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合集7篇)

时间:2023-06-14 16:32:10
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第1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企业发展;经济实体;市场竞争;重强原则;经济活动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8-0159-02市场经济是当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中国在几十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也历史地选择了市场经济,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提供了更广阔的世界经济舞台。随着攀钢进一步深化改革,主辅分离步伐加快,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完善,攀钢集团设计研究院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更多和更直接地面对市场的挑战和考验,如何成功地应对市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紧迫的现实和历史任务。

1 深刻认识市场在企业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市场。从狭义来看,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或买卖商品的地方。任何市场都是由买方和卖方或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构成,所以从广义来说,市场又是供求关系的总和。市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市场为企业提供经济活动的舞台,企业直接面对市场,企业的发展依赖着市场。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主体,一切经济活动都以获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目的。企业自主经营,既要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又要经受市场的约束和亏损的压力。二是企业的经营行为受市场规律的调节。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顺应市场规律可事半功倍,实现企业良性循环和不断发展,否则就会受到市场的惩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出局。三是市场是企业的客观评判者,依靠开放、公平的竞争来实现优胜劣汰。市场不相信眼泪,企业要靠实力说话。只有不断研究市场规律,从而掌握市场规律,适应市场规律,企业才能生存发展。

2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准确把握市场与观念的辨证关系

观念作为意识的一种,决定人的行为。一个企业的观念,决定企业发展方向和具体经营行为。企业对市场的认识和对市场规律的把握,最终也反映在对待市场的观念上。

转变观念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从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一些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营方式不但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反而在各方面束缚着企业的发展。市场要求我们打破传统观念,树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新思想,企业的发展壮大过程,就是企业的管理者和职工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的过程。

观念决定着市场,观念解放生产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观念的突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观念必须围绕市场转,只有树立市场观念,并在管理上、经营上、制度上、分配上体现,才能使企业生产经营的能力和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增强应对市场挑战和机遇应对能力,不断提高竞争能力,成为市场经济的成功者。

3 与时俱进,牢固树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观念

这些年来,广大员工的观念得到了较大的转变,但很多事例说明在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认识上的误区,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提高认识,建立好的经营理念仍然是企业的首要的工作。

3.1 树立良好的质量观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在工作中全体员工必须牢固树立,并自觉实践“用户是质量的唯一裁判”、“设计产品质量没有万一,100%等于1,99%等于0”、“用户满意是质量的最高标准”等质量理念。这些理念的内涵,一是设计产品必须满足安全、经济、符合国家标准的总要求;二是要为顾客服好务,顾客合理的需求就是我们的目标;三是顾客为市场的裁判,因此要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那种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是市场所不容的。

3.2 树立正确的服务观

质量和服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缺一不可。日常工作中,我们可能更注重质量,而轻视服务。如有的同志在对待顾客时态度不温和、粗暴,引起顾客的抱怨。250管理定律告诉我们,“每一位顾客身后,大体有250名亲朋好友。如果你赢得了一位顾客的好感,就意味着赢得了250个人的好感;反之,你得罪了一名顾客就意味着得罪了250名顾客。因此,必须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每一个人的身后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数量不小的群体。善待一个人,就像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首钢推行的首问制服务告诉我们,“客户不论将电话直接打到哪个部门,这个部门和客户直接接触的第一人,都要为客户服务到底”。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继续按照以前提出的理念做好我们的服务,这就是“在经营意识上,每一位员工都应成为合格的经营者”,要做到“接打好每一个电话,接待好每一个客人”。

3.3 树立系统的观念

系统的概念告诉我们,“大部分动态性复杂都处于缓慢渐变的过程,极不易察觉,即使察觉了,不是为时已晚,就是不知如何有效处理”。这就要求我们各个部门在审视我们的工作时,一定要做系统性的分析和全局的分析,把握事物的发展过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要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

3.4 注重重强原则,多拿单项冠军

重强原则告诉我们,“成功的企业只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强项上,不做全能的第二或第三,你最容易做的是单项第一”。换言之,“每个企业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弱点。不要过多关注自己的弱点,应尽量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作为一个企业设计院发展起来的组织,我们有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对工艺技术的优势,应该巩固和发展在攀钢的技改、钒钛研发、环保工程等方面

的优势,并不断扩大领域,拓展外部市场。

3.5 树立学习的观念,建立“学习型”团队,再造组织的无限生机

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个人和组织必须不断学习,成为学习型组织。通过学习,使我们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否定自己,否定过去,完善自我,开创未来,在制约中创造,在制约中发展,最终适应外界世界的变化。在对待一些事情上,特别是面对失败时,我们要从自身查找原因,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那种自认为自己什么都好的倾向,是学习型组织最忌讳的。如果顾客对我们有抱怨,是因为我们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好;如果我们还不够成功,是因为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成功的方法。这是因为成功是一种态度:要赢!成功是一种方法:要学!成功是一种行为:要做!

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第2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价值创造;趋势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09-0037-04

一般认为,市场营销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现代经济发达国家买方市场的形成、发展紧密相联的。20世纪初,市场营销学诞生于市场经济发达的美国,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这百年期间市场营销学的成长过程大致可分为萌芽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应用时期(20世纪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变革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20世纪60年代)和成熟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四个阶段。

在市场营销学发展的百年历程中,企业经营管理指导思想发生了从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大市场营销观念的转变。市场营销学的核心思想逐渐得以明确:企业必须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并及时作出正确的反应;企业的存在要为消费者或用户提供满意的各种产品或服务,并且要用最小的费用、最快的速度将产品送达消费者或用户手中;企业应该而且只能在消费者或用户的满足中实现自己的各项目标。市场营销学研究的对象也得以确定:市场营销是企业的一项综合的经营业务活动过程,它以满足消费者现实或潜在的需求为出发点,开展市场调查和预测,进行环境分析,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选择目标市场,进行定位,制定相应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等。一般也都习惯以这四个阶段划分来讨论营销模式(营销观念、营销方法与工具、营销流程等)的演进。但是,这种市场营销学发展时期的划分并不能完全表征市场营销模式的发展过程。

