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贸易企业的特点(合集7篇)

时间:2023-06-15 17:18:17
贸易企业的特点

贸易企业的特点第1篇

在国际贸易中应用电子商务能显著的降低交易成本。因为商品的总成本等于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双方的交易成本之和,所以假设商品的生产成本不变,则总成本下降。成本下降,则价格下降,商品更有竞争优势,因而使收益增加。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造成了传统的以纸为载体的硕士论文贸易单证和文件的数量激增。国际贸易的主要业务程序包括:合同的订立、商检、运输、保险、支付及进出口报关。一个中等规模的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一年要发出或接受定单10万张以上,大企业则在40万张左右。因此对企业尤其是大企业,采用无纸贸易就意味着节省少则数百万美元,多则上千万美元的成本。一笔国际贸易成交签约后也会涉及到商检、运输、保险、支付及进出口报关等许多方面的问题。而且往住持续时间较长。据统计,一笔国际贸易业务中有40多种不同的单证,连同正副本一共有360份以上。他们要在20多个部门问流转,费力费时,成本高,传输慢,易出差错。在传统的贸易条件下,这些单证和文件的处理完全凭手工作业,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出错率高。并且处理起来非常复杂,不但要考虑到单证处理,还要考虑到在处理这些单证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政府部门、海关、商检、银行、外汇管理等机构办理相应的单证所需要等待的时间。制造商、供货商和消费者之间,跨国公司与各分公司之问迫切要求提高商业文件和单证的传递和处理速度、缩短空间和传递处理的正确度。而电子商务很明显能够满足这些要求。

B、电子商务为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创造了贸易机会,从而增加收益信息革命把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带入了一个网络经济、数字化生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类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都与信息网络密切相关。交互式网络模式为国际贸易提供了种信息完备的市场环境,在解除了传统贸易活动中物质、时间、空间对贸易双方限制的条件下,实现了资源的跨国传递和信息共享,一些公司在传统国际贸易运行环境下难以克服的区位劣势和竞争劣势得以克服。例如,通过互联网,企业可以构筑覆盖全球的商业营销体系,实施全球性经营战略,加强全球范围内的行业间合作,从而增强全球性竞争能力,这对于中小企业尤其适用。因为在传统的贸易方式下相对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中小企业受资金、人力等资源条件的限制,开拓海外市场的难度很大,许多中小企业,在产品上虽有优势,但苦于无实力开拓市场,只能维持小规模经营。而通过互连网络的信息资源共享,中小企业不仅能获得自身以常规方式无力收集的市场信息,还可以像大企业一样上网拓销,促进与遍布全球的公司间的台作,从而形成一种更大、更有效的经济规模,使自己更具竞争力,为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机会。

总之,由于信息在互联网中充分、便捷地流动,减少了国际贸易中交易的不确定性和市场发展的盲目性,进一步削弱了因不完全信息或信息的不对称而产生的国际市场垄断行为,较好地实现了国际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全球范围内动念的资源优化配置。

C、有利于企业冲破新的市场壁垒,增加贸易机会,从而增加收益

近几年来,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日趋显著,国外许多大公司已明确宣布,谁不采用EDI供货,就拒绝同谁订货。发达国家许多与商贸有关的部门,如金融、保险、海关等对EDI的应用都提出了要求,美国和欧盟大部分国家的海关己宣布,从1992年起,不采用EDI方式办理手续的公司,将会被推迟受理或不被选为贸易伙伴。由此可见,EDI的应用使国际市场上形成了一个新的市场壁垒,不用EDI就等于被排斥在这个壁垒之外。因此,开发和应用EDI对于冲破这个新的市场壁垒,增加对外贸易机会具有非常重要而且积极的战略意义。 D、通过更有效地为客户服务而增加贸易机会,使收益增加许多公司正在开始使用电子商务必进行客户服务,在网上介绍产品,提供技术支持、查询订单处理信息,不仅可以解放公司自己的客户服务人员,让他们去处理更为复杂的问题,调整与客户的关系,而且也会使客户更满意。公司常常收集和存储有关客户和产品的信息,放入只有拥有一定权限的雇员才能开取的数据库。客户可以进入公司在因特网上的WEB站点,输入它的定购号,查询它所定购的产品是否己经装车待运,然后就等第二天早上到货了;这类信息可以在送货公司的WEB站点上检索,一分钟就足够了。客户的满意程度,从某种程度上讲,是衡量企业销售是否成功的根本,也是企业赖以存在的基础。试想,一个无法提供足以令客户满意、方便服务的公司,如何吸引客户的眼光,又如何最充分的开展其业务,在竞争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E、服务贸易将成为国际贸易的增长热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年增长率远远超过国际货物贸易,在全球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其发展水平己成为衡量一国(地区)对外贸易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电子商务的兴起更是为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电子商务方式下,任伺一种可数字化的服务在网上瞬间传送到世界各地,大大降低了服务贸易的成本,提高了服务贸易效益。同时网络技术使原本当地化特征突出、市场化相对较低的服务产品(如医疗、教育、咨询、设计、艺术创作等)也进入了国际市场,丰富了服务贸易的品种,扩大了服务贸易规模,并为金融、保险、电信、运输等主流服务业营造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贸易企业的特点第2篇

[关键词]对俄贸易;B2B;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据海关统计,2011年,我国与俄罗斯双边贸易总值为792.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7%,较同期我国外贸整体增速高出20.2个百分点,俄罗斯已跃居我国第8大贸易伙伴。黑龙江、北京、浙江和广东位列对俄进出口总额全国排名前4位。2011年,黑龙江对俄进出口额达189.9亿美元,同比增长1.5倍,其中出口43.5亿美元,同比增长1.5%;进口146.4亿美元,同比增长3.6倍。

在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对俄贸易企业整体实力不强,投资规模较小,对俄贸易商品结构和贸易方式单一,商品质量档次较低,市场贸易秩序和服务贸易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另外,由于俄罗斯政策多变且不透明,经贸环境较差。致使我企业对俄开展业务不得不花费大量人力财力搜集信息,理顺关系大大增加了企业开拓俄市场的成本。

