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现代爱情诗歌(合集7篇)

时间:2023-03-14 15:17:33
现代爱情诗歌

现代爱情诗歌第1篇

关键词:爱国教育 古代诗歌 初中 传统文化 引导 艺术表现

《尚书・尧典》有言称:“诗言志。”意思是诗歌为诗人用以表达自己意志、抒发自己情感的载体。所谓文以载道,也是同样的道理。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和归宿,正因为有了情感的重量,中国古代的许多优秀诗歌才得以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许多杰出的诗人才为后人所铭记。

在中国古典诗歌当中,爱国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情愫和话题,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部中国古代诗歌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思想史。在初中语文课本中,中国古典诗歌的爱国名篇比比皆是,在引导学生欣赏诗歌艺术魅力的同时,如何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熏陶,这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教学课题。那么,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时,应该如何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元素呢?

首先,以爱国行为作垂范,以英雄人物作榜样,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自强、自立的民族自尊心,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效祖国的宏图大志。

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有千千万万的英雄儿女,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是历史的脊梁;也有一些另类英雄,为了国家大义不拘一格地在青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初中课本里收录的诗歌名篇《木兰辞》,便记录了一个替父从军、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形象。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诗歌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胆略、智慧和才能,更应该通过这个人物形象,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论男女、老少、贵贱,都应该承担起保家卫国的责任。

再如,在学习杜甫《春望》的时候,需要帮助学生解读这首诗歌写作的背景,通过这个背景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在写这首诗时沉郁心中的思想感情。如此,才能够让学生真正读懂这首诗歌,明白诗人遭遇国破家亡时的悲愤心情,深刻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英雄事迹的浸润,通过爱国情怀的熏陶,慢慢就会在学生心灵里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同时也让他们明白:真正的高尚,来源于对国家的热爱;真正的情怀,来自于“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襟。

其次,通过对诗歌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广袤疆土、大好河山和风土人情,加深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

初中课本里,还是杜甫的一首诗――《望岳》,诗人用博大的胸怀写出了泰山的雄伟壮观;而在《观沧海》里,曹操用雄健的笔触描绘了大海的磅礴气势;孟浩然和《过故人庄》则以小巧自然的风格,描写了农家生活的静谧优雅。祖国山河的壮美雄奇,在这些伟大诗人的笔下,透射出了无限的魅力。当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了解祖国多姿多彩的风景时,一种国家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爱国家、爱生活的理念也将慢慢植根于他们幼小的心灵。

另外,中国的古典诗歌本身就体现了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要感染他们热爱中国的古典诗词,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词发展几乎伴随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初中课本里,精选了中国古典诗词当中众多的名篇伟作。代表中国古诗最高成就的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作品双峰对峙,如李白的《送友人》、《行路难》,杜甫的《望岳》、《石壕吏》、《春夜喜雨》;有宋词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当然也少不了婉约派的影子,如晏殊的名作《浣溪沙》;有律诗,也有绝句;有古诗体,还有格律诗。总之,内容包罗万象,体裁形形,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巨大的成就和在世界的极高地位。

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诗歌学习过程中,断不能将这些诗歌割裂开来,就诗论诗地进行教学,而应该将单首的诗歌、单个的诗人,放诸于整个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上来,让他们体会到中国诗歌的杰出成就和独特魅力,使他们由学诗歌到爱诗歌,由此再发展到爱中国文化以至于爱我们伟大祖国这样的高度上来。

还有,古诗词的爱国教育必须要与诗歌固有的艺术表现力结合起来。

我们说“诗言志”,教学生们品诗读句,要着重于诗歌的思想情感。但是,单纯强调爱国诗歌里的英雄主义、爱国情怀,这也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流于说教和空洞。没有表现力的文学作品,其实不叫文学作品,应该叫宣传口号。诗歌是一种最有张力的文学,艺术表现力是诗歌的生命。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将古诗的独有艺术魅力、表现张力与情感结合起来,达到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用诗歌本身的感染力感化和教育学生,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生发出爱国主义的情怀。

以杜甫的《春望》为例,这首诗歌并没有通过直抒胸臆的写法,来诉说诗人自己在国破家亡时的愤懑,而是采取了极为高超的艺术手法,移情于物,借景抒情,将自己的情感隐藏于故国家园的花鸟树木当中,每句都没有直接抒发感情,但每句都能读出作者对战争的愤恨,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的人民的同情。面对这样的千古名篇,泛泛而谈杜甫的感情,并不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而通过对这首诗艺术表现手法细腻的分析,让学生细细咀嚼,品读其中的滋味,与作者在感观上和思想上产生共鸣,就一定能够真切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情感,从而感同身受经历作者思想的洗礼。

最后,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要让学生注意爱国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区别。

诗人和他的诗歌,都是生长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其思想和内容也必然会受到时代和社会的限制。因此,我们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要为这些传统的诗歌赋予新时代的意义。那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诗歌,培养爱社会主义祖国、爱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的热情;同时也要去其糟粕,摒弃陈腐,防止一些落后甚至危险的思想观念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中国的古代诗歌传承着中国几千年沉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特别是其中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传统文化的传递者,教师们在诗歌教育教学中,应该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始终,并用艺术的方式开展,达成教育预期。

参考文献:

[1]雷海娟.《春望》教学案例[J].文学教育[J].2006(1)

现代爱情诗歌第2篇

雁西:是啊,时间总是在飞速的离开,诗歌却会在时间中渐渐沉静下来。一首好诗或者一本好的诗集当然需要时光的锻造,《致爱神》便是爱在时光中的闪烁和永恒,她不仅仅四年,几乎是我青春和爱情理想的全部意义和文本。这本诗集的诞生是因为气候形成且水到渠成,我非常幸运也非常激动,能够完成《致爱神》是我一生的幸福。

记者:《致爱神》顾名思义是本爱情诗集,雁西老师可以透露下这本诗集是为谁而作吗?

雁西:呵呵,很多朋友都问我这个问题。当然是为爱神而作,她可能是某个人的化身,也可能是为心中的女神或者想象中的至高无上的爱神,在心中隐隐约约有一种东西在牵引着我倾诉和表达,她是清晰的又是模糊的,她是生活的,也是想象的,我知道她是谁,她也知道我是为她而作,我不能说出她的名字,因为她就是爱神的化身。

记者:像您以前的诗集《走出朦胧》《活着的花朵》等,再到现在的《致爱神》,基本都和爱情有关。那您个人对待爱情是怎样的态度?

