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国际化战略分析(合集7篇)

时间:2023-06-21 09:14:28
国际化战略分析

国际化战略分析第1篇

[关键词]中国石化;能源行业;国际化经营战略;PEST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0119

面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际油价屡创新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油气需求增长缓慢的形势,中国石化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战略目标,发挥集团化、一体化优势,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把握“一带一路”战略新机遇,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国际合作和国际化经营战略。在贸易规模上2015年进口原油198亿吨,同比增长132%,成品油第三方贸易124亿吨,增长2034%,出口原油1540万吨;设备材料、石化产品等国际贸易额2102亿美元;化工产品进出口和第三方贸易量783万吨,同比增长151%。

本文将根据国际化经营战略理论,分析中国石化国际化经营状况和海外项目运行模式,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中国石化国际化经营对物资供应的安全、及时、经济的要求,提出个人对中国石化国际化经营中物资供应的改进建议。

1国际化经营战略

国际化经营战略是企业产品与服务在本土之外的发展战略。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国际化进程,决定企业国际化的未来发展态势。

11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的

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的主要有三个,分别是:转移核心竞争力、获得区位经营效益、形成最佳经验曲线。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或个人相较于竞争对手而言所具备的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差异。而从某一局部环节领先转向其他环节的领先为转移核心竞争力。

获得区位经济效益的主要措施有两个。一是通过降低价值创造的成本,加快企业的成本领先;二是使企业形成差异,获得超水平利润。

形成最佳经验曲线并使曲线尽可能地下滑,将会使企业获得成本优势。

12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控制

(1)所有权控制。通过控制境外子公司所有权,决定公司控制程度,利用总部人员占董事会的优势比例,控制重大事项决策,促使境外子公司按照总部意向运营发展。

(2)人员控制。国际企业一般通过企业文化熏陶和感情交流,培养子公司忠实的经理人,实现对境外子公司的运营模式控制。主要有两种形式:个人控制和私访控制。

(3)信息控制。跨国企业为了把控市场行情及价格,均会通过境外子公司建立国际化资本、产品、知识、交易的信息网络。跨国企业会依靠国际信息网络,协调运营方向、做出运营决策、实现对境外子公司的控制。

(4)财务控制与评价。总部一般通过投资回报分析、财务预算分析、历史比较分析三种技术方法,对境外子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考核。

为了谋取全球竞争优势,国际企业努力将部分标准化产品的生产、储备库和营销部门放到各国,所以关键的经营决策必须集中化,境外子公司通常被视为成本中心、收入中心或费用中心而不是投资或利润中心。

2中国石化国际化经营发展特点

中国石化深入贯彻了“请进来”的战略。同时,中国石化内部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升级改革。基本构建了中国石化跨国石油公司国际化经营的基本格局,以下为其显著特征。

21中石化海外物资采购管理构局

中国石化境外物资采购采取集中统一的管理。总部物供部门负责制定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境外物资采购管理制度,推进境外物资集中采购,对各企事业单位、股份公司各分(子)公司、控股公司(以下统称企业)境外物资采购工作进行管理、指导、协调和监督。

各下级企业的物供部门是企业境外物资采购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境外物资采购实施则和工作流程,推进实施境外物资集中采购,规范境外物资管理,参与境外合资合作协议、公司章程谈判,参与境外项目投标,根据需要授权企业所属境外公司、境外项目部(以下统称“境外项目部”)开展境外物资采购工作并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

22海外油气资源布局均衡发展

截至目前,中国石化在全球27 个国家执行了53 个油气投资合作项目,海外业务已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权益油产量从2004年的2166万吨迅速增加到2014年的3871万吨。初步形成以“非洲、美洲、中东、亚太、俄罗斯―中亚”五大油气区为中心的海外油气资源战略布局。

23海外项目结构不断优化

中国石化的油气勘探开发、油田工程服务、炼化工程项目及股权运营等方面全方位进入国际化经营阶段。通过分析制订海外投资项目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整改,全力抓好已有项目运营,采取降本增效的生产管理和技术措施,强化开发生产资产价值管理,突出效益导向,严控投资成本,抑制单纯追求产能产量的投资冲动,调整产量结构,适时退出部分资源勘探潜力有限的项目,努力增加效益产量,不断优化开发质量。

24海外项目逐步进入国际先进油气领域

中国石化国际化经营除传统的油气田开发外,通过加强风险意识,打造具有国际化特色HSE管理体系,努力开创有效益、可持续、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外油气发展道路。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石化在全球26个国家有50个油气勘探开发项目。

25海外人才队伍建立

2015年,中国石化紧抓机遇,努力开拓,签署了5954亿美元的国际工程技术服务合同。为了更好地服务国际工程项目,中国石化培养了大量国际复合型人才,派往项目属地国;也努力搜寻属地化人才,大力发挥本土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其中,2015年新签海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合同301亿美元,完成合同额264亿美元。海外人员40539人,其中中方人员11928人,外籍员工28611人。新签境外炼化工程技术服务合同2944亿美元,完成合同额1919亿美元。海外人员4543人,其中中方人员470人,当地员工4073人。

3中国石化全球物资采购PEST分析

本文⒗用PEST分析,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P是政治(Politics),E是经济(Economic),S是社会(Society),T是技术(Technology)。逐一列举,对中国石化国际化经营战略提出发展建议。PEST分析如下。

31政治(Politics)环境

石油企业作为能源行业具备其特殊性,政治环境对其运营发展显现的尤为重要。中国石化的国际贸易不仅仅涉及经济问题,而更像是各方利益在国际市场上博弈的结果。而且对于中国石化国际贸易中政治原因的贸易壁垒一直存在,尤其是在近些年经济深度调整的过程中尤为明显。

(1)资源国政策法规的变化。世界石油资源储集地区多集中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伊拉克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中东国家,鉴于石油资源战略物资特性,此地区多为战争多发区,政权更替频繁。经常发生资源国出现政权替换时,新一届政府与上届政府政见不一致,原先达成的合作协议作废,或投资项目被迫中止,这将造成前期投入无法收回的恶劣后果。

(2)国内政治环境影响。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及支持央企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对中国石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拉动能源市场、减轻央企债务负担,为中国石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此外,中国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力提升我国央企对外开放水平。因此,中国石化正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32经济(Economic)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国民经济发展的总概况,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及经济发展趋势,企业所面临的产业环境和竞争环境等。市场营销人员需要从短期与长期两个方面来看待一个国家的经济与贸易,特别是在进行国际营销的时候。

现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美、欧、日三大主要经济体,但中国对全球经济的作用也在逐渐加强。特别是石油企业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正在日益加剧,而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世界石油化工经济的发展趋势。能源行业的国际化经营不仅是战略选择,更是企业生存的关键。下面简述中石化所处的经济环境。

(1)良好的融资环境。中国石化先后于2000年10月和2001年8月在境外、境内发行H股和A股,并分别在中国香港、纽约、伦敦和上海上市。中国石化有能力在海外上市不仅说明中国政府对能源管理体制的改革取得巨大进展,对于企业本身来说更是提供了从国际金融市场获得投资资金的便利条件,为扩大国外油气资源勘探规模,提高国际化经营和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

(2)外汇汇率风险。自十六大以来,中国石化的国际业务蓬勃发展,由国际贸易带来的汇兑风险对中国石化的影响日渐明显。外汇汇率风险是国内贸易始料未及的,金融危机对国际货币市场的冲击和经济不景气导致的资源国通胀严重等客观因素更加剧了汇率风险对经济成果的负面影响。中国石化境外子公司的汇兑损失正在逐渐增加。汇率风险已经成为中石化国际经营需要关注的重要工作。

33社会(Society)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在一种社会形态下形成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任何企业都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企业的发展战略必然受到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中国石化作为一个国家性能源公司,在关注利润的同时,也要考虑社会文化因素,担负起央企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彰显中国形象。

截至2014年,中石化已在51个国家拥有322家境外机构,境外用工总量达51万人,本地化雇用化比例达667%。中国石化在发展境外业务的同时,也致力于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推动社区进步,与当地民众建立良好关系,营造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

