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现代教育思想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4-01 10:28:53
现代教育思想论文

现代教育思想论文第1篇

1.1提高课堂知识有效运用的手段

在现有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没有把学生的自我需求融合到思想品德学习的过程当中去,只是一味地灌输、填充,而现代教学技术却能够弥补这些不足.例如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三章内容“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这一课时,可以播放2012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的拍摄片段.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维护大自然生态运行规则、保护野生动物的情感,更好地提高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利用效率.

1.2教学内容科学设置的有效途径

正如教育学家杜威所说:“在学校里学生思维训练失败的最大原因也许在于不能保证像在校外实际生活那样,会出现引起思维中经验使用的情况”.以往的思想政治教学以课堂为阵地,以老师说教为方法,以分数高低为目的;老师是主宰者,学生是被动者,重知识的传授而轻实践活动的验证,重学习的实用而轻品德的修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又呆板又空洞,又乏味又无奈.班班通的实施能使教材中的知识与现实的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走下课本,走进真实而又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通过事实再现,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感知.如在教学“社会责任主题”时,教师就可以编缉“汶川大地震后救援活动”的录像资料,从灵魂上震憾学生,从而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爱国、爱民情感.从而使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情境中去自主学习,在生活中去创造,实现学生全面而又健康发展.

2现代教学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2.1信息主体的脱节

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并不代表信息技术的全面运用,也不是满堂灌的教学灌输.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盲目追求现代教学技术的手段采用,过度依赖计算机等一些辅助教学技术,把大量的书本内容和教学资料放到PPT上面,课上仅仅操控电脑演示多媒体课件或只管低头盯着电脑屏幕念,不管学生能否来得及阅读和消化.信息量太多、播放速度过快,超过大多数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出现信息飞逝现象.这样用手段取代教学的教学方法,既背离了教学规律,也忽略了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2.2教学情境的缺乏

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教师总喜欢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情景,有些情景片面追求教学效果的实际,荒诞、流于俗套没有实际意义.教学操作过程也是机械化、流于形式的“花架子”,很少有实际的思维训练意义.譬如在教学“理想信仰”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课前布置学生组成互动小组,将各自的理想写在黑板上,课上汇报课前实践活动的情况.但是,在课堂汇报时,却出现“冷场”,以致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在实际操作上就会差强人意,适得其反.

3现代教学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模式应用

3.1设疑与实践的结合

现代科学技术走进课堂,不仅增添了课堂的舞台艺术效果,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增加提高了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在任何一门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思维的开启一般都是从疑问、解疑开始的,巧妙设疑,就把握住学生急于解决问题、探究学问的心理,以主动代替被动,及时地将学生引导到主动、自我探索的状态,从而启迪思维,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譬如在鼓励与表扬的教育过程中,可以插入一些动画和音效.当学生答错时就给予纠正和鼓励,当学生答对时就给予赞扬.通过学生和教学机器的对话,适当减轻学生的压力,让学生轻松地地获取知识;另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文本展示、漫画或简单动画,请学生想出好的灵感.

3.2循序渐进式引导教学

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只是引导者,通过不同的引导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形成自我思考、进一步求知的好习惯.譬如在讲解《提高独立生活能力》一节内容时,思想政治课老师可以在这个课件的结尾增加延伸部分,搜集本校历届优秀学长、学姐的照片,再配上对于他们个人事迹的文字介绍,让大一新生观看,以起到一个模范、榜样的作用,然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谈一谈如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再比如,笔者在引导学生探究造成挫折的因素时,选择录像《唐山大地震》、新时期角色互动片《变形记》等片段,通过一些生活或者影视作品中的案例来展示造成挫折的多种诸多因素,比如个人挫折、自然灾害和社会环境等.通过多媒体播放,如果有条件的情况下,播放3D电影,可以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多种感官并用,在生动的感官体验中思考.同时还可以给学生布置科学利用网络资源的作业,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延续到课外,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将较大的信息量传递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

3.3在生活中体悟知识

将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是把思想政治知识生活化、现实化,使学生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中去把握抽象的理论知识,从而更加形象的将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再根据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去解决现实问题,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譬如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课堂上的素材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去采集,课堂上的活动也应有学生去主演,老师最好做幕后的导演,所有学生只要参与和联系社会实际生活,这都要受到老师的肯定和支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就是真实生活的再现,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所以说班班通这个平台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激发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感受生活的潜能,科技的神奇力量会像一支魔棒激发学生的智慧.

