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钢铁工业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2-25 01:26:18
钢铁工业论文

钢铁工业论文第1篇

关键词钢铁工业绿色化环境

1引言

中国的钢铁工业历经5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有了巨大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钢产量增加速度加快,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产品结构不断调整,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但是,钢铁工业也是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产业,是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大户。目前,钢铁行业的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10%以上,钢铁行业水耗占全国工业水耗的9%左右;而且,我国钢铁工业的能耗、水耗指标大大高于国外的先进水平。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将会带来一系列更加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对于中国钢铁绿色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化迅速发展的状况

1996年我国钢产量首次超过1亿吨大关,跃居世界第一位,此后我国钢产量一直保持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2002年实现钢产量1.8亿吨,到2003年钢产量突破2亿吨,达到22234万吨,2004年全国共产钢27279万吨,比上年增长22.7%,生铁、钢材的产量分别达到创纪录的25185万吨与29723万吨(含重复材),同比增长均在20%以下。在钢材品种和质量方面,已经逐步形成能冶炼包括高温合金、精密合金在内的1000多个钢种,轧制和加工包括板、带、管、型、线、丝等各种形状的4万多个品种规格的钢材;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提高。从1991~2003年钢产量增加近2.13倍,总能源消耗量只增加1.84倍;吨钢耗新水量下降了75.2l%;吨钢废水排放量下降了82.56%。尤其是吨钢能源消耗大幅度降低,去年我国重点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764.06kg/t,比1991年下降50.53%;吨钢可比能耗为741.48kg/t;污染物综合排放合格率达到90.59%;废气处理率达到98.31%,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钢铁工业确实以举世瞩目的速度发展着,但是,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美国的4.3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是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的。

3我国钢铁工业环境危机的原因

从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发展历程看,基本上是"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目前,我国钢铁工业仍然是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有的企业甚至是只顾发展不管环境的治理,尚未完全摆脱粗放型的增长模式。与世界其它国家的钢铁企业相比,我国钢铁企业存在着很大环保差距。

3.1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装备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现有技术装备平均单机能力小、技术水平低、部分生产能力和工艺技术不配套,使得生产消耗高、效率低、质量差。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国内总生产装备中仅10%~20%可以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已实施高效连铸的铸机只占总数的10%,相当一部分的普通钢材生产能力面临淘汰或改造,而国民经济急需的关键品种仅能满足约2/3的需求。我国钢铁企业有几千座高炉,大多规模较小,大型钢铁企业高炉平均容积为1600m3,这与国外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例如日本高炉平均容积3000m3以上。

3.2节能、环境保护的层次水平低2004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19.7亿吨标准煤,比2003年增长15.2%。其中,煤炭消费量18.7亿吨,增长14.4%;原油2.9亿吨,增长16.8%;天然气415亿立方米,增长18.5%;水电3280亿千瓦小时,增长15.6%。主要原材料消费中,钢材3.1亿吨,增长15.1%;氧化铝1284万吨,增长9.7%;水泥9.6亿吨,增长12.4%。万元GDP能耗1.58吨标准煤,上升5.3%。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钢铁企业吨钢能耗仍高出15%左右。

如下表所示,除宝钢的吨钢综合能耗已达到世界先进国家水平外,其他大中型企业尽管有较大的进步,但仍然有相当差距。比较国内大中型企业的综合能耗,在能耗大于100万吨标煤的45家企业中,综合能耗大于宝钢的有39家大型企业;全国73家大中型企业的吨钢综合能耗介于宝钢与39家大型企业之间。

3.3能源循环利用率低下

目前我国废旧金属回收率为5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80%以上。我国每年平均约有200万~300万吨废钢铁、10万~15万吨废杂有色金属尚未被合理回收。据资料显示,高炉矿渣的利用率约50%,而钢渣的利用率还不到10%,这些废渣中实际上有做水泥的原料、可以轧钢的原料等;钢铁企业把经过处理的污水排出去,实际上把二次能源水资源浪费掉了,如果把这些污水循环利用,可以大大节约水资源;同时,粉尘经过处理也把它倒掉了;高炉的煤气向空中排放,如果把这些废气如二氧化碳、氮气等进行回收,也可以作为资源。

3.4环保理念和环保意识差,法制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一些钢铁企业尚未认识到实施绿色化生产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缺乏参与行动和采取有效的绿色生产措施,通过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钢铁企业少。