中国石化对于各国文化差异导致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差异,导致产品需求的不同。秉承着求同存异的理念,不断适应各国文化差异,最终实现全球化战略。

34技术(Technology)环境

技术环境是指社会技术总水平及变化趋势、技术变迁、技术突破对企业影响,以及技术对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表现等。近年来,中国石化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技术创新,是石化产品升级改造的发展方向;是抢占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的重要手段;是中国石化产业结构性调整的最终趋势。

第一,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中国石化要参与全球结构调整,加快新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技术成果转化效率,要清楚地认识到抓住时效比利用技术本身更重要。

第二,发达国家正在把更多的大型跨国公司之间的实力汇总。中国石化要将资金聚焦在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并购已不是处于经营或财务压力而被迫采取的商业行为,而是投资的新方式,要立足于全球竞争的经济战略,将科技的应用拓展到更多产业,将技术因素作为宏观环境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中国石化全球采购改进方向

41加强依法经营意识

风险管理是中国石化这样大型国企在管理上的薄弱环节,特别是海外投资潜伏着巨大风险。

第一,各境外子公司要进一步推进风控、内控、制度一体化建设,通过开展岗位风险识别和评估,完善应急预案,实现风险管理常态化。借助属地力量规避风险,通盘考虑海外项目所在地理位置及适用法律体系,有针对性地寻找属地专业律师事务所合作。委托专业人员向员工讲解当地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培训工作,以此提高全员风险控制意识。而对于当地注册、法律条款分析、争议调解、相关诉讼等专业法律工作,应秉承专业化分工的原则,委托属地专业律师事务所办理。

第二,中石化应考虑利用外脑资源。聘请国际知名咨询机构和投资银行,在国际化经营中发挥专业优势,规避资金、法律、投资等多方面风险。

42强化海外项目投资成本管控

对于海外投资业务,中国石化应重点加强对重大决策、生产经营等领域的风险防控和应对;应对整个海外项目在保障资金安全和调高资金使用效率方面进行战略性思考。严格控制新增投资,严格控制操作费用,优化生产运行。应从项目全局观念出发,综合考虑合同执行各环节,对于没有经济效益的项目不投资,对于效益差的项目关停。将优质资源集中到有效益的黄金业务,摒弃利润低、缺乏成长性的项目,全面提升项目盈利水平,紧密跟踪全球石油公司动态,争取能抓住低成本收购优良资产的机会。

43善用本国政策支持

中国“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的稳步实施既促进了国内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又为构建互利互惠、和谐共赢的国家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石化作为中国央企的领头企业,应善于利用“一带一路”战略的政策支持,筛选有发展前景、盈利能力强的海外合作项目,汇聚自身优势资源、发挥国家优惠政策作用,融通产业链、贯通供应链,融合内外贸,在亚太区域开创中国石化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梯次转移的发展新格局,助力“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的中长期国家发展战略。

44发挥境外子公司运行经验,全力推进全球采购标准化

国内石化设备及材料的技术标准、加工工艺、质量水平等未与国际衡量标准接轨,有些方面还不能满足国际项目要求。特别是一些先进能源公司还会执行更严格的企业标准。为了解决采购成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经营,中国石化已经开始研究并大力推进自由项目标准化。但由于项目所在地的不同要求,很难统一自有项目全球采购标准。但目前对于大宗产品的高标准化是具有推进的可行性的,这也将对建立大宗普货的储备中心、信息中心、流通中心,奠定了一定基础。

45大力培养国际化经营的高素质人才

451建立人才养成及激励机制

人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和核心。中国石化作为国际能源公司必须拥有一批懂业务、肯钻研、通语言、党性强、高瞻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这就需要建立培养人才、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的奖惩机制,畅通员工升迁发展渠道,做到培养与使用相结合。

452注重国际人才引进工作

中国石化要深刻地认识到国际化人才战略是实现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保证,国际化经营必须要有雄厚的国际贸易人才。近年来,中海油在国际化经营中成功地实施了国际化人才战略。一是聘请海外高级参谋人员。可以尝试在有限公司董事会中引进外方专业人士,成立高层次的决策咨询机构“国际顾问委员会”,聘请世界著名大学教授、BP石油公司、壳牌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出任委员。利用后成优势,引进先进技术及尖端管理理念,加速国际化战略布局。二是充分利用属地人才。2015年中国石化海外工程技术服务人员总数约为46001人,中国石化员工为12847人,属地雇用人员为33154人,国内员工与属地员工比例已经接近5∶13。中国石化应该充分利用属地员工了解当地文化、法律及市场开拓等方面优势,招聘属地优秀国际贸易人员,开拓国际市场及工程技术服务。

46寻求外交援助

对于一些国家对中国的不友好情愫,中国石化需要寻求国家政治外交保护,依靠政府力量得到平等的竞争机会。政府不但要积极引导能源行业“走出去”,完备实施国际化经营,而且要利用和平外交手段,为能源行业的国际化经营提供实质性的保障机制,必要时还须给予外交上的支持。近年来,中国政府开展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外交活动,与相关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为中国石油企业进入东道国开展投资经营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47利用先进技术整合海外资源

中国石化要以“中国制造2015”及“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为引领,深入贯彻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升级工作部署,利用先进互联网技术完善中国石化电子化采购平台,推进海外物资供应商、价格、库存、过程控制等信息共享。探索建立中国石化工业品电子商务平台,优选国内外优质资源,在电商平台上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面向国际市场推介中国石油石化尖端装备,带动中国装备、技术、标准、服务、管理“走出去”,为央企的转型发展做出表率。

5结论

中国石化公司进行国际化经营战略的主要是如何合理配置资源、保证资源能够满足企业长期、稳定生产的需求,发挥其自身优势改善劣势,抓住机遇规避威胁。这需要全球化的采购理念,对中国石化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防控L险、清晰的职责范围界定、改进采购模式、发挥境外公司优势,形成国际网络完善的全球经营战略等。

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2016年年鉴[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6:86

[2]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领导小组采购管理辅导手册[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2:6-61

国际化战略分析第2篇

[关键词]央企 国际化战略 定价权 政治经济环境 风险分析

一、引言

央企作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是现阶段中国摆脱低端附庸局面的重要筹码,中国央企现阶段承担着振兴国民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使命。2008年的金融危机改变了当前世界的经济格局,国际市场也瞬息万变。中国央企“走出去”战略势在必行,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如何走好央企的国际化战略路线是一个非常重要也相对较难的命题。中铝并购力拓是央企国际化战略的典型案例,本文将以“中铝并购力拓”为索引对我国央企国际化战略进行风险分析并提出一定防范风险的措施。

二、中铝并购力拓的风险分析

总的来说,国际化战略将遇到的风险分为内部与外部两个部分。内部风险来自企业体制不健全、自身走出去的经验不足、竞争过度等,而外部因素来自投资目的国家的政治、政策等。在此,笔者用借用COSO分析法的一个大体框架,对整个央企进行一个宏观分析,大体分析方式如下图所示,为了更好的理解各类宏观分析,外部风险的部分,笔者将通过现在网上热议的“中铝并购力拓”为索引,进行进一步分析:

1.内部风险

(1)控制风险

第一,内部控制有待加强,经营模式有待整合。由于国企目前仍留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病根,我国央企 “政企不分”的现象导致目前央企对政府的依赖性比较强,市场性比较弱,内部结构不是非常合理,企业很庞大,但是没有一种有效的机制让它完全脱离政府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从而独立地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虽然说近年来中央企业“走出去”战略效果还不错,但是依旧存在着较大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来自于国际化经营能力普遍不足和国际化的人才短缺,同时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腐败现象。

截止2009年底,我国央企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经营方式及市场反应速度与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第二,经验不足导致决策风险持高,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巨大。具体包括行业决策风险、区位决策风险、进入模式决策风险等。

央企对外投资的决策风险由于专业化水平不高,缺乏有效监管力度,造成了“高风险、低收益”的局面。据数据资料显示,央企67%的海外并购均以失败告终的结果也同样证明央企国际化战略的效率低下,笔者认为如果一直拿高额的资金来换取所谓“长远的国际市场意义”是没有太大的意义的,有时也会抑制本行业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发展。

