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旅游规划的背景分析(合集7篇)

时间:2023-06-16 16:27:19
旅游规划的背景分析

旅游规划的背景分析第1篇

>> 休闲时代背景下的港湾地区改造策略探讨 休闲时代背景之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分析 论休闲时代背景下太极拳的文化内涵重构与多元价值取向 浅析奥林匹克精神在休闲时代背景下的可行性研究 森林野浴型温泉旅游休闲时代 城市休闲休闲时代的旅游转型 休闲时代及改革发展下的旅游新闻报道 休闲时代的会展 休闲时代下的体育审美初探 高速旅游时代背景下中越跨境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分析 福州温泉旅游SWOT分析 富裕时代背景下的家庭德育问题分析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发展的分析 休闲时代高尔夫运动的价值 前休闲时代 基于旅游背景下的武汉东湖景观swot分析 基于SWOT理论的辽宁省温泉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大连开展温泉、滑雪旅游的SWOT分析 艾山温泉旅游的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 海南温泉旅游的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9]刘麟,高孝书.温泉“升温”靠什么?[EB/OL].经济日报,2005―10―11

[10]唐羽.沈阳温泉休闲旅游发展分析[J].特区经济,2012(9)

[11]金建平. 辽宁目标瞄准“温泉旅游第一大省”[EB/OL]. 中国旅游报,2011―10―21

[12]高鹏.我国中西部温泉旅游开发对策研究[M].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5)

旅游规划的背景分析第2篇

关键词:山地旅游景区;规划;多元需求;旅游新常态

一、引言

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已成为主导行业发展的新常态。山地旅游是当今国际旅游上发展最快的重要内容,在北美、欧洲、澳洲的许多发达国家参加户外生态旅游活动的游人已达旅游总人数的20-25%,山地旅游年均增长率已达到25-30%以上,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我国山地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2/3,山地旅游资源丰富,在面对多元需求的旅游新常态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下,如何规划,如何应对,是当前山地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九龙峰旅游景区规划背景

九龙峰旅游景区位于惠东县城东南部,属于莲花山脉西段,是莲花山脉山水风貌之精华。主峰海拔563米,挺拔如笔尖,又称“尖笔峰”。景区内古木参天、林荫蔽日、池清山碧、幽谷溪流,绿色生态资源特色突出,同时景区内还包含以田坑古城、畲族村寨为代表的乡土文化资源,以谭公祖庙和龙岩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资源,汇集了生态、历史、文化等深厚内涵的山地精华。景区距离县城中心区14公里,由国道324及省道356连接县域中心区,由九龙峰、南山、寨场山三个主要山脉和多个山涧村落组成,规划面积约为110平方公里。

三、旅游市场需求分析

通过利用百度“大数据+旅游”相关信息搜索统计,惠东县历年旅游数据比对及网上问卷答题等大数据分析方法进行九龙峰旅游景区的区域旅游市场需求分析,为景区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建设提供支撑。主要分析结论如下:

(一)短途短期旅游为主。“ABS现象”突出:超过一半的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区居民周末曾自驾到近郊休闲旅游,其中惠州逐渐成为其主要目的地之一,时间以2-4天为主。

(二)旅游产品类型需求日趋多元。对户外运动类、康体养生类、文化体验类等产品的需求尤为突出。

(三)以中老年、青年、儿童的家庭游为主,呈现度假旅游特征。

由于旅游者的构成日趋多元,旅游者的需求日趋个性化和多元化,已不再满足于大众化的旅游产品,而更追求体验化、情感化和休闲化的旅游经历。多元需求的深度旅游已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常态。

四、九龙峰旅游景区规划思路

(一)深层规划的发展理念

面对深度旅游需求的新常态山地旅游景区需以深层规划来应对。深层规划需要满足三大维度,一要时间充裕,二要空间纵深,三要内容丰富。三者缺一不可,相互依存。时间延伸旅游的长度,空间拓展旅游的宽度,内容充实旅游的厚度。规划在保护景区生态本底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分层多元的功能配置、丰富便利的交通组织、独特走心的景观营造,实现对景区的三个维度的建设,进而营造高品质的山地旅游景区。明确景区定位为:“以康体养生为核心,集郊野观光、山地运动、休闲度假与祈福禅修为一体,最具乡土文化情怀的山地旅游度假目的地”。

(二)深层规划的空间落实

1.生态资源本底保护

山地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对其原有生态资源的保护和优化是最基本的问题。规划秉承“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思路,协调处理好保护培育、开发利用、经营管理之间的有机关系。通过对九龙峰景区各类资源的调查、分析,确定保育类别和等级,形成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较为完善的保护培育体系。保护级别的划分以景源价值及区域重要性为依据,将重要景物、景源分布的重要区域划为一级保护区;将次要景物、景源及其周边区域划为二级保护区;在景区范围内,将以上各级保护区之外的区域划为三级保护区。

2.功能配置分层多元

规划从景区的“空间要素”和“功能要素”两方面融合发展来推演出景区的发展思路。

空间要素上,结合县城与景区的空间关系,实现由城到林,由低到高,由动到静,由华到俭,由身到心,层层递进,拉大景区纵深空间,实现景区功能配置的渐变性和多元性。

功能要素上,从现代游客对健康的迫切需求出发,遵照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养生三境界,以“修身、养性、观心”为理念,围绕户外运动、休闲观光、祈福养心策划旅游项目,实现从单一功能到复合功能的演进,塑造景区品牌独特性。

3.交通组织丰富便利

(1)交通体系完善

积极对接稔平半岛客运港口群、平潭机场、通用机场、厦深高铁和潮莞、广惠、深汕、惠深沿海四条高速公路、324国道、356省道,使规划区形成海、陆、空、铁四位一体的对外联系优势。区内建设景区次干道、景区支路和游览步道等树枝状路网体系,强化各功能组团之间的相互衔接。设置多个景区出入口,并配套景区巴士换乘点、停车场和自行车驿站等交通设施。最终构建形成对外交通便捷有序,对内交通循环多样,交通设施配套完善的道路交通体系。

