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合集7篇)

时间:2023-09-25 17:27:45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第1篇

关键词:美学;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257-01

美学作为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影响和指导着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影响和指导着文艺的发展、文学批评的方向以及人们的文艺创作,影响和指导着教育的方方面面,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美学教育。

一、美学的作用决定着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美学首先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这就决定着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及社会一员的人必将与现实产生种种关系,而人与现实的关系又以需要为前提、为根据。仰韶遗迹中的鹿纹彩陶盆、蛙纹彩陶盆、人面鱼纹彩陶盆,无论是盆本身还是盆上的各种纹饰,与原始社会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彩陶盆上形态各异的鱼、奔驰的狗、爬行的蜥蜴、拙钝的鸟和蛙以及人面含鱼的形象,既让人清晰的感觉到当时生活的生动、活泼、纯朴、天真,也明显具有巫术礼仪的图腾崇拜意味,这种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已然脱离了单纯的物质需求,而与人们的宗教艺术需要紧密结合。因而我们在追寻美的足迹的时候要认识到青铜艺术中的严重的命运气氛和神秘的狞厉风格,以及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中荡漾出的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来认识我们与美关。物质需要是一种使用关系,体现的是利之美。精神需要又可以分为三种:认知需要、审美需要、伦理需要。这三种需要分别对应着我们对真美善的需要。美学指导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到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与人生的对应关系,更重要的是直接指导着学生的审美体验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二、文艺发展与美学的密切关系决定着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随着美学观在不同社会状况下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也会反映在文艺的发展过程和结果之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美学观念的发展变化会影响文艺的发展。文艺的研究对象既涉及文艺作品和其他文艺现象,这是有关文艺的一般问题和观点,也涉及有关文艺的问题和观点,这是有关文艺的美学问题和观点。美学的研究范围决定着文艺与美学的密切关系,也决定着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文艺创作离不开美学观念。艺术以人的心理感受为中介,把掩盖在生活中的美之条件揭示出来和组织起来,这就给了这条件以美之生命。与其说艺术创造美,不如说艺术创造了美的条件。因为,如果艺术作品引起读者的美感,那么这美不是在艺术家的劳动过程中,而是在读者受到感动的时候产生出来的。

艺术成为审美关系就在于艺术就是专门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而创造的,是审美关系的集中体现。无论是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还是饕餮狞厉的殷商青铜;无论是儒道互补的先秦理性精神,还是骚赋耀目的楚汉浪漫主义;它们在凝聚着中华民族审美趣味、艺术风格的同时感染了当时代的人,也与我们今天的审美爱好相吻合,使我们产生着亲切之感。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本着审美的需求,去体悟文艺的博大精深和美妙深刻。紧扣文艺发展的脉搏,去感受血液涌动的美的律动。

三、美育的要求决定着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美育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是形式美育向实质美育的跨越。美育的对象涵盖了我们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些又以艺术的形式伴随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大地,是我们美育的对象。山川风光,自然形胜是美的源泉。美育内容丰富多彩,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使学生在掌握字、词、句、章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去领会祖国山川的壮美,四季自然的风韵,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一草一木的思想情感。

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方方面面有着美。社会之美包含人物之美、人体之美、服饰之美、语言之美、行为之美、社会环境之美、斗争之美、劳动之美等。如果你有能感受美的眼睛和耳朵,那么,美就“客观地”在你的周围。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环境美、行为美、斗争美、劳动美、服饰美,都有倡导和弘扬。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让我们感受到老北京的胡同之没的特殊文化沧桑,这何尝不是一种环境之美?《诗经》有大量歌颂劳动之美的篇章,这何尝不是人们对劳动的歌颂?《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孟子》等课文之中语言的智慧和精彩,这何尝不是语言美的展现?

