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2-28 15:54:19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第1篇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传播者,是高校学生思想的启蒙者、价值观念的引领者、人生成长的培育者。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情操如何,不仅展示着辅导员群体素质的高低,更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是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出发,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对于打造优秀高校教师队伍、提升人才培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对于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研究主要通过外部的途径来实现,比如加强师德宣传、开展师德专项培训、严格师德考核、注重师德激励、严肃师德惩处等,这些方式和方法对于提升师德、减少师德失范有一定的作用。但师德的强烈主观性使得这些途径存在不足,因此基于自我领导的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就显得重要。

2自我领导的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内涵

自我领导这一概念是在特定背景下提出来的,主要是源于领导科学理论中研究重心的下移。1986年Manz在《管理学学会评论》上发表了《自我领导:组织中自我影响过程理论的拓展》,这篇论文被公认为是自我领导理论形成的奠定文献。在这篇论文中,自我领导被解释为领导自我朝着目标绩效趋近的自我影响过程,不管任务的完成是源于内在激励还是外在激励。自我领导的概念在后来的研究中,不同的学者分别给出了不同的概念界定。本文采用赵国祥、梁瀚中(2011)的定义:自我领导是个体基于自身的特征、认知和需求,采取一定的自我引导和自我激励行为策略,从而达成目标绩效的自我影响过程。它包括三个维度行为聚焦策略(自我观察、自我目标设定、自我奖励、自我惩罚、自我提示)、内在奖赏策略(思维聚焦于内在奖赏)、建设性思维策略(预想成功表现、自我对话、评价原有信念和假设)。基于自我领导的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主要内涵是强调一种由内而外的师德修养提升过程,它通过高校辅导员的行为聚焦、内在奖赏和思维模式三种策略来达到师德建设效果。师德建设的行为聚焦策略旨在提高高校辅导员思想道德修养的自我认知,充分认识到自身道德修养提升的重要意义,自我进行师德建设目标设定,自我观察和自我提示修正师德失范行为,从而引导自我进行行为管理,鼓励能达成良好师德目标的积极、意愿行为。师德建设的内在奖赏策略的目的在于使高校辅导员注重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务管理或其他工作中令人愉快的部分,重在使高校辅导员享受工作本身,从而获得工作中的胜任感、自主感。师德建设的思维模式策略目的在于使高校辅导员和学校形成积极的思维模式,抑制消极或扭曲、极端的思维方式,制定有效的辅导员师德评价、考核方式,从而帮助高校辅导员有效达成师德建设目标。

3基于自我领导的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策略

道德修养和品质是非常主观的,只会通过人的行为在客观世界反映出来。道德修养只有真正地内化于心才能实实在在地外化于形。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策略,已有的坚持价值引领、注重宣传教育、强化岗前培训、规范政策保障等提升方式往往是滞后的、被动的,基于自我领导的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则是突出强调高校辅导员由内而外的师德修养提升,强调在外部影响的基础上更要注重辅导员的自我领导。

3.1强化师德建设的行为聚焦

将师德建设摆放在高校辅导员选拔和培养的首要位置,突出强调高校辅导员德育教育过程中的自我观察、自我目标设定、自我奖励、自我惩罚、自我提示。自我观察就是要求高校辅导员查验自我师德的行为,这样便于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自我认知,使他们明白良好的师德与师德失范,明白哪些需要强化,哪些需要减少。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高校辅导员更能有效地设定师德建设目标。师德目标的设定可以分为隐性的和显性的,隐性的目标建构在自己的内心中,而显性的目标则是展露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而自我奖励则可以用来强化高校辅导员那些令学生、学校和社会满意的行为,从而有效地达成目标。同样,自我惩罚也可以有效地塑造高校辅导员的意愿行为,只不过是从自我奖励相反的角度,即通过减少师德失范等消极行为的方式。自我提示用来鼓励积极行为,减少消极行为,比如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写师德评价表或列任务单等方式来把精力集中于塑造师德养成目标。总之,就是要求高校辅导员通过一系列自我约束、自我提高、自我管理的途径,提高师德建设的自我认知,强化师德建设的行为聚焦。这种强化的师德建设的行为聚焦,真正从心理层面使辅导员的师德建设转化成一种强烈的自我认知,有助于辅导员完成良好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的树立。

