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职业精神(合集7篇)

时间:2023-02-27 11:18:38
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第1篇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作为教师,也需要有自己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伴随着社会分工而出现,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精神,“一个国家要有他的民族精神,那是国魂:一支军队要有他的战斗精神,那是军魂;一个企业要有自己的精神,那是企业之魂;同样,一名教师也要有自己的职业精神,那是师魂”。教师的职业精神蕴藏着极大的能量,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都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教师职业精神涵盖的范围很广,从大的视角来看,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信誉、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操守、职业协作、职业规范、职业奉献,等等,都可以囊括到教师职业精神的范畴中来。但在笔者看来,教师的职业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一种痴情,对教育改革的一种坚信,对教育理想的一种追求,对教师职业的一种尊重,对学校的一种归属,对全体学生的一种热爱。

一、教师的职业精神就是对教育事业的一种痴情

选择了教育,就是选择了奉献,选择了执着。“教书匠”“园丁”“孺子牛”“春蚕”“蜡烛”“人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无论哪一种称号,都不能简单代替教师对教育的一种痴情。对教育痴情,就是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贫穷的山区,无论物欲横流、多元价值的影响有多大,也不论是从事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教师都能坚守着心中的那份信仰:“教育是基于生命、直面生命、为了生命、通过生命所进行的人类生命事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对教育痴情的教师,不会在意个人的得失,不会随波逐流,不会得过且过,更不会在教育这个神圣的领域中“混日子”。他也不会太在意社会和他人的评价,固守清贫,淡泊名利,行为世范,为教育而活,为自己的信仰而活,他在这简单而又伟大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体验着人生价值实现的满足。

二、教师的职业精神就是对教育改革的一种坚信

社会进步需要改革,教育发展也需要改革,没有改革教育只会停滞不前,教师不支持和参与改革,改革也会流于形式,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教育改革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系统,没有可资借鉴的现成模式可以模仿,我国的教育是在摸索中创新,在改革中“立序”,在一次次的“推倒重来”中逐渐积累属于我们中国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智慧。目前,尽管我国的教育改革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还有许多的困难横亘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还有数不清的挑战在等待着我们,但我们要充满信心,教师要积极参与改革,主动引领改革,在日常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改革。改革的成功需要我们对改革的一种坚守,需要广大教师群体对教育改革前景的一种坚信:改革能带来教育的生机,改革能带来学校的重生,改革能带来师生的生命提升,改革也能带来教育本真的价值实现。

三、教师的职业精神就是对教育理想的一种追求

教师应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是当代教师应有的职业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物质享受的关注、对金钱的索取、对消费的过分追求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追逐的目标。作为教师,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也在理想和现实、谋生和事业、生活压力和信仰之间徘徊着、困惑着。但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它有特殊的任务和价值取向,它要为中国培育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要为我们中国更能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而精心“奠基”,它要为我们的未来一代能平等地和世界“对话”而“施肥耕耘”,它更要为年轻一代将来对世界做出我们中国应有的贡献而积蓄力量。没有教师的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的更新和进步,也没有教育的发展和创造;没有教师的教育理想,就不能培养出有理想的学生;教师没有对教育理想的追求,也不会从中体会生命的美好和自身价值的实现。一个没有理想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一个没有理想的民族是没有生命的,教师没有了教育理想,其实也就失去了“教者”其所蕴含的本真意义。

四、教师的职业精神就是对教师职业的一种尊重

对教师职业的尊重,不仅是社会公众的外在承认和给予,或来自于家长和学生的肯定和赞同,更是我们教师自己,我们所有从事教育的共同体对教师职业的尊重。这种自尊,是来自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独立的创造,并以创造性的劳动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享受因过程本身而带来的自身生命力焕发的欢乐;这种自尊,来自于师生“教学相长”、互动提升过程中的“双向滋养”、和谐共处;这种自尊,还来自于教师愿意并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喜欢学习、享受合作、对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和欢乐。尊重自己职业的教师,会非常注重自己的仪表美,因为他知道仪表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和示范作用,他会每时每刻通过自己的情态、语言、服饰、行为影响着学生,向他们展现着自己的美,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尊重自己职业的教师,会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有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他们总是从教育的立场出发,不趋炎附势,不阿谀奉承,不混天度日,“教书育人”是他们职业生涯中的“主题曲”,面对外在的不解、非议、纷扰和诱惑,他们总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寻求一份心灵的宁静,享受一份幸福的人生。

