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现行金融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4-11 17:22:55
现行金融论文

现行金融论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体制问题对策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改革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已形成中央银行与监管机构分家,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分业经营,中资机构和外资机构同台竞争的日趋完善的金融体系。而当前动荡不安的国际金融形势和不确定的国内经济走势,更增加了我们对金融市场、金融创新的危机意识。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我们要在看到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一、我国金融改革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1.股份制银行发展趋向劣化和行为类同化,建立初期的政府背景,使其极难跳出国有银行的管理范式。股份制银行的发展往往跳不出这样一个规律,在刚刚开始营业时,建立了较好的规章制度,银行业绩也不错,可是慢慢发现这些银行的行为逐渐向四大国有银行靠拢,其管理模式趋同。

2.金融机构官本位观念日趋严重,过分偏重年龄和学历,干部管理趋同于政府机关,不利于人才培养和核心竞争力提升。金融企业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人事激励机制应着眼于银行的长远发展和核心人才的培育,但因权力的货币化激励,导致新人行员工,凭借年龄与学历的优势,面对“官位”公关频频,而不愿在业务技术和专业水平上下功夫。

3.国有商业银行股改深化了其市场主体地位,但公司治理机制面临挑战,尚未建立真正意义的银行银行家机制。这也是我国国有银行特有的成立背景与发展路径造成的。

4.金融价格扭曲。虽然汇率市场化改革和利率机制的灵活性增大,但仍滞后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银行的股改,导致金融业绩失真。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金融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促进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最短缺的是资本,而促进资本形成就是金融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完善金融体制与创新途径

1.国家积极引导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金融创新实现跳跃式前进创造基础条件。金融创新在我国现有法律、政策框架下还存在许多问题和症结,创新的外部环境仍不成熟,金融业内部经营效益不佳,创新的内动力不足,业务创新仍受到信息化程度和监管等制约完全依靠金融业自身去突破和克服这些障碍是不现实的。国家应该引导金融体制改革,为金融创新培植适宜的土壤,创造合适的环境.控制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相匹配的节奏,科学调节金融创新的步伐。

2.以技术主导型金融工具的创新为突破口,将满足需求、优化配置的原创性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相结合。由于我国市场环境与发达国家的差异,使得吸纳型创新有较大的局限性。以CD(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为例,在美国因其大额和流动性强的特性,以能成为银行大宗定期负债来源和企业各类短期流动资金停靠站而备受欢迎,而在我国,因其面额小和转让难使之成为银行一种高成本吸收居民储蓄的工具这并不是因为我国在吸纳金融创新工具时不够规范,改变TCD的两个基本特性,而是面额大,居民没有能力,企业又有控制资金的偏好,导致无市场:而面额小正好使其成为储蓄投资的一种工具,流动需求减弱,便导致了转让难。其实,这一创新的根本失败在于没有认识到市场环境的不同,没能坚持独创性。显然,如果走吸纳型创新的道路,未必符合我国的实际,且外资机构与内资机构相比具有绝对优势。因此,坚持原创性创新,才能既增强我国自身金融创新的能力,又发挥我国金融机构的本土优势,在开放的竞争环境中掌握主动权。

3.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促进多项金融创新发展。以高科技为支撑的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不容忽视,未来现代化发展趋势应当是建立在高信息化的平台上。信息化是我们面临的现实,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应该通过消除信息不对称提高经济的整体运行效率,通过加快信息化建设来促进金融业的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通过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促进金融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

4.努力培养造就金融专业人才,发挥金融创新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人才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第一动力。没有高素质和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是无法满足现代金融发展需求的。我国应当充分调动金融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他们的潜能,进一步完善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逐步调整人员结构,重点培养一批金融专业人才,为金融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提高金融人才综合性的专业素质,特别是职业操守。我们要吸取国内外经验教训,加强培养金融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修养,加强监督,形成约束机制,尽量避免金融从业人员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违规违法操作,降低金融创新的操作风险。

5.密切监控国际资本流动态势,适当改变人民币升值预期,防范游资源源不断地流入我国资本市场。面对巨额国际游资涌入我国金融市场,要坚决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有必要时央行应该主动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加大投机资金的成本,彻底消除投机资本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另外还可以通过开放市场和投资领域,用政策和市场相结合的手段进行合理疏导,使短期热钱长期化,这样有助于将热钱纳入监管者的视野。减少其对内地房地产领域和金融市场的冲击。

6.辨证认识金融创新的作用,规范金融衍生产品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在次贷危机中的作用发人深省,这也告诫了监管者在审视金融创新时将金融稳定放在首位,并采用有效措施规范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首先,提高金融创新的信息透明度是保障金融安全的基本条件。只有信息充分、透明,投资者才能更多的了解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并对风险进行定价,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其次,完善金融创新的监管体系是保障金融安全的核心要求,在金融创新迅速发展的同时,应当努力提高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使金融创新的发展和监管能力的提升保持动态的协调。

参考文献:

[1]陈学胜.浅析“热钱”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央行的应对措施[J].海南金融,2006,(12):63.

现行金融论文第2篇

+’服务功能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产品日益丰富。目前,个人金融服务的种类由传统单一储蓄业务,逐步发展为集个人储蓄存款业务、中间业务、个人理财业务、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等全方位、多功能的综合性个人银行业务。储蓄通存通兑、电子汇款、银证转账、外汇买卖、个人消费信贷、个人投资咨询、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和个人理财服务以及各种代收代付、代保管等中间业务陆续推出,极大满足了个人客户的需求,丰富了个人金融服务内容。据统计,目前仅中国建设银行开办的个人金融业务品种已发展到六大类,+-,多个品种,业务范围基本覆盖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银行通过优质的服务免去了客户办理金融业务的来回奔波,自己则获得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和一定的费用。同时,建设银行还在“分业经营”原则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交叉销售”,在柜面开展销售凭证式国债、保险业务、外汇买卖和“银证通”业务,并为投资者提供理财咨询服务。

&’服务由微笑型向复合型转变,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各家商业银行大力推行储蓄规范化服务,促进了服务水平的提高,优质服务不断上水平、上档次。先后推出了承诺服务、一米线服务、延时服务、&(小时昼夜服务、金融超市、大额存款电话预约等特色服务。招商银行在国内业界率先通过各种方式改善客户服务,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效、便利、体贴、温馨的服务,带动了国内银行业服务观念和方式的变革,拉近了银行与客户的距离。招商银行在国内率先构筑了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等电子服务网络,为客户提供“%*”式现代金融服务。根据市场细分理论,招商银行在继续做好大众服务的同时,致力于为高端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一对一”的尊贵服务,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专业化、个性化水平。%’创新步伐加快、竞争力增强。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后,基于本土化经营策略和尽快拓展市场的考虑,必然将加快金融创新,尤其是高端客户理财产品、居民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中间业务等方面的创新。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占比还会进一步下降。面对“金融脱媒”趋势的加剧,各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强表外业务和电子银行创新,知识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与个人理财、利率、汇率、股指期货等有关的投资银行、资产管理、衍生金融工具等表外业务会得到较大的发展。!""#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衍生产品交易额达到了$%万亿元。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电子银行和银行卡业务正迅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交易规模达到了$""万亿元,年均增长达到了$!"&。银行卡的发卡量也成倍增长,从!""$年的’()亿张迅速增长到目前的$"(’亿张。组织创新加快。由于竞争加剧和上市后风险控制要求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会进一步推进扁平化改革,改造业务流程,推行业务单元制,加大风险的垂直管理,推行业务发展、风险控制的纵向报告制度。

