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美育教育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16 16:28:38
美育教育论文

美育教育论文第1篇

1.开设的美术教育类课程偏少,培养目标模糊高师美教院校发展长期受到美术院校的影响,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高师美教走上了全面开课的轨道,但课程设置几乎套用美术院校的课程模式,所开设的美术专业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美术教育类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量较少,不能突现出高师美教的师范性特点,这也导致了高师美教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以至于出现有些教师是以培养艺术家而不是培养艺术教育家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偏差。

2.美术专业课程内容与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缺少对接现在高师美教课程设置普遍由美术教育类课程和美术专业类课程两大模块组成,其中的美术专业类课程内容基本套用美术院校的模式,与当前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缺少应有的对接,加上执教美术专业类课程的教师大都是由美院毕业的,他们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了解不多,这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形成将美术专业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学需要联系起来的学术自觉,这带来了师范生在大学所学的某些美术专业知识在基层学校美术教学中难以施展的困境。

3.最终评价课程缺失了高师美术教育应有的综合评价机制“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课程是高师学生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最终总结与呈现,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些课程为最终评价课程。长期以来,高师的“毕业创作”都是以美术创作作品展览的形式进行,完全照搬美术院校“毕业创作”的做法,这导致高师学生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毕业创作与美术院校学生的毕业创作相比拼,教师和学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毕业创作中,多少影响了高师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的精力投入和对美术教育理论及实践的总结与反思,此外,“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各自侧重在美术专业和美术教育两大块,缺失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高师美术教育将二者综合评价的机制。

二、高师美术课程设置策略

1.增设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突出美术教育专业特点众所周知,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基础知识结构应包涵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科两大体系。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学院依据国家教育部的发展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微格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教育见习、第一次美术教育实习、第二次美术教育实习等课程,使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占有相当比重,突显出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这些课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美术教育专业的认识及其教学技能,尤其是学院将美术教育实习由原来实习一次调整为实习两次,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次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实习时间为三周,均有带队指导教师带领,这样能随时给予学生指导。第二次教育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实习时间为四周,可让学生自由选择联系实习学校或组成一到二个实习小组,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前后两次教育实习给学生教学反思和回炉的过程,第一次教育实习返校后,教师针对学生们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深入的分析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教学反思,从实践中认识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教学理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理论认识,以便指导其第二次的教学实践;有了第一次教育实习的基础,学生在第二次教育实习中更显从容和自信,教学更规范化,并在教学中有目标性地观察分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两次实习中感受深刻,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技能和专业认同感。合理安排每个学期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一方面确保学生每一学期至少有一门以上的美术教育理论或教学实践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将各课程相互串联,形成体系,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比如美术教学论、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等核心课程被有意识地安排在教育实践课程之前,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美术教育理论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以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实践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等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在一定教学实践基础上寻找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形成研究教学的思考。同时还可结合举办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说课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教学评价与反思,使教学更有成效。

2.科学整合美术专业课程内容,彰显美术教育专业特色学院在对中小学一线教学调研中发现,因教学条件、学生兴趣等原因,那些偏难和较复杂的美术学科内容在学校难以展开,如油画人体、石版画等,因此,结合基础学校实际需要,科学整合美术学科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以“双基+创造力培养”来整合美术学科课程的思路是基于中小学“双基”教学的特点提出的,即在大学低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学科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的学习,在大学高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表现及创作学习,并采用选修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美术学科发展方向,在侧重研究某门美术学科的同时,又在相互交流中触类旁通地了解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形成“一专多能”的美术能力。此外,在原本单纯的美术专业课程中整合美术教育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将美术学科与教育专业学习相结合,更能明确美术教育专业的本质,如《艺术考察》通常是带学生们深入乡村写生及收集美术创作素材的课程。经过整合,可将这门课程改革为《艺术考察与中小学教学调研》,教师带学生下乡写生、收集素材等活动之余,带领他们深入到乡村学校进行教学考察,了解地方办学条件和状况,并让学生提交中小学教学调研报告,思考开发利用地方美术教学资源等课题,这种一举两得的教学活动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同时,思考美术与美术教学的关系,另一方面,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观基层乡村学校,增进其对美术教育的责任感。再如,《民族民间美术》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开发利用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于学校美术教学的思考,如将该课程改革为《民族民间美术与校本课程开发》会更能明确其课程本质。

