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地域文化的内涵(合集7篇)

时间:2023-06-19 16:21:57
地域文化的内涵

地域文化的内涵第1篇

关键词:秦派二胡;作品;文化内涵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积淀与发展,兼具西北地域特色与人文风情的秦派二胡已成为二胡艺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极具声腔特色的演奏处理以及相对固定的曲韵曲体已使其具有了作为流派、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可能。而本文试通过阐释秦派二胡作品中的地域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拓宽秦派二胡的理论范畴,并为接下来秦派二胡的创作与研究抛砖引玉。

一、研究现状综述

经笔者的查阅搜集,其基本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是以秦派二胡为主题的论文,第二类则是以秦派二胡作品分析与研究为核心的论文,以下将对两者进行具体分述。在以秦派二胡为主题的论文中,主要包括秦派二胡总体发展规律以及秦派二胡代表人物创作与演奏研究这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较具代表性的是鲁日融的《“秦派二胡”的形成与发展》,乔建中的《民族器乐地方派别的新景观——从“秦派二胡”的生成与繁盛说起》,第二个方面,近些年来亦出现了关于秦派二胡代表人物的一系列研究,朴东升的《秦派二胡与鲁日融》等、苟先维的《金伟秦派二胡艺术研究》,陈程的《李长春二胡艺术初探》等等。在以秦派二胡音乐作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则主要是针对秦派二胡中较具代表性的作品展开——如《秦腔主题随想曲》、《兰花花主题随想曲》、《秦风》等等。此类文献研究视域包括演奏技巧与体会、艺术特色两大方面,并已呈逐年递增态势。

二、管窥秦派二胡作品的地域文化内涵

作为文化的具体承载,任何艺术作品都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这点在音乐作品中体现更为明显。不同地域、民族之间,其音乐作品的形态注定也会存在诸多不同。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看,秦派二胡的发展亦不能离开独具特色的陕西地域特色与精神特色,以下,笔者将通过对秦派二胡的地域文化内涵,进一步阐释秦派二胡所独具魅力的文化性。从地域角度看,陕西地处西北要道,兼有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叠嶂与沃野,赋予了陕西以娟秀而壮丽的山川景致,在此之下,其音乐亦具有醇厚、粗犷的特点。这点在地域的“名片”——戏曲音乐方面犹有突出表现,比如秦腔、碗碗腔等独特的剧种便驰名中外。人们喜爱陕西的戏曲音乐,并不仅仅是因为其独特的声腔韵律,亦是因为其具有扑面而来的中国大西北粗犷而别具一格地域文化特色。而从秦派二胡作品与戏曲音乐的关系来看,可以说,秦派二胡创作亦牢牢依附于戏曲音乐,乃至大西北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鲁日融先生曾说,“中国的西北主要是黄土高坡,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民间音乐,尤其是歌曲都是比较高亢的。”而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看,秦派二胡作品可谓深具地域三昧。比如秦派二胡的经典之作《秦腔主题随想曲》,其素材便与秦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乐曲开始的第一段便取材于秦腔曲牌《杀妲姬》,其尾声则采用秦腔曲牌中“扭门栓”的旋律。而在鲁日融另一首叙事曲《曲江吟》中,则选用了陕西地方戏曲音乐中的迷糊和碗碗腔作为创作素材。而在我们审视数量众多的秦派作品中,亦会发现:其中大部分音乐作品虽呈现出百花争鸣的具体形态,但其中对戏曲音乐的借鉴所呈现出的,西北所独具的地域文化特色,则是清晰可见的。另外,从音乐作品的处理上,我们亦可以感受到深刻的秦地、秦人的独特风貌。比如,在对音阶的运用上,秦派二胡作品常常出现“欢音(微降si,微升fa)”与“苦音(mi,la作为骨干音)”,从而使作品具有陕特的声韵特色。再如,从秦派二胡更为具体的演奏处理上看,比如在大量作品中出现的搂弦、压弦以及回滑音、上滑音的特殊位置等等,则使作品本身呈现出独特的欢乐与悲苦。很难想象,当这种陕具特色的演奏手法运用到南方音乐作品中会出现怎样的发展——或者说,秦派二胡的演奏手法,正是其本身形成为一个流派的所依所靠,这正是其区别于其他流派的鲜明特色。而亦是这种独特的精神表达,使秦派二胡作品形成了其独具的魅力与意义。秦派二胡的发展离不开对陕西文化的持续关注与思索,换言之,只有保持地域审视及其独特的精神审视,才能使陕西的音乐作品——进而是秦派二胡的研究与发展实现一个又一个跨越与发展。而从这个角度看,本文对秦派二胡作品中的地域文化与精神文化内涵的关注仅仅是一个开始,亦是一个启示——在传承秦风秦韵时,不可只砥砺乐既,亦需砥砺乐思——思索秦派之秦韵、思索秦派所独有的文化内涵,唯此,可期千里之行。

[参考文献]

[1]鲁日融.“秦派二胡”的形成与发展.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1,01.

[2]乔建中.民族器乐地方派别的新景观——从“秦派二胡“的生成与繁盛说起.人民音乐,2010,10.

[3]牛苗苗.秦派二胡的专业教学与学科建设.乐器,2009,05.[4]李宝杰,王青.秦派二胡艺术的文化阐释.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03.

[5]朴东升.秦派二胡与鲁日融.人民音乐,1998,07.

