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家庭经济如何管理(合集7篇)

时间:2023-06-06 15:45:29
家庭经济如何管理

家庭经济如何管理第1篇

今天,经济学不仅是经世济邦之学,个人、家庭投资消费也都要学点经济学。

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各种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生、演变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经济学科门类众多,研究范围广泛,有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某一部门或产业经济运行规律的部门经济学,研究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中的经济问题的生产力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中各种数量关系的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研究全世界各国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的世界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研究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及其规律的宏观经济学,研究厂商(企业)和消费者(家庭)经济活动的微观经济学。

无论是从经济学的产生还是从经济学的应用来看,国家的经济运行与发展需要经济学,实现厂商(企业)利润最大化需要经济学,个人、家庭理财消费同样需要经济学。

据说在西方,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意为“家庭管理”。色诺芬写了一部论述经济问题的著作即OeconomicusorEconomics,中译本译为《经济论》,按希腊文原意是“家庭管理”。所以有人把色诺芬这一著作称作《家政学》,更切书名原意。古希腊思想家都很重视家庭管理问题的探讨。在色诺芬之前,一些思想家已经谈至家庭管理的重要性,但根据有文字可考的文献,色诺芬最早应用经济一词作为书名。现在西方国家英文Economics一词就是从希腊文“家庭管理”这一词演变而来。当然,古希腊思想家所说的“家庭管理”和今天我们所说的“家务管理”或者说“家庭理财”还有所不同,它是为奴隶主的家庭经济管理设立的一门专门学问。可以说这种“家庭管理”就是现在经济学的前身,色诺芬的《经济论》则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经济学著作。

那么,今天作为普通老百姓该如何进行家庭投资理财?其实,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学点家庭投资经济学,了解家庭投资理财项目,掌握家庭投资理财方法,规避和分散投资风险,获取投资收益。简单来说,就是要学会投资。家庭理财投资的项目主要有国债与储蓄,股票和基金,商业保险,房地产投资,邮票与艺术品收藏,古董收藏等等,尽管各种家庭投资项目和投资组合都存在着风险,都有利有弊,但是,只要投资者对上述各种投资方式进行对比,从中找出适合自己家庭的投资项目和投资组合,把握投资之道,常怀谨慎之心,就可以带来丰厚的收益回报,增加家庭的财产性收入。

家庭经济如何管理第2篇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系统

1.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和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和逐年扩招,越来越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容易进入大学校园,他们已成为受到多方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如何帮助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并顺利完成学业,已成为关乎整个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促进教育公平列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作为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切实加强了高校资助制度建设,不断加大资助工作力度,使广大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充分享有公平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从制度上基本解决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但是随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规模的扩大,高校贫困生人数的比例平均达到了30%-40%。高校资助项目也不断增,如何使得学生资助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有序、高效,促进资助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已经成为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已经形成了包括奖、助、贷、补、减、免在内的多元混合资助体系,呈现出资助多元并举、资助项目不断增加,构成了以各类助学贷款为主,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等多种方式并存的混合资助的资助模式;而且资助经费逐年增大较大,每年用于助学的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以及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达到500亿元,确定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专项资金也占到了学校学费收入的5%-10%,受助学生约2 000万人[1]。

国家新资助政策体系实施后,高校的资助工作呈现出业务量成倍增加,业务种类持续增多,认定和管理工作复杂度和难度日益增加的特点。再加上国家和社会对资助工作的投入不断增大,学生资助工作线长面广,资助形式多种多样,要落实新资助政策,做好学生资助工作,仅仅靠纯人工的操作已经很难保证资助工作科学、准确、及时、有序地落实,如何让资助工作成为学生德育工作的抓手,及时的了解贫困生的信息。因此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平台建设是新形势和新任务对资助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就是将学校资助工作的信息以网络信息化的形式加以整理、归纳、运用和共享。包括资助学生的基本信息、相关联的信息调查、各类资金的网上申请、受理、审核、和审批、公示、发放等等工作的网上操作。

2. 构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系统的几点设想

2.1建立统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模块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模块主要用来对申请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信息进行逐级的审查、审核和认定操作。由于现在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的审核越来越困难,对于各类的贫困证明已经很难做出准确的认定究竟谁更加的贫困。一般都采取结合学生的日常消费等行为来进行贫困等级的考核。如加入信息化后可以根据学生一卡通的消费数据以及受资助的情况、学费缴纳的情况等等数据进行考核,结合同学对他日常消费习惯的评价,加入信息化模块之后,这些信息一目了然,对综合评价进行排序就能较为科学的认定该贫困生的贫困等级。网上认定可以避免一部分采取面试或者当众评议等办法来评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登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的情况的发生。