笔者从市场营销活动的本质是价值创造这个角度出发,根据不同时期价值创造过程的表现形式差异,解析市场营销模式演进历程和发展趋势,重点分析过剩经济时代的模式缺陷和平衡经济时代的模式特征。

一、市场营销的本质与基本模式

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讲,营销可能是企业的全部。营销学权威菲利普・科特勒认为:营销是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这是最为经典的定义。21世纪初,科特勒又给出新的营销定义:营销是辨别和满足人类和社会需要的学问。科特勒非常赞同将营销定义为创造和传播新的生活标准,虽然他自己并没有给出这样的定义。科特勒还反复强调:营销并不是以精明的方式兜售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而是一门创造真正的客户价值的艺术。

从上述定义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企业开展营销活动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如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解决这个根本问题需要进行价值创造,这正是营销的本质或者营销活动的本质,具体而言就是发现消费者需求的规律,然后采取措施和办法加以满足。

科特勒给出了价值创造和传递的过程,这是市场营销的基本模式,其中“公共关系”是笔者加上的,如图1所示。

值得说明的是,不管是营销术语出现以前还是以后,企业的营销活动要解决的根本问题都是如何满足消费者需求,都需要进行价值创造;不同的是不同时期价值创造过程中各环节可能侧重点不同。也正是基于这个考虑,我们可以用价值创造过程解析市场营销模式的发展历程,并预测未来的价值创造模式。

二、不同经济状态下的营销模式

有什么样的经济状态或经济条件,就有什么样的市场营销模式。市场营销模式的发展必然也必须在经济发展背景下考察,忽略经济状态的模式讨论会一叶障目,流于形式,对揭示其内在的演变规律没有帮助。

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例,人类经济发展从总体上而言,经历了短缺经济,正在经历过剩经济。这两个经济状态分别产生了两个经济学著名定律:萨伊定律和凯恩斯定律。在这以后,过剩经济将向哪个方向过渡?它遵循什么样的规律?企业价值创造模式是什么?笔者认为下阶段的经济状态将是平衡经济,其规律是:个性的需求创造个性供给,市场营销模式也转变为平衡经济时代营销模式。

(一)短缺经济时代营销模式解析

西方资本主义早期甚至上溯到更早,人类都生活在短缺经济时代。在短缺经济时代,企业面对的是不确定的、模糊、笼统的顾客群,企业不关心自己的产品被谁消费,不需要对市场进行细分,因为只要生产出来,就有人购买。企业开发产品和服务的动力欠缺,企业只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对顾客服务没有兴趣。企业在定价上处于优势地位,在与分销商谈判中同样处于强势地位,不会主动开展传播活动。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侧重于提供价值;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侧重于制造能力,如流水线作业、大规模生产,追求规模效应;市场营销观念主要有生产观念、产品观念。

19世纪末,一些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大机器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城市经济日益发达。由于科学管理的推行,许多大企业劳动生产率在短期内迅速提高,生产能力的增长超过了市场需求的增长,产品销售日渐成为企业的重要问题,短缺经济开始向过剩经济过渡。尤其是1929年~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产品的供过于求以一种极端的形式出现。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不是如何扩大生产和降低成本,而是如何将产品推销出去,“创造需求”。市场营销模式出现了微妙变化,出现了第一个过渡营销模式。价值创造过程重心开始向传播价值延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开始向下延伸,重视构建传播能力,如推销术、广告术、公关术;出现了新的市场营销观念――推销观念。从企业视角来看,短缺经济状态下的营销模式主要特点是面对不确定顾客群的大规模制造营销,因此,笔者可以将其命名为:无选择大规模制造营销,这个阶段的市场营销模式是简单的、容易的。

(二)过剩经济时代营销模式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劳动效率大大提高,产量大幅度增加,品种不断翻新,加之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和垄断大企业吸取经济危机的教训,推行高工资、高福利、高消费政策,刺激社会购买力。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不断变化,引起商品需求在质和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的基本趋势是产品进一步供过于求,消费者市场已成为卖主之间激烈竞争而买主处于优势地位的买方市场。

在过剩经济时期前期,企业向笼统、模糊的顾客提供标准化产品的做法受到严峻挑战,企业必须也只能面向经过选择的消费者群体,为之提供满意的标准化产品或服务,并且要用最小的费用、最快

的速度将产品送达消费者手中,否则企业无法生存。这时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开始向上延伸,注重选择价值、提供价值和传播价值的系统化考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基于选择价值、提供价值和传播价值的集成,是构建完整价值链的能力;市场营销观念是目标顾客导向观念。

过剩经济状态下的营销模式主要特点是面对经过选择的目标顾客群的大规模制造营销,因此,我们可以将其命名为:有选择大规模制造营销。

按照舒尔兹的观点,这个阶段的营销模式是推测式的。虽然,市场营销学引进了上述学科的理论、工具和方法,想寻找到消费者需求变化的规律,使决策更加科学,更加逼近真实的情况,但是由于对消费者需求的预测技术本身就是可以改变的,加之消费者一般是被动地接受研究,参与价值创造过程的程度较低,有时甚至顾客也并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要作出准确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时,引起市场需求无序变化的诸多因素无时无刻在随机性干扰,使得预测得到的总是模糊的结论。这也使得市场营销学成为“玄学”是科学,更是艺术。在实际活动中,营销学提供的只是分析问题的框架、原则、观念,不能在实际营销活动中简单加以运用,它需要营销人员进行创新,有时更多的是凭经验和直觉进行猜想。客观地讲,这个阶段的市场营销模式是最复杂、最困难的。