地域文化的内涵第2篇

关键词:黑龙江;地域文化;内涵;功能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地域文化是指生活在该地域的成员,在既定的时间、空间、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承、社会制度,以及民俗习惯、等多种因素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任何地域文化的最大特点都是它的地域性。

一、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内涵

黑龙江地域文化,以为黑龙江以丰腴的黑土而著称,也称为黑土地域文化。黑龙江地域文化是东北地域文化――关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独特文化精神和鲜明文化风格的地域亚文化。

(一)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因为黑龙江的地理环境等因素,历史上多样性、过渡性、中介性、融合性等,形成了黑龙江地域文化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黑龙江的人口长期以来处于迁移、流动之中。满人入主中原后,大量人口迁入关内。开禁放荒之后,内地移民大批涌入黑龙江省。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迁入黑龙江的俄国侨民日益增多。国内外的移民的迁入使各地的区域文化,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汇聚于黑龙江省,黑龙江文化对这些文化广收博采,丰富了自己,对外来文化的容纳,排他性较弱,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其他地区以及他国的事物,没有狭隘的地域观念,对本地人和外地人一视同仁。黑龙江地域文化包容了多元文化的因子,并且融入到自己文化的系统中,形成了包容性和开放性的优良传统。

(二)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开拓性

与内地省份相比,黑龙江省的文明出现较晚。文明的水平和规模与中原地区不可同日而语。而在历史上,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人们,不甘于现状,勇于开拓,充满着进取和奔放的活力。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出现了渤海文化和金文化,而在这两次勃兴之后继之以长久的“断裂期”。到了近、现代黑龙江省表现的都不很突出。但流人文化的兴盛是黑龙江文化的重要特色。

如果没有实事求是、勇于开拓、敢于实践的精神,就没有今天的“北大仓”、没有今天的大庆油田。实事求是、勇于开拓、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既充分尊重了客观事实及其规律性,又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两者有机统一,它充分地表现了人的高度自觉性。

(三)黑土地域文化的边缘性

黑土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中心是中原地带,黑土地域文化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的边缘地带。传统的儒学的影响相对薄弱,封建人伦礼教影响不深,保持一定的自由,具有边缘性。如“重实轻文”,“强悍尚武”、“求大尚侈”等都是极具地域独特性的文化现象。

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形成了黑龙江地域文化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征,是一种多元一体的边缘文化。黑龙江地域文化既要应对中原文化和周边文化对本土文化,特别是对各世居民族原生文化形态的撞击、渗透、挤压与同化,同时也要考虑其本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并对外来的中原文化和周边文化的进入采用宽容、妥协与吸纳等灵活姿态。这种双方不断碰撞和交融的结果,就形成了多元一体,既开放又封闭的边缘性文化。

(四)独具特色的黑龙江地域文化精神

黑龙江是一块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土地,黑土地不仅培育出丰饶的物产,也孕育出特色鲜明、昂扬向上、富有感召力的文化精神。黑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黑龙江各族人民在斗争、开发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是几代、十几代黑龙江人在长期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以闯关东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为代表的“爱国奋斗、艰苦创业、求真务实、开拓进取、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黑龙江优秀精神,集中体现了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展示了黑龙江人民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黑龙江地域文化的教育功能

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工具,文化也是重要的教育材料。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文化过程,担负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传递与创新的任务。有不同个性的特质的而各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黑龙江地域文化是黑土地上的人对社会认识的积累,是黑龙江教育文化不可多得的资源。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诸多社会功能,教育功能就是其中之一。

(一)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

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对于构成民族国家的各个地域文化来讲,是主文化,而各个地域文化相对于民族国家文化来讲是亚文化。地域文化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特定社会群体的根基,它是民族文化的底层,是民族个性与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黑龙江地域文化是具有独特文化精神与鲜明文化风格的地域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中华文化,是中华文民族文化必不可少的载体。黑龙江地域文化存在的开放性、包容性的因子,这些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规范行为的功能

一般来说,统一文化体系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会起到规范人的社会行为、制约人的活动的作用。地域文化可以对当地人的行为起到约束的作用,规范人们的行为。地域文化的规范社会群体行为的功能,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

地域文化作为一个地区的群体行为规范,它对该地区的人民有一种无形的群体压力。一方面,它通过将地区的共同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向本地区个人价值观内化,是本地区在理念上确定一种内在的、自我控制的行为标准,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形式规范、指导、约束本地区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受地域文化熏陶的人们群众,对本地区的声誉十分关注,从而自觉地约束个人行为,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与地区整体保持相同的取向。何时何地都自觉地按照要求办事,制止或减少消极行为、越轨行为、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因此,这种以尊重个人感情为基础无形的非正式的软性控制,可以补充其他控制手段的不足,并有更强的持久力和影响力,对人民群众的行为发挥着有效的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作用。

(三)认同的功

当今世界复杂多变,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相互交织。而越是多种文化交汇、碰撞的时候,地域文化的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相近或相似的思维模式、价值观、习俗、语言,容易相互产生认同感,久而久之,同一社会的成员会对这一社会产生归属感,在社会群体内部自然的产生一种凝聚力。挖掘地域文化的社会价值和德育价值,可唤醒乡土感情,催生价值认同。因为人们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对家乡的文化也都有着很强的认同感,通过黑龙江地域文化的教育可以增强人们对家乡的热爱,激发建设家乡的情感,增强其为实现黑龙江又快又好发展而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创新功能

文化创新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祖先创新积累的结晶,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和血脉。地域文化的创新在于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变化,探索地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创新成果,使民族文化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五)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

我国有优良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传统,它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地方文化具有的相互渗透和包容以及表现形式的广泛性的特点。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文化,反映了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和精神风貌,可以对这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特殊作用。

(六)发挥人文教育的功能

地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可以说地域文化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地域文化对当地人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能够自发地弘扬传统文化和文化精神,自然而言地对本地文化社会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为本地社会的发展发挥自治的真正价值。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开拓创业的黑龙江精神的底蕴,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黑龙江地域文化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文化基因子,所有这些都为人文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文化,反映了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和精神风貌,可以对这个地方的各个方面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特殊作用。发挥黑龙江地域文化的优势,弘扬黑龙江优秀精神,培育和挖掘这些特色文化,对于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切实增强文化认同感,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为黑龙江的发展与未来提供精神与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姜玉田、丛坤. 黑土文化[M].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12.

[2]董鸿扬. 黑土魂与现代城市人:地域文化建设与提高城市居民素质研究[M]. 西苑出版社. 2000.