(2)竞争风险

央企之间存在着无序的竞争,在国外市场上,常常会发生中国企业“窝里斗”的局面。全球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并购创造了条件,但中国企业总是有种跟风的势头,导致当地的警惕性增强,从而中国企业的并购很难得到当地政府的合格审批。

由于行业协会的弱势,不能真正协调好行业的长期利益,直接导致恶性竞争,导致中国企业在国际上市场的形象有所降低。

2.外部风险

首先我们引进一个近期的央企并购案例——中铝并购力拓。主要过程如下:

中国铝业公司在2008年2月1日以137亿美元(按当日汇率计算约合人民币920亿元)以每股58英镑收购力拓9%的股权。2008年11月25日,必和必拓宣布放弃并购力拓的计划,导致力拓股价大跌37%,当日以每股15.5英镑收盘,跌幅达74%。所持股权现价约合38.7亿美元。

(1)政治、政策风险

受到冷战思维影响,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出于意识形态或者国家利益的考虑,大肆鼓吹“中国”,目标企业所在国担心我国国有企业对当地企业的收购,特别是对大型企业的收购会垄断本国的经济,将我国国企的行为说成是“政治行为”。在案例中,从钢铁产业来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消费国,目前全球对铁矿石的需求增量中有90%来自中国,中国从必和必拓公司和力拓公司进口的铁矿石占进口总量的40%以上。如果必和必拓公司与力拓公司合并成功,将控制全球铁矿石市场份额30%,。必和必拓公司对力拓的收购意在形成寡头市场,从而抬高电解铝的价格,作为没有定价权的中国只有接受的资格。国际上存在的对中国国有企业非市场运作的疑虑从始至终,所谓的“中国”作为一个极大的政治误解对于我国央企的国际化战略有着非常重大的阻碍。

(2)资源风险

案例中,如果中铝集团采取直接在国际市场购买铜、铝、金、锌等矿产资源,中国企业还是摆脱不了被国际矿业巨头牵着鼻子走,现在无论是哪种资源,只要中国一买对方就涨价。

由于这个已形成垄断,控制全球矿产价格,导致中国资源战略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下表为产业战略投资者与财务投资者的比较,像中投这样的公司属于财务投资者,像中铝公司等央企是战略投资者。可见,投资于资源类资产和具备技术、渠道、市场规模的实业类公司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较佳方式,毕竟后者是一种客观存在,对于刚刚启动国际化战略的央企来说风险较小,难度稍小,虽然获利周期很长,但是对未来有比较长远意义。

所以,对于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央企,国家应该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外汇支持,增强企业的资金实力,鼓励其在国外并购更多的实业公司股权、资源开采权,从而提高国家战略资源储备。

3. 央企国际化战略的风险分析的补充和总结

综观央企国际化战略的风险,其作为一个起步阶段的命题,值得拿出来细说的远远不止上述的六点,比如说比较重要的市场风险、文化整合风险、经营管理风险、制度风险等等,但是考虑到其风险不是非常典型,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中国企业管理层,既要从“走出去”战略的角度,重视国际化人才自我培养为我所有;又要以全球化的视野,充分利用好项目所在地各类人才资源,实现人才国际化为我所用;更要以宽广的胸怀和创新精神,切实从体制、机制、环境等方面创造条件,以利于发现、培养和使用优秀的国际化人才。仔细思考所面对的各种风险并选择改进措施,承担起的拓展国家资源空间的责任,在执行“拓展”的使命时,找到双方利益的结合点,站在更高的角度,以构建利益链的方式寻求与他国内企业的合作,建立对外投资决策委员会、对外投资风险控制委员会、对外法律援助中心、军事保障机制和对外投资价值评估机制,以面对各种央企国际化战略的风险。

参考文献:

国际化战略分析第3篇

关键词: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选择;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00702

1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及问题

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在各个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转变与发展,现在已经从低风险单项油田开发,转向油田生产与技术服务、炼厂建设与管道施工等综合项目开发,从生产经营转向资本经营,从投入转向回收阶段,并已形成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南美和南亚4个战略发展区。但是,目前中国石油企业对全球石油资源的占有率只有5%左右,其国际化经营总体来说也处于初级阶段,其国际化经营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1.1国际化经营风险高

由于地缘政治、战争的潜在威胁、东道国法律政策的不连续性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使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进程中面临较高的风险。目前中国进口的石油一半以上来自中东,由于该地区政局最为动荡不定,而且由于伊拉克战争后美英等国对中东局势的影响,中国石油企业进入该地区或从该地区进口石油,必将承担较大的政治风险。

1.2面临文化冲突问题

跨越国界的商务活动必然导致跨文化的管理问题,文化差异导致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既包括跨国企业在其他国家经营时与东道国的文化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又包含在一个企业内部由于员工分属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而产生的冲突。文化冲突问题,制约着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

1.3受到政治大国的制约

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活动受到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制约,海外投资环境并不十分乐观。我国石油进口55%来源于中东地区,美国不惜以武力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权的争夺;俄罗斯虽然采取大国间平衡的国际策略,但对中国的石油供给始终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2005年中海油竞购优尼科遭遇美国政治狙击而与其失之交臂,便是明证。

1.4缺乏国际化经营的专业人才

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需要一支雄厚的国际化专业人才,既要懂得国际化经营的国际法律法规,又要熟知当地法律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开展国际化经营。目前,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急需这样一支专业人才,但同时,企业对人才的投资还存在严重不足等问题。

2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SWOT分析

应用SWOT分析法对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内外环境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探讨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存在的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见表1)。

自身优势和弱势

外部机会和威胁优势/S1石油行业一体化经营2石油企业的品牌优势3良好的融资环境4一定的国际化经营经验5国内石油科研技术进步6拥有专业技术力量

弱势/W1国内资源基础压力大2加入WTO后的挑战3国际竞争力不强4企业管理不成熟5人力资源管理不完善6科技创新能力不强7资金短缺8缺乏国贸环境的了解

机会/O1世界石油资源的总量可采储量呈增加趋势2近期世界石油供求关系总体保持稳定态势3石油理论和技术的进步4加入WTO的机遇5良好的政治、外交环境

SO战略1借助自身融资和一体化优势,加大海外投资2丰富国际化经营经验,利用先进技术,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3利用国家外交及自身品牌优势,加快海外市场拓展4加强国际市场开发

WO战略1优化管理制度,增强国家调控,整合国内资源,建立国内战略联盟2调整资产结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国际竞争力3利用稳定的国际环境,积极开发国际资源,确保国内资源开发。

威胁/T1产消分布不平衡,加剧全球石油争夺2国际油价波动影响大,石油安全问题突显3国际石油霸权主义威胁与海运生命线隐患4“中国”抬头5世界高新技术的挑战6政治风险大7环保标准越来越高

ST战略1与国外石油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实现双赢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环境友好型经济3实施进口多元化战略4加强国际市场研究,掌握油价波动规律,降低石油供应中断的风险WT战略1坚持稳步实施的原则,进行国际化经营,逐步增强国际竞争力2加强国家调控力度,增强国内市场抵御风险能力3以国家军事力量为后盾,逐步构建自己的海运队伍4实施石油商务储备,抵御石油供应风险

由表1分析可知,中国石油企业在面临这样的内外部环境之下,应该将自身优势与外部机会相结合,借助自身融资和一体化优势,加大海外投资力度,丰富国际化经营经验,利用先进技术,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利用国家外交及自身品牌优势,抓住入世机遇,加快海外市场的拓展,加强国际资源市场的开发;利用自身的优势克服外部环境的挑战,与国外石油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实现双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环境友好型经济,实施进口多元化战略,加强国际市场研究,掌握油价波动规律,降低石油供应中断的风险;在正确认识内部劣势基础上,充分利用外部有利机会,优化管理制度,增强国家调控,整合国内资源,建立国内战略联盟,调整资产结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国际竞争力;利用稳定的国际环境,入世后趋利避害,积极开发国际资源,确保国内资源开发;结合外部的威胁,坚持稳步实施的原则,进行国际化经营,逐步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强国家调控力度,增强国内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以国家军事力量为后盾,逐步构建自己的海运队伍,实施石油商务储备,抵御石油供应风险。