作为自然美、社会美集中体现的艺术美,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因素的主要内容。艺术美覆盖着我们精神生活的始终,艺术美凝聚着人的情感和观点,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反映在许多方面。我们的“审美情感”来源于“有意味的形式”,这些“形式”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既在形式又不只是形式。就语文教学的特点来看,艺术美包括题材、思想、主题、情节美,即文艺作品的内容美,也包括语言、结构、艺术手法、风格美,即文艺作品的形式美。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把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将美育与语文有机结合,再现作品所创造的审美意境,让其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进而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把审美教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曾经一度被忽视的美育日益受到重视。在全国教育会议中,美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次得到强调。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现语文教材中审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初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第一段: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2 初中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贵州的梵净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初中语文第三册的《国宝——大熊猫》,内容是通过对大熊猫这一国宝的说明,提出了对于动物的保护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

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学生讨论后,结合分数直观图归纳:“这样的”和“其中的”在份数的表示上前者是没有限制的,后者是 有限制的。

(思考:教学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对学生学习有困难的材料,如“分数的意义”则采用抓住其关键要素,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 ,采取启发诱导递进反馈调控或分散难点各个击破等两种方式。譬如,理解分数意义中的平均分采用的是第一 种方式,具体做法是在观察理解中调控,在操作理解中调控,在识别理解中调控,最后通过小结来完成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又譬如,正确认识分数意义的单位“1 ”则采取第二种方式,即先认识单位“1 ”可表示一个 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再认识单位“1”可表示由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然后进行变式、举例、总结。与此 同时又紧扣反馈调控,使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另外对新知认知过程的设计,还特别注重学生 的主体性和参与的全面性,注重利用认知过程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各种能力,)

4.分数各部分名称和含义。 (1)自学:请同学们看书本85页最后一段。 (2)检测:请同学们看电脑,说出3/5 这个分数各部份名称和它们的含义。

5. 分数的读和写。 (1)读分数:①尝试:请同学们看电脑,这里有一组分数, 即1/2,3/4,8/5,5/7,9/11,21/13,23/30,… …怎样读它们?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②小结:分数是怎样读的?先读什么?再读什么? (2)写分数:①实践: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三个分数,看会不会写,同时请一名同学上来板演。②总结:说说分数的正确写法?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美学;音韵美;人格美

一、“学龄期”儿童情感与美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把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定义为人格发展的“学龄期(6~12岁)”。这一时期的孩子可以按照外界(诸如家长、老师)的明确指令和要求完成带有相应目的性的工作,并且会在完成相应工作的时候产生一种主动追求成就感的目的欲望。强烈的渴望可以从从事的任何事情中获得勤奋感。如埃里克森所说:“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

“勤奋感”和“自卑感”的自觉和主动生成表征着小学生个人内心世界的逐渐丰富。也正因为小学生内心世界成长和发展刚刚开始,其情感和思想发展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期。因此,这一时期小学教育中情感培养和塑造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学龄期”儿童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教育中情感和美学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情感和美学教育,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奠定学生终生的精神风貌和人生追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美学教育,其主要内容是构建和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进而以美的事物熏陶对学生的心灵加以熏陶。小学生的情感教育,落实到具体的要求上,首先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善恶判断标准,让学生对崇高、善良的人物和事件产生自觉的情感认同。如何引导小学生情感素养的提高和性格的良性发展,应该是小学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感受音韵美,在阅读中熏陶美感

“对于小学生的情感和美学教育不应该是孤立进行的,也不是凭空建构的,而是应该渗透在具体学科的教学实践之中。”小学的主要课程是语文和数学,在新课标的要求中,小学语文教育分别承担着学生情感熏陶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的不同使命。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学更好地承担情感和美学教育的功能必须时时在教师的思考之中。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语文课文阅读中感受文章的音韵之美和情境之美。对于音韵和旋律的声觉感知是小学生感知美最为直观形式,声觉素材也最容易捕捉,因此朗诵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首要环节。学生对于音韵和旋律的直观感知是对人物形象和品格形成深层感知的前提和基础。小学语文教材对于学生感知音韵美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如,小学一年级下册第十四课《荷叶圆圆》。课文中叠字运用很多,而且十分押韵。在这篇课文教学中,对叠字,押韵的充分阅读会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朗朗上口的韵律之美。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体悟课文的韵律之美和节奏之美作为一个明确而突出的教学目标,抓住教学契机及时点拨学生把握句子中的抑扬顿挫和律动和谐。

引导学生把握和体会情境之美的道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想象力却是最为天马行空的。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介质引导和点拨学生对文中描写的对象进而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和感悟。与此同时,也要格外注意图片和视频资料运用的时机和频次。

