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社交礼仪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16 16:29:18
社交礼仪论文

社交礼仪论文第1篇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示尊重对方的过程和手段。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 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外交往日趋频繁。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在具体礼仪上有了很多截然不同的的地方,因此我们必须慎重对待礼仪,并严格要求自已。第一个要求就是要自尊为本,要强调自尊自爱。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不讲自尊,就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第二个要求就是尊重自己的职业。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真正被人家尊重的人,是有实力的人,是学有所长的人,是专业方面有本事的人。所以要爱岗敬业,这样的人才会赢得尊重。第三个方面要尊重自己的单位。我们的国家、民族和公司,那在国际交往中,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维护它的尊严和形象,要尊重交往的对象,不仅要自尊,而且要对交往对象表示尊重,涉及到我们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要尊重,要全方位的尊重,不能失礼于人,尊重为本。

礼仪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礼节文明规范,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 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伴随着经济发展,中国正在各个方面赶超西方国家,包括文化领域等。那么礼仪的学习便显得格外重要。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有“礼仪之邦”之美誉,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随着时代的进步,人际交往的日趋频繁和密切,作为交往剂的礼仪也越加显得重要。在走向全面小康的当今社会中,崇尚礼仪是社会对其成员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成员的精神要求。注重礼仪,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提倡社会注意精神文明的今天,讲文明,讲礼仪,讲礼貌,是每一位公民必须具体的社会公德。

社交礼仪论文第2篇

1.1研究对象

长春市5所大学的部分学生:吉林大学400名学生、东北师范大学400名学生、长春大学400名学生、吉林建筑大学400名学生、长春师范大学400名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阅读有关大学生社交礼仪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

1.2.2问卷调查法

对长春市5所大学的2000名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发放2000份问卷,收回1800份问卷,作废200份,问卷有效率合格。

1.2.3数理分析法

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相关的结果。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对社交礼仪的了解程度

根据统计的结果看出,从说不清楚到不知道社交礼仪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80%,只有10%的学生能够说清楚什么是社交礼仪,而10%的学生只能大概地说出一些有关社交礼仪的事例。这就说明,现代大学生对于社交礼仪知识的了解是极其粗浅的。

2.1.1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高考分数决定前途已成为众多学生家长们的一个共识,人们在“高分数———好大学———好工作”这样的怪圈中对学生教育和培养的认识出现了偏差。“教育”的根本在“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了首位。人们在看中高分数的同时忽视了对孩子的品行教育,所以,“修身”变为“修分”,“人将社交礼仪为先”变为“人将分数为先”。改变这种有失偏颇的教育行为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2.1.2本科教育中缺少社交礼仪教育

在当今的社会的转型期,大学生作为高学历人群,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社交礼仪品行必将是他们急待祢补的课程。

2.1.3生活环境的不良影响

在当今社会中,无限制地追求经济效益使一些人唯利是图,有了钱就有了一切的观念严重地扭曲了这些人的伦理、道德、品行。社交礼仪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多方面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举止。社交礼仪是人际交往的灵魂,交往的内涵如果缺少了社交礼仪的保障,必然会影响人际交往质量和人际交往的认同性。因此,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未来的职业行为中、在履行自己的人生规划中必须要重视自身修养,不断提升提高自己的高尚品格和良好修养。

2.2大学生对掌握社交礼仪知识必要性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有必要掌握社交礼仪知识的学生占调查学生的40%,而60%的学生对于掌握社交礼仪知识持无所谓的态度。对于这部分高学历人群有这样的认识是一种可悲的现象,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交礼仪教育。

2.2.1掌握社交礼仪知识是现代社会的需要

人生活在社会上就避免不了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往,不参与社会交往的人是不存在的。我们有必要了解和掌握社会交往的规则和方法,掌握交际技巧和交往艺术,进而达到参与社会交往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际交往艺术和交往技巧正在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交往理念和交往行为,人们的交往范围已逐步从狭义的人际交往拓展为广义的公众交往。

2.2.2掌握社交礼仪知识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

古人云:既学孔孟之书,必达周公之礼。将知书达理作为评价一个人优劣的标准。当今社会中知书不达礼者大有人在,知识水准与道德水准出现严重的偏差。目前,高校依然存在着让人尴尬的现象:个别学生虽然学生受到了高等教育,但其行为却连最基本道德水准也不能达到,这是社交礼仪教育的严重缺失所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国际社会接轨的逐渐深入,在开放的社会新秩序中,每个人都在与他人的频繁交往和沟通中谋求自身的有效发展,争取事业的成功,因此,具备丰富的交往社交礼仪知识和能力必然成为新秩序中所必备的素质之一。交往成功的关键环节就在于社交礼仪,社交礼仪是交往细节,代表着一个人的行为规范度,准确地反映出人们的文明程度。社交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手段,我们无论从事什么性质的活动都离不开社交礼仪。

2.2.3掌握社交礼仪知识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

大学生只有正确处理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尊重,也只有在人际交往中真正做到了用真心去尊重他人,才能获得友谊和友情,进而,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这是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需要。社交礼仪教育的宗旨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的道德规范,提高人们的公德意识,养成文明习惯,形成文明的社会风气,使全社会高度和谐。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社交礼仪教育是建构和谐社会的需要。大学生掌握了基本社交礼仪规范、交往艺术与技巧,才能快速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社会就是有序的社会,有序的社会才称得上文明的社会,文明的社会才称得上是进步的社会。

2.3大学生了解社交礼仪知识的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0%大学生对于社交礼仪知识的了解是来自学校的社交礼仪教育,而其他渠道则高达80%,可以看出学校的社交礼仪教育明显不足。所以,有必要加大学社交礼仪教育的力度,完善社交礼仪教育的课程,增加社交礼仪教育的学时,配备完善的社交礼仪教育训练场所,建设社交礼仪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参与社交礼仪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2.3.1把社交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在课堂上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交礼仪教育,通过实践教学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交礼仪训练,把社交礼仪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社交礼仪知识讲授和社交礼仪训练,使大学生塑造了良好的外部形象。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社交礼仪教育仍是一片空白,多数思想教育工作者对社交礼仪知识存在严重的缺失,对社交礼仪教育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个别教师甚至仍然认为,社交礼仪教育可有可无,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就是优秀的学生。一些学生则认为,那些专业课、基础课都让自己感到力不从心了,还哪有心思去学习无关紧要的社交礼仪。所以,加强社交礼仪教育首先必须解决人们对于社交礼仪的深层理解,解决大学生对于社交礼仪重要性的理解,把社交礼仪教育引入课堂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2.3.2营造良好的校园社交礼仪氛围

利用多彩的业余生活,开展丰富的校园社交礼仪活动,利用教学楼、宿舍、食堂等张贴具有教育意义的社交礼仪文化宣传标语,举办社交礼仪常识的讲座、演讲、研讨会,营造良好的校园社交礼仪氛围。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去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社交礼仪活动,使社交礼仪行为成为校园时尚,懂社交礼仪可敬,失社交礼仪可耻。学校相关的管理部门,要不断总结社交礼仪交往经验,展示社交礼仪实践的成就。努力宣传大学生的各种活动的社交礼仪风范,推动学校的文明建设,把学校建设成社交礼仪之校、文明之校、文化之校,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出有道德、有社交礼仪、有修养、有文化、有才学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大学生对于社交礼仪知识的掌握是极度贫乏的,这种现象可以折射出社交礼仪教育的严重缺失,表现在不会说话、不会吃饭、不会走路、不懂交往方法等方面;大学生对于掌握社交礼仪知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无所谓、可有可无,甚至有嘲笑具有社交礼仪行为的人的现象,对于交往行为的美丑取向不准确;大学生获得社交礼仪知识的途径缺乏规范的教育渠道,多数学校没有社交礼仪课程的合理设置。

3.2建议

社交礼仪论文第3篇

社交礼仪论文

生活中,社交礼仪已经成为我们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掌握良好的社交礼仪知识是我们走向成功必要的铺路石。

先来谈谈个人礼仪吧。

一、修饰与衣着

修饰是指女士穿戴不要太华丽了,太耀眼了,如果这样去面试,我想机会就已经了了无几了。因为你是来工作的,要庄重,不要给人一种浮的感觉。我觉得不化妆也不太好,最起码要化些淡妆,这也是对别人尊重的一种做法。想想看打扮的整整洁洁是不是让别人看上去很舒服呀!你想如果一个老农民和一个西装革履的人,找你谈判,你是不是要选择那个西装革履的人呀!