3.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结构,明确美术教育专业本质目前,美术教育专业中有许多重要课程与美术专业课程极为相似,特别是“毕业创作”课程多以学生美术作品展示为主,不能全面体现出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大学四年所学。只有合理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的组织结构,才能进一步明确这类课程的实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创作”课程改革为“毕业综合展示”。“毕业综合展示”主要侧重于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和美术学科技能展示两个方面,旨在全面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美术教育教学展示方面,包括有教学活动展板、教学实物和多媒体教学实录等形式。教学活动展板是在150cm×90cm的展板上呈现学生的教学实践成果,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也是学生对教学实践进行整理、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整理充实教育实习中的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教学录像、教学现场照片等资料,并有序地将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布置在展板上,这也是对学生设计能力的考验。教学实物展示包括学生教育实习的教案、示范图等,还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执教录像、教学课件等内容。人们在参观学生的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内容时,都投以极大兴趣和充分肯定,并感受到学生们扎实的教学能力。在美术学科技能展示方面,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的美术技术门类较多,学生们的兴趣也十分广泛,这就需要给予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可选择进行新作品创作,可选择整理完善自己认为平时画得较好的作品进行再创作,还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类美术内容进行表现;多元选择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创作面貌,有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素描外,还有手工、剪纸、摄影、电脑绘画、设计等内容,这些作品都真实地记录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创作能力,切实展现了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每次的“毕业综合展示”都收到极好的效果,有观众戏称:看美术专业“毕业创作”就像逛“艺术精品店”,看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综合展示”就像逛“艺术精品超市”。“毕业论文”也是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过去,教师们在指导“毕业论文”时发现许多学生写的毕业论文往往照搬照套,缺乏自己对美术教育的真情实感,而他们对亲身经历的教育实习却有着许多体会和想法。学院将“毕业论文”改革为“毕业实习综述”,让学生从深有感触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理论性梳理和分析,从中感悟实践上升到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性方法。同时,我们还将原来在教室进行论文答辩的场所改在“毕业综合展示”展厅进行,将“毕业实习综述”答辩与“毕业综合展示”密切联系,学生们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由感而发,教师们也能从学生的答辩及其美术教学展示、美术创作中对学生形成全面综合的认识。

三、结语

美育教育论文第2篇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我们的美术课程也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并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联系起来,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里。记得在学习“四季的色彩”时,开始我很怕上这节课,因为它涉及的方面很多,你很难把它讲深、讲透。可当色彩斑斓的季节从我们身边滑过的时候,我的眼前似乎出现了“时雨点红桃千树,春风吹绿柳万千”的满园春色;似乎看到了“水天蓝一色,山树翠千层”的绿树浓荫;似乎看到了“晓来谁染霜林醉”的漫山红叶;似乎看到了“梅花点春天,瑞雪覆大地”冰封雪舞的美好景象。我相信这份诗意的感受必将也会给学生以诗情画意,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经历、共同感受的。所以上到这种课我总会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我和他们一起放飞心灵,一起美美地观赏,美美地感受,美美地表达,跟孩子们一起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求知求趣,求美。

二、关注情感,提高审美的情趣

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作表现,任何美术作品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美术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的方式表达和交流,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而在我们实验小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我们有“百草园”“时光隧道”“三味书屋”“双桥”……这些都可成为我们的美术语言:一亩花田的想象、一个蟋蟀在唱歌、一片飘飞水面的花瓣……这个世界,到处都是我们的美术课堂。法国文学家马塞尔普鲁斯特说过:“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天地,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我们的美术课就在于关注学生的情感,并适时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表现美。

三、合作探究,激发思维的碰撞

在教学中我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解决问题有时来的比讲授更深入人心。很喜欢肖伯纳的那句话:“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我们只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就拥有了两种思想。”他启发我们应给学生发言讨论,交流思想的机会,我们可设计新奇、有趣、唯美等情境,点燃学生发现,研究,探索之火,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培养合作精神。例如,在学习一年级美术“童话城堡”一课时,我结合我校开展的“住在童话城堡里”的主题活动,导入时我绘声绘色地讲《白雪公主》的故事,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假如女孩子是白雪公主,男孩子是王子,你居住的城堡会是什么样子。一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想象力丰富时期,于是非常踊跃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正如恩格斯所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孩子们想象的闸门被打开了,回答真是异彩纷呈、奇异古怪。接着让孩子们用各种形式去表现梦幻中的城堡就顺理成章了,甚至有的孩子已经迫不及待了……接着我先让孩子们自己设计,然后以四人为一小组再来进行探究,看看你的城堡里还缺了什么,我的城堡里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改造,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创作你们认为最美的城堡,最后选出最棒的一组做成立体的城堡。这样学生的兴趣大大地提高了,在合作与交流中,孩子们灵性的火花在闪烁、思维在碰撞、情感在升华。课堂因之而涌动着生命的活力,人文精神随之而展现。通过这样的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正如英国的怀海特所说:“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

