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数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合集7篇)

时间:2023-03-13 11:22:15
数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数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第1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参加工作到现在自己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爱岗敬业,默默奉献,以培养人才为己任,坚持在一切场合都为人师表,维护教师的良好形象。

自参加工作年至今,我一直担任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及班主任工作。并积极配合学校各处室开展各项教育教研活动。在教学上,我切实抓好每一个基本环节,深钻教材,认真备课,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师生双方密切合作,交流互动,合理并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为了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自己在课上精讲精练,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反对题海战术。加强培优补差,对于数学方面特长生,不断拓宽其知识视野,充分挖掘他们潜力,使这些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优势。对于基础薄弱学生,有步骤有计划地加强课外辅导,善于发现这些学生身上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也能学好数学。从而使整个班级数学成绩逐步上升。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所带毕业班数学成绩年年名列前茅。在繁忙教学之余,自己也笔耕不辍,撰写了一些有创新意识教研、教改论文在校内和校外交流,自觉地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除此之外自己还参加了公开课比赛并获奖。由于工作上的进步,自己多次在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XX年我被评为容城县十大杰出青年,同年九月又荣获保定市“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因此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应求学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树立远大志向。对学生“严字当头,爱在其中”,做学生良师益友,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将爱心洒向每一个学生,不歧视学生。建立家访制度,使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关心学生成长,受到了学生及学生家长一致好评。能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学校各项工作安排,每月出满勤,工作以身作则,积极主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由于我出色努力,班上工作井井有条,我本人也被评为市 ,县优秀班主任。总之,学习是无止境的,在以后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为党教育事业作出自己更多贡献,成为一名优秀出色人民教师。

数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第2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人员;素质状况;问题;对策;辽宁朝阳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393-01

科技实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朝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下简称县农业中心)是全县综合性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机构,为提高技术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对该县农业中心技术人员素质状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

1专业素质状况分析

朝阳县农业中心由推广站、植保站、土肥站、环保站、蔬菜站、质检站、农广校和办公室等8个站、室(校)组成。

从文化结构看,全体49名在职技术人员中,大学本科占53.06%,大学专科占26.53%,中专及高中以下占20.41%,其中,全日制本科仅占2.04%。从农业技术职务看,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均占技术人员总数的32.65%,初级职称占技术人员总数的34.70%。从专业结构看,农学本科占技术人员总数的53.06%,农学专科占技术人员总数的18.37%,农学中专学历占技术人员总数的6.12%,非农学专业学历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2.45%。其中,全日制农学本科仅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04%。从来源渠道看,人员仅占2.04%,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占技术人员总数的51.02%,党政机关及其他单位调入占技术人员总数的18.37%,其他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8.57%。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占技术人员总数的12.24%,31~40岁占技术人员总数的36.73%,41~50岁占技术人员总数的30.61%,51岁以上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0.42%。从配置情况看,配置在业务站占技术人员总数的73.47%,配置在综合办公室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6.53%,其中,配置在领导岗位占技术人员总数的8.16%。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总体文化素质不高

由于门槛过低,加上工作条件艰苦,待遇低,人员来源复杂,造成技术人员队伍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2.2专业不对口

从专业结构看,全日制农学专科以上学历仅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4.49%,其余75.51%技术人员为农学中专学历或第一学历为非农学专业,缺少蔬菜、植保、土肥等重点专业技术人员。

2.3专业人才短缺

经过正规、系统农业专业教育的技术人员少,既有农学专业知识,又掌握植保、土肥、蔬菜等学科知识的人员更少[1-2]。

2.4人员配置不合理

从各站技术人员配置情况看,真正工作在农业技术推广一线的技术人员仅占50%左右,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一线特别是一些主要业务站,如蔬菜、植保、土肥、推广等站的技术人员十分紧张。

2.5高素质技术人员分配不均衡

各站技术力量分布不均,蔬菜站、土肥站、植保站高学历、高素质技术人员极为短缺,急需新人补充。

2.6存在断层隐患

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的占12.24%,而41~50岁和51岁以上所占比例分别高达30.61%和20.42%,队伍老化现象严重。

3提高技术人员素质的对策

3.1严格准入制度

朝阳县农业中心技术人员必须立志献身农业,服务人民,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县农业中心技术人员要求具备大学本科或专科毕业水平,中专毕业生应有进修大专以上学历的意愿。要提高和保证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必须严把进人关口,规范该县农业中心技术人员准入制度。朝阳县自2006年实施规范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成效明显。该县农业中心应根据本单位技术人员需求情况,及时向地方组织人事部门提出岗位招聘申请和具体要求。提出申请时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要优化现有人员年龄结构梯次配备;二是要切实体现岗位需求;三是要着眼长远和人员专业结构。人员招聘后,必须分配到业务站从事业务工作。

3.2完善农业技术人员遴选制度

一名优秀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仅需要正规的农业专业教育,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县级农业技术人员必须从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一定年限的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或其他农业科技工作者中遴选产生,建立县乡遴选的农业技术员晋升制度。具体做法是:招聘的应届毕业生,应到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在工作一定年限后成绩突出或有特殊贡献者,方可选任到县农业中心工作。但是,对于招聘的高学历人员可以破格晋升,如农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经过1~2年的业务实习或研修后可直接进入县级以上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工作。这样既可解决乡镇农业技术人员不足特别是高素质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又可解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单位中高素质技术人员的晋升和出路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基层,努力工作。

