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国际关系毕业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10-18 17:43:26
国际关系毕业论文

国际关系毕业论文第1篇

(一)国际组织间关系中的成员国因素

成员国为什么能影响国际组织间关系?这是因为国家可以对国际组织施加控制。在一般的委托关系中,为了防止人的偷懒和道德风险行为,委托人在授权人完成某种任务时要设计一套控制机制。比如在美国国会与行政机关的委托关系中,作为委托人的国会开发了两种机制来监督行政机关的行为:一是“监督巡查”,这是一种直接的、集中的、积极的监督机制;二是“自动火警”机制,国会可以通过公民个体、有组织的利益集团等第三方的申诉来监督行政机关的行为。

国家在授权国际组织时,同样也设计了大量控制机制以防止国际组织的懈怠和逆向选择的风险。首先,国家可以制定规则,明确国际组织的权限、决策程序以及可使用的工具。在建立国际组织时,成员国一般都会制定国际组织的章程。这些组织章程就是一种基于规则的授权。其次,国家给国际组织设置任务目标。目标的设定实际上也限制了国际组织行动的范围,国际组织的行动只能沿着既定的目标行进。再次,国家通过建立检查、监控以及报告制度对国际组织的行为进行控制。最后,国家可以通过挑选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对国际组织施加控制。相比较而言,在上述控制机制中,国际组织的决策程序是国家控制国际组织最最有力的机制,无论是采用“全体一致”还是“多数原则”,国家都可以确保国际组织在行动中贯彻国家的意志。正如芭芭拉·凯里迈诺斯所云,虽然国家可以将委托作为工具来促进自己的利益,但它们在授权中相当审慎,以防止人脱离自己的控制。以北约与欧洲安全与防务政策为例,二者都是建立在政府间主义的基础之上的。由于国家安全领域的敏感性,这两个组织或者制度的行动都受成员国的控制。

国家能对国际组织施加控制意味着国家影响甚至决定着国际组织的对外关系。国际组织要同其他国际组织建立某种联系也大多是在成员国的推动下进行的,没有国家的赞同与默许,国际组织之间无法建立正式的关系。

(二)国际组织间关系中国际组织自身因素

国际组织本身也会对它与其它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国际组织并非是国家的附属物,而是具有自主性的行为体。首先,为了让国际组织更有效的完成任务,国家往往会赋予国际组织一定的自由裁量权。由于问题领域的复杂性,国家不可能全面了解真实的情况,故而赋予国际组织便宜行事、因地制宜的决策权。利用国际组织的专业性知识和丰富经验来解决问题正是国家委托国际组织的初衷。如果国家事无巨细的参与问题的解决,也就没有必要授权国际组织去处理。其次,控制机制的缺陷。在委托关系中,人自主性的大小还取决于控制机制的严格程度。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国家在多数情况下不可能建立完善的控制机制来时时监督国际组织的行为。再有,如果建立严格控制机制的成本超过收益的话,国家也不会建立严格的控制机制。最后,国际组织也会采取某种策略来争取自主性。国际组织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组织机构,由于内部职员对组织生存的关注,它们都希望获得更多的预算、组织任务与执行机会。因而,国际组织会采取重新解释组织职权与其它规则、加大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渗透、缓解国家监督等策略来增加国际组织的自主性。

国际组织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它们有自己独特的利益诉求。这就意味着一个国际组织与其他国际组织是否建立关系,建立什么样的关系也取决于国际组织自身的需求。

综上所述,国际组织研究中的委托理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也给我们理解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国际组织研究中的委托理论为我们认识国际组织间关系的演变发展的动力提供了一个方向。依据委托视角下的国家与国际组织的关系,我们可以推断出国际组织间关系演变与发展的动力有两个:一方面是成员国的推动力;二是国际组织自身的推动力。

国家是国际组织间关系形成与发展的推手,国际组织间关系形成与演变都要满足其成员国的利益需求。没有国家的支持或者默许国际组织之间无法就其关系做出任何制度性的安排。比如,美洲国家组织与南美联盟之间曾打算在解决南美地区争端中建立起协作性关系,但由于委内瑞拉等国的反对而作罢。欧盟与北约的关系中,土耳其与塞浦路斯也曾利用手中的否决权阻碍欧盟与北约建立正式性的交流机制。另外,成员国之间的关系也决定了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例如,由于上海合作组织与集体安全组织的主导成员国之间存在合作关系,这两个组织之间的合作就大于竞争。

国际关系毕业论文第2篇

关键词:新闻自由 司法独立

引言

新闻自由源自作为民主制度下的言论自由,但是又不同于言论自由,新闻媒体被称为继立法、行政、司法之后的“第四种权力”,新闻记者更被称为无冕之王,新闻媒体似乎可以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另一方面,司法独立作为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屏障,天然的排斥外力的干预。任何社会不能拒绝新闻自由,否则这样的社会将是极权社会;任何社会也不能缺少司法独立,否则这样的社会将是不存在公正、犯罪横行的悲惨社会。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平衡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权力的有效保障,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新闻自由与公众知情权

在西方,最初的大众传播手段即印刷术的出现,成为推动民主建立的原始动力之一。当时,作为新知识新思想载体的书籍承担起批判传统社会的功能。虽然各国统治者和官方教会都极力实行言论控制,但西方社会具有多元化特征,各民族国家并立但又相互紧密联系和影响、各国发展的不平衡、政教分立、教会内部的分裂等因素,以及思想家和学者追求真理的勇气等,都使思想的控制难以奏效。

同样,那些曾为民主理想而奋斗的政治思想家都认识到言论自由是民主制度的基石。民主制度以公民和各种社会集团自由平等地参与为基础,在各种政治力量的公平竞争和妥协中形成政治决策。新闻自由是民主价值观在传播领域的表现。民主社会的大众传播不能允许传播手段为政府和少数权势集团所垄断,从而形成对人民大众一边倒的强制性灌输,它要求保障不同意见的自由表达,实现一种不同知识和观念的自由市场。

美国民主之父杰斐逊留下了一段十分著名的话:“民意是我们政府的基础。所以我们先于一切的目标是维护这一权利。如果由我来决定,我们是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没有政府的报纸,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这段语录被美国新闻界作为标准高悬于各报社的墙上。杰斐逊坚信:“人可以靠理性和真理来治理。所以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向他开放一切通往真理的道路。迄今为止所发现出来的最有效的道路便是新闻自由。”他认为,“可以放心地信任”人民,“让他们听到每一种真话和谎言,并且作出正确的判断。”(1)

在现代民主社会,公民有获得参政的权利。但人民只能根据得到的信息作出决定,而这些信息主要是由媒介提供的。如果公民没有得到充分、正确、全面的信息,也就没有“充分知情的民主”(well-informed democracy),因此新闻自由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前提。新闻媒体向公众提供信息,也就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要求。知情权(right to known),国内又译为获知权、知晓权等,指公民了解政府和行政机关的各种公共信息的权利。它是在当代西方得到承认的一项新的公民权利、民主权利。知情权连接新闻自由和公众参与权,如果公众不能有效获取新闻信息,甚至不能获取信息,那么知情权得不到保障,公众在对信息不能有效占有的情况下参与国家和社会活动,必然导致参与范围狭窄,参与深度不够,进而使参与行为表面化形式化。实现知情权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政府和行政机关主动将信息公开,另一种是便是新闻记者对信息的挖掘。前一种是政府机关应尽的义务,后一种则关系到新闻采访和出版问题。有关对政府不理的事件,政府很大程度上不愿意公开,但公众又有权知晓,这时媒体就必须担当这个任务。媒体担当这个任务的理论基础就是新闻自由,通过新闻自由实现公众知情权。