二、我国个人金融产品的现状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业务品种相对单一、层次较低,个人客户没有真正享受到方便、快捷、安全、高效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业务品种广度窄。在个人金融业务品种方面: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品种单一集中,业务覆盖范围狭窄。银行传统业务如在个人存款业务方面,大多数商业银行仍以活期和定期储蓄存款为主,还没有推行个人结算账户和提供个人支票结算工具。现有的业务品种广度窄限制了广泛地吸收社会闲置资金,同时由于没有设立存款单流通市场,大规模发展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业务及推出多种形式定期存单,变被动吸收大额存款为主动推销存单吸收存款等个人存款业务也就无从谈起。而在个人贷款业务方面则以住房、汽车等小额贷款品种为主,其中也只有提供的个人住房贷款总规模比较大,而其他贷款则由于市场外部环境及风险等因素,一直未得到开展或未得到充分的开展。而个人中间业务主要以代收代付、转账结算、国债认购等为主,业务手续复杂,条件过于严格。有些业务本身开展时间不长,其功能和技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网络银行,由于网络技术水平和网络基础设施落后,网络覆盖范围不高,提供的服务内容只包括一些基本的账户查询、管理、存折挂失、信息服务、网上支付及银证转账服务。个人外汇产品创新则只停留在探讨阶段,还没有个人外汇保证金交易的品种,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局面,显得力不从心。信用卡、信托、保险、基金等投资理财品种覆盖的范围也比较窄,投资业务品种缺少同时能覆盖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中的两种以上业务的金融品种,如网上银行可以提供银证转账服务,但不能与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同时合作进行网上保险、网上基金销售等。可以看出我国个人金融业务缺少全面的系列化品种。

相对于国内商业银行,国外商业银行提供的业务品种形式多样,范围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普通客户的各个生活环节更为密切。通过网络银行进一步向客户提供尽可能多样化的个人金融服务。如日本大和银行的“财产综合管理账户”包括多项服务,对拥有该账户的客户,银行对他们的各种储蓄存款、存单、有价证券、不动权利证书、个人全部资产进行一元化综合管理,并帮助其进行不动产等的鉴定和评估。除一般的财务咨询外,还针对老年家庭生活设计提供了遗产继承、个人事业继承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并就具体条例向客户提出各种方案和建议;同时还提供遗言信托、遗产整理业务等特殊个人金融业务,手续简捷、服务周到、综合性强。此外,外资商业银行利用互联网等渠道进行外汇买卖的业务也相对成熟,个人外汇买卖业务创新品种较多,具体的运作有以外汇交易存款质押发放贷款、保证金交易方式、推行实盘做空机制等模式。另外,国外网上银行提供的在线个人金融服务范围更加宽广,如日本三和银行与东洋信托银行、大同共同寿险公司、*+,+共同寿险公司、全能证券公司等-家金融机构推出了名为./0102/13405的网络金融超市。提供较为基本的服务包括网上基本理财服务项目,如开户、存款、转账等;网上资讯服务,为客户提供全球主要金融市场信息,实现客户足不出户,查看全球金融最新资讯;网上投资如网上股票买卖、网上保险、网上基金销售等;网上购物及其他网上服务。较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经济和生活需求。

业务品种深度不够。在业务品种的深度方面:国内个人金融业务有所发展,但业务品种缺少细分化、差异性和个性化的服务特色,市场化程度不高。近两年,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间更深层次的竞争,引起他们不断改进自己的服务品种和方式,因此在某一领域中产品富有特色成了他们追求的目标。如目前农业银行在个人信贷业务方面,招商银行在网上银行业务方面,光大银行在教育领域所开展的业务都相当有特色。虽然个人金融业务有所发展创新,但具体品种相互模仿较多,缺乏明显的细分化、差异性和个性化特色。

相比之下,国外商业银行的个人业务品种具有细分化、个性化特征,市场化程度高。在实际工作中,他们首先把客户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客户群,再根据客户的行为特征、消费习惯、财务状况以及未来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市场细分标准,提供不同的业务品种,以自己的特色来吸引特定客户层。如个人理财业务,香港恒生银行是按个人在银行的资产大小分为一般客户、一站式理财(如港币!"万元以上)、个人财富管理(港币#""万元以

上)、私人银行(美元#""万元以上)。根据不同客户群提供不同的服务:对私人银行提供“一对一”跟踪式服务,强调投资产品并提供度身订造的个人金融产品;对个人财富管理提供“一对一”客户经理进行全面理财服务,包括银行、保险、基金投资、财产组合定期评估等;对一站式理财则提供综合理财户口、优先服务专柜和理财筹划;对一般客户提供柜台服务、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流动理财等。

产品结构不尽合理、规模有限。在产品的规模、结构方面:国内银行现有的个人金融业务产品结构不尽合理、规模有限。例如,在各项中间业务产品中,成本高、收益低的劳动密集型中间业务如代收代付所占比例很大,而知识密集型中间业务,如咨询、资产评估、资产管理等所占比例很低。而个人银行卡方面,中国人民银行最新的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显示,目前我国银行卡发卡量已突破##亿张。到!""$年底,中国借记卡发卡量达#"%&亿张,信用卡发卡量近’"""万张,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的信用卡发卡量更是纷纷突破了#"""万张的大关,其他各行的发卡量也大都已是“百万”级。!""$年,我国银行卡支付的消费交易额为#%&(万亿元,剔除批发性的大宗交易和房地产交易,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这一比例达到了+"*,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但由于没有良好的用卡环境支持,银行卡的使用频率较低。据调查目前国内的睡眠卡大部分都是“非标准卡”,也就是前些年发行的“老”借记卡,其服务功能有限,一部分卡片甚至已经被持卡人遗失,但在银行的账户系统里仍然存在。在银行卡新产品、新服务不断推出的市场环境下,这类卡在品牌上显然属于弱势品种,由于缺乏竞争力,整体活跃度大大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睡眠率”极高。统计显示,目前市场上的活跃卡中,借记卡占&)*,信用卡占#+*(其中贷记卡占#"%’*,准贷记卡占!%’*)。与此相比,国外发达商业银行的个人业务产品结构规模恰恰相反,在产品结构中以知识密集型的中间业务所占比例较大;在银行卡持有量中,北美和西欧等国家银行卡的人均持有量为!,-张。此外,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指标,如代收付业务结算量、个人消费信贷总量等指标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也在较大的差距。