在对俄出口主体中,中小企业甚至个体商户占有很高的比例,大型企业较少涉足俄市场,这是对俄出口产品档次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我国的彩电、冰箱、小家电(如微波炉、电熨斗等)在俄市场上都有很大的需求,其性价比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另外,计算机、程控交换机等IT产品也具有很大的出口潜力。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对俄贸易B2B电子交易平台”以为黑龙江省和全国对俄贸易企业提供网络交易服务为主要目标,形成了全省的对俄贸易产业公共服务的支撑体系,促进省内对俄贸易产业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应用,同时为黑龙江省和国内其他省市的对俄贸易企业提供成本低、信息服务水平高、商务沟通便捷物流交易服务平台。并在以下四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为黑龙江省和国内其他省市对俄经贸企业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与技术服务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对俄贸易B2B电子交易平台为黑龙江和全国其他对俄经贸企业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与技术服务,为俄罗斯企业与我国外贸企业信息服务外包产业链提供上下游服务,为大规模的远程数据管理工作提供共性的技术支持。平台的技术是基于整体规划、统一平台的组件化设计,解决了俄罗斯企业采购管理的关键问题,实现了完整采购过程电子一体化。该电子采购平台涵盖企业采购的多种方式,针对每种采购方式已内置符合企业管理规范的采购流程,需用部门,采购部门,监管部门,供应商,企业领导根据设置好的流程进行操作,实现了采购管理的“公开、公正、公平”运行。规范了采购流程,实现阳光采购,简化传统物流的管理流程,为国内外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对俄贸易B2B电子交易平台的建立,充分发挥了网络信息资源的便捷作用,把收集俄罗斯市场信息(包括俄罗斯法律法规、宏观经济形势、市场形势预测与分析等)作为专项工作,平台中建立开拓俄市场的公共信息库,并将信息在政府有关网站上公布。同时,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为企业设置了提供俄市场信息咨询服务的专栏,引导计算机、程控交换机等IT产品的大型生产企业开拓俄罗斯市场,优化了我国对俄出口商品结构与档次。

二、完善平台服务功能和管理机制 规范网上采购流程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对俄贸易B2B电子交易平台”改变了以往对俄经贸企业单兵作战的运作方式,协调解决目前对俄经贸活动中小团队倒包、单一企业成本过高、一些企业对俄罗斯市场缺乏了解,信息不灵、渠道不畅,通关和结算困难等问题。同时,结合国家及省市对俄经贸工作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不断拓展平台服务功能,调整和完善平台的经营战略和发展方向,利用“平台”吸引俄罗斯和国内的名优企业,逐步将企业的贸易行为变为投资行为,达到利用“对俄经贸双语公共服务支撑平台”招商引资的目的。“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对俄贸易B2B电子交易平台”建立了规范化的采购流程,为外贸企业撑起一把保护伞,为政府提供了监督管理平台,促进中小企业服务外包产业做大做强。

为解决黑龙江省和全国对俄贸易企业网上互动交易技术问题,利用软件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营造良好的网络销售环境。通过平台建设,调动国内企业开展对俄经贸活动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解决在进出口业务及商品在境外销售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困难和不便,把较为分散的单个企业运作,无序竞争变为集团化的有序的规范贸易行为。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对俄贸易B2B电子交易平台将逐步建立和完善“平台”的服务功能和管理体系,建立以俄罗斯滨海边区为中心的黑龙江商品及中国名优商品展示、批发中心,向俄罗斯远东地区及莫斯科等腹地辐射,进而成为中国名优产品销售莫斯科及整个东欧国家的主渠道,逐步把批发中心建设成为多产品、多品种、多功能的综合市场,形成集贸易、生产、投资、技术以及其他服务为一体的经营体系。通过平台的诚信会员企业认证管理机制,有利于会员企业对出口商品质量进行监控,采取统一标识以确保中国出口商品质量,不断提升“中国制造”在俄罗斯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三、提供网上低成本、高效率的贸易采购交易服务

通过对平台会员企业资源的管理,为企业提供境外市场调查、商品征集、国际货物联运、进出口商品报关报检、境外商品展示、批发、货款结算以及企业驻外人员办公、食宿等咨询与服务。利用统一的平台扩大国内物流业务,吸引更多的境内外客商来黑龙江投资。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对俄贸易B2B电子交易平台”实际上就是为众多跨国公司设立了一个全球电子采购交易平台,摒弃了传统的供应链模式。此采购交易平台汇聚了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四大基本要素,大大降低了企业搜集信息成本、制造成本、物流成本以及贸易相关的服务成本叠加的交易成本,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对俄贸易B2B电子交易平台的服务特点:

1.资源共享。平台通过网络镜像服务器系统、信息管理和网络技术为省内外对俄经贸企业提品展示、信用交易、第三方撮合等全过程的资源共享服务。

2.优势互补。该平台立足于发挥地缘优势,为全省和全国对俄经贸企业提供公共信息支撑服务、在线撮合服务和在线交易服务。

3.市场化运营。“平台”的运营主体引入了市场化的运作和经营模式,注重自我积累、不断发展壮大,实现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对俄贸易B2B电子交易平台”的建立将使对俄贸易业务实施与管理更加方便、快捷、安全,实现对俄贸易信息资源共享,加快企业的市场反应速度、提高工作效率,使对俄经贸迈向一个新阶段。

[参考文献]

[1]王萍.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1(7).

贸易企业的特点第3篇

关键词:中国企业;贸易摩擦;新特点;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贸易纠纷,而且贸易摩擦呈上升之势。因此,对中国企业面对的贸易摩擦新特点及应对措施的探讨有其必要性。

一、现阶段中国企业面对的贸易摩擦新特点

随着世界局势的不断变化,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问题也在不断发生,最为突出的就是贸易摩擦问题的时常发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在目前一段时间内,我国贸易摩擦问题会不断加剧。当前情况下,我国贸易摩擦呈现的新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贸易摩擦形式在不断增加,如反补贴等,更为严重的是其将矛头直接指向中国政府和国家制度。如:在一项调查中发现,中国企业所面对的贸易摩擦中,反补贴的对象不仅包括企业,还包括了中国政府,为此,在实践中,如果发生了反补贴,并且补贴被认定的话,这样,一方面,既会对中国企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直接影响中国国民经济;另一方面,还会对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以及政策造成极大的影响;还有第三个不利影响就是被裁定的反补贴项目,一旦发生贸易摩擦,在调查过程中,就会成为调查依据,进而引发更多的反补贴的发生。目前,相关人员针对我国反补贴发生最为频繁的行业和热点进行了分析,主要有纺织、钢铁、机械、造船等。

其次,中国贸易摩擦更为隐蔽化、综合化以及多样化。目前,在我国,一些企业的出口产品、技术措施成为其主要障碍,尤其是卫生措施等。

在这里我们举例说明一下,如世界上一些国家以食品安全、产品质量为借口,恣意夸大事实,限制我国的一些出口产品,从而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以及知识产权的问题,这些都已经成为了我国贸易壁垒,而且目前,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如通信设备、汽车、化工产品等等,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将成为中国与发达国家贸易摩擦的新热点。

第三,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加剧。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中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贸易摩擦,但是,随着世界形势的不断变化和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也在日益加剧。如拉美、东欧一些发展中国家,因此,从发展中国家的主体经济来分析,其主要是呈现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所以,贸易摩擦的发生是必然的。

二、当前中国企业应对贸易摩擦新特点的有效措施

在国际贸易经济往来中,为了避免一些贸易摩擦的发生,中国贸易专业提出了应对策略,具体从以下方面入手:

