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地铁公司人力资源工作(合集7篇)

时间:2023-03-10 14:59:33
地铁公司人力资源工作

地铁公司人力资源工作第1篇

关键词:合资铁路;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在合资铁路公司由综合管理部负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合资铁路公司必须提高自身的人事管理水平,使公司人才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有利于保障公司正常运转,推动公司健康发展。

一、合资铁路公司人事管理现状

(一)人员组成

一般情况下,合资铁路是指铁路总公司门与地方政府、企业或其他投资者共同出资建设和经营的铁路,鉴于其特殊性,合资铁路在其筹备过程中,公司人员主要由铁路部门、地方政府组成,形成公司的基本人员框架;在公司建设过程中,为了确保铁路建设工程的质量与工期,铁路部门按照合资公司的人员配置,通过从铁路局集团公司和其他公司抽调有相关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补强建设管理队伍。

(二)人事管理制度

合资铁路公司没有人事任免权力,员工的人事档案所属铁路局集团公司保管,人员调动需要铁路总公司或铁路局集团公司调令。由于铁路部门、地方政府、其他投资者的人事、薪资管理制度存在着差异,合资铁路公司的人事管理也因人而异,各不相同,借调的员工按照原所属单位的人事及薪酬制度进行管理,导致合资铁路公司人事管理困难重重。

二、合资铁路公司人事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人事关系复杂

合资铁路公司的员工构成复杂,由铁路系统的正式员工,设计、施工、监理、咨询单位的借调人员,地方政府委派人员组成。由于借调人员和地方政府委派人员的劳动关系不在该合资铁路公司,所以认为自己是借调过来的,对该公司没有归属感,一开始就抱着会回到原单位或另谋出路的想法,对工作秉持得过且过的心态。

(二)管理不规范

合资铁路从建设到运营这个过程较快,公司在日常管理中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奖惩制度、人员选拔规程,人才培养机制,就有可能面临优化整合,所以管理理念存在短期行为。加之,由于公司人事关系复杂,合资铁路公司的人事管理存在着好几套管理机制,不利于公司统一管理,为公司的人事管理带来的困难。

(三)制度不完善

合资铁路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低,相应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实施的力度不够。公司的发展前途受到新建项目的影响,如果在建铁路项目竣工开通运营,再接不到新建铁路项目,公司有可能就会被合并到其他公司。为此,公司的管理思路往往缺乏前瞻性,人事管理制度缺乏延续性,如引进外部人才的同时忽略了本公司人才的培养,使得内部员工没有相应的平台展现自身的才能,晋升机制不完善。

三、如何做好合资铁路公司人事管理工作

如何做好合资铁路公司的人事管理工作是当前相关人员关注的焦点。要做好该工作,第一,应对合资铁路公司的人事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对公司的组织机构进行改革,使其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职能作用,促进公司的人事管理水平;第二,重视人才培养,不仅要加强专业技术知识学习,更要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整体素质;第三,完善公司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为公司创造效益;第四,改革相关的福利待遇,如养老制度,医疗制度等,提高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四、对合资铁路公司人事管理的创新建议

(一)积极招揽优秀人才

优秀的人才必须具备专业知识、丰富的经验、优秀的工作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经验、知识等都可以累积,能力是最重要的。随着时代变化,理论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工作经验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进行累积,面对我国铁路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公司不应再墨守成规,应积极适应时展,为公司招揽更多的人才。

(二)更新人事管理的内容与知识

铁路建设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非常丰富,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在不断更新发展。因此,作为合资铁路公司人事管理工作者,不仅应对各种专业技术有所了解,关注铁路建设的各种前沿技术,还应加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学习,掌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方法,转变管理理念,把简单的人事管理逐步转变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合资铁路公司的人事管理水平。

(三)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十一世纪归根结底是人才之间的比拼,当下社会虽然不缺人才,但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却是少之又少,铁路公司也不可避免。合资铁路公司由于体制和制度的不足,导致了复合型人才大量流失。如铁路公司的部分借调人员,经公司多年培养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都非常出色,但是受到体制的限制,很难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最终还是另谋出路。

五、结语

合资铁路公司人事管理不能墨守成规,应积极创新,提高合资铁路公司人事管理水平。要提高合资铁路公司人事管理的水平,应积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印丽雅.新形势下铁路物流人事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以中铁快运人事管理为例[J].物流技术,2014,33(23):118-121.

地铁公司人力资源工作第2篇

朔黄铁路西起山西省神池县神池南站,与神朔铁路相联,东至河北省黄骅市黄骅港口货场。正线总长近600公里,设计为国家I级干线、双线电气化铁路,重载路基,设计年运输能力为近期6800万吨,远期1亿吨。1997年11月25日正式开工,2002年11月1日全线建成,总投资150亿元,是我国目前投资与建设规模最大的一条合资铁路,也是我国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和神华集团“矿、路、港、电、航、油”一体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路网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对加快沿线地方经济发展、保证华东、东南沿海地区能源供应、扩大我国煤炭出口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时间定格在2005年9月 29日16时,没有庆典,没有仪式,一列满载4158吨煤炭的长大运煤列车,经过朔黄铁路,缓缓驶向渤海湾的黄骅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铁道部副部长陆东福、河北省副省长付双建、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罗清宇、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吴元等参加了验收。在伟大祖国即将迎来56岁生日之际,朔黄铁路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委员会的验收,为共和国56年的光辉历程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朔黄铁路是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的与“长江三峡、南水北调”齐名的跨世纪特大工程。

参照国际惯例 创新投资体制

在我国,传统的铁路建设投资者是铁道部,几乎没有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每年的铁路投资为1000亿以上,但近几年铁路的投资额一直徘徊在500~600亿之间,资金缺口很大。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朔黄铁路的投资模式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借鉴。

朔黄铁路修建之初,在我国《公司法》颁布的背景下,由神华集团公司控股,铁道部、河北省共同参股,严格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了朔黄铁路公司,以与国际接轨的建设模式开始运作。铁道部投入24亿资本金,最终形成总资产150亿元的由神华集团控股的朔黄铁路公司。多元化的投资结构,既破解了建设资金难题,又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基础。朔黄铁路是我国目前投资最大的合资铁路,公司严格贯彻项目法人责任制,坚持“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对铁路建设、资金筹措、工程实施、运营管理、生产经营、债务偿还和资产保值增值,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制度性安排。参照国际惯例,公司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营管理层互相制约的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制订了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章程》,董事长由神华集团派出,总经理由铁道部派出。优良的股权结构和完善的企业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政企不分”的问题,实现了责任、权力和利益的高度统一。公司将神华集团的资源优势、铁道部的运营管理优势和铁路沿线地方政府的保障优势有效地融为一体,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铁路企业。

全新的企业体制给公司带来全新的气象。有效的制衡治理结构和高效的运转机制,为把朔黄铁路建设成为跨世纪的精品工程提供了制度保证。董事会以对国家和股东高度负责的精神,科学决策,使建设速度、工程质量和综合效益达到和谐统一。公司适时对铁路设计布局进行调整,保证了重大事项决策的科学性。在设计阶段,公司请专家反复论证优化设计方案,努力做到既符合建设实际又满足运营需要,既节省资金又确保工程质量。铁路建设开工后,公司董事会坚持把钱花在刀刃上,按照“统筹规划、分段建设”的方针,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施工方案坚持“三堂会审”、优中选优,对全线重点工程,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将建设、设计、施工、监理、运营各方拧成一股绳,现场研究确定施工方案,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偏差,保证了公司决策和执行的优质高效。

朔黄铁路2000年5月18日即开办临管运营,当年实现运输收入超亿元,开创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当年铺通、当年运营、当年组固、当年还贷”的先河。朔黄铁路工程总投资概算188.9亿元,实际投资161.4亿元,节约资金27.5亿元,这在我国铁路建设中是十分罕见的。朔黄铁路工程质量实现了全线创优;219公里获铁道部优质工程奖,87.6公里综合工程获国家最高质量奖“鲁班奖”,239公里获“詹天佑大奖”,1座特大桥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银奖。

朔黄模式 铸就企业竞争力

在由建设向运营的转型期,朔黄铁路公司面临着运营机制创新的新课题。公司坚持与世界先进铁路发展对接,在管理体制、运营机制和运作模式上全面创新,走出一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路子。在5年的试运行中,朔黄铁路公司创造了以“网运分离、条块结合、修程分管、管理综合”运管机制为内涵的“朔黄模式”。

“网运分离”的管理模式。在运营机制上,朔黄铁路率先进行“网运分离”的试验。即:行车指挥、运力分配由公司统一掌握,凡形成固定资产的静态设备由分公司管理,线上的移动设备由机辆分公司和引入的多家联合运输单位共同竞争上“线”(朔黄线),择优上“网”(路网),有效地调动各方积极性。新机制催生无尽活力。经过五年的“运营磨合”,安全、快捷、高效,成为这一联合运输体的共同追求。7个联合运输单位,102台机车,在千里朔黄线形成多拉快跑的竞争局面,实现了朔黄铁路公司与联运单位的“多赢”。一期工程开通以来保持了年运量千万吨级的增长,累计完成运量2.5亿吨;联合运输单位运输收入13.6亿元,既盘活了联合运输单位和劳务输入单位的国有资产,又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效,还解决了3800多人的就业。

“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朔黄铁路借鉴国铁和国外的经验,按照“资源共享、设备共用、机构精减、人员减少、财材集中、基础加强”的原则,实施“扁平化”管理。朔黄铁路公司大胆实践、勇于突破,将原先设计的9个段(站),改为具有综合职能的3个分公司,在分公司管理层面按职能“切块”,站区、工队层面的生产作业按专业“分条”,实行“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做到职能不变,任务不减,从根本上解决了机构重叠、效率低下、推诿扯皮的现象。按照“大集团”与“大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制度。实行分公司制后,公司、分公司仅配备了37名中层管理干部,承担了原设计方案中157名处级干部的任务,6451名员工取代了1.8万人的定额,每公里7.2人,接近意大利每公里7人和法国每公里5.5人的水平。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条块结合”模式显示了精干高效的优势。

“管理综合”的管理模式。在物资和财务管理上,进行“管理综合”模式的探索,采取“高度集中、一贯到底”的原则。分公司均不设物资、财务部门,公司仅在两地设立财务结算中心和物资供应中心,作为公司派出机构,集中管理分散资金,统一调配材料和物资,管财、管物人员大大减少,又可使分公司和站、队集中精力抓好生产运输。

“朔黄模式” 已报送国家有关部委,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由中国工程院刘友梅、钱清泉等4名院士及国家发改委、铁道科学院、北京交大、西南交大、中南交大、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和北京铁路局的专家对《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朔黄铁路)建设管理模式》进行了成果审定。现场考察了朔黄铁路的运行管理设施,最后形成了鉴定意见:该成果提出的朔黄重载铁路建设与运营系统工程技术及各项创新技术具有首创性、通用性与可移植性,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对合资铁路运营及国铁改革具有指导性,并对我国铁路投融资模式改革具有重大意义。该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重载铁路盐渍土路基施工技术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和谐朔黄 实现可持续发展

朔黄公司的发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非常注重环保、和谐及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朔黄铁路公司以建设“绿色、高效、数字化”铁路为目标,致力于建立“朔黄经济带”,拉动沿线经济和社会发展,打造“能源运输与环境和谐发展、公司与社会共同成长”的能源通道,创建和谐朔黄,实现可持续发展。2006年6月2日,经国家版权局批准朔黄铁路公司正式获得“企业办公自动化EOA系统”两项国家软件著作权(软著登字第053499号),(软著登字第053500号)。这两项成果的取得为公司建设“数字化铁路”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2006年6月9日,公司又荣获由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国家环境保护最高奖项――“国家环境友好工程奖”。成为我国当前唯一一条入选该项荣誉的国内干线铁路,标志着公司在构建“绿色能源通道”上又迈上新台阶。为我国铁路环境建设做出了新的探索。

实施“科技强路”战略。对朔黄铁路进行全方位技术提升改造。针对重载列车对钢轨损伤日益严重、行车安全存在隐患的情况,公司采用国内最先进的技术,投资4.28亿元换铺长大无缝钢轨,彻底解决钢轨伤损严重和接头难以养护的问题,全面提高线路承载能力和煤炭运输能力。投资4.3亿元对全线实施自动闭塞工程改造,为全线装备“千里眼”,行车密度由原来20分钟一列缩短为每8分钟一列,极大地提高了铁路运输效能。为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实现“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目标,公司提出利用计算机仿真设备,制作列车驾驶、调度指挥、车站值班操作模拟系统,对员工进行联合培训考核。实施电力调度远动系统,在全线变电所无人值班的情况下,公司电力调度员轻轻点击鼠标,就能实现电路的自动闭合、信号采集、技术参数调整和数据测量,大大提高了供电效率。通过实施科技强路战略,目前朔黄铁路运能提前6年达到了2010年的远期设计能力,为缓解国家能源和运输的“瓶颈”制约做出了贡献,为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构建绿色能源通道。构建能源运输与环境和谐发展、公司与社会共同成长的绿色能源通道。公司本着对国家、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在铁路建设中,采取路堤植被防护、设置污水处理设施、实施复耕还田和沿线造地工程,实现环境与资源的有效保护,以造福于沿线人民和社会。公司出资购买了300多条毗临隧道的荒沟使用权,把多达六七百万立方的隧道土石弃碴填进荒沟造成平地交给当地老百姓。在平原地区先移“熟土”再取深层土筑路,最后把“熟土”复耕还田。朔黄沿线共造地6229亩,占总征地面积的14.5%。几年来公司共投资9787万元用于沿线的环境保护工作,沿线种植了1430万株树木。在员工较集中的车站均修建了污水处理厂,使千里朔黄线保持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国家环保总局组织专家验收时一致认为,朔黄铁路的环保工作走在了全国铁路建设的前列。

地铁公司人力资源工作第3篇

1.1铁路物流人事管理的系统性铁路物流人事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遵循着“招人、育人、留人”的工作流程,以招聘、培训、绩效、薪酬、人员规划和劳动关系为关键工作点,围绕这些核心工作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铁路物流人事管理工作作为以“人”为对象的服务性工作,工作范围辐射到企业内外部,既与企业其他部门保持密不可分的人员供需关系,也与外部市场存在人员引进、第三方等联系。因此,铁路物流的人事管理具有系统性,应当具有完整、科学的人事管理体系。

1.2铁路物流人事管理的专业性一方面铁路物流人事管理围绕“人的管理”展开,人的主观性是管理的重点和难点,要求有专业的人员、方法来开展工作。比如:人员素质开发作为铁路物流人事管理的重要一环,必须以专业素质测评工具作为技术支持;员工关系管理依靠专业的劳动法知识。因此,铁路物流的人事管理是一项专业化工作。另一方面铁路物流由于其自身行业特殊性,无论是岗位设置、员工职业发展规划,还是劳动关系、绩效评估、薪酬管理、人事管理都表现出行业专业性。比如,铁路物流的岗位体系是根据自身情况开发的,存在很多特殊性的岗位,如列车长、乘务员等,这些岗位是铁路物流特有的,对这些岗位的人事管理具有很高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在绩效管理方面,铁路物流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估标准不以业绩为重点,而更多关注安全性、合规性等方面,要求绩效评价工作人员对铁路物流各岗位人员的岗位特性具有深入了解。