三、品味人格,在模范人物中熏陶情感

小学语文课文中形象描写的文章居多,这些课文中塑造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例如,《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的小苗与大树;《小白兔与小灰兔》中的两只兔子;《金色的鱼钩》中为革命事业英勇献生的炊事班班长;《桥》中一位助人为乐,公正无私,舍己为人的产党员。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品读和理解,是带领学生品味模范人物,熏陶情感的有效途径。

在对这些形象的阅读和感悟中,教师可以通过相关材料的延伸分享甚至是多媒体材料的引入,将课文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和模范人物的形象进行渲染和凸显,让学生对加深对模范人物形象的记忆和感情的认同。在这样一种对模范人物的记忆和感情认同的情况之下,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崇拜情感和善恶判断力,并且在这种情感和善恶判断的基础上纠正和规范自我的行为。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课文教学中,完成对小学生的情感教育。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日常语文课文学习当中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美学素养是小学生情感和美学教育最实际有效的途径。其中感悟和体会课文的音韵和节奏,让学生在听觉上直观的感受美,是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模范人物形象的光辉之处,使学生产生对模范人物强烈的情感认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I: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第4篇

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注重发现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在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初中语文第三册的《国宝――大熊猫》,内容是通过对大熊猫这一国宝的说明,提出了对于动物的保护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

三、初中语文教学与艺术美的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1.自制语文教学挂图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象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以插图的方式反映了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

2.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

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讲述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四、美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相长”

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美育可以通过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这就能与智育的抽象概括和德育的理性论证区别开来。情感性是美育的特殊功能,美育将理性蕴涵在感性之中,以情感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美育的特点决定了它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这也使得它较之于某些抽象的说教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载体;高雅情操一、选择美的语文教学载体

教材中华美的诗篇、精妙的散文数不胜数。这当中有着无数美轮美奂的意象,有着风流倜傥的气质,有着羽扇纶巾的神韵,有着挽弓射天狼的豪迈,也有着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寒,有着“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这些素材或让人神往,或使人心仪,可叫人豪情万丈,亦可叫人潸然泪下。

二、把握好美育与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的进行需要教育者的系统控制,语文教师要首先真切地感受到教材内容的美,而且要把自己的感受用生动形象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传达出来,以激发学生产生美的感受,引导学生认识美、鉴赏美,以美育美。因为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学科,带有感彩。教师本身就不该是刻板的,而是充满感情、朝气蓬勃、富有活力的。

三、以美育人,以美冶情,培养高雅情操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第6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 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教育是最普遍、最基础的教育。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格性给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涵。例如文学作品,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种特殊形态,作为语言艺术的形式,它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意识。就其“艺术”的特质而言,代表着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形式,审美教育是以陶冶感情为基础的教育,是一种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审美主体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涉及到审美形式教育、美感教育和审美观念教育等领域。包括知识理智的教育、意志行为和情感教育三个方面。本文就此作为要旨进行阐述。

1 语言媒介为主体的审美形式教育。人类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由表象开始的。从审美活动来看,艺术的审美主要源于审美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等。马克思称视觉和听觉为“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借助审美感官可以形成直接的审美感受。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活动,则是由理解开始的,审美主体要获取一定的审美感受,必须经过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后才能间接获得;换言之,审美活动必须由对象的感性形象,并将感性形象同审美主体自己的情意状态相融合而形成审美意象。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核心是以语言这一物质材料作为媒介。从语言艺术的角度来说,文字是材料,语汇、语句、语境、语体则包含两重属性,它既是信息载荷的符号,又是思维的外化表现形式。语言艺术家借助一定的艺术技巧,将文字符号有序排列组合,就传达出特定的信息,对这些有序排列符号有效的理解,就在审美主体脑海中还原为“存在的具象”,给人们的审美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它所独有的工具性质决定了技能训练的重要意义。语文教育的人格化色彩,又是与学习主体的情感、心灵是相通的。如何在技能训练中渗透审美教育,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开拓,进而提升思维的质量,有着非凡的意义。

