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细胞病理学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1-21 23:13:22
细胞病理学论文

细胞病理学论文第1篇

【关键词】 干细胞;治疗;伦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05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833-02

干细胞(Stem Cell)是指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按照干细胞功能可以将它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专能干细胞[1]。按照其分化潜能和来源不同,分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和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2]。

干细胞研究被称为二十一世纪七大热门研究领域之一,它在近年来取得的突破,为罹患重病和不治之症的病人带来了希望。目前,除某些种类的干细胞治疗,如骨髓干细胞在治疗白血病患者时已作为临床常规应用外,大多数干细胞治疗尚处于研究阶段。[3]

成体干细胞主要通过细胞移植的方法来治疗各种疾病和构建人工组织或器官。临床研究表明,通过该手段可以治疗组织、器官损伤和许多疾病。[2]

1 干细胞治疗疾病举例

1.1 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缓慢发生的选择性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丧失和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明显减少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4]

1981年,Evans等[5]首次成功从延缓着床的小鼠胚泡建立了多能干细胞系,这些细胞具有正常的二倍体核型,并且可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被称为胚胎干细胞。

在临床上,Piccini等[6]将人类胎儿脑组织移植到帕金森病患者,有效地改善了临床症状,国内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胚胎干细胞的应用价值。[7]

胚胎干细胞的优势在于其具备无限增殖与分化的能力,但是存在着伦理学、来源缺乏等问题。

1.2 Ⅱ型糖尿病 Ⅱ型糖尿病的干细胞治疗是基于胚胎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的发现及其在其他领域所取得的成功。但由于胚胎干细胞从伦理上和细胞的分化变异上仍存在许多问题,所以进入临床仍困难重重。现在研究重心已转移到成体干细胞尤其是自体干细胞的治疗。[8]

2 干细胞治疗相关伦理问题

从以上疾病小例中可以看出,干细胞治疗相关疾病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抛开其科学上的优劣不谈,伦理上存在的巨大争议确实也成为了干细胞应用上的一大难题。

2.1 不同国家对不同来源干细胞的政策 见表1。

3 结束语

总的来说,人们对干细胞治疗疾病是持一个乐观的态度的,但是由于干细胞的特殊性,及其受到伦理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干细胞治疗疾病的问题在伦理学上的争论一直都没有停止。

应该说,持有一个乐观的态度,是存在伦理学争论的主要原因。因为乐观的态度必然抱有一个应用于实践之中的想法。但是支撑这个实践应用的因素又不仅仅局限于科学发展本身。一个合格的产品必然还具有其社会效应,社会效应就必然伴随着人类的各种不同的因素来影响作用它,如伦理、利益等等。

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干细胞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疾病的治疗方面。伦理的发展不应该成为干细胞科学研究以及社会应用的障碍,而是应帮助我们更合理地、更文明地使用这一手段,达到我们最终的目的。

我们也希望,随着科学的进步以及人类的文明的发展,干细胞应用于治疗疾病会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 周锋,毛新志,郭继海.干细胞来源引起的伦理思考.科技创业月刊,2004,(8):89-90.

[2] 杨建英,雷万军,赵玲.成体干细胞在医学领域应用现状.陕西医学杂志,2008,37(11):1534-1536.

[3] 朱伟,田一飞(译),胡庆澧(校).干细胞临床转化的指导原则.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2011,1(1):98-115.

[4] 李海斌,石炳毅.帕金森病的干细胞治疗进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1):173-177.

[5] Lee SA,Lumelsky N,Studer L,et al.Efficient generation of midbrain and hindbrain neurons from 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Nat Biotechnol.2000,18(6):675-679.

[6] 田增民,刘爽,李士月,等.人神经干细胞临床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3,24(9):957-959.

[7] Reynolds BA,Weiss S.Generation of neurons and astrocytes from isolated cells of themammalian central nervous system.Science,1992,255(5052):1707-1710.

[8] 曲伸.2型糖尿病现代治疗进展.上海医学,2010,33(8):731-736.

[9] 许志伟.人类干细胞之伦理原则与监管政策(上).医学与哲学,2006,27(2):1-5.

[10] 李才华.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问题与对策.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4:19-23.

[11] 朱希山,赵春华.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之争.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57-59.

[12] 沈铭贤,林志新.胚胎干细胞研究能否得到伦理辩护.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3(6):5-10.

[13] 谭三勤.脐血造血干细胞采制、应用的伦理分析.医学与社会,2007,20(9):63-65.