五、教师的职业精神就是对学校的一种归属

学校是什么?是一个普通的工作场所,一个总想逃离的地方,还是一个温馨的“家”?不同的选择表达了教师对学校归属感的不同。教师的职业精神就是对学校的一种归属,把学校当做另一个“家”。只有把学校当做家,才能把学生当做自家的孩子去爱护、去照顾和教导,把同事当做亲人去交往和共处。在家的氛围中工作和生活,我们不会感到有压力,不会感到工作的枯燥无味,不会想到“离家出走”。我们愿意把自己的家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温馨、更加充满生命的精彩,以便吸引更多的孩子“来家坐坐”,感受另一种“家”的温暖。对学校的归属,要求教师要时常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学校管理和改革,参与学校制度建设,为学校的发展和规划献计献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学会合作,不断创新,顺应时展,为实现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而不断努力。

六、教师的职业精神就是对全体学生的一种热爱

职业精神第2篇

除去具象的定位,在形而上的层面,CFO与企业家的差异更多的是精神气质。

众所周知,创新精神是任何成功企业家不可或缺的素质。在商业史上,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正是企业家创新性思维转化为行动的结果,如德鲁克先生在其《创新与企业家》一书中所言:在过去的10~15年间,在美国出现的真正的企业家经济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史上最具深远意义和最鼓舞人心的事件。

事实上,商业本身已经进入了一个自我探索、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领域,德鲁克先生提出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是为了探讨人们的行动和行为。他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视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工作的一部分。

通常来说,创新是把新的思维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价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水平的新产品、新的业务流程与方法和新的服务。安永中国主席兼大中华首席合伙人吴港平在今年的安永企业家评选颁奖仪式上的发言很有说服力,“获奖者充分示范了如何把创新转化为企业增长的动力,在这个快速变革的商业环境中,创新的意义不仅为寻求一霎间的石破天惊,更重要的是要将创新融入到企业文化中,使其成为企业可持续增长战略的一部分。”

1939年比尔・休利特和戴维・帕卡德共同创办了惠普公司,一直到1977年,在两位创始人的直接管理下,公司平均每年增长约3600万美元,并以著名的“HP WAY”精神风行全球。1978年两位创业者逐渐功成身退,在他们留下的企业价值观、业务基础、规章制度和管理实践下,惠普开始进入职业经理人时代。在此后三位前CEO约翰・杨、路・普莱特和卡莉・菲奥莉娜任内,惠普平均年营业额增长了9亿美元、40亿美元和76亿美元,并且成功地完成了从传统电子仪器公司向信息技术企业的转变。

企业家多数具有英雄主义特征,有着传奇式的成功经验,如比尔・盖茨、松下幸之助、柳传志等。这样的风险冒进精神在企业创立之初,往往会极大地鼓舞士气,对于企业的顽强生存和迅速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恰恰又是这种精神在企业发展并走向正规化后,会因为所谓创业时期的成功经验,创造性举动以及企业家的管理随意性等,给企业的发展造成障碍。然而职业经理人精神则更加侧重于基于科学预测定位基础上的程序化规范管理,是企业的维持守护者。如果没有职业精神将契约“赋于形”,那么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也只能“流于意”。

以希波克拉底的名字命名的确定医生对病人、对社会的责任及医生行为规范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流传了2000多年,这一誓言中有封建行会及迷信的色彩,但其基本精神被视为医生的行为规范。直到今日在很多国家很多医生就业时还必须按此誓言宣誓。这也许是职业精神的最初典范。实际上各行各业都需要这样的职业精神。职业经理人应该在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两个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同时具备管理和决策两大社会职能。合格的会计师应该具有的品质其实有很多,但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专业精神和职业操守。另外职业标准以及商业敏感度也是很重要的方面。在我们采访过的平安集团副首席财务执行官麦伟林看来,专业操守是CFO这个职业最宝贵的“执业资格”。

在价值观、数字指标、规章制度和管理实践的共同约束下,作为职业经理人的CFO清楚地知道什么是方向、什么是目标、什么是边界,为了实现自身和企业共同的价值观,为了完成充满挑战的数字指标,同时又要遵循规章制度和管理实践。

创造了美国工商业最快神话的谷歌仍旧是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在加入谷歌之前以控制成本和关注细节著称的CFO帕特里克・皮切特,丝毫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他说CFO首先必须保证公司财务运行安全,其次还要保证和推动所有的资源都能被有效的利用。

职业精神第3篇

[关键词] 企业家精神 职业经理人精神 MBA精神 成长模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渐繁荣,以企业为生存平台,逐步形成了企业家、职业经理人、MBA等一系列新的社会阶层。伴随着对这些新兴阶层的关注,人们不禁要对其做出更进一步的认识,提出一系列的疑问。而企业家精神、职业经理人精神和MBA精神,及其三者的关系正是这些纷至沓来的疑问中的焦点之一。