1.掌握国际规则

中国企业在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国际规则的全面了解与掌握,采用国际标准与规则,将自己从被动地位提升到主置。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中国企业要树立国际观念,在贸易往来中,尽可能地采用国际技术标准,来处理实际问题,其次,政府也要针对国内标准和规则,加强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缺陷和不足,使其与国际接轨,确保国内经济规则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切实保证我国企业的发展和经济利益。第三,对于我国新制定的规则和标准,一定要与现有的制度保持一致性和协调性,而且要有可行性,便于操作,避免过多成本的付出。第四,要积极对贸易救济进行调查,加强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并且运用到实践当中,从而保护自身利益。

2.健全内部管理机制

国家和政府要加强对我国现有经济形势和现状的分析,健全内部管理机制,规范企业管理和各项经营活动,实行研发、生产、会计以及销售的一体化发展,完善我国的财务会计制度,从自身出发,从根本上杜绝贸易摩擦的发生。与此同时,我国政府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和完善,加强对我国企业的保护,尤其是对于我国的民族企业,一旦发生案件投诉,要保持团结,一致对外,更为重要的是要积极应诉。

3.增强国际竞争力

首先,政府要规范行业秩序,要求我国所有企业都要自觉遵守商业道德,维护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做好行业自律。其次,加强对国外市场的了解,尤其是对于国外市场的环境变化和市场动态,要在第一时间掌握,进而针对市场变化,有效地调整自己的产品和质量,促进我国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和产品多元化的发展。第三,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政府和主管部门需要采用有效措施,避免风险的发生。如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加强企业培训,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保护自己利益,对于不合理的内容,一定要提出异议,进而为我国企业在世界的发展占据主导地位而奠定良好的基础。

4.创新产品,提高质量

在当前这个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要想取得生存和发展,就需要不断创新。而中国企业在应对贸易摩擦中,也不例外,同样,需要创新工艺和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开拓企业新的市场,比如,企业可以通过对外投资的形式,支持和鼓励中国企业到国外发展,注重品牌和营销渠道,进而扩大市场范围,加快企业发展的步伐,以投资带动出口贸易,进而推进我国产业升级。

5.加强沟通,促进良性竞争

中国企业要加强沟通,对同类产品的出口制定差异化战略,促进良性竞争。首先,要以自己的产品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不仅使自己得到发展,而且也能促进别国发展。其次,要坚持适应性原则,一般来讲,对于个人适用的原则对国家也同样适用,在竞争中,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以最小的成本去生产自己的产品并与别国进行贸易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物品。第三,要与实力不如我们的小国、弱国、穷国进行贸易,同样也有利于我国企业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他们自己的发展。

总而言之,中国企业在面对不断产生的贸易摩擦,要调整对外贸易政策,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应诉,建立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减少贸易风险,加强合作与沟通,切实保证自身利益。

参考文献:

[1]王钰.我国现阶段贸易摩擦的形成及其正向效应[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02).

[2]徐佳,陈心仪.论我国国际贸易摩擦的新特点及应对措施[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03).

贸易企业的特点第4篇

关键词:民贸企业;民族贸易县;商品目录;退出机制

一、引言

民贸民品优惠利率政策的落实,涉及两大主体:一是民族贸易企业(以下简称民贸企业);二是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以下简称民品企业)。而民品企业资格的认定有国家民委颁布的特殊商品目录,且有法定的程序。在实践中,已经没有争议,容易掌握和操作。而民贸企业国家相关部委只给予一个概念,各地在认定民贸企业时,仅凭对民贸概念的理解。根据近几年,全国各地实践情况来看,由于对民贸企业概念的理解不同,掌握的标准不一,导致民贸企业主体资格认定争议较大。

二、准确理解民贸企业的含义

(一)从民贸企业概念的历史沿革来理解

民贸企业的概念具有历史沿革性:“九五”期间,关于民贸企业的表述:“民族贸易贷款实行优惠利率的范围,限于民族贸易县内国有商业企业、供销社、医药公司和新华书店、经销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生活必需品、药品、书籍及收购少数民族农牧副产品等需要的流动资金贷款;民族贸易县、乡镇以下的基层民族贸易网点,医药公司、新华书店所需要的流动资金贷款……”[1]

“十五”期间的表述:“民族贸易贷款实行优惠利率的范围:限于民族贸易县内国有商业企业、供销社、医药公司和新华书店销售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生活必需品、药品、书籍及收购少数民族农牧副产品所需要的流动资金贷款……”[2]

“十一五”期间的表述:“自2006年1月1日起关于2008年12月31日止,对民族贸易县县内县级和县以下的民族贸易企业和供销社企业、销售贷款(除石油、烟草外)免征增值税”[3]之后,又有文件作出明确和解释:“《通知》中所指的民族贸易企业和供销社企业是指在民族贸易县内经营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用品销售额占企业销售额一定比例的商业企业。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用品是指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和生产生活必需品……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必需品的范围由民族贸易县民族工作部门牵头、商同级财政、税务部门确定,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用品销售额占企业全部销售额的比例,由民族贸易县民族工作部门商同级财政、税务部门确定,具体不得低于20%。”[4]。

“十二五”期间的表述:“实行优惠利率的民族贸易贷款,限于民族贸易县内民族贸易企业、供销社、医药公司和新华书店等销售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生产生活必需品、药品、书籍及收购少数民族农牧副产品所需要的流动资金贷款……”[5]

由此可以看出:民贸企业的概念表述是随着民贸民品优惠利率政策的延续而有所变化。“九五”、“十五”均属于计划经济时代,民贸企业均为民贸县内县及县以下的企业,“十一五”是个分水岭。“ ‘十一五’与‘十五’相比,有突破,优惠政策涵盖了民族贸易县的所有民贸企业(不分县级以上和以下企业,不分国有、集体和个体、私营企业)”[6]

“十二五”与“十一五”相比,又有所突破。在列举民族贸易企业、供销社、医药公司和新华书店之后,加了一个“等”。民贸企业的范围有新扩大。

(二)从民贸企业的特征来理解

民贸企业具有的特征:

1、具有特定的区域性

民族企业必须是在民族贸易县境内。而民族贸易县是必须经过国家民委等五部委于1998年认定的。全国共有民族贸易县435个,其认定的条件是“既是民族自治地方县,又是部级贫困县。”[7]民族贸易县外不存在民贸企业。

2、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民贸企业服务的对象是少数民族群众,既要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又要满足他们的公共需要。解决他们的买难卖难的问题。

3、民贸企业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不同的时代,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其需求也不相同,服务的方式和内容也不相同。民贸企业随着时代的进步,内涵和外延也在发生变化,如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精神需求,70、80年代就只有阅读书籍和听广播、看电影,而现在不但有书籍、广播、电影、电视,还有网络。不能将民贸企业服务少数民族群众只定格在某一时段上,应是与时代同步的、动态的。

