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数字媒体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17 18:07:06
数字媒体论文

数字媒体论文第1篇

摘要:

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跨越式进步,计算机和科学技术产业得到迅猛发展,而由人类智慧和高新科技相结合而形成的数字内容产业相对应的得到飞快发展,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到新世纪知识经济的顶梁柱产业。众所周知,数字媒体是以数字化的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和视频影像等作为信息载体,从而通过科技手段进行传播和发展。而数字媒体艺术基本特征为:交叉使用网络媒体,里边包含了电脑动画的制作、影视广告的拍摄、数字音乐的播放,还有诸如网络游戏、模拟现实、网络行为艺术、录像、互动装置和DV(数字视频)等。本文对数字媒体艺术的现状,特点,在教育中的应用,就业方向及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数字媒体艺术 形式 争议 发展 应用 影响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进了数字媒体的运用与发展。人类把高端网络技术与数字通讯技术有效结合起来,逐步取代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并快速地朝数字音频、视频和电影产业发展。因此,数字产业、虚拟现实、电脑动画等信息产业构成了新世界崭新的数字传播媒体,并逐步发展成为了巨大的产业链,最终数字媒体艺术逐步在知识经济产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数字媒体艺术概述

纵观近几年,数字媒体艺术在知识经济时代得到迅猛发展。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也渗入人心,大家各持己见,但是大部分的理解都是一样的。简单的说,数字媒体艺术就是艺术的创造和形成过程。它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现有的资讯、 图像等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把它们进行艺术加工,利用现代传媒进行传播,从而形成数字媒体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数字媒体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创作过程部分或者全部都得依托数字科技手段。通过数字媒体或数字艺术而产生的设计作品或者是视觉艺术是其应用表现之一。从目前来看,数字媒体艺术堪称艺术设计中活力四射和发展潜力无限的一门艺术。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技术将呈现更独特和更具魅力的一面给大家。

2、对数字媒体艺术应用特点剖析

2.1 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 创作的数字媒体艺术并不是一味的依靠排斥以前的工艺技巧,而是运用数字平台创作出独特和自成一体的艺术作品。它所创作出的数字艺术作品能够使观众参与其中,并融入角色。大众参与的交互可以颠覆角色,大众不仅能使作品效果改变,并且有机会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2.2 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可简单拆分为“数字”和“数字艺术”。现有的数字和电脑技术的应用可理解成“数字”。而“数字艺术”就是通过 “数字”创造出的作品。“媒体”是数字艺术的一个媒介。

3、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就业方向和发展趋势

3.1 数字媒体技术就业发展 数字媒体艺术的人才培养方向是技术与艺术两者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技术和艺术在数字媒体艺术中相辅相成。传统教育缺少技术与艺术两者兼备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而此类人才的培养也符合新兴市场的需求,他们的就业方向主要各级电视台、影视动画制作单位、传媒与广告公司、数码艺术公司、展示设计公司、形象企划公司、多媒体与网页设计、室内装修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等热门行业。置身于数字媒体艺术领域的发展是明智的选择,因为它隐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数字媒体艺术在2002年底正式通过教育部的本科专业审批,成为信息学科向文化艺术领域拓展的新方向。审批通过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陆续增添与数字媒体艺术相关的专业,以此满足市场需求。据相关人士统计透露,我国每年对数字艺术人才的缺口是15万。而电视卡通业就有每年200亿元的广阔市场。市场的广阔和需求量使多媒体产业演变成巨大的经济产业。有专家指出,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对视觉美感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3.2 产业化背景下的数字媒体艺术 以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为例,仅在2000年,数字技术产业(包含数字内容)的年产值就超过600亿英磅,而出口产值就远超过80亿英镑。以数字技术产业相关的雇佣人数共计约195万人,产值占GDP的7.9%。从数据表明,数字技术产业是英国的第一大产业。美国,作为全球的唯一超级大国,以电影和电脑软件为主要的数字技术产业,每年的营业额大于4000亿美元,占GDP的4%。更为惊人的是数字技术产业(媒体艺术、电子游戏、动漫卡通等)在日本的产值超过钢铁行业生产总值的两倍。这一产值使日本的数字技术产业成为仅次于汽车产业的第二大产业。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截至目前为止,用电脑直接从事数码艺术工作的有将近十万人。除此之外,每年有三十多万人接受相关数码产业的职业技能培训。韩国的数字技术产业以游戏产业尤为出名,并且已经一跃位居韩国的第一大产业,连汽车产业也位居其后。数字技术产业在中国的发展也相当的乐观,并且网络游戏在这一行业显得尤为突出。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得出,相比于2002年的中国的网络游戏市场,2003年的网络游戏市场的规模发展得到飞跃式的进步,产值达到13.2亿RMB,2004年达到39.1亿RMB。从2003年到2004年净增长了25.9亿RMB,产值一下翻了两翻。由此数据表明,中国的网络游戏市场巨大,隐藏巨大商机。在动画方面,专家预测:中国的动漫产业具有无比巨大的市场,产值预计可达到200亿元。仅仅在中国的发达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三地的青少年动漫消费就能达到13亿元。其消费人群的年龄是介于13岁到30岁。此外,动漫产业还能带动与之相关的产业的发展,如文具产业、儿童食品、儿童服装、儿童音像制品、和各类儿童出版物。这些产业的年产值总共是2050亿元。这些产值都是由动漫产业带来的,收入相当可观。