2.2建立和完善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

从新生入学一直到毕业,建立完整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有着重要的意义。为贫困学生建库,从绿色通道、受助情况、贫困学生获奖信息、学习情况、违纪情况及学生就业情况等信息。对研究学生的资助情况、资助的成效以及“双困”学生的就业情况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评定各类奖助学金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2.3构建德育和资助相结合的资助管理系统,加强学生诚信教育

高校的学生资助管理系统不应当仅仅作为资助的一个信息库,而应该结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让资助工作成为学生管理和德育一个有力抓手。切实的让各项资金落实到需要帮助和亟需帮助的学生身上。构建学生的网上诚信银行,将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积分量化下来,结合学生的素质拓展以及课外活动、社会实践、职业养成等形式,如何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感恩和诚信的意识,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也将是资助管理系统发展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平台建设不只是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学生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适应未来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需要。让资助成为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的有力抓手。本文论述的资助管理系统尚属高校内部管理系统,如果能和教育部学籍管理实行有效对接,跟今后的人事档案对接,跟学生的银行诚信档案对接都将成为社会管理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有力保障。总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系统构建和完善必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资助与管理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家庭经济如何管理第3篇

关键词:高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 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和高校的扩招,不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达到甚至超过了在校学生数的20%,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己成为一个政府与学校高度重视、社会与家长、学生密切关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当前,国家相关部门虽然已制定出一系列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方面的政策,全国各高校也己初步建立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但是部分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尚不完善,大多只停留在表面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及简单的经济层面的资助,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因此,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及管理工作就显得相当的重要,建立并完善科学的认定模型和构建动态管理信息系统也就显得非常必要。

1 研究意义

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以数字化、科学化形式加以整理、归纳、运用和共享,从而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可推进高校学生资助的工作、满足社会需求、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有利于更好的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有利于解决真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之所需的问题;有利于高校之间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更便捷地交流;有利于社会各界更加了解、关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有序进行,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理论以及实践体系。

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状分析

社会的发展变迁导致社会阶层的变化,同时造成学生家境困难的原因呈现出多样性。经济原因、环境因素等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性格形成、心理发育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有调查发现,70%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由于经济困难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23.6%的学生认为经济困难牵扯了他们大部分精力,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业[1]。同时,由于经济困难,他们只能将自己限制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圈子里,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很少参加社交和娱乐活动。还有少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正确面对现实。在看到巨大的贫富差距后,产生了“仇富”心理,认为社会“不公”,对现行制度不满[2]。面对经济的窘困和生活的压力,每个学生的态度都不尽相同,有的学生每次遇到困难时,都想“天将降大任于我也”,鼓励自己战胜困难。但是,学生中也有一部分同学因无法面对经济困难,懒惰、自卑、意志消沉,甚至出现悲观厌世情绪和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3 建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特别是2007年5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在此《意见》指导下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办法。至此,在高等教育阶段,我国形成了以国家“两奖一助”、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方式相结合的多元资助体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大学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经济保障。

显然,如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扶贫助学政策,真正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读期间解除经济困难,是摆在我们面前严峻的课题。多年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准确、翔实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成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保证。若能建立既包括生源地认定信息系统,又包括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系统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加强高校与生源地政府部门的联系,及时、有效地加强沟通,准确、充分地交换信息,取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及学生第一手资料,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提供真实可靠、及时有效的信息,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建立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才能够切实做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调查、认定、跟踪、管理及资助等相应工作,推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更好开展。

3.1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有利于资助给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

通过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有助于全方位地、动态地、时时地了解任何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同时引入基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层次分析的认定模型,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状况、民主认定、消费情况、所受到过的资助等情况转化为客观性量化数据,通过管理信息系统的后台数据库计算的实现,我们可以通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中清楚明了地看出学生们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的排名,从而我们可以把最大额的资助给予经济困难程度排名高、最困难的学生,把中等额度的资助给予经济困难程度排名中游、较为困难的学生,且不会出现把国家、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给予经济困难程度程度排名最低、甚至不困难学生的情况。同时,当只有一份资助(如社会团体或者个人设立的助学金只资助一名学生),但受资助备选人有两人以上且来自不同院系、经济困难程度较为相同时,我们可以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计算出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排名来将此资助给予备选中排名最靠前、最为困难的学生,从而真正达到把最相应的资助给予最需要被资助学生的工作目标。