1.3铁路物流人事管理的创新性创新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技术经济时代中技术创新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量,是提高企业效率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铁路物流运行网络体系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区域性物流业务网络逐步形成,铁路物流在信息化建设和转型中取得了突出的成果,铁路信息平台同企业的对接、铁路资源的整合、专业化铁路物流公司的建立和重组,迫切需要创新型的铁路物流人才,对铁路物流人事管理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铁路物流人事管理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需要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进行人事战略的调整,并在管理行动中有所创新。铁路物流人事管理的创新性不应只停留在管理制度创新层面,还涉及具体的应用操作,其中铁路人事信息系统的创新就是关键内容之一。

2新形势下铁路物流人才的需求

铁路作为覆盖面广、设施齐全、运输能力强的交通运输骨干,随着铁路运输与现代物流不断的融合、适应与发展,铁路物流人才对于构建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提高铁路运输质量、构建铁路运输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然而,与之匹配的铁路物流人才的缺乏制约着铁路物流的迅猛发展。铁路物流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铁路物流政策研究等方面的战略型管理人才随着中国铁路运输越来越多参与到国际物流市场的竞争中,铁路运输业不断地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其一方面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市场的挑战,另一方面新的业务活动拓展为铁路物流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迫切需要在宏观层面熟悉发达国家铁路物流运作、组织、管理的经验,同时能够结合我国政府的方针政策和铁路物流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符合我国铁路物流科学发展运行规则的战略型管理人才。

2.2高级物流经营管理型人才随着我国铁路运输国际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代的铁路物流已从低端的价格竞争向高端的产品服务竞争转变,需要懂得铁路物流运作规律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物流经营管理型人才,既能有效规范公司物流流程,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为公司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又能在公司日常生产运作管理过程中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手段进行调整,确保公司运作的科学性、安全性和高效性。

2.3物流运营管理型人才新形势下我国铁路运输既要大力发展公益性的专门运输,又要兼顾市场化的普通运输,不仅要注重铁路内部作业功能,更要注重外部社会所需的物流服务一体化功能。应充分利用各项铁路资源为社会提供各种物流服务,将铁路货运站布置成现代铁路物流中心,发挥铁路货运站仓储优势和铁路物流长途运输的低成本优势。因此铁路物流企业需要大量的铁路物流仓储、包装、加工、配送物流运营管理型人才,他们应具备较广阔的视野、知识面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有较强的战略眼光和判断能力,能够敏锐地发现物流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能根据企业具体运作和客户需求,进行具体的项目策划和改进。如在仓储管理环节,加快货物出入库速度,提高仓库管理水平和效率,节约企业仓储管理成本。

2.4物流操作型人才新形势下,铁路运输的专业性越来越突出,铁路物流资源不断整合,专业化的铁路物流公司、铁路集装箱运输公司、行包快运公司不断组建,铁路物流企业之间合作不断加强,需要大量的具备一定物流知识及一流物流操作经验的操作型人才,能够熟练完成铁路物流具体的物流作业,如上架、分拣、堆垛、打包、配装等。

3当前铁路物流人事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理念性偏差:忽视人才的重要性铁路作为传统行业,传统人才管理理念根深蒂固,人才观念跟不上时代步伐。在知识经济时代,铁路物流仍然处在以物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对人事管理还停留在简单、单调的管理层面,没有与企业的长期战略挂钩,没有将人事管理上升到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层面。长期以来对人才的忽视,导致难以挖掘现有人才的潜力,人事管理缺乏激励性,甚至压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越来越多员工特别是高级人才的流失。

3.2知识性落后:人事管理理论知识薄弱尽管铁路行业是基于技术的专业性领域,但涉及到多个相关学科,依靠深厚的知识作为理论支撑,并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融入实践,以保证铁路管理实践方向的正确性、科学性和现代化。然而,当前的铁路管理在知识理论层面还较为落后,辐射的知识面狭窄,知识深度有限,难以与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理论前沿接轨。在人事管理领域,铁路物流沿袭一贯的传统管理方法,知识来源渠道闭塞,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知识和方法尚未系统引入,理论知识和实践管理之间的桥梁搭建还处在起步阶段,未来的知识强化工作挑战艰巨。

3.3技术性滞后:信息技术水平偏低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成为铁路物流企业提高效率、获得持续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铁路物流也顺应时代要求,逐步重视信息技术在管理工作中的地位。然而,由于人事管理理念的落后性和理论薄弱性,现阶段的铁路物流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在广度和深度上还有极大缺陷。从广度上来说,尽管信息系统早已在铁路物流人事管理领域发展,但发展速度较慢,未能全面覆盖整个铁路系统;从深度上来看,铁路物流现在的人事信息系统建设在功能等方面还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不高,没有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整合效果。

3.4制度性空白:人事管理机制有待完善铁路物流人事管理机制是铁路物流企业在人事管理中的一套系统性、全面性制度、流程的集合体,以实现人事管理的机制化管理,最大程度实现铁路物流各个管理环节的资源整合。良好的人事管理机制为人事管理的资源高效配置和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方向和方法。在铁路物流系统中,人事管理较为零散,各环节和工作自成一体,尚未实现体系化,各个方面的制度也不完善甚至还处在空白阶段。比如,现有的铁路物流人事管理在激励、监管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符合行业特性的科学制度,使得员工缺少方向性指引,企业管理本身也难以达到规范化高度。

3.5人员性不足:人事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铁路物流人事管理基于服务展开工作,强调工作的专业性和服务性,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但是,由于铁路物流的人事管理多从以往的行政管理中分出,加上人事管理基础性工作较多,部分管理人员并非专业出身,理论知识储备薄弱,难以以较高的专业素养开展人事管理工作。另一方面,铁路物流的专业性与人事管理工作的差距较大,人事管理工作人员通常对建设类工作缺乏了解,不熟悉具体业务,难以实现人事管理工作和业务特性的对接。因此,铁路建设部门中的人事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整体水平难以满足具体行业特性及要求,将成为其管理提升的一大制约因素。

4铁路物流人事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成立于1979年的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是为满足国内物流市场需要,面向全国客户提供铁路行李包裹运输服务,主要经营全国铁路货物快运服务,提供货物包装、仓储、配送等全程物流服务的专业化综合物流企业,注册资金26.93亿元,拥有全国铁路行包运输资源,负责全国铁路行李车和行邮、行包快运专列经营管理,形成了国内覆盖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专业铁路快运经营网络。随着近几年铁路提速、客运专线建设、高铁快递的开通,中铁快运形成了其特有的“九网集成”的网络资源优势,然而,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忽视人才的重要性,缺少科学的考核机制,人才培训力度不够,导致企业出现人才层面的“围城”。针对中铁快运人事管理的不足,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提出从强化铁路物流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铁路物流人力资源配置、加大铁路物流人才培训力度、完善铁路物流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四个方面,进一步促进中铁快运物流人事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4.1强化铁路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中铁快运之所以出现人才层面的“围城”,在于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没有充分发挥组织职能作用,招聘渠道不畅,招聘方式单一,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急功近利,没有做好长期规划和储备工作,造成公司人才流失严重,不能做到“人尽其才”。在新的形势下,中铁快运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为切入点进行改革,强化人力资源规划、管理、培训、激励等职能,扩大人力资源部门职能,积极参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重大经营活动的决策,指导和监督企业其它活动的进行。中铁快运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紧紧围绕“转变人才管理理念,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薪酬考评机制”的目标,加快构建理念先进、结构优化、培养高效、机制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营造和谐、高效、稳定的工作氛围。(1)科学规划公司人力资源需求。在中铁快运“门到门”城市服务网络已达到1000多个,营业网点遍布全国,总数超过2000个的情况下,基于公司长远发展考虑,科学预测公司人力资源需求和充分供给,分析公司内外部条件,统筹公司发展、现状、定位等因素,建立人力资源诊断机制,统一规划公司人力资源需求,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拓宽铁路物流人才招聘渠道。中铁快运为了更好地吸纳和培养铁路物流人才,高度重视人才的招聘和选拔,积极拓宽人才招聘渠道,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创新人才招聘方式,通过中铁快运官网、高等院校物流学院招聘物流专业技术性人才,通过海外物流人才引进计划、科研院所定点对口招聘、网络招聘、社会招聘等方式拓宽人才招聘渠道,加大铁路物流高级管理人才和熟练物流作业操作人员的招聘力度。同时,借鉴前期人才招聘经验,不断调整招聘思路和计划,及时补充所需人才,做好人才储备工作。(3)推广铁路物流人事管理系统应用。中铁快运针对公司当前人事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构建基于整个公司铁路运营网络的人事管理、干部培训、信息服务和系统管理等为一体的铁路物流人事管理系统,增强铁路物流人事管理的战略性、系统性、专业性和创新性。该系统基于计算机信息管理、数据挖掘等技术,采用客户层、中间层和数据库层的三层体系结构和B/S应用模式,公司通过浏览器取代原先需要复杂的专用软件才能实现的信息共享和交互、数据查询、网上办公等功能,操作简单,维护方便,系统安全性高,便于扩充,降低了公司人事管理的成本,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为公司制定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能够满足公司人事管理不断发展的需要。(4)加强铁路物流人才日常管理。通过搭建中铁快运交流平台,结合中铁快运发展现状,不断加强人才日常管理,拓宽人才培养交流渠道,针对中铁快运营业网点多、线路长、基层站段人才匮乏的情况,建立健全人才交流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去基层站段锻炼,提高基层站段服务水平和质量,促进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现场作业经验的提升。通过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定期座谈等方式,切实解决阶段性困难,强化人才责任意识,加强人才的日常监管和教育,稳定一批人才队伍,为公司正常运营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支撑。

4.2创新铁路物流人力资源配置从当前中铁快运人力资源配置状况及人力资源的相对总量来看,铁路行包快递运输网、快捷货运网等面向市场竞争的运输网络人力资源配置处于较高水平,而传统运输网络人力资源配置则处于较低水平。从学历角度来看,拥有本科学历的比重最大,达到40%左右,拥有专科学历的占30%左右,高中以下学历的占9%左右,本科以上学历占21%左右。针对中铁快运人力资源配置状况,以“科学设置岗位、优化人员配置、充分挖掘人员潜力”为目标,进一步整合人力资源,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铁路物流人事管理工作的需要,更好地发挥人才的潜力,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1)科学设置岗位。中铁快运一改我国以往铁路人事工作的“经验管理”方式,注重数据分析,科学设置岗位,实现岗位科学管理。根据公益性国家运输线路和市场化货运专线的不同情况,本着“管营分开”的工作思路,对运输方式、仓储管理、配送方法的不同进行全面分析,实施工作流程再造,科学设置岗位,重新设置岗位内容,测评岗位责任大小和任职资格,编制岗位说明书,明确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进一步完善岗位标准,合理使用人才资源。推行竞争上岗,按岗聘任,全面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人才专长。(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结合我国铁路物流发展方向和中铁快运业务核心,大力引进国际网、仓储网、信息网、经营网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发挥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智力优势,积极优化现有人力资源结构,大力培养和聚集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和物流作业人才。大力推进公司人才自由流动和交流,建立灵活的人力资源共享方式和机制。同时,立足公司实际,合理利用公司资源,善于挖掘潜力人才,切实改变人才资源网段间的不平衡,切实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4.3加大铁路物流人才培训力度当前中铁快运大规模的网络建设对公司广大员工的工作能力是一次大的挑战和全面检验,新设备、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公司员工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急需一支结构合理、业务娴熟的人才队伍。完善职工培训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一直以来公司高度重视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不断健全人才培训体系,创新人才培训方式,加大培训力度,从多个层次、以多种方式对物流人才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提高培训质量。(1)健全人才培训体系。中铁快运将铁路物流人才的培养纳入公司发展规划中,一方面加强校企联系,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在高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积极探索合作办学,形成定点培训铁路物流专业人才的高校,资助扶持高校在物流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活动;另一方面实行职工终生学习、培训计划,建立职工终生教育系统,组建现代化铁路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提供人才实践机会,提高业务操作能力,增加现场经验,既满足公司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又保证了公司人才素质的提高。(2)创新人才培训方式。中铁快运吸收国内外培训经验,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培训体系,注重面授和操作教学环节,结合视频教学、模拟教学等培训方式,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培训方法,开展各种形式的物流职业教育。同时,公司拥有一批熟悉国内外铁路物流发展现状、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培训队伍,积累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系统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反馈体系,构建多功能、立体式的培训新模式,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3)提高培训质量。中铁快运为提高培训质量,保证培训效果,提高培训效率,对所有员工进行现代物流理念和营销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同时,对不同层次的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既保证了培训的效果,又保证了培训的质量。针对物流战略型管理人才,加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的培训;针对高级物流经营管理型人才,加强系统意识、服务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培训;针对物流运营管理型人才,加强成本意识、增值意识和服务意识;针对物流作业操作型人才,加强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和安全意识。

4.4完善铁路物流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完善铁路物流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激发人才潜力、保证人才队伍稳定性的关键。中铁快运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薪酬分配经验、总结原有薪酬分配不足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公司发展相适应的多种形式并存的薪酬分配机制。(1)制定科学的薪酬等级体系。中铁快运根据公司的设计情况,结合公司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系统全面地考虑各项因素,制定科学的薪酬等级体系,积极探索不同类别人才对应的不同等级以及相应的薪酬待遇,注重薪酬的横向和纵向结构设计,可按照岗位等级、业绩、员工资历、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五个方面进行薪酬结构设计,进一步完善了工效挂钩清算体系,对员工进行按月考评,考评结果作为晋升的依据,特殊岗位特殊对待,形成晋升看业绩的良性机制,并按等级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同时,在分配上尽量向一线关键岗位及做出特殊贡献的技术人才倾斜,激发了员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推行岗位管理聘用制。随着中铁快运网络范围的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基层站段出现“求贤若渴“的状况,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一步转变观念,开拓视野,创新方式,积极做好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做到“人尽其才,才为我用”。在宏观规划和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选拔任用中,结合岗位特征,注重物流管理经历,熟悉我国物流产业宏观政策,推进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注重实效的原则,推行岗位管理聘用制,明确岗位职责,严格任职条件,科学考评机制,充分发挥人才专长和潜能。在物流操作专业人才的选拔任用上,坚持德才兼备、唯才是举的原则,推行竞争上岗、按岗聘任,敢于开拓思路,打破常规,选拔任用一批责任心强、动手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让其在工厂实践中迅速成长起来。(3)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中铁快运十分注重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以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在薪酬的分配上依靠科学、公平、公正的薪酬等级体系设计,注重突出营销业绩,讲究多劳多得,同时对一线超负荷工作岗位的员工给予一定的补贴,实现对员工的物质激励。同时,主要领导经常下基层,召开座谈会,定期和不定期调研,听取员工意见,关心员工成长,使员工感受到了公司的关怀和尊重,激发各自的潜力,实现了对员工的精神激励。