1.1 语汇、语句的审美。语言技能的训练是从文字的音、形、义的积累开始的。在经历字、词、句、段和篇章的把握后,才能具备基本的语文素质。在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语汇的把握和语句的读解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两者同属于知识和理智的发现和证实。就其感性形式而言,两者具备了给人们带来满足的审美价值和精神意义。那么语汇、语句的审美究竟包括哪些层面呢?首先,语汇和语句的审美感知是一个统一体。对语汇的准确把握恰好是对语句意思的充分理解。语句能表达出完整清晰的思维内容,能充分展示丰富的情感世界,又能简洁明确地呈现出逻辑的力量。至于语汇,人们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时候,除了准确、鲜明之外,还要求语汇使用得生动而富于文采,有序而别具匠心,这就是对语汇的调整和修饰。许多语言大师在这方面字斟句酌甚至呕心沥血的“炼字”以求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目的。理解语汇和语句的辩证关系,了解中学语文教材中丰富多彩的语汇和语句,是对这两者进行审美辨析的基础。

语汇、语句的审美,在于汉语词汇中所蕴含的浓厚的感彩。它不仅使审美主体在精神上产生了愉悦,还因为其中包含的时代性、民族性和个性特征给审美主体以社会化的启示。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开头第一个完整句子是“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个“无非”将日本举国自豪的上野烂漫的樱花美景给予最大限度的淡化,从侧面展示出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学子渴求知识的情怀。就语汇而言,把副词“无非”使用得如此精当生动,几乎有“人格”的特征。类似这样的例子是审美感知的极好范例。

语汇、语句的审美,必须重视语汇在语句使用中所展示的思维力量。从语义的角度看语汇在语句中的表达效果,是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性判断。由于这种判断侧重于答案的标准,所以相对比较抽象。如果把抽象的知识性判断作为审美判断的内容给予扩展,由于审美判断源于对客观存在的直接感知,故具有逻辑概念无法说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因而更容易促使学习主体领悟语言运用的技巧,更有深度去体味课文所承载的信息。例如的诗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一个“惜”字,意味非常丰富,“惜”中含褒,肯定了这些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英雄,也委婉的批评了这些英雄的不足,虽有雄才大略,但文学才华欠缺,同时这一个“惜”字,包含着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强自信。语汇使用之精巧,语句所蕴含的内涵,给读者以“回味”的无穷美感。

语汇和语句的审美,还表现在综合形态的美感方面。例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句话,从听觉的角度,具备了吟诵的优美,读之上口,听之悦耳。如将重叠形容词“艳艳”去掉,仅剩下没有任何修饰成份的“红”,在语汇审美上就显得呆板而缺乏感染力,这句话从节奏上审美,还有两处隐含的停顿标志: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语句的前后序列和谐而不可分割,形成明快而极富韵律的节奏。从形式的审美来看,对称的ABB/xx/ABB具有简约和谐的美感。如果再深入一步,从信天游的地方色彩到陕北的氏族特色,它所涵盖的内容就更广阔了。

1.2 语体的审美。如果说语汇、语句的审美感知相对片面而零碎的话,那么语体的审美在语文教学中则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谓语体可以从两个层面去认识:一是指语言的社会功能变体,即适应不同社会活动领域的交际需要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风格的语言表达体式。就其类别而言,可分为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科技语体、公务语体等类型。一是指文章的体裁,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1―6册语文教材,所选用的15类99篇讲读课文,几乎包括了语体的全部。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应该把培养语文素质与感受语言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融为了体。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知识积累向能力形成的转化,在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同时,提高学生经过理性思辨而达到审美创造的能力。

语体的审美很重要的是挖掘语体所包含的审美因素,通常情况下,语体的两个层面是互容的。文章的体裁不同,就具有不同的语言表达体式。记叙文是最基本的文体,它的表达体式是以准确、流畅、生动而不失形象为特征的;议论文语言精当、严密,富于逻辑性和思想性;说明文语言恰切、简洁,具有科学性和周密性。还有如诗歌的韵律和谐、意象丰富、情感

热烈,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性格化和口语化;现代文明快而直接,文言文婉约而多姿。这些都是语体审美的具体对象。学生在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实践中,可以充分进行纵向类比和横向选择,充分发挥原有知识的迁移作用,由此展开联想,以达到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相互促进,使语文素质与审美能力同步发展,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体的审美必须有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充分调动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概括说来,语体的审美教学设计要有针对性。其一是要把握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机制。中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由于知识积累的关系,他们的审美定势仍处在感受方面,因此,语体审美教学设计要侧重强调审美感官的刺激,以调动他们的审美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审美知识,于漪在讲授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就要求学生用视、听、触觉去感受现实中的“春”,调动已有的生活体验,并将此感受与作品中所描绘的“春”进行比较,诱导学生去体验春所蕴含的美的因素。这种审美情境的创设,对促进学生由审美感受向感悟过渡,形成较高品级的审美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二是在语体审美教学设计中,以产生共鸣、激发共振为宗旨,在美育实践中丰富和完善学生的人格。语文教材中许许多多的美好形象、优美的情思、旷达的襟怀,都是学生可感知的,能引发他们产生共鸣的审美因素,能产生强大的审美感召力,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性得到美的升华。

