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合同管理的关键点(合集7篇)

时间:2023-05-28 09:31:09
合同管理的关键点

合同管理的关键点第1篇

关键词:危险源控制;质量管理体系;关键控制点分级控制

随着企业管理理论、管理艺术日趋成熟,各种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的不断引入并交叉应用,形成鉴戒、拓展、移植应用的新形势和新气象。基于此,为了提升企业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效率、效果,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竞争力,陕西中

烟对企业质量、环境以及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进行了资源整合,建

立了综合管理体系,在建立、优化综合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加强

了体系之间的模式互溶和有益贯通,使得不同体系的优秀管理方法也开始有了实践性、实质性的探索与应用。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它与ISO9000和ISO14000等标准规定的管理体系一并被称为后工业化时代的管理方法。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策划的重要要素,直接影响着企业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管理方案、运行控制以及监视测量等的实施和运行,所以是将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绩效与管理连接起来的重要环节,也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基础。危险源控制模式,是通过从各活动、区域识别存在或潜在危险源,对这些危险源进行分级制定措施,以达到用有限的时间、精力控制关键。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坚持求真务实、以学促用、学用结合原则,有益借鉴危险源的控制思路来提升质量体系的有效性,选取重要质量体系过程,确定质量体系关键控制点,对其进行分级制定措施,以实现对质量体系的有效管控。具体应用步骤如下:

一、确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过程

危险源控制模式的第一步是针对员工活动、部门管理的区域识别危险源,对质量体系关键控制点的管控思路也是一样,应先确定涉及的质量体系重要过程,陕西中烟已经按照质量、环境、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并根据企业实际对过程进行了识别,并在《综合管理体系手册》中进行了描述。

在实际探索应用中,企业所有过程可以归纳为三大过程:领导过程、顾客导向过程、支持过程,领导过程包括“战略规划”、“方针和目标的管理”、“组织机构与职责管理”等,顾客导向过程包括“针对顾客的调研和规划”、“产品设计和开发”、“订单/计划管理”、“采购管理”、“生产过程控制”、“市场营销”;支持过程包括“标准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设施”、“物流管理”、“监视、测量设备管理”等;顾客导向过程是企业管理的主线,领导过程和支持过程起到是一个支撑辅助的作用。

根据以上过程进行了分级识别,确定了168个末端过程需要加以控制,对于卷烟工厂来说,可以根据《综合管理手册》、《部门职责》确定需要重点控制的过程,同时可以考虑即使手册中未体现的质量体系重要活动,也应加入到梳理的范围,原则上手册中确定的归口及主控过程均应进行梳理,将这些过程作为提取质量体系关键控制点的对象。

二、梳理质量体系重要过程的标准化条件

质量体系重要过程梳理完毕后应对这些过程了解、学习,对确定出来的质量体系的重要过程梳理现用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了解各过程中涉及到的技术要求、管理要求、活动流程等内容。在梳理过程中发现过程存在标准缺失时,应同相关业务骨干进行讨论,必要时制定标准并纳入标准化管理;若梳理过程中发现标准不适宜,则应要求责任部门、标准化管理部门对标准进行修订或废止。例如,在对过程“C05-4-4许可品牌同质化管理”的梳理,涉及到的各层级的管理标准、技术标准有《卷烟品牌合作生产管理程序》、《联营品牌生产管理办法》、《白沙(硬)卷烟技术要求》、《红塔山制梗丝工艺标准》、《红塔山烟支卷制工艺标准》等。

工作实践证明,为了全面保障后续质量体系关键控制点的有效识别,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这些标准的要求、活动流程等进行详细了解与深入学习,做到条款了然于心,熟记熟诵。

三、质量体系关键控制点的识别与评价

危险源的识别是危险源管理的重要环节,重要危险源识别的遗漏将导致后续控制的方向性错误,质量体系关键控制点的识别也是同样,是要建立在对该过程相对了解的基础上,关键控制点的识别必要时组织各过程业务骨干进行讨论、确定。

为了提升管理的效率和效果,需要对质量体系关键控制点进行分级控制,分级不应太多,设置三个级别控制为宜,对关键控制点的分级评价可根据业务骨干经验判定,也可组织专业管理人员讨论确定,也可制定相应分级规定,评价的方式的选取应结合企业的实际而定。如对过程“C05-4-4许可品牌同质化管理”,结合梳理出管理标准、技术标准要求,识别的关键控制点有5个:①联营品牌产品质量一致性评价;②联营品牌评价存在问题的整改;③联营品牌产品质量的检验;④检验人员持证上岗;⑤联营品牌产品过程质量信息反馈。经评价,序号3、4为一级控制点,优先二级进行控制,序号1、2、5为二级控制点,优先三级进行控制。

四、对关键控制点有效监管应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对质量体系关键控制点所属的过程确定责任归口部门、涉及部门,并落实到部门责任岗位,责任岗位负责组织落实对关键控制点的监控、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和执行,通过对关键控制点的有效管控来实现提升整个过程的运行绩效。同时规定管理部门、管理岗位监控要求,如:一级关键控制点要求每次质量体系审核、部门季度自查应全面覆盖;二级关键控制点要求每次质量体系审核应抽样,部门季度自查应全面覆盖;三级关键控制点要求部门季度自查年度内至少覆盖一次。通过最终确定后的质量体系关键点及其控制要求应及时传达相关责任岗位。

必要时,对关键控制点制定相应的目标、方案。通过对过程日常运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下达整改要求,对整改效果进行验证,实现对过程的PDCA循环管理。对于某些难以整改的问题必要时建立课题或管理方案,通过现状调查确定适宜的目标,成立课题攻关小组,进行原因分析,针对主要原因制定相应措施。

附表:延安卷烟厂质量体系过程梳理表(部分)

备注:关键控制点实行分级控制,重要程度依次为:一级(加粗标注)>二级(加下划线标注)>三级(未标注)。一级关键控制点每次质量体系审核、部门季度自查应全面覆盖;二级关键控制点每次质量体系审核应抽样,部门季度自查应全面覆盖;三级关键控制点部门季度自查年度内至少覆盖一次。

参考文献:

合同管理的关键点第2篇

关键词:拓扑;SNMP;轮询;生成树

中图分类号:TP393.07

当前,互联网在我国发展非常迅猛,人们习惯于利用网络管理系统(NMS)来管理各种intranet,如城域网、园区网、校园网、企业网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其提出的网络管理框架(ISO74984)中把网络管理功能分为五大部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安全管理、计费管理。NMS系统的高效与否主要取决于其以网络拓扑图为操作核心的管理子系统和以故障侦测为核心的故障管理子系统。对于网络拓扑的生成,主要研究网络节点间的关系和布局的问题[1-2],对于网络故障管理,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快速、准确的获知故障节点并触发告警的问题。本文针对传统网络故障管理所采用的全部节点轮询的做法的盲点,提出一种基于网络节点拓扑关系的策略轮询算法,它借鉴拓扑图自动布局的相关算法,将所管理的网络节点分成两组,一组为关键节点组,一组为叶子节点组。关键节点组的每个节点出现故障都会影响到普通组中的网络节点,在故障管理轮询时先进行关键组的轮询工作,一旦发现关键组中的某个网络节点故障,则可同时对其所影响到的普通组内的网络节点触发故障报警而不需要再去轮询,这样既可以大幅度的提高轮询效率,提高故障管理的时效性,又能最大限度的节约轮询所占的网络资源、避免重报、误报率。该算法比较适合中大型园区网的故障告警管理。

