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SCI投稿辅导 SCI发表咨询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财务与分析(合集7篇)

时间:2023-06-08 15:46:55
财务与分析

财务与分析第1篇

关键词:财务预警;问题;策略;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1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不但给我国企业带来了机遇也给其带来了很多的风险。企业应该重视内控机制的完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帮助企业更好的化解存在的财务水平,切实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现在,很多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都是财务风险的存在,若是能够及时发现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便能够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来降低风险给企业造成的影响。

一、我国企业财务预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企业财务预警现状

在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组织机构都不够健全,管理时也不够科学,企业运营水平较低,企业管理水平无法跟上企业规模的扩大,二者不协调。企业在进行发展战略制定时也没有全面的考虑到外部环境,这也导致了宏观经济调整时,企业比较被动。并且很多中小企业本身的财务风险比较高,财务状况瞬息万变,实施财务预警系统存在较大的难度[1]。

我国有些上市公司已经进行了财务预警系统的建立,但是仅仅通过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和计算,对于预警系统的变化不够关注,更没有针对其变化分析原因,这也导致其作用很难发挥出来。

(二)企业财务预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到位

现在我国很多企业的领导都对生产和营销比较重视,对于财务管理不够重视,或者是只关注企业的利润变化,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也没有从财务分析方面出发帮助企业做好经营管理工作,这样给财务分析正常进行和作用发挥造成了很大影响。

2.指标构建存在一定问题

首先,选取财务指标科学性和全面性不够,行业不同,财务指标预警标准存在一定差别,就财务比例而言,工业企业中流动比例为2:1会比较合理,而在商业企业中,其流动比率标准要比这个数值低。现在很多企业在进行财务预警系统建立时,选取指标比较盲目,导致了企业选择的指标无法将企业财务状况反映出来,财务预警系统的功效更是不可能发挥。其次,非财务指标选择存在问题,现在很多制定的预警指标针对的主要是财务,很少考虑到那些和财务无关的指标。企业财务危机是否出现不但由财务指标决定,还和非财务指标有着直接关系,而这些非财务指标也会给预警系统有效性造成影响[2]。

3.技术分析存在一定问题

首先,会计信息真实性较差,财务预警系统建立的基础便是真实和全面的财务信息。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企业报表资料往往景观了包装,会计信息失真情况严重,这也给财务预警系统有效性造成了很大影响。其次,分析过程存在片面性,比如过度重视客观分析,轻视主观分析等。最后,对象分析存在狭隘性,随着经营活动的不断进行,企业资金也会不断的发生变化,并且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也会直观的反映在资金变动中,通过资金变动情况的分析,便能够了解企业经营情况[3]。但是在分析时,往往只重视资金方面的变化,没有分析业务活动的进行给资金变化造成的影响。

4.预警机制存在问题

首先预警机制不够完善,很多企业没有做好时候信息分析,并进行信息的反馈,这样直接导致了财务预警系统构架缺失,预警机制没有得到完善。其次,财务预警后续管理欠缺,后续管理不到位,直接导致了经验和教训无法吸取,出现类似问题时,企业反映不够及时,不能给后期经营管理提供经验。

二、完善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措施

(一)全面科学的认识财务预警机制

想要做好财务预警工作,首先必须认识到其重要性,领导必须将其作为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进行财务预警分析制度的建立,并通过措施不断的提高企业的管理质量。其次,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财务管理以及预警分析对企业管理造成的影响,切实提高分析质量,提高企业的效益[4]。

(二)确保构建的财务预警体系真正的科学合理

首先应该根据相关原则进行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其原则包含了下面几点,分别是敏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重要性以及全面性原则。其次,应该重视预警模型变量选择范围的拓宽,确保其合理性;再次,对于非财务指标的引进必须慎重,只有全面了解企业出现困境的原因,才能够提高预测能力。最后,还应该进行长期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和短期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的建立,并将二者结合起来。

(三)企业必须重视财务预警分析技术的提高

首先应该重视会计基础工作的加强,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其次,需要完善财务分析制度,保证期科学性,做好人员选拔工作,明确每一个工作人员的目标和责任。最后,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调查分析,分析时应该做到有的放矢,直接了当,提高其针对性[5]。

(四)重视内部预警机制的完善

首先应该完善内部预警机制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三重机制,将预警系统功能全面的发挥出来。其次,需要进行对策库的建立,及时的收集相关的数据,确保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快速有效的提出解决方案。

三、结语

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预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和内容。但是我国目前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财务预警分析的重要性,操作过程也不够规范,通过笔者的研究,希望能够给企业财务预警机制完善提供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牛怡然.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与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2):108-109.

[2]朱大华.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建立初探[J].会计之友,2011 (26):55-56.

[3]郑鹏,李雅宁.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改进的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502-507.

财务与分析第2篇

关键词:财务分析;财务管理;最大利润;财务状况

一、财务分析与公司理财

财务分析是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为依据,采用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动情况,并对企业的有关经济活动做出评价和预测,为经营者正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内部管理行为。财务分析是以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为依据,依靠财务人员的经验,采用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现金流动情况,对企业的有关经济活动做出评价和预测,以便于经营者正确决策的一种内部管理行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财务分析更加成为企业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的日臻健全,对企业行为的要求也日趋规范、科学。财务分析是企业经营状况的一条重要评价途径,评价、分析企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偿债能力、赢利能力及其整体水平,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从投资者和债权人角度看,企业未来价值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由于企业的未来价值受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进行财务分析时应予以分别考虑。一般而言,诸如财政金融政策、科技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法制建设状况等外部环境因素,应作为预测企业未来价值的制约变量处理,客观评价其对企业未来价值的有利或不利影响。而对于企业的内部条件,包括人、财、物等各种因素,则必须作为企业未来价值分析的基本要素。可见,对企业未来价值的分析,实质上是宏观环境分析与微观条件分析的有机结合。

二、当前财务分析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财务分析与评价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财务分析与评价的结果不一定绝对准确,有时甚至与实际相去甚远,这是财务分析与评价的局限性造成的。

(一)企业提供的报表数据的局限性

财务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对象是财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而报表数据本身是有局限的,其具体表现为:

1.会计处理方法的不同,会使不同企业同类报表数据缺乏可比性,从而使财务分析结果有差异。

2.会计报表中的有些数据是通过估计得来的,受会计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

3.通货膨胀会使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中的各项数据严重地歪曲。

4.企业往往采用粉饰技术蒙骗会计报表使用者。一般而言,财务分析的诸多指标中,凡是以时点指标为基础计算的大都可以乔装打扮。

5.财务报告中的数据的不全面。

(二)分析方法及指标自身的局限

1.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有比率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两类,无论是何种方法均是对企业过去的经济上所进行的反映。另外,会计报表使用者取得会计报表的时间,与业务发生的时间就间隔更长了,可谓时过境迁,因此,用过去的数据去判断企业目前甚至将来的财务状况,往往不切实际。

2.可比性是比较分析法的灵魂,只有具有可比性的指标采用比较分析才有价值,而由于报表数据的局限,不同企业甚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数据均缺乏可比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较分析法的运用必然受到影响。

3.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等会计政策的选择,虽然要在会计报表说明书或附注中加以注明,但由于会计人员和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能力、经验、知识水平等方面的限制,不一定能完成建立可比性的调整工作。

4.财务指标缺乏统一的一般性的标准,目前某些报刊提供的部分行业财务数据往往行业划分较粗,抽样误差较大,缺乏一定的代表性,使会计报表使用者无所适从。

5.现行财务分析指标常常是重“量”而忽视“质”,会计报表较难揭示详实的资料,因而使会计报表使用者较难取得诸如存货结构、资产结构、批量大小、季节性生产变化等信息。

具体来讲,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赢利能力三个方面的财务分析指标存在的局限性。

第一,偿债能力财务指标分析。偿债能力分析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短期偿债能力是企业及时、足额偿还流动负债的保证程度,其主要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利息保障倍数。这些比率越高,表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但这些比率在评价短期偿债能力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流动比率指标。流动比率是用以反映企业流动资产偿还到期流动负债能力的,可它不能作为衡量短期变现能力的绝对标准。要注意企业会计分析期前后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变动情况。企业可以通过瞬时增加流动资产或减少流动负债等方法来粉饰其流动比率,人为操纵其大小,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如虚列应收账款,少提准备,提前确认收入,少转成本等。速动比率指标。

速动比率是比流动比率更能反映流动负债偿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指标。该比率虽然弥补了流动比率的某些不足,却仍没有全面考虑速动资产的构成。速动资产尽管变现能力较强,但它并不等于企业的现时支付能力。当企业速动资产中含有大量不良应收账款、存货跌价和积压、投资损失等,即使该比率大于1,也不能保证企业有很强的短期偿债能力。

利息保障倍数指标。利息保障倍数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债务偿付的保证程度。该比率只能反映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和企业举债经营的基本条件,不能反映企业债务本金的偿还能力。同时,企业偿还借款的本金和利息不是用利润支付,而是用流动资产来支付。

第二,营运能力财务指标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率是用以反映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指标。其在实践中存在以下局限性:一是没有考虑应收账款的回收时间,不能准确地反映年度内收回账款的进程及均衡情况;二是当销售具有季节性,特别是当赊销业务量各年相差较悬殊时,该指标不能对跨年度的应收账款回收情况进行连续反映;三是不能及时提供应收账款周转率信息。该指标反映某一段时期的周转情况,只有在期末才能根据年销售额、应收账款平均占用额计算出来。

存货周转率指标。存货周转率是反映企业销售能力强弱、存货是否过量和资产是否具有较强流动性的一个指标,也是衡量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中存货运营效率的综合性指标。在实际运用中,存货计价方法对存货周转率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分析企业不同时期或不同企业的存货周转率时,应注意存货计价方法是否一致。另外,为了改善资产报酬率,企业管理层可能会希望降低存货水平和周转期,有时受人为因素影响,该指标不能准确地反映存货资产的运营效率。同时,在分析中不可忽视因存货水平过高或过低而造成的一些相关成本,如存货水平低会造成失去顾客信誉、销售机会及生产延后。值得注意的是,存货水平高、存货周转率低,未必表明资产使用效率低。存货增加可能是经营策略的结果,如对因短缺可能造成未来供应中断而采取的谨慎、预测未来物价上涨的投机行动、满足预计商品需求增加的行动等等。此外,对很多实施存货控制(如准时制jit)、实现零库存的企业在对其进行考核时,该比率将失去意义。

第三,赢利能力财务指标分析。通常赢利能力的评价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数据进行核算,他们不能反映企业伴随有现金流入的赢利状况。

销售利润率指标。赢利能力分析中主要的分析指标是销售利润率指标。销售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与产品销售净收入的比值,其反映的是企业一定时期的获利能力。销售利润率虽能揭示某一特定时期的获利水平,但难以反映获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并且该比率受企业筹资决策的影响。财务费用作为筹资成本在计算利润总额时须扣除。在销售收入、销售成本等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由于资本结构不同,财务费用水平也会不同,销售利润率就会有差异。同时,投资净收益是企业间相互参股、控股或其他投资形式所取得的利润,与销售利润率中的当期产品销售收入之间没有配比关系。同样,销售利润率指标之间以及营业外收支净额与当期产品销售收入之间也没有配比关系。因此,销售利润率指标不符合配比原则与可比性原则。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

资本保值增值率是考核经营者对投资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和增值能力的指标。资本保值增值率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该指标除了受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还受企业利润分配政策的影响,同时也未考虑物价变动的影响;二是分子分母为两个不同时点上的数据,缺乏时间上的相关性,如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应将年初的净资产折算为年末时点上的价值(或年末净资产贴现为年初时点上的价值),再将其与年末(或年初)净资产进行比较;三是在经营期间由于投资者投入资本、企业接受捐赠、资本(股本)溢价以及资产升值的客观原因导致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增加,并不是资本的增值,向投资者分配的当期利润也未包括在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未分配利润”项目中。所以,计算资本保值增值率时,应从期末净资产中扣除报告期因客观原因产生的增减额,再加上向投资者分配的当年利润。资本增值是经营者运用存量资产进行各项经营活动而产生的期初、期末净资产的差异,若企业出现亏损,则资本是不能保值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了公司股东向公司投入资本的报酬率,反映了公司净资产的增值情况。

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年末净资产”项目中由于已经剔除向股东派发现金股利的数额,导致采取不同股利政策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口径存在差异;二是由于“年末净资产”项目中包括公司年度内增加的净资产,而这部分增加的净资产是在报告年度内逐步取得的,而公司对该部分新增净资产的使用自然是在取得以后,上述计算公式显然没有考虑到这部分净资产的使用时间,导致“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结果不尽合理。