当面试时,有的人说:"面试时,不就是到那天从里到外都换上新衣服,穿的整整齐齐的,然后到发廊整理一下头型吗?"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一、会让人一看就知道你提前准备了,有的时候连刚打上去的发胶还在头上呢,一看就知道你是刚从发廊里出来的。二、由于刚穿上新衣服,一切都是新的,你会有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所以你最好要提前一、两天就穿上,适应一下。也就是面试前要提前一、两天做好准备。

面试时要多带几份简历,因为你交到面试官那的已经订成厚厚的一打了。他要看你的简历还要翻找一下才能找到,这时你就要拿出你已提前多准备的简历给他,他会觉得的很舒服的。当面试完后要给面试官写感谢信,虽然现在有许多人一般都不写,但这是礼仪,我还是希望大家写,你想别人都不写,你写了是不是会引起注意呀。在面试或会议时要带上比较精致皮面的笔记本,还有好的笔,不要随便找一个本或笔。

面试时要提前半小时去,先与他们的总台人熟悉一下,总台是个很关键的人物,多打听一下有关将要面试你的上级的消息。如称呼等。有一次一位王女士,接了一个电话说:你好,我是xx公司的王浩,请你明天九点到我们公司来接授面试。第二天,他八点半就到了,和总台服务员聊了一会,服务员打了一个电话,说"王总,王小姐到了",这时她才知道,原来给她打电话的就是王总呀!在这之前她还把这个人当成小人物呢?因为一般打电话通知的都是小人物或员工做的事。所以她进去面试时,说了你好!王总。你想想假如她说,你好,王浩!王总会怎么个想法,"王总"叫了几年了,都已经叫习惯了,突然叫他王浩,他能够习惯吗?

二、自我介绍。

应筹式:在不太重要的场合。如在火车上等场合只要说出叫什么名字就可以了,不必报上职务等。

工作式:你好,我是xx公司的xx经理。

交流式:你好,我是xx,请多多关照,或送上名片。比较随便。

礼仪式:如:开学仪式,升旗仪式等等。比较庄严。

三、眼神

时间:与别人谈话30分钟时,如果只有10分钟以内对方是看着你的,说明他在轻视你。如果10分钟至20分钟之间,说明他对你是友好的。20分钟至30分钟说明两种情况:一、重视。二、敌视。也就是与别人谈话时眼睛要注视谈话时间的2/3。

部位:额头上,属于公务型注视。不太重要的事情和时间也不太长的情况下。

眼睛上,属于关注型注视。

睛睛至唇部,属于社交型注视。

眼睛到胸部,属于亲密型注视。

角度:平视,表示平等。斜视,表示失礼。

俯视:从上往下看,轻视别人。

四、面容

有的时候皱眼眉,表示不奈。撅着嘴表示生气。"噢"?表示惊呀!

五、笑容

要学会微笑。微笑很重要,谁喜欢天天面对着冷冰冰一点笑容的人呀。像储蓄所、银行的职员,当你去取钱时,他们是不是很冷冰冰的,一点笑容也没有。像别人欠他们什么似的,感觉不太好吧,其实那是他们的职业病,已经习惯了。下面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以前有一家公司让他们的员工去拿一份重要的材料,结果去的都被骂了回来。老板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小李,小李很愁呀!但这份材料不拿还不行,结果还是去了。到那时,只见那位科长还在破口大骂呢?这时小李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微笑、微笑还是微笑,嘴里说着:"噢?这样呀?是吗?",只是点着头微笑着。后来,那个吴科长骂了一阵子的时候,小李说:"吴科长,你很会善于表达你内心里的愤怒呀!"。后来,吴科长看了看小李说:"嗯!这小伙子不错!我也不为难你了,你就拿回去吧!",就这样别人没有拿到的,他却拿到了。

六、需要避免的身体语言。

当与别人谈话时不要双手交叉,身体晃动,一会倾向左边,一会倾向右边,或是摸摸头发、耳朵、鼻子给人以你不耐烦的感觉。一边说话一边在玩笔,有的人特别喜欢转笔,好像在炫耀,你看我转的多酷呀!也不要拿那个笔来回的按。虽然与同辈之间还算说的过去吧,但是跟长辈谈话时这样做是很不礼貌的。

下面我们来说说拜访的基本礼仪

中华民族大都热情好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来客,不管是预约好的,还首先是拜访做客的基本礼仪。

社交礼仪论文第4篇

关键词:美国;实用主义;社交礼仪文化;和谐社会

社会交往方式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社交礼仪,是观察和研究社会行为文化及其价值观的特殊窗口。社交礼仪文化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支脉,深刻地反映着该社会的集体文化性格,直观地体现着该社会的文化精神。

美国建国迄今200多年,从一个殖民村落发展为世界资本主义的中心,成为当今世界上国力最强的国家。在向现代化强国迈进的道路上,美国的社交礼仪文化及其价值观,构成美国强大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社交礼仪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它是基督教清教精神传统与本国实用主义哲学的有机结合,是有别于欧洲礼仪文化传统、积极结合自身现实与实践创新发展而形成的新的文化现象,具有自由民主的传统、平等宽容的内容、积极进取的精神、诚信率真的特点和简捷实用的功效。这一独具特色的软实力,为美国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强大的自信心、凝聚力和创造力。

基督教诞生后,曾经在中世纪欧洲处于“万流归宗”的地位,支配着西方人的社会心理、思维方式、价值判断等精神生活的一切方面。基督教的教义、宗教礼仪渗透在社会生活之中,基督教的节日成为大众节日,基督教的禁忌成为社会禁忌,基督教的礼仪成为世俗礼仪,使得几乎整个西方社会的礼仪文化、社会习俗和交往方式深深地打上了基督教的烙印。16世纪初的宗教改革运动,导致基督教分裂和新教的诞生。新教又称清教,它汲取欧洲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果,用符合人类世俗生活和欧洲社会发展现实的尺度重新理解并阐述基督教精神,从教义、礼仪形式等的方方面面,向正统、僵化、禁锢的罗马教廷发起挑战。同天主教的等级森严、思想专制、奢侈浮华、仪式繁琐等不同,新教崇尚自由简约,主张善功无用,反对繁缛礼仪。新教领袖加尔文认为:“个人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动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世俗的职业与个人的奋斗便具有了神圣的意义,它成为上帝旨意的体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也就在于表达对上帝的爱,彰显上帝的荣耀。”“财富的积累不是罪恶,而是蒙受神恩的标志,只要人们不是挥霍浪费,而是过一种勤俭的、有节制的合理化生活,就应当鼓励人们去努力积累财富。”因此,新教徒把培养勤劳、俭朴的美德和追求自由、不断进取的精神,作为宗教价值与人生意义的完美结合。这种新教伦理蕴涵的资本主义文化精神,带动了新教国家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此外,新教对于基督教繁琐礼仪的改革与简化,使人们从难以承受的、繁重的、例行公事般的宗教仪式活动中解脱出来,将金钱、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世俗生活当中,树立了珍惜时间和讲求效率的观念。这一切深刻地促进了欧洲新教国家近现代民族性格、民族文化及其礼仪特色的形成,推动着人们的礼仪观念向着符合人性和回归理性的方向迈进,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努力追求一种超越等级身份的自由而平等的行为方式。改革后的基督教对于世俗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具有了现代化的精神气质,为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清教精神是美国赖以立国的精神动力。当15世纪初第一批为逃避英国国教迫害的清教徒乘着“五月花号”抵达美国时,即订立了体现人民和平等自由思想与原则的《五月花号公约》,表达了人们反对专制、渴望民主和自由的愿望,此公约也被视为“北美民主制度的一块基石”和“美国宪法的胚胎”,标志着独立自主、民主自治、平等合作的清教精神从此在美国扎根。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的人们所组成的民族大熔炉。在这里,任何一个教派都不可能压制另一个教派,任何一个人的“特权”都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谁也没有什么特权,或者说没有人承认他们原有的特权”,“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因此美国人认识到只有相互宽容,才能谋求共存;要想在社会上取得地位,只有靠个人的努力。由此养成了一种开放、自由、民主、主张人人互不干涉的心态,培养了独立奋斗的意识。