[3]刘伟民. 面向新世纪的黑龙江精神与文化[M].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4]刘中树. 关于开展东北地域文化研究的一些思考[J]. 学习与探索.2012(2).

[5]张凤琦. “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 浙江社会科学.2008(4).

地域文化的内涵第3篇

关键词:湘西苗族;舞蹈;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160-01

湘西苗族舞蹈历史悠久,它来源于苗族人民的生活。在漫长的岁月中,苗族人民为了生存,在荒山野岭之中过着原始的农耕生活。在精神以及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的情况下,苗族人民仍然对幸福生活充满了向往,在闲暇之余创造了属于自己民族的舞蹈艺术。这种舞蹈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巫文化与湘西苗族舞蹈

湘西苗族人信巫好巫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他们拥有独特而体系完备的巫教文化。对湘西苗族的民间舞蹈追本溯源可以发现,其与巫在很久以前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苗族舞蹈是原始表情手段的表现形式,从诞生之初就与苗族人的劳动、战争、娱乐密不可分,随着它们的发展而发展。湘西文化之所以守成受动与当地贫困的经济环境是分不开的,而巫风盛行就是其突出表现。湘西苗族舞蹈的动作、神态甚至装饰都可以看到巫术行为的影子,此可谓“巫以歌舞为职,以乐神人者也。”可以说,湘西舞蹈与巫术的文化根源是一致的。在原始氏族社会里,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某些现象缺乏准确的认识,认为冥冥之中有神灵在主宰着一切。而人们又普遍希望遇事能够逢凶化吉、转危为安,于是开始求助于神灵,以歌舞作为娱神的手段,祈求神灵能够赐福人间,对自己加以庇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宗教性的歌舞聚会,这也是歌舞表演最原始的状态,对于促进原始艺术的发展及走向成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对当时社会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苗族舞蹈在苗族社会生活中渐趋物态化,一直到现在都与其社会习俗和糅合在一起。因此,难以从单个层面上来理解其中任何一种文化形态。有学者认为巫术是湘西苗族舞蹈的起源,这种看法虽然比较武断,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出巫术与苗族舞蹈确实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现实情况来看,苗族民间舞蹈仍然比较纯粹,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社会日趋功利化,苗族民间舞蹈会出现一定的变化。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在湘西苗族巫术包括了一切,这是与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分不开的。

二、耕猎文化与湘西苗族舞蹈

作为最早的农耕民族之一,苗族早期活动于中原地区以及长江中游,在这里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繁衍子孙,开创文化。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苗族舞蹈也就很自然的与他们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其在崇拜活动中具有浓厚的农耕色彩。湘西苗族舞蹈在表演内容方面就记录了其先祖的生产活动,质朴的再现了他们的社会生活画面。

农耕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农耕文化的繁荣,民间舞蹈也因此应运而生。最为直观的是在湘西苗族民间舞蹈中,民间祭祀活动、原始猎兽场面以及庆祝丰收等情景屡见不鲜,有的舞蹈内容还与兽类有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苗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历程来获知苗族农耕文化的原始形态。苗族民间舞蹈无论是类型还是动作都取材于与农业有关的日常活动,在这一时期,舞蹈风格也不再像原始舞蹈那样拙朴粗糙,而是渐趋华美和精致。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农耕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可以这么说,湘西民间舞蹈已经成为反映苗族先民原始生产生活的一面镜子。

苗族先民在远古时代的生活以渔猎为主,随着生产方式的逐渐演变,鱼猎活动在经济生活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这种风俗却得以世代相传。探究众多的鱼猎文化活动我们可以发现,猎神崇拜作为苗族人的原始信仰是在鱼猎生活中形成的。由此可知,鱼猎生产在苗族人早期的经济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农耕时代开始之后,鱼猎经济成为农耕生产的重要补充,而其相应的猎神崇拜习俗也沿袭下来。传说在围猎之前一般会有祭祀猎神的舞蹈,这种舞蹈就是苗族的木鼓舞。从表演形态上来看,苗族民间舞蹈具有线条粗犷、动作朴素的特点,同时也颇具野性。它来源于苗族先民原始的狩猎生活,反映了他们同自然作斗争的坚强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从表演的动作和情节来看,苗族民间舞蹈蕴含着丰富的原始鱼猎文化元素。

三、歌乐文化与湘西苗族舞蹈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苗族民间舞蹈也在不停的发展和进步。苗族舞蹈在应用方面不再局限于宗教祭祀活动,在各种传统节日、婚丧嫁娶以及日常交往中也都能看到苗族舞蹈的表演,逐渐成为苗族人民交流情感、表达欢乐的群众性舞蹈。

苗族民歌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早在战国时期,屈原的《楚辞》就反映和表现了苗族先祖灿烂丰富且充满神秘气息的民歌文化。由此可知,民歌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对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苗族先民有崇巫信鬼的文化传统,他们好歌好舞,有声有色的表现了巫歌傩舞的艺术形式和特点。随着历史的进一步发展。苗族人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不仅在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上独具特色,而且还成功的将舞蹈和歌乐糅合在一起,形成了歌、舞相得益彰的歌乐文化。它主要分为祭祀仪式和娱乐两方面的内容。

苗族的歌乐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它还是一种文化载体。作为苗族人民最为古老的艺术形式,它将歌乐与舞蹈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湘西苗族地区,尤其是群体场合,常常是歌舞相伴,唱和相继,很容易形成热烈的气氛。

四、战争与湘西苗族舞蹈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中,战争始终如影随形,战争已经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给苗族人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从上古时代开始,苗族舞蹈就反映了各种各样的战争场面,以武舞为主,文武糅杂是苗族传统舞蹈的重要特点。苗族部落经历了从远古时期到明清之际的无数次战争,在战争历史环境中产生的苗族社会文化,必然与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舞蹈文化也是如此。如“猴儿鼓”活动据说就起源于部落战争时期,苗族先民用鼓声来鼓舞士气,激励苗族勇士们奋勇杀敌。从这方面来看,苗族武舞以一种艺术表现的形式对古代战争进行了叙述,从其动作姿态上来看具有很明显的操练以及征战性质。