4钢铁工业绿色化的必要性

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不断开发"绿色产品",实现"绿色制造"。绿色化是指企业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的身心、健康的理念融入企业活动的全过程的各个方面,转变企业生产方式,实行清洁生产,使企业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绿色冶金"即符合环保要求,做到低能源消耗、低资源消耗、低排放再循环使用。绿色化钢铁制造的目标是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和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从世界范围看,绿色化是不可逆转的浪潮。现在,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都认识到,全球的资源环境危机正日益加深,而企业的粗放生产方式,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标准,规定只有满足这些标准的产品才准予进入本国市场。京都协议日标在气体散发物远远超过周围环境并且达到全球的维持的温室以上才被采用。欧盟钢铁工业已经有助于UNFCCC的目标了,因为它过去20年中已经降低几乎温室气体散发物的数量40%。

绿色化也是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形势的要求。我国钢铁工业增长方式粗放,长期以来采用高投入来维持高增长速度的数量扩张型方式,实际上,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多年重复建设造成大量生产能力过剩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对新世纪的到来,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市场与环境的双重严峻挑战。同时也说明了实施绿色化生产的迫切性及必要性。

4.1加强企业技术改造

钢铁工业绿色化对策的重要依托是绿色化技术,只有采用绿色化技术,才能保证绿色化对策的实施,最终实现绿色化的战略目标。建议普及、推广一批成熟的节能环保技术,如熔融还原炼铁技术及新能源开发、新型焦炉技术和处理废旧轮胎、垃圾焚烧炉等与社会友好的废弃物处理技术,通过短流程研究,广泛应用高效单体熔炼精炼、连铸连轧、控温控轧等技术,实现低能耗、少物耗。深入研究冶金反应和凝固过程中所出现的许多新现象,不断催生新的生产工艺。投资开发一批有效的绿色化技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集成为钢铁生产企业的绿色化制造流程。

4.2高效利用资源,使能源消耗最小

利用铁矿石及其他天然矿物资源,多用再生资源如废钢、钢厂粉尘等;少用不可再生能源如煤、油、天然气等,开发采用新的能源如氢、太阳能等,少用淡水资源,发展节水技术,强化水循环,减少废水排放。钢铁行业节水潜力巨大。宝钢等企业每吨钢耗水只有6m3,一般企业为20~30m3,个别企业为50m3甚至更高。通过技术改造,到2005年和2010年,钢铁行业吨钢耗水指标下降到16m3至12~14m3是完全可能的。其中,大型钢铁企业可以下降到6~8m3。钢铁行业可以做到增产不增取水量。

4.3与相关工业链

钢厂不仅要质优、价廉、清洁地生产钢铁产品,而且还要发挥其能源转换功能。因为钢铁工业可向社会提供余热副产品,如煤气、高炉渣、钢渣等,还可消纳社会的废弃物,如废塑料、垃圾、废轮胎、废钢及各种合金返回料等,所以钢铁工业可与相关工业形成工业生态链。传统模式的钢厂没有充分利用能源,钢厂发挥能源转换功能是有希望的。比如钢、电、水泥集成,可以形成一个环境负荷低的生态工业过程。

4.4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的应用

在钢铁企业管理信息化方面,通过建设企业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综合企业的人、财、物各种资源状况和产、供、销各个环节的信息,对生产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使生产经营活动协调有序进行,并对企业的战略计划进行了决策。其中,能源管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能源计划的编制,能源的生产,供应供需平衡以及能耗考核等功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环保治理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深入的科学研究,才能在对投资较大的环保治理方案选择上从可行性及经济性上提出有力的依据,只有科研与管理并举,在环保治理上才会如虎添翼。

4.5增强环保意识,实现绿色化生产

企业应增强钢铁工业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加强有关专业培训和普及环保知识,将IS01400l认证环境评价、年度环境报告纳入钢铁企业的评价体系。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产业技术政策等,以约束和指导钢铁工业不断改善环境状况并逐步向绿色化迈进。

5结语

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钢铁工业就没有现代工业文明。但是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钢铁工业生产的不文明表现日益突出,工业排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制约着钢铁工业的发展。钢铁工业如何才能既满足当代人对钢铁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生存环境的问题,亦即钢铁工业的绿色化问题,是钢铁工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在2l世纪初,如何把"绿色钢铁"这一概念变为现实,如何化解环境危机,如何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承载着责无旁贷的责任,更孕育着无限的生机。

参考文献

l徐先养.走向未来之路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2干守兰,武少华.清洁生产理论与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钢铁工业论文第2篇

