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4-06 18:46:16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第1篇

1.1色彩搭配

色彩的选择在幼儿服装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查了解,2-3岁的幼儿已经能够初步表达自己的意识及喜好,在选择及购买服装时,幼儿常常能表现出自己的喜好。因为明亮色彩的冲击性强,幼儿大多比较喜欢明亮的、色调偏暖的、隶属大自然的颜色。但是,与此同时,2-3岁幼儿的视力发育还不完全,视网膜较为脆弱,长时间接触过于明亮的色彩会影响到幼儿的视力发育。因此,幼儿服装设计时在色彩的选择上应选择纯度较低,例如粉红、粉蓝、深绿色等一些对眼睛刺激较小但同时也能吸引幼儿的颜色。当然,幼儿服装的选择购买大部分意愿还是来自于家长。2-3岁的幼儿常常会将衣服弄脏,因此,幼儿家长在选择幼儿服装时会考虑到服装的色彩尤其是易脏部位的色彩是否耐脏,面料是否容易清洗,所以在色彩的搭配上往往还会配一些灰色、咖啡、黑等深色。

1.2图案设计

幼儿来到世界不久,对万物都感到很新鲜,同时每个孩子在家长眼中都是非常可爱、天真烂漫的,所以家长也愿意将孩子打扮得可爱活泼。其次,随着媒体产业的发达,很多卡通节目,比如喜洋洋与灰太狼的热播,很多小朋友在选择服装时都偏向带有卡通人物的服装。因此,在一些图案设计上经常会选用卡通的、富有童趣的。幼儿服装上图案的选择在满足幼儿喜好、富有童趣的同时,在内容的选择上应积极向上,对幼儿智力、性格等方面起一些积极的作用。例如一些英文字母、数字、等有关知识的图案;一些篮球、足球等体育运动方面的图案;或是一些童话卡通人物,满足儿童天真烂漫的性格特点。

2廓形和结构设计

廓形是指服装正面或侧面的外观轮廓,体现了服装总体形象的基本特征,是服装的直观形象。被喻为服装款式造型的第一要素,廓形直接影响到服装的结构设计。服装结构设计可以使服装款式设计具体化,是服装造型的具体体现,是实现设计思想的根本手段,同时其结构设计更关乎到穿着的舒适性以及功能性。以下就是围绕A、H、O这三种适合幼儿穿着的廓形与结构展开的讨论。A廓形的设计主要表现为服装上半部较为紧身、下半部较为宽松,这一设计的选择主要考虑到幼儿肚子部凸起这个体型特征。肚子部分较为宽松的设计既能够较好的遮住幼儿肚子凸起这一体型不足,展现幼儿的天真可爱,同时又没有禁锢幼儿的生长发育,使得幼儿的体型健康发展。例如这款裙子,采用了A字廓形的设计,款式上比较宽松,能够遮住幼儿的凸肚,从结构图上看,裙片从腋下开始加放松量直至裙摆,像一朵盛开的花,既符合幼儿的特殊体型,又体现了幼儿可爱、天真烂漫的特性,采用无领设计,方便儿童穿脱,裙子上两个插袋的设计,既方便孩子储物,又给衣服带来了功能性。O廓形的风格特征为内部造型线的设计没有明显棱角,外观较为饱满、圆润,达到服装外形上下收紧,中部宽松的特征,O廓形的服装宽松且易穿脱,现在可见的连体服和幼儿下装在设计上多选择O型的设计。例如这条裤子,采用的就是O型廓形的设计,整体轮廓像一个圆圆的O字,O型的裤子比较宽松,便于幼儿的行动,同时加大了臀部以及裆部的设计,穿着比较舒适,这款裤子既考虑到孩子穿着行动时的舒适性,又不失美观,是时尚与个性的结合。从结构上看,臀部到脚口的的线段采用圆顺的弧形设计,裆部到脚口同样如此,这样做使得臀部以及裆部比较宽松,穿脱比较方便,增加了穿着的舒适性。从美观性角度来看,O型的设计比较可爱,符合儿童天真烂漫的性格。H廓形的造型线设计往往偏重于直线形,服装的设计多呈现简约、中性化的特征。2-3岁的儿童性格好动,H型服装呈直筒状,上下等宽,这一特点适合儿童好动的特征。H型的服装设计简洁,通常适用于幼儿下装的设计和男童服装的设计。例如这款男童背带裤短裤,就是采用的H型廓形的设计,上下呈直筒设计,宽松舒适,同时又便于穿脱,裆部给出的余量较大,便于幼儿活动以及生长发育。背带裤腹部裁片的设计比较保暖,防止幼儿吹风着凉,同时采用假拉链,既有美观性还具有时尚性。门襟处和贴袋处采用卡通图案,符合了孩子可爱的性格。从结构上来看,裤子立裆深度加大,有利于儿童活动的各种方便;臀围处呈明显的曲线结构,利于儿童的走路。总之,整条背带裤的设计,既有设计美感,同时又体现H型廓形的简洁大方的特点。

