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细胞增殖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17 18:08:17
细胞增殖论文

细胞增殖论文第1篇

【关键词】人乳铁蛋白;癌细胞;细胞增殖

人乳铁蛋白(HumanLactoferrin,hLF)是主要存在于人乳清中的球蛋白,乳汁别是初乳中含量最高,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国外有学者将其应用于肿瘤患者的治疗,但是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目前国内较少有关于hLF作用于细胞的报道,我们选用易早期转移的鼻咽癌(NPC)细胞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人肝脏细胞(L02)作为正常细胞对照,观察hLF在体外是否具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探讨hLF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从而为肿瘤的治疗提供研究基础,为临床实验及应用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人鼻咽癌细胞(CNE)、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人肝脏细胞(L02)均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资源中心。重组hLF(Lot:L0520,溶于PBS中,储存浓度5mg/ml,-20℃储存备用)和噻唑蓝(MTT,Lot:M2128)均购自Sigma公司。RPMI1640、胎牛血清购自HyClone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1.2实验方法

1.2.1细胞培养各细胞系均应用含10%胎牛血清和1%青链霉素的RPMI1640培养基,5%CO2,37℃培养。

1.2.2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设空白对照组和hLF干预组。待细胞生长至对数生长期,接种于96孔细胞培养板,接种数为5×104/孔。每组细胞设5个平行孔,各组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hLF(0,1.25×10-3,2.5×10-3,5×10-3,10×10-3,20×10-3,40×10-3g/L),每孔均为200μl。作用24h后,加入MTT(5g/L,每孔20μl),继续培养4h,测定A570nm吸光度。

1.2.3细胞形态观察细胞经hLF处理后,倾去上层悬浮死细胞并用PBS洗两遍,加入新鲜培养基。同样处理对照孔细胞,将细胞置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

1.3统计学处理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

二、结果

2.1重组hLF对鼻咽癌细胞CNE、人肝脏细胞L02、中国仓鼠细胞CHO系的增殖能力的影响对CNE呈现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而对正常细胞无抑制作用。人乳铁蛋白对各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与空白对照比较:1)P<0.05

2.2细胞形态学观察显微镜镜下可见,空白对照组癌细胞密集成片生长,如铺路卵石状,细胞膜圆润,透明,颗粒较少,细胞间界限清楚,并可隐约见到细胞核。hLF处理组癌细胞形态发生明显的改变,随hLF浓度增加,细胞从正常的增殖旺盛的贴壁生长,逐渐表现为生长缓慢,黏附力降低,细胞变圆,细胞胞质粗糙,细胞内颗粒逐渐增多,且透明度降低,立体感较差,细胞形态完整性受损,而正常细胞在细胞镜检图hLF作用下无显著变化。

三、讨论

hLF多种生物学功能通过免疫系统的激活与调节得以实现。Bezaul研究发现,乳铁蛋白能抑制鼠实体瘤的生长和转移。肿瘤内注射LF,可以明显的减小实体瘤的体积,且作用效果与LF干预天数相关。研究发现,乳铁蛋白的抗头颈部肿瘤作用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实现的。Wolf等发现,人乳铁蛋白通过阻断头颈部肿瘤细胞由G0到G1期的转化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人乳铁蛋白对鼠的SCC细胞系生长的抑制作用,与剂量成正相关;而且人乳铁蛋白抑制头颈部细胞癌的作用是通过直接的细胞毒作用及系统性的免疫调节作用实现的。

Varadhachary等人做了大量的口服临床试验,证实乳铁蛋白无药物相关的有害作用。鼻咽癌作为头颈部肿瘤之一,其恶性程度较高,早期即可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临床上有转移至骨盆、肺、肝等多器官的病例。选用鼻咽癌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人乳铁蛋白可以抑制鼻咽癌细胞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性,对正常细胞的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这一结果,为开发乳铁蛋白的抗癌功效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细胞增殖论文第2篇

【关键词】骨髓内皮细胞GMCSF细胞增殖

Effectsof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FactoronGrowthofMurineBoneMarrowEndothelialCells

AbstractThepurposeofthisstudywastoinvestigatetheeffectsof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factor(GMCSF)onthegrowthofmousebonemarrowendothelialcells.Endothelialcellculturemedium(EndoM)wasusedtoculturemurinebonemarrowendothelialcells.EndothelialcellcolonieswerecountedundermicroscopebyWrightGiemsastaining.TheeffectofdifferentconcentriationofGMCSFontheproliferationofbonemarrowendothelialcellswasobservedbytheformationofendothelialcellcolonies,MTTandflowcytometry.TheresultsindicatedthattheendothelialspecificmarkervWFwasexpressedbythecolonycells,GMCSFpromotedtheproliferationofbonemarrowendothelialcellcoloniesandMTTconfirmedtheeffectofGMCSFonpromotingtheproliferationofbonemarrowendothelialcells.TheresultofdetectingcellcycleshowedthattherateofcellsenteringintoSphasewas9.3%inGMCSFaddedgroupandtherateofcellsenteringintoSphasewas2.1%incontrol.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incellgrowthcurvebetweenthefirstpassageandfourthpassage.ItisconcludedthatGMCSFcanpromotetheproliferationofbonemarrowendothelialcells,theproliferationpotentialofbonemarrowendothelialcellsbetweenthefirstandfourthpassagenosignificantlychanges.

Keywordsbonemarrowendothelialcells;GMCSF;proliferation

JExpHematol2007;15(3):622-625

目前,已有许多报道证明内皮细胞(endothelialcells,EC)、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可以用来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以及各种疾病引起的肢体缺血[1,2]也可以用于组织工程的血管构建[3],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Kawamoto等[4]报道,EPC对缺血心脏病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减少了缺血组织的面积,同时改善了心脏的功能。Kalka等[5]则报道了利用EPC对肢体缺血的小鼠模型进行治疗,实验结果表明了EPC能显著增加缺血肢体的灌流,而且组织学检查发现缺血部位毛细血管的数目也大大增加。内皮细胞的来源有多种,可以从外周血、脐血及骨髓中获得[6],而外周血中的内皮祖细胞来源于骨髓。从病人自体的骨髓中获得内皮细胞,一方面来源比较方便,而且也可以避免GVHD的发生。但是由于骨髓基质细胞种类多,难以分离纯化骨髓内皮细胞或内皮祖细胞。本研究用本实验室配制的内皮细胞培养液(EndoM)体外培养小鼠骨髓细胞,分离纯化骨髓内皮细胞及内皮祖细胞,并观察粒巨噬系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对小鼠骨髓内皮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以及体外增殖后内皮细胞增殖机能的改变,这对临床运用内皮细胞或内皮祖细胞治疗疾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动物

昆明小鼠,由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动物学部提供,雌雄不限,普通饮食。

主要试剂和仪器

IMDM为Gibco公司产品;新生牛血清购自杭州四季清生物制品研究所;重组小鼠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为R&D公司产品;vWF抗体、CY3标记的羊抗兔IgG为Sigma公司产品;MTT、二甲基亚砜(DMSO)为Sigma公司产品;酶标仪为Awarens公司产品;CO2培养箱购自美国Forma。