改革开放推动下,发展钢铁工业的思想和实践(1978—1992)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发展经济和实现现代化成为全党的工作中心。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再次凸显出来。中共中央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及改革开放思想的指导下,一方面,将钢铁工业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排头兵,积极推进钢铁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另一方面则通过对外开放,积极支持钢铁工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利用国外铁矿石资源发展中国的钢铁工业。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钢铁工业得到迅速发展,粗钢产量由1978年的3178万吨发展到1992年的8093万吨。(一)改革开放思想指导下的钢铁工业发展实践如前所述,长期以来钢铁工业都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但也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和薄弱环节,尤其是1977年中国掀起新一轮经济建设高潮后,产品供求缺口更大,不得不大量依靠进口弥补。例如,1978年从国外进口钢材830.5万吨,比1977年钢材进口增长65%,进口钢材相当于当年国内产量的37.6%。因此,发展钢铁工业首当其冲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关于如何发展钢铁工业,早在1978年9月18日邓小平在听取中共鞍山市委负责人汇报时就讲到:“世界在发展,我们不在技术上前进,不要说超过,赶都赶不上去,那才真正是爬行主义。我们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我们要有这个雄心壮志。”[7](P129)1978年10月11日,邓小平在全国总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致词时再次讲到:“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进行这些改革,是全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所在,否则,我们不能摆脱目前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的落后状态。”[7](P136)实行制度和技术上的双重改革,成为新时期指导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思想。钢铁企业初期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放权让利”上。到1992年,全国县属以上全民所有制钢铁企业90%以上都实行了承包,上海、河北、山东、湖南、江西、四川等省、市、冶金厅(局)也相继实行行业总承包。1993年,钢铁企业正式执行《钢铁产品价格放开的改革方案》,规定钢材产品中除国防军工、农业、农田水利(含救灾)以及部分铁路专用材仍执行国家计划价和指导价外,其余93%的钢材价格全部放开[2](P133)。此举标志钢铁工业价格双轨制的结束。随之进行了一系列扩大企业自,增强其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改革。通过改革权力过于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增强了钢铁企业发展的活力。(二)以宝钢建设为标志,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利用国外铁矿石资源发展中国的钢铁工业采用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对于加快实现冶金工业现代化、加快钢铁工业发展速度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一贯积极支持钢铁工业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1978年,邓小平于5月会见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政府经济贸易代表和10月会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新闻代表团时都提到:“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7](P111、133)新时期,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思想的指导下,钢铁工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速了钢铁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其中,宝钢的建设为最典型的代表。1978年3月11日国务院同意计委、建委、经委、上海市、冶金部《关于上海新建钢铁厂的厂址选择、建设规模和有关问题的请示报告》,决定从日本引进成套设备,在上海宝山县新建钢铁厂。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引进项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钢铁工业同国外进行技术经济合作的最大工程,受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1979年7月21日,邓小平在上海考察时说:“宝钢工程,第一要干,第二要保证干好。”;9月,邓小平再次指出:“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8](P538)陈云在上海调查时也讲到:“宝钢在四化当中是第一个大项目,要做出榜样。要协力同心,把宝钢搞好。”关于宝钢二期工程的建设,1984年2月15日,邓小平视察正在建设中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时指出:“宝钢二期工程肯定要上。”并题词:“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有善于创新。”在视察宝钢主要原料码头时进一步指出:“我们要把日本的技术都学过来。”[9](P961)从1978年至1994年,中国钢铁工业扩大了对外交流,除宝钢外,还引进矿山、冶炼、加工等先进技术和设备600余项,连同宝钢用汇达100亿美元,大大超过改革前30年的总和[2](P142)。在建设宝钢的同时,首钢、上钢、鞍钢、邯钢等一大批大中型钢铁企业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既吸收了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又结合中国的国情,在引进中吸收、创新,从而使中国的钢铁生产技术进入了积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时期,对加快中国钢铁工业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作用。曾任国家体改委主任的陈锦华说:“宝钢的建成,不仅仅是建设了一个世界级钢铁联合企业,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模式,带动了中国钢铁工业做大做强,在世界上提升了中国钢铁工业的水平和竞争力。”钢铁工业后三十年比前三十年发展得快,发展得好,得益于改革开发,在这个变化中,宝钢起了一种示范榜样作用[10](P85)。宝钢的建设,使中国对使用进口矿也有了新的认识。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钢铁工业所需原材料主要靠自力更生。据统计,1974年以前,每年进口铁矿石都没有超过百万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提出,中国进口铁矿石逐渐增多,但并没有形成大的规模。1978年,宝钢厂选址时就考虑使用进口矿,可以利用江运和海运的方便条件。当时,世界上的矿石生产有余,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在努力建设国内矿山的同时,使用进口矿,迅速发展中国的钢铁生产[11](P88)。同时,具有相应的港口码头,是建设大型现代化钢铁厂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铁矿石及成品钢材运输的主要方式。宝钢建设时期,经过专家多次勘察和论证,在石洞口建设原料码头,在北仑山建造10万吨级的泊位码头等,为钢铁工业“利用两种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81年前后,继宝钢设计使用进口矿之后,一些专家提出了内地钢铁企业也可以使用进口矿的设想,但马上招来非议。有人说这是“崇洋”,不顾国情[12](P149)。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利用国外矿产资源,加快发展钢铁工业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方针。1981年11月,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利用两种资源,首先是国内资源,其次是国际资源;开拓两个市场,首先是国内市场,其次是国际市场[13](P1025)。1984年,中国与澳大利亚哈默施利公司合资1亿美元,在西澳创建了一家中外合资的恰那铁矿,中方投资额为6000万美元,一期规模为1000万吨[12](P151)。1985年,宝钢一期工程投产后,进口铁矿石量有大幅度的增长,到1992年中国进口铁矿石量达到了2500万吨。