(2)旅游线路独特

依托区内优质旅游资源,通过山体空间与道路的整合,动静有分,打造三大主题精品游线,分别为:运动健身游线、休闲养性游线和祈福养心游线。山地景区的步行交通是景区游客最主要的交通出行方式,是景区整体交通品质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景区品质的象征。规划根据区内景点分布状况和道路现状,因山就势、路随山转,与环境充分融合,逐步形成完善的步行游览系统。

4.景观营造独特走心

景观营造上规划立足于景区内寨场山、龙峰祖庙、田园风光、畲族村寨、南山龙岩寺等核心资源的利用与功能延伸,分别重点突出“森林、宗教、田园、民俗、深山”五个核心要素,形成“一核五区”的景区分区,构建丰富多元、独特走心的景区体系。规划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充分结合,以丰富有趣的游览线路为纽带进行串联,融入分层多元的旅游产品,满足现代游客的多元需求,打造出高品质、服务全方位和人性化的山地旅游景区。

5.结语

旅游业发展新常态下,山地旅游景区的规划与建设必须在功能配置、交通组织、景观营造等方面,充分地考虑休闲、审美需求,从旅游者的体验入手,创造全方位的立体感受,使旅游区达到可进入、可停留、可欣赏、可回味,从而使旅游活动达到可参与、可互动、可感受、可享受,将旅游质量和景区建设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才能适应深度旅游的市场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冯德显.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景区开发研究[J].人文地理,2006,(06).

旅游规划的背景分析第3篇

1 引言

旅游规划作为旅游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需要科学的理念基础。中国旅游资源开发主要有4种开发理念:以地理科学为主的资源区划学派,以经济学科为主的效益管理学派,以建筑学科为主的园林景区学派,以从事文化研究为主的资源位移学派[1]。旅游规划实践在这些学派不同理念的指导下,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同时,旅游规划本身又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操作性,是一个具有“软”工程性质的实践应用领域,作为一项“软”工程,除了上述理念基础外,还需要工程学的思想和方法作指导。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简称OO)作为1990年代以来计算机软件领域的主流技术和方法[2],是软件工程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石。旅游规划作为类似软件开发的“软”工程,能否引入面向对象思想和方法?本文将就此进行初步探讨。

按规划层次,旅游区规划分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3];从空间结构的角度,在规划中可将旅游区识别为景点(scenic spot)、景段(scenic section)、景区(scenic zone)、旅游圈(tourism circle)和旅游地域网络(tourism area network)这五个不同级别的地域实体[4],其中景区是旅游活动的基本对象,是旅游目的地系统的基本构成单元。本文试图引入计算机软件领域中面向对象的思想和方法,将之应用到景区总体规划这一特定尺度、特定层次的规划中,第二节是对面向对象方法的介绍,第三节阐述面向对象方法在景区总体规划中的体现,第四节为结论。

2 面向对象思想与方法①

面向对象不仅是一些具体的软件开发技术与策略,而且是一整套关于如何看待软件系统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以什么观点来研究问题并进行求解,以及如何进行系统构造的软件方法学[2]。面向对象的基本思想是:尽可能按照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以使分析结果与现实世界之间有着自然而直接的对应关系。面向对象方法的核心概念包括:问题域(problem domain)和系统责任(system responsibilities);对象(object);类(class);封装(encapsulation);继承(inheritance);消息(message);结构(structure)与连接(connection);多态性(polymorphism);主动对象(active object)。以下以表格形式列出这些基本概念(表1)。

表1 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概念

Tab.1 The key concepts of the OO methods

概 念 。在旅游区中,旅游功能是最易变的,而旅游区对象是最稳定的,并且由于封装原则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面向对象的旅游区规划以旅游区对象为基本规划单位,避免了因旅游需求变化所造成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波动效应”,旅游区可以通过对相关对象的局部调整或增减部分对象而实现对旅游需求的响应。这使得规划具有良好的复用性,非常有利于规划的修编。

再次,旅游区总体规划与OOA的任务一致。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方法中,OOA是基础,是OOD和OOP的依据,这与旅游区规划有很好的对应。旅游区总体规划的任务,是分析旅游区客源市场,确定旅游区的主题形象,划定旅游区的用地范围及空间布局,安排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内容,提出开发措施[3],相当于OOA;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任务是,以总体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各区内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要求,为区内一切开发建设活动提供指导[3],这很好地对应了OOD;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任务是,在总体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3],这也是OOP的重要任务(当然如果完全对应OOP,则还应包括具体的旅游区建设和施工)。

3.2 面向对象景区总体规划的基本任务

OOA的基本任务是:运用面向对象方法,对问题域和系统责任展开分析,正确认识其中事物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发现描述问题域和系统责任所需要的对象(类),并定义类的属性和服务,以及它们之间所形成的结构和连接,最终的目的是产生一个符合用户需求,并能直接反映问题域和系统责任的OOA模型及其详细说明[2]。借用到景区总体规划,则可表述为:运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对景区系统(即问题域)和规划责任(即系统责任),展开分析,力求对景区系统有一全面的认识,正确理解景区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找出描述景区所需要的对象(类),定义对象(类)的属性(即特征)和服务(即功能),以及它们之间形成的结构和连接,从而制定出一个能有效满足游客需求,符合规划标准,并能够直接反映景区实际的规划方案。

3.3 识别景区对象(类),确定其属性与功能

面向对象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景区规划中,就体现为以游客为本,以游客的需求和旅游活动为出发点来进行景区规划。根据面向对象的思想,识别出与游客直接关联的景区要素,作为规划的对象。对景区,我们可以识别出以下对象(类):景区、景段、景点;葩嵌景点、光环景点;旅游服务设施;廓道;背景;引景空间、第一印象区、最后印象区;核心区、缓冲区、活动区;解说系统。

