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校教师教学(合集7篇)

时间:2022-03-20 05:21:59
高校教师教学

高校教师教学第1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学;教学研究;有效教学

Abstract:Theresearchonteachingisthewayforteachers''''development.Theresearchonteachingisnotonlythedemandforspecializationandself-determinationinoccupation,theprocessofgaininganddeepeningpracticalknowledge,thewaytoimprovetheteachinglevel,butalsothebaseofdevelopingteachingabilityandpresentingteachingwitness.Teachersshouldattachimportancetoitandcarryoutit.

Keywords:institutionsofhighereducation;teaching;researchonteaching;effectiveteaching

高校教师教学研究是教师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揭示教学规律,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的活动。对高校教师自身来说,教学研究是专业化和专业自主的要求,是获得、深化实践性知识的过程,是提高教学学术水平的手段,是发展教学能力和展现教学机智的基础,因而是教师成长、成为教学学术型教师、实现有效教学[1](P27)的重要途径。

一、教师专业化和专业自主的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6年《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2],这意味着同现代所确立的其他专门职业(医生、律师等)一样,教师职业是受该专业领域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科学技术)的成熟度所支撑的专业化领域,教学实践是教学论、心理学原理与技术的合理应用(技术性实践),教师是这些原理与技术的技术熟练者[3](P239);也意味着教师必须经过不断的成长与发展,即教师必须实现专业化。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教师教学专长(教学专长是教学的学问、技能,奠基于教师的知识、教学经验、教学能力、教学机智等,并是它们的结晶[4])的发展,即他们从新手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国外很多学者从教学专长的角度来探讨教师的专业化,他们对教学专长的结构和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理论[1](P55-56)。澳大利亚学者凯米斯等人认为,教师除了应该具备传统界定的专业特性——理解本学科的知识与结构、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之外,还必须拥有一种“扩展的专业特性”,包括:把对自己教学的质疑和探讨作为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有研究自己教育实践的理念和技能;有在实践中对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质疑和检验的意向;愿意接受其他教师或研究人员来观察他的教学实践,并就此进行坦率而真诚的讨论[5]。显然,这种“扩展的专业特性”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教师要实现专业化,必须通过对教学的实践、感悟、探索、反思、研究等,提升对教学的认识,形成自己的教学见解和理论,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马克思指出:“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进行独立的创造。”[6]同样,教师要有专业自主,在教学中要进行改革与创新,必须认识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必须以对教育教学的研究作基础,缺乏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不可能实现专业的自主和在教学中进行创造,因为这样的专业自主和教学创造是不科学的、不合理的,因而也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相反,只有建立在教学研究基础上的专业自主和教学创造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因而也才是卓有成效的。可见,教师的专业自主要求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二、教师获得、深化实践性知识的过程

心理学家发现,知识在专业工作绩效中起核心作用(Glaser,1984)[7]。教学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显然,有效教学需要教师的知识。教师的知识既包括专业学科知识,也包括教育科学知识,特别是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深化并直接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性知识。教师的知识是其开展教学的基础,也是其有效教学的基础。学术界日益形成的共识是,把教师职业视为复杂的语脉中从事复杂问题解决的文化的社会的实践领域,教师是以经验的反思为基础、面向儿童创造有价值的某种经验的“反思性实践家”,因而,教师的知识主要是实践性知识或实践性学识[3](P240)。显然,教师的实践性学识在有效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教学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获得、深化实践性学识的过程,为教师获得、深化实践性学识奠定了基础。因为同认识一样,知识来源于实践,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来源于教师教学研究的实践。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研究是教师对教学实践中的特定事实,如特定学生、特定教学内容、特定课堂情境、特定教学方法等进行研究,直接地影响到课堂实践的创造与反思,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总结教学经验,揭示教学规律,进而促成教学活动的有效。另一方面,教学是高度复杂的,教学的研究原本是“实践性研究”[3](P230),教师的实践性研究不是单一个体的研究,需要与其他教师的实践性研究的交流,需要与各领域的研究者的理论研究的交流,展开综合的合作研究,即教师与其他教师和各领域专家进行合作的“实践性讨论”[3](P232),这种“实践性讨论”为教师的实践性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提高了教学研究的水平和应用价值,也提升了教师实践性学识的科学性,为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实现有效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

三、教师提高教学学术水平的手段

博耶指出:“学术意味着通过研究来发现新的知识,学术还意味着通过课程的发展来综合知识,还有一种应用知识的学术,即发现一定的方法去把知识和当代的问题联系起来,还有一种通过咨询或教学来传授知识的学术。”[8]这就是说,高校教学的性质决定了高校教学的学术性;另一方面,高校教学的学术性也是由高校教学的特点决定的[9]。高校教学的学术性意味着教师不是技术操作工、教书匠,而应该是学者、专业人员,因而需要他们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需要他们发展教学学术,提高教学学术水平。教学学术是有关教学的系统、专门的学识和知识,是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0]。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是可以提高的。虽然高校教师提高教学学术水平的手段很多,但研究教学是一个重要手段。教师研究教学的过程就是其探究、整合教学知识,应用教学知识、技能,发展教学学术和提高教学学术水平的过程,也是教师成为教学学术型教师的过程。教学研究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研究者的精神探究教学的性质,应用教育教学理论,通过审视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应对教学情境,不仅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且改造和扩展实践性知识,形成新的教学思想、理论,从而提升教学学术水平。教学研究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而展开,从问题出发,以问题解决为归宿,对教学问题的发现、判断、提炼、分析、思考和解决贯穿于教师教学研究的全过程。正是在对教学问题的研究中,教师提升了教学学术水平,形成了思想和对策建议,并化为教学实践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具体而言,高校教师只有积极从事教学研究,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及时了解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把学科的前沿问题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去;才能摆脱各种偶然因素的束缚,透过复杂的教育现象,找出教学的客观规律;才能将自己零散的教学思想和点滴的教学经验系统化、理论化,并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风格。总之,教师只有研究教学才能更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只有研究教学,才能编撰渗透其教学研究心血和显示出教学学术水平的资料,如教材、参考书和教案等;才能把自己的实践性学识外化,向其他教师阐述自己关于教学信念、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的知识,帮助他们在教学上不断成长;才能将对教育教学的反思上升到理性认识,用各种形式公开外显自己的知识:写教学的反思性论文、总结教学经验、出版关于教学的著作、参加教学研讨会、进行教学示范、公布教学方案、在网上进行讨论、举办教学成果展等,丰富教学的公共资源,让其他教师分享,供其他教师学习、参考。