四、加强修养,提高审美的素质

美育教育论文第3篇

特别是自2001年7月,我国教育部公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讨以后,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投入了美术教学改革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何及时。准确地把这些成果进行总结与发表,使之得以迅速地推广?这是摆在美术教师面前的新课题。在此,围绕如何撰写美术教育论文(或调查报告等),总结美术教学改革成果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一、研究成果表述的类型与意义

(一)研究成果表述的类型

研究成果的内容是由研究目的所决定的。美术教师或美术教育研究者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了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由此产生了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在对这些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进行表述时,就形成了不同的表述类型,一般来说,美术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侧重于以事实来说明问题。包括观察报告。测试(测验)报告。问卷调查报告、访谈报告。经验总结报告和实验研究报告等。

2、侧重于用哲理和逻辑论证来说明问题。包括学术论文。学术专著以及学位论文等。

3、第1、2类的综合。在综合之中根据不同的成果类型又各有所侧重。例如,在学术论文中,插入调查研究报告或试验报告等;

4、侧重于用文字、图像和声音相结合的方式来说明问题。这与第一种侧重于以事实来说明问题的表述方法是相同的,只是运用的手段更丰富,更注重运用多媒体手段,例如利用幻灯机、录音机、录像机、电脑等设备,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宫功能来传达研究成果。这种类型的表述比仅仅运用语言文字所产生的效果更为直接、精炼及形象。

(二)研究成果表述的意义

美术教育研究成果是衡量个人、团体乃至地区、国家的美术教育学术水平。学术地位的重要标志。具体他说,表述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意义:

1、取得社会效益。通过展示美术教育研究结果,得到包括教育部门在内的社会的鉴定,评价和承认。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推(“成果,以达到转变美术教育思想与观念,提高美术教学水平等目的。

2、成果共享,促进交流。在成果表述中,提供了研究过程的实际资料以及对结果的分析和评价,有利于其他研究者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深入进行美术教育的研究,也有利于美术教育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3、提高研究水平。在成果表述过程中,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口顾、总结以及把某些美术教育现象上升为规律或理论,既促使了研究的深化,又有助于进一步发现新的问题或新的事实,从而促进美术教育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4、提高研究者的研究水平。成果表述的过程也是提高美术教师和美术教育研究者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包括写作能力)的过程。

二、研究成果表述的标准和原则①

(一)研究成果表述的标准

一般来说,高质量的美术教育研究成果应达到以下标准:

1、有完备的美术教育理论体系;

2、切合实际,对美术教育实践具有指导的作用;

3、研究方法科学规范;

4、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5、表述方法恰当,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合理;

6、结构严谨,文字简洁流畅或附有图像、音响等,具有可读性。

(二)研究成果表述的原则

与上述美术教育研究成果表述的标准相对应,研究成果表述的原则可归纳为如下四点:

1、注重创新与科学性

美术教育研究成果的价值在于是否具有独创性,因此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研究报告,都应反映作者在研究探索过程中获得的新见解、新理论、研究的独创性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情况得以反映:

(1)填补研究上的空白。阐述的是“前人所没有研究过的”,即“前人所未知的”领域。例如,通过美术教育开发右脑功能的研究,如果确实能从生命科学研究的角度得到确认的话,那么,就开辟了前人所未知的新领域。

(2)补充前说。即研究的深化。对某一特定的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转换成新的角度进行探索,从而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例如,各个时代、各国的学者已经对美术(艺术)教育目的进行了理论论述。在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结合21世纪中国社会。教育。美术发展的最新动向,提出自己对新世纪美术教育目的的独特见解。

(3)纠正通说或开展争鸣。例如,1999年《中国美术教育》杂志所发表的围绕着儿童美术考级问题展开论述的论文都属于争鸣的研究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创新必须以科学性为基础,应以充分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或精确可靠的实验观察数据资料未证明研究成果,不能凭个想象,任意杜撰新名词。

