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近代会计的主要特征(合集7篇)

时间:2023-06-05 15:34:23
近代会计的主要特征

近代会计的主要特征第1篇

关键词 近代建筑 徽州 “西化” “徽化”

中图分类号:J59;TU-86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徽州近代建筑是指徽州地区建造时间在历史学所界定的近代时期,即1840年至1949年期间建造的建筑。徽州近代建筑反映了徽州地区从传y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中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是徽州社会近代化的直观体现。而且,徽州地区位于中国内陆,较于大部分开埠城市近代建筑有其扎根地域文化所表现的特殊性。因此,徽州近代建筑具有极其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福州大学的朱永春先生在《徽州民居》一书中将徽州近代建筑分为了三类,一类为“徽式”建筑,其建筑风貌延续了传统民居的发展轨迹,体现出传统徽州建筑的风貌特征;另一类为“西化”建筑,其特征是在徽州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建筑元素,但整体建筑仍然体现出了较强的徽州建筑风貌特征;第三类为“徽化”建筑,其特征为整体上学习西式建筑,同时吸收了徽州建筑的建筑平面功能布局,其建筑风貌已经基本偏向西式风格。其中,“西化”和“徽化”两类建筑出现了近代化的特征,体现了中西方建筑文化交融的过程,因而是徽州近代建筑中应当关注的重点。本文将结合案例分析近代时期徽州地区“西化”及“徽化”建筑的风貌特征,将其与徽州传统建筑进行对比,比较其差异,总结徽州建筑在近代时期风貌特征的变革。

1西化建筑的风貌特征

徽州近代西化建筑体现了近代时期徽州建筑对于西方建筑文化表面及局部的模仿。这一类建筑的数量不多,具体案例有黟县南屏小洋楼、南薰别墅、旌德县江村黯然别墅、婺源县豸峰村涵庐等十余栋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西化建筑沿用了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及空间形态,建筑体量并没有较大改变。而在建筑立面上,西化建筑学习了西方建筑的部分特点,将开窗面积增大,并且多设有窗楣,使得西化建筑具有了“洋味”的同时更增加了建筑立面开放性,并体现出了一定的设计性。总体来说,徽州近代西化建筑仍然体现出了较强的徽州传统建筑的风貌特征。

1.1 开放性

徽州传统民居强调封闭性,外墙很少开窗,且开窗面积很小。正立面的主要立面构图元素即为门楼或门罩,或配以少量窗洞口。侧立面多为封火山墙,即马头墙,多高于屋脊,主要为三峰、五峰,马头墙根据建筑的平面形式而改变,使得侧立面显得较为丰富,但仍然以实墙为主,少有开窗洞口。近代传统民居延续了此种风格,依然体现了较强的封闭性,但是相对于传统建筑,这种封闭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若将实墙视为底,门、窗等洞口视为图进行对比,通过图底关系的比例可以得出建筑立面的虚实比,继而可以看出其封闭性的具体程度,如图1-1和图1-2所示。

近代徽式建筑(图1-1)的立面虚实比通常在1:20~1:30之间,而西化建筑(图1-2)的虚实比通常在1:1~1:10之间,这大大超过了徽式建筑的虚实比。西化建筑立面虚实比的提升代表着建筑的开放性和相对开窗面积提高,建筑整体的封闭性降低,这反应在建筑功能上便是采光通风的效率提升,而传统徽州建筑的采光通风主要依靠天井空间,因此徽州近代西化建筑对于天井空间的需求逐渐降低,天井逐渐趋于闭合,如宏村镇刘宅及旌德江村黯然别墅便是闭合了天井。

1.2 有序性

传统徽州建筑的立面主要有4个元素,即门楼、洞口(门洞、窗洞)、屋顶、马头墙。而且,这些元素的数量也是相当少,这样就使得整个建筑立面相当简洁,变化较少。建筑立面主要由黑(屋顶)、白(实墙)、灰(砖雕、墙体)三色构成,形成了徽州传统民居的大体风貌。近代时期,徽州地区“西化”建筑增加了开窗的面积和数量,并对窗的形制做出改动,增加了拱形窗及几何形的窗楣,通过窗的排列组合形成了具有设计感的建筑立面。

如黟县南屏村小洋楼。其大面积地使用了拱形窗及窗楣,通过拱形窗、折线窗楣的排列组合,形成了一种区别于传统建筑的立面构图方式。以小洋楼西侧立面为例,墙面共有窗洞口10个,其中一层有7个,二层有3个。一层每两个拱形窗中夹一小方形窗,并都设置了折线形的窗楣;二层设置了三个拱形窗,窗间距相同,无窗楣。这样的排列显示出了现代设计中常用的设计手法――重复与对比。显示了徽州近代建筑对于建筑立面设计新的思考。

其次,对于山墙的设计也有突破了传统马头墙的形制。如旌德江村黯然别墅,该建筑在正立面二层顶部加了一排窗户,以满足采光通风和观景需求,使得整个建筑的封闭性降低。而在侧立面上,黯然别墅虽未大面积地增加窗扇及窗楣,但是却设计了新式的山墙。其山墙并非堆成形式,而是沿着屋顶坡度的迭落呈现出一种阶梯状的轮廓,与屋顶相呼应,显示出了一种新的立面构图方式(图1-3)。

