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后勤合同管理(合集7篇)

时间:2023-05-26 16:44:29
后勤合同管理

后勤合同管理第1篇

随着高校合同制职工队伍的不断壮大,高校后勤党建工作也需要随之加强。在合同制职工队伍中培养和吸收优秀分子入党是提高广大后勤职工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的必由之路,是服务育人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保证后勤优质服务的迫切需要。①做好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是新时期高校后勤发展、从严治党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改善党员队伍结构和布局、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重要措施。高校后勤改革由最初的“规范剥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经营模式,发展到目前的“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职能部门监管”新型后勤保障模式,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后勤职工传统观念与改革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认识关系、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是高校后勤党组织面临的一大新任务。

二、高校后勤合同制职工党员队伍的现状

合同制职工是用工单位与劳动者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劳动者在劳动就业期间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一种用工制度,是针对过去固定工制度的一项改革。2008年1月1日生效的《劳动合同法》,标志着我国劳动关系管理进入到法治化时代。

(一)合同制职工的来源与党员组成

高校后勤合同制职工主要来源于后勤职工中属于学校事业编制以外的群体。这部分职工包括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企事业单位的下岗职工、退休职工、社会待业人员、学校教职工配偶和子女等。近年来,随着工作岗位要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到合同制职工岗位。受各种因素制约,这支队伍人员基数大,但党员人数不多。以武汉工程大学为例,后勤合同制职工的总人数为232名,其中党员仅19名。①党员人数过少,且岗位分布不均,不能覆盖到后勤的各个岗位以真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将直接影响到后勤管理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二)影响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的主要因素

高校后勤合同制职工队伍组成复杂、流动频繁,在党员的发展和管理上存在诸多困难:后勤工作范围广、岗位分散、任务重、事务性工作多,后勤人员既是管理者又是劳动者,不同工作岗位对于工作时间的要求又不一样,集中活动或组织较长时间的集体活动难以实施。从工作内容上看,他们主要是为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提供服务;从文化水平看,他们在高校大环境中呈现出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的特点;从经济状况看,他们在高校中整体收入较低。因而,后勤党建工作存在一些独有的难点。②

1.现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影响。部分农村户口的合同制职工党员因其户籍原因不能充分享有城市户口的合同制职工党员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城乡差距也使得两地党组织不能很好衔接,影响了高校后勤合同制职工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

2.后勤合同制职工党员党组织关系归属的影响。合同制职工党员属于学校的“编外党员”,大多数学校没有把他们纳入党组织系统,不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于是,有的党员干脆不转组织关系;有的党员把组织关系放在自己手里,成为“隐形党员”;还有的党员自始至终都不知道组织关系在何处,使党员组织关系的管理形成“两不靠”的盲区。

3.党建人员政治素质、思想观念和服务意识的影响。由于合同制职工党员不是学校正式编制,人数较少,往往不被党建人员所重视。加上合同制职工党员流动性较大,不便管理,由此忽视了对他们的管理和教育工作。

4.合同制职工党员组织意识的影响。合同制职工党员来自全国各地,尽管与学校签订了劳动合同,但由于流动性大、社会生存能力较弱,他们有一种临时工的感觉,政治要求不高,对学校基层党组织缺乏归属感。

5.合同制职工党员工作性质的影响。一方面,合同制职工因工种不同、工作岗位分散,难以统一时间集中参加党组织活动。目前高校后勤合同制职工的岗位主要有环卫工、绿化工、水电工、司机、勤杂工、食堂炊事员及学生宿舍值班员等。另一方面,合同制职工上班时间不统一,难以在固定时间开展党组织活动。

三、完善合同制职工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的路径

高校后勤工作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务实,只有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后勤实际工作相结合,才能使他们真正理解“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内涵,才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因此,在发展和管理后勤合同制党员工作中,需把握党建工作与后勤工作相结合、党建工作与规章制度相结合、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党的“十”对发展党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提高发展党员质量。这为新形势下高校后勤合同制职工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④因此,在体制上突破,在运行机制上创新,在工作方式上与时俱进,是发展和管理新时期高校合同制党员的总体思路。具体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突破。

1.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努力消除身份差异。对具有农业户口的合同制职工党员来说,只有逐步取消现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合同制职工享有平等权利,才能为解决合同制职工党员发展和管理问题创造体制性条件。比如,一些高校在招聘合同制职工时首先考虑具有城镇户口的合同制职工,在工种的选择上也是如此,这就使得持农村户口的合同制职工心理不平衡。因此,只有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才能消除身份差异。

2.创新党建工作方式,加强对党员的管理。根据合同制职工党员的特点,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管理。比如,党建人员定期上门座谈,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帮助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增强其党组织观念;在工作中注意倾听他们的意见,积极采纳正确的意见,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其他职工做好本职工作,同时把积极要求进步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总之,要充分利用各种与他们接触的机会,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他们对党组织的认识。