2、观点和材料的一致性

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研究报告,都必须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就在于精选材料。选材应符合以下要求:(1)所选材料应紧紧围绕研究的主要问题;(幻选取典型的。具有广泛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材料;(2)选取真实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材料;(的尽可能选取新颖生动,反映时代特点的材料。在此基础上,经过研究者对材料正确。深刻的分析。归纳和综合,从中提取出论点,选择论据,经过严密的论证过程,最终概括出的结论就能正确反映美术教育的客观规律。

3、善于惜鉴与独立思考

与任何研究相同,美术教育研究也需要若干代人的努力。每一代人总是在前人或他人的研究基础上把研究向前推进的。因此,如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吸取他人的研究成果是每一位研究者都会遇到的问题。无视他人研究成果,以及为介绍而介绍,只述不评,或任意引中发挥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在进行美术教育研究的全过程中以及撰写论文或报告前,应广泛阅读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文献,从中选择最典型,最富有说服力的材料。不要简单列举或大量堆砌。与此同时,对要引用的观点和文献,必须了解作者的原意以及文献内容的价值,对实质性的问题应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加强论证的针对性。

4、语言精练与表达准确

语言精练是指以最少的文字表达较多的内容,也就是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表达准确是指应清楚、明了和客观地反映美术教育的事实。既不可以日常生活用语代替科学术语,也不可生造词语。在此基础上,追求语言生动,讲求文采,做到深入浅出。那种浮华夸张。强词夺理或言不达意、人云亦云的文风是不足取的。

三、研究成果表述的步骤

美术教育研究成果表述的主要形式是撰写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从构思到完成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一般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一)确定题目与体例

“题好一半文”说明了选题的重要性。选题应符合以下要求:(1)富有时代精神;(2)有新意、有价值、有见解;(3)能激发阅读者的兴趣。

例如,《“开放式多无角色活动”美术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验》②(戴立德)的论文的选题就比较符合以上要求。“开放式多元角色活动”教学模式是在1999年提出的,表达了作者当时对美术教学的见解,既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又具有新意与价值,能激发其他美术教育工作者阅读的欲望。又如,论文《弱智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的探索》(朱珏明),由于国内对弱智儿童美术教学领域的探索还刚刚起步,因此这一选题不仅具有新意和价值,还能激发他人阅读的欲望。

在确定体例时,应根据实施研究时所采用的方法以及发表研究成果的场所来确定是采用学术论文还是研究报告的形式,或是两者综合以及多媒体形式等。

(二)拟定写作提纲

提纲是思维的外化。通过拟定写作提纲,把确立论点的思路用文字固定下来,使原先在头脑中的一切变得可视而清晰。美术教育研究成果表述的形式中包含着内部结构形式和外部结构形式。在拟定写作提纲时,首先按照内部结构形式理顺思路,然后再与外部结构形式相匹配。当然,不同类型的表述形式有着不同的结构形式,可根据写作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一般的内外结构形式如下:

内部结构形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外部结构形式为:前言——本文——结论。

各种表述类型所共有的要素:主题、目的、段落、层次、关键词(大小标题)。

前言提出问题一、21世纪对美术教育提出的挑战

a、社会的变化对美术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b、美术(艺术)的发展、变化引起的“知识爆炸”;

c、教育思想的变化。

本文分析问题二、三大美术教育思潮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

a、中国古代绘画教育思潮的影响;

b、诸外国的创造主义思潮的影响;

c、美国DBAE运动思潮的影响。

结论解决问题三、中国美术教育改革途径

a、从终生教育出发提出美术教育的目标;

b、对应“知识爆炸”,精选美术教学内容;

c、与学习方法多样化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多样化;

d、师范教育的改革与校外教育的途径。

表1、《站在21世纪的地平线上》内外部结构的匹配③

(三)进行写作

在拟定了提纲的基础上,就可以进入正式的写作阶段了。在写作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1、进行整体的谋篇布局,力求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做到完整、连贯、严密和灵活。尽量做到相并列的章节的字数应基本相等。