市场化和全球化下,发展钢铁工业的思想和实践(1992—2002)

钢铁工业在这一阶段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发展。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使全国上下解放思想,冲破传统习惯的禁锢,加上经济治理整顿的结束,各地掀起了新一轮经济建设高潮,从而对钢材需求迅速升温,严重供不应求,钢铁产业的效益大增,钢铁工业获得快速发展。但随着1997年买方市场的逐渐形成,钢铁工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效益下降的趋势。钢铁工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开始从总量问题转向结构问题和效益问题。这一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一方面提出了钢铁工业发展要有新思路,优化结构;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走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一)发展新思路邓小平南巡讲话与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使人们的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起来之后,各地基础建设蓬勃兴起,对钢材需求迅速升温。地方钢铁企业特别是县乡冶金企业得到迅猛发展。据统计,仅到1993年,全国县乡冶金工业主要产品产量铁矿石为8622万吨,占全国产量的36.7%;生铁1843万吨,占全国的23.5%;钢1124万吨,占全国的12.7%;钢材1430万吨,占全国的18.8%[14](P493)。在地方钢铁工业的兴起与钢铁企业改革的推动下,中国的钢铁工业得到迅猛发展。钢铁工业企业数量由1992年的1744个上升到2002年的3333个;产量由8093万吨上升到2002年的18237万吨,居世界首位。但随着国内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及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钢铁工业外延型扩张、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开始凸显出来,初级产品生产能力过剩。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受其影响,钢材价格平均每吨比上年下降约180元,全行业减利176亿元。这个时期,钢铁工业的生产增长与经济效益呈完全相反的变化趋势:铁、钢和钢材连年大幅度增产,1998年比1993年分别增长了3260万吨、2450万吨和2500万吨,增幅分别为37.3%、27.36%和32.44%;而实现的利润却从1993年的294亿元降至1998年的20亿元左右,降幅达90%以上[15](P53)。钢铁工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开始从总量问题转向结构问题和效益问题。对此,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讲到:“多年来的经验表明,我们讲发展,难就难在把速度和效益有机结合起来。问题往往出在偏重数量扩张,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经济质量,效益不理想,整体素质不高。这是我们今后经济工作中需要认真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必须要更新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从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16](P1462)。控总量调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成为钢铁工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条件。中共中央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厂矿;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部分行业过剩生产能力[17](P1374—1375)。早在1999年1月,国家经贸委就发出《关于做好钢铁工业总量控制工作的通知》,随后又分两批公布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2000年2月,由国家经贸委牵头成立总量控制领导小组,下设钢铁总量控制工作办公室,设在国家冶金工业局;各省、自治区、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总量控制第一责任人。“九五”期间,淘汰落后工艺设备有了重大突破。一是基本淘汰了平炉和化铁炼钢;二是大中型企业基本淘汰了横列式和复二重轧机;三是开始淘汰和关停“五小”钢铁企业。(二)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买方市场新局面的出现,经济增长也从资源约束为主转向市场需求约束为主的阶段。同时,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能否持续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成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中共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和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1998年2月,在中共十五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为了应对这场金融危机,最根本的是做好国内的经济工作。其一,要保持增长速度,要努力扩大内需,发挥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其二,鼓励进出口贸易和吸引外资,千方百计扩大出口,适当增加进口”[18](P205)。在全球化背景下,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成为钢铁工业发展的动力。在扩大内需与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指导下,1998年到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7.8%。2001年资本形成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1%[19](P57)。在经济增长的带动下,钢铁工业产量、产能和出口大增。1998年到2003年,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从410亿元增加到了1453亿元,增加了250%;粗钢产量从1.1亿吨增加到2.2亿吨,增加了94%;销售利润率也从1998年的0.27%增加到了2001年的4.3%。利用国外市场带动钢铁工业发展也取得很大进展。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更好的机会。中国的钢材出口量由1997年的462万吨增加到了2003年的695万吨。铁矿石进口量由1997年的0.55亿吨增加到2003年的1.48亿吨。