3.2突出师德建设的内在奖赏

坚持从品德优秀、成绩优异、能力突出,致力于高校教育事业的师资队伍中选拔高校辅导员。通过师德教育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视理想信念教育,使之成为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中令人愉快的部分。高校辅导员追求良好的师德、优秀的作风是一件愉悦的过程,而这种愉悦的过程既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一部分,又是学校教育环境的一部分。使辅导员享受工作或任务本身,从而获得工作或任务中的胜任感、自主感。一方面要在社会上营造一种尊师重道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要在高校辅导员德育教育中优化德育教育方式,采用高校辅导员喜闻乐见的教育方法,充分利用电视、网站、微信等新媒体方式,增强高校辅导员德育过程的愉悦性。同时,学校要培育优秀的校园文化,把培育良好师德师风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挖掘师德楷模、展示优秀事迹,形成一种积极、健康、快乐的师德建设氛围,使师德建设转化成一种持续性的内在奖赏,增强师德教育的有效性。在构建辅导员自我激励方面,侧重制定一些能够真正激发他们内在动力的条款,辅导员自己可以制定师德教育自我奖励机制,利用一些小奖励激励自己强化师德教育;学校层面则可以探索更多渠道,比如予以更多的自,更多地参与学校管理事务的权利,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能够采用更灵活的方式等。

3.3创新师德建设的思维模式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第2篇

由于高职院校自身条件的限制,辅导员队伍中高学历、高职称的较少,且辅导员队伍人员来源较为复杂,造成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师德情况参差不齐。从整体看,主要有下列问题:

第一,学历水平低、理论修养不够。高职院校辅导员来源广泛,有从高校招入的青年大学生,有从后勤或其他行政职能部门引入的,高学历、高职称的极少。从目前的现实看,辅导员的学历层次大多是刚毕业的硕士生和本科生,专业涵盖领域广泛,涉及各个行业,大多数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心理学教育背景。这种情况造成部分辅导员在做学生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的时候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引导。此外,辅导员由于日常工作复杂,很少抽时间进行学科科研和理论专业的学习,在专业引导和教育方法上滞后于学生的需求。

第二,归属感不强,思想不稳定。相对于教师而言,辅导员工作头绪繁多,工作量大,承担的责任和风险也较大,但收入不高。这种情况就造成部分辅导员归属感不强,对自己的职业没有认同感,期待着进行转岗或进入其他部门。“现在高职院校内辅导员数量几乎都趋于紧缺状态,工作量大、责任重、权责不清,导致辅导员逐渐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方向。这当然会直接影响到辅导员队伍的师德建设,无论在日常管理中,还是在教书育人方面都不会完全尽到应有的义务和责任,使信念慢慢地动摇,职业理想也会逐渐迷失。”

第三,部分高职辅导员师德差,缺少职业道德。“少数辅导员自身纪律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师表形象欠佳,师德意识较差,自身修养不够,对学生缺乏热情和关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有的辅导员过分强调自己的个性和自由,存在组织纪律性松懈、生活散漫的现象;也有部分辅导员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面前没有了原则性,在学生面前缺乏表率作用,不尊重学生,上课时信口开河,随意发挥,观点偏激,敷衍塞责等等。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学院辅导员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2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路径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师德情况客观上要求加大辅导员队伍的师德建设,从思想重视到行为落实,从制度建设到规范执行都需要高职院校认真总结,不断完善。

第一,思想重视,强化师德培训。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辅导员队伍的管理比较混乱,师德建设主要集中在一线教师中。考虑到辅导员日常工作忙,杂事多,对其师德建设的培训、行为的引导较少。为此,高职院校首先要改变观念,重视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师德问题。辅导员是学校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其师德情况、言情举止对学校的声誉、学生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高职院校领导要加大辅导员师德进修、学习的机会,开展符合本校实际的多渠道师德教育专题讲座、访谈、辅导员师德知识竞赛等,让师德的重要性深入人心,让辅导员老师时刻提醒自己要严于律己,做好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

第二,行为监督,督促高职院校辅导员注意言行。要重视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理论重视是不够的,要落实到行动中。辅导员工程繁忙,如果缺少监督,其行为的惯常性仍然让部分辅导员我行我素。所以,高职院校在重视辅导员师德建设过程中,要采取有力措施,监督、检查辅导员师德建设情况,做得好的辅导员要及时表扬、鼓励,做得不好的辅导员要及时纠正、整改。通过过程监督,在辅导员队伍中才能形成良好师德的风气,才能把重视辅导员师德的制度、政策贯彻下去,取得良好的师德建设成果。

第三,完善机制,增强制度约束。完善机制,主要是辅导员考核机制,要把辅导员师德考核纳入到辅导员管理、考核的重要环节,实施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考核采取学院考核和学生考核两个环节,对辅导员的师德情况进行系统了解,并把考核结果与辅导员的转岗、晋升相挂钩,最大限度促进辅导员重视师德建设,增强为人师表的师德要求。对考核表现良好的辅导员,进行大力表扬,并优先晋升,对考核不合格的要进行教育,必要时进行师德培训和转岗等。通过师德考核机制,让辅导员把师德与职业要求相结合,规范自己的师德行为,做好本职工作,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

