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财务目标(合集7篇)

时间:2023-03-13 11:22:14
财务目标

财务目标第1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企业财富最大化;实现内容

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运动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的管理活动。其实质是以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综合性的管理。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其目标必须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指企业财务管理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所应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企业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定向机制、出发点和归宿。但在财务管理目标上众说不一,各执一词,未能形成共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将“企业财富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与“利润最优大化”目标相比较,无疑是进了一大步,但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因此应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寻求更好的财务管理目标。

1.企业财富最大化的缺陷

1.1实用性不强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个十分抽象而很难具体确定的目标。它的适用范围很窄,从非上市企业来看,其未来财富或价值只能通过资产评估才能确定,但又由于这种评估要受到其标准或方法的影响,因而难以准确地予以确定,因此一般不能采用;从上市企业来看,其未来财富或价值虽然可通过股票价格的变动来显示,但由于股票价格的变动不是公司业绩的唯一反映,而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综合结果”,因此股票价格的高低实际上不可能反映上市公司财富或价值的大小。所以,“财富最大化”目标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实用性不强,难以被企业管理当局和财务管理人员所捉摸。且企业价值最大化公式计算复杂,大多使用估计,实际上使企业难以操作。

1.2现有条件下反映价值不准确

我国各项规章制度还很不完善,证券交易还很不规范,股票和债券价格往往受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的真正价值。在我国,法人股禁止上市流通,企业真正的大股东并不能从证券市场上直接获利,他们对股价的最高化没有足够的兴趣上市企业大都相互参股,其目的在于控股或稳定购销关系,因此,企业真正的大股东并不能从证券市场上直接获利,他们并不把股价最大化作为其财务管理追求的唯一目标;同时追求股价的最高化可能导致企业偏离正常的经营轨道,影响企业发展。虚拟经济与实际经济相脱离,容易误导投资者作出错误的选择。

1.3可能引起矛盾

“企业财富最大化”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导致企业所有者与其他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企业是所有者的企业,其财富最终都归其所有者所有,所以“企业财富最大化”目标直接反映了企业所有者的利益,是企业所有者所希望实现的利益目标。这可能与其他利益主体如债权人、经理人员、内部职工、社会公众等所希望的利益目标发生矛盾。不利于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不利于建立企业内部的利益制衡机制。

1.4价值目标不明确

这里所讲的企业价值究竟指哪种企业价值并不十分清楚,未能把组成企业的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目标明确表示出来,该目标很难实行分解,不能明确的把它落实到各经济责任单位、个人。同时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太多,好多外部因素企业财务部门也无法控制,这也有违可控性特征的是哪种企业价值并不十分清楚。因此不能明确企业财务管理最终的目标究竟是干什么。

2.不同财务管理目标应有机结合

由于以上缺陷,企业价值最大化并不是最佳财务管理目标,通过各种财务管理目标的比较会发现每种目标都有其优缺点,因此我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并不是唯一的,企业应在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同时应把目前存在的广泛应用的财务管理目标有机结合。

例如: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企业价值最大化最适用于股份制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而外界和股东只能从企业会计报表中获得评价企业业绩的信息。但会计报表只是企业过去某一时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状况的事后反映,并不能反映企业的市场价值,因此股东在会计报表中寻找的最重要的指标只能是企业利润的高低,所以,决定企业价值高低的因素又回到了利润最大化。上市公司筹集的大量资金可以通过证券市场增资扩股或发行债券获得,但我国法律规定,企业在增资扩股和发行新债券时,要考察公司最近三年是否连续盈利,即只有在考核盈利指标前提下,企业价值最大化才与持续存在的根本企业价值息息相关。因此只有在利润的前提下,企业价值最大化才有持续存在的根本。所以我们应将利润最大化同企业价值最大化有机结合,在追求两个财务管理目标的同时实现企业发展。

3.目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主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行为作为协调有关各方经济利益的一种方式,要求为之服务的对象便呈现出多元化格局,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财务管理的目标也不是唯一的,综合这些因素,我认为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的实现应有由下三个内容构成:

3.1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目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财务管理目标的关键核心,因为没有经济效益,就没有利润,没有利润,就没有资本保值与增值,也没有利润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