资源环境约束下,发展钢铁工业的思想和实践(2002—2012)

钢铁工业在工业化及城市化的推动下,产量由2002年的1.8亿吨,猛增至2011年的6.8亿吨。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约束问题越来越突出,而钢铁工业因产业结构处于低端所具有的“三高一低”问题也在快速扩张中越来越难以为继,2011年甚至出现全行业亏损,使得其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成为最突出的问题。中共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思想。优化结构、节能减排成为钢铁工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一)钢铁工业的发展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经济实现小康和工业化进入中后期,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以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和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为特点的重化工业阶段。受经济发展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拉动,中国粗钢产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十一五”规划期间更是增加了2.75亿吨,五年间跨越4亿、5亿和6亿吨三个台阶。据统计,2011年粗钢产量达到6.8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5%。但中国钢铁工业原料的对外依赖程度及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进口铁矿石产铁量占全国生铁总产量从2000年的34%上升到2010年的67%。“十一五”规划期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废水排放总量达70亿吨,占整个工业废水排放量的6.56%;二氧化硫排放量达820万吨,占整个工业排放量的8.85%;烟尘排放量306万吨,占整个工业排放量的9.65%;粉尘排放量为482万吨,占整个工业排放量的17.35%[20](P416—422、397—404、409—416、421—428)。用新的发展思路指导钢铁工业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与此同时,中共中央逐步提出相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为钢铁工业发展提供政策指导和保证。首先2002年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21](P16)。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P465)。2005年3月12日,提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根本途径”的重要论断,明确指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22](P816、818)正如所言:“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继续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22](P309)(二)钢铁工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实践钢铁工业作为传统产业,是耗能、耗水和排污的大户,首当其冲地践行了发展方式的转变。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对钢铁投资建设项目的最低条件做了规定,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在抑制钢铁工业盲目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上,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投资增长幅度明显回落,钢铁工业投资由2003年增长92.6%回落到2005年的27.5%,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2%的幅度基本持平;二是钢材需求过快增长的势头明显减弱,钢材消费量增幅由2003年的28%回落到2005年的22%;三是产品结构不断改善,2005年钢材板带比已达38.56%,比2003年提高4.56个百分点;四是企业兼并重组加快,鞍钢与本钢、武钢与鄂钢、唐钢与宣钢、承钢等企业的联合标志着中国钢铁工业重组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五是淘汰落后产能初见端倪[23]。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将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也是首次将能源消耗强度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由于加强了对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监管力度,使“十一五”时期成为中国钢铁工业发展速度最快、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的五年。“十一五”期间,共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272万吨、炼钢产能7224万吨,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煤气回收利用及蓄热式燃烧等节能减排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部分大型企业建立了能源管理中心,促进了钢铁工业节能减排。2010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各项节能减排指标全面改善,吨钢综合能耗降至605千克标准煤、耗新水量4.1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1.63千克,与2005年相比分别下降12.8%、52.3%和42.4%,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由90%提高到94%[24]。据统计,2011年,全国重点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烧结、高炉、转炉、轧钢工序能耗均得到下降,部分钢铁企业的部分指标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77家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为601.7千克标煤,同比下降0.82%;吨钢耗新水3.88立方米,下降5.02%;COD排放2.67万吨,下降11.44%[25]。钢铁工业成为践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出产业。(三)中共十提出创新驱动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钢铁工业发展新设想2012年11月8日召开的中共十,关于科学发展观思想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大会报告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26]为此,明确提出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并列成“五位一体”。这些都对钢铁工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中共十主席团成员、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在分组讨论会上发言所说:“钢铁产业的发展已经到了拐点,必须从数量发展转向内涵发展。但这条道路需要我们去摸索,过程必然充满各种障碍,没有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及艰苦奋斗精神力量的支持,是难以完成的。”他还表示,虽然钢铁行业面临困难,复苏的曙光短期难现,但这正是行业结构性调整的大好时机。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行业结构优化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在低谷中为下一轮发展夯实基础。钢铁企业更要“苦练内功”,加快企业技术和产品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从价值链的低端逐步走向中高端,通过优胜劣汰做大做强企业[27]。