5结语

地铁公司人力资源工作第4篇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集团的形成和规模扩张速度逐渐加快,母子公司也成为了企业集团最重要的组织形式。但实践中,作为同等法人实体地位的两个组织,在同样的市场经济环境,以利益为中心的博弈驱动,使母子公司在管理模式上增加了新的难度,如过于集权,对于子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干涉太多,会扰乱子公司的正常经营,过于分权则有可能会损失投资主体母公司的利益。因此寻求一种管理机制来发挥母子公司协同效应,促进母子公司良性发展,已成为业界学者新的课题。本文通过对中国铁道建筑工程总公司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铁一院)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后形成的母子公司进行深入剖析,在总结人力资源管理和母子公司控制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可行性的分析论证。提出:构建中铁一院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应以文化协同为前提,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内部人才市场两个平台,通过对公司内部人力资源层次管理,用好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招聘、培训、流动、薪酬五种手段,使得中铁一院及各辅业改制公司相辅相承,从深层次上形成统一的有机体,实现整合优势

关键词:中铁一院;母子公司;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

目录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二、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理论综述

(一)基本理论

(二)人力资源协同管理理论分析

三、中铁一院及其各辅业改制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一)中铁一院简介

(二)中铁一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四、中铁一院及其各辅业改制公司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可行性分析·

(一)构建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影响因素分析

(二)人力资源协同的收益一成本分析

(三)构建中铁一院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的可行性评价

五、中铁一院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一)协同平台

(二)不同层次人力资源的协同管理

(三)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的的实施手段

六、结论和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为改变国有企业的制度僵化、资源浪费严重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现状,激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利用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改制创办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国企改制措施。《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国经贸企改〔 2002]859号)文件的颁布拉开了了国有大中型企业进一步深化改制的序幕。中铁一院2004年底开始布署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工作,并于2006年中期顺利完成。但作为刚刚改制完成的中铁一院与各辅业改制子公司,由于在中铁一院与各辅业改制公司属战略联盟体中,因而作为独立法人实体,每个辅业改制公司要完成总体战略目标的同时,亦有其自身的战略目标,这样各公司间的博弈会导致部分集团中各成员间的严重内耗,从而阻碍集团战略的顺利实施。因此构建集团内部协同发展机制至关重要,而人作为公司中最为有效的资源,通过构建人力资源协同机制,来实现中铁一院母子公司的协同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为其他国有企业改制集团公司提供一个有效的参考。

(二)问题的提出

中铁一院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完成后,形成了以中铁一院为核心、十三家辅业改制公司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在运行的一年中主要发现以下问题:中铁一院为实现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沿用改制前的体制,层层分解指标,己作为主要手段对各辅业改制公司进行管理,各辅业改制单位主观上在抵触情绪,执行力减弱,信息渠道不畅;由于各辅业之子公司业务同质化严重,而同处西北的各辅业子公司之间没有建立协同的运行机制,各辅业子公司在竞争中为抢夺市场,压价竞争,内耗加剧,导致运行成本加大,利润空间降低,市场上难于形成有效的集团竞争优势;中铁一院及其各辅业改制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上未能形成战略联盟,同一协作项目对于来自不同公司子公司员工待遇差别巨大,员工思想剧烈波动,从而影响到项目的质量和进度,进而会波及到中铁一院及各辅业公司的声誉。

(三)研究现状

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为了激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利用“三类资产”,改制创办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的企业变革,有着较为强烈的中国特色,因此在国际上尚未见到对此具有针对性的研究讨论,在国内,自国经贸企改【2002859号实施以后,已有多家大中国有企业实施了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同时也吸引了一些学者对此项变革中的一些实务性的内容进行了的研究。改制后,在此背景下形成的母子公司间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协同管理问题尚未见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借鉴前人在母子公司管控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在中铁一院及其各改制子公司之间构建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首先对国内外协同理论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成果进行整合与评述,同时以中铁一院及其辅业改制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改制前后人力资源管理出现问题,探寻中铁一院及其辅业改制公司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研究的发展脉络及方向,并为构建中铁一院及其辅业改制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协同管理机制做出有益的启示。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论证,尝试给出中铁一院及其辅业改制公司构建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的手段和方式。

2.研究方法

广泛吸纳统计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知识,运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等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对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理论研究:本文在对国内外人力资源战略理论、协同理论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总结,对国有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有关政策进行深入剖析,并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价。实证研究:本文对中铁一院及其辅业改制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调查时,采用资料查阅为主、以实地访问专家访谈为辅的实证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方法具体

二、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理论综述

(一)基本理论

1.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要有效运作,必须结合企业的使命与战略、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三要素进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以规划人力资源的运用与活动来达成组织目标的模式,是从整体的角度探讨人力资源管理与各项管理功能以及组织策略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关于组织中各阶层员工的管理决策与可维持并创造组织竞争优势策略的决策与行动。schuler(1992)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运用整合与适应的方式,并提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五种内涵:人力资源哲学、人力资源政策、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实务与人力资源程序,snenyoundt&wright将研究重点放在人力资源整合上,来实行和执行战略,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通过人所设计的组织系统己达到竞争优势。他们强调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两个概念:整合性与弹性,并分别探讨了其与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员工技能以及员工行为之间的关系。整合性可以分为垂直整合与水平整合,垂直整合是组织中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与人力资源实务之间的联接,水平整合是指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务之间的一致性。弹性则是提供组织调整现行策略与实务,可重新分配组织资源以及活动来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不同的战略需要不同

的人力资源控制来诱发并强化这些行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将人力资源提升到企业的战略高度,强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合性和弹性。对母子公司来说,要实现集团的整体战略,就需要从垂直整合和水平整合的两个方面来整合内部资源,整合的过程就是母子公司人力资源控制与协同的过程。整合的过程也是母公司通过人力资源实现对子公司的控制的过程。人力资源控制和协同是人力资源整合的实现手段。

2.理论

1970年代初jensen&meckling在《企业理论:管理行为、成本及其所有权结构》一文中首次提出理论。委托一理论是指一个人或一些人(委托人)委托其他人(人)根据委托人利益从事某些活动,并相应授予人某些决策权的契约关系。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也是一种委托一关系,母公司被视为主理人,授予子公司职责和决策权力来负责管理,如果子公司的管理决策与母公期望的目标不一致时,就会形成性问题。因此,对母公司来说,要解决母子公司之间的委托一问题,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设计一个有效激励与约束控制机制。激励机制,就是要使委托人、人的利益相一致:约束机制就是要设计效的控制监督机制,通过母子公司之间的信息沟通以及正式报告制度减少母子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设计有效的控制模式以及手段来对子公司进行控制。可见,母子公司之间的委托问题是母公司对子公司实施控制的根本原因。控制是针对多国籍海外经理人对海外子公司的管理提出来的概念,控制是一个组织内达成整合各不同单位元的目的而采用的管理工具。控制过程就是指处于所有层级的经理确保他们所监督的员工能够实施未来战略的过程。子司必须要符合母公司的要求,控制的目的是在于校正子公司的偏差行为,以使其遵从母公司的管理,使得母公司得以掌握子公司的绩效。

3.企业网络理论

perlmutter(1969)在研究跨国母子公司时,提出了跨国母子公司的全球观点,强调跨国母子公司同时追求全球利益与当地接受的重要性、重视母子公司内部各个层级协商、垂直与水平沟通、整合与回应、全球产品地区修正之概念。可以看出perlmutter对跨国母子公司的全球观点率先提出类似mnc网络型组织之概念。可以说perlmutter之全球观点是以后出现的企业网络观点之鼻祖。

bartlettandghoshal(1989)在研究跨国企业时,依据 prahaladanddoz(1987)之整合一回应框架,将跨国公司分成多国企(multidomestic)、全球企业(91。bal)、国际企业(international)与跨国企业(transnati。nal)四种mnc型态,提出了跨国企业网络观点。这种观点不再将母子公司看成一个同质的整体,而是一个由众多子公司之间连接的网络集合体,它强调各个子公司是互依的,来自各个子公司的差异化贡献,构成了跨国母子公司全球整合的内容。企业网络观点最根本特征是将母子公司视为一个网络,母公司的优势可以来自子公司,母子公司的资源是散布在各子公司中,网络中各节点上的子公司是相互交流与依存的,而且资源是分享的,各个子公司对集团具有差异化的贡献。企业网络理论是研究母子公司的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是对传统研究母子公司的一个超越。具体表现在:(1)传统的企业组织理论将组织和环境之间界限划分过于清晰,认为环境是组织外在实体,是企业面临不确定性的来源,而忽略组织内部单元之间的互动关系,企业网络理论将子公司之间的互动关系也看成是子公司的环境因素。(2)传统组织理论将母子公司视为是一个清楚定义的共同体,组织内部是同质、协调一致的,因此往往从母公司的角度来探讨对子公司的控制问题,采用官僚权威的形式,结合集权分权、分散与整合等等问题来研究。而从网络观点的角度来看,母子公司的管理问题就不仅仅是一个控制的问题,而更多的是看到母子公司之间依存、交流的关系,从而在管理中控制、协同并用,才能发挥母子公司的竞争优势。可见,企业网络理论将研究重点从母子公司之间“二元”关系转移到母子公司所形成网络的控制与协调问题上来,克服了以往研究只从母公司本位角度来研究对子公司的控制问题,以至于忽视了子公司的自主性。企业网络理论不是对传统在母子公司研究中控制理论的抛弃,而是升华、是补充。从网络的角度研究母子公司,将子公司看成是母子公司资源和竞争优势的来源。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是要发挥子公司所拥有的资源优势,这是母子公司人力资源协同的基。

4.协同理论

“协同”来源于希腊文,意思为共同工作。协同学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联邦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创立的,是研究协同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规律的新兴综合性学科。协同学以后的发展,在社会学和自然科学方面获得广泛的应用。在自然科学方面主要应用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和生态学等方面;在社会科学方面主要用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等方面。h·伊戈尔·安索夫认为协同模式的有效性部分源于规模经济。2+2=5>4是协同理念最简单的表达公式,意指公司整体的价值大于公司各独立组成部分价值的简单总和。同时对协同的类型进行了划分:有销售协同、运营协同、投资协同、管理协同等等。日本的战略专家伊丹广之对协同进行了比较严格的界定,他把安索夫的协同概念分解成了“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两部分。麦克尔·波特在其《竞争优势》中详细研究了企业内部业务单元之间的关联以及内部业务单元之间的共享。企业为追求协同效应会识别和挖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业务之间的关联。这就是跨越部门界线的横向战略,通过实施横向战略在集团、部门和公司等各个层面上进行协调。在从事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或集团中,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关联或协同是长期存在的。而这些关联可能没有被系统的识别和挖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但实现企业的协同也并非意识到其存在这么简单。

robertbuzzell&breadleygale(一 987)在下属企业层面上考虑协同效应。认为协同的概念是,相对于对各独立组成部分进行简单汇总而形成的业务表现而言的企业群整体的业务表现。协同效应是如何在运营结果中得到体现呢?作为组合中的一个企业比作为一个独立运营的企业所能取得的更高的赢利能力就是协同效益。同时提出协同创造价值的方式主要有四种:(1)对资源或业务行为的共享;(2)市场营销和研究开发的扩散效益;(3)企业的相似性;(4)对企业形象的共享。prahalade.k.&hamel,e(1990)在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指出,发展下属企业可以共享的技术或其他方面的竞争力是成功企业的主要战略目标。企业资源基础观认为,公司是由竞争力、知识、技能等一系列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或者说资源的集合。当有价值的内部资源被应用于不同的终端产品或业务上时,协同就开始发挥作用了。那么企业实现协同问题就是如何对资源进行整合,实行资源的转移与共享,创造协同效应,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miehael.goold,andrew.campbell&mareus.alexander(1994)提出了母合优型 (parentingadvantage)的概念,认为母公司存在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其旗下子公司业务绩效机会的把握,创造出可观的价值。在母公司的总体控制和协调下,实现母子公司以及各个子公司之间资源、能力的共享,寻求集团公司总体绩效的最少化。那么实现母合优势是求集团价值最大化的一条途径。母合优势的作用就提在母公司的运作方式和母公司将要谋求的改进绩效的机会之间创造一种协同或是匹配关系。lengnick一han(1988)提出管理者应该与企业战略计划的核心、公司扩展战略、产品生命周期以及未来战略需要和选择相适应或是相匹配的。milliman(1991)认为组织一致性是组织内某一模块的需要、命令、目标、目的,甚至于结构与组织中的其他模块的需要、命令、目标、目的和结构的相符程度。一致性理论提出,环境与组织各个部分的匹配程度越高,组织行为的效率也就越高。协同这个概念一经面世便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追求的热点。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主要表现在:

(l)对协同概念的理解上,不同的学者根据对协同概念理解或者表述存在一定的差异,学者在研究中提出的一些词汇,例如配合、匹配、契合、整合、关联、一致性、协调、母合、共享等等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协同的含义。

(2)对协同方式的研究:在下属企业之间不同形式的相互联系都有可能使

公司取得协同效应,公司可以实行前向整合或后向整合的战略,通过控制原材料供应或销售渠道获取协同效应;公司也可以利用规模经济,通过使不同下属企业在生产设备、研究开发或其他服务等方式进行协同。另外一种实现协同效应的方式是,通过专业技能或专有知识的共享或相互转让,使各下属企业在生产制造、市场营销或其他领域获得新的或更好的运作手段。

(二)人力资源协同管理理论分析

1.人力资源协同

从母子公司管理的角度来看,控制是基于传统的组织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理论。传统组织理论将母子公司视为是一个清楚定义的共同体,组织内部是同质、协调一致的,因此往往从母公司的角度来探讨对子公司的人力资源控制问题。但是随着全球竞争状况的改变,母子公司之间层级关系的观点己逐渐向着多样化的网络关系发展,母公司与子公司逐渐发展成相互依赖、互依互动的关系,子公司己逐渐成为母子公司战略资源、能力的来源。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不单是控制问题,而是要看到建立在母子公司之间依存、交流基础上的协同关系。人力资源协同也是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协同,是母子公司管理所要追求的目标,体现为一种良好的运营状态,这就要求母公司以及各个子公司之间相互协调,资源共享,发挥出母子公司的整体优势。在运营过程中,通过母子公司人力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转移与共享,建立人才转移与共享的协同机制,实现母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知识、技术、经验的学习与转移,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经验学习效应。同时人力资源协同也会促进人力资源控制的实施。