3.3加强专业培训

国家农业“两法”中都有关于对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教育的要求,因而做好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是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基础。一是加强培训的组织领导。县政府应成立专门的教育培训领导机构,统筹安排,科学部署,制订切实可行的年度培训工作计划,进行年度教育培训检查督导。二是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岗位、不同对象的要求,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确保教育培训与实践需要相结合[3]。三是加强师资建设和教材编写工作,一方面从一线农业技术人员、大中专院校、市级以上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中选聘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的人员担任教师;另一方面根据农村技术推广实际和教育培训的需要,组织资深专家和学者编写农业技术培训教材。

3.4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技术人员评价体系

一个好的考核评价体系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促人奋进。采取立体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全面评价一个人,有利于人尽其材,发挥每个人的优点[4]。同时,还可以发现某人某个时期某项工作的状况,从而及时制订培训方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工作。原辽宁省人事厅于1997年下发关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考核有关问题的通知(辽人发〔1997〕1号),该通知对考核内容、方法,考核结果存档、备案,考核结果的使用等方面均做出明确而详细的规定,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细化并严格执行考核标准,对每名技术人员做出科学评价,有利于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4参考文献

[1] 路战远.加快内蒙古自治区农机科研工作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5):1-2.

[2] 王红彬.合江县当前农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刍议[J].泸州科技,2001(3):23-26.

数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第3篇

据*区人才普查数据显示,*区总共普查单位(不含江西省国税局等几家省级单位)数为2048家,从业人员总数为152149人,人才总数108927人,其中党政人才3465人,占人才总数的3.18%;经营管理人才17161人,占人才总数的15.75%;专业技术人才25362人,占人才总数的23.28%;技能人才62631人,占人才总数的57.5%;农村实用人才308人,占人才总数的0.28%。全区人才总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71.59%。

二、人才结构

1、年龄结构。35岁及以下49309人,占人才总数的45.28%;36岁至40岁17441人,占人才总数的16.01%;41岁至50岁,占人才总数的29.23%;51岁及以上10335人,占人才总数的9.49%。

2、学历结构。大学以上学历(包括研究生)15364人,占人才总数的14.1%;大专学历20423人,占人才总数的18.75%;中专学历11311人,占人才总数的10.38%;高中及以下学历61829人,占人才总数的56.76%。

3、专业结构。在30337个专业技术人员中,工程技术人员较多,有7518人,占人才总数的6.9%;卫生技术人员2775人,占人才总数的2.55%;教学人员2852人,占人才总数的2.62%;经济类人员6364人,占人才总数的5.84%;其他类人员2432人,占人才总数的2.23%。

4、性别结构。男性人才数为59997人,占人才总数的55%;女性人才数为48930人,占人才总数的45%。

综观上述数据可见,*区人才现状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人才队伍的日趋年轻化。调查资料显示,我区40岁以下的人才有66750人,占人才总数的61%,超过一半之多,这充分表明*区的人才队伍正在日趋年轻化,这些新生的年轻力量正为*区的经济建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专业技术人才层次较低,结构不合理。高级人才分布不均衡,我区现有的2385名高级技术职称人才,有72%集中在工程、教育和卫生系统,传统行业仅占28%;另一方面无职称人员12941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比重43%,初级人才7741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比重26%,由此可看出,我区的专门人才队伍中69%是由初级以下人才构成的,从学历情况看,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比例失调,分别为1:11:16,中专以下学历人才有73140人,所占比重为67%,因而人才队伍层次较低,质量不高。

三、专业技术人才的分布不够合理。从行业上看,工程类、文教卫生战线的专门人才数量较多,占专业技术人才比重的47%,传统行业次之,占专门人才比重的25%,而对我区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的专门人才则太少,从事高新技术的专门人才则更少,不足1%。

如何有效地盘活人才存量,提升人才素质,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笔者建议,*区应着重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宏观协调,引导人才结构调整趋势

1、加强对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人才工作要由区属管理转变为区域管理,健全人才工作机构,加强人才工作力量。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把人才工作成效作为考核党政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的重要内容。

2、转变思想观念,推进非公有制经济人才队伍建设。更新观念,打破所有制限制,鼓励人才向非公有制经济转移,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培养和引进人才。加快建立非公有制企业人才资源库,完善政策措施,使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在落户、参加培训、职称评定、评选专家、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享有同等待遇。

二、加快发展教育培训体系,全面提升人才素质

1、着力培养高层次人才,造就一批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要打破身份和所有制界限,探索非国有单位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办法,抓紧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加强中青年优秀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制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并逐步完善适合我区企业特点、多层次、多形式、开发性的培养体系。

2、大力发展终身教育和职业教育,打造我区高级技能人才队伍。构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加快发展远程教育,形成统一的包括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网络教育在内的终身教育网络。充分调动行业和企业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三、建立紧缺人才目录,探索人才引进渠道

1、放宽政策,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建立人才引进零门槛准入制度,进一步放宽人才引进政策。设立"一站式"人才引进服务窗口,实行人才引进限时办理。制订和实施我区紧缺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柱产业、基础产业、新兴产业和重点项目所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

2、完善人才柔性流动和引进的机制和政策。鼓励高层次人才来我区从事兼职、咨询、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办高新企业或从事其他专业服务。鼓励本区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和人才租赁等灵活用人方式引进紧缺人才。

数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第4篇

我国的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都位于祖国的西部地区,其中有4个分布在边疆地带。与内地相比,少数民族自治区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信息不畅,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提高缓慢。就高等学校电化教育工作而言,除了和内地高校有共同性外,还存在着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因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电化教育工作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问题与挑战。