除此之外,立面设计上面设计上还增加了新的元素作为装饰。如婺源县豸峰村涵庐,在建筑东侧的厨房立面上,不仅运用了曲线的山墙,更沿着曲线刻印了英文字母进行装饰,而且由于徽州地区对于英文几乎不了解,工匠还将字母D刻反了。这种以英文字母作为立面装饰的手法在徽州地区可谓绝无仅有,这也正印证了当时对于西方文化表面的模仿。

徽州近代“西化”建筑在建筑立面上部分体现出了西式建筑风貌,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有序性和开放性。但是整体建筑风貌仍然体现出了徽州传统建筑的风貌特征。建筑的主体颜色仍然是黑白灰三色,墙体建筑材料仍然以空斗砖外抹白垩为主。建筑立面仍然以平面为主,较于近代徽化建筑在立面上的凹凸手法所形成的雕塑立体感显得过于单薄,而这些也反应了徽州近代西化建筑对于西方建筑文化的吸纳仅仅是停留在了建筑元素表面的模仿这一局限性。

2徽化建筑的风貌特征

徽州地区近代徽化建筑在建筑整体风貌特征上已基本接近西式建筑。其数量较少,且建筑的建成年代相对较晚,如黄山区耿城镇沟村知还山庄、屯溪老街137、139、141、143号等建筑。相对于近代传统徽式建筑和西化建筑,其建筑风貌显示出了西式建筑的风格,其建筑立面更具有设计性,强调轴线对称,突出中心与规则的几何形体,运用三段式构图手法,追求外观端庄与雄伟,完整统一和稳定感。

徽化建筑在立面造型上运用了更为丰富的建筑元素,如西式立柱、拱券、线脚、檐口等。建筑使用了腰、突出了石柱等立面元素,凸出的腰线、石柱既分割了立面,又使得建筑立面凹凸有致,形成了强烈的立体感和雕塑感,塑造了层次丰富的视觉效果。另外,徽化建筑更加注重建筑立面比例的协调关系,如屯溪老街139号,其凸出的石柱将建筑在横向上分割成了三部分,左侧和右侧柱间距b,中间为入口处,柱间距为a;而水平腰线又在竖向上分割成了三部分,即一层高度h1、二层高度h2、女儿墙高度h3如图5-X所示,a=h1=h2(数值都在4-4.5m内),而b=h3(数值都在1.6m左右)=0.4a。可以发现徽化建筑在立面设计上对于建筑各个部分的比例相当重视。

知还山庄是徽州地区少有的西方建筑风格的建筑,其整体建筑风格已经趋于西式风格,但是其建筑平面排布仍然延续了传统徽州建筑的平面形式,同时在立面造型上也沿用了徽州传统建筑的一些建筑元素,如柱础(图2-3)及雀替的使用。但是其建筑立面设计中运用了大量西式建筑元素,如变异的爱奥尼克式立柱(图2-4)、石质栏杆、拱形门窗、百叶(图2-5)等。据相关资料显示,知还山庄的建筑设计图纸由武汉专门运回而兴建的,这也是徽化建筑对于设计概念重视的一个佐证。

3建筑风貌的演进

徽州近代建筑在风貌特征的总体趋势可以归纳为一个由局部模仿到整体吸收的过程。近代早期的建筑只是局部模仿了西方建筑元素,整体建筑仍然体现出了传统徽州建筑的风格。这一时期的西方文化由到开埠城市经商的商人和留学生所带回,他们精神上仍然推崇徽州传统的儒道文化。这就造成了他们中的大部分心理上仍然认为徽州儒道文化更具有优越性,对于西方文化仅仅是猎奇的态度。因此,对于西方文化他们仅仅是停留在表层,而且将表层的西方文化再加工,这反应到建筑上便是对于西方建筑语汇的模仿,或是使用西方建造技术、建造材料。而当近代建筑发展到后期,这一时期,先是光绪年间对于教育的改革以及对于科举制度的废除,到清王朝灭亡,再到民国的建立,这一系列变革对徽州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时,传统的徽州社会制度已经开始动摇,因此对于西方文化所代表的新文化的学习便由局部慢慢深入到整体,形成了具有西方建筑风格的徽化建筑。

徽州地区范围广大,受到西方建筑文化影响而产生变异的建筑相对于建筑总数而言实为少数,它们只是零星分布在徽州各个村落中,并没有发展成整体现象。因此,徽州近代建筑所处的建筑环境――即村落和聚落的整体环境并没有得到相对的发展,基本停留在传统徽州村落的格局和布局状态。这样,建筑亦是失去了整体演变的土壤。所以,整体学习西方建筑风格的徽化建筑在徽州地区数量屈指可数,这亦反映出了徽州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

4结语

徽州近代西化和徽化两种趋势的建筑在立面造型特征上都在一定程度上更具开放性和设计性。传统建筑的极度封闭到西化和徽化建筑的逐渐开敞的过程正是徽州传统文化逐渐衰弱、西方建筑文化逐渐渗入的体现。但是,无论是在西化还是徽化建筑中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发现徽州传统建筑的建筑元素,这正是徽州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体现。因此,从徽州近代西化及徽化两种趋势的建筑的风貌特征的变化上可以看出,近代时期,类似于西方文化的新文化只是被部分吸收,徽州地区的传统建筑文化仍然占主导地位。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自然基金重大项目“徽州近代建筑发展演变及其特征研究”资助 (编号.KJ2015ZD13).