美国自建国之初,即致力于从道德、行为等方面开展礼仪文化的建设。美国第一代领导人也身体力行地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在美国历史上,华盛顿及其伙伴们是为自己的母邦开创了诸多伟大先例和精神路标的人”,“创业者的一举一动对于该国的性质定位及命脉走向都是影响至深的”。本杰明·富兰克林被美国人称为“美国的圣人”、“第二个普罗米修斯”、“全美最好的行为礼仪大师”,他编纂的一部名为《穷理查德年鉴》的书,一经出版就风靡了所有讲英语的国家,受到人们广泛的称赞,“在北美,所有报纸争相转载;在英国,人们将之印在巨幅的图纸上,留作建筑物上张贴之用;在法国,出现了两个法史译本”。华盛顿、富兰克林等人的建树,奠定了美国礼仪文化的基石。

从18世纪70年代独立建国到整个19世纪,是美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与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联邦共和政体,南北戎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南方各州落后的奴隶制度,为全面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民主、博爱、人权等观念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普选的实现及社会民主运动的发展,促进了美国公民社会的形成。在经济上,西部开发和工业革命激发了全社会开拓致富、创新发明的热情,工业化浪潮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促使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很快进入资本主义世界的前茅。在社会和文化方面,传统社会结构和社会模式发生巨变,古典主义的传统文化面临强烈冲击,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快速迈向现代化。美国的发展成就与发展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美国文明。伴随着美国文明的形成应运而生的、同时又反映这一文明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特色的,就是美国本土的实用主义哲学。

“实用主义”一词的古希腊语原义是“行为”、“行动”。19世纪70年代,实用主义创始人皮尔士最先提出了实用主义的基本原理,确定了实用主义哲学的立场和基本观点,充分表明实用主义是一种强调行动和效用的哲学。此后,威廉·詹姆士和约翰·杜威将这一理论系统化并引入到政治和社会学领域,它讲求行动、效用、进取和冒险,强调的不是最先的范畴、原则,而是看最后的事实和效果,主张“以行动求生存、以效果定优劣、以进取求发展”,其特点就是“切实可行、个人主义、机会主义、天然形成而不露人工痕迹、对未来报乐观态度,所有这一切都奇妙地同一般美国人的气质一拍即合……”实用主义哲学是“美国人不断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适应于新时代需要的一种反映”,一方面,“美国几百年从无到有的开拓进取的历史,美国人讲究实际的作风以及反传统、反权威的精神是实用主义得以产生发展的土壤”;另一方面,实用主义与美国人原有的基督教信仰相一致,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由此构成了美国人精神世界及其礼仪文化的基础。

清教信仰与实用主义价值观的结合,成为美国人道德生活的指导思想和行为规范的准则,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构成美国人特有的精神气质。进入20世纪,时间、节奏、效率、速度、实用等资本主义因素继续主导着美国礼仪文化发展的趋势。一方面,社会交往与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竞争连接在一起,造成一种使任何人不敢偷懒、懈怠的社会氛围,催促人们开拓进取。人们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生活中最需要的品德和能力是智慧与社交能力,良好的品行及善于推销自己,是获得他人的好感与尊重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注重礼仪、自觉实践礼仪的社交行为,是人的主体意识增强的表现,适应时代变化、善于与他人交往是新的成功标志。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社交范围的扩大与交往活动的频繁,尽管传统的礼仪、习俗等行为观念的差异仍然存在,但美国社交礼仪越来越朝着现代化、世俗化与大众化的方向发展,真正成为调节公民社会人与人平等交往、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文化工具。

美国社交礼仪建立于美式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成果之上,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美国的价值观。

平等是美国社交礼仪的基础,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共同尺度。美国人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风范,社会交往中广泛盛行着友好亲切的握手礼、拥抱礼,讲究“女士优先”和“绅士风度”、规避隐私等,这些都体现了美国人平等交往的文化色彩。美国人所追求的平等原则,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性”。基督教将“人生来平等”的理念灌输给他的每一个信徒,使其深入人心。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西方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具有这样的思想认识。美国被公认为是一个法治的社会,人们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第三,政治平等,一人一票,每票等值。每个人都有参政和议政的权利,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四,机会平等,社会地位与收入的不平等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但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这样就能使每一个人都有同样平等的机会去实现各自不平等的潜能”。正是在这些平等精神的指导下,个人的奋斗和成功受到普遍的认可和赞扬,因此造就了美国人的独立和自主。平等原则在美国适用的范围很广,体现为父子平等、夫妻平等、长幼平等、上下级之间的平等。在相互交往中,美国人愿意尊称对方为教授、将军,但决不称呼官衔、职衔,以免因地位、财富不同而破坏交往中的平等原则,这反映了人们对知识、人才的尊重和对能为国家的安宁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的推崇。美国人认为个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反映了他们追求人格独立、和平友善、和谐与共的价值观念。

美国人视“宽容”为现代生活的基石。房龙曾指出:宽容是一个很大的命题,他引用《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说:“宽容,指的是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宽容”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宽容产生于文化模式的差异,意味着对文化的差异性的理解。文化的差异性是一个事实,它是由文化特质的复杂交织导致的结果。美国学者露丝·本尼迪克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一种思想与行为的一致模式,是根据文化内部发展起来的“无意识选择原则”进行选择、经过了或多或少整合了的行为的成就,是一种具有丰富内容、重要价值与制度功能的整体的文化。当今世界之所以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多元性特征,就在于不同的文化所作的选择不同。“现代生活已将许多文明置于紧密联系之中;……文明更需要真正具有文化意识的人,能够客观地、毫不畏惧地、公正地理解其他民族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行为方式的人”。“人类的明智正表现在对这些现象的差异采取一种极为宽容的态度”。第二,宽容精神发源于欧洲社会历史的实践。在中世纪,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以上帝的名义钳制着人们的思想,把一切文化都纳入基督教的范畴之中,不符合基督教精神的统统被指责为“异端邪说”,甚至设立宗教裁判所,处死主张所谓“异端邪说”的人。基督教的“不宽容”曾经在西方中世纪历史上几乎长达十个世纪当中钳制着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此后,在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想学说中,宽容被当作一个十分重要的准则,最能体现宽容的一句格言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表达意见的权利。自由主义理论认为“宽容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手段。多元主义作为道德、文化和政治多样化的体现,是社会积极健康发展的条件和标志,它确保所有的观点都能在自由思想的市场上得到检验,从而促进争论和智力的发展”。因为有了宽容,才会有个人自由,才会有新生事物的产生与发展。所以,宽容可以说是西方民主和自由的思想基础。以思想宽容和政治宽容为基础,社交礼仪也充分体现博大、宽厚和互相包容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知识结构、文化背景、道德意识、行为方式不同的人,都能轻松、和谐地进行交往的文明要旨。在现代社会,作为社交礼仪的一种核心原则,宽容已泛化为一种社会态度和人文精神。在美国这一民族大熔炉中,人们要能够和平共处,宽容是不可缺少的交往原则。