3.2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目标。要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就要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指标体系中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是指企业根据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合理配置各项生产要素的能力,它对盈利能力的持续增长和偿债能力的不断提高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它是偿债能力的基础;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企业的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等有关方面都十分重视这三个能力,企业只有具备了这三个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并不是唯一的,企业价值最大化并不是最佳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对象是多元化的,因此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根据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主要内容,把各种财务管理目标有机结合,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竞争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财务目标第2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股东;财富最大化;股利政策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082-01

财务管理是指研究企业财务资源的获得、规划、控制和管理。具体地说就是企业为了达到既定的经营目的及实现预期的利润目标,对于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要资金的筹措、形成、分配、运用、周转、收益和成本等全部过程的计划安排、预算控制、分析考核所进行的全面性管理。财务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发展于20世纪,特别是在20世纪中期,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计算手段的迅速提高,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本文主要论述财务管理目标的有关问题。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与评价

财务管理目标,是指企业财务管理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所应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企业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定向机制、出发点和归宿。确立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财务管理目标是一个重要的财务理论问题,因为它直接影响到财务理论体系的构建,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财务实践问题,因为财务目标的规定直接决定了各种财务决策的选择。企业财务管理中心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一切财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最具有代表性的财务管理目标为:1.利润最大化。2.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的主要目标可以理解为,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他们因为对财务报酬的期待而购买股票。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必须以股东的最佳利益作为经营的依据。

综上所述,最适用的财务管理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公司经营的主要目标构成了当代财务管理的基础性理念。所谓的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就是使得股票持有者或公司所有者的财富最大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股东对公司进行投资,以期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前提下获得最大可能的财富增值,因此,在评价竞争和投资机遇时,股东会对投资的回报和相应的风险加以权衡。

二、为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现代企业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

目前,现代企业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是股利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面对这个问题,现代企业如何才能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进而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个最适用的财务管理目标呢?现代企业主要指股份有限公司,对于股份有限公司来说股利政策的制定、实施是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因为它是企业财务资源获得的源泉,财务规划、控制和管理的基础。具体地说就是企业为了达到既定的经营目的及实现预期的利润目标,对于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要资金的筹措过程。

良好的股利政策是股份公司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前提,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基础。长期以来股利政策问题一直招致很多争论,争论的焦点就是公司所采用的股利政策是否会对股东财富产生影响,尽管股利政策对于股东的重要性一直尚无定论,但是有证据表明管理人员应意识到股利政策的重要性。这里将分析经理人员对于股利的态度,并考察在实务中可能会影响股利政策的因素,此外,还研究了现金股利之外的股利形式。

1.传统观点,股利支付政策对股东财富有着重要的影响

股利政策问题在早期财务文献所接受的观点是股利政策对于股东来说是重要的,如果公司的投资和融资政策一定,公司应采用尽可能大方的股利政策,因为这才是公司最优的股利政策。考虑到股利支付水平会影响股东财富,因此对经理人而言股利支付政策是一项很重要的决策活动。

2.MM理论对股利政策的挑战

MM理论与前面所述的传统理论观点相比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MM理论认为并不存在最优股利政策,并且每种股利政策都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说,股利决策与股东财富是无关的),因此经理人员没有必要花时间去研究可采用的最合适的股利政策,相反应该致力于寻找并经营好有利的投资机会。

3.影响股利支付水平的因素

(1)投资和融资机会。面临良好投资机会的公司可能会设法保留更大比例的公司利润,如果公司在外部融资方面存在问题,那么公司就有必要留存收益来为投资项目融资。

(2)法律要求。公司法对公司可以以股利的形式进行分配的资金数额做了限制,法律规定股利只能用已实现的利润来向股东支付,实际上,可用于分配的最大数额是累积的经营利润(减去种种亏损)加上资产处置所产生的任何收益。

(3)贷款人权利保障条款。在贷款合同中可能会包括一些对于贷款期内向股东分配的股利水平进行限制的贷款人权利保障条款。

(4)盈利能力的稳定性。与盈利能力不稳定的公司相比,能够长期保持稳定盈利能力的公司往往更有能力向股东支付较高数额的股利。

三、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定位

财务管理目标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的必然选择。首先,财务管理目标应当与企业管理的最高目标保持一致。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目标是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所以我们应将推动企业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我们确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首先考虑的问题。其次,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有助于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优化。最后,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是战略性目标与战术性目标的有机结合,即强调企业的近期与长远利益的有机结合。还要与质量、技术等其他管理目标联系起来加以考虑,以求实现企业股东财富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各方利益要求,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有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许毓彬.企业家财务管理(第一版)[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11:289-291.