1 故障检测算法的研究现状

从被管理设备中收集数据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主动轮询(polling-only),另一种是基于中断(interrupt-based)自陷方式[3]。由于当有异常事件发生时这种基于中断的自陷方式需要系统资源,如果自陷必须转发大量的信息,那么被管理设备可能不得不消耗更多的时间和系统资源来产生自陷,从而影响了它执行主要的网络管理的功能,尤其是当几个同类型的自陷事件接连发生,大量网络带宽可能将被相同的信息所占用,例如当网络发生网络拥挤问题的时候,因此,通常网管系统都采用通过管理站,从被管设备主动轮询收集数据来监视被管设备状态,根据故障管理轮询的时间间隔,传统轮询算法大致分为两大类:固定时间间隔的常规轮询和可变时间间隔的动态轮询[4]。固定时间间隔轮询算法主要研究的是在固定时长的情况下如何提高轮询效率,比较有代表的有:基于广播SNMP并行轮询算法[5]、采用嵌入马尔可夫链和概率母函数的轮询算法和移动轮询算法[5];动态轮询算法主要研究的方向是根据监控设备的某些工作状态通过动态调整轮询时间间隔的方法来实现提高轮询效率,其中有代表性的算法有:根据网络设备性能参数值的变化动态调节轮询间隔时间的智能轮询算法[6]、根据 SNMP轮询和事件通知获得的网络状态数据,通过预测发生告警的可能性来动态调整轮询间隔的动态算法和根据故障征兆参数值的时间属性,使用离散傅立叶变换将参数值分解为不同频率的正弦函数,进而根据系统预先设定的各参数故障告警阈值,决定使用分解得到的最大或最小频率作为轮询间隔的动态算法[7]。

2 传统故障检测算法的主要问题

不论是常规的等长间隔的算法,还是利用监控对象的某些参数来动态调整轮询间隔的动态,轮询算法都是把所监控对象作为同一平面层次的对象进行考察的,而实际上被监控的网络结构千差万别,其监控的节点相互之间的拓扑关系往往是相互影响的,实际情况常常会出现其中某一关键设备故障,从而影响其他一些节点故障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上述轮询算法中都会造成故障误报和浪费资源。

3 算法描述

本算法正是基于传统轮询算法对这一现象的盲点,提出了将所监控的网络节点按照节点间的相互关系层次化,将自身健康与否能直接影响到其他节点正常工作的节点称之为关键节点,其他出现故障不会影响到别的节点的节点称之为叶子节点,在设计轮询算法时,按照先轮询关键节点后轮询叶子节点的顺序进行轮询,当发现某个关键节点出现故障时,根据该关键节点和叶子节点的关系就可以直接跳过对该关键节点所影响的叶子节点的轮询,这样既能大幅提高故障发现的效率,又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轮询所占用的系统资源,当然还有助于网管人员分析解决问题。

4 算法实现

4.1 算法思想

本算法假定已经存在所管理域内的网络设备信息,并假定网管系统为基于Internet的IP网管,系统中的IP节点是唯一的。具体算法设计实现:

(1)假设已有网络管理系统中的所有管理节点全集合U;

(2)首先要找出所管理域内的关键点集合K,以及叶子节点集合T,满足K∪T=U;关键点的选择可以根据多重条件来自定义,比如,网关IP、路由器环回地址IP,以及路由接口IP等。本算法考虑使用网关IP和路由器环回地址IP作为关键节点的选择标准。标准之间是或的关系,理论上关键点的覆盖面越广、越具有代表性,其算法的效率就越高;

(3)找到关键点集合K中的每个关键点ki以及他们的影响叶子集合A;

(4)上述集合满足:K∪T=U;

(5)故障轮询启动,首先顺序轮询关键点集合K,如果其中某个关键点ki出现故障,且其所影响的叶子中不含有关键点元素,则叶子集合T=T-A,如果关键点间出现相互影响的情形,需要对A和K两个集合进行比对,如果有相同,则需要将这个相同的元素作为关键点处理,直到没有出现相互影响的关键点;

(6)如果ki正常,则继续依次轮询关键点集合K,直到关键点集合K轮询完全;

(7)继续依次轮询T直到此集合的每个叶子节点全部轮询完全;

(8)固定时间间隔,重新启动轮询。

4.2 算法实现

(1)首先初始化网络拓扑结构,对网络拓扑结构进行生成树树遍历,分离出关键节点和叶子节点集合。采用Prim算法来遍历网络拓扑图,将网络拓扑图看成一个无权,无向图,以NMS系统检测点为根节点,求解网络拓扑最小生成树,从而分离出叶子节点集合T和关键点集合K,并满足K∪T=U,U为全部须监控网络节点集合。具体生成树算法不再累述。

图1 典型的网络拓扑结构

(2)轮询遍历关键节点和叶子节点,对于故障节点及时触发报警。其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轮询流程图

基本轮询过程描述如下:

for(i=0,i

{对关键节点集合K中的关键节点进行遍历轮询;

If(ki is ok ?){执行循环体,继续轮询下一个Ki}

Else{

对关键节点ki以及ki的影响节点结合A触发故障报警;

重新赋值关键节点集合K和叶子节点T

K=K-ki-A;//由于关键节点ki的影响节点集合不但包含叶子节点,还可能包含其他关键节点。

T=T-A;//缩小叶子节点集合的轮询范围。

}

for(i=0,i

{If(Ti is ok ?){next;}

Else {触发报警;}

}

(3)对于关键节点的影响节点集合的确认可以通过以监测节点为原点,叶子节点为目的地址进行traceroute路由跟踪以及读取SNMP路由表项信息分析得出。

4.3 算法分析

此算法从网络拓扑节点间的逻辑关系为出发点,通过将网络拓扑以监控点为根节点做生成树分析,并结合两点之间的路径信息和SNMP库中的路由表信息,找到自身故障不影响其他节点的集合,称之为叶子节点集合,找到自身出现故障同时会影响其他网络节点的节点集合,称之为关键点集合。这样在做故障轮询管理时一旦发现某个节点出现故障,如果该故障节点为关键节点,则对受其影响的节点包括叶子节点和某些关键节点在下次故障轮询时只要此关键节点故障未恢复,则不再轮询,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轮询速度,提高故障管理效率,同时也能有效的避免重复报警,有利于管理员把精力放在主要的关键点故障处理上。

4.4 算法仿真测试

上述算法已在BSD系统上通过Perl语言编程实现,并获得了良好的结果,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图3 实验网络拓扑

图3是本文的测试环境,图中1-14是被监测网络节点,包括了路由器、交换机。另外,又分别选择了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校园网和宁波市教育科研城域网做了实际环境的部署测试,其测试结果如下:

表1 本算法与传统顺序轮询效率对比表

实验环境 理工校园网 教育城域网

顺序轮询一次时间 60S 300S 600S

本算询一次时间 60S 180S 300S

由该表可以看出该算法对于大型园区网效率提高明显,尤其是对星型拓扑结构的网络故障报警体现的效率最高,在实际测试时,传统轮询在网络状态不稳定比如多处节点故障的情况下效率下降明显,而本算法在此种情况下体现出理想的快速高效。但是在环形较多的复杂网络环境下有一定的误报率,主要是需要进一步提高分析核心冗余节点间互相依赖关系的效率。

5 结束语

该算法仅从网络节点间的拓扑关系入手对网络故障报警效率进行了改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传统故障动态轮询算法已经做了深入研究,比如固定时长的嵌入马尔可夫链和概率母函数的轮询算法以及动态调整轮询间隔动态轮询算法,因此我们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将放在如何结合传统的故障报警算法以对该算法进行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1]AHN B,AHN S,CHUNG J.Topological- order based dynamic polling scheme using biconnected component computation[J].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2004(02):275-282.

[2]吕斌斌,包震斌,张明乐.基于SNMP协议的网络拓朴发现算法分析[J].信息网络安全,2012(01):46-49.

[3]张振国,林卫明.SNMP管理信息库的移动轮询[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03):338-339.

[4]Stallings W.SNMP and SNMPv2 the infrastructure for network management[J].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1998(03):37-43.

[5]程春玲,崔国亮,隋宗见.基于广播SNMP的网络管理并行轮询算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12):4711-4713.

[6]张新,常义林,孙方涛,一种改进的网络故障监测算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03):416-417.

[7]崔中杰,胡昌振,唐成华.网络安全设备故障管理中智能轮询策略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7(11):126-128.