四、教师发展教学能力和展现教学机智的基础

教学能力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顺利从事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一种心理特征[10],可以分为普通或一般教学能力与特殊或具体学科的教学能力。按照心理学中的发展理论,儿童不仅是发展的,而且发展将伴随着个体的一生,即个体在成年以后,其道德、智慧、能力等仍然是不断发展的。“处于高级发展阶段的人,机能更复杂,行为技能更丰富,觉察问题更全面与准确,更能理解顾及他人的需要"[11]。同样道理,教学是需要教师运用知识、智慧和行为技能等的专业活动,教师从开始执教生涯,经长期的教学实践,其教学经验将不断积累,实践性知识将逐渐增加,对教学的体认将更为深刻,从而逐渐发展其教学能力。尽管发展教学能力需要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知识、接受教育教学培训、参加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教育教学反思等,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是发展教学能力的基础。教师是研究者[12],教学研究是教师把教学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为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而主动进行的探究,它允许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考察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更新教学手段,发现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等。教学研究既能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又能真实地改善教师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机智是教师根据教学情境变化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的才能,是教师面对突变的教学情境所表现的敏捷、果断、准确判断和恰到好处地处理的一种教学技术[13],是教师的教育知识、教学能力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和展现,是教师教学灵活性、创造性的体现[1](P46)。教学是生命个体的相互作用,是动态的活动,影响教学的偶然因素和教学中的突然的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教学机智。这种教学机智通过准确认知、判断、反应和快速认知、判断、反应体现出来,并影响有效教学。

教学研究能帮助教师在面对复杂、变化、多样的教学情境时准确而快速地认知、判断、反应,展现教学机智。首先,教学研究能帮助教师在面对复杂、变化、多样的教学情境时准确地认知、判断、反应。教学研究注重观察教学现象,看重对教学问题的因果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关注教学策略或方法的合理性,这就为教师在教学中准确地认知、判断、反应奠定了基础。如有助于教师准确判断教学陷入的困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状况等,并采取正确的方法摆脱教学困境,激发学生的动机,促使学生参与。其次,教学研究能帮助教师在面对复杂、变化、多样的教学情境时快速地认知、判断、反应。俗言熟能生巧,教师对教学的长期研究与反思,会积累体认、感悟教学的经验,提高处置教学情景、把握教学的能力。如有助于教师明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他们存在的问题、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并根据这种判断,思考、选择教学的方式、方法和策略,对教学情境迅速作出反应。对这些问题的快速认识可以减少教学中的时间延误,提高单位时间教学效益,使教学达到高效率。准确和快速认知、判断、反应是教学机智相互依存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准确是教学机智的首要要求,也是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前提;快速是教学机智的时间要求,是有效教学的效率指标。总之,对教师而言,无论是通过准确认知、判断、反应,还是通过快速认知、判断、反应来展现教学机智,都需要建立在对教学的长期而深入的研究上。教学研究使教师能认识教学规律,形成教学理论,掌握教学原理,在面对复杂、变化、多样的教学情境时,准确、快速、灵活、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教学规律、理论、原理等,产生教学灵感或洞悟,展现教学机智。

综上所述,教学研究是高校教师成长之重要途径,高校教师要实现成长,特别是实现专业成长,不能不重视、开展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论:理论与策略[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J].万勇译.外国教育资料,1984,(4):1-5.

[3][日]左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姚利民.论有效教学的发展性[J].当代教育论坛,2005,(7):15-18.

[5]王伯康,周耀威.塑造教师新形象——教师成为研究者之必要性、可能性及途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5):25-30.

[6]于淑云.教师人格塑造的价值追求[J].教育研究,1997,(10):47-52.

[7]RGlaser.Educationandthinking:theroleofknowledge[J].Americanpsychologist,1994,(39):93-104.

[8]欧内斯特·L·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涂艳国,方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65.

[9]綦珊珊,姚利民.论大学教学的学术性[J].高等理科教育,2005,(6):55-58.

[10]綦珊珊,姚利民.教学学术内涵初探[J].复旦教育论坛,2004,(6):28-31.

[1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8.

[12]T.M.歇尔孟.大学优秀教学的探索[J].姚利民编译.高等教育研究,1989,(1):66-71.

高校教师教学第2篇

1.评估指标的设定不科学

我国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估指标设定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区别度小、全面性弱、可操作性差。区别度小是指不同学科、专业背景以及自身特点、需求等不同的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估的指标趋于类同,不能反映彼此之间的差别;全面性弱是指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估的指标往往只侧重高校教师教学绩效的某个方面,不能全面、立体地反映高校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可操作性差是指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估指标设置不具体、模糊,内容过于宽泛。这会影响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估的有效性、公平性和可参考性。

2.教学绩效评估作用不明显

我国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估的作用并不明显。教师教学绩效评估往往被作为一种奖惩性手段,其结果往往和职称评定、晋升、奖金等直接挂钩。教师教学绩效评估的教师管理功能得以强化,而激励教师更多的投入教学、改进教学以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诸多各重要的功能往往被忽视。这就导致高校教师往往也认为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估对个人发展、教学改进和提升的作用不大,对教学绩效评估不予重视。加之科研导向考核标准的影响,我国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估的作用更加弱化。

二、针对目前高等学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重视对考评中教学数量和质量的均衡

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绩效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对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成果的客观统计数据,也应该考虑教务系统外部专家和作为教学对象学生的主观评价。考评结果也从某个侧面也体现了地方普通高校教学工作的数量、质量、水平。因此,应构建一个富有弹性的教师教学考评机制:首先,将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工资待遇、岗位调整、晋升职称相挂钩。其次,对涉及较为复杂的部分学科研究项目,可适当推迟考核周期,不仅能够解决研究动力不足的制约,也能充分激励教师进行大量原创性的成果研究。

2.突出教师在教学绩效考评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师教学绩效评价过程中,应发挥高校教师的主导作用,将被动考评转化为主动考评,以实现绩效考评的激励性和创造性。由于在教师教学绩效考评中,教师既是评价客体更是参与评价的主体,在教师绩效评价后,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质量和业务能力。地方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考评的真实性、有效性、科学性,取决于高校教师的评价主体地位和意识的不断提升。教师主体地位的体现,不仅在于教师参与教学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并且也要全程参与教学绩效评价的具体实施环节。

3.建立一套综合性的教学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地方普通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与评价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必须有赖于一套系统明确的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地方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考评的核心目标,就是要通过对教师的绩效考评,提高学校教学指标水平。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全面、真实、准确、客观地体现教师教学的工作任务、教学内容、课程要求,但不能脱离地方普通高校的现实情况。充分发挥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考评中的民主性、参与性,使教师全面参与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评价标准确定,建立一个达成多方共识的教学绩效考评体系和标准。