基于基督教的传统,美国人的礼仪交往非常看重道德的诚信和人格的信誉。实用主义伦理观念形成后,与商品经济、市场价值的思想观念相结合,“时间就是金钱”,“信用就是金钱”,商品经济的观念深入到一切思想角落,积极人世、节俭自制、珍惜时间和讲求效率等观念在美国社会中得到了极好的诠释。在社会交往中能否遵循上述原则,不仅折射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而且直接关系着这个人事业的成败。守时、勤勉、节俭之所以成为美德,是和事业上的成功有关。美国人习惯实话实说,直来直去,性格直率,坦诚待人,如果让对方感到虚伪和失去信任感,就很难再继续打交道。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人类生产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的浪潮连续不断地冲击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时间与空间距离缩小,网络化虚拟世界的产生,使人们的联系与交际的手段更为便捷、快速、多样。严格而有序的交往礼俗趋于淡化和简化,传统礼仪规范日渐式微,代之而起的是简洁、实用的礼仪。西方国家在传统上有一套繁琐的见面礼节,从握手、问候到相互介绍都有约定俗成的习惯,但在现代社会已经去繁就简,普遍采用的见面礼节是“握手礼节”。而在美国,不是特别的场合,他们甚至连这一世界上最为通行的握手礼也略之不用,更愿意以点头、微笑为礼,向对方说一句“嗨”。但是简捷、轻松的礼仪并不意味着“一切都放任自流”,基本的礼仪精神和规则同以往一样重要,甚至比以往更加重要。

美国的社交礼仪文化以其人性化的丰富内涵和交往形式的成熟性,不仅广泛、持久、深刻地影响着美国社会的文明面貌,对于提升人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世界各国的礼仪文化也产生着极大的影响,成为其他国家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迫摹对象。

首先,现代社交礼仪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补充,配合人们采取理性生活的能力与价值取向,对人们的行为构成一种有效的约束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展,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发展,是社会稳定与人际关系正常发展的保证。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需要靠多种制度和规范交互配合、发挥作用,全面协调和处理社会成员的各种利益关系。概括地说,有“硬性”和“软性”两套约束系统:“硬性约束系统”指法律,是以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硬性手段作为保证;“软性约束系统”则是指道德,而道德对于人们的约束作用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信仰、良好的行为礼仪等手段来推动的。这说明,社交礼仪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补充,与政治、经济、道德、法律等关系非常密切,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礼仪是人们行为的一种道德标准的外化形式,发挥着规约人们行为规范的作用。

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社会一贯被人们推崇为法治的社会,人们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来调整人际关系,使每个人都能尊重他人的利益和权利,同时也能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利益与权利的尊重。尽管法律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法治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发生在西方国家的贩毒、凶杀、抢劫等罪恶活动,并没有因为强有力的刑法惩戒而禁绝。因此,在建立和健全法制、加强法治之外,依靠道德教化力量、礼仪的调节功能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在现代社会,由于每个人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不同,性格、职业、年龄、性别各异,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交往中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就不可避免地会与他人发生不同程度的矛盾或冲突,这时就需要在社会上形成一套为合理的、为人们普遍认可和接受的社交礼仪规范,引导人们注意遵守社交礼仪的基本原则,并借助某些礼仪形式如宴请、联谊等活动进行情感的沟通交流,促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柏拉图认为,一个人如果有德行,不用法律来鞭策,自己就会上轨道;如果无好的品德,法律尽管详细、严厉,也不会有多大的效力。16由此可见,“法”与“礼”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都是一种社会规范,是以调整人们的利害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为目的的。礼仪虽无法律一般的严格强制性,但对于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是有很强的约束力的。

其次,现代社交礼仪能够产生人类对自身本质的审美关照,产生心理愉悦和心理满足。人们按照一定的礼仪规范相互交往,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真为内涵、美为形式、趋向善的目的的活动,在交往中获得既肯定他人又肯定自己的满足。这种满足转化为直接或间接的社会承认,使人感受到自身的社会价值,从而增加人们对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社会制度及其社会合理性价值的认同,有效地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三,美国的社交礼仪文化以基督教为背景,以从古希腊文明中继承下来的世俗的人文主义精神为传统,又是在美国走向现代化、实现了高度物质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与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现代化精神气质和内容的礼仪文化,这一礼仪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平等、宽容、诚信等现代化意识,对于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的发展、建构和谐的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社交礼仪论文第5篇

关键词:美国;实用主义;社交礼仪文化;和谐社会

社会交往方式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社交礼仪,是观察和研究社会行为文化及其价值观的特殊窗口。社交礼仪文化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支脉,深刻地反映着该社会的集体文化性格,直观地体现着该社会的文化精神。

美国建国迄今200多年,从一个殖民村落发展为世界资本主义的中心,成为当今世界上国力最强的国家。在向现代化强国迈进的道路上,美国的社交礼仪文化及其价值观,构成美国强大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社交礼仪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它是基督教清教精神传统与本国实用主义哲学的有机结合,是有别于欧洲礼仪文化传统、积极结合自身现实与实践创新发展而形成的新的文化现象,具有自由民主的传统、平等宽容的内容、积极进取的精神、诚信率真的特点和简捷实用的功效。这一独具特色的软实力,为美国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强大的自信心、凝聚力和创造力。

基督教诞生后,曾经在中世纪欧洲处于“万流归宗”的地位,支配着西方人的社会心理、思维方式、价值判断等精神生活的一切方面。基督教的教义、宗教礼仪渗透在社会生活之中,基督教的节日成为大众节日,基督教的禁忌成为社会禁忌,基督教的礼仪成为世俗礼仪,使得几乎整个西方社会的礼仪文化、社会习俗和交往方式深深地打上了基督教的烙印。16世纪初的宗教改革运动,导致基督教分裂和新教的诞生。新教又称清教,它汲取欧洲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果,用符合人类世俗生活和欧洲社会发展现实的尺度重新理解并阐述基督教精神,从教义、礼仪形式等宗教信仰的方方面面,向正统、僵化、禁锢的罗马教廷发起挑战。同天主教的等级森严、思想专制、奢侈浮华、仪式繁琐等不同,新教崇尚自由简约,主张善功无用,反对繁缛礼仪。新教领袖加尔文认为:“个人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动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世俗的职业与个人的奋斗便具有了神圣的意义,它成为上帝旨意的体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也就在于表达对上帝的爱,彰显上帝的荣耀。”“财富的积累不是罪恶,而是蒙受神恩的标志,只要人们不是挥霍浪费,而是过一种勤俭的、有节制的合理化生活,就应当鼓励人们去努力积累财富。”因此,新教徒把培养勤劳、俭朴的美德和追求自由、不断进取的精神,作为宗教价值与人生意义的完美结合。这种新教伦理蕴涵的资本主义文化精神,带动了新教国家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此外,新教对于基督教繁琐礼仪的改革与简化,使人们从难以承受的、繁重的、例行公事般的宗教仪式活动中解脱出来,将金钱、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世俗生活当中,树立了珍惜时间和讲求效率的观念。这一切深刻地促进了欧洲新教国家近现代民族性格、民族文化及其礼仪特色的形成,推动着人们的礼仪观念向着符合人性和回归理性的方向迈进,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努力追求一种超越等级身份的自由而平等的行为方式。改革后的基督教对于世俗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具有了现代化的精神气质,为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清教精神是美国赖以立国的精神动力。当15世纪初第一批为逃避英国国教迫害的清教徒乘着“五月花号”抵达美国时,即订立了体现人民主权和平等自由思想与原则的《五月花号公约》,表达了人们反对专制、渴望民主和自由的愿望,此公约也被视为“北美民主制度的一块基石”和“美国宪法的胚胎”,标志着独立自主、民主自治、平等合作的清教精神从此在美国扎根。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的人们所组成的民族大熔炉。在这里,任何一个教派都不可能压制另一个教派,任何一个人的“特权”都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谁也没有什么特权,或者说没有人承认他们原有的特权”,“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因此美国人认识到只有相互宽容,才能谋求共存;要想在社会上取得地位,只有靠个人的努力。由此养成了一种开放、自由、民主、主张人人互不干涉的心态,培养了独立奋斗的意识。