3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选择

3.1多元化战略

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多元化”应重点作好投资区位、经营内容与方式选择的多元化。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实现资源开发多元化、经营项目多元化、经营方式多元化、石油贸易多元化、石油品种多元化。同时,还要注意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特别是要根据不同情况确立不同的战略:对于发达国家,应充分利用它们的资金、技术和装备优势开发我国的资源或在国外合作;对于发展中的石油资源国,应充分引进它们的资源,综合利用,满足我国国内需求。

此外,还应积极拓宽海外进口原油渠道,分散石油进口风险。要抓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委内瑞拉、加蓬、埃及、尼日利亚、喀麦隆、赤道几内亚、苏丹等国2004年与国家签订的石油合作协议,抓住机遇,运用国际贸易规则和手段,实现与产油国的合作,逐步与这些国家通过资本运营、共同开采、联合运营等方式关系,实现油气进口的多元化。

3.2资本运营战略

进入国际市场的初期,中国石油企业在管理和技术上都没有明显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石油企业应该摆脱计划经济投融资决策方法,摆脱依赖国家保障的思维方式,纳入到按国际化市场的规律运作方式上来。慎重对待资金的投入和使用,充分利用国际石油市场的多元化融资结构,通过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和与其它国际公司合作参股的间接融资方式,增强企业抵御和分散市场风险的能力。

同时,中国石油企业应该尽快改进现有体制,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需求的资本运营体制,更加科学合理的进行资本经营,探索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有效地借助资本市场,增强海外资本扩张力和控制力。

3.3远交近攻战略联盟

从油气资源、地缘政治环境和以国内为主要目标市场等因素分析,把投资重点放在周边国家,实施远交近攻战略,也是针对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程度不高的问题制定的切实可行的战略措施。具体可采取战略联盟的措施:通过与发展中国家的石油公司联合,充分利用其信息渠道,熟悉作业环境,尽而提高中标率,进一步了解当地的经济环境、商业惯例、法律法规和文化习俗,开拓市场;通过与有经验的国际大石油公司联合投标或组队施工,学习国际大石油公司的施工经验技术和管理标准,积累在国际市场竞争的经验,扩大对外影响;按所占股份分享利润、分担风险的合作方式与东道国合资经营,有助于中国石油企业直接介入东道国石油上中下游的某些环节,取得东道国各方的支持;将已获许可证区块的部分勘探开发股份出让,在区块评价期间,可利用由对方提供的资料对区块进行深入评价,从而减少失误。

3.4跨文化管理战略

跨越国界的商务活动必然导致跨文化的管理问题,跨国公司通过实施企业文化本土化战略,从而实现与东道国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因此我国石油企业应充分借鉴国外大石油公司的文化本土化战略,在进行国际化经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实现我国石油企业的文化本土化。

中国石油企业要把企业的生产业务和跨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把跨文化建设纳入公司发展的长远规划。围绕跨文化建设形成企业发展的区域责任感、商业运行责任感,获得产油国的支持,譬如积极参与所在国的各项公益事业,尊重当地的民族文化和,积极融入当地文化,最终获得当地人的支持,避免民族抵触情绪。

国际化战略分析第4篇

【关键词】 企业国际化;产业优势;竞争战略

一、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优劣势分析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等思想,虽然我国企业在技术、管理、经营规模和品牌等方面暂不具备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但在小规模和适应性技术、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见表1)。

表1国内企业国际化经营优劣势分析

在当前跨国经营实践中,正是比较优势因子构成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利基,成为企业构筑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多数从事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国际化经验不足,对外投资规模小,研发水平低,资金实力不强,跨文化整合管理能力欠缺,制约了中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在国际化中带有明显的后发型特征。作为后来者的中国企业,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充分借鉴和学习他人的经验,发挥出后发优势。后发优势主要产生于以下三种模仿创新活动:一是技术引进:二是模仿性创新;三是价值链协作,即通过贴牌生产、加入全球采购体系、战略联盟等。主动融入其全球价值链体系。

二、利基战略与中国后发型企业国际化优势的培育

(一)利基战略与中国后发型企业国际化

菲利普・科特勒在《利基营销》里对“利基”定义如下:“利基是更加细分的某个群体或市场,这是一个小市场,并且它的需要没有被服务好,或者说,有获取利润的基础。”所讲的利基战略是企业成长的整体性战略,是深度专业化和跨国化的复合战略,主要指企业以某个狭窄的业务范围为战略起点,集中资源和力量进入,首先成为当地市场第一,不断扩展地域市场范围,采取多种途径建造竞争壁垒,分阶段、分层次地获取并巩固市场冠军的地位,最终实现全球单项冠军的最高目标(其战略路线见图1)。

图1利基战略路线图

从利基战略的特性来看,利基战略适合于中国后发型企业国际化。针对中国企业,可将利基理解为后发型企业国际化培育产业优势的战略,强调市场细分,竞争战略中的集中与后发。全球大规模批量化生产发展迅猛,进入了一个标准化生产、供给过剩的全球一体化时代,企业之间产品日益同质化。此时,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多样性成为培育新兴行业的动力源,也为后发型企业的市场开拓提供了机遇。后发型企业选定一个很小的产品或服务领域,以某个狭窄的业务范围为战略起点,集中力量进入并成为行业内的领先者后,不断向更为宽阔的领域扩展,同时采取多种途径建立竞争壁垒,强化其优势,逐渐形成可持续的竞争力,培育出后发型企业跨国经营的产业优势。以万向集团为例,创业初期由于进口汽车配套的万向节型号多、批量小、质量高、工艺精、利润少,许多万向节厂都不愿生产,国家只能进口。万向选择做市场利基者,运用利基战略通过细分市场后,有针对性地就客户的要求进行产品开发和业务调整,以专业化的产品―万向节来满足特定需求,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利基市场份额,并在这一领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最终占据了强有力的市场位置。

(二)利基战略与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竞争优势的培育

1.以中国企业提供的差异性产品与服务开拓国际市场。企业不可能满足各种市场需求,面对较大市场已经被瓜分完毕的现实,利基战略成为众多后发型企业与大企业抗衡的选择途径之一。通过对市场的研究细分,结合企业自身的优劣势,选择出有发展潜力的利基市场,是企业实施利基战略的起点。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在初始阶段,比较好的切入点是选择那些在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能够充分利用中国的劳动力、原材料等各方面成本低廉,获得的便利性优势。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不乏成功选择利基市场做大做强的例子(见表2)。

表2中国企业以利基战略开拓国际市场

2.以利基领域的强大优势向相关行业及多元产业拓展。 利基战略是企业国际化的成长战略。通过市场细分,在某一狭小的市场领域做大做强后,企业可以凭借积累的实力与经验向其他产业进军。通过适当的多元化经营,在变化莫测的国际市场上,规避、分散风险,扩大市场规模。部分中国企业的业务拓展情况(见表3)。

表3中国企业以利基市场为基础向相关及多元领域拓展

3.以壁垒强化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产业竞争优势。利基战略起步于狭小的市场领域,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离不开对自身优势的强化。中国后发型企业在确立了某一个利基市场后,更有必要根据企业自身特征建立起各种壁垒,保证企业长期收益的获得,营造出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企业建造的壁垒主要包括:品牌效应、成本领先、关键因素控制、技术壁垒与优秀的企业文化等。后发的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上打拼,离不开产业优势的支撑,以壁垒强化优势也是必然选择。中国企业在以壁垒强化优势方面的例子(见表4)。

表4中国企业以壁垒强化产业优势

中国企业国际化不同于先发国家的企业国际化,具有后发型特征。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国内市场增长迅速且需求结构多层次,为我国后发企业迅速进入低端市场或其他利基市场提供了可能,避免了其在初始进入时直接与先期进入的跨国公司进行面对面竞争。后发的中国企业通过寻找利基市场,以中国的差异性产品与服务来满足某一特定的消费需求,有效避免与大型企业的过早恶性竞争,并不断做大做强,以壁垒强化其竞争优势,以多元化分散风险,扩大规模,从而营造出后发型企业国际化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江积海、知识传导、动态能力与后发企业成长研究――中兴通讯的案例研究[J].科研管理.2006,27(1):100~106