3.2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很多方面存在的特殊原因,如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产生了自卑心理,不愿与人交往,导致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欠缺等,表现了来的综合素质相比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对较差,如按照传统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既不利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的保护,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然而,建立家庭经济困难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时时对学生的各项信息进行数据库的动态管理,更为重视学生的全面考核和发展,重视学生在获得资助后提升其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重视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之与国家、社会要求相一致,与素质教育精神相吻合,并以此推动学校的其他各项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提高学生档案的真实性、准确性、全面性和教育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3.3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能大大提高提升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

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由于各项工作的实施时间不一致性(如困难学生认定工作、贷款工作、奖助学金评定工作和勤工助学岗位申请实施时间均不相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的动态性、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贷款的流程复杂性以及勤工助学岗位需求和学生变化的流动性,导致了在日程管理工作的琐碎、繁杂、工作缺乏效率性及系统性。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恰恰将日常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由办公自动化提升为到信息网络化。通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管理者可以通过系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进行查询、管理和修改工作,可以直接通过系统管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国家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发放、勤工助学、学生社团活动等各项工作,并能方便快捷的通过系统进行各项数据的查询、统计、汇总制图及导出工作,而学生也可以通过登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很方便的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国家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家教、学生社团活动的申请和信息查询、修改,从而免去了繁琐而又大量纸张的事务性工作,确保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行。

结束语

随着国家、社会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高度重视,多渠道的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相关工作。许多从事相关工作的学者和老师相继展开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如何管理的系统研究,但是,大多数仅仅是实现在线查询功能,即通过Excel表格的形式进行统计,然后导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系统,系统的实用范围十分有限,仅是简单的查看,而且每次信息的汇总流程十分复杂,给管理者带来极大的不方便。如何建立更为科学化、合理化、信息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为从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的工作者提供数据支持、提高办公效率显得尤为重要[3]。■

参考文献

[1]乔宏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

家庭经济如何管理第4篇

1 研究意义

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以数字化、科学化形式加以整理、归纳、运用和共享,从而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可推进高校学生资助的工作、满足社会需求、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有利于更好的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有利于解决真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之所需的问题;有利于高校之间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更便捷地交流;有利于社会各界更加了解、关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有序进行,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理论以及实践体系。

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状分析

社会的发展变迁导致社会阶层的变化,同时造成学生家境困难的原因呈现出多样性。经济原因、环境因素等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性格形成、心理发育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有调查发现,70%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由于经济困难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23.6%的学生认为经济困难牵扯了他们大部分精力,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业[1]。同时,由于经济困难,他们只能将自己限制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圈子里,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很少参加社交和娱乐活动。还有少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正确面对现实。在看到巨大的贫富差距后,产生了“仇富”心理,认为社会“不公”,对现行制度不满[2]。面对经济的窘困和生活的压力,每个学生的态度都不尽相同,有的学生每次遇到困难时,都想“天将降大任于我也”,鼓励自己战胜困难。但是,学生中也有一部分同学因无法面对经济困难,懒惰、自卑、意志消沉,甚至出现悲观厌世情绪和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3 建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特别是2007年5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在此《意见》指导下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办法。至此,在高等教育阶段,我国形成了以国家“两奖一助”、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方式相结合的多元资助体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大学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经济保障。

显然,如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扶贫助学政策,真正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读期间解除经济困难,是摆在我们面前严峻的课题。多年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准确、翔实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成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保证。若能建立既包括生源地认定信息系统,又包括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系统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加强高校与生源地政府部门的联系,及时、有效地加强沟通,准确、充分地交换信息,取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及学生第一手资料,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提供真实可靠、及时有效的信息,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建立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才能够切实做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调查、认定、跟踪、管理及资助等相应工作,推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更好开展。

3.1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有利于资助给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

通过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有助于全方位地、动态地、时时地了解任何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同时引入基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层次分析的认定模型,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状况、民主认定、消费情况、所受到过的资助等情况转化为客观性量化数据,通过管理信息系统的后台数据库计算的实现,我们可以通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中清楚明了地看出学生们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的排名,从而我们可以把最大额的资助给予经济困难程度排名高、最困难的学生,把中等额度的资助给予经济困难程度排名中游、较为困难的学生,且不会出现把国家、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给予经济困难程度程度排名最低、甚至不困难学生的情况。同时,当只有一份资助(如社会团体或者个人设立的助学金只资助一名学生),但受资助备选人有两人以上且来自不同院系、经济困难程度较为相同时,我们可以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计算出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排名来将此资助给予备选中排名最靠前、最为困难的学生,从而真正达到把最相应的资助给予最需要被资助学生的工作目标。

