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团队培养与管理(合集7篇)

时间:2023-05-31 15:07:43
团队培养与管理

团队培养与管理第1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系统 , 项目,组织架构,团队培养

【 abstract 】 research "structure" and "team training" to all of the team is the optimal advantage and the combined unrestricted amplifier, create 1 + 1 ﹥ 2 effect. Different projects, different project, involving management team is different also, the natural organization internal cohesiveness difference is very big. Team cohesion and solidarity is not only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existence of maintain team, but also to strengthen team survival value of the biggest factors. Integrating "structure" and "team training" is urgently needed.

【 key words 】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project,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e team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虽然追溯到人类的项目实践发展已经差不多有几千年的历史,可是将项目管理单独列为一个专门的课题来研究的时间还不是非常的长,但是项目管理所辐射到的领域是其他分支学科所无法比拟的,这也成就了项目管理在工程实践中的地位。如能对项目进行统一的管理,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团队无疑会给整体的策划和组织带来便捷,为人类项目工程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也能够被工程界的历史所铭记了。

一.调整“组织架构”,重组部门框架。

在一个项目工程中,清晰的组织架构是每一个项目工程能够顺利完成的前提,要根据团队的所长来布局关口部门。只有在相互配合,相互学习的氛围里才能让整个团队的战斗力突升好几个层级,从而起到提高团队凝聚力的目的。整个架构的合理性,关系到各个部门的灵动和执行力的问题,必须要一个清晰明朗的主线贯穿全局,才能形成一个打仗好使的团队。没有好的架构,团队的执行力和潜力是很难被开发和利用的。要想产生以一敌众的团队,还是要仔细考究一下架构和组织的合理性和顺畅性。一个正确明晰的架构图应如表1.1所示。

表1.1

1.1领导是一个团队的心脏。

作为整个团队的组织者和核心人物,前提必须要健全有约束力的监督和体制,只有这样,才能让团队的成员众心向上,积极向前。领导者必须具备能够培养干部职工整体配合共同办事的协作精神,真正做到虽然分工但不分家的氛围,这样每个人都能将自身的本质工作干好,才能将自己的工作能力发挥到最大限度,且能很好的相互配合。一个清晰的“组织架构”在此时就是相当必要的了,如果树形结构中,从树根的部分发生了问题,枝叶不可能生长茁壮的。一定要消除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唯我主义,把团队成员的力量凝聚到一个点上,荣辱与共,树立正确的团队集体主义观念。

1.2 成员是一个团队的筋骨。

团队成员的认知性,能动性以及执行力决定着一个团队筋骨的强健,好的认知决定团队的层次,积极的能动象征一个团队的勤劳,准确的执行力预示一个团队的未来。当团队遭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时,能够凝聚在一起,摆平压力和处理问题,才是一个团队需要学习的冷静心态和团结精神。此外,成员的相互关系也直接或间接的决定着结果的好坏和优劣。按照常理来思考,一个沟通到位,关系融洽的团队,往往打胜仗的几率会大一些。相反,如果不能有效沟通,合理配置,那么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便会缺失些许,自然战役也会不战而败。

二.落实“团队培养”,争取步步为营。

项目管理中的团队是指一组个体成员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按照一定的分工和工作程序而组成的有机整体。一个团队要实现其工作目标,重要的不单单是成员各自身怀多少绝技,能摆平多少施工中的问题,更重要的应该是这个团队应该如何建设,如何培养。而所培养出应该是团队成员们为了实现赢得团队的利益与达到预期的目标,工作中相互协作、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尽心尽力的意愿与作风,这就是其应该培养出的团队精神,因为团队的力量永远的大于个人,如果只是一味的最求个人的功绩而将团队置于脑后的话,那么这样的团队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大潮中被排挤和功绩,最终导致退出历史的舞台。

2.1团队培养的基本章法。

项目管理的中的团队培养必须被当作一个小型的项目来处理和运作,全过程都贯穿于工程的始末,如何组织一支讲章法,懂事理,高素质的团队是每一个大型项目所必须考虑的课题和领域。要求必须创造出一种能够让项目顺利展开的环境,加以科学的方法和管理,让团队成员的团队意识提升及凝聚力的释放无疑成为工程项目的组织架构设立成功的关键,是项目管理整个流程的主线和依据。所以对于大型工程来说,首先应明晰工程项目的组织构架、理清项目管理思路,设计一个符合实际的切实可行的管理网络。然而在组织架构中所涉及到的设计、施工、设备制造、材料供应、监理等很多参与单位都是要套用团队培养的体系的,如因不同层次的分包单位所照成的损失以及管理关系的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顺利展开都会是致命打击的。

2.2团队培养的操作步骤。

以组成团队架构的各个成员的培养为例,组织者或项目经理应该注意以下方面的培养,能够很好的推动团队的整体士气及协调配合。

(一)培养认知全局的意识。团队精神要求必须具备整体意识和大局意识,团队成员之间必须互相帮助,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互相成长。在团队里可以有个性的张扬,但前提是要在大环境下的张扬,不能不计后果的张扬,这样不利于团队的成长和建设。培养全局意识和大局观念对于建设一个优秀班组是前提,是梳理一个清晰组织架构的基础。只有抱成团,向前看,整个团队才不会松散,不会垮掉。

(二)培养爱岗敬业的品格。任何岗位的存在都是需要有责任心,有使命感的人去喜爱的;任何一个职业的诞生都会为喜欢该职业的人所追求的。爱岗敬业是一个人对待职业岗位最起码的要求,如果不谈及喜欢,何谈效率呢!团队的事情关系到团队的每一个人,每个人应该各自发挥其长处来为团队的建设添砖加瓦。有能力不爱岗的人,那是浅薄;敬业但无知的人,那是择业的错误;既无能力又对岗位不喜欢的人,那是一个团队、一个项目的错误和损失。无论个人的优秀层度如何,个人的技术能力多高,如果不爱岗敬业,如果不甘于奉献,那是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亵渎,是对社会主义大发展的一种无视。