3.3 数字媒体艺术发展形式 数字媒体艺术的新美学特征在于它打破常规,把高难度和神秘化的东西转化为大家都能接受和能明白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人一场视觉上的盛宴。数字媒体艺术把科学元素和艺术元素科学结合起来,以简单的破译方式呈现给大家。作品的繁华与灿烂,惊艳与绝美,对数字媒体艺术来说就是通过电脑的编程来全自动化的诠释与解读。无论是艺术的形式还是内容,在电脑上它们都具有同一性。在艺术领域,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是对这一领域革命性的颠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不同的艺术信息可以实现相互转换,而大家也能享受到非凡的视觉特效和艺术视野。

数字媒体艺术与三棱镜有着惊人的相同点。三棱镜观察者的角度不同,它相对应折射出的光芒也不同。而数字媒体艺术也如此。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依托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将人的理性思维和艺术感性思维融为一体,以崭新而又独特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它由艺术层、科技层、媒体层、应用层相互交叉构成,包括广泛的商业设计和大众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具有创作工具的数字化、作品展示的交互性、作品呈现的多态性、表现题材的广泛性特征。其具体的呈现为:创作过程是先由各类艺术(影视艺术、合成艺术、网络艺术等)与计算机技术的有效结合,以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体,最后的一步就是结合智能软件,最终产出艺术作品。科技的进步和观念的创新将成为推动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动力,而创意产业和信息设计将是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主流,数字媒体艺术引领艺术创新到更加非凡独特的思维和更宽、更广的视野。

4、结束语

由上综述得出,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无论在手段上,传播途径和传播空间上都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数字媒体艺术也将也将伴随着人类进入“数字化生存”的时代逐步成为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前景无可估量。基于这一现状,时代生产力和数字信息技术及新媒体的渗透对数字媒体艺术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样,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和传统美学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参考文献:

[1]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探索[J].饰,2006(3).

[2]李四达.后影像时代的新媒体艺术探索——数字媒体与当代艺术的融合[J].饰,2007(4).

[3]桂宇晖.面向新世纪的数码设计艺术学科发展[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36(2).

数字媒体论文第2篇

关键词:游戏引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建设

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而网络多媒体技术中游戏产业更是迅速的崛起,它作为老少皆宜的一种娱乐项目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关注,而基于游戏引擎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的建设也就成为各大院校的一门必修专业,其课程建设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们的就业。本文从游戏引擎的角度出发,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的建设方案等各个模块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一、基于游戏引擎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开发一款具有娱乐性、知识性和刺激性的游戏项目来满足大家工作之余的生活成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的方向,而游戏的创意、画面、故事以及3D效果的呈现,则需要后台技术的支持,而这个强大的后台支持技术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游戏开发核心技术即游戏引擎。因此,在具体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当中,专业老师需要加强游戏引擎技术中3D效果、人机交互以及模型处理等等方面的技术内容,让学生们通过掌握游戏引擎的结构形式来达到对游戏引擎设计模式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二、教学体系的构成分析

要想使游戏达到预期的效果,能够符合大众的口味,在对于教学体系的设计中必须要保证其全面性,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数据结构、C语言等等专业理论,而且还要学习计算机图形学,诸如程序设计等等。为了增加游戏画面的3D效果,还有必要开设3DMAX,让学生们去学习场景的设计。如果把游戏引擎作为软件的技术部分的话,学习OpenGL渲染管线将会更有助于他们对课程的理解和吸引,更能为其后序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还能使学生们对程序设计的思想认识变得更加成熟。