雁西:看来你没有认真看我的以前的诗集《走出朦胧》、《活着的花朵》等。我的诗歌爱情诗占的分量很重,但不是都和爱情有关。我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写诗,粗算起来也有20多年了。诗歌伴着我的成长、成熟和转变。第一本诗集《走出朦胧》,可以说是我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走出朦胧”的潜台词代表我从青少年时期对生活对情感对人生所朦胧都结束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对人生和事物的不断感悟,我感到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变化,许多曾经的朦胧渐渐从意识中减退。我到北京以后,对生活、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比较,有了更多的沉思,也有了更广阔的思维。后来我出了第二本诗集《世纪末梦中梦》,可以说这是我在人生道路上走出朦胧开始成熟的标记。后来我又到海南闯荡,几番风雨几度春秋,别样的人生体验又激发了我特别的灵感。我对天和地、对人与自然、对神与魔、对生命本身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第三本诗集《永远的鸽群》就是在这种心境中完成了。那本诗集可以说是我的生命走向成熟的里程碑。每年春节回到家里,望着父亲脸上增加的皱纹和新添的白发,我对生命有了更多的反思和痛楚。生命是美好的,生命又是有限的,任何人也不能阻止生命走向衰败和死亡。年过30的我突然悟到了生命的可贵和无奈,淡淡的惆怅和生命的紧迫感令我浮想联翩,因此才有了第四本诗集《活着的花朵》,这可以说是我对生命的一种企盼,一种美好的愿望,是希望挖掘生命中更多的美。“活着”这两个字含义很深刻,我希望自己在有限的生活里感悟无限的东西。第五本诗集《时间的河流》是对时间的领悟和疼痛的表达。《致爱神》是自己告别爱情的最后献礼和花朵。

说到爱情的态度,这方面我还是很传统的。我父母的感情非常好,家庭气氛也很和谐。我渴望像父母那样的感情生活,希望日子过得安定舒适,两个人相亲相爱,相敬如宾。我希望一生一世去认认真真地去深深地爱一个人,当然她也深深的爱我。但生活往往不尽人意,呵呵,不好说。

记者:雁西老师,您的这本诗集除了诗歌本身,您感觉与以往创作的诗集最大的不同在那里?

雁西:最大的不同是以往是一首首诗歌组成,而这本诗集是一首长诗,一首爱情长诗,2328行,有人说是中国现代爱情诗歌最长的一首爱情诗。还有就是设计非常精美,用80后当代女艺术家伊慧的油画作为封面和插图,诗画结合的形式使诗集相映成辉。

记者:看过《致爱神》,这本诗集在设计上的确花了不少心思。您为何选用80后当代女艺术家伊慧的油画作为封面和插图?

雁西:可能是我的这本诗集和艺术家伊慧的画有缘吧,就在我要出版《致爱神》时,我看到了她的画,我非常震惊,因为她的画仿佛就是为《致爱神》而作,画的颜色和意境以及主题十分接近,伊慧的画唯美、抒情、浪漫,有着一种爱情的回忆和忧伤之美,透露着宁静、淡泊、典雅和善良,清新、婉约、含蓄的意象让我看到爱神的影子、艺术的崇高与美好。心灵的鸽子,飞向广宽的蓝天,抵达一种精神的永恒。

和80后当代画家一起联手隆重推出了《致爱神》,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正如伊慧所说:“我相信这本诗集在诗画界中一定会引起极大的关注和好评。这对于中国当代诗歌的贡献开创了新的先河。这本诗集尝试了诗歌与绘画的表现形式的结合,我认为这极其巧妙,这将为读者开创一种新的阅读的可能性。”

记者:会不会担心读者在看到《致爱神》这本诗集时会感觉太女性化?

雁西:不会,因为《致爱神》是献给女神的,女性化一些反而适合。

记者:当代诗歌界应该不乏“80后”“女诗人”,您是怎么看待“80后”和“女诗人”身份问题的?

雁西:呵呵,当代诗歌界80后女诗人的确非常活跃,尤其是在网络上。她们的诗歌先锋、自我、自由,无论是形式和内容都更加进入内心。她们是中国诗坛的十分引人注目的风景线,她们当中不乏优秀诗人。

记者:雁西老师的《致爱神》有当代诗歌界著名的诗人、评论家做评论。您自己怎么评价《致爱神》这本诗集以及在当代诗歌界所占有的位置?

雁西:呵呵自己评价自己?还是让评论家和时间去评论吧。不过,可以告诉你,我自己对《致爱神》还是比较满意。

记者:雁西老师,您是当代著名的诗人,从事诗歌创作那么久,您个人对待诗歌的观点是什么?

雁西:诗人就诗人,我不喜欢所谓的著名诗人,在当代已经没有著名诗人了,因为老百姓基本上不看诗,他们不太知道诗人。诗歌是艺术中的贵族,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去接近她和热爱她。诗歌的独感性和崇高性决定了不是普通的人能够与诗有缘和享受诗歌的馈赠。能够选择诗作为回归宁静或接近神明的方式无疑是有眼光的。诗浸透着一种典雅、高贵和纯粹的品格,这或许就是我心跳的原因和生存于人间的光芒。诗像晶莹的水珠在阳光下一览无余又折射出七彩的绚丽。

诗的创造过程,也就是一种生命的再创造过程。当你思索永恒的东西,你也就变成永恒。而诗歌的天使在永恒中才能呈现其真正的魅力。站在历史的地平线,遥望未来的季节,诗人可以穿过神秘,穿过空间和时间,在年轮的转动中找到一种永生东西,表现出一种深邃、辽远和大气,试图在历史的轨道上留住自己的星辰。诗人们已经越来越感觉到,语言,已开始成为诗人铺就诗行的一种障碍。许许多多美好的感觉,在心中很美妙,但要变成诗却很难以达到诗与灵魂同步。在意象的选择上必须有独到之处,意象有机的组合成一幅画,一种闪在精神存放的亮光。诗人必须以诗的意象和艺术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生命和世界的体验、顿悟和阐释。

记者:雁西老师,您觉得您是什么样的诗人?好的诗歌是文字密码吗?

雁西:诗歌,有时是无法解释的,因为她象征着生命的符号,给你的往往只是一种感觉、一种印象、一种幻想。我是位宁静而伤感的诗人,不少诗句是在深深的压抑之中诞生的,我常常感到生命之河缓缓流动,由遥远而亲近,由凄楚而欣慰,交织着复杂的情绪。把生存的焦虑渲染到无以加复的境界,怀念或回首在陌生的季节飘逝,诗在浪漫中表达一种真实与飘逸的感觉,就像一片云有时停在山巅,有时又随风而去,像海市蜃楼一样,既非虚幻,又非真实,而是介于真实与虚幻之中,这使诗有一种羽毛飘向天空的轻灵美。

好的诗歌是文字密码,但不应该仅仅作为文字密码,更不是思想之外的东西。我理解或欣赏的诗歌状态可以是文字密码的形式,诗人需要寻找通向诗歌精神内核的钥匙,但钥匙却是人的心脏。没有思想的世界,是自由的世界,也是灵魂飘忽不定的状态,诗人或诗歌没有思想,只剩下诗歌躯体,和常人并无异样,那诗歌存在又有何用?好懂和不好懂不是评判诗歌好坏的分界线,好懂的诗歌和不好懂的诗歌都有好诗。

记者:我们知道雁西老师是位公益爱心诗人,像前些日子玉树地震,雁西老师和中国诗人志愿团一起达到了玉树慰问采访,雁西老师以后在公益方面还有一些怎样的想法?你如何看待中国诗人的使命和责任?