2、熟练驾御语言,要简洁不要冗繁;要质朴不要浮华;要生动不要死板。

3、掌握常用的表达方式。根据论述需要采用立论或驳论等表达方法。对议论的要求是:论点正确鲜明;论据充实可靠;论证具有逻辑性。

(四)修改初稿内容。结构和文字

美育教育论文第4篇

(一)三位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内涵

“三位”主要是指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成为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应掌握的教学技能、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和个人就业导向综合素质三个方面。“一体化”是指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对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所掌握的教学技能、应具备的教学能力和个人实现成功就业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培养。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作用。教学技能是教学能力与个人素质提高和发展的基础;教学能力是个人作为教师职业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既对教学技能的掌握有促进作用,又能够提高师范生个人就业导向综合素质;个人就业导向综合素质既是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培训和培养的目标,反过来个人就业综合素质的高低又影响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技能的培训。对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个人就业综合素质三方面进行一体化培养不仅是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课程培养的主要目标,也是师范生能否成为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基本标准。正如北京大学教授陈向民所说的“教师的‘专业学习’必须是整体性的,涉及教师素养的整体性转化。教师的素养不能被肢解为相互孤立的部分,如基础理论、实用技巧、专业态度,然后分门别类地对其进行培养。”[1]三位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提出既是适应新形势下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学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本质需要。

(二)三位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

从美术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课程培养目标来看,“三位”是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成为合格美术教师的基础和重要尺度。从美术教师专业化的角度来看“,一体化”培养是指将美术专业师范生应具备的美术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就业导向综合素质三方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培养。从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职业专业化角度来看,美术专业教师应该具备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和道德人文修养。三位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就是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改革,建立多层次的教学实践平台,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就业导向综合素质的训练和培养,从而使之达到未来美术教师就业岗位应具备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素质。为此,三位一体化培养模式是通过课程体系一体化改革、构建一体化教学实践平台、实施一体化改进措施,从而实现教育实习的培养目标。

二、美术教育专业教育实习三位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应用探讨

(一)构建以“三位”为核心的美术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课程体系

有效提高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和能力,最重要的是改革传统美术专业课程体系。第一,突出以主干课程为核心、选修课程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结构。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了进一步突出美术教育专业的特色,学院根据地方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开设国画、水彩、版画、油画、民间美术等主干课程,围绕主干课程模块,增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课程,如拼贴画、沙石画、编制、剪纸艺术、综合材料版画、陶艺和泥塑等实践课程。通过课程模块的整合,对所选课程的内容进行精选、充实和补充,美术专业课程的设计体现了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培养的特点,增强了教学技能培养的实践性和实效性。第二,合理安排师范生教学技能和能力培训的时间。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根据美术专业师资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要求,精心设计培训内容,并做到有计划、循序渐进,才能使培训取得实效。笔者建议,通过观摩、感知、获得和研习与交流四个过程,和20个周次的美术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和能力培训较为合适。教育见习阶段可安排约4周时间让师范生到实习基地观摩学习,让师范生明白教师的职业观是什么、美术教学常规工作有哪些、应掌握哪些美术技能。在教育实习阶段中,根据实际需要可安排2周感知美术教师教学和管理的具体工作,进行12周中学美术教学课堂教学和各项活动指导工作,最后再利用2周时间让实习生进行美术教学研习与交流。第三,利用中学美术教学法的教学来调动师范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开展对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各项研究工作。美术教学法的教学是开放的,可以开展如调查、讨论、座谈等各种方式参与到现行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中去,发现问题,给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为美术教学研究服务。