四.总结

所谓团队就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在这些组成团队的个体成员中有不同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有着不同的分工和职责,项目管理就是要将所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和整合,从而能够迎战即将来临的各个战役,明晰的“组织架构”辅以正确的“团队培养”,在整个项目班组和团队的建设和工作中都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的。每个成员都应该有“苟利项目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能够培养出这样团队的领导或专业项目经理才是一个真正的“战士”,项目工程大军中的领袖。

参考书目:

[1]张春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团队凝聚力》

[2]尹贻林.《建设工程项目价值管理》

[3]陈万明.张晔林.《项目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J].现代管理科学,2004年第8期

团队培养与管理第2篇

关键词:监狱人民警察 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团队

On Innovative Teaching Faculty How to Cultivate the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in a Prison

Sumei LI

(Criminal Judicature Department, Ningxia Justice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 Yinchuan City, Ningxia 750001)

Abstract: To cultivate the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in a Prison, it is imperative to cultivate a group of innovative teaching faculties with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content and training mode as a focus and breakthrough point, relying on cooperation of profession and industry at a high level, so as to cultivate a group of well educated faculties with responsive capacity and humanistic quality who are politically literate and proficient in specialties. To reach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the reformatory police at the sharp end, it is necessary to formulate a training framework featuring integration of police service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to put theory into practice, in an effort to properly allocate and coordinate curriculum layout, faculty arrangement and training activities in practice. By researching on faculty system to promote bilateral communication and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ce st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t is to cultivate a group of faculties, who are not only competent in teaching but also in practice whether they’re served as part-time or full time faculties.

Keywords: The Police of a Prison, Mode of training talent, The teaching faculty

依托国家司法体制改革关于司法队伍建设改革的大背景,在政法招录体制改革的政策框架下,针对退役士兵招收监狱管理试点专业学生。此类学生入学前就已明确就业为监狱一线管理岗位,具有学习任务明确、岗位明确,技能要求明确的特点。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根据学生特点和培养要求,以自治区、主管厅局、学院三级相关教学研究与改革课题为支撑,在培养过程中教学团队不断进行创新性实践和探索,以培养有实战技能为目标,着眼于知识的“实践化”,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构建了发展学生对岗位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体系,在监狱管理专业高职教育中实践了促进学生有效“成长”的实践教学培养活动(过程),为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培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教学团队的研究及逻辑结构

1.1研究的主要内容

监狱人民警察人才的培养目标。由于司法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使得监狱人民警察的培养不同于一般的工科专业,构成了多学科交叉、多行业交融的专业特点。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从2008年就开始探索监狱人民警察人才的培养,根据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凝练出高素质监狱人民警察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素质监狱人民警察人才的培养模式。根据监狱人民警察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研究围绕着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实施过程(课堂理论教学、课程实践教学、毕业总结等)、警务技能训练、实践等环节开展了系列研究,通过逐年不断扩展、深化,形成了特色鲜明、操作性强、效果优良的“警学结合、教学战练”培养模式,该模式清晰地反映了人才培养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去做、落脚点在哪里(参见图1)。

“三段式”应用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策略。该人才培养模式关注如何发展学生特定的认知的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和行为能力,以“认知见习”“课程实习”“顶岗实习”三段式培养策略形成 “提出问题(对事物的认识)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研究性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与实训)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顿悟瞬间(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建立自信心与新的目标(形成创新的原动力)”不断促进人才“成长”的教育活动(见图2)。

1.2研究的逻辑结构

三个主要研究内容既是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其逻辑结构参见人才培养4步模式(见图3)。

2.教学团队的实践

2.1锻造了一支人才培养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通过多年来的研究与实施,锻炼了一大批教师,形成了一支教学理论、实践能力、教学改革综合素质强“能教善战、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形成双向交流、共建共享的师资培养体制,现在建立了一支具有丰富的监狱行业实践经验、优秀的表达和组织能力的既能指导专业、课程改革,又能承担实践实训教学任务的优秀教学团队。为高素质监狱人民警察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实践的推动与促进下,刑事执行专业成为区级骨干示范专业、监狱管理试点专业成为首批招录试点专业,监狱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2011年获区级教学团队。

2.2构建精品课程体系、形成人才培养教学平台

构建以区级精品课程《刑法原理与实务》为中心的专业基础课程群,培育学生依法办事的思想与文明执法的工作方法。以区级精品课程《刑法原理与实务》为中心建设专业基础课程群,以优秀的教学质量,培育学生的依法办事的思想与文明执法的工作方法。如根据对监狱管理试点专业2008级~2012级4届的教学实践和研究,逐步提炼并形成了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指导原则。打造以校级重点课程《狱政管理》为中心的专业教学平台,强化岗位技能的综合训练。《狱政管理》教学通过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和课程实践,使学生受到较系统的狱政教育,树立职业观,达到岗位技能的综合训练。

2.3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兴趣学习

课程教学,一旦教学内容确定以后,要达到即定的培养目标,教学法就是重要的手段。 课堂教学是把知识、方法、能力等传授给学生的重要过程,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落脚点。因此在课程建设的实践中,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其中有不少的做法得到同学的欢迎。

课程体系的构建。本方案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以“警学结合,教学战练”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见图4。

图4

课堂教学以学生认知为前提和课程实习为深化。学生入校即前往监狱开展认知见习,初步了解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工作流程;每学期专业课学习结束后,前往监狱进行课程实习,并要求写出课程论文,以此深化课堂所学知识。