图片来源:非特别标注处均为作者自摄或自绘。

参考文献

[1] 朱永春.徽州建筑[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2] 梁俐.论清末民国徽州民居的变异[J].小城镇建设,2001(09).

[3] 过伟敏,刘佳.镇江近代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

[4] 张明皓,张艳锋.中西合璧 黯然别墅――江村的一座古建筑测绘与分析[J].古建园林技术,2006(01).

[5] 贺为才,张泉.清末民初着“洋装”的徽州宅第[J].南方建筑,2011(01).

[6] 刘金详.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近现代建筑的影响[J].中国艺术,2014(01).

近代会计的主要特征第2篇

关键词:特征值;幂法;Householder变换

中图分类号:O15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4-0000-01

Solution Matrix Modulo Second Eigenvalue Method

Zhu Tao

(School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Xuzho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221116,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a solution of matrix model by the second largest eigenvalue algorithm.Our method is mainly based on the power method and Householder transform,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our algorithm is feasible.

Keywords:Eigenvalue;Power;Householder transform

一、引言

幂法是一种计算实方阵 的模最大的特征值 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 的迭代方法,特别是用于大型稀疏矩阵.本文我们利用定理1,定理2来进行正交变换,给出一种求解矩阵按模第二大特征值.

二、相关知识

幂法是用来求矩阵的主特征值和主特征向量的迭代法.为了说明幂法的基本思想,假定 是可对角化的,即 有如下分解。 ,

其中 = 非奇异,再假定

现任取一向量 .由于 的列向量构成 的一组基,故 可以表示为

在这里 .这样

由此即知,

这表明,当 而且 充分大时,向量

(1)

是 的一个很好的近似特征向量.

这样,我们自然想利用(1)来求 的近似特征向量,但实际计算中这是行不通的.其原因有二:一是我们事先并不知道 的特征值 ;二是对充分大的 计算 工作量太大.仔细观察(1)中的 仅改变向量 的长度,并不影响方向,而我们感兴趣的只是 的方向,可用其他常数来进行约化;其次计算 ,也并不要先将 算好之后再来计算,只需要迭代地进行即可.于是,我们可设计如下的迭代格式

(2)

其中 是任意给定的初始向量,通常要求 这一迭代方法称作幂法,收敛定理如下:

定理1:设 有 个互不相同的特征值满足 并且模最大特征值 是半单的.如果初始向量 在 的特征子空间的投影不为零,由(2)产生的向量序列 收敛到 的一个特征向量 ,且产生的数值序列 收敛到 .

定义1:设向量 满足 =1,定义 为

(3)

为Householder变换.

Householder变换的主要用途在于,把一个给定向量的若干个指定的分量变为零.下面就来介绍这个定理。

定理2:设 则可构造单位向量 使Householder变换 满足

其中

定理说明,对任意的 都可以构造出Householder矩阵 的后n-1个分量为零;而且可按如下的步骤来构造确定 的单位向量

(1)计算

(2)计算

首先,在实际计算时 前的符号如何选取最好.为了使变换后得到的 为正数,则应取:

但是这样选取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如果 是一个很接近 的向量,计算

会出现两个相近的数相减,而损失有效数字,这里 分别表示向量 的第一个分量.注意到:

只要在 时使用上面式子来计算 ,就会避免出现两个相近的数相减的情形。其次注意到:

我们就没有必要非求出 不可,而只需求 即可.然而在实际计算时,将 规格化为第一个分量为1的向量是方便的,这是因为这样正好可以把 的后 个分量保存在 的后 个化为0的位置上,而 的第一个分量1就无需保存了.

三、算法设计思路

通过幂法先求出矩阵A的特征值 及其它所对应的特征向量 则:

由Householder阵的定义:

带入并整理可得

其中 是n-1阶的方阵,则得到矩阵 再次通过幂法求出 的模最大的特征值 即为所求.

参考文献:

近代会计的主要特征第3篇

商标作为标注产品的符号,其本身便是独立的客体,具有如艺术作品般卓越出众的审美特性,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的演变,中国近代商标在图形与设计上呈现出极为复杂的风格特征,既有传统样式,也有时代风格,还有大量兼容东西方元素的设计模式。中国近代商标设计具有三个基本呈像特点。

特点一,在商标设计中引用中国传统图形、文字符号。对传统图形符号的引用和喜爱几乎贯穿于整个中国近代商标设计史,这种对符号的引用并非初级、简单的“拼接”模式,这其中还包括近代商标设计师对传统图形的选择、再塑和融合。这是中国近代商标设计极具特点的设计理念。