雁西:2010年4月23日至28日作为“中国诗人抗震救灾志愿者团”成员和代表现代青年杂志社在青海玉树灾区当志愿者,这是我一生中做了一件最了不起、最难忘的一件事,我对自己的行动充满感动,并以此感激生命和爱。我是个普通的诗人,08年在汶川地震时,曾和诗友们共同倡议做人民的诗人。因为在我看来,做人民的诗人,为人民写诗,忧人类之忧,为人类写诗,应该是当代诗人的使命,特别是在国家有难之时,诗人应富有公益爱心并承担起社会使命。这次奔赴玉树,就想做一个玉树人,一个玉树的诗人,一个玉树的志愿者,用自己的手去牵玉树人的手,用自己的心去温暖另一颗心,和玉树人在一起,用诗去感受生人民的诗人命,感受人间真情,感受祖国的召唤。在玉树的每天,令我的心灵得到洗礼和震撼,有无数的平凡的人在玉树闪烁不平凡的光芒,这种人性的美和光芒,有着崇高的人格力量,使我看到了平凡中的伟大,心灵崇高诗歌才会变得崇高。温暖玉树,温暖大地和生命,让我们的血液像水一样静静地流向时间的深处,流淌出一首永恒而纯净的大爱之诗。

诗人应该是纯净透明、胸怀博大、思想深邃,用诗去呼唤爱,用爱去燃烧自己和照亮世界。由此,做一个肩负社会使命和富有公益爱心的诗人,这就是我活着的为了和幸福。人人都可以做公益,诗人更应该,关键要用心。

记者:我十分欣赏您说的“做人民的诗人”这句话,请谈谈你的观点?还有在你的心中什么样的诗人才是大诗人?

雁西:“做人民的诗人”,对于当今诗坛和中国诗人具有时代意义,是时代召唤使诗人有了这个方向,诗人可以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我能想到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我能想到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我为什么常含泪水,因为我深爱这片土地”。无疑这二位称得上是人民的诗人,显然还有。这样诗人,被人民铭记,这样的诗人,用诗歌见证了历史,历史也见证了他们。在诗歌的王国里,他们才是真正的王。这种是人民拥戴的崇高的诗歌之王。

中国诗坛北岛、顾城、舒婷等“朦胧诗人”的觉醒与彷徨,在时代的天空写下无数的问号和质疑,使得中国的诗歌在历史的地平线上发出灿烂的光辉,他们虽然写自我的思考和情感,却和时代、社会的心脏跳动一起跳动。他们关乎社会、国家和前途,之所以被人们铭记,他们的诗歌中同样有着对国家命运和人类命运的关切和心痛。随着时间的漂洗,他们的背影会越来越清晰,他们同样可以说是人民的诗人。当然也是大诗人。

记者:雁西老师,您能说说北岛、顾城、舒婷等“朦胧诗人”之后出现的大诗人吗?

雁西:朦胧诗人之后出现的诗人如雨后春笋,出现的诗篇也数不胜数,但能让人民记住的诗人,记住的诗篇没有,能够称得上“人民的诗人”可以说没有一个。我说的“人民的诗人”,其诗、其人、其品、其事都应当之无愧。这是当今诗人的悲哀,也是当今诗坛的悲哀,同样是时代的悲哀。然而,悲哀归悲哀,诗人应把悲哀化为责任和使命,一个时代不可能所有的诗人都成为大诗人,但一定会出现大诗人,而这样的大诗人,一定是生逢其时。我们呼唤并期待大诗人的诞生。作为一个诗人,很多人都可能渴望成为大诗人,但不是所有的诗人都会梦想成真。一个时代往往只有一、二位或者那么一、二个群体,关键是时代选择谁,谁又如何选择时代。

记者:雁西老师,做人民的诗人和大诗人有什么不一样吗?

雁西:做人民的诗人不一定都要成为大诗人,做人民的诗人是一种诗人的境界和心灵,里面蕴含的责任和使命是崇高的,而做大诗人的境界则要求更高。一者其生存的思想境界超乎同代诗人;二者其诗歌创作的技巧和语言超乎同代诗人;三者其自身的命运和时代、人民的命运贴得最近。这里我要表达的不是在诗坛上争锋高低,而是诗人的心中不要只装着自己,还要装下他人,更多的人,或者是人民。我能体会在天安门城楼上喊“人民万岁”的心情,他没有把自己当成君主,而是把人民当成主人。

既然选择了诗歌,或者说诗歌选择了诗人。诗歌的责任和使命选择了诗人,做人民的诗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必然要求,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2008年奥运会、玉树地震……中国的大事件在呼唤诗人的灵魂和良知。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后,诗人用诗歌关注和表达,在各种抗震救灾活动中,都能听到诗歌的声音,这种声音,把民族的激情在深深地抒发。一大批和汶川、玉树地震有关的诗,出现在报刊、网络、电台、电视台,诗歌在危难的时候,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于是无数的人被诗歌感动,因为这些诗歌含着热泪和真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无私。

汶川、玉树地震震碎了我们的心,尤其是诗人的心,从碎裂的心中我们看到了诗人的责任和使命,震醒了所有的诗人们。我的诗人兄弟朋友们,拿起笔,用诗去记录时代和生命,用诗去和灾难战斗,和人民站在一起,做人民的诗人。

记者:雁西老师,您说“诗人是人类的先知,理应忧患整个人类之忧”,怎么解?还有您怎么看待诗人的田园情结?