3.2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很多方面存在的特殊原因,如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产生了自卑心理,不愿与人交往,导致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欠缺等,表现了来的综合素质相比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对较差,如按照传统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既不利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的保护,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然而,建立家庭经济困难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时时对学生的各项信息进行数据库的动态管理,更为重视学生的全面考核和发展,重视学生在获得资助后提升其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重视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之与国家、社会要求相一致,与素质教育精神相吻合,并以此推动学校的其他各项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提高学生档案的真实性、准确性、全面性和教育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3.3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能大大提高提升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

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由于各项工作的实施时间不一致性(如困难学生认定工作、贷款工作、奖助学金评定工作和勤工助学岗位申请实施时间均不相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的动态性、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贷款的流程复杂性以及勤工助学岗位需求和学生变化的流动性,导致了在日程管理工作的琐碎、繁杂、工作缺乏效率性及系统性。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恰恰将日常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由办公自动化提升为到信息网络化。通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管理者可以通过系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进行查询、管理和修改工作,可以直接通过系统管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国家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发放、勤工助学、学生社团活动等各项工作,并能方便快捷的通过系统进行各项数据的查询、统计、汇总制图及导出工作,而学生也可以通过登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很方便的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国家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家教、学生社团活动的申请和信息查询、修改,从而免去了繁琐而又大量纸张的事务性工作,确保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行。

家庭经济如何管理第5篇

关键词:高校;勤工助学;能力培养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大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个比例在农业院校中尤其突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大的困难是经济上的,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和综合能力方面的一些问题。由于生活困难而形成的挫折感,往往使他们感到无能为力,在心理上表现为自卑、孤独、无助,长期心理问题的积累可能会产生消积对待人生的态度,使人生带有浓重的灰色调。

就业竞争力差也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于临近毕业的贫困生来说,由于家庭背景、就业观念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原因,在择业与就业的过程中也明显处于不利地位。其次,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欠缺也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他们在学习上投入了极大的努力,但获得学习优秀奖学金的比例仅占6 % ,他们的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以及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也低于其他学生,他们的英语基本都是“哑巴英语”[ 1 ]。综合能力的欠缺也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而解决这些心理和综合能力方面的欠缺最佳的途径就是加大对这部分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他们提供较多的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其能够通过接触社会,参与实践活动尽快的打开心结,自我调节,适应社会。所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中的能力资助问题应该成为社会、学校热点关注的问题。

一、 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存在的问题

1.资助手段相对比较单一

多年来,学校及社会各方面在重点帮助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问题的同时,却较少关注对他们的心理解困、精神资助与健康成长的关爱,在资助模式上出现了重物质和经济资助、轻能力帮扶的倾向[2]。

而社会上各种家庭经济困难资助的基金也多是选择一定的受助群体,简单的进行经济资助,这种资助方式虽然简便而直接,也能比较快的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燃眉之急,但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长期的身心健康、能力培养作用不大。

2.勤工助学岗位少、层次低

相比较直接的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资助,勤工助学不仅能得到一定的经济资助,有效地帮助了他们度过生活难关,顺利完成学业,而且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培养、社会锻炼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帮助,是既能解困助学、又利于育人的方法之一[3]。

目前各高等学校基本都有相关的勤工助学管理和服务部门,但由于普遍只有高校学生管理部门的参与,而高校环境相对比较简单,能够提供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岗位非常有限。很多高校投入不少精力将勤工助学推向社会,但由于受社会劳动力竞争的影响,同时学生存在学习任务上的时间限制,导致在社会上形成勤工助学市场的效果并不理想。

另外,大学生勤工助学很多还仅停留在低层次的简单劳动上,很多高校的勤工助学岗位仅限于打扫教室卫生,管理宿舍楼等。这种助学活动虽然能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但对参与同学的知识应用、能力拓展帮助不大。对于提高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锻炼、综合能力锻炼效果不明显。

二、 如何通过加大勤工助学力度进行能力培养

如何改变目前资助手段相对单一,充分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是我们必须思考与研究的课题。

