02

一、引言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当中,也日益影响着各行业的发展。在社会网络化的今天,小学教育也已经逐渐从之前相互独立的学科在逐渐向综合、双向及多元化学习转变。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语文,承担着对信息化时代学生所有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能力的培养,而小学语文阅读教育又是小学语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阅读教育将影响整个语文教育,甚至其他学科的教育质量。但随着网络科技的高速发展,传统语文阅读教育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老师和学生的阅读行为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因此,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要善于利用网络资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引导小学生的学习触角延伸向各个未知领域去进行探索。二、本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阅读的特点进行探讨。

1、小学生在网络环境下阅读媒体及方式产生多元化

互联网时代,就是一个资源共享的时代,由这个共享的特点决定了网络资源的多元化,网络阅读的资源不仅有传统的文本、图片资源,更有声音、视频和其他一切能被计算机记录和处理的知识符号,还有它们结合在一起的多媒体资源。这就导致了网络环境下的阅读行为也是多元化。小学生群体是对世界充满好奇一个群体,其阅读习惯还处于开始养成的阶段,他们的思想非常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面对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网络资源,很快就就被这种数字化的阅读方式所吸引。在阅读行为方式上,他们除了进行传统的文字、图像阅读外,还包括了“听读”以及通过视频吸取知识等行为。在阅读工具上他们除了传统的书本阅读外,还通过计算机阅读、手机阅读、电视阅读和其它的一些电子阅读工具等。而且,在当今的信息代时代,很多家庭都实现在计算机的联网,特别是手机上网也变得非常遍,方式也非常灵活,通过这些电子产品以及网络的环境就可以吸取网络下多元化的资源,达到多元化的阅读模式。因此,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加强网络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当中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把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延伸到网络阅读,帮助学生在多元化的阅读方式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会知识筛选,实现知识的全面增长。

2、网络环境下小学生阅读特点由传统的精细化转为快餐化

传统文本阅读由于它从创作到出版经过精心的组织和修过完善,大部作品是严谨的,而且都以高于生活的形式出现,作品基本上是基于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对它的阅读一定要经过许多的理性和思考,才能真正读懂和理解作品。而当今天网络环境下的阅读资源是多元、快捷的,基本上是以各种媒体的阅读资源组合的多媒体形传播。由于网络传播的快捷性,很多阅读资源是浅显易懂,生动、直观的画面,而这些浅显、直观、快捷、刺激的网络阅读资源,极大地丰富了阅读者的感官享受。也正是这些处于世界探索初期、对一切新事物都有强烈好奇心的小学生群体有很强的吸引力,使他们的注意力从纯粹的知识的学习或信息获取的阅读本质,而分散到其他诸如时尚流行、娱乐等更具吸引力的、更省时省力的“快餐读物”上。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在平时间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利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来正引导学生的阅读行为,可分配给每个同学一个和教学内容相关的阅读任务,以作业的形式来完成,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式阅读。可以通过传统阅读或是网络阅读来完成任务,然后,总结阅读的中心思想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的跟踪学生的阅读进进展,作一些积极的引导,使学生能很好的完成任务,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性,而不沉溺于浅显的“网络快餐”。

3、网络环境下小学生阅读方式由单一的接受型向交互性转化

传统阅读模式中,读者是纯粹的知识接受者,他们与作者之间由于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原因,是不存在交流的,常常是一种知识思想的单向传播或是局限的交流。而现今基于“WEB2.0”时代的网络环境则高度互动的开放模式,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交流通道。在当今天的互联网当中,可以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微博、博客、论坛和一些聊天室可以实现读者和作者、读者和读者、作者和作者之间的进行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交流与探讨。特别是随着触摸手写设备和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使得小学生也可以很轻松的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输入到网络当中去。可以平等的发表自己的阅读心得与评论,查看其他人不同的评价意见,其交流与反馈是及时、充分而没有距离的。消除了传统的“传”与“受”的界限,把传统的“传”者和“受”者平等的串联起来,把两者角色之间的地们模糊化,使得两者间的角色不再是固定的,而是相互交换并分享信息的。通过这种互动式的交流阅读模式,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帮助他们开阔自己的视野,了解到身边朋友的处世观点等等,有助于他们对知识信息的吸收和再加工。