一、企业家精神、职业经理人精神和MBA精神的定义及内涵

尽管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MBA三个阶层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而且三者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不同的企业经营者面目而独立存在的。然而在当前逐渐成熟规范的企业界,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类人,他们最初是MBA学员,而后步入职业经理人生涯,最后又创办企业,成为一名企业家。如果说早期的企业家更多是先从事企业实践工作,而后返回来学习MBA课程的话,那么有理由认为科学、规范的企业经营者成长模式正在日趋完善,并最终在企业家成长轨迹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模式即:MBA职业经理人企业家。

1.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的含义

目前学术界对企业家尚没有一个全面而统一的定义,溯其渊源,企业家一词的原文是法文:entrepreneur,其含义带有冒险家的意思,指当时领导军事远征的人,这种人需要承担风险,因而十八世纪后期的重农学派经济学家鲍杜认为:企业家具有承担风险和创新两个重要特点。首先给予企业家较严格定义的是萨伊,他在《政治经济学论文》(1803年出版)和《政治经济学精义》(1815年出版)两本书中,把企业家看作经理人,经理人“把他所有的生产手段结合在一起,取得产品的价值,……不断重新建立起来他们全部资本,他所得的工资、利息和地租,以及属于他自己的利润。”随后,充分论证企业家定义和职能作用的是熊彼特,他认为经理不能都有资格被称为企业家,只有当他对经济环境能做出创造性的或创新的反映,从而推进生产的增长时,才能够被称为企业家。所以,企业家是促进物质生产增长的中心人物。

“企业家精神”是指人们竞相成为企业家的一种行为,其内涵是“着手工作,寻求机会,通过创新和开办企业实现个人目标并满足社会需求”。从以上对企业家的不同理解中,可以归纳出企业家精神表现为:

(1)承担风险精神。正如1755年,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博龙将企业家精神定义为“承担不确定性”。(2)创新精神。在这个意义上企业家被称为“创新的灵魂”。正如1942年熊比特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中指出,所谓创新就是企业家对新产品、新市场、新的生产方式、新组织的开拓,以及新的原材料来源的控制调配,就是对传统生产力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从而使企业家成为企业的“催生婆”或走出困境的领路人。(3)强烈的责任心。

2.职业经理人及职业经理人精神的含义

职业经理人是指运用资本所有者的资本、机器等生产资料,通过运用各种科学管理知识,使其与员工进行最优匹配、整合,并对市场信息进行把握、运用,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具有专门职业能力的企业经营者。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经理人应该在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两个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同时具备管理和决策两大社会职能。

本文认为职业经理人精神首先应该包含企业家精神中的诸多方面,其次也有其独特的内容,主要体现于以下几点:

(1)克已敬业的奉献精神;(2)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具有领导力、想象力、判断力、组织力和坚持性;(3)敢于领先的英雄主义精神。具有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卓越的监督管理才能,充分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较强的学习能力;(4)当机立断的决策精神。善于捕获时机,相机做出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

3.MBA及MBA精神的含义

MBA是工商管理硕士的简称,首创于1908年的美国哈佛,于1991年引进中国,是一种注重实战能力的教育。经过近一个多世纪的实践创造了举世瞩目的MBA神话。所谓的MBA精神主要指崇尚自由竞争和个人奋斗,崇尚冒险和创业,鼓励对事业的追求,强调勤奋工作以创造富有生活,强调个人能力、毅力、智慧和决心,注重理性分析,讲求实际和办事成效,在某种意义上,MBA精神也可以说是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精神的一个综合,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1)诚实守信精神。要想做事,先学做人。而做人最基本的一条信念就是要以诚实守信为立身之本。(2)开拓创新精神。熊彼特曾给企业家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企业家是从事“创造性破坏”的创新者。从这个角度出发它说明了创新不仅是企业家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同样的,创新也是MBA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面。(3)积极主动精神。MAB要争当企业的“领头鸟”,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主动寻求企业发展契机,勇于承担责任,努力学会从CEO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凡事积极主动,先人一步。

二、企业家精神、职业经理人精神和MBA精神的比较分析

从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MBA三者的关系来讲:MBA以培养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职业经理人为直接目的,而职业经理人却并不都能成为企业家。据此分析,企业家精神、职业经理人精神和MBA精神并没有本质上的冲突和区别,三者只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在“MBA职业经理人企业家”这一成长模式的不同阶段中,着重拥有的品质的一个凸现。换言之,三者的精神是一个统一体,只是在经营管理者个人成长的各个阶段中,这一精神统一体的不同构成要素交替发挥着首要性作用。