三、财务分析的完善和改进

以下试图从应用企业效绩评价结果及评价指标应注意的问题出发,谈谈常见的偿债能力分析指标和赢利能力分析指标的局限性和认识误区,并提出一些改进。

(一)偿债能力财务指标分析

为弥补流(速)动比率的局限性,较为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建议改用以下三个指标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1.超速动比率。用企业的超速动资产(货币资金+短期证券+应收票据+信誉高客户的应收款净额)来反映和衡量企业变现能力的强弱,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大小。由于超速动比率的计算,除了扣除存货以外,还从流动资产中去掉其他一些可能与当前现金流量无关的项目(如待摊费用)和影响速动比率可信性的重要因素项目办信誉不高客户的应收款净额,因此,能够更好地评价企业变现能力的强弱和偿债能力的大小。

2.负债现金流量比率。负债现金流量比率是从现金流动角度来反映企业当期偿付短期负债能力的。我们知道,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来源于现金流量表,年末(初)流动负债来源于资产负债表。由于有利润的年份不一定有足够的现金来偿还债务,所以利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负债现金流量比率指标,能充分体现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入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证当期流动负债的偿还,直观地反映出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实际能力,因此,用该指标评价企业偿债能力更为谨慎。

3.现金支付保障率。它是从动态角度衡量公司偿债能力发展变化的指标,反映公司在特定期间实际可动用现金资源能够满足当期现金支付的水平。本期可动用现金资源包括期初现金余额加本期预计现金流入额,本期预计的现金支付数即为预计的现金流出量。现金支付保障率高,说明企业的现金资源能够满足支付的需要,如果该比率达100%,意味着可动用现金刚好能用于现金支付,按理说这是一种理想的保障水平,既能保证现金支付需要,又可使保有现金的机会成本降至最低,如果该比率超过100%,意味着在保证支付所需后,企业还能保持一定的现金余额未满足预防性和投机性需求,但若超过幅度太大,就可能使保有现金的机会成本超过满足支付所带来的收益,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二)营运能力财务指标分析

从反映公司营运能力指标的会计内涵来看,要提高资产周转率应合理调整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的比重,使其组合的结果更有利于提高公司资产周转率。但仅通过存货周转率或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析,并不能反映公司营运能力的好坏。还应通过分析反映公司营运能力指标的经济内涵,以提高对财务比率的分析判断能力。从经济角度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该指标是反映公司的营运能力的主要指标,通过其高低反映应收账款的质量和流动性的高低。一般认为,应收账款周转率高,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则小,其质量就高,若处于机制健全、发育完善的资本市场,公司在资金短缺时可以立即实现贴现,否则相反。在分析公司营运能力时,每一级财务比率指标的选用不应追求单一的最优,而应该是相关指标的组合最优。

(三)赢利能力财务指标分析

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进行企业赢利能力评价和分析时,补充和增加评价企业伴随有现金流入的赢利能力指标进行评价,显得十分必要。以下提供一些这方面的指标供参考。

1.经营现金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表示每一元主营业务收入能形成业务的收现能力。其公式为:经营现金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主营业务收入

一般来说,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销售款的回收速度越快,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越好,坏账损失的风险越小。

2.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营业利润比率。其公式为:

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营业利润比率=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营业利润

该指标值越大,表明企业实现的账面利润中流入现金的利润越多,企业营业利润的质量越高。因为只有真正收到的现金利润才是“实在”的利润而非“观念”的利润。

3.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与投资收益比率。其公式为:

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与投资收益比率=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投资收益

该指标值越大,说明企业实际获得现金的投资收益越高,通过该比率可以反映投资收益中变现收益的含量。

4.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率。

经营现金净流量,表明每一元净利润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反映企业净利润的收现水平。其公式是: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

该指标越高,可供企业自由支配的货币资金增加量越大,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和付现能力。

5.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其公式为:

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现金净流量/净利润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反映企业全部净利润中收回现金的利润是多少。

6.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表明每一元资产通过经营流动所能形成的现金净流入,反映企业资产的经营收现水平。其公式是:

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经营流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值/资产总额

一般来说,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它也是衡量企业资产的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改进和完善现行财务指标体系,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深化会计制度改革、规范会计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颜光华。企业财务分析与决策[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2]王化成。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财务与分析第3篇

关键词:财务分析;财务管理;最大利润;财务状况

一、财务分析与公司理财

财务分析是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为依据,采用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动情况,并对企业的有关经济活动做出评价和预测,为经营者正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内部管理行为。财务分析是以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为依据,依靠财务人员的经验,采用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现金流动情况,对企业的有关经济活动做出评价和预测,以便于经营者正确决策的一种内部管理行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财务分析更加成为企业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的日臻健全,对企业行为的要求也日趋规范、科学。财务分析是企业经营状况的一条重要评价途径,评价、分析企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偿债能力、赢利能力及其整体水平,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从投资者和债权人角度看,企业未来价值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由于企业的未来价值受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进行财务分析时应予以分别考虑。一般而言,诸如财政金融政策、科技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法制建设状况等外部环境因素,应作为预测企业未来价值的制约变量处理,客观评价其对企业未来价值的有利或不利影响。而对于企业的内部条件,包括人、财、物等各种因素,则必须作为企业未来价值分析的基本要素。可见,对企业未来价值的分析,实质上是宏观环境分析与微观条件分析的有机结合。

二、当前财务分析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财务分析与评价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财务分析与评价的结果不一定绝对准确,有时甚至与实际相去甚远,这是财务分析与评价的局限性造成的。

(一)企业提供的报表数据的局限性

财务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对象是财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而报表数据本身是有局限的,其具体表现为:

1.会计处理方法的不同,会使不同企业同类报表数据缺乏可比性,从而使财务分析结果有差异。

2.会计报表中的有些数据是通过估计得来的,受会计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

3.通货膨胀会使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中的各项数据严重地歪曲。

4.企业往往采用粉饰技术蒙骗会计报表使用者。一般而言,财务分析的诸多指标中,凡是以时点指标为基础计算的大都可以乔装打扮。

5.财务报告中的数据的不全面。

(二)分析方法及指标自身的局限

1.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有比率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两类,无论是何种方法均是对企业过去的经济上所进行的反映。另外,会计报表使用者取得会计报表的时间,与业务发生的时间就间隔更长了,可谓时过境迁,因此,用过去的数据去判断企业目前甚至将来的财务状况,往往不切实际。

2.可比性是比较分析法的灵魂,只有具有可比性的指标采用比较分析才有价值,而由于报表数据的局限,不同企业甚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数据均缺乏可比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较分析法的运用必然受到影响。