4、由于网络环境下阅读影响导致平时学习和中活中产生网络化语言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在网络交流的过程中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的语言形式。是一种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组合而成,主要是网民为了提高聊天效率和表达某种特殊意义的需求而采用的特殊方式。久而久之就在网络交流中传播扩散而形成了特定语言。主要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及其他符号表现。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受到广大网民的喜爱,特别处于“跟样学样”时期的小学生,最容易受到网络语言的冲击,甚至在一些作业和考试过程当中都出现过网络语言和所谓的“火星文字”。虽然网络语言已成为网民在网上交流必不可少的“通行证”,然而在日常生活的应用中,由于一些词汇沟通障碍,语言网络化在带给人们新奇感觉的同时,也给人们的交流造成不便。更容易造成文化传承的偏离。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生活和娱乐的交流过程中可以适当的使用网络语言,以便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但在学习过程中必须保证语言的规范化。

三、总结

根据网络环境下阅读的特点,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网络阅读作为广受学生欢迎的阅读模式,也将是未阅读模式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它的优势面,让它能够为我们学生的学习服务。充分利用网络阅读的资源优势,充实学生的阅读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在网络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措施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传承传统阅读模式的思考方式。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语文阅读教不仅仅是教师的任务,更需要家长的紧密配合才能更好的规范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莫雷. 阅读与学习心理的认知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10-219.

[2] 何克抗. 儿童思维发展新论[MJ—E京:jE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付德荣编著计算机与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4] 李开胜.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性[J].小学教学参考,2010(25).

网络环境的特点第6篇

关键词:网络信息;传播;特点

当今时代,互联网发展迅速,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文明传播发展的重要载体。网络传播形成一个影响巨大的新型媒介系统,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使人类信息传播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互联网作为网络环境的一种基本形态,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互联网成为国际国内信息交流的基本载体,它已经成为各种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活动的信息平台,也是人与人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传播速度快

互联网以其同步实时传输功能令所有其他传统媒体望尘莫及。只需轻点鼠标,用户就可以在互联网上任意链接自己感兴趣的网站,数秒之内便能浏览到所需的网页,同时也可以极迅捷地在网上信息。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的主干,互联网能够让用户最快捷地获知天下时事,并能帮助他们最快地做出反应。网上信息的,无需经过常规化的有纸印刷、出版、发行及销售等过程,节省了大量的流通时间。

二、存储容量大

就传播的容量来看,传统媒介传播的内容是有限的,报纸无论怎么扩版,广播电视无论怎么增加频道,其能承载的内容总是有限的,况且扩版和增设频道还要受到各种客观情况的制约。而互联网由于实现了所有联网计算机资源的共享,信息可以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形容,其丰富性远非任何一种传统媒介可比。电脑拥有卓越的记忆存储功能,一块小小的硬盘就能载入一个图书馆所有书籍的内容。

三、网络功能强

网络不仅是数字计算工具和信息处理工具,它将演变为一个与报纸、广播、电视一样地位的“第四媒体”,它兼具书报、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几乎所有的传播功能:其一,便捷的通讯功能,如IP电话、E-mail等;其二,强大的浏览功能,在各种网络协议的支持下,用户可以浏览网上所有的公共信息;其三,广泛的共享功能,用户可以从网上下载多种免费软件、文本;其四,高度的参与功能,网络用户可以随时参与网上的讨论,发表个人见解,公开自己的技术成果,而不必受现实生活中时间、地点、身份的限制。网络办公、网络商务、网络新闻、网络图书、网络杂志、网络出版、网络教学,网上娱乐、网上聊天……这样一些基本活动将进入每个人的生活。

四、互动性好

网络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局限,既继承了以往大众传媒点对面和面对面的传播方式,又实现了点对点的传播方式;既担任着作为大众传播工具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传授知识、引导舆论的功能,又充当着网上用户之间进行人际传播的工具。它把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融为一体,是一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不同于传统传播的最大的一点,就是它具有人际传播的特性,实现了以往传媒手段无法实现的互动,能跨越语言与文化的限制。