1.MBA精神与职业经理人精神的对比

从“MBA职业经理人企业家”的经营者成长模式中可以看出,MBA在某种意义上以培养职业经理人为直接目标,因而,可以认为MBA是职业经理人的初始化阶段,而职业经理人则是MBA的实践过程。因而现实中的MBA教育必须和职业经理人市场挂钩,加强学员对企业管理基本要素和经济环境的了解,对各种行业和行业典型企业的了解,对商业思维方法和沟通能力,信息收集和研究能力等的掌握,并在MBA教育中积极强调职业道德等文化教育。侧重培养职业经理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需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实践经验和组织能力。职业经理人则应在管理实践中充分运用MBA知识,并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力培植实战能力。

2.企业家精神与MBA精神的对比

在“MBA职业经理人企业家”这一企业经营者成长模式中,MBA和企业家分处首尾两端。我们说,每个MBA都渴望有一天能独掌大权,成为企业家。因而MBA是经营者的最低阶段,而企业家是经营者的最高阶段。其最明显的阶段差别,说明了MBA应侧重于不断的培养管理技能、方法和信心,致力于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的塑造。而企业家则要树立敢于承担责任、务实创新、善于协调各种关系、豁达的胸怀、平和的心态等企业家精神。

3.企业家精神与职业经理人精神的对比

首先,从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与企业的所有关系来讲,职业经理人有别于企业家。职业经理和企业家不同,他们通常不是其所管理公司的所有者,而是被雇佣来管理公司日常运作的人。其次,企业家注重创新精神,是企业的创立者;而职业经理人更注重管理能力,是企业的维持守护者。职业经理人的才能可以通过正规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出来,而企业家则被理解成具有非常的创新、敏锐、敢于破坏和敢于建设的人,他们身上那种最可贵的创新精神是不能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最后,企业家是敢于超越自己的资源去开拓事业的人。而职业经理人则主要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最大程度使其发挥作用。

三、企业家精神、职业经理人精神和MBA精神在参与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冲突

尽管从单一的经营管理个体来说,企业家精神、职业经理人精神和MBA精神是不同成长阶段上的统一体。然而在由不同成长阶段上的经营管理者共同组成的企业管理层中,企业家精神、职业经理人精神和MBA精神三者却在参与企业运作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迥然的作用,有时会产生尖锐的冲突。

1.MBA精神与职业经理人精神的冲突

MBA精神崇尚自由竞争和个人奋斗,这样会使MBA学员一面憧憬于典型的创业英雄事迹中,生搬硬套成功人事的所谓成功秘诀;另一方面,多从自己的成长角度出发,锋芒毕露,试图抢夺一些大事的决策权,从而导致急功近利。而职业经理人精神更多的是强调一种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有时会以牺牲个人的代价来谋取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当放任和规范、利己和服从相遇时,MBA精神与职业经理人精神的冲突也就发生了。

2.企业家精神与MBA精神的冲突

企业家精神中的创新精神常常使企业家会做出一些非同寻常式的大胆决策,这些决策更多的是建立在企业家以往的经营经验基础之上,带有随意性,冲动性和直觉性。而MBA则早以熟稔了成功企业家的创业事迹,在不知不觉中会陷入对他们的无意识模仿,并会在实践中囿于其中。这样,在遵循前车之鉴和信服超人直觉的两难抉择之间,往往就导致了企业家精神与MBA精神的冲突。

3.企业家精神与职业经理人精神的冲突

企业家多数具有英雄主义特征,有着传奇式的成功经验,如比尔・盖茨、松下幸之助、柳传志等。这样的风险冒进精神在企业创立之初,往往会极大地鼓舞士气,对于企业的顽强生存和迅速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恰恰又是这种精神在企业发展并走向正规化后,会因为所谓创业时期的成功经验,创造性举动以及企业家的管理随意性等,给企业的发展造成障碍,甚至毁灭企业,如史玉柱和他的巨人集团,以及马胜利和他的超级小造纸航母的由盛至衰。然而职业经理人精神则更加侧重于基于科学预测定位基础上的程序化规范管理。这就势必产生企业家精神和职业经理人精神的冲突:是要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意志性管理,还是要四平八稳波澜不惊的规范化管理;是循规蹈矩的发展,还是冲动型的开拓。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本文从“MBA职业经理人企业家”这一经营管理者成长模式出发所进行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MBA精神、职业经理人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各自有其独特具体的内涵,并且有时会出现抵触情况。但从一个经营管理者完全的成长模式来看,MBA精神、职业经理人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只是其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精神体现,是一个互为基础的统一体,并没有根本性的区别,正如一个人从幼年到青年到老年会表现出不同的精神状态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着重注重经营管理者在其特定成长阶段上的阶段性精神培养,使三种精神贯穿于经营管理者的整个经营管理职业生涯之中。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德鲁克彭志华译: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职业精神第4篇