4.克服重评轻改倾向并重视考评结果反馈

高校教师教学第3篇

高深学问的探究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在探究真理的道路上会遭遇多方面的阻扰与责难,因为新发现的知识可能会与人们现有的知识产生冲突,甚至动摇人们根深蒂固的信念,如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寅初的人口论等。在强权政治面前,有的学者被剥夺了知识探究的权利,有的学者被剥夺了生命。什么才能为探究真理之路保驾护航,使学术活动免受政治和外界控制的干扰呢?唯有学术自由。学术自由是指专业上合格的人士在所胜任的学科中自由地调查,讨论、发表或教授他们所认为的真理,而不接受宗教或政治的控制和权威许可,除非这种控制是职业道德的标准或这种权威许可是有关学科中用来证明真理和结论的合理的方法。①学术自由与探究高深学问相伴相生。阿什比(EricAshby)认为,“学术自由是一种工作的条件。大学教师之所以享有学术自由乃基于一种信念,即这种自由是学者从事传授与探索他所见到的真理之工作所必须的;也因为学术自由的气氛是研究最有效的环境。”②学术自由并非是高校教师的特权,也并非是当权者的恩典,而是探究高深知识者应有的本性使然。独立人格、精神自由者才能在探究高深知识的道路上耐得住寂寞,抵挡住纷争,挑战人类知识极限。学术自由不仅符合大学的逻辑,更符合国家的最高利益。蒙罗说“学术自由之存在,不是为了大学教师的利益,而是为了他服务的社会的福祉,最终则是为了人类的福祉”。③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托马斯•多尼伦(ThomasE.Donilon)2014年7月3日在美国《外交政策》网站发表《我们是头号大国,今后也不会变》,认为美国将长期保持经济优势的三大理由是创新、能源和高等教育。在他看来,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是保持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全球排名前20所研究型大学中,有17所设在美国。事实也证明在全球竞争中,国家实力与本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在《国家竞争优势》(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一书中阐述了一个国家的高级要素,如知识资源与国家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他发现一个国家的高、精、尖产业的发展一定得益于高校强势学科的支撑,如瑞典的机械工程、美国的航天、医药等领域的领先优势都源于这些国家的高校在该学科领域的贡献。④保护学术自由是国家的应尽之职。德国《高等教育总法》(1976)明确地将研究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作为三大学术自由进行保护。日本《教育基本法》重申要尊重学术自由。美国为了切实保障学术自由,于1915年成立了“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发表了旨在保护学术自由的“原则宣言”。其核心主张是长期聘任制度与教授会裁判制度,这实质上是把学术自由视作高校教师的基本权利。法律法规是守护学术自由的外在力量,而高校以学术为业的价值取向是守护学术自由的内在力量。如果高校教师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懈怠学术追求,心向神往升官发财之道,追逐名利,趋炎附势,那么学术自由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二、承担教育教学之责

高深知识既要靠一代代人发现,也要靠一代代人传承。高校既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更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把学生培育好是高校教师的天职。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认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①教师的教育教学之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引导学生心灵成长。高校对学生而言,不是知识的加油站,也不是为职业竞争补充能量。“他们希望和有思想的长者们——那些能够帮助他们发展个性的教师——进行有意义的接触。”②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在学生心里播撒正直、善良、求真、好学、自由、独立的种子,历经生活磨炼后在人生之旅中开出绚丽之花,结出丰硕之果。第二,展现学术之美,培育学术志向。北京大学教学名师张祥龙认为教学的要点在于“以教学内容和材料的原真性、内在丰富性来形成难度、高度、突破学生习惯的思维方式和表面上的可接受程度,把它们还原,同时以这样高难度中展现的学术魅力来吸引学生;还要以多种手段来帮助他们涉水渡滩,激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奋发努力来克服困难,入深山探宝藏,得到终身难忘的学习和思想经历;此外还要通过多重的考核来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逼他们去跳‘龙门’,让他们在大学学习的一开头就明确学术的优劣之别,将深刻的听课体验和思考体验落实为有形的能力,并且让有些学生形成攀登学术高峰的志向。”③目前不少学生对阅读经典不感兴趣、对实验和研究也不感兴趣,他们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准备各种各样的证书考试,争取毕业后靠这些证书增添就业竞争力。作为教师有责任通过精湛的教学艺术,展现知识之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术志向。因为知识要靠年轻人传承,知识也要靠年轻人去发现。第三,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教育存在于师生关系中,尊重、信任、平等是师生关系的基础。著名的对话哲学家马丁•布伯(MartinBuber)在他的代表作《我与你》中富有开创性地构建了对话哲学思想,其核心就是“我—你”关系。在“我—你”关系中,师生双方都作为整体的、独特的个人而相遇与交往,在相互对话与理解中接纳对方。双方都不是把对方看作对象,而是与对方互相承认、共同参与、密切合作,享受着理解、沟通、和谐的对话人生。①然而,现实生活中,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背地里称导师为老板,这反映了师生关系的不平等,揭示了导师为了自己个人利益剥削学生的现象。第四,对学生负责。当教师在科研与教学方面存在时间竞争时,需要教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毫不吝啬地把时间、精力、心血花费在学生身上,随时回应学生课业或非课业方面的咨询和疑问,精心设计每项作业,批阅作业,并给出令学生信服的评语,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学得怎么样以及继续努力的方向。同时,还需要时常反思教学行为,把学生作业、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作为自身改的重要依据。“对学生负责是大学的主要使命,也是教师的主要学术职责。”②

三、高校教师质量要素

关于教师质量的概念和构成要素,从国内外研究文献看,学界并未达成一致意见,学者反而认为教师质量的概念界定是不确定和难以捉摸的,③教师质量是一个多维和难以具体化的概念。④笔者认为,既然质量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总和,那么高校教师质量就是教师在满足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知识、能力和个人特征的总和。从高校教师承担的最重要的教育教学职责角度而言,教师质量指教师能促进自我学习,并改善他人学习的特性总和。这些特性具体表现在教师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情感、个人的学养和教学行为四个方面。

1.教育理念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教育现象(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教育认识、理想的观念体系。①教育理念的外在表现,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教育教学行为的本质是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促进学生的思想、行为、情感产生积极的变化。高校教师的使命不仅是传承知识,授业解惑,更是传承人格,明道正志,教师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道德修养、治学方法、言行举止等方面对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高校教师应树立以高尚的品德、宽广的胸怀、严谨的治学作风、谦虚好学的态度、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开启学生智慧、滋润学生心灵、传承社会文明、帮助学生成才的理念,只有高尚的理念,才能外化为高尚的行为,塑造高尚的心灵。

2.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存在于师生关系中,好的教学一定是通过人与人的交往,产生思想和行为的变化。现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交流、互动的关系。教师只有常怀有爱学生之心,才能尽到教师的责任。教学不只是讲授,它还包括启发和友爱(philetic)的方面。②当教师把自己的心交给了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就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产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而且可以延伸到课堂之外。好教师会主动地与学生分享求学经历、人生理想,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挑战,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对师生关系有过这样的描述: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如今走在大学校园里,学生认识老师,但大部分任课老师并不认识学生,教师与学生成了陌生人。教师在课题申报、奖项申报、职称晋升方面忙得分秒必争,而对学生的课业询问却搁置不理。教师为何变得如此冷漠?因为高校中教师承担科研课题、发表文章的期刊级别与数量决定了教师的学术地位、经济收入以及职称晋升中的竞争优势。“科研是投资,教学是负担”已成为高校中不言自明的现实。