[2][英]彼得•阿特勒尔(Peter Atrill),著.赵银德,张华,译.财务管理基础(原书第3版).

财务目标第3篇

财务目标并非一个新概念。早在19世纪初,根据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说就产生了“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随着经济发展,尤其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目标的弊端也逐渐显露,产生了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等目标理论。

对于国内来说,有关财务目标的研究开始于八十年代,这与我国的政治经济环境密切相关。改革开放的有利环境既促进了经济发展,也带动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迅速繁荣。在九十年代以前,关于财务目标的研究仅仅还只是一个起步,理论研究仍然较少,不到20篇,但是一直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整个九十年代,有关财务目标的研究处于一个缓慢发展阶段。从01年开始,年度文献总量突破100篇,并于06年达到顶峰。

1.单一目标观点

作为国内较早出现的非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之一,潘经民(1996)探讨了西方企业超利润目标形成历史和涵义,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体现人本思想和社会责任的超利润目标也是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这一时期的理论尚不成熟,一些提法现在也不多见,但这些都是我国在认识到“利润最大化”目标缺陷之后的有益探索,也为以后的研究做了铺垫。

王庆成(1999)通过对“经济效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股东财富最大化”的比较研究,认为我国企业现阶段理财目标的较好选择,应是在提高经济效益、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下,谋求权益资本利润率的满意值。简言之,即一定约束条件下的股东财富最大化。

赵勇、李辰星(2005)借助财务学中基本的概念,如时间偏好、投资机会等,论证了不管是确定的情况还是不确定的情况,不管是信息完全还是信息不完全,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都应以最大化企业现金流量的现值为理财目标。

陈玮(2006)从概念界定入手,运用耗散结构论与协同学作为分析的框架与工具,通过对经理可协调与不可协调冲突的分析,得出应采用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目标的结论。袁振兴(2004)从委托理论和产权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不现实性,提出了相关利益者均衡这一概念。

2.权变的观点

张正国、侯甜甜(2004)认为企业财务目标的选择是一种双维动态观。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空间分布有着不同的选择,企业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财务管理目标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雷新途、李世辉(2007)依据现代契约理论分析范式,认为因契约不完备性出现的“剩余”问题,致使财务目标的实质应为“剩余盈余”的最大化,由此,特定状态对应特定缔约主体为主导的财务目标。在这种权变理论下,股东利益最大化、经营者利益最大化、债权人利益最大化以及员工利益最大化均有可能成为企业主导财务目标。

需要说明的是,三种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单一目标和权变目标、多重目标与权变目标都是有交叉的。

二、研究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文献的分类探讨,有关“利润最大化”的争论已经少之又少了。这说明,“利润最大化”的弊端已经普遍为大家所认同,以其作为财务管理目标的时代已经过去。目前,国内关于财务目标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与“利益相关者最大化”之间。

1.近年研究成果

从上文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仍然持有只占其一的单一观点,仅有少数支持多重目标。但是,从各学者对自身观点的论述来看,也并非绝对单一,比如王庆成(1999)虽然是股东财富最大化的支持者,在阐述这一观点时,仍然加上了一些附加条件——提高经济效益的、履行社会责任为前提。笔者认为以某一目标为主导的多目标结合体系,更加符合我国企业的现实情况,有利于达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的。另外,财务管理目标出现了权变的观点,这与企业权变理论相契合,不同的内外部环境决定了不同的企业财务目标,这相对于以前的静态目标而言,更符合财务管理的客观规律,因而更具生命力。

财务目标第4篇

1、财务管理目标又称理财目标,是指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它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

2、财务管理目标是一切财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财务管理目标也是企业经营目标在财务上的集中和概括,是企业一切理财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3、制定财务管理目标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成功的前提,只有有了明确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工作才有明确的方向。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经济体制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科学合理地选择、确定财务管理目标。

(来源:文章屋网 )

财务目标第5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目标 受托责任观 决策有用观

一、财务报告目标综述

(一)财务报告目标定位 关于财务报告目标定位主要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认为,随着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所有权和经营权实现了分离,同时在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了委托关系。人(经营者)对委托人(所有者)委托其经管的财产负有受托责任,委托人主要关注企业资本的保值增值,需要了解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评价其经营业绩、决定其报酬及是否续聘,因此财务报告的目标在于如实反映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所以,受托责任观特别强调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主张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对财务报表要素进行计量。而决策有用观认为,随着资本市场的高度发展,股权会变得十分分散,投资者主要关注的是投资企业的风险和报酬水平以及整个资本市场的风险和报酬水平,因此财务报告的目标在于为资本市场的参与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所以,决策有用观更加注重财务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主张采用公允价值对财务报表要素进行计量。