3.3.1 景区、景段、景点

景区是旅游审美活动的基本对象,它能给游客较完整的旅游感受,提供整体的旅游体验。景区具有的基本属性是:主题与文脉、景观实体、廓道、旅游服务设施;它提供的基本服务(功能)是:为游客提供审美和愉悦体验。景段是景区中次一级的旅游活动的对象,是景区的主体构件。每个景段具有侧重不同的意境,在贯穿景区的一致的文脉的统帅下,共同构建一个整体的旅游形象,展示给游客,就如交响乐中的各段乐章,相互配合来展现音乐统一的主题。景段的基本属性是:文脉、景观实体、廓道;它提供的基本服务(功能)是:为游客提供审美和愉悦体验。景点是旅游审美活动的最小单位对象,是景段的核心要素,是景区存在的前提和最基本的吸引要素。景点犹如交响乐中较突出的旋律,通过和其他旋律有节奏的组合而构成一段乐章,给游客予特定的感受。景点的基本属性是:文脉、景观实体;它提供的基本服务(功能)是:为游客提供审美和愉悦体验。

3.3.2 葩嵌景点、光环景点

葩嵌景点是景段所有景点元素中最具有特殊美学意义的节点,它对景区旅游形象的形成最具有决定意义。小说《红楼梦》中有一首词《枉凝眉》写到“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景区中的葩嵌景点,就如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大观园中的“仙葩”,是《红楼梦》的灵魂人物和故事展开的线索。葩嵌景点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属性):一是与周围节点有明显差异,更具光环性,更具吸引力;其二是具有明显的内在精神,与文脉保持高度的一致。游客对葩嵌景点的欣赏将能获得极大的美学感应(功能),形成心理冲击,因而是整个景区规划的重点所在。光环点是仅次于葩嵌景点的亚兴奋点(属性),对景区审美起到节律性调节作用(功能)。

3.3.3 旅游服务设施

旅游服务是游客顺利完成旅游活动所需要的重要辅助,景区为此提供了旅游服务设施。旅游服务实施包括:游客中心,购物点,休憩点,餐饮点,住宿点,交通集散点等。旅游服务设施的基本属性是:建筑实体、文脉;它提供的基本服务(功能)是:为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辅助。根据一般类对象的多态性,旅游服务这一功能在不同的服务设施中具有不同的体现,在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旅游进程中游客的多种旅游辅助需求,适时适地配置旅游服务设施,提供相应的旅游服务。

3.3.4 廓道

廓道:廊道首先是“道”,是贯穿整个景区的交通走廊(属性),不仅是物质、能量、信息内外交流的通道,而且是营造风景区独特的审美意境、引导游客酝酿情绪,逐渐进入最佳审美境界的导向空间(功能)。“廓”,是景区中的隔离设施和障碍物(属性),交通走廊也具有“廓”的作用,它将起到了某种屏蔽作用——引导游客走向精心设计的路线,从而避免了某些不足的被发现(功能)。

3.3.5 背景

景段往往处于某种自然和文化环境中,这些环境就是景段的背景。背景是景段存在的依托,是一种原赋性资源(属性),为景段提供了一种氛围(功能),无需太多的设计和改造。作为景区规划的背景区域,往往处于游客的视域范围内,是游客目力所及的地方,在设计与开发中,应尽可能维护和强化原赋资源的特色,避免环境污染和对风景区的破坏。

3.3.6 引景空间、第一印象区、最后印象区

引景空间是游客从景区系统以外的空间进入景区之前进行预旅游体验的特定场所,是旅游空间与非旅游空间之间的缓冲地带(属性)。引景空间的作用在于营造氛围,使游客收回思绪,消除杂念,渐入佳境,思想感情乃至身心与主景区的氛围、内涵逐步接轨,从而融汇到主景区的氛围之中[6](功能)。景区的第一印象区一般即是景区的门景所在地,是游客最先接触到的景区地域(属性)。景区的最后印象区是游客离开景区时最后接触的地点(属性),经常与第一印象区重合,但也存在独立的情况。第一印象区对景区旅游形象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功能),尤其在塑造良好的形象方面其作用强于最后印象区;但是对于不良旅游形象的塑造,最后印象区的作用却远远胜过第一印象区甚至是葩嵌景点。最后印象区具有锦上添花的功能,良好的旅游尾声将为旅游活动划上圆满的句号(功能),在规划中也要给予重视。

3.3.7 核心区、缓冲区、活动区

功能区划分是景区总体规划中常用的手段,参照遗产类景区,通常可将景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活动区。核心区是绝对保护的地带,只允许原赋景观的存在(属性),除了少数科研需要外,禁止人工建筑和任何旅游活动的开展(功能)。活动区往往远离核心区(属性)是开展旅游活动的主要地带,景区游程的安排、旅游服务的提供都位于活动区之内(功能)。缓冲区是核心区与活动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属性),是旅游活动受到控制的地域,它的作用在于使得旅游活动得以缓冲,从而不致影响到核心保护区(功能)。

3.3.8 解说系统:一类特殊的对象

解说系统是景区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教育、服务、使用功能得以发挥的必要基础,是管理者用来管理游客的关键工具[7]。旅游解说是一种信息服务(属性),其目的在向游客传达和告知景区相关信息(功能)。一个完整的解说系统往往具有以下功能:一,基本信息和导向服务;二,帮助旅游者了解并欣赏旅游区的资源及其价值;三,加强旅游资源和设施的保护;四,鼓励游客参与旅游区管理、提高与旅游区有关的游憩技能;五,提供游客、社区居民和旅游管理者之间一种对话的途径;六,户外教育功能[8]。旅游解说系统包括人工解说与非人工解说两类。人工解说包括:导游、信息咨询台、现场解说等,具有互动和即时性的特点;非人工解说包括:景区标志(行政管理标志、方向标志、限制标志、解说标志、徽标)、旅游地图、旅游书籍、旅游小册子、旅游光盘、旅游招贴画、旅游音像等,具有信息量较大和时限较小的特点。