细胞病理学论文第2篇

怎么

【关键词】  液基细胞学检查; 宫颈上皮内瘤变 ; 妇科普查

宫颈癌发病率占妇女全身恶性肿瘤第二位(发达国家居第一位)。据WHO公布的数字,全世界每年新发病例46.6万,其中80%在发展中国家。我国每年新发病例13.15万,占世界总发病人数的1/3,每年约有5万人死于宫颈癌。因此,对宫颈癌癌前病变的筛查非常重要。宫颈阴道细胞病理学检查是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一项初筛性检查,可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做出初步诊断[1]。

1 资料与方法

2005年7月—2009年8月期间,本科共接收19000例妇科普查人群,其中7000例人群采用TCT进行检查,另外12000例采用CS 进行检查,均由妇科医师取材,标本送病理科检查,标本成片用95%酒精固定15min,HE染色,中性树胶封片,显微镜阅片。首先对标本满意度进行评估,不满意的进行复查,然后签发诊断报告。

标本满意度标准:(1)保存好的、可以辨识的鳞状上皮细胞数量CS标本大于8000个、TCT标本大于5000个;(2)绝经前妇女至少能看到 5~10个腺上皮细胞或化生细胞;(3)细胞不能过度重叠,血液、白带及坏死物质少。癌前病变包括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和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HSIL)。LSIL诊断标准为:表层鳞状上皮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中层细胞占大多数,底层细胞轻度增多,并可见到表层和中层的核异质细胞,表现为细胞核大于正常中层细胞核的3倍,染色质增多,有丰富成熟的胞浆,核浆比轻度增高; HSIL诊断标准为:底层细胞明显增多,表层中层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核增大程度可与LSIL相同或较小,但核浆比明显增高,核染色质明显增多、颗粒粗、分布不均,核膜明显不规则[1]。

2 结果怎么

标本满意度:TCT组6300例,满意度90%;CS组7200例,满意度60%。宫颈癌癌前病变检出率:TCT组LSIL6例,HSIL14 例,检出率为0.286%;CS组LSIL2例,HSIL2例,检出率0.033%。上述阳性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印证诊断。TCT组无论是标本满意度还是宫颈癌癌前病变检出率都明显高于CS组,TCT应完全取代CS,作为宫颈癌筛查的首选方法。

3 讨论

巴氏涂片细胞学作为宫颈癌的筛查方法已有50多年的历史, 它的运用明显降低了宫颈癌的死亡率,但巴氏涂片细胞学检查存在的假阴性诊断令人担忧[2]。TCT改变了传统巴氏涂片的操作方法,取材器能深入宫颈管取脱落细胞,标本立即洗入细胞保存液中,避免了巴氏涂片刮板取材不全的缺点,同时避免了取材后部分细胞丢失和细胞过度干燥[3];并且,TCT的膜滤过和均匀涂片技术,使制出的玻片细胞结构清晰,背景清朗,明显提高标本的满意度,大大提高宫颈异常细胞的检出率,与组织学对照的诊断符合率也较高,是临床宫颈病变筛查的好方法[4];同时宫颈液基标本收集方法有利于细胞学和肿瘤相关HPV DNA双重检查[2],为日后基因学检查提供方便。笔者通过比较证实TCT组无论是标本满意度还是宫颈癌癌前病变检出率都明显高于CS组,TCT应完全取代CS,作为宫颈癌筛查的首选方法。日常工作中需注意以下几点:(1)取材部位非常重要,一定要取到宫颈转化带的细胞,此处是宫颈癌好发部位[5]; (2)标本成片后一定要及时固定,避免过度干燥引起的细胞变形;(3)成片后要用中性树胶封片,折光好且保存时间长;(4)要不同时间反复阅片,避免主观误差;(5)细胞学检查只是初筛检查,阳性患者需病理活检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 赵蕊,周羡梅,朱元莉.子宫颈细胞与组织病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78-79.

怎么

2 潘秦镜,李凌,乔友林,等.液基细胞学筛查宫颈癌的研究.中华肿瘤杂志,2001,23(4):309-312.

3 陈韵微,欧阳穗,何洁莹.液基细胞学检查与阴道镜联合应用诊断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准确性的探讨.实用医学杂志,2005,21(9):930-932.

细胞病理学论文第3篇

上海港联门诊部,上海 200122

[摘要] 中医的“阴阳”是一门哲学术语,是一种方法论。中医能治好病决非偶然,中医治病的科学性,就在于通过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活血化瘀”来净化人体的血液,让人体的组织细胞浸浴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与周边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吸收营养,排出废物,从而组织细胞逐步地来调整和修复自身的功能及时空代谢,使疾病渐渐消失。中医“阴阳”的核心理论是细胞代谢这一命题成立,那么,中医就具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

关键词 ] 中医理论;阴阳学说;细胞代谢;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 R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c)-0184-03

[作者简介] 戴元涛(1941-),男,汉族,江苏阜宁,大专,主要从事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

1 中医的理论核心是“阴阳”

阴阳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是古人对自然界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医学中的阴阳理论,则是一种辩证论治的方法,即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消长与转化的规律,来说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并概括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如:

1.1 在解剖方面

《灵枢·寿夭刚柔篇》曰: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1.2 在生理方面

《素问·空气通天论》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代表物质的储藏;阳代表机体能量的活动,能卫外固守阴精的作用。

1.3 在病理方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等等。

1.4 在诊断方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1.5 在治疗方面

泻有余,补不足,以调整平衡阴阳为原则,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等等[1]。

阴阳既是中医的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指导临床实践的方法和手段。

中医的阴阳是站在宏观的高度把人体归纳为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来涵盖人体的一切生命现象。也就是说,把一个复杂的生命现象的辩证关系简单化,只用阴阳或阴中之阳、阳中之阴变化万千的辩证方法,来涵盖人体运动中的一切生命现象。中医的阴阳理论,这是古人理性经验的长期积累和沉淀的结果,内在包含着丰富的中医基础科学知识。然而我们却没有沿着前人知识的理性指引,进入现代科研大门,而是在门外徘徊,就目前我国中医的现状,仍是墨守成规,依附于传统的由阴阳理论到阴阳理论,而无独立于传统之外的知识层面上进行科学研究。