(二)财务报告目标研究 美国对于财务报告目标的定位经历了一个从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变的过程。从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段时期内,如实反映企业管理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被认为是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即受托责任观。1963年阿罗可能性定理的提出使会计界逐渐认识到,在现实世界中最佳会计原则和会计实务是不可能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决策有用观便应运而生。1966年美国会计协会(AAA)在《基本会计理论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决策有用观。该观点认为,假如不能提供理论上正确的财务报表,至少应该使财务报表更加有用,财务报告目标的重心开始向决策有用观倾斜。1978年FASB了第1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No.1),该公告采纳了决策有用观,认为财务目标是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等报告使用者的投资决策需要,从而使得决策有用观普及开来。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将财务报表的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但同时认为受托责任观是从属于决策有用观的。关于财务,报告的目标理论,20世纪40年代以来未受到很大重视,对其研究只是间接涉及而已。美国会计学家斯朵伯斯(GJ.Staubus)第一次将会计目标作为直接研究对象来研究。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会计界出现了一个新概念:会计是―个经济系统。此后,会计学术界开始关注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并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受到普遍重视。1970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的第4号报告来阐述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目标,这是西方国家最早提出财务报告目标的机构和文献。而比较全面和权威的阐述,则见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第1号概念公告(1978)。著名会计学家Eidon.S.Hendriksen(1982)指出:“任何研究领域的起点都是提出研究的界限和确定它的目标”。

二、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研究综述

(一)受托责任观研究综述 在许多情况下,当一方授权另外一方代表其行使某项职权时,委托人和人之间就形成了关系。在任何情况下,委托人都希望人和他的利益是一致的,但人通常是自私的,^对自我利益的追求常常会侵蚀关系。一个重要且和利益相关的关系是股东和管理者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股东以权益最大化作为目标,希望在变化中保证公司经营的安全。而对经营者来说,除股东权益最大化以外,希望实现销售量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积累权利和威望。因此,这一关系的维持就需要一种监督机制,当财务报告被认为主要用来充当这一监督机制的手段时,就产生了“受托责任观”。井尻雄士和希尔特(1973)认为,会计的基本目标是确保经管责任,是管理当局向有关联的各方面交代受托责任的执行情况。“受托责任观”的主要观点是:(1)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以恰当的方式有效反映资源受托者的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2)会计人员作为独立的第三者介入委托关系之中,以客观的立场反映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其行为不受任何一方面影响,只接受会计规范的指导。(3)由于最有效地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是关于企业经营业绩的信息,故财务报告应以反映企业经营业绩及其评价为重心。受托责任学派的主要人物有: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井尻雄士、恩里斯特*帕罗科(ErnestParlock)等。由于该观点在研究方法上以描述为主,因而也称“描述性目标”。在“受托责任观”下,财务报告揭示的内容应主要是历史的、客观的信息,即信息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二)决策有用观研究综述 按照“决策有用观”,财务报告的目标时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而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是关于企业现金流动的信息和关于经营业绩及其资源变动的信息。“决策有用观”的主要精神:一是会计信息是经济决策的基础,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有用信息。二是强调会计人员和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关系,而不过多地强调信息使用者与公司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三是重视财务报告本身的有用性,而非编制财务报告所依据的会计准则和会计系统整体的有效性。1971年美国注册会计协会(AICPA)出资成立了特鲁伯鲁德委员会,以特鲁伯鲁德为首开始专门研究财务报告目标。经过两年多的研究,1973年发表了一份题为《财务报表的目标》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明确提出了12项财务报表的目标,其基本目标是“提供据以进行经济决策所需的信息”。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AAA)发表了《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该报告提出了4项会计目标:对有限资源使用所做的决策,包括弄清关键性决策领域和确认目标与方向;有效地管理和控制组织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记录和报告资源的受托责任;促进(会计主体)的社会职能等,会计为这4项目标提供信息,其实质是将决策与会计信息联系在一起。FASB在第1号概念公告(FSACNO.1)《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中认为,财务报告目标主要应包括以下方面:(1)有助于现在或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信息使用者作出合理的投资、贷款及类似决策的信息。对于那些对企业经济活动有一定理解能力并愿意花费时间研究这些信息的人来说,这一信息应该是可以理解的。(2)帮助现有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使用者评价来自股利、利息、销售收入、赎回、到期证券或贷款中预期现金收入的数额、时间即不确定性的信息。(3)有关企业经济资源、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改变资源及对资源要求权的交易、事项及环境的影响方面的信息。(4)有关企业如何获得及使用现金、借贷或偿还、资本交易(包括现金股利及其他向所有者分配企业资源)以