五、生、死与湘西苗族舞蹈

生死观是人类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不同的生死观价值评价也不一样,湘西苗族人的生死观可以从“踩鼓舞”上得到充分体现。苗族人民主要生活在高山地区,平常爬坡上坎上山下山时,从他们的身体姿态、步调可以看出他们有一整套比较协调的习惯动作。谙熟苗族人生活规律和习惯的人不难发现,他们的行走特征隐含着“踩鼓”的韵律。一定的文化特征和习惯都有着鲜明的地域色彩,苗族人的这种行走韵律也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是民族特征的自然流露。

不同民族对丧葬有不同的理解,在丧葬方式、丧葬价值观上也存在区别。苗族在近代以来倡导土葬和洞葬,在停棺期间一般都要绕棺而舞,以“踏歌”、“闹尸”的简练方式表达一种长寿、吉祥的人生态度和境界。这种强有力的生命节奏能够激荡人的心灵,也表达了人类共有的心理倾向。

六、总结

综上所述,湘西苗族舞蹈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和文化性,它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同时,湘西苗族舞蹈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舞蹈与音乐艺术的完美结合,是社会历史与人类情感的表现手段,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以及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熊晓辉,郑艳红.湘西苗族民间舞蹈的文化本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地域文化的内涵第4篇

[关键词] 地域文化;文化内涵;室内设计;博物馆设计

[abstract] this article to wuhu China • has museum interior design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how regional culture in the design of modern museum reflect.

[keywords] regional culture; Cultural connotation; Interior design; Museum design

中图分类号: TU2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 主题定位分析

“芜湖•中国米市”博物馆内常年进行展览与陈列,其主要的社会价值在于学术研究和为社会公益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基础。主要包括自然和科技主题、历史主题、文物、艺术、人物、民俗等相关主题的实物、资料的陈列和展示。

二 设计原则

“芜湖﹒中国米市”博物馆室内展示设计把握住了以下原则:一室内环境的设计突破建筑结构的局限,向深层次的功能布局发展,不仅满足展示空间的基本需求,还成为导向合理、分区全面的设计特点,即“多效”原则;二室内环境的设计融合传统与现代,体现南陵的历史、人文与城市内涵。三体现“和谐”原则,这些原则都对博物馆室内设计起到重要作用。

博物馆共包括一个序厅、两个主展区和一个中庭。第一展区分为五大篇章:亲近稻作文化、领略稻米文化、漫步米市历程、重现历史变迁、穿越古城米市。第二展区分为三大篇章:纵观进入芜湖米市、现代米市浮光掠影、展望未来芜湖米市。以下将罗列展厅具体阐述如何体现地域性文化内涵。

三 序厅:利用“米”字元素进行再设计

序厅是米市展览场馆从入口到正式展示厅之间的过度空间,序厅的设计比较宽阔、高大、肃穆、庄重,序厅着重氛围渲染,高度概括展览风格,力求让参观者迅速进入状态,效果等同于电影的序幕一样重要。

南陵米市的序厅进门左侧是石材饰面的接待台,大气而有底蕴。利用 “米”字的不同字体表现的LOGO墙,此起彼伏更能体现我们的主题,序厅正前方,是圆形的展示台,标准性的艺术品传达出设计的独特性。随着视线向前便是有创意的展厅标识导向指示牌和整个米市博物馆的简介。

四 第一展区:再现芜湖米市场景

第一展区分为五大篇章:亲近稻作文化、领略稻米文化、漫步米市历程、重现历史变迁、穿越古城米市。芜湖市除了优越的自然形成因素外,还应追溯到芜湖米市的历史成因。唐宋时期芜湖就有兴建粮仓、屯粮转运的历史记载。明中叶以来,皖中皖南所产稻米多在此聚散,成为“舟车辐辏,百货兴聚”的沿江重镇。历史上芜湖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颇为发达,从明代开始,逐渐成为长江下游地区的重要商埠。近现代以来更是有全国"四大米市"之首的美誉。

1亲近稻作文化

亲近稻作文化是由米粮种植现场区、文化展示区、繁华古城区构成。种植现场区域分为芜湖农业介绍和南陵农业介绍,现场种植沙盘、稻作业、水稻种植情况及栽培技术,农耕部分、播种部分、插秧部分、收割部分。让人直观去了解“一粥一饭,当来之不易”。也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文化教育作用。在文化展示区预留了农具实物展示区,逼真的再现了当时人们耕作的器具,让参观者可以现场体验,亲身感受稻米文化。

2领略稻米文化:

中国有着悠久的稻米传承之路。中华文化中更是有着深远的稻情结。本展区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遥想农耕文明,包括农业文化与农耕文化,南陵地域地域农耕文化与周边农耕文化的关系,稻作生产产生的农耕文化,稻米对民族民风及中华文化的影响,稻米的传承之路,第二部分:感悟文化底蕴,包括诗词书画、民间故事、名人与大米的故事,名人名家、米文化趣谈,其中包括反映稻作农耕的文字、诗歌、绘画、谚语、文化娱乐及稻作农耕民俗等精神层面的内涵。

在设计中尤其注重突出感悟文化底蕴区域的设计构想。在芜湖南陵留下了众多名人名家的足迹,最出名的莫过于小乔的传说。“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世上美女数不胜数,但是绝大多数都已随岁月的流逝而没有留下一丝痕迹。但千百年来小乔一直在人们的印象里。以及现今传言在庐江等地发现的小乔墓地等,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而南陵的小乔墓毁于,但几块断碑仍在,现保存在南陵文化馆里。

3漫步米市历程:

本展区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中国四大米市概况,大致介绍了四大米市形成的客观因素和认为因素;第二部分,阐述了芜湖米市的形成因素、发展历程以及芜湖米市的历史地位。设计上通过“时间长廊”的展示形式,让参观者如同漫步在时间穿越的走廊中,浏览米市变迁的过程。

4重现历史变迁:

本展区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体验稻作农耕劳动(多媒体互动);第二部分:米作器具展示,包括:滚子、扒子、板桶、舂碓、风车、米桶、耙、石槽等米具的实物展示,让参观者加入到互动的环节中,更加深刻的了解米市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通过立体现实了解农耕用具的展示,进一步了解稻米的种植历程,第三部分:古代农业的发展文化,其中包括古代农业的发展、耕作制度的变化、古代米行建筑等内容。第四部分:种植稻米的客观要求及标准。

五 第二展区

第二展区分为三大篇章:纵观进入芜湖米市、现代米市浮光掠影、展望未来芜湖米市。

1纵观芜湖今日米市:

本展区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芜湖概况;第二部分,芜湖的发展,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工业发展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文化发展;第三部分,感谢领导关怀。

2现代米市浮光掠影:

本展区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走进五谷杂粮,叙述五谷杂粮的发展历史及各个杂粮特色,以及节约米粮的意义;第二部分,稻米科技种植,通过现代农耕工具、袁氏科技种稻等内容介绍现代大米的发展,运用图文加实物的展示方式;第三部分,米粮产品推广。

3展望未来芜湖米市:

本展区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现代大米品种介绍;第二部分,对未来稻米文化的展望,重视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做到自主创新:第三部分,芜湖人民的生活面貌;第四部分,米市未来市场的预测。

六 结语

地域文化的内涵第5篇

关键词:《庄子》;畸人;文化地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1-0157-04

《庄子》中畸人形象一直是《庄子》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的畸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庄子对文学形象的塑造,更表达了庄子对人生、对社会、对文化的理性思考。庄子塑造了畸人的文学形象,写出了具有哲学意蕴的文章,在先秦诸子著述中别有一番思路和趣味。前人多从美学、文学、社会学诸方面考察《庄子》畸人的美学意义、文学形象和社会根源。实际上,考察《庄子》的畸人时,商宋之地的地域文化内涵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庄子》的畸人形象具有商宋之地社会群体形象的文化内涵。

一、关于《庄子》畸人形象的研究综述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关于《庄子》畸人研究的论文多达20余篇。这些文章虽然不能反映这个问题的研究全貌,但基本亦能洞察和表达当代关于《庄子》畸人研究学术思路的几个方面。首先是从美学角度对《庄子》畸人的研究:黄林斌①认为畸人形象对“忘形得意”这一中国艺术的基本命题和“以丑为美”这一极具个性的审美趣味形成都具有启发作用。孙艳萍②认为《庄子》塑造了形形的畸人形象,有跛子、变形人、纯粹丑陋之人、心理变态的疯子,主要在于阐述畸人的形与德的问题,体现了庄子辩证的美丑观和遗形取神的思想。其次是从社会学角度对《庄子》畸人的研究:吴小洪③认为《庄子》的众多的畸人形象有其文化学成因,即庄子深受上古巫文化观念的影响;其社会学原因是当时宋国刑网广张,诛戮惨重而造成相当数量的畸人群体,这些畸人形体不类常人,却德性完足,正好可以用来表现庄子学派的哲学观念。金野④分析了《庄子》畸人的社会学成因及畸人的生活态度。徐春根⑤则从畸人形象研究中体验庄子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人的价值的推崇与追求。再次是文化人类学角度的畸人研究:黄林斌⑥认为畸人的意象有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多元背景,具有浓重的感彩、呈现出浪漫主义的文学特征,是齐文化和楚文化双重作用的产物。邓心强⑦则从区域文化研究思路解读庄子的畸人意象,有未能尽兴之意;殷志芳⑧和邓联合⑨两位学者有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研究庄子中的畸人和巫文化之关系的文章。前面分别从美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几个角度来归纳关于《庄子》畸人的研究论述,有割裂诸作者整体研究之弊病,实际上诸位作者的研究常常具有美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交叉综合研究思

收稿日期:2013-12-15

*基金项目:河南社会科学院一般课题《从〈通典〉考察唐代以中原文化系统为架构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2013C17)。

作者简介:郭树伟,男,河南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郑州450002)。

路和内容,此处之所以作以区隔,职为研究方便之故。

上述研究文章从美学方面而言之并没有走出李泽厚、叶朗和刘成纪等美学研究者对《庄子》中畸人研究的认知范畴;而从社会学角度的畸人研究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运用马克思社会学理论研究《庄子》畸人形象的思路,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而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的研究基本上是闻一多先生对《庄子》畸人研究思路的进一步解读和深化。诸论文对《庄子》畸人的讨论从研究思路方面存在着不足之处,表现为三个方面的研究割裂:首先是美学研究和社会学研究的割裂,即研究庄子的美学思想而对庄子美学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没有提到足够的认识;其次是庄子研究和社会研究的割裂,即研究庄子的个人思想而不研究庄子周围的社会群体之思想;再次,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割裂,即研究《庄子》的浪漫主义文风而对《庄子》浪漫主义产生的社会现实基础认识不足。前车之鉴,足以启发后来,如果从商宋地域文化地理特征来分析《庄子》畸人形象,不但能折中群言,更有新辟之劳,试析之。

二、《庄子》畸人形象的地域文化内涵

黑格尔关于地理环境对不同文化面貌的生成问题有过详细论述。他提出了“历史的地理基础”这个概念,并按照地理特征把世界区分为三种类型和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区域。文化地理学者有理由认为区域文化的生成和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决定文化传统的民族性特征的是地理环境因素”⑩。当我们沿此思路审视庄子思想产生的文化地理学环境特征之际,就不能不对庄子的畸人形象产生一些新的认识。