4、民贸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贸易企业经营方式也在发生改变,由传统的商品交换、货物流通转变成工贸一体化、仓储、物流、农牧副产品的交易,主体从单个农民转变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商品交易除驻店交易外,还有网络交易。

民贸企业经营商品的多样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少数民族群众和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其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其需求也有所差异。如西北城市的少数民族冬天需要集中供暖,而南方则不需要。少数民族群众的需求是丰富的,有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其需求的商品、品种繁多,具有多样性。民贸企业除经营商品外,服务贸易也应列入民贸企业范围。

服务贸易既可直接支持民族贸易的发展,又可带动民族地区的就业与税收增加、繁荣市场、培育市场体系,是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必不可缺少的,这也是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之一。服务贸易范围很广,只能是民贸县内为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的服务贸易才能列入民贸企业的范畴。

(三)从民贸优惠政策的宗旨要义来理解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但它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也是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服务的。民族贸易从它产生开始,就不是一般的商业活动,它既是经济工作,也是民族工作,既要尊重经济规律,也要体现民族政策要求。由于各民族因自然环境、经济结构、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各民族需求的多样性。同时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市场依赖性商品运距长,费用多,交易成本更高。加上民族地区市场发育滞后,市场设施缺乏,市场体系不完善,如果没有国家对民族贸易的扶持,就不能实现以公平合理的价格保障对少数民族各种生产生活必需品的特需的供求。”[8]民贸优惠政策体现的是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人文关怀,体现的是公平公正的社会理念。

(四)澄清几个错误观点有利于理解民贸企业的概念

1、传统狭义论

从“九五”到“十二五”,民贸企业的概念均选取列举法与概括法两种方法来进行表述。概念证明了三层含义:一是区域,即民族贸易县内。二是企业主体,采取的均是列举法,即民族贸易企业、供销社、医药公司和新华书店。三是经销的产品,采用的列举法与概括法,即列举了药品、书籍。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生产生活必需品、农牧副产品则是概括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理解产生偏差,往往停留在列举的企业和商品上,而未对生产生活必需品、农牧副产品等概括性表述未作深入的研究。将民贸企业锁定在一个相当窄的范围内,认为民贸企业就是传统的民贸公司、供销社、医药公司、新华书店、盐业公司。而列举的药品书记只是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必需品中的很小部分。经销少数民族群众特需商品、生产生活品、农牧副产品的企业也绝非列举的那几类企业,范围要宽的多。

2、民贸无边论

有些人认为民贸政策是一项含金量很高的政策,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强大的支撑作用。于是乎,民贸政策可以解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所有的问题,所有企业都可以定为民贸企业,都可获得优惠利率贴息。将这项政策神化而无限扩大。认为民贸企业优惠利率贴息其资金是由国家财政部承担进入财政预算。贴的息都是中央的钱,能为地方企业多争取资金是好事。民贸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只要是民族地区的企业,都可以列入民贸企业进行贴息;有的甚至将固定资产贷款、逾期贷款、法定代表人个人贷款变更花样,转化为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进行贴息,将民贸政策变成无边无际。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它的边界,政策是一样,民贸政策更是一样。如果民贸政策无边无际,就会失去政策的生命力,而导致此政策的终结。

3、民贸民品混合论

由于民贸民品执行的都是优惠利率政策,技术改造和网点建设贷款贴息政策。许多人,将民族贸易企业和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混为一谈,民族贸易企业与定点企业是这优惠政策的两个不同的主体,既相同又有区别。其区别在于:①分布区域不同。民贸企业只在民贸县(民族地区)存在,非民族地区的非民贸县不可能存在民贸企业。定点生产企业不但在民贸县存在,而且还存在于非民族地区,如上海、北京等。②批准认定的层级不同。民贸企业由省及省以下的民委、财政、人行三家联合认定。定点企业由国家民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三家联合批准认定。③存在形态不同。民贸企业以贸易为主,定点企业以生产为主。④功能不同。民贸企业既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特殊需要,同时又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公共需求。定点企业只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特殊需求。如果将两个主体混为一谈,容易导致民贸企业功能特殊需求、公共需求的双重功能被特殊需求这一个功能所覆盖,进而弱化民贸企业功能。大大缩小民贸企业的范围,不利于民贸企业主体资格的认定。

三、科学定义民贸企业、制定民贸企业经营商品目录,有利于民贸企业主体资格的认定

民贸企业定义:民族贸易企业是民族贸易县内经销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生产生活必需品、农牧副产品的企业。

财金字[2012]139号文件将民贸企业销售的商品采取列举法,进行表述: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生产生活必需品、药品、书籍及收购少数民族农牧副产品。在理解和操作过程中,容易产生分歧。如对电力公司能否认定为民贸企业就存在分歧,这就需要认定电力公司经营的商品――电,是否属于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必需品。因此,将民贸企业销售的生产生活必需品列出一个目录表,有利于民贸企业主体资格的认定。正如定点生产企业有一个特需商品目录一样,有一个标准便于操作。

目录所列商品应紧紧扣住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必需这一核心属性,即这一商品是与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不可或缺的。同时,还要考虑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等特点。因此,目录以一个州或民贸县为单元编制。使用周期为五年,五年一修订。目录的编制要经过目录草案、专家论证、听证、审批等程序。审批要获得国家民委等部门授权,授权可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有自治权的地方政府(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可以审批,也可以是自治地方的民委、财政、人行三家联合审批。

目录编制可分为三大类:

生产类:农业机械、电力、农资、建筑材料、种苗(动植物)、饲料、农产品。

生活类:日用百货、家用电器、食品、服饰、药品、书籍、电、自来水、网络电视。

服务类:技术、咨询、中介、客运、机械维修、旅游、宾馆、餐饮、物流、仓储、广告、民族文化演艺、污水及污染物处理、印刷、网络。

确定民贸企业主体资格时,除了参照经营商品目录之外,还要考虑二个因素:一是当时的国家产业政策,属于限制类、打压类的企业不能认定;二是资源垄断性、政策垄断性经营的企业不能认定。

四、建立民贸企业退出机制有利于提高民贸企业认定质量

为了让民贸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合理公平竞争,提高民贸企业主体认定质量建立退出机制很有必要。

已认定的民贸企业,具备以下情形之一的应该随时退出,取消民贸企业资格。

(一)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被相关执法部门查处的。

(二)非法融资,吸收公众存款被查处的。

(三)不讲诚信,有失信记录的;企业或法人代表被法院列入黑名单的。

(四)造成环境污染,环保部门责令整改未到位的。

取消民贸企业资格由原审批的部门认定。

认定为民贸企业,只是具备了享受民贸民品优惠政策的主体资格。不是所有的民贸企业都可以享受优惠政策,要享受民贸民品优惠政策,必须首先具备主体资格,然后具备相应的政策要件。享受民贸优惠政策,并不能抵减其他优惠政策。同时,其他优惠政策的执行也不能影响民贸优惠政策的执行。(作者单位:1.吉首大学商学院;2.湘西州民委)