三、对策思考

#%确定战略目标。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严格的讲是一个目标集合,需要考虑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基本目标以及影响银行创新发展的政策传导性、竞争性、系统性。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在特定的时期内,对其拥有的全部资源做出安排,同时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竞争战略、”经济人”特性、落实行动。所谓竞争战略就是指战略的规划和确定,起始于明确的任务,要明白银行面对的市场需求是什么?现在满足的是哪些需求,将来要满足的需求有哪些?客户是哪些?提供什么样的产品?需要哪些技术支持?最后会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经济人”特性就是指达到目的后银行有没有盈利?直接还是间接的盈利?与同业相比盈利的高还是低?落实行动就是指在确定了战略目标后需要将制定的目标分解为各级子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规划给予贯彻实施。为应对外资商业银行以及国内同业的激烈竞争,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当制定并实施“经营目标国际化、产品创新个性化、客户层次化、营业网点虚拟化”的战略目标。

!%对外细分市场、分阶层营销。个人客户是商业个人金融业务产品推销和服务的主要对象,影响个人客户对金融产品需求的因素总体来讲主要有地理因素、人口因素、利益因素、心理因素和行为因素’类具体影响因素。

+%对客户市场细分。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市场细分主要是在各个地区按人口因素的标准进行细分,在这个基础上再按收入标准细分,实行差异化分层营销。差异化分层营销是根据不同的收入阶层需要银行提供服务的差异来研发金融产品,从而满足各个收入阶层的金融需求。

现行金融论文第3篇

论文摘要:重点探讨了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在大量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今后的应对策略,为银行业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提供切实可行风险防范及发展策略。

1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

随着危机的蔓延,将考验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新华财经报告指出,目前银行贷款增速开始下降,贷款质量有恶化的趋势,贷款组合中占比较大的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资产质量下滑尤其令人担忧,零售业务也出现放缓的迹象。

1.1利率、汇率变化带来的市场风险

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外币债券投资损失和潜在风险,尽管中国银行业持有与危机相关的各类资产总量是有限的且提取了一定的拨备,但是现在这些产品的潜在风险,仍可能随着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而显露,商业银行固定收益类产品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较高,在利率和汇率变化比较大的情况下,市值变化比较剧烈。同时全球也进入了低利率时期,银行外币债券投资的市场风险控制面临新的压力。

1.2合作伙伴风险

在银行业的改革与开放进程中,我国引入了30多家外资战略投资者,包括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美国银行、瑞士联合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国际银行业巨头。它们的参与对于中资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与上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外资战略投资者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其中部分外资战略投资者因自身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开始减持或出售其所持有的中资银行股份。

1.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投资资产价值下降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美国雷曼兄弟因次贷危机而破产的负面影响正蔓延至中国金融机构。如招商银行率先披露持有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发行的债券敞口共计7000万美元;第二,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银行将进行更多的拨备并加强银行的流动性,从而增加资金的成本;在未来利率下调的预期下,将可能缩小银行的利差;资本市场的大幅下跌导致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等中间业务和创新业务的收入增长缓慢。

1.4信用风险

目前国内出现的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回调,开发投资资金紧张及房地产销售面积不断下滑的情况,未来房地产市场大幅回调甚至出现崩盘,断供将更加严重,这会导致我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危机乃至金融危机此外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资本杠杆比率偏高、资产形式单一、变现能力较差、信贷资产质量低。流动性负债比例上升,信用风险逐年加大,公司的违约风险将迅速上升。

2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策略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经营依然稳健,防范风险的各项指标处于较好水平。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除去国际金融危机的潜在威胁,国内经济增速下滑所带来的风险防控形势不容乐观。因此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2.1全面贯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重心在于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外部监管、市场约束。新协议提出维持资本金8%的比率不变,对信用风险的衡量方法提出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两种选择方案、对操作风险提出多层次衡量方法和市场风险衡量方法。委员会要求监管机构根据银行的风险状况和外部经营环境,保持高于最低水平的资本充足率,并对每一家银行的资本变动情况进行持续性监督,同时要求银行根据风险变动状况相应调整资本充足率标准,并依据其承担风险的大小。新巴塞尔协议首次引入了市场约束机制,要求银行必须及时、可靠、完整地披露关于资本水平、资本结构、风险状况等信息,接受市场监督,以便市场参与者更好地评估可能面临的风险。

2.2针对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影响.建立预警机制

针对此次美国的次级贷款危机,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防范:一是坚持有效隔离风险的跨市场传递,加强对大型银行的并表监管,加强跨业、跨境风险监管;二是严格实施二套房政策,积极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三是督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估计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加大计提拨备力度;四是加强资产证券化业务监管,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审慎开展资产证券化;五是加强理财产品监管,严格防范创新业务风险和误导性销售。同时对此次由于次贷而引起的金融危机,我国银行应关注以下方面并及时预警:一是汇率变动引起的外币资产风险管理问题;二是关注美国货币政策变化对海外投资构成的影响,包括全面评估次贷危机、“两房”危机及雷曼兄弟破产造成的损失;三是密切关注抵押信用债券市场的发展,及时评估有关风险,审慎计提相应减值准备,择机出售相关的抵押支持债券及资产支持债券等,最大限度维护资产安全;四是关注国际游资对中国股市和房市的冲击,主动防范信贷风险,尤其是资产证券化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

2.3完善银行自身经营制度.建立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

根据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特点,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加以完善:其一是加快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产权制度是企业内部组织制度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基础,公司治理是在既定的产权制度基础上对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行构建,因此公司治理机制的优化从根本上受制于产权制度的优化;其二是转换经营机制,应从风险控制和激励机制两方面人手。在风险控制方面,应建立集中控制、独立评审的贷款发放和风险管理制度,建立数据信息中心,提高信用评级能力,掌握先进的信用风险衡量和管理方法。在激励约束机制方面,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约束结构使委托双方利益相容。

2.4推进配套改革.创造良好金融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应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形成真正市场化的银企关系,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其次加快资本市场建设,为国有企业提供有效地融资渠道。企业可以借助于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降低企业的负债比例及信贷资金需求压力,优化财务结构。最后为逐步推进国际金融自由化。在脆弱性没有得到逐步改善的情况下,应当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增强以后,实施金融的对外开放。

2.5加强法制建设。进行合理有效的法律约束

我国应针对在金融制度、组织体系、金融产品和业务以及金融技术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尽快建立起前瞻性的法规体系,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在进行宽泛性总体框架设计的前提下,重点对金融发展的目标和风险防范措施进行法律约束.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我国政府必须对国外金融机构的进入和经营进行合理有效的法律约束及监管,同时应对国内商业银行进行适度保护,以避免金融业开放对国内金融体系造成过度冲击。

现行金融论文第4篇

关键字: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

随着中国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各家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为了适应当今市场,各家银行纷纷进行变革,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转向中间业务发展,中间业务已成为中国银行业的新大陆。

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报酬率的经营活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可以分为以下九类:1.支付结算业务,2.银行卡业务,3.类业务,4.担保类业务,5.承诺类业务,6.交易类业务,7.基金托管业务,8.咨询顾问类业务,9.其他类中间业务。这些中间业务可以帮助商业银行逃避一些管制,而且还带来了不菲的收益,是各家银行竞相利用开发的对象。发展中间业务,银行可以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己的资金,以接受客户委托的方式开展业务,多数情况下,商业银行出售的是自己的信用,银行在交易的双方中为一方对一方作出承诺,促使交易的顺利进行,银行再从中收取手续费。其风险较小,大大拓展了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