三、教学内容的设计

因为在信息化、网络化的大形势下,游戏引擎技术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所涉及的内容和领域更是越来越多,更因为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及课程的安排毕竟十分的有限,只有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优化组合和选择,才能让大家学习到更多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并且在数字媒体专业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还可以融入一些仿真技术,用虚拟现实的情景来进行案例教学。(一)对游戏引擎的选择。要想让学生学习到真正的编程技能,就必须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引擎选择重要性的体现。因为不论什么样的游戏都需要若干能够起到控制作用的代码。当今的游戏引擎已经在不断的发展中变得更加精炼,它是由多个子系统共同构成的,可以说不论是从建模动画直到光影技术、粒子物效,还是从碰撞检测到网络特性,都由十分专业的编辑工具或者插件来完成。另外,引擎还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那就是游戏世界环境的营造。因此,只有选择适合的游戏引擎才能为数字媒体技术行业做好更加专业化的服务。(二)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在进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架构理解为基础、算法讲解为辅助,并且还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融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游戏引擎数字媒体技术教学的实效性。首先,每一款游戏都会有自己的主体思想,而引擎也是一样,每一款引擎也必然有自己的设计思想和意图,只有让学生们明白了教学内容的架构,才能使课程的讲解变得更具有易懂性。在进行具体模块的讲解时,老师一定要引入例程,可以以例程为引子来绘制场景关系图,达到对各个对象关系及各类之间关系等等的理解,从而更好的掌握数字媒体的新技能。其次,只有不断的提高学生们的自主探究能力,才能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在游戏引擎学习及运用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计算机图形学的算法,比如说:环境纹理映射、四元数理论等等,这些算法非常的复杂,可以用来开发更为高级的程序。老师在具体的算法讲解中可以引导学生去进行源代码的剖析,实现与封装接口的设计,为实现底层图形的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的环节也就是最近来可好的实践环节,因为游戏引擎本身就属于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而学生也只有把理论融入到实践中,才能更好的去理解和掌握,也才能将游戏引擎技术与基础知识相结合,并达到进一步的升华。而具体的实践环节不但包括最基础的实践,要针对游戏引擎的各个模块去进行设计和理解,让学生能够通过核心代码去实现各种具体的渲染效果。而且还必须要进行实训项目的实践,只有进行了真正的实训,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因此,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老师必须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让他们从项目的调研及开发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能够运用他们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也只有通过这样一个自主开发、自主探究的过程总结与分析之后,更能让学生更进一步的加深对游戏引擎设计的认识,达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质的飞跃。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游戏引擎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是一门内容广泛、实践性强的课程,要想让学生们学到真正的专业技能,就必须要在加强专业教学的同时,将实践性环节渗透其中,并能跟随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综合性高端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嘉,文武,李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中技术与艺术的融合[J].计算机教育,2016,(12):103-105.

[2]蔡彪,吴静,柳丽召.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J].计算机教育,2016,(07):78-81.

[3]刘罡,林姗,陈颉,肖亮.本科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14):9-12.

[4]魏宁.面向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游戏引擎技术”课程建设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3):105-106.

数字媒体论文第3篇

当今时代是一个数字化时代,数字电视、互联网和手机等全系媒体形式的出现,代表着全新数字媒体语境的出现,数字媒体语境的出现给当代视觉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其正在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冲击着视觉艺术的发展。数字媒体语境下视觉艺术,实现了跨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也解除了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障碍传播模式,视觉艺术发展到了数字媒体语境时代,已经突破了传统艺术所面临的各种禁忌与束缚,真正体现出了数字时代艺术创作的艺术与创新特征。现代艺术的传播很多都是建立在高新数字媒体的基础上,视觉艺术也不例外。数字化媒体语境下,未来视觉艺术将主要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互联网等交互式传播作为主要载体与形式进行传播。

二、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视觉艺术创新与改革的出发点转变到以人类的视觉本能需求和视觉欲望上来。事实上来说,视觉艺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的审美认知方式,新媒体环境下,视觉艺术被赋予了娱乐性、商业性、复制性等等特征,现代视觉艺术发展正在使得传统的审美理念发生着扭曲,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视觉艺术概念,视觉艺术正经历着改革和创新。数字媒体语境下视觉艺术想要实现创新,就必须改变视觉艺术的创造思维和表达方式,用新的形式给人强烈的震撼和视觉冲击力,以此满足人们对现代视觉艺术的追求。数字媒体语境下创新视觉艺术,首先,应该把传统的视觉艺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有选择性地融入现代化概念,改变其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使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角度。数字媒体语境为视觉创新提供了可靠的传播工具。数字媒体语境下创新可以考虑加入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从图像艺术创造发展到视觉3D艺术世界,给人们带来直观和多维的视觉体验。另一方面,加强对计算机的利用,通过计算机来创造思维艺术,让人们感受一种虚拟的数字化艺术冲击,并且通过对计算机的利用能够实现构建起一种互动的艺术。例如,建立起一个视觉艺术传播的网站,人们可以将自己的创造上传到网站上分享给人们,不仅实现了视觉艺术广泛传播,更促进了国内视觉艺术的发展。