20世纪80年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着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也改变着企业的营销模式,基于信息技术的互联网、物流网、柔性制造技术开始在企业价值创造中发挥作用。这个时期的消费者不再满足标准化、规范化的产品,开始追求个性化的需求。以美国戴尔公司为代表的直销模式的出现满足了消费者的这种需求,营销模式出现了第二个过渡营销模式――有选择大规模定制营销。它同时也标志着过剩经济开始向平衡经济过渡。

过渡模式与主流模式的区别有:(1)主流模式在对市场细分和选择时,只是将目标市场的消费者群体的共同需求作为考虑范围,舍弃了这些消费者的个体需求差异,而过渡模式不仅将共同需求作为研究范围,还研究消费者的个体需求差异;(2)主流模式提供的产品依然是规模化生产出的标准产品,顾客不参与产品的设计,而过渡模式下的顾客开始尝试加入产品的设计过程,产品是模块化设计,保证能够进行规模生产满足共同需要的同时,满足个性化需要;(3)在主流模式下,产品的销售要经过中间商的转卖,要通过广告、人员推销等促销活动到达顾客,余下的产品成为存货,而过渡模式开始尝试订单生产,不需要对市场需求量进行预测,促销活动开始变得多余,产品尝试直接通过第三方物流配送到顾客手中,没有存货。

(三)平衡经济时代营销模式解析

有选择大规模定制营销模式下的顾客只能是根据厂家提供的有限品种“菜单”进行点菜,不能量身定制。在平衡经济时代,基于IT的沟通技术、物流技术、柔性制造技术已经完全成熟,过剩经济时代所谓的空间分离、时间分离、估价分离、供求数量与结构等矛盾已经不复存在,满足完全个性化的需求(完全个性化定制营销)成为现实。在这个阶段,人员推销、销售推广、广告、公共关系等传播价值过程彻底退出价值创造过程,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关系培育能力,市场营销观念是个体顾客关系导向观念。平衡经济时代营销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需求个性化与企业定制的平衡营销。平衡经济时代的消费者生活观念、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多元化,需求多样化,消费方式个性化。顾客的需求上升到以休闲、情感为主的体验需求;标准化的产品彻底失宠,个性化、人性化的产品需求成为主流,而且产品不再是实体产品,而是解决方案或体验过程。企业完全按照顾客的个性化需求生产制造产品或服务,通过物流转送到消费者手中,没有存货,是供求平衡的营销。

2.借助网络进行的速度营销。互联网、局域网、物流网等网络形成全球性、透明化很高的市场。网络可向消费者许诺了一个世界范围的市场,许诺消费者可以找到最佳的价格和品质。网络向出售者许诺全世界市场的进入权,以最低的费用接近特定的顾客或预先确定的顾客。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如果顾客能够找到质量、价格上相同但是交货更为迅速的营销者,顾客就会与之进行交易。也就是说,整个价值创造过程的反应速度决定了参与者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3.顾客与企业高度交互的互动营销。在平衡经济时代,企业通过关系(CRM)获得顾客,顾客可以事先对企业创造价值能力进行了解,然后提出要求。顾客由被动接受产品或服务转变为主动积极参与价值创造的全过程,顾客不仅将自己的显性和隐性需要告诉企业,协助企业分析研究(如用计算机模拟营造出市场的真实氛围,让顾客对产品罗列、产品包装、定价等诸多方面进行随意变动和组合,直到顾客完全满意),同时参与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制造和定价,参与选择物流系统。正如舒尔兹指出的,企业已从过去的“推测性”商业模式转变为“高度回应需求”商业模式,过剩经济时代营销模式的缺陷(不能精确预测消费者需求变化规律)被自然化解。这时,市场营销重新变得简单并且有趣。

4.响应需求速度更快的灵捷营销。传统的职能分割型的营销组织不再适用,企业必须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型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以减少营销组织结构的层次,使营销组织富有弹性和灵活性,能针对顾客需求和市场竞争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

5.彻底颠覆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单件营销。定制营销尽管在形式逻辑上可以讲是“细分到最后一个人”,但是定制营销实际是对机器大工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彻底否定,它要求采取最为柔性的生产技术保证个性化的单件生产成为可能。比如,20世纪90年代在日本备受关注的细胞生产系统(cellproduction system)改变了传统的柔性制造技术,采取依赖于员工的作业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可能是今后企业制造柔性化的初现。

三、结束语

1.营销的本质是价值创造,研究价值创造过程就是研究营销模式。基于这个本质,人类营销活动应该可以向前追溯的更早,而不是简单地以专业术语的出现作为界定的参照系。

2.不同的经济状态决定有不同的营销模式。人类经济从短缺经济走向过剩经济,可能最终到达平衡经济。三种经济状态产生了短缺经济营销模式、过剩经济营销模式和平衡经济营销模式。在一种经济向下一个经济过渡时,出现了相应的过渡营销模式。

3.每个营销模式都有自己的局限,它只适用于某个经济状态之下,不存在普遍存在、始终有效的营销模式。经济状态发生改变,营销模式随之发生转变,原来模式的局限也被自然化解。这也提醒我们评价每个营销模式时,不能脱离它对应的经济状态(条件),否则只会产生混淆视听的效果,对辨析真理没有丝毫帮助。

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第3篇

目前,大家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还存在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主要是两种:一种是板块式结合,即认为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活动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基本建设规模等,或对占社会总产品70~80多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概由国家计划来调节,而其它的经济活动,包括占社会总产品20一30多的次要小商品,则实行市场调节;另一种看法认为,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是溶合在一起的,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式的结合。但这种看法又认为计划是站在山顶上纵观全局,是从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出发的。而市场是站在峡峪里,从企业的局部或眼前利益出发的。这种看法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但他与前一种看法一样,仍然是把计划与市场看成两个东西,只是在实践中溶合在一起了。至于前一种看法把计划与市场看作是两个互不相溶的东西,有此没彼,有我没你,把计划调节认为是计划规律发生作用或受计划规律支配,把市场调节认为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或受价值规律支配的,这种观点就更值得商确了。