课题来源:民族地区“两民企业”发展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开放项目

课题编号:JD201304

参考文献:

[1]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银发[1997]437号》,《“十一五”期间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政策文件汇编》,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8.3.P143

[2]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银发[2003]8号》,《“十一五”期间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政策文件汇编》,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8.3.P155

[3]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财税[2006]10号》,《“十一五”期间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政策文件汇编》,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8.3.P34

[4]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财税[2007]133号》,《“十一五”期间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政策文件汇编》,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8.3.P35

[5]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财税[2012]139号》,《“十二五”期间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政策文件汇编》,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3.2.P25

[6]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在全国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杨建强》,《“十一五”期间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政策文件汇编》,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8.3.P3

贸易企业的特点第5篇

今年1—4月,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7.1%。在全国加工贸易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的形势下,四川加工贸易呈现出持续高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一)进出口规模逆势高速增长。据海关统计,1—4月四川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20.9亿美元,同比增长24.2%,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的31.3%。其中,加工贸易出口12.4亿美元,增长53.7%,高出全省外贸出口平均水平36.4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的31%,比去年同期提高7.3百分点。今年以来,加工贸易的高速增长为四川对外贸易增速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电子产品出口支撑作用明显。从加工贸易重点产品分析,1—4月四川电子元器件及家电产品出口9.7亿美元,增长101%,占加工贸易出口额的78.2%,拉动出口增长60个百分点。重大装备产品出口1.5亿美元,同比下降23.8%,降幅比2月收窄13个百分点,其中石油钻机出口减少近1亿美元,航空零部件出口与去年持平。鞋类产品出口3870万美元,增长34.8%。

(三)重点区域和企业出口势头很好。1—4月成都出口加工区出口8.6亿美元,同比增长152.8%,占比达到69%,比去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省商务厅确定的15户加工贸易重点企业实现出口10.5亿美元,增长56.4%,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比重的84.4%。外资、国有、民营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均保持正增长,出口潜力企业不断涌现。

(四)进口降幅逐月快速收窄。1—4月四川加工贸易进口8.5亿美元,同比下降3.0%,降幅比上月收窄12.2个百分点,已出现止滑回升迹象,预计5月实现正增长。英特尔、宇芯、中芯国际、飞博创等企业进口维持在批量化水平,其中英特尔前4个月进口6.6亿美元,增长9.2%,其上升态势有望保持。天威和绵阳出口加工区两企业开始加工贸易进口,光伏材料产品和绵阳出口加工区新的加工贸易出口出现新的增长点。

二、四川加工贸易出口正增长企业特点分析

1—4月全省加工贸易出口实绩企业达到174家,其中正增长企业77家,占出口实绩企业的44.2%;完成出口10.4亿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84.2%。四川加工贸易出口正增长企业主要有四个特点:

一是外商投资企业承接大量订单转移。金融危机下部分跨国公司收缩生产规模,加快产能整合集中。前期入川、运作较好的外商投资企业比较优势凸显,母公司订单向四川企业倾斜。英特尔、宇芯、飞博创、普思电子、尚志鞋业、佳美印染等企业在去年加工贸易出口成倍增长后,今年以来仍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二是一般贸易出口企业拓展加工贸易业务。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关键零部件和原料,成为一般贸易企业确保产品质量和降低经营成本的重要举措。华川进出口公司、德阳二重进口发动机及重装关键件以保证出口船舶和冶金成套设备质量;金威利鞋业公司通过进口料件降低出口成本,部分产品开始加工贸易出口。

三是一些沿海转移企业开始自营出口。中江涌德、罗江帛汉是两年前从沿海转移到德阳的电子元器件企业,投产以来主要以加工企业方式承担母公司委托加工,无出口实绩。近几个月,这类企业开始自营加工贸易出口业务,出口能力开始释放。

四是新引进培育的加工贸易企业开始发挥作用。南充众和服饰、铁姆肯等部分引进的加工贸易企业进入投产期。雅安云母、青神美联、德阳力协等民营企业通过精心培育,开始发展加工贸易业务实现出口。

三、四川发展加工贸易的优势和潜力

(一)综合运营成本较低。中国社科院2009《城市竞争力蓝皮书》评出发展成本竞争力前10名城市,成都名列第7位。综合运营成本低使前期进入四川的外商投资企业占有明显优势,也是目前电子元器件和鞋类产品加工贸易订单和外企产能向四川转移和集中整合的主要动因。

(二)产业发展特色鲜明。四川是国家重大装备制造基地之一,企业技术基础雄厚,在发电设备、冶金设备、石化设备、铁路车辆、工程机械、航空零部件等领域国内领先。女鞋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影响力在国内独树一帜。四川的重装和鞋类加工贸易形成了与沿海以及中西部省市错位发展的格局。

(三)特殊监管区域条件优厚。成都出口加工区、绵阳出口加工区、成都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水平中西部领先。成都出口加工区产业定位准,引进企业和项目质量高,出口加工区综合排名全国第5位,为四川加工贸易发展起到了龙头和支柱作用。

(四)发展加工贸易已成全省共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于去年出台了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意见,把加工贸易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重要切入点。省政府办公厅批转了省商务厅、成都海关等九部门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发展及转型升级的意见,各级党政和各有关部门为发展加工贸易营造了良好环境。

四、加快推进四川加工贸易发展的工作举措

加工贸易是承接国际资本、产业转移和吸纳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也是规避贸易风险、应对人民币汇率变化、降低物流成本影响的重要方式。目前,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调整和转移步伐明显加快,我国正在制定进一步支持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政策措施,四川发展加工贸易面临难得机遇。抢抓机遇加快推进加工贸易大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四川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参与国际分工,而且对于确保全省开放型经济稳定较快增长和加快构建西部经济发展高地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提出五点建议:

(一)依托优势,突出重点。立足四川产业、科技、资源优势,推进“三个结合”,突出“五大产品”。即:把发展加工贸易与利用外资、优势产业、工贸联合有机结合起来,围绕电子元器件及家电、机械装备、生物医药、特色化工、轻纺鞋类等五类重点产品,发展加工贸易。成都、绵阳加工贸易承接地和出口加工区重点发挥已经形成的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引进大企业、发展大项目,继续担当好发展加工贸易的主力军作用。

(二)承接转移,扩大队伍。将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加工贸易企业作为发展加工贸易的突破口。在目前跨国企业压缩产能、收紧战线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好现有外商投资企业的示范效应和宣传作用,吸引跨国公司和沿海企业将产能向四川整合集中。抓住产能整合和生产规模扩大时机,通过以商招商,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为引进龙头企业创造条件。