小鼠骨髓内皮细胞及内皮细胞集落的培养

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在无菌条件下取出股骨,用IMDM冲出骨髓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取1×106个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种入1ml含有15%新生牛血清的EndoM培养体系,置于24孔板中,于37℃、5%CO2、饱和湿度下培养5天后,用胰蛋白酶消化,制成单细胞悬液,按每孔1×104个细胞种入24孔板,每组3孔。于二氧化碳培养箱内培养15天后计数内皮细胞集落数,以≥50个细胞的聚合计为1个集落。

内皮细胞的形态观察及vWF的检测

培养的骨髓内皮细胞集落经WrightGiemsa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内皮细胞形态。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骨髓内皮细胞vWF。将内皮细胞培养于24孔板内放置的盖玻片上,当细胞间没有明显的间隙时,取出盖玻片,用PBS清洗,用4%的多聚甲醛固定30分钟,用PBS洗3次:2%的正常羊血清封闭4小时,加入vWF抗体,4℃过夜,用PBS洗3次,加入二抗CY3IgG,37℃孵育60分钟,PBS洗3次: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以本室建的小鼠骨髓内皮细胞株[7]为阳性对照,骨髓成纤维细胞为阴性对照。

不同浓度的GMCSF对小鼠骨髓内皮细胞形成集落的影响

取纯化的小鼠骨髓内皮细胞培养于24孔板中,每孔5000个细胞,在基本培养体系(含1%浓度EndoM)的基础上分别加入5、10、25ng/ml的rmGMCSF,对照组不加入GMCSF,每组3孔。置于CO2培养箱培养15天,于倒置显微镜下记数集落数,≥50个细胞的聚合计为1个内皮细胞集落。

GMCSF对内皮细胞增殖影响的MTT法测定

将纯化的小鼠骨髓内皮细胞按5000个/孔培养于96孔板,每孔0.2ml,每组3孔。实验组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5、25、100ng/ml的rmGMCSF,对照组内不加。在37℃、5%CO2、饱和湿度下分别培养5天和10天,取出培养板吸去培养液,然后加入无血清的IMDM180μl和20μlMTT溶液,放入培养箱孵育4小时,吸去液体,各孔加入DMSO150μl,振荡10分钟,使结晶充分溶解。选择492nm波长,在酶标仪上测定各孔的光吸收值(OD492)。

生长曲线

纯化的小鼠骨髓内皮细胞培养于96孔板中,每孔5000个细胞,加0.2ml含15%新生牛血清的基本培养液,并加入25ng/ml的rmGMCSF。共种6组,每组3孔,培养5天后,分别于第7、9、11、13、15天用胰酶消化后计数细胞,每次3孔,求平均值,做出生长曲线。按公式DT=t×1g2/(1gN-1gN0)算出第1代内皮细胞生长的倍增时间。

细胞周期的流式细胞术检测

无菌条件下取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按2×106个细胞种于6孔培养板中(2ml培养体系中含15%新生牛血清的EndoM),置于37℃、5%CO2、饱和湿度下培养5天,然后吸去培养液,加入两种不同培养体系,对照组加含15%新生牛血清的IMDM,实验组加15%新生牛血清的IMDM和100ng/ml的rmGMCSF,每组各10孔,置于CO2培养箱培养3天后,用胰酶消化细胞,200×g,离心5分钟,用PBS洗涤细胞2次之后,用300μlPBS重悬细胞,加入冰冷的乙醇(-20℃)约700μl(终浓度为70%),将细胞放于-20℃过夜处理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细胞传代培养

取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按2×106个细胞种于6孔培养板中(2ml体系中含15%新生牛血清的EndoM),置于37℃、5%CO2、饱和湿度下培养5天,然后吸去培养液,加入15%新生牛血清的IMDM培养液和100ng/ml的rmGMCSF,促使细胞融合,再按1∶4传代于6孔板中,同样加入15%新生牛血清的IMDM和100ng/ml的rmGMCSF,等细胞生长至融合,按1∶4传代,加入相同培养体系。按上述方法传4代后,绘制生长曲线,方法同前。公式DT=t×1g2/(1gN-1gN0)算出第4代内皮细胞生长的倍增时间,并与第1代的倍增时间进行比较。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为3次结果,以mean±SD表示。不同处理组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应用SPSS软件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细胞形态每孔种入小鼠骨髓内皮细胞5000个,对照组加基础培养液,实验组在基础培养液的基础上分别加入rmGMCSF5、10、25ng/ml。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集落数均明显增多(图3),说明rmGMCSF对小鼠骨髓内皮细胞的增殖有明显刺激作用。

rmGMCSF对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小鼠骨髓内皮细胞培养5、10天,分别进行MTT的检测,结果表明rmGMCSF对小鼠骨髓内皮细胞生长促进作用明显,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图4)。

GMCSF对EC细胞周期的影响

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观察GMCSF对EC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显示GMCSF使细胞进入S期的比例为9.3%,与对照组2.1%相比有明显差别。此结果说明GMCSF能够促使细胞进入S期,加快细胞的分裂,从而促进了细胞的增殖(图5)。Figure5.EffectofGMCSFoncellcycleofendothelialcells.A:grouptreatedbyGMCSF.B:controlgroup.

体外扩增传代对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图6为小鼠骨髓第1代和第4代内皮细胞的生长曲线。利用计算公式[DT=t×1g2/(1gN-1gN0)]计算出第1、4代细胞生长的倍增时间分别为30.25±0.55小时、31.67±0.26小时。第1代与第4代的细胞倍增时间相比,无明显差异,表明经体外扩增传代4次,仍能保持传代早期的增殖潜能。

Figure6.Growthcurveofthefirstandfourthpassagegenerationsofmurineboneendothelialcells.讨论

国内外对于骨髓内皮细胞的纯化报道较少,但已经进行了一些关于细胞因子对内皮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如Yonekura等[8]报道VEGF可以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Rieck等[9]则报道bFGF可促进角膜内皮细胞的生长。我们此前曾报道了VEGF、bFGF、SCF、IL6、GMCSF等对内皮细胞株的增殖有促进作用[10]。GMCSF对未经转化的骨髓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中,我们用本室配制的培养基在较短的时间内纯化了小鼠的骨髓内皮细胞,vWF为阳性,并在此基础上观察了GMCSF对骨髓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基本培养基培养内皮细胞集落时,形成的集落数较少,加入rmGMCSF后,集落生成明显增多。MTT的结果亦支持GMCSF对小鼠骨髓内皮细胞生长的刺激作用。细胞生长曲线的结果表明,在含GMCSF培养的条件下,内皮细胞生长的倍增时间为30.25±0.55小时,经4次传代后细胞倍增时间无明显延长,表明体外培养扩增4代后,细胞仍能保持早期的增殖能力,GMCSF对骨髓内皮细胞的体外增殖有明显刺激作用。文献报道内皮细胞表面有GMCSFR的存在,而内皮细胞本身也可以分泌GMCSF[11]。结合细胞周期测定的结果,可以认为,GMCSF促内皮细胞增殖的机制可能是GMCSF与GMCSFR结合,通过细胞内信号传递使更多的细胞进入S期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LuttunA,CarmelietG,CarmelietP.Vascularprogenitors:frombiologytotreatment.TrendsCardiovascMed,2002;12:88-96