首先,商宋之地战乱频仍的社会生存环境是畸人形象群体生成的社会现实基础。宋都城南有睢水,东有孟渚、空桐泽,北有菏泽,河流纵横,林木茂密,水草丰富,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是最早开发的农业生产区。这样的地理环境在和平时期是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但在春秋王室衰落、礼崩乐坏的时期,却成了大国争雄称霸的战争舞台。古人云:“得中原者的天下”,这句话包含着某种残酷的历史记忆。商丘是殷商先民的发祥地之一,《诗经》上说:“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孟子·公孙丑上》云:“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春秋战国时期,宋国又地处齐秦楚魏诸大国之间,其所承受的兼并攻伐战争带来的灾难自是可想而知,两次弭兵运动皆由宋人发起是有其特定历史依据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以说,商宋之地比中原其他地方承受了更多的战争灾难。当然,战国初期,宋国的宋康王,昏君乱相,刑网密布给普通人民带来的肢体残损和死亡恐怖也是可以想象出来的。由此言之,战国时代思想家庄子畸人形象的浪漫主义笔法下面既有着历史近时段令人窒息的社会现实,也有着历史中时段和长时段的社会背景。庄周塑造了众多的畸人形象,这不是他一个人的突发奇想,因为他身边就生活着这样的畸人群体。这些饱经战争和死亡忧患的畸人群体,对生命变得分外珍惜,对名利变得特别淡然,生活的磨折打扰不了他们生活的宁静。不难想象,这些饱经战乱的退役军人和备受兵燹的畸人群体宁静的生活态度以及由此而来的一种社会文化氛围正是《庄子》籍其寓言的依据,也是《庄子》浪漫主义的地域文化起点之一。

其次,战国时期商宋之地的社会环境是一个备受文化歧视的社会环境。宋国是周初少数的殷遗民国家,西周封宋的目的是让他们奉其先祀。在先秦诸子的著述中,宋人和宋国是被周代社会集体嘲弄的对象:“据笔者对《墨子》《孟子》《荀子》《庄子》《列子》《韩非子》《战国策》《吕氏春秋》等先秦诸子书的统计,分布情况大致是:被讽刺得最多的诸侯国是宋国,计23次;其次是齐国,计16次;再其次是楚国,15次;再其次卫国,计9次。”宋人是诸子百家嘲讽得最多的一个社会群体,几乎成了“愚昧”“荒唐”“滑稽”的同义语。这是因为宋国乃周人赐命殷商后人所建,而殷商贵族本系周人伐灭取代的对象,再加上春秋末期宋国又出了一个殷纣王一样的暴君——宋康王,两次政乱,为天下恶;两次亡国,为天下笑。诸子虽国属有别,但其文化精英基本上认同周之臣民身份,周德虽衰,诸子仍出于历史惯性而维护周朝文化系统,视商宋旧族为敌对和异己的文化群体。商宋旧族不但备受生活和身体上被损害的痛苦,同时也在文化和精神上被侮辱,被损害,这是《庄子》畸人形象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

最后,当我们仔细审视战国诸子的文化地理地图,就会发现商宋区域的士人有着和其他区域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诉求。宋人以农耕作为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方式,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耕夏耘,秋获冬藏,周而复始。在这样一种有规律、有秩序、宽缓安定的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了文质彬彬的性格和尚文习礼的风俗。如果你想对这种文化品质有更多的感悟,这就需要文化地理学者的田野考察。当你真正踏上庄子生活的商宋旧地,你会对其思想发生的文化地理场景有着一个更为深切的体悟。当秋日早晨的千里雾霾笼罩在这片广袤的平原之上,你感受不到天地的边际在哪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有一个迫切找到个体生命坐标系的冲动,他们有界定自己在茫茫时空中位置的心理需求。今人如此,战国时期的古人大概也有这样的日常生活焦虑!无论是被后人称誉的老子和庄子、或者是被世人嘲弄的忧天之杞人。人们对生命存在的认识,既有时间问题,也有空间问题。怎样看待由生到死这一生命存在的时间长度,怎样确定生命存在的空间位置,是生命意识和文化觉醒的重要内容。庄子站在上下四方、古往今来的宇宙高度来审视和体认生命的出现与消失,对生命存在作出他特有的时空定位。庄子对生命的时间定位是用一个非常灵敏的动物来作譬喻。《知北游》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白驹过隙”,就是庄子对生命的时间定位,他用“忽然”来描述这一极其短暂的人生时间。其次,庄子对生命的空间定位,同样也是以马为喻。《秋水》说:“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垒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毫末之在于马体”,这是庄子对生命存在的空间定位。在这里,庄子为人类打开了一个可以无限拓展的时空系统,使思想的视野得以自由的舒展,使人类的心胸为之阔大。他的用意在于启发人类从自多、自大、自高、自傲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登高壮观天地间,透破现象界和形器界的重重封隔,从宇宙的更高层面来确定个体生命在自然界中的空间位置。由此可见,宋国特定的文化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也是宋人文化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商宋之地广袤的地理风貌正是庄子思想形成的文化地理因素。

由此而言之,《庄子》畸人身上蕴藏的着三种激烈的冲突:战争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摧残和蹂躏、社会文化对这片土地的歧视和侮辱、个体生命站立在苍茫大地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感。宋人,战国时期这一特定的空间区域内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战争创伤感、文化的被歧视感和人类生存时空的孤独感较之于其他列国的士人有着自己更为独特的感受,《庄子》的生命哲学是宋人文化地理环境在更高精神层面的反映。