3.4构建灵活多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中,要突出主题实践活动的效果,让学生在相互的合作中,形成全面素质的提升,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并突出实践教育,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课程搬到户外,让学生在情感活动中深深地根植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自己的想法,并在他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融入进去,从而形成坚定的思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譬如,对于一些畏惧困难,耐心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的开展一些针对性的中长跑比赛活动,这是因为在中长跑过程中会出现乳酸堆积、呼吸困难、耐力下降等困难阻碍任务的完成,在出现困难时教师给予积极的引导和鼓励,最终帮助学生一起完成任务,让学生享受到克服重重困难之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人生态度.

4结语

现代教育思想论文第2篇

1.1“去中心”平等教学思想

现代教育理念就是提倡“公平、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营造这样的教学氛围,建立公平、自由的学习环境,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自我学习与自主钻研的学习动力。反对老师的“个人主义”,反对教师的“一言堂”行为,要让学生与教师积极配合,形成默契的工作模式,积极提高教学中的师生平等关系,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互动。现代教育思想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作为辅导的角色,而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

1.2“公平对话”教学方式

“公平对话”的教学方式是提供给现代教育理念一种直接对话的教学参考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让教师和学生保持一种公平地位进行交流,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的正确理解。利用“公平对话”的模式开展教学,学生可以更顺利的求证各类理论知识和相关汉语言文学内容,保证自身学习的深入性和自主性。“公平对话”追求的是以平等的教学观念进行教书育人,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1.3阐释教学方法

阐释教学方法是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创新,教师在现代教育思想的引导下,要利用阐述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正确的学习状态,保证每一个学生的乐观、积极的学习状态,不断提高学生的教学观念与学习方法。阐述教学方法不同于学生陈述这样的简单教学思路,而是要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环境,融入情景之中去学习和掌握真正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思路。阐释教学方法将传统的教条主义去粗取精运用在后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在一边阐述,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的模式中,让学生学会在文化背景中解读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教学文本,这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教与学的创造性,同时也强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4灵活的教学评价

现代教育思想融入到教学评价工作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估必须体现出现代化教育教学的灵活性。因此,灵活的教学评价方式更适合传统的以分数为标准的判定方式,很多学生可以展现出自我的汉语言天赋与才华,让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潜力得到开发。

1.5教学实践与互动

教学实践增强学生交流,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互动的最原始解释就是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通过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老师可以开放、平等、灵活的沟通,取得相互信任,提高学习积极性,加强教学实践,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现论要求我们的教育从业者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工作,尤其是在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工作上,要积极开展教学主导的定位,帮助教育工作者提高教学规划能力,科学定位现代教育方式,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能力,处理一系列学生存在的疑惑与问题。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鼓励学生的语言艺术、文学、科学和社会学实现全面的提高,与此同时,实现学生与文中的内容进行“对话”。这就要求我们的后现代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实现对话中的语言运用、达成理解、思想观点的融合,这样的教育成果就是使我们的教育体现了教育人、民主平等、因材施教的后现代的思想理念。

1.6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

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应该首先关注的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最新的理论要求我们采取讲解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很多的优点,其优越性在于这种教育模式不仅采用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心态的调整,实现新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正确轨道。消除不合理的教育模式,在现代教育上进行批判继承。利用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有效结合,改善传统教学思路,在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上,都做出积极调整和工作改进方案。注重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尤其是在生活中,提高应用的次数与应用的有效性。在教育方法上要因材施教,实现教学的差异化。让更多的理论教学与学生知识教学融合在一起,让理论与实际行动相互结合。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注重教育成果的同时,也需要把重点放在教育的实现过程。所以,我们要重视教育评价体系的动态性以及复杂性。

2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

2.1改革传统的教学计划

传统的教学计划强调在教学行动之前制定教学计划,且不能更改计划。这是一种对教学和课堂的独断控制,它迫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汉语言文学教师应借鉴后现代教育思想中“去中心”的教学引导模式。让学生在教学内容的学习上有一种前期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由方法,利用自由和灵活掌握学生学习规划的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出自我潜能和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灵活性,改善学习动力,让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在社会中发挥价值。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强调实践应用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2.2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