为了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我们不妨先简略的谈谈计划与市场这两个概念的含义。什么是市场?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的条件下,市场就是人们进行商品买卖的活动。马克思指出:“市场扩大,即交换范围扩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2页)列宁也明确地指出:“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市场量和社会劳动专业化的程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列宁全集》第1卷第83页)可见,市场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它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各个生产部门、各个地区、各个企业、各个生产者之间进行的商品交换关系或者是商品买卖关系的总称。如前所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生产和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之间的联系,必然要通过市场上的商品买卖来实现的。市场上一定时期内商品的供应总量及其结构(包括质量、品种、规格等)和社会购买力及其投向(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购买力等)是否相适应,是整个国民经济能否顺利发展的前提条件。市场上商品供应和需要状况,又取决于国民经济的各种比例是否相适应,如积累和消费的比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比例,农、轻、重的比例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所以说市场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综合反应,是晴雨表,指示器。什么是计划?计划是国家或企业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等等,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指导和打算,是主观的东西。主观要作用于客观,它应当是客观实际的反映,应当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同时又要对客观现实起能动的指导作用。

任何社会的经济发展都要求保持一定的比例。马克思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68页)就是说,何任社会生产只要存在着社会分工,就要求在各个部门之间按一定比例分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马克思把它称作是“自然规律”,并且指出:“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同上)经济计划同社会主义制度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才能予先制定合理的共同遵守的经济计划,力求合理地使用经济资源。但是,也必须看到,既然计划是主观的东西,因此它就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主观反映了客观,计划反映了实际需要,这时,计划就是正确的,人们在执行计划中就会取得胜利。另一种是主观违背了客观,计划不符合实际,这时,计划就是主观主义的,人们在执行中就会碰壁。

那末,计划怎样才能符合实际呢?或者说怎样才使计划不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呢?这就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深入实际,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查研究,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来制定计划,使计划尽可能符合实际。既然市场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是否相适应,是否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都要通过市场机制,如供求、价格等反映出来。因此,要使计划符合子实际,就必须使计划建立在市场的基础上,通过自觉地利用价值规律来调节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使国民经济各部门保持合理的比例。也就是说,只有对市场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地分析与予测,人们在制订计划时,才能有科学的经济依据。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认为,市场与计划的关系是基础与指导的关系。就是说我们的计划是在对市场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予测的基础上制定的,我们的整个国民经济是在国家统一计划的领导下发展的,我们的市场也是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经济是通过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来调节的。但是,要使计划能够正确地调节整个社会的生产、分配和流通,必须做到以下两条:第一,计划必须有客观的经济依据-一一对现实经济结构和对市场的调查研究与分析予测。力求使计划反映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的要求,而不违背客观规律。它同那种主观主义地制定计划,而定了计划又不管行得通、行不通,硬是要人们执行的那种所谓的计划调节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主观同客的统一,、因而是可靠的、正确的;后者是建立在不符合客观规律的“长官意志”之上,因而是主观主义的。第二,计划制定以后要保证计划的实现,不能单纯地依靠行政命令,同样必须利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特别是调节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促使企业按照国家计划组织生产和流通,这都是一项很复杂很细致的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不容易。但是要使计划调节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就必须这样做。

现在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差别,同时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会需要多种多样,具体产品千差万别。,生产资料公有制还存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各地区的情况很不相同,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而且社特真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把所有经济活动都纳入计划,别是直接计划,使计划包罗万象,是做不到的。列宁曾经说过:“完整的、无所不包的、正的计划等于‘,的空想。”(《列宁全集》第35卷第473页)如果硬要那么办,就难免不犯主观主义、的错误。所以,把计划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并不是说把什么都包罗在国家计划之内,这既做不到,也没有必要。再说,计划并不一定是直接计划,间接计划算不算计划?计划也不一定都是国家计划,地方和企业的计划算不算计划?在实践中,必然是重要经济活动,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的主要比例、生产布局以及主要产品的生产与流通、价格体系、物价指数、工资指数等,要由国家计划来安排、规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地方要根据自己的地区优势等具体情况,制定比较具体的地方计划,而一些日常的经济活动或者是国家计划之外的经济活动,如与企业简单再生产相适应的产供销,人财物等经济活动,或者是关系国计民生不十分重要的工农业产品的生产与流通,则由企业计划来进行调节。在这里,价值规律所发挥作用难免就不带有一些自发性。应当允许企业根据市场供求、价格等变化制定产销计划,并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计划。这样,必然是一方面,国家计划只能在调查研究、遵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国民经济发展的中、长期的、重要的、带方向的规划和指标;另一方面,企业的短期计划,则应当由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及其变化,通过签订工商合同和供销合同来制定。

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第4篇

市场营销是研究与市场有关的人类综合性商业活动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它是以市场为对象,研究卖方的产品或者劳务如何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即:通过调查、识别、开发目前尚未满足的欲望和需要,估量与确定需求量的大小,选择本企业能最好地为之服务的目标市场,并决定适当的产品、服务、计划和策略,以便为目标市场服务,满足消费者需要,同时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

市场营销是通过执行其功能,创造出经济效益,来发挥起解决产销矛盾的作用的。它主要有交换功能、物流功能、便利功能、示向功能等。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现代经济运行的先行学科。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市场营销在推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将自己在工商管理专业学习《市场营销学》的一些感受表述如下:就我自己而言对市场营销的理解就是,如何尽可能多的了解客户的需求并把客户的这些需求作为一种工作目标去努力实现,以期实现客户需求的最大满足、公司利益的最大实现、员工薪水的快速提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共同发展。市场营销是一门现代经济运行的先行学科,而我国现正处于从计划经济急速进入市场经济的过渡中。在公司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了解和掌握市场营销知识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对市场营销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市场营销,就是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旨在是满足消费需要、实现企业目标的商务活动过程,是企业通过市场交易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综合性经营活动。其根本是交换,核心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目的当然是盈利。

要做好市场营销,需要在全面、充分、有效、及时的哲学指导下进行,我们的营销观念决定着我们的经营态度:比如一家公司为了一时暴利牺牲长远发展还是为了长期利益而准备好在一个时间段艰苦奋斗的准备。我们的经营态度左右着企业员工的行为,“上梁不正下梁歪”就可以很好的解释,上级领导的行为态度都不怎么样,那下面的员工又会好到哪去?