2 “形象”为主导的美感教育。形象的直觉性和理智性的统一、客观制约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是美感的基本特征。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首先在于语文教材提供了富于审美的物质材料。这些材料认可感的特殊组合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课本(1―6册人教版)收录的99篇讲读课文中,文学作品有66篇(含诗33首)。这些能够直接或间接诉之于感觉和知觉的艺术作品,给审美主体敞开了一个斑斓的美感世界。其次,从审美心理构成来看,中学生处在日趋成长的生理阶段,易产生强烈的精神需求,他们对审美的渴求,为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注入足够的主观能量。必须说明的是,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既是对教材内容、形式技巧的把握理解,又是对教材的审美鉴赏。两者互为作用,将美育和育人融为一体。

2.1 形象为主导的“内涵”。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是以“形象”作为主导的。这是因为形象本身给审美主体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的对象。美国教育家帕克认为:“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在语文教学中,配乐的朗诵,将抽象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变成听觉,可以给审美主体一种官能上的。例如抒情诗《,你在哪里》的教学,由于作品选择了高山大海、原野森林作为“寻觅”总理足迹的背景,而总理的精神又与云海天涯、苍茫大地融为一体,通过深沉亘古似的诵吟,可以展示出一个博大、雄壮的空间,从中传导出深情悠远如潮的哀思,给学生以深刻的美的召唤。作为一种美学手段,语文教材中所有的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生活场景、社会时代面貌和自然场景,都属于可感知的“形象”内容,因为它负载着作者一定的思想情感的信息。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朱自清《春》)。这些优美的诗一般的语句中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深情呼唤,表现出优雅清新的个性风格。通过对这些“形象”的感知,产生美的愉悦,使学生在审美快乐中更深刻地体味课文的内涵。

语文科的教学,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运用直面的教学形式,对特定的教学对象所实施的教学。这种有利的条件为美感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语文教材中的艺术作品又给了审美主体思绪恣肆的空间,因此,审美情境的设置就显得十分重要。以“形象”为主导的美感教育,必须抓住赏析课文这一主体部分,找出美的亮点,开掘形象的内蕴。正如休谟所说:“虽然人和人之间敏感的程度可以差异很大,要想提高或改善这方面的能力,最好的方法无过于在一门特定的艺术领域里不断训练,不断观察后鉴赏一种特定类型的美”。初级中学语文教材中就存在着许多美的景。如《雪》、《济南的冬天》及散见于其它篇章的优美的写景的文字,有许多崇高的人性,有许多催人泪下的形象,这些特殊类型的美对培养学生的美感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2.2 形象为主导的“方法”。语言艺术塑造出来的形象是鲜明可感的,但又是“不确定”的。这一点,正是语文教育中美感教育的优势。也预示着美感教育方法的丰富性。

拓宽语文教育的视野,是“形象为主导”的首要方法。其他艺术形态所塑造的形象,一般是通过视、听、触觉进入脑海的,人们无法将这种形象完整长久地贮存。又因为固有的艺术形象有了“肯定存在”的模式,规定了人们的想象背景,因而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审美主体再造形象的自由。语言艺术则不同,它凭借语言中介来塑造形象,这些形象在供审美主体感受时,往往涉及到更广阔的范畴。诸如鉴赏者的语言知识能力,作品的背景材料,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创作个性,形象所存在的时代社会空间,当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时,学生头脑中就会涌现出“这一个”形象。