国际化战略分析第5篇

[关键词] 国际化 企业战略 模式选择

企业国际化战略,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积极参与世界分工体系,由国内经营向全球经营发展的过程中所做出的战略选择。从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基本表现为:在规模上是由小到大;在经营范围上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在价值链网络上由单一走向复杂。因此,我们可以将企业的国际化理解为一个双向发展的过程,即包括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层面。内向国际化活动主要包括技术引进、三来一补、国内合资合营等;外向国际化活动主要包括出口、技术转让、国外合资合营、海外子公司和分公司等。同时,企业内向国际化与外向国际化之间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存在着全过程、多渠道、多方式的联系,企业国际化从初期的技术、设备的进口开始,通过内向的国际经济联系,既为 企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又间接将企业与国际市场相连接。另外,这种联系不仅仅发生在初期,出口和跨国战略联盟实际上都体现出内向与外向国际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从国际经验看,一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着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规律与趋势。根据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一国人均GNP数值的水平,与该国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存在如下关系:

邓宁是在研究了67个国家1967年~1975年间直接投资流量与人均GNP的关系之后得出这一结论的,即一国的对外投资状况与人均GNP呈正比例关系,即随着人均GNP的增加,该国的对外投资数量将出现逐步增加的趋势。从这些年来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一理论在分析一国国际直接投资所处的发展阶段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NP表示)之间的关系方面,基本符合各国直接投资的发展规律。

如果将中国的投资发展过程比照上述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以投资总量的变化来划分投资发展阶段,大致是这样的:1979年~1991年经历了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一阶段,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都很小,粗略计算得出,这期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平均年增长率为11.15%;1992年以来,处于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二阶段,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规模较大,对外直接投资也有了一定规模,净对外直接投资额表现为绝对值不断扩大的负数。据计算,1992年~2005年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在40%以上。2006年中国人均GNP突破2000美元,到2010年将达到或超过3000美元,按邓宁的直接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我国已处于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度时期,即作为外资母国的地位显著上升,作为东道国的地位相对下降。

此外,根据有关国际机构对2007年~2011年中国资本流出入水平的研究,直接投资输出输入将经历一个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拓展国际市场,实现国际化发展。由于对外投资增加的速度快于外资流入的速度,虽然对外投资净额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是负数,但数值将开始减小。2005年中国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的差额达到670亿美元的峰值,2006以后,由于我国对外投资的增长速度快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我国的净外资流入绝对值呈逐年递减趋势。到2011年,我国吸收外资929亿美元,对外投资540亿美元,差额将缩小到209亿美元。这正是投资发展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度的典型特征。

数据来源:Columbia Program 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World investment prospects to 2011: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challenge of political risk”

那么,在这样一种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应如何进行国际化经营模式选择呢?

第一,要坚持进行制度创新,激发企业竞争活力。制度创新是企业整个创新活动体系的基础。它不断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竞争力需要主客体联动,建立能给企业造成动力和压力的体制和机制,使企业有一个培育竞争力的基础条件和成长环境。基于这一点,就市场竞争而言,就是要制度创新,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变革体制、转换机制、激发自身提高竞争力的内动力。

第二,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企业竞争能力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在核心竞争力的各种能力中,最根本、最关键的是具有领先技术且不断创新的核心产品,要具备强大的自主开发能力,是要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品牌形象。

第三,要培育塑造文化精神,打造企业竞争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正日益成为体现企业竞争实力,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内在需求。可以说,文化竞争是市场竞争的载体,市场竞争是文化竞争的表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集中表现在文化竞争力这个层面上来。

第四,做好海外目标市场的选择工作。结合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企业的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广大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求,在技术的适用性上更强。同时,从动态的角度看,在企业实力得到积累的前提下,国内企业也可以将目光转向发达国家,去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从边缘到中心”“农村包围城市”可以说是海外目标市场筛选过程中的首选之策。

第五,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市场进入方式。就国内企业而言,缺乏对于海外市场竞争情况的了解,以及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匮乏是困扰其海外扩张的主要瓶颈。因此, 国内企业在海外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上,就采用了渐进性的策略,从低风险、低控制的进入方式,逐渐向高风险、高控制的进入方式过度。对于众多中小企业而言, 贸易方式(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仍然是进入海外市场的首选。这不仅有利于控制出口渠道和出口产品的价格,同时还有利于及时掌握海外市场信息,积累国际营销 经验,培养国际经营人才。

第六,充分运用利基战略。国内企业本身也是一个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变迁过程。这一变迁过程,利基战略常常是一种有效突破国外市场的竞争战略。利基战略是以专业化战略为基础的一种复合战略,可以看成企业跨国经营,并不断成长壮大的竞争战略选择。该战略的实质就是结合自身优势,寻找市场缝隙,集中力量进入,专业化发展,并成为领先者,实现市场渗透,同时建立各种壁垒,不断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例如,海尔集团在美国市场上就恰当地运用了利基战略,它并未直接向GE、惠尔浦等企业占优势的200L以上的大型冰柜发起攻击,而是在美国市场开发出了从60L到160L的各种类型的小型冰柜和设计新颖的酒柜, 然后再考虑市场的全面渗透。再如,格兰仕的微波炉制造、万向集团的万向节生产,都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战略。这一战略选择对广大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更具借鉴意义。

第七,建立战略联盟。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单个企业的力量都比较薄弱,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是如此,后发劣势非常明显。关联企业之间可以结成企业联盟,充分利用企业外部的”共享”要素,发挥各自异质的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形成一种新的国际竞争优势。当前一个可行的方案就是由非政府组织出面,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组织中国同行业的领先企业,组建行业集团,尽快培育出几十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和相当规模的本土跨国公司。由非政府组织出面,在政府的指导下组建行业集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所有的活动策划、方案运作等是完全市场化行为,不会给一些国家否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以借口。同时,由民间组织出面组建行业集团具有很强的灵活机动性,有利于从分散的公司向大企业集团逐步平稳过度。

第八,要大力推进人才战略。在加快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的技术、管理的同时,要强化人才的引进和本土人才的培养,增强企业综合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总之,由于中国的跨国公司尚属年轻,在向海外投资扩张和开发海外市场中,需要在实践和总结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运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成功的经验和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同时,要从中国国情与企业发展需要出发,创新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管理模式。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决定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也没有一种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企业必须从国情和实际出发,借鉴、吸收,最后创新发展出适合本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赵伟著:中国企业“走出去”――政府政策取向与典型案例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江小涓:“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更均衡合理地融入全球经济 ”.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

[3]裴长洪彭玉榴:“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开放经济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09月6日

[4]方虹主编:国际企业管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邹昭:企业战略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6]严建援颜承捷秦凡:“企业战略联盟的动机、形态及其绩效的研究综述”.南开学报,2003年第6期

国际化战略分析第6篇

关键词 中国服装行业 swot分析 国际化 

1 我国服装行业的swot分析 

1.1 优势(strength) 

(1)中国服装行业拥有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服装生产量大。服装行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价格是生产成本的要素之一。根据美国wernevr国际咨询公司提供数据,国际服装业每小时工资水平报告:中国劳动力价格为每小时每人0.96美元,综合排名世界第四十八位,该水平相当于日本的1/37,美国的1/20,韩国的1/3,可见中国劳动力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同时,中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正是凭借几乎没有价格弹性的廉价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使得中国的出口产业获得了所向披靡的竞争力。 

我国服装产品的生产总量在世界上居于绝对优势,据统计,2003年服装年产量127亿件,2004年中国在世界服装贸易中的份额从2003年的23%增长到2004年的24%。2005年,我国服装出口金额是735.66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19.40%,服装出口数量为219.73亿件,比上年同期增长8.1%,属于服装出口大国。 

(2)服装业国际竞争力居世界首位。竞争力系数是衡量一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指标,是指某产业贸易顺差(逆差)占该产业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即: 