西方发展中间业务起步很早,但直到二战以后才真正开始被重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间业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美国为例:50年代-70年代,美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收入和利息收入几近同步增长;但从80年代起,两类收入的增长速度不再保持一致,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近乎是利息收入的两倍。1999年,美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达到42%,远远超过了80年代的20%。到2008年这个比例保持在45%左右。可见,中间业务已成为西方银行业的主要经营项目。不仅仅是所占比重高,另一方面,西方中间业务的创新也十分迅速。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服务手段科技化程度很高,软硬件设备、支付应用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先进,网络技术普及、发达,家庭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等服务应有尽有。特别是发达的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服务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拓展了银行的服务时间和空间,大大降低了成本,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经营方式。

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还远远不够,平均看来,中间业务的比例只占到百分之十几:从我国上市的三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已经披露的2008年年报信息来看,工行2008年非利息收入为467.21亿元,比上年增加156.30亿元,增长50.3%,占该行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5.1%,提高2.9个百分点,收益结构持续优化。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增长14.7%,与上一年相比,增速趋缓。其他非利息收益27.19亿元,由净损失扭转为收益。中行2008年实现非利息收入653.52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加239.02亿元人民币,增幅达到了57.66%。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28.63%,较上年上升7.29个百分点。建行2008年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384.46亿元,同比增长22.78%,其在经营收入中比较上年提高了0.06个百分点,达到了14.25%。由此看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总体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但目前也发展迅速。随着国民对金融业的逐步深入了解以及最近两年兴起的理财热潮,中间业务更多走进寻常百姓的身边。一些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士开始尝试进行期权,期货,互换的投资。中间业务逐渐走上兴盛正规的大道。但是,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有学者谈到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

1.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能力低,产品雷同,造成盈利能力差,“没卖点”。目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中,大多数停留于以银行支付中介为基础和以信用中介职能为基础的中间业务,这些传统结算业务、服务性的收付款业务品种收入约占中间业务收入的90%左右。比如中国建设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银行卡、结算类、类、外汇买卖及结售汇、咨询类和房改金融业务等,这6项业务收入占中间业务收入的86%。尽管我国商业银行业中间业务品种已达到260多种,但60%集中在代收代付、结售汇、结算等劳务型业务上,都是技术含量低的低附加值产品,银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利润率很低。相比之下,那些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产品却很少。

2.我国商业银行缺乏较为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完整的组织治理体系.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存在发展战略和规划不明确,缺乏全局性。由于我国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造成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经营原则、经营范围难以把握,完全由各行根据自己的理解实施,缺乏规范性和长期性,分业经营模式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

3.我国商业银行虽然注重科技投入,不断提高中间业务品种的科技含量,但是却相反缺乏专业人才,科技支撑力度不够。以上这三点问题,是商业银行目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大敌。如何正确解决这些问题,采用什么方式改变现状。无疑应该是商业银行应当抓紧时间考虑的事情。

曾有学者从营销学的角度提出了解决办法及建议:

1.建立商业银行战略性营销治理过程模型及营销目标。首先进行营销策划,银行应该决定如何对实现营销计划的目标过程中的进展衡量以及谁对者这一衡量工作负责,换句话说,计划本身应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已经达到了目的,无论是何种原因,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评估并且对营销组合进行调整或是微调都十分重要。

2.进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各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银行已有的营业网点,在空间上,从城市包围农村,要按照先从外部技术等环境较好的大城市开始,再逐步向中、小城市,甚至农村推进。在时间上,先立足发展,如咨询、理财、基金托管等风险较低的中间业务;待人员素质提高,再发展风险较大、收益丰厚的业务品种,并逐步向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方面拓展。

3.制定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战略战术。商业银行营销战略,是指商业银行将其所处环境中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与商业自身的资源和条件结合起来,以期实现商业银行经营治理目标。当然,这些建议也只是建立在一方面的学术研究上的。

那么,从金融危机背景下考虑如何跨越性发展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可以从多个方面同时进行探讨:

首先应注意的是:2008年,美国华尔街爆发的金融危机对整个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应当从这次危机中汲取到教训。金融竞争的加剧使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但同时,大大加重了银行经营的风险。所以,在发展过程中,除了考虑怎样增加盈利,拓展业务。还应当把加强监管放在重要的位置。不能重蹈美国覆辙,过于放松监管的最终结果是造成更大危机的爆发。

第二,以小见大说发展。从我自身的感受来讲,商业银行在经营中间业务时并没有做到十分令人满意。例如,当客户办理银行卡时,相关从业人员并不能清楚透彻解释每种卡的作用,收费项目,使用方法等,只是将卡推销给客户就算万事大吉。许多客户在使用过程中会不经意发现卡上的钱被不明原因的扣去或委屈地上了银行的黑名单。前不久,中央二台做过一期专题节目:“可怕的信用卡。”就提到过许多人一人竟持有数十至几十张信用卡。而大多数的卡是没有用过的,是处于给在银行工作的朋友帮忙或为了银行赠送的一点小礼品,一时冲动办理的;干脆有一些银行的营业网点,还直接用半诱半推的手段蛊惑客户办理银行卡。商业银行应当从长远考虑,反映给客户真实可靠的信息,提供给真正适合客户的适当的服务,而不应当为了眼前的一时的盈利而损坏了在客户当中的形象,同时商业银行应当从单纯追求业务目标数字的增长循环怪圈中挣脱出来,注重实实在在的发展。

第三,最为需要注意的是:在金融海啸爆发前夕,为了赚取更多财富,华尔街金融机构从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利用资本市场平台,设计出众多虚拟中间产品,故意放大风险。虚拟无限放大本身就是狂躁,不但弹击金融体系千疮百孔,更使世界经济受到拖累,更惨的是众多投资卷入者的财富短时间内化为乌有。因此,针对金融危机背景下中间业务发展的特点及目前中间业务市场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中国商业银行推进中间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应把握这样一些内容。

在金融洗染海啸冲击波浪式爆发和打压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要继续保持跨越式发展,首先要充分认识危机与风险的危害性。危机的持续性冲击力很强,不止一波或两波,它往往是螺旋式地冲刷,即一波冲击,一波下跌,一波上升;又一波冲击,一波下跌,一波上升……直至最后的衰竭疲软,而这种疲软的复苏,往往需要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不等。目前,国际投资人士大唱中国新兴市场崛起赞歌,而中国政府为了树立形象,提振民众信心,也在经济刺激方面予以高调迎合,在行动上顺势而动。但是我们心里明白:中国经济运行的体制并不十分健全,市场价值的规律有时受到政策压抑,消费文化也并未有效建立,结构性投资和拉动的效能并不突出,经济基础依然不牢。因此,在全球性金融动荡的前提下,中国经济绝不可以独善其身,而且,当国际投资集团聚焦中国资本市场并且热钱过度集中投机时,缺乏实体经济支撑的资本市场将会急剧膨胀,甚至危害正常资本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