如果从更深层面去认识语言艺术形象的不确定性,我们就会发现,一旦审美主体在接受了“形象”,也就是在用“形象”去创造。例如《故乡》开头的环境描写,阴沉冷峻的基调,配之以萧瑟荒凉的景物,与作者悲凉的心情交织在一起。这种“景物”形象对学生而言,显然有不确定性。通过教者的导引,学生对这种“悲凉”,情景的再现,往往是渗透或加入了自身的生活体验的。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流派的阿思海姆在分析抽象主义艺术时,认为抽象主义艺术更直接揭示事物的本质。例如对“形”的感知,从知觉结构的角度看,由于有了“不完全”的“形”的视觉感知,会引发人们进行“补充”的冲动。语言艺术的间接特征往往留下许多空白,一如中国山水画的留白。人们可以凭借想象去使之“完美”。这种“补充”和“完美”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成为理解和创造的过程。例如初中语文第五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讲到,鲁提辖将郑屠打倒在地时,发现郑屠已经死了。灵机一动,他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边骂一边大踏步走了。这里留下了让读者去补充的许多细节。当学生明白提辖骂的含义时,将彼情彼景的情节加以完善,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鲁智深灵活机智的斗争策略,进而更全面地把握人物性格。可见,创设情境,激发想象空间,是“形象为主导”的美感教育的核心所在。德国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思汤姆指出:“艺术想象就是为一个旧的内容创造出一种新的形式”。在对语音艺术形象的审美过程中,学生凭借自己审美趣味重视“形象”,甚至会不由自主地去演绎可能的“续集”。可以说,语言教学中以“形象”为主导的美感教育,往往成为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创造欲望的

原动力。举例来说,学生对林道静、江竹筠等艺术形象的把握,一般会起脱原著所“规范”好的框架,他们会根据各自的审美特点,将这些优秀形象的本质保留,却往往会把他们“塑造”得与自己更接近些。

3 格调品级与审美观念教育。语文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典范性语言艺术作品的阅读、分析、理解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在语汇、语句和语体中渗透审美教育,主要是增强学生对汉语言的学习兴趣;形象为主导的美感教育,其基本任务是借助语言构筑的艺术形象来陶冶学生健康的情感;而格调品级的鉴赏,则是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最高层次,其目的是促使审美主体形成审美认识和评价。作为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就是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

语言艺术是感知的美。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去发现、去感知“形象”所蓄蕴的美,引导学生在“形象”的把握中体验内在情感。语言艺术又是美的感悟,是从“形象”所蕴含的境界、格调的理解中去领略伟岸、崇高所带来的生命的喜悦和自信,从而去发现事物的客观本质,最终形成较高层次的审美判断力。如同一堆石头,在没有审美素质的人眼中,那只不过是一堆石头;而具备审美素质的人却可能感到那是一种力量。他(她)会从石头的颜色、形状、质感中体验到坚不可摧、顽强不屈的意味。可见,审美判断的能力直接影响审美的价值。从这一点展开,一个具有相当审美判断能力的人,他会怎样去看待人际社会中的某些冷漠、怪异、丑陋和庸俗呢,其结果定然是不言而喻的了。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许多多有价值的人性、人格和思想,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和伟岸;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者不屈的英姿;朱自清的《春》和《背影》的情怀,洋溢着生命意识真挚情感的光彩;从范进、孔乙己身上我们又体验到冷峻深刻的哲理。语言艺术丰富复杂的内容几乎就是人类历史的缩写本。这种生命意识中所包含的深邃的主题、优美的意境、完美的形式、生动的语言、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风格,与学生内在的生命意识有着血脉相同的联系。对这些准备走进时代、融入社会的学生而言,最具有美感的内化和提升的作用。正如思想家卢梭所说:“有了审美的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

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教育,必须“还原”到具体作品的情致、格调、品级和风格上,否则,这种审美就是空中楼阁式的说教了。格调品级的审美观念教育的方法是丰富的,概括起来,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把语文教材中的文学艺术作品当成重点,强调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主观感受,使学生在强烈精神需求的前提下,主动去体验审美愉悦,进而形成一定的审美理想;其次,注意对文艺作品的“格调”口味,作为审美主导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美的格调教学”作为语文课教学的组成部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接受美的格调中养成较高品级的审美判断。重视对不同作者的不同创作个性、风格的分析,是格调品级的审美观念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全日制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所选辑的文学艺术作品,几乎都是名篇名作,作者从古到今,从中到外,汇集了语言艺术大师们的心血,语文课教学中要有重点、有比较去分析创作个性所蕴涵的“格调品级”。诸如冰心散文(《小桔灯》)的纤秀柔美,朱自清散文(《春》、《背影》)婉约多情,鲁迅的冷峻深刻,茅盾的泱泱大度,莫泊桑的曲折经营、跌宕起伏,侧重这个方面的教学,就是展示格调品级内涵,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有着非凡的意义。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第7篇