3零部件结构设计

领、袋、袖、腰头等均属于零部件的设计,零部件的造型设计决定了整体服装的合理性以及实用性。

3.1领型设计2-3岁幼儿颈部较短,同时会自己吃饭,但是常常会掉饭粒,所以设计领型时以无领和领座较低的领型为主,要求领部开口较大,方便头部

活动的同时也易于带围兜或者食饭兜。

3.2口袋设计

2-3岁幼儿手部变得灵活,有抓握的能力,喜欢大大的口袋,能够将喜欢的东西装进去,通常幼儿的服装中以贴袋为主,避免了口袋布弄伤孩子娇嫩的皮肤,贴袋通常设计卡通图案,整体造型可爱天真,位置能够自由变化,同时具有实用性。

3.3袖子设计

2-3岁幼儿活动量明显增加,袖子多采用插肩袖或者连身袖,这样的袖子与肩部没有明显的区别,宽松舒适,易于活动,同时,幼儿生长发育迅速,保证了衣物的合身性。

3.4裆部设计

2-3岁幼儿基本能够知晓是否要上厕所,并且在家长的帮助下上厕所,裤子大多采用不开档设计,但需要比较宽松,在冬天衣物较多、穿脱不方便时会使用尿布,所以也有部分裤子采用开档的设计。

4配饰设计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第2篇

就服装结构设计起始阶段的教学而言,课程内容大多数属于专业理论知识,如若依旧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那么中职生将会感到索然无味,兴趣全无。由此可见,教师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利用通俗的形式,让中职生轻松的学习专业知识,如可以引导中职生动手操作或者画设计图,让其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亲身感受与学习服装结构设计的理论知识。此外,在兴趣激发环节,教师可组织开展中职生与教师之间的各种专业问题的探讨与交流,多方面了解中职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服装专业的兴奋点,接着结合兴奋点及课程内容之间的促进作用,借助实际教学、创设情境、质疑、探讨与研究等的不同方式,挖掘他们潜在的学习热情。同时,动手操作可以促使中职生始终保持对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学习兴趣的一种绝妙方式,不仅可以让中职生的认识力与思维力得到提升,还能发展中职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2创造性开展教学,多角度引导思考

借助有效的教学形式促使中职生构建一个完善的服装结构设计知识结构,提升中职生的专业技能,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应以教学、传授知识及提高能力三者为组织课程开展的重点,构建教、学、做3合1的课程教学模式,这样能够让中职生对课程内容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提升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创新。把平面纸样设计跟立体裁剪进行结合运用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尝试。有很多的企业都选择采用平面制图后立体裁剪调整这一方式来开展制版工作,此种生产模式的优势已被实际所检验。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借助平面和立体的有机结合可以让教学效果更为显著。并且,教学活动的多元性,也能提升中职生思维能力,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1)多媒体教学的多元性。选择多媒体的教学方式穿插到教学当中,借助录像、幻灯片与图片等的不同形式,能很好地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对教学目标的完成具有直接作用,可以让中职生具有更强烈的参与欲望,发展中职生的思维能力。(2)制图教学的多元性。制图活动作为一个相对完备的课堂质量检验过程。制图教学即可对中职生的理论知识及专业能力进行有效检测,又能在绘图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让中职生了解知识、掌握知识,增强他们的分析力与应用力。(3)语言表达的多元化。服装专业教师口头表达的水平,将直接地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高水准的口头表达能够巧妙地唤起中职生的学习欲望,促使他们创造性地学习。