1. 社会资助手段和形式多样化

为了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受助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多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要求经济资助的实施主体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多方位的资助活动,例如精神资助和能力资助。

单纯的经济资助手段虽然能够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但从长远来看,这只是简单的授之以鱼。如何能够使资助手段更有力,内容更丰富,就要求高校、资助者或资助团体将经济资助向勤工助学的角度转变,通过勤工助学的过程来进行能力锻炼,授之以渔,使得受助群体在走入社会后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贫困学生通过诚实劳动获得报酬,对于其自信心理的培养也很重要。

中国肯德基曙光基金在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工作中开创出了一种新的模式,除了在经济上资助贫困优秀大学生外,同时又给同学们提供了勤工助学的机会。受助同学们通过在肯德基餐厅打工,有更多的机会来接触社会,主动的融入社会。

可口可乐公司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也走出了一条比较有特色的路线,为受助学生提供先进的企业文化的教育,有计划的举办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活动,并且利用植树节等机会对受助群体进行感恩和回报社会的教育。这些举措对于受助学生的能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有很大帮助。

2. 勤工助学活动社会化

勤工助学岗位受限惟一的出路就是把学校的勤工助学活动推向社会,在社会的广阔市场上去拓展大学生勤工助学的领域和岗位。

目前各高校的勤工助学主体仍然是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在勤工助学推向社会的过程中由于精力和能力有限,勤工助学社会化的效果不明显。

为使勤工助学社会化效果更明显,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思考,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金来管理和发展勤工助学,由高校让位给社会力量来管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优先参与,通过充分的社会实践锻炼解决学校和社会脱节问题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

3. 加大力度提高勤工助学活动的层次

目前勤工助学的层次基本为劳动型,校内的勤工俭学曾是一个颇为尴尬的岗位, 因为学生一旦加人就意味着被贴上了“贫困” 的标签[4]。大学生是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如何使勤工助学更好的和学生所学知识学习结合,提高勤工助学群体的专业技术水平是勤工助学面临的问题。

提高勤工助学活动的层次就需要学校教学科研实体的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实体优先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参与专业相关生产实践和社会服务的机会并从中获得一定数量的报酬。受助学生在获得经济资助的同时提高专业能力。

提高勤工助学活动的层次还需要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技能培训,使其有更多的机会参与高层次的岗位。为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技能,中国农业大学学生处开展针对贫困学生的英语口语培训和计算机技能训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技能提高参与勤工助学,更有利于加强信心和动力,而并非耻辱和低人一等。

4. 积极引导勤工助学向“创业型”转变

目前很多高校基本采取学校拔出部分资金用于资助勤工助学学生的报酬,但毕竟高校资金有限,不可能完全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要改变这种境况,就需要勤工助学活动在学校给予一定的“输血”和有自身的“造血”功能。学校积极引导勤工助学形成创业模式,由学生经营、管理,发展到一定规模可以再次为其它学生提供勤工助学机会,形成良性循环。

这种“创业型”的勤工助学活动,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真正参与经营,学会如何开拓市场,如何在市场中竞争、如何进行管理,真实的锻炼社会能力,有更强的克服困难的能力,甚至有助于个人人生计划的形成。

5. 利用勤工助学为着力点进行感恩教育

随着勤工助学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可以将勤工助学为着力点进行思想教育和感恩教育。

勤工助学参与同学将自己的一部分收入拿出来作为支持学弟学妹发展的基金,或者这部分同学工作后将自己的第一份工资捐给基金,通过这些感恩回馈的教育,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有善心,更懂得珍惜和感恩,能够正确对待贫困,自强自信,自立成才。

三、 关于高校勤工助学模式的一些思考

随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的压力和挑战不断增加,勤工助学作为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一部分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就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勤工助学体系。

1. 建立独立的勤工助学管理机构

我国高校一般将勤工助学管理和服务挂靠在学生工作管理部门来实施,但由于精力和时间投入的不足,工作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满足勤工助学工作的发展,因此高校应建立专门的勤工助学部门来专职管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工助学事务。该管理部门从贫困生的确定、勤工助学活动的开展和考核、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服务等方面来开展工作,使勤工助学工作更有延续性,管理更科学合理。

2.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高校应以国家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对勤工助学管理机构的职责、岗位内容、考核标准、审批程序等给予明确的规定, 以制度来保证勤工助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制定学生申请参加勤工助学的程序、学习情况、学生参加活动的时间、效果和奖惩等要求, 使勤工助学工作规范操作, 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正当权益。既能保证勤工助学任务的完成, 又能达到培养教育的目的, 使勤工助学活动持久深入地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5]。