那么,什么是职业精神呢?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是人类工作的行为准则,是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体现。职业精神主要包含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作风、职业纪律。其实际内涵体现在敬业、勤业、创业、立业四个方面。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为人民服务。当人们拥有了这些职业精神,就能从平凡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

人类自野蛮进化到文明社会,便产生了社会分工,职业精神由此成为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石。不同的职业体现着社会不可或缺的需求,从表面看人们从事职业是作为自己谋利的手段,其实是为社会服务,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社会必然会对各个职业提出一定的要求,即从事该职业者必须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样逐渐生成了随职业不能分割的天职般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遂成为每个职业者立身的根本。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既享有职业带来的利益,也要承担职业带来的风险。只有秉持各自的职业精神,方能发挥职业的社会功能,维系职业的价值。那些恪守职业精神的人,为自己的职业增光添彩,必深得同行和世人的赞颂;而那些不守职业精神的人,则玷污了自己的职业,必遭受同业和众人的唾弃。职业精神是人们对不同职业的不同期待,当每个职业者都严守职业精神时,社会必是美好的世界,人们享有幸福的生活。

我国多年来就开始大力倡导和推进员工职业精神建设,大力弘扬职业精神的先进典型和培育职业精神,旨在树立员工崇高的职业精神,重塑员工良好的职业形象。产生了像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青藏铁路建设精神、东汽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及窦铁成、吴大观、李俊贤、郭明义等先进典型,起到了表率示范作用。但近年来,淡化或缺失职业精神已非个别区域和单位的现象,对企业、行业和自身都带来不良影响,降低了绩效和竞争力。因此,有必要重建和光大职业精神。

营造职业精神氛围,使员工自觉遵循职业精神,这有赖于职业伦理道德。绝大多数人从事职业是为获取报酬维持生计,也有人是为获得世俗的荣耀。这些低层次目的是难以支撑起崇高的职业精神的。只有当它作为人生的使命和信念而存在,成为忠诚的信仰和人生的依归而与生命融为一体时,人们就会得以自我价值的实现、内心的满足,体验人生的幸福。在这样的境界里,强大的内在动力驱使人们主动追求、竭力体现职业精神。由于违背了职业精神就会危害社会,为保证其得到最起码的遵守,就要将其底线上升为具有约束力的强制性规范,违反职业规范定将遭受惩罚。因此,职业精神的本质更是必不可违的责任。以大力弘扬的道德感召再辅之以严格执行的约束机制,职业精神就会得到贯彻,从而使社会有稳定和谐、运行良好的秩序。

企业员工只有具备了高尚的职业精神,尽职尽责,才能构筑起自己安身立命、兴旺发达的职业根基。不然,既会砸了自己的“饭碗”,也会毁了企业的声誉,进而造成企业的危机。而对一个企业来说,员工的敬业精神将决定企业的竞争力。在企业里,员工敬业精神越强,工作效率就越高,企业的发展也就越迅速。

职业精神第5篇

一、教师的职业精神就是对教育事业的一种痴情

选择了教育,就是选择了奉献,选择了执着。“教书匠”“园丁”“孺子牛”“春蚕”“蜡烛”“人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无论哪一种称号,都不能简单代替教师对教育的一种痴情。对教育痴情,就是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贫穷的山区,无论物欲横流、多元价值的影响有多大,也不论是从事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教师都能坚守着心中的那份信仰:“教育是基于生命、直面生命、为了生命、通过生命所进行的人类生命事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对教育痴情的教师,不会在意个人的得失,不会随波逐流,不会得过且过,更不会在教育这个神圣的领域中“混日子”。他也不会太在意社会和他人的评价,固守清贫,淡泊名利,行为世范,为教育而活,为自己的信仰而活,他在这简单而又伟大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体验着人生价值实现的满足。

二、教师的职业精神就是对教育改革的一种坚信

社会进步需要改革,教育发展也需要改革,没有改革教育只会停滞不前,教师不支持和参与改革,改革也会流于形式,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教育改革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系统,没有可资借鉴的现成模式可以模仿,我国的教育是在摸索中创新,在改革中“立序”,在一次次的“推倒重来”中逐渐积累属于我们中国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智慧。目前,尽管我国的教育改革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还有许多的困难横亘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还有数不清的挑战在等待着我们,但我们要充满信心,教师要积极参与改革,主动引领改革,在日常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改革。改革的成功需要我们对改革的一种坚守,需要广大教师群体对教育改革前景的一种坚信:改革能带来教育的生机,改革能带来学校的重生,改革能带来师生的生命提升,改革也能带来教育本真的价值实现。