人工解说系统是一类特殊的对象,它具有主动性特点,在没有接收游客请求的情况下也能主动地提供导游、解说等服务,属于主动对象。主动服务对游客而言是“意外的惊喜”,可以在游客不曾期望的情景下提供喜出望外的旅游服务,这对提升景区品质、深化旅游体验具有积极作用。景区规划中要尽可能多发现主动对象,或在适当条件下将普通对象转换为主动对象,提供主动旅游服务,这也是增加景区收益的有效途径。

3.4 景区重要的属性与功能

主题与文脉是景区的核心属性,同时景区提供旅游服务、组织旅游活动,使得游客籍此实现对景区旅游产品的消费,达到审美和愉悦体验。

3.4.1 主题与文脉:景区的核心属性

主题原本是音乐中的一个术语,指交响乐中反复出现的核心乐章,后借用到文学理论中,用来指文章或文学作品的核心内容或中心思想。景区的主题是指景区传递的主要审美特点和愉悦类型,是游客从景区获取的主要旅游体验内容。文脉是旅游区的文化主题和文化精神,是旅游区实体形象的文化补充②。文脉是可构造和规划的,赋予旅游区独特的文脉,不仅能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而且能以差别性的文化特征与其他旅游区识别,从而能在日益涌现的旅游产品中脱颖而出。

3.4.2 审美和愉悦:景区的根本功能

旅游本质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为目的的审美和自娱过程[9]。景区作为开展旅游活动的载体,就必然具有为游客提供审美和愉悦体验这一基本的功能,并且通过对自身属性的改进来提升这种体验的水平。

3.4.3 旅游服务与旅游活动:景区的辅助职能

旅游服务是游客顺利完成旅游活动所需要的重要辅助,有时旅游服务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除了借助旅游设施开展的常规旅游服务外,旅游活动的组织(在景点处或在旅游服务设施处)也是其重要的内容。在一致性的文脉的指导下,景区中可开展富有特色的旅游活动,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旅游内容,增强吸引力、强化旅游感受。高质量的旅游服务、高水平的旅游活动是景区的重要功能,也是规划必须考虑的因素。

3.5 确定景区对象间的结构与连接

根据以上对景区对象的识别和对其属性与功能的界定,借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我们能确定以下一些结构与连接关系。

3.5.1 一般-特殊结构

景段为一般类时,特殊类有引景空间、第一印象区、最后印象区;景点为一般类时,特殊类有葩嵌景点、光环景点;旅游服务设施为一般类时,特殊类有游客中心、休憩点、购物点、餐饮点、住宿点、旅游厕所、交通集散点。

3.5.2 整体-部分结构

景区为整体对象时,部分对象有核心区、缓冲区、活动区;景段为整体对象时,部分对象有景点、廓道、背景、旅游服务设施。

3.5.3 连接

连接主要体现在景段内部及景段之间的衔接与过渡。对景段内部而言,尽量避免一个景段被一目了然,设置一些适当的屏障和分割,使其意境幽深;景段之间的连接上,既要注意景段间的能明显识别,又要避免景段之间的突兀变化、形成平稳的过渡;对所有景段,要设计合理的游程连接,引导游客对整个景区的游览。

3.6 规划原则

3.6.1 文脉一致原则

各个景段拥有各自不同的属性,呈现出不同的意境,但是在内在精神上它们都必须保持一致,即具有一致的文脉这一基本属性,从而与景观实体配合,在总体上形成统一风格,深化和提升景区主题,展现协调的整体旅游形象。

3.6.2 继承性原则

景区中的特殊类继承了一般类的属性和功能,引景空间、第一印象区、最后印象区等继承了景段,则也就需要具有景段的属性和功能,尤其是提供审美和愉悦的功能必须给予重视,从而实现对景区游览的全程质量管理,不仅在核心景区给游客强烈美学冲击,而且从起始景段就能吸引游客,在尾声给游客予“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受。旅游服务设施中的众多子类,继承了其属性与功能,除了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外,强调其对文脉的继承,即旅游服务设施需要具有与景区协调一致外观特征,提供符合景区文脉内涵的旅游服务。

3.6.3 封装性原则

文脉和主题决定了景区的旅游形象,并将之封装在一个营销口号中,传递给游客的不是具体的景点,而是一个富有概念性的形象,形成强大的吸引力。景段也具有封装的特点,在旅游过程中,它抽象出景段内部的共同特征,对游客而言通常形成一个个独立的意境。在景区游览结束后,游客强烈记忆的往往是以葩嵌景点和光环景点为代表的一个个景段形象。除了以上抽象式的封装外,“信息隐蔽”也是封装性原则的重要体现。在规划中要充分发挥廓道的阻隔和导引功能,将不必展现给游客的信息封装在各景区对象内部,尽量避免自身缺点和不足的漏出,而留出美好的接口与游客打交道,从而达到扬长避短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景区优势。

3.6.4 粒度控制原则

景区规划有不同层次的要求,有宏观的思考,也有微观的研究,景区总体规划要把握自己的“粒度”,为景区规划设计出总体框架和蓝图,进行宏观分析和指导,而不要太过于陷入细节的设计,以免偏离总体规划应有的长处和功能。

3.6.5 可持续发展原则

计算机软件系统强调良好的可维护性,对于景区而言可维护性即是要求景区规划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景区规划要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PRED(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协调理论的指导下,保证景区的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可持续完善、经济可持续增长、社会可持续公平[10]。

3.7 景区总体规划框架

根据面向对象的要求,在发现景区对象类,定义其属性与功能,确定其结构与连接后,需要构建一个规划框架结构,从而对景区规划形成整体把握。根据景区总体规划的要求,按照面向对象的方法,构建的景区总体规划框架如图1。

4 结论

面向对象的方法对旅游区规划具有借鉴意义,在对规划的可交流性、易修编性和可操作性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是一种新的、有效的旅游区规划思想和方法。本文以景区为对象,在总体规划层次对其进行探讨。基于面向对象理念,我们识别出了景区的基本对象(类)有:景区、景段、景点,葩嵌景点、光环景点、廓道、背景、旅游服务设施,引景空间、第一印象区、最后印象区,核心区、缓冲区、活动区,解说系统;同时定义了这些对象(类)的属性和功能,用它们可以对景区系统进行较为全面、准确的描述。在此基础上,我们定义了景区对象之间的结构和连接关系,对景区对象体系形成进一步的认识,进而提出了面向对象景区总体规划的5个原则:文脉一致原则、继承性原则、封装性原则、粒度控制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并构建了面向对象景区总体规划的一般框架模式。

需要指出的是,旅游区毕竟不只是景区,规划也不限于总体规划,面向对象的方法是否适宜于其他尺度和层次的旅游区规划,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回答。

[参考文献]

[1] 王兴中,中国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旅游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 [J],地理科学,1997,17(3):218-223.