同时,课堂教学归纳为“精读、讲解、阐释”只有这三者有机的结合,才能达到良好地课堂讲课效果。

课堂教学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利用真实案例,设计真实的工作流程,创设仿真的工作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专业课教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做到对监狱人民警察岗位的了解和案例积累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才能以创新思维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注重学生后续发展,着重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发展后劲。监狱管理试点专业目前的培养目标是监狱一线警察,但五年十年之后长远的职业发展应当也是需要考虑的。专家型监狱警察的培养,需要监狱警察经过多学科的知识沉淀和监狱实践体会,因此,在专业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涉略广泛的选修课。如社会学、医学、管理学等方面课程。如从开设《中国监狱史》到开设《外国监狱制度》,就是认识到现代中国监狱制度更多地受到西方监狱制度的影响,经过授课发现,单纯的介绍西方监狱制度还应当与学生即将从事的监狱工作结合起来,有创新性的开设了《中外行刑制度比较》,从简单的知识传授走向理念提升,以课程的综合性带动学生专业的后续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应用照片、视频、动画、计算机模拟等,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对于特别重要而又比较难掌握的基本理论则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先列出若干讨论题,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研究性自学,事先做好充分准备,有效地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2.4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刑事执行、监狱管理试点专业涉及监狱人民警察的培养,结合全国监狱的特征与西部监狱的特点定位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通过广泛的调研,在司法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结合我院的办学优势,确定了监狱人民警察人才培养依托行业,服务行业,形成自己的特色。对刑事执行、监狱管理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设计,首先,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理论,建立“教学练战”的培养人才理念。在培养方案中以学生为本,突出岗位技能需求的原则,建立“三段式”的培养策略,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时间,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近年来发表了20多篇教学研究与改革论文,如《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试点成效分析与未来展望》、《政法干警招录体制改革现状和思考》、《政法招录体制下的监狱人民警察警务技能培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等。

2.5建成了一批实践实训基地,加强了与行业的联系

在依托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本着互惠双赢的原则,学院与宁夏、内蒙监狱管理局形成长期战略合作联盟,实现学院与行业“零距离”对接和资源共享。实现课程设置融通、师资配备融通、实践实训融通,建成了一批实践实训基地,加强了与行业的联系,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实战、更加凸显职业教育特色。

团队培养与管理第3篇

关键词:培养;客房服务与管理; 团队合作精神; 改革

上普通高中与上职业高中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学生能学到比较实用的技能。如果学生在职业高中不能学到就业谋生的本领,职业教育就失去了生命力。在中等旅游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是《客房服务与管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当保证学生有个人积极性,而且应当保证学生有团体积极性,这才符合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一、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一)它是学生未来就业所必备的素质之一。

《客房服务与管理》是饭店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旅游饭店的客房部设有许多岗位,各岗位就像一部由各种齿轮紧密相连运转的机器,其间的协作和员工间的团队合作精神是取得良好经营效果的关键。在旅游职业教育的教学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团队合作氛围中学习,能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还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它可以促进学生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

高质量学习的发生决不是孤立的,传统课堂教学的欠缺之处,其一就在于忽视了只有通过团队合作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成果最大化。将团队合作精神的理论引入《客房服务与管理》教学中,给课堂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课堂教学由一个人活动变成多个人活动,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师生互动的最佳结合,从而在整体上优化了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效果。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各小组内的后进生得到了他人的帮助,特别是那些不敢在人群面前表露自己想法和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在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实例,这类学生慢慢地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渐渐地在全班面前也不胆怯了。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交际能力,能促进学生达到共同学习的目标。

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前提条件。

关注师生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前提条件。

(一)关注师生情感交流。

教学过程即是传授与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近几年,为了确保职业教育招生数,尝试大规模的直接升学,部分学校放弃底线,来者不拒,导致学生良莠不齐,其中不乏学习差生和行为差生。这些学生在初中饱受老师责备和贬抑性的评价。针对这一特点,在《客房服务与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确立“人人有才,人无全才,因材施教”的培养理念,时刻提醒自己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不可戴着“有色眼镜”看他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因为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活生生的人,经常向学生灌输“行行出状元”、“你们并不比别人差,只是某方面没有做好”、“不要觉得读职校就比别人矮一截,只是走的路不一样”等观念,在学生的心田播上自信的种子。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门课要让学生感兴趣就是要让学生觉得该课值得学习。因此教师要时刻留心日常生活中的客房内容,让《客房服务与管理》这门课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活动。只要在教学中对生活中的客房知识多加以阐述,对日常生活中的常涉到的客房知识多加以回顾,都会使学生兴趣盎然,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三、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基本途径。

改革《客房服务与管理》教学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基本途径。

(一)改革教学内容。

中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必须具有更灵活的课程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1. 对课程教材内容进行增删。

现在使用的教材存在章节过细,内容庞杂的问题,有些内容与其他专业基础课内容重复。例如:《客房服务与管理》教材中的《客房服务用语》与《旅游英语》的《饭店服务用语》有些相重复,该部分就没必要再详细教学。总体上要本着基础理论课以应用为目的,专业技能训练以“必需、实用”为度来确定教学内容。

2. 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融入教学内容体系。

团队合作精神要始终贯穿本课程的教学各环节。例如:在团队合作精神培养方面,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对于大胆提问的学生给予表扬,问题即使很简单或是意义不大,都应给予解答。但是,他们提出的问题大多具有普遍性,这些问题可能正是教学内容中的难点和重点,应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并互相交流。

(二)改革教学方法。

苏联的教育家巴班斯基说:“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与途径”。因此,要把教学目的变成“学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两个积极性,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提高专业教学的效率和效果。除了常规的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应积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主要有:

1. 协作训练。《客房服务与管理》第三章《客房的清洁整理》的大部分教学是在本校模拟客房进行的。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人数和模拟场地规模,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同时参照酒店客房的组织机构(四级管理体制)选择比较优秀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图1):

如图所示,教师仍保持对全班活动的领导,在分组时既要考虑学生在模拟客房里的位置,也要考虑他们在学习认识技能上的差异,为了完成专业技能训练时确保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可以根据学习基础较好和较差学生相结合的原则编在一起。这种活动形式能照顾他们实际能力,能够开展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和互相监督。