为了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电化教育工作的发展,我们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0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5发展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6的子课题5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技术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6项目。以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为样本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以期从中找出影响高校电化教育工作发展的关键问题,以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深入进行教学改革时参考。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电化教育工作从70年代末重新起步以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尤其在80年代,多所高校购置了电视节目制作设备,建立了校内闭路电视教学系统,编制了1000多部(集)电视教材,促进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进入90年代后,由于种种原因使得高校电化教育工作徘徊不前,有的甚至成为学校可有可无的部门。为此,我们选取了9所不同性质、不同层次有代表性的院校为样本,进行调查、分析,以便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高校电化教育工作的发展。

一、内蒙古高校电化教育工作现状

1.机构设置

在我们所调查的9所高校中,8所建立了固定的电教机构。其中属于处级建制的有5所、科级建制的3所,科级单位隶属于教务部门管理。电教机构名称为/教育技术中心0的1所、/电化教育中心0的4所、/电化教育科0的1所、/电教教研室0的1所、/远程教育中心0的1所。电教内部机构的设置因校而异,其中包含了网络管理职能的有3所院校。已建立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高校有3所。其中具有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授予权的1所、专科层次的2所。在3所院校中有2所采取系、中心合一体制,另一所院校专业和中心分别设立。

2.人员结构

(1)电教工作人员的一般结构

在9所高校中,电教工作人员共101名(实际104人。因其中有3人为非固定人员,不计算在实际工作人员总数内)。其中男性64人、女性37人;汉族68人、蒙古族29人、其他少数民族4人(达斡尔族1人、满族3人),汉族与少数民族工作人员比例基本为2:1。从年龄分布状况来看:35岁以下的43人,占总人数的42.6%;35岁至45岁的45人,占总人数的44.5%;45岁至55岁的13人,占总人数的12.9%,比例基本合理。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后几年内新毕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将会陆续充实到电教工作岗位上,工作人员年龄结构将会逐步形成稳定的梯形结构。从事电化教育工作的时间在5年以内的39人,占总人数的38.6%;5年至10年的14人,占总人数的13.9%;10年至15年的22人,占总人数的21.8%;15年至20年的16人,占总人数的15.8%;20年以上的10人,占总人数的9.9%。其中,新参加电化教育工作的人员所占比例最大。他们多为近几年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类专业、教育类专业毕业生,年纪轻,身体好,思维活跃,掌握专业知识,几年后必将会成为电化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9所高校电化教育工作人员的一般结构如表1所示。

(2)电教工作人员的智力结构

9所高校电教工作人员的学历大致如下:研究生毕业5人,占总人数的4.9%;本科毕业53人,占总人数的52.5%;专科毕业35人,占总人数的34.7%;高中、中专毕业8人,占总人数的7.9%。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研究生层次毕业生所占比例最小,而且集中在1所高校内。如果要使电化教育工作实现从单纯服务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化,研究生学历应至少占到总人数的20%以上。电教工作人员中毕业于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专业者24人,占总人数的23.8%;计算机类专业2人,占总人数的1.95%;教育类专业3人,占总人数的2.95%;理科(主要为物理、电子技术等)35人,占总人数的34.7%;文科17人,占总人数的16.8%;其他20人,占总人数的19.8%。从上述所学专业可以看出,计算机类专业和教育类专业毕业生所占比例较小,不利于电化教育工作今后的发展。另外,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专业毕业生亦应增加,以改善电教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在电教工作人员中,干部(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编制54人,占总人数的53.5%;教师编制36人,占总人数的35.6%;工人编制11人,占总人数的10.9%。为了适应高校学生学习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课程以及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需要,教师编制应逐步加大,相应减少行政和非专业人员比例。电教工作人员中已获得高级职称者10人,占总人数的9.9%;中级职称42人,占总人数的41.6%;初级职称36人,占总人数35.6%;其他13人,占总人数的12.9%,职称结构基本合理。9所高校电化教育工作人员的智力结构如表2所示。

3.设备、设施

在9所高校中,主要的电教设备还是电视节目制作系统。最早的是70年代末装备的,最迟的是90年代中期购买的,基本属于业务级档次。有3所院校配备了非线性编辑系统,但没有配备数字摄像机。设备配套不够齐全,数字化进程缓慢。语言实验室和普通计算机教室每所院校至少配备了一间,只是配置档次和数量不同。只有4所院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室,都属于示教类型结构。有3所院校建立了校园网。但就目前运行情况来看,只限于管理信息,还没有真正开展网络教学、网上备课和网上学习。

4.开展工作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开展电化教育工作较好的、一般的和基本未开展工作的院校各占三分之一左右。从开展电化教育工作的院校来看,多数仍旧处于单纯服务型,开展教学研究和自主开发的项目很少。

二、存在的问题

1.认识落后

在9所高校电教工作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对电化教育的认识仍停留在80年代水平,认为电化教育就是对教学媒体的运用。表现在工作中,仍然是/拍片子、放带子、修机子0三部曲。现在,片子也不拍了,机子修不了也不修了,只剩下放带子和开门、锁门。由于工作中缺乏理论指导和相关措施的推动,无法深入教学和促进教学改革。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很多电教工作人员缺乏热情,处处被动;加上原有的知识结构不适应当前的需求,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应用与开发、网络教学等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使电化教育游离在教育信息化之外,造成了电化教育工作徘徊不前,地位岌岌可危。

2.机构重复设置,造成力量分散

在9所高校中,与教育技术相关的机构有:电教中心、计算中心、网络中心、CAI中心等,机构重复设置,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及各种资源的浪费,导致力量分散,形不成合力。