2 中医理论缺少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

中医理论就是多层面地论述人体生命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然而从整体观的哲学层面出发,认为自然界是大周天,人体是小周天,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提倡起居有常,因时之序才能保持健康。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则生病,视人体脏俯组织、四肢百骸通过经络构成一体,治病无论用针,施药都着眼於整体,辩证论治,治病必求其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提倡以情治情的心理治疗方法等。

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中医理论不可能去研究生命实体,即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所以在中医的“阴阳”、“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等都不能准确地表明人体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病理的具体位置和过程,诊断都不是建立在理化基础之上[2]。

总的说来,在细节上是不精确的,有的是笼统的、模糊的,多数只有病人的自我感觉,缺少客观标准,这就是中医理论的不足之处。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十六世纪塞尔维特和十七世纪初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的创立,使生理学在实验基础上变为科学,到十八世纪病理学开始发展,随着显微镜在医学上的应用和细胞学说的建立,十九世纪施莱登和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之后德国病理学家维尔肖提出,细胞只有来自细胞的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为人体生命实体找到了微观结构,从而证实了自然界中所有生物体和人类的机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命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近代在生命科学中对细胞的研究,包括细胞的信号转导、细胞的分化和干细胞的研究,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的衰老和细胞的死亡等[3]。

通过对细胞生物的综合研究,从而对构成生命实体的基本元素的认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人类对疾病机制的认识和治疗找到了依据。

3 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功能

在地球上除病毒外,所有的生物和人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对细胞的概念可以从五个方面去理解:

①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②细胞具有独立完整的代谢体系,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③细胞是生命体生长与发育的基础。

④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细胞具有遗传的全能性。

⑤没有细胞就没有完整的生命。

作为祖国医学,中医本身就是研究人的生命过程,包括生殖、生长、发育、衰老、死亡,还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一系列的生命现象,都不可能离开构成人体生命最小单位—细胞的新陈代谢全过程。中医理论应当接纳这个共识,来拓宽和发展自身的理论。要传承中医,要发扬中医,要推进中医现代化,只有将中医的理论核心,由原来人体的无形事物“阴阳”转移到人体的有形实体—细胞上来。

如果把中医理论在微观上从细胞层面上来加以思考,运用细胞时空代谢学说来破译中医基础理论,及在中医古籍书刊中凡是提到中医“阴阳”核心理论的,就运用近代细胞学的新陈代谢来加以破译,关于这方面,本人已作过尝试,并指导临床。如果这一点成为现实,那么古老的祖国医学核心元素,决不是抽象的、模糊的无形事物,而是有形的、具体的、客观的具有生命的实体—细胞。

4 中医的“阴阳”就是细胞的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新陈代谢是生命体自我更新的生命活动,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过程,生命体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有用的物质,使其合成转化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称为同化作用;生命体不断地将体内自生物质进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同时释放出能量供应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称为异化作用。在物质合成时,即在同化过程中需要吸收能量,在物质分解时,即在异化过程中,则释放出能量,因此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同时进行的,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4]。任何物质都蕴藏着一定的能量,所以说物质代谢必然伴随着能量的产生。任何能量的转换也必然伴有物质的合成和分解。同化过程和异化过程是同时进行,它们是相反相成、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两个生理过程[5]。

细胞是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即内环境中。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和脑脊液,是细胞直接浸浴的场所。然而细胞新陈代谢所需要的养料,也直接由内环境所供应,细胞的代谢产物又是先排到内环境中,内环境中各项理化因素都保持相对稳定状态,称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稳态是臟腑组织细胞生命体正常代谢活动的条件。是自由生命体的生态家园及生命体的健康保证。

在内环境中,人体最重要的体液是血液,血液作为细胞外液的组成部分,是内环境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血液是一种流体组织,充盈于密闭的心血管系统中,并在心脏“泵”作用下循环不已,在完整的生命体内,起着运输物质、联系各臟腑组织器管的代谢功能及维持内环境中的理化性质,如碳水化合物、营养物质、渗透压、酸碱度、体温和血细胞等稳态性[6]。如果血液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那么臟腑组织细胞的代谢功能也随之产生变化。因此,临床血液检测就成为诊断某些疾病的重要手段和依据。一旦有某种不利因素干扰生命体的正常代谢,就会使内环境血液的理化因素失去稳定状态,导致组织细胞的代谢功能紊乱,轻则将自我修复,保持动态平衡,重则产生疾病,严重时则危及生命。