3.个人学养学术研究贯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所有的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都应该始终把自己当作学习者。正如美国教育学家波伊尔所说,高校教师必须继续学习,并认真地、不断地为拓展知识而工作。③只有自己不断学习,善于学习,才能改善他人学习。所以,潜心学术研究,广泛涉猎其他学科领域,强烈关注学科发展中的前沿问题,发表研究成果等既是高校教师的学术志趣,也是高校教师培养人才的必备条件。只有亲身从事科研实践才有可能将学科前沿成果引入课程教学,引导学生从多学科和跨学科视角分析问题的复杂性,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鼓励学生质疑,开拓知识边界,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欲。“教师只有通过研究才能使其教学更有内容,更有创造性之发挥;同时,也只有通过教学才能使其研究更有生命,更有心灵上之冲击。”①布鲁贝克认为,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只能兼顾一方的两难说是虚设的。这两种活动相互促进:一方面,因与知识前沿的难题搏斗兴致勃勃来到课堂的教师,能够为学生带来第二手资料决不可能给与的某种东西;另一方面,对一个探索真理的人来说,迫使他用可以理解的术语向一个聪慧的外行阐述他的发现,这是一种有益的训练。②所以,研究促进教学,教学促进研究。具有深厚学养的教师善于将深刻的理论从实验或自然现象中演绎出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发掘和传授渗透在课程内容中科学的思维方法,用问题的提出和探索,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承担着知识传授者与开发者的双重角色,不仅传递现有知识,同时还需要传递自己通过科学研究而发现的知识,并建立知识与当前现实问题的联系。因此,教师的学术能力直接决定了所教授课程的质量,决定了课堂教学活动的创新程度。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张楚廷曾说“学识水平(或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是教师业务能力的两翼,须两方面同时提高自己。我们的教学艺术是靠这两翼齐飞而翱翔的。教学艺术的花朵是在教师广阔而丰富的学识土壤上生长、开放的。”③

4.教育教学行为教学并不是靠盲目的一股脑热情就能做好的事情。只有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培养规律安排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模块或教学单元,科学设计教学环节,合理分配教学时数,理论联系实际,课内外有机结合,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才能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讲课是师生间的对话。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和反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索式、研究式、案例式等多样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教师不仅知道教的方法,还要知道学生学的方法,加强学习方法的研究,把教法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将教法与学法进行统一设计和安排,使学生获得与教法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

四、高校教师质量内涵及启示

高校教师教学第4篇

论文摘要: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了我国高校教师人数的增长。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群体成为高校师资的主要组成部分。2003~2008年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显著提高;正高级职称教师趋向年轻化。然而,高校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的缺陷及人才培养难度的增加,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后劲不足也显现出来。基于此,在学理层面,应树立高校教师教学学术的观念;在政策层面,应出台引导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相关政策;在实践层面,应完善高校教师培训模式,建立“临床人才培养”式的教师培养机制。高校教师作为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教学发展有利于保证和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以促进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著名教育家张伯荃说过,“大学最要者乃良教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人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量”的迅猛增加引起了人们对高等教育“质”的关注。高校教师作为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受到大众的关注,高校教师发展成为学界的热点议题。教学发展作为高校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有效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也逐渐凸显。

一、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重要性

"1991年美国国家教育协会(nea)发表的《高校教师发展:国力的提升》报告书,对高校教师发展作出了较全面、系统的界定,认为高校教师发展包括个人发展、专业发展、组织发展和教学发展等四个方面。个人发展指提高教师人际交往能力、维护身心健康、进行职业规划等;专业发展指获得或提高与专业工作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组织发展指集中于创造有效的组织氛围,便于教师采用新的教学实践;教学发展指学习材料的准备、教学模式与课程更新”。该报告早在1991年就发表了,说明美国作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强国已经认识到了高校教师发展对于国力提升的重要性。高校是人类科技进步的前沿阵地,是人文精神孕育传播的摇篮。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一直是高校教师发展的焦点,普遍强调高校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注重教师在专业领域的突破和创新。相对而言,高校教师的教学发展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在育人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好坏。高校教师的教学发展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与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教师组成结构的变化凸显了教学发展的紧迫性

(一)中青年教师成为高校教师的主体

1.高校教师年龄结构的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人大众化发展阶段,20世纪末,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2003年高校研究生在校生数是651 260人,本科生在校生数是6 292 089人;2008年高校研究生在校生数是1 283 046人,本科生在校生数是11 042 207人。五年里高校研究生增加了631 786人,增幅达97 %;本科生增加了4 750 118人,增幅达75 %。

从年龄看,中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的中坚力量,人数也在攀升。2003年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有575 257人,占教师总数的79% ;2008年的数据为996 406人,占总数的81% 。五年里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净增421 149人(见图1、图2)。可见,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是高校师资的主要组成部分。

2.高校教师职称结构的变化。从绝对数量上来看,中级职称教师人数增加最多,五年里增加了195 085人;从相对数量上来看,正高级职称教师人数增幅最大,达到84%。高校‘教师数量也在增大。高校教师人数2003年为724 658人,2008年增至1 237 451人,五年增加了512 793人,增幅71%。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增加58 903人,增幅84%;副高级职称教师增加126 538人,增幅59%;中级职称教师增加195 085人,增幅达81%(见表1)。

正高级职称教师趋向年轻化。职称是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反映专业人员的学术和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成就。我国高校教师职称由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和初级四个等级组成,即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2003年高校正高级职称教师有70 063人,其中46一50岁年龄段的正高级职称教师15 023人达到峰值;2008年高校正高级职称教师有128 966人,其中41 ~ 45岁年龄段的正高级职称教师37 275人达到峰值(见图3)。五年里高校教授数增加58 903人,增幅达84%。在正高级职称教师人数大量增加的同时,正高级职称教师年龄趋向年轻化,即中青年教师成为高级职称教师的主体。

(二)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不足及其原因

1.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不足的表现。在高职称教师年轻化,中青年教师规模增长迅猛的表象下,掩盖的是教学能力不足的事实。以某高校为例,2007年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结果显示,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课堂教学的优秀率仅为42%。对中青年高校教师而言,由于缺乏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他们缺乏创新意识,往往固守教材内容,很难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他们一般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在课堂的组织和管理上,他们无视与学生之间应有的互动和交流。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课程讲授节奏的把握、教学方法的改进、教育技术的开发与运用、课程的设计以及课堂的管理等方面均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课堂气氛沉闷、授课缺乏激情与感染力、照本宣科、课程内容讲授不精炼不透彻、授课重难点不突出、授课语言不够丰富生动,都是教师教学能力低下的表现。

2.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不足的原因。2003年至2008年五年里高校博士学历层次的教师增加了98 295人,增幅达183 %;硕士学历层次的教师增加了218 303人,增幅达120%;本科学历层次的教师增加了199 368人,增幅达43 %;专科及以下学历层次的教师减少了3 173人,降幅达11%(见表2)。可见,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显著提高。

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普遍提高,但是这一群体的知识结构存在巨大缺陷。相对高校教师在其专业领域具备的较高专业素养而言,他们比较缺乏教师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即开展教学的知识与能力。因为大多数高校教师是综合性大学毕业后直接从事高校教师职业的,所以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事实上,我国高校教师普遍参加过教师岗前培训,但岗前培训由于时间短暂,培训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它对教师而言只能是起到“扫盲”的作用,让他们对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还有的高校的教师岗前培训甚至演化成一种毫无意义的“走过场’,叫,这是导致高校教师发展中教学发展不足的根本原因。