2RafiiS,LydenD.Therapeuticstemandprogenitorcelltransplantationfororganvascularizationandregeneration.NatMed,2003;9:702-712

3ZammarettiP,ZaischAH.Adult‘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Renewingvasculature.IntJBiochemCellBiol,2005;37:493-503

4KalkaC,MasudaH,TakahashiT,etal.Transplantationofexvivoexpanded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fortherapeuticneovascularization.ProcNatlAcadSciUSA,2000;97:3422-3427

5KawamotoA,TkebuchavaT,YamaguchiJ,etal.Intramyocardialtransplantationofautologous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fortherapeuticneovascularizationofmyocardialischemia.Circulation,2003;107:461-468

6HristovM,ErlW,WeberPC.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isolationandcharacterization.TrendsCardiovascMed,2003;13:201-206

7王绮如,严燕,汪保和.小鼠骨髓内皮细胞系的建立.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1997;5:360-366

8YonekuraH,SakuraiS,LiuX,etal.Placentagrowthfactorand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BandCexpressioninmicrovascularendothelialcellsandpericyts.Implicationinautocrineandparacrineregulationofangiogenesis.JBiolChem,1999;274:35172-35178

9RieckP,OliverL,EngelmannK,etal.Theroleofexogenous/endogenous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FGF2)andtransforminggrowthfactorsbeta(TGFbeta1)onhumancornealendothelialcellsproliferationinvitro.ExpCellRes,1995;220:36-46

细胞增殖论文第3篇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足中医辨证分型与血管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的表达差异。方法:对32例截肢的糖尿病足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气血两虚瘀阻证、脉络瘀热证、脉络热毒证和气阴两虚瘀阻证,分别对其截肢肢体的胫后动脉应用免疫组化法对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的表达进行观察、分析。结果:Ki67的阳性表达与糖尿病足动脉硬化闭塞程度呈负相关,与血管炎症病变程度呈正相关。结论:炎症在糖尿症的大血管病变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糠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据统计1996年全球糖尿病患者1.2亿,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2.5亿以上,而大约15%的糖尿病患者将在其生活的某一时间发生足溃疡或坏疽[1]。目前对于糖尿病足病因及发病机制虽然还不是完全清楚,但大家公认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是糖尿病足发病的最主要因素。现将2004年10月~2005年5月间我们收治的32例糖尿病足患者的截肢动脉标本的血管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与其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2例均为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和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4年10月~2005年5月间的住院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8例;年龄50~86岁,平均年龄69.2岁;糖尿病病程最长30年,最短6年,平均18±2.4年。

1.2诊断标准:糖尿病足的诊断标准采用2000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第二届糖尿病足会议所制订的“糖尿病足(肢端坏疽)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

1.3截肢标准:参照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编写的《糖尿病足国际共识》中关于“大截肢的定义、标准和指标”[2]执行。

1.4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中医外科学(第七版)》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脱疽》之中医辨证分型方案分为气阴两虚瘀阻证、脉络瘀热证、气血两虚瘀阻证、脉络热毒证四型。

2观察方法

2.1标本取材:坏疽截肢标本32例,其中按中医辨证分型气血两虚瘀阻组10例,脉络瘀热组10例,气阴两虚瘀阻组4例,脉络热毒组8例,取各例标本下肢胫后动脉。标本经过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备用。

2.2设备、试剂:美国PENGUIN-600CL自动图像分析系统,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抗体PV9000试剂盒DAB购于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2.3免疫组织化学法:标本常规石蜡包埋,4μm连续切片,采用PV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染色过程严格按试剂盒染色程序进行,选取已知的阳性切片作阳性对照,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观察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阳性物质呈棕黄色细颗粒状于细胞核表达,采用美国PENGUIN-600CL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选取病变处每500个细胞Ki67的阳性表达率作为其阳性表达指数。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方差分析。

3结果

3.1中医各证型所占比例以及年龄、性别分布:各证型比例,气血两虚瘀阻组10例(31.25%),脉络瘀热组10

例(31.25%),气阴两虚瘀阻组4例(12.5%),脉络热毒组8例(25.0%)。年龄、性别分布情况,见表1。

表132例患者年龄、性别分布n(%)

性别n50~60岁61~70岁71~80岁80岁以上男24(75.0)4(12.5)8(25.0)11(34.4)1(3.1)女8(25.0)1(3.1)3(9.3)4(12.5)0总计32(100.0)5(15.6)11(34.4)15(46.9)1(3.1)3.2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证型Ki67表达差异:具体情况见表2。

表2各证型Ki67阳性表达指数比较(%)

证型Ki67阳性表达指数脉络热毒4.87±1.01*气阴两虚瘀阻1.86±0.47脉络瘀热1.49±0.13气血两虚瘀阻0.30±0.18注:与气血两虚瘀阻型比较,*P<0.05。

气血两虚瘀阻证、脉络热毒证、脉络瘀热证、气阴两虚瘀阻证中均可见部分细胞Ki67呈阳性表达,在脉络热毒证中表达指数最高,气血两虚瘀阻证中表达指数最低,二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4讨论

Ki67抗原为细胞核内与细胞分裂增殖相关的蛋白抗原,分子量为345kd和395kd,其编码基因位于第10号染色体上。Ki67的表达出现于G1中期到晚期,S期和G2期逐渐增加,有丝分裂期达高峰,分裂后迅速降解或丢失抗原决定簇,到G0期则不表达,半衰期为lh或更短[3]。有人认为它可能是具有蛋白结合特性的重要结构,在有丝分裂中起着维持DNA规则结构的重要作用[4],是一个反映细胞增殖的敏感指标。

在糖尿病足的不同辨证分型中气血两虚瘀阻证、脉络热毒证、脉络瘀热证、气阴两虚瘀阻证中Ki67表达均呈阳性,在脉络热毒证中表达最强、气血两虚瘀阻证中表达最弱,二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Ki67阳性指数可以判断细胞增殖的活性,指明细胞增殖与糖尿病足动脉病变的关系。在糖尿病足的不同辨证分型中动脉的硬化闭塞程度由轻到重依次是脉络热毒证、气阴两虚瘀阻证、脉络瘀热证、气血两虚瘀阻证。Ki67的阳性表达与糖尿病足动脉硬化闭塞程度呈负相关。而在通过对32例糖尿病足截肢的动脉进行病理学观察的过程中发现糖尿病足血管病变主要体现在中动脉的病理学变化,其中脉络热毒、气阴两虚瘀阻两证型以动脉周围及全层的炎症性改变为主;脉络瘀热、气血两虚瘀阻证以中膜钙化、平滑肌细胞萎缩、变性、坏死及胶原纤维增多及内膜粥样斑块形成为主,炎症表现不明显;而Ki67的阳性指数与血管炎症病变程度呈正相关。这说明炎症在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脉络热毒证、气阴两虚瘀阻证两型,这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参考文献

1BoultonAJ.Thediabeticfoot:aglobalview.DiabetelMetabResRev,2000,16(1):2.