三、结论

数字媒体论文第4篇

1.经过我的一些阶段性研究调查总结,目前高校平面设计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

(1)平面设计学科及专业定位不明确。我国现有超过千所高校开设平面设计教育专业,教学规模急剧扩张的同时造成培养目标不明、观念陈旧、学科定位不清、教学不规范、教育方法陈旧、课程体系和内容不完善等。

(2)大多数高校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与外界接触的机会甚少,缺乏实践动手能力。

(3)学生对时代的发展、对新媒体影响设计的程度了解不够,学生只是顺理成章地完成教学需要的基本课程,没能在思维能力上有自主创新意识。

(4)数字媒体设计范围日趋增大,时代对平面设计教育体系提出更高要求,各类设计学科的交叉化成为现代平面设计的重要趋势。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大众化、全球化以及日趋成熟的市场经济对平面设计及其教育体系带来的革命性冲击。教育需要面向未来、面对商业化,需要与实践相结合,因此我国平面设计教育体系在时代趋势下如何充分运用新科技、新思想、新设计、新科技的变化进行创新,新型平面设计素质教育改革已刻不容缓。

2.对数字媒体技术下平面设计教育改革的探索

首先,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平面设计创新教育的前提。平面设计教育最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树立起现代平面设计新观念,在设计的多维化的实践过程中,展开无限遐想进而达到确切传达沟通信息的目的。因而高校平面设计教育体系应该以实施跨媒介创新教育为前提,转变学生的传统、刻板设计观念,形成运用新信息技术的习惯。其次,要归纳平面设计教育科目并创建出新体系。在教育教学理念上,应将数字媒体领域、计算机技术、平面设计三者相结合,培养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以面向需求及开放式办学为理念,大胆探索新的办学机制、教学模式并与实践相结合。提倡重视平面设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同时努力把中国文化和新媒体设计相结合,注入崭新的设计文化理念,使平面设计基础教学呈现生机勃勃的信息时代特色,多层次的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新媒介思维的平面设计技术人才。再次,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寻求跨媒介教育融合,努力提升“创意”这一设计的灵魂元素,以文化创意实现价值再造。促进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相结合,产生I+I>2的效果。所以,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要以数字媒体人才培养为中心,着重突出计算机技术与艺术跨学科能力培养,把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计算机技术与平面设计结合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作为目标。

二、结语

数字媒体论文第5篇

数字媒体技术的核心在于“以科技为媒,以文化为体”,这项新兴技术不仅要求其参与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使用技能,更要求其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品质,不仅要熟悉软硬件的应用和开发平台的使用,更要对于媒体艺术本身的内涵有深刻认识。在数字媒体技术爆炸式发展的今天,作为21世纪知识经济核心的数字媒体产业承载着高科技与人类智慧创意融合的新兴文化内核,已涵盖在线教育、电玩娱乐、通信服务、广播广告等多个领域。在我国,数字媒体技术还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期,很多方面有待规范,但市场潜力巨大。在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时,传统行业举步维艰,而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却逆势而上,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2008年,我国数字媒体产业产值达9,000亿人民币,2010年更是达到15,000亿,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在这种突飞猛进的态势之下,数字媒体技术如要有更大的发展,必须突破现有的瓶颈——渠道和网络。不仅要在互联网状态下保持不断地深化延展,更要融入电信服务商和电视媒体。

2电视媒体中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未来的媒体传播将要依赖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依托于互联网网速的提高,网络访问速度的提高更是决定于三网融合的拟合度和兼容性。从目前来看,我国三网融合还处在探索阶段,技术壁垒已经不是决定性的问题,政策导向和推动将是今后发展的动力,这也将是三网融合技术的起始点。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即终端、内容、交互应用将进一步改变三网融合的格局,最终演化为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融合。

2.1增强现实技术在电视媒体中的应用

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跨界于虚拟与现实世界,将两个世界的信息一体化的新技术。其通过技术手段模拟仿真后,将虚拟的信息放置在现实,实现了一种超现实的感官。未来媒体发展的两个趋势是信息平台一体化和虚拟现实视界融合。而作为传统电视媒体要想跟上时代的节奏,不能只通过政策来防止终端的流失,而应通过改革来应对被互联网蚕食的市场份额。现如今,网络机顶盒风靡全国,它不仅拥有传统电视所具有的内容,更是实现了网络资源和交互式功能的集成。因此,很多的广电用户转而变相投奔了互联网资源。而作为电视媒体也正在积极发展高清机顶盒业务,这一技术既丰富了传播内容,也提高了画面质量。从电视内容上看,视觉增强技术有利于提高节目制作质量,在直播一些重大体育赛事时,可以通过视觉增强技术,实现多空间、多内容的交互叠加,以提高画面的丰富性和趣味性。由此不仅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回归电视媒体,同时对于电视广告的推广也具有重要意义。