3结语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第3篇

1.1如何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作为一门知识系列性较强的课程,有较完备的理论知识内容,教学中旨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结构设计的理论,包括人体与服装的关系,省、领、袖的结构设计原理及结构设计方法,各部件间的组合变化关系,因此习惯性教学常以理论教学为主来完成课堂授课;但结构设计课程中的知识点内容较抽象不易理解,因此常需要实践补充来加深理解知识点,另一方面理论知识最终是运用于具体的实物中,因此服装实践也是检验服装结构理论运用的最佳标准。然而究竟在什么地方运用实践、什么地方理论阐述、二者如何结合,使服装结构课程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些都是教师从事服装结构课教学长久以来一直的研究方向和目标。

1.2如何加强专业课程间的内在联系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诸多服装专业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服装设计、服装款式设计、服装造型设计课程内容是其结构设计的基础,而服装工艺学、服装工业制板、服装生产管理、服装人体工程学等课程又以服装结构为基础。因此,服装结构课程既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又是服装知识储备运用的综合课程,如果能将服装结构置之于服装系列教学的大课程中,不单纯地将其看为一门课,而是作为一个教学分支来展开教学,对服装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将是一项深化工程,因此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中如何恰到好处地贯穿相关课程专业知识,加强专业课程间的内在联系,也是服装结构设计课教学模式探讨的一项重要内容。

2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

2.1增加项目式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是为未来进入社会的服装生产服务,因此不可避免地与服装订单及目的性生产相关联,因此在服装教学的实践中可以结合订单的实际要求进行项目式教学培养,增加实践环节。如在讲到女西装的综合制图环节时,由于女西装结构复杂,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困倦和烦燥的情绪,不能正确将结构制图的方法掌握。在这个环节中可采取项目式教学,指定客户需求,让学生为其设计款式,并根据自己设计的款式进行剖析和绘制结构图,学生们产生了兴趣,乐于实践,积极参与制图,再由教师依据学生设计的款式及结构图进行单独讲解和西装系列化款式变化及结构设计变化的综合总结,不仅使学生掌握一款西装的结构设计,还对比学习了其它的款式结构,增加了学好西装结构的兴趣,加强了款式图结构图间对应互换关系的认识。

2.2增设教学实验环节,贯穿服装工程各环节

服装如果纯以理论教学为主,会有大部分学生对抽象的结构关系的理解片面化,适时地增加服装生产环节是对结构内容学习的加强。如学生在学过裤装结构以后,很多同学对裤装中的上裆、下裆、中裆、侧缝、横裆、立裆的位置混淆不清,相互间的关联更无从理解,严重地影响了裤装结构原理的掌握,只能机械的记忆,对不同款式的变化只能照搬照用,因此,增加裤装制作的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款式、制板并缝制裤装,复杂的结构关系通过工艺制作很容易理解,此时再讲款式结构及变化,板型的疵病修正,印象就更为深刻。在实验环节结束后,学生们感慨地说:“实验中,我开始将裤子缝反了,后来终于搞明白了哪片接哪片,通过实验我知道了裤子制作的全过程,也知道了裤子结构图中线条的意义,很开心”,“通过制作我对服装结构产生了兴趣,很期待下学期的结构课”,“我在实验中知道了认真的重要性”。通过实验教学环节的开展,使大部分同学对所学到的结构知识进行了运用和发挥,制板能力大大增强,同时,简单的裁剪、缝纫操作为以后的制作工艺做好了准备,减少了易出错的环节发生。