合同管理的关键点第3篇

关键词: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管理

中图分类号:TL372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石油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石油化工生产系统一般是由多个化工设备相连接而成的,而化工设备中的大型机组均为化工生产系统中的关键设备或者核心设备,生产原料从一端设备进入,经过中间设备的反应,产物从另一端的设备产出,这种连续性的大生产一方面促进现代石油化学工业的不断进步,另一方面考验着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管理。在石油化工建设过程中,如果化工设备的安装管理不到位,不能及时的发现安装过程中的问题,就会影响工程建设的进度,或者设备无法安装完成,但因为质量存在缺陷而不能正常运行,必定给石油化工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的有效控制与管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特点

从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实践来看,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对其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但是关键设备实际交付与安装调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管理方面的问题,而且多数问题都没有第一时间发现。由于多数问题没有及时的发现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对关键设备甚至石油化工项目建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调查显示,部分关键设备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施工质量管理问题,可是这些问题在验收过程中却完全没有发现,因此也就失去了向对方请求赔偿的权益,导致石油化工企业遭受非常大的经济损失。基于此,笔者就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过程中的一些特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谈一下看法:

1、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的周期通常都比较长。关键设备安装过程中会耗费很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对于一些大型或超大型的设备而言,其安装过程中一定会消耗掉很长的时间,这主要是因为设备安装过程中了交叉作业的机会很多,通常要众多专业施工组织之间的有效配合与相互协作。

2、关键设备实际安装过程中,通常会涉及仪表安装、机械构造以及相关的土建工程等,这些施工单位、监理方、生产商家以及相关的安装设计单位,都应当积极参与到协作过程中来,所以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总是表现出极强的综合性。

3、对于石油化工关键设备而言,由于其具有非常高的技术含量,加之实际施工安装和调试操作程序相对比较复杂,因此在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过程中一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与此同时,石油化工关键设备购买合同经常也会牵涉到对外贸易方面的内容,当该贸易合同形成以后,自然也就会涉及到一笔非常大的金额。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涉外合同双方之间的争议解决途径与国内普通买卖合同的解决方法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性,因此发生了涉外合同纠纷问题时,处理过程中将耗费很多的时间,并且可能会对整个石油化工项目建设及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关键设备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管理要点分析

从实践来看,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管理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管理要点:

1、关键设备安装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

参与关键设备的安装及管理人员应当对施工技术及设计图纸意图进行全面的解读和掌握,并对安装合同及技术材料全面把握;同时还要对合同中的供货范围、交货条件以及货物的质量标准进行把关,并对照检测报告、安装说明和运转记录等,对验收管理、安装和调试等做好准备工作。

2、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首先要做好关键设备安装质量管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要建立健全安装管理组织机构,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安装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建立安装管理项目部、具体工程施工大队以及操作班组等安装质量管理体系,同时还要配备专职的管理人员。通过以上途径和方法,可以实现对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过程的全方位管理与控制;第二,关键设备安装工程的监理人员应当对关键设备安装全过程实施超前质量控制与管理,亲自深入到施工现场,以保证设备安装的质量和进度,同时还要认真做好相关安装施工工序的质量检查,尤其是每一个安装工序都要处于动态检查范围之内。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对每种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如果发现存在问题,应当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和处理。

其次,要认真做好关键设备安装队伍建设与管理工作。石油化工关键设备的自我特点,决定着对设备安装队伍的要求一定要非常的高,安装队伍中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有过硬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不仅具有相关的安装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能够看懂设计图纸并依图纸之内容安排施工操作。在实际安装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对于实践中所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在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过程中,应当对施工队伍加强管理与控制,并按照石油化工关键设备的实际操作要求进行作业。同时,还要注意对关键设备安装队伍的管理与监督,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些可行合理的制度规范。

3、在关键设备安装之后,需要注意的管理事项

当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完成,相关的附属装置也安装到位以后,要对整个系统进行严格的检测,看其是否与规定的要求相符合。同时还要对仪器是否到位进行检查,当能源与相关材料准备完成以后,再严格按照一定的顺序对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检测。

四、关于加强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控制与管理的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对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管理过程中的一些特点和安装要点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加强石油化工关键设备的安装管理与控制,使安装管理工作更上一个台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首先,应当做好关键设备验收和技术交底。从实践来看,做好关键设备的安装管理工作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注意管理设备验收工作,即设备出厂时的验收与用户验收。关键设备出厂之前的验收活动,主要是指厂家在研制完成以后,对关键设备制造与装配状况进行的严格检查,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够深入到安装现场对其性能进行实地检测。如果检测过程中存在着质量问题,那么就要将问题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及时和该设备的生产厂家进行沟通。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关键设备需要工厂验收的主要目的是对该设备的实际应用状况进行全面的检测,这对于防止以后出现问题而难以解决或造成经济损失非常重要。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当将开箱检测与工厂里的检测合并在一起,例如,设备到位后买方要及时和生产厂家、商检局和保险公司等单位进行联系,共同参与到验收过程中来。一方面要对关键设备的外包装进行严格的检查,如果发现有破损现象,即刻进行开箱检验,对关键设备进行详细地检查,看其是否完好无缺;另一方面是开箱验收,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根据设备装箱清单上的数量标准,与实物进行认真的对照和核查,尤其要注意关键设备的外观质量,并对检查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参与验收人员都要在记录单上签字。

对于安装管理技术交底而言,实质上就是对石油化工项目建设中的关键设备安装操作方案的具体化,一般其内容主要包括关键设备的施工方式和方法、安装质量检验标准以及安装过程中的其他注意事项,并针对这些问题及时找出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法。技术交底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确该怎么做、由谁来做和什么时候去做。例如,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时,经常会出现高、低压两种系统,实践中总是因交底不彻底而导致高压系统中的法兰连接垫片承压能力严重降低,最终导致返工或重新换上新的法兰垫片,这就造成了非常大的人力浪费和经济财产损失。

其次,笔者建议要不断提高设备安装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加强与涉外合同对方的交流与协作。随着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不断发展,实际运行过程中所使用的管理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而加强设备安装管理与控制的核心在于人,最重要的就是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作为一名合格的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管理人员,最基本的就是要掌握关键设备安装知识和相关技巧,同时还要有较为丰富的安装操作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关键设备安装的质量,才能减少成本的投入。

加强与涉外合同对方的交流与协作,对需要进口的关键设备应当严格按照涉外合同上的约定;实际安装与调试过程中,应当要求外商派专门的技术人员到达安装现场,并对安装工作进行现场指导。此时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一定要根据安装现场的工况,事先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设备安装施工进度控制方案,并做好外商专家入场前的指导和协调工作,对安装现场所获得的原始技术资料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分析与研究,积极做好安装准备工作;第二,当涉外合同外商派来的技术专家到达安装现场以后,应当与其进行细致的交流,尤其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双方在协商之后确定具体安装与调试的时间。此外,还要定期在关键设备安装现场召开会议,对安装活动进行及时的经验总结。由于关键设备安装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应当对每天的操作活动事项及相关内容以及安装进度等问题,并进行中英文记录,由双方代表签字确认:在关键设备安装与调试过程中,应当组织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及时到安装现场接受培训,对于发现的问题或者疑问要及时提出来,并将其解决方法记录在案,以备日后能够顺利地安装和操作。此外,还要建立健全石油化工关键设备维护和养护方案,特别是关键设备的安装管理,一定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条件制定日常的检查与维护管理制度。同时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需要说明的是:一项制度真正落实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其存在的价值,所以应当将以上管理制度真正的落实到实处。

五、结束语

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的控制与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它涉及到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管理制度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才能保障石油化工企业的持续、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勇瑞:《浅谈石油化工安装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广东化工》,2010年05期

[2] 周长青:《浅析石油化工关键设备的安装管理》,《科技风》,2011年24期

合同管理的关键点第4篇

关键词: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控制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TE68 文献标识码:A

社会经济的发展给石油化工产业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非常严峻的调整,因此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管理制度创新,尤其是关键设备的安装管理与控制。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有效控制与管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特点

从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实践来看,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对其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但是关键设备实际交付与安装调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管理方面的问题,而且多数问题都没有第一时间发现。这是由于多数问题没有及时的发现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会对该关键设备甚至石油化工项目建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调查显示,部分关键设备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施工质量管理问题,可是这些问题在验收过程中却完全没有发现,因此也就失去了向对方请求赔偿的权益,导致石油化工企业遭受非常大的经济损失。基于此,笔者就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过程中的一些特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谈一下看法:第一,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的周期通常都比较长,关键设备安装过程中会耗费很多的人力资源、物力以及财力等。对于一些大型或超大型的设备而言,其安装过程中一定会消耗掉很长的时间,这主要是因为设备安装过程中通常要众多专业施工组织之间的有效配合与相互协作,这就导致了交叉作业的机会明显增加。第二,关键设备实际安装过程中,通常会涉及仪表安装、机械构造以及相关的土建工程等,这些施工单位、监理方、生产商家以及相关的安装设计单位,都应当积极参与到协作过程中来,所以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总是表现出极强的综合性。第三,对于石油化工关键设备而言,由于其具有非常高的技术含量,加之实际施工安装和调试操作程序相对比较复杂,因此在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过程中一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与此同时,石油化工关键设备购买合同经常也会牵涉到对外贸易方面的内容,当该贸易合同形成以后,自然也就会涉及到一笔非常大的金额。根据我国现行法律之规定,涉外合同双方之间的争议解决途径与国内普通买卖合同的解决方法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性,因此发生了涉外合同纠纷问题时,处理过程中将耗费很多的时间,并且可能会对整个石油化工项目建设及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产生巨大的影响。