2.2建立以需求为生产驱动的电视媒体系统

建立一个全方位交互式的电视媒体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它需要现有的电视网络突破地域和政策上的限制,更大程度的满足人们的差异化需求。以需求带动节目的制作和播出,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快捷、完备的新闻资讯,还可以为用户提供权威的指导。但这对于电视媒体来讲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以用户为中心的节目制作,其中必要的审查和监督机制的建立是系统的核心内容。只有在内容上得到保证,为用户过滤掉垃圾内容,才能保障用户享受到最方便、最周到的服务,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味。

2.3电视媒体传播载体的发展

从最初的单向电视节目的传播,到现如今交互式高清节目的出现,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改变人类思维方式的同时,也成为人类不断突破想象力极限的原动力。最初人们获得信息只能依靠电视和广播,而后就发展成为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甚至是可穿戴设备。可以说这些终端设备的不断演变和发展,推动了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也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试想,若干年后,当你需要获得第一手的信息资讯时,可能带上眼镜,电视媒体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同时将触觉、嗅觉等不同的感官信息集合到智能可穿戴设备上,这将彻底颠覆原有的呈现模式。简言之,电视媒体下的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将使媒体内容和传播途径发生巨大改变,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与人们的生活也将更加紧密。

3电视媒体需要改进的问题

3.1需借鉴数字媒体的尖端技术

如借鉴数字媒体的服务与互动元素,改变以往的制作播出模式,增加互动点播模式,从终端点播的数据中分析其规律和偏好,将对今后节目制作的方法和广告的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还应通过各种网络平台、移动终端平台,增加观众互动环节,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3.2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水平和行业洞察力

这就要求电视从业人员无论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还是节目的采编和采访渠道的手段等方面都应该有所提高。以热点话题的敏感性为切入点,不断延伸节目主题的深度和宽度,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揣摩其心理好奇点,进行内容最大限度的延展,增加观众的粘性。

3.3建立健全、完善的数字媒体与电视媒体的相关政策制度

随着数字媒体爆炸似发展,应尽快建立业内标准,这样既可以保证媒体发展的脚步,又可以保证其在一个合理合法的环境中公平竞争。

4结语

数字媒体论文第6篇

数字媒体使受众信息的接受变被动为主动

在传统图书馆的大众传播中信息呈线性结构,信息传播活动是由图书馆员执行信息的译码、释码和编码。图书馆员作为信息的收集者和传播者决定了馆藏文献的质量,而受众只能被动地从定型化的信息中选择,限制了其对信息选择的自由。而数字媒体则不受三维空间的限制,构建的是无缝式电子信息传递环境。它可以通过一组多维指针采用超媒体方式来进一步引申或解释,整个信息结构尤如一个复杂的分子模型。它具有互动的功能,传播者可以预先定义模型的连接,受众在“拉”信息的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过滤、筛选出个性化的信息。数字媒体使受众从以往被动接受图书馆的信息开始转向主动参与图书馆的信息传播,主动反馈信息消费的意见和建议,主动参与图书馆的内容建设,受众开始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意见领袖。

数字媒体是个性化的双向交流

计算机和网络具有交互性、实时性,它可以使信息传播和接收之间进行实时的通信和交换,这种实时的互动和交换功能使大众传播模式中的反馈信道变得畅通,同时计算机也使信源和信宿的角色可以随时改变,图书馆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受众也可以成为信息的者。数字化传播中点对点和点对面传播模式的共存,一方面使大众传播的覆盖面扩大,受众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选择网上的任何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大众传播的覆盖面缩小,针对特定的小范围受众群体传播信息(窄播)。如全文数据库进行的学术传播就是点到面的传播,而窄播的延伸就是个性化传播,多对一甚至是一对一的传播。如图书馆针对个人需求设置的“mylibrary”,针对群体设置的“重点学科导航库”,就是根据受众的信息个性化需求进行的个性定制,传播个性化的信息。这种趋于个性化的信息双向交流加深了人们的参与感。计算机对人来说,已成为人类信息传播不可缺少的工具。