特点二,在商标设计中兼容中西方符号和元素。这种现象比较常见与外商企业,这些企业希望通过这种带有中国符号或文字商标图形吸引更多的本土消费者。同时一些国内企业恰恰相反,他们使用了西方商标或某些表图形符号,其目的在于通过这种中西合并似的表现模式向消费者隐晦地传达出一种具有时代感的消费形象,迎合广大消费者对西方及西洋产品的普遍认识,一种现代、时髦、高品质的象征。

特点三,在商标设计中采用近现代图案方法。由于西方近代商标图形和平面设计的大量涌入以及中国商业美术教育的蓬勃发展,促使中国近代商标设计师选择更具有时代特征的图形符号,并对传统视觉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创造出了一批具有新意、独具特色的标志图形。

中国近代商标在图形与设计中,传统图形符号的对其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时的大部分商家尤其是外商都会慑于当时中国民众的反帝爱国情绪的经济政治局势,为了销售商品,在商标设计上使用中国传统的图案和文字表现形式。传统图形符号对于近代商标设计的影响主要有两点:第一,图案大多象征吉祥、如意,寓意美好。这是因为商标图形本身便具有一层内在的象征含义,这层含义不仅令图形具有亲和力,同时所指层意之外,又融合了传统的含义,是图形表达更加丰富,富有人文内涵。商标图形中的吉祥符号为标志增添了一层寓意美好的含义,这层含义贯穿于受众对产品的整个消费过程,将伴随产品功能的消耗,影响着消费者的判断力与价值观;第二,图形外观精简美观,可视性强,特别是传统符号本身说具有的“标准化”特征,在图形选择与表意上具有相对稳定性,有益于特定信息的传达和观者的识别。在传统文化、语言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下,人们总习惯与追求、使用已经定型的象征体系,但这种情况也会造成近代商标图形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

近代会计的主要特征第4篇

关键词:外来文化 北京 近现代建筑 影响

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的成功举办,一时间使北京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聚集地,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建筑业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新址的建成,使北京成为世界顶尖建筑师们的竞技场,促成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外来建筑文化的又一次碰撞与融合。那么在近现代的中国历史中,作为首都,北京的建筑是否也受着外来文化的深刻影响?外来文化对北京建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在这些影响下北京近现代建筑表现出哪些主要特征?这将是本文主要论述的内容。

本文的“外来文化”,指的是外来的建筑文化和思潮,主要是指19世纪中叶至改革开放以来曾对中国近现代建筑体系的形成产生过影响的西方和苏联的主流建筑思想。

本文的“近现代”,指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78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

一、北京近现代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

1.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西方化”阶段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国开始了被动的“西方化”过程,建筑风格也开始了“西方化”演变过程,这些变化最初主要发生在外国租界区内,以西方人来建筑设计。西式建筑成为当时整个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华人社区。北京近现代建筑文化的“西方化”是在庚子之变以后,清政府自上而下进行政治变革,整个社会风尚从鄙视“洋化”转为崇尚,“西化”的建筑形式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2.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近代化阶段

这一时期建筑文化与前期的“西方化”不同,近代教会建筑的尝试,使国人激发了民族自尊心,给予摆脱西方束缚,争取独立发展,在新建筑中掀起“中国固有形式”的传统复兴浪潮。这一时期中国的近现代建筑十分繁荣,主要大城市的基本格局风貌形成。

北京近代化建筑的变化主要出现在“建筑师”这一职业群体出现以后,先是外来建筑师对中国“固有形式”的探索,之后是留学建筑师归国成为近代北京建筑的主体设计师。此时的北京建筑,现代结构空间与传统形式得到了完美结合,并出现了折衷主义的倾向。

3.20世纪50年代——70年代:“苏联化”阶段

这一时期伴随着国内的政治变化,建筑领域出现了一股“一边倒”向苏联学习的倾向,欧美等西化思潮的影响一度中断,取而代之的是俄罗斯的巴洛克古典主义风格。此时的建筑思想完全受苏联的建筑思想影响,具有一种与政治和计划经济紧密联系,复古主义和折衷主义相结合的倾向。

二、外来文化对北京近现代建筑的影响

1.外来式建筑的移植

北京近现代建筑存在着“西方化”和“苏联化”两次对外来建筑形式的模仿和照搬,第一次是西方在北京建立的教会建筑,成立的教会学校,第二次是建国后“一边倒”学习苏联,北京建筑脱胎于“苏氏”的建筑,推动了后期的教会大学乃至整个北京。如当时建立的北京展览馆是由中苏合作设计,是苏俄建筑思想在中国全面展开的标志性建筑。

2.折衷主义建筑的盛行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建筑师及传教士将当时欧美流行的折衷主义传入中国,而新中国成立后向苏联的一边倒,又将另一支具有浓郁色彩的折衷主义引入,使得一“资”、一“社”两大派别在中国相遇。北京建筑的折衷主义是把中国和外来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形式进行组合折衷的建筑形式,做到相互交融。

3.设计主体的转变

19世纪20世纪初,外来建筑师成为北京建筑的设计主体,其设计风格大量采用外来建筑的形式。而随着我国建筑留学生的回归,归国的建筑师开始登上本土建筑设计的舞台,成为北京建筑的设计主体,这一时期的北京建筑也开始更多的注重中国的传统文化本位。