3.加强党组织管理,做好党员发展和组织关系接转工作。对于在政治上一贯要求上进,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优秀合同制职工,应积极引导他们加入党组织,按照“属地化”原则发展党员。对于应聘到高校后勤岗位的合同制职工党员,要及时纳入所在的基层党支部管理,要求他们按时参加党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管理和教育。对于签订了六个月以上劳动合同的合同制职工党员,应主动与他们组织关系所在单位联系,通过发“联系函”等方式,把党组织关系转移到学校来,方便学校基层党组织的管理。

4.选用综合素质较高的党建人员负责合同制职工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党建人员首先要把这项工作纳入与在职职工党员管理同等重要的地位;其次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合同制职工党员的具体管理工作,实行合同制职工属地化发展党员和教育管理机制,使他们积极参加组织生活;最后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工作中帮助他们,使他们处处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做好本职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后勤合同管理第2篇

一、全面招聘

一般来说应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实行按需设岗、以岗定员、择优录用的聘用原则,可以保证招聘质量和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而有些高校后勤社会合同用工大都采用学校正式职工或熟人介绍并担保的方式,是因为社会合同用工的岗位涉及到管理钱物和贵重仪器和物品,为确保学校财物及人身的安全,要求信息来源清楚且有正式职工担保的人员。而这些聘到的人员中又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校内正式职工的家属:此类人员良莠不齐,来自社会各阶层,各个类型,在管理上要用心对待。二是社会上下岗、失业人员:此类人员大多纪律性强,服从管理,对工作认真负责,用起来比较省心,但有些年龄偏大,身体欠佳。三是附近贫困农村剩余劳动力:家庭困难,能吃苦耐劳,但有些文化程度较低,组织纪律性不强。安全和服务意识不强。由于是校内职工或熟人介绍,在管理上有一定难度,往往社会合同用工犯了错误管理者抹不开脸面处罚,容易姑息、迁就,时间一长就成了老油条,对自己的工作岗位不珍惜,工作不认真负责,甚至不服从管理。个人认为应采取公开招聘和熟人介绍相结合的方法,给现有社会用工队伍输入新鲜血液,实行试用期制度,对不合格人员坚决不予聘用。对招聘到的人员根据自身条件及特长安排合适的岗位。对长期在工作中表现优良的人员可安排在比较重要的岗位上。

二、严格培训

可分为岗前培训和岗内培训。为使新聘人员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和熟悉工作流程,了解工作职责和要求,掌握操作技能,在思想上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需进行为期一至二周的岗前培训,上岗工作试用期一个月,试用期满经考核合格或综合评定合格后方可正式录用。对在以后的工作中表现突出或有一技之长的社会用工可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进行岗内培训再教育,技术工可送出去接受更高级的技术等级考核培训,普通工可作管理培训,作为后勤发展的储备人才,充实正式员工的不足。有些高校后勤很多部门往往对新聘用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岗位培训而直接上岗,有时简单的操作技能好掌握,但培养安全和服务意识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后勤部门对安全和服务的要求往往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所以正规、严格的岗位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它是提高用工人员综合素质、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的前提和保障。

三、科学管理

后勤合同管理第3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后勤 合同制员工 管理培养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施,高校后勤由原来的行政管理体制逐渐过渡到了企业化管理体制,后勤管理具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后勤员工一部分由学校原相关后勤服务人员组成,一部分招聘社会相关技术人员。但随着学校后勤服务范围的扩大,学校事业编制人员没有新的补充,后勤部门从社会招聘的人员越来越多,其中,招聘的一批大学生以及具有技术专长和管理专长的社会人员,逐渐进入后勤各级管理岗位,并成为各部门的业务骨干和管理骨干。他们的工作甚至直接影响着高校后勤的服务水平,但他们都是不同于学校事业编制的合同制人员,进出相对比较自由,稳定性比较差,如何留住他们并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和培养,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校后勤服务工作,把后勤工作当成自己的终生事业,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新课题。

一、聘用合同制管理人员是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高校后勤改革的初期,各高校后勤安排了原后勤部门人员和行政部门分流的一部分富余人员,后勤各部门管理人员均从这些有校内正式编制的员工中产生。根据“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加之有学校“扶上马,送一程”的扶持政策的保证,这些人中尽管有很多人不太懂管理和经营,但在企业化管理的大环境下,也能基本完成高校后勤的服务工作,推动高校后勤改革的进行。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后勤与市场接轨的步伐越来越快,受到市场的冲击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后勤必须巩固社会化改革的成果,以积极的姿态去迎接社会的竞争。竞争靠什么?主要靠人才!必须有一支懂经营、善管理,具有较高素质的管理型人才队伍。但高校后勤队伍中大都是凭经验管理的转岗人员,他们难以承担与社会竞争、推动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重任。而由于后勤在学校的边缘位置和历史原因,学校各部门也很难有合乎要求的人员进入后勤,后勤部门的管理人员匮乏已经成为了后勤改革的又一瓶颈。