竞争力系数=(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 

当竞争力系数大于0时,表明该产业贸易顺差,否则逆差;当竞争力系数趋于1时,表明竞争力愈强,反之则愈弱。据海关资料统计,2003年中国服装出口额达519.16亿美元,贸易顺差506.12亿美元,竞争力系数为0.97,说明中国服装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3)虚拟经营已在部分服装企业盛行。在中国服装行业,国内最早实施虚拟经营的是美特斯邦威。美特斯邦威集团公司始建于1994年,集团在国内率先采取“虚拟经营模式,走品牌连锁经营的发展道路”。虚拟经营是企业把一条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分割,企业集中资源于其中的高附加值环节,将其余的环节外包,企业突破有形的界限,通过各种方式将设计、生产、营销、财务等环节在企业内外进行整合弥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企业运作体系。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价值链是指企业从创建到投产经营所经历的一系列环节和活动,如图1,每个环节都有资金的投入并带来相应价值的增加,从而使这一系列环节联结成一条活动成本链。在服装从生产到销售的整条价值链上,价值含量最高的上下游环节分别集中在设计和营销,而美特斯邦威就是抓住了上下游中的这两个重要环节,将整条价值链进行分割,将资源全部集中于产品的设计和品牌的推广上,而将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外包。经营模式见图2。 

正是凭借这种经营模式,美特斯邦威从1995年年销售额为500万升到2003年年销售额20亿元。短短数十年间创造了把企业爆炸性地扩大了400倍的商业奇迹。集团也由此发展成为中国休闲服饰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 

(4)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为服装业打造国际时装之都奠定了基础。服装业的发展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纵览世界已有的五大时装之都,即:高级时装之都的巴黎、高级成衣之都的米兰、运动休闲和成衣的纽约、经典男装之都的伦敦和东西方结合之都的东京,都是在本国独特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的大背景下,用自己的民族文化奠定了成为国际时尚之都的基础。中国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力争早日打造成世界第五大服装之都。 

1.2 劣势(weakness) 

(1)产品档次不高,对外依赖性强。我国的服装业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产品结构上,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小,自主品牌只占出口产品的10%,出口商品以中低档产品为主,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利润水平。此外,致命的一点就是我国服装出口总额近一半来自加工贸易。加工贸易确实为服装企业的对外贸易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以进原料、来款式、供品牌”为主体的服装加工贸易模式对中国服装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并不有利。盲目追求加工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会助长国内服装行业的严重依赖性,一旦发达国家不给我们订单将拖垮我们整个服装出口行业。 

(2)缺少自主品牌、缺乏专业设计人才、设计能力弱。中国服装缺少国际知名品牌,在服装产品上是一个“制造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品牌小国”,自我设计能力弱,这决定了我国企业只能被动的按照国外客户的订单要求进行生产,增加了市场风险。整个行业极其缺乏高端设计人才及引领世界潮流的服装企业,其中绝大部分企业设计都是跟随欧美、韩国等国的潮流,创新能力较差。 

(3)大力发展oem,成了品牌国际化的障碍。oem是指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在我国通常指“定牌生产”或“贴牌生产”。近几年,中国服装出口规模逐年攀升,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服装出口国及生产国。其中很大原因在于:我国大部分出口服装企业都在做oem,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在2%~5%之间,处在服装行业整条价值链上附加值最低的生产环节。拥有2000多家服装企业的东莞,其中60%为外来加工的小企业。像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50多个服装名牌在中国都有生产基地。这样,一方面使中国企业失去了打造自己品牌的机会,进入为别人品牌做嫁衣裳的局面,不能准确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另一方面oem使中国服装企业过度依赖于国外企业,不能及时提高对产品的设计能力和开发的原创能力。从而服装生产企业在整条价值链上处于更加从属的地位。 

(4)营销力度不够,营销渠道单一。我国服装企业主要通过广交会、华交会等渠道通过国外中间商或批发商接受定单,很少在目标国市场形成自己的营销网络。出口企业在“签订出口合同—采购原材料—组织生产—出运—交货—结汇”的流程后,就完成了使命。之后的分拨、物流、零售、售后服务、品牌推广等一系列增值环节,我国出口企业基本上未参与。而商品销售价格为出口价格的3~5倍,一些名牌产品甚至高达10~20倍。丰厚的渠道利润和品牌利润都被进口商、批发零售商所获得,中国出口商只赚取了微薄的加工费。 

(5)很多服装企业规模太小,竞争力不强。这种企业有“散、小、弱”特点,并以加工型为主。企业设备普遍陈旧老化、设备引进能力和技术的再开发能力均很弱,产品难以适应国际市场流行趋势和新消费需求。大部分企业没有从事国际贸易的人才和经验。 

(6)缺乏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我国服装行业,企业数量非常多,但规模普遍偏小。2004年我国服装企业有4.5万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占15%。更重要的是,行业的组织程度低,企业管理水平低,交易成本高,内耗大,没有形成良好的企业生态。目前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多集中在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和山东等沿海地区,但产业投资主体较为分散,个体规模也不大,尚处于发展阶段。 

(7)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意识不强,对行业内相关规则不甚了解。不少企业对一些发达国家实行的纺织服装环保标准(iso14000)和社会责任标准(sa8000)等国际标准不甚了解,也不严格按此标准进行生产和进行认证,而对出口前景过于乐观,因此出现了投资过热,出口数量大增,低价竞争的局面。一旦发生国外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和实施特别保障措施时,不少出口企业又听之任之,事不关己,不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应诉,从而更加放任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服装产品出口的限制力度和广度。 

1.3 机会(opportunities) 

(1)中国对外贸易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世界经济增长虽有所减缓,但仍将继续增长,中国对外贸易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数据,中国对外贸易(2001~2004)呈将强劲的增长趋势,这为中国服装产品的出口提供了良好的经济背景。 

(2)中国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10%,2004年增长10.1%,2005年增长10.2%,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是10.7%,创下了中国经济10多年来的最快增长。这为中国服装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3)世界纺织服装产业向中国转移。2004年上半年,跨国公司国际投资的先行指标——全球跨国并购金额增长了3%,这是2001年以来该指标的第一次上升,扭转了国际直接投资连续3年不断下降的趋势。2005~2006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能力和拓展市场的势头不减,中国这个大市场已吸引相当一部分的国外资金投向中国的纺织服装业,这将有利于整个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 

(4)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更有利于加强中国服装企业与国际交流,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中国企业的品牌形象。中国加入wto后,为跨国公司尤其是知名品牌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公平的竞争平台,同时,也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铺平了道路。我国服装企业可以通过在国际市场与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的竟争中,学习新的技术和经营理念,进一步积累国际市场营销知识和全球企业运作经验,打造中国品牌。 

(5)对主要市场出口连续增长的同时,对非洲、对联体等新兴市场增长明显。2003年我国服装出口对东南亚、中东地区、非洲、欧盟、独联体、拉丁美洲、大洋洲的出口增长非别为40.8%、47.8%、59%、34.4%、109%、14.7%、29.9%、20.1%,并且已稳居美国、欧洲和日本三大市场进口来源国的首位。同时,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已初具成效,对非洲和独联体的出口增长速度最为迅速。 

1.4 威胁(threats) 

(1)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在全球性生产相对过剩和大批发展中国家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方式介入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下,中国服装赖以推动出口增长的资源优势和比较成本优势的作用将会受到不断冲击。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越南、斯里兰卡、孟加拉等东南亚邻近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服装产业,积极抢占我国的市场份额。据werner international inc.的2002年全球纺纱与织造劳动力成本比较的统计结果,中国大陆、中国沿海地区、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印尼、斯里兰卡的劳动力成本(美元/小时)分别为0.41,0.6,0.25,0.57,0.34,0.5, 0.4。我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力的成本最高,低劳动成本的优势已逐渐消失;且我国的土地和成本还在上升,而沿海地区的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又恰好是我国服装出口的主要地区。所有的这一切都导致了我国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2)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容易引起贸易摩擦。根据《世界经济年鉴2004/2005》数据得知,我国服装出口主要集中于日本、美国、欧盟、香港等传统市场。同时2003年对这四大市场出口额为473.3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60.64%,并且居日本、美国、欧盟三大市场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虽然对非洲、独联体国家等新兴市场的出口有快速增长,但所占比重仍然很低,不足以抵御和分散因政治和经济原因所引起的国际贸易摩擦所带来的贸易环境风险。 