三、北京近现代建筑在外来文化影响下的表现特征

1.建筑发展相对滞后

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同时期世界的发展步伐,随之而来的是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发展也相对滞后于世界的发展,当世界建筑史正在发生翻天覆地变革时,中国的建筑还在自我体系中延续。鸦片战争冲破了这一原有的自我体系,但是我们的建筑体系却一直处于被动和盲动中徘徊不前,其建筑在整体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发展过程也相对滞后。因此北京近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独特的政治文化印记

在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中,北京先后经历了清王朝、北洋政府及新中国的首都,长期作为政治中心地位,因此受政治因素影响巨大,政治文化印记成为北京近现代建筑的独特特征。

例如20世纪初期清政府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使西式建筑成为当时的社会时尚,一时间,清政府就先后建造了外务部迎宾馆、大清银行、陆军部等众多仿照欧洲古典风格的官办事业建筑。受其影响,很多民间的建筑也开始模仿西方样式,出现了很多具有外来建筑文化影响的折衷主义建筑。而新中国成立后的“一边倒”学苏联,建筑的设计逐渐开始以政治和计划经济作为衡量标准。这些都足以证明北京近现代建筑中带有的独特的政治文化印记。

3.传统文化本位贯穿始终

虽然经历了“西方化”阶段、近代化阶段和“苏联化”阶段,但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始终贯穿始末。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中外文化的碰撞使民族文化心理产生了顽强的生命力,传统文化本位的创作具有一贯性,从固有形式到民族形式,以至于到20世纪80年代的“形似、神似”,即便采用了外来的风格特征,也都在传统情节和传统文化心态上有所表露。纵观北京近现代建筑,建筑设计长期呈现了传统文化本位与西方建筑并存的折衷主义,如北京图书馆、西客站,都存在着很深的传统本位渊源。

结束语:

中国近现代的特殊历史环境,作为各种文化汇聚中心的北京,经历了“西方化”阶段、近代化阶段、“苏联化阶段”,造就了北京建筑中的许多特征表现:建筑发展相对滞后、独特的政治文化印记、传统文化本位贯穿始终等。面对当今经济的全球化,建筑文化的国际性也会越来越多,民族特色会逐渐减少,汇聚了国际强大的设计团队的北京的建筑在未来的建筑创作路上将何去何从,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将给予我们深刻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王力霞.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北京近现代建筑[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位论文,2008

近代会计的主要特征第5篇

关键词:轻轨连续刚桥;动力特性;模态分析

目前,轨道交通在我国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移动车辆通过高架轻轨引起的桥梁动力行为与桥梁自振频率、车辆自振频率、轨道的不平整度、车辆系统的阻尼及车辆运行速度、车辆在桥前的自激振动加速度等许多因素有关。另一方面,设计技术与材料性能的新发展及大跨度桥梁施工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桥梁悬臂施工技术的改进和成熟,对混凝土收缩、徐变、温度变化、预应力作用、墩台不均匀沉降等引起的附加内力研究的逐渐深入和问题的不断解决,大跨度连续刚构桥已成为主要的桥梁结构形式。但这种结构在动载,特别是因移动荷载作用下结构易于开裂,设计时如果对桥梁动力行为考虑不足,将使大跨桥梁在使用期间发生安全问题。再者,对于大跨径连续刚构梁,轻轨列车带来的动力影响目前国内研究得比较少。本文以重庆某轻轨连续刚构特大桥为背景,分析了此类桥的动力特性。

1 工程背景

该桥主桥为96m+160m+96m的3跨PC变截面连续刚构。箱梁为双向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采用单箱单室断面,桥面总宽9.1m,箱顶板宽9.1m,底板宽5.6m,箱梁跨中及边跨梁现浇段高3.7m,高跨比为1/43.2,根部梁高9.2m,高跨比为1/17.4。梁高从合拢段中心到悬臂根部按二次抛物线变化,其方程为h=(5.5/752)X2+3.75m。箱梁腹板厚45~100cm,箱梁顶板根部厚40cm,其它厚30cm。箱梁底板厚从跨中30cm按二次抛物线变化至根部100cm,其变化方程为h=(0.7/752)X2+0.3,见图1。主梁采用C60混凝土,外加聚丙烯纤维(0.8kg/m2)。预制PC轨道梁跨径为18~22m,梁高1.5m,梁宽0.85m。主梁预埋钢筋直接伸入PC梁支座基座内,PC梁支座采用铸钢支座,支座的锚箱和支座固定架预埋在基座内一定深度,这样,PC梁与主梁通过支座连为整体。主墩采用双肢薄壁墩,壁厚2m,薄壁墩的两肢之间净距为6m,中间设系梁,墩身及系梁采用C50混凝土。

该桥设计荷载:跨座式双轨列车,按8辆车编组,单轴重110kN,单列车总重3520kN。设计最大行车速度75km/h。

2 有限元分析模型建立

在本文中,采用大型桥梁专业分析软件MIDAS建立轻轨连续刚构动力特性的有限元计算模型。桥跨结构和桥墩采用三维空间梁单元,其2个节点各有6个自由度,它们分别对应于3个线位移和3个角位移。并作如下假定:

(1)主梁与PC轨道梁之间没有相对位移并忽略支座等的弹性变形。轨道梁刚度与其质量和材料类型及截面形状有关,轨道梁下的铸钢支座实际上是弹性非线性的,处理起来比较困难。考虑到在本文分析的车梁系统中,轨道梁跨径为18~22m的简支梁,横向动刚度很大,其自振频率要远远高出主梁、墩和车辆的横向振动频率,可以近似地认为在整个车桥系统中轨道梁与主梁的振动是一致的。为简化计算,本文不考虑轨道梁的弹性作用。

(2)因振型分析对桥梁整体进行,即假定主梁节点的振型与PC轨道梁的振型一致,节点之间的振型由节点阵型按Lagrange插值确定。

(3)只考虑梁的圣维南扭转。

(4)为简化计算,模型中未考虑桩土效应,将各墩在相应的扩大基础顶或承台顶处直接固结。因本桥扩大基础及承台底均置于砂岩上,且全部为嵌岩桩。

由于结构的振动特性主要由结构的刚度特性(材料的弹性模量、截面的几何特性和边界条件)和质量分布决定,故必须精确地模拟构件的刚度和质量。该桥梁动力有限元模型中主梁结构均采用变截面的三维空间梁单元进行模拟,梁单元的刚度即为纵梁本身的刚度。但梁单元的质量为桥面系的所有质量,除了纵梁本身的质量外,桥面铺装及桥面附属物将其作为均布质量也分配于主梁梁单元中,不改变主梁梁单元的其他性质。轻轨PC梁及相应构件均采用等截面的三维空间梁单元进行模拟;桥墩采用等截面的三维空间梁单元进行模拟。轻轨PC梁与主梁之间采用铸钢支座连接,即模型中处理为弹性主从连接,主梁与主墩顶处弹性主从连接,边墩墩顶设两球型橡胶支座与主梁相连,仅设竖向和横向约束。结构空间动力计算具体模型如图2所示。

3 分析方法及原理

桥梁结构动力特性是评价桥梁运营状态和承载能力的重要指标。桥梁结构的振动特性主要取决于它的各阶自振频率和主振型等。自振频率首先是表征结构刚性的指标,同时也是判断结构在动力作用下是否会发生车桥共振的依据。桥跨结构的固有自振特性和受迫振动响应,是动力分析的主要内容。

桥梁的动力方程可写为

[M]{δ¨}+[C]{δ·}+[K]{δ}={F}

(1)

式中,[M]、[C]、[K]分别为桥梁结构的质量、阻尼、刚度矩阵;δ¨、δ·和δ分别为桥梁结构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向量;F为作用与桥梁空间梁单元的力向量,不计作用于桥梁单元的外力(风),由桥上运行列车通过轨道结构传来的轮对力Fw,即F=Fw。

求桥梁自振特性时,一般不考虑阻尼的影响。令[C]=0,{F}=0,则得到其无阻尼自振方程,即

[M]{δ¨}+[K]{δ}=0

(2)

式(2)具有非零解的条件为

[K]-ω2[M]=0

(3)

也就是式(2)的特征方程(频率方程)为

[K]-ω2n[M]{δn}=0

(4)

其中,[K]、[M]含义同式(1);ω2n为第n阶振型的特征值(自振频率);δn为第n阶振型向量,即主振型(模态)。

对于式(3)求解广义特征值问题求解方法比较多,常用的有Lanczos向量迭代法、逆迭代法、Rayleigh-Ritz法、Jacobi(雅可比)法、Ritz向量迭代法、子空间迭代法等。从结构分析的角度来说,往往不是对所有的振型和频率都感兴趣,并不一定要求出所有的特征对,只需按要求求出较低的几阶就可以了,这样既能节省存储振型所用的空间,又可大大节省计算的时间。本文采用了能充分利用[M]和[K]的稀疏带状性质的子空间迭代法来求解特征方程。子空间迭代法是Rayleigh-Ritz法和逆迭代法的联合,故又称为联合迭代法。子空间迭代法的特点是利用Rayleigh-Ritz法变换,将高阶方程投影到一个低维空间(即子空间)中,在子空间内求解一个低阶的广义特征方程,并以求出的低阶特征矢量返回到原方程的一组正交基,然后以逆迭代的形式同时迭代,即修正Ritz基,使其构成的低维空间接近于原方程中最小的一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矢量构成的低维空间,原方程在这个近似的空间中就能求近似的低阶特征对。整个过程就是在求特征矢量的同时迭代和在子空间内求解低阶广义特征方程这2方面交替进行,反复迭代而不断逼近真实解,最后求出的就是原高阶方程最低的一组特征对的近似值。可以按任意精度逼近精确振型。子空间迭代法的具体求解步骤可查有关文献。由于它吸收了2个方法的优点,既利用Reyleigh-Ritz法来缩减自由度,又在计算过程中利用逆迭代法使振型逐步趋近其精确值,因而计算效果也比较好。经验表明,这是目前求解大型结构自振频率和振型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结构的主振型与其动力反应的发生状态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是利用振型叠加法计算结构动力反应时进行坐标变换的关键。另外,根据结构的模态还可以判断结构计算模型的合理性。