2.3强化制图训练体系,提高制板能力

服装结构设计的实现需用结构制图体现,因此制图水平的高低是制图优劣的体现,也是结构设计能力的体现,一张好的结构图不仅要求结构合理,还要制图清晰干净、准确表达结构意图,因此制图本领的培养尤其重要。结构课作为一门必修课,为了考核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多数高校将其设为考试课,70%~80%左右的成绩需要在试卷中体现,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督促学生认真完成结构图的绘制,除了要求学生认真记好课堂笔记还要即时做好课下练习,制图中需要耐心和细心,稍不留心就会出现制图错误,而自己经常对较大的错误“熟视无睹”,小错误如不及时纠正往往会造成更大的错误,因此课程中大量的结构图需要教师即时的纠正和检查,除此之外,对于不能时时关注的制图细节,可采取课堂互批互改的环节,取长补短,共同学习,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尽量避免学生带着错误进入下个环节的学习。同时教学中还可适时地将制图作业或笔记进行展示,让学生在看到别人作业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差距和位置。久而久之,在一查二批三看的强化制图训练体系制约下,达到共同进步的教学目的,只有将制图训练做好,制图的本领提高了,结构制图的原理掌握了,制板的能力也才会加强。

2.4导入立体构成教学环节,提高服装综合制板能力

众所周知,服装平面结构设计与立体结构设计同为服装制板的两个方面,二者有着极大的互补关系,随着社会上人们对服装款式求新、求异心理的迫切驱使,立体构成式服装越来越多地走入社会,立体构成服装着装效果好,成功率高、造型直观,但单一的立体构成服装成本高、效果具有随机性,且受操作者经验手法、操作中必须具有人台等的限制,常具有局限性,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扬长避短、提高工作效率、合理使用面料,达到优化设计效果的目的,如在领子的学习中,可结合花式领的设计让学生体验平面结构与立体构成结合的制板方法;再如样衣的试穿阶段,可结合立体构成的方法进行板型校正,减少了疵病,优化了设计。通过立体构成教学环节的加入,实现了平面结构与立体构成的结合,提高综合制板的能力,学生在教学中学习了方法,为高级制板水平的培养奠定基础。

3结语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第4篇

论文摘要:服装结构设计是高等服装院校服装设计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在企业急需“实用型”服装人才的现状下,高等服装院校如何针对市场需求,开展结构设计实践教学革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水平,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高校革新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必经之路。

服装设计是一门系统的工程,它包括:设计构思服装效果图服装平面结构图成衣。这是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基本过程,其中承担着承上启下作用的关键环节就是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结构样板的准确度和制板效率,直接影响服装的成本与质量。为了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发展生产的需要,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可持续性以及加强学生所掌握的技能的可延展性,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的革新势在必行。

一、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研现状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及调研目前国内外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内容的理论深度不够、只传授“怎么办”,很少解决“为什么”。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内容直接制约学生技能的拓展,直至影响行业的发展。

2.操作方法陈旧,未能及时将行业的先进技术或最新技术引进到课堂中。学习的理论核心部分是30年前乃至更早的日本文化式原型,已经不能符合现代中国人的体型和时尚的要求。

3.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工艺实践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在这两门课程的设置上缺乏紧密的联系,使两者的间隔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学完服装结构设计后,不能“乘热打铁”的进行工艺实践来巩固和提高对服装结构设计的掌握。

4.结构设计教学体系基本上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训练,这种模式抑制了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探索

对于服装高校要解决以上问题,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及企业急需的“实用型”服装人才,应从以下几点进行革新:

1.课程的合理设置

课程的课时数量、先后顺序、间隔时间的设置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在相关课程的设置上必须符合服装专业教学规律、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

首先,根据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年级合理设置《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课时数量,不能“一刀切”把所有课时都定成一样。其次,现代服装工程是由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三部分组成。最后,把《服装款式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相结合,将三门课程紧密排列。让学生真正在课堂里就体会实践到“设计构思服装效果图服装平面结构图成衣”这种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基本过程。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