(3)出口企业经常遭来贸易保护手段。我国服装企业因有低廉的劳动力优势,产品成本相对低,在出口时对进口国造成一定的冲击,导致进口国针对我国企业采取反倾销,特别保障等贸易保护手段。同时各种新贸易壁垒正成为贸易发展的新障碍。新贸易壁垒是相对于传统贸易壁垒而言,是指以技术壁垒为核心的包括绿色壁垒和社会壁垒在内的所有阻碍国际商品自由流动的新型非关税壁垒。新贸易壁垒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和社会壁垒等。 

2 中国服装业国际化战略 

通过对上述服装行业的swot分析,整合整个服装行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如何做到充分利用优势和机会,避开整个行业的劣势和威胁是关乎中国服装行业能否走远走好的关键问题。中国服装行业应可采取以下相应的战略措施。 

(1)so战略。包括:利用劳动力优势继续保持在生产总量及主要出口市场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对非洲、独联体等新兴市场的开拓;从全球角度出发发展我国服装贸易,加强与国际跨国企业的交流,学习其最为先进技术、经营理念及营销模式等;利用中国服装国际竞争力优势将中国由服装出口大国提升为服装出口强国;中国服装设计可融合国际上的时尚元素发挥文化优势。 

(2)st战略。包括:弱化劳动力成本优势,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水平;实行虚拟经营,最大程度发挥企业核心竞争力,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3)wo战略。包括:对产品结构要有所调整,争取在高档次的产品上有新的突破;引进高端设计人才的同时加强对本土设计人才的培养;实施品牌战略,争创世界一流品牌;服装企业要扩大企业规模,不断更新设备改进现有工艺;实现服装产业的大规模产业集群;oem合作向高层次发展;加大营销力度,拓展营销渠道,加快推行服装外贸出口制。 

(4)wt战略。包括:熟悉国际服装行业内的相关规则,深入了解出口市场对服装进口的相关规定;加强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意识,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手段;加强对我国服装品牌的管理,保护知识产权。 

3 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服装业面临的挑战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严峻,因为劳动力更为低廉的国家的服装生产正在蓬勃发展,而知名品牌的服装几乎被发达国家所占据。中国服装业要在国际市场中发展及壮大,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出发,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大规模产业集群;有针对性地进行行业信息平台建设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虚拟经营;对服装产品质量监督和标准制进行修订,使之与国际接轨;加强企业的品牌意识,争创世界一流品牌;加大营销力度,拓展营销渠道,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强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意识,熟悉游戏规则,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引进和培养服装相关的高级人才,加强与国际合作与交流;要大力推广虚拟经营在整个行业的实行。相信通过一系列的战略策划的实施,有朝一日,中国将会成为世界服装“品牌强国”,诞生像世界五大时装之都:米兰、巴黎、纽约、伦敦、东京一样的引导世界服装潮流的大都市。 

参考文献 

1 席酋民. 跨国企业集团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中国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3 世界经济年鉴(2004/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4 郭建南,郑喆,黄明朗.我国休闲服装市场调查与品牌发展策略研究[j].丝绸,2006(4) 

5 丁国强.我国服装业现状与趋势分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10) 

6 贺政国.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对外经贸实务,2004(12) 

7 耿建明.服装业现状及出路探讨[j].经济师,2000(4) 

国际化战略分析第7篇

关键词 中国服装行业 swot分析 国际化

1 我国服装行业的swot分析

1.1 优势(strength)

(1)中国服装行业拥有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服装生产量大。服装行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价格是生产成本的要素之一。根据美国wernevr国际咨询公司提供数据,国际服装业每小时工资水平报告:中国劳动力价格为每小时每人0.96美元,综合排名世界第四十八位,该水平相当于日本的1/37,美国的1/20,韩国的1/3,可见中国劳动力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同时,中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正是凭借几乎没有价格弹性的廉价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使得中国的出口产业获得了所向披靡的竞争力。

我国服装产品的生产总量在世界上居于绝对优势,据统计,2003年服装年产量127亿件,2004年中国在世界服装贸易中的份额从2003年的23%增长到2004年的24%。2005年,我国服装出口金额是735.66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19.40%,服装出口数量为219.73亿件,比上年同期增长8.1%,属于服装出口大国。

(2)服装业国际竞争力居世界首位。竞争力系数是衡量一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指标,是指某产业贸易顺差(逆差)占该产业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即:

竞争力系数=(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

当竞争力系数大于0时,表明该产业贸易顺差,否则逆差;当竞争力系数趋于1时,表明竞争力愈强,反之则愈弱。据海关资料统计,2003年中国服装出口额达519.16亿美元,贸易顺差506.12亿美元,竞争力系数为0.97,说明中国服装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3)虚拟经营已在部分服装企业盛行。在中国服装行业,国内最早实施虚拟经营的是美特斯邦威。美特斯邦威集团公司始建于1994年,集团在国内率先采取“虚拟经营模式,走品牌连锁经营的发展道路”。虚拟经营是企业把一条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分割,企业集中资源于其中的高附加值环节,将其余的环节外包,企业突破有形的界限,通过各种方式将设计、生产、营销、财务等环节在企业内外进行整合弥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企业运作体系。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价值链是指企业从创建到投产经营所经历的一系列环节和活动,如图1,每个环节都有资金的投入并带来相应价值的增加,从而使这一系列环节联结成一条活动成本链。在服装从生产到销售的整条价值链上,价值含量最高的上下游环节分别集中在设计和营销,而美特斯邦威就是抓住了上下游中的这两个重要环节,将整条价值链进行分割,将资源全部集中于产品的设计和品牌的推广上,而将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外包。经营模式见图2。

正是凭借这种经营模式,美特斯邦威从1995年年销售额为500万升到2003年年销售额20亿元。短短数十年间创造了把企业爆炸性地扩大了400倍的商业奇迹。集团也由此发展成为中国休闲服饰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

(4)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为服装业打造国际时装之都奠定了基础。服装业的发展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纵览世界已有的五大时装之都,即:高级时装之都的巴黎、高级成衣之都的米兰、运动休闲和成衣的纽约、经典男装之都的伦敦和东西方结合之都的东京,都是在本国独特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的大背景下,用自己的民族文化奠定了成为国际时尚之都的基础。中国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力争早日打造成世界第五大服装之都。

1.2 劣势(weakness)

(1)产品档次不高,对外依赖性强。我国的服装业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产品结构上,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小,自主品牌只占出口产品的10%,出口商品以中低档产品为主,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利润水平。此外,致命的一点就是我国服装出口总额近一半来自加工贸易。加工贸易确实为服装企业的对外贸易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以进原料、来款式、供品牌”为主体的服装加工贸易模式对中国服装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并不有利。盲目追求加工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会助长国内服装行业的严重依赖性,一旦发达国家不给我们订单将拖垮我们整个服装出口行业。

(2)缺少自主品牌、缺乏专业设计人才、设计能力弱。中国服装缺少国际知名品牌,在服装产品上是一个“制造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品牌小国”,自我设计能力弱,这决定了我国企业只能被动的按照国外客户的订单要求进行生产,增加了市场风险。整个行业极其缺乏高端设计人才及引领世界潮流的服装企业,其中绝大部分企业设计都是跟随欧美、韩国等国的潮流,创新能力较差。

(3)大力发展oem,成了品牌国际化的障碍。oem是指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在我国通常指“定牌生产”或“贴牌生产”。近几年,中国服装出口规模逐年攀升,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服装出口国及生产国。其中很大原因在于:我国大部分出口服装企业都在做oem,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在2%~5%之间,处在服装行业整条价值链上附加值最低的生产环节。拥有2000多家服装企业的东莞,其中60%为外来加工的小企业。像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50多个服装名牌在中国都有生产基地。这样,一方面使中国企业失去了打造自己品牌的机会,进入为别人品牌做嫁衣裳的局面,不能准确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另一方面oem使中国服装企业过度依赖于国外企业,不能及时提高对产品的设计能力和开发的原创能力。从而服装生产企业在整条价值链上处于更加从属的地位。