3.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等会计政策的选择,虽然要在会计报表说明书或附注中加以注明,但由于会计人员和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能力、经验、知识水平等方面的限制,不一定能完成建立可比性的调整工作。

4.财务指标缺乏统一的一般性的标准,目前某些报刊提供的部分行业财务数据往往行业划分较粗,抽样误差较大,缺乏一定的代表性,使会计报表使用者无所适从。

5.现行财务分析指标常常是重“量”而忽视“质”,会计报表较难揭示详实的资料,因而使会计报表使用者较难取得诸如存货结构、资产结构、批量大小、季节性生产变化等信息。

具体来讲,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赢利能力三个方面的财务分析指标存在的局限性。

第一,偿债能力财务指标分析。偿债能力分析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短期偿债能力是企业及时、足额偿还流动负债的保证程度,其主要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利息保障倍数。这些比率越高,表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但这些比率在评价短期偿债能力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流动比率指标。流动比率是用以反映企业流动资产偿还到期流动负债能力的,可它不能作为衡量短期变现能力的绝对标准。要注意企业会计分析期前后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变动情况。企业可以通过瞬时增加流动资产或减少流动负债等方法来粉饰其流动比率,人为操纵其大小,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如虚列应收账款,少提准备,提前确认收入,少转成本等。速动比率指标。

速动比率是比流动比率更能反映流动负债偿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指标。该比率虽然弥补了流动比率的某些不足,却仍没有全面考虑速动资产的构成。速动资产尽管变现能力较强,但它并不等于企业的现时支付能力。当企业速动资产中含有大量不良应收账款、存货跌价和积压、投资损失等,即使该比率大于1,也不能保证企业有很强的短期偿债能力。

利息保障倍数指标。利息保障倍数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债务偿付的保证程度。该比率只能反映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和企业举债经营的基本条件,不能反映企业债务本金的偿还能力。同时,企业偿还借款的本金和利息不是用利润支付,而是用流动资产来支付。

第二,营运能力财务指标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率是用以反映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指标。其在实践中存在以下局限性:一是没有考虑应收账款的回收时间,不能准确地反映年度内收回账款的进程及均衡情况;二是当销售具有季节性,特别是当赊销业务量各年相差较悬殊时,该指标不能对跨年度的应收账款回收情况进行连续反映;三是不能及时提供应收账款周转率信息。该指标反映某一段时期的周转情况,只有在期末才能根据年销售额、应收账款平均占用额计算出来。

存货周转率指标。存货周转率是反映企业销售能力强弱、存货是否过量和资产是否具有较强流动性的一个指标,也是衡量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中存货运营效率的综合性指标。在实际运用中,存货计价方法对存货周转率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分析企业不同时期或不同企业的存货周转率时,应注意存货计价方法是否一致。另外,为了改善资产报酬率,企业管理层可能会希望降低存货水平和周转期,有时受人为因素影响,该指标不能准确地反映存货资产的运营效率。同时,在分析中不可忽视因存货水平过高或过低而造成的一些相关成本,如存货水平低会造成失去顾客信誉、销售机会及生产延后。值得注意的是,存货水平高、存货周转率低,未必表明资产使用效率低。存货增加可能是经营策略的结果,如对因短缺可能造成未来供应中断而采取的谨慎性行为、预测未来物价上涨的投机行动、满足预计商品需求增加的行动等等。此外,对很多实施存货控制(如准时制jit)、实现零库存的企业在对其进行考核时,该比率将失去意义。

第三,赢利能力财务指标分析。通常赢利能力的评价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数据进行核算,他们不能反映企业伴随有现金流入的赢利状况。

销售利润率指标。赢利能力分析中主要的分析指标是销售利润率指标。销售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与产品销售净收入的比值,其反映的是企业一定时期的获利能力。销售利润率虽能揭示某一特定时期的获利水平,但难以反映获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并且该比率受企业筹资决策的影响。财务费用作为筹资成本在计算利润总额时须扣除。在销售收入、销售成本等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由于资本结构不同,财务费用水平也会不同,销售利润率就会有差异。同时,投资净收益是企业间相互参股、控股或其他投资形式所取得的利润,与销售利润率中的当期产品销售收入之间没有配比关系。同样,销售利润率指标之间以及营业外收支净额与当期产品销售收入之间也没有配比关系。因此,销售利润率指标不符合配比原则与可比性原则。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

资本保值增值率是考核经营者对投资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和增值能力的指标。资本保值增值率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该指标除了受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还受企业利润分配政策的影响,同时也未考虑物价变动的影响;二是分子分母为两个不同时点上的数据,缺乏时间上的相关性,如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应将年初的净资产折算为年末时点上的价值(或年末净资产贴现为年初时点上的价值),再将其与年末(或年初)净资产进行比较;三是在经营期间由于投资者投入资本、企业接受捐赠、资本(股本)溢价以及资产升值的客观原因导致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增加,并不是资本的增值,向投资者分配的当期利润也未包括在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未分配利润”项目中。所以,计算资本保值增值率时,应从期末净资产中扣除报告期因客观原因产生的增减额,再加上向投资者分配的当年利润。资本增值是经营者运用存量资产进行各项经营活动而产生的期初、期末净资产的差异,若企业出现亏损,则资本是不能保值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了公司股东向公司投入资本的报酬率,反映了公司净资产的增值情况。

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年末净资产”项目中由于已经剔除向股东派发现金股利的数额,导致采取不同股利政策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口径存在差异;二是由于“年末净资产”项目中包括公司年度内增加的净资产,而这部分增加的净资产是在报告年度内逐步取得的,而公司对该部分新增净资产的使用自然是在取得以后,上述计算公式显然没有考虑到这部分净资产的使用时间,导致“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结果不尽合理。

三、财务分析的完善和改进

以下试图从应用企业效绩评价结果及评价指标应注意的问题出发,谈谈常见的偿债能力分析指标和赢利能力分析指标的局限性和认识误区,并提出一些改进。

(一)偿债能力财务指标分析

为弥补流(速)动比率的局限性,较为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建议改用以下三个指标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1.超速动比率。用企业的超速动资产(货币资金+短期证券+应收票据+信誉高客户的应收款净额)来反映和衡量企业变现能力的强弱,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大小。由于超速动比率的计算,除了扣除存货以外,还从流动资产中去掉其他一些可能与当前现金流量无关的项目(如待摊费用)和影响速动比率可信性的重要因素项目办信誉不高客户的应收款净额,因此,能够更好地评价企业变现能力的强弱和偿债能力的大小。