5 辩证论治的核心是调整人体的内环境

人体的臟腑组织都分别由相同种类的细胞群体的结合,细胞是浸浴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即内环境中)的理化因素的稳态是生命体细胞的生存条件,是臟腑组织器管新陈代谢的生态家园。由此看来,内环境中理化因素的稳态是不容改变的,它将随时随地保持动态平衡。这种稳态一旦改变,必然影响生命体细胞的生存条件,久而久之,改变细胞的时空代谢,同时也导致臟腑组织器管生理功能的紊乱而引起疾病。在治疗上无论是应用什么方法,只要把内环境中的理化因素由异常转化为正常,保持动态平衡,这样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病讲辩证论治,讲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讲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如对待外感发热的病人,运用中医治疗,只要辩证论治准确,方法对头,一般在24 h内发热就会退净[7]。如本人在二十多年前收治一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小病员,高热不退后出现痉挛和嗜睡、脑电图异常,当时我只用了白虎汤合荆防败毒散加减变化,处方三剂,半小时服一次,每次30 mL,在24 h内高热退净,一周后脑电图恢复正常。之后,像这种疾病是屡试屡效。经化验,白虎汤合荆防败毒散并没有抑制嗜神经病毒的作用,哪又为什么能治好乙型脑炎呢?原因是,中医用药是以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升浮(发散)降沉(下行通利)活血化瘀来治疗疾病的。通过中药的四气(温热寒凉)来平衡细胞外液的寒热温差。通过中药不同性味的辛、甘、酸、苦、咸注入细胞外液中(即内环境中),从而净化和平衡细胞外液的生态环境,为组织细胞提供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达到细胞内容物的稳态,平衡机体的酸碱度。由于乙脑患者高热迟迟不退,是气分热加血分热,所以用白虎汤合荆防败毒散加减变化,用苦寒、甘寒等中药进行疏风清热、凉血、解毒,活血化瘀,而且半小时服药一次,连续进行[8]。这样,细胞外液的温度就渐渐下降,患者的高热也渐渐退净,血液得到净化,生态环境得到改变,病毒也由此失去生存条件,疾病也就治愈。

综上所述,中医开具的处方不外乎五种性味—辛、甘、酸、苦、咸的混合,这五种性味也是人体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五种元素。医生在开处方前通过对病人的望、闻、问、切,把不同症候群归纳起来,再以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进行辩证论治,根据药物五种性味在脏腑中的归经来处方用药,不论其中药方大小多少,但少则是一种性味,多则是五种性味的混合,不同的处方则体现各种性味的不同侧重,病人服用后,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将五种性味注入人体的血液中,即人体细胞的外液环境中,这样,周边的组织细胞就根据自身的需求从中吸收有益的性味,来营养和修复自己,然后对那些多余或不需要的性味最终由自身的细胞外液周而复始地运转来排出体外,以保持人体内环境溶液处于净化平衡状态。所以中医是能治疗各种疾病的。如对于肿瘤疾病的治疗也同样如此,因为形成肿瘤的概念有两点:①在单位体积中组织细胞的个体细胞体积增大;②在单位体积中组织细胞的细胞个数增多,这样就形成了组织占位,这种占位多伴是组织细胞的时空代谢失调,因为细胞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所合成蛋白质的质量、数量、种类都有所差异,在恶性肿瘤中其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也会产生变化。对于它的治疗,只有改变组织细胞的时空代谢,把组织细胞的时空代谢由异常代谢转化为正常代谢,才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病的科学性就在于中药能净化人体的血液,让人体的组织细胞浸浴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与周边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吸收营养,排出废物,从而,组织细胞逐步地来调整和修复自身的功能及时空代谢,使疾病渐渐消失。近十余年来,我就运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来指导临床,如对甲状腺瘤、小叶增生、子宫肌瘤、肾上腺瘤、肝硬化、肝硬化腹水、肺癌、肝癌、胃癌等进行治疗,有的肿瘤消失、有的腹水退净、有的肝硬化消失、有的糖尿病胰岛被激活、有的取得良好效果,有的能延长生命。对于有的病人细胞的时空代谢不能逆转、组织细胞坏死的则死亡。

我们不妨对上文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进行一番归纳、就得出中医就具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①在宏观上中医有阴阳学说的辩证关系;②在微观上有构成人体生命最小单位的生命实体—细胞。然而,细胞的时空代谢,又成为阴阳学说论理关系的基本元素。像这样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无形到有形,在理论上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的中医理论体系。

[

参考文献]

[1]素问.黄帝内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54.978-7-1171-7045-1.

[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54.978-7-1171-7045-1.

[3]王建伟,陈瑶,韩峰,等.高频超声对甲状腺病灶伴蛋壳样钙化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3,29(3):358-361.

[4]贾春华.中医理论思辨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7):441-443.

[5]连冬花.系统科学视域中的中医理论及其创新[J].系统科学学报,2009,17(4):46-49.

[6]董向辉,戴汝为.从系统科学和系统复杂性的角度看中医理论[J].系统仿真学报,2002,14(11):1458-1463,1478.

[7]刘带,李锐锋.论中医理论中的系统整体性思想[J].系统科学学报,2009,17(3):90-93.

细胞病理学论文第4篇

学术

【关键词】  乳腺肿瘤;细胞学技术;回顾性研究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imprint cytology(IC)and histopathology in breast neoplasms,and investigate the practical value of IC in clinic histopathologic diagnosis.Methods:123 patients with breast neoplasms from 2004?01 to 2008?01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Results:The total accuracy of IC compared with that of histoathologic examination was 95.93%(118/123),and malignant tumor was 96.3%,benign tumor was 95.2% among them.Conclusion:Imprint cytology is a supplementary method for histopathologic diagnosis,and a fast method for intraperative assessment on excised tissue.