(4)营销力度不够,营销渠道单一。我国服装企业主要通过广交会、华交会等渠道通过国外中间商或批发商接受定单,很少在目标国市场形成自己的营销网络。出口企业在“签订出口合同—采购原材料—组织生产—出运—交货—结汇”的流程后,就完成了使命。之后的分拨、物流、零售、售后服务、品牌推广等一系列增值环节,我国出口企业基本上未参与。而商品销售价格为出口价格的3~5倍,一些名牌产品甚至高达10~20倍。丰厚的渠道利润和品牌利润都被进口商、批发零售商所获得,中国出口商只赚取了微薄的加工费。

(5)很多服装企业规模太小,竞争力不强。这种企业有“散、小、弱”特点,并以加工型为主。企业设备普遍陈旧老化、设备引进能力和技术的再开发能力均很弱,产品难以适应国际市场流行趋势和新消费需求。大部分企业没有从事国际贸易的人才和经验。

(6)缺乏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我国服装行业,企业数量非常多,但规模普遍偏小。2004年我国服装企业有4.5万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占15%。更重要的是,行业的组织程度低,企业管理水平低,交易成本高,内耗大,没有形成良好的企业生态。目前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多集中在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和山东等沿海地区,但产业投资主体较为分散,个体规模也不大,尚处于发展阶段。

(7)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意识不强,对行业内相关规则不甚了解。不少企业对一些发达国家实行的纺织服装环保标准(iso14000)和社会责任标准(sa8000)等国际标准不甚了解,也不严格按此标准进行生产和进行认证,而对出口前景过于乐观,因此出现了投资过热,出口数量大增,低价竞争的局面。一旦发生国外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和实施特别保障措施时,不少出口企业又听之任之,事不关己,不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应诉,从而更加放任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服装产品出口的限制力度和广度。

1.3 机会(opportunities)

(1)中国对外贸易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世界经济增长虽有所减缓,但仍将继续增长,中国对外贸易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数据,中国对外贸易(2001~2004)呈将强劲的增长趋势,这为中国服装产品的出口提供了良好的经济背景。

(2)中国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10%,2004年增长10.1%,2005年增长10.2%,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是10.7%,创下了中国经济10多年来的最快增长。这为中国服装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3)世界纺织服装产业向中国转移。2004年上半年,跨国公司国际投资的先行指标——全球跨国并购金额增长了3%,这是2001年以来该指标的第一次上升,扭转了国际直接投资连续3年不断下降的趋势。2005~2006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能力和拓展市场的势头不减,中国这个大市场已吸引相当一部分的国外资金投向中国的纺织服装业,这将有利于整个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

(4)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更有利于加强中国服装企业与国际交流,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中国企业的品牌形象。中国加入wto后,为跨国公司尤其是知名品牌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公平的竞争平台,同时,也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铺平了道路。我国服装企业可以通过在国际市场与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的竟争中,学习新的技术和经营理念,进一步积累国际市场营销知识和全球企业运作经验,打造中国品牌。

(5)对主要市场出口连续增长的同时,对非洲、对联体等新兴市场增长明显。2003年我国服装出口对东南亚、中东地区、非洲、欧盟、独联体、拉丁美洲、大洋洲的出口增长非别为40.8%、47.8%、59%、34.4%、109%、14.7%、29.9%、20.1%,并且已稳居美国、欧洲和日本三大市场进口来源国的首位。同时,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已初具成效,对非洲和独联体的出口增长速度最为迅速。

1.4 威胁(threats)

(1)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在全球性生产相对过剩和大批发展中国家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方式介入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下,中国服装赖以推动出口增长的资源优势和比较成本优势的作用将会受到不断冲击。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越南、斯里兰卡、孟加拉等东南亚邻近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服装产业,积极抢占我国的市场份额。据werner international inc.的2002年全球纺纱与织造劳动力成本比较的统计结果,中国大陆、中国沿海地区、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印尼、斯里兰卡的劳动力成本(美元/小时)分别为0.41,0.6,0.25,0.57,0.34,0.5, 0.4。我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力的成本最高,低劳动成本的优势已逐渐消失;且我国的土地和成本还在上升,而沿海地区的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又恰好是我国服装出口的主要地区。所有的这一切都导致了我国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2)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容易引起贸易摩擦。根据《世界经济年鉴2004/2005》数据得知,我国服装出口主要集中于日本、美国、欧盟、香港等传统市场。同时2003年对这四大市场出口额为473.3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60.64%,并且居日本、美国、欧盟三大市场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虽然对非洲、独联体国家等新兴市场的出口有快速增长,但所占比重仍然很低,不足以抵御和分散因政治和经济原因所引起的国际贸易摩擦所带来的贸易环境风险。

(3)出口企业经常遭来贸易保护手段。我国服装企业因有低廉的劳动力优势,产品成本相对低,在出口时对进口国造成一定的冲击,导致进口国针对我国企业采取反倾销,特别保障等贸易保护手段。同时各种新贸易壁垒正成为贸易发展的新障碍。新贸易壁垒是相对于传统贸易壁垒而言,是指以技术壁垒为核心的包括绿色壁垒和社会壁垒在内的所有阻碍国际商品自由流动的新型非关税壁垒。新贸易壁垒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和社会壁垒等。

2 中国服装业国际化战略

通过对上述服装行业的swot分析,整合整个服装行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如何做到充分利用优势和机会,避开整个行业的劣势和威胁是关乎中国服装行业能否走远走好的关键问题。中国服装行业应可采取以下相应的战略措施。

(1)so战略。包括:利用劳动力优势继续保持在生产总量及主要出口市场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对非洲、独联体等新兴市场的开拓;从全球角度出发发展我国服装贸易,加强与国际跨国企业的交流,学习其最为先进技术、经营理念及营销模式等;利用中国服装国际竞争力优势将中国由服装出口大国提升为服装出口强国;中国服装设计可融合国际上的时尚元素发挥文化优势。

(2)st战略。包括:弱化劳动力成本优势,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水平;实行虚拟经营,最大程度发挥企业核心竞争力,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3)wo战略。包括:对产品结构要有所调整,争取在高档次的产品上有新的突破;引进高端设计人才的同时加强对本土设计人才的培养;实施品牌战略,争创世界一流品牌;服装企业要扩大企业规模,不断更新设备改进现有工艺;实现服装产业的大规模产业集群;oem合作向高层次发展;加大营销力度,拓展营销渠道,加快推行服装外贸出口制。

(4)wt战略。包括:熟悉国际服装行业内的相关规则,深入了解出口市场对服装进口的相关规定;加强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意识,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手段;加强对我国服装品牌的管理,保护知识产权。

3 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服装业面临的挑战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严峻,因为劳动力更为低廉的国家的服装生产正在蓬勃发展,而知名品牌的服装几乎被发达国家所占据。中国服装业要在国际市场中发展及壮大,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出发,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大规模产业集群;有针对性地进行行业信息平台建设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虚拟经营;对服装产品质量监督和标准制进行修订,使之与国际接轨;加强企业的品牌意识,争创世界一流品牌;加大营销力度,拓展营销渠道,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强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意识,熟悉游戏规则,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引进和培养服装相关的高级人才,加强与国际合作与交流;要大力推广虚拟经营在整个行业的实行。相信通过一系列的战略策划的实施,有朝一日,中国将会成为世界服装“品牌强国”,诞生像世界五大时装之都:米兰、巴黎、纽约、伦敦、东京一样的引导世界服装潮流的大都市。

参考文献

1 席酋民. 跨国企业集团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中国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3 世界经济年鉴(2004/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4 郭建南,郑?矗?泼骼?我国休闲服装市场调查与品牌发展策略研究[j].丝绸,2006(4)

5 丁国强.我国服装业现状与趋势分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10)

6 贺政国.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对外经贸实务,2004(12)

7 耿建明.服装业现状及出路探讨[j].经济师,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