三、教师的职业精神就是对教育理想的一种追求

教师应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是当代教师应有的职业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物质享受的关注、对金钱的索取、对消费的过分追求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追逐的目标。作为教师,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也在理想和现实、谋生和事业、生活压力和信仰之间徘徊着、困惑着。但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它有特殊的任务和价值取向,它要为中国培育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要为我们中国更能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而精心“奠基”,它要为我们的未来一代能平等地和世界“对话”而“施肥耕耘”,它更要为年轻一代将来对世界做出我们中国应有的贡献而积蓄力量。没有教师的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的更新和进步,也没有教育的发展和创造;没有教师的教育理想,就不能培养出有理想的学生;教师没有对教育理想的追求,也不会从中体会生命的美好和自身价值的实现。一个没有理想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一个没有理想的民族是没有生命的,教师没有了教育理想,其实也就失去了“教者”其所蕴含的本真意义。

四、教师的职业精神就是对教师职业的一种尊重

对教师职业的尊重,不仅是社会公众的外在承认和给予,或来自于家长和学生的肯定和赞同,更是我们教师自己,我们所有从事教育的共同体对教师职业的尊重。这种自尊,是来自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独立的创造,并以创造性的劳动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享受因过程本身而带来的自身生命力焕发的欢乐;这种自尊,来自于师生“教学相长”、互动提升过程中的“双向滋养”、和谐共处;这种自尊,还来自于教师愿意并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喜欢学习、享受合作、对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和欢乐。尊重自己职业的教师,会非常注重自己的仪表美,因为他知道仪表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和示范作用,他会每时每刻通过自己的情态、语言、服饰、行为影响着学生,向他们展现着自己的美,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尊重自己职业的教师,会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有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他们总是从教育的立场出发,不趋炎附势,不阿谀奉承,不混天度日,“教书育人”是他们职业生涯中的“主题曲”,面对外在的不解、非议、纷扰和诱惑,他们总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寻求一份心灵的宁静,享受一份幸福的人生。

五、教师的职业精神就是对学校的一种归属

学校是什么?是一个普通的工作场所,一个总想逃离的地方,还是一个温馨的“家”?不同的选择表达了教师对学校归属感的不同。教师的职业精神就是对学校的一种归属,把学校当做另一个“家”。只有把学校当做家,才能把学生当做自家的孩子去爱护、去照顾和教导,把同事当做亲人去交往和共处。在家的氛围中工作和生活,我们不会感到有压力,不会感到工作的枯燥无味,不会想到“离家出走”。我们愿意把自己的家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温馨、更加充满生命的精彩,以便吸引更多的孩子“来家坐坐”,感受另一种“家”的温暖。对学校的归属,要求教师要时常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学校管理和改革,参与学校制度建设,为学校的发展和规划献计献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学会合作,不断创新,顺应时展,为实现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而不断努力。

六、教师的职业精神就是对全体学生的一种热爱

职业精神第6篇

没有主角参与,再大的盛典也会黯然失色。如果说李娜当时因备战澳网而分身无术,那么林丹突改初衷,着实令主办方措手不及。

“救场如救火”是戏曲界流传至今约定俗成的行规——在演出前或演出中若发生意外事故,必须看成像起火一样严重、急迫,演员同样要像救火一样义不容辞,奋不顾身,丢掉个人私心杂念,从全局出发,维护艺术的完整性。这不仅是戏曲演员对自身的道德要求,也是绝大多数演艺界人士尊崇的职业精神。

去年初冬,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排的话剧《喜剧的忧伤》因主演陈道明突发高烧,临时取消了在首都剧场的演出。当晚,陈道明登台鞠躬致歉,并目送观众离场。部分观众则走到台前,向陈道明表达了理解之情。事后,有观众和网友评论:“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令人尊敬!”售出的900张票,只退了33张。

这里并非要对林丹兴师问罪,只想说明“救场如救火”反映的是一个人的职业修为,况且当时的情况远非救火那样紧急。陈道明尽管最终没能完成救场,但他以职业的言行赢得了观众的理解,既是对观众的尊重,也是对职业的敬畏。

比赛场是运动员特定的舞台,但许多知名运动员作为公众人物的舞台却无处不在。

“职业精神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尊重,对一种事物或对人的尊重。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方方面面的生活、爱好、工作和人的方式,我认为就是职业精神”,这是姚明的感悟。

职业给予一个人的并非只是物质,假如没有精神引领,职业本身也会混沌不堪。当体育为从业者带去荣耀的同时,责任也随之不期而至。

赛场上拼搏进取是运动员的职业使命,赛场下低调内敛是他们的职业素养,这一切都蕴涵着职业精神。

把职业的一面呈现在赛场上是运动员的本分,但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知名运动员,职业精神应贯穿于工作、生活的各层面。如果不能以职业标准全方位考量自身,那么短板必然暴露。