既然市场营销的核心是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我认为就应该时刻把消费者放在第一的位置。当我们满足了顾客的需求,顾客满意度自然会显著提高,自然销售额的上涨就不成问题。同时,我们要重视对市区客源的分析,是因为工作中存在问题,还是商品质量的原因,有无可能挽回这个客户等等。销售人员必须意识到不从某个地方购买商品比从某个地方购买商品的理由多,因此销售人员必须不断地从购买者提供选择本公司商品的理由。这些需要优质的服务技巧和手段、知识、经验、随机应变等等因素。在学习中,特别强调了作为销售人员应该拥有的素质和销售工作前的一些准备调查等等。这些都是现阶段我所欠缺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还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营销无疑是企业生存的重要手段,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把营销作为企业经营的生命线。虽然,在市场营销的操作上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但是,用心分析,眼下,国内的大小企业搞了20多年的营销战略,并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市场营销理论体系。

本世纪市场营销观念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生产观念、推销观念以及需求观念。前两个阶段所处的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供给”决定“需求”;后一阶段特征“需求”决定“供给”,即新产品开发动力源于需求,新兴技术只有迎合消费者需求,才能变为产品,进入市场。未来知识经济时代,高技术产品往往是市场上从来没有见过的新产品,特别是消费者领域新产品的市场需求极难预测和把握。因此往往是企业供给什么,消费者就购买什么。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出现前,无论是早期的预言家,还是现实的消费者,几乎没有人预测其出现,更没有预料其飞快的供给体系调整速度,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更新市场营销观念。工业时代市场营销组合的4PS(即产品、地点、价格、促销),是以大规模生产、营销、采购、广告、以及消费为基础。

信息时代,世界经济正以势不可挡的趋势朝着全球市场一体化、企业生存数字化、商业竞争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以因特网、知识经济、高新技术为代表,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的新经济对传统的市场营销活动提出了新的挑战。不断趋于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者需要要求市场营销必须识别顾客的需求和欲望,确定所能提供最佳服务的目标市场,设计适当的产品、服务和计划议案以满足这些市场的需要,以便通过与重要的客户建立有特定价值倾向的关系,创造顾客满意并且获取利润,使企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发展特别是Internet技术的出现与广泛应用,人类社会将从过去的工业经济时代进入到电子商务时代。电子商务时代是一个“以顾客为中心”的时代,它要求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必须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一个致力于提高客户满意率、回头率和客户忠诚度,体现对客户的关怀并实现对客户个性化需求快速响应的企业才是这个时代最有活力的企业、最有发展前途的企业。

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第5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客户导向创造需求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市场营销理论引入我国以来,市场营销理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和传播过程,现在已经被众多企业所接受,且进入了全面应用时期,不时出现一些创新理念,使其更加适应中国的市场营销。营销观念正呈现着一种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正创造着一种新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理论,一种适用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新方法,即从客户导向到创造需求理论,分析研究这种创新趋势,有利于加强企业的营销意识,提高营销水平,更好的为消费者服务。

1 客户导向理念的提出和背景

“客户导向”理念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莱维特提出的,他出版了一本《营销近视症》的书,针对当时美国企业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及推销观念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他认为,这些企业并未考虑客户的需求,只是向客户提供他们认为客户应该需要的产品。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任何企业想要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经久不衰,他们必须改变传统的企业为主的观念,以客户需求为基本出发点,真正地满足客户或市场的需求。客户导向理念与传统营销理念相比,客户导向理念需要企业深刻地认识和了解客户的需求,使生产的产品及提供的服务适合客户及市场的需要,形成产品自我销售模式。

营销观念是否正确关系到营销市场的发展方向。传统意义上营销观念可划分为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和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其中市场营销观念是指导市场营销的主要理论,其核心思想集中为“客户导向”,因而,客户导向理念被广泛认为是市场营销观念的最高境界。市场营销观念在中国发展的二十几年中,并不是一开始就形成了所谓的“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在市场营销实践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不同的市场营销观念纷纷涌现出来,营销文化观念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本思想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营销行为的核心,从传统的企业为主观念向以“客户导向”为中心的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转变,主动接受现代市场营销新思想,主动研究现代市场营销新方式,主动适应现代市场营销新方向,造就了一场“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革命”。

客户导向观念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消费者的需求才是市场的需求,表现在消费权利的转移,由企业转变为消费者。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上,决定生产及经营何种产品的权利已不再属于生产者,而是消费者起支配作用,由消费者的需求决定,生产者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及偏好来安排生产,使产品获得尽可能多的消费者的青睐。客户有着衡量企业营销效率的决定权,甚至影响到企业的存在价值。所以,为了保证企业的利润,企业尽可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并广泛认同“客户就是上帝”、“一切以客户需要为中心”等客户导向理念,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企业第一重要的位置上,并实际应用于企业的营销实践。

2 如何落实客户导向理念

企业树立客户导向理念后,应从实践上做到以客户的需求为需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赢得客户,与其建立双赢关系。

2.1 真正尊重客户。“客户就是上帝”不能只是个幌子,企业及营销人员应从心里真正尊重客户,全心全意为客户着想,这是与客户建立长久关系的前提。在销售人员给客户介绍产品时,不要介绍过多的信息,而是提供给客户需要的信息,让客户买的是他真正需要的产品。