美国自建国之初,即致力于从道德、行为等方面开展礼仪文化的建设。美国第一代领导人也身体力行地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在美国历史上,华盛顿及其伙伴们是为自己的母邦开创了诸多伟大先例和精神路标的人”,“创业者的一举一动对于该国的性质定位及命脉走向都是影响至深的”。本杰明·富兰克林被美国人称为“美国的圣人”、“第二个普罗米修斯”、“全美最好的行为礼仪大师”,他编纂的一部名为《穷理查德年鉴》的书,一经出版就风靡了所有讲英语的国家,受到人们广泛的称赞,“在北美,所有报纸争相转载;在英国,人们将之印在巨幅的图纸上,留作建筑物上张贴之用;在法国,出现了两个法史译本”。华盛顿、富兰克林等人的建树,奠定了美国礼仪文化的基石。

从18世纪70年代独立建国到整个19世纪,是美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与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联邦共和政体,南北戎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南方各州落后的奴隶制度,为全面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民主、博爱、人权等观念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普选的实现及社会民主运动的发展,促进了美国公民社会的形成。在经济上,西部开发和工业革命激发了全社会开拓致富、创新发明的热情,工业化浪潮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促使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很快进入资本主义世界的前茅。在社会和文化方面,传统社会结构和社会模式发生巨变,古典主义的传统文化面临强烈冲击,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快速迈向现代化。美国的发展成就与发展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美国文明。伴随着美国文明的形成应运而生的、同时又反映这一文明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特色的,就是美国本土的实用主义哲学。

“实用主义”一词的古希腊语原义是“行为”、“行动”。19世纪70年代,实用主义创始人皮尔士最先提出了实用主义的基本原理,确定了实用主义哲学的立场和基本观点,充分表明实用主义是一种强调行动和效用的哲学。此后,威廉·詹姆士和约翰·杜威将这一理论系统化并引入到政治和社会学领域,它讲求行动、效用、进取和冒险,强调的不是最先的范畴、原则,而是看最后的事实和效果,主张“以行动求生存、以效果定优劣、以进取求发展”,其特点就是“切实可行、个人主义、机会主义、天然形成而不露人工痕迹、对未来报乐观态度,所有这一切都奇妙地同一般美国人的气质一拍即合……”实用主义哲学是“美国人不断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适应于新时代需要的一种反映”,一方面,“美国几百年从无到有的开拓进取的历史,美国人讲究实际的作风以及反传统、反权威的精神是实用主义得以产生发展的土壤”;另一方面,实用主义与美国人原有的基督教信仰相一致,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由此构成了美国人精神世界及其礼仪文化的基础。

清教信仰与实用主义价值观的结合,成为美国人道德生活的指导思想和行为规范的准则,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构成美国人特有的精神气质。进入20世纪,时间、节奏、效率、速度、实用等资本主义因素继续主导着美国礼仪文化发展的趋势。一方面,社会交往与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竞争连接在一起,造成一种使任何人不敢偷懒、懈怠的社会氛围,催促人们开拓进取。人们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生活中最需要的品德和能力是智慧与社交能力,良好的品行及善于推销自己,是获得他人的好感与尊重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注重礼仪、自觉实践礼仪的社交行为,是人的主体意识增强的表现,适应时代变化、善于与他人交往是新的成功标志。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社交范围的扩大与交往活动的频繁,尽管传统的礼仪、习俗等行为观念的差异仍然存在,但美国社交礼仪越来越朝着现代化、世俗化与大众化的方向发展,真正成为调节公民社会人与人平等交往、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文化工具。

美国社交礼仪建立于美式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成果之上,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美国的价值观。

平等是美国社交礼仪的基础,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共同尺度。美国人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风范,社会交往中广泛盛行着友好亲切的握手礼、拥抱礼,讲究“女士优先”和“绅士风度”、规避隐私等,这些都体现了美国人平等交往的文化色彩。美国人所追求的平等原则,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性”。基督教将“人生来平等”的理念灌输给他的每一个信徒,使其深入人心。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西方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具有这样的思想认识。美国被公认为是一个法治的社会,人们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第三,政治平等,一人一票,每票等值。每个人都有参政和议政的权利,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四,机会平等,社会地位与收入的不平等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但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这样就能使每一个人都有同样平等的机会去实现各自不平等的潜能”。正是在这些平等精神的指导下,个人的奋斗和成功受到普遍的认可和赞扬,因此造就了美国人的独立和自主。平等原则在美国适用的范围很广,体现为父子平等、夫妻平等、长幼平等、上下级之间的平等。在相互交往中,美国人愿意尊称对方为教授、将军,但决不称呼官衔、职衔,以免因地位、财富不同而破坏交往中的平等原则,这反映了人们对知识、人才的尊重和对能为国家的安宁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的推崇。美国人认为个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反映了他们追求人格独立、和平友善、和谐与共的价值观念。

美国人视“宽容”为现代生活的基石。房龙曾指出:宽容是一个很大的命题,他引用《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说:“宽容,指的是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宽容”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宽容产生于文化模式的差异,意味着对文化的差异性的理解。文化的差异性是一个事实,它是由文化特质的复杂交织导致的结果。美国学者露丝·本尼迪克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一种思想与行为的一致模式,是根据文化内部发展起来的“无意识选择原则”进行选择、经过了或多或少整合了的行为的成就,是一种具有丰富内容、重要价值与制度功能的整体的文化。当今世界之所以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多元性特征,就在于不同的文化所作的选择不同。“现代生活已将许多文明置于紧密联系之中;……文明更需要真正具有文化意识的人,能够客观地、毫不畏惧地、公正地理解其他民族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行为方式的人”。“人类的明智正表现在对这些现象的差异采取一种极为宽容的态度”。第二,宽容精神发源于欧洲社会历史的实践。在中世纪,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以上帝的名义钳制着人们的思想,把一切文化都纳入基督教的范畴之中,不符合基督教精神的统统被指责为“异端邪说”,甚至设立宗教裁判所,处死主张所谓“异端邪说”的人。基督教的“不宽容”曾经在西方中世纪历史上几乎长达十个世纪当中钳制着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此后,在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想学说中,宽容被当作一个十分重要的准则,最能体现宽容的一句格言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表达意见的权利。自由主义理论认为“宽容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手段。多元主义作为道德、文化和政治多样化的体现,是社会积极健康发展的条件和标志,它确保所有的观点都能在自由思想的市场上得到检验,从而促进争论和智力的发展”。因为有了宽容,才会有个人自由,才会有新生事物的产生与发展。所以,宽容可以说是西方民主和自由的思想基础。以思想宽容和政治宽容为基础,社交礼仪也充分体现博大、宽厚和互相包容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知识结构、文化背景、道德意识、行为方式不同的人,都能轻松、和谐地进行交往的文明要旨。在现代社会,作为社交礼仪的一种核心原则,宽容已泛化为一种社会态度和人文精神。在美国这一民族大熔炉中,人们要能够和平共处,宽容是不可缺少的交往原则。

基于基督教的传统,美国人的礼仪交往非常看重道德的诚信和人格的信誉。实用主义伦理观念形成后,与商品经济、市场价值的思想观念相结合,“时间就是金钱”,“信用就是金钱”,商品经济的观念深入到一切思想角落,积极人世、节俭自制、珍惜时间和讲求效率等观念在美国社会中得到了极好的诠释。在社会交往中能否遵循上述原则,不仅折射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而且直接关系着这个人事业的成败。守时、勤勉、节俭之所以成为美德,是和事业上的成功有关。美国人习惯实话实说,直来直去,性格直率,坦诚待人,如果让对方感到虚伪和失去信任感,就很难再继续打交道。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人类生产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的浪潮连续不断地冲击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时间与空间距离缩小,网络化虚拟世界的产生,使人们的联系与交际的手段更为便捷、快速、多样。严格而有序的交往礼俗趋于淡化和简化,传统礼仪规范日渐式微,代之而起的是简洁、实用的礼仪。西方国家在传统上有一套繁琐的见面礼节,从握手、问候到相互介绍都有约定俗成的习惯,但在现代社会已经去繁就简,普遍采用的见面礼节是“握手礼节”。而在美国,不是特别的场合,他们甚至连这一世界上最为通行的握手礼也略之不用,更愿意以点头、微笑为礼,向对方说一句“嗨”。但是简捷、轻松的礼仪并不意味着“一切都放任自流”,基本的礼仪精神和规则同以往一样重要,甚至比以往更加重要。