与此同时,我国已经进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人才培养的难度显著增加。高校教学理念与模式加快了更新速度;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导致高校教学内容日益复杂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在这种形势下,对教师而言,如何开展有效教学以及如何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变得颇具挑战性。然而,许多高校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教学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既缺乏教学经验,又承受着巨大的科研压力。他们往往一心扑在科研上,容易忽视对教学的关注与研究。这种情况愈演愈烈,以至于教育部为此专门下文,在2001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并强调指出:“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有大批优秀的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教授、副教授必须讲授本科课程。”

三、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对策

高校教师的教学发展急需加强。要促进教学发展,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1.高校教师应树立教学学术的观念,明确教学学术是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卡耐基教育基金会主席博耶(earnest boyer)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教学学术的概念。他认为,“学术意味着通过研究来发现新的知识,学术还意味着通过课程的发展来综合知识,还有一种应用知识的学术,即发现一定的方法去把知识和当代的问题联系起来,还有一种通过咨询或教学来传授知识的学术”。最后这种学术就是教学学术的最初概念。博耶教学学术概念的提出颠覆了人们对学术的传统狭隘理解,使学术一词的内涵与外延丰富了起来。高校教师应树立教学学术的观念,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属于学术的范畴,高校教师的教学发展同样属于学术的范畴;从而使高校教师加大对教学发展的投入力度,以改变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不足的现状。

2.国家应在政策层面上设置各级教学奖项,引导高校教师关注教学发展。由于高校对教学关注度的欠缺,我国应出台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鼓励性政策,以便高校教学受到应有的关注,进而使其受到重视。政府应为教学投人一定资金,设置国家一级的教学奖项。高校在设置学校一级的科研奖项的同时应设置学校一级的教学奖项,力求教学奖项的含金量比科研奖项重。在院系一级设置教学带头人,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交流活动,形成教学唯上的良好氛围,以激发广大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进而扭转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高校也可以制定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的相关倾斜政策。比如,在教学岗位设置骨干教师岗位,对骨干教师实施特殊奖励政策;经常举行教师讲课比赛;为青年教师提供大量的示范课观摩机会;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授课质量评奖制度等。通过政策导向,积极鼓励高校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使高校教师的教学发展成为高校教师的自觉行动。

3.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措施。(1)完善高校教师培训模式。高校教师培训是弥补高校教师知识结构缺陷的重要环节。然而,我国高校并未设置专门的机构来满足教师培训的需要,也缺乏专业的高校教师培训人员。我国高校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差,培训内容不能体现不同学科、不同职称教师的差异性。培训模式比较单一,往往注重理论的学习,缺少针对性的实践指导。我国高校应设置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同时引进专业的教师培训人员,构建高校教师培训项目制。比如,在培训前,高校教师培训机构可按学科和职称两个维度对参加培训的教师分类,将学科相近、职称级别相同的教师分为一组,并为每组配备专业的教师培训人员。在此基础上,每组的培训内容除了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大体相同以外应存在差异,并以项目的形式予以体现。高校教师培训只有设计针对性强的、人性化的教师培训项目,才能使高校教师培训对高校教师具有相当的吸引力。(2)建立“临床人才培养”式的教师培养机制。临床人才培养按构词方法的不同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临床人才·培养,特指医学院学生的培养方式。此类人才的培养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扎实的理论功底与多重实践环节互为补充,特别是通过多重实践环节使培养对象逐渐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种理解是临床·人才培养,是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使培养对象具备一定的技能而采取的观察、判断、对症下药、跟踪式的培养方式。

高校教师教学第5篇

论文摘要: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了我国高校教师人数的增长。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群体成为高校师资的主要组成部分。2003~2008年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显著提高;正高级职称教师趋向年轻化。然而,高校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的缺陷及人才培养难度的增加,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后劲不足也显现出来。基于此,在学理层面,应树立高校教师教学学术的观念;在政策层面,应出台引导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相关政策;在实践层面,应完善高校教师培训模式,建立“临床人才培养”式的教师培养机制。高校教师作为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教学发展有利于保证和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以促进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著名教育家张伯荃说过,“大学最要者乃良教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人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量”的迅猛增加引起了人们对高等教育“质”的关注。高校教师作为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受到大众的关注,高校教师发展成为学界的热点议题。教学发展作为高校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有效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也逐渐凸显。

一、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重要性

    "1991年美国国家教育协会(nea)发表的《高校教师发展:国力的提升》报告书,对高校教师发展作出了较全面、系统的界定,认为高校教师发展包括个人发展、专业发展、组织发展和教学发展等四个方面。个人发展指提高教师人际交往能力、维护身心健康、进行职业规划等;专业发展指获得或提高与专业工作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组织发展指集中于创造有效的组织氛围,便于教师采用新的教学实践;教学发展指学习材料的准备、教学模式与课程更新”。该报告早在1991年就发表了,说明美国作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强国已经认识到了高校教师发展对于国力提升的重要性。高校是人类科技进步的前沿阵地,是人文精神孕育传播的摇篮。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一直是高校教师发展的焦点,普遍强调高校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注重教师在专业领域的突破和创新。相对而言,高校教师的教学发展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在育人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好坏。高校教师的教学发展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与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教师组成结构的变化凸显了教学发展的紧迫性

(一)中青年教师成为高校教师的主体

    1.高校教师年龄结构的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人大众化发展阶段,20世纪末,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2003年高校研究生在校生数是651 260人,本科生在校生数是6 292 089人;2008年高校研究生在校生数是1 283 046人,本科生在校生数是11 042 207人。五年里高校研究生增加了631 786人,增幅达97 %;本科生增加了4 750 118人,增幅达75 %。

从年龄看,中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的中坚力量,人数也在攀升。2003年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有575 257人,占教师总数的79% ;2008年的数据为996 406人,占总数的81% 。五年里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净增421 149人(见图1、图2)。可见,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是高校师资的主要组成部分。

    2.高校教师职称结构的变化。从绝对数量上来看,中级职称教师人数增加最多,五年里增加了195 085人;从相对数量上来看,正高级职称教师人数增幅最大,达到84%。高校‘教师数量也在增大。高校教师人数2003年为724 658人,2008年增至1 237 451人,五年增加了512 793人,增幅71%。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增加58 903人,增幅84%;副高级职称教师增加126 538人,增幅59%;中级职称教师增加195 085人,增幅达81%(见表1)。

    正高级职称教师趋向年轻化。职称是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反映专业人员的学术和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成就。我国高校教师职称由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和初级四个等级组成,即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2003年高校正高级职称教师有70 063人,其中46一50岁年龄段的正高级职称教师15 023人达到峰值;2008年高校正高级职称教师有128 966人,其中41 ~ 45岁年龄段的正高级职称教师37 275人达到峰值(见图3)。五年里高校教授数增加58 903人,增幅达84%。在正高级职称教师人数大量增加的同时,正高级职称教师年龄趋向年轻化,即中青年教师成为高级职称教师的主体。