2关键设备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管理要点分析

从实践来看,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管理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管理要点:

第一,关键设备安装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参与关键设备的安装及管理人员应当对施工技术及设计图纸意图进行全面的解读和掌握,并对安装合同及技术材料全面把握;同时还要对合同中的供货范围、交货条件以及货物的质量标准进行把关,并对照检测报告、安装说明和运转记录等,对验收管理、安装和调试等做好准备工作。

第二,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首先要做好关键设备安装质量管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要建立健全安装管理组织机构,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安装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建立安装管理项目部、具体工程施工大队以及操作班组等安装质量管理体系,同时还要配备专职的管理人员。通过以上途径和方法,可以实现对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过程的全方位管理与控制;第二,关键设备安装工程的监理人员应当对关键设备安装全过程实施超前质量控制与管理,亲自深入到施工现场,以保证设备安装的质量和进度,同时还要认真做好相关安装施工工序的质量检查,尤其是每一个安装工序都要处于动态检查范围之内。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对每种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如果发现存在问题,应当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和处理。其次,要认真做好关键设备安装队伍建设与管理工作。石油化工关键设备的自我特点,决定着对设备安装队伍的要求一定要非常的高,安装队伍中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有过硬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不仅具有相关的安装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能够看懂设计图纸并依图纸之内容安排施工操作。在实际安装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对于实践中所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在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过程中,应当对施工队伍加强管理与控制,并按照石油化工关键设备的实际操作要求进行作业。同时,还要注意对关键设备安装队伍的管理与监督,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些可行合理的制度规范。

第三,在关键设备安装之后,需要注意的管理事项。当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完成,相关的附属装置也安装到位以后,要对整个系统进行严格的检测,看其是否与规定的要求相符合。同时还要对仪器是否到位进行检查,当能源与相关材料准备完成以后,再严格按照一定的顺序对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检测。

3关于加强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控制与管理的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对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管理过程中的一些特点和安装要点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加强石油化工关键设备的安装管理与控制,使安装管理工作更上一个台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首先,应当做好关键设备验收和技术交底。从实践来看,做好关键设备的安装管理工作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注意管理设备验收工作,即设备出厂时的验收与用户验收。关键设备出厂之前的验收活动,主要是指厂家在研制完成以后,对关键设备制造与装配状况进行的严格检查,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够深入到安装现场对其性能进行实地检测。如果检测过程中存在着质量问题,那么就要将问题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及时和该设备的生产厂家进行沟通。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关键设备需要工厂验收的主要目的是对该设备的实际应用状况进行全面的检测,这对于防止以后出现问题而难以解决或造成经济损失非常重要。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当将开箱检测与工厂里的检测合并在一起,例如,设备到位后买方要及时和生产厂家、商检局和保险公司等单位进行联系,共同参与到验收过程中来。一方面要对关键设备的外包装进行严格的检查,如果发现有破损现象,即刻进行开箱检验,对关键设备进行详细地检查,看其是否完好无缺;另一方面是开箱验收,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根据设备装箱清单上的数量标准,与实物进行认真的对照和核查,尤其要注意关键设备的外观质量,并对检查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参与验收人员都要在记录单上签字。

对于安装管理技术交底而言,实质上就是对石油化工项目建设中的关键设备安装操作方案的具体化,一般其内容主要包括关键设备的施工方式和方法、安装质量检验标准以及安装过程中的其他注意事项,并针对这些问题及时找出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法。技术交底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确该怎么做、由谁来做和什么时候去做。例如,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时,经常会出现高、低压两种系统,实践中总是因交底不彻底而导致高压系统中的法兰连接垫片承压能力严重降低,最终导致返工或重新换上新的法兰垫片,这就造成了非常大的人力浪费和经济财产损失。

其次,笔者建议要不断提高设备安装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加强与涉外合同对方的交流与协作。随着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不断发展,实际运行过程中所使用的管理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而加强设备安装管理与控制的核心在于人,最重要的就是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作为一名合格的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管理人员,最基本的就是要掌握关键设备安装知识和相关技巧,同时还要有较为丰富的安装操作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关键设备安装的质量,才能减少成本的投入。

加强与涉外合同对方的交流与协作,对需要进口的关键设备应当严格按照涉外合同上的约定;实际安装与调试过程中,应当要求外商派专门的技术人员到达安装现场,并对安装工作进行现场指导。此时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一定要根据安装现场的工况,事先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设备安装施工进度控制方案,并做好外商专家入场前的指导和协调工作,对安装现场所获得的原始技术资料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分析与研究,积极做好安装准备工作;第二,当涉外合同外商派来的技术专家到达安装现场以后,应当与其进行细致的交流,尤其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双方在协商之后确定具体安装与调试的时间。此外,还要定期在关键设备安装现场召开会议,对安装活动进行及时的经验总结。由于关键设备安装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应当对每天的操作活动事项及相关内容以及安装进度等问题,并进行中英文记录,由双方代表签字确认:在关键设备安装与调试过程中,应当组织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及时到安装现场接受培训,对于发现的问题或者疑问要及时提出来,并将其解决方法记录在案,以备日后能够顺利地安装和操作。此外,还要建立健全石油化工关键设备维护和养护方案,特别是关键设备的安装管理,一定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条件制定日常的检查与维护管理制度。同时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需要说明的是:一项制度真正落实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其存在的价值,所以应当将以上管理制度真正的落实到实处。

结语

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的控制与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它涉及到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管理制度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石油化工关键设备安装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才能保障石油化工企业的持续、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长青.浅析石油化工关键设备的安装管理[J].科技风,2011(24).

[2]赵庆松.石油化工关键设备的安装管理策略[J].价值工程,2012(01).

[3]王志伟.石油化工关键设备的安装管理研究[J].科技资讯,2009(26).

合同管理的关键点第5篇

1.1关键链的概念Goldratt在《关键链》一书中将关键链定义为:在资源约束下,用最短时间完成项目。此目标决定了项目进程中的瓶颈是该项目的各条路径中,时间最长的那条路径——关键链。吉罗德·肯德尔认为,项目的关键链是由相互依存的任务所组成的最长链条,这一链条既要考虑任务的依存性,也要考虑资源的依存性。刘士新教授认为,所谓关键链是考虑工作执行时间和工作间紧前关系约束,以及工作工作间的资源冲突后,所形成的制约项目周期的一个工作序列。马国丰将关键链定义为:在一个项目体系中,如果不考虑不确定因素对它的影响,总存在一些对项目周期起直接制约的环节,这些环节连成一个步骤链。赵道致认为关键链就是有瓶颈工序组成的工序链,既考虑了工序间的技术约束条件,也考虑了资源约束条件,它的长短决定了整个项目工期的长短。李喆在文献中指出,各工序持续时间、紧前关系与资源供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项目总工期,这种相互作用导致一个或更多的工序序列决定了项目最早完工时间,这种序列即为关键链。从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出,虽然各界对关键链的描述不同,但也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关键链不考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工序间逻辑约束和资源约束的共同作用下,组成项目最长工期的工序集合。

1.2缓冲的概念缓冲的设置是关键链技术的核心和精华,体现了关键链理论“局部最优并非整体最优”的管理思想。关键链在项目进度管理中有以下三类缓冲:项目缓冲(ProjectBuffer,PB):关键链末端的缓冲时间,用来保证整个项目按时完成。输入缓冲(FeedingBuffer,FB):安置在非关键链与关键链的接口处的缓冲时间,用来保证非关键链按时完成,不会影响关键的进行。资源缓冲(ResourceBuffer,RB):资源缓冲并不耗费时间,是为了防止关键链受资源短缺的影响而设置的,只要资源要在关键链上进行分配,并且该关键链上的前序任务由不同资源完成,就要放置资源缓冲,目的是保证资源在其需要时随时可用,并保证资源在关键链任务提前开工的情况下可用。资源缓冲实质上是一种预警机制,通过及时合理的沟通,让资源供应方及时了解项目的最新进展,此保证资源能够及时到位。