及其他影响企业流动性及偿付能力因素的信息。(5)有关企业管理者如何履行对所有者托管其使用资源的托管责任信息。(6)帮助使用者理解所提供财务信息的解释和说明。这6个目标都是紧紧地围绕着决策,“决策有用观”主要采用了规范研究的方法,因而也被称为“规范性目标”。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罗伯特.N.安东尼(RobertN.Anthony)、罗伯特.T.斯普劳斯(RobertN.Spruse)、E.s.郭德里克森(E S.Hendriksen)等,FASB和AAA也是该观点的积极倡导者。依此观点,财务报告应主要反映现时的信息,既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般认为,“决策有用观”适用于资本市场发育十分成熟,并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具有全面影响的情况。

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评价

(一)受托责任观的不足 “受托责任观”产生于特定的会计环境,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但也存在不足:(1)受托人难以做到客观公正。理论上在关系中,会计是作为独立的第三者,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向委托人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实务中会计作为第三者,其客观、公正的立场却很难站稳。因此,将财务报告目标定位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可行性不大。相反,可能成为会计造假,操纵利润的一个根源。当然,“受托责任观”也并非处处碰壁,其关键点是对“第三者”的客观、公正要有强力的保证措施。(2)受托人无法完成各类委托人的委托责任。“受托责任可因宪法、法律、合同、组织的规则、风俗、习惯甚至口头合约而产生。一个公司对其股东、债权人、雇员、政府或有关联的组织、公众都承担受托责任。在一个公司内部,一个部门的负责人对部门经理富有受托责任,而部门经理对更高一层的负责人也承担受托责任。就这个意义来说,我们今天的社会时建立在―个巨大的受托责任网络之上(井尻雄士,1992)。”关系多种多样,具体财务报告目标千头万绪,按此观点,实际操作必然是无所适从。(3)受托人难于按不同委托人的要求有效地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由于关系多种多样,受托责任的内容和形式千差万别。会计作为客观、独立、公正的第三者要合理有效地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财务报告确认、计量、记录的方法、程序以及形式必须以不同受托责任为导向,具体设计操作。这一方面加重了各具体单位内部会计制度的设计工作,同时也有于“对外报告会计”的特性。(4)受托人难于满足所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要求。一般而言,财务报告的作用至少包括这样一些内容: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为投资者、债权人等进行有关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为企业个利益相关者分配财富提供依据;为企业内部管理当局改善经营管理提供有关信息;为宏观调控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依据。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既有外部也有内部的,既有全局性也有局部性。而“受托责任观”关注的只是部分使用者,难免有失偏颇。