例如:“铺床单”的练习。要求学生训练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里的每个同学都已掌握技巧后方可向老师申请考试。考试中如有一人没有通过,全组同学都不能通过。要让学生知道,不是某个同学通过认真训练做出成绩后让集体分享,而是集体中的每个人都明确认识集体所要达到的目标及所采取的方法、手段,共同努力完成规定目标。要达到目标,就必须有良好的沟通,已掌握技能的同学帮助未能掌握的同学,友好合作。

2. 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时常采用这种方式。学生以小组讨论为基础所提出的种种认识,常常能够超越个人局限,给每个学生提供了与他人合作的机会,使他们逐渐地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开展工作。这种有效地利用他人资源与他人合作并评鉴他人观点的能力,也是今后工作岗位所必需的。

例如,《对客服务的模式和特点》一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了解楼层服务台、客房服务中心分别的概念、工作性质、岗位职责等知识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来讨论这两种服务模式在管理和服务上各有什么优缺点、各种服务模式各适合什么样的饭店。

3. 角色扮演。通常在客房模拟室里学习职业所需的知识,它可以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进行换位思考,切身体会学习内容的性质,并随时进行学习评价和指导。

在《对客服务的内容与程序》这节课的教学时,安排学生分别扮演客人和楼层引宾员、端茶送水服务员、整理房间服务员、会议室服务员,并互换角色来模拟对客的服务程序。充当服务员的学生要求他们模拟过程注意服务态度、礼貌礼节、服务技能等。在“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学习,通过角色的扮演,学生以真实性任务接受者的身分可以了解每个角色的职责作用,就知道怎样去做,为什么要这样做。扮演客人的学生也能更加深刻体验客人的心理感受,认识到不良工作方法的害处。通过训练,让学生参与、配合、协调,从各个角度来掌握专业知识,减少学习与完成任务之间的落差,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 分层式教学。在《客房服务与管理》教学中根据本校学生的发展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主要分三种层次:

第一种是“学习型”的学生:这类学生相对素质较高,基础和学习习惯、积极性都较好,其中大部分有较高的追求,如条件允许这类学生都有升学的愿望。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应积极引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一些问题让给学生思考,并通过技能操作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第二种是“技能型”的学生:这类学生学习习惯可能较薄弱,理论成绩不够理想,但对专业技能课较有兴趣。他们为了成为某项技能专家,也会不断进取。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应多看其优点,并利用其优点在教学中多鼓励,肯定其获得的成绩。在日常的训练中,鼓励这类学生与大家默契配合和协作,在各种技能大赛中,为了共同目标而齐心协力地取得好成绩。

第三种是“就业型”学生:这类学生介于以上两种类型之间,一毕业就上岗,应更注重他们的各项技能训练。平常教学注重联系实际,注重日常学习的团体协作;强化实践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不仅能拿到毕业证书,而且还能拿到等级证书。

针对学生实际学习的需要,将他们分为几个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使“同类型”的学生为了共同目标,在各目标“最近区域”类得到最优的发展。

(三) 改革教学评估。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应该是肯定多,否定少;鼓励多,指责少。制定考试方法,必须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而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因此,综合测评学生成绩,必须按照培养目标,结合职业岗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来设计考试项目,采取动笔、动手、动口相结合的考试方法。具体要求见表1:

总之,在《客房服务与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根据教材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 唐宗清.解读合作型学校[J].外国中小学育,2003(4):32-36.

团队培养与管理第4篇

【关键词】团队学习;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The usage“team study” innovation indust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profession talented person development mode

Ye Hong-chun,Chen Wei-jin,Hu Zhong

【Abstract】Current college tradition indust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ode already can't orientation society to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need of present condition,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fulfillment a team study set up of mode contents, set up a way and current indust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key problem, and to team study set up of mode and result carry on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that mode to be advantageous to development university student analysis to reach agreement definitely actual management the ability of problem.

【Key words】The study of the team;Indust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profession talented person;Talented person development mode

在高等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对大学生全面掌握和融汇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思想观念、体制和经费等方面的原因,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实验、实践、实习成为人才培养的瓶颈。在全面实施学分制改革以后,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了重大调整,强调实践环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教学组织提出了新要求。在保障实践环节的同时,能否通过团队学习展开课外实践,带给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行为模式等诸多因素。

1. 传统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不足 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培养是以大学和大学教师为主体,脱离了转型期社会经济各方面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卷面成绩、轻应用能力,使得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远不能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法、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学校教育质量保证等各方面普遍缺少系统性和可检验性,实践教学环节严重不足。各种调查显示,社会对高校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满意度普遍偏低,在校大学生对高校现状满意度也偏低,当今的工商管理教育质量显然很难满足实业界对成功就业者的期望。因此,必须改革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教学评价方法、管理模式、学习方向定位和人际环境等,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以增强工商管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增加获得未来职业成功的机会。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如不加大变革力度,将难以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全球化和市场化的需要。传统教学以课堂、教材、教师和教室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相对忽视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不能适应杜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习模式单一,专业素养欠缺。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过分依赖教师、教室和教材,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脱节,管理观念、职业岗位意识不强,难以适应社会对高级管理人才的要求。随着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的学习出现些典型问题:过分依赖网络,缺乏学习时间的管理,不敢向老师提问题,不去图书馆,经常逃课,不爱做笔记等。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专业素养满意度下降,影响学生的初次就业和择业质量。

1.2 实践环节落实不足,实践能力培养乏力。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以后,高校对实践教学环节越来越重视,在实验室建设方面资金投入较大,重视实践环节对人才的磨练和培养。但管理类的实验课程多为虚拟和演练,与实际管理环境有一定出入,学生有隔靴搔痒之感。而专业实习因为接收单位人数和经费的限制,往往不能大规模接受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造成部分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学生实习形同虚设。虽然在建立实习基地,多方联系实习点各方面想了很多办法,但近几年实习场地仍然成为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瓶颈。学生难以在实验、实习环节充分锻炼学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对分离。