师生互动的课堂应体现其多维性,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单一化的互动格局,积极倡导形成教师与学生个人或群体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格局。教师不应以教授者、提问者、阐述者、指导者自居,而是应将自己定位于学习者、思考者和聆听者,也是教学活动的灵活调度者以及学习障碍的排除者,做好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学生也应摒弃“问”者、“听”者的学习身份,进入思考者、议论者、提问者的主动学习的角色,同时还应承担组织部分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责任。在汉语言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积极掌握学生的不同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根据师生沟通和彼此的了解,教师可以更高效地为学生讲解汉语言文学课程的一些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明确的学习观点与方法。

2.3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为学生引导一个具体的教学方向,然后只带领学生进入方向,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提问,自由学习,根据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和规律,判断汉语言教学的下一步方法与理论内容。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学习,深入汉语言文学的内在精髓,了解具体的内容和学习方法。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引入中,学生要注意自身学习方法的改进,不能停留在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上,要注重学习的创新性与灵活性结合。教师要不断引导,为学生指点迷津,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内容。

3结束语

现代教育思想论文第3篇

1.1高考志愿填报许多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是听从家长或老师的意见与安排,一些学生是根据高考分数做出的专业选择,还有一些学生是通过专业调剂而录取的,所以这些学生的专业选择完全是被动的。即便有些学生是自主选择的专业,但由于高考前学习压力大、时间紧,所以也未能较详细地了解所报考专业的情况和专业所在高校的情况,更没有深入思考自己所选专业的特点和前景。这种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和对所读专业认识的片面性,使学生进入大学后对专业丧失兴趣或感到迷茫,失去学习目标和进取心,对所学专业信心不足,甚至产生动摇,萌生转专业思想。

1.2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经济体制的变更作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给当代中医学专业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给学生的专业思想带来了正、负两面的影响。正面影响有:逐渐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的崭新的价值观;确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注重实验与临床能力培养等。负面影响有:终身从事中医临床医生的职业观念被打破,使得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一专多能的技能。另外,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红包、回扣等不良社会风气对中医学专业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得部分学生片面追求个人利益。

1.3就业前景复杂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有调查显示78%的学生表示热爱并且毕业后想要从事中医药相关行业。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而中医学专业对口的就业单位的增长却未能与之相适应。并且,目前医院招聘对医学专业学生的学历要求很高,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就显得更为困难。复杂的就业影响因素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处于“毕业就等于失业”窘境,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前途产生质疑,从而对专业产生动摇。

1.4学习的适应困难进入大学之后,学生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必须及时、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否则,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在学习上就会陷入被动、感到力不从心。其外,由于大学的学习主要以自学为主,学生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而中学阶段的学习主要依赖教师,从而导致大学新生对大学的学习方法存在适应困难。这些不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学生就容易产生较为严重的专业情绪和专业思想问题。

1.5中医学专业的理论和学科特征中医学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维的基础之上,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而形成的,其理论体系独特,具有文学性、史学性和哲学性。另外,由于中医学理论是由无数个医家不断修正、补充、完善而发展起来的,思维与经验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其理论有社会科学的特征,其应用有自然科学的特征,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其思维具有抽象性、实用具有经验性。中医学专业的理论和学科特征,使得中医学的专业教育与高中数、理、化的基础教育的思维方法与知识结构截然不同。很多中医学专业学生并没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和知识,在入学后也没有完成转变观念并融入到中医特殊的学习氛围中,加上目前的中医教育往往注重单科的专业知识传授,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等中医药理论形成的外部因素了解和学习,使得学生普遍对中医理论、概念感到茫然和困惑,对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难以接受,时常感到中医逻辑的深奥凌乱和脱离实际。带着对中医理论半信半疑,甚至根本无法接受的思想被动地接受中医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