雁西: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在精神田园的结晶,诗歌更是如此。诗歌是自然在艺术中的光芒,这种光芒可以永恒和穿过人类心脏。诗歌源自自然世界和田园境界的精髓,诗歌是独特的精神语言,关注生活和现实,发现人类世界内心的渴望与和平。而现实的大自然并未得到真正的保护,大自然正在被侵害,这是目前整个人类的忧患,诗人是人类的先知,理应忧患整个人类之忧。

在中国,自古以来,田园情结一直在诗人的内心世界闪烁,李白、陶渊明、王维等诗人的作品,就是因为其对田园的钟爱而文泽熠熠,留下了自然和时代的辉煌。诗歌重回自然和田园,是诗歌的呼唤,是时代的呼唤,是自然的呼唤,是构建和谐世界和崇高精神田园的要求。

现代爱情诗歌第3篇

1.引言

现代诗歌的形式比较自由、音律较为灵活、情感较为深厚,主要通过感染力较强的文字形式来抒写自己内心的情感,并对读者内心的情感世界及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虽然能体会作者抒写的情感,但是对现代诗歌的知识点却难以了解[1]。本文通过对现代诗歌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文学魅力,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本文由收集整理赏能力。

2.现代诗歌的教学方法

2.1了解背景,拓展阅读面。

在中学现代诗歌教学中,老师不仅需要对诗歌本身进行详细的讲解,还需要结合诗歌的背景(包括作者简介、创作背景、诗歌寓意等)进行讲述,从而不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播放有关诗歌的影片或者歌曲,来深化学生对诗歌创作背景的认识。例如在教学《黄河颂》一文时,通过播放影片《黄河》让学生感受黄河波涛汹涌、万丈狂澜的景象,并通过欣赏赞歌《黄河颂》来体会当时作者创作时慷慨激昂的情感[2]。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有深入的了解,并深深体会作者歌颂黄河的深意,同时强化爱国精神。

2.2吟诵诗歌,感受情感美。

在初次朗诵现代诗歌时,我们只能简单地掌握其基本音律和表层含义,不懂作者创作的深意和文章的主题思想,这也成了现代诗歌教学难点之一。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反复的吟诵来增进对诗歌的了解,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例如在朗诵我国现代诗歌代表人之一舒婷创作的《致橡树》时,初读时我们只知道这是一首主题为爱情的诗,再次朗读时则可以了解诗歌中“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等具有象征意义诗句的含义,经过反复的朗诵才能了解“橡树“与“木棉”的爱情观念,体会作者人格平等、相互尊重、同甘共苦、情投意合的爱情观念[3]。在朗诵时可配以适合的音乐,以营造出诗歌的意境,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2.3发挥想象,体会意境美。

现代诗歌文字虽然简洁,但却很抽象,存在很多的象征性词句,让学生觉得很难理解。所以在现代诗歌的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很重要。教师在现代诗

歌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例如在学习《在山的那边》一文时,对诗歌中的“山”含义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好像自己就是诗歌中爬山的人,吃力地爬过一座又一座的山,让学生感受到“山”所体现出来的沉重感。又如《秋天》一文展现的是乡村秋季的景色,学生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自己有置身其中的感受,好像看到了乡村的农舍,捕鱼渔船,还有幽静的山谷[4]。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想象在课堂上表达出来,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4创新思维,尝试诗歌写作。

“学以致用”充分说明了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要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很好的应用。为了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创作方法和语言表达技巧,我们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以模仿的方式来创作属于自己的诗歌,一方面巩固课文知识,另一方面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学习《理想》之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来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有的学生以母爱为创作主题写道:“母爱如雨露,滋润我的心田/母爱如阳光,温暖我的心怀。”这些语句虽然略显幼稚,但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不仅提高了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而且掌握了现代诗歌的写作技巧,提高了写作水平。

现代爱情诗歌第4篇

关键词 :艾青;杜甫;相似;不同

因为教授《大学语文》之缘故,对现代诗人艾青有了切身的研究和了解,在教学艾青诗歌《北方》时体会到他的风格是忧郁的,这种情绪弥漫在艾青所有重要的作品中,是构成其诗艺术个性的基本元素,《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如此,《我爱这土地》同样如此。《北方》诗中很多词语都喻示着忧郁,充满着忧郁的思绪;在悲哀的国土的写实性的描绘中,渗透了作者忧郁的主观情感。但这忧郁不是悲观和绝望,而能给人以力量,诗中作者将忧郁化作了坚强。

我由此想到了唐代的大诗人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感觉两人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因此写下来供大家参考。

第一点就是两人的命运太相似,两人的爱国情感也相同。杜甫胸怀爱国主义的情感,他不论是被安史叛军拘押在长安的一年中也好,还是长期漂泊在大西南的四川两湖一代也好,无论是在皇帝身边做左拾遗的卑微的小官时期也好,还是被赶出朝廷流落四川两湖一带也好,无论生活如何走投无路,他的诗歌始终贯穿着一种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思想。艾青也是如此,他解放前从1932年-1936年坐过的牢房3年,解放后从1957年到1979年被戴上的帽子被发配到黑龙江和新疆劳动改造达21年之久,但是他的诗歌始终没有改变那爱母亲爱祖国爱土地的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

第二点相似之处就是两个人有相似的诗歌特点。艾青的诗歌风格是“忧郁”中有坚韧,悲伤中有顽强。其中的代表作《北方》和《我爱这土地》都表现出同样地个性特点。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根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的解释是: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其代表作“三吏”:《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就是其诗歌风格的典型代表。

第三点相似之处就是两个人都是忠实厚道的正直之人。杜甫深受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的影响,对国家忠诚,对朋友仁义,对人民仁爱,对敌人憎恨。他的诗中的爱国主义的情怀,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李白的友情,对敌人的愤怒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艾青爱母亲,爱兄弟,爱祖国,爱土地。他从小生活在农家,与人民有割不断的亲情,《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了对养育自己长大的保姆的深深的敬意与怀念,对他的那些兄弟们也念念不忘,《我爱这土地》抒发了自己对养育自己的国土的礼赞和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作者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人艾青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更能表达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北方》诗中第四节反复咏唱着“……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即使被劳动改造了21年,他的感情世界依然不改对祖国的歌颂。1957年被错划为分子,1958年到黑龙江农垦农场劳动,1959年转到新疆石河子垦区。1979年彻底后,写下《归来的歌》、《光的赞歌》等大量诗歌。

从以上对比看出艾青的确是一个忠实厚道的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关心国家命运,追求光明,歌颂祖国,表现了一个爱国主义者的始终不渝的赤子之心。

第四点:艾青和杜甫生活的时代有很多相似之处。艾青生活经历了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后的各种反右运动,等许多动乱的年代,合计坐的牢3年,被打成劳动改造21年之久,合计24年,可以说命运命运多舛,身世坎坷。但却无法改变他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贞与热爱。杜甫历经唐代由开元盛世向安史之乱的急剧变化的年代,时代有高峰跌倒低谷,杜甫的命运也在这跌宕起伏的象过山车一般的时代起伏跌宕。饱受战乱、贫困、饥饿、和病痛的困扰。但是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对人民的痛苦始终念念不忘。

可见两人所处时代都是中国历史上急剧变化的时代,伴随着动乱战争饥饿与苦难,两个人的命运都遭受了时代的打击。时代有相似之处,命运同样具有相似之处。

第五点,两人都是天生就是诗人。杜甫被称为诗圣,构成了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第二座高峰。艾青被当代人称作是中华民族的诗坛大师,我国现实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又是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诗坛的巨匠之一。他的诗作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并荣获过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章、葡萄牙自由勋章等国际文化奖。艾青为我国诗歌的繁荣发展倾尽了毕生精力,做出了卓越贡献,影响到老中青几代诗人。他是继郭沫若之后中国新诗的又一面旗帜,被聂鲁达称为“中国诗坛泰斗”。