1.3 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团队意识不足。由于理论学习缺乏实践环节的支持,大学生学习目的仍然受中学应试教育模式的负面影响、加上现有课程考核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倩,学习目标缺失,没有有效地将学习任务与职业规划目标结合起来,导致学习动力不足,自主学习乏力。每个学生部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方法和习惯不同。受学习个体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局限,单独的个体学习或单一的学习模式不利于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探讨、研究的学习风格,缺乏与他人的配合、协作意识。

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和学习模式单一,已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对高级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要。当前,高校重视对教学改革的研究,在研究性学习模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针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定位,笔者提出构建实践性团队学习模式,探讨大学生学习模式的有效途径。

2. 实践性团队学习模式的构建 团队学习模式是指在团队理念和精神的指导下,在课堂内外开展学习活动的稳定结构形式。学习模式不同于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学习者为达到某种学习目的,在学习过程中直接加工信息的认知方法和手段的总称。大学教育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过程,在团队学习模式的实践中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系统工程。工商管理学生经常面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如何通过学习模式创新,打破课堂内外的限制,在实践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在团队学习中协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专业理论与实践以有效结合,在学校教育阶段初步培养管理观念,是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一个完整的学习模式包括理念精神塑造、打造实践平台、规范管理和评价等三个方面。

2.1 组建实践团队,塑造团队精神。现代企业多以团队方式开展工作,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团队意识、团队精神要求较高。组建团队,就是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分成7-9人的实践小组,展开团队式的培养和竞赛学习,具体包括“团队组建――选聘助教――破冰之旅――制定班规――专业实践――团队交流――资源共享――团队考核――团队总结”等步骤。每个班以组合和自愿的方式形成多个团队,成员构成要求差异化,团队队长民主产生,每个团队配备一名导师。团队保持一定的弹性,可根据教学实验内容和各种需要适时进行调整。团队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试验班的党、团、班委仍按学校规定组建。每学期改选团队长一次,参加竞选的学生主动到讲台上自荐,由团队进行表决。团队长职务对学生组织能力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极有益处。团队组建初期要求每个团队讨论确定团队名称、团队精神、团队徽标、团队歌曲、团队旗帜,团队建设中经常性以团队为单位组织各种竞赛、表演和交流展示活动,团队活动的开展培养了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团队定期开展自我认知活动,每学期每人找出自己行为、性格方面的主要缺点十条,形成文字交给导师。团队经常召开针对改正缺点的“民主生活会”,加强沟通和情感支持,团队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开放的个性和人际关系技能,塑造了良好的团队精神。

2.2 以团队为教学单位,打造实践平台。工商管理教育必须解决专业知识的教学与实际操作脱钩的矛盾,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培养。除了课外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常规性地安排著名学者和企业家作专题讲座,安排学生到著名企业实地参观,组织学生到公司、工厂见习、实习,组织落实这些常规的实践环节。我们还组织开展团队学习,充分利用校园市场深化、细化专业实践,将专业实践落实到团队和团队的每一个成员。以“校内市场”为背景,因地制宜地给学生布置 “工作分析”、“设计培训方案”、 “人力资源规划”等一些现实性、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性作业,要求各团队结合所学课程进行企业调查,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学校相关单位调研、实践,并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深入实际调研后完成调查报告,形成书面材料上交,并在课堂上汇报交流各自的专业实践成果。通过实践性教学培养了学生在未来职业中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几学年的积累使他们找工作时越过“经验”这道坎。

2.3 科学考核,规范团队管理。对团队的管理规章建制,同时落实到每门课程,科学考核小组成员,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确定学习团队平时分评分规则:各小组平时分主要按每次实践作业得分加总的排名确定,表现最优秀的前30%小组所有成员平时分乘以系数1.1,组长、副组长平时分为小组最高分;表现后30%小组组长、副组长平时分不得超过本组成员的平均分,中间各小组不变。学期末,各小组长根据组员参加专业实践和课堂表现等各方面情况,确定本组成员的课程平时分。平时分100分(占总分的40%),组长与副组长,根据组员平时表现(到课、发言、参与、团队),给每位组员打出平时分;每位组员互评打分,权重各占50%.每位组员须给组长与副组长评分。然后,任课教师根据各小组综合表现,确定和调整各组组长和小组成员的平时分。实践证明,这对激发和调动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组内协作学习,组间竞赛学习氛围起到了促进作用,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见成效

3.1 激励机制推动团队学习。对指导团队学习的导师除了给予一定数额的津贴,对于所指导的学生获得各类专业竞赛奖,指导教师将获得适当地奖励。若所指导的学生考取或免推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将依考取或免推的学生人数获得适当奖励津贴。对在团队学习活动中有突出表现的学生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于他们参与的各项活动设立综合素质奖,各类专业竞赛奖,合理化建议奖,英语四、六级优秀奖,科技论文奖等。对于在专业实践学习交流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团队给予“团队精神”奖,对于各团队在各项实践和竞赛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分别给予学分奖励。通过激励机制,在各团队中展开竞赛式学习取得良好成效。

3.2 “团队学习”塑造团队精神。通过为学生量身定做职业生涯规划,确定基于就业能力的培养方案,辅以团队学习的手段,有效打造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为学生走向职业成功提供了最有效的路径。近几年的探索和七年来试验班的实践证明:引入团队学习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学生的各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专业思想巩固,思想状况稳定,学风、班风良好,班上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喜人局面,同学们热心公益事业,爱校、爱班的思想强烈,有强烈的团队精神,互帮互助、团结协作蔚然成风,连续六年学生违纪率位居全校最低,连续多次被评为校先进班级体和红旗团支部。团队学习对于团队精神的培养过程使学生心理积极健康。