2许樟荣,敬华.糖尿病足国际共识.中华糖尿病学会第二届足病第一次足病研讨会.2002,435.

细胞增殖论文第4篇

[关键词] 雷帕霉素;乳腺癌;多药耐药;逆转

[中图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4-11-02

The Initial Exploration about Reverse Effect of Rapamycin on Multidrug Resistance of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

SHEN Xiangdi QIU Rong FAN Xingli CHEN Jian LIU Dandan

Zhejiang Medical College, Hangzhou 31005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verse effect of rapamycin on multidrug resistance of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 MCF-7/ADR. Methods MTT was applied for detecting the proliferation rates of MCF-7 cells and MCF-7/ADR cells which treated by rapamycin (10μM), ADM (10,50,100,500,1000,5000,20000,40000,100000ng/mL),or rapamycin combined with ADM. Results For the proliferation rate of MCF-7 cells,rapamycin (10μM) did not affect it, ADM (500,1000,5000,20000,40000,100000 ng/mL) reduced it,and combined with rapamycin, the concentration of ADM which could reduce it wa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500 ng/mL. For the proliferation rates of MCF-7/ADR,rapamycin (10μM) did not affect it, ADM (40000,100000ng/mL) reduced it,and combined with rapamycin,the concentration of ADM which could reduce it wa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1000ng/mL. Conclusion Rapamycin could reverse the multidrug resistance of MCF-7 cells.

[Key words] Rapamycin; Breast cancer; Multidrug resistance; Reverse

雷帕霉素是丝氨酸-苏氨酸激酶(mTOR)的特异性抑制剂,可以通过阻滞肿瘤细胞生长周期、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内血管生成过程等多种机制抑制肿瘤的生长,近来还有研究表明mTOR信号传导通路还与肿瘤的多药耐药有关[1,2]。本研究旨在研究雷帕霉素对乳腺癌多药耐药细胞系MCF-7/ADR的耐药逆转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株

MCF-7细胞系(上海细胞库);MCF-7/ADR细胞系(南京凯基生物发展有限公司)。

1.2 仪器和设备

酶标仪(Thermo MK3,美国),冷冻离心机(Beckman Coulter-Allegra 64R,德国),细胞培养箱(Heraeus公司,德国),超净工作台(上海博迅医疗设备厂)。

1.3 试剂

雷帕霉素(台州市晟欣医药化工有限公司),盐酸阿霉素(ADR,上海君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MTT(Sigma公司,美国),RPMI1640(杭州吉诺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小牛血清(杭州四季青生物公司),DMSO(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胰酶(杭州吉诺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

1.4 实验方法

1.4.1 细胞培养 MCF-7细胞在5%CO2、37℃条件下,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常规培养,待细胞长满瓶壁的2/3时,胰酶消化,传代培养。MCF-7/ADR细胞的培养基为含有0.5μmol/L ADR的RPMI1640培养液,在实验前两周停止加入ADR,其余培养方法与MCF-7细胞相同。取对数生长期的MCF-7细胞、MCF-7/ADR细胞分别用胰酶消化,调整细胞的浓度至5×103/mL,每孔100μL,接种于96孔板中。放置于37℃、饱和湿度的5%CO2培养箱24h后备用。

1.4.2 雷帕霉素对MCF-7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根据文献用MTT法测定。采用1.4.1的方法准备MCF-7细胞,加药。共分两组,每组设4个复孔。①空白对照组;②雷帕霉素组:雷帕霉素的终浓度是10μM。24h后加入31.5μL的MTT(5mg/mL),培养4h后去除培养液,加入DMSO 200μL,震荡5min后,570nm测定每孔的吸光值(OD)。细胞增殖率=OD实验组/OD对照组×100%。

1.4.3 雷帕霉素对MCF-7/ADR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取1.4.1的方法准备的MCF-7/ADR细胞,采用1.4.2的方法计算出细胞增殖率。

1.4.4 阿霉素对MCF-7细胞和MCF-7/ADR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细胞的增殖活性根据1.4.2的方法用MTT法测定,将准备好的MCF-7细胞和MCF-7/ADR细胞分别分组,每组设4个复孔。①空白对照组;②阿霉素组:加入25μL不同浓度的阿霉素,使其终浓度为10、50、100、500、1000、5000、20000、40000、100000ng/mL,药物处理24h后,采用1.4.2的方法计算细胞增殖率。

1.4.5 雷帕霉素和阿霉素对MCF-7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细胞的增殖活性根据1.4.2的方法用MTT法测定。取准备好的MCF-7细胞和MCF-7/ADR细胞,分别分组,每组设4个复孔。①空白对照组;②实验组:加入25μL不同浓度的阿霉素,使其终浓度为10、50、100、500、1000、5000、20000、40000、100000ng/mL,再加入终浓度为10μM的雷帕霉素,药物处理24h后,采用1.4.2的方法计算细胞增殖率。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经SPSS14.0软件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平均值±标准差(χ±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雷帕霉素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与对照组相比,10μM的雷帕霉素处理过的MCF-7细胞(t=1.30,P>0.05)与MCF-7/ADR细胞(t=-1.70,P>0.05)的增殖率均无显著差异。见表1。

2.2 不同浓度阿霉素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与对照组相比,MCF-7细胞经500ng/mL及以上浓度的阿霉素处理,细胞增殖活性有显著差异(P<0.05);而MCF-7/ADR细胞在40000ng/mL和100000ng/mL浓度的阿霉素处理下,细胞增殖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2.3 雷帕霉素联合阿霉素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MCF-7细胞中加入500ng/mL及以上浓度阿霉素联合10μM雷帕霉素处理24h以后,细胞增殖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而在MCF-7/ADR细胞中加入1000ng/mL及以上浓度阿霉素联合10μM雷帕霉素处理24h以后,细胞增殖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3。

3 讨论

在本研究中,10μM的雷帕霉素作用于MCF-7细胞和MCF-7/ADR细胞24h,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增殖率没有显著差异,说明这个浓度的雷帕霉素作用细胞24h不会影响细胞增殖的活性,对这两种细胞都没有细胞毒性。同时,我们也检测了不同浓度的阿霉素对两种细胞的增殖活性影响。结果发现,500ng/mL及以上浓度的阿霉素作用于MCF-7细胞24h,细胞的增殖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说明500ng/mL及以上浓度的阿霉素能降低MCF-7细胞的增殖。而对于MCF-7/ADR细胞,只有40000ng/mL和100000ng/mL的阿霉素处理24h后,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降低,其他浓度和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这是MCF-7/ADR细胞具有耐药性所决定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初步探讨雷帕霉素对MCF-7/ADR细胞的多药耐药逆转作用。因此,在做了以上基础工作以后,我们将本身不产生细胞毒作用的10μM的雷帕霉素和不同浓度的阿霉素联合分别作用于MCF-7细胞和MCF-7/ADR细胞。结果发现,500ng/mL及以上浓度的阿霉素可以降低MCF-7细胞的增殖率;而单独阿霉素引起MCF-7细胞增殖率降低的浓度也是590ng/mL。而对于耐药细胞系MCF-7/ADR,与雷帕霉素联合后,1000ng/mL及以上浓度阿霉素可引起细胞增殖率的降低,抑制细胞的增殖;而单独用阿霉素,需要40000ng/mL及以上浓度才能抑制细胞的增殖。前述实验证明该浓度的雷帕霉素对细胞无直接毒性,说明加入雷帕霉素后,MCF-7/ADR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增高。由本实验结果可以推论雷帕霉素能逆转MCF-7/ADR细胞的耐药性。