(三)加大扶持,做强企业。紧密跟踪国家对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动态,及时反映并争取对四川加工贸易进出口有利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加工贸易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和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和员工培训,增强加工贸易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贸易企业的特点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问题;对策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2012年,国际贸易总额达到进出口总值38667.6亿美元,成为全球出口第一和进口第二的世界贸易大国。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数量和国际结算量与日俱增,为银行业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市场。中外资银行纷纷聚焦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开拓中国贸易融资市场。目前我国中小外贸企业数量将近500万户,而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60%是由中小型企业创造的。然而,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额却只占中国外贸企业所有使用各种融资的20%,其中又以大型企业居多,中小企业所占比例很少。主要是商业银行受传统授信业务理念影响,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为了规避风险,通常把实力强的国有大中型外贸企业作为主要客户,从而造成国际贸易融资分配上,中小外贸企业的额度只占很小一部分。由此可见,我国贸易融资业务市场潜力巨大,开展中小外贸企业贸易融资业务必将成为今后商业银行加快拓展的新领域。

二、当前商业银行开展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品种较少,并以传统方式居多

商业银行由于缺少对中小外贸企业贸易融资业务的深入研究,使得相应制度不够完善,只有部分银行制定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办法。从国际贸易融资品种上,适合中小外贸企业的十分有限,仍以传统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主,难以提供全面的国际贸易融资服务,贸易融资方式基本上是简单的形式,如:贸易贷款、打包贷款、票据贴现等。虽然这些业务风险较低,但品种少,功能单一,而国际保理、福费廷、结构性贸易融资等新型的贸易融资方式应用较少,且发展缓慢,很难满足那些积极参与国际化的中小企业的需要,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发展。

2.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审批时间长

商业银行一般将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按照贷款业务程序进行审批,尤其是针对中小企业更是如此。银行为了减少融资风险,强调在审批项目的过程中,除了要严格按照公司授信的要求外,对于一笔简单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不论其融资金额大小、风险高低,都需要经过严格审查,层层把关,无形中抬高了国际贸易融资的门槛,而忽略了贸易融资业务特点,缺乏一套切合其特点的快速、高效的审批方法。由于贸易融资业务要求时间短,如一笔出口即期信用证业务,收汇时间一般为1个月内,如果将贸易融资业务按普通贷款审批方式处理,经常导致审批时间比贸易融资期限还长。

3.银行对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存在信用歧视

商业银行贸易融资按传统贷款业务审核,标准过严,除了要把握企业的贸易行为、控制贸易项下的资金流和物流,还要求企业提供第二还款来源。例如,打包贷款,除了要求企业有资信等级较高的银行开立的信用证正本,还需要确认有效的担保(保证或抵押),甚至是要求存入百分之百的融资保证金。由于社会担保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可供抵押担保的资产有限,周转资金短缺等自身缺陷,企业无法达到银行所要求的过高的融资条件。银行信贷人员为了规避风险和责任,对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十分谨慎。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

4.商业银行缺少科学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我国中小外贸企业数量多且质量实力参差不齐,信用体系建设较为滞后,分散在各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资源未能实现互联共享,缺乏权威的企业信用评估机构,更缺乏一套适合中小外贸企业实际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银行在无法充分了解贷款企业真实情况下,为了避免风险的发生,商业银行对中小外贸企业融资形成主观上排斥,客观上压缩授信额度,实行更为严格的贷款条件和执行利率。

5.商业银行缺少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激励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面,由于在人员、技术及规模等方面不具备优势,长期以来,未把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额和客户营销户数计入绩效考核,客观上也影响了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积极性。由于银行对贸易融资缺乏应有的重视,贸易融资营销人员只知道融资业务的皮毛,对现有融资产品的审批流程、规章制度、产品特色、业务优势等知之甚少,贸易融资的推广遇到了较大的困难。

6.缺乏专业素质人才

由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涉及国内、外两个市场,贸易融资业务具有高度的专业性,需要精通法律、国际贸易、金融、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在商业银行国际业务规模不大的现实状况下,很难在所有的分支机构同时配齐精通贸易融资业务所需要的人才。在日常操作中,对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业务的营销、成本、收益和风险的控制取决于从业人员个人能力的高低,营销人员对金融工具、贸易手段、结算方式的不了解也加大了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目前,我国银行业缺少贸易融资方面专业人才的现象严重,高素质人才的缺乏限制了银行对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三、拓展商业银行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

1.改进授信理念,创新审批方式

商业银行应改进授信理念,利用自偿性的特点,将国际贸易融资作为切入点,主要考察企业的真实贸易背景及其上下游交易对手的资信状况,以单笔或循环授信的方式,发放国际贸易融资。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管理采取封闭运作,可以帮助中小外贸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自身资信实力以及担保条件的限制,通过具备真实交易背景的单笔业务来获得融资,在贸易的反复流转中不断获得循环资金支持。同时银行应根据中小外贸企业贸易融资的特点简化审批程序,以高效快速的审批满足企业的需要。商业银行应扩大国际贸易融资的授信对象,增加业务机会,拓展业务市场,促进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2.完善风险控制手段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具有自偿性特点,商业银行为控制操作风险,确保国际贸易融资还款资金安全,须对融资实行封闭管理,密切跟踪企业销售货款回笼或贸易所带来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以此作为直接还款来源。每笔真实的业务发生后收回的资金,应及时归还融资,以控制风险。贸易融资由于涉及资产业务,不仅存在风险,而且依结算方式的不同,风险的高低也有区别。中小企业融资业务除存在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外,还有单据风险、运输风险及欺诈及政治风险等。商业银行为有效防范由此产生的信贷风险,应加强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和贸易融资贷款自偿性管理,严控贸易融资业务风险,建立风险防范体系,从而实现有效控制风险。

3.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估体系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客户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应该有别于人民币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评级标准。针对大多数中小企业规模小、成立时间短、融资需求旺、频率高、额度小的特点,商业银行应该根据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制订专门的信用评级制度,使信用评级科学合理地反映中小企业的状况和偿债能力。在贸易融资业务中,客户正常贸易产生的现金流量是还款的第一来源,而客户的自身盈利能力是第二来源。银行应该为客户建立业务往来档案,根据客户的业务能力、交易对手资源及客户履约的信用记录评定其信用等级,以作为贸易融资的依据。

4.将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纳入银行绩效考核体系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属于商业银行的短期贷款业务,应将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业务统一纳入中小企业贷款考核体系。建立产品营销的激励机制,将营销任务纳入分支机构的行长绩效和客户经理的业绩考核,通过绩效考核调动员工做好国际贸易融资营销工作的积极性。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比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能创造更多的综合收益,让员工充分了解产品给企业和客户经理带来的效益,找到营销的着力点。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实践中,激发员工自觉学习和灵活运用国际贸易融资专业知识技能,树立主动营销理念,促进贸易融资业务的开展。