3.经费缺乏

各高校电教经费普遍紧缺。在9所高校中,年平均业务经费最高不到2万元,甚至有的学校连几千元也保证不了。因而造成设备维护不到位,更谈不上更新;软件无法购买,更无法开发;就连正常的教学服务工作也不能保证,使电教工作处于停顿状态。

4.文化背景差异

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因此,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媒体和课件的开发,并不是通过简单的翻译或移植就可以解决的,它必须通过二次开发才能够完成。另外,还有技术上的困难。比如蒙古文是竖写的文字,在幻灯、投影教材以及录像教材中一般没有什么问题,但在计算机中进行信息处理则有很多困难。尤其是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如何进行包括蒙古文在内的多文种同屏显示和传输,则是比较复杂的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民族教育现代化则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三、改进高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的对策

1.学习理论,提高认识

电教工作人员应充分理解/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相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0的含义,对教育技术的本质、研究领域和范畴以及它的理论基础等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理解/电化教育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0这一论断,从而做好电教工作。同时,要提高各级领导和电教工作人员教育现代化的意识,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0,/没有现代教育技术的参与和支持,教育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0

2.健全机构

根据资源共享的原则,把与教育技术相关的机构,如电教中心、计算中心、网络中心、CAI中心、多媒体中心等逐步统一起来,组成/教育技术中心0,负责全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的实施。当前,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中心的主要职责应是对于学习资源(主要包括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的准备、开发、利用、管理和对学习过程(当前主要是教学过程)的支持、促进以及技术保障等。为此,在教育技术中心内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设置:

(1)学习资源部。负责有关学习资源(包括各种教学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的搜集、开发、利用、组织和管理。

(2)教学研究部。开展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负责对全校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和对教学过程给以支持、促进;负责学生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对学校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支持。

(3)网络管理部。负责校园网络的安全运行、维护和功能开发。

(4)教学服务部。负责全校实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场所的建设、管理、技术保障和设备维修等。

(5)办公室。对外做为中心的联络窗口,上传下达;对内协调各部门工作,提供后勤保障服务。

(6)有线电视台。已建立有线电视台的院校现阶段可以保留该部门,负责正常的采编、制作、播出等工作。随着网络的发展,有线电视可并入校园网而实现从模拟向数字化的转换。

3.建立高素质的教育技术(电化教育)队伍

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工作的成败。要发展高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就必须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育技术队伍。接收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类专业和教育类专业新毕业的研究生、本科生,是彻底改进、提高教育技术队伍素质的根本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专业化、高素质的教育技术队伍。对原有电教工作人员进行全员培训,是提高队伍素质的必要措施。从历史上看,原有高校电教工作人员普遍具有坚定的事业心、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高校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随着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他们急需在教育技术理论方面、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得到提高,以适应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没有广大教师的参与,学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不可能有大的发展,教学改革也不可能深入进行。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重点应放在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使他们能够在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系统方法以及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进行备课、讲课和科学研究,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建立一支有广大教师参加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育技术队伍,是做好高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的保证。按照原国家教委有关文件的精神,高校教育技术专职人员编制以在校学生总数的5j至10j之间为宜。

4.增加经费投入

根据科学测算,一个部门要发挥最佳效益,硬件投资、软件投资和潜件(包括人员培训和管理)投资之比应为1B1B1。从被调查的9所高校来看,其比例大多数在1B0.2B0.1以下,与科学合理的投资比例相差甚远。高校应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教育技术发展规划。对于硬件设备投资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划拨专款解决;对于软件和潜件建设投资应制定年度计划,按时划拨。原国家教委相关文件中曾明确规定,电化教育业务经费(不包括设备投资)年平均额度应达到学校总预算的5j至10j,是有远见的。

5.加强对民族教育的支持力度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任务除了和内地高校的共同点以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发展民族教育的支持。当前,开发民族语言、文字的多媒体课件,建立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资源库,解决民族语言、文字教学材料网上传输的问题,这些都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应该列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研究的重点。另外,如何运用教育技术理论和方法,支持民族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民族教育的教学质量,也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应该列为重点的工作。

数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第5篇

数控技术应用。

二、入学要求与学制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3年。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装备制造类行业企业,培养从事数控设备操作等工作的生产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四、职业面向、职业资格与继续学习专业

主要接续专业: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

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五、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

(一)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产业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1.职业素养

(1)具有较强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意识,遵守操作规程;

(2)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流能力;

(3)具有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意识。

2.专业知识和技能

(1)掌握机械识图的一般知识;

(2)掌握机械制造相关知识;

(4)初步掌握机床数控技术的基本常识;

(5)了解常用数控机床的种类及工艺范围;

(6)掌握数控设备维护保养的相关知识;

(7)初步掌握产品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知识;

(8)具备识读中等复杂程度机械零件图样和运用一种CAD软件绘制中等复杂程度机械图样的能力;

(9)具备选用数控机床的初步能力;

(10)具备操作和使用常用普通机床(车床、铣床)的初步能力;

(11)具备对机械制造类企业生产一线产品质量进行检验、分析的初步能力。

(二)专业(技能)方向

1.数控车削加工

(1)具备操作使用常用数控车床的初步能力;

(2)掌握数控车削加工的工艺分析与编程技术,达到数控车工中级工技能等级标准,通过考核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初步具备数控车床维护保养的能力。

2.数控铣削加工(加工中心加工)

(1)具备操作使用常用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初步能力;

(2)掌握数控铣削加工(加工中心加工)的工艺分析与编程技术,达到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中级工技能等级标准,通过考核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掌握一种CAD/CAM软件的使用技巧,具备熟练运用一种自动编程软件的能力;