数字媒体使传播效果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数字媒体系统是把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在一起的一个整体,它通过计算机对多种媒体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和传播。根据系统论的理论,整体决不等于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多种媒体的综合可以改善信息传播效果,优化人机界面,把人们的各种感官有机地组合以获取有效信息,从而吸引人的注意力,使传播的信息更易于被接受和理解,从而达到更为理想的传播效果。

数字媒体推动现代技术与图书馆学的融合

技术的发展是技术应用的基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不再是纯技术的需要,尤其是数字媒体具有的图、文、声、像并茂的立体表现特点,使它能更有效、更直接地传播丰富的信息。在信息技术与图书馆信息传播之间架起了桥梁。掌握和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成为当代图书馆信息传播的基础。

数字媒体对图书馆信息传播活动的影响

1数字媒体扩大了图书馆信息传播活动的视野

“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资源配置问题,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是价格发现。价格发现机制和国际市场接了轨,意味着企业的运作方式、运作水平、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当代图书馆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在采集、引进、开发数字资源过程中,通过内容与资本的运作在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服务理念及技术手段等方面开始与国际接轨,具有了全球的视野。

2数字媒体向受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量

数字媒体使多个数据库能在同一界面检索,并提供多种检索功能,提供参考引文与全文的无缝链接。且源信息丰富,具有一定的信息广度、深度及使用、操作上的便捷和互动性,它符合当今受众信息消费轻松化的需求特征。此外,数字媒体在当代图书馆的运用,也向不同受众尤其是远程用户、文盲等受众提供了平等获取知识的机会。

3数字媒体促进了现代技术在图书馆的运用和发展

技术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而变革本身又具有破坏性和颠覆性。但技术是图书馆在动态环境中得以生存的依赖力量。数字技术带来的数字媒体已在改变当代图书馆的建设理念。图书馆不再仅仅是收集文献,提供一些计算机及其辅助设备和服务,而是所有这些的综合,即从文献的拥有转向资源的获取和提供。图书馆开始从“信息包裹”(informationpackaged)、多媒体工具包、在线数据库、CDROM、DVDs等各种数字媒介中挑选适合馆藏的资源,通过开放性的网络媒介向受众提供信息的“开放存取”(openaccess)。技术改变了图书馆的本质,不同的外部和内部因素在图书馆的发展中相互作用,共同推进图书馆信息传播活动的发展。

4数字媒体提高了当代图书馆在受众中的影响力

据美国Pittsburgh大学数字资源的使用统计显示,教师在办公室、实验室和家庭等地方阅读图书馆的文献中,有80%来自电子期刊,通过网络远程阅读电子期刊平均每人每年可以节省时间约20小时。

此外,在许多大学图书馆,电子文献的阅读量占了馆藏的大多数。如在Pittsburgh大学,2003年共有2500位教职工,30100位学生,当年该校图书馆的馆藏借阅量是1300万篇(其中电子馆藏浏览量是93万篇),而当年出版商和书商得出的该馆电子馆藏的使用统计总数是132万篇,比图书馆统计的电子馆藏浏览量高出了42%。而在Drexel大学其电子资源实际浏览次数则要比图书馆统计的量高1/3左右。不管是图书馆员从流通统计功能得出的数据还是数据商从网络数据库实际“点击(hits)”频率统计得出的数据,都说明了电子馆藏受用户欢迎是实实在在的:使用量在增加,访问图书馆的信息用户在增加,馆藏利用率在提高。

图书馆通过数字资源使用的推广,可以发挥学术资源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影响民众求知的欲望,促进当代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5数字媒体加剧了图书馆受众的知识分化

受众知识拥有贫富差距的扩大,即个人和团体能搜集、接收电子信息和使用交流工具的不平等,形成了一种“数字不平等”现象。一部分能使用计算机,掌握信息获取方法,具有上网条件的受众充分享受着网络带来的资源优势,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知识储藏量;而另一部分不具备上网条件或不会使用计算机信息检索技术的受众只能上图书馆查阅纸版文献或请馆员代查。从而导致掌握资源优势的群体拥有的知识量越来越多,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扩大了图书馆受众群体间的知识鸿沟。

6数字媒体促使当代图书馆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

数字媒体带来的数字理念使当代图书馆学与其它学科间的关系日益呈跨学科交叉发展的趋势。如与计算机科学、信息论、系统论、经济学、法学、大众传播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不断交叉融合,从简单的学术思想的交换、技术的引入到学术观点、方法、术语等的交流。数字技术在推动当代图书馆学发展的同时,也促使其成为科学体系中的一个新的综合性知识分支。