1、以资本市场为依托推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审时度势,调整策略,顺势而为。虽然中间业务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市场的动荡不安,产品营销的趋势受阻,或产品盈利受损,或公众持币观望等等市场活动的锐减,都将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受到制约,影响其当期损益,减少银行收益。而所有的这些继而将影响到银行中间业务经营方向,经营策略以及营销行为。稳健经营即为效益,因此充分认识危机,因地制宜化解危机,顺势而为,避害趋利是继续保持中间业务强势发展的第一要义。

2、夯实传统中间业务基础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继续保持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银行业务经营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高收益存在高风险这也是共识的经营之道。传统的中间业务诸如支付结算业务,服务社会的功能普及,有一定稳定的客户群体,虽然这项业务突出了服务性,但存在有潜在的扩大收益的巨大市场,它的稳定的扩展效能很大,业务的品牌影响有广泛的公众基础,而且它的服务价格相对固定,众人周知,社会认识度较广,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主要渠道。所以,在金融危机的境况下,进一步细化传统中间业务操作流程,充分体现便民、利民、亲民的服务宗旨和服务功能,将会获得跨越发展。如工商银行的E银行,利用网络的快捷和结算的安全渠道优势,体现出“工商银行,你身边的银行”的品牌化服务风格,很受社会欢迎。这样,一旦夯实了传统类中间业务服务,就构建了起逐步扩大收益的业务发展广阔通道,也就铸造了抵御风险,安全盈利,保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稳定运行的坚实基础。

3、打信誉品牌,拓展新兴中间业务,继续推进中间业务跨越发展的速度。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近年来扩张较快,一方面得益于市场经营突破的重点方向选择,另一方面得益于银行社会信誉的不断提升。当金融危机袭来时,冲击最大的是银行的信誉,花旗的重亏,雷曼的倒闭,华尔街笼罩在一片哗然与肃杀气氛中,这些莫不是由于银行虚涨的信用泡沫破裂,尤其是投资银行在中间业务所谓的创新方面,大打虚拟交易战,无限扩大信用交易筹码,使得传统的、安全意义下的中间业务—银行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己的资金,以接受客户委托的方式开展业务,也变形为出售的信用或衍生出大量的资产创新工具,有恃无恐地在市场间横行,造成极端的信用泛滥,最后导致资产缩水,损毁了商业银行多年来苦心经营的信用信誉。

前车之鉴,在目前救市危急当中,我国国家信用也开始大量放大,同样也放大了中间业务方面的一些虚张的成分,中间业务的经营拓展方面也应牢牢把握“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三性原则。如中间业务的新兴理财业务在资本市场上涨疯狂时,红极一时,而在07年的股市爆跌中却陷入“负收益”,至今大多数银行仍为“负收益”纠纷补洞,而大量的个人客户的纷纷流失更为心焦头痛。

那么,如何面对这些因境?信用品牌的力量比什么都有说服能力。工商银行理财产品的盈利数据有力地揭示了信用品牌的号召力。除了注重理财产品功能设计和市场需求导向以外,工行以理财产品为良好信誉的依托,充分维护客户利益,鼓励员工在认识风险的前提下,将风险可控的产品推荐给客户,赢得客户的信任和理解。同时,在稳健理财,稳健营销和稳定收益的基础上,逐渐展开多形式、多内容、多领域的理财投资产品合作及营销,如法人理财,投资咨询理财,委托理财等等业务,以巩固阵地,扩大战果,收益甚为显著。

再者,一方面,在“保增长”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下,新增人民币贷款投放集中,以资产业务带动中间业务大幅度发展也成为扩大业务增长的又一渠道。大项目信贷在拉动企业生产扩张的同时,大量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融资票据的贴现和再融资的投放,又一次扩大了银行融资类中间业务的规模,另外,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放大的派生中间业务品种,如银企合作项目,银银合作项目,银证合作项目等等,相继带来诸如“企业年金”、“法人理财”、“商品融资”、“保理”、“托管”等等业务的倍数扩展,继而是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有效放大。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信贷的扩大和支持区域、县域经济的分支机构资产业务的开展,也带来了相关联的中间业务,如企业网上银行,投资信用咨询与评估,重组融资顾问等等,集团理财信用的成倍放大,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多重突破,多头发展提供了捷径。以资产业务带动的中间业务助推了跨越发展的速度,适应了业务发展的形势需求,反映了为企业“量身定制”一体化、全方位服务的特点,稳定的地巩固了银企双赢关系,提升了企业客户忠信度,推动银行业务多元化迅速发展。

现行金融论文第5篇

(一)两种金融学研究内容差异

从现代经典金融学的研究内容来看,现代金融学其主要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在资本市场中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现代经典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在资源配置上是统一的,这也就意味着研究必然以市场均衡和获得和合理的金融产品价格体系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那么现代经典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其差异主要表现点值得深入研究,曾经有学者认为现代经济学代表了研究经济行为和现象分析法和框架。现代经典金融学其主要分为参照系、视角以及分析工具等组成部分,金融研究过程中由于两者研究的问题存在着差异,经典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的视角具有差异性。当代的经典金融学主要是以继承传统经济学的假设作为研究的基础,并且建立起完善的现代金融学完整体系,但是其在研究的范式和研究的模型上仍然存在着完全理性的分析框架,而不注重微观个体的决策行为。两种金融学对于风险和无风险情况下对于人们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其核心价值的心理物理学效应会造成人们柱塞盈利的时候出现反感风险,而且在亏损的时候会出现追求风险。心理物理学效应则成为了人们过分偏执定性可能和不可能事件的主要因素。

(二)现代经典金融学提供了自身参考系

我们以有效的市场理论和理性的人性假定作为参考系,那么在此参考系下并不是要求能够准确的描述现实,而是在金融活动中是否能够建立相应的规矩和标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在EMH理论基础上进行理论验证,非有效市场已经成为了行为金融学研究主题,而且传统的资产定价和组合理论均建立在预期效用理论基础上。由于在现实的研究中,总会出现对预期效用理论产生理论上的质疑,因此在此研究过程中就产生了两个新的研究方向。即,我们所看到的越来越多的学者使用预期效用理论来对技术进行替代和修正;另外还存在着一部分学者独自去寻求对预期效用理论的合理解释,并且出现了两位学者共同创建的期望值理论,而且该理论还获得了长远的认同。如此以来,以市场非有效性和期望值理论作为研究的参照对象,其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三)金融学分析工具介绍

现代经典金融学之中具有一套分析工具,其主要是由不同的数据模型和图形模型组成。其主要通过简单明了图像和数学结构来对繁杂经济行为进行深入研究,而且这些除了可以有效的帮助人们进行经济行为和现象的分析,而且还可以实现在金融学上的研究突破。由于金融学被一度看作为非实验性科学,但是其主要的理论和方法却属于经济学,而且是还是最基本的经济学假设而来,使得我们在进行金融学的研究时,更加符合和数据收集。