高校后勤改革不能后退,高校后勤的保障能力也必须随着高教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人才队伍建设靠不了学校,就必须走出自己的路,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以创新的模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企业化管理运行的高校后勤,必须大胆借鉴社会用工形式,推行以合同制聘用社会上的大学毕业生和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充实、更新高校后勤各部门的管理人员,以新生的力量,推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进一步提高高校后勤的整体管理和保障水平。

二、高校后勤合同制管理人员目前的生存状态概述

据调查,现在各高校聘用了大批大学毕业生到后勤各管理岗位,他们也成为了高校后勤管理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有很多人甚至已经走上了高校后勤的中、高级管理岗位。但是由于高校的大环境、后勤改革的不彻底和身份的局限,这批合同制聘用的管理人员跟学校事业编制的后勤管理人员存在极大的不平等。主要体现在政治待遇、社会待遇和经济方面。他们由于不属于学校编制,他们没资格参加学校的很多活动,不可能加入学校工会,也很难有正规的职业培训;他们的工资待遇普遍比校内编制管理人员低很多,而且没有住房、没有住房公积金,更没有住房补贴!他们绝大多数人都希望能够在学校后勤干一辈子,也希望将后勤服务这一职业当作自己的终生事业,但由于政策不到位,发展前途不明朗,似乎总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不仅不敢大胆管理,工作的积极心和主动性有时也会大打折扣。

三、以人为本,努力营造高校后勤合同制管理人员的“五感”氛围

无论一个单位还是一个企业,人是灵魂、是主体,也是最活跃、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以人为本”更是当代社会管理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各种管理理念的基础,离开了人本管理理念的管理,就会变得呆板、僵化、没有人情味、没有活力,更没有生命力。某管理专家说过:管理就是管人,管人就是管心。管理企业无非就是关注员工的心,使员工最大程度的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才能。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的“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为人类的基本需求,也揭示了现代管理的基础。因此现代管理更应该“以人为本”,从人本思维出发,尊重人的本性、人的存在、人的基本需求和人的活动,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充分激发人的本能、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既然聘用合同制管理人员成为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且随着高校后勤事业编制员工的逐年退休,聘用合同制管理人员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大,管好他们的心,用好他们的人,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尊重他们的基本需求,逐步培养他们的五种感受,即归属感、认同感、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使他们能够真正地与高校后勤融为一体,全身心投入到高校后勤服务和后勤保障的工作中。  1.归属感。通俗地讲,归属感就是要有家的感觉。现在高校后勤在聘用合同制管理人员时,基本上还没有突破传统的用人机制,大都只是做了一些与社会接轨的尝试,或者说还是半遮半掩,被高校那种身份管理所制约,导致聘用的合同制管理者心里没底,不知道学校的管理态度,免不了对自己的前途担心,归属感严重缺失。

要增加这个群体的归属感,高校后勤必须充分考虑他们的基本需求,真正把他们当作自己的职工,在《劳动合同法》的规范下,与他们签订明确的聘用合同,健全包括社会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尽一切可能为他们提供较舒适的生活居所,让他们居有定所,不再有漂泊感;参照校内事业编制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结合他们的岗位和贡献大小,保证他们有较满意的工资待遇,酌情考虑逐步解决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货币化补贴等;以开放的思维,把它们纳入学校的党团组织和工会组织,使他们也能堂堂正正地像学校职工一样享受各种政治待遇,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主动为他们做好职业规划,指导他们明确自己事业发展和奋斗的方向。

2.认同感。由于目前高校后勤改革的不彻底,校内编制员工还存在极大的优越感,总觉得跟聘用合同制员工比起来要高人一等。高校后勤在很多方面也是内外有别,把聘用合同制员工当做“外来工”,一方面需要他们的管理技能和专业技能为学校后勤服务,一方面又不能给他们与校内职工同等的待遇和评价,大大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他们工作潜能的充分发挥。

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已经到了必须加快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时候,改革的目的要围绕如何保证调动聘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认同感,基本做到聘用合同制管理人员能够与校内编制管理人员同工同酬,研究整个后勤内部统一的培训、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所有后勤员工,不论身份,只认岗位和贡献,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形成后勤内部平等、公平、公开的和谐大家庭氛围。

3.使命感。高校后勤的服务宗旨是“三服务两育人”(即为教学、科研、师生员工服务和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在高校更有“后勤稳定,高校稳定”之说,可见高校后勤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是多么重要。1975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谈到科研单位工作时指出:“党的科研的、后勤的工作,没有后勤,科研搞不起来。”邓小平同志对后勤工作一贯重视,曾多次说过“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作为融入到高校后勤的聘用合同制管理人员,更应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自觉提高服务意识,充分认识和理解后勤工作对高教事业的重要性,坚定地把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优质的保障服务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以自己平凡的工作为我国高教事业的大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4.责任感。胡锦涛同志在多次讲话中希望后勤工作者,要树立光荣感、责任感,把后勤保障工作搞得更好。责任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高校后勤聘用合同制管理人员既然已经选择了后勤,就要对岗位负责,在各自的工作实践中,领悟后勤工作的真正含义,培养对工作的责任感。高校后勤应该为他们安排合适的岗位,制定科学合理的岗位职责,提供公开、公平的竞争平台,让他们在搏击人生的竞争中,不断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和承担责任的能力,在日常工作中,能够自觉深入实践,勇于以身作则,为普通员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后勤合同管理第4篇