两个人都是属于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他们各自用自己的诗歌反映了自己的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杜甫的诗歌被称为唐代的史诗,艾青的诗歌创作,真实而又深刻地反映了我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巨大变革,他的诗歌同样被当代人时代的史诗。艾青是当之无愧的时代的歌手,人民的诗人。

他们都从理论上和诗歌创作的实践上代表了不同时代的诗歌的最高成就。杜甫诗歌创作是中国格律诗的最杰出代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艾青的诗歌作品有解放前的诗集《北风》、《大堰河》(1939年)《火把》(1941年)《向太阳》(1947年)《黎明的通知》《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春天》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解放后的诗集有《欢呼集》《春天》。从1936年起,艾青出版诗集达20部以上,还著有论文集《诗论》《新文艺论集》《艾青谈诗》,以及散文集和译诗集各1本。他的作品被译成10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

抗战期间成为他创作的高潮期,出版了《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钻》等9部诗集。诗作倾诉着民族的苦难,歌颂了祖国的战斗,渗透着时代气氛,笔触雄浑,气势壮阔,情调奋发昂扬,到了延安以后,创作风格所起的明显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著有诗集《宝石的红星》、《黑鳗》、《春天》、《海岬上》。

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二百余首诗作。出版了《艾青选集》等。另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等著作。 1976年重又执笔,出现了创作的另一个高潮。创作有诗集《彩色的诗》《域外集》,出版了《艾青叙事诗选》、《艾青抒情诗选》,以及多种版本的《艾青诗选》和《艾青全集》。诗集《归来的歌》和《雪莲》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奖。

两个人的不同之处也有不少。

首先是两人的诗歌形式风格和语言不同。杜诗是严格的古典格律诗,押韵、平仄、用典、对仗皆工,而艾青的诗歌则是当代的自由体白话诗歌,艾青是新诗史上自觉而有力的自由诗体的提倡者,认为它“受格律的制约少,表达思想感情比较方便,容量比较大──更能适应激烈动荡、瞬息万变的时代”。艾青的诗歌不受外在形式的拘束,没有均齐的段式、划一的句数、字数,没有一贯的韵脚,是典型的自由体诗。语句朴素、长而舒缓,在奔放与约束之间、变化与一致之间、参差错落与均匀和谐之间、繁复与单纯之间,找到了一个恰切的结合点,有很浓重的散文气息。艾青的诗歌语言富有节奏感,各个层次之间、各句之间、各个词语之间的停顿、衔接和转折,都应和着语言的自然节奏,加上各部分中主导语句的适当反复,全诗产生了一股内在的旋律,更加强了诗的美感。

现代爱情诗歌第5篇

摘要:《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而其中的爱情诗更具有明显的特征,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中的爱情诗具有感情热切大胆,鲜明的民歌特色,强烈的抒情性,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等特点,这些特征对于中国的诗歌发展具有导向作用,自此我国抒情性文学便树立了其对于文学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诗经》 爱情诗特点 影响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4-0020-01

引言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的诞生。《诗经》中的作品大都关注现实,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丰富而深刻,题材多样,尤以表现婚姻和爱情的诗歌最能体现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情感活动,这类诗歌在《诗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从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都有其鲜明的特色,同时对后世的文学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并产生长远的影响。

一、从内容方面谈《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

1 追求婚姻自由和对爱情的忠贞

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开端,《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在那个社会,青年人想要追求忠贞不渝的爱情就要冲破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束缚;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封建的婚姻制度更加剧了女性的苦难。因此,追求婚姻自由和对爱情的忠贞成为那时婚姻爱情诗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在表达对忠贞爱情的追求方面,大胆而又委婉,其中《氓》最具代表性,“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它通过一个妇女的不同寻常的悲惨遭遇,体现出了对整个男权社会的不满,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精神,在最后的结尾处女子主动提出了与对方决裂,这很明显的就体现出一种坚强不屈的反抗精神。

2 乐观热情的感情基调和浓厚的民歌特色

这些婚恋诗歌健康、乐观的感情基调是建立在劳动人民的社会地位和劳动生活上的。《周礼,春官,媒氏》中说:“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写出了二月天气渐暖,人们可以适当在户外活动,经过了一个冬天的寒冷过程,男女人们身心都得到了适当的舒展,世界万物花草萌发,勾起了人们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欲望。《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大都出现于十五国风当中。是由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作,大胆泼辣,体质短小,带有浓烈的民歌特色。例如《郑风》中收录的《将仲子》,着力刻画了女子的内心矛盾,表达压抑的青年渴望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恋爱的精神,这首诗歌属于郑地,可见其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

3 强烈的抒情性特征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诗经》不仅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同时也是我国抒情文学的源头。《诗经》中的叙事诗较少,主要以抒情诗为主。例如:怨妇诗大都体现了妇女遭受婚姻的不幸,或被抛弃的悲惨命运,带有强烈的悲情色彩。《君子于役》是一首闺怨诗,抒发女子对其丈夫久久不归的深切思念之情;《子衿》抒发了主人公对恋人的眷恋之情。正是由于婚恋诗中这种强烈的抒情性特征,从而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令我们了解到了古代人民真挚深厚的感情以及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之情,为我国后世文学作品中的抒情特征作了坚实的铺垫。

二、在表现手法上对于“赋”、“比”、“兴”的恰当运用

《诗经》开创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排比,如《伯兮》“焉得宣草,言树之背”由自己的忧愁无法排遣,联想到忘忧草,从而说明其想念丈夫是忧思之源。在后代的诗歌中这种表现手法也很常见,例如被誉为“乐府双壁”的《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都广泛的运用了这种手法。“比”一般指比喻,是修辞意义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如《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来比喻女子对于青春易逝、容颜衰老的感叹。“兴”是指借助他物来引起此物。例如:《桃夭》中“桃之天天,烁烁其华,”用桃花灿烂的样子来说明新娘的美丽漂亮。

三、婚姻爱情诗对于后世的影响

婚姻爱情诗无论从内容或艺术手法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并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婚姻爱情诗中强烈的抒情性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的抒情传统,如屈原的《离骚》是一首抒情长诗,塑造了鲜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古诗十九首》主要抒写游子思妇之情;而盛唐时期的伟大诗人李白的浪漫狂放和杜甫的沉郁顿挫更是将抒情发挥到了极致。

现代爱情诗歌第6篇

苏教版现当代诗歌高中诗歌教学

现当代诗歌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和人文素质修养的重要内容,历来是教学的重点和热点。由于和人教版的教材内容不尽相同,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学独具特色,对于现当代诗歌的教学也有不同,这一点应该区分清楚。苏教版的高中诗歌教学,要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有条不紊地进行,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精神,也要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所以,进行诗歌教学的方法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要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现当代诗歌的研读和理解能力