3.3 “团队学习”提升综合素质。通过各项团队活动和团队竞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利用团队学习,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各项特质的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就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工商管理2003届荣获全国先进班级体;在2002年全国大学生建模比赛中获二等奖1名,获省二等奖1名;在2004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二等奖1名、三等奖3名; 在2007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在2004年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三等奖两项; 在2005年获得全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二等奖一项;2007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银奖两项、铜奖一项;2009年全省大学生“挑战杯”大赛金奖两项、银奖一项。学生英语、计算机水平大幅度提高,2004~2009年试验班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和计算机二级通过率一直走在全校前列;公开发表科技论文及各种文学作品多篇。大学生的一次就业率直线上升,从1999年的67.5%上升到2009年90.1%,应届毕业生考研率从1999年的7.48%上升到2009年的20.1%,考取公务员的比率大幅度上升。总之, 创新团队学习对工商管理大学生加深专业学习与实践、走向心理成熟、培养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增强综合素质、提高考研率、提升就业能力各方面产生了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 叶红春.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职业经理人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2006(12)

[2] 叶红春、郭志文、刘娟.基于就业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导刊》2005(8)

团队培养与管理第5篇

关键词:培养质量;导师团队制;信息化;监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251-02

一、背景与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速向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轨道转型,高层次人才日益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其中,研究生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长期以来,研究生培养质量也是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关注的焦点之一。

构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是保障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国外高校研究生的培养广泛采用健全而科学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以确保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监控体系主要包括管理系统、评估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该监控体系基于单导师制,从管理层面、导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监控,比较全面的涵盖了研究生培养的所有环节。

二、导师团队制

在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单导师制的局限性日益凸现,导师团队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成为新时期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客观需求。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以每年27%的速度迅速膨胀,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我国有15.7%的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在10人以上,近1%的导师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在20人以上,有的甚至达到30人。每位导师的精力有限,指导研究生人数过多,分配给每位研究生的时间不足,对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一位导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长期固定跟随一位导师学习不利于研究生学术视野的扩大,容易阻碍其创新能力的提高。团队合作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该趋势必然对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产生重要影响。此外,导师团队的建立,有利于研究生形成创新的研究成果、提高研究生的合作能力,也有利于攻克大型的课题。因此,基本可以断定,导师团队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也是未来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重要趋势。

构建基于导师团队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开发基于导师团队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信息化监控模块并进行实践应用、获取基于导师团队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信息化监控基础数据和管理经验对于未来基于导师团队制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信息化监控模式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解决目前研究生扩招所带来的单导师制对研究生培养的局限性。研究生扩招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解决研究生扩招与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之间的矛盾,国内人才培养机构和研究学者对导师团队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和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有关基于导师团队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方面的理论及实践的文献和成果报道。

三、研究基础

1.学校鼓励并实践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基于团队导师的研究生培养基础扎实,鼓励以团队方式开展科研课题。各研究生培养学院分别以研究室、技术中心等为单位,通过相近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员自由组合的方式形成科研团队并在该方面已进行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的尝试,从而为基于团队导师研究生培养质量信息化监控的探索和实践课题的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2.实现基于团队导师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的信息化硬件条件优良。目前,重庆邮电大学的研究生培养已普及研究生培养信息化管理系统(OA系统),该系统可实现研究生招生录取、日常管理、课程选修、学位培养、导师管理等多个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和监控,并且该系统具有开放式接口,用户可根据需要进行功能模块添加和二次开发。学校建有万兆双冗余骨干、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覆盖全校所有区域、全网支持IPv4/IPv6双栈的校园网络。此外,学校已建成了“云计算与云服务研发平台”和“智能计算终端系统设计与集成测试实验室”,形成了集云、端技术于一体的学科优势实践平台。重庆邮电大学现有关于研究生培养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学校强大而便利的网络和平台为本课题基于导师团队研究生培养质量信息化监控探索与实践的开展提供了优良的硬件支撑。

四、导师团队为基础的培养质量信息化监控模式探索

1.探索并实践以导师团队为主体,完成研究生招生、导师分配等环节,建立研究生进入科研团队基本素养质量监控体系。高校一般会设置基本的导师招生条件,而遴选过程大多是遵循“学生填报志愿”、“导师选择”流程,这种方式一般会导致大量学生志愿落空。导师团队招生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类问题的出现,团队招生状态下,学生填报志愿时的关注点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而不仅仅是某一位指导老师,进入团队后再根据具体研究方向选择指导老师。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研究方向不适合,也可以在团队内部及时调整。

2.探索并实践以导师团队为主体,开展研究生奖助工作、社会活动、社会实践、就业等教育管理工作,建立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方案和监控体系。目前,研究生日常教育管理一般是以学院为主的“集中式管理”方式,虽然有利于学院统一开展工作,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因此建立一套基于导师团队为主体的研究生日常管理模式非常必要,将研究生日常教育管理引入导师团队的建设管理中,保证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和学习科研的正常开展。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研究生在时间管理上有更大的自主性,这也导致部分同学以“个体特殊原因”为由不能按照导师的要求开展科研学习生活,而倡导导师团队管理则是基于团队、规模化管理,团队的管理模式,团队研究生执行统一管理的标准,有效保证研究生的正常科研学习生活。

3.探索并实践以导师团队为主体,开展研究生理论教学课程建设、开题、中期检查、学位论文答辩等各环节,建立研究生学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研究生培养形成一定规模后,课程设置应更加细化且贴近研究方向,让研究生课堂学习效果落到实处,基于此,课程建设由团队来承担既能够保证开课,又可以通过团队师资力量对课程进行完善、创新。学位论文阶段,不能只通过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发现问题,而要进行质量把关,建议采取研究生团队指导论文写作、集中开题、中期检查,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集中答辩模式。应该发挥学位论文开题和中期检查阶段的作用,并且将这些环节放到团队中进行,研究生与团队指导老师共同商定论文研究方向,团队对开题方向和可行性进行把关,团队通过中期检查对研究进度和阶段成果进行评估和检查,最后通过统一的集中答辩,用统一的标准对各个团队的研究生论文进行最终把关。