(4)初步具备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维护保养的能力。

3.数控装调与维护

(1)掌握机械测量和电气测量的基本知识;

(2)掌握数控设备装调的相关知识;

(3)能进行数控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

(4)会操作常用数控设备,能进行数控设备的精度检测;

(5)能进行数控设备的安装、调试、机械维护维修、电气的维护维修,达到该工种中级工技能等级标准,通过考核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六、教学安排建议

说明:

1.本方案是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三年制教学安排的参考方案,课程开设顺序与周课时安排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2.本方案中,总学时3278学时,总计191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总计1028学时,65学分,约占31.36%;专业核心课总计818学时,48学分,约占24.95%;专业(技能)方向课总计490课时,23学分,约占14.95%;认知实习、顶岗实计600学时,38学分,约占18.30%;选修课分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总计342学时,21学分,约占10.43%。学校制订的教学实施方案,应保持各部分现有比例基本不变。

3.本方案中:军训安排在第一学期开学初集中进行;入学教育安排在第1学期开学后利用业余时间集中进行;社会实践1到4学期每学期安排一次;就业指导安排在第4学期业余时间集中进行。

4.本方案中,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选修课内容多选自课程大纲中规定的选学模块,其中数理类选修建议课程:物理、专业数学(可含三角计算及应用、坐标变换与参数方程、复数及应用、逻辑代数初步等模块);人文类选修建议课程:心理健康、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职场英语口语、阅读与欣赏、口语与交际、应用文写作等。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参照此方案调整执行。

5.钳工工艺与实训、车工实训、铣工实训、数控车削技术训练、数控铣削(加工中心)技术训练、机械拆装实训、数控加工技术训练、数控机床装调维修技术训练等均为理实一体化课程。有条件的学校,CAD/CAM技术应用、设备控制技术、精密测量技术等课程也可采用理实一体化形式开设。

6.学校应在数控车削技术训练、数控铣削(加工中心)技术训练、数控机床装调维修技术训练课程完成后,组织学生参加相应的职业技能中级鉴定考核。

7.本专业可选考的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绘图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数控程序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车工国家职业资格五级、铣工国家职业资格五级等。

七、实训实习环境

本专业应配备相应的校内专业实训实习室(每班40人计)。

1.机械测绘室1个。

2.测量实训室1个。

3.普通机加工设备。

(1)钳工设备:台钳等50台套;

(2)6140车床20台套;

(3)砂轮机10台套;

(4)铣床20台套。

4.CAD/CAM机房2个(含CAD软件、数控仿真软件、CAM软件各50个接点;电脑各50台套)。

5.电工实训室1个(50工位)。

6.电子实训室1个(50工位)。

7.数控车床15~20台;配备较完整的工、夹、量、刃具15~20套。

8.数控铣床(加工中心)15~20台,配备较完整的工、夹、量、刃具15~20套。

9.数控机床机械装调与维修实训室(12台/套)1个。

10.数控机床电气装调与维修实训室(12台/套)1个。

八、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应体现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注意吸收行业企业参与。坚持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性描述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倡导采用表现性的评价方式。

(二)校内校外评价结合,职业技能鉴定与学业考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运用知识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重视规范操作、安全文明生产等职业素质的形成,以及节约能源、节省原材料与爱护生产设备、保护环境等意识与观念的树立。

(三)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的特点,对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可做进一步的细化,考核与评价的标准要与教学目标相对应。

九、专业师资

建立适应本专业教学改革发展要求,符合本专业教学要求的“双师”结构专兼职师资队伍。

专业专任教师应具有本专业或相应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书,获得本专业相关工种中级以上职业资格。专业带头人应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具有高级职称和较高的职业资格,在专业改革发展中起引领作用。教师业务能力要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参加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

聘请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兼职教师,应具有高级及以上职业资格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参与学校授课、讲座等教学活动。

数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第6篇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利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水利事业发展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水利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肩负重大的历史使命。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新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利要适应时展需要,并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积极作用,“科教兴水”、“依法治水”、“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以及“西部开发水利先行”等必然成为水利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需要有现代化的水利教育与培训体系作支撑。

人才资源学历结构矛盾突出

近年来我国水利行业职工队伍在职人数大幅减少。从1995年154万减少2001年132万。7年累计减少22万人,年均3万多。主要原因是水利机构改革,政企事业分开所致。近几年水利行业职工队伍文化素质明显提高,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从1995年18%提高到50.74%。但水利企业职工学历普遍较低,特别是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比重明显偏低。我国水利企业科技人才队伍中,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专业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14.92%,低于全国其他行业17%的平均水平。其中研究生以上的所占比例为0.5%;大学专科文化程度的专业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37.11%;中专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专业技术人员59.6%。水利科技人才的学历结构明显偏低的状况,将会制约水利企业的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及水利企业技术潜力的进一步发挥。另外,水利教育的培养能力尚不能满足水利事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据统计,每年新增中专以上职工仅相当于同类学历职工的自然减员人数。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水利职工队伍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专业人才短缺,是水利在建设、技术创新、管理和经营方面粗放式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水利行业若不尽快改变人才资源总量不足、文化技术素质不够高、学历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将必然制约水利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人才资源能级结构矛盾突出

到2001年底止,水利部直属系统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为27671人,其中正高级职务569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1%;副高级职务4700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7.0%;中级职务11413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1.2%;初级职务9830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5.5%。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的比例为1:8、3:20、1:17.3。