1.3关键链的主要技术方法

1.3.1用50%概率的可能完成时间作为任务工期的估计。关键链采用50%概率的可能完成时间作为任务工期的估计将单个任务的风险因素放到关键链中的缓冲里考虑,以缩短工期估计。这主要是针对克服“5+5=13定律”和学生综合症而提出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滤掉工期计划中的水分,而且可以给工作人员以压力,以提高其工作效率。

1.3.2识别项目的各种约束条件,将关键链而不是关键线路作为项目的约束。在关键链里,资源约束同时间约束一样重要,通过约束理论来指导项目资源配置,以确定项目所受资源的约束情况,进而确定项目关键链。

1.3.3在关键链后设置项目缓冲(PB)。50%的工期估计是很容易出现延误的。在关键链后设置项目缓冲,将延误控制在预期的范围内。项目缓冲在项目计划中也以任务的形式出现,只是不需要任何资源。

1.3.4在任务链汇入处设置输入缓冲(FB)。为防止非关键链任务给关键链带来延误,在非关键链任务向关键链的汇入处设置输入缓冲。输入缓冲能消化汇入关键链的非关键任务所带来的延误。

1.3.5将缓冲作为控制和衡量项目进度的有效工具。关键链项目管理通过监控缓冲来评价项目任务链的实施业绩,并根据缓冲消耗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决策。在这个过程中,项目人员采用适当的时间间隔来监视项目缓冲和输入缓冲的情况。

1.3.6使非关键链任务服从资源约束的要求。传统关键线路法鼓励任务越早开始越好,从而减少项目延误风险。而关键链项目管理却要求非关键链任务越晚开始越好,这样可以延迟现金流支出,并避免多任务的影响,使人员能专注于少数的任务,减少工作干扰,使得后续任务得以顺利开展。

1.4关键链的特点WillyHerroelen和RoelLeus把关键链法与传统关键线路法进行对比后,对关键链方法的优点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并通过仿真试验将关键链方法的调度计划与分支定界算法产生的调度计划进行了对比分析。

2关键链在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的问题

虽然关键链技术在国外制造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对于该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研究,却处于起步阶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工作包持续时间估计在实际的建筑工程中,经常是根据工程量和资源分配来估计各工序的持续时间,然后结合施工合同、施工技术水平、环境等限制条件,确定工序的开工、完工时间,由于是事先估计,存在着不确定性。因为工序的持续时间的确定是由项目经理和相关有经验的项目工作人员共同制定的。应该说这种估计方法是基本合理的,若统一的用50%的时间估计对工作包实施“一刀切”,是不切实际也是不可行的。

其次,在建筑工程中,有很多工作时间是刚性的、没有任何缩减余地的。例如:项目招标公示时间,混凝土的养护时间等等,这类工作的时间由国家法律、行业标准等强制规定的,对于这类工作必须按照原定的工作时间进行,没有任何缩减的余地。而对于设计、招标文件的编制等“办公室”类的工作而言,其工作时间具有很大的弹性,时间缩减对于这类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不仅可以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大大缩短项目工期。

另外,还有一些工作时间是超出项目控制范围之外的,如项目前期的各类文件的审批工作等。这类工作时间是由项目外环境所决定的。对于这类工作时间,不但不能缩减,反而应给出足够的安全时间,以免延期对项目造成影响。

显然,现有的任何一种工作时间估计方法都不能同时满足以上三类工作时间估计的要求,必须要根据建筑工程项目不同工作包的时间弹性分别进行时间估计,给予不同的时间估计方法,这样才能使得制定的工期计划更符合实际。如何对不同性质的工作进行分类,分类后确定什么样的时间估计方法才是科学合理的,这些都是目前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2.2缓冲大小的确定缓冲的设置是关键链理论的核心内容。对于缓冲大小的确定,不能够简单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应该根据项目的特点,所出的环境,各工作包完成时的难易程度,任务完成者的风险偏好等角度综合考虑。项目管理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管理的过程,应该从整体的角度综合考虑,尤其是不应该忽视人的作用,应该将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应用于缓冲的确定过程中。这样得到的缓冲大小才能更加符合项目的实际,更具有可行性。

2.3资源约束关键链管理将资源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与工序逻辑关系同等重要的高度,并设有专门的资源缓冲来保证工序获得资源。资源,尤其是瓶颈资源在关键链管理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设置资源缓冲在适当的位置实质上就是在进行资源的均衡,以保证工序的顺利进行和项目各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关键链管理中,已经给出了如何利用项目中的瓶颈资源解决进度延迟的方法。

但目前关键链技术主要是针对单一资源下的项目管理,重点强调人力资源在项目进度中的安排,主要是偏重于数学优化模型的应用。这些数学方法虽然可以使得到的关键链较为准确,但在运用过程中需要使用者要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且数学模型运算复杂,在实际工程中并不具有实用性。如何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进行资源约束的编排与选择、如何将复杂的数学最优化进行简化处理使其更具有实际操作性,是关键链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

2.4缓冲在进度控制中的应用项目缓冲和输入缓冲都是时间段而非时间点,因此通过缓冲区间对项目进度进行监控是完全可行的。Goldratt对缓冲区的管理采用“三色”管理,将缓冲区三等分,分别用绿、黄、红三色表示。当缓冲消耗量在绿色区域时,项目运转良好;处于黄色区域时,应加强监控并初步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当缓冲已消耗至红色区域时,说明项目进度延期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必须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但在应用中,这种表示方式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为,当任务完成90%而消耗缓冲80%,和当任务完成20%而消耗缓冲80%,这两种情况所对应的风险等级是完全不同的,显然Goldratt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此,若想要通过缓冲区进行进度监控,就必须重新制定新的监控参数。2.5关键链的应用环境在工程项目中,涉及业主、总承包商、分包商、监理等多方,机构复杂,牵涉面广,各工序、子项目的完工时间通常都有严格的合同限制,一旦延误就可能遭受索赔;而关键链技术是起源于国外制造业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它和传统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其实施过程中必须提供适合于关键链自身特点的新的项目环境。但目前对关键链的研究都是以制造业为背景的,而对于其它领域的关键链项目环境缺乏相关的研究,这大大限制了关键链技术推广和应用。

3结论与建议

Goldratt在《关键链》一书中只介绍了关键链的主要思想和实施过程中的总体步骤,而对其理论基础的科学性以及实施步骤中的具体方法并未做深入研究。本文在分析我国建筑项目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关键链的核心技术、创建适合关键链应用环境等方式,使得关键链技术更加符合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使其在应用过程中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三方面:

3.1制定适合于建筑项目的关键链进度计划关键链技术作为网络计划技术的组成部分,在编制进度计划的过程中,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工作时间估计及其后续工作。因此,本文在以往项目进度计划编制方法的基础上,重点从适合于建筑项目的工作时间估计、缓冲位置及大小的确定、资源约束、关键链的确定方法这四个主要方面进行研究。

3.1.1工作时间估计根据建筑工程项目工作弹性的不同,制定合理的工作分类标准,并确定不同层次工作的时间消减额度,使得消减后的工作时间符合关键链技术的要求——在保持工作人员积极性的基础上,去掉各工作包的时间“水分”。

3.1.2项目缓冲及输入缓冲大小的确定缓冲大小是根据其所在链上去掉时间的大小确定的,根据风险聚合原理,缓冲时间不会大于链上各工作缩减时间之和,其大小应该与链上各个工作包的性质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本文在确定缓冲大小时的主要思想是:通过上述根据时间弹性对工作性质的分类,不同时间弹性的工作给予不同的权重系数,通过汇总链上工作包的权重系数来确定链上缓冲的大小。其中,研究的主要内容为:确定科学的符合不同工作类别的权重系数;确定(非)关键链上权重系数的处理方法;确定(非)关键链上缓冲时间的确定方法,使得最终得到的缓冲大小更加符合进度管理的要求。