2.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释义

对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协同,主要是母子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方面的协同,即母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一致性与匹配性。这与伊丹广之提出的公司战略应该寻求两个内部领域之一的“组织”的配合相一致。在单体企业中,“内部领域”体现为企业内部的业务单位,在母子公司企业集团中“内部领域”则体现为集团内部的母公司与子公司,而“组织”的匹配性则是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形式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匹配性。在操作层面上,匹配性体现为母公司与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实施相一致的管理制度和政策,即在人员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财务等方面协调一致。maeduffie曾经指出,在组织内部存在组织逻辑(organizati。nall。gic),它使得系统内各要素趋向于一致,并且达到互补的效果。因此,他认为研究人力资源单一层面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将可能产生误导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组合而成的“包裹”(bundle)才是研究应该关注的重点。macduffie所提出的组织内部存在组织逻辑,即是企业内部的管理中制度性的或者企业文化中体现出来的潜规则,是企业内部业务单位遵守的规章制度或潜规则;而“包裹”(bundle)则体现为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一致性。huselid提出了具有“通用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法。该方法假定存在最佳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这种“理想模式”有助于组织绩效最大化。这个观点的提出,引起了许多人力资源管理学者的注意,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理想模式”的构建研究。内部契合是西方人力资源“理想模式”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也是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它是指各项人力资源实践活动之间的横向匹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可以对员工传达某些重要信息与强化因子;如果彼此无法达到协调一致,那么这些活动可能导致员工的角色混淆与冲突,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个人与组织的绩效表现。内部契合是企业协同的重要方面,是使企业内部协调一致,避免员工的角色和行为冲突的根本要求,是企业运转良好所要求的一种状态。schuler由此主张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活动均应基于相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哲学,以达到相互配合。macduffie认为有必要将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有机整合在一起,通过发挥相互契合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协同效果。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伊丹广之的“组织”的配合,macduffie组织逻辑(organizationallogie)以及“包裹”(bundle)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制度与方法,“配合”和“组织逻辑”体现了组织内部业务单位之间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致性、系统性、匹配性。作为一个系统,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实现其系统性和内部一致性,建立起内部的“组织”匹配性以及“组织逻辑”,内部的管理制度或者潜在的做事规则和评价体系。实现母公司与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经验的共享,以及实施中的协调性。这是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协同的体现与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协同的思想,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实现企业和谐管理的重要方面。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管理的科学性,则体现了管理的原则性与普适性;管理的艺术性,则体现了管理的权变性与例外性。对人科学与艺术的体现,艺术的方面在实施中难以把握,而科学的方面则为管理中操作层面提供了理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一致性的原则与方法,那么在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通用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法母子公司实现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协同提供了基础条件,它主要体现为具有普适性的管理制度。母子公司人力资源协同就是要将具有原则性和普适性的管理制度应用于集团内部,在某种程度上实现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致性,从而在母子公司内部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协同。

3.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运行模式

在总结、借鉴和评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提出母子公司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模型如下:即在文化协同的前提下,通过建立人才市场和学习型组织两个平台,对公司内部的员工分层次进行管理,并利用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招聘、培训、流动和薪酬等一系列具体手段,来实现母子公司的人力资源协同管理

文化协同是母公司利用广泛的、全面的文化传递来达成组织目标的管理系统,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内部人才市场的建立,要使母子公司管理者建立起具有共同目标、共识的价值观与信仰的环境,以影响他们的决策。母公司通过严格的招聘与培训程序使子公司员工价值观一致化,使员工的表现符合企业的利益。实践中母公司可以通过外派可靠的母公司人员,将其安置于子公司的中高层管理岗位,使子公司的新进员工被公司的文化同化,并降低对子公司程式化的规定,容许其拥有更多自主性。另外通过内部人才的流动亦会实现价值观、文化理念的转移,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员工的行为,促使协同管理的顺利实施。

三、中铁一院及其各辅业改制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一)中铁一院简介中铁一院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批铁路勘测设计单位。半个多世纪以来,完成的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建设项目遍及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累计完成铁路各阶段研究及勘测设计近40万公里,其中包括青藏、兰新、包兰、兰青、南疆、北疆、西康等国家长大干线铁路,在山地铁路、高原冻土铁路、沙漠铁路、电气化铁路、特长隧道、无列控指挥调度系统、大型互通式立交工程等方面的成套勘察设计技术达到国内或世界先进水平。目前,承担了郑州至西安、哈尔滨至沈阳、西安至宝鸡等高技术集成的客运专线项目,进入了北京、西安、深圳、广州、哈尔滨、成都、重庆等十个城市的地铁设计领域。国际市场开拓取得新成果,先后进入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等国家交通领域,担任我国对外承建投资额最大的尼日利亚铁路现代化项目的总体设计单位。

中铁一院拥有一流的科技实力。近20年来,先后荣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优秀软件及科技进步奖300余项。其中,主持设计的西康铁路秦岭特长隧道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地质勘察金奖”、“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包兰铁路治沙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铁一院持有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工程建设监理、工程咨询、地质灾害评估、智能化建筑和测绘等16项国家甲级资质证书;1995年在全国大型综合性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中,第一个通过覆盖工程勘察、设计,工程咨询、监理、总承包诸领域的1509001质量体系认证;先后被授予全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中国外贸企业信用体系示范单位”“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地方铁路工作先进集体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中铁一院2004年底开始布署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工作,并于2006年中顺利完成。中铁一院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完成后,形成了以中铁一院为母公司、十三家辅业改制子公司为基础的产业集群。

(二)中铁一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1.中铁一院人力资源现状

中铁一院现有员工共3700余人,其中母公司2000人左右,其余为辅业改制公司员工。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名,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000余人,获国家各类职业执业资格人员近900人,已经基本建立起了一支年龄结构、专业设置、职务比例趋于合理的人才队伍。无论从规模还是人员结构上均称为世界级的大型勘察设计院集团。与母公司相比,十三家辅业改制公司员工占中铁一院集团总人数的46%,但主要集中为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合理,学历层次较低,年青员工偏少,由于人才培养力量和经济效益等各方面的原因,人员流失较高,且己逐步形成了人才引进难、引进人才留住更难的恶性循环,造成人才梯队建设不尽合理,专业水平较低的局面。从而制约了辅业改制公司的发展。而集团母公司由于改制过程久拖不决,不能及时将角色从国有企业到公司制进行有效转换,仍存在着管理者队伍年龄结构整体偏大,后备梯队人才匾乏。同时由于管理工作仍停留在琐碎、事务性工作当中,工作成就感较低,很难吸引到优秀人才,管理人才青黄不接现象突现,多数管理工作陷入事务性工作,疲于应付,无暇在全局高度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从而直接影响到中铁一院管理效能的提高。

2.中铁一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在改制完成后,中铁一院及其辅业改制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大致如下:

(1)基本原则。现中铁一院作为改制单位的相对控股(参股)股东,依据持有的股权对改制公司行使出资人权利并依所持股份承担有限责任;依法对其投资的改制公司享有委派或推荐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指公司的总经理、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总会计师、财务负责人等)的权利,并进行监督、考核,但不直接干预改制单位的日常管理活动。中铁一院对改制单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并要求改制公司既要充分行使法人财产权和企业生产经营的自,又要承担起作为中铁一院集团化发展成员企业的义务,服从中铁一院集团化整体发展规划,自觉接受中铁一院来自股权方面和公司章程有关规定的监管,从而确保企业集团化发展目标的实现。改制单位要根据本公司章程,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尽快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需要,成立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明确内部各部门的责权,健全人力资源规划、招聘、竞聘、培养、培训、薪酬、考核等各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制度,自主开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各改制单位要根据本单位的市场定位和发展规划,定期或不定期地盘点公司现有人力资源,分析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制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中长期发展规划,并认真贯彻落实。

(2)人事管理。辅业改制公司依法设立董事会、监事会。其董事会、监事会的人数由辅业改制公司投资各方以投资比例协商确定。7人董事会中铁一院委派董事不少于2~3人,5人董事会中铁一院委派董事1~2人。5人监事会中铁一院委派监事1~2人,3人监事会中铁一院委派监事1人。不设监事会的的辅业改制公司由中铁一院委派监事l人。辅业改制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职数由辅业改制公司总经理提出方案报铁一院核备后提请董事会决定。辅业改制公司董事长(副董事长)或执行董事、监事会主席、高级管理人员由中铁一院按照中铁一院领导干部选拔考核的有关规定确定推荐人选。董事长、副董事长由铁一院提出推荐人选经董事会选举产生。不设董事会的辅业改制公司,其执行董事由铁一院提出推荐人选经股东会选举产生。监事会主席由铁一院提出推荐人选经监事会选举产

生。总经理由铁一院提出推荐人选提请董事会或执行董事聘任和解聘。副总经理由总经理根据铁一院提出的推荐人选提请董事会或执行董事聘任和解聘,也可由铁一院提出推荐人选提交董事会或执行董事聘任和解聘。中铁一院及各辅业改制公司实行员工总量控制。中铁一院、辅业改制公司的机构设置和员工数量均按照总量规模实行宏观控制,辅业改制公司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自行确定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并报中铁一院备案。辅业改制公司的年度员工招聘计划报中铁一院,由中铁一院核批后制定统一的年度招聘计划。具体招聘工作可由辅业改制公司自行组织,不具备自行招聘员工条件的辅业改制公,可委托

中铁一院人力资源处统一进行招聘。

(3)薪酬管理。辅业改制公司工资在目前由铁一院按照工效挂钩的要求,实行工资总额宏观管理,各辅业改制公司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对外具有竞争性,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员工具有激励性的要求,在核定工资总额的范围内,自主制定薪酬分配制度及工资管理办法并报批备案。辅业改制公司董事、监事的薪酬及支付方式由股东会议决定;辅业改制公司总经理的薪酬及支付方式由董事会议决定,不设董事会的辅业改制公司由股东会议决定;辅业改制公司除总经理之外的高管人员的薪酬及支付方式由总经理提出方案后提请董事会议决定,不设董事会的辅业改制公司由总经理提出方案后提请股东会议决定。上述各事项须报中铁一院审核备案后执行。

(4)绩效管理。辅业改制公司绩效考核工作由其自主制定具体办法。绩效考核结果提请辅业改制公司董事会议审议,不设董事会议的提请股东会议审议。辅业改制公司董事长(副董事长)或执行董事、监事会主席、高级管理人由铁一院负责绩效考核,其他人员的绩效考核工作由辅业改制公司负责。建辅业改制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和监事会主席向铁一院定期报告、述职制度。辅业改制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必须每半年向中铁一院进行一次全面详实经营情况报告;每年向中铁一院进行一次述职报告。

(5)人才培养及培训。辅业改制公司的人才培养及员工培训纳入中铁一院人刁‘培养及培训总体计划,具体由辅业改制公司负责实施,中铁一院人力资源处负责指导。辅业改制公司应建立本公司的人才培养库,并严格按照人才培养规划进行培养。辅业改制公司高级管理层及后备人员的培训,由中铁一院与辅业改制公司协商办理,辅业改制公司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及质量体系的要求,自行建立、管理员工的培训档案和台帐,并于每季度末按建总及中铁一院有关培训统计格式及要求向铁一院人力资源处报送培训报表。上述说明,中铁一院改制后与其辅业改制子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完全以控制为主,没有有效激发出管理协同的力量。

3.中铁一院人力资源战略分析

改制初期,中铁一院目前面临着系统转型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对发展战略的支撑能力不足。

首先表现在尚没有建立起一套基于能力和贡献的员工职业发展机制、培养机制与考核激励机制,导致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尤其是核心技术人才的不稳定是中铁一院目前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最为紧迫的任务。部分专业的技术骨干流失严重,已经严重的制约了中铁一院的发展。随着我国建筑业市场的逐步开放,国际化跨国工程公司进入我国后,势必带来高级人才的争夺战,尤其是专业技术骨干人员、核心技术人才的争夺将会进一步加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思考,目前对于人力资源的重视仅仅停留在态度的层面,还无法确立出人力资源经营、管理与开发的方向与原则。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基本上还处在以事务性工作为主体的人事管理阶段,需要从人事管理向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转型。

其次,各级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和专业能力参差不齐,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各级管理者是中铁一院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真正的组织基础,人力资源队伍的管理、培养和开发是各级管理者的共同责任和第一责任,人力资源部门更多体现的是人力资源战略、政策的制定部门。但是,目前各级管理者对此缺乏深刻认识。重业务、重技术、轻管理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尤其是对于如何进行团队领导,如何有效沟通和激励,有效培养人才,如何稳定队伍等方面存在差距。虽然经过人力资源部门的不断努力,尤其是经过中铁一院集团长达一年的管理咨询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框架方案设计,部分方案也己经推广实施。但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变革是一个艰巨的过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真正落地实施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需要进一步将推进工作深入下去。在中铁一院的发展战略中,明确的提出了与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密切相关的战略目标:一是建立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人力资源分层分类的管理机制,形成能够全面提升各类员工职业化水平、保证人才合理流动的人力资源管

理平台;二是通过多种手段,形成能够满足发展战略要求、结构合理、队伍稳定、职业化程度高、士气高昂、能够代表国内所在行业第一流水平的核心人力资源队伍,其中重点开发三支核心人力资源队伍(核心管理人才队伍、核心技术人才队伍、项目管理人才队伍);

三是为了满足各职能战略的实现,需要建立与发展与竞争要求相适应的各专业领域的专业人才队伍。

(l)基本目标

中铁一院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基本目标是形成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人员稳定、能够支撑中铁一院集团未来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化人才队伍,为将中铁一院集团打造成中国道路交通领域领袖型工程公司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其中,中高层管理人员、后备干部队伍、骨干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级技能人才是人才经营的重点。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能够有效促进员工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开发,不断提升自身职业化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紧密围绕中铁一院集团改革和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以提高全院人才整体素质为基础,以高层次人才资源开发为重点,以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为着力点,紧紧抓住选人、育人、用人、留人、识人五个环节,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大力培养人才;结合生产组织流程的优化重组,加快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中铁一院集团人才梯队建设;通过价值链的管理,吸引、保留和发展骨干员工,改进与发展员工服务与满意度,努力培养造就一支与中铁一院集团未来改革与发展相适应的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员工队伍为目标,以建设高素质经营管理队伍、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技能人才队伍为核心的人才队伍建设思想,为中铁一院集团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人才支持与智力保障。

(2)基本政策

中铁一院未来竞争优势的形成基本上将取决于中铁一院集团对人才队伍的经营和开发。努力尽职、具有核心专长与技能的员工队伍是中铁一院集团的最大财富和发展之本。善于学习、敢于接受挑战、不断创造突出业绩的员工是中铁一院的优秀人才。保持人力资源队伍的竞争力,是中铁一院生生不息、事业常青的唯一法宝。对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工作的持续投入是未来相当长阶段内中铁一院集团建立竞争优势最为主要的做法。“善待员工,尊重能力”是中铁一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基本信条。中铁一院以最大诚意善待每位员工,着力培养员工的归属感。每位员工都有责任尽职尽责,同时通过自身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化水平,使自己获得企业更大的尊重和承认。坚持以宏大事业感召人,优厚待遇吸引人,创造条件成就人,使员工始终处于激活状态,使优秀的员工能够脱颖而出,同时淘汰少数职业化素养不能满足中铁一院发展需求的员工。强调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目标,人力资本优先投资。

(3)基本原则

地铁公司人力资源工作第5篇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集团的形成和规模扩张速度逐渐加快,母子公司也成为了企业集团最重要的组织形式。但实践中,作为同等法人实体地位的两个组织,在同样的市场经济环境,以利益为中心的博弈驱动,使母子公司在管理模式上增加了新的难度,如过于集权,对于子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干涉太多,会扰乱子公司的正常经营,过于分权则有可能会损失投资主体母公司的利益。因此寻求一种管理机制来发挥母子公司协同效应,促进母子公司良性发展,已成为业界学者新的课题。本文通过对中国铁道建筑工程总公司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铁一院)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后形成的母子公司进行深入剖析,在总结人力资源管理和母子公司控制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可行性的分析论证。提出:构建中铁一院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应以文化协同为前提,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内部人才市场两个平台,通过对公司内部人力资源层次管理,用好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招聘、培训、流动、薪酬五种手段,使得中铁一院及各辅业改制公司相辅相承,从深层次上形成统一的有机体,实现整合优势

关键词:中铁一院;母子公司;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

目录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二、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理论综述