关键词:高校后勤 合同制员工 管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100-02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施,高校后勤由原来的行政管理体制逐渐过渡到了企业化管理体制,后勤管理具有了更大的自和自由度,后勤员工一部分由学校原相关后勤服务人员组成,一部分招聘社会相关技术人员。但随着学校后勤服务范围的扩大,学校事业编制人员没有新的补充,后勤部门从社会招聘的人员越来越多,其中,招聘的一批大学生以及具有技术专长和管理专长的社会人员,逐渐进入后勤各级管理岗位,并成为各部门的业务骨干和管理骨干。他们的工作甚至直接影响着高校后勤的服务水平,但他们都是不同于学校事业编制的合同制人员,进出相对比较自由,稳定性比较差,如何留住他们并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和培养,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校后勤服务工作,把后勤工作当成自己的终生事业,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新课题。

一、聘用合同制管理人员是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高校后勤改革的初期,各高校后勤安排了原后勤部门人员和行政部门分流的一部分富余人员,后勤各部门管理人员均从这些有校内正式编制的员工中产生。根据“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加之有学校“扶上马,送一程”的扶持政策的保证,这些人中尽管有很多人不太懂管理和经营,但在企业化管理的大环境下,也能基本完成高校后勤的服务工作,推动高校后勤改革的进行。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后勤与市场接轨的步伐越来越快,受到市场的冲击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后勤必须巩固社会化改革的成果,以积极的姿态去迎接社会的竞争。竞争靠什么?主要靠人才!必须有一支懂经营、善管理,具有较高素质的管理型人才队伍。但高校后勤队伍中大都是凭经验管理的转岗人员,他们难以承担与社会竞争、推动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重任。而由于后勤在学校的边缘位置和历史原因,学校各部门也很难有合乎要求的人员进入后勤,后勤部门的管理人员匮乏已经成为了后勤改革的又一瓶颈。

高校后勤改革不能后退,高校后勤的保障能力也必须随着高教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人才队伍建设靠不了学校,就必须走出自己的路,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以创新的模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企业化管理运行的高校后勤,必须大胆借鉴社会用工形式,推行以合同制聘用社会上的大学毕业生和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充实、更新高校后勤各部门的管理人员,以新生的力量,推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进一步提高高校后勤的整体管理和保障水平。

二、高校后勤合同制管理人员目前的生存状态概述

据调查,现在各高校聘用了大批大学毕业生到后勤各管理岗位,他们也成为了高校后勤管理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有很多人甚至已经走上了高校后勤的中、高级管理岗位。但是由于高校的大环境、后勤改革的不彻底和身份的局限,这批合同制聘用的管理人员跟学校事业编制的后勤管理人员存在极大的不平等。主要体现在政治待遇、社会待遇和经济方面。他们由于不属于学校编制,他们没资格参加学校的很多活动,不可能加入学校工会,也很难有正规的职业培训;他们的工资待遇普遍比校内编制管理人员低很多,而且没有住房、没有住房公积金,更没有住房补贴!他们绝大多数人都希望能够在学校后勤干一辈子,也希望将后勤服务这一职业当作自己的终生事业,但由于政策不到位,发展前途不明朗,似乎总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不仅不敢大胆管理,工作的积极心和主动性有时也会大打折扣。

三、以人为本,努力营造高校后勤合同制管理人员的“五感”氛围

无论一个单位还是一个企业,人是灵魂、是主体,也是最活跃、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以人为本”更是当代社会管理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各种管理理念的基础,离开了人本管理理念的管理,就会变得呆板、僵化、没有人情味、没有活力,更没有生命力。某管理专家说过:管理就是管人,管人就是管心。管理企业无非就是关注员工的心,使员工最大程度的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才能。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的“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为人类的基本需求,也揭示了现代管理的基础。因此现代管理更应该“以人为本”,从人本思维出发,尊重人的本性、人的存在、人的基本需求和人的活动,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充分激发人的本能、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既然聘用合同制管理人员成为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且随着高校后勤事业编制员工的逐年退休,聘用合同制管理人员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大,管好他们的心,用好他们的人,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尊重他们的基本需求,逐步培养他们的五种感受,即归属感、认同感、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使他们能够真正地与高校后勤融为一体,全身心投入到高校后勤服务和后勤保障的工作中。

1.归属感。通俗地讲,归属感就是要有家的感觉。现在高校后勤在聘用合同制管理人员时,基本上还没有突破传统的用人机制,大都只是做了一些与社会接轨的尝试,或者说还是半遮半掩,被高校那种身份管理所制约,导致聘用的合同制管理者心里没底,不知道学校的管理态度,免不了对自己的前途担心,归属感严重缺失。