在以往的研究中,膀胱癌多药耐药细胞系和B淋巴细胞多药耐药细胞系经雷帕霉素作用后,其多药耐药性均有所逆转[2,3]。而本实验也表明,在乳腺癌多药耐药细胞系MCF-7/ADR中,雷帕霉素也有此作用。多药耐药的逆转涉及多种机制,雷帕霉素对于乳腺癌细胞的作用机制具体是什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Zoncu R,Efeyan A,Sabatini DM. mTOR: from growth signal integration to cancer, diabetes and ageing[J]. Nat Rev Mol Cell Biol,2011,12(1):21-35.

[2] Grünwald V,DeGraffenried L,Russel D,et al. Inhibitors of mTOR reverse doxorubicin resistance conferred by PTEN status in prostate cancer cells[J]. Cancer Res,2002,62(21):6141-6145.

细胞增殖论文第5篇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728-02

化疗作为恶性肿瘤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而被广泛应用,其所致副反应以白细胞减少最为常见。化疗致白细胞减少易引发感染,导致化疗疗程的推迟与剂量的减小[1],这不仅影响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2],还威胁着患者生存周期与预后[3]。因而,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也就成为临床的常见问题。现代医学对于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的治疗主要以刺激骨髓造血为主,临床使用的药物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为主。近年来,中药对于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的疗效也逐渐被患者接受,而关于其机制的研究亦逐渐深入。本文就其机制进行探讨。

1 传统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认为,化疗药物为热毒之邪,作用于机体导致伤津耗气,阴津亏损,津血同源,气血双亏,阴阳俱虚,脏腑亏损。表现为乏困无力,头晕目眩,夜卧不寐,或失眠多梦,五心烦热,易受外感风寒之邪入侵,属于中医学“虚劳”的范畴,证型多以气血亏虚为主。《灵枢・海论》曰:“髓溢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医学入门》曰:“食少神昏,精不荣,腰背胸胁筋骨酸痛,潮汗咳嗽,此虚证也,但见一二便是。”上述描述与白细胞减少的症状相似。中医经典理论认为,虚劳以脾肾虚损为主,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肾虚则精髓不生;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不足,表现多有乏力、头晕、少气懒言、低热盗汗等症。因此,治疗以补虚为主,针对病因病机,健脾补肾、益气养血等治法对于白细胞减少的治疗有明显疗效。

2 现代医学研究

2.1中药对骨髓细胞增殖的影响

骨髓细胞增殖功能的良好与否决定了外周血象是否正常。骨髓细胞增殖存在细胞周期,而其调控机制中有两个重要的检查点,分别位于G1期与S期、G2期与M期之间。陈志伟等[4]研究显示四物汤配方颗粒各组均能明显促进骨髓G0/G1期细胞向S期细胞以及S期细胞向G2/M期细胞转化,增殖指数(PI)明显升高。郑轶峰等[5-6]研究表明右归丸低、高剂量均能促进骨髓G0/G1期细胞向S期细胞以及S期细胞向G2/M期细胞的转化,提高G2/M期细胞比例,增殖指数(PI)明显升高。左归丸各剂量组均能促进骨髓G0/G1期细胞向S期细胞以及S期细胞向G2/M期细胞的转化,从而导致G2/M期细胞比例和增殖指数(PI)明显升高(P

2.2中药对骨髓造血微环境的影响

造血细胞的存活、增殖、分化、成熟与释放均受骨髓造血诱导微环境的影响,其中,与造血调控密切相关的细胞成分主要是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内皮细胞、脂肪细胞等。吴岩等[7]实验发现当归补血汤能够促进内皮细胞由静止期进入增殖期,能促进IL-6和GM-CSF的分泌。当归补血汤通过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将内皮细胞分泌的各种造血细胞因子与细胞外基质结合,构成一个支持造血的复杂网络,把造血干细胞固立于局部,使造血干祖细胞受局部高浓度细胞因子的作用而增殖与分化,参与造血调控[8]。

2.3中药对造血因子的影响

骨髓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所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如SCF、GM-CSF、G-CSF、M-CSF以及白细胞介素等,这些因子对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发育起调控作用。IL-6是一种主要由免疫活性细胞分泌的多功能因子,不仅具有免疫调节及抗肿瘤作用,且能促进细胞的增殖分化、加速血小板的再生,具有显著的造血调控作用。袁晓辉[9]研究表明六君子汤能诱导小鼠细胞因子的释放,实验中病理小鼠血液中IL-6活性表现出明显降低,在运用六君子汤治疗后第5、10天具有显著升高IL-6水平。

综上所述,传统中医理论的证候分析及现代医学分子生物学的相关实验研究,均说明中药对于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的治疗有效,而临床大量病例亦证明了化疗后配合中医中药治疗能够改善白细胞减少,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随着肿瘤治疗理念的变化,中医治疗也逐渐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中的重要手段被患者所接受。对于化疗引起的其他不良反应,中医中药能否提供更多的有效治疗及其机制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Anita Nirenberg,Annette Parry Bush,Arlene Davis,etal.Neutropenia:State of the Knowledge Part I[J].Oncology Nursing Forum,2006,33(6):1193-1201.

[2] Padilla G,Ropka ME.Quality of life and chemotherapy- induced neutropenia[J].Cancer Nurs,2005,28(3):167-171.

[3] C zrawford J,Dale DC,Lyman GH.Chemotherapy-induced neutropenia:risks, consequences,and new directions for its management[J].Cancer,2004,100:228-237.

[4] 陈志伟,许惠玉,刘曾敏,等.四物汤配方颗粒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功能调控的实验研究[J].中国职业医学,2008,35(3):229-231.

[5] 郑轶峰,张力华,秦剑,等.右归丸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4):212-215.

[6] 郑轶峰,张力华,周毅.左归丸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调控的影响[J].河北中医,2009,19(4):212-215.

[7] 吴岩,祝彼得,黄秀琛,等.当归补血汤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及分泌IL-6和GM-CSF的影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 (4):20-22.