2.负债现金流量比率。负债现金流量比率是从现金流动角度来反映企业当期偿付短期负债能力的。我们知道,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来源于现金流量表,年末(初)流动负债来源于资产负债表。由于有利润的年份不一定有足够的现金来偿还债务,所以利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负债现金流量比率指标,能充分体现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入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证当期流动负债的偿还,直观地反映出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实际能力,因此,用该指标评价企业偿债能力更为谨慎。

3.现金支付保障率。它是从动态角度衡量公司偿债能力发展变化的指标,反映公司在特定期间实际可动用现金资源能够满足当期现金支付的水平。本期可动用现金资源包括期初现金余额加本期预计现金流入额,本期预计的现金支付数即为预计的现金流出量。现金支付保障率高,说明企业的现金资源能够满足支付的需要,如果该比率达100%,意味着可动用现金刚好能用于现金支付,按理说这是一种理想的保障水平,既能保证现金支付需要,又可使保有现金的机会成本降至最低,如果该比率超过100%,意味着在保证支付所需后,企业还能保持一定的现金余额未满足预防性和投机性需求,但若超过幅度太大,就可能使保有现金的机会成本超过满足支付所带来的收益,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二)营运能力财务指标分析

从反映公司营运能力指标的会计内涵来看,要提高资产周转率应合理调整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的比重,使其组合的结果更有利于提高公司资产周转率。但仅通过存货周转率或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析,并不能反映公司营运能力的好坏。还应通过分析反映公司营运能力指标的经济内涵,以提高对财务比率的分析判断能力。从经济角度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该指标是反映公司的营运能力的主要指标,通过其高低反映应收账款的质量和流动性的高低。一般认为,应收账款周转率高,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则小,其质量就高,若处于机制健全、发育完善的资本市场,公司在资金短缺时可以立即实现贴现,否则相反。在分析公司营运能力时,每一级财务比率指标的选用不应追求单一的最优,而应该是相关指标的组合最优。

(三)赢利能力财务指标分析

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进行企业赢利能力评价和分析时,补充和增加评价企业伴随有现金流入的赢利能力指标进行评价,显得十分必要。以下提供一些这方面的指标供参考。

1.经营现金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表示每一元主营业务收入能形成业务的收现能力。其公式为:经营现金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主营业务收入

一般来说,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销售款的回收速度越快,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越好,坏账损失的风险越小。

2.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营业利润比率。其公式为:

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营业利润比率=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营业利润

该指标值越大,表明企业实现的账面利润中流入现金的利润越多,企业营业利润的质量越高。因为只有真正收到的现金利润才是“实在”的利润而非“观念”的利润。

3.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与投资收益比率。其公式为:

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与投资收益比率=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投资收益

该指标值越大,说明企业实际获得现金的投资收益越高,通过该比率可以反映投资收益中变现收益的含量。

4.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率。

经营现金净流量,表明每一元净利润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反映企业净利润的收现水平。其公式是: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

该指标越高,可供企业自由支配的货币资金增加量越大,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和付现能力。

5.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其公式为:

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现金净流量/净利润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反映企业全部净利润中收回现金的利润是多少。

6.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表明每一元资产通过经营流动所能形成的现金净流入,反映企业资产的经营收现水平。其公式是:

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经营流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值/资产总额

一般来说,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它也是衡量企业资产的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改进和完善现行财务指标体系,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深化会计制度改革、规范会计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颜光华。企业财务分析与决策[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2]王化成。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财务与分析第4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财务分析;防范;预测;控制

一、当前我国企业普遍采用的财务分析方法

1.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法,顾名思义,就是将一组或一组以上可进行对比的数据或指标,两两对比、分析、考察,从而判断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与当前企业的财务风险。通常企业在进行对比分析时,多是将本期数与计划数、本期数与上期数、企业数据与行业数据、本部门实际数与其他部门实际数等指标进行对比和分析。

2.结构分析法。结构分析法是指将某一项财务指标看做一个整体,以其某个组成部分的数据作为分子,除以该项整体财务指标,以计算其结构比率。通过对结构比率的分析,不仅能够了解各个因素的比重和结构,还能对各个因素的结构和成分进行合理性评价,并且找出各个因素的变化规律。

3.因素分析法。某一个数据指标的影响因素可能有多个,因素分析法就是将某一个数据指标分解成多个具体的因素。之后按照某一顺序从某个因素开始,作为替换变量逐一替换。在替换的过程中,当其他因素不为替换变量时,均看作为确定因素。通过因素分析,可以测算出某个数据指标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各个因素对指标变动的影响程度。

4.趋势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是在参照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将表中相关财务数据的两期或多期连续的数据比率或指标以定基对比和环比对比的形式进行对比分析,以获得其增减变动的数额、方向、幅度等信息,以揭示企业的现金流变化情况和运营情况,是一种趋势变化分析方法。

二、我国企业财务风险来源与类型

1.偿债风险。偿债风险基本是每个企业都会面临的一项财务风险。

2.收益变动风险。由于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日益变化,竞争也逐日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资金使用效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企业在运营中会面临收益变动风险。企业为了降低资金成本,往往采用负债融资模式。同时还能依靠财务杠杆放大企业收益。但是同时,却也使企业的风险被放大。

3.现金风险。企业现金持有量的不足容易给企业带来现金风险。倘若企业现金持有量过少,那么企业的正常支出将不能被保证,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生存维系,还会对企业信誉带来一定影响。然而,倘若企业的现金持有量过多,企业的机会成本会被增加,企业的利润率将会受损。因此,企业现金持有量过多或过低都会引起现金风险。

4.应收账款风险。应收账款,是企业应收而未收的款项。通常是由于回收时间的不确定性或者回收金额的不确定性所引起。

三、合理利用财务分析预防财务风险

1.将财务分析提高到战略高度,结合企业战略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不能单纯的为了财务分析而分析,应在分析之前明确企业战略,从战略的高度进行财务分析,有所侧重。具体而言,企业通常有两种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战略的选择不同,财务分析指标的侧重也将不同。倘若企业选择成本领先战略,那么其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会发现企业的毛利率较低,同时周转率则较高。企业可在成本领先的战略之下,薄利多销。同样,倘若企业选择差异化战略,那么其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会发现企业毛利率较高,周转率较低,主要是因为企业采取了差异化的战略,注重产品特色,价格制定较高。因此,企业所选择的战略不同,财务分析结果有很大差异,对此企业应有所侧重,有所针对的防范财务风险。