在正高级职务中,45岁以下的有265人,占正高级职务的47%。在副高级人员中,45岁以下的3236人,占副高级职务的69%。经过这几年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调整,45岁以下的正高级人员已占到正高级人员的一半,45岁以下副高级职务已占到高级职务的2/3,基本完成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新老交替,专业技术队伍已逐步年轻化。但在水利人才队伍中,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少,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严重匮乏。东西部人才差异性大,地方性水利部门高级人才奇缺(见表3)。

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严重不足,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性人才更是短缺。这种人才状况既不能满足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也不能适应水利事业迅速发展和未来水资源市场的要求。

急需的高新技术及复合型人才少

水利企业科技人员长期固守在一个岗位上,岗位交换的机会少,其后果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功能比较单一。随着高新技术对水利传统行业的改造,一些传统专业、技术岗位将逐步被淘汰,而一些大量高新技术岗位人才匮乏,将成为水利现代化的制约因素。水利行业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专业人员占水利人才的80%以上,较高层次的计算机、金融、法律、市场营销、信息科学技术、管理科学技术及精通工程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则严重总体性短缺。加入WTO给我们带来了各种机遇和挑战,水资源市场的对外开放,水利市场投资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将吸引到更多的外资,将引进更多的先进施工模式;国内建筑市场将进一步规范;水利监理市场的对外开放。水利企业可以更便捷地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交换与分工;水材料生产企业和设备制造企业也面临入世后进口设备在性能、价格的比较优势。这将使那些成本高、技术水平低和管理落后的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压力。加入WTO后,我国水利行业高素质人才的缺乏状况将更为突出:一是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专家,包括适应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领导人才,适应国际发展需要、在国内水利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拔尖人才;二是高新技术人才,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三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性人才;四是熟悉世贸规则、了解国际惯例、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商务人才和外语人才;五是是信息、农业、投资、理财、外贸、法律和现代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六是生物技术、环保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七是高技能的人才;八是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成人教育毕业生比例偏大

1999年全国共有74所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招收水利类专业的研究生,年招生规模500余人。全国有独立设置的水利普通高等学校8所,另有53所普通高等学校设有水利水电类专业,年招收水利类专业学生5000余人,在校生18000余人。此外,有14所水利职工大学及部分普通高等学校每年还招收成人本专科学历教育学生约5000人。而培养的水利专业人才有一部分在从事非水利专业。

全国有水利普通中等专业学校48所、职工中专36所、水利技工学校32所,年招生2万人,在校生规模近6万人。1999年,水利系统有职工教育培训基地180余个,职工教育工作者6100余人,年培训能力达40万人次。

根据部分省市水利局的抽样调查,专业技术人员中,正规全日制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比例偏小,而成人教育及技校、高中以下毕业生比例偏大。成人教育毕业生是指国民教育系列的电视大学、函授大学、夜大学、职工大学、业余大学毕业生、自学考试毕业生及党校毕业生,成人教育毕业生大多数属于技术使用性人才,具有较强的工作实践经验,但普遍缺少发展后劲,是制约水利科技人才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才资源区域结构矛盾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东部地区水利企业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明显高于西部地区,水利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区域差异逐步加大,东部地区专业技术人才所占总量的比例为%38左右,中部地区所占比例为35左右,西部地区所占比例为20左右%。西部地区水利人才不仅在数量上少,而且在人才的科技文化素质上也低于东部地区,科技人才的区域差异过分加大,会制约水利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吸纳能力不断增强。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建筑、交通运输、水利电力等专业的需求比例,西部地区要高于东部沿海地区。

科技人才年龄结构优势日趋弱化

水利专业技术人员中35岁及以下年龄组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比例为48.52%,35~45岁年龄组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比例为29.43%,45~55岁年龄组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比例为22.06%。科技人才日趋中年化。目前的年龄结构状况不仅使各类人才后备力量的培养受到很大制约,也使新技术应用和新业务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表现为水利企业科技人员吸收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下降、体能负荷减弱、存量有明显的波动性,企业缺乏对科技人才的长远规划。

当前,我国水利进入了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水利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与开发,水资源市场的开发和利用等,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而我国水利人才总体文化素质偏低,高素质人员严重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水利类、工程类专业占据80%以上的比例,而经济、管理、法律等专业人员比例过低。高学历人才分布不均衡。大多数集中于教育、科研、机关管理部门或单位,基层单位中学历人员统计为零的单位仍然存在。地区分布同需要成反比。从我国现有的水利人才结构来看,存在“六多六少”,一是传统水利人才多,高新技术领域人才少;二是继承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三是单功能人才多,复合性人才少;四是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多,企业人才少;五是熟悉计划经济的人才多,熟悉市场经济的人才少;六是管理型、研究型的人才高能低就的多,实用型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少。据对东北地区水利企业的调查,企业劳动生产率低、人员规模偏大,许多工种能实际胜任本岗位工作的人员很少;企业管理人员与技术工人比例严重失调;高级技术人员年龄偏大、数量极缺;这样的人才结构完全不适应企业的发展。对西北地区水力企业的调查显示,员工队伍中普遍存在重学历提高、轻技术能力,追求高职称等现象。目前我国高级技工占3.5%,与发达国家的40%相比差距太大。中级技工占24%,初级技工占74%,而同期日本的高级技工则占32%,中级技工占43%,初级技工只占25%。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高技能水利人才,已成为决定水利企业兴衰的关键。

加入WTO以后,我国水利人才需求类型也将发生深刻变化。适应新时代的新型水利人才不仅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外语基础和高超的金融管理和高新技术等领域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创新、创业、合作的精神与能力,拥有理解、包容不同文化习俗的胸怀和品质,同时还要精通WTO规则和国际经济法律,善于处理国际水务。而我国高校目前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模式显然不能适应这种需要,因此各个学校及培训机构,都将面临新的挑战,都要按照水利事业现在及未来的人才战略规划,潜在的人才市场需求作出新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加大人才开发力度 培养高素质水利队伍.水利部人事劳动教育司