五、数字化程度高

数字化是网络环境中最重要的竞争力要素之一。数字化是把一个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的过程,数字化使网络信息容量无限增大而存储空间无限缩小。网络信息经过数字化压缩,其密度极高,几乎很少占用物理空间,这具有无限优势。传统的传播手段所传播的信息,无论是面对面的交流,还是两地间的电话或书信;无论是印刷媒介的文字、图片,还是电子媒介的声音、图像,基本上都是模拟形式的,不同的信息形式之间不能够方便地互相转化。而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网络传播的所有信息都是数字化的,不同的信息形式可以方便地互相转化;数字化技术贯穿于信息的采集、传送、制作、、管理、查询等各个环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网络上,流动和存储的信息都是以数字的方式存在的,这种数字化的信息便于复制和运算;在其中活动的人,也是以一个符号为代码而活动的,人同样被数字化了。

六、网络虚拟化

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得人们已经能够用电脑等基础设施,对感官世界进行全面模仿,制造出与现实世界同样逼真的虚拟世界,甚至能制造现实世界无法产生的东西。虚拟与现实技术这一有史以来最奇特技术的出现和逐渐成熟,催生出了网络虚拟银行、虚拟工厂、虚拟办公、虚拟社区、虚拟图书馆、虚拟实验室、虚拟医院、虚拟游戏,甚至虚拟国家等等。虚拟世界的存在也给网络传播造成巨大的、直接的负面影响,如个人网页、BBS新闻组、聊天室等的信息言论,充斥着不确定性,虽然在网络管理上有事前事后过滤、真名注册等说法,但由于身份的隐蔽性,道德意识、文化修养水准不高的“符号人”,依然可以大量制造虚假信息、色情信息、不健康言论,腐蚀精神,败坏风气,甚至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至于网上侵权问题、网络黑客的侵犯、网上色情活动给青少年带来不利影响,更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成为网络“虚拟世界”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七、传播空间完全开放

网络是完全自由和开放的世界。开放性是网络传播最根本的特性。整个互联网就是建立在自由开放的基础之上的。互联网上无国界,网络传播系统是一个高开放性的、全球化的系统,这是网络传播不同于传统传播系统的一大特点。在虚拟的空间里,世界各地的使用者互相联系,这些人在网络上自由交流,交换信息,从事网上活动。在这里人们与世界的联系变得非常便捷、迅速。他们可以经常访问国外的网站,与素不相识的外国人交友、聊天或者探讨问题。这对于人们形成全球意识起着积极的作用。

八、出现变异网络语言

在现有的网络环境下,受网络传输速度的制约,大部分的网上交流采用字符的形式。为了加强网络传播的效果,网民们在实践中发明了一套独特的网络符号――“网络语言”。所谓“网络语言”是指那些在传统语汇中不存在,首先在网络上出现的语言运用符号,或者虽然是传统语言符号,但在网上交流中却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网络传播中的语言符号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与印刷媒介中的语言符号,规范的语言相比,出现了很多变异现象。网络语言是作为网络的伴生物相应而生的,在使用过程中初步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网络环境的特点第7篇

【关键词】 网络环境 高校 财务会计 网络化

一、高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发展的必然性

财务会计工作网络化发展已经成为各高校提高教学效率、完善财务管理以及信息共享的重要手段。财务会计工作网络化对增强学校的信息透明度、财务公开度和提高学校的效益有着显著的重要作用。