2.充分利用企业财务报表数据进行财务分析以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1)资产分析。一般而言,在企业资产中,应收账款和存货的比重通常较大。因此,加强对二者的财务分析较为重要。倘若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率”较低,那么可能表明企业的销售渠道位于下流,企业应以打通销售渠道作为其当务之急。同时还能间接减少其销售费用。此外,倘若企业“固定资产比例”过高,企业应围绕资产分布和利用情况,防止资产闲置和产能过剩。

(2)损益分析。企业的收入通常是销售收入。其他收入虽然也是收入的构成,但是比例一般较小。因此,企业在进行收入分析时,主要可以对产品销售收入以及与其相关的产品单价和销售数量展开分析。其中,销售数量的分析,可以以产品类别、地区等进行划分,分别予以分析。同理,企业的成本构成主要是营业成本,以及期间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在对成本进行分析时,企业可以按照产品类别、销售区域、部门进行分析,从而有效控制成本,防范财务风险。

3.严格进行成本控制分析。成本控制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的一项重点。企业唯有控制好成本,才能真正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分析中,始终要围绕企业的整体控制目标,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成本的升降原因进行分析与揭示,及时查明成本的影响因素。其次,要明确成本控制的关键因素和能够引起财务风险的潜在成本风险控制点,分重点的制定成本控制的有效方法和操作规范。就方法而言,可以参考《管理会计》知识,利用“本、量、利”的分析模型,对变动成本、盈亏平衡点、边际贡献等进行分析和测算,做好全成本核算管理,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将财务风险防范于未然。

4.利用SWOT模型进行分析。企业的财务数据通常是对企业过去的信息进行反映。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目的是为了未来持续经营。“SWOT”模型能够在依据企业现实的基础上,遵照企业决策的同时,防范财务风险,有助于企业未来持续经营。在 SWOT 模型中,S,即为strength,表示企业的优势;W,即为weight,表示企业的劣势;O,即为optunity,表示市场中的机遇;T,即为Threats,表示来自于市场中的威胁。通过利用SWOT模型进行财务分析,能够获知和明确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比如,资金的充足情况、产品的市场占有情况等。从优势和劣势两方面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发挥其优势因素为企业发展和运营创造机会,以及避免其劣势因素对企业的影响。把优势劣势变成对未来机遇和威胁的判断,从而有效规避企业财务风险,促进公司战略和决策的制定。

5.加强企业现金流量情况的分析。企业在利用财务分析防范财务风险的过程中,还应对现金流量信息进行充分的重视和分析。以往,企业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多以“收益”为中心。当前,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企业的财务分析也应有所转变,应逐渐向“现金流量”为中心转变。重点分析企业是否能够通过其自身的经营活动获得足够的现金流量,以及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情况是否具备较高的效率。同时,企业还应在利用外部融资之后的企业运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进行分析,评价其筹资策略情况,以及企业的现金流量的动态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金美子,吴秀兰.浅谈现代财务分析方法[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05).

财务与分析第5篇

1.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法,顾名思义,就是将一组或一组以上可进行对比的数据或指标,两两对比、分析、考察,从而判断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与当前企业的财务风险。通常企业在进行对比分析时,多是将本期数与计划数、本期数与上期数、企业数据与行业数据、本部门实际数与其他部门实际数等指标进行对比和分析。

2.结构分析法。结构分析法是指将某一项财务指标看做一个整体,以其某个组成部分的数据作为分子,除以该项整体财务指标,以计算其结构比率。通过对结构比率的分析,不仅能够了解各个因素的比重和结构,还能对各个因素的结构和成分进行合理性评价,并且找出各个因素的变化规律。

3.因素分析法。某一个数据指标的影响因素可能有多个,因素分析法就是将某一个数据指标分解成多个具体的因素。之后按照某一顺序从某个因素开始,作为替换变量逐一替换。在替换的过程中,当其他因素不为替换变量时,均看作为确定因素。通过因素分析,可以测算出某个数据指标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各个因素对指标变动的影响程度。

4.趋势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是在参照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将表中相关财务数据的两期或多期连续的数据比率或指标以定基对比和环比对比的形式进行对比分析,以获得其增减变动的数额、方向、幅度等信息,以揭示企业的现金流变化情况和运营情况,是一种趋势变化分析方法。

二、我国企业财务风险来源与类型

1.偿债风险。偿债风险基本是每个企业都会面临的一项财务风险。

2.收益变动风险。由于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日益变化,竞争也逐日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资金使用效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企业在运营中会面临收益变动风险。企业为了降低资金成本,往往采用负债融资模式。同时还能依靠财务杠杆放大企业收益。但是同时,却也使企业的风险被放大。

3.现金风险。企业现金持有量的不足容易给企业带来现金风险。倘若企业现金持有量过少,那么企业的正常支出将不能被保证,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生存维系,还会对企业信誉带来一定影响。然而,倘若企业的现金持有量过多,企业的机会成本会被增加,企业的利润率将会受损。因此,企业现金持有量过多或过低都会引起现金风险。

4.应收账款风险。应收账款,是企业应收而未收的款项。通常是由于回收时间的不确定性或者回收金额的不确定性所引起。

三、合理利用财务分析预防财务风险

1.将财务分析提高到战略高度,结合企业战略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不能单纯的为了财务分析而分析,应在分析之前明确企业战略,从战略的高度进行财务分析,有所侧重。具体而言,企业通常有两种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战略的选择不同,财务分析指标的侧重也将不同。倘若企业选择成本领先战略,那么其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会发现企业的毛利率较低,同时周转率则较高。企业可在成本领先的战略之下,薄利多销。同样,倘若企业选择差异化战略,那么其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会发现企业毛利率较高,周转率较低,主要是因为企业采取了差异化的战略,注重产品特色,价格制定较高。因此,企业所选择的战略不同,财务分析结果有很大差异,对此企业应有所侧重,有所针对的防范财务风险。

2.充分利用企业财务报表数据进行财务分析以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1)资产分析。一般而言,在企业资产中,应收账款和存货的比重通常较大。因此,加强对二者的财务分析较为重要。倘若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率”较低,那么可能表明企业的销售渠道位于下流,企业应以打通销售渠道作为其当务之急。同时还能间接减少其销售费用。此外,倘若企业“固定资产比例”过高,企业应围绕资产分布和利用情况,防止资产闲置和产能过剩。