(二)建立美术教育专业教育实习一体化培训的实践平台

从现行高师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师资情况来看,缺少美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表现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片面强调专业水平,而忽视作为美术教师应具备的技能和职业能力;从美术教育实习师范生自身来看,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能够适应当前地方中小学的美术教学。因此,建立一体化的美术专业实践平台十分必要。“实践证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和建设性工具。因此,高校必须把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开发和反思能力的培养作为师范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多种渠道强化师范生教师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反思,更好地发挥师范生的个性特点,扩大师范生的创造空间,提高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2]笔者认为一体化培训的实践平台可从三方面进行。首先,分阶段、多层次、多模块培训师范生的技能和能力。分阶段主要是针对中小学不同阶段美术实践的特点和难度,可将美术专业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分初级阶段(小学1-6年级)、中级阶段(7-9年级)和高级阶段(高中阶段)来培养。分层次主要是根据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内容的需要,可划分为基本技能层、专业技能层和综合应用层等三个层次。多模块主要是根据中小学不同类型课程所涉及的专业技能和能力,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不同美术教学技能,并具备美术不同专业方向的实践能力。这种教学训练模式的目的是以美术专业师范生的应用能力培训为主线,注重对美术专业师范生的专业运用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其次,以活动来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对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来说,美术教育教学活动就是表达美、展现美和塑造美的过程,在教育见习和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必须始终让师范生参与到具体的美术活动中去,这样才能够对师范生进行技能、能力和心理素质等的锻炼。如在大一年级教育见习阶段,通过观摩优秀美术课教学活动让师范生了解中小学美术课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未来美术教师职业的认知感。大二、大三年级的见习阶段,让师范生参与实习学校的美术教学课外指导活动,培训师范生教什么,怎样教,通过试讲、模拟上课、参加美术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来培训美术专业师范生如何掌握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能力。在大四的实习阶段,在对师范生职业综合素质能力培训中,通过座谈、职场模拟竞聘和职业情感展示等活动,让学生能全面地了解自己,展示自己、提高自己。最后,开放式的指导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在教育实习中,美术教育专业实习生不仅接受本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还应该多请教其他专业教师的指导,学会获得各项技能和能力,并在实践中反复锻炼,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三)发挥地方民间美术的资源优势,培养美术专业师范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培养师范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是教育实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具体落实这项重要内容就要借助地方民间美术资源优势。这样既解决了农村美术课堂教学只讲不做、严重脱离实际的问题,也能培养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只有这样,师范生才能适应新形势下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改革,取得较好的实习效果。“美术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教育过程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求超越现有知识范围,进行施教和思考。”[3]现有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是,实习生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有限,课堂教学仍以美术欣赏替代了动手实践,美术教学的理念和思维跟不上现有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步伐。为解决这一难题,笔者在指导师范生实习过程中,要求师范生贴近学生的实际,因地制宜,挖掘地方美术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具体做法是:笔者采用一利用、二发现、三探究的方式来加强对师范生美术教学创作能力的培养。一利用就是直接利用学生身边民间美术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广西玉林地方木偶戏人物呈现的造型美和色彩美,三江侗族吊脚楼木质材料组合的形式美。通过欣赏,用毛笔、水彩笔、鸡蛋壳等材料让学生尝试制作。二发现就是指结合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利用地方乡土材料制作成艺术品。如利用棕榈编制各种动植物形象、树根制作简易壁挂艺术品、地方小子石特殊肌理制作成色彩斑斓的图案、豆类的不同颜色和性状做成拼贴画等等。开动师范生的脑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培养师范生具体的美术实践能力。三探究指美术专业实习生根据已掌握的教学经验,并结合地方现有美术资源创作美。如根据所学专业技法和具备的造型能力教会中学生利用萝卜雕刻大象、铁丝制作简易书架等工艺品、纸张不同制作方法形成各种染织图案和浮雕等。总之,实习生可根据地方民间美术特点,结合多媒体课件,独立设计教学内容,独立组织富有创意的美术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师范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提高师范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四)实行有效合作的管理方式

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科学化的管理。就美术专业教育实习的管理来说,一方面由于实习生人数多,分布比较散,覆盖面广,时间、空间及各种条件对实习生制约性小;另一方面美术教育专业实习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又不能和一般的合格美术教师一样严格要求。所以这给实习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笔者认为实行合作管理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当前美术专业教学实习管理难的问题。一是职责明确。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地方高师院校、教育主管部门、实习学校和指导教师四方应明确职责,即由地方高师院校精心组织、培训指导教师,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参与督促指导,实习学校和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对师范生进行技能、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二是加强合作、共同管理。高师院校、地方教学主管部门和实习学校应在师资培训和技术能力方面开展合作,营造良好的实习环境,在充分调动美术专业实习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对美术专业师范生教育实习进行共同管理,美术专业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实效性才能进一步增强。

三、结语

美育教育论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就体育教学中的体育与美育的关系、体育的美育功能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应从教学目的与内容、教学组织与安排、教学场地与器材等方面实施美育。

体育教学体育和美育都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均属于社会现象,它们的发展和社会教育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从培养人的角度上来讲,体育主要是培养人的健壮体格,美育主要是形成人的审美风貌。所以说美是体育的内涵,体育始终与美育联系在一起。体育是育人为健,而健是美的物质基础,美又是健的生动客观反映,健和美两者犹如形和影一样不可分离。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应把形体美、运动美、体育美等美育更好地实施于体育教学之中,并通过体育教学这块育人之美的阵地,教育与培养人的形体美、心灵美和美,从而增强青少年及广大人民群众表达美、观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1.体育与美育的关系