2013年5月4日,中组部、、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全国各高校要切实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教育引导,推进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基本上都是青年教师,他们的年龄大多与学生相近,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有最为直接的影响。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①因而,探讨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新时期的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整体上积极健康向上,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坚定“三个自信”,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日益扩招学生、开放办学,学生的类型、需求和价值追求日益多样化与复杂化,社会、高校、家长以及学生对辅导员的师德素质和工作质量的期望和要求日益提升,但辅导员队伍的师德状况还不能令众人十分满意,主要表现在:

(一)政治信仰上的“不够坚定”

高校辅导员的前身是“政治辅导员”,主要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学生的“政治领路人”。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辅导员的职能不断拓展,“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成为辅导员工作的重要职责,困难资助、学业规划、心理咨询、就业指导、人际关系协调等事务性工作几乎占据了辅导员的全部精力与时间,也让辅导员逐渐淡忘了自己最重要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及时进行教育与引导。“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教育和引导好自己的学生,自身就必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自觉学习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现实生活中,少数高校辅导员疏于政治理论学习,懒于追求崇高的理想信念;内心深处有点“崇洋”,推崇西方文化,喜爱过“洋节日”,对国内的现实状况满腹牢骚;当面对一些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时,他们自己内心深处也没有明确坚定的立场,存在许多困惑或不理解,甚至“人云亦云”,更谈不上让他们站在一定的高度给学生提供明确的解释或帮助“,传道与解惑”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思想教育上的“爱心缺失”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大多成长于改革开放年代,不少还是独生子女,参加工作后,自身还沉醉于长辈的关怀与呵护之中,很少体验过社会生活的磨难与艰辛“。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的工作状态,致使他们整日彷徨茫然,部分辅导员产生职业厌倦,逐渐对学生工作失去耐心,对学生失去爱心,表现为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接待学生时语气生硬,行政命令色彩浓厚,从不考虑学生的感受,缺乏工作热情,服务意识不强,漠视学生的困难,放任学生浪费时光,体验不到爱心教育引领生命成长的律动与活力,感悟不到人与人信任交流的快乐与幸福,捕捉不到平凡工作中的绚丽与精彩。

(三)管理服务中充满“人情世故”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网络平台的发展不断加速,西方价值观通过网络给青年人带来的影响越发直接、越发强烈。高校不可能游离于社会之外,多元价值观也在不断影响高校辅导员。个别辅导员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变得功利、充满人情世故,主要表现为:在学生干部选聘、困难学生认定、入党条件审核、评优评先、违纪处理等环节上,经受不住各方人士的“招呼”,在“人情”面前不能坚持原则,甚至默认学生逢年过节的礼品进贡,放任学生家长的请吃与拉拢。这种外在的“小得”,严重违背了辅导员内在品质的“大德”,因为它糟蹋了师德精神的逻辑出发点,在学生培养方面未能做到一视同仁,违反了教育的公平、公正原则。

(四)教学科研上的“学风浮躁”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在职务晋升道路上“粥少僧多”,于是许多辅导员就不得不走上职称评定的道路。但他们在教学科研方面既缺乏教学团队的传帮带,又没有科研平台的鼎力相助,原来的专业领域与现在的工作内容不一致等都导致辅导员难以潜心研究教学工作、难以静下心来搞科研。紧张的工作状态使他们难以静心学习,浮躁、急于求成的社会氛围也使他们难以安心学习,种种原因造成部分辅导员在教学上不认真备课,课堂上照本宣科,简单复制课本知识;在科研上坐不住冷板凳,拼凑低水平的无任何价值的学术论文,利用经济手段曲线出版著作,甚至肆意剽窃抄袭他人的科研成果,或者用金钱雇佣他人为自己炮制职称材料。

(五)创先争优上的“弄虚作假”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范围比较宽泛,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情,几乎都需要辅导员参与。高校各个职能部门为了突出本部门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基层辅导员处理本部门工作的积极性,都会使用创先争优机制,量化考核办法,奖勤罚懒。目前,辅导员面对的最常见的考核有:学生处的学生工作考核、团委的团学工作考核、就业中心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资助中心的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考核、组织部的基层党建工作考核、宣传部的精神文明考核、武装部的大学生入伍工作考核等。无数的考核项目让辅导员疲于应付,但为了取得好成绩,让领导满意,为自己日后的“升迁”增添砝码,一些辅导员就带领或指示学生干部“弄虚作假”“无中生有”,编造出一些精彩事迹,制造出一些华丽数据,甚至利用经济手段找媒体加大宣传,到处打探考核组成员,请客送礼等。