钢铁工业论文第3篇

关键词钢铁工业绿色化环境

1引言

中国的钢铁工业历经5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有了巨大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钢产量增加速度加快,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产品结构不断调整,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但是,钢铁工业也是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产业,是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大户。目前,钢铁行业的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10%以上,钢铁行业水耗占全国工业水耗的9%左右;而且,我国钢铁工业的能耗、水耗指标大大高于国外的先进水平。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将会带来一系列更加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对于中国钢铁绿色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化迅速发展的状况

1996年我国钢产量首次超过1亿吨大关,跃居世界第一位,此后我国钢产量一直保持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2002年实现钢产量1.8亿吨,到2003年钢产量突破2亿吨,达到22234万吨,2004年全国共产钢27279万吨,比上年增长22.7%,生铁、钢材的产量分别达到创纪录的25185万吨与29723万吨(含重复材),同比增长均在20%以下。在钢材品种和质量方面,已经逐步形成能冶炼包括高温合金、精密合金在内的1000多个钢种,轧制和加工包括板、带、管、型、线、丝等各种形状的4万多个品种规格的钢材;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提高。从1991~2003年钢产量增加近2.13倍,总能源消耗量只增加1.84倍;吨钢耗新水量下降了75.2l%;吨钢废水排放量下降了82.56%。尤其是吨钢能源消耗大幅度降低,去年我国重点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764.06kg/t,比1991年下降50.53%;吨钢可比能耗为741.48kg/t;污染物综合排放合格率达到90.59%;废气处理率达到98.31%,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钢铁工业确实以举世瞩目的速度发展着,但是,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美国的4.3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是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的。

3我国钢铁工业环境危机的原因

从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发展历程看,基本上是"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目前,我国钢铁工业仍然是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有的企业甚至是只顾发展不管环境的治理,尚未完全摆脱粗放型的增长模式。与世界其它国家的钢铁企业相比,我国钢铁企业存在着很大环保差距。

3.1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装备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现有技术装备平均单机能力小、技术水平低、部分生产能力和工艺技术不配套,使得生产消耗高、效率低、质量差。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国内总生产装备中仅10%~20%可以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已实施高效连铸的铸机只占总数的10%,相当一部分的普通钢材生产能力面临淘汰或改造,而国民经济急需的关键品种仅能满足约2/3的需求。我国钢铁企业有几千座高炉,大多规模较小,大型钢铁企业高炉平均容积为1600m3,这与国外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例如日本高炉平均容积3000m3以上。

3.2节能、环境保护的层次水平低2004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19.7亿吨标准煤,比2003年增长15.2%。其中,煤炭消费量18.7亿吨,增长14.4%;原油2.9亿吨,增长16.8%;天然气415亿立方米,增长18.5%;水电3280亿千瓦小时,增长15.6%。主要原材料消费中,钢材3.1亿吨,增长15.1%;氧化铝1284万吨,增长9.7%;水泥9.6亿吨,增长12.4%。万元GDP能耗1.58吨标准煤,上升5.3%。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钢铁企业吨钢能耗仍高出15%左右。

如下表所示,除宝钢的吨钢综合能耗已达到世界先进国家水平外,其他大中型企业尽管有较大的进步,但仍然有相当差距。比较国内大中型企业的综合能耗,在能耗大于100万吨标煤的45家企业中,综合能耗大于宝钢的有39家大型企业;全国73家大中型企业的吨钢综合能耗介于宝钢与39家大型企业之间。

3.3能源循环利用率低下

目前我国废旧金属回收率为5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80%以上。我国每年平均约有200万~300万吨废钢铁、10万~15万吨废杂有色金属尚未被合理回收。据资料显示,高炉矿渣的利用率约50%,而钢渣的利用率还不到10%,这些废渣中实际上有做水泥的原料、可以轧钢的原料等;钢铁企业把经过处理的污水排出去,实际上把二次能源水资源浪费掉了,如果把这些污水循环利用,可以大大节约水资源;同时,粉尘经过处理也把它倒掉了;高炉的煤气向空中排放,如果把这些废气如二氧化碳、氮气等进行回收,也可以作为资源。