1.6中医学专业教育的模式目前中医学专业教育均采用现代课堂教学的模式,与传统“师带徒”模式相比较,其更趋向理论化、系统化和规范化。但其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其“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限制了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也导致了中医学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使得学生认为现在的专业教学与就业后的工作实际联系不密切,不能有效地传授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此外,目前的中医学专业教学中,西医学课程约占总学时的1/3-2/5,使得相关中医古典医籍的学时不够,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中、西医学的交叉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学生对于中医学的学习,甚至产生中医学不科学的想法,厌恶中医,妨碍对中医学的深入学习。

1.7中医西医化倾向目前中医出现了较明显的西医化倾向,即以“西医的模式”来指导中医临床与科研。在临床方面,用西医的疾病诊断取代中医辨病辨证,用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用药,治疗上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等;在科研方面,过分强调新药研发而忽视中医基础和理论研究,这些都影响了中医学特色的发挥和中医药疗效的体现,导致中医学专业学生对中医的科学性和治病防病能力产生怀疑,对从事中医药事业的信念产生动摇。

2加强中医学专业思想教育的对策

针对中医学专业思想教育的影响因素,作为中医药院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在加强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工方面,可采取以下对策:

2.1做好新生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认识中医学专业新生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对中医学专业的背景、性质、学科特点、行业前景以及中医临床医生的职业道德和要求等情况并不了解,而新生入学时往往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大学充满热情和激情。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以宣讲、讨论、交流、看电影、看录像、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开展“名师启航活动”,邀请中医学专业知名教授及学科带头人进行中医学专业的背景、性质、学科特点、行业前景等情况介绍,通过名师的人格魅力和引导教育,感染和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科学地制订个人发展规划,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医学专业,激发学生潜在的专业兴趣、爱好和学习热情;开启“学长导航行动”。组织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进行有关学习和生活的交流,通过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为大学新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邀请杰出校友畅谈工作感受、就业心得等方法;在中医学专业大一新生中开设中医学“专业导论课”或“学科导论课”,系统地介绍中医学学科、专业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使大学新生一入校就清楚中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以及明确大学5年应该学好哪些知识,从而方便学生调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和明确学习方向。此外,还应着重学习、领会医学誓言、白求恩精神等,使学生真正了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含义,对中医学执著追求,帮助他们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2.2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部分大学新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情况,表现在生活方式、自理能力、学习方法、师生关系、心理承受能力等诸多方面。针对新生中存在的困惑和不适应情况,应通过开展“新生大学生活适应”主题班会、新老生交流会、新生心理讲座、大学生人际关系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方式,通过开设“大学生发展导论”和“大学生发展与职业规划”等素质教育课程,结合高中与大学学生学习、生活的区别,引导学生尽快从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变,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调整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针对大学新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特点,应通过新老生交流会、专业教师讲授等方法,向学生介绍大学的教学和学习特点,并根据大学各门课程特点,开展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逐步摸索出与自己学习状况、基础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会管理支配时间,学会应用工具书、图书馆等条件自学,从被动学习方法向主动学习方法过渡。

2.3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意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发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中医学兼有自然和人文双重属性,其人文特征要求中医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一定的人文修养,才能掌握其思维方法和精髓,从而形成稳固的中医专业思想。

2.2.1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孙思邈认为:“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二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提倡医者涉猎群书。中医学专业教育如果只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则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过于狭窄,后劲不足,难以成为行业佼佼者。因此,中医药院校要优化课程设置,逐步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地位,增设古代哲学、自然辩证法、古典文学等课程,使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渗透,并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老子》、《周易》、《道德经》等,提高其人文素养。

2.2.2强化中医四大经典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的基础和精髓,包含了许多中医学的哲学思维和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历代医家都对四大经典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保证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中医院校必须强化中医四大经典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中医学专业思想。

2.2.3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药文化是学习中医理论的基础入门课程,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通过开展中医文化知识相关讲座,制作和宣讲《中医药文化常识》手册,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朗诵”活动,成立专业兴趣小组,组织医院见习等活动,营造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和学习氛围,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兴趣和增强学好中医的信心。笔者采用上述方法,营造了中医学专业大一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稳定的专业思想。经统计分析,该年级278名学生大一学年期末平均成绩将近80分,不及格率仅为1.31%,相对于本专业往年大一年级,成绩明显提高,不及格率明显下降;学生专业思想较为稳定,未出现申请转专业的学生。