二、司法独立与社会正义

另一方面,司法独立作为一项基本原则也规定在各国宪法之内。司法独立是司法的当然要求,裁判者独立于两造超然于待决纠纷是案件得到公正审理的前提条件。现代法律理论的发展将正义区分为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其中程序正义基本内容中就包含着司法独立。司法独立作为程序正义的基本内容,其含义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法官中立,任何人不能充当自己的法官,法官与待决纠纷之间不存在任何可能影响使纠纷公正审理的因素;法官独立,法官仅凭自己的良心和理性以及经验裁判,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制约,法官可以基于特定理由排除该因素的影响;3、消极裁判,法官审理案件严格遵循不告不理原则,不主动审理案件,审理事实限于所控事实,所深被告限于指控书所载被告,裁判罪名限于指控罪名。一般而言,司法独立主要又指法官或法院独立于其它机构和个人,其它机构和个人不能干预法官审理案件,不能对法官施加任何可能影响案件公正裁判的外力。对法院正在审理的案件的评论报导,应当受到特别限制,新闻采访只能是纸面的记载,不能懈怠录音机、录像机进入法庭。

司法独立被无数次重申作为司法乃至宪法的基本原则不是偶然的。司法最终解决的原则表明司法作为社会纠纷解决方式的终局性、不可重复性,因此司法必须保证绝大部分纠纷得到公正处理,使整个社会正义在司法过程中得到绝大部分的实现,否则司法就会被人们抛弃。在实体法公正的前提下,案件得到公正审理的基础就是审理过程必须公正,无偏私,即程序正义(又称程序公正)。司法独立对社会正义的保障,就是通过对审理案件的裁判者的规范,保证裁判者中立独立的地位来实现,任何有违裁判者独立中立性行为的出现,都是对司法独立的严重违反,法庭必须排除,甚至不惜重新开始审理过程。

三、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

新闻自由保障公众知情权的有效行使,但新闻本身也有一些局限性。比如,由于电视新闻必须吸引大量观众和压缩报导以适应节目时间紧凑的特点,所以几乎不可避免地有过于简单化、琐碎和哗众取宠的毛病。由于追求效果,往往热衷于新闻的刺激性。所以很自然,事务的常态不是新闻,变态才是新闻。“好消息不是新闻”,“坏消息才是好新闻”。人们都在工作不是新闻,罢工才是新闻;西方新闻界流行一句很形象的话,“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另外,新闻到底应当深入到社会何种程度,如何解决新闻自由与其它权力(权利)的冲突?在司法方面,新闻自由在何种程度上才是既保障了自由又无害于案件公正审理?媒体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在实现审判公开的同时,又可能对另一重要的法制原则——司法独立构成威胁。诚如有学者所言:“现代大众传播工具如新闻报纸、无线电与电视等之发达,往往对于法官独立性构成威胁。由于大众传播工具对于司法领域之报导,而对司法之影响程度亦日渐上增,因为整个社会舆论,均为大众传播工具所控制,有些法官之审判,就可能受此等组织之传播系统所控制之舆论所左右,而失却独立审判之立场。”可见,对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作一番有效分析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首先,新闻在司法上作用就是新闻监督,以媒体报导间接实现审判公开,具有以下特点:一方面,现代社会人们工作繁忙,时间紧张,居住分散,不太可能经常以旁听的方式去了解司法、监督司法,因此使直接审判公开呈现一定的局限性,而公民对于法院审判的案件应当享有知情权,这样就为间接审判公开留下了合理的空间。媒体报导和监督恰恰充当了扩大审判公开范围、最大限度实现公民知情权与监督权的角色。另一方面,直接审判公开需要必要的物质条件,许多地区法院由于受审判场所、设施的限制,往往不能满足群众旁听的需要,有时甚至发生影响法庭秩序的情况。通过媒体报导实现间接公开,可以弥补审判场所、设施的不足,成为公民了解司法、监督司法的主要途径。

其次,司法对新闻报导具有天然的排斥倾向。司法的独立性要求法官必须保证自身的超然性,美国法院规定:法庭和法庭的一切设施受法庭控制,法官有责任严格控制法庭和法院处所的环境以确保传媒和公众不干预被告接受公正审判。法官可运用若干程序上的方法来排除报导带来的不利影响,包括:(一)推迟审判案件直到偏见的危险消除;(二)如果有关的报导尚未充斥整个州,将案件转移到另一县区,或从另一县区引进陪审员以代替转移案件;(三)监督对陪审团成员的预先审核,以确保对被告的清白与否抱有先入为主的候选人不能入选陪审团;(四)隔绝证人或至少警告他们在作证前不要听从传媒对于诉讼的报导;(五)命令重新审理;(六)限制性命令,禁止案件的所有当事人向传媒做出带有倾向性的陈述。保证司法独立是案件审理的前提,无论媒体发表何种言论,只要可能影响案件审理,法庭就必须加以排除。

但是必须指出,虽然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之间存在着矛盾,但是并不表明二者不可调和。美国虽然1972年布朗兹伯格诉哈耶斯一案中联邦最高法院否定了新闻记者享有不披露秘密信息来源的特免权,但是由于是以5:4微略优势票获胜,且投决定性一票的鲍威尔大法官赞同另外四位法官的看法,认为在其它情形下应当给予新闻记者至少是有限的拒绝披露秘密信息来源身份的作证特免权。自此,给予记者作证特免权以保护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所规定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就成为美国法律界和新闻界热切探讨的问题。目前美国一共有31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建立了保护记者不披露秘密信息来源身份的作证特免权,一些州通过法院判例也确立了限制性的新闻记者作证特免权,显然如果没有司法独立,法院一定不能确立保护新闻自由的判例比国内影响立法机构立法。(2)司法独立由此对新闻自由产生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新闻监督作为保证审判公开的一项举措,使法官在公开中裁判案件,有力的防止其它机关和个人的不当干预,有力保障了法官独立判案,毫无疑问促进了案件的公正审理,对维护司法独立有着极大的保障作用。

处理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必须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笔者认为,新闻自由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引申出来的权利必须得到保护,同时司法独立作为维护社会正义的基础也必须得到体现,在一般情形下,应当坚持新闻自由的优先地位,新闻记者应当享有包括采访、出版司法事件的权利,新闻记者对秘密信息来源应当享有拒绝披露的权利,只有在记者掌握的材料是对案件审理的关键证据时才能被法院强制披露,但是如果新闻自由所保护的利益面对的是司法独立所保护的国家安全利益时,则必须让位于司法独立。总之,披露应当是非常情形才得以允许。