7数字媒体使当代图书馆信息传播模式具有双向互动性

数字媒体使当代图书馆信息传播载体多元化,信息传播渠道丰富,信息传播模式呈双向互动性。数字媒体适应当代图书馆受众信息需求多样化、受众市场细分化的发展趋势,信息的传播也更为自由。其的信息可以通过多种传播平台进行传播,而受众也可以通过多种数字化终端进行接收、反馈。这种个性化的信息内容生产、流通、反馈活动使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传播渠道的管理和控制,受众作为终端客户的研究及如何整合信息、针对特定受众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内容生产和推送服务成为当代图书馆工作的重心。

8数字媒体使当代图书馆的信息传播呈全球化

数字媒体削弱了信息传播地域性的限制,使受众的信息获取和消费全球同步。如期刊、图书采用数字出版技术,通过网络,使全球的受众可以异地、同步、实时阅读同一出版物,消除了地域、时间带来的学术传播的滞后性、不平等性。全世界的公民,只要是图书馆的受众,都可以在同一时间、平等享用同一信息。

9数字媒体颠覆了图书馆传统的服务理念和运作流程

图书馆的功能不再以文献的收藏为主,而以信息、知识的获取为主;服务不再是被动地出借,而是提供个性化的按需索取式服务;馆藏不再仅仅是物理馆藏,还有数字化的虚拟馆藏;读者范围扩大,能提供远程借阅服务。互联网使图书馆的信息保存、获取和大众传播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10数字媒体促使图书馆业推动出版业的发展

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因其具有的大容量、便捷性、即时性、平等使用权等特性而深受读者的喜爱。需求推动了技术的创新,技术又促进了需求的发展。数字媒体宽广的发展前途和丰厚的利润使越来越多的出版商、数据库商开始将目光聚焦这一新产业。出版数字化给传统图书馆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按需出版”和“异地按需印刷”(POD,PrintOnDemand)体系,使图书馆能够按需补缺馆藏,按需订购不同版本(独特字体、开本、封面、装订方式等)的图书。在丰富、完善馆藏同时,也推动了个性化服务的发展。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丰富、个性化服务的发展与数字出版形成了强劲的互动。

11数字媒体颠覆了图书馆员资源收集的核心地位

数字技术改变了图书馆的技术基础和信息传递方式,图书馆员不再是馆藏文献资源获取的惟一“把关人”。网络传播方式及其对信息服务模式的影响,使数字资源购买具有独特的模式:试用使用统计报告分析性价比购买。数据资源的传播效果决定了数字资源采集的“守门人”和“意见领袖”是信息消费者———图书馆的信息受众。3.12数字媒体对图书馆信息传播活动的负面影响数字媒体在对图书馆及其受众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出现新的问题。如信息传播渠道泛滥,图书馆应如何整合;面对信息超载如何进行信息的深度挖掘、组织和推送;如何运用数字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共享水平;如何应对数字资源的价格垄断,内容垄断等。此外,数字资源的使用与知识产权的保护;图书馆、受众的隐私权在数字环境下的保护;馆际间的国内、国际合作等都需关注。

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整合

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通过整合彼此的优势,提升各自的质量和竞争力,从而在融合中共同发展。主要表现在:①传统媒体数字化。利用数字技术,报纸、期刊、图书等通过网络文本,融合网络传播的海量、即时和互动性。在传播信息的同时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如目前国内的书生之家、重庆维普、清华同方等中文数据库系统的运用。②数字媒体融合传统媒体的优势,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传统媒体的变形与延伸。数字媒体借鉴传统媒体的运行机制,借助传统媒体对信息采集、保存、等较为完整的规范和手段,拉近数字媒体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如网络吸收了广播声音传播的模式,电视图像传输的方式,突出了网络的交互性特征,使其更加真实、可感、可靠。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整合,使二者能够各取所需,取长补短,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有力地克服了传统媒体出版周期长,信息更新慢的缺点。同时,它通过提高信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降低信息采集的成本,提高自身的权威和地位,又吸引了更多的受众。但二者在整合的同时也保持了自身的特性,如在信息内容和传播形式上都在融合的同时更趋个性化、专业化和专门化。

数字媒体论文第7篇

[关键词]数字新媒体数字新媒体产业链数字内容产业跨媒体出版

一、数字新媒体的概念及特征

“如今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网等传播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移动电视、数字电视等都是数字新媒体的表现形态,从信息传播角度看,它具有多媒体化、集成性、交互性、超链接性的特点。

二、数字新媒体产业链

数字新媒体产业链的组成包括内容提供商、软件及技术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平台提供商和终端提供商。