2.4改善中医学教学方法和模式

2.4.1调整课程设置中医学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其知识结构应该包括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方面的内容。中医学教育应按照其学科特点和知识结构体系来设置课程,力争使所设置的课程能较全面、完整地反映中医特点、特色及其优势,加强中医基础及经典课程的学习。掌握好中、西课程的比例以及西医课程开设的时机。对中医学专业学生而言,首要的应当是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必要的西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的学习应该安排在中医教育的后半个阶段,这样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2.4.2改善中医学教学模式针对目前中医学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导致的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可通过尽早安排学生进入临床见习的方法,让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感受到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作用和效果,感知中医名家的临床魅力,在近距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我们通过组织中医学专业一年级学生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到医院见习这种“早临床”活动以及组织中医学专业学生从一年级至四年级全程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多次、反复进入临床见习和实习这种“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活动,促进了学生对中医临床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好中医的信心,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和专业技能,从而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

现代教育思想论文第4篇

1以学生为主导

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导,本着“以生为本”的态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频率。以学生为主导是现代教育思想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对于课堂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作为倾听者的课堂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秉持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进行亲身实践去参与授课,从中体会汉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例如在学习古文言文时,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准备,然后对文言文进行翻译、讲解,等到课程完毕之后,教师进行补充与总结,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加以鼓励,这样能够在下一次授课时得到更好的授课效果,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2情境创设教学

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步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在现代教育思想背景下,运用情景创设式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发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汉语言文学表达水平。利用情景创设式教学能够激励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在情景模拟中对汉语言文学进行了学习与锻炼,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利用情境创设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扮演过程中注重对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发挥汉语言文学的重要作用。情景创设过程中应当加入古代礼仪配上古代文学语言,充分体会中国古文学的文化色彩,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礼仪,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丰富教学内容

现代教育思想下,丰富教学内容成为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汉语言文学是涉及范围很广的一门学科,现代文学、古文言文、古诗词、古汉语等诸多方面共同构成了汉语言文学。因此,在汉语言文学中丰富教学内容是必然选择。中国汉语言文学之间大多相通,这样在课堂上可以进行系统性的教学,在学习古汉字的同时可以附加一些常见的古汉语词组,使其建立联系,提升学习效率。另外,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对于其他方面的知识也应当进行补充,比如历史方面。历史与汉语言文学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在学习古代文言文的时候可以附带讲述一下当时的一些典故或者是作者的生平,以此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于文学能够理解的更为透彻,有效地促进汉语言教学的开展。例如,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时,可以适当的讲述一下当前我国的政治形势,分析一下我国的国情,丰富学生各个方面的知识。

二、结语

现代教育思想论文第5篇

(一)转型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要素分析

价值多元化以信念危机根源形式出现,理想因素和信息因素是人们对人生价值目标的完美追求和正规信仰,与此同时,上述二者是有效实现人们奋斗目标和坚持目标以及相应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在动力。应该了解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各民族人怀揣的共同理想为民族团结提供先决条件和的精神动力。但是,在社会转型时期阶段,价值观呈多样化趋势发展,社会成员群体中,党员干部群体和青年学生群体中引发了较为严重理想危机和信念危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的干部群体基础和群众群体基础等因此受到动摇。国际环境不断变化,致使价值观多样化状况产生,社会团体信念呈整体下滑趋势。东欧和苏联发生了根本变革与解体,这两项国际变化时世界社会主义遭受到巨大挫折和重大损失,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状况使党员和相关干部的具体理想和党性等逐渐模糊,理想和信念等也较不坚定。需要注意的是,价值观多元化也会对青年学生群体造成一定影响,远离政治消极思想和放弃崇高等错误思想由此滋生,社会主义制度难以正常履行,党内决策失去根本依据以至严重缺乏政治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注意思想学习深度不足,政治现象分辨能力逐渐下降、政治敏感度欠缺,不能够科学合理的看待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社会新状况和社会新问题等。综上所述,人民群众和学生群体以及相关党员干部群体,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多元化都来了个体理想危机和个体信念危机,社会共同理想认同遭受到严重憾动,其消极效应显而易见。