【KEY WORDS】 Breast neoplasms,Cytological techniques,Retrospective studies

新鲜标本印片细胞学检查能为组织病理切片提供许多信息,印片细胞学简易快速,将载玻片直接印附新鲜组织,染色后即可镜检,它可减少细胞的人工变形,具有细胞结构清晰、组织受检面广、费用低、诊断快等优点,对辅助组织病理学诊断有一定价值。我们采用印片法观察乳腺包块切除术后新鲜离体乳腺包块与组织病理切片诊断结果对照分析,探讨印片细胞学诊断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4?01—2008?01月深圳市龙华人民医院门诊乳腺包块切除术后送检新鲜离体标本123例,男性6例,女性117例;年龄19~62岁,平均40.5岁。

1.2 方法

1.2.1 印片制作 视标本大小和具体情况,将标本做一个或多个切面,将载玻片在剖面上轻轻按压印附细胞制成印片2张以上,将印片在空气中放置片刻,待组织周边稍干而中央未干时浸入固定液,固定液用95%乙醇乙醚或甲醛冰醋酸乙醇溶液,固定时间30s。常用的染色方法是苏木素—伊红染色。方法是把固定好的玻片经水洗后,将苏木素液滴加到玻片上覆盖全部细胞,置60℃烤箱内1min或微波(低档)处理30s,自来水洗20s,0.5%盐酸乙醇分化,1%氨水溶液蓝化 10s,0.25%伊红染数秒,梯度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全部制片时间在10min以内完成。也可以伊红着色后清水冲洗干净后,即可阅片。本组病例全部行组织病理切片诊断。学术

1.2.2 诊断标准 印片细胞学诊断参照巴氏分级法:①整个涂片未见明显核大异型的细胞或特殊的立体状结构,仅见良性导管上皮细胞和(或)炎性细胞的涂片为良性;②找到单个核大异型和(或)裸核细胞或少量特殊结构的细胞团,则定为可疑;③核大、异型、染色深浅不一、核仁明显的细胞,而且排列成团或成片、极向紊乱、核相互重叠成立体状为恶性。本组印片细胞学诊断对照组织病理切片诊断不符合的列为误诊。

1.2.3 统计学处理 SPSS13.0软件,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病例总体印片细胞学诊断定性符合率为95.93%(118/123),分类符合率恶性为96.3%(78/81),良性符合率为95.2% (40/42),可疑诊断率1.63%(2/123),误诊率2.44%(3/123)(表1)。表1 乳腺包块印片与病理切片诊断准确性比较

3 讨论

本研究中,印片细胞学与组织学诊断恶性病变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7,P>0.05)。印片细胞学检查虽然不能完全显示组织学的形态结构,印片操作恰当常能保持细胞的固有排列结构,如本组病例中印片似薄组织切片,可见似乳腺导管结构的轮廓,内有成团的癌细胞,在轮廓周围组织内可见散在的或呈列兵式排列的癌细胞。本组印片显示,恶性肿瘤细胞之间的粘合力小,容易脱落,且伴有坏死,故印片往往较厚呈毛玻璃状,镜下有大量坏死组织或红细胞,瘤细胞大于一般组织切片上所见,而且大小不等,细胞常聚集成团,互相重叠,特别是鳞癌,可见瘤巨细胞。腺癌高分化可见腺样结构,核有明显的异型性,有时可见有红头状结构。低分化腺癌可见癌细胞分散排列,细胞核常常异位等特点。良性肿瘤及良性病变性增生性疾病,因细胞间粘合力较大,印片较薄、透亮、干净、脱落细胞较少,且形态一致,核染色质均匀,无间变。如乳腺纤维腺瘤印片中,可见上皮细胞成团状排列或呈“鹿角状”排列,淡染、大小一致,周围有少量渗出成份[1?3]。

本研究中印片细胞学对肿瘤或非肿瘤病变都可以做出诊断,其总体印片细胞学诊断定性符合率为95.93%(118/123),与国内其他学者研究结果(91%~100%)[4]相近。印片细胞学诊断也有很多缺陷,印片细胞学诊断不能观察病变的组织结构,只能从细胞形态分析,因而有一定的误诊率,即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既然印片细胞学有假阳性及假阴性,且印片多不能反映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所以印片细胞学检查并不能完全替代冰冻及病理切片,说明印片细胞学诊断仍有一定局限性。国内有学者采用针吸细胞学诊断软组织肿瘤,研究表明定性符合率较高,而恶性的定性符合率仅为53.33%[5?6],本研究中恶性定性符合率为96.3%,较文献报道高,可能与样本小有关。学术

快速印片细胞检查,特别适合于基层医院。有以下优点:操作方便、设备简单、报告迅速、费用低廉、阳性率高、不给患者增加痛苦等。作为病理切片的辅助手段,可明显提高诊断阳性率。但是,由于印片检查可有假阳性假阴性的情况,为避免漏诊或误诊,有条件的医院仍应采用冰冻切片或快速石蜡切片诊断为宜。

【参考文献】

   1 王镇美,梁小曼.印片代冷冻切片472例病理定性诊断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0,16(3):259.