        (二)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不足及其原因

    1.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不足的表现。在高职称教师年轻化,中青年教师规模增长迅猛的表象下,掩盖的是教学能力不足的事实。以某高校为例,2007年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结果显示,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课堂教学的优秀率仅为42%。对中青年高校教师而言,由于缺乏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他们缺乏创新意识,往往固守教材内容,很难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他们一般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在课堂的组织和管理上,他们无视与学生之间应有的互动和交流。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课程讲授节奏的把握、教学方法的改进、教育技术的开发与运用、课程的设计以及课堂的管理等方面均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课堂气氛沉闷、授课缺乏激情与感染力、照本宣科、课程内容讲授不精炼不透彻、授课重难点不突出、授课语言不够丰富生动,都是教师教学能力低下的表现。

    2.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不足的原因。2003年至2008年五年里高校博士学历层次的教师增加了98 295人,增幅达183 %;硕士学历层次的教师增加了218 303人,增幅达120%;本科学历层次的教师增加了199 368人,增幅达43 %;专科及以下学历层次的教师减少了3 173人,降幅达11%(见表2)。可见,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显著提高。

    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普遍提高,但是这一群体的知识结构存在巨大缺陷。相对高校教师在其专业领域具备的较高专业素养而言,他们比较缺乏教师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即开展教学的知识与能力。因为大多数高校教师是综合性大学毕业后直接从事高校教师职业的,所以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事实上,我国高校教师普遍参加过教师岗前培训,但岗前培训由于时间短暂,培训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它对教师而言只能是起到“扫盲”的作用,让他们对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还有的高校的教师岗前培训甚至演化成一种毫无意义的“走过场’,叫,这是导致高校教师发展中教学发展不足的根本原因。

    与此同时,我国已经进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人才培养的难度显著增加。高校教学理念与模式加快了更新速度;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导致高校教学内容日益复杂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在这种形势下,对教师而言,如何开展有效教学以及如何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变得颇具挑战性。然而,许多高校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教学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既缺乏教学经验,又承受着巨大的科研压力。他们往往一心扑在科研上,容易忽视对教学的关注与研究。这种情况愈演愈烈,以至于教育部为此专门下文,在2001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并强调指出:“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有大批优秀的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教授、副教授必须讲授本科课程。”

三、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对策

    高校教师的教学发展急需加强。要促进教学发展,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1.高校教师应树立教学学术的观念,明确教学学术是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卡耐基教育基金会主席博耶(earnest boyer)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教学学术的概念。他认为,“学术意味着通过研究来发现新的知识,学术还意味着通过课程的发展来综合知识,还有一种应用知识的学术,即发现一定的方法去把知识和当代的问题联系起来,还有一种通过咨询或教学来传授知识的学术”。最后这种学术就是教学学术的最初概念。博耶教学学术概念的提出颠覆了人们对学术的传统狭隘理解,使学术一词的内涵与外延丰富了起来。高校教师应树立教学学术的观念,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属于学术的范畴,高校教师的教学发展同样属于学术的范畴;从而使高校教师加大对教学发展的投入力度,以改变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不足的现状。

    2.国家应在政策层面上设置各级教学奖项,引导高校教师关注教学发展。由于高校对教学关注度的欠缺,我国应出台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鼓励性政策,以便高校教学受到应有的关注,进而使其受到重视。政府应为教学投人一定资金,设置国家一级的教学奖项。高校在设置学校一级的科研奖项的同时应设置学校一级的教学奖项,力求教学奖项的含金量比科研奖项重。在院系一级设置教学带头人,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交流活动,形成教学唯上的良好氛围,以激发广大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进而扭转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高校也可以制定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的相关倾斜政策。比如,在教学岗位设置骨干教师岗位,对骨干教师实施特殊奖励政策;经常举行教师讲课比赛;为青年教师提供大量的示范课观摩机会;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授课质量评奖制度等。通过政策导向,积极鼓励高校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使高校教师的教学发展成为高校教师的自觉行动。

    3.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措施。(1)完善高校教师培训模式。高校教师培训是弥补高校教师知识结构缺陷的重要环节。然而,我国高校并未设置专门的机构来满足教师培训的需要,也缺乏专业的高校教师培训人员。我国高校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差,培训内容不能体现不同学科、不同职称教师的差异性。培训模式比较单一,往往注重理论的学习,缺少针对性的实践指导。我国高校应设置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同时引进专业的教师培训人员,构建高校教师培训项目制。比如,在培训前,高校教师培训机构可按学科和职称两个维度对参加培训的教师分类,将学科相近、职称级别相同的教师分为一组,并为每组配备专业的教师培训人员。在此基础上,每组的培训内容除了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大体相同以外应存在差异,并以项目的形式予以体现。高校教师培训只有设计针对性强的、人性化的教师培训项目,才能使高校教师培训对高校教师具有相当的吸引力。(2)建立“临床人才培养”式的教师培养机制。临床人才培养按构词方法的不同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临床人才·培养,特指医学院学生的培养方式。此类人才的培养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扎实的理论功底与多重实践环节互为补充,特别是通过多重实践环节使培养对象逐渐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种理解是临床·人才培养,是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使培养对象具备一定的技能而采取的观察、判断、对症下药、跟踪式的培养方式。

高校教师教学第6篇

论文摘要: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了我国高校教师人数的增长。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群体成为高校师资的主要组成部分。2003~2008年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显著提高;正高级职称教师趋向年轻化。然而,高校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的缺陷及人才培养难度的增加,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后劲不足也显现出来。基于此,在学理层面,应树立高校教师教学学术的观念;在政策层面,应出台引导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相关政策;在实践层面,应完善高校教师培训模式,建立“临床人才培养”式的教师培养机制。高校教师作为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教学发展有利于保证和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以促进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著名教育家张伯荃说过,“大学最要者乃良教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人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量”的迅猛增加引起了人们对高等教育“质”的关注。高校教师作为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受到大众的关注,高校教师发展成为学界的热点议题。教学发展作为高校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有效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也逐渐凸显。

一、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重要性

"1991年美国国家教育协会(NEA)发表的《高校教师发展:国力的提升》报告书,对高校教师发展作出了较全面、系统的界定,认为高校教师发展包括个人发展、专业发展、组织发展和教学发展等四个方面。个人发展指提高教师人际交往能力、维护身心健康、进行职业规划等;专业发展指获得或提高与专业工作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组织发展指集中于创造有效的组织氛围,便于教师采用新的教学实践;教学发展指学习材料的准备、教学模式与课程更新”。该报告早在1991年就发表了,说明美国作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强国已经认识到了高校教师发展对于国力提升的重要性。高校是人类科技进步的前沿阵地,是人文精神孕育传播的摇篮。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一直是高校教师发展的焦点,普遍强调高校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注重教师在专业领域的突破和创新。相对而言,高校教师的教学发展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在育人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好坏。高校教师的教学发展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与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教师组成结构的变化凸显了教学发展的紧迫性

(一)中青年教师成为高校教师的主体

1.高校教师年龄结构的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人大众化发展阶段,20世纪末,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2003年高校研究生在校生数是651 260人,本科生在校生数是6 292 089人;2008年高校研究生在校生数是1 283 046人,本科生在校生数是11 042 207人。五年里高校研究生增加了631 786人,增幅达97 %;本科生增加了4 750 118人,增幅达75 %。