3.1.3资源和资源缓冲与其它项目相比,建筑项目资源主要有两类特点:一是涉及资源种类繁多;二是有很多资源是通过外部供应商以合同的形式提供的,其可控性不高。因此,制定进度计划时如何估计这些资源需求,并将其与关键链进度计划相结合,是本文重点解决的问题。另外,如何通过设置合理的资源缓冲对资源进行有效控制也是本文阐述的主要内容。

3.1.4识别关键链通过上面对关键链技术的改进,其识别方法与制造业中的关键链确定方法有很大的不同。通过不同方法间的对比,本文将建立一套适合于建筑项目的关键链识别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关键链技术的建筑项目进度计划具体编制步骤。

3.2利用关键链对建筑项目实施有效的进度控制修正关键链缓冲区进度控制参数,将“已完成工作量”考虑到进度控制中,建立基于“已完成工作量”和“缓冲消耗量”两因素的新的进度监控参数,以达到准确监控项目进度的目的。

3.3创建适合于关键链技术的项目环境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构建关键链技术的新的项目环境:

3.3.1签订有利于进度控制的材料供应合同与企业内部门间关系不同,建筑项目中各合作方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合同进行联系和约束的。在关键链管理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确保资源能够及时到位,这就要求实施方在同材料供应商的谈判过程中,必须签订有利于材料进度控制的合同条款。如何在合同中反映关键链的主要思想,如何签订这样的材料供应合同,将是本文在这方面研究的主要内容。

3.3.2创建“接力赛”式的项目氛围关键链技术的成功运用需要用一种流程来牵引和指导,项目管理团队需要一种含有自我激励机制的项目氛围。本文提出一种“接力赛”式的项目氛围,即各任务完成人员在接到任务时必须全力完成任务,并迅速将完成的工作成果交付给下一任务完成人员。怎样才能实现这样的工作氛围是本文将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3.3.3建立适合关键链技术的绩效评估体系关键链管理要想发挥作用,必须有相应的绩效评估机制作为保障。本文通过区分不同时间弹性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各自的绩效评估体系,使得各工作包的完成人员能够适应关键链技术下的管理方式,以克服“学生综合症”和“帕金森定律”等因素的影响。

3.3.4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任何项目的成功都离不开良好的沟通。关键链管理在整个运作过程中始终需要良好的沟通,尤其是瓶颈资源的合理利用方面,更需要施工方与材料供应商之间的有效沟通;另外,项目经理通过缓冲区对项目进度进行监控过程中,也需要建立合适的沟通渠道,以保证项目在进度计划的控制范围之内。怎样建立以及建立什么样的沟通渠道才能满足关键链管理的这些需要,将是本文在这方面研究的重点内容。

参考文献:

[1]吴炜煜,岳媛媛.基于多维费用阵列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J].清华大学学报.2007.47(12):2095-2099.

[2]张浩,吴炜煜.基于合约事务的工程项目费用管理[J].清华大学学报.2005.45(3):293-296.

[3]Teicholz,P.M.(1987).“Currentneedsforcostcontrolsystem.”Projectcontrols:Needsandsolutions;Proc.,SpecialityConf.,ASCE,NewYork,N.Y.,47-57.

[4]Ibb,W.C.etc(1987).“Animplementationstrategyforimprovingprojectcontrolsystem.”Projectcontrol:needsandsolutions.ASCE,101-112.

[5]Hendrickson,C.T.,andAu,T.(1989).Projectmanagementforconstruction:Fundamentalconceptsforowners,engineers,arthitects,andbuilders.PrenticeHall,EnglewoodCliffs,N,J.

[6][美]防务系统管理学院.系统工程管理指南.宇航出版社.1992.12.

[7]余志虎,刘锦妹.费用的内容与本质[J].财贸研究.1997(5):46-47.

合同管理的关键点第6篇

    关键链项目官理(CriticalChainProjectManagement,CCPM)方法是约束理论(TheoryofConstraints,TOC)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关键链是自关键路径法(CPM)和计划评审技术(PERT)后项目管理领域所取得重要的进展之一。关键链管理方法考虑了时间和资源的双重约束,认为在一个项目中不能忽视资源的制约,特别是一些关键的资源。利用聚合原理缩短项目工期、通过配置项目缓冲区和输入缓冲区以消除不确定性。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对缓冲区的监控和管理,实现对项目进度风险的管理。该方法还将组织行为中的一些结论应用到了项目进度管理之中,考虑了项目管理中的艺术性,弥补了传统进度管理方法的不足,为项目进度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

二、关键链技术的运行机制

现有的关键链技术运行机制包含关键链调度机制、同步化机制、缓冲管理机制三大机制。

1. 关键链调度机制。包括任务间共享资源的优化调配和项目关键链的确立。关键链调度机制的实施过程如下:(1)以50%概率估计每个任务的可能完工时间,缩短任务时间;(2)任务在必要时才开始,不是越早越好;(3)通过资源平衡化解资源冲突;(4)找出项目最长任务链,确立为关键链;(5)在关键链尾部设置项目缓冲,以整体的项目缓冲来保护项目的工期,吸收项目内不确定因素产生的波动;(6)在非关键链到关键链的汇集处设置汇入缓冲,来保护关键链,吸收非关键链上任务实施过程中的波动。

2. 同步化机制。同步化机制是通过有效调度以减少任务的等待和准备时间,缩短项目工期,同时使得资源间的冲突最小化,加快共享资源在任务间的流通速度,降低不良的多任务工作。同步化机制的作用就是确保各任务间有足够的交错时间以平衡资源的过载负荷。同步化机制可以减少任务间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保证项目的工期。

3. 缓冲管理机制。关键链通过设置项目缓冲、汇入缓冲和资源缓冲以消除不确定性因素对项目的影响,保证项目计划在动态环境下顺利执行;通过对缓冲消耗情况进行监控来管理项目,以消除项目中不确定性因素对项目计划境下顺利执行。

三、关键链和传统项目计划管理方法的比较研究

传统的项目计划管理方法主要包括:甘特图法、关键路径法(CPM)和计划评审技术(PERT)。这些方法在进度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甘特图没有表明工序间的相互关系,因此也不能表示工序间的网络关系。CPM/PERT为核心的经典网络计划技术缩短了工期、降低了成本、能较好地处理单项目资源配置问题。但没有考虑资源的约束和人的行为因素,在实施过程中很难克服多任务、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项目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管理上暴露出了很多缺陷。虽然多年来项目管理从业人员以及专家学者对网络计划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不断地改进该方法,但对于工序持续时间的确定、资源的有效配置及工期的准确控制方面依然存在不足,所以必须要突破网络计划技术的瓶颈。

与传统的PERT/CPM方法相比,关键链方法有如下特优点:

1. 关键链强调全局、系统最优的观点,使人力和物力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强调找出项目制约因素,发现项目延误根本原因。

2. 关键链不仅考虑了工作间的紧前关系约束,而且还考虑了工作间的资源冲突,能更加符合实际应用。

3. 关键链标识了资源约束和资源瓶颈,有利于项目过程资源的配置,降低因资源引起的进度风险。Willy认为关键链指明了项目中的关键因素,为项目管理人员如何缩短项目周期提供指导。

4. 关键链具有稳定性。通过设置项目缓冲、汇入缓冲和资源缓冲机制来消除资源冲突、多任务等不确定因素对项目计划执行的影响,保证编制的项目计划在动态环境下顺利执行。

5. 关键链方法考虑到人的行为因素对项目计划执行的影响。以冒险估计时间(50%的可能性完成任务的时间)作为估算方法,使得项目组成员不得不面对紧迫的工作时间,提高了项目的绩效。

6. 在项目管理中,关键链法只需要关注那些己经延期的项目、工作;对于在正常范围内进行的工作可以摆在执行的影响,保证在确定环境下编制的项目计划在动态环官理工作中次要的位置上,有利于项目组成员聚焦的关注点CLarry对关键链与传统的关键路线之进行了区分,认为资源的依赖性和路径的稳定性是关键链与传统项目进度管理技术的不同点。关键链技术主要通过设置在工序末端的缓冲区来提高其可行性及稳定性。通过实证研究,Larry发现应用关键链进行管理的项目在工期、成本上均有较大的改进。DanTrietsch对PERT/CPM和关键链分析,给出了利用关键链进行进度安排的步骤,认为正确地对任务和项目工期估计尤为重要。TomasLechler则从哲学和运作两个层次对PERT/CPM和关键链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传统方法与关键链方法之间虽然有区别,但都是对项目进度计划进行安排,寻找二者之间的内部规律,对完善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同样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为管理上的新方法,关键链管理也还存在着诸多需要研究完善的地方。关键链在时间估计、稳定性、多任务、动态环境项目进度安排、多项目环境瓶颈资源识别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四、缓冲管理研究