二、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困境与归因

(一)工作职责泛化,弱化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

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辅导员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应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现实情况却是辅导员被动地存在于教学与行政的边缘地带,扮演着管理、教育、服务等多重角色。而且,随着教育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工作的范围不断扩展,一系列前所未有或过去不以为然的学生事务不断纳入辅导员职责范围,且这些工作越来越重要,如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辅导员被迫承担着条目繁多、纷繁杂乱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如检查学生宿舍卫生、办理请销假手续、组织各种团学活动、开具各项学生证明、召开学风建设座谈会、协调学生人际关系等。这些简单化、流程化、无任何灵活度和创新空间的事务性工作,慢慢地让辅导员对高校学生工作产生了一种认识偏差:任何一项与学生有关的工作,都可以交给辅导员来完成。辅导员职责的无限扩大化,让辅导员成为高校管理中的“万金油”。在中国高校传统的等级观念下,辅导员这一职业“不仅成为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劳力者’,而且在高校内部的地位微不足道”。②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高校辅导员自然而然也就认为自己是学校里最低层的工作人员,工作荣誉度骤然下降,极大地弱化职业认同度,在工作中自然会被动接受任务,缺乏积极主动性,更谈不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多元价值渗透,淡化了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感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改革开放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不断扩展与繁荣的局面,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多元价值观念相互碰撞,高校辅导员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正面的,如“开阔思维视角,活跃思想观念,更新教育理念,重视学生需求,改变教育方式,加强人文关怀”③等,也有负面的,如“信仰上的迷茫,思想上的困惑,道德上的漠视,以及对生活、思维的平面化和游戏化”④等。这些负面的社会思潮宣称现代社会人的自由、幸福、平等、个性被具体的科层组织和社会分工等理性社会所压制,应该漠视社会道德,奉行操作伦理,坚决反对理性、权威的束缚,片面宣扬个性自由,坚信各种虚无缥缈的潜规则。如果不对辅导员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教育,就可能造成辅导员的职业道德下滑。反映到个别辅导员身上,就是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功利思想成为他们的人生信条,工作中只顾利益得失、成本效率;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缺失爱心、信心和耐心;生活中追求物质享受,追求名牌;丧失对他人、集体、社会应有的责任感,丧失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甚至在背地里把为人民服务、奉献精神当作笑话来讲。

(三)职业前景不明朗,降低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责任感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干部;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⑤这种双重身份界定在理论上可以增加辅导员的发展空间,辅导员既可以向党政领导干部靠拢,走职务晋升之路,也可以向专业教师靠拢,走职称评定之路。但是现实情况是,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学科发展,重用在学科建设中为学校发展做贡献的高学历高职称人才,辅导员的弱势地位及边缘化角色,使其走职务晋升之路,竞争不过机关工作人员,走职称评定之路,竞争不过高学历的专业教师。职业前景不明朗,让许多入门时激情满怀的辅导员在现实面前成为荣耀与自卑、热情与茫然互相交织的矛盾体,“说起来重要,用起来次要,总结起来可以不要”的尴尬境地,使许多辅导员斩钉截铁地认为辅导员岗位就是个青春过渡性职业,很多辅导员时时刻刻等待时机另谋高就。河南省2006年的一项颇具代表性的调查显示:“该省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不满4年的有3914人,占辅导员总人数的72.4%,不满2年的有1817人,占41.2%。”⑥发展是事业的需要,也是个人成长的需要,只有辅导员个人的发展与高校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打造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学生工作师资队伍。

(四)评价机制不完善,泯灭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目前对高校辅导员工作进行评价和考核的方法大致有三种:“一种是基于德能勤绩的考核;一种是基于业绩指标的考核;另一种是基于任职资格的考核。”⑦这些考核评价模式一般都是借用企业管理中的考核方法,主要是紧扣岗位职责特点设置量化考核指标。然而“,这些评价考核模式存在的共同问题在于:重奖惩轻发展,更多的是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而忽视辅导员工作发展功能,评价时也很少考虑到以辅导员为本进行问题的探讨,忽视考评的目的”。⑧因而,这种评价模式缺乏对辅导员本身的人性关怀,难以体现学生工作的特殊性以及辅导员工作任务的复杂性。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量化考核,不能简单地用辅导员参加学生活动的次数、深入学生宿舍的次数,以及与学生谈话的次数来衡量,更不能用学生违纪的次数来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辅导员工作的幸福感来源于“润物细无声”地帮助学生转变观念、挖掘潜能、发挥特长、展露个性,看到学生成长成才比辅导员自己事业成功还要快乐,这种教育过程难以用数据来量化考核。

(五)成长阅历不足,削弱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自律

新时期的高校辅导员大多是“80后”“90后”,他们的成长轨迹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什么社会阅历,没有体验过社会生活的艰辛与磨难,加上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备受父母长辈的呵护与关怀,可以说他们自身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在父母眼里他们依然是个孩子。工作顺心时,他们热情高涨、信心百倍;身处逆境时,他们情绪低落,怨天尤人。高校辅导员在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的同时,依然面临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塑与定型,也面临着知识的更新换代与技能的实践提升,职业道德尚处于认知阶段,道德自律尚不稳固,还未能形成稳定的职业伦理意志,还需要道德他律的进一步强化。另外,年轻的辅导员大多正处于婚姻家庭的起步阶段,不仅工作繁忙,还要照顾老人小孩,整天处于疲劳状态,难免会出现师德失范的情况。高校辅导员只有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把职业责任转化为内心的职业价值目标,才能在“大爱”精神的驱使下,完成成长蜕变,实现职业道德的自我超越。