2.2 企业应树立市场形象,建立质量和品牌优势。要专注于产品和服务本身的质量,不断改进和提高;重视产品每一项程序的质量以及企业每一项活动的质量。企业应建立一支专业的队伍,研究产品创新,利用最新科学技术生产和推广产品。

2.3 与客户建立互动关系。企业可以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把企业和客户连成一体,为客户提供一个可集体参加的、一体化的、互动式的高效服务,保持与客户的长久合作关系。

3 创造需求观念的提出

客户导向理念提升了传统的营销理念,有助于企业参与市场的激烈竞争。但是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培育长久的竞争力,甚至占据某一产业的未来主导地位,不满足于目前短期市场占有率,那么企业就必须树立一种超越客户导向的理念,即创造需求理念。然后再满足需求的观念。客户导向理念认为市场具有实际存在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被满足的客户需求,但是若仅限于满足客户的目前需求,产品市场将逐渐饱和,没有发展的空间。所以创造需求理念的提出给市场营销理论注入新的活力。该理念认为,市场存在实际存在但未被利用或尚未实现的潜在需求,所以企业可创造需求,然后再满足需求,开发潜在市场。创造需求理念是对市场营销观念的重新认识,给客户导向观念的市场营销模式注入了新的血液。

市场营销的最终目的就是创造客户价值,有两种模式:市场驱动模式和市场被动模式。市场驱动模式是主动的创新及创造,即由新思想、新技术来推动产品的市场营销活动和管理过程,并非受消费者的需求引导。市场营销的一个重大作用就是给创新产品创造市场需求,使其为大众所认知并且接受,而且将整个创新过程转化为盈利的商业模式。与此相反,市场被动模式则根据客户的需求,不断改进产品、价格、宣传、渠道、服务等一系列营销过程,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这其实就是客户导向理念与创造需求理念的两种表现形式。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和利用也逐步深入。新产品产生的源泉是科学技术,而并不只是消费者的需求。

创造需求理念的提出是由于客户导向理念存在相对局限性。首先,客户导向观念不适合用于初期的竞争阶段。由于客户自身条件的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受到文化、知识的局限,客户对商品的欲望多来自广告、亲朋好友介绍等方式,只是满足现有产品需求,并无引导商品发展方向的先见。而创造需求理念可以引导大众走向一个新的方向,一个他们愿意却不知的方向,引导客户接受新产品,一旦接受客户会获得新的使用价值,甚至惊喜。其次,以客户为导向观念只能使企业处于一直在模仿,但不能超越的地位。一个企业没有创新能力,没有引领一个产业向前发展的能力,就会一直处于追赶的地位,但是无法领先市场。若企业不具备创造需求理念,单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而客户实际上又以不断开发新产品创造需求的企业为导向,企业只能模仿引导客户创造需求的那些具有先见之明的企业,虽然企业也能维持生存,但是成长的空间狭小,不能超越市场领先者。

4 结束语

中国经济已经属于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世界经济的发展依靠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奉献,因此,企业面临的来自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压力日益增大。为发展繁荣市场经济,获取自身利润,适应新的市场经济发展潮流,企业应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投客户之所好,生产客户需要的产品,保证自身在市场中的基本地位。有条件的企业,可尝试若改变客户之所好,改变客户原有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等来为客户创造需求,引领客户进去一个从未接触但十分好奇的领域,给客户新的使用价值。这就需要企业不断研发新产品,快速响应市场营销号召,完善自身设备及水平,给创作需求提供条件,不断将其推进并满足。企业具有这种战略观念,才能真正占有未来产业的主导权,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领跑者。

参考文献:

[1]胡圣浩,潘旭华.超越客户满意 打造客户忠诚[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1).

[2]李观保.创造需求:引导消费、提高消费、丰富消费――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营销观探略[J].市场观察.2000(09).

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第6篇

摘要2012的龙年春节,海南三亚爆出游客吃海鲜被宰客的事件,引发了社会强烈反响。时下,中国很多地方都已把建设旅游城市列入“十二・五”规划,旅游业作为一个经济产业来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生机活力的新型产业之一,已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了重要影响,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如何树立正确的旅游市场营销观念,是推动旅游城市繁荣和发展的关键问题所在。

关键词旅游宰客产品概念营销观念市场监管

一、海南三亚宰客事件回顾

2012龙年正月初六,一位新浪微博网友爆料自己在海南三亚吃海鲜时,遭遇3个菜要价近4000元的宰客行为。几个小时后,随着该条微博迅速形成了3万多条的转发,三亚市工商部门也不得不立即成立专案组对该微博曝光的商家进行查处。但管理方无视当地宰客风盛行之实,先后以“零投诉”“无法举证”冷漠应对,由此引发社会强烈反响,三亚再次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媒体代为“认错”之后,官方道歉姗姗来迟,有关首脑通过媒体见面会表示,将以此次事件为契机虚心接受批评,努力向国内外优秀旅游目的地学习,实实在在做好市场监管,真正把三亚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国际旅游岛。

其实,旅游景点企业宰游客现象在国内很普遍。厦门5菜1汤索价近万元,上海朱家角各饭店大多有鸳鸯菜谱宰客老外……不仅国内各景点,境外的旅游景点也常有宰客事发生,即使一些旅游市场较为规范的境外景点,碰到一些无良华裔导游,游客还会被宰。当然,在市场比较规范的境外旅游景点,宰客之事较少发生,一旦发生,处理较重。譬如,2010年辱骂游客的香港导游阿珍,非但要公开道歉,其旅行社被处重金罚款,其本人也被终身禁足旅游业。作为中国许多风景秀美地方的支柱产业,旅游业在近年来的发展不可谓不迅速。然而,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遭遇宰客行为,却一直作为一个顽疾存在,而未能得到有效的治理。很显然,从长远来看,宰客现象频频对于当地政府、商家都没有好处,对于消费者则更不用说了。但要遏制这一现象,使一个地方的旅游市场更为规范,最终惠及消费者、商家和政府三方,却并非一件易事。