从年龄看,中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的中坚力量,人数也在攀升。2003年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有575 257人,占教师总数的79% ;2008年的数据为996 406人,占总数的81% 。五年里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净增421 149人(见图1、图2)。可见,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是高校师资的主要组成部分。

2.高校教师职称结构的变化。从绝对数量上来看,中级职称教师人数增加最多,五年里增加了195 085人;从相对数量上来看,正高级职称教师人数增幅最大,达到84%。高校‘教师数量也在增大。高校教师人数2003年为724 658人,2008年增至1 237 451人,五年增加了512 793人,增幅71%。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增加58 903人,增幅84%;副高级职称教师增加126 538人,增幅59%;中级职称教师增加195 085人,增幅达81%(见表1)。

正高级职称教师趋向年轻化。职称是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反映专业人员的学术和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成就。我国高校教师职称由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和初级四个等级组成,即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2003年高校正高级职称教师有70 063人,其中46一50岁年龄段的正高级职称教师15 023人达到峰值;2008年高校正高级职称教师有128 966人,其中41 ~ 45岁年龄段的正高级职称教师37 275人达到峰值(见图3)。五年里高校教授数增加58 903人,增幅达84%。在正高级职称教师人数大量增加的同时,正高级职称教师年龄趋向年轻化,即中青年教师成为高级职称教师的主体。

(二)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不足及其原因

1.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不足的表现。在高职称教师年轻化,中青年教师规模增长迅猛的表象下,掩盖的是教学能力不足的事实。以某高校为例,2007年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结果显示,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课堂教学的优秀率仅为42%。对中青年高校教师而言,由于缺乏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他们缺乏创新意识,往往固守教材内容,很难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他们一般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在课堂的组织和管理上,他们无视与学生之间应有的互动和交流。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课程讲授节奏的把握、教学方法的改进、教育技术的开发与运用、课程的设计以及课堂的管理等方面均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课堂气氛沉闷、授课缺乏激情与感染力、照本宣科、课程内容讲授不精炼不透彻、授课重难点不突出、授课语言不够丰富生动,都是教师教学能力低下的表现。

2.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不足的原因。2003年至2008年五年里高校博士学历层次的教师增加了98 295人,增幅达183 %;硕士学历层次的教师增加了218 303人,增幅达120%;本科学历层次的教师增加了199 368人,增幅达43 %;专科及以下学历层次的教师减少了3 173人,降幅达11%(见表2)。可见,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显著提高。

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普遍提高,但是这一群体的知识结构存在巨大缺陷。相对高校教师在其专业领域具备的较高专业素养而言,他们比较缺乏教师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即开展教学的知识与能力。因为大多数高校教师是综合性大学毕业后直接从事高校教师职业的,所以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事实上,我国高校教师普遍参加过教师岗前培训,但岗前培训由于时间短暂,培训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它对教师而言只能是起到“扫盲”的作用,让他们对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还有的高校的教师岗前培训甚至演化成一种毫无意义的“走过场’,叫,这是导致高校教师发展中教学发展不足的根本原因。

与此同时,我国已经进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人才培养的难度显著增加。高校教学理念与模式加快了更新速度;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导致高校教学内容日益复杂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在这种形势下,对教师而言,如何开展有效教学以及如何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变得颇具挑战性。然而,许多高校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教学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既缺乏教学经验,又承受着巨大的科研压力。他们往往一心扑在科研上,容易忽视对教学的关注与研究。这种情况愈演愈烈,以至于教育部为此专门下文,在2001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并强调指出:“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有大批优秀的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教授、副教授必须讲授本科课程。”

三、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对策

高校教师的教学发展急需加强。要促进教学发展,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1.高校教师应树立教学学术的观念,明确教学学术是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卡耐基教育基金会主席博耶(Earnest Boyer)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教学学术的概念。他认为,“学术意味着通过研究来发现新的知识,学术还意味着通过课程的发展来综合知识,还有一种应用知识的学术,即发现一定的方法去把知识和当代的问题联系起来,还有一种通过咨询或教学来传授知识的学术”。最后这种学术就是教学学术的最初概念。博耶教学学术概念的提出颠覆了人们对学术的传统狭隘理解,使学术一词的内涵与外延丰富了起来。高校教师应树立教学学术的观念,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属于学术的范畴,高校教师的教学发展同样属于学术的范畴;从而使高校教师加大对教学发展的投入力度,以改变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不足的现状。

2.国家应在政策层面上设置各级教学奖项,引导高校教师关注教学发展。由于高校对教学关注度的欠缺,我国应出台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鼓励性政策,以便高校教学受到应有的关注,进而使其受到重视。政府应为教学投人一定资金,设置国家一级的教学奖项。高校在设置学校一级的科研奖项的同时应设置学校一级的教学奖项,力求教学奖项的含金量比科研奖项重。在院系一级设置教学带头人,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交流活动,形成教学唯上的良好氛围,以激发广大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进而扭转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高校也可以制定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的相关倾斜政策。比如,在教学岗位设置骨干教师岗位,对骨干教师实施特殊奖励政策;经常举行教师讲课比赛;为青年教师提供大量的示范课观摩机会;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授课质量评奖制度等。通过政策导向,积极鼓励高校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使高校教师的教学发展成为高校教师的自觉行动。

3.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措施。(1)完善高校教师培训模式。高校教师培训是弥补高校教师知识结构缺陷的重要环节。然而,我国高校并未设置专门的机构来满足教师培训的需要,也缺乏专业的高校教师培训人员。我国高校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差,培训内容不能体现不同学科、不同职称教师的差异性。培训模式比较单一,往往注重理论的学习,缺少针对性的实践指导。我国高校应设置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同时引进专业的教师培训人员,构建高校教师培训项目制。比如,在培训前,高校教师培训机构可按学科和职称两个维度对参加培训的教师分类,将学科相近、职称级别相同的教师分为一组,并为每组配备专业的教师培训人员。在此基础上,每组的培训内容除了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大体相同以外应存在差异,并以项目的形式予以体现。高校教师培训只有设计针对性强的、人性化的教师培训项目,才能使高校教师培训对高校教师具有相当的吸引力。(2)建立“临床人才培养”式的教师培养机制。临床人才培养按构词方法的不同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临床人才·培养,特指医学院学生的培养方式。此类人才的培养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扎实的理论功底与多重实践环节互为补充,特别是通过多重实践环节使培养对象逐渐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种理解是临床·人才培养,是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使培养对象具备一定的技能而采取的观察、判断、对症下药、跟踪式的培养方式。

高校教师教学第7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 教学能力 现状 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季沛(1982- ),男,江苏如皋人,上海电力学院教务处教学信息与质量评估科副科长,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管理;杨宁(1976- ),男,湖南湘潭人,上海电力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学质量与实践管理;韦钢(1958- ),男,福建屏南人,上海电力学院研究生处处长,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科专业建设及质量监控。(上海 20009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071-02

随着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为了满足教学需求,近年来各高校引进了大量的青年教师,他们为高校教学增添了新鲜血液,缓解了教师队伍的紧张状况。如何使他们尽快提高自身素质,适应高等学校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水平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进行研究,显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高校教师教学现状及其教学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高校教师教学现状