(二)现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历史使命即为有效增强核心价值结构体系的社会认同

此处应从历史维度角度和思想政治教育性质角度以及人类现实需要角度等进行综合阐述。第一,是从历史维度角度出发进行探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始初阶段,共产党经过数次分析和实践,提出了经过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要基础的、人民大众群体的、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人类革命,之后在此基础上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代社会的基础性需要。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结构体系是建设我国和谐文化的根本。第二,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发进行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教育主义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出传递给教育者,传递内容为社会思想体系、社会政治观点、社会道德规范、阶级思想体系、阶级政治观点和相关阶级教育方式等,通过上述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使相应受教者逐渐形成较为正规的符合自身所处阶级思想品德所需的过程。较为正确的做法是,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为重要指导思想,以共同理想为激励基础,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和民族创新意识引导等,有效体现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的基础性伦理价值和具体道德准则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等。第三,是从人类现实角度出发进行探究,应具备处理国家事务和集体事务、个人关系的优良协调品格,换个角度而言,个人进取精神和个人创新能力以及相关协调品格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发展人格素质的核心内在需要之一,只有完善上述个体因素,才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立,也找到了具体性现实依据,从而能更好、更优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结构体系目标,以至二者社会认同度逐渐趋于稳定。

二、结束语

现代教育思想论文第6篇

1.1教学思想后现代教育思想中其教学思想为“去中心”的平等教学思想。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思想是以教师为中心,但后现代的教育思想提倡平等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反对教师控制与教学控制,反对以教师、学科知识为中心思想,提倡构建师生平等、互动的关系。在后现代教育思想中,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地位、作用等都进行了重新的定义,结合了平等民主的教学理念。

1.2教学方式后现代教育思想中教学方式为“对话”的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方式是后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对话”的教学方式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关系,要实现开放、平等、创造并富有多元价值的对话关系。“对话”的教学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良好教学氛围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思想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平等教学,从而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

1.3教学方法后现代教育思想中教学方法为阐释教学法,学生在接受教师教育的前提下,以乐观、积极的心态不断拓宽学习方法,逐渐引导学生进入到真理的情景中。在后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阐释教学法的运用,将促使学生学会解读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教学文本,充分体现了教学的创造性,同时有利于学生想象力、观察力、注意力的培养。

1.4教学评价法后现代教育思想中教学评价法为自传式的教学评价法,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使用统一的评价尺度去衡量不同的学生。在后现代教育思想中,教学评价要注重评价标准的复杂性、动态性与模糊性,教师要将学生看成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

2.汉语言文学独特的文学优势

目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是有各种象形文字组成的各种文学形式,如:小说、散文、论文等,同时,还有中国特有的诗、词、曲、赋等韵律形式。我国汉语言文学具有独特的文学优势,不仅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韵律,还带有中国汉文字独特的象形性。我国汉语言文学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同时,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学样式,对象形与表意进行了完美的结合。独特的汉语言文学,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其一字一音、一字一义都具有特有的属性,逐渐孕育了诗、词、曲、赋等,其声调起伏婉转、意境丰富深远,进而实现了我国汉语言文学意境美与韵律美的协调结合。

3.在后现代教育思想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

3.1教学计划的改革传统的教学认为,在教学行动之前,要制定教学计划,并不能随意的更改。这种教学计划其实是对教学与课堂的控制,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是被动的。在后现代教学思想的影响下,汉语言文学教学应树立“去中心”的平等教育思想,针对教师、学生、课本三方面,制定合作性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应该在教学活动中产生,并进行随时的调整;教学计划要具备一定的可变性,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运用意外事件进行有效的教学;同时,教学计划要具有实践应用性,逐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才能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多样化。

3.2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汉语言文学的课堂应实现师生互动的、多维性的教学模式,积极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应定位自己为学习者、思考着、聆听着以及调度者与排除者,在教学过程中,灵活的调动教学活动、排除教学障碍,实现汉语言文课堂教学的工作。学生应定位自己为思考着、议论着、提问者,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学习,并在教学活动中承担一定的责任。互动教学模式的形成,教师要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教学要充分地信任与鼓励学生,让其进行独立的思考,并对教师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3.3实现教学的开放性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要确定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教材为认知对象,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判断、推理等方法实现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并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获得一定的技能,同时将其结合到生活中。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要具备开放性,学生不仅要对教材的知识进行学习与掌握,还要形成个人的见解。