(二)决策有用观的不足 决策有用观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观点,有其合理之处但也存在不足:(1)财务报告难以确定企业各相关利益集团的重要性并满足其不同决策内容、决策模型和决策偏好的需要。企业有不同的相关利益集团,如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相关部门、职工、供应商和顾客等。不同的利益集团有不同的决策内容,决策模型和决策偏好。其一,这些不同的决策内容、模型和偏好会计能否知晓,有无能力知晓,带有很大疑问,更何况许多内容是变化的;其二,即使知晓上述内容,究竟哪个利益集团是主要的,这也是值得研究的内容,更何况不同企业有不同的主要利益集团。因此,将财务报告目标定位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缺乏可行性。(2)财务报告信息形成模式与决策对信息的要求不相符。现行财务会计采用的是历史成本模型,而且在可预计的未来这一状况不会改变。历史成本模型下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主要是历史信息,它注重信息的可靠性。决策是面向未来的行为,它所需要的信息是未来信息,对信息的相关性要求很高。将财务报告定位在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与现行的财务会计模型不相符。(3)决策有用观对会计概念结构的认定与国外现行会计机构对此的认定不符。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所构建的财务会计(财务报告)的概念框架来看,他们都将会计目标视为逻辑起点,由其统驭和指导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诸多基本财务会计概念。决策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之外的另一系统,如果将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认定是为决策系统服务的话,那么依其所构建的财务会计(财务报告)概念结构就难免有“决策系统概念结构”之嫌。这样的概念结构难以“引导出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指出财务会计与财务报表的性质、作用与局限性(FASB,1976)”。(4)决策有用观与我国对会计职能的认定不符。在我国关于会计职能的讨论由来已久,其间形成了多种观点。但对于会计的反映职能却已达共识。“会计的本质表明:从会计产生的时候起,不论是原来作为生产的附带工作或是由于分工变成一项专职工作,首先是起反映作用,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们对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利用又发挥间接控制职能。”分析财务会计(财务报告)目标,一定要考虑会计的固有功能,若脱离固有功能谈目标,那只是纸上谈兵。既然会计的固有功能是反映,就要在如何搞好“反映”的思路上去做更深更广的文章。财务会计(财务报告)的目标也只能在怎样做到“反映”的尽善尽美上。如果将目标定在为决策系统服务上,则不利于会计职能的发挥。2006年FAsB和ASB联合了《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财务报告目标与决策有用的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特征(初步意见)》,将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有助于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进行投资、信贷和类似资源配置决策的信息。该联合框架认为,决策有用观包括了受托责任观,因为用于评价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本身就属于资源配置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在该目标定位下,联合框架提出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其基本质量特征依次为相关性、如实反映、可比性(包括一致性)和可理解性。可见,在决策有用观目标定位下更加关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三)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的关系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受其所处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人文环境等多种客观环境的影响。所以,对于财务报告目标的认识和定位必然受客观环境的影响。梁爽(2005)从经济(包括经济体制、资金来源、市场特征)、政治、文化、法律、教育等方面论述了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定位。笔者认为,对于财务报告目标的定位,会受到政治、经济、市场、法律等多种客观环境的影响,而其中受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影响最大。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是对立统一的,不能简单地将受托责任观归属于决策有用观。在资本市场发展初期,股权相对集中,企业所有者关注的是企业管理者能否使其投入资本实现预期增值,因此财务报告的第一要务在于如实反映企业管理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便企业所有者据以评价企业管理者的经营业绩。在该阶段,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是统一的,因为企业投资者的经济决策就在于根据企业管理者经营业绩决定其报酬及

是否续聘。此时,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会计信息可同时确保可靠性和相关性。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和完善,股权变得日益分散,有的投资者更关注管理者经营业绩,而有的投资者更关注整个资本市场的报酬和风险信息,因此不同的投资者一方面仍要依据历史成本会计信息来评价管理者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另一方面还要依据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来进行面向未来的经济发展。

四、财务报告目标是如实反映

财务目标第6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目标基本准则

财务会计目标,作为财务会计这门学科最根本的一个问题,始终是会计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它是财务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也是财务会计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具体实施起着规范与引领的重要作用。西方会计界一直比较重视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而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相关理论研究还相对比较欠缺,这对我国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和财务会计实务操作水平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制约。下面,本文将就财务会计目标的一些基本问题略作探讨。

一、财务会计目标的概念及特征

(一)财务会计目标的概念

所谓目标,就是一种期望的结果,财务会计目标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通过财务会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和结果。财务会计目标的提出,一般认为是在会计信息论和会计系统论被会计界普遍认可后才出现的,按照两种理论的观点,会计可以看作是一个信息系统,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既然是一个人造的信息系统,就必然有一个期望的要求和目的,即目标,以指引系统运行的方向。因此,财务会计目标可以说是财务会计系统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境界,它的内容受到人们、主要是信息使用者主观期望的影响。

(二)财务会计目标的特征

1.导向性:这是由财务会计目标的本质决定的,财务会计系统的运行就是为了实现其系统目标,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都是为了系统的目标而设计的。

2.主观性:从上面的概念中可以看出,财务会计目标是外界对财务会计系统提出的要求,具有主观性,它的提出,有赖于人们的认识,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财务会计系统运行的“期望”。

3.可变性:财务会计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它是一项主观要求,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和会计环境的变化,人们会对财务会计系统的运行提出新的期望和要求,财务会计目标也就随之发生变化。

4.综合性:财务会计目标是一个综合归纳与平衡的结果。社会利益各方出于对自身特殊利益的考虑,会对财务会计提出对自己有利的要求,这些要求之间,有些是共同的,有些是个性的,还有一些可能是不协调的,而财务会计目标就是在平衡这些利益相关方博弈的结果后提出的一项综合性的期望和要求。