三、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指向与对策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核心

邓小平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⑨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如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社会思潮、利益诉求、价值观念交织在一起,更需要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生命线”的作用。高校辅导员不仅要成为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实践的指导者,更应该成为学生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响者。因而,高校辅导员要率先垂范,一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精神实质,牢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历史重任,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二要积极培育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高校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堂、讲座、网络、手机等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的优势,牢固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歪风邪气的侵蚀,在大是大非面前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把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引领青年学生精神风尚的旗帜。

(二)永恒的爱心是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灵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爱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情,是辅导员做好一切工作的原动力。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有爱心,一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当成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千万不要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更不要带着有色眼镜来审视学生。平实、平和、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为他们的外在容貌、学业成绩、经济条件不同而区别对待,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是教书育人的前提与基础。二是要欣赏自己的学生。美国心理学家威普?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蒂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由此可见,欣赏学生的优点,赏识学生的个性,容忍学生的缺点,宽恕学生的过错,都是在不断地修炼对学生的爱。三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心。爱心需要传递,一个快乐的人才能把快乐带给别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才会爱自己,才能理解到生命的价值在于好好活着;富有爱心的人才会爱父母,才能理解真正的孝心的表达在于感情交流;富有爱心的人才会爱人民,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在于征服,而在于和谐;富有爱心的人才会爱祖国,理解有“国”才能有“家”。引导学生拥有博爱之心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最大价值。

(三)强烈的责任意识是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重心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责任意识体现在勇于承担责任和自觉履行义务的人格素养。结合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他们应该具备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坚定信念的政治责任,维护学生人身安全和校园环境稳定的管理责任,做好学生学业指导和规范化管理的服务责任,以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育人责任。这“四大责任”的落实,一是要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自觉学习政治理论,强化思想道德修养,具备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二是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从制度上保障和激励辅导员树立牢固的岗位意识,积极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提高辅导员的业务能力。三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用现代化的“云数据”来提升辅导员工作的效率与科学性。

(四)言传身教是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关键

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主要是通过观察效仿周围人而获得的,周围人的言行可能改变学生的道德判断或道德行为。在学校里,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就是辅导员,辅导员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辅导员一要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辅导员言行一致,品行端正,自然会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积极正面的行动远胜过苦口婆心、唇焦舌燥的空虚说教。二要榜样示范。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辅导员的清正廉洁、秉公办事、关爱学生、文明服务必将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三要自觉践行。辅导员要从细微之处着手,要时时刻刻做到校内校外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大场合与小范围一个样,一群学生与一个学生一个样,严格自律,达到慎独的行为境界。总之,高校辅导员从事的是具有高道德含量的特殊职业,辅导员辛勤工作的目的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要用自身高尚的道德来熏陶学生的品格,用智慧来启发学生的思路,用情感来打磨学生的志趣,用艰巨的任务来磨炼学生的能力,这种潜移默化的培养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培养辅导员高尚的师德是高等学校在育人实践中的永恒主题。

作者:张玉新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组织部

注释:

①⑤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第24号令)[Z].2006-07-23.

②张丽.高校辅导员自我职业认同度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3(12):14.

③杨子.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积极影响[J].教育理论研究,2011(12):227.

④蔡福兴.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德育的挑战及对策[J].发展研究,2006(8):70.

⑥陈垠亭.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6):62.

⑦陈岩松.基于胜任力研究的高校辅导员考核理论新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43.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第4篇

(一)80后辅导员是当代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主体

当代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跨度较大,但其主体是80后群体,这个群体指的是1980年以后、1990年以前出生的人群。中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大转型和快速发展是80后辅导员的成长背景,他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方面,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80后的辅导员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一出生就是每个家庭的中心,在各方面都备受家庭的精心关怀与呵护,长期的“被中心”家庭培养模式,使得他们自幼就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同时,他们独立能力较强,对他人的依赖较少,可以独立开展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80后的辅导员在大学受教育期间,国家实行缴费制度,毕业生流向不再包分配,而是实行市场化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政策,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社会背景强化了80后辅导员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同时,80后辅导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的选择上更加多样化,传统的师德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80后辅导员的师德建设需求。