5.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组建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专业团队。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一项知识密集型的业务,实质上是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的竞争。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训机制,应尽快培养一批熟悉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组建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专业团队,熟练掌握结算及贸易融资业务技能,更好的运用专业知识处理各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满足中小外贸企业客户 的融资需求,全面提升员工业务素质,以适应国际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主要服务对象是大型企业,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市场已经逐渐趋向饱和。向中小企业提供的服务种类单一,相关的配套设施比较落后,与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直接影响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应用和推广。商业银行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灵活调整自己的发展策略,转变观念,积极主动的调整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客户结构,开发适合中小外贸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适当放宽融资条件,形成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商业银行发展方式,最大限度挖掘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盈利。

贸易企业的特点第7篇

一、浙江一般贸易出口的特点

1、浙江外贸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的特色鲜明

近八年,浙江外贸出口中一般贸易的比重稳定在76%以上,高出全国平均30多个百分点,与广东贸易方式结构完全相反,独树一帜。没有一般贸易,就没有浙江外贸。浙江外贸以一般贸易出口为主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对全国一般贸易出口额的数量贡献,更在于它是在中国加工贸易型外贸中、在沿海主要省市加工贸易出口为主的花丛中,一株勃勃生长的绿草,对发展一般贸易出口具有标杆与示范作用。

2、浙江一般贸易出口的主体是民营企业

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主体,近8年发生了巨大变化。从1999年到2006年,全省一般贸易出口中,国有企业占比从71.57%下降到20.74%,下降了50.8个百分点;外资企业从14.77%上升到25.91%,上升了11.14个百分点;民营企业从13.66%上升到53.35%,上升了39.9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占去了国有企业一般贸易出口的比重,替补了国有企业在一般贸易出口中的部分地位与作用。2003年,浙江民营企业在一般贸易出口中的比重第一次超越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整个出口占比也随之首次超过了国有企业。此后四年一直成为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中的绝对主体,2005年起民营企业出口占比超过了全省的一半。发展一般贸易出口主要靠内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

3、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

2006年浙江省11个市中对全省一般贸易出口额贡献最大的是宁波、杭州、绍兴,占全省一般贸易出口额的比重都在10%以上,特别是宁波,一个市一般贸易出口超过全省的四分之一。

从一般贸易出口比重来看,高于全省平均的有温州、湖州、绍兴、台州、金华、衢州和丽水等7个市。其中温台地区占比在90%以上,与这个地区出口商品结构以轻工、机械产品为主相关,对全省一般贸易出口贡献在9%以上。宁波自身一般贸易出口比重与全省平均基本一致,典型地反映了一般贸易出口为主的浙江外贸特征。近年来一些大型外资企业对杭州加工贸易的强劲拉动。外商投资改变了杭州的产业结构,也改变了杭州的外贸结构,基本上成为加工贸易型,在浙江省走出了另一条出口发展道路。

4、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主要以纺织品、机电产品为主

浙江一般贸易出口项下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逐年提高,从1999年的36.9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261.75亿美元,近7年年均增幅达到32.3%。年增速最高为2003年,达到46.48%。1999~2006年,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中纺织品、服装所占比重在33.8%~40%之间,基本上为一般贸易出口项下第一大类出口商品,但总体上比重在回落,2006年占比被机电产品超过3.5个百分点,退居第二。2001~2006年,浙江一般贸易出口的纺织品、服装占全省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比重在81.86%到88.6%之间。即,浙江纺织品、服装80%以上以一般贸易形式出口,加工贸易出口的只有10%多一些。近7年浙江一般贸易出口项下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比纺织品、服装年均增长率高出7.3个百分点,是一般贸易出口项下增长最快的大类商品。

二、浙江一般贸易出口的成效

总体来看,一般贸易对国民财富的贡献和综合效应高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出口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基础产业水平、制造能力、科技发展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其利用国际市场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直接经济效益高。西方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也多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为主。因此,全面认识浙江一般贸易出口发挥的积极作用,可以加快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

1、产业带动能力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一般贸易出口企业扎根于本土,一般贸易出口商品生产所需原材料、中间产品几乎都取自国内,涉及国内的产业链比较长,对国内经济的前向和后向联系强,对国内产业的带动力大。如化纤面料的出口,除了织造、印染企业得益,也带动了聚酯切片、化纤纺丝企业,各个环节都增加劳动就业、产生经济效益。2006年绍兴市纺织品出口占比达到67.3%,正是纺织品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拉动了绍兴纺织业的技术改造,使绍兴纺织业得以发展与提高,成为其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与一般贸易相比,加工贸易与内资企业产业关联度低,国内配套水平低,“两头在外”,被称为“飞地工业”或“候鸟经济”。而且由于缺乏当地产业力量的支持,往往难以超越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的阶段。

运用EVIEWS软件对浙江与广东两省出口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一般贸易为主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更强。浙江对外贸易出口弹性为0.026,表明浙江出口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其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0.026%;广东对外贸易出口弹性为0.019,表明广东出口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其国内生产总值(GDP)仅增长0.019%。由于支撑一般贸易出口的产业比支撑加工贸易出口的产业链更长,其出口增长带来的乘数效应比加工贸易出口增长带来的乘数效应要高。广东外贸对内部产业的边际效应也小于浙江。加工贸易主要局限于部分地区参加国民经济的“体外大循环”,企业往往在诸多业务环节价值链中只从事简单附加值低的加工环节,所得利润低,出口品牌战略更无从谈起。

2、产品附加值高,外贸顺差的质量更好

加工贸易出口,企业只获得工缴费,而一般贸易出口企业除获得工缴费,还实现了产品增值,出口附加值相对加工贸易要高。如服装加工贸易的行业平均工缴费率在10%左右,也就是说国内企业开展服装加工贸易业务活动的人工、制造费、利润等合计只占出口价格的10%。而一般贸易服装出口的人工、制造费、利润等占出口价格的20%以上。可见,一般贸易出口的附加值相对要高于加工贸易。

一般贸易顺差质量要高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基本上是依托国外原材料实现“大进大出”,往往表现为规模较大的进出口量和外贸顺差的转嫁。我国外贸顺差主要是由加工贸易引起的,如果扣除加工贸易顺差,全国贸易呈逆差状态。从浙江的情况来看,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一般贸易。2006年浙江来自一般贸易的顺差占总顺差的89.2%,来自加工贸易的顺差仅占19.9%,两者之比为4.5∶1。而全国一般贸易顺差与加工贸易顺差之比为1∶2.1。从出口收汇率与结汇率来看,浙江明显高于广东、江苏等地。因此,浙江一般贸易顺差表现为高质量的产业外向度和外汇净收入。从近年对资本流入的监测来看,境外投机资本流入我国有大量是通过贸易顺差特别是加工贸易顺差来实现的。据高盛、渣打银行等估算,2005年我国顺差中约有2/3,即600亿美元属于隐蔽的资本流入,这主要反映在加工贸易顺差中。