2.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

服装结构设计能力培养的核心在于学生对结构形式变化的掌控能力及对平面结构与立体形态之间转换的掌控能力。这些能力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实践之中,不仅是结构设计实践,还要依托工艺制作实践。只有学生看到了最终的服装成品,通过对成品形态与适体度的感知,才能进一步认识与反思结构设计的规律与尺度,进一步提高结构设计水平。 转贴于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黑板上画结构,学生在下面“依样画瓢”画1:5的结构图。传统教学模式学习后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不能应对款式变化,只能生搬硬套,当出现新款式时就手足无措的情况。这种枯燥抽象、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是不符合现代教学及市场需求的。教师必须联系实际,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带领学生入门,或者让学生多动手、多画图,在不同的实际款式操作中不断渗透理论知识,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纯粹的理论教学分为理论和实操制图训练两部分。教师以1:1的结构制图做教学示范,并结合图纸进行理论教学,以工厂板房制图的程序来做教学示范。同时把教学示范的结构图纸检验裁剪后,在人台上做快速的立裁缝合,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和体验到如何从平面的结构制图合理转化为三维的立体造型。示范结束后,让学生自己进行1:1的结构制图设计,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学生完成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款式变化的示范及讲解,并让学生自己设计新的款式和新款式的结构设计。最后由老师综合学生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做讲解示范,新的结构设计课程就是要通过大量的制图实践来完善学生应对款式变化而束手无策的问题。同时,服装结构设计的制图过程,是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检测过程。通过制图实践教学,不但能检测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掌握情况,还可以在画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促进知识的获取,提高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思维的发散性扩展。这一措施在服装工程专业和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三年级三个班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试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接触不同时尚年代的款式,发现结构设计中的共同点和各自的特点,以此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此外,在把《服装款式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这就要求各科的教师间要科学合理系统的联系安排。选取能够渗透各科目知识点的课程项目,使学生通过项目教学掌握这一知识体系与技能。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过程要与真实的产品开发过程相近,甚至就是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项目,使学生应用本项目的方法和技术能够完成目前企业中的类似应用。其次,进行情境设置。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把服装设计分为款式设计、结构设计、样衣制作三大项目。服装款式设计安排在《服装款式设计》课程中完成,然后安排《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课程,两者结合完成服装成衣结构设计、样衣制作的全过程。通过一个项目、几个任务的实践和进行分层次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实践,从而使服装结构设计实践教学能较好满足服装岗位需求。

三、结论

现代服装工业飞速的发展,服装企业急需全面的、综合的实用型服装人才。面对目前服装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应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打破封闭式教育方式,在课堂上应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直观性教学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注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制定的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将传统的理论知识与成熟企业先进的技术结合,达到产学结合的目的,使学生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并为学生工作中延展技能打下理论基础,实现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服装结构设计是高等服装院校服装设计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在企业急需“实用型”服装人才的现状下,高等服装院校如何针对市场需求,开展结构设计实践教学革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水平,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高校革新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必经之路。

服装设计是一门系统的工程,它包括:设计构思服装效果图服装平面结构图成衣。这是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基本过程,其中承担着承上启下作用的关键环节就是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结构样板的准确度和制板效率,直接影响服装的成本与质量。为了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发展生产的需要,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可持续性以及加强学生所掌握的技能的可延展性,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的革新势在必行。

一、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研现状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及调研目前国内外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内容的理论深度不够、只传授“怎么办”,很少解决“为什么”。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内容直接制约学生技能的拓展,直至影响行业的发展。

2.操作方法陈旧,未能及时将行业的先进技术或最新技术引进到课堂中。学习的理论核心部分是30年前乃至更早的日本文化式原型,已经不能符合现代中国人的体型和时尚的要求。

3.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工艺实践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在这两门课程的设置上缺乏紧密的联系,使两者的间隔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学完服装结构设计后,不能“乘热打铁”的进行工艺实践来巩固和提高对服装结构设计的掌握。

4.结构设计教学体系基本上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训练,这种模式抑制了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探索

对于服装高校要解决以上问题,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及企业急需的“实用型”服装人才,应从以下几点进行革新:

1.课程的合理设置

课程的课时数量、先后顺序、间隔时间的设置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在相关课程的设置上必须符合服装专业教学规律、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

首先,根据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年级合理设置《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课时数量,不能“一刀切”把所有课时都定成一样。其次,现代服装工程是由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三部分组成。最后,把《服装款式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相结合,将三门课程紧密排列。让学生真正在课堂里就体会实践到“设计构思服装效果图服装平面结构图成衣”这种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基本过程。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