参考文献

国际关系毕业论文第3篇

关键词:新闻自由 司法独立

引言

新闻自由源自作为民主制度下的言论自由,但是又不同于言论自由,新闻媒体被称为继立法、行政、司法之后的“第四种权力”,新闻记者更被称为无冕之王,新闻媒体似乎可以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另一方面,司法独立作为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屏障,天然的排斥外力的干预。任何社会不能拒绝新闻自由,否则这样的社会将是极权社会;任何社会也不能缺少司法独立,否则这样的社会将是不存在公正、犯罪横行的悲惨社会。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平衡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权力的有效保障,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新闻自由与公众知情权

在西方,最初的大众传播手段即印刷术的出现,成为推动民主建立的原始动力之一。当时,作为新知识新思想载体的书籍承担起批判传统社会的功能。虽然各国统治者和官方教会都极力实行言论控制,但西方社会具有多元化特征,各民族国家并立但又相互紧密联系和影响、各国发展的不平衡、政教分立、教会内部的分裂等因素,以及思想家和学者追求真理的勇气等,都使思想的控制难以奏效。

同样,那些曾为民主理想而奋斗的政治思想家都认识到言论自由是民主制度的基石。民主制度以公民和各种社会集团自由平等地参与为基础,在各种政治力量的公平竞争和妥协中形成政治决策。新闻自由是民主价值观在传播领域的表现。民主社会的大众传播不能允许传播手段为政府和少数权势集团所垄断,从而形成对人民大众一边倒的强制性灌输,它要求保障不同意见的自由表达,实现一种不同知识和观念的自由市场。?

美国民主之父杰斐逊留下了一段十分著名的话:“民意是我们政府的基础。所以我们先于一切的目标是维护这一权利。如果由我来决定,我们是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没有政府的报纸,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这段语录被美国新闻界作为标准高悬于各报社的墙上。杰斐逊坚信:“人可以靠理性和真理来治理。所以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向他开放一切通往真理的道路。迄今为止所发现出来的最有效的道路便是新闻自由。”他认为,“可以放心地信任”人民,“让他们听到每一种真话和谎言,并且作出正确的判断。”(1)

在现代民主社会,公民有获得参政的权利。但人民只能根据得到的信息作出决定,而这些信息主要是由媒介提供的。如果公民没有得到充分、正确、全面的信息,也就没有“充分知情的民主”(well-informed democracy),因此新闻自由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前提。新闻媒体向公众提供信息,也就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要求。知情权(right to known),国内又译为获知权、知晓权等,指公民了解政府和行政机关的各种公共信息的权利。它是在当代西方得到承认的一项新的公民权利、民利。知情权连接新闻自由和公众参与权,如果公众不能有效获取新闻信息,甚至不能获取信息,那么知情权得不到保障,公众在对信息不能有效占有的情况下参与国家和社会活动,必然导致参与范围狭窄,参与深度不够,进而使参与行为表面化形式化。实现知情权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政府和行政机关主动将信息公开,另一种是便是新闻记者对信息的挖掘。前一种是政府机关应尽的义务,后一种则关系到新闻采访和出版问题。有关对政府不理的事件,政府很大程度上不愿意公开,但公众又有权知晓,这时媒体就必须担当这个任务。媒体担当这个任务的理论基础就是新闻自由,通过新闻自由实现公众知情权。

二、司法独立与社会正义

另一方面,司法独立作为一项基本原则也规定在各国宪法之内。司法独立是司法的当然要求,裁判者独立于两造超然于待决纠纷是案件得到公正审理的前提条件。现代法律理论的发展将正义区分为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其中程序正义基本内容中就包含着司法独立。司法独立作为程序正义的基本内容,其含义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法官中立,任何人不能充当自己的法官,法官与待决纠纷之间不存在任何可能影响使纠纷公正审理的因素;法官独立,法官仅凭自己的良心和理性以及经验裁判,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制约,法官可以基于特定理由排除该因素的影响;3、消极裁判,法官审理案件严格遵循不告不理原则,不主动审理案件,审理事实限于所控事实,所深被告限于指控书所载被告,裁判罪名限于指控罪名。一般而言,司法独立主要又指法官或法院独立于其它机构和个人,其它机构和个人不能干预法官审理案件,不能对法官施加任何可能影响案件公正裁判的外力。对法院正在审理的案件的评论报导,应当受到特别限制,新闻采访只能是纸面的记载,不能懈怠录音机、录像机进入法庭。

司法独立被无数次重申作为司法乃至宪法的基本原则不是偶然的。司法最终解决的原则表明司法作为社会纠纷解决方式的终局性、不可重复性,因此司法必须保证绝大部分纠纷得到公正处理,使整个社会正义在司法过程中得到绝大部分的实现,否则司法就会被人们抛弃。在实体法公正的前提下,案件得到公正审理的基础就是审理过程必须公正,无偏私,即程序正义(又称程序公正)。司法独立对社会正义的保障,就是通过对审理案件的裁判者的规范,保证裁判者中立独立的地位来实现,任何有违裁判者独立中立的出现,都是对司法独立的严重违反,法庭必须排除,甚至不惜重新开始审理过程。

三、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

新闻自由保障公众知情权的有效行使,但新闻本身也有一些局限性。比如,由于电视新闻必须吸引大量观众和压缩报导以适应节目时间紧凑的特点,所以几乎不可避免地有过于简单化、琐碎和哗众取宠的毛病。由于追求效果,往往热衷于新闻的刺激性。所以很自然,事务的常态不是新闻,变态才是新闻。“好消息不是新闻”,“坏消息才是好新闻”。人们都在工作不是新闻,罢工才是新闻;西方新闻界流行一句很形象的话,“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另外,新闻到底应当深入到社会何种程度,如何解决新闻自由与其它权力(权利)的冲突?在司法方面,新闻自由在何种程度上才是既保障了自由又无害于案件公正审理?媒体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在实现审判公开的同时,又可能对另一重要的法制原则——司法独立构成威胁。诚如有学者所言:“现代大众传播工具如新闻报纸、无线电与电视等之发达,往往对于法官独立性构成威胁。由于大众传播工具对于司法领域之报导,而对司法之影响程度亦日渐上增,因为整个社会舆论,均为大众传播工具所控制,有些法官之审判,就可能受此等组织之传播系统所控制之舆论所左右,而失却独立审判之立场。”可见,对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作一番有效分析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首先,新闻在司法上作用就是新闻监督,以媒体报导间接实现审判公开,具有以下特点:一方面,现代社会人们工作繁忙,时间紧张,居住分散,不太可能经常以旁听的方式去了解司法、监督司法,因此使直接审判公开呈现一定的局限性,而公民对于法院审判的案件应当享有知情权,这样就为间接审判公开留下了合理的空间。媒体报导和监督恰恰充当了扩大审判公开范围、最大限度实现公民知情权与监督权的角色。另一方面,直接审判公开需要必要的物质条件,许多地区法院由于受审判场所、设施的限制,往往不能满足群众旁听的需要,有时甚至发生影响法庭秩序的情况。通过媒体报导实现间接公开,可以弥补审判场所、设施的不足,成为公民了解司法、监督司法的主要途径。