细胞增殖论文第6篇

关键词:胰岛素 前脂肪细胞 增殖 分化

中图分类号:R255.4R58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349(2011)05-0545-02

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快速增长,胰岛素是糖尿病治疗中不可替代的药物。胰岛素的发展经历了动物胰岛素、基因工程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三个阶段。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作为胰岛素类似物出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脂肪组织是胰岛素的重要靶器官之一,前脂肪细胞具增殖能力,且能分化为脂肪细胞,作用持续于人的一生,其增殖和分化能力影响脂肪组织的构建。本文拟比较甘精、地特和人胰岛素对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从而指导临床选择不同的胰岛素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主要实验用品及化学试剂DMEM-F12培养基、胰蛋白酶购自Gibco-BRL公司;胎牛血清购自杭州四季青生物有限公司;青霉素、链霉素购自华北制药厂;噻唑兰、二甲基亚砜、人胰岛素、甲状腺素、地塞米松、1-甲基-3-异丁基黄嘌呤均购自Sigma公司;油红O染料购自Amersco公司;地特胰岛素由诺和诺德公司提供;甘精胰岛素液体和纯品由甘李药业有限公司提供。

1.2试验方法

1.2.13T3-L1前脂肪细胞的复苏准备37 ℃的温水,从液氮罐中取出冻存管,迅速投入温水中。在水中来回晃冻存管1 min左右,观察到冻存液基本融化。将冻存管中液体吸入离心管中,1 000/min离心5 min,吸弃上清,加入新的培养基,吹打均匀,使得细胞分散,以104/mL密度接种,放入CO2培养箱中培养。

1.2.2MTT法观察前脂肪细胞增殖前脂肪细胞以104/mL接种于96孔板,37℃、5%CO2培养24 h后,设对照组(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配制的完全培养液)和四组干预组(含10 nmol/L甘精纯品胰岛素、人纯品胰岛素、甘体胰岛素、地特液体胰岛素的完全培养液)孵育细胞,隔日一次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并作MTT比色法测增殖。

1.2.3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观察前脂肪细胞以104/mL接种于96孔板,D-MEM/F-12(1∶1)基础培养基中添加0.25 μmol/L胰岛素、0.25 μmol/L地塞米松、0.2 nmol/L甲状腺素以及0.5 mmol/L IBMX作分化培养基诱导分化,设对照组(不含胰岛素)和四组干预组(含0.25 μmol/L甘精纯品胰岛素、人纯品胰岛素、甘体胰岛素、地特液体胰岛素的分化培养液),3 d后改用不含IBMX的分化培养基诱导直至14 d,隔日一次显微镜观察。用油红O染色和异丙醇抽提的方法进行细胞内脂质含量定量(以OD值表示)。

1.3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多组间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之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

2结果

2.1不同胰岛素对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的影响3T3-L1前脂肪细胞在接种16 h左右基本完全贴壁,显微镜下观察形态类似于成纤维细胞,呈棱形、梭形或多角形,细胞核圆形,位于细胞质中央,使用油红O染色完全不能着色。接种后的第4天进入对数增长期,第10天进入增殖平台期。8 d时地特液体胰岛素抑制细胞的增殖(P

人胰岛素为胰腺β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多肽激素,由A链和B链组成,A链含有2 1个氨基酸残基,B链含有30个氨基酸残基。甘精胰岛素是合成的人胰岛素类似物,对结构的改进是将人胰岛素A链21位由甘氨酸取代天冬氨酸,B链末端增加2个精氨酸[2]。地特胰岛素是一种中性的、可溶的、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它是通过去掉胰岛素肽链上B30位的苏氨酸并通过酰化作用在B29位的赖氨酸上结合了一个14碳的脂肪酸(肉豆蔻酸)而形成[3]。

在增殖实验中,到第8天时地特液体胰岛素开始抑制细胞的增殖直到第12天,第10天时甘精胰岛素促进细胞的增殖。Slieker 等[4]实验表明胰岛素B26-B30 分子结构的改变会影响与IGF-IR 的亲和力,最终影响胰岛素促进有丝分裂的能力。甘精胰岛素因为B链分子结构的改变使其促有丝分裂的能力强于其他胰岛素。Ashish等[6]在观察不同胰岛素对MCF7(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时得出结论,在甘精胰岛素浓度为1.5 nmol/L~1.5 mmol/L时能明显促进细胞增殖,而地特胰岛素浓度在15 nmol/L~1.5 mmol/L时促增殖作用弱于人胰岛素。Mayer等[7]实验表明含甘精胰岛素的血清对MCF7促增殖作用是含人胰岛素血清的1.11倍,而含地特胰岛素的血清为含人胰岛素血清的0.99倍,这与本文得出的结论相似。

在观察不同胰岛素对前脂肪细胞分化影响的实验中,可以看到胰岛素为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必须试剂,在不含胰岛素的培养基中前脂肪细胞基本不分化。此外,人胰岛素促进前脂肪细胞分化的能力最强,甘精胰岛素次之,地特胰岛素最弱。胰岛素促进脂肪细胞分化是通过包含一系列胰岛素受体底物(IRSs)的信号网络实现的。最早发现体外培养前脂肪细胞的分化需要胰岛素,胰岛素可以提高前脂肪细胞的分化率,胰岛素在前脂肪细胞转化中起相当重要的作用[8]。Kristensen等[9]实验表明胰岛素分子结构的改变会影响与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力,从而影响代谢能力。Peter等[5]也得出结论,人胰岛素与受体结合的能力最强,甘精稍弱,地特的结合能力最差,这可能与其促分化能力不同有关。Staiger 等[10]做出的实验表明小剂量的人胰岛素即可促进前脂肪细胞分化,这与本文结论相似。Anja 等[11]得出结论地特胰岛素小剂量和大剂量对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都低于小剂量的人胰岛素,这与本文结论一致;同时,地特胰岛素对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并非由于B29位结合的肉豆蔻酸改变信号转导通路造成的,机制尚不明确。

参考文献:

[1]Jeffrey SF,DO.Insulin Analog Therapy:Improving the match with physiologic Insulin secretion[J].J Am Osteopath Assoc,2009,109:26-36.

[2]Andreas T,Mario T,Philippe D,et al.Mass spectrometric identification of degradation products of insulin and its long-acting analogues in human urine for doping control purposes[J].Anal Chem,2007,79,2518 -2524.

[3]YaredND,NaveedY,Handrean S.Therole ofinsulindetemir in overweight type 2 diabetes management[J].Vascular Health and Risk Management,2009,5:553-560.

[4]Slieker LJ,Brooke GS,Dimarchi RD,et al.Modifications in the B10 and B26-30 regions of the B chain of human insulin alter affinity for the human IGF-I receptor more than for the insulin receptor[J].Diabetologia,1997,40:S54-S61.

[5]Ashish S,Jean G,Volker E,et al.Analysis of signaling pathways related to cell proliferation stimulated by insulin analogs in human mammary epithelial cell lines[J].Endocrine Related Cancer,2009,16:429-441.

[6]Mayer D,Chantelau E.Treatment with insulin glargine(Lantus) increases the proliferative potency of the serum of patients with type-1 diabetes:A pilot study on MCF-7 breast cancer cells[J].Arch Physiol Bioche,2010,116(2):73-78.

[7]Kristensen C,Kjeldsen T,Wiberg FC,et al.Alanine scanning mutagenesis of insulin[J].J Biol Chem,1997,1272(20):12978-12983.