关键词:美育 语文 教学

当今的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初中学生对美的发现、识别和体味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正确诱导。初中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文字作为媒介,依靠形象的力量,使学生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灵魂。语文课程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下面,试从美育新观念和形式美的角度来分析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若干问题,以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美育任务的完成。

一、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必要素养,是教学实施方式中一个基本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少讲,学生多动,但并不表示教师的教学语言的重要性就有所下降,反而对教师语言的要求更高了。

心理学研究认为, 教学语言中的音强、音高、音色的不同变化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情感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调动自身的情感来激发初中学生的情感反应,使他们听了“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而对于一位想成为教育艺术家的有理想的初中语文教师来说,还需要认识学生的语言特点和心理特征,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让它在教学中达到美育的层次。

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认识活动与意向活动交融一体,而其中的情感更是一个重要因素。初中学生正处于情感比较幼稚的阶段,教师在语气、语调、停顿、节奏、速率等方面要充分表达出真诚、善良、同情等丰富细腻的教学情感。反过来,教师内心情感也会引起口头语言产生快慢、强弱、断续等变化。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语速快慢适中,语调高低有别,节奏板眼分明,语言疏密相间。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反映在教学语言上, 则要求教师的语言思想深刻,富于哲理性,具有令人豁然开朗的教育性与启迪性。教学语言内容的启发教育性表现在可以启发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态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和启发学生各种智力因素。我在教《长歌行・江乐府》这首古诗时, 首先问学生一年四季, 你喜欢哪个季节? 为什么? 学生一般都回答喜欢秋季, 因为秋季是丰收的季节。我再问: 我们就这样等着秋季的来临吗? 启迪性的教学语言简洁地使学生懂得“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的人生道理。

二、板书设计

“教学板书艺术,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高超精湛的教学板书艺术,是展现教学内容的‘屏幕’,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导游图’,是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凝练和浓缩。”

1、板书应具有色彩美。不同的色彩能使人引起微妙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初中生偏爱一些具有较强刺激性的色彩,如红色、黄色、绿色等明亮色彩,即光谱上的“暖色”。这种偏爱会在青少年期持续一段时间, 对学生是一种吸引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完全可以据此来设计板书的色彩美。

2、板书应具有字型美。板书的字型美,表现在用笔和结构上。用笔分中锋、侧锋、藏锋、出锋、方笔、圆笔、轻重、疾缓等。字的结构,不仅包括字中连贯穿插的点画,也包括点画的空白部分,虚实相间,才是一个艺术品。达到字型美,要做到一笔而具八法,形成一字,一字就像一座建筑,有栋梁椽柱,有间架结构。

3、板书应具有布局美。板书的布局,类似于书法的章法,却又与它不尽相同。与章法相同的是两者都讲究“相管领”与“应接”。“相管领”好像一个乐曲的主题,贯穿着和团结着全曲于不散,同时表达出作者的基本乐思。“应接”就是在各个变化里相互照应,相互联系,与章法不同的是,板书具有间断性和随意性,并不是一气呵成。

4、板书应该具有启发美。板书内容要做到语精字妙,言简意赅,并且具有启发式美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自己的“味儿”来。

三、教学体态语的艺术

体态语又叫身势语、身体语或行为语。体态,作为美的直观形式,是教师的身体和动作相互协调的产物,是表明事物实体的一种空间存在外在形态具有鲜明的感性因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往往需要传达一定的文本中的情感价值观。教师通过对自身表情、手势、体势等进行良好的控制、调节和表现,并配以有声语言,能发挥美育的效果。

在教学中适当运用手势语往往会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表扬学生,教师会竖起大拇指或与同学们按节拍鼓掌;示意学生“起立”,教师可以使用单、双手上抬;示意“不要出声”, 教师可以把食指放于嘴边; 示意“思索回忆”,教师可以用单手托下巴; 示意“请安静”,教师可以双手形成“丁”字手势; 示意齐声朗读, 教师可以用右手有力地上扬; 等等。总之,以手势助讲课,可以形成课堂教学的生动,增强教学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