近代会计的主要特征第6篇

关键词:中国近代商标艺术设计特点

商标是商品的显著性标识,是有文字或具有特殊意义的图形符号说构成,商标具有识别、象征和审美等特点,同时它也是商品质量的保证,受到法律、商业活动等客观因素的制约。随着社会交流活动的迅速发展,商标的应用范围也随着社会经济个方面的需要不断扩大,它不仅是单纯的商品或企业的代表符号,而且具有了精神的所指,是连接人与物、企业与社会的直观中介,所以,可以说商标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商标是商品的标记,具有可识别性和区别其他标记的特点,由于商标多是由文字、图形或其他视觉符号构成,因此具有艺术的美感,符合时代审美的特征,同时商标也是商品信息的可视化载体,并受到一定的法律保护。因此,商标的产生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商标作为标注产品的符号,其本身便是独立的客体,具有如艺术作品般卓越出众的审美特性,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的演变,中国近代商标在图形与设计上呈现出极为复杂的风格特征,既有传统样式,也有时代风格,还有大量兼容东西方元素的设计模式。中国近代商标设计具有三个基本呈像特点。

特点一,在商标设计中引用中国传统图形、文字符号。对传统图形符号的引用和喜爱几乎贯穿于整个中国近代商标设计史,这种对符号的引用并非初级、简单的“拼接”模式,这其中还包括近代商标设计师对传统图形的选择、再塑和融合。这是中国近代商标设计极具特点的设计理念。

特点二,在商标设计中兼容中西方符号和元素。这种现象比较常见与外商企业,这些企业希望通过这种带有中国符号或文字商标图形吸引更多的本土消费者。同时一些国内企业恰恰相反,他们使用了西方商标或某些表图形符号,其目的在于通过这种中西合并似的表现模式向消费者隐晦地传达出一种具有时代感的消费形象,迎合广大消费者对西方及西洋产品的普遍认识,一种现代、时髦、高品质的象征。

特点三,在商标设计中采用近现代图案方法。由于西方近代商标图形和平面设计的大量涌入以及中国商业美术教育的蓬勃发展,促使中国近代商标设计师选择更具有时代特征的图形符号,并对传统视觉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创造出了一批具有新意、独具特色的标志图形。

中国近代商标在图形与设计中,传统图形符号的对其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时的大部分商家尤其是外商都会慑于当时中国民众的反帝爱国情绪的经济政治局势,为了销售商品,在商标设计上使用中国传统的图案和文字表现形式。传统图形符号对于近代商标设计的影响主要有两点:第一,图案大多象征吉祥、如意,寓意美好。这是因为商标图形本身便具有一层内在的象征含义,这层含义不仅令图形具有亲和力,同时所指层意之外,又融合了传统的含义,是图形表达更加丰富,富有人文内涵。商标图形中的吉祥符号为标志增添了一层寓意美好的含义,这层含义贯穿于受众对产品的整个消费过程,将伴随产品功能的消耗,影响着消费者的判断力与价值观;第二,图形外观精简美观,可视性强,特别是传统符号本身说具有的“标准化”特征,在图形选择与表意上具有相对稳定性,有益于特定信息的传达和观者的识别。在传统文化、语言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下,人们总习惯与追求、使用已经定型的象征体系,但这种情况也会造成近代商标图形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

根据种种特征,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近代商标在风格走向上与表现技法上的基本特点:第一,具有多元化文化风格,体现时代精神和审美情趣;第二,形象鲜明写实,具有强烈的识别特征;第三,图像繁复,绘制精细,色彩艳丽;第四,在图形选择上具有整体一致性,商标图形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通过对中国近代商标发展的认识研究,我们可以将中国近代商标视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并涵盖社会大量信息的符号,通过这一符号,我们不仅可以深入到图形自身的双重寓意,即图形自身意义和被使用后的引申义,同时也可以反向为之,由这些复杂的意义归纳出中国近代商标设计的某些重要特征,进而揭示这一时期商标设计的发展状态,从中寻找我们可借鉴、可供参考的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1]李幼燕.《理论符号导论》.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左旭初.《中国近代商标简史》.学林出版社,2003

[3]左旭初.《中国商标史话》.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4]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近代会计的主要特征第7篇

关键词 岭南建筑 西方建筑 近代化 建筑风格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从十六世纪开始,西方建筑就开始传入岭南地区,这使得岭南建筑的西化比中国其他地区起步时间都要早。作为当时重要的对外开放地区,广东是近代中西方建筑文化碰撞与交流最早、最激烈的地区之一,并于20世纪20-30年代最终建立起职业建筑师以商业为纽带的近代建筑生产关系和富有地域性、时代性的近代建筑体系。纵观广东地区的近代岭南建筑,其发展过程呈现为两个层次和四类建筑风格的脉络特征。