现当代诗歌是相对于古体诗、旧体诗而言的,大致是以五四时期作为分界线,受到国外现代诗歌的影响,结合中国特色,逐渐形成的诗歌形式,可以说,中国的现当代诗歌就是成长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之中。涉及到高中的现当代诗歌教学,务必要让学生明白现当代诗歌的含义和来源,这其中的来龙去脉是现当代诗歌教学的第一步。只有普及了现当代诗歌的内涵,才能进行具体的诗歌教学。在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现当代诗歌的分量还是很重的,也是教师教授的难点,更是学生学习和理解的热点。所以,教师对现当代诗歌的教学,要改变过往死气沉沉和长篇大论的教学方法,采用全新的“研读”和“领悟”教学,让学生融入诗歌情境,领会诗歌感情,学习诗歌的语言运用方法。

首先,在现当代诗歌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懂”诗歌,就是要仔细研读诗歌中的“每一句和每个字”,要把诗歌拆卸开来,让学生分解地来看诗歌的语言构成,并逐一解读。其次,要理解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技巧,把诗歌的神韵深入领悟,要深刻了解诗歌的手法和技法。最后,要感知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的情趣和志向。这三个阶段,是现当代诗歌教学的基本步骤,也是提高学生诗歌理解能力的必备步骤。

如现代诗人戴望舒的《雨巷》,诗中有这样几句,“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这几句是本诗中极为精彩的语句,教师在进行本诗的教学时,应该注意,在分析这几句之前,要让学生清楚诗歌创作的时间和背景。本诗创作于社会动荡的1927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诗歌是借雨巷之名和雨夜之势来暗指黑暗的社会,用一系列的寓意物来代指作者愤懑、不满和无助的心情。上面的几句诗,在教学时应让学生明白诗歌的技巧和手法,分别是代指、排比和顶真,诗歌的总体技法是寓情于物,表达愤慨。

二、诗歌教学中,要加强诗歌的朗读训练,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现当代诗歌大都用词巧妙、文笔细腻、语言华丽,是研究现当代汉语词汇的重要参照,具体到苏教版的现当代诗歌教学,就要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爱好和习惯。诗歌是优美的文字构成的,有着天然的韵律美,适合进行朗读和背诵。尤其在苏教版的现当代诗歌中,大都是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朗读的价值很高。通过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朗读现当代诗歌,可以让学生明了诗歌的含义,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事件,进而领悟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诉求。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当代诗歌一般而言都比较接近于现代白话文,所以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是通过多次的诵读还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歌的词句深意,进而带动诗歌素养的提升。

另外,在苏教版现当代诗歌教学中,必须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自动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诗歌教学而言,学生大多避而远之,这是因为诗歌基本都是简化和有寓意的语言,学生理解起来不如白话小说、散文等容易,所以造成了学生的轻度厌恶情绪,这些是可以理解的。教师在教授现当代诗歌的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自由徜徉在诗歌的海洋中,仿佛他们才是诗歌的主人和作者,在他们领悟到诗歌的韵律美和意蕴美之后,会自然而然地激起对现当代诗歌的兴趣,从而不由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作为现当代诗歌教授的重点,使学生具备自主解读诗歌的能力,这样才是教学的“良性循环”。

三、要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吸取诗歌中“美”和“情”的营养

诗歌是艺术化的文学样式,现当代诗歌是更加自由化的文学体裁,意境悠远,感人至深,往往诗歌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内涵。所以,基于现当代诗歌教学的实际,要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和意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方才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在苏教版语文必修三课本中节选了苏婷的一首诗《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有部分诗句如下: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在这段诗中,作者用写实和言情的结合,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深刻热爱,全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要传达给学生爱国主义的理念,要让学生深入诗歌的情感深处,仿佛自己置身于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的土地上,仿佛吸取了祖国带给的营养,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祖国的伟大,才能加深自己的爱国情感。

让学生充分放开思想的束缚,体会诗歌意境带来的震撼,尽情地吸取诗歌传递的“大美”和“真情”,完善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增强爱国热情,这才应该是高中现当代诗歌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琛.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教学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S1).

[2]黄霞.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之我见[J].魅力中国,2010,(10).

[3]费淑艳.现当代诗歌鉴赏的“四要”[J].语文建设,2008,(11).

现代爱情诗歌第7篇

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相当丰富的爱情诗文教学资源,初中教材中的《陌上桑》《关雎》《蒹葭》《鹊桥仙》《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高中教材中的《再别康桥》《致橡树》《氓》《静女》《孔雀东南飞》《迢迢牵牛星》《锦瑟》《雨霖铃》《江城子》《声声慢》《雨巷》《神女峰》都属于爱情教学资源。对这些文本的充分利用,有利于开展爱情婚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婚姻爱情观。

但是,当前中学语文对这些爱情诗文的教学存在两种偏离。

一种偏离是回避爱情教育。如《致橡树》,教师会讲成是一首政治爱国诗。再如《鹊桥仙》,教师在教学时,可能只会注重对诗词方面的解说,而对所体现的诗人爱情婚姻观却不加以比较深入的探讨。

另一种偏离是脱离文本说教,忽视对这些诗文本身的美的感悟和品味,使得上出的课不是语文课,没有语文味了。例如《氓》,教师在教学中把主要精力放在爱情及青春期教育上,来规劝学生不要过早的谈恋爱,否则就有女主人那样的命运,其把爱情完全比作洪水猛兽,夸大负面作用。这种脱离文本的教学,使得教学内容不充实、肤浅。

这两种偏离都有悖于教材选文的目的,忽视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因此,对中学语情诗文教学问题应该做更进一步的探讨。

一、中学语情经典诗文的解读目标

中学语情经典诗文教学该以正确感受诗文的表达之美和解读诗人对爱情婚姻的感受与见解为教学目标。

(一)感受诗文的表达之美

诗歌是美的,这种美主要表现在诗文的表达之美上,包括韵律之美、修辞之美、意境之美。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经典爱情诗文的表达之美。

1.韵律之美

诗是音乐性的语言。诗句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回环往复之美通过诗歌的平仄和押韵之间和谐的搭配表现出来,读起来琅琅上口,彰显音乐之美。爱情诗文亦如此。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中“迢迢”、“皎皎”、“纤纤”、“札札”双声叠韵的运用增加了诗的音乐性。《再别康桥》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的反复,加强诗歌的节奏感。叠词“悄悄地”、“轻轻地”以及押韵无不显现诗歌的音律美。《雨巷》中“雨巷”、“姑娘”、“芬芳”、“惆怅”、“丁香”等词在韵脚中多次出现,造成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整首诗分为六节,每节六行,每个字数长短不一,并且重复相同的韵脚,全诗首尾呼应。为了强化全诗的音乐性,诗人还吸取了外国诗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节诗中让同样的字句更迭。这种语言上的重复,复沓,像交织一起的抒情乐句,听起来悦耳、和谐,又加重了诗的抒彩。《蒹葭》中第一章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苍、霜、方、长、央”读来朗朗上口,极具音律美。后两章是第一章的重章反复,只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更换了个e的字,这样全诗一意三叠,用韵先响后暗,先扬后抑。全诗以四字句为主,只有每章最后一句变化成五字句。另外,“蒹葭”属于双声词,“苍苍”、“萋萋”、“采采”等是叠词,用韵和句式的参差变化以及双声叠词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2.修辞之美