(二)90后大学生是辅导员工作的客体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客体,即当代高校在校生,他们是辅导员工作的服务对象,这个大学生群体都是90后,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首先,90后大学生成长于一个信息开放的时代,从网络上学习和接收了大量知识和信息,接收的新事物、新思想比较多,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相比以往的大学生接收能力比较强,同时他们勇于尝试,喜欢冒险,思维比较活跃,学习知识的速度快,创新能力强,解决同一个事情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喜欢另辟蹊径,不满足于现状。其次,90后大学生独立意识强,但独立能力不足。他们具有强烈的个人独立意识,注重个人隐私,不愿被人影响。90后大学生与他人互动合作的能力不够强,不善于主动与同学、老师沟通一些小矛盾,很多人不太乐意敞开自己的心扉,不乐意交流,这就导致90后大学生情感上的依赖与不善交流的矛盾,很多问题的堆积最终导致较多的心理问题。

二、当代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现状及师德失范的原因探析

(一)当代高校辅导员师德

现状高校辅导员正是以“立德树人,培育精英”为神圣使命和职责的特殊教师队伍,与教学岗位的教师相比,高校辅导员与学生距离最近,参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更加频繁,在关心大学生发展、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方面的作用更加直接和具体。目前,80后辅导员队伍的主流积极向上、认真负责,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辅导员师德建设方面的不足也不容忽视。如少部分辅导员放松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长此以往,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很难站到一定的高度,不能在理论上融会贯通以指导实际问题的妥善解决,对于时事热点与难点问题时时出现困惑与不解。其次,个别学校忽视专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致使辅导员配置不能满足基本的师生比要求,将少兵多,工作任务重,工作类别多,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使辅导员工作的内容繁杂,辅导员岗位的职责模糊。

(二)当代高校辅导员师德失范的原因探析

1.价值观、人生观的冲突是辅导员师德失范的社会根源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开放、发展经济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但伴随的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对80后高校辅导员价值观念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风险精神缺失了,提的个人要求多了,职业倦怠现象凸显了。

2.辅导员职业发展方向不明朗是80后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内容有序繁杂,事务性内容占主要,工作的重心偏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多数高校辅导员未受过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即非思想政治教育者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80后高校辅导员朝向职业化高校辅导员的道路发展比较困难,也就很难要求他们把辅导员工作当作终身的事业来做。80后高校辅导员对自己身份地位的不明确和发展方向的不明朗产生了焦虑,从而在工作中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个因素也成为制约辅导员师德的瓶颈。

3.僵化不变的评价和管理制度是80后高校辅导员师德失范的体制因素高校师德建设提及了很多年,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出台了有关的德育规范,但是没有实际可操作性,并且内容上陈旧,更多的要求是思想及境界的高尚性。各高校都有相应的管理和评价考核制度,但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对高校师德起到了一定的约束效果。

三、当代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对策

(一)强化高校辅导员职业培训环节的职业道德教育

他律与自律相结合高校辅导员如果能够转变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和态度,把辅导员工作当作一份事业来做,而非仅仅一个职业,就可以提高其职业认同感,在工作中获得充足的职业幸福感。部分高校培训中强调较多的是辅导员职业对于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性,而没有从根本上去引导和激发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价值感。情感的认同只有通过人与人的内在情感沟通才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永恒的活力,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内心认同自身的职业后,辅导员能够在自己的工作中严格自律。他律为辅、自律为主,辅导员即使再忙碌和劳累,也能感受到付出所取得的价值,忙并快乐,累并快乐。

(二)明确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向思想政治教育主线靠拢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的具体职责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反观我们当前的实际情况,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主要内容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代之以具体繁杂的日常事务。各高校要对辅导员合理定位,把辅导员从琐碎的日常事务中分离,这样,辅导员才能回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主线上来。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性质有了准确定位,工作内容有了主线,就有足够精力深入开展日常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充分的时间上好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才能真正在管理与教学工作的相辅相成中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

(三)完善高校辅导员的考评机制

关心辅导员的个人发展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不仅仅是瞄准道德目标,还要考虑辅导员个人发展,师德建设与个人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辅导员队伍中积极开展职业化培训,有目标、有计划地培养辅导员骨干,树立、宣传、学习典型的优秀辅导员事迹。创造机会让辅导员外出参加学习交流,高校辅导员的培养也是高校教育师资提升的重要一环,要把辅导员的培养纳入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划中。同时在待遇上给予保障,让辅导员安心培训才能达到培训的初衷。跟踪考察优秀辅导员,让优秀辅导员参与到学校的发展与管理事业中,给予他们提升和发展的机会,解决好辅导员的出口问题,让表现一般的辅导员有目标、有方向、有期待;对于表现一直一般的辅导员,要下狠心、不讲人情地落实淘汰机制,保证辅导员队伍的良性成长。

四、总结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第5篇

(1)普遍过于年轻。

民办高校因缺少必要的财政支持,建校初期,为有更好的生源,资金大多会投放在土地购买、基础设施建设、聘请高职称高学历专任教师等方面,导致只能招聘到刚毕业而没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应届毕业生转变到教师角色需要较长的过程,很难做到一名合格教师应做到的工作。

(2)普遍缺乏工作经验。

新进辅导员通常情况下缺乏工作经验,部分辅导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有了相关工作经验后,学校会因为工作需要把他们调整到更高层面的职务工作。