在确定关键链过程中,工序间资源依赖关系和逻辑关系同等重要。缓冲的引入正是为了吸收项目中的不确定性,保护关键链,因此缓冲的估计和设置问题是CCPM的核心,缓冲区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关键链管理的水平。国内外学者对缓冲的估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GeorgSilber利用挣值方法对关键链项目管理中的缓冲消耗进行预测。Newbold则提出利用方根差法则确定缓冲区。国内学者王雪青等采用专家打分方法对缓冲区的确定方法进行了改进并提出了多资源约束下的项目进度规划模型[7];龙颖认为缓冲区与项目的具体要求、工期置信度、项目利益相关者的风险偏好有关。提出采用基于优先规则的启发式算法编制关键链的项目进度计划,并提出了一种新的缓冲量计算方法和缓冲决策触发机制,即通过在进度计划图中设置一些预警点,并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实现对进度的准确控制。蔡晨等提出了一种以关键链进行项目计划管理的方法,主要思路是以三点估计(a,b,m)为基础,以两点时间估计(a,b)代替三点估计,将时间估计m吸收到工序弹性系数KB中,然后以最乐观时间进行项目计划,通过KB计算出项目缓冲,来吸收整个项目的不确定因素。

目前常见的缓冲估计方法有以下几种:

1. 50/50估计法也被称作剪贴法(CutandPasteMe-thod)。首先根据传统方法估计每项工作的执行时间,然后从每项工作执行中剪去安全时间,时间缓冲量At,等于相关工序安全时间总和的50%。(Goldratt认为,At,等于工序工期估计的一半)具体公式如下:P.B=1(1)2i=1

2. 根方差法(Root SquareErrorMethod)。开发人员根据以往的项目经验,给出两组预估工期。At,为两者的差值,序工期的标准差,并以2倍的项目标准差作为项目缓冲,具体公式如下:P.B=2免(夺)2T=£(Ati)2T(2)i=12Li=1

根方差法的优点在于它的计算更侧重于参考项目开发人员历史经验数据的积累,从某种程度上避免了管理者与执行者之间的矛盾,而且这种方法比较符合非确定环境下执行时间累加的统计规律,可避免缓冲量过大或过小现象发生,也体现了风险管理的思想。但从根本上说,根方差法与法则方法原理相同,人为的因素比较大,主观性较强。

3.排队论方法。周阳提出利用排队论来确定在单资源约束下缓冲区。在工期和成本之间寻求平衡,保证资源充分利用和获取最大利润。对于工序比较多的复杂项目,如果把瓶颈资源当作服务台,工序当作顾客,则时间缓冲量计算问题相当于一个排队系统的优化问题。为了使服务台不出现等待状态,在服务台前面需要有顾客排队等待接受服务,排队长度就相当于缓冲量的大小。但排队论的方法过于复杂,理论上可行,但很难付诸实践。

目前常用的缓冲区尺寸估计方法,如50/50估计法、根方差法都存在一些明显缺点。50/50估计法是其根据经验判断安全时间,误差比较大;所有任务均采用50%的削减度,缺乏理论证明,也忽略了任务之间的差异性。从根本上说,根方差法与法则方法原理相同,人为的因素比较大,主观性较强。另外该方法假定线路上工序的时间参数估计是相互独立的,依据不充分。排队论方法则相当的复杂,很难在实际工作中推广。

传统确定缓冲尺寸的方法只考虑了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忽略了网络自身的性质,因此不能从根本上对缓冲区大小进行控制。在现实中,缓冲区的尺寸与项目的特点、性质以及项目利益相关者的风险偏好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如何在多资源约束环境中,找到一种综合考虑项目成本因素,有效且实用的缓冲计算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五、多项目关键链的方法研究

动态多项目管理是一种系统的管理方法,它将组织的前景、任务和目标看做是一系列的项目,通过对整体项目的管理实现多个项目总体最优,其核心思想就是管理整个企业内的项目。项目管理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意外事件的发生、突发性项目的出现,都使项目管理具有动态性,它要经过不断的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不仅项目的进展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由于资源在项目间共享,项目的资源冲突也更加明显。各项目在资金、时间、人力等资源上存在着更多的共享与竞争,资源的配置也相应的更复杂。因此,在动态环境下,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是一个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关键链在多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IzackCohen对多项目进度和控制的关键链方法和其他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多项目管理应该寻找鲁棒性好的进度计划和控制机制。杨雪松等对基于关键链度、同步化、缓冲管理应用于多项目管理,建立了关键链多项目管理方法(CCMPM),并构建了由三个项目组成的多项目环境实例。马国丰等从定量的角度,对项目群环境中的关键链进度管理进行探索。通过引入遗传算法,分析项目群之间的资源冲突,使“多任务”现象转化成具有相应优先权的排序基因或染色体,对进度目标和延迟成本实现优化。郭庆军等对不确定环境中多项目进度管理进行了研究。综合应用关键链和进度控制的方法,为工程管理者准确地掌握项目进度及对后续项目进行合理预测提供依据。

现有多项目环境下资源协调研究主要是针对静态多项目环境的,很少涉及动态情况下资源分配问题、项目的进度控制问题。而静态环境下的资源配置方法对于项目间产生的资源冲突和项目的不确定性未能有效的解决。关键链以项目执行过程中人的行为和行为心理假定为前提,将关键链而不是关键路径作为项目约束,使非关键链工序的安排服从资源约束的要求,尽量避免多重任务资源分配,从而可以有效缓解项目中的资源冲突。这对于解决动态多项目环境下,项目间资源冲突和项目计划实施不确定性的问题有着较强的适用性。因此,将关键链技术引入动态多项目管理中,通过建立动态多项目管理模型,将关键链管理中调度机制、同步化机制、缓冲管理机制应用到多项目管理中,是关键链管理研究的重要方向。

六、关键链项目管理研究趋势

1. 关键链在项目进度管理中的适用性研究。陈伟珂等对CCPM方法应用的边界条件问题进行了讨论。他认为CCPM方法主要适用于项目人员需求层次不高,易产生“学生综合症”和完工不报告行为的项目型组织。陈伟珂还认为,CCPM的应用需要考虑项目的类型及项目人员的“逆向选择”问题,对于不同类型的项目不适合采用统一的缓冲区确定方法。关键链方法作为一种新的项目进度管理技术,虽然已有了初步探讨,但仍存在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一些学者对其概念、假设等方面尚有争论,因此深入分析关键链的特点、存在问题和不足、适用条件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关键链和PERT/CPM模型的比较研究。关键链项目管理与传统项目管理PERT/CPM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对任务完成时间的估计方法不同;二是把项目进度计划的局部(任务/工作)安全时间提升到全局(线段/线路)安全时间来考虑,三是项目计划工期的确定不仅要考虑任务/工作间的逻辑关系,更要考虑完成项目计划的资源约束。两者虽然有区别,但都是对项目进度计划进行安排,寻找二者之间的内部规律,对完善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同样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3. 缓冲管理研究。关键链在缓冲管理方面还有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的地方。(1)缓冲管理研究包括比较和分析任务完成时间估计模型/方法,提出改进的任务完成时间估计模型/方法。例如,在利用缓冲聚合缩短项目工期的同时如何减少资源冲突等、怎样使用缓冲才能更合理地析,确定如何更合理地设置和确定缓冲的尺寸。(3)研究分析关键链项目管理与传统项目管理中时差利用的特点,确定较为合理的缓冲管理机制。