3. 广泛吸收资金做为勤工助学开展的基础

我国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基金来源渠道单一, 基金总额严重不足。高校勤工助学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与学生学杂费, 基金增值和社会捐赠相对较少。而美国的勤工助学基金则有政府强大的经济资助和政策保证,凡属于联邦勤工助学计划的工作岗位70%-75%的薪酬由联邦政府支付, 剩余薪酬由用人单位支付[6]。

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要保证国家拔款和学校基金能够专款专用,独立管理。另一方面,广泛吸收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资金作为勤工助学基金的一部分,而不是简单的直接以经济资助的方式发给受助学生。除此之外,用人单位的薪酬也是学校勤工助学也是勤工助学基金的主要来源,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来促进勤工助学的了发展。

四、 结语

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内容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实践证明,勤工助学不仅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寻求经济解困,也要为这部分学生提供能力培养的平台,使这部分学生成为长为坚强而自立、贫困而乐观、综合能力强、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勤工助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与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洋.中国农业大学:三种资助一个都不少[N].人民日报,2005-02-17.

[2]王宏卫.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模式转换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7).

[3]张晓琴.充分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J].中国林业教育,2005(06).

[4]徐真华.知识型取代劳务型:勤工助学的升级[J].中国高等教育,2006(08).

[5]袁琦. 美国高校勤工助学的特点及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6(04).

[6]陶波.中美两国高校勤工助学体系比较研究[J].新西部,2007(06).

家庭经济如何管理第6篇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隐私权;保护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1]。因为家庭条件的不好,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往往面对着一些特殊问题,在心理方面承受着比其他学生更大的压力。比如,为了在助学金评定中做到公平公正,就需了解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并对结果进行公示,这就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人信息、家庭收入情况等被很多学生知晓,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造成了困扰。因此,如何在合理有效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同时,保护他们的隐私权,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帮助他们愉快的度过大学生活,顺利的完成学业,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思考。

一、隐私权解读

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空间和平和私人信息的权利依法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入,意识到,如收集、使用和开放的个性[2]。我国法律保护隐私的落后。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颁布,我国立法尚未承认隐私权,对公民隐私利益的保护一般采用间接保护。直到2009年颁布的“侵权责任法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包括在公民隐私权的范围,这象征着我们的国家法律正式成立的隐私的状态。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隐私权被侵犯的表现

为了杜绝“假”可怜的现象再次出现,资格已成为重要的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学院和大学工作。为了让真正的贫困学生资助,高校通常采用严格的筛选机制,通过特定的程序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的工作。第一次发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当地民政部门的相对贫困,第二个由各部门领导,教师和学生代表审查小组,辅导员对学生的个人和家庭情况,描述和分析学生的课程学习和生活方式做出评价,常见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最后由有关部门或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部门信息公布。此外,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每年审查和评价的学生选择不同种类的金融援助,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相关委员会或口碑家庭困难学生的个人和家庭信息,这无疑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所以,“阳光行动”虽然能够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相对客观和金融援助公平公正的选择,但实际上违反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隐私权。

三、如何保护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隐私权

保护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隐私权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法律和制度的保障,还需要高校、资助者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一)用法律手段保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隐私权

我国公民隐私权保护的法律还有待完善,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隐私权保护更是如此。只有将隐私权保护的规定细化,形成完整、统一的隐私权保护体系,才能有效地保护学生的隐私权,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二)提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管理水平

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有序开展。如何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是当前高校管理者需面对的问题。具体而言,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对参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学生定期举行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管理水平。第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工作中涉及的所有相关信息,高校助学部门应统一管理。第三,在制度中重点强调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隐私权的保护,即便在需要公开相关信息的特殊场合,也应尽量保护他们的隐私。公布的信息严格限定在必要的范围内,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后,过了公示期的信息应及时删除等。第四,制定严格的追责制度,对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人隐私泄露并造成恶劣影响的部门和个人给予严肃处理。

(三)加强资助者、学生对他人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意识。

资助者在资助过程中,有权了解受资助者的个人信息,但是这种知情权是有限度的,并且,资助者所了解的这些个人信息,有保密义务,不得向无关人员透露。另外,参与评议的学生也必须保护受资助者的个人信息。