[2] 邵维忠、杨芙清,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 [M],清华大学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1。

[3] 国家旅游局,《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2003年5月1日实施。

[4] 王铮、邓悦、葛昭攀等,理论经济地理学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178。

[5] 世界旅游组织,全国和区域旅游规划综述。载国家旅游局计划统计司,旅游开发与建设 [C],1997,(9):32-35。

[6] 王衍用,不能把引景空间商业化 [J],旅游学刊,1994,9(4):7。

[7]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 [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443。

[8] 吴必虎、金华、张丽,旅游解说系统研究:以北京为例 [J],人文地理,1999,14(2):27-29,64。

旅游规划的背景分析第4篇

(一)民族旅游的涵义

民族旅游是指游客在异域被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所吸引,而前往“异域文化”人群去体验异域风情的一种短暂的旅游经历。强调的是旅游的一种类型,发生在特定区域、特定的人群、特定的文化范围,旅游目的地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民族文化[1]。民族旅游往往具有民族性、神秘性、乡土性、参与性、原则性的特征。民族旅游的发展往往依托了民族旅游地的旅游资源,民族旅游地往往因为其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民风民俗吸引游客,成为了游客追逐的旅游目的地。

(二)民族旅游地对人才的需求

旅游是涉及面极广的服务性产业,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旅游人才是旅游业生产要素组合的必要条件和结合点,是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最主动和最活跃的因素。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经济潜力。民族旅游业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等多重背景的复杂形式,而人才是民族旅游业发展和创新的原动力。而培养、发展符合民族旅游发展地域性、适用性、可操作性等特点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提升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创造力和竞争力的保障之一。

二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2]。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在民族旅游发展背景下加大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估,有助于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在保证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增加对民族旅游的发展背景、发展前景和行业需求的认识,提高学生从事民族旅游业的兴趣和热情,增加学生对民族旅游发展的信心与决心,有助于培养民族旅游地发展的后备人才。

(一)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认识自我

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加强职业生涯教育,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从学生进校初始即对大学生进行旅游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在职业生涯认知、规划过程中,学生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对自身、对职业选择进行合理的调整,大大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明确民族旅游发展背景下的职业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在自我认识、认识旅游、认识民族旅游、了解社会的基础上,从自身实际情况和民族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出发,确定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当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兴趣和爱好决定将来从事民族旅游行业时,进而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潜能,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和相关专业知识,扩大对旅游业的了解和对相关学科的认识,制定适合自己特点的大学学目标和阶段的人生目标。

(三)有利于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民族旅游地的就业能力

虽然民族旅游地对旅游管理人才需求迫切,但是随着社会进步,其对就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通过实施及时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其积累职业发展的各种潜能,包括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责任感、基本技能、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健康和安全习惯、个人特质等,提升其在民族旅游地的就业能力。

三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旅游地的问题

民族旅游地迫切需要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融入到民族旅游开发当中,为其带来新鲜的血液,把握住民族旅游开发的特色和方向,开发个性的文化底蕴,提高民族旅游商品竞争力。但民族旅游开发起步较晚,从业人员文化专业素质偏低,管理水平待提高,民族地区经济水平落后,信息闭塞,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也落后于经济水平较高、旅游资源开发较早的发达地区。外加民族旅游地容易存在景区管理模式落后,产权关系不清晰、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致使民族旅游地无论是从经济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对他们都难以形成吸引力,致使旅游管理人才需求缺口大。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问题

我国旅游行业前景广阔,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面相对较广,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满足于在旅游相关行业就业,纷纷选择服务相关的行业或者其他行业就业。而学生在应试教育、学历教育的影响下,在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很少正面接触职业世界的丰富信息,致使学生职业教育意识薄弱,对职业生涯规划普遍不重视,尤其是对民族旅游发展背景了解不多,看不到其光明的发展前景,学生愿意选择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不愿意留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民族旅游地工作,加大了民族旅游地旅游人才的缺口。

(三)旅游管理专业院系教育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高校在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出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通知的指导下,纷纷开始职业生涯教育相关课程,并将其纳入到《就业指导》课程当中,致使现阶段职业生涯教育带着很强的就业指导痕迹。特别是在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缺乏对民族旅游发展背景的整体把握,对民族旅游地具体旅游行业的研究和对学生自我认知的教育。同时,学校从事职业规划教育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业务训练,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操作技巧,以及行业工作背景。外加教学方式以课堂授课+讲座+报告居多,形式简单,不能全面锻炼学生的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不了民族旅游地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求。

四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教育发展对策

(一)重视教育引导,凸显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政府和高校已经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还要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尤其是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各大高校要统一认识,在教学管理系部、授课老师、学工口工作老师方面统一认识,在与学生接触时和授课时有意识地提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并穿插介绍民族旅游业发展的前景,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从认识到接受再到重视旅游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有志于投身从事民族旅游业当中。

(二)强化教育理念,突出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阶段性

旅游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有计划的系统性教育活动,贯穿了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为了适应民族旅游地旅游行业人才市场发展需求,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要强化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并有意识地融入到不同的课程中,让学生及早地认识民族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发展方向,并有针对性地结合自身性格特色,以谋求自身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目标,分阶段、有针对性、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见表一)。

(三)理论联系实践,提升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用性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和深化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不仅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对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感性认识和职业适应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因此可以通过多途径的方式加强理论联系实习,提升学生对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认知,增加其实用性。诸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好民族院校或学校所在民族地区等各方面的资源,让学生在教学环节的实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参观学习、生产实习等环节当中,开展职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民族旅游地的旅游行业发展动态,让学生未出校门先到相关的工作岗位上锻炼,提前体验工作内容,积累经验,缩短了从事民族旅游工作的适应期;其次是吸引学生参与学校老师承担的课题,尤其是涉及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课题,让他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增加对民族旅游发展的认知与好感,增加毕业工作的决心;最后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各项实践当中准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社会的差距,及时调整和补充,合理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为将来从事民族旅游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提高教学水平,强调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性

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势必要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具备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旅游管理实战经验,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研究创新,采用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发展的背景、现状、问题、对策及前景,结合民族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提出可行的规划方案,能够帮助学生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并为之实现而不断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刘晖.旅游民族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4).