(一)基本理论

(二)人力资源协同管理理论分析

三、中铁一院及其各辅业改制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一)中铁一院简介

(二)中铁一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四、中铁一院及其各辅业改制公司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可行性分析·

(一)构建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影响因素分析

(二)人力资源协同的收益一成本分析

(三)构建中铁一院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的可行性评价

五、中铁一院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一)协同平台

(二)不同层次人力资源的协同管理

(三)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的的实施手段

六、结论和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为改变国有企业的制度僵化、资源浪费严重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现状,激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利用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改制创办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国企改制措施。《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国经贸企改〔 2002]859号)文件的颁布拉开了了国有大中型企业进一步深化改制的序幕。中铁一院2004年底开始布署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工作,并于2006年中期顺利完成。但作为刚刚改制完成的中铁一院与各辅业改制子公司,由于在中铁一院与各辅业改制公司属战略联盟体中,因而作为独立法人实体,每个辅业改制公司要完成总体战略目标的同时,亦有其自身的战略目标,这样各公司间的博弈会导致部分集团中各成员间的严重内耗,从而阻碍集团战略的顺利实施。因此构建集团内部协同发展机制至关重要,而人作为公司中最为有效的资源,通过构建人力资源协同机制,来实现中铁一院母子公司的协同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为其他国有企业改制集团公司提供一个有效的参考。

  (二)问题的提出

    中铁一院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完成后,形成了以中铁一院为核心、十三家辅业改制公司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在运行的一年中主要发现以下问题:中铁一院为实现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沿用改制前的体制,层层分解指标,己作为主要手段对各辅业改制公司进行管理,各辅业改制单位主观上在抵触情绪,执行力减弱,信息渠道不畅;由于各辅业之子公司业务同质化严重,而同处西北的各辅业子公司之间没有建立协同的运行机制,各辅业子公司在竞争中为抢夺市场,压价竞争,内耗加剧,导致运行成本加大,利润空间降低,市场上难于形成有效的集团竞争优势;中铁一院及其各辅业改制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上未能形成战略联盟,同一协作项目对于来自不同公司子公司员工待遇差别巨大,员工思想剧烈波动,从而影响到项目的质量和进度,进而会波及到中铁一院及各辅业公司的声誉。

(三)研究现状

    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为了激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利用“三类资产”,改制创办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的企业变革,有着较为强烈的中国特色,因此在国际上尚未见到对此具有针对性的研究讨论,在国内,自国经贸企改【2002859号实施以后,已有多家大中国有企业实施了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同时也吸引了一些学者对此项变革中的一些实务性的内容进行了的研究。改制后,在此背景下形成的母子公司间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协同管理问题尚未见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借鉴前人在母子公司管控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在中铁一院及其各改制子公司之间构建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首先对国内外协同理论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成果进行整合与评述,同时以中铁一院及其辅业改制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改制前后人力资源管理出现问题,探寻中铁一院及其辅业改制公司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研究的发展脉络及方向,并为构建中铁一院及其辅业改制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协同管理机制做出有益的启示。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论证,尝试给出中铁一院及其辅业改制公司构建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的手段和方式。

2.研究方法

    广泛吸纳统计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知识,运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等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对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理论研究:本文在对国内外人力资源战略理论、协同理论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总结,对国有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有关政策进行深入剖析,并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价。实证研究:本文对中铁一院及其辅业改制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调查时,采用资料查阅为主、以实地访问专家访谈为辅的实证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方法具体

二、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理论综述 

  (一)基本理论

  1.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要有效运作,必须结合企业的使命与战略、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三要素进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以规划人力资源的运用与活动来达成组织目标的模式,是从整体的角度探讨人力资源管理与各项管理功能以及组织策略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关于组织中各阶层员工的管理决策与可维持并创造组织竞争优势策略的决策与行动。schuler(1992)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运用整合与适应的方式,并提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五种内涵:人力资源哲学、人力资源政策、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实务与人力资源程序,snenyoundt&wright将研究重点放在人力资源整合上,来实行和执行战略,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通过人所设计的组织系统己达到竞争优势。他们强调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两个概念:整合性与弹性,并分别探讨了其与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员工技能以及员工行为之间的关系。整合性可以分为垂直整合与水平整合,垂直整合是组织中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与人力资源实务之间的联接,水平整合是指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务之间的一致性。弹性则是提供组织调整现行策略与实务,可重新分配组织资源以及活动来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不同的战略需要不同

的人力资源控制来诱发并强化这些行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将人力资源提升到企业的战略高度,强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合性和弹性。对母子公司来说,要实现集团的整体战略,就需要从垂直整合和水平整合的两个方面来整合内部资源,整合的过程就是母子公司人力资源控制与协同的过程。整合的过程也是母公司通过人力资源实现对子公司的控制的过程。人力资源控制和协同是人力资源整合的实现手段。

2.理论

1970年代初jensen&meckling在《企业理论:管理行为、成本及其所有权结构》一文中首次提出理论。委托一理论是指一个人或一些人(委托人)委托其他人(人)根据委托人利益从事某些活动,并相应授予人某些决策权的契约关系。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也是一种委托一关系,母公司被视为主理人,授予子公司职责和决策权力来负责管理,如果子公司的管理决策与母公期望的目标不一致时,就会形成性问题。因此,对母公司来说,要解决母子公司之间的委托一问题,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设计一个有效激励与约束控制机制。激励机制,就是要使委托人、人的利益相一致:约束机制就是要设计效的控制监督机制,通过母子公司之间的信息沟通以及正式报告制度减少母子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设计有效的控制模式以及手段来对子公司进行控制。可见,母子公司之间的委托问题是母公司对子公司实施控制的根本原因。控制是针对多国籍海外经理人对海外子公司的管理提出来的概念,控制是一个组织内达成整合各不同单位元的目的而采用的管理工具。控制过程就是指处于所有层级的经理确保他们所监督的员工能够实施未来战略的过程。子司必须要符合母公司的要求,控制的目的是在于校正子公司的偏差行为,以使其遵从母公司的管理,使得母公司得以掌握子公司的绩效。

3.企业网络理论

    perlmutter(1969)在研究跨国母子公司时,提出了跨国母子公司的全球观点,强调跨国母子公司同时追求全球利益与当地接受的重要性、重视母子公司内部各个层级协商、垂直与水平沟通、整合与回应、全球产品地区修正之概念。可以看出perlmutter对跨国母子公司的全球观点率先提出类似mnc网络型组织之概念。可以说perlmutter之全球观点是以后出现的企业网络观点之鼻祖。

     bartlettandghoshal(1989)在研究跨国企业时,依据 prahaladanddoz(1987)之整合一回应框架,将跨国公司分成多国企(multidomestic)、全球企业(91。bal)、国际企业(international)与跨国企业(transnati。nal)四种mnc型态,提出了跨国企业网络观点。这种观点不再将母子公司看成一个同质的整体,而是一个由众多子公司之间连接的网络集合体,它强调各个子公司是互依的,来自各个子公司的差异化贡献,构成了跨国母子公司全球整合的内容。企业网络观点最根本特征是将母子公司视为一个网络,母公司的优势可以来自子公司,母子公司的资源是散布在各子公司中,网络中各节点上的子公司是相互交流与依存的,而且资源是分享的,各个子公司对集团具有差异化的贡献。企业网络理论是研究母子公司的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是对传统研究母子公司的一个超越。具体表现在:(1)传统的企业组织理论将组织和环境之间界限划分过于清晰,认为环境是组织外在实体,是企业面临不确定性的来源,而忽略组织内部单元之间的互动关系,企业网络理论将子公司之间的互动关系也看成是子公司的环境因素。(2)传统组织理论将母子公司视为是一个清楚定义的共同体,组织内部是同质、协调一致的,因此往往从母公司的角度来探讨对子公司的控制问题,采用官僚权威的形式,结合集权分权、分散与整合等等问题来研究。而从网络观点的角度来看,母子公司的管理问题就不仅仅是一个控制的问题,而更多的是看到母子公司之间依存、交流的关系,从而在管理中控制、协同并用,才能发挥母子公司的竞争优势。可见,企业网络理论将研究重点从母子公司之间“二元”关系转移到母子公司所形成网络的控制与协调问题上来,克服了以往研究只从母公司本位角度来研究对子公司的控制问题,以至于忽视了子公司的自主性。企业网络理论不是对传统在母子公司研究中控制理论的抛弃,而是升华、是补充。从网络的角度研究母子公司,将子公司看成是母子公司资源和竞争优势的来源。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是要发挥子公司所拥有的资源优势,这是母子公司人力资源协同的基。 

4.协同理论

“协同”来源于希腊文,意思为共同工作。协同学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联邦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创立的,是研究协同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规律的新兴综合性学科。协同学以后的发展,在社会学和自然科学方面获得广泛的应用。在自然科学方面主要应用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和生态学等方面;在社会科学方面主要用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等方面。h·伊戈尔·安索夫认为协同模式的有效性部分源于规模经济。2+2=5>4是协同理念最简单的表达公式,意指公司整体的价值大于公司各独立组成部分价值的简单总和。同时对协同的类型进行了划分:有销售协同、运营协同、投资协同、管理协同等等。日本的战略专家伊丹广之对协同进行了比较严格的界定,他把安索夫的协同概念分解成了“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两部分。麦克尔·波特在其《竞争优势》中详细研究了企业内部业务单元之间的关联以及内部业务单元之间的共享。企业为追求协同效应会识别和挖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业务之间的关联。这就是跨越部门界线的横向战略,通过实施横向战略在集团、部门和公司等各个层面上进行协调。在从事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或集团中,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关联或协同是长期存在的。而这些关联可能没有被系统的识别和挖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但实现企业的协同也并非意识到其存在这么简单。

    robertbuzzell&breadleygale(一 987)在下属企业层面上考虑协同效应。认为协同的概念是,相对于对各独立组成部分进行简单汇总而形成的业务表现而言的企业群整体的业务表现。协同效应是如何在运营结果中得到体现呢?作为组合中的一个企业比作为一个独立运营的企业所能取得的更高的赢利能力就是协同效益。同时提出协同创造价值的方式主要有四种:(1)对资源或业务行为的共享;(2)市场营销和研究开发的扩散效益;(3)企业的相似性;(4)对企业形象的共享。prahalade.k.&hamel,e(1990)在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指出,发展下属企业可以共享的技术或其他方面的竞争力是成功企业的主要战略目标。企业资源基础观认为,公司是由竞争力、知识、技能等一系列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或者说资源的集合。当有价值的内部资源被应用于不同的终端产品或业务上时,协同就开始发挥作用了。那么企业实现协同问题就是如何对资源进行整合,实行资源的转移与共享,创造协同效应,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miehael.goold,andrew.campbell&mareus.alexander(1994)提出了母合优型 (parentingadvantage)的概念,认为母公司存在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其旗下子公司业务绩效机会的把握,创造出可观的价值。在母公司的总体控制和协调下,实现母子公司以及各个子公司之间资源、能力的共享,寻求集团公司总体绩效的最少化。那么实现母合优势是求集团价值最大化的一条途径。母合优势的作用就提在母公司的运作方式和母公司将要谋求的改进绩效的机会之间创造一种协同或是匹配关系。lengnick一han(1988)提出管理者应该与企业战略计划的核心、公司扩展战略、产品生命周期以及未来战略需要和选择相适应或是相匹配的。milliman(1991)认为组织一致性是组织内某一模块的需要、命令、目标、目的,甚至于结构与组织中的其他模块的需要、命令、目标、目的和结构的相符程度。一致性理论提出,环境与组织各个部分的匹配程度越高,组织行为的效率也就越高。协同这个概念一经面世便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追求的热点。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主要表现在:

(l)对协同概念的理解上,不同的学者根据对协同概念理解或者表述存在一定的差异,学者在研究中提出的一些词汇,例如配合、匹配、契合、整合、关联、一致性、协调、母合、共享等等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协同的含义。

(2)对协同方式的研究:在下属企业之间不同形式的相互联系都有可能使

公司取得协同效应,公司可以实行前向整合或后向整合的战略,通过控制原材料供应或销售渠道获取协同效应;公司也可以利用规模经济,通过使不同下属企业在生产设备、研究开发或其他服务等方式进行协同。另外一种实现协同效应的方式是,通过专业技能或专有知识的共享或相互转让,使各下属企业在生产制造、市场营销或其他领域获得新的或更好的运作手段。

(二)人力资源协同管理理论分析

1.人力资源协同

    从母子公司管理的角度来看,控制是基于传统的组织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理论。传统组织理论将母子公司视为是一个清楚定义的共同体,组织内部是同质、协调一致的,因此往往从母公司的角度来探讨对子公司的人力资源控制问题。但是随着全球竞争状况的改变,母子公司之间层级关系的观点己逐渐向着多样化的网络关系发展,母公司与子公司逐渐发展成相互依赖、互依互动的关系,子公司己逐渐成为母子公司战略资源、能力的来源。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不单是控制问题,而是要看到建立在母子公司之间依存、交流基础上的协同关系。人力资源协同也是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协同,是母子公司管理所要追求的目标,体现为一种良好的运营状态,这就要求母公司以及各个子公司之间相互协调,资源共享,发挥出母子公司的整体优势。在运营过程中,通过母子公司人力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转移与共享,建立人才转移与共享的协同机制,实现母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知识、技术、经验的学习与转移,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经验学习效应。同时人力资源协同也会促进人力资源控制的实施。

2.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释义

    对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协同,主要是母子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方面的协同,即母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一致性与匹配性。这与伊丹广之提出的公司战略应该寻求两个内部领域之一的“组织”的配合相一致。在单体企业中,“内部领域”体现为企业内部的业务单位,在母子公司企业集团中“内部领域”则体现为集团内部的母公司与子公司,而“组织”的匹配性则是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形式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匹配性。在操作层面上,匹配性体现为母公司与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实施相一致的管理制度和政策,即在人员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财务等方面协调一致。maeduffie曾经指出,在组织内部存在组织逻辑(organizati。nall。gic),它使得系统内各要素趋向于一致,并且达到互补的效果。因此,他认为研究人力资源单一层面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将可能产生误导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组合而成的“包裹”(bundle)才是研究应该关注的重点。macduffie所提出的组织内部存在组织逻辑,即是企业内部的管理中制度性的或者企业文化中体现出来的潜规则,是企业内部业务单位遵守的规章制度或潜规则;而“包裹”(bundle)则体现为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一致性。huselid提出了具有“通用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法。该方法假定存在最佳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这种“理想模式”有助于组织绩效最大化。这个观点的提出,引起了许多人力资源管理学者的注意,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理想模式”的构建研究。内部契合是西方人力资源“理想模式”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也是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它是指各项人力资源实践活动之间的横向匹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可以对员工传达某些重要信息与强化因子;如果彼此无法达到协调一致,那么这些活动可能导致员工的角色混淆与冲突,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个人与组织的绩效表现。内部契合是企业协同的重要方面,是使企业内部协调一致,避免员工的角色和行为冲突的根本要求,是企业运转良好所要求的一种状态。schuler由此主张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活动均应基于相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哲学,以达到相互配合。macduffie认为有必要将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有机整合在一起,通过发挥相互契合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协同效果。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伊丹广之的“组织”的配合,macduffie组织逻辑(organizationallogie)以及“包裹”(bundle)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制度与方法,“配合”和“组织逻辑”体现了组织内部业务单位之间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致性、系统性、匹配性。作为一个系统,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实现其系统性和内部一致性,建立起内部的“组织”匹配性以及“组织逻辑”,内部的管理制度或者潜在的做事规则和评价体系。实现母公司与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经验的共享,以及实施中的协调性。这是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协同的体现与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协同的思想,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实现企业和谐管理的重要方面。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管理的科学性,则体现了管理的原则性与普适性;管理的艺术性,则体现了管理的权变性与例外性。对人科学与艺术的体现,艺术的方面在实施中难以把握,而科学的方面则为管理中操作层面提供了理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一致性的原则与方法,那么在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通用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法母子公司实现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协同提供了基础条件,它主要体现为具有普适性的管理制度。母子公司人力资源协同就是要将具有原则性和普适性的管理制度应用于集团内部,在某种程度上实现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致性,从而在母子公司内部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协同。