美国的社交礼仪文化以其人性化的丰富内涵和交往形式的成熟性,不仅广泛、持久、深刻地影响着美国社会的文明面貌,对于提升人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世界各国的礼仪文化也产生着极大的影响,成为其他国家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迫摹对象。

首先,现代社交礼仪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补充,配合人们采取理性生活的能力与价值取向,对人们的行为构成一种有效的约束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展,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发展,是社会稳定与人际关系正常发展的保证。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需要靠多种制度和规范交互配合、发挥作用,全面协调和处理社会成员的各种利益关系。概括地说,有“硬性”和“软性”两套约束系统:“硬性约束系统”指法律,是以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硬性手段作为保证;“软性约束系统”则是指道德,而道德对于人们的约束作用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信仰、良好的行为礼仪等手段来推动的。这说明,社交礼仪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补充,与政治、经济、道德、法律等关系非常密切,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礼仪是人们行为的一种道德标准的外化形式,发挥着规约人们行为规范的作用。

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社会一贯被人们推崇为法治的社会,人们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来调整人际关系,使每个人都能尊重他人的利益和权利,同时也能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利益与权利的尊重。尽管法律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法治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发生在西方国家的贩毒、凶杀、抢劫等罪恶活动,并没有因为强有力的刑法惩戒而禁绝。因此,在建立和健全法制、加强法治之外,依靠道德教化力量、礼仪的调节功能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在现代社会,由于每个人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不同,性格、职业、年龄、性别各异,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交往中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就不可避免地会与他人发生不同程度的矛盾或冲突,这时就需要在社会上形成一套为合理的、为人们普遍认可和接受的社交礼仪规范,引导人们注意遵守社交礼仪的基本原则,并借助某些礼仪形式如宴请、联谊等活动进行情感的沟通交流,促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柏拉图认为,一个人如果有德行,不用法律来鞭策,自己就会上轨道;如果无好的品德,法律尽管详细、严厉,也不会有多大的效力。16由此可见,“法”与“礼”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都是一种社会规范,是以调整人们的利害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为目的的。礼仪虽无法律一般的严格强制性,但对于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是有很强的约束力的。

其次,现代社交礼仪能够产生人类对自身本质的审美关照,产生心理愉悦和心理满足。人们按照一定的礼仪规范相互交往,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真为内涵、美为形式、趋向善的目的的活动,在交往中获得既肯定他人又肯定自己的满足。这种满足转化为直接或间接的社会承认,使人感受到自身的社会价值,从而增加人们对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社会制度及其社会合理性价值的认同,有效地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三,美国的社交礼仪文化以基督教为背景,以从古希腊文明中继承下来的世俗的人文主义精神为传统,又是在美国走向现代化、实现了高度物质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与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现代化精神气质和内容的礼仪文化,这一礼仪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平等、宽容、诚信等现代化意识,对于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的发展、建构和谐的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社交礼仪论文第6篇

关键词:美国;实用主义;社交礼仪文化;和谐社会

社会交往方式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社交礼仪,是观察和研究社会行为文化及其价值观的特殊窗口。社交礼仪文化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支脉,深刻地反映着该社会的集体文化性格,直观地体现着该社会的文化精神。

美国建国迄今200多年,从一个殖民村落发展为世界资本主义的中心,成为当今世界上国力最强的国家。在向现代化强国迈进的道路上,美国的社交礼仪文化及其价值观,构成美国强大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社交礼仪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它是基督教清教精神传统与本国实用主义哲学的有机结合,是有别于欧洲礼仪文化传统、积极结合自身现实与实践创新发展而形成的新的文化现象,具有自由民主的传统、平等宽容的内容、积极进取的精神、诚信率真的特点和简捷实用的功效。这一独具特色的软实力,为美国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强大的自信心、凝聚力和创造力。

基督教诞生后,曾经在中世纪欧洲处于“万流归宗”的地位,支配着西方人的社会心理、思维方式、价值判断等精神生活的一切方面。基督教的教义、宗教礼仪渗透在社会生活之中,基督教的节日成为大众节日,基督教的禁忌成为社会禁忌,基督教的礼仪成为世俗礼仪,使得几乎整个西方社会的礼仪文化、社会习俗和交往方式深深地打上了基督教的烙印。16世纪初的宗教改革运动,导致基督教分裂和新教的诞生。新教又称清教,它汲取欧洲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果,用符合人类世俗生活和欧洲社会发展现实的尺度重新理解并阐述基督教精神,从教义、礼仪形式等宗教信仰的方方面面,向正统、僵化、禁锢的罗马教廷发起挑战。同天主教的等级森严、思想专制、奢侈浮华、仪式繁琐等不同,新教崇尚自由简约,主张善功无用,反对繁缛礼仪。新教领袖加尔文认为:“个人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动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世俗的职业与个人的奋斗便具有了神圣的意义,它成为上帝旨意的体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也就在于表达对上帝的爱,彰显上帝的荣耀。”“财富的积累不是罪恶,而是蒙受神恩的标志,只要人们不是挥霍浪费,而是过一种勤俭的、有节制的合理化生活,就应当鼓励人们去努力积累财富。”因此,新教徒把培养勤劳、俭朴的美德和追求自由、不断进取的精神,作为宗教价值与人生意义的完美结合。这种新教伦理蕴涵的资本主义文化精神,带动了新教国家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此外,新教对于基督教繁琐礼仪的改革与简化,使人们从难以承受的、繁重的、例行公事般的宗教仪式活动中解脱出来,将金钱、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世俗生活当中,树立了珍惜时间和讲求效率的观念。这一切深刻地促进了欧洲新教国家近现代民族性格、民族文化及其礼仪特色的形成,推动着人们的礼仪观念向着符合人性和回归理性的方向迈进,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努力追求一种超越等级身份的自由而平等的行为方式。改革后的基督教对于世俗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具有了现代化的精神气质,为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清教精神是美国赖以立国的精神动力。当15世纪初第一批为逃避英国国教迫害的清教徒乘着“五月花号”抵达美国时,即订立了体现人民主权和平等自由思想与原则的《五月花号公约》,表达了人们反对专制、渴望民主和自由的愿望,此公约也被视为“北美民主制度的一块基石”和“美国宪法的胚胎”,标志着独立自主、民主自治、平等合作的清教精神从此在美国扎根。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的人们所组成的民族大熔炉。在这里,任何一个教派都不可能压制另一个教派,任何一个人的“特权”都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谁也没有什么特权,或者说没有人承认他们原有的特权”,“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因此美国人认识到只有相互宽容,才能谋求共存;要想在社会上取得地位,只有靠个人的努力。由此养成了一种开放、自由、民主、主张人人互不干涉的心态,培养了独立奋斗的意识。

美国自建国之初,即致力于从道德、行为等方面开展礼仪文化的建设。美国第一代领导人也身体力行地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在美国历史上,华盛顿及其伙伴们是为自己的母邦开创了诸多伟大先例和精神路标的人”,“创业者的一举一动对于该国的性质定位及命脉走向都是影响至深的”。本杰明·富兰克林被美国人称为“美国的圣人”、“第二个普罗米修斯”、“全美最好的行为礼仪大师”,他编纂的一部名为《穷理查德年鉴》的书,一经出版就风靡了所有讲英语的国家,受到人们广泛的称赞,“在北美,所有报纸争相转载;在英国,人们将之印在巨幅的图纸上,留作建筑物上张贴之用;在法国,出现了两个法史译本”。华盛顿、富兰克林等人的建树,奠定了美国礼仪文化的基石。