2.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

服装结构设计能力培养的核心在于学生对结构形式变化的掌控能力及对平面结构与立体形态之间转换的掌控能力。这些能力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实践之中,不仅是结构设计实践,还要依托工艺制作实践。只有学生看到了最终的服装成品,通过对成品形态与适体度的感知,才能进一步认识与反思结构设计的规律与尺度,进一步提高结构设计水平。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黑板上画结构,学生在下面“依样画瓢”画1:5的结构图。传统教学模式学习后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不能应对款式变化,只能生搬硬套,当出现新款式时就手足无措的情况。这种枯燥抽象、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是不符合现代教学及市场需求的。教师必须联系实际,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带领学生入门,或者让学生多动手、多画图,在不同的实际款式操作中不断渗透理论知识,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纯粹的理论教学分为理论和实操制图训练两部分。教师以1:1的结构制图做教学示范,并结合图纸进行理论教学,以工厂板房制图的程序来做教学示范。同时把教学示范的结构图纸检验裁剪后,在人台上做快速的立裁缝合,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和体验到如何从平面的结构制图合理转化为三维的立体造型。示范结束后,让学生自己进行1:1的结构制图设计,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学生完成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款式变化的示范及讲解,并让学生自己设计新的款式和新款式的结构设计。最后由老师综合学生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做讲解示范,新的结构设计课程就是要通过大量的制图实践来完善学生应对款式变化而束手无策的问题。同时,服装结构设计的制图过程,是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检测过程。通过制图实践教学,不但能检测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掌握情况,还可以在画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促进知识的获取,提高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思维的发散性扩展。这一措施在服装工程专业和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三年级三个班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试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接触不同时尚年代的款式,发现结构设计中的共同点和各自的特点,以此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此外,在把《服装款式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这就要求各科的教师间要科学合理系统的联系安排。选取能够渗透各科目知识点的课程项目,使学生通过项目教学掌握这一知识体系与技能。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过程要与真实的产品开发过程相近,甚至就是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项目,使学生应用本项目的方法和技术能够完成目前企业中的类似应用。其次,进行情境设置。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把服装设计分为款式设计、结构设计、样衣制作三大项目。服装款式设计安排在《服装款式设计》课程中完成,然后安排《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课程,两者结合完成服装成衣结构设计、样衣制作的全过程。通过一个项目、几个任务的实践和进行分层次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实践,从而使服装结构设计实践教学能较好满足服装岗位需求。

三、结论

现代服装工业飞速的发展,服装企业急需全面的、综合的实用型服装人才。面对目前服装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应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打破封闭式教育方式,在课堂上应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直观性教学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注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制定的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将传统的理论知识与成熟企业先进的技术结合,达到产学结合的目的,使学生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并为学生工作中延展技能打下理论基础,实现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第6篇

论文摘要:服装结构设计是高等服装院校服装设计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在企业急需“实用型”服装人才的现状下,高等服装院校如何针对市场需求,开展结构设计实践教学革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水平,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高校革新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必经之路。 

 

服装设计是一门系统的工程,它包括:设计构思服装效果图服装平面结构图成衣。这是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基本过程,其中承担着承上启下作用的关键环节就是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结构样板的准确度和制板效率,直接影响服装的成本与质量。为了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发展生产的需要,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可持续性以及加强学生所掌握的技能的可延展性,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的革新势在必行。 

一、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研现状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及调研目前国内外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内容的理论深度不够、只传授“怎么办”,很少解决“为什么”。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内容直接制约学生技能的拓展,直至影响行业的发展。 

2.操作方法陈旧,未能及时将行业的先进技术或最新技术引进到课堂中。学习的理论核心部分是30年前乃至更早的日本文化式原型,已经不能符合现代中国人的体型和时尚的要求。 

3.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工艺实践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在这两门课程的设置上缺乏紧密的联系,使两者的间隔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学完服装结构设计后,不能“乘热打铁”的进行工艺实践来巩固和提高对服装结构设计的掌握。 

4.结构设计教学体系基本上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训练,这种模式抑制了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探索 

对于服装高校要解决以上问题,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及企业急需的“实用型”服装人才,应从以下几点进行革新: 