三、商宋边陲士人群体对河洛主流文化的

解构和抗争生活对于某个社会群体在某一方面的剥夺,常常在另一方面给予这个群体以代偿。商宋旧族士人在体悟生命存在的意义方面取得了战国时期的最高哲学成就,庄子就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代表。《庄子》中淡然从容的畸人,何尝不是庄子的自画像?他表面淡然,内心抗争,他的抗争显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他曾经弃掷楚国卿相之位如敝履,作为商宋旧地的士人,他与天地精神独往来,他不遗余力地解构周代的河洛主流文化,为商宋文化的存在而抗争。《史记》言道:“世之学老子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是谓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这句话准确地表达了当时儒家学者和道家学者的颉颃之情!《庄子》在许多地方看似描写畸人,常常又描绘了与之相对的所谓正常人这一极,或者说为了制造对比和映衬效果,显示出对儒者的讽刺。今以连续塑造了六位畸人的《德充符》为例:王骀——孔子;申徒嘉——子产;叔山无趾——孔子;哀骀它——鲁哀公;堙跂支离无脤——卫灵公;瓮鸯大瘿——齐桓公;连线左侧是清一色的畸人,右侧则是与之相对应的所谓正常人。在这里,王骀行“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的超尘绝俗,使孔子和弟子受其感化而钦佩不已;申徒嘉的不卑不亢、游于德内和子产的飞扬跋扈、庸俗傲慢形成鲜明对比;叔山无趾对自身独立人格的追求和尊严的坚守,对孔子的遗憾和失望,与孔子幡然醒悟、知错即改形成对比;哀骀它被国王信赖、被男人喜欢、被女人爱恋与世俗的以形为美形成强烈的、近乎反讽的对比,这些映衬和对照,使庄子的美学思想得以深刻地传达出来,更得以表现庄子对生命内在意义的关注和对儒家哲学的讽刺。两周时期,王朝真正的政治文化中心在河洛之间,庄子和商宋旧地的人群是不属于这个文化圈的,他们处在这个文化中心之外的“边陲”之地。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哪怕最微不足道的生命都会对周围环境做出反应。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也适用于春秋战国时期商宋旧地的文化氛围。今天那些具体的行为抵抗早已湮没在历史的草莽间,而这种文化的抵抗却被庄子记录下来。商宋旧地的文化特征就表现为是“边陲”的商宋士人群体对姬周河洛文化“主流”永无休止的解构和绝不妥协的抗争。在《德充符》中,庄子写出畸人之圣和圣人之畸,进而完成了畸人对儒者和所谓“常人”“圣人”的讥讽和嘲弄,指出所谓圣人“畸于心”,畸人“圣于内”的文化现实。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庄子对以儒家为代表的姬周河洛贵族群体主流社会的某种批判和嘲弄。孔子“祖述尧舜、文武”,大声疾呼:“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孟子终身之忧是:“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于乡人,是则可忧也”。庄子则反复阐释“无功”“无名”“无己”的思想。他不但通过畸人形象和圣人的对比来表达自己的理念,同时也通过自己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来表达对儒家文化的彻底决绝。《秋水》写道: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这是一种最决绝的抛弃。这是对河洛之间姬周政治贵族文化给出的一种最深层次的抗争。畸人形象就是庄子批判的匕首和投枪;庄子就是这样的一位商宋边陲之地绝不妥协文化抵抗者、永无休止的解构者。

《庄子》的畸人形象表现出多层次、多侧面的美学意义、文化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作为商宋旧地士人对姬周河洛主流文化进行抗争和解构的庄子,他更为重视畸人的文化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他的争抗、他的解构都在后二者表现出来。我们不必赞叹《庄子》浪漫笔法,也不必惊诧他的恣肆的想象。他就生长在这块囹圄之地上,这是庄子哲学发生的一种残酷社会现实,也是庄子之所以为庄子的地域文化起点。

地域文化的内涵第6篇

关键词:地域文化内涵;形象造型;意象造型;旅游纪念品设计

旅游纪念品属于特色旅游商品,从大的范围来讲,是游客在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中购买的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一切物品。旅游纪念品市场竞争的实质是设计的竞争,而设计竞争的核心则是设计理念中所蕴涵的文化元素的较量。当今社会,随着技术、性能、结构、材料运用等因素日趋成熟与设计的同质化,旅游纪念品所彰显的有关地域文化重要内涵的要求越来越不能够满足旅游人员对纪念品相关多样化以及品位化等要求。因此,面对多样的消费要求和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如何在设计中挖掘纪念品文化层面的潜力,怎样将区域文化内涵和相应的主题结合在一起,设计出适合的纪念品,赢得旅游者的喜欢已经成为了纪念品能够在市场上占据一定位置的重要问题。

一、设计具有区域文化内涵旅游纪念品的影响与意义

旅游纪念品的美观是由美丽的外观设计与内在精神的结合。一件纪念品的创意不论是解决哪类问题,都要落实到以某种特有的造型与人接触,完成纪念品与人之间信息传达的使命。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不仅仅要考虑到艺术、科技、企业、结构材料、人工等,而且还要考虑到消费者消费理念的不断变化,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社会时尚的变化趋势,人们的消费品味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不断的变化。只有兼顾时尚、文化内涵等较为实际性的设计才能够使得旅游消费者能够愉悦的购买。旅游纪念品的在设计上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绘画、雕刻技术、色彩调试技术等。

设计出具有区域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不仅仅使得旅游景点和旅游纪念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形象和地位得到一定的提升,更加能够提高旅游纪念品的人文价值,好的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必须要有人文价值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增加旅游纪念品的市场竞争力。能确立设计的“原创”依据,使纪念品达到系统设计策略要求。

二、地域文化中形象造型与意象造型的设计形态表达

(一)外观形象对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影响

外观形象指的是人们通过简单、自然的形象直接确定纪念品的造型,这种设计方案非常的简单,只要能够明确纪念品地域文化的寓意,根据其本身固有形态设计出其外观形象。在将形象造型融入设计理念中时,首先应考虑到它的纪念,把握住人、设计、文化三者之间相关的联系,将旅游者作为主体,既要满足他们的需要,又能够将地域纪念品的人文内涵渗透进去,充分发挥纪念品的作用。在设计之前通过一些调查,对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进行充分的了解,再确定设计的方向,做完这些准备工作之后,结合文化的内涵以及纪念品本身具有的特色,找到文化内涵的核心部分,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完整的方案对纪念品进行设计。