1、财务会计网络化是回归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随着电算化在各高校的普及,计算机在更多部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学校的教学方式也由过去单一的“粉笔式”转向“多媒体式”,大大提高了老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更是改变了过去人们对财务管理部门的轻视,不再认为财务管理对教育工作没有贡献,而是试着去利用网络化和财务管理的有效结果更好地为学校会计工作服务。我国高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发展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趋势,是迎接21世纪电子信息技术化的重要体现,是学校财务会计管理革新的表现,也是学校回归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2、网络化实现会计做账、报账、查账等工作的智能化。会计网络化的特点在于多种账务可以远程处理,从而实现财务管理网络化。财务工作实现电算化以后,会计核算工作脱离了手工操作,可以由计算机完成做账,且准确度和工作效率都有大幅度提高,是一次质的飞跃。会计工作电算化操作依托于互联网环境,通过网络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从而帮助高校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远程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处理。特别是对高校分校区办学和异地办学的对象来说,解决了高校无法为每个分支机构都增派会计人员问题,却能很好地进行网上查账、报账以及审核工作,解决了过去异地报账难问题。

3、进一步规范了高校会计工作程序。会计工作网络化以后,各高校都重新制定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进一步对会计人员、财务管理人员的权限以及会计工作程序和会计档案、资料保管等做出明确规定,比传统会计工作更加严格。网络环境下,多个用户可以同时登陆进行业务操作,数据也可以相互传输,对如何确保会计信息安全性提出了考验。为此,财务系统应建立控制体系,明确用户权限,杜绝越权登陆或非法修改会计信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4、高校会计网络化实现灵活提供多元化信息。网络环境下,多数高校都已经通过校园网和互联网建立一个相对开放、实时、快捷方便的双向信息交流系统,为高校内部、高校与外部的信息流通都提供了便利。通过电算会计网络化系统,高校可以实现门户、办公、财务集中管理一体化,为高校提供多元化信息;校内各院系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实时接收财务信息,从而实现协同办公,轻松管理;各部门也可以实时查看部门工作安排和执行情况,以便合理统筹安排,提高工作效率。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财务会计呈现的新特点

1、改变了传统的会计工作方式、规范了会计工作程序。财务会计实行网络化以后,会计工作脱离了手工操作,只需要准确录入原始数据,从凭证制作、账务处理到报表制作都由计算机完成,实现了会计核算网络化,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网络环境下,高校财务报告出现了新形式的载体,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大大拓宽了信息传播的内容,减少了传播时滞,更加方便传输了包括文字、图表、数字以及音频、视频等信息,为信息使用者快捷、全面地提供了所需会计信息。财务人员也可以依靠网络终端在网上获取传输和存储数据,开展远程查账、报账、审计等工作,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2、网络环境对会计假设的影响。会计假设是一个主体单位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和空间范围所作的假定。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和会计模式发生了改变,对高校会计假设也产生了影响,这里主要介绍网络环境对我国高校会计期间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方面的影响。

(1)对会计期间假设的影响。通过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使得形态各异的会计主体有了相同的会计核算基准,进而有了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单位才可以按期编制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企业的财务信息。网络经济对高校会计期间假设产生重要影响,过去一个会计年度期间已经不能符合高等学校的要求了。而且,网络的广泛运用使高校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将已发生的经济活动和事项反映在财务报告上,信息使用者也可以在网上随时获知最新的财务情况,而不必等到会计期间结束时才可以获得财务报告,硬性规定会计期间根本没有必要。网络环境下,高校在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工作时,可以考虑对传统会计分期假设进行改进,尽可能地缩短会计期间,既实现了会计信息的动态变化,也能为高校管理者及时提供会计资料,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网络经济对高校人力资本与知识产权这两种最为重要的资源产生极大影响,它们因为受货币计量的限制根本无法在财务报告上体现,这对信息使用者是不利的,也没能完全反映高校的资产。显然,单纯的货币信息已经不能满足高校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了。对于能够用货币计量的因素,如固定资产、长期借款等项目,货币计量假设仍可继续用,对于日益增多的无法用货币计量的因素,如创新能力、人力资本、知识产权、研究开发能力等可以采用非货币化的计量方法,以真实公允地反映高校财务状况,为使用者提供更为全面的财务信息。