二、旅游市场产品整体概念

广义的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在旅游市场上销售的物质产品和活劳动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和。旅游产品的核心是吃、住、行、游、购、娱。旅行社要通过提供高质量的、能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的旅游产品而生存。我国旅游产品结构中,团体旅游比较高,散客旅游比重低,产品结构向团体型倾斜,这也是我国旅游产品初级性的表现。时下,中国很多地方政府都已把建设旅游城市列入“十二・五”规划。但旅游城市不仅在硬件设施要过硬,文明服务、价格公道、诚信经营等“软件设施”同样良好,才能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聚集人气。反观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旅游城市,之所以历久不衰,文明服务、价格公道等都是重要原因。对于企业的价格欺诈行为,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当走出袒护思维,一丝不苟地严厉查处,才能使欺诈行为无处横行霸道。

现在,中国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其规模与过去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中国旅游研究院2011年1月10日的《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No.4》中,在已经公布数字的30个省区市中,有6个省的总收入超过3000亿,有21个省的总收入超过1000亿。这些数据均表明,旅游已经成为一个市场规模在2万亿以上的产业,甚至成为一些地方的支柱产业。在全球经济不振,国内经济结构转型面临难题的情况下,各地旅游产业表现优异、增长迅速,可以说是扩大内需的一大“亮点”。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皆应珍视旅游业的这份“成绩单”,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和法治环境。

三、旅游市场营销观念分析

(一)生产导向观念

从整个世界旅游业发展过程来看,生产观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十分流行,直至20世纪50年代,生产观念仍占统治地位。而50年代世界旅游业骤然兴起,各国为适应旅游热潮,大力开办国际型大饭店。此时仍然属于卖方市场,旅游经营者只顾兴办旅游设施,加大接待能力,不考虑市场供求关系,整个市场仍处于生产观念阶段。在我国,改革开放前的许多年,旅游业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局面,直至80年代以后,虽然国门骤然打开,海外游客蜂拥而至,但我国的接待能力很有限,仍处于卖方市场,旅游业仍是以生产观念为指导。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旅游业经营者主要考虑的是如何生产和提供更多的产品来获取利润;如何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如何不断采用新技术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等问题。它奉行的是“我生产什么,就卖什么”的思想。生产导向观念由于过分强调生产而忽视顾客的需求的变化,忽视市场行情的变化,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旅游业的长远经营和发展。

(二)产品导向观念

这种经营思想与生产导向观念并行。如果说生产导向观念注重“以量取胜”的话,那么产品导向观念则是强调“以质取胜”。这种观念以自己优质的、有特色的产品取得优势,比生产观念有所发展和进步。然而,若是只注重自己旅游产品的品质优良,看不到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不进行新产品的开发,终究会使自己陷于困境。

(三)推销导向观念

随着社会经济、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形势开始发生转化,由原来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旅游者可随意支配的收入及闲暇时间有了很大的增加,而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旅游者开始有了选择旅游产品的机会。这种形势的变化,迫使旅游经营者不能坐守等待顾客上门,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推销手段来招徕客人。旅游市场经营正是在这种形势下由生产导向阶段步入了销售导向的阶段。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旅游经营者会致力于组织销售队伍,使用各种强有力的推销手段,进行旅游产品的销售。例如,许多旅游景点开始努力搞好预订工作,主动与旅行社等中间商联系,争取客源;也有些旅游景点派推销人员到机场等去接客人,利用大众宣传媒介,如报纸、电视等进行广告宣传。推销导向观念认识到了旅游行业除了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服务外,还应组织人员去推销旅游产品,这种观念对旅游产品的销售和经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已成为旅游业竞争的一种手段。但推销观念往往忽视市场分析,忽视顾客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事实,还不能保证旅游经营者在越来越复杂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生存下去。

(四)市场营销导向观念

市场营销观念从市场需求出发,按照目标市场的顾客需求去组织生产和销售产品,从长久的目标去占领市场。从“生产什么就销售什么”,转为“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这种观念的中心是“顾客至上”,消费者需求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机会。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经营哲学,旅游景点所有的营销活动都必须围绕着顾客需求进行,以顾客为中心。它产生于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它奉行“顾客需要什么,旅游景点就提供什么"的思想。随着我国加入WTO,旅游市场竞争必然更加激烈,因此,旅游景点必须实行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经营策略,根据客人需求趋势,制订整体营销计划,使旅游产品、价格、渠道、促销都适于市场营销观念,不断完善自己的产品。

(五)社会、生态营销观念

这种经营思想的内容是:企业经营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要符合社会的长远利益,强调将企业利润、消费者需求、社会利益和生态环境相统一。本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兴起“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保护主义”认为:单纯的市场营销满足了市场眼前需求,却忽视了社会长远利益。只顾眼前需求,造成资源无限掘取,环境污染,物资浪费,损害了社会和生态环境发展的长远利益。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提出了社会、生态营销观念。这种营销观念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市场经营中先进的指导思想。社会、生态营销观念在旅游市场上的运用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提出旅游业的发展也不能只顾消费者的眼前利益,而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