3.4环保理念和环保意识差,法制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一些钢铁企业尚未认识到实施绿色化生产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缺乏参与行动和采取有效的绿色生产措施,通过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钢铁企业少。

4钢铁工业绿色化的必要性

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不断开发"绿色产品",实现"绿色制造"。绿色化是指企业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的身心、健康的理念融入企业活动的全过程的各个方面,转变企业生产方式,实行清洁生产,使企业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绿色冶金"即符合环保要求,做到低能源消耗、低资源消耗、低排放再循环使用。绿色化钢铁制造的目标是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和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从世界范围看,绿色化是不可逆转的浪潮。现在,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都认识到,全球的资源环境危机正日益加深,而企业的粗放生产方式,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标准,规定只有满足这些标准的产品才准予进入本国市场。京都协议日标在气体散发物远远超过周围环境并且达到全球的维持的温室以上才被采用。欧盟钢铁工业已经有助于UNFCCC的目标了,因为它过去20年中已经降低几乎温室气体散发物的数量40%。

绿色化也是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形势的要求。我国钢铁工业增长方式粗放,长期以来采用高投入来维持高增长速度的数量扩张型方式,实际上,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多年重复建设造成大量生产能力过剩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对新世纪的到来,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市场与环境的双重严峻挑战。同时也说明了实施绿色化生产的迫切性及必要性。

4.1加强企业技术改造

钢铁工业绿色化对策的重要依托是绿色化技术,只有采用绿色化技术,才能保证绿色化对策的实施,最终实现绿色化的战略目标。建议普及、推广一批成熟的节能环保技术,如熔融还原炼铁技术及新能源开发、新型焦炉技术和处理废旧轮胎、垃圾焚烧炉等与社会友好的废弃物处理技术,通过短流程研究,广泛应用高效单体熔炼精炼、连铸连轧、控温控轧等技术,实现低能耗、少物耗。深入研究冶金反应和凝固过程中所出现的许多新现象,不断催生新的生产工艺。投资开发一批有效的绿色化技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集成为钢铁生产企业的绿色化制造流程。

4.2高效利用资源,使能源消耗最小

利用铁矿石及其他天然矿物资源,多用再生资源如废钢、钢厂粉尘等;少用不可再生能源如煤、油、天然气等,开发采用新的能源如氢、太阳能等,少用淡水资源,发展节水技术,强化水循环,减少废水排放。钢铁行业节水潜力巨大。宝钢等企业每吨钢耗水只有6m3,一般企业为20~30m3,个别企业为50m3甚至更高。通过技术改造,到2005年和2010年,钢铁行业吨钢耗水指标下降到16m3至12~14m3是完全可能的。其中,大型钢铁企业可以下降到6~8m3。钢铁行业可以做到增产不增取水量。

4.3与相关工业链

钢厂不仅要质优、价廉、清洁地生产钢铁产品,而且还要发挥其能源转换功能。因为钢铁工业可向社会提供余热副产品,如煤气、高炉渣、钢渣等,还可消纳社会的废弃物,如废塑料、垃圾、废轮胎、废钢及各种合金返回料等,所以钢铁工业可与相关工业形成工业生态链。传统模式的钢厂没有充分利用能源,钢厂发挥能源转换功能是有希望的。比如钢、电、水泥集成,可以形成一个环境负荷低的生态工业过程。

4.4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的应用

在钢铁企业管理信息化方面,通过建设企业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综合企业的人、财、物各种资源状况和产、供、销各个环节的信息,对生产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使生产经营活动协调有序进行,并对企业的战略计划进行了决策。其中,能源管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能源计划的编制,能源的生产,供应供需平衡以及能耗考核等功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环保治理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深入的科学研究,才能在对投资较大的环保治理方案选择上从可行性及经济性上提出有力的依据,只有科研与管理并举,在环保治理上才会如虎添翼。

4.5增强环保意识,实现绿色化生产

企业应增强钢铁工业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加强有关专业培训和普及环保知识,将IS01400l认证环境评价、年度环境报告纳入钢铁企业的评价体系。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产业技术政策等,以约束和指导钢铁工业不断改善环境状况并逐步向绿色化迈进。

5结语

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钢铁工业就没有现代工业文明。但是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钢铁工业生产的不文明表现日益突出,工业排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制约着钢铁工业的发展。钢铁工业如何才能既满足当代人对钢铁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生存环境的问题,亦即钢铁工业的绿色化问题,是钢铁工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在2l世纪初,如何把"绿色钢铁"这一概念变为现实,如何化解环境危机,如何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承载着责无旁贷的责任,更孕育着无限的生机。