[8]The role of PDGF-dependent suppression of apoptosis in differentiating 3T3-L1 preadipocytes[J].Eur J Cell Biol,1998,77(3):220-227.

细胞增殖论文第7篇

【关键词】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紧张素Ⅱ;增殖

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协调收缩和舒张活动来维持血管张力。VSMCs是许多动脉疾病的细胞水平的根源,其加速生长潜能是血管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VSMCs表达的蛋白质能促进血管壁的炎症反应,并且与血管疾病的发展有关。人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体外培养是血管研究中的重要模型,并将对血管疾病的药理学和治疗研究提供大量信息。

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II,AngII)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主要效应因子,是血管紧张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由血管紧张素Ⅰ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作用下,水解产生的多肽(八肽)物质。人体的血管平滑肌、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以及脑的一些部位、肾脏器官和心脏的细胞上存在着血管紧张素受体。AngⅡ能与血管紧张素受体结合,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全身微动脉收缩,动脉血压升高;而长时间慢性刺激VSMCs可促进其增殖、肥大及衰老[1]。AngⅡ、氧化应激、炎症等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可导致VSMCs从血管壁的中膜向内膜层迁移,并且不断增殖和合成细胞外基质蛋白,使血管内膜增厚,血管腔变窄,血管弹性降低,最终导致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1 植物活性成分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李自立[2]等通过体外培养大鼠胸主动脉VSMCs,检测白藜芦醇和血管紧张素对VSMCs增殖能力的影响。得出结论,白藜芦醇对于VSMCs对于Ang II所诱导的增殖有着较强的抑制效果,不同浓度下作用效果有所差异。王琛[3]等发现姜黄素可通过减少一氧化氮合酶诱导的一氧化氮合成,下调P47phox的表达抑制ROS产生、提高SOD和Gpx的活性,进而抑制Ang II诱导的VSMCs内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具有了抑制Ang II诱导VSMCs的增殖及氧化应激作用。胡娜[4]等通过建立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模型,研究香青兰总黄酮对Ang II诱导的大鼠主动脉VSMCs增殖与迁移的作用。通过与对照组比较,Ang II组能显著刺激大鼠VSMCs的增殖和迁移,香青兰总黄酮不同剂量组联合Ang II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Ang II诱导的VSMCs增殖,迁移以及细胞内PCNA的表达,且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趋势。杨冬梅[5]等发现竹节参皂苷Iva甲酯抑制Ang II诱导的VSMCs增殖与迁移,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TEN蛋白,降低NF- kB蛋白表达有关。沈嫣婧[6]等采取组织贴块法培养大鼠主动脉VSMC,研究山核桃叶总黄酮及其4种单体化合物球松素查尔酮、松属素、白杨素、汉黄岑素对Ang II诱导的VSMCs增殖和迁移的作用。得出结论,山核桃叶总黄酮能有效抑制Ang II诱导的VSMC增殖和迁移;白杨素、汉黄岑素、松属素和球松素查尔酮对Ang II诱导的VSMC迁移的抑制作用强于对其诱导的VSMC增殖的抑制作用。侯化化[7]等利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大鼠胸主动脉VSMCs,通过MTT比色法检测VSMCs的增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探讨吴茱萸碱对Ang II所致大鼠VSMCs增殖周期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发现吴茱萸碱可促进NO的合成、释放,通过阻滞VSMCs与G0/G1期是抑制VSMCs增殖的机制之一。郜攀[8]等体外培养大鼠胸主动脉VSMCs,采用细胞计数法检测VSMCs增殖情况,探讨白藜芦醇对Ang II诱导的VSMCs增殖的影响极其可能机制。实验表明,白藜芦醇可抑制Ang II诱导的VSMCs增殖,其机制可能与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的激活有关。刘守钾[9]等探讨毛莨总苷对肾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血清一氧化氮、血浆和心肾组织中Ang II以及VSMCs内钙的影响。得出结论,毛莨总苷能降低肾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其降压作用可能与其能显著的升高大鼠NO水平及拮抗Ang II引起的VSMCs内钙升高有关。张蕴慧[10]等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到钩藤碱和异钩藤碱对Ang II诱导的VSMCs[Ca2+]i超载有显著抑制作用。汪云开[11]等观察芍药苷对Ang II刺激下离体大鼠胸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活性的影响。发现芍药苷可能通过升高NO和NOS水平抑制Ang II诱导的平滑肌细胞增殖。任艳青[12]等通过原代培养大鼠VSMC,建立Ang II诱导VSMC增殖模型,MTT法观察发现淡豆豉异黄酮抑制Ang II诱导的VSMC增殖作用机制可能与阻止细胞由G0/G1期进入S期,进行VSMC细胞周期的调控有关。杨蕾[13]采用Ang II刺激 A7r5细胞建立细胞增殖模型。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发现天麻钩藤饮对Ang II诱导VSMCs(A7r5)增殖有抑制作用,升高NO和NOS水平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机制。许银燕[14]等应用MTT法,CellTiter-GloAssay法检测细胞增殖,观察不同浓度的大豆异黄酮对Ang II诱导的大鼠胸主动脉VSMCs增殖的影响。得出结论,大豆异黄酮可呈剂量依耐性的抑制Ang II诱导的VSMC增殖,该作用可能通过上调iNOS基因表达、升高NO水平实现的。

2 药物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钟广伟[15]等研究发现平肝潜阳方可抑制Ang II诱导的VSMCs增殖和迁移,可导致基因组DNA高甲基化,其DNA甲基化水平改变可能与DNA甲基转移酶1表达有关。梁瑞峰[16]等采用组织贴块法培养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15%的降压宝蓝片含药血清可抑制Ang II诱导的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张乐[17]等研究油酰乙醇胺对Ang II刺激大鼠主动脉VSMCs增殖的抑制作用以及对P38信号通路的影响。得出结论,油酰乙醇胺对VSMCs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了p38MAPK信号通路。邱敏[18]等观察萘哌地尔衍生物YM Ⅲ对Ang II诱导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VSMC增殖的影响,并初探其作用机制。发现YM Ⅲ可明显抑制Ang II诱导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VSMC增殖,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Agt、c-myc mRNA表达,从而抑制细胞DNA合成和细胞周期的进展有关。邓志生[19]等探讨吡哆胺对Ang II诱导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VSMCs增殖的影响极其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吡哆胺可能通过抑制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的形成、降低胞内活性氧簇水平,减少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核因子кBP65、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磷酸氧化酶P47 phox表达,从而有效抑制Ang II诱导的VSMCs增殖作用。郭玉璜[20]等^察不同类型的降压药物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动脉VSMCs钠泵、钙泵活性及分泌Ang II的影响。发现萘诺普利、伊贝沙坦和氨氯地平能提高SHR动脉VSMCs膜离子泵活性,并影响其分泌Ang II。任利群[21]等探讨罗格列酮对Ang II诱导的VSMCs增殖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得出结论,罗格列酮至少部分通过上调Ang II2型受体表达,阻止VSMCs从G0/G1向S期、G2/M期转化,从而抑制Ang II诱导VSMCs的增殖、迁移,发挥血管保护作用。罗延福[22]等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Ang II诱导的高血压患者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内NADPH氧化酶-活性氧通路传导和促细胞增殖的干预作用。结果表明,阿托伐他汀钙可以部分抑制高血压患者体内Ang II的促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内NADPH氧化酶-活性氧通路。