四、运用营销思维 打造旅游产业

(一)完善市场监管机制

治理旅游宰客事件不能依靠政府行政行为就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而应经市场之手来治理,比如旅游经营场所必须开具发票,通过游客投诉,政府就可依靠市场来监管经营商,从而杜绝宰客现象。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是市场的建设者和市场秩序的规范者、维护者。当地政府可以规定,任何旅游经营者的每一笔生意都必须出具发票,没有发票的顾客可以不付钱。顾客只要有疑问,即可凭发票向政府部门投诉。这样,政府就是依靠游客、依靠市场来监管所有的旅游景点的经营商,从而杜绝宰客现象。旅游经济是重“利”重“势”的。两者之间当然有平衡点,而掌握着制衡权力、能让旅游与文化得以和谐交融发展的,当然是有关政府管理部门。优质的旅游资源,需要的是优质的旅游服务,游客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如何消费,而不是提心吊胆的看各种脸色、担心挨宰,让民众能够放心出行,明白消费,乃是当务之急。由于绝大多数消费者与商家的接触都属于一次性,这就使得商家可以利用信息上的不对称来维持自身的经营;同时,现行的消费者投诉监督模式一般是受害者先向监管部门申诉,再由监管者介入调查并进行处理。这一监督模式的短板在于占有消费者很多的时间、精力,加上考虑当地人情关系,很多受害者往往只能忍气吞声、一走了之,商家信誉上的不透明和监管上的高成本共同为宰客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温床。而旅游市场发生的事情,也再次表明,突破经济结构转型的难关,需要政策刺激、扶持,同样也需要良好的市场和法治环境。杜绝“宰客”式的市场繁荣,才会有健康的、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

政府有责任、有义务保障公民的这种权利,旅行社不过是为这些权利的享受者提供服务的经济体。旅行社要通过提供高质量的、能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的旅游产品而生存,而保障良好的市场环境、让提供优质服务的旅行社能够得到良性发展和相应利益,则是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部门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并且管理好国内旅游市场的环境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健康旅游。尽管我们目前还无法看到兴起于微博的这股监督之风是否能够持久存在,但不管如何,我们应当看到利用微博搭建监督平台,至少在一方面可以汇集更多的商家信息,以便消费者进行信誉查询;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政府监督力量更为迅速有效进行信息收集,以降低消费者的监督成本。

我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巨大的旅游市场。由于市场巨大,竞争激烈,“蛋糕”该怎么切,政府相关部门不能完全袖手旁观。面对已被“市场之手”抓得不成样子的旅游“蛋糕”,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有所作为,积极更新观念,改革机制,规范市场,让旅游业真正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参考文献:

[1]王金池.旅游市场营销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第7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微观经济学;经济

进入21世纪一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呈现迅猛发展的趋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众多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市场营销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市场营销就是与他人或者集体进行产品和价值的交换,以此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的选择环节,这样一来就与微观经济学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下面本文就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

1寻求潜在客户

市场营销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将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因此,哪些客户会来购买你的商品就是非常重要的,寻找潜在的客户就是市场营销中最关键的环节。下面就分析一下寻求潜在客户的过程。

1.1分析需求

想要成功地将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就需要了解市场的需求,了解客户在近阶段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包括生理需要、心理需要、生活需要、社交需要等等多个方面,只有深入了解客户的需要,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品的推销,根据客户的需要对自己的产品进行优化,拓宽客户来源。

1.2需求弹性分析需求的弹性分析

就是分析对需求会造成影响因素,判断需求受影响的程度等等,这在寻求客户的过程中也是十分重要的。需求的弹性分为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需求价格弹性。低于需求价格弹性来说,不同的商品的弹性会有很大的差距,因此,针对这种弹性的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营销手段。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产品,提价之后效益很有可能不如从前,所以应该适当地进行降价营销手段,反之就可以通过提价来促进产品的销售。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在潜在客户的寻求过程中,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需要考虑到客户的购买能力,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客户的具体需求情况以及自己产品本身的需求弹性,综合这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才能找到最佳的市场营销方案。

2提高客户满意程度

只有对购买的产品感到满意,客户才会选择回购,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也是市场营销行业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因此,在进行销售的时候,时刻关注客户的满意情况,对满意度进行调查是很关键的。

2.1测定客户满意度

客户满意度的测定可以运用一种特殊的计算方法,将客户对产品的看法进行统计与分析,这不仅可以给市场营销的客户满意度的调查提供一定的数据依据,还有益于营销者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从中找到问题,并及时加以改正。具体的方法可以是将满意度分为几个不同的等级,例如不满意、中度满意、比较满意、非常满意四个等级,且根据实际情况,对每个等级的各项指标进行加权值的附加,通过这样的方法,就可以很容易地对产品的满意度进行分析,而且这种方法的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整体性与准确性。

2.2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在对满意度

进行测试与分析时候,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就是紧接下来的一步。提升客户的满意度是市场营销理论中与微观经济学联系较大的一个环节,所谓的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就是指微观经济学中的提升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就是指一个人在购买一样商品的时候,其得到该商品的满足感要大于其对所付出代价感觉到的惋惜,这就相当于他在购买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满足的剩余,只有这样这个人才会不断地购买这一商品。消费者剩余的观点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提高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才能够维持这种消费者剩余,才能够保证产品的销量。在微观经济学的领域中,提升消费者剩余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放松管制,鼓励竞争;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断树立消费者至上的观念等等。因此,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就可以借鉴这些方法,不断促进客户满意程度的提高,增加产品的销量。

3合理进行定价

为了促进市场营销的正常开展,对产品进行定价是必须的。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买方和卖方都是微观经济学而领域中比较理性的主体,因此在定价环节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卖方给出实价,在不允许讨价还价的情况下,买方收益,但是时间久了卖方受益过少会影响产品的继续销售,如果卖方提出高价,不允许讨价还价,那么买方会感觉到自己利益的受损,仍然不利于商品的销售。因此,可以由卖方根据自己的实际成本进行定价,在销售的过程中,允许买方进行讨价还价,结合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歧视、价格博弈等理论,就有利于促进定价的合理性。

总而言之,在市场营销理论中,包含了很多的微观经济学的原理,这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关系。消费者的需求分析、消费者剩余分析、价格博弈分析等微观经济学中的原理,对于市场营销的正常运行以及发展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著,梅清豪译.营销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陈洪安.企业商誉的特征与保护[J].经济管理.2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