1.课程的合理设置 

课程的课时数量、先后顺序、间隔时间的设置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在相关课程的设置上必须符合服装专业教学规律、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 

首先,根据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年级合理设置《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课时数量,不能“一刀切”把所有课时都定成一样。其次,现代服装工程是由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三部分组成。最后,把《服装款式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相结合,将三门课程紧密排列。让学生真正在课堂里就体会实践到“设计构思服装效果图服装平面结构图成衣”这种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基本过程。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 

2.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 

服装结构设计能力培养的核心在于学生对结构形式变化的掌控能力及对平面结构与立体形态之间转换的掌控能力。这些能力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实践之中,不仅是结构设计实践,还要依托工艺制作实践。只有学生看到了最终的服装成品,通过对成品形态与适体度的感知,才能进一步认识与反思结构设计的规律与尺度,进一步提高结构设计水平。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黑板上画结构,学生在下面“依样画瓢”画1:5的结构图。传统教学模式学习后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不能应对款式变化,只能生搬硬套,当出现新款式时就手足无措的情况。这种枯燥抽象、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是不符合现代教学及市场需求的。教师必须联系实际,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带领学生入门,或者让学生多动手、多画图,在不同的实际款式操作中不断渗透理论知识,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纯粹的理论教学分为理论和实操制图训练两部分。教师以1:1的结构制图做教学示范,并结合图纸进行理论教学,以工厂板房制图的程序来做教学示范。同时把教学示范的结构图纸检验裁剪后,在人台上做快速的立裁缝合,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和体验到如何从平面的结构制图合理转化为三维的立体造型。示范结束后,让学生自己进行1:1的结构制图设计,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学生完成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款式变化的示范及讲解,并让学生自己设计新的款式和新款式的结构设计。最后由老师综合学生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做讲解示范,新的结构设计课程就是要通过大量的制图实践来完善学生应对款式变化而束手无策的问题。同时,服装结构设计的制图过程,是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检测过程。通过制图实践教学,不但能检测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掌握情况,还可以在画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促进知识的获取,提高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思维的发散性扩展。这一措施在服装工程专业和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三年级三个班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试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接触不同时尚年代的款式,发现结构设计中的共同点和各自的特点,以此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此外,在把《服装款式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这就要求各科的教师间要科学合理系统的联系安排。选取能够渗透各科目知识点的课程项目,使学生通过项目教学掌握这一知识体系与技能。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过程要与真实的产品开发过程相近,甚至就是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项目,使学生应用本项目的方法和技术能够完成目前企业中的类似应用。其次,进行情境设置。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把服装设计分为款式设计、结构设计、样衣制作三大项目。服装款式设计安排在《服装款式设计》课程中完成,然后安排《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课程,两者结合完成服装成衣结构设计、样衣制作的全过程。通过一个项目、几个任务的实践和进行分层次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实践,从而使服装结构设计实践教学能较好满足服装岗位需求。 

三、结论 

现代服装工业飞速的发展,服装企业急需全面的、综合的实用型服装人才。面对目前服装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应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打破封闭式教育方式,在课堂上应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直观性教学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注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制定的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将传统的理论知识与成熟企业先进的技术结合,达到产学结合的目的,使学生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并为学生工作中延展技能打下理论基础,实现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第7篇

关键词:服装结构课程;理论基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服装结构在服装工业生产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和技术价值意义。因此,服装结构课程在服装专业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服装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专业课程。目前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开放、合作、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使得高职高专院校的服装结构课程也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服装行业的需求而创新整合。在此,笔者结合实际情况谈一下高职高专院校服装课程的构建,借此来丰富服装结构课程教学的理论内容。