美育和体育都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是美育的基础,美育也参与并渗透于体育之中。在体育中,人体和人体的运动以其美的形式进入审美领域,使运动者在亲身操作的运动中,积累了审美经验,形成并发展了审美心理结构。同时,体育文化的各种形态都含有教育的因素,成为审美教育的内容。

2.体育的美育功能

2.1强身健体的锻炼功能

体育运动可以从形态与技能上完美身体,使人肌肉发达,举止大方,青春焕发,使人体魄健康强壮,体形匀称健美。

2.2精神美的升华功能

体育运动有进取、竞争、对抗、承担负荷、战胜艰难困苦和经受胜败考验等特点,可以锻炼人的思想、意志和道德品质。

2.3技巧美的激励功能

体育中精湛的技巧与身体美、精神美交相辉映,形成一个体育健儿的完美形象。这些运动中的技巧、战术,把各种精湛的运动绘成动人的画卷,编就成美妙的诗篇,无不诱发青年学生对技巧美的向往,使他们产生模仿的欲望。而在学生的日常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师完美、正确、成功的动作技术示范,也同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4不拘一格的创新功能

在体育教学中,创新是“硬道理”。新则趣、新则美、新则灵。世界跳高记录的不断刷新,与跳高技术从跨越式、剪式、滚式、俯卧式直到背跃式的创新密不可分。体育运动创新产生的美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能接受新经验,改变对体育运动的认识,进而向往体育运动的创新美,产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新动力。

3.体育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3.1教师应是教学中美的使者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教师的魅力美将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教师的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象美。二是着装典雅仪表美。三是内在修养美。四是心灵美和行为美。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美育要求教师有高度的涵养,优美的风度,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真诚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情感,并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与尊重。

美育教育论文第6篇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文中选取了选取体育类学校三所,分别为河北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大学、沈阳体育学院和师范类学校三所,分别为西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通过对学校健美操课程内容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找出健美操专业发展的共同点和结合点,从而改革体育教育专业的不足之处,促进其发展,试图总结完善出一种能够同时适用于两种院校教学策略,提高健美操人才培养的专业质量。(二)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在中国知网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对体育专家进行走访,根据调查结果,设计出调查问卷。专家问卷设计完成之后,请相关专家审阅,提出指导意见,进行修正,最终形成的学生调查问卷。每个学校选取300名学习健美操学生,以邮箱的形式进行问卷发放,回收263份,回收率,有效问卷263份,有效率100%。采用调查法,通过采访6所高校的相关领导,了解健美操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情况以及教学内容设置情况。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师资学历与职称结构的比较研究。学历是衡量其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标准之一。一般情况下,教师的学历越高,就说明教师未来的发展潜力越大,也能更快适应学校的改革。根据相关的走访结果可知,体育类大学和师范类大学的教师人数等以平均值进行计算,师范类大学中的体育教师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学历占59%,本科学历占41%;体育类大学中大多数教师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学历占43%,本科学历占32%。师范类院校的教师科研能力较高,而体育类专业则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在职培训机会。体育类大学具有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的教师人数分别为12人、8人、4人,所占比例分别为50%、33%、17%;师范类大学具有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的教师人数分别有9人、3人、2人,所占比例分别为64%、21%、14%。从结果可以看出,体育类大学的教师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的人数较多,所占比例为绝大多数,师范类大学教师的高级职称的比例较大,因此,师范类学校学生的文化能力培养较好,而体育类学校学生的运动技能培养较好。(二)教学内容设置的比较研究。体育类大学和师范类大学对理论知识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应提高理论知识教学放在高校专业健美操教学中的地位。体育类大学专业健美操教学强调对基本动作、步伐和基本组合的练习,学生的健美操基本功扎实。教学内容中几乎完全按照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指导计划进行设置,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计划确仍然未改变,相对滞后,培养出的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需要更新教学内容,提升健美操的教学效果和水平。师范类大学和体育类大学都没有明确安排身体素质和动作难度方面的练习。由于健美操课程需要在体育的伴奏之下才能进行,因此,在健美操专业中设置健美操音乐教学利于学生掌握音乐节奏,但是6所学校中,只有北京体育大学设置了音乐课程,其他5所院校则没有。(三)考核情况的比较研究。专业的教学重点决定了考核内容,体育类大学由于比较注重学生体育技能和自主编创能力的考核。师范类大学的体育考核重点是学生的健美操套路动作,以及教学能力,说明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健美操创新能力欠缺。因此,在今后的健美操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加强体育类院校的学生教学能力培养,而不是只注意学生的体育技能培养,这样对于他们将来的工作十分有好处,能够担任教学、裁判员等工作。(四)场地设施条件及人均占有量的比较研究1.教学场地设施条件的比较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可知,体育类大学的场地设施建设条件较好,拥有专门的教学训练场地及多功能综合训练馆,例如综合训练馆的某一层作为专门的健美操训练场地;而师范类院校设置的教学专业较多,属于综合类的大学。2.学生体育场地人均占有面积的比较研究学生体育场地人均占有面积的官方数据统计一般较高,这是因为他们只考虑了一个班级的上课情况,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经常是多个班级共同使用一个教学场地。所以,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体育场地的人均占有面积较低。此次调查中,学生人均体育场地占有面积师范类院校的为1.23m2,体育类院校为2.86m2,两类院校的学生人均体育场地占有面积都较小,这主要是因为学校逐年扩大招生规模,而体育设施的建设跟不上导致,因此,学校应该增加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训练空间。