2 刘喜波,傅燕萍.乳腺手术中细胞印片的病理诊断价值[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5,34(10):683?685.

3 舒仪经,阚秀.我国细胞病理学的回顾与展望[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5,34(10):625?627.

4 陈丽,金玉珍.术中印片代替冰冻切片的点滴体会[J].佳木斯医学院学报,2004,17(3):97.

细胞病理学论文第5篇

[论文摘要]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集多种先进技术于一体的较为实用的检测手段,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本文中笔者结合临床工作中的具体病例,探讨流式细胞术在白血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流式细胞术是20世纪70年展起来的,以流式细胞仪为工具对细胞等生物粒子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研究的一种新技术,近年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医学临床,特别是随着细胞单克隆抗体标记技术的发展,应用流式细胞仪研究、分析恶性血液病细胞的异常免疫表型,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研究血液病的可靠方法[1-2]。现结合我科具体病例,探讨流式细胞术在白血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临床病例

病例1,女,25岁,因“反复四肢关节肿痛三年余,伴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肾功能损害3个月”于2008年9月28日来诊,曾在外院诊断为“①慢性肾功能不全;②系统性红斑狼疮?”来诊时疲倦乏力明显,四肢关节轻度肿胀,疼痛有热感,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明显,血肌酐、尿素氮轻度升高,血常规示为WBC 6.39×109/L,HGB 65 g/L,PLT 194×109/L,并可见一定数量幼稚细胞。入院后即行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检术,作骨髓细胞形态学及病理学检查,并以血常规管抽取静脉血3 ml作流式细胞术分析。当日骨髓细胞形态学报告提示:淋巴瘤白血病。2 d后流式细胞检查结果回复:幼稚细胞占61.8%,其表型为CD34+,CD117-,TDT+,CD79a+,CD33+,CD13+,HLA-DR+,CD19+,CD56-,CD38-,CD10-, CD14-,CD64-, CD2-,CD3-,CD5-,CD7-,结果符合前驱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回顾临床资料,该患者起病以来血小板计数一直正常,并主要以淋巴结肿大、四肢关节肿胀疼痛为表现,符合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外周血和骨髓的受累很少导致血小板减少,以及该病主要以淋巴结和骨及骨关节易受侵的特点。以相应方案化疗后,患者病情较快缓解。骨髓病理检查结果于送标本后第10日回复,亦证实为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

病例2,男,40岁。因“肢倦乏力、牙龈出血肿痛伴发热1个月”于2008年10月29日来诊,曾在外院经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诊断为“急性髓性白血病-M5b”。来我院后即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并同时作骨髓活检及抽取3 ml骨髓液作流式细胞术分析。观察骨髓片发现其原始细胞虽然核型似M5,但胞浆颗粒相对增粗增多,不符合幼稚单核细胞特征,综合考虑M2可能性较大。2 d后流式免疫分型结果回复:其髓母细胞占总细胞的36%,表型为CD34+,CD117+,CD13+,HLA-DR+,CD19+,CD56+,CD38+,CD64+,CD4+,CD2-,CD3-,CD5-,CD7-,结果符合急性髓性白血病-M2。数天后病理结果回复:符合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病理改变。以相应方案化疗后,第20天复查骨髓示CR。

病例3,男,22岁。因“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年”于2008年12月24日来诊。患者1年前因血红蛋白降低、血小板减少在外院经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其后在该院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方案先后化疗8次,均未缓解,转诊我院拟行第9次化疗。翻阅其病历所记载化疗方案,均为正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方案,且用药正确得当,那么患者化疗效果差的原因为何?是否白血病分型诊断有误?入院后即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仍考虑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同时取标本作流式细胞术分析,2 d后结果回复示:CD34+,CD117-,CD79a+,cMPO+,TDT+,HLA-DR+,CD19+,CD10-,CD33+,CD13+,CD2-,CD7-, CD20-, CD56-,CD38+, CD14-, CD64-,CD3-,CD5-,CD7-, CD15-,CD16-,结果符合急性双表型白血病,即予NA方案(米托蒽醌联合中剂量阿糖胞苷方案,对双表型有效)化疗,化疗后半个月复查骨髓示原始细胞比例小于5%。

2 讨论

白血病的诊断贵在快速、准确,以便临床上能及时以相应方案对患者进行正确救治。从以上三个病例可以看出,流式细胞术在白血病的诊断和分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荧光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作分子探针,多参数分析白血病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浆或细胞核的免疫表型,从而深入地了解白血病的异质性,准确判断细胞的来源和所处的分化阶段[3]。由于它借鉴了荧光显微技术与血细胞计数原理,同时利用了荧光染料、激光技术、单抗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故其检测结果具备了精确、客观以及快速的优点[4],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骨髓细胞形态学带有较大主观性和骨髓病理学检查费时相对较长的缺点,从而为白血病的快速准确诊断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检测手段,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晓军,刘开彦.白血病内科临床常见疑难问题及对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7.

[2]邱阳,刘越坚,郭慧淑,等.流式细胞术在159例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13(1):103-105.