3.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运行模式

    在总结、借鉴和评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提出母子公司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模型如下:即在文化协同的前提下,通过建立人才市场和学习型组织两个平台,对公司内部的员工分层次进行管理,并利用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招聘、培训、流动和薪酬等一系列具体手段,来实现母子公司的人力资源协同管理

    文化协同是母公司利用广泛的、全面的文化传递来达成组织目标的管理系统,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内部人才市场的建立,要使母子公司管理者建立起具有共同目标、共识的价值观与信仰的环境,以影响他们的决策。母公司通过严格的招聘与培训程序使子公司员工价值观一致化,使员工的表现符合企业的利益。实践中母公司可以通过外派可靠的母公司人员,将其安置于子公司的中高层管理岗位,使子公司的新进员工被公司的文化同化,并降低对子公司程式化的规定,容许其拥有更多自主性。另外通过内部人才的流动亦会实现价值观、文化理念的转移,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员工的行为,促使协同管理的顺利实施。

 

三、中铁一院及其各辅业改制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一)中铁一院简介中铁一院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批铁路勘测设计单位。半个多世纪以来,完成的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建设项目遍及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累计完成铁路各阶段研究及勘测设计近40万公里,其中包括青藏、兰新、包兰、兰青、南疆、北疆、西康等国家长大干线铁路,在山地铁路、高原冻土铁路、沙漠铁路、电气化铁路、特长隧道、无列控指挥调度系统、大型互通式立交工程等方面的成套勘察设计技术达到国内或世界先进水平。目前,承担了郑州至西安、哈尔滨至沈阳、西安至宝鸡等高技术集成的客运专线项目,进入了北京、西安、深圳、广州、哈尔滨、成都、重庆等十个城市的地铁设计领域。国际市场开拓取得新成果,先后进入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等国家交通领域,担任我国对外承建投资额最大的尼日利亚铁路现代化项目的总体设计单位。 

中铁一院拥有一流的科技实力。近20年来,先后荣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优秀软件及科技进步奖300余项。其中,主持设计的西康铁路秦岭特长隧道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地质勘察金奖”、“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包兰铁路治沙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铁一院持有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工程建设监理、工程咨询、地质灾害评估、智能化建筑和测绘等16项国家甲级资质证书;1995年在全国大型综合性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中,第一个通过覆盖工程勘察、设计,工程咨询、监理、总承包诸领域的1509001质量体系认证;先后被授予全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中国外贸企业信用体系示范单位”“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地方铁路工作先进集体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中铁一院2004年底开始布署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工作,并于2006年中顺利完成。中铁一院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完成后,形成了以中铁一院为母公司、十三家辅业改制子公司为基础的产业集群。 

(二)中铁一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1.中铁一院人力资源现状

中铁一院现有员工共3700余人,其中母公司2000人左右,其余为辅业改制公司员工。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名,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000余人,获国家各类职业执业资格人员近900人,已经基本建立起了一支年龄结构、专业设置、职务比例趋于合理的人才队伍。无论从规模还是人员结构上均称为世界级的大型勘察设计院集团。与母公司相比,十三家辅业改制公司员工占中铁一院集团总人数的46%,但主要集中为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合理,学历层次较低,年青员工偏少,由于人才培养力量和经济效益等各方面的原因,人员流失较高,且己逐步形成了人才引进难、引进人才留住更难的恶性循环,造成人才梯队建设不尽合理,专业水平较低的局面。从而制约了辅业改制公司的发展。而集团母公司由于改制过程久拖不决,不能及时将角色从国有企业到公司制进行有效转换,仍存在着管理者队伍年龄结构整体偏大,后备梯队人才匾乏。同时由于管理工作仍停留在琐碎、事务性工作当中,工作成就感较低,很难吸引到优秀人才,管理人才青黄不接现象突现,多数管理工作陷入事务性工作,疲于应付,无暇在全局高度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从而直接影响到中铁一院管理效能的提高。

2.中铁一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在改制完成后,中铁一院及其辅业改制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大致如下:

(1)基本原则。现中铁一院作为改制单位的相对控股(参股)股东,依据持有的股权对改制公司行使出资人权利并依所持股份承担有限责任;依法对其投资的改制公司享有委派或推荐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指公司的总经理、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总会计师、财务负责人等)的权利,并进行监督、考核,但不直接干预改制单位的日常管理活动。中铁一院对改制单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并要求改制公司既要充分行使法人财产权和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又要承担起作为中铁一院集团化发展成员企业的义务,服从中铁一院集团化整体发展规划,自觉接受中铁一院来自股权方面和公司章程有关规定的监管,从而确保企业集团化发展目标的实现。改制单位要根据本公司章程,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尽快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需要,成立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明确内部各部门的责权,健全人力资源规划、招聘、竞聘、培养、培训、薪酬、考核等各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制度,自主开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各改制单位要根据本单位的市场定位和发展规划,定期或不定期地盘点公司现有人力资源,分析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制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中长期发展规划,并认真贯彻落实。

(2)人事管理。辅业改制公司依法设立董事会、监事会。其董事会、监事会的人数由辅业改制公司投资各方以投资比例协商确定。7人董事会中铁一院委派董事不少于2~3人,5人董事会中铁一院委派董事1~2人。5人监事会中铁一院委派监事1~2人,3人监事会中铁一院委派监事1人。不设监事会的的辅业改制公司由中铁一院委派监事l人。辅业改制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职数由辅业改制公司总经理提出方案报铁一院核备后提请董事会决定。辅业改制公司董事长(副董事长)或执行董事、监事会主席、高级管理人员由中铁一院按照中铁一院领导干部选拔考核的有关规定确定推荐人选。董事长、副董事长由铁一院提出推荐人选经董事会选举产生。不设董事会的辅业改制公司,其执行董事由铁一院提出推荐人选经股东会选举产生。监事会主席由铁一院提出推荐人选经监事会选举产

生。总经理由铁一院提出推荐人选提请董事会或执行董事聘任和解聘。副总经理由总经理根据铁一院提出的推荐人选提请董事会或执行董事聘任和解聘,也可由铁一院提出推荐人选提交董事会或执行董事聘任和解聘。中铁一院及各辅业改制公司实行员工总量控制。中铁一院、辅业改制公司的机构设置和员工数量均按照总量规模实行宏观控制,辅业改制公司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自行确定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并报中铁一院备案。辅业改制公司的年度员工招聘计划报中铁一院,由中铁一院核批后制定统一的年度招聘计划。具体招聘工作可由辅业改制公司自行组织,不具备自行招聘员工条件的辅业改制公,可委托

中铁一院人力资源处统一进行招聘。

(3)薪酬管理。辅业改制公司工资在目前由铁一院按照工效挂钩的要求,实行工资总额宏观管理,各辅业改制公司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对外具有竞争性,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员工具有激励性的要求,在核定工资总额的范围内,自主制定薪酬分配制度及工资管理办法并报批备案。辅业改制公司董事、监事的薪酬及支付方式由股东会议决定;辅业改制公司总经理的薪酬及支付方式由董事会议决定,不设董事会的辅业改制公司由股东会议决定;辅业改制公司除总经理之外的高管人员的薪酬及支付方式由总经理提出方案后提请董事会议决定,不设董事会的辅业改制公司由总经理提出方案后提请股东会议决定。上述各事项须报中铁一院审核备案后执行。

(4)绩效管理。辅业改制公司绩效考核工作由其自主制定具体办法。绩效考核结果提请辅业改制公司董事会议审议,不设董事会议的提请股东会议审议。辅业改制公司董事长(副董事长)或执行董事、监事会主席、高级管理人由铁一院负责绩效考核,其他人员的绩效考核工作由辅业改制公司负责。建辅业改制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和监事会主席向铁一院定期报告、述职制度。辅业改制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必须每半年向中铁一院进行一次全面详实经营情况报告;每年向中铁一院进行一次述职报告。

(5)人才培养及培训。辅业改制公司的人才培养及员工培训纳入中铁一院人刁‘培养及培训总体计划,具体由辅业改制公司负责实施,中铁一院人力资源处负责指导。辅业改制公司应建立本公司的人才培养库,并严格按照人才培养规划进行培养。辅业改制公司高级管理层及后备人员的培训,由中铁一院与辅业改制公司协商办理,辅业改制公司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及质量体系的要求,自行建立、管理员工的培训档案和台帐,并于每季度末按建总及中铁一院有关培训统计格式及要求向铁一院人力资源处报送培训报表。上述说明,中铁一院改制后与其辅业改制子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完全以控制为主,没有有效激发出管理协同的力量。

3.中铁一院人力资源战略分析

    改制初期,中铁一院目前面临着系统转型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对发展战略的支撑能力不足。

    首先表现在尚没有建立起一套基于能力和贡献的员工职业发展机制、培养机制与考核激励机制,导致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尤其是核心技术人才的不稳定是中铁一院目前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最为紧迫的任务。部分专业的技术骨干流失严重,已经严重的制约了中铁一院的发展。随着我国建筑业市场的逐步开放,国际化跨国工程公司进入我国后,势必带来高级人才的争夺战,尤其是专业技术骨干人员、核心技术人才的争夺将会进一步加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思考,目前对于人力资源的重视仅仅停留在态度的层面,还无法确立出人力资源经营、管理与开发的方向与原则。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基本上还处在以事务性工作为主体的人事管理阶段,需要从人事管理向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转型。

    其次,各级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和专业能力参差不齐,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各级管理者是中铁一院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真正的组织基础,人力资源队伍的管理、培养和开发是各级管理者的共同责任和第一责任,人力资源部门更多体现的是人力资源战略、政策的制定部门。但是,目前各级管理者对此缺乏深刻认识。重业务、重技术、轻管理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尤其是对于如何进行团队领导,如何有效沟通和激励,有效培养人才,如何稳定队伍等方面存在差距。虽然经过人力资源部门的不断努力,尤其是经过中铁一院集团长达一年的管理咨询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框架方案设计,部分方案也己经推广实施。但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变革是一个艰巨的过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真正落地实施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需要进一步将推进工作深入下去。在中铁一院的发展战略中,明确的提出了与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密切相关的战略目标:一是建立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人力资源分层分类的管理机制,形成能够全面提升各类员工职业化水平、保证人才合理流动的人力资源管

理平台;二是通过多种手段,形成能够满足发展战略要求、结构合理、队伍稳定、职业化程度高、士气高昂、能够代表国内所在行业第一流水平的核心人力资源队伍,其中重点开发三支核心人力资源队伍(核心管理人才队伍、核心技术人才队伍、项目管理人才队伍);

   三是为了满足各职能战略的实现,需要建立与发展与竞争要求相适应的各专业领域的专业人才队伍。

(l)基本目标

中铁一院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基本目标是形成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人员稳定、能够支撑中铁一院集团未来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化人才队伍,为将中铁一院集团打造成中国道路交通领域领袖型工程公司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其中,中高层管理人员、后备干部队伍、骨干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级技能人才是人才经营的重点。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能够有效促进员工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开发,不断提升自身职业化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紧密围绕中铁一院集团改革和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以提高全院人才整体素质为基础,以高层次人才资源开发为重点,以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为着力点,紧紧抓住选人、育人、用人、留人、识人五个环节,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大力培养人才;结合生产组织流程的优化重组,加快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中铁一院集团人才梯队建设;通过价值链的管理,吸引、保留和发展骨干员工,改进与发展员工服务与满意度,努力培养造就一支与中铁一院集团未来改革与发展相适应的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员工队伍为目标,以建设高素质经营管理队伍、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技能人才队伍为核心的人才队伍建设思想,为中铁一院集团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人才支持与智力保障。 

(2)基本政策

    中铁一院未来竞争优势的形成基本上将取决于中铁一院集团对人才队伍的经营和开发。努力尽职、具有核心专长与技能的员工队伍是中铁一院集团的最大财富和发展之本。善于学习、敢于接受挑战、不断创造突出业绩的员工是中铁一院的优秀人才。保持人力资源队伍的竞争力,是中铁一院生生不息、事业常青的唯一法宝。对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工作的持续投入是未来相当长阶段内中铁一院集团建立竞争优势最为主要的做法。“善待员工,尊重能力”是中铁一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基本信条。中铁一院以最大诚意善待每位员工,着力培养员工的归属感。每位员工都有责任尽职尽责,同时通过自身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化水平,使自己获得企业更大的尊重和承认。坚持以宏大事业感召人,优厚待遇吸引人,创造条件成就人,使员工始终处于激活状态,使优秀的员工能够脱颖而出,同时淘汰少数职业化素养不能满足中铁一院发展需求的员工。强调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目标,人力资本优先投资。

(3)基本原则

地铁公司人力资源工作第6篇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集团的形成和规模扩张速度逐渐加快,母子公司也成为了企业集团最重要的组织形式。但实践中,作为同等法人实体地位的两个组织,在同样的市场经济环境,以利益为中心的博弈驱动,使母子公司在管理模式上增加了新的难度,如过于集权,对于子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干涉太多,会扰乱子公司的正常经营,过于分权则有可能会损失投资主体母公司的利益。因此寻求一种管理机制来发挥母子公司协同效应,促进母子公司良性发展,已成为业界学者新的课题。本文通过对中国铁道建筑工程总公司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铁一院)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后形成的母子公司进行深入剖析,在总结人力资源管理和母子公司控制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可行性的分析论证。提出:构建中铁一院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应以文化协同为前提,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内部人才市场两个平台,通过对公司内部人力资源层次管理,用好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招聘、培训、流动、薪酬五种手段,使得中铁一院及各辅业改制公司相辅相承,从深层次上形成统一的有机体,实现整合优势

关键词:中铁一院;母子公司;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

目录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二、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理论综述

(一)基本理论

(二)人力资源协同管理理论分析

三、中铁一院及其各辅业改制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一)中铁一院简介

(二)中铁一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四、中铁一院及其各辅业改制公司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可行性分析·

(一)构建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影响因素分析

(二)人力资源协同的收益一成本分析

(三)构建中铁一院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的可行性评价

五、中铁一院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一)协同平台

(二)不同层次人力资源的协同管理

(三)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的的实施手段

六、结论和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为改变国有企业的制度僵化、资源浪费严重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现状,激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利用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改制创办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国企改制措施。《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国经贸企改〔 2002]859号)文件的颁布拉开了了国有大中型企业进一步深化改制的序幕。中铁一院2004年底开始布署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工作,并于2006年中期顺利完成。但作为刚刚改制完成的中铁一院与各辅业改制子公司,由于在中铁一院与各辅业改制公司属战略联盟体中,因而作为独立法人实体,每个辅业改制公司要完成总体战略目标的同时,亦有其自身的战略目标,这样各公司间的博弈会导致部分集团中各成员间的严重内耗,从而阻碍集团战略的顺利实施。因此构建集团内部协同发展机制至关重要,而人作为公司中最为有效的资源,通过构建人力资源协同机制,来实现中铁一院母子公司的协同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为其他国有企业改制集团公司提供一个有效的参考。