其次,司法对新闻报导具有天然的排斥倾向。司法的独立性要求法官必须保证自身的超然性,美国法院规定:法庭和法庭的一切设施受法庭控制,法官有责任严格控制法庭和法院处所的环境以确保传媒和公众不干预被告接受公正审判。法官可运用若干程序上的方法来排除报导带来的不利影响,包括:(一)推迟审判案件直到偏见的危险消除;(二)如果有关的报导尚未充斥整个州,将案件转移到另一县区,或从另一县区引进陪审员以代替转移案件;(三)监督对陪审团成员的预先审核,以确保对被告的清白与否抱有先入为主的候选人不能入选陪审团;(四)隔绝证人或至少警告他们在作证前不要听从传媒对于诉讼的报导;(五)命令重新审理;(六)限制性命令,禁止案件的所有当事人向传媒做出带有倾向性的陈述。保证司法独立是案件审理的前提,无论媒体发表何种言论,只要可能影响案件审理,法庭就必须加以排除。

但是必须指出,虽然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之间存在着矛盾,但是并不表明二者不可调和。美国虽然1972年布朗兹伯格诉哈耶斯一案中联邦最高法院否定了新闻记者享有不披露秘密信息来源的特免权,但是由于是以5:4微略优势票获胜,且投决定性一票的鲍威尔大法官赞同另外四位法官的看法,认为在其它情形下应当给予新闻记者至少是有限的拒绝披露秘密信息来源身份的作证特免权。自此,给予记者作证特免权以保护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所规定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就成为美国法律界和新闻界热切探讨的问题。目前美国一共有31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建立了保护记者不披露秘密信息来源身份的作证特免权,一些州通过法院判例也确立了限制性的新闻记者作证特免权,显然如果没有司法独立,法院一定不能确立保护新闻自由的判例比国内影响立法机构立法。(2)司法独立由此对新闻自由产生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新闻监督作为保证审判公开的一项举措,使法官在公开中裁判案件,有力的防止其它机关和个人的不当干预,有力保障了法官独立判案,毫无疑问促进了案件的公正审理,对维护司法独立有着极大的保障作用。

处理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必须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笔者认为,新闻自由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引申出来的权利必须得到保护,同时司法独立作为维护社会正义的基础也必须得到体现,在一般情形下,应当坚持新闻自由的优先地位,新闻记者应当享有包括采访、出版司法事件的权利,新闻记者对秘密信息来源应当享有拒绝披露的权利,只有在记者掌握的材料是对案件审理的关键证据时才能被法院强制披露,但是如果新闻自由所保护的利益面对的是司法独立所保护的国家安全利益时,则必须让位于司法独立。总之,披露应当是非常情形才得以允许。

参考文献:

国际关系毕业论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179-02

引言

根据2011年国家高职教育12号文件精神,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可以概括为: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掌握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一定的商务操作技能和业务处理能力,能够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参与国际商务活动、从事一般国际商务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写毕业论文,就是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分析和解决自己在商务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训练。

毕业设计(论文)一般分为准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阅读文献)、撰写提纲、第一稿、第二稿、第三稿、定稿与答辩几个阶段。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进行的指导,首先要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搜集资料的路途与方法,使学生尽快收集到与毕业设计(论文)有关的文献资料;其次要指导学生编写论文提纲,构思论文的理论框架、确定主题;再次要指导论文的写作,包括完善论文内容、修改、确定终稿;最后进行论文答辩指导。

在传统的论文指导模式下,由于师资、教学管理、学生实习等环节的衔接不够完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指导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指导老师和学生交流渠道单一;(2)时空限制导致沟通不畅;(3)缺乏资源共享;(4)缺乏过程性评价;(5)缺乏动态管理。

网络环境下的毕业论文(设计)远程指导是指教师通过构建毕业论文指导网站,结合电子邮件、BBS、QQ的方式传递信息,进行网络资源查询、资源共享、互动交流,完成全程跟踪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创作的过程。

本文根据论文写作的阶段性,分别就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写前辅导、写中指导、写后修改及论文答辩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写前辅导

在论文写作前期阶段,学生主要了解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毕业论文进度要求、参考资料收集整理方法等问题。所以毕业论文指导网站设计首先要有毕业论文指导模块,内容包括毕业设计与论文的选题、材料的收集与整理、毕业设计与论文的结构、毕业设计与论文的写作、毕业设计与论文的答辩与评价等内容。指导老师结合网站,利用8-10个课时时间在学生出去实习之前,开设毕业论文指导课程,介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的相关知识和技巧。从专业要求出发,围绕岗位的核心能力与岗位需求、指导学生撰写与实际商务活动密切相关的毕业论文。在学生离校参加顶岗实习前,教师要给学生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明确论文写作各个阶段的时间要求和质量标准。

在此过程中,要大力鼓励双师型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并鼓励指导教师利用课余与假期,深入到行业企业,承担企业项目开发、技术翻译、业务培训等。同时,阶段性地邀请行业专家或经验丰富的业内人士到学校作报告,在职业技能方面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进行业务指导,以提升团队的双师素质。因为指导教师只有了解了商务流程的环节,明确了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对国际商务活动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写作。

二、写中指导

在论文写作中期阶段,主要检查论文选题是否符合学校有关毕业论文选题的要求,重点评估论文选题的现实意义。论文选题模块是在高职商务英语毕业论文指导网站中的关键模块:此模块主要是让学生根据个体的思考,并且结合参考文献资料、数字化图书馆等资源,选定毕业论文题目,同时将论文的基本思路、计划都在平台上登记。

论文选题是论文的灵魂,也是论文主题思想。参考文献作为阐发作者见地的佐证或背景资料,能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或经典论述。因此针对上述情况,指导老师要在网络中共享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学术网站,指导学生经常阅读有关的网络教育期刊、期刊资源库,明确哪些问题已被研究,进展状况如何,以及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找到研究的起点。

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实习时间长,占在校的三分之一多,除了在校两年内的各种实习和实训,还有一年的毕业实习时间。他们在单位实习过程中,通过实际工作,边学边干,将在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中,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更注重的是论述其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锻炼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熟悉工作环境和程序,容易在工作实践中发现其中存在的漏洞与问题,便有了论文写作的题材与灵感,更能提出工作中的问题。如我院2008级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商务实务操作”“商务信函语言特征”“商务交际技巧和礼仪”“中西文化差异”等选题都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在毕业论文写作中,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选题时往往忽视了自己的工作实际,转而上网找一些与自己工作岗位相差甚远的选题。如:国际贸易的创新、中国入世对国内产业结构的影响、民营企业如何应对反倾销等。像这样的选题过大过空,不符合实际,以高职毕业生目前的知识储备、科研能力是不可能完成这样的论文的。这时,指导老师要鼓励学生多与实习单位的同行交流,凡是对自己研究的问题有兴趣的人都应多多接触,多多交流。在交流、讨论中,尤其是在热烈争论时的思维交锋中,产生脑力风暴,有效地集思广益,开拓思路,引发创造性思维,追踪商务贸易、高职商务英语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树立超前意识,提出有价值的论题。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论文选题,从学术性、可行性、规范性等方面审核选题。选题通过的学生就可以开始准备毕业论文的撰写;选题未通过的学生,指导教师将给予相应的修改建议,学生修改或调整选题后,再提交给指导教师审核。指导老师在检查论文开题报告时,要组织院系,甚至可邀请外校同行专家参加开题报告会,论证选题的可行性和应用性。