(2)损益分析。企业的收入通常是销售收入。其他收入虽然也是收入的构成,但是比例一般较小。因此,企业在进行收入分析时,主要可以对产品销售收入以及与其相关的产品单价和销售数量展开分析。其中,销售数量的分析,可以以产品类别、地区等进行划分,分别予以分析。同理,企业的成本构成主要是营业成本,以及期间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在对成本进行分析时,企业可以按照产品类别、销售区域、部门进行分析,从而有效控制成本,防范财务风险。

3.严格进行成本控制分析。成本控制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的一项重点。企业唯有控制好成本,才能真正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分析中,始终要围绕企业的整体控制目标,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成本的升降原因进行分析与揭示,及时查明成本的影响因素。其次,要明确成本控制的关键因素和能够引起财务风险的潜在成本风险控制点,分重点的制定成本控制的有效方法和操作规范。就方法而言,可以参考《管理会计》知识,利用“本、量、利”的分析模型,对变动成本、盈亏平衡点、边际贡献等进行分析和测算,做好全成本核算管理,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将财务风险防范于未然。

财务与分析第6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财务管理职能转型

现阶段,我国各领域都开始进入深化改革时期,要想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企业也应遵循当前市场整体发展趋势,进行内部改革,并尤为注重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构建财务业务一体化模式,推进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的共享,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并有效避免因财务人员主观意识而造成的数据不完整、信息不准确等情况,实现高效的财务管理工作。

一、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概述

我国企业传统财务管理中,财务与业务系统相分离,产生了加工后数据无法运用等问题[1]。财务业务一体化是基于现代化管理思想和方法,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势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能够更加直观的反映企业实际经营情况,通过对信息管理平台的运用,实现财务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将会计信息与会计实务充分融合,从而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更具有效性、更加具体的财务分析信息。再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需要面对极为激烈的竞争局面,必须要尽快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并结合当前市场经济角度,开展企业财务管理职能转型工作,从而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优化,使其市场竞争力得以进一步增强。

二、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与财务管理职能转型面临的困境

(一)缺乏财务管理创新意识

当前一些企业缺乏财务管理创新意识,忽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认为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先进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改善上,从而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这便使企业对财务业务一体化与财务管理职能转型工作的重视度大大降低,无法意识到这一工作能够为企业带来的长期效益,从而导致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始终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且一旦财务信息管理出现问题,则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二)财务业务一体化融合不充分

企业在落实财务业务一体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二者融合不充分的情况。财务管理与业务之间的有效融合,是实现一体化的重要条件[2]。企业需要建立一体化信息系统,将所有业务信息输入到系统中,并运用计算机网络将信息传递给财务管理部门,从而获得业务授权,并予以执行,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能够与业务活动同步执行。但是一些企业在二者融合过程中,存在信息系统兼容性不足等问题,导致融合不充分,企业各环节信息无法实现统一和同步,信息难以得到及时的传递和共享,无法充分发挥其利用价值,导致企业整体运营效果不佳,甚至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三)缺乏合理的组织体系

当前很多企业都存在组织体系不合理的情况,多强调等级制度。并在企业中运用三层金字塔体系,将整体组织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3]。同时,在信息沟通方面,各个层次的信息交流只在上下级之间,信息传递方式为垂直传递,需要逐级层层呈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影响了信息的时效性,出现的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阻碍了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进程。

(四)财务管理人员适应性较差

在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与财务管理职能转型过程中,很多财务管理人员难以适应新的工作流程、工作要求,仍在工作中运用原本的工作方式,导致一体化模式无法得到有效执行。同时,在实现一体化和职能转型后,部分财务管理人员也无法适应随之变化的岗位要求,专业水平、业务素养、判断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都存在严重的不足,无法确保执行力度与执行有效,导致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流于形式。

三、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与财务管理职能转型推进策略

(一)引入现代化新型管理理念

企业在管理工作中,企业管理者应积极引入现代化新型管理理念以及科学的会计理念、方法[3]。并充分认识到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与财务管理职能转型的重要意义,在财务管理中融入集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加强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以实现对其财务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例如某企业在其财务管理工作中,积极引入新会计准则及方法,在其凭证打印功能中,添加了利润中心字段,并推动移动两票业务发展,实现了对其库存统计分析报表等财务资料的进一步优化,为企业管理者在物资采购方面的决策,提供了更加科学的参考依据。

(二)优化融合与转型准备工作

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与财务管理职能转型,是企业发展中的一项长期工作,因而,为避免融合不充分或是转型不成功等问题的发生,企业还需在该项工作的正式开展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首先,在财务业务一体化方面,企业应先结合企业实际需求、现存问题等,制定明确的融合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充分满足财务业务一体化需求。方案内容中应包含企业当前实际情况、财务业务一体化目标、任务开展的投资预算等,并请专业人员对方案进行分析,确保方案能够有效实施。同时,企业应建立专门的财务业务一体化工作效率,组内成员由经验丰富的财务管理人员、高素质信息技术人员等共同组成,从而确保二者的顺利融合。其次,在财务管理职能转型方面,企业应先树立足够的信心,做好思想准备。注重将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种的财务考核、记账等方面职责融入到业务管理中,避免这些职能的独立存在,并提前组建适应财务管理职能转型的人才队伍,从而确保财务管理职能的转型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构建合理的组织体系

企业应对当前的组织体系进行调整,构建适应财务业务一体化与财务管理职能转型的组织体系。首先,应适当减少组织结构层次,缩减管理人员数量,实现组织架构扁平化发展[4]。从而对原有的财务业务工作流程进行进化,避免因过长工作流程而造成的时间浪费,提升工作效率。同时,这一流程的简化,也能够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充分保证信息的时效性,使管理者的决策更加具备针对性,对市场变化进行及时反应。其次,将财务业务权力下放,减轻管理人员工作负担,使其只需对关键决策进行处理即可,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提升事务处理准确性,实现企业的高效运行。

(四)增强财务管理人员适应能力

要想保证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以及财务管理职能转型工作的有效执行,企业还应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适应能力。首先,企业应加强宣传力度,使财务管理人员意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正确认识且主动参与该项工作。其次,企业应构建有效的人员培训机制,对培训方式及内容进行优化,着重培养工作人员的信息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工作人员的整体能力素养,使其能够尽快适应优化后的业务流程,提升企业运行效率。最后,应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重点提升。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实现,是建立在相关信息软件基础上的[5]。因而,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企业应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运用信息系统软件完成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并在应用中发现当前软件的不足之处,及时反映,以便推动企业系统软件维护工作的进一步完善,确保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的有效落实。

四、结论

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与财务管理职能转型,是当前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任务。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着众多的问题,需要企业积极引入现代化新型管理理念,优化融合与转型准备工作,构建合理的组织体系,并增强财务管理人员适应能力,从而实现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促使企业管理工作精细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岳华,魏蓉,杨仁良,张根红,李圣,肖力.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与财务管理职能转型——基于江苏省电力公司的调研分析[J].会计研究,2013,10(10):51-58.