一 高职高专院校服装结构课程的理论依据

服装结构课程作为现代服装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较强的实践作用和价值意义。如: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结构图片都是对服装艺术造型的分解展示,是展示服装设计效果的有效手段。可以说,服装结构课程的构建不仅可以推动服装设计向平面成衣有效转化,而且也为成衣的制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是服装设计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内容。服装结构课程涉及服装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结构制图等内容,其中服装结构课程在整个服装设计过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服装结构对款式造型设计来说是一种延伸和发展,而对于服装的工艺设计来说又是基础内容,是其准备阶段。从某些角度来说,服装结构课程是服装专业的本质内容,它是服装专业课程中的内在构成要求,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术性内容。服装结构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开展的重点是分析、总结服装结构的立体构成和平面分解的方法与规律,从而揭示服装局部与整体组合关系。他追求的是艺术与技术的同步进行,实践与理论的相结合开展。正是因为上述这些因素,服装结构课程在服装专业中有着很突出的位置,并成为每个高职高专院校服装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二 高职高专院校服装结构课程的目标

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的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和素养。担负的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专业理论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任务。其教育教学的开展不仅仅是以学科为基准,确保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以市场经济实际发展中对职业岗位技术与能力需求为中心来开展的,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实用性。服装结构课程有着适度的技术理论和应用性,在开展过程中。笔者就服装结构课程的相关技术工作岗位做了调查,分析、总结得出:本课程的教学总目标是岗位能力。具体如:款式设计向平面结构转化技能。即:服装结构对设计出的款式有着一定的审查、分解、理解功能,通过一定的结构理论和方法能够将立体造型的服装转化成为平面的服装结构,即:多片服装设计内容。而这种技能的形成还需要学生掌握其他四种基础技能,即:对人体的测量和分析能力、个体使用与规格设计能力、服装平面结构设计能力、服装结构制图能力。

立体剪裁与试样技能。这里说的立体剪裁与试样技能是相对于较为复杂的服装立体造型而言的,即:通过服装立体相关内容进行结构设计的能力。主要是对特殊体型服装结构进行修改或者对服装局部试样的技能。服装工业制作、推板能力。这个技能是对服装结构设计技能的延续,具体指的是:对服装结构设计或者制图结合服装工艺和实际需求转化成为服装生产时所需要的成套系列服装制作样板的能力。其细分可以为:工艺制版技能、工业推板技能、样板管理技能、样板转化技能。综合技能。这里说的综合技能是与服装结合相关的一些设计技能、工业制作技能、推板技能、测量分析技能等等的相融合运用,即:实践技能和运用技能。如果服装专业的学生只是单一的具备这其中的某一技能,那么,笔者认为通过服装结构课程则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素养。

三 高职院校服装结构课程的内容

服装结构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展过程中,其主要包括:服装结构制图、服装原型裁剪、服装结构设计原理、服装立体裁剪四方面的内容。课程内容具体如下:服装结构制图方面的内容主要有:服装结构制图的基础性知识、相关原理、典型的服装结构制图案例、较为常见的服装结构制图方法、步骤,服装的基本组合知识以及相关的实践教学,诸如:服装的制版、推板等。服装原型剪裁方面的内容主要有:服装原型法的相关知识,典型的日本文化式原型案例,原型生产和各部分成型原理,原型的修改与矫正,日本文化式原型的相关应用原理和应用方法。其逻辑框架为:原理——原型——引用,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原型引用体系。服装结构设计原理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以服装人体工学为基础,分析了人体构造与服装造型之间的关系,从局部到整体较为细致的讲述了常规人体体型的服装结构原理和结构变化原理,对典型或者特定人体体型结构与服装关系进行分析并讲述一定的修改或者补正方法。

服装立体剪裁方面的内容主要有:服装立体剪裁相关的基础性理论知识,立体剪裁的方法、技术原理、实践中需要掌握的要领内容,对生活类、艺术类的服装进行案例分析、总结一些立体剪裁方法的基本实践技能,立体剪裁的立体校对,诸如:平面制图到立体校对的训练、立体剪裁到服装制版回复或者推板过程的转化,服装立体剪裁的相关细节分析。这个内容较为深入的展示了服装结构与人体之间的关系,充实了服装结构设计的相关理论。

总而言之,服装结构课程作为服装专业的必要学科,对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总目标的实现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作为教师应整合服装结构课程的相关教学资源、教学经验等,不断探究、反思与总结,强化服装结构课程体系的优化,力争以自己院校的学生为中心,总结出一套实用性与适应性融合的服装结构课程体系,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服装专业的综合技能和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