总的来说,通过网络系统,学生无论在哪里实习都可以在论文选题上与指导教师通过网络多联系多沟通,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毕业论文的论题。

三、写后修改

在论文创作后期阶段,指导老师主要检查论文一稿、二稿直至终稿的完成情况,督促学生及时完成论文写作。写后修改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论文写作和指导中耗时最长的阶段,也是问题比较集中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以下问题出现比较多:

(一)英语文章少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生源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自学能力比较弱,所以,尽管经过两年的英语语言学习和训练,毕业生的英语应用水平仍相对比较低,词汇量小,语法错误常见,句式选择不恰当。在毕业论文撰写基本上都没有办法用英语写作。

(二)论文结构不规范

毕业生在布局谋篇,段落衔接,句子结构、标点符号的使用等方面出现错误,甚至出现错别字。结构不合规范的现象也处处可见,字体、字号不对,页眉页脚设置错误,缺少摘要和关键词,字数不足,参考文献少,佐证材料不全等问题都比较多。

(三)论文质量不高

毕业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后,不少人撰写论文的态度不认真,很少主动与指导教师沟通,等到要上交的时候,就从网络上抄袭、拼凑,甚至全篇下载,匆忙敷衍,导致毕业论文的质量不高。

毕业论文指导交流模块在写后修改阶段有着重要的地位,系统为每个学生与指导教师建立了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为每个关系建立了专题交流区,从而能开展针对性强的指导与交流。首先指导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毕业论文相关样例(如目录、摘要、正文和致谢的样例细化描述)、毕业论文评价标准等,学生根据论文选题与参考资料,使用论文样例完成论文初稿的撰写,并以附件的形式上传到系统平台。在撰写过程中,若碰到困难,可以及时在专题交流区中留言。指导教师查看论文,并审核、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在专题交流区中,对于学生提出疑问进行针对性的解答,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论文写作任务。

毕业论文指导交流模块为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了高效、交互式论文专题交流区,增加交流渠道,并对指导过程进行记录,有效地规范了指导过程,并可对指导过程进行评价。在此过程中,每个指导教师必须充分熟悉论文指导工作的各个环节,明确每个环节的具体标准和要求,严格按时间进程和论文的质量标准进行管理和操作。

四、论文答辩

在论文创作完成后,主要检查论文答辩和成绩评定。在论文答辩过程中,有些同学由于在外地实习无法回校答辩,这时可采取网络论文答辩的方式。学生把毕业论文上传到毕业设计(论文)网站中,指导老师负责把学生论文发到答辩委员会老师的邮箱,答辩委员把对论文的评语及签字在网上填写完整。答辩前,每个学生把自己的论文答辩提纲做成PPT,指导老师在答辩前把学生的PPT上传到答辩系统。然后学生通过语音或视频传输的方式对论文进行答辩。答辩结束后,答辩老师给出答辩综合评议和成绩,并签字。我院08商英的同学由于很多同学都到广东实习,无法赶回学校答辩,就采取了网络答辩的方式,节约了学生往返的成本,受到学生的欢迎,取得良好的效益。

五、结语

总的来说,网络环境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论文(设计)指导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自觉性,实现学习资源的优化和共享,加强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和指导过程的互动性,实现管理过程的高效性和科学性,是教育教学现代化的完美体现,也是未来教育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郭强.论基于网络的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0.

[2]孙耀庭.毕业论文的远程指导与过程监控[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07.4.

[3]胡兆欣.基于网络的高职高专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教学方法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0(12).

[4]陈春凤,陈连根.基于网络的开放教育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0.12.

[5]徐行,郝大鹏.高职高专毕业设计指导与管理平台构建研究[J].价值工程,2010.29.

[6]代君,程霄.新形势下毕业设计(论文)网络指导交流模式初探.教育与职业,2008.8.

[7]王海岳.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毕业论文工作改革探讨[J].江苏高教,2008.6.

国际关系毕业论文第5篇

第一,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大多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这个时候正是毕业生忙着奔走于各种人才市场求职的时间。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还要考虑就业等实际问题,势必影响学生的毕业设计时间和质量。而且,毕业设计通常是在全部专业课程结束后才开始,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课程和毕业设计的联系,很多学生专业课学完了,仍然不知道学了这门课程到底有什么用。调查问卷发现,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学生基本上将精力放在实习和找工作上,花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很少,不少学生只用几周时间匆忙写作,他们认为毕业论文对今后的事业发展影响一般甚至没有什么影响,学校不会在毕业论文这个环节为难 大家,最终的通过率可达百分之百。

第二,毕业设计的选题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异,与就业岗位的贴近度比较低,没有将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及就业岗位结合起来。毕业设计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与专业结合不紧密,与实习工作关联性不强。通过调查发现:近一半的毕业生认为选题的范围太大,超出了其驾驭能力,一半的毕业生认为专业知识不足是其撰写毕业论文的瓶颈,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毕业设计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强,无法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不到位,在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中,有些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力度不够,形式化较为严重;有些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落不到实处,奖惩措施不得当,评审、答辩等过程不规范、不公正;有些学校一个教师同时指导毕业设计的学生达到十几个甚至更多,使教师在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的精力投入相对不足,造成学生的毕业设计水平低下,尤其有些指导教师缺乏责任感,只忙于自身事务,在指导过程中对学生不负责任、不严格要求,直接影响到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第四,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理论课教师已经基本满足教学需要,而具有实际操作技能教师的短缺仍是各个高职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毕业设计基本上由校内指导教师全程辅导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撰写、答辩准备等,具有企业经历的实践能力强,掌握行业前沿技术,了解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的偏少。虽然很多高职院校一直在努力建设“双师型”队伍,但大部分“双师型”教师只有短期的社会实习或挂职锻炼经历,真正具有社会或企业实际操作经验的教师非常少,所以对一些具体的、实践性较强的毕业设计指导不力,甚至闭门造车,脱离实际。

第五,在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上,教学管理部门很多没有制定一套统一的评价体系标准。因此,在进行评定时,主观随意性比较大,无法客观地评定学生毕业设计的真实水平。这种以主观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一方面,违背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另一方面,压抑了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兴趣和积极性。基于这种评价体系,许多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花太多的精力去做毕业设计。

国内学者对毕业设计的理论研究大多集中在问题、对策等宽泛课题上,很少有针对高职专业及专业方向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实践研究,且研究缺乏系统性,而对于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设计的研究更不多见。目前,高职院校对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改革,也更多地停留在存在问题的研讨,更关注于师生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思想教育工作,而缺乏对毕业设计流程系统性设计的思考与改革,缺乏对毕业设计依托有效载体的探寻与研究,缺乏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管理机制的有效探索与实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及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外贸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大多数高职院校都纷纷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这个热门专业。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培养的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面向外贸行业企业一线的从事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等工作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毕业设计工作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述问题。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思路