旅游规划的背景分析第5篇

生态旅游规划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当代旅游行业快速发展,要求我国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当前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终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管理环境,并实现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有机结合。以下就是对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代旅游行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且达到规范化管理目标。

一、生态旅游含义

对生态旅游含义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从旅游需求角度看,生态旅游即为一种旅游活动项目,但其要求旅游者在对自然景观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应秉承生态保护原则,即应避免环境破坏行为的出现影响生态环。第二,从旅游供给方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项旅游销售品,其可吸引游客购买当地的纪念商品,最终达成销售目的。为此,在现代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经营者应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继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达到推动我国旅游行业健康发展的目的。此外,当代生态旅游发展对生态保护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鼓励人们在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改善环境保护意识。

二、基于景观生态学基础上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策略

(一)加强旅游者生态保护意识

景观生态学中,不仅强调空间结构与生态过程二者异质性,且关注二者整体性。因此,在生态旅游规划管理过程中,应从旅游开发者和旅游者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引导旅游开发者立足生态保护角度,在具体开发中,制定针对性保护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兼顾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能推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生态旅游对旅游者提出了相关要求,相关部门应结合理论知识对旅游者进行思想教育,使旅游者能充分认识破坏生态环境对自身产生的消极影响,提高旅游者生态环保意识。同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重视对开发者及旅游者的监管,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惩罚力度,逐渐构建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

(二)科学规划生态旅游

基于景观生态学基础上科学规划生态旅游也非常有必要,基于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生态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依据发展现状来设定生态旅游规划的基本思路及原则,并基于景观生态学基础设计其发展结构及发展特征,继而在开展生态旅游活动过程中严格遵从其设计内容,达到最佳的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目的。第二,在科学规划生态旅游过程中应注重对其功能与生态加以区分,继而有序开展旅游活动,并推动其旅游资源实现合理优化及配置。第三,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生态旅游管理对其结构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相关工作人员应依据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来对其生态功能进行适当调整,以此达到科学化的生态规划管理目标。

(三)规范生态旅游资源管理

在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中实施生态旅游资源管理对策也至关重要,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实施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对景观生态学的稳定性及异质性展开深入研究,且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其分析结果以结构上的动态变化展现出来,继而为相关工作人员生态旅游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有利的数据参考。此外,为取得良好的资源管理效果,要求生态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通过整合自身资源的方式构建长期的旅游监测系统,继而全面掌控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且采集相应的生态旅游发展信息,达到最佳的资源管理目的。此外,在生态旅游资源管理中制定生态风险分析计划也非常重要,因而应将其落到实处。

旅游规划的背景分析第6篇

2008年汶川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其中汶川、北川、汉旺和青川等地受灾最为严重。在灾后重建过程中,这些受灾地区纷纷以地震和抗震救灾为核心主题开发出了多条旅游线路。随着2009年四川省旅游局公布《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旅游线要素建设实施意见》,灾后重建旅游景区的开发和推广进入了加速阶段,围绕汶川大地震和抗震救灾主题的灾后重建旅游景区及其线路基本成型。四川省旅游局以“大爱中国”为主题形象,以“见证汶川大震,感悟人间大爱”为主题口号,开发出了“大爱中国”主题旅游线、地震遗址旅游线、中央领导抗震旅游线、灾区新貌旅游线、生命通道旅游线、和地震生态与探险旅游线6大主题旅游线路。经过两三年的开发和推广,灾后重建景区形成了爱国游、遗迹游、追思游、科学游、体验游的众多特色旅游内容。汶川和北川等地因地制宜,结合地震元素和原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形成了融合地震旅游、文化旅游和自然生态旅游的旅游景区。如汶川重点开发了水磨古镇、三江景区、映秀“5.12”纪念地和大禹文化旅游区,北川重点开发了北川羌寨和“5.12”地震纪念馆。2011年五一小长假期间,灾后重建景区旅游成为亮点,吸引了来自大量国内外游客。其中,汶川县接待游客26.6万人次、旅游收入10370万元,北川县接待游客12.05万人次、旅游收入1878.5万元,均达到游客和旅游收入的历史最高点。在灾后重建景区的供给方面日趋完善,灾后重建景区旅游需求方面的研究却相对滞后,针对灾后重建景区的旅游行为方面的研究落后于灾后重建景区的开发进程。旅游价值链理论认为旅游行业创造价值的最根本目的就是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旅游者在旅游价值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市场导向作用,是旅游价值流动的终点[1]。因此,应该深入研究灾后重建景区的旅游行为,为灾后重建景区的开发提供指导,更好的服务于灾后重建。本文借鉴计划行为理论,分析影响游客去灾后重建景区的旅游意愿的影响因素。计划行为理论是被广泛认同的、能有效解释个体行为的理论框架。计划行为理论不仅能有力解释社会行为,还能能够有效解释旅游行为。有学者采用计划行为理论的分析框架,在研究台湾游客到香港旅游[2]、中国游客出国旅游[3]和葡萄酒旅游(winetourism)[4]时,较好的解释了研究问题。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信念、规范信念和控制信念分别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控制性,进而影响行为意愿。基于此,本文从3类信念的构成要素角度分析影响灾后重建景区旅游意愿的因素。