1 两个层次

1.1 传统建筑工匠的建筑活动

从近代营建的骑楼到西关大屋,再到开平碉楼、梅州围垅屋、潮汕侨乡建筑,绝大部分都是传统建筑工匠的杰作,极少有职业建筑师的参与,这些建筑部分地融合外来建筑要素,呈现出富有地域特征的多样化建筑风格。但是整体上依然从属于岭南传统建筑体系,这是由传统建筑工匠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建筑动机决定的,并不因外来建筑形式符号使用数量的多寡和规模的大小而改变。其中,外来建筑形式符号主要体现在建筑装饰上,丰富了岭南传统建筑的形式要素,却未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建筑文化结构。这反映出当时开放、灵活的社会心态,是岭南文化中最富有生命力的民间文化,同时也具有一定猎奇性和盲目性,传统建筑工匠对岭南传统建筑的继承和再发展与职业建筑师的深层次设计文化追求有着本质差异。另外,鸦片战争前,传统建筑工匠在西式建筑的建造中也充当了土木工程师的角色,从广州传统的十三行商馆区的“中构番楼”最先接触到西方建筑技术,到19世纪末的沙面建筑,第一代岭南土木工程师才从传统建筑工匠主导的传统建筑业中分离出来。

1.2 职业建筑师的建筑活动

在近代岭南建筑西化的过程中,西方的传教士和商人是第一批非职业的土木工程师和建筑师,建筑活动范围限于澳门和广州的外国人聚集区,建筑类型主要有教会、商行和洋人住宅建筑,例如圣保罗学院教堂前壁是澳门唯一残存至今的17世纪初期天主教教会建筑,其设计者是传教士卡鲁洛·斯皮诺拉神父。鸦片战争后,大批的西方职业土木工程师和建筑师进入岭南地区从事建筑活动,建筑活动范围扩大到香港、汕头、惠州、江门等地区,建筑类型涉及政府、学校和医疗等建筑,代表人物有丹备(William Danby)、帕内尔(Arthur William Purnell)、伯捷(Charles Souders Paget)、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等。在20世纪初,美国职业建筑师墨菲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了专业考察,并率先提出“中国古典复兴”式设计。岭南地区的华人土木工程师和职业建筑师相继出现后,全面进入各种城市建筑领域,逐渐成为近代岭南建筑的主导者,代表人物有林护、林秉伦、黎巨川、谭胜、杨锡宗、林克明、陈荣枝等。虽然这一群体的建筑活动时间较为短暂,只有十多年时间,对农村建筑涉猎较少,但是发展了以复兴传统建筑文化为主要诉求的主动式探索民族新建筑的社会思潮,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更显得难能可贵,在岭南建筑的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2 四类建筑风格

2.1 中国传统建筑

明清时期,岭南地区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传统岭南建筑风格,20世纪以前,中国传统建筑主导着岭南地区建筑的话语权,随着时间的推移,呈逐渐消失趋势。保存至今的典型中国传统建筑有广州的陈家祠(原称陈氏书院)、梅州的张弼士故居和潮州的己略黄公祠等。最具有代表性的岭南传统建筑是1894年竣工的广州陈家祠,该祠规模宏大,集岭南传统建筑艺术之大成。

2.2 中国传统复兴建筑

中国传统复兴建筑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为主要元素,力图在近代建筑中复兴传统建筑文化,探索新民族建筑设计风格,对近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方建筑师推动此建筑风格的形成,其中,美国建筑师墨菲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中国近代建筑先驱人物吕彦直在1918-1921年担任他的助手,其设计理念和手法深受墨菲影响,而林克明、杨锡宗等建筑师的作品也深受影响。这类建筑在广州有许多,建造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0世纪最初的30余年间,例如吕彦直设计的中山纪念堂、林克明设计的市府合署、黄玉瑜设计的岭南大学女生宿舍等。

2.3 西方建筑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各种风格的正统西方建筑系统传入广东地区,加速了近代岭南建筑西化的进程,提升了岭南地区建筑工程技术水平,还影响了岭南建筑的审美取向。这类建筑可细分为哥特式、新古典式、新巴洛克式、新折衷主义式、券廊式和新装饰主义式等,其代表建筑分别有广州石室圣心教堂、粤海关大楼、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广东省财政厅大楼、沙面大街48号大楼和广东省银行汕头支行大楼。

2.4 中西合璧建筑

从早期十三行商馆区的中构番楼到岭南学堂部分建筑、广州骑楼和开平碉楼等侨乡建筑,中西合璧建筑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和西方建筑形式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建筑风貌,体现了近代岭南建筑西化的发展趋势。自16世纪到1945年以来,中西合璧建筑最为最丰富多样,是岭南民间建筑的重要建筑风格类型。其代表建筑有梅州的万秋楼、潮汕的陈慈黉旧居和开平立园等。

3 结语

随着西方建筑文化的输入,到20世纪30年代,广东地区的岭南建筑初步建立近代建筑生产关系,形成近代岭南建筑体系,突破了岭南传统建筑体系的局限性,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其发展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多层次,民间阶层和精英阶层对外来建筑文化的接受呈现明显的差异性;二是建筑风格多样,体现了岭南社会的开放兼容性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 彭长歆著.岭南近代著名建筑师[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2] 唐孝祥.近代岭南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J].中国民族建筑论文集,2003-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