根据以上情况的分析,我们认为无论是形势所迫,还是就业岗位的要求,作为最重要的实践环节之一,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都必须改革。

(一)完善毕业设计过程监控

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耗时长、涉及人员广、管理难度大,其良好运转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要加强对毕业设计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建立层次分明、职责清晰的毕业设计管理机构,严格执行毕业设计的规章制度,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和监控,构建由教务处、系部、教研室多层次、多角度的过程监控体系,对毕业设计的重要节点,如选题、开题、课题实践、答辩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教务处要对毕业设计工作进行宏观管理,负责出台各类管理文件及规定,并监督、检查、评价各系部执行管理规定的情况和成效;各系部根据学院的相关规定,结合本系实际,制订一些开展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具体规定和要求,并随时监督检查各教研室的执行情况;教研室主任则按院、系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各项规定和要求,认真组织师生开展并落实好各个环节的工作,以此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毕业设计选题应体现岗位工作任务要求

选题是实现毕业设计教学目的、确保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应用型人才,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学历较低,理论知识较薄,但对其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要做到将毕业设计与学生就业实际有机结合,一定要坚决淘汰多年重复、陈旧,与就业岗位贴近度不高、实际应用价值低的课题,启用具有鲜明岗位特色、实际应用价值高的课题。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保证毕业设计环节教学质量。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前提必须符合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紧依托外贸行业企业的一线岗位。毕业设计选题系统的构建应围绕国际贸易实务专业面向的国际货代业务、外贸跟单业务、外贸单证业务、报关业务、报检业务等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能力要求。基于以上分析,构建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系统,如图1所示。

(三)毕业设计应与专业课程同步进行

在毕业设计时间安排上,将其与其他专业课程同步安排,有利于加强专业课程与毕业设计课题之间的联系,通过提前进入毕业设计创意构思,来达到促进专业课程学习的目的,有效解决了专业课程学完之后,学生仍然不知道学有何用的问题,从而形成一个毕业设计的创意构思激发专业学习的热情,良好的专业基础反过来又可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相互促进的良性系统。以基本学制为三年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一、二学期在《外贸商品学基础》等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完成后,利用寒暑假期安排学生去外贸企业调研,学生完成相关外贸企业及产品的资料收集,形成外贸企业和产品基本信息表;三、四学期在完成《国际货代业务》、《外贸单证实务》、《报关实务》等相关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后,在原来调研的企业中挑选一个岗位,搜集资料形成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报告,并由相关任课老师进行指导;第五学期在学习《外贸综合实训》等专业拓展课程后,以原有的调研结果为基础,设计《外贸综合实训报告》,进一步进行各岗位工作任务的训练;第六学期结合毕业实习或就业的具体情况,挑选其中一个工作任务进行毕业设计,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专业技能,学校专任教师负责时间节点控制、撰写规范性指导。如图2所示。

(四)实行“双导师制”

在指导教师队伍上,从企业一线聘请高技能人才充实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是缓解目前毕业设计指导师资不足的有效方式,也是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师资队伍建设的快捷途径。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不但实践能力强,掌握行业前沿技术,了解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且往往还能为学校带来大量的人才需求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校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同时,潜移默化地熟悉企业工作方式、工作环境,促使学生更好、更快地实现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结合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由兼职教师指导毕业设计,在企业内完成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毕业设计作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为兼职教师配备相应的专职教师,实行“双导师制”,由兼职教师指导专业技能,专职教师负责时间节点控制、撰写规范性指导。

(五)采取灵活多样的设计形式

许多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的形式都是单一的论文形式,论文的框架要求及字数限制使得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时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很多依然停留在阐述“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等问题上,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和培养。为了反映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作为最终检验成果的毕业设计,它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例如,可以《外贸商品学基础》等课程为依托,结合学生具体的实习单位或者调研的外贸企业,针对其外贸业务操作中遇到的某个问题,形成的企业或产品分析报告;可以《国际营销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外贸跟单实务》等课程为依托,结合其毕业实习的某个具体岗位,完成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等岗位工作任务的成果展示,如某种产品国际市场开拓方案、具体业务的单证处理、具体业务的跟单处理等;可以《报关实务》、《报检实务》、《国际货代业务》等课程为依托,进行以实习单位为背景的某个工作环节的优化设计,如出口报关流程优化设计、出口报检流程优化设计、某笔业务托运流程优化设计等。

(六)评价方式应由“单纯主观式”评价改为注重

“技术性与可操作性”的综合评价首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针对毕业设计质量检查的要求,要确定好评价要素、评价标准、评价等级,并赋予相应的权重,形成评价指标体系。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使评价标准趋于定量化,使评价结论趋于定性化。其次,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宜采用形成性评价,通过对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毕业设计成果的检查宜采用终结性评价,即在教学过程结束后进行评价,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最后,校外评价与校内评价相结合。评价的主体不仅是校内教师,还应积极采纳企业一线师傅的评价,使评价做到全方位、多角度。在毕业设计阶段,大多数学生正在顶岗实习,其毕业设计是结合具体工作岗位进行的,因此,对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评价不仅要从校内采集数据,而且要从企业收集信息,重视企业一线师傅对毕业生的评价。

毕业设计的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作为最后一门实践性课程,毕业设计是联系学生所学专业课程与实际工作之间的桥梁。为了全面提高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在实施改革的时候还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

高质量的毕业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宽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基础上,学校要根据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彻底改变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它以职业生涯为目标,使学生获得更加宽广的职业生涯的发展空间,并为其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彻底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真正以“能力”为基础来设计课程;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过程与知识的关系来设计课程,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关注工作任务完成而不是关注知识记忆的习惯,并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有助于学生选择更加适合工作岗位的毕业设计课题。

(二)加强毕业生对毕业设计的认知教育

毕业设计虽然是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但是毕业设计不能只从毕业班才开始,要从大一新生开始就进行毕业设计的认知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而它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讲,毕业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实践教学环节,还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它更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学校可以将毕业设计的流程、准备工作等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给学生,而且要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例如,可以利用寒暑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顶岗实习的基础上完成实训报告,以便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熟悉毕业设计流程、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

(三)加大对指导教师的培训力度

国际关系毕业论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地方性本科院校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各方面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对于从事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从业人员来说,除了要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包括:(1)掌握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商务学、管理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法规(3)熟悉WTO规则、国际经济法与国际惯例、国际贸易发展的动态。应具备的实践技能知识包括:(1)能较熟练地掌握英语,具有实际工作需要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2)能通过计算机运用计量、统计、会计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3)能在外贸企业独立完成国际贸易中实际的业务。这就决定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是适应国际贸易和我国经贸事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知识并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能独立完成企业外贸业务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只有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不断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要求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能直接从事相关外贸业务,因此,实践能力对从事外贸的人员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在高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是课堂理论教学应用和巩固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很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都加入了实践教学的环节,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往往照搬重点或一类本科院校的模式,比如: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能应对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服务的具有全球眼光,能与时俱进,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应用性或实用型对外经贸人才。这样的目标定位没有从高校自身的办学资源、师资力量、生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也没有考虑特定市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定得过高、过泛,缺乏可操作性,最终学生毕业后就业难定位,高校无法实现培养目标。所以,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而言,应因地制宜突出办学特色,可以立足于地方经济,主要为地方中小型外贸企业培养相关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二)模拟教学实验室相对匮乏