1.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的教师队伍进入了新老交替的高峰期。一大批60年代大学毕业的老教师陆陆续续退出教学、科研和管理的第一线。随着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授退出讲台,新生代青年教师也源源不断地补充到教师队伍中来。毫无疑义,他们的学历层次、知识视野、外语水平和运用新技术手段的能力等方面,较之他们的前辈们有更明显的优势。因此,对学校的各方面工作,特别是教学工作,都将带来欣欣向荣的新气象。但不可否认的是,青年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较强的学科专业知识素养,却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训练,在教学经验、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还比较欠缺,对怎样教书、如何育人等缺乏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因此,全面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当务之急。

2.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忽视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近二十年来,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偏重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而对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教师教学规律则有所忽视,尤其是关于创新教育,虽有不少机构和研究人员关注,但如何取得突破是困扰中国内地高校的一个突出问题,已经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

3.高校对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职责缺失。多年来,各高校有关职能部门在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职业发展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例如,越来越重视对教师科研的支持和考核,却忽视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考核;高校存在一种“喜外恶内”的情结,即重视从外面引进人才,忽视对内部人才的培养;对教师的培训流于形式,忽视教师个体的差异性,培训内容单一无层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更像完成定期任务,只评不督不导,缺乏有针对性的建设性意见。

(二)加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意义

第一,教学是教师的第一要务,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加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是对当今社会高素质人才和高质量教育迫切需求的最有效应对,将直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实现我国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第二,高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教师弥补知识结构单一的弊端,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和运用教学规律及科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学效果,拓展自身素质的同时提升职业素养。第三,高校为广大教师提供推动教学革新的多元化技术服务,可以满足每个教师的教学及职业发展需求,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的价值得到升华,获得职业幸福感。

因此,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提升、创新和发展各项工作,并整合相关资源,形成资源合力,通过教师培训、质量评估、研究交流等工作进一步深化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促进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最终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加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政府政策保障

1.制定相关保障条例。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保障条例,但许多发达国家类似的条例早已出台,并切实对教师能力的提高发挥着现实作用。如美国的《高等教育法》和英国不断修订的《教师培训计划》都是对高校教师职业发展和在职培训的重视。因此,我国应积极出台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相关的保障条例或法规,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并保证政策的贯彻执行力度。

2.提高教师工资待遇。虽然近几年国家提高了教师工资标准,但教师的职业薪酬仍然普遍低于其他职业,我国教师整体薪资水平也远远低于西方国家。但研究发现,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是吸引优秀教师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国出现了教师跳槽、转行或者兼职工作的现象。为了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政府应加大力度解决教师的待遇问题,吸收更多优秀的教师进入高校发挥他们的才智,让其安心地进行教学和科研,最终提升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

(二)高校完善相关制度

1.持续重视。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实行党政“一把手”工程,对新进教师实行领导负责制,院系领导亲自抓教学工作,要经常开会研究教学工作,对于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召开各种座谈会进行积极整改。学校要定期研究和讨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相关问题,鼓励教师申报教学研究项目,并进行监督、审查,对具有推广价值的重大教学研究成果予以奖励。

2.量化考核。目前,高校的考核多数偏重于科研,而忽视了教学,这非常不利于教师对教学的重视意识的形成。因此,高校应制定合理的考核机制,提高对教师教学能力考核的要求,引导教师正确分配教学和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教学考核内容可以包括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和教学创新等,应该与教师的晋升、职称、工资等挂钩,以此刺激和鼓励教师注重教学能力的提高。此外,学校按照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下达各二级院系,定期公布进展情况,严格把握进人质量,将引进人才的完成情况作为年终考核二级院系领导班子的重要内容,并定期考核二级院系在教师职业培养上完成任务的情况。

3.政策倾斜和制度支撑。高校应立足现实,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宗旨,制订科学的教师培养计划和相关规章制度,规范教师的培养工作,利用政策倾斜和制度支撑鼓励广大教师重视自身职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形成人人重视教学、人人关心教学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1.提升教师针对全日制学生(本科、研究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有计划地帮助教师解决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使广大教师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注重教育理念的创新;掌握高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方法,并付诸实践;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探索有效提升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国内高校(校内、校外)培训、国外培训、企业培训三个途径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2.提升教师服务社会(职后培训、职前培训)的教育教学能力。通过教师深入现场进行实践锻炼,提升教师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如为社会举办相关行业的高级讲座、研讨班和培训班等。(1)教师培训。请专家为教师提供教学理念和技能、教学态度和方法、学术道德和师德等方面的培训;组织教师进行交流,帮助教师规划职业生涯,促进教师卓越发展。(2)研究交流。开展“教”(教师)与“学”(学生)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开展教师发展研究,促进不同学科和专业教师间的交流与经验分享。(3)咨询服务。通过课堂观摩、录像及分析、微格教学、教学咨询等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服务,为学校职能部门和专业学院提供教育教学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价等方面的服务。

(四)成立促进教学的专门机构

1.外部环境保障。国际外部环境对教师教育发展中心的建设均高度重视,世界一流大学都相继设立了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专业机构。例如,美国密西根大学早在1962年就建立了自己的教学中心(Center for Research on Learning and Teaching,CRLT),它是美国的第一个教学中心。建立之后的50年间,中心对教学提升产生了显著作用,被美国其他学校广泛看作学习的样板。目前,在美国大学和学院中约有1000个教学中心,包括所有顶尖研究型大学,如常春藤联盟等都建有自己的促进教学的专业化机构。国内许多高校也相继成立了教师教育发展中心,如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对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成立教师教育发展中心具有较好的外部环境。

2.内部环境支撑。高校各级部门、院(部)及广大教师均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具有高度的统一认识,这为做好“中心”建设提供了内部环境支撑。高校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机制,投入相应的配套资金来保证“中心”各项任务的落实,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实施途径。调研和厘清“教师教育教学发展中心”的工作职责;提出教师分阶段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的发展规划(分阶段、分学科、有针对性);成立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专家指导委员会(由退休的老专家和在职的优秀教师组成),并在各相关学院成立对应的学科专业分指导委员会,负责具体的指导工作;购买学校多媒体课件制作平台的规划设计及相关设备;购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软件;对新进教师严格实行任课岗前培训,建立独立任课前的助教机制(有计划地组织青年教师为老教师做助教),建立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的“传、帮、带”;加强中青年教师定期开展教学方法研讨的机制,定期组织和开展针对具体学科的示范性教学和研讨;定期组织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手段的专题培训(如现代化课件的制作),加强学校多媒体课件的平台建设,使广大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得到提升;定期聘请资深专家提供教学理念和技能、教学态度和方法、学术道德和师德等方面的培训,进行教学艺术、心理学等方面的专题讲座,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水平,提升教师课堂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帮助教师规划职业生涯,促使教师职业价值得到升华。

总之,随着高校规模的发展和大量青年教师的引进,以及社会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更高要求,成立高校教师教育教学发展中心,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纵观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无不把教师素质(其中包含师德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因此,要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教师的职业专门化和教师的专业水准是关键。

[参考文献]

[1]柳德玉,盖宇先,许鹏奎.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