二、有关“财务会计目标”的主要理论观点

20世70年代以来,关于财务会计的目标,西方会计理论界主要形成了两个学派:受托责任学派与决策有用学派,而国内有关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两种观点。

(一)“受托责任学派”的主要观点

受托责任学派认为:商品经济社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引起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此产生了经济资源的委托方和受托方。所有者作为委托方将经济资源委托给受托方经营和管理,重视的是受托方的资产管理能力,希望通过受托方的有效经营实现经济资源的保值与增值。虽然受托资源由受托方代为经营和管理,但委托方也密切关注着受托资源的管理运用情况,甚至就此可以提出具体的要求,如果受托方不能达到其期望的目标,委托方可以更换并寻找新的管理者。因此为了使委托方合理了解经济资源的受托经管责任,也为了协调双方的关系,受托方就要客观、公正、如实地向委托方报告其对受托资源的经营管理情况。基于这样的要求,财务会计的目标就应定位于向资源所有者提供如实反映受托者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即反映受托方通过对受托资源的管理、运用实现资源的保值增值的会计信息。

(二)“决策有用学派”的主要观点

决策有用学派认为: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经济资源的分配多是通过资本市场完成的,资源委托方由于资本市场的介入而变得模糊和不确定,资源的委托和受托关系也变得不再那么清晰和直接,资源委托方,也即市场的众多投资者对受托资源的管理和监督变得弱化,他们将重点集中在市场投资机会的优选决策上,他们一旦认为其投资对象,即受托方的获利及增值能力不能达到其要求,他们通常不是更换受托方,而是通过资本市场直接将其资源转投到市场中更有机会获利的地方。基于此,作为受托方的企业管理者为了能够留住现有的投资者并吸引更多的资源,就要尽力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向他们提供能够帮助其分析投资机会和获利价值的信息,以资其作出相关的投资决策。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财务会计的目标就应定位于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作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经济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三)两种观点的简单比较

受托责任观下,财务会计主要是面向过去,关注的是对受托经济责任和履行情况的计量,强调的是对企业业绩的准确计量,因而报表方面收益表就显得比较重要。而在会计确认方面只确认企业实际己发生的经济事项,会计信息质量方面更强调客观性,从而在会计计量上多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方法,反映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验证性。

决策有用观下,财务会计更关注的是现在和未来,强调提供对投资决策有用的信息,即有关企业经济资源未来产生现金流量及其可能性的信息,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预测企业的投资价值,由于信息需求的全面性和多样性,因此,在会计报表方面对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同样重视。在会计确认方面不仅确认已经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还要确认那些虽尚未发生但已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及其风险产生影响的经济事项。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更强调相关性,因此在会计计量上不仅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更主张采用公允价值等反映经济资源未来现金流量的现时价值的计量模式,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

(四)比较结论

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其实并非是两种针锋相对、彼此不相容的观点,之所以有所争论,无非是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所站的理论视角不同而已。两种观点的形成都是与具体的社会经济环境密切相关的,离开具体的社会经济环境来判断谁更准确,谁更合理,是很难达成统一意见的。一般来说,在资本市场还没有成为经济资源配置的主要途径时,受托责任观对财务会计目标的表述更为恰当,而在资本市场比较发达、并对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具有全面影响的情况下,决策有用观则与实际更为切合。

其实,两种观点也是有所关联的。在受托责任观下,委托人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关注也是为了做出决策,即是否继续维持委托、受托关系的决策。而在决策有用观下,管理当局经营业绩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也是决策的重要信息。就两种观点之间的联系,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各国的概念公告中也都有所体现,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就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这样认为:广义的受托责任会计应该反映受托人经营受托经济资源的效果、效率,帮助评价企业管理层的经营业绩,以便评估其投资前景,作出投资、抛售、信贷等决策。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财务报告编制框架》中也提到,信息使用者希望评价企业管理层的受托管理责任也是为了作出经济决策。1990年澳大利亚的《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通用财务报告目标》指出,信息使用者需要信息的目的是为了做出经济资源配置决策,因而,提供决策有用信息这一目标要包含履行受托责任目标。综上所述,可以这么说“受托责任观”是“决策有用观”的基础,“决策有用观”是“受托责任观”的延展。