(3)对工作权责把握不清。

据2013年的一项统计调查,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达到50%,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感更高。主要原因与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划分不清有很大关系,据不完全统计,能向辅导员下达指令的学校部门多达13个或者更多,如学生处、团委、财务处、保卫处、后勤处、图书馆等。

(4)辅导员普遍流动性较大。

因为职业认同感、待遇及职称晋升空间有限等原因,民办高校辅导员岗位流动性相对很大。很多应届毕业生都把辅导员岗位作为将来工作的跳板,在合适的机会都会跳出。

2民办高校对辅导员师德师风的特殊要求

民办高校,因为学生工作的重要性,对辅导员的师德师风也有特别的要求。

(1)更加注重以生为本。

民办高校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低,但他们也有个性强、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个人主见,遇到问题时能够动用很多资源去解决等特点。这种情况下,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搭建不同的发展平台。

(2)思想觉悟更高。

民办高校学生,获取信息渠道更多样化,思想观念更多元化,对社会焦点和突发问题,通常会用自己业已形成的观念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快速传播。这就要求辅导员老师要有更高的思想觉悟,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既讲究方法上的灵活性,又保持自己原则的坚定性。

(3)更加的注重以身师表。

民办高校的学生,他们学习和进行学术研究的积极性较低,但他们参与校内外各种实践、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高,而这些活动大多需要辅导员老师的悉心指导,辅导员老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最大。

(4)更加爱岗敬业。

民办高校一般办学历史短,政府的投入小,学校发展靠的是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辅导员老师只有比公办高校老师更加爱岗敬业才能够保证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好,学校的发展越来越好。

3民办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加强民办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应做到:

(1)政府和学校领导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后,国家和各个高校都高度重视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因为这些投入可以带来直接的可以用眼睛看得到的科研成果、掌握专业技能的毕业生;同时对高校教师、特别是辅导员的师德师风重视度有所降低。师德师风建设的落后,给各个高校、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特别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些是任何科研技术都不可弥补的。因此各级领导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把其作为高等学校发展的基础工作。

(2)加大对辅导员工作的各项投入。

针对当前的辅导员普遍年轻化、经验不足、流动性大、职业倦怠感高等问题,应从资金投入、岗前培训、工作期间各项技能培训、辅导员自身心理问题干预等方面加大投入。

(3)健全对辅导员师德师风考核标准及指标的建立。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第6篇

民办高校,因为学生工作的重要性,对辅导员的师德师风也有特别的要求。

(1)更加注重以生为本

民办高校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低,但他们也有个性强、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个人主见,遇到问题时能够动用很多资源去解决等特点。这种情况下,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搭建不同的发展平台。

(2)思想觉悟更高

民办高校学生,获取信息渠道更多样化,思想观念更多元化,对社会焦点和突发问题,通常会用自己业已形成的观念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快速传播。这就要求辅导员老师要有更高的思想觉悟,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既讲究方法上的灵活性,又保持自己原则的坚定性。

(3)更加的注重以身师表

民办高校的学生,他们学习和进行学术研究的积极性较低,但他们参与校内外各种实践、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高,而这些活动大多需要辅导员老师的悉心指导,辅导员老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最大。

(4)更加爱岗敬业

民办高校一般办学历史短,政府的投入小,学校发展靠的是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辅导员老师只有比公办高校老师更加爱岗敬业才能够保证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好,学校的发展越来越好。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加强民办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应做到:

(1)政府和学校领导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后,国家和各个高校都高度重视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因为这些投入可以带来直接的可以用眼睛看得到的科研成果、掌握专业技能的毕业生;同时对高校教师、特别是辅导员的师德师风重视度有所降低。师德师风建设的落后,给各个高校、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特别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些是任何科研技术都不可弥补的。因此各级领导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把其作为高等学校发展的基础工作。

(2)加大对辅导员工作的各项投入

针对当前的辅导员普遍年轻化、经验不足、流动性大、职业倦怠感高等问题,应从资金投入、岗前培训、工作期间各项技能培训、辅导员自身心理问题干预等方面加大投入。

(3)健全对辅导员师德师风考核标准及指标的建立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第7篇

(一)80后辅导员是当代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主体

当代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跨度较大,但其主体是80后群体,这个群体指的是1980年以后、1990年以前出生的人群。中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大转型和快速发展是80后辅导员的成长背景,他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方面,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80后的辅导员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一出生就是每个家庭的中心,在各方面都备受家庭的精心关怀与呵护,长期的“被中心”家庭培养模式,使得他们自幼就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同时,他们独立能力较强,对他人的依赖较少,可以独立开展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80后的辅导员在大学受教育期间,国家实行缴费制度,毕业生流向不再包分配,而是实行市场化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政策,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社会背景强化了80后辅导员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同时,80后辅导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的选择上更加多样化,传统的师德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80后辅导员的师德建设需求。