要增加这个群体的归属感,高校后勤必须充分考虑他们的基本需求,真正把他们当作自己的职工,在《劳动合同法》的规范下,与他们签订明确的聘用合同,健全包括社会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尽一切可能为他们提供较舒适的生活居所,让他们居有定所,不再有漂泊感;参照校内事业编制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结合他们的岗位和贡献大小,保证他们有较满意的工资待遇,酌情考虑逐步解决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货币化补贴等;以开放的思维,把它们纳入学校的党团组织和工会组织,使他们也能堂堂正正地像学校职工一样享受各种政治待遇,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主动为他们做好职业规划,指导他们明确自己事业发展和奋斗的方向。

2.认同感。由于目前高校后勤改革的不彻底,校内编制员工还存在极大的优越感,总觉得跟聘用合同制员工比起来要高人一等。高校后勤在很多方面也是内外有别,把聘用合同制员工当做“外来工”,一方面需要他们的管理技能和专业技能为学校后勤服务,一方面又不能给他们与校内职工同等的待遇和评价,大大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他们工作潜能的充分发挥。

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已经到了必须加快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时候,改革的目的要围绕如何保证调动聘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认同感,基本做到聘用合同制管理人员能够与校内编制管理人员同工同酬,研究整个后勤内部统一的培训、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所有后勤员工,不论身份,只认岗位和贡献,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形成后勤内部平等、公平、公开的和谐大家庭氛围。

3.使命感。高校后勤的服务宗旨是“三服务两育人”(即为教学、科研、师生员工服务和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在高校更有“后勤稳定,高校稳定”之说,可见高校后勤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是多么重要。1975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谈到科研单位工作时指出:“党的科研的、后勤的工作,没有后勤,科研搞不起来。”邓小平同志对后勤工作一贯重视,曾多次说过“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作为融入到高校后勤的聘用合同制管理人员,更应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自觉提高服务意识,充分认识和理解后勤工作对高教事业的重要性,坚定地把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优质的保障服务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以自己平凡的工作为我国高教事业的大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4.责任感。同志在多次讲话中希望后勤工作者,要树立光荣感、责任感,把后勤保障工作搞得更好。责任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高校后勤聘用合同制管理人员既然已经选择了后勤,就要对岗位负责,在各自的工作实践中,领悟后勤工作的真正含义,培养对工作的责任感。高校后勤应该为他们安排合适的岗位,制定科学合理的岗位职责,提供公开、公平的竞争平台,让他们在搏击人生的竞争中,不断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和承担责任的能力,在日常工作中,能够自觉深入实践,勇于以身作则,为普通员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5.自豪感。在高校,现在仍然存在着一种不正确的认识,有人认为,高校工作就是教学和科研,后勤工作可有可无,甚至还认为,后勤工作都是一些简单的劳动,没有技术含量。多年来,后勤工作是被很多人看不起的工作,后勤职工也被认为低人一等!因此,很多后勤员工也很自卑,甚至抬不起头来,更少有学校职工愿意到后勤工作。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高校后勤的地位和重要性逐渐被大多数人所认识,“学校的教学、科研离不开后勤”的观点也逐渐深入人心。其实,1953年在后勤学院第一期开学典礼上同志就明确指出:“任何轻视后勤工作,以为后勤工作不是重要的专门科学,不需要系统地学习,不需要精通业务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高校后勤改革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后勤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通过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成为了高校名副其实的“不上讲台的老师”;日趋完善的后勤服务保障,确保了高校的教学科研大发展、大提速;后勤员工的辛劳和汗水,美化、亮化了校园环境,促进了宜居校园建设;温馨贴心的服务,解决了全校师生员工的生活之忧。这些成绩,是对后勤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肯定,更足以让所有的后勤人自豪。

参考文献:

1.鞠传进主编.新时期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

2.姜敬耀主编.改革创新和谐发展――湖北高校后勤管理研究文萃.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3.钟顺虎著.高校后勤系统重组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1

4.侯光明,冯序鹏等主编.中国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论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

后勤合同管理第5篇

关键词:军民融合 后勤管理 合同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2-059-02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关于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时要求:“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同时还指出:“军队应适应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发展新要求,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根据胡主席的重要指示精神,我军后勤管理应当积极贯彻军民融合的思想,科学引入企业合同管理,着力构建军队后勤合同管理体系,创新军队后勤管理方式,推进我军后勤管理r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一、军队后勤管理引入企业合同管理。是军队后勤积极贯彻军民融合思想的有益举措,对推进我军后勤管理科学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可以提高军队后勤管理的效益性。现代合同,是主体在利益追求最大化的过程中,为了一定的目的设立、变更或者终止活动主体权利和义务的协议。理性的主体在选择过程中总会倾向于能为其带来最大化利益的方式。当各个不同的理性主体的价值指向汇聚到一起时便产生了合同。“合同是为了最大化地实现利益主体的均衡态,是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辩正运动达到的一种均衡,一种双方边际利益相等的动态均衡。”合同的精髓在于当事人意志的汇合,合同的价值在于通过平衡使各个主体的利益最大化。在我军现代后勤管理工作中,尤其是在军用物资采办、武器装备采购、营房工程建设等领域,创新军队后勤合同管理方式对后勤进行管理,能够促进军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能够使军队和社会从整体资源配置上达到最佳效果,进而提高军对后勤管理的整体效益。