当选最佳男运动员的林丹缺席颁奖典礼,而且没有及时做出解释,此举显然不够职业。由此联想到原本对该奖项更具竞争力的孙杨,因受无照驾车被行政拘留等场外因素困扰而无缘入围候选名单,皆因欠缺职业精神所致。

人们在纠结于孙杨不良表现的同时,仍希望他能改过自新,倘若这一天能尽早到来,必得到最大限度的宽容与谅解。当然,这取决于孙杨对职业的理解,对职业精神的认识,而更重要的是他要拿出职业的行动。说了什么只是一种姿态,做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检验,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必招致人们对问题明星的进—步反感。

此前,部分知名运动员职业意识的缺失与文化积淀不足存在直接关系。知识的更新也许只是朝夕之功,文化的积聚却需要日积月累。处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中,言而无信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些在运动员身上有所反映也不足为怪。然而,要成为某个领域的王者,超群的运动技艺只是通往成功的阶梯,真正征服粉丝的是在方方面面展现出的人格魅力。

职业精神第7篇

公司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来自肉体的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和咽炎,或者还有更广义上的亚健康病,这些都难分职业,而且覆盖面广,基本是人在职场飘,哪能不挨刀的状况。

但这里我们想讨论的是另外一种,也是好多人都逃不开的,非肉体的“职业病”,它让你走到哪儿都带点儿职业化的强迫症,你也可以叫它职业潜意识,职业习惯—事关精神层面,或者就叫职业精神病也行。

最常见的例子可能是,你发现自己已经从一个一接电话就大喇喇地“喂”的青春少年变成了对任何陌生号码都温情脉脉地“您好,请讲?”的职业人士,当然一边温柔接听一边心里骂街的情况也是有的。

最极端的例子要数大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简直24小时启动观察模式研究身边人的身份、心态、有没有犯罪倾向,在施展智慧的同时附带讽刺、任性、情绪多变等恶劣属性……不过这其实很难讲是这个人的问题还是这个职业的问题。你看同样是侦探,名侦探毛利小五郎就生活得十分性情。

而其他的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日复一日地在自我和工作中的我之间来回穿梭后,也在这最轻和最重的职业习惯中间飘荡。

有些习惯你意识不到它的影响。比如,只是做服装行业的人爱看别人的搭配,搞IT的人爱问别人的电脑配置,并无大碍,无关痛痒。但是这种习惯一旦上升到“强迫症”的高度就不好对付了,比如同样是上述两个例子:看到别人的搭配很不顺眼,发型也不对,就想跑上去给她弄弄头发换条裙子,但是又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只好在悲愤中看着伊人消失在地铁/银行/商场里;爱问配置,不能像某个“程序猿”段子里说的:程序员A:“昨天我带了个辣妹回家,然后她就坐在我的键盘上,然后……”程序员B:“等等,你家里也有台电脑?什么型号的?”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搞电影的看电影满脑子都是解构,一分神连笑点都错过;当老师的在街上看到奔跑的小朋友就忍不住过去劝诫一下;搞证券的看见人家穿绿色的衣服就不舒服,自己不买任何绿色装备……

职业习惯强化到了这种程度,除了会收获一句朋友“不愧是搞这个的啊”的促狭,自己也会自嘲一句“哎,职业病。”或者抱怨一句“好累啊!我!”

不过,许多人哪怕正自嘲自己的职业病,但其实也未必真的痛恨这种“坏”习惯。我们通常是一边自觉苦逼,一边感叹工作对自己的同化真大,一边又觉得即便如此那又何妨?工作和生活哪有什么黄金分割点,很多时候都是“我工作故我在”呀。

然而,就像崔永元所说,患忧郁症的都是良心未泯的好人。同理可推,改不了职业习惯倍受其苦的青年也许都技能熟练,热爱工作。所以快去写份报告,整理份Excel,再做个准备充分的presentation,把你的职业病向老板倾吐一下,曲线申请加薪吧!

01程序员

流传在程序员队伍中的一个知名的自黑段子是:“一位妇女让他的程序员丈夫去商店买东西:你去附近的商店买些面包,如果有鸡蛋的话,买6个回来,于是这个丈夫就买了6个面包回来……他的妻子大吃一惊:你为什么买了6个面包?!程序员丈夫回答:因为它们有鸡蛋。”然而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在若干个刊登了上则笑话的帖子里,顶着二次元少女头像的程序员们就真的在楼下编起程来了……

另一种值得鼓励的程序员职业病就是自省态度,因为debug de多了,无论出了什么事第一反应都是“我看看错在哪儿了……”