(四)尊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其成长成才

大学生管理、辅导员和老师应该告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正确的地方,在基金的过程中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学生的个人和家庭情况的需求,必须掌握相关信息,同时为了满足正义的要求,在大多数情况下将上市的对象和情况援助阳光操作[3]。在解释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一个是视为资助的对象,他们需要必要的隐私的一部分,这是对人民知情权的需要,应该保持健康的心态,不应该拒绝放弃融资机会;其次,这所学校将尽一切努力来保护学生的隐私不受侵犯,认为学生可以放下负担,在学校健康成长;三是建立法律意识和意识,一旦发现违反隐私权,学生应该通过向学校申请,甚至可以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在一个公平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脱贫的影子,建立自尊,自信,自强,学生之间建立一种信任的感觉,为了更好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帮助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

[2]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群众出版社,2004,21.

家庭经济如何管理第7篇

关键词:高校 学生资助工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认定机制 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 64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教育制度的不断变革与发展,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如何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并顺利完成学业,是人民群众比较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问题,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逐步完善资助体系,在解决贫困生上学的问题上给予了很大帮助。然而,就目前高校的资助状况看,我国的学生资助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完善,进而增强资助工作的实效性,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

一、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合理的经济困难学生身份认定机制

为了更好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认定,各省市都有一套认定体系或方法,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就是具体认定哪些学生是贫困生却比较困难。首先,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具有可变性。有的学生家庭条件一直很好,但若家里出现意外事故便可能导致家庭经济状况瞬间变坏。因此,我们很难掌握学生真实的家庭经济状况。其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过程很难统一。虽然各省市有具体的贫困认定办法,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各高校甚至各系部在具体的认证过程中却不统一,各行其是,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可见,如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认定,确保资助政策真正帮助到需要帮助的学生是高校资助工作仍需解决的难题。当前学生申请国家助学金的一般程序是,先由学生到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开相关贫困证明,再由学校经过个人申请、班级审核、系部认定小组评议、评审公示等程序,最终确定学生贫困程度或等级,这种方法看上去很公平公正,但仍然存在缺陷。比如,在第一环节即学生在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开具证明时便存在漏洞。有的学生家庭经济并不困难,但也能很容易拿到贫困证明,民政部门很难界定学生的家庭状况,高校也不可能对申请助学金的学生一一进行实地走访,进而导致很难辨别学生的真实家庭经济状况。

(二)资助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仅可以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顺利完成学业,而且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环境,促进教育公平。我国各地高校的资助政策有所不同,资助形式具有多样性。要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就要加强资助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当前,虽然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资助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注重其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也提供了相关培训,但在高校资助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中仍存在着一定问题。首先,在一些高校资助管理人员中,尤其是院系辅导员往往身兼数职,不仅负责学生资助工作,还负责心理、党团等工作,这使其很难将精力投入到资助工作中来,只能被动地完成资助任务,无暇去想如何做好资助工作,长此以往,会导致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认定的过程中审核不仔细,进而出现不公平公正的现象。其次,对学生资助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力度不强。当今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人们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逐步加深。然而,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对学生资助管理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很多学生资助工作者仍是利用传统的方法对申请者进行评审或审核,导致审核过程繁琐,效率不高。因此,若要提高学生资助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使资助工作更加科学化、高效化,就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学生资助信息的资源共享,实现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的决策、管理、执行、协调、反馈等各项功能,力争能够“在最恰当的时候,找到最恰当的人,利用最恰当的方法,最恰当地解决事情”,把有限的资助资源运用在最应该资助的真正困难的学生身上。[1]

(三)无偿资助对学生的不利影响

国家资助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偿的、一种是无偿的。无偿资助指的是不求回报的给予,体现了一种公益性、公德性,在现行的资助体系中,学费减免以及各种补助是无偿的,学生不需要承担任何义务即可获得国家的无偿资助。因而一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存在对外界力量的依赖思想,而对自我应该如何应对贫困,渡过难关想得很少,对各类形式上不需负责的奖学金、助学金热情很高,而对需要牺牲时间和付出劳动的勤工助学形式不太感兴趣。[2]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无偿资助为符合申报条件的学生提供的帮助解决了他们在学习上的后顾之忧,但是以现金的方式直接给学生,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此外,无偿资助缺乏激励机制,不能促使学生积极进取,在这种情况下,使得他们不能够主动解决自身面临的困难,对自我如何应对贫困、解决贫困的问题想的很少,缺少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在本质上违背了此类助学金设立之初为了培养学生学会自立的初衷,造成了这类经济困难学生的惰性思维。