二、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如果个体认为某行为能够带来有益的结果,重要的参照群体也认同和支持该行为,同时个体还具有完成这一行为的必要的资源、能力和机会,那么个体倾向于采用这一行为[5]。计划行为理论特别适用于个体不能完全掌控的行为[6]。旅游是牵扯到吃、住、行、游、购、娱的复杂活动,游客并不能完全掌控。因此,计划行为理论也常常应用与旅游研究领域[2-4]。计划行为理论指出,行为意愿是由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决定的[5]。就旅游而言,行为态度(BA)是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各方面属性的感觉或评估[7]。态度可正可负,态度越正面,个体越倾向于执行该行为。行为态度是行为信念(BB)和结果评估的函数(EO)。其中,行为信念是个体对某行为带来的特定结果的信念,并且每一个行为信念都有与之对应的结果评价,以评估每一行为结果的价值;即,态度可以表示为:A=∑bbi*oei。个体往往以某些群体作为自己的行为参照标准。参照群体会影响个体的信念、态度和选择[7]。因为个体会努力与参照群体保持一致。这种一致性就是主观规范(SN),它包含了规范个体行为的规则,是个体感知到的社会压力。主观规范是规范信念(NB)和顺从动机(MC)的函数。其中,规范信念是指个体预期到参照群体对其是否应该执行某特定行为的期望,顺从动机是指个体顺从参照群体对其所抱期望的意向;即,主观规范可以表示为:SN=∑nbi*mci。感知行为控制是个体认为完成某行为的难易度。个体感觉完成某行为越容易,就越倾向于执行该行为。感知行为控制(PC)是控制信念(CB)和知觉强度(P)的函数。其中,控制信念指个体知觉到可能促进或阻碍行为的因素,知觉强度指个体知觉到这些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即感知行为控制可以表示为:PC=∑cbi*pi。根据计划行为理论,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1:在灾后重建景区旅游背景下,行为态度正向影响旅游意愿;H2:在灾后重建景区旅游背景下,行为信念正向影响行为态度;H3:在灾后重建景区旅游背景下,主观规范正向影响旅游意愿;H4:在灾后重建景区旅游背景下,规范信念正向影响主观规范;H5:在灾后重建景区旅游背景下,感知控制性正向影响旅游意愿;H6:在灾后重建景区旅游背景下,控制信念正向影响感知控制性。

三、实证研究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本研究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汶川大地震后当地的旅游活动进行了持续的跟踪研究。由于汶川是大地震后知名度最高、旅游资源最丰富、旅游开发最全面的灾后重建景区,因此汶川旅游是灾后重建后的核心旅游景区又是灾后重建景区旅游开发样板。基于此,本文的实证研究问卷针对汶川旅游的具体情况而设计。问卷题项大多来自成熟量表,部分行为信念和控制信念题项来自于对灾后重建专家组成员和游客的访谈。本研究最终研究问卷共分为4个部分。一是引导语,介绍了汶川地震和汶川旅游的概况以及本研究的目的。二是汶川旅游相关知识和经历测量,主要测量游客是否旅游汶川旅游以及是否去过汶川旅游。三是变量测量。行为信念(bb)测量参照Kimetal(2005)[8]、Pike(2002)[9]、Stepchenkova和Mor-rison(2008)[10]的量表;根据专家访谈,量表中又加入了3个反应汶川旅游特异性的题项(题项为:“到汶川旅游能够体验抗震救灾精神”、“到汶川旅游能够感受大爱精神”、“到汶川旅游能够感受生命的顽强”)。行为态度测量参考Vossetal.(2003)[11]的量表。规范信念(nb)测量参考Lam和Hsu(2006)[2]。控制信念(cb)测量综合参考Hanetal.(2010)[12]、Phetvaroon(2006)[13]、Sparks(2007)[4]、Sparks和Pan(2009)[3]的量表。感知控制性测量参考Lam和Hsu(2006)[2]的量表。旅游意愿测量参考Sparks和Pan(2009)[3]的量表。根据计划行为理论的要求,本文还测量了相对应的行为信念的行为结果评价(oe)、规范信念的顺从动机(mc)和控制信念的知觉强度(p)。行为信念、规范信念和控制信念均根据计划行为理论的测量规则进行了处理)。问卷采用7分Likert量表测量,分值从-3到+3,-3表示非常不同意,+3表示非常同意。四是人口统计变量测量。本研究数据采集于2011年4月在成都旅游集散中心进行。调查期间共发放问卷500份,共收回问卷472份,剔除回答不完全的11份剩余问卷461份。考虑到汶川大地震是重大事件,游客对汶川大地震的了解程度普遍较高,因此本研究删除了3份对汶川大地震知晓程度小于2的问卷,保留比较了解汶川大地震的游客样本。最终得到458份有效问卷进入统计分析,问卷有效率为91.6%,有效率较高。在有效问卷中,16-24岁样本数为263,25-44岁样本数为157,44岁以上样本数为38,其中16-24岁样本数比例较高占57.4%;男性样本数为216,女性样本数为242,其中女性样本数比例较高占52.8%;高中及以下学历样本数为33,大专学历样本数为165,本科学历样本数为234,研究生学历样本数为26,其中本科学历样本数较高为51.1%。综合来看,样本中年轻人较多,可能是因为成都市是我国高校较集中区域,学生游客比例较高,因此样本人口统计特征基本反映了成都地区的游客特征。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