3 蛋白质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张晓一[23]等探讨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和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MAPK)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Ang II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NADPH氧化酶-1(Nox1)表达中的作用。发现Ang II诱导A10VSMC的增殖与激活Nox1有关,CGRP抑制Ang II诱导的Nox1表达,可能主要通过抑制p38MAPK信号途径发挥作用,而与ERK1/2信号途径无显著关系。高飞[24]等研究了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激动剂罗格列酮对Ang II诱导小鼠VSMCs表型转化的抑制所用及其可能的机制。得出结论,罗格列酮通过激活PPAR-γ来抑制Ang II诱导VSMCs的表型转化,激活PPAR-γ可能通过上调PKG I α表达发挥上述作用。孙艳香[25]等观察Ang II1型受体自身抗体(AT1-AA)与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粥样斑块局部炎症之间的关系。发现AT1-AA可明显促进高脂喂养兔受损动脉内膜处斑块形成,增强斑块局部炎症反应的发生及细胞增殖。胡耀东[26]等观察脂联素(APN)对Ang II诱导人颈动脉平滑肌细胞α-SMA表达及增值的影响。发现APN可抑制Ang II诱导人颈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分化和增值。吴新宁[27]等检测检测小鼠VSMCs中Sirtuin3(Sirt3)的表达,探讨Sirt3在Ang II诱导小鼠VSMCs增殖中的作用。发现小鼠VSMCs中有一定量的Sirt3表达,Ang II刺激可使Sirt3 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Sirt3可抑制Ang II诱导的VSMCs增殖。姚华丽[28]等探讨Ang II诱导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VSMC)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的分子机制及生物学功能。结果显示,Ang II通过AT1R,活化SAPK/JNK和ERK1/2激酶途径上调大鼠VSMC MCP-1的表达,并且MCP-1在一定程度上介导Ang II的促平滑肌细胞增殖。程江华[29]等观察多巴胺D4受体对Ang II介导的VSMCs增殖的影响。得出结论,D4受体对Ang II介导的VSMCs增殖具有抑制作用,该作用可能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血压病所伴发的VSMCs增殖。

4 展望

VSMCs增殖所致的血管重塑是高血压等疾病的重要病理变化,也是高血压病情恶化的结构基础。近年来,随着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相关调控因素的广泛深入研究,尤其是参与机制的进一步阐明,寻找既可降压又能抑制VSMCs增殖的药物,是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等疾病的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1]Heeneman S,Sluimer JC,Daemen MJ.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and vascular remodeling.Circulation research,2007,101:441-454.

[2]李自立,章若涵.白藜芦醇对血管紧张素II诱导的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2):10-12.

[3]王琛,孟哲,马艳秋,李泽,陶海龙,白中乐,李凌.姜黄素对血管o张素II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氧化应激作用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6,37(3):441-446.

[4]胡娜,曹文疆,袁勇,王新春,王洋洋,王艳芳,程江.香青兰总黄酮对血管紧张素 II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36(7):540-543.

[5]杨冬梅,聂娟,孙四玉,邱飞,刘扬,王炜,熊国祚,廖端芳,庹勤慧.竹节参皂苷Iva甲酯对血管紧张素II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影响及机制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6,21(8):873-877.

[6]沈嫣婧,朱学鑫,蒋福升,金波,丁滨,陆金建,丁金山.山核桃叶总黄酮及其单体化合物对血管紧张素II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抑制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1):119-122.

[7]侯化化,张婧怡,林淑娴,徐洋,李强,孙安盛.吴茱萸碱抑制血管紧张素II致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14,29(6):645-647.

[8]郜攀,司良毅,徐强,王笑梅.白藜芦醇对血管紧张素 II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观察[J].医学杂志,2013,38(4):269-273.

[9]刘守钾,刘苑,张兴,杨智承,刘威振,谭毓治.毛莨总苷对肾性高血压大鼠血压、NO、Ang II及 A7r5细胞内钙的影响[J].中药材,2012,35(6):953-957.

[10]张蕴慧,李运伦.钩藤碱和异钩藤碱对血管紧张素 II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Ca2+]i浓度的影响.山东中医杂志. 2012, 31(2):130-131,149.

[11]汪云开,黄兆铨.芍药苷对血管紧张素II诱导的大鼠胸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3,21(3):399-400,516.

[12]任艳青,李清,刘姣,曹秀莲,王鑫国.淡豆豉异黄酮对Ang II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周期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1,27(3):44-47.

[13]杨蕾.天麻钩藤饮对血管紧张素II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A7r5增殖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0,21(4):379-381.

[14]许银燕,张芬芬,王俐.大豆异黄酮对血管紧张素 II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0,30(12):1713-1717.

[15]钟广伟,万玲,王东生,方霞,陈琼,谢明萱,唐涛.平肝潜阳方含药血清对血管紧张素 II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及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36(5):580-585.

[16]梁瑞峰,宋献美,王守富.降压宝蓝片含药血清对血管紧张素II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及MMP-9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12):2856-2858.

[17]张乐,邹军,田风,魏晓,金鑫.油酰乙醇胺对血管紧张素II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2,33(6):709-712.

[18]邱敏,杨征,李利生,吴芹,金凤,黄燮南.萘哌地尔衍生物YM Ⅲ抗Ang II诱导SHR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2,28(9):1248-1252.

[19]邓志生,朱鹏立,林帆,余惠珍.吡哆胺对血管紧张素II诱导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1,27(11):865-869.

[20]郭玉璜,商黔惠,吴芹,姜黔峰,张贵海.降压药物对高血压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离子泵活性及分泌血管紧张素 II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 13(5):456-459.

[21]任利群,李罹辏郭晓珍,盛祖龙,刘乃丰.罗格列酮对血管紧张素II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0,18(9):682-686.

[22]罗延福,李家富,何涛,冯健,龚武田.阿托伐他汀钙对血管紧张素 II诱导的高血压患者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内NADPH氧化酶-活性氧通路传导和细胞增殖的影响的研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0,26(6):411-414.

[23]张晓一,于潇华,刘玉环,杨丽,王珍,阳芳,秦旭平,曾泗宇.ERK1/2和p38MAPK在介导CGRP和Ang II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Nox1表达中的作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7,22(1):13-19.

[24]高飞,胡晓露,陈康宁.PPAR-γ激动剂抑制血管紧张素 II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型转化[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7,39(3):229-235.

[25]孙艳香,冯力,袁勇,陶军,黄炫生,张励庭.血管紧张素 II 1型受体自身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局部炎症的关系[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7,25(2),134-139.

[26]胡耀东,王治平,李启富.脂联素血管紧张素II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分化和增值的影响[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6,30(3):179-182.

[27]吴新宁,卜培莉,刘军妮,赵立祥,王希,李娜.Sirt3抑制血管紧张素II诱导的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3,29(3),237-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