二、现代经典金融学困境

(一)噪声交易解释困境

为了保全一种完全的竞争状态,引入“噪声交易者”来对整个价格系统进行控制,使得价格均衡,且不会揭示私人信息。往往噪声交易者不会追求利益最大化,但是作为非理性或者流动性的交易者则会追求,因此这也会造成在整个现代经典金融理论框架下难以取得理性预期平衡。噪声交易者常常会使用外生变量来对证券的需求总量进行处理,这种处理方式在经济学家看来,仍然是理易行为。但是没有对噪声交易者和理性预期者的差异进行探讨,由于理性预期交易者对于证券供应成立随机变量,因此不能够使得其确定性的维度增加。因此整个证券价格就会由于随机变量出现,而造成私人信息不能够完全揭示。

(二)不完全竞争困难

所谓的不完全竞争,其主要是在实现均衡价格的同时还具有完全揭示直接获取私人信息的动机。在不完全竞争研究之中,决策者的行为受制于交易者的信念,交易者价值不仅存在于预期时的优势,而且还具有其他交易者对此交易获取信息的猜测。每个交易者在衡量自己是否会对均衡价格的配置产生影响,可以有效反映出具体信息,这就可以有效避免在交易中出现“搭顺风车”的情况。假设,一些股票教育者,在发生交易的过程中,若不去获取哪些隐私信息,那么自己很可能陷入被动,使得自己处于困境之中。从不完全竞争的博弈模型进行分析,要求交易者具有理性的认识,在交易过程中不仅需要保持理性的认识,而且需要有意识的决定别人存在的影响。

(三)经典金融学对金融市场研究困境

由于现代经典金融学理论存在着一些不能解释的问题,例如,经典金融学常常会假设一些异易者具备同性质的先进理念,这就使得市场有效预期理论处于平衡状态,可以使得证券持有者与交易者均会各自承担风险,使得其分担来自金融经济的风险。证券交易所产生的原因其主要由于交易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的风险承担能力,这就是同种信息的先验信假设所带来的缺陷。相关经验告诉我们,人们对于证券的收益不同预期应该是证券交易的一个重要因素。同种性质的共同知识先验信念差异主要是由于私人信息的不同,当交易的唯一动机是信息优势的时候,此时属于预期均衡状态,该状态下不会存在着交易。因为理性预期交易者虽然认为愿意承担交易,而且还会利用自己的优势信息,不会使得自己处于不利地位而发生交易。现实股票市场中,交易量非常大,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也会呈现出非理性的交易。现代经典金融学关于投资者在进行个体交易的时候,存在着未解之谜包含:投资股票的倾向效应。

(四)股票溢价解释困境

股权溢价与波动率之间的相关问题一直困扰着金融学家,其中股权溢价主要是由于美国股票市场总体收益率水平高出了无风险收益率,部分很难是由于消费者资产定价模型所解释。从消费者的资产定价模型进行研究,消费边际代替率和收益协方差之间绝对了股权溢价,即实际的消费增伤水平比较稳定,高股权溢价隐含了高风险厌恶水平,高风险的厌恶水平与高风险的实际效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虽然得出的这个结果与实际的利率水平之间存在和极大的不相符,而且该问题也会看作为无风险利率问题,若假设按照他投资者的期望折现率为常数,则较之价格利比和红利增长率波动应该相似。但是在相关数据整理的时候发现,价格红利比的波动远大于红利增长率的波动。

三、行为金融学的崛起

(一)基于信念行为的金融模型

基于信念行为模型的解释主要是以投资者作为解释的主体,投资者中出现过度自信则可以被看作为过度交易现象,由于过度自信使得人们始终相信自己的信息就完全可以实现对整个交易的掌控,而实际上这些信息对于是否盈利的影响并不大。但是这种信息对于投资者无疑你一种鼓励,使得其在交易过程中始终相信这些都信息就是其盈利的根本,于是就产生了过度自信交易状态,这种过度交易自信尤其是在男性投资者中更加突出。使得男性投资者交易更加频繁,投资的收益也较低,这就证明了过度自信心理倾向解释。(二)极端股票行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形式的股票应运而生,而且均是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出现,于是就有许多投资者进行炒股,但是其炒股行为更多是一种极端炒股行为,常常认为这种极端方式炒股主要是因为股票在以前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认为利用股票可以获取更高额利润。极端股票行为主要表现在使用可利用法则驱除投资者的关注表现最好或者最好股票。

(三)波动率解释

由于一些人在进行投资的时候对私有信息极度自信,使得经典金融理论对于波动率难以作出正确合理解释。首先,如果投资者没有公开信息,那么对于未来资金增长的先验信念进行公开,然后再对收集一些极度自信信息,这样投资者就会高估私有信息对于整个波动率的影响,难以达到准确显示。如果所获取的私有信息属于正面信息,那么投资者很可能将股价推到红利相对较高价位,致使红利价格比波动率快。在对红利波动过小进行解释的时候,其始终属于认知代表,而且始终坚信平均红利增长会比实际的波动率大。投资者在购买股票的时候,如果看到红利增长,则投资者就会信任红利增长率不断提高,那么就会买入行价格,逐渐将价格推到一个与红利水平不一样的位置。当看到红利下降的时候,投资者会认为红利收入会低于平均水平,那么投资者也会出现抛售现象,将股票抛售使得价格低到与红利相宜的水平。

(四)横切面股票收益率解释

经典金融学对于横切面股票收益率的解释存在着困境,其主要因为我们在对横切面股票收益率研究的时候,主要是以信念模型作为基础,研究过程中将其分为动态和经验模型,静态模型则是根据特定的投资者心态引起心里因素偏差。有专家学者曾经构造了CAPM静态定价模型,而在此模型之中存在着两个交易者。一种交易者为极度自信投资者,一种为风险厌恶理性套利者。CAPM模型结果显示,其主要功能为对资产进行均衡,这种均衡不仅与定位偏差有关,而且与风险因子有关。定位偏差则主要是变量,属于股票市值和价值型的变量。造成这类变化的根本原因则是当股价上升,BM值下降,此时如发生投资者过度自信事件,则很可能造成过度反应。由于风险厌恶套利者可能会产生消除投资者厌恶套利者的系统因子影响,于是静态模型就会对股票溢价进行解释,那么此时虽然风险厌恶套利者可以消除一些特定的因子下被投资者过度自信,但是其对于系统因子的过度自信影响却难以消除。

(五)溢价之谜解释

溢价之谜,从行为金融学观点进行解释为投资者厌恶可以解释为股权溢价之谜,因为其他投资者不能够明确知晓股票收益分布。如若这种模型的收益部分被公布,那么人们则会做出最坏打算。从Maenhout的实验中不难看出,投资者为了弥补使用错误股票模型所带来的风险,势必会要求更加高的股权溢价。我们在对股权溢价之谜进行研究的时候,通常会采用BHS模型,该模型从直观上能够轮子损失厌恶程度发生差异,还可以观察股票价格过度中的波动,但是其损失厌恶本身就会使得投资者不愿看到股票下跌,因此投资者购买股票的时候势必会要求更高的股权溢价,这样才能够满足投资者的心理平衡。