与重点院校相比教育论文,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由于经费所限,国际贸易实验室建设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实验室的设施设备投入不足,不仅数量少且陈旧落后,甚至有些院校根本没有配套的实验室。比如,从电脑数量看,实验室不能满足每人一台电脑的需要,甚至两人或三人一台都无法满足,以致实训上课难以开展,以实现对学生上机操作模拟教学。

(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足

地方性本科院校应多与校外的相关外贸企业联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和学习外贸流程,完成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地方性本科院校面临着缺少外贸企业作为实训基地的问题,虽然也建有少数实训基地,但往往是在搞签约和挂牌议式的时候轰轰烈烈、兴高采烈,雷声大雨点小,过后企业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很少真正承担实训基地的培养责任,实训过程流于形式,学生不能真正学到东西。

(四)见习和实习形式化

见习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增长见识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见习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但由于或校外实训基础建设少,或理论课安排太多,或教学培养方案根本就没有安排,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见习的机会非常少,即使也多停留在让学生到某企业参观参观的程度上,不能真正触及操作流程,学生真正能掌握实践知识的机会很少。毕业实习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大多学生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学生的主要精力在于写毕业论文和找工作,对于实习,学生自身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性不高,以完成任务得到学分为目的,或由于被安排到同一单位实习的学生人数太多,实习单位难以管理便放手不管,任其自由学习,学校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学生也难学到相应的实践知识。另者,有部分学生在自主实习时间,根本没有真正深入企业实习,而是找单位盖章写评语以应付学校毕业材料的上交。

(五)毕业论文要求过低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四年学习情况的汇报和对大学综全素质的总结,是对大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大学生毕业的要求条件之一。但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由于制度不全,缺乏科学的管理评价体系,往往教师和学生都持敷衍态度。比如:由于专业教师资源匮乏,一名教师同时指导10多个学生,很容易顾此失彼,指导效果欠佳;学生本身重视不够,认为是否认真撰写都能够及格,能够毕业,缺乏认真撰写态度,这样就不会投入太大的精力去完成论文,不能将实习见习阶段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相互融合,往往在网上复制、抄袭、拼凑应付完成;学生选题范围过大、不切实际、闭门造车,没有经过实地调研,论文提出的观点空洞,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等。

三、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技能和能力,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自主地完成外经贸业务活动。对地方性本科院校而言,在明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定位,突出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引起重视,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外贸人才,需要构建集实验室模拟教学、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社会实践、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验室模拟教学

国际贸易实验室模拟教学,是将国际贸易业务引进实验室教育论文,在实验室内利用计算机和教学软件,完成国际贸易业务的全部流程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实验室模拟教学教师讲授完理论基础知识后,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拥有更大的主动性的模拟操作教学过程。教师只是起指导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充分练习和了解在国际贸易实际中商品进出口交易的全过程。学生可以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银行、保险公司等),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环境和需要处理的各种问题,了解国际贸易合同履行的基本步骤,学会各种外贸单证的制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强化业务操作技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在模拟流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应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多与当地或周边的广大企业联系,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各种社会关系,在一些有条件的企业、银行、科研院所等单位,本着互利合作的原则,积极与各企事业单位联系, 签订实践基地的合作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积极为学生搭建见习、实习等实践平台。比如:以当地工业园区为实训基地,向其周围地区的企业拓展,建立区域的实习片区,片区内每一企业都作为实习联系点。

(三)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调查是提高应用型人才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撰写调查报告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地方性本科院校应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实际效果,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内容,分配一定的学分,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在放假期间让学生针对新农村建设问题,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农村医疗保险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等进行实地调研,并撰写调查报告;可以针对某一项目,如地方的特色产品出口,特色产业发展,地方旅游业发展等问题进行调研;也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实践基地企业的某一职能部门展开调研,例如销售部、储运部、生产部、财务部,采购部的基本情况,针对某方面的问题写不少于3000字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等。让社会实践活动贴近生活、服务大众、关注民生,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弥补不足,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专业见习

专业见习是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余,由学校组织,教师带队,带领学生到外贸企业或是有外贸业务的生产企业,进行观摩学习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和外贸从业人员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通过交流和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产品外贸形势,了解外贸企业发展历程及其业务,熟悉产品进出口的运作流程,了解正确使用各种外贸单证,了解外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了解所学专业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行业地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针对性的学习,增强实践认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的实践教学,专业见习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从大一到大三,每个学期至少应组织一次学生到不同的企业见习。

(五)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所有理论课程之后,到实习单位进行实地的实习活动课程,是所有专业学生毕业前的必经阶段。通过毕业实习,学生应学会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 分析和解决外贸业务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形式,毕业实习的效果要真正落到实处。由于实际的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从开始到完成需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时间不能过短,可以通过与企业签订合约的形式,本着双赢互利的原则,延长实习的时间,采取就业实习形式,既有利于增加学生收入,减少学生实习成本教育论文,提高学生工作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企业降低劳动成本。就业实习时间可以从大四寒假开始一直持续到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的论文答辩前,大约从1月开始至第二年的6月结束,共个6月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学习和掌握全面完整的外贸业务流程。毕业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1)了解实习单位的组织机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行业国际国内发展趋势等。(2)参与实习单位的业务处理过程,制作各类单证。(3)参与实习单位的经营活动,分析其经营活动的特点,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六)毕业论文设计

大学生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论文写作历经选题、开题、查阅资料、实地调研、撰写初稿、修改、定稿、答辩等环节,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性训练。对毕业论文的指导,要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一名教师指导的论文最多不应超过6篇,强化过程管理,把好论文关,从选题到最后答辩各个环节都要从严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和实际调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结合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实际,选定论文题目,去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最后提交的论文,经审阅通过,方可获得参加答辩的资格。建立严格的评分标准,各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必须严格执行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态度、实践能力、论文质量等要求全面衡量,客观评分,要克服和避免走过场及弄虚作假等问题,对不合要求者可按规定执行重新答辩或直接给予毕业论文不合格处理。

综上所述,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院校本身投入更多财力进行硬件设施的建设,更需要建立完整的教学计划,并强化执行力度,并利用好广大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实际可行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邹忠全.CAFTA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东南亚纵横,2007,10

[2]赵立华、陈海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煤碳高等教育,2008,3

[3]刘杨、李莹.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整合的必要性[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9

[4]曾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高教论坛,2010,6.