美育教育论文第7篇

农村中学一般是寄宿制学校,三年的中学校园生活是正在成长的中学生人生重要的阶段。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建设健康的、生动的、特色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内化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这种独特的感染和陶冶作用是课堂教学、理论教育所不能替代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校园文化建设一种是硬件系统建设。环境绿化、美化、净化感染着学生的行为美,整洁优美、布局合理的校园环境会形成一种形式上和空间上的审美氛围,作为校园主体的学生置身于其间,可获得一种审美体验和审美享受,这种美感进而会产生一种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整齐划一或错落有致、别具一格的校园建筑带给学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和美的感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教室、宿舍、餐厅、运动场是寄宿制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要让教室充满知识的味道,营造学习的美好环境;让宿舍充满温馨,营造家一样的感觉;让餐厅充满食欲,体味舌尖上的校园;让运动场充满活力,迸发青春韵动的美。让校园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向学生诉说美的故事,传递美的讯息,让学生徜徉在美的海洋。另一种校园文化建设是软件系统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在进行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感受美或创造美,获得审美经验,发展审美能力。如:韵律操、广播操、田径运动会比赛让学生感受运动美和力量美,新春文艺汇演中让学生欣赏韵律美和造型美,校园歌手赛使学生领略旋律美和节奏美,演讲比赛使学生认识形象美和语言美,书法绘画比赛使学生体会流线美和结构美,成人礼、科技节等等从不同方位让学生体味美的味道。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其实质是美育在校园文化中的再现,校园文化就是通过各种文化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以唤醒美感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塑造人格、美化人生的目的。不同阶段的校园承载着不同时期人生的梦想,让中学阶段开启美好人生的一扇大门。

二、美育教育需要开发学科、校本美育素材

任何一种教育都需要一定的载体,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来实现。以政治学科为例,传统观念中政治课教学一直强化和渗透德育教育的功能,政治学科虽属于德育范畴,但“美”与“德”是相互渗透的。高尔基说:“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政治学科以其独特的学科性、思想性、时代性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力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真善美,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的判断和追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如:中学《文化生活》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美育内容。文化万花筒,展示人们生活中多彩斑斓的文化形式,体味文化感受人们生活中的真善美。大量图文并茂的内容展现了生活中人们对美的阐释、美的判断、美的选择,这些符合了美育的特征和要求。《文化生活》的教材讴歌自然、贴近生活,体现了美育的自然美。真正的文化创作就是人们追求真善美。人们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文化产品,实现了“自然的人化”,产生了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等文化,这些都是人们在立足于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整个过程传递了人们颂扬真善美和贬斥假恶丑的信息,体现了以美为中心的教育。中华传统文化在建筑、文艺、思想等方面的表现形式,是很好的美育素材,能够使人们感受美、欣赏美。中华民族精神和树立高度文化自信和自觉,更是美育的升华,从而把德育和美育融为一体。

三、加强学科教学的美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