(二)内在形象对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影响

意象指的是将人的感情寄托在某个物象上面,综合其他因素一起构建的、能够让人们产生另一种境界的想象。意象是人情感显现的载体[1]。意象造型即意境造型。是通过事物所变现出来的属性所联想到的意识。不具备直观的形象依据[2]。但是由于人们对意象联想是源于受到物呈现出的具体形状、姿态、结构、材料、纹理、色彩的影响而被创造的。由此可知,固的属性才是意象形象的原始依据。对纪念品的设计不仅仅体现在对外在形象的设计,更重要的是意象的一种表达。

三、地域文化内涵在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中常见的表现形式

(一)在外形上体现地域文化的特色

外形上能够更加直观的表现出纪念品的特点,而对于区域文化内涵的表现方式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材料,展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这样不仅仅能够提高纪念品的自身内涵,还能够向消费者们展示本区域中具有传统属性、民族特色等一些特有的文化内涵。当然,这也不能够仅仅通过材料来增加纪念品的内涵,除了材料之外,我们还可以结合一些具有区域特色的使用方式,能够展现出区域地理文化特色的一些东西将纪念品的内涵展现出来。色彩的应用对于纪念品和地域文化内涵的特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也可以结合色彩的地域文化特色将纪念品和地域文化结合在一起,建立一个较为多样化的纪念品。

(二)将地域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相结合

把传统手工艺的一些品质从最深处提取出来,用现代艺术语言表达出来,这是向工艺的文化本质的深化和贴近。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已经慢慢地由舒适型转为文化型消费,设计的旅游纪念品能否适应现如今的市场变化,体现设计主题的多样性成为现如今较为重要的研讨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将旅游纪念品的设计理念建立在地域社会文化生活的基础上,并且要结合现如今经济体系制度的发展,社会人文环境的变化等一些重要影响因素的变化,设计出满足消费者要求、适合表现地域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

四、结语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着重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强调文化内涵的体现,是设计深入的表现,从文化的发展研究纪念品设计理念,不仅仅能够使得人们的情感得到一定的释放,还能够满足人们对感情的需求,更能够使得旅游纪念品的设计能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参考文献】

[1]白兴易,赵得成,刘刚;基于地域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设计[J];中国包装,2012(05):14-17

地域文化的内涵第7篇

一、设计具有区域文化内涵旅游纪念品的影响与意义

旅游纪念品的美观是由美丽的外观设计与内在精神的结合。一件纪念品的创意不论是解决哪类问题,都要落实到以某种特有的造型与人接触,完成纪念品与人之间信息传达的使命。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不仅仅要考虑到艺术、科技、企业、结构材料、人工等,而且还要考虑到消费者消费理念的不断变化,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社会时尚的变化趋势,人们的消费品味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不断的变化。只有兼顾时尚、文化内涵等较为实际性的设计才能够使得旅游消费者能够愉悦的购买。旅游纪念品的在设计上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绘画、雕刻技术、色彩调试技术等。

设计出具有区域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不仅仅使得旅游景点和旅游纪念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形象和地位得到一定的提升,更加能够提高旅游纪念品的人文价值,好的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必须要有人文价值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增加旅游纪念品的市场竞争力。能确立设计的“原创”依据,使纪念品达到系统设计策略要求。

二、地域文化中形象造型与意象造型的设计形态表达

(一)外观形象对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影响

外观形象指的是人们通过简单、自然的形象直接确定纪念品的造型,这种设计方案非常的简单,只要能够明确纪念品地域文化的寓意,根据其本身固有形态设计出其外观形象。在将形象造型融入设计理念中时,首先应考虑到它的纪念性功能,把握住人、设计、文化三者之间相关的联系,将旅游者作为主体,既要满足他们的需要,又能够将地域纪念品的人文内涵渗透进去,充分发挥纪念品的作用。在设计之前通过一些调查,对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进行充分的了解,再确定设计的方向,做完这些准备工作之后,结合文化的内涵以及纪念品本身具有的特色,找到文化内涵的核心部分,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完整的方案对纪念品进行设计。

(二)内在形象对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影响

意象指的是将人的感情寄托在某个物象上面,综合其他因素一起构建的、能够让人们产生另一种境界的想象。意象是人情感显现的载体[1]。意象造型即意境造型。是通过事物所变现出来的属性所联想到的意识。不具备直观的形象依据[2]。但是由于人们对意象联想是源于受到物呈现出的具体形状、姿态、结构、材料、纹理、色彩的影响而被创造的。由此可知,固的属性才是意象形象的原始依据。对纪念品的设计不仅仅体现在对外在形象的设计,更重要的是意象的一种表达。

三、地域文化内涵在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中常见的表现形式

(一)在外形上体现地域文化的特色

外形上能够更加直观的表现出纪念品的特点,而对于区域文化内涵的表现方式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材料,展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这样不仅仅能够提高纪念品的自身内涵,还能够向消费者们展示本区域中具有传统属性、民族特色等一些特有的文化内涵。当然,这也不能够仅仅通过材料来增加纪念品的内涵,除了材料之外,我们还可以结合一些具有区域特色的使用方式,能够展现出区域地理文化特色的一些东西将纪念品的内涵展现出来。色彩的应用对于纪念品和地域文化内涵的特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也可以结合色彩的地域文化特色将纪念品和地域文化结合在一起,建立一个较为多样化的纪念品。

(二)将地域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相结合

把传统手工艺的一些品质从最深处提取出来,用现代艺术语言表达出来,这是向工艺的文化本质的深化和贴近。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已经慢慢地由舒适型转为文化型消费,设计的旅游纪念品能否适应现如今的市场变化,体现设计主题的多样性成为现如今较为重要的研讨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将旅游纪念品的设计理念建立在地域社会文化生活的基础上,并且要结合现如今经济体系制度的发展,社会人文环境的变化等一些重要影响因素的变化,设计出满足消费者要求、适合表现地域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