3.4教学方式的探究性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要进行汉语言演化规律的认识与文学素养的培养,探究性的教学方式,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

现代教育思想论文第7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应该不断进行自我创新,以不断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规律所决定的,也是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所要求的。

1.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决定于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由其所处的时代条件下的教育环境、教育者和受教者等多方情况的综合因素作用下形成的。”随着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依存的教育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等因素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也相应地产生了深刻的变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亦要求必须根据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应的教育环境以及教育主体的思想实际,坚持探索和创新相适应的教育方法,以提高教育过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最大化地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

2.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改善教育效果的有利契机。

一方面,在全球化浪潮中,国际交往的持续深入为我们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开辟了广阔的渠道。同时西方极力通过各种手段向我们渗透其价值理念、意识形态,也使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们新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由此,新媒体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努力开辟和占领的新领域。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和可供利用的丰富资源。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批判吸收、运用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来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是时代的要求。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原则

思想教育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并不是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现代思想教育方法的改革也必须遵循一些现代社会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最根本的要求是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要义,同时要树立做法人性化、过程主体化、目标为人化的教育理念,从而增强方法的亲和力、过程的凝聚力以及结果的影响力,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教育目标。

2.互动共进的平等性原则。

“平等性原则的互动共进就是教育主体双方具有独立的人格、地位,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多方位、多维度的交流与对话,并努力形成思想和情感的共鸣。”要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就必须尊重和利用主客体平等互动的原则,促进教育主客体的角色交互,扎实地推动互动交流的实际进程,以形成在平等互动基础上的有效疏导和监管,形成教育的强大合力。

3.“灌”“渗”并举的有效性原则。

有效性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有效性原则要求摆脱传统的流于形式空泛的灌输式教育,转而将有效灌输和全方位的隐性渗透结合在一起。在教育过程中,既要进行理论上的灌输,同时也要进行思想上的渗透,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受教育者生活的各个方面,弱化或消除教育对象的抵触、反感情绪,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与内在因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育成效的最大化。

4.技术先行的优化性原则。

互联网、手机媒体等新媒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既是技术载体,又是存在空间,还是服务对象。”因此,坚持技术先行的优化性原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时代要求。坚持这一原则,就是要积极有效地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平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具体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教育者为了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所采取的方式与手段,它包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应该从改革教育者的思维方式、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教育活动的形式与手段这三个方面展开。

1.强化教育者的系统性思维,营造浓郁的人文关怀的教育氛围。

“思维模式决定行为模式,观念决定方式,所以只有树立正确的现代思维方式,更新教育理念,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指明方向。”所谓的正确的现代思维方式应是有别于传统单一、被动思维方式的,是一种兼具人本、发展、超前意识的系统性思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思维,首先要求教育者坚持人本教育观,转变教育主导的地位,放眼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树立教育主体双方的平等性,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倡导发挥其能动性与创造性。其次,要根据他们所处的教育阶段和教育环境所特有的身心特征、社会地位、生活状况等情况,并留心和关注他们思想、行为的新特点,用发展和超前的眼光,预测和关注其动态发展,及时有效地采取突发性、群体性的危机干预的方法,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目标有效实现的同时,也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教育环境和人文关怀。

2.建立教育主体间的多边互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口头宣传,但长期以来这种口头宣传大多仅停留在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单向灌输,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流于“我说你听”的模式。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立性特征,赋予参与教育过程的施(教)受(生)双方以同样的主体地位,以多边互动的活动方式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程。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应致力于提倡“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在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注重与本学科以及其他学科的同行进行互动、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并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增强自己运用新媒体的能力,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而在加强与受教育者的互动中,教育者应该以平等的身份融入受教育者,适时运用多样化的沟通方式对其进行正面引导并鼓励受教育者积极地进行反馈和建议;同时也要注重“身教”,发挥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和示范力量,用实际行动来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此外,还应努力建设各种渠道或以不同的教育载体,打造教育者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让教育者在平等的互动、切磋中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逐步实现内化。

3.坚持教育活动的“灌”“渗”结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持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