诗歌修辞之美首先体现在注重炼字上。诗歌因篇幅短小,在字词方面的选择很有讲究。“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课本的注解是“远远的牵牛星,灿烂的织女星”,牵牛星和织女星离我们都很远,为什么只能是牵牛星很远织女星灿烂呢?细想下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原来是“远远的牵牛星和织女星一样的灿烂”。“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中的“弄”字把善于织布却无心织布、心不在焉的相思女子刻画得淋漓尽致。诗人不是直接表现女子“行也思君,坐也思君”的缠绵相思,而是从织布这平常的小事着手,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诗歌修辞美还体现在各种修辞格的运用上。不同的修辞格在表达效果上各有其妙:引用、借代、比喻、比拟使语言形象生动,反复、排比、对偶、夸张、顶真增强语言的气势,设问、反问设置跌宕起伏的语感,双关、用典则尽显委婉含蓄的情意。

《再别康桥》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把镀满夕阳余晖的柳比作迷人的新娘,更添显了柳的婀娜多姿,同时也提供了开阔的遐想空间。“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增添了生动的情趣,使得青荇的俏皮可爱跃然纸上。《声声慢》中言:“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诗人赋予雁人的愁情,把凋零的黄花比作是为伊消得憔悴的思妇,使得这种看不见的愁思具体化,同时也增加了诗的灵动性。《陌上桑》中对偶句“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从服饰正面突出了罗敷的美貌,而排比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则从侧面夸张烘托,为后来突显罗敷的心灵美打下基础。《锦瑟》中庄生梦蝶、望帝托鹃、沧海月明、南海鲛人等典故的运用则增加了诗歌的朦胧之美。

3.意境之美

意境包括“意”美和“境”美。“意”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境”是诗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意与境的结合就形成意境。美好的意境总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并且做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

《雨霖铃》中“寒蝉”是凄凉的化生,“长亭”乃痛苦之处,“船”是漂泊惆怅之绪的幻化,“杨柳”是依依惜别之情,“雾霭”凄美了离别的愁绪,渲染了无奈之感,“月”自古更是多情物。大量的意象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的离愁别绪,从而达到意与境的完美结合。《蒹葭》中“水”是柔美的女性,“露、芦苇、霜”则营造了一种朦胧淡雅的意境,以秋景起兴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同时也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雨巷》中复古、怀旧的“油纸伞”和“狭窄、悠长”的巷子,再加上给人迷茫、凄冷感觉的“雨”,这些意象的结合渲染了“我”的惆怅、迷茫,给人一种凄迷的意境。

(二)解读诗人对爱情婚姻的感受与见解

解读爱情诗文中先哲们对爱情婚姻的感受与见解,从而建立正确的爱情婚姻观。

1.感受爱情诗歌中的悲欢离合之情

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就没有诗。爱情诗文往往饱含着悲欢离合之情,它把悲欢离合中的缱绻情思,悼亡中的款款深情,对爱情的礼赞,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奈等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孔雀东南飞》讴歌忠贞爱情,抒写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奈。“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痴情男子苏轼对亡妻的深切思念。《雨巷》抒写对心中爱人的渴望而又不得的失望痛苦情感。《雨霖铃》抒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依依不舍和“今宵酒醒何处”的孤独痛苦以及“此去经年”的相思之苦。《蒹葭》抒写对伊人的思念向往和执着追求。《致橡树》是舒婷对爱情的独到领悟,是女性对独立平等、既尊重对方又珍惜自身价值的爱情的呼唤。

总之,爱情诗歌中的这些悲欢离合之情,不仅能够使学生从文本上感受爱情婚姻中的酸甜苦辣,而且能够满足中学生对爱情的好奇心理。

2.理解诗人对爱情婚姻的见解

爱情诗文不仅借形象抒发悲欢离合之情,也借形象抒发诗人对爱情婚姻的见解。

《孔雀东南飞》女主人公不为封建礼教压迫和金钱诱惑而改变自己的意愿,最后以生命为代价捍卫爱情誓言。刘兰芝的“君当做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忠贞誓言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震撼了千万人的心灵。《陌上桑》机智、聪慧的罗敷巧对权势捍卫爱情。《再别康桥》中采用含蓄的隐喻意象表达心中悱恻难解的痴恋。诗中刻画“我”的形象是“悄悄地来,悄悄地走,轻轻地挥手且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不打扰对方甘愿默默退出的精神,诠释了有“一种爱叫放手”。诗人的“我爱你,但我更想你幸福”的婚姻观,更能体现爱的伟大。《卫风・氓》中诗人从反面鞭笞了那种朝三暮四、喜新厌旧、以貌取人的人性之恶,而《鹊桥仙》借牛郎织女的故事,表现悲欢离合之情,道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真谛。《致橡树》中“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是诗人对爱情平等的宣言,而《神女峰》中当理想与爱情冲突时,诗人选择“与其在悬岩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旁痛哭一场”,表现了诗人对爱情婚姻中传统妇道妇德的反思与批判。

理解诗人对爱情婚姻的见解,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领悟爱情诗文的思想,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中学语情经典诗文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为教学目标服务,并且是达成教学目标的种种前提条件。为有效达成中学语文经典爱情诗文的教学目标,必须选择恰当并充分的教学内容。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取向一致,爱情诗歌教学内容的取向也涉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一)知识与能力维度

为增进学生对爱情诗文的理解与感受,在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上,教师要教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关于诗歌这种文学体式的知识,二是教其他各类为解读所需要的知识。

1.教诗歌文W体式的知识

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式有自己特有的“诗家语”,它集强烈的抒情性、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节奏性、形式的章法性于一体,而且诗歌具有鲜明的风格性。因此教师在教诗歌时首先就要指导学生了解诗歌这种体式的独特之处,更要了解各家风格,如苏轼诗体的豪放大气、李白诗体的任意驰骋、杜氏诗的通俗易懂、易安体的委婉含蓄、柳七郎的寸骨柔情等。如《锦瑟》是古代朦胧派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而舒婷的《致橡树》、《神女峰》则是现代朦胧派的典型。教师在教这些诗的时候,首先得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朦胧派,它有哪些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其次还得把这类诗的解读知识教给学生,学生才可能解读出这些诗作所传达出的情感。