2.可以强化军队后勤管理的法规性。合同是将宏观抽象的法律具体化和具体现实的行为法律化的有效途径,是联结宏观和微观的一种最好的法律形式。法律中所规定的一般权利和义务通过具体的合同形式便折射为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合同是双方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的栽体。军地之间通过订立规范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合同,使双方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有了可靠的法律支撑和承诺保证。同时还为军地双方提供了明确系统的行为规则和救济手段。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军地之间交互的紊乱和障碍。创新军队后勤合同管理方式可以通过法律的手段使军地之间的交互模式由随意化、感情化向法制化、刚性化的方向发展。

3.可以增强军队后勤管理的经济性。军方通过考察交易标的物的价格走势和发展趋势。可以选择成本相对较低的交易价格与地方签订供货合同,该合同一旦订立,交易成本就不会因为市场上标的物价格的波动而受到影响,这样便会降低军方的购进成本。同时,军方也可以根据对市场交易中目标物资的供应余缺波动的观察,调整订货周期,稳定后勤保障的物资筹措和供应计划。因此,创新军队后勤合同管理方式,能够锁定军地交易的成本和周期,避免之前交易的盲目性和不计成本带来的损失,降低军队后勤建设的成本,从而增强后勤管理的经济性和部队的保障力、战斗力。

4.可以推进军队后勤管理的规范性。传统的后勤管理手段比较单一,主要靠行政手段进行管理。缺乏相对统一的标准和模式,难免因为行政主管领导个人水平和意志的不同而导致部队的管理水平良莠不齐,制约我军现代后勤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而合同管理以战斗力需求为牵引,通过为合同双方主体提供可预期的行为模式和交互方式采强化行为的法律责任,从而保证军事经济活动更好地开展。创新军队后勤合同管理方式,通过规范军地交易的先期行为以及合同订立、合同履行、合同纠纷的解决等关键环节,可以为军地交易提供统一的程序与模式,从而使建立在这种统一程序和模式基础之上的军队后勤管理向着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方向推进。

5.可以加强军队后勤管理的市场性。传统后勤调节经济运行的手段主要靠计划管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基本上仅在军队系统内部进行,而这些活动的开展又是建立在指令性计划的基础之上的。与此相出,我军现代后勤引入合同管理后,能把军队与地方全方位地联系起来,使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在最大范围内和最大程度上融为一体。众所周知,现代国民经济采取的是市场运行的模式,而市场又是具有竞争性的,通过竞争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降低价格成本,提高质量效益。因此,创新军队后勤合同管理方式能够转变军队后勤经济运行的机制,通过招标投标、择优竞争等机制提高国防资源的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增强军队后勤管理的市场竞争性。

二、着力构建军队后勤合同管理体系,创新军队后勤管理方式,推进我军后勤管理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1.设立军队后勤合同管理业务部门,建立健全合同管理组织体系。军队后勤各级合同管理业务部门,主要负责对本级后勤系统的合同进行宏观管理,随时与地方合同管理业务部门保持联系,确保在合同签订的全过程中,我方具有较强的信息优势和效益优势,切实维护军队的军事利益和经济利益。具体地讲,在合同签订准备阶段,负责合同管理的业务主管部门。一方面从市场上寻找符合军事需求的信息,挖掘适合与部队合作的项目与企业,并对选定的对象进行详细地调查了解和严格审查,包括合作者的经营地位、实力、信誉、履约能力以及签约人的代表资格等等;另一方面将军队的需求以招标的方式将信息传递到市场。在合同签订实施阶段,负责合同管理的业务主管部门要严格检查、监督军地双方协商谈判的情况。审查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是否正当合理、合同条款是否完备准确、签约过程是否符合法定手续和程序等。在合同履行阶段,负责合同管理的业务主管部门要严格监督军地双方对合同义务的履行情况,组织落实合同规定的任务,传递军地双方的要求,协调军地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合同目的的实现。

2.培养军队后勤合同管理专业队伍,建立健全合同管理人才体系。鉴于目前国防和军队教育体系中没有设置培养合同管理人才专业的实际情况,我军可以率先申报开设军队后勤合同管理专业。培养专门的合同管理人才。培养对象主要来自军队系统,也可以根据国家有关部门或地方政府的需要,兼收地方系统的人员进校培训。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培养规模,列入军队后勤院校任职教育系列中。