3、出口波动性小,抗国际市场风险更强

一般贸易主要靠国内自产的原材料加工后出口,企业拥有独立的国际市场营销网络,灵活调整市场和产品,获取从生产到销售的主动权和更多环节的利润,企业具有市场选择和价格竞争力的双重选择和双重优势。相对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出口受国际市场因素的影响较小,抗外部风险的能力较强,受市场波动性较弱。一般贸易受资本积累的约束,可能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比较缓慢、不那么显著,但其作用发挥持续性强、稳定性高。加工贸易受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的变动影响显著,而与国内投资、消费的相关性不强,与经济总量的增长率起伏吻合度不高,甚至可能背道而驰,这也增加了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波动性。

2001年沿海主要省市一般贸易出口同比增幅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特别是广东下降了5.39%,全国也仅增长了6.4%。这一年全国总出口同比增幅也仅为6.78%。当年全国外贸增速猛降的主要原因,一是世界贸易增速显著下降,且降低幅度超过预期;二是国际市场一些商品特别是中国出口的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但这一年,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仍实现了18.57%的增张速度,浙江出口总额增长也达到了18.2%。这也证明了一般贸易出口比加工贸易出口抗国际市场风险能力更强。

4、有助于缓解内需不足,消化产能过剩效果更好

浙江轻纺、五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浙江传统优势产业,加工能力强、技术成熟、比较优势突出,但国内生产能力过剩,内需不足。通过一般贸易出口走向国际市场,这些产业获得了生存发展,加工能力与潜力得以进一步提升和释放,有效地缓解了内需不足的问题。

出口是国内商品市场向外延伸的结果,是消化国内产能过剩、缓解内需不足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投资增长过快、信贷规模过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比较突出,国内产业积聚的产能必须通过出口来消化。加工贸易受制于“两头在外”,并主要发生在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多数以看重我国廉价的要素价格和巨大的国内市场,加工贸易也以简单组装或装配为主,缺乏消化国内产能过剩、解决内需不足的动力与效用。因此,要真正有效缓解产能过剩和内需不足,最终必须通过一般贸易出口来实现。

如果剔除加工贸易进口重复统计部分,来测算出口依存度,2006年,浙江出口依存度是46.2%,全国是24.5%,江苏是31.9%,广东是50.4%。除了广东因近年强势推动一般贸易出口发展,2006年一般贸易出口增长50%,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大幅上升,导致出口依存度高于浙江,全国和江苏都低于浙江。这一点也说明浙江经济的外向度通过一般贸易出口的带动更实在。

5、有利于“富民强省”,发展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更有动力与条件

一般贸易对国民财富积累贡献更大,是“富民强省”的有效途径。通过一般贸易出口,一大批浙江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打拼中成为行业龙头,获得了财富积累,同时也惠及老百姓。而在外贸出口加工贸易型的地区,基本上以外资经济为主,有“只长骨头,不长肉”之称。以温州与苏州对比为例:温州的出口额只有苏州的1/12,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却高达94.8%(苏州的一般贸易出口只有5.1%),温州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大大高于苏州。加工贸易发达能够给当地贡献一定的就业和财政收入,但最大利益获得者是外商,劳动者为外资企业生产加工服务得到的只是相对微薄的工资收入。从而,形成了前者“老板经济”,后者“打工经济”,两种贸易形式下付出与收益不难比较。可以认为,只有一般贸易为主的外贸出口才能实现既“富民”又“强省”,一般贸易出口是实现“创业富民”的有效途径。

此外,一般贸易出口为产业升级提供外汇,为进口国内短缺资源、能源提供支付能力,对创造社会就业、增加人民收入等方面的作用也比较明显。

三、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为主的原因

一个区域的贸易结构与形式是由该区域的经济产业结构决定的。浙江外贸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的发展道路,与其产业、区位等特色有关,是浙江外贸的必由之路。

1、浙江经济特点决定了一般贸易出口。浙江经济发展具有“轻、小、民、集”的特点。宁波服装、温州皮鞋、绍兴化纤面料、诸暨袜子、嵊州领带、义乌小商品、永康小五金、乐清低压电器等,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产品具有创新快、低成本、多品种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部分产品直接面向国际市场,出口90%以上采用一般贸易形式。“九五”时期以来,浙江省制造业技改投资大幅增长,传统产业不断升级,制造业发展水平提升,为相对较长时期内一般贸易出口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

2、浙江企业所有制特色促进了一般贸易出口快速发展。机制灵活、市场嗅觉灵敏的民营经济,是浙江省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也是外贸出口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浙江先于其他省市注重发展民营经济,浙江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浙江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步伐不断加快。伴随着民营经济发展的是,大批浙江民营企业自主开拓国际市场,这有别于广东、江苏等外资经济发达地区的加工贸易出口模式。外资经济显著的特点就是“大进大出”的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外贸结构,民营经济的特点则主要以一般贸易为主。“入世”以后,大量浙江民营企业加入外贸经营者行列,成为浙江外贸出口的第一大主体。民营企业出口91.3%采用一般贸易形式。

3、浙江的区位特点限制了加工贸易的发展。从区位来看,浙江不同于广东、福建与港澳台毗邻,也不同于山东与日、韩隔海相望,承接港台、日韩制造业转移的区位优势不足。在本世纪前,浙江外商投资方面落后于广东、江苏、上海等沿海省份。引进外资相对滞后,保税区、出口加工区、部级开发区数量也相对较少,造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资企业出口规模相对较小,民营企业无法过多依赖“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开展国际化经营,只能靠承接国外的OEM等代工业务开展生产和出口,从而形成了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低、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的格局。

4、改革开放中形成的“浙商精神”,也是一般贸易出口为主的原因之一。浙江企业和浙江经济的成功靠的就是“浙商精神”,即浙江商人敢为人先的勇气和吃苦忍耐品行。为了摆脱贫困,他们敢为天下先,大胆“走出去”,满世界跑。哪里有市场,那里就有浙江人;哪里没有市场,那里就有浙江人去开拓。靠着爱打拼的胆量和“抱团”精神,浙江企业构筑起了纵横全球的“跨国网络”。百万浙江人散居在世界各地,他们把浙江的市场网络伸向全球每一个角落。浙江人以其全球化的视野和现代化的谋略,纷纷组建企业集团,进行跨国经营,实现了浙江民营企业的腾飞。如今,浙江民营企业纷纷与跨国公司联姻,合作经营,借助跨国公司的品牌和国际营销网络,扩大浙江生产基地的建设水平和生产能力。

在当前宏观调控形势下,地方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浙江外贸以一般贸易出口为主的发展方式,其适应性更强、积极效应更明显,其特点和形成,值得其他地区在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杨正位《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人大出版社2006年7月

2、郑恒、董波《浙粤两省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统计与预测》2003.6

3、张小蒂、李晓钟《中国外贸三强省贸易模式比较分析》《管理世界》2002、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