细胞病理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233-01

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专业。它致力于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要具有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做出分类鉴别的能力。随着细胞结构及功能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的不断深入,“细胞生物学”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基础,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现代医科学生来说,具备“细胞生物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其他医学课程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内容体系和结构

我校医学本科专业自1978年开设以来,在教育部组织的1997年、2006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分别达到“优”和“良”的水平。为内蒙古、吉林、辽宁等全国各地区培养了一万多名合格的高级医学专业人才,临床专业毕业生遍布全国各省及美国、日本等国家。所招学生范围逐年扩大,并分为汉班和蒙班,其中蒙班学生为蒙古族,他们主要为蒙古族中小学考上来的,蒙语授课兼修汉语。

医学细胞生物学以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为基础,是探索研究人体细胞发生、发育、增殖、衰老、死亡以及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异常与人类疾病关系的学科。课程基本内容有13章,包括细胞生物学绪论、细胞膜的化学组成与特性、细胞表面与细胞外基质、细胞膜的功能、细胞的内膜系统、线粒体、核糖体、细胞骨架、细胞核与遗传物质储存、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及调控、细胞增殖与细胞周期、细胞分化、细胞衰老与死亡。第1章,引领学生进入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指导学生如何学习这门课;第2―9章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医学细胞生物学特有的细胞结构与功能及其与疾病关系;第10―13章,主要以细胞为整体,看细胞的“一生”变化。通过这三部分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人体细胞的知识,同时把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异常与人类疾病关系渗透到各个章节。

二、医学细胞生物学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医学细胞生物学在临床专业培养计划中,大一开课,这充分体现了该课程的基础性。其后的课程有生物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等。组织学与胚胎学是相互关联的两门学科,习惯列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胚胎学主要是研究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及其机理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生殖细胞发生、受精、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的关系、先天性畸形等。在其内容中涉及细胞的知识较多,比如什么是生殖细胞、细胞分化的原理、细胞分裂产生新的细胞等等。如果没有学习相应的细胞生物学课程,很难理解这些基本概念与原理。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课程,学生能够学习人体各器官的基本功能,认识机能与结构的联系,理解机体的整体统一性及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其内容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功能调节。该课与细胞生物学关联紧密,很多人体生理活动,都是以细胞为基础。比如细胞的Na-K离子泵工作原理阐释了物质在细胞两侧的运输,从而调节人体内环境渗透压平衡。

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理论与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能够使学生获得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内容包括蛋白质与核酸化学、维生素、酶、生物氧化、物质代谢及其调节、肝脏生化和酸碱平衡等。这里提到的核酸是细胞内的遗传信息载体,生物氧化、物质代谢多发生在细胞内,可见,离开了细胞,生物化学这门课程将无法开展。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人类很多疾病的本质是特定细胞的损伤,比如高胆固醇血症,主要发病原因是细胞膜上的受体缺失或无法识别供体。因此,在介绍这类疾病时,就需要掌握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的功能等细胞生物学内容。医学免疫学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其基本定义概念如抗原、抗体,这些都是细胞内外存在的物质。

因此,随着我校临床专业培养计划的改革发展,医学细胞生物学必定成为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程,需要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吕毅,吴小健,向俊西等.抓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新模式试点工作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4(05):866-868.

[2]白一,龚云辉,刘希婧等.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现状[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4(01):113-115.

细胞病理学论文第7篇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顽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皮肤病,以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生、炎症细胞浸润和新生血管形成为主要组织病理改变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根据1984年全国银屑病科研协作组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患病率约为0.123%,发病率约为0.12%。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 北方患病率高于南方。银屑病病程不定, 往往是慢性缓解与恶化交替出现。目前银屑病发病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而免疫因素已被证明在疾病发生和病理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干扰素与银屑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关,应用干扰素能诱发加重银屑病、也能治疗银屑病[1-4]。

1研究目的

1.1设计目的:获得IFN-r、IL-10和IL-17三种细胞因子在银屑病中的表达情况、相关性分析结果、相互信号通路-NF-KB信号途径、相互作用于银屑病的总信号途径-STAT3信号途径,为银屑病发病机制提供理论参考,并为银屑病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2本课题设计从IL-10、IL-17和IFN-r三种细胞因子及STAT3和NF-KB在银屑病中的表达变化,及IL-10、IL-17和IFN-r相关性的研究,分析STAT3和NF-KB信号通路,揭示银屑病的可能发病机制,为银屑病的发病机理提供参考,为开发相应的IL-10、IL-17和IFN-r抑制剂,STAT3和NF-KB信号阻断剂用于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方法

2.1临床资料:截取我院就诊的150例行分组比较研究。根据标本采集不同,将实验分为表皮及外周血两个类别。表皮组织类别90例:健康人表皮对照组30例;银屑病患者皮损表皮组30例;银屑病患者未受累表皮组30例。外周血类别:健康人对照组30例;银屑病患者组30例。

2.2标本采集中:表皮组织:分别取健康人正常表皮组织,银屑病患者皮损表皮组织和银屑病患者为受累表皮组织;外周血:空腹采集各组静脉血。

3.3干预方法:对150例入选对象行免疫组化、ELISA、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IFN-r、IL-10和IL-17、STAT3在各组中的表达水平。