探索性因子分析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主因子分析法提取主成分,KMO=0.823,且Bartlett’sTestofSpherici-ty=8486.965(p=0.00),说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显示,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中,除了一个题项在2个因子上的载荷大于0.4外,其余题项均只在1个因子上的载荷大于0.6且在其他因子上的载荷均小于0.4。根据Nunnally(1978)[14]的题项纯化标准,将其删除后,对剩下的28个题项再次进行因子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正交旋转后的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共提取8个因子。8个因子的特征值都大于1,能够解释75.964%的信息,说明28个题项能够很好的归属于8个因子。行为信念的8个题项归属于两个因子,前5个行为信念题项归属于因子1,后3个行为信念题项归属于因子4。前5个行为信念题项的表述为,到汶川旅游能够了解汶川地区震后的生活方式(bb1)、到汶川旅游能够了解汶川地区的独特文化(bb2)、到汶川旅游能够放松身心(bb3)、到汶川旅游能够欣赏汶川地区的自然风光(bb4)、到汶川旅游能够购买汶川地区的特产(fbb5);后3个行为信念题项的表述为,到汶川旅游能够体验抗震救灾精神(bb6)、到汶川旅游能够感受大爱精神(bb7)、到汶川旅游能够感受生命的顽强(bb8)。本文对比两个因子内涵的差异后,发现前5个行为信念题项主要涉及到汶川旅游的功能性结果,而后3个行为信念题项主要涉及到汶川旅游的情感性结果。因此,本文将因子1命名为功能信念,将因子4命名为情感信念。Perugi-ni和Bagozzi(2001)[15]指出,计划行为理论较强调工具性和认知性成分,却忽视情感性成分;而Sparks(2007)[4]在研究葡萄酒旅游(winetourism)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分析框架,证实了情感性态度能够显著影响旅游意愿。因此,本文认为在旅游背景下,尤其是灾后重建景区旅游背景下,本文将行为信念进一步区分为功能信念和情感信念既能弥补计划行为理论的局限性,又能反映旅游活动的现实情况。其他因子的命名与计划行为理论中变量相同。参照计划行为理论,本文将因子2命名为控制信念,将因子3命名为规范信念,将因子5命名为旅游意愿,将因子6命名为主观规范,将因子7命名为感知控制性,将因子8命名为行为态度。

(三)验证性因子分析

验证性因子分析使用LISREL8.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除了GIF=0.89,略低于0.9外,其余拟合指标均较好,说明测量模型拟合较好(见表2)。因此验证性因子分析证实了8因子结构的可靠性。

(四)信度和效度检验

首先是信度检验。8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均大于0.7,且大多数大于0.8。仅有控制信念因子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82,小于0.8(见表3)。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旅游行为研究中,控制信念的内部一致性因子的信度普遍不高[2,17-18],这是由于旅游活动中有很多差异较大的制约性因素,如旅游安全、旅游服务、旅游时间和旅游费用等。量表的整体信度为0.864。综上,量表信度符合Fornell和Larcker(1981)[19]建议的标准。其次是效度检验。本文参照Fornell和Larcker(1981)[19]建议的标准,分别检验内容效度、聚合效度和区别效度。就内容效度而言,本文量表多数题项来自成熟量表,行为信念和控制信念的题项通过访谈汶川震后恢复专家组成员和潜在游客得到,说明内容效度较好。就聚合效度而言,28个题项很好的归属于8个因子,并验证性因子分析证实了8因子结构的可靠性,说明量表的聚合效度较好。就区别效度而言,每个因子的AVE的根均大于与其他因子的相关系数(见表3),说明区别效度较好。综上,量表的效度较好。

(五)结构方程模型与假设检验

在验证了因子结构以及信度和效度后,本文构建了结构模型以检验研究假设。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指数多数达到标准,仅有GFI=0.88,略小于0.9的参考标准(见表2)。基于此,本文认为结构模型能够较好的拟合数据。结构方程中的路径系数及其显著性如图1所示。根据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及其显著性,本文验证了研究假设。首先,假设H1得到验证。行为态度和旅游意愿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38,并且在p<0.01的水平上显著。其次,假设H2得到验证。功能信念和行为态度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52,并且在p<0.01的水平上显著;情感信念和行为态度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25,并且在p<0.01的水平上显著。第三,假设H3得到验证。主观规范和旅游意愿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23,并且在p<0.00的水平上显著。第四,假设H4得到验证。规范信念和主观规范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37,并且在p<0.01的水平上显著。第五,假设H5得到验证。感知控制性和旅游意愿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20,并且在p<0.01的水平上显著。第六,假设H6得到验证。控制信念和感知控制性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34,并且在p<0.01的水平上显著。综上,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提出的6个研究假设全部得到验证,说明计划行为理论能够有力解释游客去灾后重建景区的旅游意愿。

(六)路径分析

根据假设检验结果,本文发现,就灾后重建景区而言,影响旅游意愿较强的因素依次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控制性。为深入比较功能信念、情感信念、规范信念和控制信念对旅游意愿的影响,本文根据结构方程的路径分析原理计算出4类信念对旅游意愿的直接影响。其中,功能信念对旅游意愿的直接影响为Rf=0.52×0.38=0.1976;情感信念对旅游意愿的直接影响为Re=0.25×0.38=0.095;规范信念对旅游意愿的直接影响为Rn=0.37×0.23=0.0851;控制信念对旅游意愿的直接影响为Rc=0.34×0.20=0.068。由此看出,对旅游意愿影响较大的因素依次为,功能信念、情感信念、规范信念和控制信念。这说明灾后重建景区的旅游资源及其旅游吸引力是促使游客到灾后重建景区旅游的首要因素,规范信念和控制信念对旅游意愿的影响相对较小。

旅游规划的背景分析第7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海南以国际旅游岛为核心内容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点和金融需求,认为海南特色的城镇化进程将会给商业银行个人

>> 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思考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外汇服务便利化研究 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省碳金融业务的发展对策研究 海南省博物馆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机遇 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文化元素 国内酒店集团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战略发展分析 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海南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海南高校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体系构建 试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应用写作型人力资本的增殖 开发性金融支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研究 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的研究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中的南海考量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行为建设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研究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初探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现状探究 运用金融杠杆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试析不同类型的基地公司在国际金融业务税务筹划中的作用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海南国际旅游岛社会建设管理新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海南省人民政府.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十二五规划.[EB/OL].[2013-03-28],.

[4]海南省人民政府.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2-02-10]http://.cn/zhuanti/internationaltourisland/promote/201202/t20120223_237048.htm.

作者简介:符 颖(1973-),女,海南人,经济师,中国建设银行海南分行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