3、为高校内部控制带来新的问题。一是传统会计下,对会计数据的处理大多手工完成,内部控制主要是对人的控制,但财务会计网络化以后,会计工作越来越依赖计算机,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对人员进行控制外,更要重视对相关人员的操作权限进行严格控制。二是随着网络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网上交易已成为普遍现象,原始凭证更多地以数字格式出现,这为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带来管理难度,是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提出的新要求。三是加大高校内部稽核工作,财务部门如果要对信息系统进行审核,学校相关内部资料将暴露在外,稽核人员也需要复杂的查核技术,增加了查核时间与成本。四是高校无形资产转移难以控制,人力资产是高校的一项重要无形资产,它的转移无须借助外力。

4、改变了高校会计核算和管理职能的重心。网络经济时代高校的资源更趋于多元化,其中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在高校总资产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高校的资产正从有形化向无形化发展,会计核算重心也由有形资产转移到无形资产上。此外,由于从凭证制作、账务处理到报表制作都由计算机完成,实现了会计核算网络化,高校财务人员的工作重心更趋向于管理工作,将财务管理的范围拓展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模式改革、筹集资金、收入分配、引进人才、校内设备及基建项目招投标、高校后勤社会化、预防职务犯罪等领域。

5、网络会计对财务人员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为适应高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发展,高校财务人员不但要精通财务会计、管理、税务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懂得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操作等一系列新的技能和知识。只有成为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高校财务会计网络发展需要,才能保证会计工作更科学、合理、客观进行。

三、高校财务会计网络化进程的主要途径

1、加强认识,重视制度建设。高校领导及财务部门都应正确认识网络建设对财务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明白运用信息网络对提高会计管理职能办公效率的重要意义,自觉把会计网络化建设和运用工作摆上位、抓到位。还要完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各高校的管理部门要有长远意识和现代管理意识,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法规,建立健全一整套电算化模式下的内部规章控制制度,如人员岗位责任制、日常操作管理制度、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定期检查管理制度等,保证高校会计网络化工作有章可循,依章办事,走上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2、提高高校会计工作网络环境的安全性。首先,降低会计数据存储风险,利用网络所持有的实时传输功能和日益丰富的互联网服务项目,形成网上公证由第三方牵制的安全机制,保护会计资料的安全。其次,实行用户权限分级授权管理,建立起网络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岗位责任制、必要的管理制度、严格的内部牵制制度、必要的上机操作控制和系统运行记录控制、严格的硬件管理制度以及预防病毒、黑客的防护的安全措施等,通过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制度提高高校会计工作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再次,加强网络安全防范,保障系统正常运行,从计算机资源授权控制、会计数据资源控制、系统开发控制、系统维护控制、防病毒、防“黑客”等多方面入手,采用设置多级保密措施、防火墙设置、安全检测预警系统、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等技术等方法提高数据的标准接口技术,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最后,在技术上对整个网络财务系统的各个层次,包括通信平台、网络平台、系统平台、应用平台等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和规则,建立综合的多级次的安全防范体系。

3、会计信息化需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会计人才。为适应高校财务会计工作网络化需要,各高校也开始注重引进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各高校应加强对原有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网络技术培训以及职业道德的教育,按照自律激励与控制原则,强化会计人员素质和行为准则,形成会计职业道德的自律机制,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而不再是单纯拥有会计专业知识的片面型人才。同时,高校还应不断培养与引进一批具有多学科知识、综合理论功底、精通会计与计算机理论与实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是一名高水准的会计师或经济师,具有深厚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是一名出色的计算机操作员,能熟练掌握各种系统软件的操作及开发、设计、维护和保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才能积极推进高校网络化财务管理,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

4、加强高校内部审计监督职能。财务会计网络化给高校带来了方便,也带来了更大的风险。为了减少会计信息风险,高校应重视审计工作,使财务与审计能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从而实现有效监督和指导。高校可以在财务部门计算机局域网中为审计部门设置计算机终端,严格控制使用权限,还应做好包括对会计资料的定期审计、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审计、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性、对系统运行各环节人审查、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的监督等,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会计信息中存在问题并做出调整,防止漏洞的存在和会计信息被人恶意修改。

【参考文献】

[1] 张春云、蒋敏如:关于高校会计电算化、网络化发展的思考[J].经济师,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