(四)缺乏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

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不仅要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物质帮助,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思想教育,关注其心理状况。在现行的国家资助体系中,虽然加强了对学生的资助力度,但也只是在物质或经济层面,没有或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除了要承担经济压力、生活及学习压力,心理压力也很大。首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极易出现心理问题。有的学生因为家庭贫困会产生自卑的心理,他们不愿主动与其他同学或老师交流,把自己封锁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这样下去,不利于其人际关系的发展,也会使这些学生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形成恶性循环。此外,在评选资助对象的过程中,有的辅导员或班主任会让学生公开说明自己的家庭状况,也就是说比谁家经济条件更差,这在无形中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也会导致家庭特别困难但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放弃申请助学金或其他补助。其次,很多受资助的学生缺乏诚信意识。在一些高校,有的学生有钱不还、不及时还助学贷款的现象时有发生。每到毕业季,学校便督促学生及时在银行系统进行还款确认,做大量工作促使学生及时还款。再次,缺乏感恩意识。有的学生得到国家助学金或其他资助,认为是自己该得的,很理直气壮,甚至还会因为自己得到的少而产生不平衡甚至是嫉妒的心理;还有的学生得到补助以后,想到的不是怎样努力学习提高自己,回报社会,而是去请同学吃饭,甚至去网吧玩游戏。

二、完善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合理的贫困认定机制,使认定程序规范化、科学化

在学生资助工作中,最关键的是如何对学生进行贫困认定。公平、公正、公开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贫困认定,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机会均等地接受高等教育,而且影响校园及社会的稳定。制定一个界定学生家庭是否困难的标准并不难,难的是这个标准要有可操作性。在高校资助工作中,首先,应加强对申请材料的审核力度。资助部门或工作人员一般是根据以下几个指标来界定学生的家庭状况:家庭收入情况、家庭成员情况、来自地区、是否有重病患者以及学生的日常消费水平等。为公正合理地进行贫困认定,一般要经过个人申请、班级民主评议、系部审核、学院审核并公示几个程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严格审核各种申请材料,除了对家庭情况调查表上的信息进行审核外,还应审核医院的诊断证明、低保证明等,若家里有上学的兄弟姐妹,还应提供其学生证或学校开具的在籍证明,这样可以更好地真实反映学生家庭状况,最大限度地避免虚报情况。其次,要充分发挥同伴群体的监督作用。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每个人都不可能离开集体而独立存在。老师很难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了解其消费水平,直接接触到学生生活实际并对其比较了解的是同伴群体,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完善监督举报制度,进而确保贫困认定工作的公平与公正性。

(二)加强高校资助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

要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确保资助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努力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资助工作队伍。首先,要加强对资助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业务培训,可以使高校资助管理人员了解最新的资助政策文件,使其深入了解资助政策,进而认真贯彻落实,从而保质保量地完成资助工作。通过各个学校的资助老师一起交流研讨,可以彼此分享自己在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共同探讨遇到的问题,相互学习,共同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其次,要打造一支专业化的资助管理人员队伍。有的高校辅导员是兼职做资助工作,他们很难将精力完全投入到资助工作中,这就要求一些高校在人员配置中要高度重视资助岗位工作人员的设置。再次,要提高对资助工作的监督力度。为更好地服务学生,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学校应制定考核机制,增强资助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提高学生资助服务的工作质量。

(三)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具有资助和育人双重功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绝大多数家庭贫困的学生除了面临经济压力,还极易出现思想方面或心理问题,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

首先,要加强诚信教育。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大学生立足于社会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高校可以举办以诚信为主题的讲座,利用悬挂横幅、校园广播宣传诚信知识;对班级而言,可以开展主题班会,观看诚信还款视频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其次,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正常生活、学习、交往和发展的基本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要承受经济压力,心理压力也很大。高校应关注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心理历程,不仅要在经济上给予帮助,更要努力提高他们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使他们勇于直面困难,坚定理想信念,进而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再次,要加强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教育。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学会感恩、知恩图报的道德精华。然而在应试教育下的学生更为注重的是自己的成绩,而非自身的道德素养,以至于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在得到资助后显得有些默然,甚至觉得理所应当,因此对这一群体的感恩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高校应该注重理论实践并行。感恩教育首先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文化精髓渗透到大学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中。与此同时,高校也应注重学生对“感恩”二字的实践认知,通过开展志愿者服务、义务献血、爱心捐赠等公益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感恩意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