合同管理人才应该具备这样的素质:一是过硬的政治素质。合同管理人员应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公正廉洁的职业道德和勤奋献身、团结合作的职业精神。二是广博的业务知识。由于合同涉及面很广,所以要求合同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合同管理人员应掌握工程技术、军事采购、财务管理、经济法等

多学科的知识。三是较强的综合能力。合同管理是一项与人频繁接触的岗位,因此需要合同管理人员具备很强的综合能力,包括敏捷的逻辑思维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商务谈判能力等等。

3.制定军队后勤合同管理法规制度,建立健全合同管理法规体系。制度创新是管理创新的核心和基础。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需要具备良好的法治环境。而创建法治环境的基础是要具备较为系统和完善的法规制度。

要分层设立合同管理的法规体系。首先是设立国家层次的法律,包括《军事采购法》、《招标投标法》等,这一层次的法律通常是以国家为主体制定的。因此适用范围涵盖了军队和地方。其次是设立军队层次的法规,这一层次的法规是军队依据国家法律,结合军队的实际情况制定的衔接战场、市场和政府的相关条例等,如《军队后勤合同管理条例》、《军队后勤市场采购合同管理条例》、《军地联合供应保障合同管理办法》等等。

要制定与完善合同管理工作系列制度,将合同管理的全过程纳入法制化轨道。比如工作责任制度(岗位责任制、合同会签制度、奖惩制度)、监督检查制度(合同审查、审批制度、监印制度、检查制度等)、统计考核制度(台账制度、报表制度、考核制度、分析总结制度)以及合同档案管理制度。

4.借鉴地方或国外合同管理先进技术,建立健全合同管理科技体系。一方面,要借鉴地方的先进技术。军队可以充分利用我国民用信息系统规模大、分布广、发展快的优势,弥补自身信息系统建设和发展的不足。一是在软件方面,可以通过借鉴地方先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合同管理系统(比如承包商数据库、合同档案库、合同监督系统、合同分析系统、合同网络系统、索赔管理系统等)。二是在网络方面。可以通过借鉴地方先进的网络技术,在全军建立统一的网络信息公共平台,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实现资源充分共享。同时要在公共平台上预置有各类网络接口,保证能与地方相关业务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保证信息传递顺畅和及时。另一方面,要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技术整体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应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适度引进,大胆借鉴,洋为中用。

参考文献:

1.欧阳国华冲国军事经济法学.2002年版

后勤合同管理第6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后勤;合同制

一、聘用合同制管理人员是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随着现有的高等学校后勤部门的社会化改革过程的逐步深入进行,高等学校后勤部门与社会市场进一步接轨的步伐将会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前进,受到当今市场的强烈冲击也将会越来越大,在这种艰巨的情况之下,作为高等学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后勤部门必须坚持在巩固社会化改革的取得的优异成果之上,还要以非常积极的姿态勇敢的去迎接当今社会的残酷竞争。然而社会市场的竞争主要靠的是什么?当然主要靠高等人才!这样就必由于以往后勤部门一直处在高等学校的十分边缘的位置以及种种的历史原因,学校管理各部门自然很难让有非常合乎要求的高质量人才进入后勤部门,所以后勤部门的需要的管理人员高度匮乏已经完全成为了后勤改革中的又一难以突破的瓶颈。

二、高校后勤合同制管理人员目前的生存状态概述

据有关部门的相应调查,现在各种高等学校纷纷聘用了大批社会上的大学毕业生来到后勤部门的各种管理岗位,这让他们也成为了这些高等学校的后勤管理中的一支绝对不可或缺十分重要的力量,他们之中有很多人才甚至早已走上了高等学校后勤部门的中级、高级管理岗位。但因高等学校的大环境十分复杂、后勤部门改革的不能十分彻底和个体身份的局限等种种限制性因素,使得这批通过合同制聘用来的人才型管理人员跟原有的通过学校事业部门编制过来的后勤管理人员之间存在极大的不平等关系。这些关系则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是政治待遇的不同,其次是社会待遇的不同,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在经济方面的不同。这些通过合同制聘用的大学毕业生由于本不属于学校的编制,所以他们没有相应的资格来参加学校的很多精彩活动,更不可能加入学校的工会,也就很难有再非常正规的就业前职业培训的机会;这就导致了在工作上他们可能需要用更多的时间来了解当前的工作需要,他们的待遇也就普遍的比原有的校内编制管理人员要低,这些通过合同制聘用的人员没有保障。所以他们当中绝大多数的人虽然都希望在高等学校后勤部门服务一生,但是由于相关政策确实,相对于原有的校内编制人员感觉要低一些,这就使得这些人才在工作上缺乏主观能动性。

三、以人为本,努力营造高校后勤合同制管理人员的“五感”氛围

(一)归属感。要增加这个群体对后勤部门的归属感,就要求高等学校后勤部门必须要更加充分的考虑到后勤员工的基本需求,即真正把后勤员工当作自己最重要的职工,同时要在相关法律规范之下,与员工们签订十分明确的规范的聘用合同,来解决员工们的后顾之忧;还要尽一切可能为员工们提供较舒适的学习、生活、娱乐居所,让员工们能够固定的居住场所,更加稳定的为后勤部门工作;还需要参照现有的校内事业编制的后勤人员的待遇,并结合员工们的岗位以及所能做到的贡献的大小,来保证员工们能够有让他们较为满意的基本工资待遇,还需要主动的为员工们做好相应的职业规划,来指导这些员工明确自己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将来需要奋斗的方向。