4.广泛联系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为研究生开拓多形式实习场所,培养贴近企业需求的研究生人才。导师团队负责建立与研究领域相符的研究生实习实训基地。学生自动联系实习实训地点,需要分散较多精力,并且自发的实习实训缺乏生活、安全等保障,基于团队的产学研合作可有效地避免这类问题,探索研究生多元化培养模式,通过“专业―企业”“实验室―企业部门”等方式,筹建一批研究生实习基地。这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方面有更积极的作用,减少研究生个体联系实习企业的代价,规避安全风险。

5.筹建研究生校友信息资源库,为学校研究生人才培养长远目标做出贡献。网络功能和大数据的优势给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为校友搭建交流平台。校友走出校门踏上社会,就像高校向社会散发出去的一张张名片,是学校的公共关系、信息和育人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资源库,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交流平台,积极与校友在高校领导、工作体制、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教育及就业等方面进行交流,听取意见建议,让校友为高校办学提供更加广泛和优质的综合资源。

参考文献:

[1]腾克难,张翼,贺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策略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6):77-80.

[2]宋洁,王贵平,贺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思考[J].管理观察,2009,(1):88-89.

[3]杨静.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浅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17(5):28-31.

[4]曹菱红,胡戬,白云利.督导制: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的有效举措[J].理工高教研究,2009,(6):90-92.

[5]鲁娟,王悦,刘斌.研究生对导师的评价调查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2):175-177.

团队培养与管理第6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机制 机制设计 导师团队制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2-021-02

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企业、学校为企业新员工、高职实习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机制,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高职院校教育新思想和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的教育新观念。为有效提高人才培育质量,我院一直在实施导师制人才培养机制,二级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类专业在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发展了“三个三” 导师团队制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旨在重个性、全面关注、多阶段、多方向、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试验,如2013年7月开始由经济与管理学院蒋小龙老师带队的营销专业学生在广州欧佳机电技术有限公司实施营销团队管理建设工作,“三个三” 导师团队制人才培养模式得以试点。

一、导师团队人才培养机制的思维路径

“三三” 导师团队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基于其他各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要特点和实施要点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应用科学、系统、理论的分析方法,依托学院已有的组织体制与机制体系,从高职院校、企业、行业特点三个层面,采取调控、新增、完善、整合等措施,重点围绕实施“三三” 导师团队制的组织机构、体制建设、工作运行机制、质量监控机制、信息反馈机制以及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并通过市场营销类专业试点实践检验实施效果,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机制的设计。

二、导师团队人才培养机制的主要目标

构建完善的校、企、行业信息互通、全程参与、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新体制,保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有效与顺利开展;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突出实习学生能力培养、企业新员工技能需求等具体实践任务,更好地帮助实习学生在培养期内实现角色转换,帮助企业新员工尽快上岗、熟悉工作;制订校、企、行业导师的聘用标准、聘用程序,明确导师、导师团队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理论导师、企业导师、行业兼职导师的导学、导能与导业功能,保障“三三” 导师团队制的顺利实施;建立科学的人才质量评价机制和信息反馈系统,提升三三导师团队制的自适应、、自优化、自完善功能。通过机制设计,保障人才培养机制创新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体现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同时帮助企业提升新员工的理论水平及的综合实力。

三、导师团队人才培养机制设计的主要内容

2009年我院确定将导师制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现路径之一,并在部分专业试点实施后,就立即着手开始有关机制设计。项目组成员就机制设计开展了大量调研和学习工作,其中重点学习了国外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机制设计,深受启发。借鉴发达国家尤其如德国人才培养机制设计的先进经验,在根据导师制的实施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学院体制机制的现状及我院机电职教集团的行业优势,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三三导师团队人才培养机制项目工作组就体制建设、工作运行机制、条件保障机制与质量反馈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机制设计。

(一)深化校企合作、完善体制建设

全面实施“三三”导师团队制人才培养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协调和不断创新完善体制建设。

在体制建设方面,学院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依托广东机电职教集团和广东机电行业协会,调整和充实了学校其下设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了校企双方在人才共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紧密合作的更加完善的新体制,为此我校校企合作处特制定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企业主导实习学生管理办法》等规定,同时制定并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校企合作技术研发项目实施办法》等10多项系列配套机制,为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提供机制保障。

1.整合现有广东机电职教集团资源,继续将政府主管单位、行业协会、工业园区、企业和学院各方代表纳入我院机电职教集团董事会成员队伍,利用董事会成员单位在经济社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质资源,构建“政、企、区、校共发展”办学新机制,政府协调广东机电职教集团董事会成员各方关系、整合优质资源向学院倾斜,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学院大力支持。

2.利用已有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三三人才培养机制和专业建设的参谋、咨询、协调和监督的基本职能,对专业建设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师资建设规划、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深入研究校企双方的资源共享、订单式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学生就业、企业员工培训、企业文化建设等相关问题。

(二)着力推行“三化运行”,完善运作管理机制

建立培养系统化、能力层次化、导师团队化的运作机制,提高三三导师团队制人才培养机制的质量,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提供科学有效的机制保障。制定和完善了《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工作室开放机制》、《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1毕业实习报告(论文)管理规定》、《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实习管理 办法》等10余项系列配套制度,以此保证机制有效运行。

1.强化过程管理,培养阶段系统化

对学校而言,三三导师团队制人才培养方案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对学生所学专业课程体系与结构、教学安排等进行的总体设计,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石;对企业而言,新员工需要尽快了解企业文化、熟悉岗位技能,掌握专业知识和岗位工作技巧,这是导师需要尽快解决企业新员工能胜任工作岗位的问题。因此,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根据学院三三导师团队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夯实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实施的基础。