(六)基于偏好的行为金融模型

对于股票购买者出现倾向效应,其推出了一个基于偏好的解释。如果投资者的偏好是由瘦构架组成,而且符合前景的理论描述,那么投资者在购买股票的时候,股票价格为50,则现价为55,如果前景理论的盈利和损失以买卖的差价来衡量,那么此时卖出的股票的价格为v(5),投资者选取下一期进行售出。因此,将前景理论运用到股票的一般均衡定价模型之中,而BHS假设投资者的偏好则可以细分两个部分,其一为投资者消费获得效用,其二为投资者持有风险资产的价值变化所带来的效用。曾经Johnson针对损失厌恶程度依赖、以前的收益和损失之间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认为人们在赢得一次之后,通常不会参与,若输掉之后则会拒绝参与。

四、总结语

现行金融论文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公司金融;发展特点

公司金融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对企业法人、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以及各类法人组织等机构性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总称。随着国内商业银行的改革和银行业的发展,商业银行的公司金融业务已从传统的存款和贷款业务发展到了综合性的公司金融业务,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居于重要地位,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利润贡献来源。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持续的宏观调控以及企业客户经营日益复杂化的背景下,国内商业银行的公司金融业务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从在国内商业银行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2009年的经营情况来看,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公司金融呈现以下多方面的特点。

一、公司金融在商业银行经营中占主导地位

从整个金融体系来看,上世纪90年代初期,银行改革刚刚开始时储蓄存款是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的状况已改变,企业存款增长迅速。2007年起,企业存款已经超过储蓄存款。而居民贷款虽然在近年来发展较快,但居民贷款的总额仍然远远低于公司贷款。

从五家国有控股大型银行2009年的数据看,公司贷款收益率高于个人贷款,而公司存款成本率低于个人存款,反映了公司存贷款的盈利能力要强于个人存贷款。

另一方面,公司金融成为最主要利润贡献来源。五家商业银行都将业务划分为公司金融、个人金融、资金业务三大业务单元[1]。公司金融业务无论是在收入总额,还是在利润总额等方面都占据主导地位,是银行最主要的利润贡献来源。

二、公司金融产品种类日益丰富,创新层出不穷

当前,公司金融的产品已经大大突破了原有的公司存款和公司贷款的范畴,覆盖了机构性客户需求的方方面面。五大商业银行的公司金融业务基本上包括了公司贷款、公司存款、国际结算、国内结算、对公理财、托管服务、企业电子银行等产品线。不同的产品线内部又再细分为诸多子产品线,每个子产品线又有多个不同功能的产品和服务,产品日益丰富。以中国银行为例,该行的国际结算产品又分为贸易结算、贸易融资等子产品线,其中贸易融资类又包括了打包贷款、押汇、贴现、保理、福费廷等不同类型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公司金融产品创新层出不穷。以五大商业银行为例,公司金融产品创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现金管理。现金管理服务是以资金流动性管理为核心,为公司客户提供涵盖账户管理、信息服务、收付款、贸易结算、投融资服务等的综合服务方案,有助于大型企业在不同的地区的分公司、子公司之间集中管理资金,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这项服务越来越成为银行争取大型企业客户的基础性产品。各行不断升级现金管理产品的功能,并且致力于打造品牌。

二是在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对公理财业务发展迅速。各家银行都加大力度,推出各自的理财品牌。2009年,工商银行累计销售对公理财产品17951亿元,增长128%;建设银行推出“乾图理财”,为大型优质公司客户提供个性化专业理财服务。中国银行推出“中银安稳”、“中银进取”理财品牌,2009年本外币理财产品销量1.54万亿元,同比增长56.7%①。

三是贸易融资。各家银行都注重建立贸易融资品牌,并且陆续开发针对供应链不同环节、不同情景下的融资方案。工商银行2009年境内分行累计发放贸易融资6797亿元,增长87.6%。农业银行推出“进口融汇通”、“出口融汇通”、“收付通”,2007—2009年,农业银行境内贸易融资复合增长率23.6%。建设银行推出融税通、融链通等“通”系列产品。中国银行提出“贸易金融”理念,推出“达”系列贸易综合融资方案,包括融货达、融信达、融易达、融通达、融付达等数种产品。2009年中国银行境内外币贸易融资发生额807亿美元,同比增幅57%;人民币贸易融资发生额1617亿元,同比增幅89%;年末外汇贸易融资余额447亿美元,增长196%;人民币贸易融资余额784亿元,增长133%②。

四是发展投资银行业务。一方面,加大了对票据承销、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的拓展。工商银行2009年主承销各类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2790亿元;中国银行主承销短期融资券及中期票据1026.5亿元。另一方面,注重通过参与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加深投资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的融合。2009年,建设银行成立了医疗、航空、皖江等多家产业基金管理公司,发起设立了国内第一家医疗产业投资资金,并购贷款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五是战略性新兴产品开始加速发展,其中资产托管和企业年金两项业务的发展尤其迅猛。托管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包括了基金托管、证券投资托管、实业投资托管、QDII托管、QFII托管、交易资金托管、专户托管、境外托管等。企业年金的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建设银行还推出了面向中小企业客户的标准化年金产品“养颐乐”品牌。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不断规范,旨在提高劳动者保障程度的企业年金的市场进出还会不断扩大。

三、公司金融中间业务大幅度增长

随着产品的不断丰富和业务规模的扩大,各家银行公司金融手续费收入均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公司金融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进一步提高。

四、公司贷款质量持续提高,长期化趋势进一步明显

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的公司贷款不良余额和不良率持续下降,资产质量不断提高。从单独公布公司贷款风险状况的三家银行来看,2009年,公司贷款不良余额的下降都在100亿元以上,不良率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公司贷款不良率已低于2%,处于比较优良的水平。

另一方面,公司贷款中长期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2009年中长期公司贷款的占比均超过50%(工商银行甚至接近70%),比2008年进一步提高。

五、中小企业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服务日趋专业化

作为拓展客户基础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贷款利差最大的领域,各家银行纷纷推出自己的特色小企业贷款产品。比如,工商银行有“财智融通”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小企业循环贷款”、“网贷通”;农业银行有“简易快速贷款”、“自助可循环贷款”;中国银行有“银商通达”;建设银行有“速贷通”。

为拓展中小企业客户群市场,同时也落实监管部门关于设立中小企业专营部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要求,各家银行都设立了相对独立的小企业部门,在对小企业实行差异化贷款审批的基础上,针对小企业经营的特点,推出创新信贷产品和综合服务。比如,中国银行的中小企业部,与新加坡淡马锡公司合作,推行“信贷工厂”的新模式;建设银行成立140家小企业专营中心。

在国家政策导向、监管部门要求、拓展客户基础的需要三重因素的作用下,各家银行将继续加强对小企业市场的拓展力度,竞争将逐步加剧。各家银行在打造小企业服务的品牌和综合服务方案、提高服务的专业化程度的同时,采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方式介入县域经济,对特定市场的小企业提供更加本地化的针对。

六、以服务“走出去”企业为切入点,公司金融国际化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从国际大银行的发展历史来看,银行国际化的进程往往是以本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国内企业海外发展为背景,以公司金融业务为先导。因为公司金融最具有“追随客户”的特征,并且相对容易在新进入的国家依托较小的客户规模取得盈利。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延续、国际主要金融机构自顾不暇的背景下,五大国有银行海外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2009年,工商银行新增海外网点3家,境外机构总数达到162家;建设银行伦敦子行、纽约分行开业,胡志明市分行获批,海外网点达到60个;中国银行新增海外网点10家,网点覆盖五大洲。这既符合国家“走出去”战略,同时也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了海外金融服务。