从18世纪70年代独立建国到整个19世纪,是美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与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联邦共和政体,南北戎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南方各州落后的奴隶制度,为全面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民主、博爱、人权等观念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普选的实现及社会民主运动的发展,促进了美国公民社会的形成。在经济上,西部开发和工业革命激发了全社会开拓致富、创新发明的热情,工业化浪潮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促使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很快进入资本主义世界的前茅。在社会和文化方面,传统社会结构和社会模式发生巨变,古典主义的传统文化面临强烈冲击,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快速迈向现代化。美国的发展成就与发展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美国文明。伴随着美国文明的形成应运而生的、同时又反映这一文明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特色的,就是美国本土的实用主义哲学。

“实用主义”一词的古希腊语原义是“行为”、“行动”。19世纪70年代,实用主义创始人皮尔士最先提出了实用主义的基本原理,确定了实用主义哲学的立场和基本观点,充分表明实用主义是一种强调行动和效用的哲学。此后,威廉·詹姆士和约翰·杜威将这一理论系统化并引入到政治和社会学领域,它讲求行动、效用、进取和冒险,强调的不是最先的范畴、原则,而是看最后的事实和效果,主张“以行动求生存、以效果定优劣、以进取求发展”,其特点就是“切实可行、个人主义、机会主义、天然形成而不露人工痕迹、对未来报乐观态度,所有这一切都奇妙地同一般美国人的气质一拍即合……”实用主义哲学是“美国人不断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适应于新时代需要的一种反映”,一方面,“美国几百年从无到有的开拓进取的历史,美国人讲究实际的作风以及反传统、反权威的精神是实用主义得以产生发展的土壤”;另一方面,实用主义与美国人原有的基督教信仰相一致,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由此构成了美国人精神世界及其礼仪文化的基础。

清教信仰与实用主义价值观的结合,成为美国人道德生活的指导思想和行为规范的准则,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构成美国人特有的精神气质。进入20世纪,时间、节奏、效率、速度、实用等资本主义因素继续主导着美国礼仪文化发展的趋势。一方面,社会交往与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竞争连接在一起,造成一种使任何人不敢偷懒、懈怠的社会氛围,催促人们开拓进取。人们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生活中最需要的品德和能力是智慧与社交能力,良好的品行及善于推销自己,是获得他人的好感与尊重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注重礼仪、自觉实践礼仪的社交行为,是人的主体意识增强的表现,适应时代变化、善于与他人交往是新的成功标志。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社交范围的扩大与交往活动的频繁,尽管传统的礼仪、习俗等行为观念的差异仍然存在,但美国社交礼仪越来越朝着现代化、世俗化与大众化的方向发展,真正成为调节公民社会人与人平等交往、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文化工具。

美国社交礼仪建立于美式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成果之上,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美国的价值观。

平等是美国社交礼仪的基础,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共同尺度。美国人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风范,社会交往中广泛盛行着友好亲切的握手礼、拥抱礼,讲究“女士优先”和“绅士风度”、规避隐私等,这些都体现了美国人平等交往的文化色彩。美国人所追求的平等原则,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性”。基督教将“人生来平等”的理念灌输给他的每一个信徒,使其深入人心。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西方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具有这样的思想认识。美国被公认为是一个法治的社会,人们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第三,政治平等,一人一票,每票等值。每个人都有参政和议政的权利,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四,机会平等,社会地位与收入的不平等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但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这样就能使每一个人都有同样平等的机会去实现各自不平等的潜能”。正是在这些平等精神的指导下,个人的奋斗和成功受到普遍的认可和赞扬,因此造就了美国人的独立和自主。平等原则在美国适用的范围很广,体现为父子平等、夫妻平等、长幼平等、上下级之间的平等。在相互交往中,美国人愿意尊称对方为教授、将军,但决不称呼官衔、职衔,以免因地位、财富不同而破坏交往中的平等原则,这反映了人们对知识、人才的尊重和对能为国家的安宁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的推崇。美国人认为个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反映了他们追求人格独立、和平友善、和谐与共的价值观念。

美国人视“宽容”为现代生活的基石。房龙曾指出:宽容是一个很大的命题,他引用《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说:“宽容,指的是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宽容”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宽容产生于文化模式的差异,意味着对文化的差异性的理解。文化的差异性是一个事实,它是由文化特质的复杂交织导致的结果。美国学者露丝·本尼迪克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一种思想与行为的一致模式,是根据文化内部发展起来的“无意识选择原则”进行选择、经过了或多或少整合了的行为的成就,是一种具有丰富内容、重要价值与制度功能的整体的文化。当今世界之所以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多元性特征,就在于不同的文化所作的选择不同。“现代生活已将许多文明置于紧密联系之中;……文明更需要真正具有文化意识的人,能够客观地、毫不畏惧地、公正地理解其他民族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行为方式的人”。“人类的明智正表现在对这些现象的差异采取一种极为宽容的态度”。第二,宽容精神发源于欧洲社会历史的实践。在中世纪,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以上帝的名义钳制着人们的思想,把一切文化都纳入基督教的范畴之中,不符合基督教精神的统统被指责为“异端邪说”,甚至设立宗教裁判所,处死主张所谓“异端邪说”的人。基督教的“不宽容”曾经在西方中世纪历史上几乎长达十个世纪当中钳制着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此后,在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想学说中,宽容被当作一个十分重要的准则,最能体现宽容的一句格言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表达意见的权利。自由主义理论认为“宽容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手段。多元主义作为道德、文化和政治多样化的体现,是社会积极健康发展的条件和标志,它确保所有的观点都能在自由思想的市场上得到检验,从而促进争论和智力的发展”。因为有了宽容,才会有个人自由,才会有新生事物的产生与发展。所以,宽容可以说是西方民主和自由的思想基础。以思想宽容和政治宽容为基础,社交礼仪也充分体现博大、宽厚和互相包容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知识结构、文化背景、道德意识、行为方式不同的人,都能轻松、和谐地进行交往的文明要旨。在现代社会,作为社交礼仪的一种核心原则,宽容已泛化为一种社会态度和人文精神。在美国这一民族大熔炉中,人们要能够和平共处,宽容是不可缺少的交往原则。

基于基督教的传统,美国人的礼仪交往非常看重道德的诚信和人格的信誉。实用主义伦理观念形成后,与商品经济、市场价值的思想观念相结合,“时间就是金钱”,“信用就是金钱”,商品经济的观念深入到一切思想角落,积极人世、节俭自制、珍惜时间和讲求效率等观念在美国社会中得到了极好的诠释。在社会交往中能否遵循上述原则,不仅折射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而且直接关系着这个人事业的成败。守时、勤勉、节俭之所以成为美德,是和事业上的成功有关。美国人习惯实话实说,直来直去,性格直率,坦诚待人,如果让对方感到虚伪和失去信任感,就很难再继续打交道。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人类生产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的浪潮连续不断地冲击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时间与空间距离缩小,网络化虚拟世界的产生,使人们的联系与交际的手段更为便捷、快速、多样。严格而有序的交往礼俗趋于淡化和简化,传统礼仪规范日渐式微,代之而起的是简洁、实用的礼仪。西方国家在传统上有一套繁琐的见面礼节,从握手、问候到相互介绍都有约定俗成的习惯,但在现代社会已经去繁就简,普遍采用的见面礼节是“握手礼节”。而在美国,不是特别的场合,他们甚至连这一世界上最为通行的握手礼也略之不用,更愿意以点头、微笑为礼,向对方说一句“嗨”。但是简捷、轻松的礼仪并不意味着“一切都放任自流”,基本的礼仪精神和规则同以往一样重要,甚至比以往更加重要。

美国的社交礼仪文化以其人性化的丰富内涵和交往形式的成熟性,不仅广泛、持久、深刻地影响着美国社会的文明面貌,对于提升人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世界各国的礼仪文化也产生着极大的影响,成为其他国家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迫摹对象。

首先,现代社交礼仪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补充,配合人们采取理性生活的能力与价值取向,对人们的行为构成一种有效的约束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展,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发展,是社会稳定与人际关系正常发展的保证。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需要靠多种制度和规范交互配合、发挥作用,全面协调和处理社会成员的各种利益关系。概括地说,有“硬性”和“软性”两套约束系统:“硬性约束系统”指法律,是以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硬性手段作为保证;“软性约束系统”则是指道德,而道德对于人们的约束作用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信仰、良好的行为礼仪等手段来推动的。这说明,社交礼仪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补充,与政治、经济、道德、法律等关系非常密切,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礼仪是人们行为的一种道德标准的外化形式,发挥着规约人们行为规范的作用。