2.3.1IL-8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其mRNA水平:取10μl 细胞悬液涂片,晾干,4 %多聚甲醛固定,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原位杂交操作。DAB 显色试剂盒显色,苏木素复染。以上所有溶液均以焦碳酸乙酯(DEPC) 处理水配制。各组均设阴性对照玻片,免去探针,免去地高辛抗体。于光学显微镜下计数500个细胞,以表达阳性细胞的百分率表示结果。

2.4.2NF-KB通过免疫组化和ELISA法检测其表达,并计算其活化细胞百分率:10μl 细胞悬液涂片,晾干,固定,用Pict ure 两步法(美国Zymed公司) 进行NF2κB 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一抗为兔抗NF2κB p65 亚单位多克隆抗体(1 ∶200, 美国Santa Cruz 公司),二抗及其复合物为试剂盒配套。按说明书进行操作。DAB 显色试剂盒显色。苏木素复染。各组均设阴形对照试验:用正常兔血清代替一抗。阳性细胞为胞核及胞浆均为黄色,胞核着色明显。阴性细胞仅胞浆染色,胞核不着色。每张细胞涂片镜下计数500 个细胞,计算胞核阳性的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百分率。

3分析IFN-r、IL-8、IL-10和IL-17之间相互作用的信号通路,即NF-KB信号途径

3.1统计方法: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IFN-r、IL-10和IL-17三者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IFN-r、IL-10和IL-17三者相互作用于银屑病的总信号途径-STAT3信号途径。

4研究结果及结论

4.1研究结果

4.1.1表皮组织中IFN-r、IL-10和IL-17mRNA表达差异情况:IFN-r:F=28.13,p

外周血中IFN-r、IL-10和IL-17表达差异情况行统计分析提示,p均小于0.05,存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外周血中IFN-r、IL-10和IL-17表达差异情况(x±s)分组例数IFN-rIL-10IL-17健康组5017.30±6.0419.11±6.3248.51±21.11银屑病组5020.77±9.1137.91±9.11165.48±51.894.2研究结论

4.2.1银屑病涉及的免疫机制主要是T淋巴细胞在靶部位的浸润进而产生一系列特定的细胞因子, 诱导表皮细胞增生及活化角质细胞。并可刺激表皮角质形成细胞(KC)释放细胞因子, 反过来增加T细胞的活性状态。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最终形成了银屑病皮损,导致银屑病。细胞因子是在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过程中由细胞产生的、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可溶性分泌性蛋白质,它可调节和决定免疫应答的性质,涉及免疫和炎症的每一个环节。笔者认为T淋巴细胞主要通过Th1细胞及其活化后产生的细胞因子(如IL-2,IFN-r和TNF-a等)参与的细胞免疫,对银屑病的发病与持续起促进作用;与Th2细胞及其活化后产生的细胞因子(如IL-4, IL-5, IL-10等)参与的体液免疫,起着与Th1细胞相反的作用,即拮抗或抗炎的作用参与银屑病的免疫发病机理。现发现,白细胞介素-8 与银屑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5}。此外, IL-8还有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及促血管形成等方面的作用。目前用于治疗银屑病的药物如维生素D3 及其类似物如钙泊三醇(calcipotriol), 其作用机理除了促使表皮细胞增殖分化正常化外, 还可下调IL-8 及上调IL-10[6]。

研究发现,干扰素与银屑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关,应用干扰素能诱发加重银屑病、也能治疗银屑病。IFN-r由活化的Th1细胞产生,IFN-r可能是银屑病发病最重要的启动因子。在高度炎症增生的银屑病损伤部位, 可在表皮的炎症浸润细胞中发现产生IFN-r的细胞, 提取物中也有IFN-r表达。而IFN-r阳性细胞附近的角质细胞表面表达HLA-DR 分子。认为HLA-DR (+)角质细胞是由于银屑病皮损中活化T 细胞释放的IFN-r引起的, IFN-r诱导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殖。已经在银屑病的角质细胞中克隆了IFN-r基因, 发现其能诱导其他免疫分子的表达。体外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在IFN-r、TNF-a的刺激下, 可取得协同作用诱导IL-8 的产生。而白细胞介素-8是中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8 与银屑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研究发现,IL-8 与银屑病皮损的中性粒细胞浸润、Munro微脓疡等特征性变化的形成有关。此外, IL-8还有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及促血管形成等方面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IFN-r、IL-10和IL-17三者在银屑病中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通过STAT3信号途径和NF-KB信号途径调控KC细胞,导致银屑病。(文章出自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黄玲娟主持课题《细胞因子在银屑病作用途径研究》)

参考文献

[1]赵庆利,吴鹏举.干扰素与银屑病.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2,18 (6):327-329

[2]秦建中,王光超.银屑病患者的细胞因子异常.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2,18(5):257-260

[3]徐子刚,张建忠.1UVB 和UVA 照射对人们培养角朊细胞生成白介素-10的调节.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6,22(3):186

[4]刘训荃,靳培英.细胞因子与皮肤病治疗.国外皮肤性病学分册,1994,20 (2):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