(二)问题的提出

中铁一院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完成后,形成了以中铁一院为核心、十三家辅业改制公司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在运行的一年中主要发现以下问题:中铁一院为实现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沿用改制前的体制,层层分解指标,己作为主要手段对各辅业改制公司进行管理,各辅业改制单位主观上在抵触情绪,执行力减弱,信息渠道不畅;由于各辅业之子公司业务同质化严重,而同处西北的各辅业子公司之间没有建立协同的运行机制,各辅业子公司在竞争中为抢夺市场,压价竞争,内耗加剧,导致运行成本加大,利润空间降低,市场上难于形成有效的集团竞争优势;中铁一院及其各辅业改制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上未能形成战略联盟,同一协作项目对于来自不同公司子公司员工待遇差别巨大,员工思想剧烈波动,从而影响到项目的质量和进度,进而会波及到中铁一院及各辅业公司的声誉。

(三)研究现状

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为了激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利用“三类资产”,改制创办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的企业变革,有着较为强烈的中国特色,因此在国际上尚未见到对此具有针对性的研究讨论,在国内,自国经贸企改【2002859号实施以后,已有多家大中国有企业实施了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同时也吸引了一些学者对此项变革中的一些实务性的内容进行了的研究。改制后,在此背景下形成的母子公司间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协同管理问题尚未见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借鉴前人在母子公司管控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在中铁一院及其各改制子公司之间构建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首先对国内外协同理论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成果进行整合与评述,同时以中铁一院及其辅业改制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改制前后人力资源管理出现问题,探寻中铁一院及其辅业改制公司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研究的发展脉络及方向,并为构建中铁一院及其辅业改制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协同管理机制做出有益的启示。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论证,尝试给出中铁一院及其辅业改制公司构建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的手段和方式。

2.研究方法

广泛吸纳统计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知识,运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等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对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理论研究:本文在对国内外人力资源战略理论、协同理论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总结,对国有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有关政策进行深入剖析,并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价。实证研究:本文对中铁一院及其辅业改制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调查时,采用资料查阅为主、以实地访问专家访谈为辅的实证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方法具体

二、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理论综述

(一)基本理论

1.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要有效运作,必须结合企业的使命与战略、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三要素进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以规划人力资源的运用与活动来达成组织目标的模式,是从整体的角度探讨人力资源管理与各项管理功能以及组织策略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关于组织中各阶层员工的管理决策与可维持并创造组织竞争优势策略的决策与行动。Schuler(1992)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运用整合与适应的方式,并提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五种内涵:人力资源哲学、人力资源政策、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实务与人力资源程序,SnenYoundt&wright将研究重点放在人力资源整合上,来实行和执行战略,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通过人所设计的组织系统己达到竞争优势。他们强调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两个概念:整合性与弹性,并分别探讨了其与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员工技能以及员工行为之间的关系。整合性可以分为垂直整合与水平整合,垂直整合是组织中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与人力资源实务之间的联接,水平整合是指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务之间的一致性。弹性则是提供组织调整现行策略与实务,可重新分配组织资源以及活动来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不同的战略需要不同

的人力资源控制来诱发并强化这些行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将人力资源提升到企业的战略高度,强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合性和弹性。对母子公司来说,要实现集团的整体战略,就需要从垂直整合和水平整合的两个方面来整合内部资源,整合的过程就是母子公司人力资源控制与协同的过程。整合的过程也是母公司通过人力资源实现对子公司的控制的过程。人力资源控制和协同是人力资源整合的实现手段。

2.理论

1970年代初Jensen&Meckling在《企业理论:管理行为、成本及其所有权结构》一文中首次提出理论。委托一理论是指一个人或一些人(委托人)委托其他人(人)根据委托人利益从事某些活动,并相应授予人某些决策权的契约关系。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也是一种委托一关系,母公司被视为主理人,授予子公司职责和决策权力来负责管理,如果子公司的管理决策与母公期望的目标不一致时,就会形成性问题。因此,对母公司来说,要解决母子公司之间的委托一问题,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设计一个有效激励与约束控制机制。激励机制,就是要使委托人、人的利益相一致:约束机制就是要设计效的控制监督机制,通过母子公司之间的信息沟通以及正式报告制度减少母子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设计有效的控制模式以及手段来对子公司进行控制。可见,母子公司之间的委托问题是母公司对子公司实施控制的根本原因。控制是针对多国籍海外经理人对海外子公司的管理提出来的概念,控制是一个组织内达成整合各不同单位元的目的而采用的管理工具。控制过程就是指处于所有层级的经理确保他们所监督的员工能够实施未来战略的过程。子司必须要符合母公司的要求,控制的目的是在于校正子公司的偏差行为,以使其遵从母公司的管理,使得母公司得以掌握子公司的绩效。

3.企业网络理论

Perlmutter(1969)在研究跨国母子公司时,提出了跨国母子公司的全球观点,强调跨国母子公司同时追求全球利益与当地接受的重要性、重视母子公司内部各个层级协商、垂直与水平沟通、整合与回应、全球产品地区修正之概念。可以看出Perlmutter对跨国母子公司的全球观点率先提出类似MNC网络型组织之概念。可以说Perlmutter之全球观点是以后出现的企业网络观点之鼻祖。

BartlettandGhoshal(1989)在研究跨国企业时,依据 PrahaladandDoz(1987)之整合一回应框架,将跨国公司分成多国企(multidomestiC)、全球企业(91。bal)、国际企业(international)与跨国企业(transnati。nal)四种MNC型态,提出了跨国企业网络观点。这种观点不再将母子公司看成一个同质的整体,而是一个由众多子公司之间连接的网络集合体,它强调各个子公司是互依的,来自各个子公司的差异化贡献,构成了跨国母子公司全球整合的内容。企业网络观点最根本特征是将母子公司视为一个网络,母公司的优势可以来自子公司,母子公司的资源是散布在各子公司中,网络中各节点上的子公司是相互交流与依存的,而且资源是分享的,各个子公司对集团具有差异化的贡献。企业网络理论是研究母子公司的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是对传统研究母子公司的一个超越。具体表现在:(1)传统的企业组织理论将组织和环境之间界限划分过于清晰,认为环境是组织外在实体,是企业面临不确定性的来源,而忽略组织内部单元之间的互动关系,企业网络理论将子公司之间的互动关系也看成是子公司的环境因素。(2)传统组织理论将母子公司视为是一个清楚定义的共同体,组织内部是同质、协调一致的,因此往往从母公司的角度来探讨对子公司的控制问题,采用官僚权威的形式,结合集权分权、分散与整合等等问题来研究。而从网络观点的角度来看,母子公司的管理问题就不仅仅是一个控制的问题,而更多的是看到母子公司之间依存、交流的关系,从而在管理中控制、协同并用,才能发挥母子公司的竞争优势。可见,企业网络理论将研究重点从母子公司之间“二元”关系转移到母子公司所形成网络的控制与协调问题上来,克服了以往研究只从母公司本位角度来研究对子公司的控制问题,以至于忽视了子公司的自主性。企业网络理论不是对传统在母子公司研究中控制理论的抛弃,而是升华、是补充。从网络的角度研究母子公司,将子公司看成是母子公司资源和竞争优势的来源。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是要发挥子公司所拥有的资源优势,这是母子公司人力资源协同的基。

4.协同理论

“协同”来源于希腊文,意思为共同工作。协同学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联邦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创立的,是研究协同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规律的新兴综合性学科。协同学以后的发展,在社会学和自然科学方面获得广泛的应用。在自然科学方面主要应用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和生态学等方面;在社会科学方面主要用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等方面。H·伊戈尔·安索夫认为协同模式的有效性部分源于规模经济。2+2=5>4是协同理念最简单的表达公式,意指公司整体的价值大于公司各独立组成部分价值的简单总和。同时对协同的类型进行了划分:有销售协同、运营协同、投资协同、管理协同等等。日本的战略专家伊丹广之对协同进行了比较严格的界定,他把安索夫的协同概念分解成了“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两部分。麦克尔·波特在其《竞争优势》中详细研究了企业内部业务单元之间的关联以及内部业务单元之间的共享。企业为追求协同效应会识别和挖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业务之间的关联。这就是跨越部门界线的横向战略,通过实施横向战略在集团、部门和公司等各个层面上进行协调。在从事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或集团中,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关联或协同是长期存在的。而这些关联可能没有被系统的识别和挖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但实现企业的协同也并非意识到其存在这么简单。

RobertBuzzell&BreadleyGale(一 987)在下属企业层面上考虑协同效应。认为协同的概念是,相对于对各独立组成部分进行简单汇总而形成的业务表现而言的企业群整体的业务表现。协同效应是如何在运营结果中得到体现呢?作为组合中的一个企业比作为一个独立运营的企业所能取得的更高的赢利能力就是协同效益。同时提出协同创造价值的方式主要有四种:(1)对资源或业务行为的共享;(2)市场营销和研究开发的扩散效益;(3)企业的相似性;(4)对企业形象的共享。Prahalade.K.&Hamel,e(1990)在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指出,发展下属企业可以共享的技术或其他方面的竞争力是成功企业的主要战略目标。企业资源基础观认为,公司是由竞争力、知识、技能等一系列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或者说资源的集合。当有价值的内部资源被应用于不同的终端产品或业务上时,协同就开始发挥作用了。那么企业实现协同问题就是如何对资源进行整合,实行资源的转移与共享,创造协同效应,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Miehael.Goold,Andrew.Campbell&Mareus.Alexander(1994)提出了母合优型 (Parentingadvantage)的概念,认为母公司存在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其旗下子公司业务绩效机会的把握,创造出可观的价值。在母公司的总体控制和协调下,实现母子公司以及各个子公司之间资源、能力的共享,寻求集团公司总体绩效的最少化。那么实现母合优势是求集团价值最大化的一条途径。母合优势的作用就提在母公司的运作方式和母公司将要谋求的改进绩效的机会之间创造一种协同或是匹配关系。Lengnick一Han(1988)提出管理者应该与企业战略计划的核心、公司扩展战略、产品生命周期以及未来战略需要和选择相适应或是相匹配的。Milliman(1991)认为组织一致性是组织内某一模块的需要、命令、目标、目的,甚至于结构与组织中的其他模块的需要、命令、目标、目的和结构的相符程度。一致性理论提出,环境与组织各个部分的匹配程度越高,组织行为的效率也就越高。协同这个概念一经面世便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追求的热点。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主要表现在:

(l)对协同概念的理解上,不同的学者根据对协同概念理解或者表述存在一定的差异,学者在研究中提出的一些词汇,例如配合、匹配、契合、整合、关联、一致性、协调、母合、共享等等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协同的含义。

(2)对协同方式的研究:在下属企业之间不同形式的相互联系都有可能使

公司取得协同效应,公司可以实行前向整合或后向整合的战略,通过控制原材料供应或销售渠道获取协同效应;公司也可以利用规模经济,通过使不同下属企业在生产设备、研究开发或其他服务等方式进行协同。另外一种实现协同效应的方式是,通过专业技能或专有知识的共享或相互转让,使各下属企业在生产制造、市场营销或其他领域获得新的或更好的运作手段。

(二)人力资源协同管理理论分析

1.人力资源协同

从母子公司管理的角度来看,控制是基于传统的组织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理论。传统组织理论将母子公司视为是一个清楚定义的共同体,组织内部是同质、协调一致的,因此往往从母公司的角度来探讨对子公司的人力资源控制问题。但是随着全球竞争状况的改变,母子公司之间层级关系的观点己逐渐向着多样化的网络关系发展,母公司与子公司逐渐发展成相互依赖、互依互动的关系,子公司己逐渐成为母子公司战略资源、能力的来源。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不单是控制问题,而是要看到建立在母子公司之间依存、交流基础上的协同关系。人力资源协同也是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协同,是母子公司管理所要追求的目标,体现为一种良好的运营状态,这就要求母公司以及各个子公司之间相互协调,资源共享,发挥出母子公司的整体优势。在运营过程中,通过母子公司人力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转移与共享,建立人才转移与共享的协同机制,实现母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知识、技术、经验的学习与转移,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经验学习效应。同时人力资源协同也会促进人力资源控制的实施。

2.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释义

对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协同,主要是母子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方面的协同,即母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一致性与匹配性。这与伊丹广之提出的公司战略应该寻求两个内部领域之一的“组织”的配合相一致。在单体企业中,“内部领域”体现为企业内部的业务单位,在母子公司企业集团中“内部领域”则体现为集团内部的母公司与子公司,而“组织”的匹配性则是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形式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匹配性。在操作层面上,匹配性体现为母公司与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实施相一致的管理制度和政策,即在人员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财务等方面协调一致。MaeDuffie曾经指出,在组织内部存在组织逻辑(organizati。nall。gic),它使得系统内各要素趋向于一致,并且达到互补的效果。因此,他认为研究人力资源单一层面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将可能产生误导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组合而成的“包裹”(bundle)才是研究应该关注的重点。MacDuffie所提出的组织内部存在组织逻辑,即是企业内部的管理中制度性的或者企业文化中体现出来的潜规则,是企业内部业务单位遵守的规章制度或潜规则;而“包裹”(bundle)则体现为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一致性。Huselid提出了具有“通用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法。该方法假定存在最佳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这种“理想模式”有助于组织绩效最大化。这个观点的提出,引起了许多人力资源管理学者的注意,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理想模式”的构建研究。内部契合是西方人力资源“理想模式”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也是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它是指各项人力资源实践活动之间的横向匹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可以对员工传达某些重要信息与强化因子;如果彼此无法达到协调一致,那么这些活动可能导致员工的角色混淆与冲突,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个人与组织的绩效表现。内部契合是企业协同的重要方面,是使企业内部协调一致,避免员工的角色和行为冲突的根本要求,是企业运转良好所要求的一种状态。Schuler由此主张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活动均应基于相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哲学,以达到相互配合。MacDuffie认为有必要将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有机整合在一起,通过发挥相互契合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协同效果。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伊丹广之的“组织”的配合,MacDuffie组织逻辑(organizationallogie)以及“包裹”(bundle)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制度与方法,“配合”和“组织逻辑”体现了组织内部业务单位之间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致性、系统性、匹配性。作为一个系统,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实现其系统性和内部一致性,建立起内部的“组织”匹配性以及“组织逻辑”,内部的管理制度或者潜在的做事规则和评价体系。实现母公司与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经验的共享,以及实施中的协调性。这是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协同的体现与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协同的思想,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实现企业和谐管理的重要方面。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管理的科学性,则体现了管理的原则性与普适性;管理的艺术性,则体现了管理的权变性与例外性。对人科学与艺术的体现,艺术的方面在实施中难以把握,而科学的方面则为管理中操作层面提供了理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一致性的原则与方法,那么在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通用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法母子公司实现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协同提供了基础条件,它主要体现为具有普适性的管理制度。母子公司人力资源协同就是要将具有原则性和普适性的管理制度应用于集团内部,在某种程度上实现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致性,从而在母子公司内部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协同。 3.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运行模式