三、我国目前的财务会计目标定位

1992年我国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即基本会计准则,但未明确提出财务会计目标的概念,这表明我国对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而目标研究的缺失,将会使会计准则自身难以保持合理的一致性,也难以有效指导会计实践活动。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之处, 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又颁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新基本准则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财务会计目标的概念:“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从该规定中可以看出,我国目前所定位的财务会计目标是双重的,即兼顾了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两种观点,该定位既与国际会计准则关于财务会计目标的选择保持了基本一致,又体现了我国自身的实际要求,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对财务会计系统运行的普遍期望。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国家经济中,国有经济处于主导地位,而且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目前还很不健全,还未在资源配置中起绝对支配作用,同时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中,大部分上市公司仍是国有企业,因此在进行财务会计目标选择时,就必然要考虑到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对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进行监督和考核的要求,以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所以“反映企业管理层经营管理国有资产情况的”受托责任观,就成为我国目前阶段财务会计目标定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与国际接轨是我国在此次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原则,而国际上关于财务会计目标的定位,现在普遍采用“决策有用观”,所以我国在新准则中也同时包含了此观点。综上可见,目前我国关于财务会计目标的这种定位选择,是有其必然性的,是与我国社会经济环境、会计学科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相适应的,其优点在于:能同时满足国家有关监管部门、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等财务报告使用者不同的信息需求,兼顾各方的利益;能促进我国与国际会计的有效融合,减少国际间经济交流与合作的沟通成本和障碍,推动我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资源分配与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 刘峰.会计大典(第一卷):会计理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财务目标第7篇

一、财务会计目标的内涵

对于财务会计目标的内涵,在会计理论界并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的、可为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在目前仍然处于各抒己见、尚未有定论的局面。纵观会计理论界对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流派,即“受托责任派”和“决策有用派”。受托责任学派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以适当的方式有效反映受托人的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换言之,会计应向委托人报告受托人的经营活动及其成果并以反映经营业绩及其评价为中心。其依据是,资源所有者将资源的经营管理权授予受托人,同时通过相关的法规、合约和惯例等来激励和约束受托人的行为,受托人接受委托,对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经营并通过向资源提供者如实报告资源的受托情况来解除其受托责任。受托责任学派更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它在重视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格外重视损益表。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换言之,会计应当为现时的和潜在的投资者、信贷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投资和信贷决策及其他决策的信息。其依据是,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在资本市场介入的条件下,资源所有者对受托资源有效管理的关注程度会降低,转而更为关注所投资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风险与报酬。决策有用学派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即要求信息具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更关注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有关的信息。笔者认为,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是互有关联的会计目标,受托责任是实质,决策有用是形式。受托责任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提供反映受托责任的信息是会计的根本目标。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笔者认为,我国会计目标的现实选择应定位于决策有用。

二、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范围取决于财务会计的客观职能

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在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情况下,只能从力所能及的范围方面来探讨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或财务会计目标。脱离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力所能及的范围来讨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或会计目标,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没有相关职能的情况下追求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其最终结果只能是使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会计信息使用者遭受的金融风险、投资风险、决策风险的替罪羊。影响投资和决策的因素是众多的,会计信息只是其中之一,而且也不一定是决定性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即使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正常运转,得出的财务会计信息也真实、可靠,但债权人和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可能由于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而蒙受损失,使原本为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成为无用。

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具有反映、控制、评价、预测、决策等5项职能。会计信息系统的反映职能,是指财务会计通过其一系列程序和方法,把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的数据记录下来,经过必要的计算、分析、综合,加工成为全面、系统的财务信息。这些财务信息主要反映企业已经形成的财务状况、财务状况的变化和经营成果。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职能,则表现为会计信息系统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其目的主要在于引导经济活动按照预定的计划和要求进行,以实现既定的目标。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职能主要体现于财务会计监督方面,会计监督通常是通过会计确认来实现的。在我国,国家财经政策、法规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计划或预算等,是实施会计监督的依据。财务会计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有关数据进行会计确认,把符合会计确认标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提供反映计划或预算实际执行情况的财务信息。会计信息系统的评价、预测、决策等职能,由于都要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基础上,通过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分析、比较以及综合运用,才能进行。这实际上是涉及到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理解、运用和驾驭能力问题。笔者认为,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职能就是反映和控制,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对已发生或已完成的经济活动实施或执行反映和监督职能,将已发生或已完成的经济活动数据加工成会计信息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

三、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取决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具备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