内容提供商指内容的制作者和提供者,数字新媒体的内容提供商主要源于四个方面:拥有传统内容资源优势的专业内容提供商;提供通道的电信运营商和移动运营商;实力强大的门户网站;新媒体受众。

软件技术提供商是在整个产业链运作中服务、资费、管理等环节的软件提供者和技术提供者。网络运营商拥有骨干和核心网络资源,通过建立虚拟网络来进行运营服务,为平台提供商提供网络支持,包括无线网络运营商、固网运营商、数字广播网络运营商等。平台提供商提供内容呈现平台,为网络交易、分享等服务提供空间、技术支持、服务支持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网络运营者。终端提供商指提供数字终端工具的厂商。

在数字新媒体产业链中处于内容提供商位置的传统出版社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做好做强自己的本分。虽然同时作为网络运营商的电信和移动运营商也介入内容提供商的行列并且在与传统内容提供商的合作中显示出极大的强势,但与在这个领域努力多年的出版社而言么无论是作者资源还是编辑经验,都会相形见绌。

数字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的迅猛发展,催生和推动了数字新媒体内容产业的崛起与发展数字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为内容传送提供更多渠道的同时,也对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质和量上的要求。传统形式的内容形态不能简移到数字新媒体的内容形态上,需要针对不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的形态特征设计相应的内容创意和制作流程。

因此,数字新媒体环境下的内容产业应该是“依托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与各类信息产品行销渠道,向用户提供数字化的图像、字符、影像、语音等信息产品与服务的新兴产业类型,它包括软件、信息化教育、动画、媒体出版、数字音像、数字电视节目、电子游戏等产品与服务等,是智力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

三、数字复合工程的开启将拉动传统出版产业的升级

复合出版,又称跨媒体复合出版,是指对内容文本经过一次编辑、加工、标记之后,既可以以图书、杂志、报纸等形态出版,又可以以游戏、卡通、动漫等方式呈现,一次加工,多次使用。复合出版是未来出版的重要形式。

2008年7月16日,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挂牌成立。作为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建设的第一个数字出版基地,该工程的顺利实施必将促进传统出版发行业的产业升级,促进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壮大,进而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进步与变革。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在实现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将大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将推动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数字复合出版将为内容产业注入丰富的高质量出版内容资源,实现内容的深度开发和多维应用,同时,数字复合还将为创意产业提供多样化的表现平台。传统出版产业经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改造后,将实现数字化转型,从而将出版生产力和产业化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四、传统出版社应加强数字出版意识

首先,要对数字出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数字出版在数字新媒体浪潮中更应称为数字内容管理或数字内容产业”。对于出版单位这种具有内容生产特点的企业来说,并不是单纯生产某一介质的产品,而是生产“内容”。数字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对于作为文化产业的出版业并不是毁灭性的冲击。相反,由于数字新媒体产业链的逐渐清晰,专业化分工更加细化的基础上,传统出版商将更加趋于其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数字出版对于传统出版商就是要做好选题的原创性开发、内容的数字化管理,为数字新媒体产业链提供可供多种媒体传播的内容。“在数字出版的时代,谁拥有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容,谁就有了话语权”。各出版社在结合特色定位的同时,要进行立体开发,掌握内容资源的主导权,加强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控制地位。

其次,要做好数字内容管理。数字内容管理对出版单位而言,意味着对产品内容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加工和生产。今后的出版,出版单位将演变为内容提供商(ContentProviders),进行复合出版,对内容一次加工完成,以不同媒体形式出版。内容管理的目的是把非结构化的信息,制作成图书、报刊、光盘、网页等产品,供用户以各种媒体形式进行阅读、检索、查询、分析和共享。当出版单位采用了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管理系统以后,传统的编、印、发环节将被改变,这就是所谓的“流程再造”。出版单位可以通过流程再造,打通产业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媒体出版。

最后,要加强出版产业的纵向和横向合作。出版产业的纵向合作是指各个出版单位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内容资源的集合。数字新媒体时代,内容的同质化现象也难以避免。为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同行的恶意竞争,各个出版单位应时刻关注业内风向,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选题开发,切忌不切实际的跟风。数字内容产业的一个特点就是内容的集成性,越是拥有海量内容资源的出版社,在市场竞争中越有优势。在纵向合作上就表现为出版社之间的重组、并购。出版产业的横向合作是指在数字新媒体产业链中拥有独自核心竞争力的各个产业环节之间的合作,包括出版企业与软件开发商、网络运营商、平台运营商、终端运营商之间的项目合作,也包括与这些企业之间的重组、并购,形成大型的传媒集团。

参考文献:

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曹胜玫.当前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相关问题及思考.编辑之友,2009.

数字内容管理与出版流程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