(1)导师培训学习阶段:该阶段做为员工入职进行培训的过程,导师对新员工实行理论培训及岗位技能知识培训,培训时间为1个月。

(2)导师对口帮扶阶段:该阶段为导师带领新员工一起拓展业务、深入岗位进行实践操作,指导时间为5个月。

2.能力培养层次化,注重团队管理

第一层次:导学(引导学生、企业新员工如何去学习企业文化、理论知识、基本工作技巧)。该阶段理论导师需要完成 “导学”的主要工作及团队管理建设,培养学生、企业新员工结合工作岗位深化学习专业理论,引导学生、企业新员工融入公司团队。

第二层次:导能(提升学生、企业新员工专业技能水平,指导学生、企业新员工熟悉岗位技能)。该阶段企业导师主要以“导能”为主要工作,提升学生、企业新员工专业技能水平,指导学生、企业新员工掌握新岗位技能及管理水平。

第三层次:导业(指导学生、企业新员工进行职业规划、人生定位,目标是培养成行业精英)。该阶段行业导师主要以“导业”为主,指导学生、新员工进行职业系统规划、认识行业前景,全面提升学生、企业新员工的综合职业能力(核心能力),并后续跟踪解决学生、企业新员工在岗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引导其成长为一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最终目标是成为行业精英。

(三)健全导师质量保障机制,确保模式落地实施

健全导师团队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导师团队的导学、导能、导业的“三导”功能。深化校企合作,理论导师由符合条件的院内教师担任,企业导师由与我院机电职教集团所属公司或企业技师、管理人员等担任,行业导师则由本行业富有经验的其他外企高层管理人员、行业协会领导来兼任,组成学院、企业、行业共同参与的导师团队。通过制订导师的任职标准、选聘程序、工作职责、工作流程等,确定导师的教学指导说明书,充分发挥三位导师的导学、导能与导业功能,使每一位企业新员工(实习学生)都能发挥个性特长,得到充分指导,得以全面发展。

1.健全“导师团队”培养机制,建设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能力突出、责任心强的导师团队。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为导师团队制的实施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从源头抓起,导师要实施自愿、优化的申请原则,学校、企业要对导师实施绩效考核。导师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新员工的基本素养及岗位胜任能力,为此校、企、行业协会共同制定了学校理论导师的 “企业顾问”机制、公司企业导师“访问学者”机制、协会行业导师的“职业专家”机制,校、企、行业三方对新员工实施立体培养。

2.建立“导师团队”考核机制,强化绩效管理、过程控制。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团队导师工作考核办法》,保障和鼓励校内理论导师和企业导师、行业导师共同参与、相互配合,促进企业新员工(实习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继续扩展广东机电职教集团董事成员,拓展实习、实训基地规模和充分发挥学校“校企合作处”工作力度,为导师团队机制实施提供保障。导师团队制的实施对学校、企业的实训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在原有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结合导师团队制试点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的推广经验,深入研究其他专业试点的可行性及共性,充分利用广东机电职教集团的现有企业资源挖掘其他可用社会资源,根据专业特点与校、企、行业共建相结合的原则,按照“任务目标性、培养针对性、管理团队性”的人才机制建设思路,建成一批能满足实习学生校外业务实习、顶岗作业、教师实践锻炼的校外实训基地;建成一批集人才培养、企业培训、技术研发于一体的校、企、行业合作共享型实习、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邱国玉等.在我国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9):25-27.

团队培养与管理第7篇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速向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轨道转型,高层次人才日益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其中,研究生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长期以来,研究生培养质量也是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关注的焦点之一。 

构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是保障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国外高校研究生的培养广泛采用健全而科学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以确保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监控体系主要包括管理系统、评估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该监控体系基于单导师制,从管理层面、导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监控,比较全面的涵盖了研究生培养的所有环节。 

二、导师团队制 

在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单导师制的局限性日益凸现,导师团队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成为新时期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客观需求。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以每年27%的速度迅速膨胀,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我国有15.7%的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在10人以上,近1%的导师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在20人以上,有的甚至达到30人。每位导师的精力有限,指导研究生人数过多,分配给每位研究生的时间不足,对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一位导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长期固定跟随一位导师学习不利于研究生学术视野的扩大,容易阻碍其创新能力的提高。团队合作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该趋势必然对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产生重要影响。此外,导师团队的建立,有利于研究生形成创新的研究成果、提高研究生的合作能力,也有利于攻克大型的课题。因此,基本可以断定,导师团队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也是未来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重要趋势。 

构建基于导师团队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开发基于导师团队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信息化监控模块并进行实践应用、获取基于导师团队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信息化监控基础数据和管理经验对于未来基于导师团队制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信息化监控模式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解决目前研究生扩招所带来的单导师制对研究生培养的局限性。研究生扩招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解决研究生扩招与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之间的矛盾,国内人才培养机构和研究学者对导师团队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和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有关基于导师团队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方面的理论及实践的文献和成果报道。 

三、研究基础 

1.学校鼓励并实践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基于团队导师的研究生培养基础扎实,鼓励以团队方式开展科研课题。各研究生培养学院分别以研究室、技术中心等为单位,通过相近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员自由组合的方式形成科研团队并在该方面已进行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的尝试,从而为基于团队导师研究生培养质量信息化监控的探索和实践课题的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2.实现基于团队导师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的信息化硬件条件优良。目前,重庆邮电大学的研究生培养已普及研究生培养信息化管理系统(OA系统),该系统可实现研究生招生录取、日常管理、课程选修、学位培养、导师管理等多个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和监控,并且该系统具有开放式接口,用户可根据需要进行功能模块添加和二次开发。学校建有万兆双冗余骨干、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覆盖全校所有区域、全网支持IPv4/IPv6双栈的校园网络。此外,学校已建成了“云计算与云服务研发平台”和“智能计算终端系统设计与集成测试实验室”,形成了集云、端技术于一体的学科优势实践平台。重庆邮电大学现有关于研究生培养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学校强大而便利的网络和平台为本课题基于导师团队研究生培养质量信息化监控探索与实践的开展提供了优良的硬件支撑。 

四、导师团队为基础的培养质量信息化监控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