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社会一贯被人们推崇为法治的社会,人们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来调整人际关系,使每个人都能尊重他人的利益和权利,同时也能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利益与权利的尊重。尽管法律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法治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发生在西方国家的贩毒、凶杀、抢劫等罪恶活动,并没有因为强有力的刑法惩戒而禁绝。因此,在建立和健全法制、加强法治之外,依靠道德教化力量、礼仪的调节功能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在现代社会,由于每个人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不同,性格、职业、年龄、性别各异,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交往中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就不可避免地会与他人发生不同程度的矛盾或冲突,这时就需要在社会上形成一套为合理的、为人们普遍认可和接受的社交礼仪规范,引导人们注意遵守社交礼仪的基本原则,并借助某些礼仪形式如宴请、联谊等活动进行情感的沟通交流,促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柏拉图认为,一个人如果有德行,不用法律来鞭策,自己就会上轨道;如果无好的品德,法律尽管详细、严厉,也不会有多大的效力。16由此可见,“法”与“礼”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都是一种社会规范,是以调整人们的利害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为目的的。礼仪虽无法律一般的严格强制性,但对于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是有很强的约束力的。

其次,现代社交礼仪能够产生人类对自身本质的审美关照,产生心理愉悦和心理满足。人们按照一定的礼仪规范相互交往,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真为内涵、美为形式、趋向善的目的的活动,在交往中获得既肯定他人又肯定自己的满足。这种满足转化为直接或间接的社会承认,使人感受到自身的社会价值,从而增加人们对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社会制度及其社会合理性价值的认同,有效地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三,美国的社交礼仪文化以基督教为背景,以从古希腊文明中继承下来的世俗的人文主义精神为传统,又是在美国走向现代化、实现了高度物质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与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现代化精神气质和内容的礼仪文化,这一礼仪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平等、宽容、诚信等现代化意识,对于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的发展、建构和谐的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社交礼仪论文第7篇

关键词:概述

根源

必要性

礼仪知识

现实意义

一、社交礼仪概述

所谓‘”社交礼仪”,最初是指在较大隆重场合,为表示对宾客的尊敬和友好,根据某些惯例而举行的礼宾仪式。后来根据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需要,逐步发展为广义的礼仪,即在社会生活中由风俗习惯形成的并为大家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礼仪仪式、规章制度等。

现代社交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可以说,礼仪是一张人际交往的名片。文明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礼仪又是帮助我们获得成功,创造幸福生活的“通行证”。所以说:知礼懂礼,注重文明礼仪,是每个立足社会的基本前提之一,是人们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社交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可以说,礼仪是一张人际交往的名片,文明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

二、礼仪的根源和必要性

人类礼仪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际来往规模的扩大,人们审美看法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礼之发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自从有了人,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人与人之间的来往,礼仪便发生和发展起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来看,礼仪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运动;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来看,礼仪源于人类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礼仪,简朴的就就是在社交的历程中文明得体,让对方真诚的接受你,从而真正到达相同交流的目的,让整个历程协调而优美的顺遂的举行。现代社交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来往运动历程中形成的应配合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详细体现为礼仪、礼貌、仪式、仪表等。我以为自己在学习的历程中发展了许多。首先相识到,由于地域的差异,文明礼仪有了它局限性的界说。我们要掌握好文明礼仪的尺度,明白文明礼仪也有局限性的一面,也就是晤面礼仪中要求我们要做到称谓合乎通例、入乡随俗……

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在如今的中国社会已经算得上是知识分子,也是中国明日发展的引领者、顶梁柱,在道德水准上,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追求个性是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在追求突出个性过程中,却有一些大学生把丑陋当成了个性。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甚至丑陋、陈腐、粗俗的东西都被当做了“新潮”、“潇洒”,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面,经常可以看到衣冠不整者、行为不端者、张口骂人者、随地吐痰者,其他的不讲礼不懂仪的现象亦不鲜见,如关门之时声震如雷、打电话从不自我介绍、不再礼让教师、端着饭盒边走边吃等等。这些不良现象已经不再是个别,而且有着愈加普遍的趋势。

因此,学好礼仪,延承文化,已蓄势待发、迫不及待。转贴于 三、相关礼仪知识[②]

我们所学的《社交礼仪》涉及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个人礼仪,公共礼仪,交往礼仪,通联礼仪,应酬礼仪,聚会礼仪,餐饮礼仪等等。通过这些礼仪方面的学习,我了解了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一种惯例,是一种习惯形式,即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做法。

礼仪可以分为好几个部分,个人礼仪、交往礼仪、餐饮礼仪等等。

个人礼仪,包括自身的仪容、举止、服装等。我们每个人都应注意自己的个人礼仪,一个人的穿着打扮、举止行为,不但事关对方对自己个人形象的印象好坏,而且也是个人教养与素质的最形象的展示。

餐饮礼仪,顾名思义,就是在用餐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座次的安排、敬酒礼仪、用餐时的规范等都是在社交场合经常能用到的。如果能按照礼仪规范做到了,他人都会觉得你是个非常懂礼仪的人,反之,则会觉得你不懂礼貌,甚至会影响你的学习、事业。

公共礼仪,具体讲指的就是人们置身于公共场合时,所应遵守的礼仪规范。它是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人们在交际应酬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社交礼仪的内容很普遍,很深刻,它直指着我们文明修养,蕴涵着我们的文化素养,解读着我们的人格和心态,标显着我们的人生品味。{其他具体的礼仪细节在此不做阐述}

四、现实意义

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学习社交礼仪,就要知行合一,谈吐做言,落落得体。自信是社交场合中一份很名贵的心理本质。一个有充分自信念的人,才能在来往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碰到强人不自惭,碰到艰难不泄气,碰到欺凌敢于挺身反击,碰到弱者会伸出增援之手;一个短少自信的人,就会处处碰鼻,致使屁滚尿流。自信但不克不及自信,自认为了不起、一贯自信的人,每每就会走向自信的极度,凡事自命不凡,不尊重别人,致使强人所难。

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

我觉得社交礼仪使我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使我的身心健康。而且使我认识到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多重要的原则要遵守的。社节虽是生活小节,但在某些场合却代表着个人、单位甚至民族、国家的形象,标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它也是衡量人们的教养和道德水准的尺度。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一向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我们应该仪态大方、彬彬有礼、举止庄重、不卑不亢 ,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礼仪行为。以前没学社交礼仪的时候,对社交基本上不懂,总以为做那些是多此一举的事情,但是学过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社交礼仪还是挺重要的,就象前面所说的那样小则代表个人,大则代表国家代表民族,所以社交礼仪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它是个人是国家的形象。

作为一个刚刚学习过社交礼仪的大学生,我觉得受益匪浅。学习了社交礼仪让我知道了真诚尊重是礼仪的首要原则,只有真诚待人才是尊重他人,只有真诚尊重,方能创造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真诚和尊重是相辅相成的。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真诚的奉献,才有丰硕的收获,只有真诚尊重方能使双方心心相印,友谊长存。

结语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该是现代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当你在社会交往中用礼貌的语言与人交谈,用文明的举止与人交往,用得体的文书与人交流,人们一定会感触到你彬彬有礼的气度,落落大方的气质,文明道德的修养,都会平生出几分敬意。优雅合理的谈吐,亲切整体的仪容,会是人感到一股温馨的春风吹来一股热情洋溢周身。学会礼仪,驾驭礼仪,才会成为一个交际高手。享受礼仪,品味礼仪,才会成为一个有内涵有品味人士!让礼仪充满每个角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身上继续延伸。

参考文献:

1:《现代商务礼仪》 作者:于忠艳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2:《政务礼仪》 作者:金正昆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现代实用社交礼仪》 作者:陈光谊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4:《公关与商务礼仪》 作者:姜桂娟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