2.高技能人才培养是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础.林用三

数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第7篇

关键词:云南水文;人才队伍;现状;对策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公报》均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人才作为支撑跨越式发展的第一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水文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水文不仅要为防汛抗旱和水利工程建设服务,还要为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等各个环节提供全过程的服务;不仅要为水利工作服务,还要为农业、工业、交通、环保等领域及社会公众提供多层次服务。因此,如何树立“大水文”发展理念,推进水文工作从技术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从数据服务型向成果服务型转变,从行业水文向社会水文转变,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需求,是云南省水文今后一定时期面临的现实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云南水文行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云南水文行业人才队伍现状

1、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1)人员构成情况。截至2015年底,全省水文系统共有在职职工994人,其中党政人员和管理人员56人,占职工总数的5.63%;专业技术人员826人,占职工总数的83.1%;技能人员112人,占职工总数的11.27%(图1)。此外,我省还外聘333名委托观测员。

(2)学历结构。从学历结构看,全省水文系统具有博士学历的有1人,具有硕士学历(含工程硕士)的有65人,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职工总数的6.54%;具有本科学历的有406人,占职工总数的40.94%;具有大学专科学历的有327人,占职工总数的32.9%;中专及以下学历的有195人,占职工总数的19.62%。从学历结构来看,云南水文系统学历水平总体偏低,特别是硕士以上学历人员比例偏低。

(3)年龄结构。从年龄结构看,全省水文系统35岁以下人员共有324人,占职工总数的32.6%;36至45岁有364人,占职工总数的36.61%;46至54岁有278人,占职工总数的27.97%;55岁以上有28人,占职工总数的2.82%。老、中、青三个年龄段人员分布较为均匀。

2、党政和管理人才队伍

截至2015年底,全省水文系统党政和管理人才队伍中,具有硕士学历的有1人,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党政人员和管理人才队伍1.79%;具有本科学历的有26人,占46.43%;具有大学专科学历的有20人,占35.71%;具有中专及以下学历的有9人,占16.07%(图2)。总体来看,党政和管理人才队伍学历偏低。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

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看,全省水文系统有正高级职称3人,副高级职称183人,高级职称总数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2.52%;中级职称434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2.54%;初级职称20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4.94%(图3)。云南水文系统专业技术水平总体偏低,特别高级职称技术人员比例偏低。

4、技能人才队伍结构

从技能人才队伍结构看,全省水文系统共有技术工人112人,占职工总数的11.27%,其中技师11人,占9.82%;高级工90人,占80.36%,中级工及以下11人,占9.82%(图3)。技能人才队伍结构呈倒金字塔型,年轻的中初级技能劳动者占比不到10%,将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

二、云南水文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人才引进渠道单一,层次结构偏低

2006―2015年,我省水文人才均通过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引进,共引进228人。其中研究生14人,占引进总人数的6.14%;本科生146人,占引进总人数的64.04%;专科生54人,占引进总人数的23.68%;专科以下14人,占引进总人数的6.14%(图4)。与水利行业其他单位相比,我省水文人才引进层次结构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引进人才学历偏低。2006-2015年,云南水利行业其他单位同期引进研究生39名,占引进总人数的25.16%;本科生113人,占引进总人数的72.9%;专科生3人,占引进总人数的1.94%(图4)。我省水文系统引进人才学历结构与水利行业其他单位相比明显偏低。

(2)引进水文相关专业人才比例偏低。2006―2015年,我省引进水文水资源、水利工程、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的70名,仅占引进总人数30.7%,而云南水利行业其他单位同期引进水文水资源、水利水电工程等本行业专业人员139人,占引进总人数89.68%(图5)。我省水文系统引进专业人才比例明显低于水利行业其他单位。

(3)引进人才生源不佳。2006―2015年,我省引进211等重点院校人数不足10人,占引进总人数不足5%。而水利行业其他单位同期引进211重点院校人数超过100人,占比达70%以上(图5)。引进专业人才生源争夺与水利行业其他单位相比明显处于弱势。

2、人才培养机制欠缺,覆盖范围有限

(1)水文人才培养缺乏统一规划与延续性。水文人事部门负责单位的人才培养管理工作,往往人事部门没有人才培养经费,各部门都是根据自己的部门人员情况,需要做什么工作培训什么,培养经费大多是从项目经费中支出,参加人员也只是自己部门的人员,只注重短期的效益,缺乏长远的规划,管理也比较混乱。

(2)水文人才培养重专业技术人才轻管理人才。水文作为以专业技术为主的单位,长期以来以技术为本位的管理制度,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机会多,但是管理人才的培养机会少,实际上,管理人才提高管理水平给单位带来的效益甚至超过专业技术人才。只有同时提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素质才能提高整个单位的工作效率。

(3)水文人才培养方式单一,长期以学历培养为主。1983年水文局开始委托相关院校开办职工培训班、中专班,开始学历教育。截止目前有50人取得工程硕士学位;335人取得本专科文凭,67人取得中专文凭。学历教育改变了云南水文长期知识老化,学历偏低的问题,但水文人才的整体素质提升还未能达到预期水平。