2.教其他为解读所需要的知识

⑴写作背景知识

写作背景知识,包括写作的时代背景知识和诗人的情感、个性、经历与其诗文创作主张等背景知识。

知人论世是适用于中国传统诗歌的解读策略。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就告诫弟子,“颂其诗”必须“知其人”;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由此可见,必要的写作背景知识是学生准确解读传统爱情经典诗文的必要的前提条件。

譬如,《再别康桥》,如果具有徐志摩写作此诗时的思想情感状态尤其是其与林徽因之间的关系等知识,那么,将增进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感受。再如,了解戴望舒在45岁的生命历程中的三段情感经历,尤其是诗人对施绛年苦恋未果,能够更好地了解《雨巷》中的爱情主题。

不光是诗人背景知识影响对作品的把握,时代背景知识也是影响对作品理解与把握程度的重要因素。例如《孔雀东南飞》,焦仲卿既然深爱着刘兰芝,为什么不去阻止、不能阻止焦母休弃刘兰芝?刘兰芝既然深爱着焦仲卿,为什么还要屈从母命与兄长的意志呢?若要解决这些问题,若要深入理解这一起爱情悲剧的根源,就得对故事发生的那个时代的知识有所了解。

由此可得,知人论世对了解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主题有很好的帮助。

(2)字词音义上的知识

“披文才能入情”,所以认识生字、了解新词的意义是解读诗歌并获得感受的重要前提。文言爱情诗中的生字新词更多。譬如,《卫风・氓》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只有理解“于”(吁,感叹词)、“说”(脱,摆脱)这两个新词的意义,才可能对女主人发出的爱情感慨以及规劝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呼唤,产生感受与共鸣。可见对陌生字词的解释是必要的,然而很多老师忽视这一点。

(3)有关爱情婚姻的民风民俗及制度的知识

了解有关爱情婚姻的民风民俗及制度的知识,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爱情诗歌中的悲欢离合之情和诗人对爱情婚姻的见解。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反映到爱情诗文中就有了民族特有的求爱方式以及民间习俗等。鲁迅说:“西班牙人讲爱情就天天跑到女人的窗下唱歌”。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表爱方式则不尽相同。《邶风・静女》中“彤管”(红色的管乐器),“荑”(茅草芽)是古代信物的赠送,相反,现代人就不会选择茅草芽作为爱情信物了。当然,现代的定情戒指也不会出现在古代。《氓》中“子无良媒”表现古代的说媒习俗,而《孔雀东南飞》兰芝再嫁前男方翻黄历择节日、下聘礼以及兰芝自制嫁衣表现古代的婚聘制度和习俗。

传统中国文化因受“儒礼”的影响,较之现代而言,在爱情的抒发上比较的含蓄、忠贞、不开放,但却隽永。爱情婚姻不仅要有父母之命、媒灼之言,而且受到古代阶级门第限制,因此常出现像《氓》、《孔雀东南飞》因爱情开始却以悲剧结尾的婚姻。再加上古代五伦中孝的影响,使得那些渴望自由恋爱的心迹也屈从在盲婚哑嫁之下,因此才子佳人式的爱情便只能寄情于诗文中。《鹊桥仙》中“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似是聚少离多的怨恨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前消失殆尽。到了宋代随着理学的深入,爱情的禁忌就更多,诸如“男女授受不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等。

(二)过程与方法维度

“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确立强调结论与过程的统一,改变了过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倾向。这一维度中,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受爱情诗歌,形成自己对爱情诗歌的感受与见解。在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就是花少量的时间教学生如何去阅读,即教给他们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花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朗读与感受。

1.教爱情诗歌的阅读方法

爱情诗歌的阅读方法,简单地说,就是爱情诗歌作品,应该看什么地方(注视点),从这些地方看出什么来(解码和解释)。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说的是由于逻辑思想的局限性,诗人就借助意象表达思想。因此,教学生感受意象能更好地感受诗歌。首先,意象是解读和理解感受诗歌的关键。《再别康桥》中的“新娘”、“艳影”、“柔波”等意象让人联想到诗人深鄣呐子;“辉”、“荫”谐音“徽因”。《声声慢》中的“淡酒”、“晚风”、“雁”、“满地黄花”、“梧桐”、“细雨”、“黄昏”等意象的组合营造了“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氛围。

古人云“不读诗无以言”。面对一首诗,只有在读的基础上才可能理解它。读诗唱词的至高境界不是欣赏,更不是分析,而是互动,是融合了读者的经历和人生故事之后的感动。所以,不读诗的人最大的遗憾不是没学问,而是其生命比别人缺少一种感受。读诗关键在于吟诵。爱情诗歌的教学中,老师可以教给学生吟诵的策略。诗歌具有极强的音乐性,因此,可以以诗歌的节奏、章法、句式与口吻、音律,甚至用字为抓手,引导学生对诗歌加以感受。

2.教爱情诗歌的阅读策略

具备解读诗歌的策略性知识,也是高效解读爱情诗歌的前提条件之一,教师应根据需要讲讲这些知识。

譬如按诗歌体式解读诗歌的知识。爱情诗歌也有古体、绝句、近体之分。如《诗经》中的爱情诗都属于古体诗。《诗经》中的《氓》大都是四字句,二二节奏,还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兮”字用得特别的多。篇幅短小、用字精炼、意境深远的爱情诗《锦瑟》是一首绝句;《再别康桥》、《雨巷》则是现代诗,它们句子长短不一却错落有致。从诗歌的体式来读诗能感受到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

再如按意象渊源解读诗歌的知识。诗歌中的意象大都是有渊源关系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中“杜康”就是酒的代名词,酒却与忧愁连在了一块。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中的“柳”却有惜别眷恋的意思。《再别康桥》中“那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同《关雎》里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中的“荇菜”意蕴相同,等同于窈窕淑女,诗人为了“招摇的荇菜”而心头荡漾,就表达了诗人对“青荇”的渴慕之情。再如《雨巷》中反复出现的“丁香”这一意象,是受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象征人们的愁心。因此,了解诗歌意象的渊源就能更深刻地了解诗歌的意境,体味诗歌的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中,一是培养学生对爱情诗歌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二是培植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1.培养对爱情诗文的正确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由于处在特殊的心理和生理时期,对爱情充满好奇和向往,使得他们对爱情诗歌尤为喜爱。教师在面对学生这种兴趣时不能随意抹杀,而是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平衡“好之”与“乐之”。“好之乐之”过度,学生会分散注意力。爱情诗歌进入中学语文教材,为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好这个度提供了条件,再加上教师正确地引导学生来学习爱情诗歌,这对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有很大的帮助。

2.培植正确的爱情观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判断力,解决人生各种问题。中学的爱情诗文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而正确的爱情观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理性地分析爱情中出现的种种阻碍、磨难和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