(二)90后大学生是辅导员工作的客体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客体,即当代高校在校生,他们是辅导员工作的服务对象,这个大学生群体都是90后,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首先,90后大学生成长于一个信息开放的时代,从网络上学习和接收了大量知识和信息,接收的新事物、新思想比较多,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相比以往的大学生接收能力比较强,同时他们勇于尝试,喜欢冒险,思维比较活跃,学习知识的速度快,创新能力强,解决同一个事情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喜欢另辟蹊径,不满足于现状。其次,90后大学生独立意识强,但独立能力不足。他们具有强烈的个人独立意识,注重个人隐私,不愿被人影响。90后大学生与他人互动合作的能力不够强,不善于主动与同学、老师沟通一些小矛盾,很多人不太乐意敞开自己的心扉,不乐意交流,这就导致90后大学生情感上的依赖与不善交流的矛盾,很多问题的堆积最终导致较多的心理问题。

二、当代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现状及师德失范的原因探析

(一)当代高校辅导员师德现状

高校辅导员正是以“立德树人,培育精英”为神圣使命和职责的特殊教师队伍,与教学岗位的教师相比,高校辅导员与学生距离最近,参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更加频繁,在关心大学生发展、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方面的作用更加直接和具体。目前,80后辅导员队伍的主流积极向上、认真负责,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辅导员师德建设方面的不足也不容忽视。如少部分辅导员放松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长此以往,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很难站到一定的高度,不能在理论上融会贯通以指导实际问题的妥善解决,对于时事热点与难点问题时时出现困惑与不解。其次,个别学校忽视专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致使辅导员配置不能满足基本的师生比要求,将少兵多,工作任务重,工作类别多,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使辅导员工作的内容繁杂,辅导员岗位的职责模糊。

(二)当代高校辅导员师德失范的原因探析

1.价值观、人生观的冲突是辅导员师德失范的社会根源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开放、发展经济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但伴随的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对80后高校辅导员价值观念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风险精神缺失了,提的个人要求多了,职业倦怠现象凸显了。2.辅导员职业发展方向不明朗是80后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内容有序繁杂,事务性内容占主要,工作的重心偏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多数高校辅导员未受过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即非思想政治教育者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80后高校辅导员朝向职业化高校辅导员的道路发展比较困难,也就很难要求他们把辅导员工作当作终身的事业来做。80后高校辅导员对自己身份地位的不明确和发展方向的不明朗产生了焦虑,从而在工作中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个因素也成为制约辅导员师德的瓶颈。3.僵化不变的评价和管理制度是80后高校辅导员师德失范的体制因素高校师德建设提及了很多年,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出台了有关的德育规范,但是没有实际可操作性,并且内容上陈旧,更多的要求是思想及境界的高尚性。各高校都有相应的管理和评价考核制度,但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对高校师德起到了一定的约束效果。

三、当代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对策

(一)强化高校辅导员职业培训环节的职业道德教育,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高校辅导员如果能够转变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和态度,把辅导员工作当作一份事业来做,而非仅仅一个职业,就可以提高其职业认同感,在工作中获得充足的职业幸福感。部分高校培训中强调较多的是辅导员职业对于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性,而没有从根本上去引导和激发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价值感。情感的认同只有通过人与人的内在情感沟通才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永恒的活力,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内心认同自身的职业后,辅导员能够在自己的工作中严格自律。他律为辅、自律为主,辅导员即使再忙碌和劳累,也能感受到付出所取得的价值,忙并快乐,累并快乐。

(二)明确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向思想政治教育主线靠拢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的具体职责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反观我们当前的实际情况,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主要内容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代之以具体繁杂的日常事务。各高校要对辅导员合理定位,把辅导员从琐碎的日常事务中分离,这样,辅导员才能回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主线上来。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性质有了准确定位,工作内容有了主线,就有足够精力深入开展日常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充分的时间上好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才能真正在管理与教学工作的相辅相成中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

(三)完善高校辅导员的考评机制,关心辅导员的个人发展

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不仅仅是瞄准道德目标,还要考虑辅导员个人发展,师德建设与个人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辅导员队伍中积极开展职业化培训,有目标、有计划地培养辅导员骨干,树立、宣传、学习典型的优秀辅导员事迹。创造机会让辅导员外出参加学习交流,高校辅导员的培养也是高校教育师资提升的重要一环,要把辅导员的培养纳入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划中。同时在待遇上给予保障,让辅导员安心培训才能达到培训的初衷。跟踪考察优秀辅导员,让优秀辅导员参与到学校的发展与管理事业中,给予他们提升和发展的机会,解决好辅导员的出口问题,让表现一般的辅导员有目标、有方向、有期待;对于表现一直一般的辅导员,要下狠心、不讲人情地落实淘汰机制,保证辅导员队伍的良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