没事儿编个小程,饮水机娘啦,给狗自动喂食的程序啦……能躺着绝不站着,能用电脑绝不真干。

02会计/银行/金融业

罹患Excel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付房贷要用,买菜也要用,甚至能自制个人收支报表。同时深感,国内没有普及美国那种冗繁的个人报税业务真是太令人遗憾了,犹如让超人生活在辛普森一家的春田镇一样寂寞。

打个网络游戏,每天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趴在交易行,计算游戏币买卖划不划得来,再把做药做菜的成本和利润开个表记下来,确认自己的财富在增值中。之后满足地袖手睥睨正在刷副本和斗殴的芸芸众生:“哥就是这个时代的沈万三啊。”

没有实体表的时候,做到心中有表,人表合一:看到正负数就自动归类到借贷方,看到工资就忍不住计税,看到财报就想分析勾稽关系……

对待钱的态度从“哇这么多钱啊”到“看到钱数就想吐”,再到“钱即是数,数即是钱;钱不是数,数不是钱”的开悟。

因为“识人有术”,成为闺蜜圈里第一八卦大佬和情感专家,其实也不难,就像庄雅婷老师的微信一样,当听到“我该怎么办?”自动回复“分手……”就好了。劝人无数,功德有量。虽然每次劝着劝着就变成了“工伤24小时报备啊亲”、“怀孕5个月内备案啊亲”、“让他赔啊亲”……

03市场/销售

买东西不货比三家分析一下目标产品和竞品简直就不能活,做快消的还爱在超市自家货架区驻留观察,并对买了竞品的顾客下意识地露出杀气,直到除了同事再也没人愿意和自己一起逛超市为止。

别人找自己办任何事儿都会让对方先出个brief或者报价单,再复杂的一点就想做个PPT。

考虑过和恋人用PPT吵架/摊牌/求婚的可能性,并幻想老婆会像领导一样露出肯定的笑容。当然,考虑到负面结果一定不是“重做”,而是对方要求立刻分手并转身就发条微博“我的EX是个极品”,还是好好做手头的PPT吧。

与婚前恐惧症绝缘。因为对婚礼流程策划无压力。婚礼上更是恨不得抢过司仪的话筒自己报串词。蜜月旅行也安排妥当,就是习惯了一个人半夜在陌生城市的酒店醒来,这次身边还有一人,很不适应。

04设计/广告/建筑业

据说这份工作做久了首先有种世界观上的改变:在需要作图的人眼里,那种细密的格子图案实际上是透明的;而在3D设计师眼中,零的含义是一个坐标为(0,0,0)的点……

之后就会演变成轻微的强迫症……做设计的看见广告牌就停滞不前,开始研究用了几个图层什么字体,如果有字没对齐,简直强迫症当场发作,好想强制对齐,可是又无能无力……感觉too bad。

做广告的,看到好或者不好的品牌广告第一反应就是,这哪家公司做的?

而做建筑的小伙儿到哪儿都抬头看房,出门旅行一趟回来发现相机里除了房子还是房子,真想拿着相机去找老板要求加薪啊。

到朋友家玩,查墙体裂缝的有之,看石材饰面的有之,批判装饰画的有之,大侃户型利用不当的有之,恨不得当场掏出笔给画个补救之法。

05科学家

坐地铁,没事儿闲的利用连续的广告显示屏现象来计算列车时速,然后挤到最前头看一下驾驶室的仪表盘,享受解题。或者心算1/7的小数点后第50位……

学化学,看到电器上写的新材料或者化妆品包装上的成分都要研究一番,和售货员讨论的不是电器性能、护肤效果而是分子问题,深度患者在喝啤酒的时候要把标签转向手心再倒……

学医,在心中已经将人体幻化为血肉骨骼的“肉体”。对美的认知基于各生理体质:看哪,多美的脊椎骨。

06HR/猎头

无论是饭局闲谈、陌生人偶遇、还是相亲……总忍不住问对方职业、年龄、工作资历、Career规划,深呼吸了五百次最终还是说出了那句“考不考虑换个工作啊?”哦对,开场白最好是“先介绍下你自己”。

成了神级脑补帝,听别人说了工资全额就能立刻计算出到手工资,顺便把社保公积金也算了个大概。

只要知道到手工资就顺手能算出实际工资,果然当年给“速度”求“功”和给“功”求“速度”之类的题没白做。

07公务员

以“齐家治国”的古代文人情怀自勉,发微博很谨慎,或者干脆建个小号抒发感情,留着大号五讲四美。

特别鄙视官场小说,但还是要抱着批判性的态度看一看:我倒要看看他们说我们有多黑暗!杜拉拉也看一看,触类旁通。比较高端的是看《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努力实现冯唐所说“按我的建议做的君王,都兵强马壮。没按我的建议做的,都垂泪对宫娥”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