(二)认同感。高等学校后勤部门的社会化改革现在已经到了必须通过加快人事管理制度来达到改革目的的时候了,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围绕着如何通过保证调动通过合同制聘用的人才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所处位置的认同感,来在基本上做到让那些被聘用的合同制后勤管理人员能够与校内现有的编制管理人员做到同样的工作同样的酬劳,通过研究整个后勤部门内部的统一的培训机制、考核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有的后勤员工,只认岗位高低和贡献大小,奖励勤劳的员工惩罚偷懒的员工,适当奖励优秀员工惩罚顽劣员工,从而形成高等学校后勤部门在内部的绝对平等、公平、公开的和谐温暖的大家庭的氛围。

(三)责任感。责任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必要前提,高等学校后勤部门聘用的合同制管理人员,他们既然已经选择了为大家服务的后勤工作,就需要对这个岗位负起责任,所以就要求这些合同制管理人员在他们各自的工作或者实践当中,充分领悟后勤工作的不畏艰辛、为人服务的真正含义,培养对后勤保障工作的责任感。高等学校的后勤部门也应该为工作人员安排合适他们工作发展的岗位,并且制定行对科学合理的后勤岗位职责规定,提供能够实现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来让他们在奋发向上搏击人生的工作竞争中,通过不断的强化自己现有的责任意识以及承担自己肩负责任的能力,从而达到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能够有充分的自觉性做到深入实践,并且勇于以身作则,让普通员工,通过对他们的行为学习而有同样的责任感。

后勤合同管理第7篇

如工程项目在立项、初步设计、各类建设手续不完备的情况下签约,可能在履行中引发争议甚至履行不能;如在资金未落实的情况下签订合同并履行的,将很容易引发工程款的支付争议。

二、合同条款不平等

以工程合同为例,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合同双方当事人实际地位很难平等,如一方当事人要求对方承担额外义务,或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和便利条件强行增加不平等条款等。这些不平等或不合理条款的存在,既严重违背了合同精神,也给合同履行埋下大量矛盾、隐患。

三、合同内容缺陷

合同的内容缺陷主要表现在合同内容不完备、文字表述不严谨等。合同内容不完备往往是因合同主体不愿意或不合理使用标准的合同范本、缺项漏项而导致。有些虽然使用标准合同范本,但在专用条款中几乎不作约定,或者约定的内容简单,如对“不可抗力”不作约定或约定不详细,一旦发生意外事件,双方很难就责任承担、时间延长和费用增加等达成一致。

四、合同管理人员法律意识和管理能力不强

合同管理人员的法律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合同管理水平的高低。后勤业务涉及工程、物业服务、食宿服务、医疗服务、车辆服务、知识面宽等方方面面,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专业合同管理人才。由于后勤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管理能力不强,表现在合同签订之前对合同相对方的履约能力缺乏必要的调查,合同签订时对合同内容表达模糊,合同履行过程中缺少相应的跟踪,合同文档和信息管理不健全,导致纠纷发生后没有相应的证据等。直接后果就是合同主体不能有效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蒙受权利损害或经济损失。针对以上情况,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升合同管理水平。

1.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人才体系

通过采取对外公开招聘、内部选拔等方式,培养一支懂法律、懂经营、会管理的合同管理队伍。同时,要加强对他们的业务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其进行法律、管理等知识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合同法律知识和签约技巧,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对提出合理化建议、避免重大损失或是给企业争取额外经济效益的人员予以奖励,以此激发和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建立标准的合同文本体系

后勤业务采购合同种类多,涉及法规多。企业应依照国家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参照已经颁布的标准示范合同文本,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和需要,结合所从事招标采购项目类型和特点,建立自己的标准合同文本体系。这对于规范合同当事人的行为,完善合同制度和合同内容,提高合同履约水平和效果,将起到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3.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和运行体系

应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建立合同审查会签制度,使合同的签订、履行和争议处理都处于有效的控制状态。“合同会签”是一种内部控制方式,它是指在合同正式签订前,企业组织相关部门共同参加的,对合同本身及前期程序进行评估、确认并签署意见的一个行为。“合同会签”是对项目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有效形式,被看作是审计关口前移的方式之一,特别在各种非招标项目上得到十分广泛的运用。

4.建立完善的供应商信用评价体系

应建立对企业或单位的合同管理水平、合同履约能力、合同履约状况和企业合同信誉度等方面进行量化、细化的综合评价考核机制,多与那些信用好、履约率髙的企业或单位签订合同协议,对那些信用较差的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应谨慎防范,加入防范信用风险的特别条款。

5.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