[2]彭贵华.浅谈财务业务一体化与财务管理职能转型——基于企业信息化环境下[J].中国商贸,2015,1(1):56-57.

[3]贾铮.陕西省电力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与财务管理职能转换问题分析[J].陕西教育(高教),2014,7(7):66-74.

[4]余笑冰,罗红华,王亮.基于云管理的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系统实施方案研究[J].商业会计,2014,8(16):125-127.

财务与分析第7篇

关键词:财务分析体系;净资产收益率;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1日

无论是传统财务分析体系,还是改进财务分析体系,均把净资产收益率作为核心指标,财务管理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净资产收益率反映股东投入资金获利能力,反映企业筹资、投资、资产运营等活动的效率,提高净资产收益率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基本保证。同时,净资产收益率也是上市公司再次融资硬性指标之一。

一、传统财务分析体系的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传统财务分析体系由美国杜邦财务公司在20世纪20年代首创,把各种财务比率结合成一个体系,又称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它以净资产收益率为起点,以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为核心,重点揭示企业获利能力及权益乘数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这种财务分析体系主要利用现行财务会计报表所提供数据进行分析,其核心公式为: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其中,净资产收益率反映投资者投入资本的获利能力,是财务分析体系的核心,综合性最强,其他各项指标都围绕这一核心;销售净利率反映企业净利润与营业收入之间的关系,用来分析企业经营业务的获利水平,是利润表的概括;总资产周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营业收入与总资产平均余值的比值,用来分析企业全部资产的利用效率和全部资产质量;权益乘数反映总资产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用来分析企业债务风险和财务杠杆,是资产负债表的概括,其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图1)

这种财务分析体系,将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分析等有机地纳入到一个整体之中,全面地对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进行揭示与披露,从而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优劣做出准确评价与判断。同时,这种自上而下的分析,不仅可以揭示企业各项指标的内在结构关系,查明各项主要指标变动的影响因素,而且还为决策者优化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提供思路。

这种传统财务分析体系虽然被广泛使用,但是也存在某些局限性。

(一)计算总资产净利率的“总资产”与“净利润”不匹配。因为总资产是由债权人和股东提供的,而净利润是专门属于股东,债权人提供了资金,没有相应分享收益,两者不匹配。

(二)没有区分有息负债与无息负债。为公司提供资产的人包括股东、有息负债的债权人和无息负债的债权人,要求分享收益的是股东、有息负债的债权人,无息负债的债权人不要求分享收益,所以负债的真正成本即利息支出仅仅是有息负债的成本,用利息支出与有息负债相除,才是实际的平均利息率。而传统财务分析直接用利息支出与全部负债相除,不能真实反映利息率水平。

(三)没有区分经营活动损益和金融活动损益。传统财务分析体系没有区分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对于多数企业来说,金融活动是筹资活动,筹资活动不会产生净利润,而是净费用(支出),从财务管理的基本理念看,企业的金融资产是投资活动的剩余,是尚未投入实际经营活动的资产,应将其从经营资产中剔除,与此相适应,金融费用也应从经营收益中剔除,才能使经营资产和经营收益匹配。

二、管理用财务分析体系的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为了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管理用财务分析体系已成为现行和今后将推行的一种新型综合财务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是在现行财务会计报表基础上,按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将资产、负债、利润重新分类,其核心公式为:净资产收益率=净经营资产净利率+(净经营资产净利率-税后利息率)×净财务杠杆,这种改进财务分析体系,比传统财务分析体系更直接,更清晰地揭示影响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各个因素。

(一)将现行财务会计报表重新分类

1、将传统资产负债表调整为管理用资产负债表。传统资产负债表是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构成,其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管理用资产负债表首先按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将资产划分为经营资产和金融资产,将负债划分为经营负债和金融负债;所有者权益不分类;其次改变传统会计等式,其基本等式为:净经营资产=净经营负债+所有者权益。管理用资产负债表简表如表1所示。(表1)

其中:净经营资产=经营资产-经营负债,反映企业经营活动所需占用资金;净金融负债=金融负债-金融资产,反映企业金融活动的净筹债务资金;股东权益反映股东(投资者)提供权益资金。

2、将传统利润表调整为管理用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的经营资产与金融资产的划分保持对应关系,将管理用利润表分经营活动损益和金融活动损益。金融活动的损益是利息费用,利息费用包括借款和其他有息负债的利息,如果没有债权投资利息收入,可以用“财务费用”作为税前“利息费用”的估计值。金融活动损益以外损益,全部视为经营活动损益。管理用利润表的基本等式:净利润=税后经营利润-税后利息费用。管理用利润表简表如表2所示。(表2)

(二)影响资产收益率的因素。根据管理用财务分析体系核心公式,净资产收益率=净经营资产净利率+(净经营资产净利率-税后利息率)×净财务杠杆,影响净资产收益率有三个因素:净经营资产净利率、税后利息率和净财务杠杆。其中,净经营资产净利率是经营活动的税后经营利润与净经营资产之比,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税后利息率是金融活动的税后利息费用与净金融负债之比,反映企业筹资活动的资金成本;净财务杠杆是净金融负债与股东权益之比,表示每1元权益资本配置的净金融负债,反映企业财务风险和财务杠杆效率。管理用财务分析体系的基本框架如图2所示。(图2)

杠杆贡献率是经营差异率和净财务杠杆的乘积,表示企业借助金融活动借入资金来提高股东收益率。净经营资产净利率与税后利息率的差额,称为经营差异率,表示企业每借入1元债务资本投资于经营活动产生的收益,偿还债权人税后利息后剩余部分。经营差异率是衡量借款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如果经营差异率为正值,借款通过企业经营可以增加股东收益;如果它为负值,借款会减少股东收益。从增加股东收益看,净经营资产净利率是企业可以承担的借款利息的上限。企业负债如果不断增加,净财务杠杆和财务风险就会不断提高,而企业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承担风险,所以依靠净财务杠杆提高杠杆贡献率是有限的。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