国际关系毕业论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地方性本科院校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各方面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对于从事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从业人员来说,除了要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包括:(1)掌握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商务学、管理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法规(3)熟悉WTO规则、国际经济法与国际惯例、国际贸易发展的动态。应具备的实践技能知识包括:(1)能较熟练地掌握英语,具有实际工作需要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2)能通过计算机运用计量、统计、会计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3)能在外贸企业独立完成国际贸易中实际的业务。这就决定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是适应国际贸易和我国经贸事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知识并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能独立完成企业外贸业务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只有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不断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要求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能直接从事相关外贸业务,因此,实践能力对从事外贸的人员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在高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是课堂理论教学应用和巩固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很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都加入了实践教学的环节,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往往照搬重点或一类本科院校的模式,比如: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能应对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服务的具有全球眼光,能与时俱进,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应用性或实用型对外经贸人才。这样的目标定位没有从高校自身的办学资源、师资力量、生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也没有考虑特定市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定得过高、过泛,缺乏可操作性,最终学生毕业后就业难定位,高校无法实现培养目标。所以,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而言,应因地制宜突出办学特色,可以立足于地方经济,主要为地方中小型外贸企业培养相关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二)模拟教学实验室相对匮乏

与重点院校相比教育论文,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由于经费所限,国际贸易实验室建设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实验室的设施设备投入不足,不仅数量少且陈旧落后,甚至有些院校根本没有配套的实验室。比如,从电脑数量看,实验室不能满足每人一台电脑的需要,甚至两人或三人一台都无法满足,以致实训上课难以开展,以实现对学生上机操作模拟教学。

(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足

地方性本科院校应多与校外的相关外贸企业联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和学习外贸流程,完成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地方性本科院校面临着缺少外贸企业作为实训基地的问题,虽然也建有少数实训基地,但往往是在搞签约和挂牌议式的时候轰轰烈烈、兴高采烈,雷声大雨点小,过后企业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很少真正承担实训基地的培养责任,实训过程流于形式,学生不能真正学到东西。

(四)见习和实习形式化

见习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增长见识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见习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但由于或校外实训基础建设少,或理论课安排太多,或教学培养方案根本就没有安排,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见习的机会非常少,即使也多停留在让学生到某企业参观参观的程度上,不能真正触及操作流程,学生真正能掌握实践知识的机会很少。毕业实习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大多学生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学生的主要精力在于写毕业论文和找工作,对于实习,学生自身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性不高,以完成任务得到学分为目的,或由于被安排到同一单位实习的学生人数太多,实习单位难以管理便放手不管,任其自由学习,学校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学生也难学到相应的实践知识。另者,有部分学生在自主实习时间,根本没有真正深入企业实习,而是找单位盖章写评语以应付学校毕业材料的上交。

(五)毕业论文要求过低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四年学习情况的汇报和对大学综全素质的总结,是对大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大学生毕业的要求条件之一。但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由于制度不全,缺乏科学的管理评价体系,往往教师和学生都持敷衍态度。比如:由于专业教师资源匮乏,一名教师同时指导10多个学生,很容易顾此失彼,指导效果欠佳;学生本身重视不够,认为是否认真撰写都能够及格,能够毕业,缺乏认真撰写态度,这样就不会投入太大的精力去完成论文,不能将实习见习阶段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相互融合,往往在网上复制、抄袭、拼凑应付完成;学生选题范围过大、不切实际、闭门造车,没有经过实地调研,论文提出的观点空洞,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等。

三、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技能和能力,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自主地完成外经贸业务活动。对地方性本科院校而言,在明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定位,突出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引起重视,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外贸人才,需要构建集实验室模拟教学、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社会实践、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验室模拟教学

国际贸易实验室模拟教学,是将国际贸易业务引进实验室教育论文,在实验室内利用计算机和教学软件,完成国际贸易业务的全部流程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实验室模拟教学教师讲授完理论基础知识后,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拥有更大的主动性的模拟操作教学过程。教师只是起指导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充分练习和了解在国际贸易实际中商品进出口交易的全过程。学生可以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银行、保险公司等),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环境和需要处理的各种问题,了解国际贸易合同履行的基本步骤,学会各种外贸单证的制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强化业务操作技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在模拟流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应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多与当地或周边的广大企业联系,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各种社会关系,在一些有条件的企业、银行、科研院所等单位,本着互利合作的原则,积极与各企事业单位联系, 签订实践基地的合作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积极为学生搭建见习、实习等实践平台。比如:以当地工业园区为实训基地,向其周围地区的企业拓展,建立区域的实习片区,片区内每一企业都作为实习联系点。

(三)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调查是提高应用型人才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撰写调查报告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地方性本科院校应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实际效果,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内容,分配一定的学分,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在放假期间让学生针对新农村建设问题,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农村医疗保险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等进行实地调研,并撰写调查报告;可以针对某一项目,如地方的特色产品出口,特色产业发展,地方旅游业发展等问题进行调研;也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实践基地企业的某一职能部门展开调研,例如销售部、储运部、生产部、财务部,采购部的基本情况,针对某方面的问题写不少于3000字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等。让社会实践活动贴近生活、服务大众、关注民生,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弥补不足,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专业见习

专业见习是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余,由学校组织,教师带队,带领学生到外贸企业或是有外贸业务的生产企业,进行观摩学习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和外贸从业人员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通过交流和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产品外贸形势,了解外贸企业发展历程及其业务,熟悉产品进出口的运作流程,了解正确使用各种外贸单证,了解外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了解所学专业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行业地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针对性的学习,增强实践认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的实践教学,专业见习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从大一到大三,每个学期至少应组织一次学生到不同的企业见习。

(五)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所有理论课程之后,到实习单位进行实地的实习活动课程,是所有专业学生毕业前的必经阶段。通过毕业实习,学生应学会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 分析和解决外贸业务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形式,毕业实习的效果要真正落到实处。由于实际的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从开始到完成需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时间不能过短,可以通过与企业签订合约的形式,本着双赢互利的原则,延长实习的时间,采取就业实习形式,既有利于增加学生收入,减少学生实习成本教育论文,提高学生工作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企业降低劳动成本。就业实习时间可以从大四寒假开始一直持续到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的论文答辩前,大约从1月开始至第二年的6月结束,共个6月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学习和掌握全面完整的外贸业务流程。毕业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1)了解实习单位的组织机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行业国际国内发展趋势等。(2)参与实习单位的业务处理过程,制作各类单证。(3)参与实习单位的经营活动,分析其经营活动的特点,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六)毕业论文设计

大学生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论文写作历经选题、开题、查阅资料、实地调研、撰写初稿、修改、定稿、答辩等环节,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性训练。对毕业论文的指导,要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一名教师指导的论文最多不应超过6篇,强化过程管理,把好论文关,从选题到最后答辩各个环节都要从严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和实际调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结合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实际,选定论文题目,去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最后提交的论文,经审阅通过,方可获得参加答辩的资格。建立严格的评分标准,各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必须严格执行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态度、实践能力、论文质量等要求全面衡量,客观评分,要克服和避免走过场及弄虚作假等问题,对不合要求者可按规定执行重新答辩或直接给予毕业论文不合格处理。

综上所述,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院校本身投入更多财力进行硬件设施的建设,更需要建立完整的教学计划,并强化执行力度,并利用好广大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实际可行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邹忠全.CAFTA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东南亚纵横,2007,10

[2]赵立华、陈海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煤碳高等教育,2008,3

[3]刘杨、李莹.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整合的必要性[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9

[4]曾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高教论坛,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