3、人才管理不科学,激励机制缺乏

(1)水文人才管理不科学。水文人才管理不科学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松懈,岗能脱节。有的部门和分局未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人员迟到、早退等违规现象严重;由于岗位安排不合理,人员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不了作用,使得部分职工对工作逐渐产生厌烦情绪,形成混日子的现象。二是重使用,轻培养。水文专业技术人才多属于事业型人才,钻研新技术、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比较强烈,渴望深造、进修,但水文管理中由于工作任务分配不均,往往工作任务重的人员得不到培训机会,工作任务少的人员反而成为培训专业户,培训机会分配不均,从而影响干工作的专业人才的积极性。

(2)水文人才激励机制缺乏。到目前为止,水文还未出台人才管理办法或相关的人才激励措施,从而导致人才奖励因没有依据而无法实施;在人才的管理上,观念也相对滞后,对人才的重视不够;在人才激励方面主要是以职务职级为依据,一评定终身,平均主义倾向严重,不能有效激励员工,特别是业务骨干的工作积极性。

三、云南水文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对策

1、完善人才引进渠道,提高人才引进层次

一是合理调整现有招聘条件和招聘时间,提高招聘生源素质。近几年,我省招聘都是按照事业单位招聘要求和规定时间统一进行招聘,这是我省招聘生源层次结构偏低的主要原因。每年事业单位招聘都是在7月公告,8月考试,9月录用,这样造成招聘开始到录用时间拖得太长,使一部分素质高、条件好的生源放弃考试机会,转而选择一些能够在未毕业前就能签订就业协议的单位。若招聘公告和考试放在7月份学生毕业之前,录用放在学生毕业后,可以提高应届毕业生的选择范围,有效扩大招生生源范围。同时,在专业设置上,应根据岗位实际需要,规范设置专业岗位,强制规定岗位学历层次(如本科以上或研究生以上),避免因人设岗的现象发生。

二是合理增加人才引进渠道,增加招生优惠政策,创造引进人才工作环境,吸引优质生源。对于一些条件较好的优质生源或特殊人才,可以不参加全国统一的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直接通过面试聘用,并在工作环境、经济和物质方面给予一定的补助。随着国家“互联网+”政策的实施、云南省“五网”工程的建设、水利部“有人看管、无人值守”的水文监测理念和单位“站队结合、巡测加轮班”的水文勘测模式推行,使绝大部分水文监测工作人员不必长期驻守在艰苦的边远山区,可以回到工作环境较好的市区工作,为招聘优质生源创造条件,招聘时可以承诺提供较好的工作环境,为引进水文、测绘、遥感和计算机等专业性强的水文相关高层次人才奠定基础,为推动云南“水文信息采集自动化、项目建设社会化、信息中心‘云’化、水文队伍骨干化、社会服务专业化”建设建立人才储备。

三是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对拥有科学学术成果、掌握高新技术及水文紧缺急需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成立工作室、项目合作、参与技术攻关、咨询服务、兼职聘用等方式引进人才智力。加大项目带人才力度,通过加大与相关院校、科研机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合作,通过项目、技术合作带人才,逐步解决水文高层人才缺乏的问题。

2、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扩大人才培养范围

一是继续加强在职人员的学历教育,提高在职人员学历层次。单位按专业、分批次组织在职职工学历教育,提高专业素质和学历层次机构,鼓励在职职工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研究生、博士生考试,对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

二是突破人才培养模式,与资源优势明显、生源素质较高的高校和单位联合培养。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下,高校学生理论知识扎实,单位人员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理论知识,水文可以与相关院校开展合作,让高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到水文系统实习,并分配相应专业技术人员予以指导。这样即既可以丰富实习人员实践经验,促进单位技术指导人员的理论知识学习,又为水文引进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便利渠道。此外,单位还可以根据人才需求派职工到高校进行脱产学习,提高部分年轻人理论知识水平。

三是鼓励职工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提高职工的专业素质。为鼓励职工提升自身文化素质,提高专业能力,拓展个人的发展空间,应鼓励单位职工在不影响正常的工作情况下,考取与工作岗位或水文申请资质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对取得执业资格证书的职工给予一定奖励。

四是规范管理机构,拓宽培训人员范围,加大人才培养经费投入。水文应统一人才培养机构,统一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在重视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同时还应重视对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训,每年在项目经费中预留一定比例的人才培养经费由人才培养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保证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延续性。

3、规范人才管理制度,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结合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实际,广泛运用现代人才评价方式、评价手段和测评技术,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水平;分类制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逐步建立类别清、标准高、易操作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

二是规范职称评聘、人才流动、调配制度。改革和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实行专业技术评聘分开,建立能上能下的聘用制度,激励专业技术人员出成绩;建立“人事相宜,人岗匹配”的用人制度,挖掘现有人才的优点和潜力,使现有人员最大优势与岗位相匹配;建立人员内部选拔、任用、交流制度,坚持重德才、重实绩,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三是建立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传统人才观念,建立以工作业绩、社会贡献为主要依据,适宜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分配机制。完善目标考核制度,综合考虑目标的完成程度、对单位、社会的贡献等因素,科学评判人才的工作绩效。加大对优秀人才和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增强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成就感和荣誉感。坚持人才在单位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积极解决人才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营造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人才发展环境。

四、结语

水文人才作为支撑水文跨越式发展的第一资源,是践行“大水文”发展理念,实现从“行业水文”向“社会水文”转变,达到“立足水利,面向全社会服务”目标,保障水文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因此,针对云南水文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水文人才队伍建设,改善水文人才引进机制、培养模式和管理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军:对水文测站实现“大水文”的几点看法[J].学术,2015(7).

[2] 李文莉:对国有煤炭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1).

[3] 王旋、谭、李晶:探讨地市级气象部门人才队伍的建设[J].山西农经,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