在总结、借鉴和评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提出母子公司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模型如下:即在文化协同的前提下,通过建立人才市场和学习型组织两个平台,对公司内部的员工分层次进行管理,并利用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招聘、培训、流动和薪酬等一系列具体手段,来实现母子公司的人力资源协同管理

文化协同是母公司利用广泛的、全面的文化传递来达成组织目标的管理系统,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内部人才市场的建立,要使母子公司管理者建立起具有共同目标、共识的价值观与信仰的环境,以影响他们的决策。母公司通过严格的招聘与培训程序使子公司员工价值观一致化,使员工的表现符合企业的利益。实践中母公司可以通过外派可靠的母公司人员,将其安置于子公司的中高层管理岗位,使子公司的新进员工被公司的文化同化,并降低对子公司程式化的规定,容许其拥有更多自主性。另外通过内部人才的流动亦会实现价值观、文化理念的转移,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员工的行为,促使协同管理的顺利实施。

三、中铁一院及其各辅业改制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一)中铁一院简介中铁一院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批铁路勘测设计单位。半个多世纪以来,完成的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建设项目遍及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累计完成铁路各阶段研究及勘测设计近40万公里,其中包括青藏、兰新、包兰、兰青、南疆、北疆、西康等国家长大干线铁路,在山地铁路、高原冻土铁路、沙漠铁路、电气化铁路、特长隧道、无列控指挥调度系统、大型互通式立交工程等方面的成套勘察设计技术达到国内或世界先进水平。目前,承担了郑州至西安、哈尔滨至沈阳、西安至宝鸡等高技术集成的客运专线项目,进入了北京、西安、深圳、广州、哈尔滨、成都、重庆等十个城市的地铁设计领域。国际市场开拓取得新成果,先后进入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等国家交通领域,担任我国对外承建投资额最大的尼日利亚铁路现代化项目的总体设计单位。

中铁一院拥有一流的科技实力。近20年来,先后荣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优秀软件及科技进步奖300余项。其中,主持设计的西康铁路秦岭特长隧道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地质勘察金奖”、“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包兰铁路治沙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铁一院持有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工程建设监理、工程咨询、地质灾害评估、智能化建筑和测绘等16项国家甲级资质证书;1995年在全国大型综合性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中,第一个通过覆盖工程勘察、设计,工程咨询、监理、总承包诸领域的1509001质量体系认证;先后被授予全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中国外贸企业信用体系示范单位”“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地方铁路工作先进集体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中铁一院2004年底开始布署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工作,并于2006年中顺利完成。中铁一院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完成后,形成了以中铁一院为母公司、十三家辅业改制子公司为基础的产业集群。

(二)中铁一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1.中铁一院人力资源现状

中铁一院现有员工共3700余人,其中母公司2000人左右,其余为辅业改制公司员工。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名,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000余人,获国家各类职业执业资格人员近900人,已经基本建立起了一支年龄结构、专业设置、职务比例趋于合理的人才队伍。无论从规模还是人员结构上均称为世界级的大型勘察设计院集团。与母公司相比,十三家辅业改制公司员工占中铁一院集团总人数的46%,但主要集中为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合理,学历层次较低,年青员工偏少,由于人才培养力量和经济效益等各方面的原因,人员流失较高,且己逐步形成了人才引进难、引进人才留住更难的恶性循环,造成人才梯队建设不尽合理,专业水平较低的局面。从而制约了辅业改制公司的发展。而集团母公司由于改制过程久拖不决,不能及时将角色从国有企业到公司制进行有效转换,仍存在着管理者队伍年龄结构整体偏大,后备梯队人才匾乏。同时由于管理工作仍停留在琐碎、事务性工作当中,工作成就感较低,很难吸引到优秀人才,管理人才青黄不接现象突现,多数管理工作陷入事务性工作,疲于应付,无暇在全局高度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从而直接影响到中铁一院管理效能的提高。

2.中铁一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在改制完成后,中铁一院及其辅业改制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大致如下:

(1)基本原则。现中铁一院作为改制单位的相对控股(参股)股东,依据持有的股权对改制公司行使出资人权利并依所持股份承担有限责任;依法对其投资的改制公司享有委派或推荐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指公司的总经理、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总会计师、财务负责人等)的权利,并进行监督、考核,但不直接干预改制单位的日常管理活动。中铁一院对改制单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并要求改制公司既要充分行使法人财产权和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又要承担起作为中铁一院集团化发展成员企业的义务,服从中铁一院集团化整体发展规划,自觉接受中铁一院来自股权方面和公司章程有关规定的监管,从而确保企业集团化发展目标的实现。改制单位要根据本公司章程,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尽快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需要,成立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明确内部各部门的责权,健全人力资源规划、招聘、竞聘、培养、培训、薪酬、考核等各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制度,自主开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各改制单位要根据本单位的市场定位和发展规划,定期或不定期地盘点公司现有人力资源,分析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制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中长期发展规划,并认真贯彻落实。

(2)人事管理。辅业改制公司依法设立董事会、监事会。其董事会、监事会的人数由辅业改制公司投资各方以投资比例协商确定。7人董事会中铁一院委派董事不少于2~3人,5人董事会中铁一院委派董事1~2人。5人监事会中铁一院委派监事1~2人,3人监事会中铁一院委派监事1人。不设监事会的的辅业改制公司由中铁一院委派监事l人。辅业改制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职数由辅业改制公司总经理提出方案报铁一院核备后提请董事会决定。辅业改制公司董事长(副董事长)或执行董事、监事会主席、高级管理人员由中铁一院按照中铁一院领导干部选拔考核的有关规定确定推荐人选。董事长、副董事长由铁一院提出推荐人选经董事会选举产生。不设董事会的辅业改制公司,其执行董事由铁一院提出推荐人选经股东会选举产生。监事会主席由铁一院提出推荐人选经监事会选举产

生。总经理由铁一院提出推荐人选提请董事会或执行董事聘任和解聘。副总经理由总经理根据铁一院提出的推荐人选提请董事会或执行董事聘任和解聘,也可由铁一院提出推荐人选提交董事会或执行董事聘任和解聘。中铁一院及各辅业改制公司实行员工总量控制。中铁一院、辅业改制公司的机构设置和员工数量均按照总量规模实行宏观控制,辅业改制公司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自行确定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并报中铁一院备案。辅业改制公司的年度员工招聘计划报中铁一院,由中铁一院核批后制定统一的年度招聘计划。具体招聘工作可由辅业改制公司自行组织,不具备自行招聘员工条件的辅业改制公,可委托

中铁一院人力资源处统一进行招聘。

(3)薪酬管理。辅业改制公司工资在目前由铁一院按照工效挂钩的要求,实行工资总额宏观管理,各辅业改制公司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对外具有竞争性,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员工具有激励性的要求,在核定工资总额的范围内,自主制定薪酬分配制度及工资管理办法并报批备案。辅业改制公司董事、监事的薪酬及支付方式由股东会议决定;辅业改制公司总经理的薪酬及支付方式由董事会议决定,不设董事会的辅业改制公司由股东会议决定;辅业改制公司除总经理之外的高管人员的薪酬及支付方式由总经理提出方案后提请董事会议决定,不设董事会的辅业改制公司由总经理提出方案后提请股东会议决定。上述各事项须报中铁一院审核备案后执行。

(4)绩效管理。辅业改制公司绩效考核工作由其自主制定具体办法。绩效考核结果提请辅业改制公司董事会议审议,不设董事会议的提请股东会议审议。辅业改制公司董事长(副董事长)或执行董事、监事会主席、高级管理人由铁一院负责绩效考核,其他人员的绩效考核工作由辅业改制公司负责。建辅业改制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和监事会主席向铁一院定期报告、述职制度。辅业改制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必须每半年向中铁一院进行一次全面详实经营情况报告;每年向中铁一院进行一次述职报告。

(5)人才培养及培训。辅业改制公司的人才培养及员工培训纳入中铁一院人刁‘培养及培训总体计划,具体由辅业改制公司负责实施,中铁一院人力资源处负责指导。辅业改制公司应建立本公司的人才培养库,并严格按照人才培养规划进行培养。辅业改制公司高级管理层及后备人员的培训,由中铁一院与辅业改制公司协商办理,辅业改制公司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及质量体系的要求,自行建立、管理员工的培训档案和台帐,并于每季度末按建总及中铁一院有关培训统计格式及要求向铁一院人力资源处报送培训报表。上述说明,中铁一院改制后与其辅业改制子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完全以控制为主,没有有效激发出管理协同的力量。

3.中铁一院人力资源战略分析

改制初期,中铁一院目前面临着系统转型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对发展战略的支撑能力不足。

首先表现在尚没有建立起一套基于能力和贡献的员工职业发展机制、培养机制与考核激励机制,导致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尤其是核心技术人才的不稳定是中铁一院目前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最为紧迫的任务。部分专业的技术骨干流失严重,已经严重的制约了中铁一院的发展。随着我国建筑业市场的逐步开放,国际化跨国工程公司进入我国后,势必带来高级人才的争夺战,尤其是专业技术骨干人员、核心技术人才的争夺将会进一步加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思考,目前对于人力资源的重视仅仅停留在态度的层面,还无法确立出人力资源经营、管理与开发的方向与原则。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基本上还处在以事务性工作为主体的人事管理阶段,需要从人事管理向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转型。

其次,各级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和专业能力参差不齐,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各级管理者是中铁一院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真正的组织基础,人力资源队伍的管理、培养和开发是各级管理者的共同责任和第一责任,人力资源部门更多体现的是人力资源战略、政策的制定部门。但是,目前各级管理者对此缺乏深刻认识。重业务、重技术、轻管理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尤其是对于如何进行团队领导,如何有效沟通和激励,有效培养人才,如何稳定队伍等方面存在差距。虽然经过人力资源部门的不断努力,尤其是经过中铁一院集团长达一年的管理咨询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框架方案设计,部分方案也己经推广实施。但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变革是一个艰巨的过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真正落地实施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需要进一步将推进工作深入下去。在中铁一院的发展战略中,明确的提出了与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密切相关的战略目标:一是建立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人力资源分层分类的管理机制,形成能够全面提升各类员工职业化水平、保证人才合理流动的人力资源管

理平台;二是通过多种手段,形成能够满足发展战略要求、结构合理、队伍稳定、职业化程度高、士气高昂、能够代表国内所在行业第一流水平的核心人力资源队伍,其中重点开发三支核心人力资源队伍(核心管理人才队伍、核心技术人才队伍、项目管理人才队伍);

三是为了满足各职能战略的实现,需要建立与发展与竞争要求相适应的各专业领域的专业人才队伍。

(l)基本目标

中铁一院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基本目标是形成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人员稳定、能够支撑中铁一院集团未来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化人才队伍,为将中铁一院集团打造成中国道路交通领域领袖型工程公司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其中,中高层管理人员、后备干部队伍、骨干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级技能人才是人才经营的重点。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能够有效促进员工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开发,不断提升自身职业化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紧密围绕中铁一院集团改革和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以提高全院人才整体素质为基础,以高层次人才资源开发为重点,以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为着力点,紧紧抓住选人、育人、用人、留人、识人五个环节,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大力培养人才;结合生产组织流程的优化重组,加快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中铁一院集团人才梯队建设;通过价值链的管理,吸引、保留和发展骨干员工,改进与发展员工服务与满意度,努力培养造就一支与中铁一院集团未来改革与发展相适应的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员工队伍为目标,以建设高素质经营管理队伍、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技能人才队伍为核心的人才队伍建设思想,为中铁一院集团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人才支持与智力保障。

(2)基本政策

中铁一院未来竞争优势的形成基本上将取决于中铁一院集团对人才队伍的经营和开发。努力尽职、具有核心专长与技能的员工队伍是中铁一院集团的最大财富和发展之本。善于学习、敢于接受挑战、不断创造突出业绩的员工是中铁一院的优秀人才。保持人力资源队伍的竞争力,是中铁一院生生不息、事业常青的唯一法宝。对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工作的持续投入是未来相当长阶段内中铁一院集团建立竞争优势最为主要的做法。“善待员工,尊重能力”是中铁一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基本信条。中铁一院以最大诚意善待每位员工,着力培养员工的归属感。每位员工都有责任尽职尽责,同时通过自身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化水平,使自己获得企业更大的尊重和承认。坚持以宏大事业感召人,优厚待遇吸引人,创造条件成就人,使员工始终处于激活状态,使优秀的员工能够脱颖而出,同时淘汰少数职业化素养不能满足中铁一院发展需求的员工。强调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目标,人力资本优先投资。

(3)基本原则

地铁公司人力资源工作第7篇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换言之,企业文化就是由企业内部全体成员的意志、特性、习惯和科学文化水平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的建立是密不可分的,要想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有高效而且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作为基础。地铁公司作为城市窗口,对完善城市的交通运输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地铁以其无比的优势完善城市的交通网络。地铁的属性决定地铁公司企业文化对社会公共事业需求和社会稳定有直接影响,而且,地铁公司的社会公共事业责任及城市发展需求对地铁企业文化的制约和导向不容忽视。地铁公司企业文化的建立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文化,因此,更应该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的建设来完善企业文化的论文联盟形成,构建新时期地铁公司特有的文化形象。

一、人力资源是企业文化的建设者与捍卫者

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中形成一种全员共享的信仰、价值和行为准则,人力资源是针对企业中“人”的管理,企业文化决定人的价值观、团队意识和上下级之间及同事之间的关系等。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离不开企业文化,同时企业文化又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比如说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员工继续教育等。但总体来看,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较为宽泛,人力资源具有文化建设的职能,包括人力资源增值开发。而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是人力资源工作的基础,也就是说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之一。所以说企业文化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同时人力资源又是企业文化的建设者与捍卫者。因此,针对地铁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而言,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从生活、工作、心理等各个角度真心地去关注每一个员工,并给每个员工以施展才能的平台,这样才能使企业上下一心,共同构建企业优秀的人文文化。

二、人力资源是企业文化的推进者

企业文化决定企业的生存,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促进企业发展,企业长期健康发展会吸引有能力的真正的好的人才,先进的理念促进企业文化发展。因此,我们说高效率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力推动者,任何企业都需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合理地融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针对地铁公司而言,地铁公司的企业管理理念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从单纯的招聘、培训、工资、档案等事务性管理,走向策略性的业务伙伴和变革的代言人。从这一意义上说,从人力资源管理入手,推进企业伦理建设方案,进行组织的伦理建设和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将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三、人力资源是企业文化的升华者

团结、信任是合作的开始,也是企业管理运作的基础,一个没有团结基础的团队,是一支没有凝聚力的团队,一支没有凝聚力的团队,是一支永远不可能形成优秀企业文化的团队。因此,团结精神对于一个团队来说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对于任何类型的企业文化的建立是不可替代的。地铁公司同样需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树立员工的团结精神、集体凝聚力,只有具备高度的集体凝聚力和团结精神,员工之间才能和谐合作,才能互相包容,才能真实地感受自己与他人存在的价值。随着地铁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员的不断增多,更需要通过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树立企业集体主义凝聚力,促进企业文化的深层次升华,共同推进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