与此同时,跨境人民币业务规模日趋扩大。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范围的不断扩大,各家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规模也日趋扩大,并且覆盖的国家和地区正逐渐增加。随着境外人民币市场的逐渐形成,中资银行在海外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比如,中国银行在香港和澳门就成为人民币清算银行,在香港主承销多笔人民币债券,并正在积极开展人民币产品的创新。

七、公司金融的组织架构进一步集约化

国内各家银行的公司金融业务的经营管理体制,虽然还受到传统的以分支行制的组织架构的约束,但是条线管理的强度在日益提高。农业银行成立了对公业务板块,包括公司业务部、小企业金融部、大客户部、房地产信贷部、国际业务部、托管业务部。中国银行的公司金融总部包括公司业务、金融机构、国际结算、国内结算与现金管理、中小企业、养老金等六大模块。建设银行成立了公司银行业务委员会,公司银行业务部门包括公司业务部、集团客户部、机构业务部、国际业务部、投资托管服务部、企业年金中心等。工商银行尚没有向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那样成立公司金融总部、委员会或板块进行公司金融组织架构的整合,公司金融业务均分散于公司业务一部、二部、机构业务部、结算与现金管理部、金融市场部、资产管理部、国际业务部、电子银行部、投资银行部、养老金中心等部门。

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民生银行)已经实行了公司金融事业部制,进行垂直管理。大型银行的公司金融作为一个业务单元,虽然在近期内不具备采取事业部制的条件,但是整体的垂直管理力度将持续增强。从汇丰银行、花旗银行公司金融组织架构发展的历程来看,公司金融组织架构将从块块管理到条条管理,最后发展成矩阵式管理。

现行金融论文第7篇

目前邮政储蓄银行金融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基层邮政储蓄银行没有设置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长期以来,邮政储汇局只是邮政局的一个内设部门,不是一个法人机构,邮政储汇局的会计和统计数据都要并入邮政局的大账当中,因此邮政储汇局没有专门的统计部门,也不设统计岗位,统计数据都是由会计人员兼职报送,但兼职人员无全科目上报金融统计数据的工作经验,不具备必要的专业素质。

2.基层邮政储蓄银行仍然处于手工报表状态,没有自己的金融统计程序和数据传输网络。从1986年开始,邮政储蓄机构一直处于手工填报、手工汇总和手工上报的状态,即使是2004年起建立了邮政储蓄“全科目”报送统计制度,这种状况也没有根本改观。再者,从数据报送方式上看,基层邮政储蓄机构由于没有建立与上级机构和与人民银行的纵向和横向统计数据传输网络,统计数据只能通过电话和传真等原始的报送方式报送。

3.邮政储蓄银行会计、信贷等部门信息系统滞后,无法满足“全科目”报送统计制度要求。金融统计是以会计科目和信贷等各类账户信息为基础的全面统计,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类统计报表。在邮政储蓄机构一直没有根据“全科目”统计报送制度建立相应的会计科目和信贷等相关的各类账户信息,使得邮政储蓄统计无法获得全面完整的各类相关信息,这也是邮政储蓄“全科目”统计报送无法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4.信贷“全科目”上报统计指标体系不完整,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邮储机构的信贷业务开展情况。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之初,优先开展稳健经营低风险资产业务,并逐步开展各项资产负债业务。但目前,邮政储蓄银行信贷“全科目”统计指标中只对储蓄、同业存款和应收款项等少数几个指标有所反映,其他业务都通过“其他流动资产项目”轧平,不能全面反映邮政储蓄银行的各项业务。现以各基层邮政储蓄银行已经开展的小额质押贷款业务为例,据调查,基层邮政储蓄机构报送统计数据时将其归入“其他流动资产”科目,而没有按照贷款用途归入农户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等贷款科目,从而造成地区贷款统计数据缺失。

另外,由于邮储银行已经开展了贷款业务,因此邮储银行应及时报送累放累收统计报表。因为累放累收统计数据更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银行贷款的发放、收回和周转等流量变动情况。但是邮储机构从2006年试点开展贷款业务以来,累放累收统计制度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导致此项数据漏报。

5.现金收支统计一直没有纳入人民银行金融统计体系当中,影响地区现金收支统计数据的完整和准确。据调查,邮政储蓄机构从1999年开始采集现金收支统计数据,但是采集来的现金收支统计数据只报送给其上级邮政储蓄机构,从来没有报送给人民银行。但是,由于邮政储蓄机构与人民银行及其他银行有现金调缴款往来业务,为保证辖区的投放回笼数据准确,各地区人民银行不得不将邮储机构调缴款的发生数据虚拟填报到人民银行现金收支统计报表中,并且用储蓄存款收入、储蓄存款支出等项目进行调平。这样虽然保证了辖区的投放回笼数据是准确的,但是储蓄存款收入、支出,汇兑收入、支出等现金外部统计项目不是完整和准确的。

6.中间业务统计制度没有建立,不能全面反映邮储机构的中间业务开展情况。在邮储银行成立之后,邮储银行除了开展传统的代收代付业务以外,还将开展承销发行、兑付政府债券、代销开放式基金、保管箱服务等业务。但是邮储机构始终没有建立中间业务统计制度,不能全面反映邮储机构的中间业务开展情况。

7.银行监管统计没有建立,影响对经营风险的评估和判断。邮储银行经营的最终目标是建设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营运安全、竞争力强的现代银行。因此,邮政储蓄银行将与其他银行一样,在机构、业务和高管人员等方面依法纳入银行监管体系,并实行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审慎监管。银行监管统计是监管部门对银行业进行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邮储银行刚刚成立,内部控制制度正在建立,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没有成型,因此相应的银行监管统计自然也没有建立。

完善邮政储蓄银行金融统计体系的建议

1.建立完备的金融统计管理制度和办法。完备的制度是做好金融统计工作的基础和保障。邮储银行应依据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金融统计制度及有关管理办法,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本系统金融统计制度和办法,领导和管理本系统金融统计工作。金融统计制度和办法应包括金融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金融统计部门的职责、统计人员的配备与职责、统计考核评比、统计监督和统计检查等方面内容。

2.配备符合要求的专职统计人员。为高质高效地完成统计业务,必须改变目前邮储机构统计人员由会计人员兼任的状况。同时,配备的统计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必要的会计和统计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统计人员必须实行岗位培训,未经岗前培训或培训不合格者不得上岗。

3.建立一套完整的金融统计指标体系,满足各方面的业务需要。邮储银行要在满足上报人民银行和监管部门的统计数据和报表需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和管理需求,建立一套涵盖信贷业务统计、贷款累放累收业务统计、现金收支业务统计、中间业务统计和监管业务统计等方面的业务齐全、指标完备和编码规范的金融统计指标体系。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保证上报人民银行和监管部门数据的及时、准确和完整,另一方面有利于为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提供更加详实的统计数据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