合同管理的关键点第7篇

关键词:电网基建工程;影像可视化;档案管理;影像资料;影像技术

1概述

随着电网规模及投资的不断扩大,电网基建工程项目也持续增多、管理水平也逐步提升,电网企业在工程项目管理、造价管理、进度管理、技术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工程项目进度和质量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进度管控不到位,经常出现超期现象;安全管理不完善,安全事故时常发生;工作标准化、具体化不足,施工质量有待提升;项目施工或项目验收过程不严格、管理不善以及管理人员等原因,造成工程隐患。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从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出发,对工程建设关键节点进行全过程有效管控,对项目管理总体绩效负责。近年来,随着电网安全运行要求不断提高和多种软硬件技术的出现,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视化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基建工程的施工、安全监督等环节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开发,能够形象生动、直观深刻地体现出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管理。其中,影像记录可视化作为一种管理便捷、清晰直观的工程可视化技术方式,得到了电网企业的重视,并且将其与档案管理相结合,形成基建工程影像记录可视化档案。具体而言,电网基建工程影像记录可视化是指根据影像技术直观、真实等特点,创新地利用照相机、摄影机等多媒体技术,对地基、钢筋、电气管线、设备安装等需要覆盖、掩盖的隐蔽工程进行摄影、记录,真实记录工程建设的图像过程,既是隐蔽工程验收工作的新形式,也是文字材料的有益补充,而且更加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形象性。

2影像记录可视化档案管理现状

根据电力基建工程档案管理要求,基建工程档案管理工作要注重工程过程管理,贯彻基建工程档案管理与工程建设同步开始、同步进行、同步验收。但是,现有的基建工程影像记录可视化档案很难真实、客观反映工程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问题,不能满足对基建过程管控的需求,也难以符合公司精益化管理要求。具体表现在:基建工程可视化管理要求不明确、可视化材料制作方法不规范,没有成体系的规范;基建工程影像、图片等可视化档案管理不到位,各建设阶段关键节点、大事件、安全、文明施工、质量控制点的记录存在缺失,无法直观、清晰地反映基建工程实施过程的管理痕迹;工程实施过程中质量、安全的管理痕迹反映不清晰,以次充好、偷工减料、虚报高估等现象不能如实反映,导致质量安全管控隐患依然存在。因此,为规范基建项目管理人员在电网基建工程项目中对影像等可视化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的行为,规范基建工程项目过程中可视化档案制作方法,需要研究如何科学运用影像技术系统、规范地记录,有效解决工程建设过程管理不透明的问题,从而规范基建工程管理,提升工程项目管控水平。

3解决思路及主要内容

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是指以进度管理为控制线,通过排计划、搭组织、管过程、勤协调等管理手段,有序推进工程建设,实现项目全过程监管。本文以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理论为依据,根据电网基建工程可视化档案管理的现状和问题,结合影像记录制作相关理论基础,确定关键节点识别、可视化操作手册编制、影像记录材料采集、可视化档案管理四个研究阶段。其中,关键点识别是指通过调研分析,系统梳理基建工程实施过程,收集基建工程关键节点的相关资料,查找出各类型基建工程的关键节点,为后续可视化手册的编制设计奠定基础;可视化手册编制是指围绕各类型基建工程关键节点,明确各类型基建工程的关键节点的质量、安全管理要求,并以此为依据,编制完成基建工程影像资料采集与整理可视化操作手册;可视化材料采集是指深入基建工程施工现场,按照手册要求实地采集真实、可靠的工程影像资料;可视化档案管理是指对采集的材料进行汇总、整理,按照基建工程类型的差异,制作形成不同类型基建工程的影像可视化档案,并进行有效管理。各环节的具体做法如下:

3.1关键点识别

可视化档案资料的建设需要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主线,贯穿于工程项目立项、可研、初设、招投标、施工、竣工、投运、达标投产直至验收、创优的全过程,涉及建设管理每一个流程和每一个工作岗位。工程建设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最终都需要在档案资料中有所反映,这就要求影像可视化档案需要反映基建工程的全过程,特别是工程建设的关键节点。因此,为了全面、重点地反映工程建设过程,实现重点管控,确定影像记录节点,需要对基建工程的关键节点进识别,确定影像记录点。电网工程基建行业的关键控制点特指WHS控制标准确定的W、H、S关键质量控制点,主要包括:见证点W,在规定的建设关键过程(工序)实施前,项目监理、施工等责任方在约定的时间到现场进行见证检查或进行文件检查的控制点;停工待检点H,针对作业过程中有特殊要求而设置的控制点,项目监理、施工等责任方应在约定的时间到现场对该控制点进行监督检查,未经检查认可不得超越该点作业;旁站点S,针对工程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而设置的全过程连续监控点。具体而言,基建工程关键点的识别需要通过充分的资料分析和现场确认,依据基建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根据输电线路、电气安装、变电土建等不同基建工程类型,围绕项目决策与可研、初步设计及招标、建设施工、竣工验收、保修五个阶段,按照PDCA项目管理及“人事时地物”的作业管理思想,对各类基建工程项目的WHS质量控制点等进行梳理与识别,形成各类型基建工程的关键节点梳理管控表。需要注意的是,电网基建工程关键节点的梳理和识别需要联合基建部门、施工单位全程参与,确保关键点识别的准确性。

3.2可视化操作手册编制

可视化操作手册的编制主要是对可视化影像记录材料要求和影像记录材料制作方法的说明。通过围绕各类型项目的关键节点,按照公司相关作业要求,对输电线路、电气安装等不同类型的基建工程影像可视化材料采集的要求、方法、要点、注意事项等维度进行详细论述和说明,最终编制形成《基建工程影像资料采集与整理可视化操作手册》(以下简称“手册”),并组织基建部门、施工单位对手册进行审核,确保手册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手册的编制将能够促进电网基建工程影像记录可视化档案的标准化和统一化,为后续不同工程项目、不同工程类型提供统一的可视化档案制作原则和标准,从而确保制作的可视化档案切实有效。手册编制的具体方法为:首先,围绕输电线路、电气安装、变电土建等不同基建工程类型,依据各类型工程的WHS关键节点编制手册提纲,并联合基建部工程主要负责人对提纲进行初步讨论、完善、定稿;其次,基于手册提纲,围绕各类型项目的所有的关键节点,结合相关作业要求,对基建工程各关键节点的影像资料采集的要求、方法、要点、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详细论述和说明,编制形成手册初稿;最后,制定手册汇审标准、流程、组织要求,并按要求组织基建管理部门、工程建设单位等相关部门从全面性、规范性、实用性、承接性等方面对手册初稿进行汇审、修改。

3.3影像记录材料

采集影像记录材料采集是电网基建工程影像记录可视化档案的主体内容。电网基建部门、施工单位需要根据手册要求,开展影像可视化材料收集工作。首先,按照基建工程类型的差异,从安全、质量、进度、造价、技术、整体情况六大方面确定典型项目;其次,根据手册中所明确的关键点及影像可视化材料采集的要求、方法等管理要求,深入不同类型的基建工程现场,通过摄影、拍照等方式对关键节点进行可视化材料实地采集;最后,将可视化材料按照手册的要求进行汇总、整理,形成基建工程影像记录可视化档案。

3.4影像记录可视化档案管理

根据一般的档案管理内容及要求,基建工程影像记录可视化档案管理主要涉及到影像记录的整理、分类、描述、保管工作。影像记录整理是指按照基建工程类型,结合影像记录的方式、时间等进行分类、汇总处理,保证影像记录的清晰、准确性;影像记录分类是指以档案的开发和利用方式为依据,以是否有利于档案资源的开发管理为目标,将影像记录按照电网工程基建类型或者基建关键点类型进行分类;影像记录描述是指在照片影像整理过程中,需要根据影像所涉及的工程类型、工程阶段、关键点特征等进行整理,并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以清晰、简洁的文字对影像进行介绍;影像记录档案的保管以完整性、安全性以及长久使用性为主要原则,由电网基建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联合保管,由于影像记录特殊的载体特点使得保管形式与单纯的文字载体有所区别,其保管形式包括电子文件保管和包含照片文字的纸质文件保管两个方面,电子文件保管需要注意文件的备份和防毒,纸质文件保管应当参照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开展,一般利用专门的档案库房进行保管,并做好档案库房的防潮、防火等安全措施。

4结语

本文对电网基建工程影像记录可视化档案管理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思路和工作内容。通过对电网基建工程影像记录可视化档案管理的研究,能够有效指导电网企业科学、合理制作基建工程影像记录档案,并对档案进行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陈哲.电力工程建设可视化技术应用方案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

[2]刘丹,曹丽娜.水利工程建设档案管理的创新[J].现代农业科技,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