参考文献

l徐先养.走向未来之路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2干守兰,武少华.清洁生产理论与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钢铁工业论文第4篇

钢铁工厂要求生产空间具有起码的整体性与连贯性,这不仅关乎到工厂的建设成本,对日后厂区管控也有长效影响。地势的局促加之征地困难,使得内迁钢铁工厂所得生产空间条件差强人意。以钢迁会为例,该厂是抗战时期重庆最大规模钢铁企业,在筹建之初“由于器材运输困难,重庆附近沿长江两岸又缺乏平地,反复研究,最后由杨继曾主任委员决定就在大渡口地区建厂。”瑏瑣从整体地貌来看,该厂选址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现择厂境内,丘陵起伏、溪涧横陈。”(如图2)所划定的厂区内,“其一部分虽似相当平坦,然前后高低相差亦有15公尺以上”,“地基比较狭小,而且高低不平相差1—2米,必须搬山填沟。”瑏瑤,除地势不平外,临江区域多为硬质土,给施工造成难度。“浮土不及1公尺,以下都为石质,建厂时之土方石方工程,颇为艰巨,需时既久耗费亦多。”瑏瑥同样受到厂区基址影响的还有供水问题,传统观念认为临江工厂都具有取水方便的条件,但就具体情形而论,江畔地势和水位变化对于工厂取水又有直接的影响。钢迁会厂区整体“大抵地势高出洪水位约10公尺以上,可无淹没之虞”瑏瑦,加之“重庆附近在洪水枯水时期之水位相差在30公尺以上,故取水设备须将水泵装于斜坡车架或囤船上,视水位之高低而移动之。”“此外又须于高处建筑蓄水池,以保给水之不断。凡此种种,设备既繁,需费颇多。”瑏瑧重庆区域内长江以南的阶地多背山面水,“厂境后为崇高山地,雨水宣泄,向赖厂内溪涧。”为保障排水顺畅,“厂境周围另行开挖明沟。务期暴雨来时,厂地无泛滥之虞。”瑏瑨

二、恶劣的运输环境与低下的运输效用

工业运输的概念异同于一般交通运输,在考量其线路延伸和运输方式的同时,还应关注运输的实际效用。在1935年参谋团入川以来,西南地区的交通状况已有所好转,线路延伸较为广泛,辐射区域不断拓展。但从工业运输的角度加以考量,在战争的语境下,运输状况很难对重庆范围内的钢铁企业构成有效支持,从当时钢铁行业所主要凭靠的水陆联运、陆路运输和水路运输三种方式来看,周转线路过长,运力欠缺和路况恶劣的情况均普遍存在。从水陆联运线来看,重庆为川湘、川陕线水陆联运之节点,其中川湘线地处川东平行岭谷构造地带,整条线路被分为数段,“川湘线全程一千六百公里,其中衡阳至常德三百公里及涪陵至重庆一百五十公里可以利用轮船,龙潭至龚滩一百二十五公里,为人力挑运,其余均可采用木船运输。”瑏瑩其中伕运部分尤为艰难,且运量有限,“伕运部分现有伕役数千人,每日运量不过数百吨,所以有时不能不利用一部分汽车运输(自龙潭经行黔江至彭水)后再利用乌江水运,约三百零五公里,此路陡坡急灣(弯),不易通行板车,唯有充分装置木炭汽车,以补伕运之不足。”瑐瑠而木船不仅运量不敷,且航运条件恶劣,“一为各江水位气候变化不测,为航行安全,必须随时等候适当水位,然后顺槽放水过滩堤,较不致有虞。

一为纤伕之缺,因川湘原属古道,自长江开放后,即废弃不用已数十年于兹,以致各江纤道已多毁败,必不熟练纤夫,积有多年经验者,方能胜任。”瑐瑡就运量而言,“彭水至涪陵,现以纤夫七千名即每月可维持数百吨运量”瑐瑢,如此辗转且艰难的运输线路,所能转运的货物数量十分有限。从陆路运输线路来看,公路运输在重庆钢铁工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十分微弱,战前修通的川黔线“自成都经简阳、资阳、资中、内江、隆昌、荣昌、永川、璧山,至重庆渡河,再经綦江,而达贵州之松坎,全线共长六百四十余公里。”瑐瑣就运输效率来考量,该线路“以价值而论,表面似甚经济,然考其实质路面多系土泥,桥梁涵洞多不完备,一经淫雨则满道泥泞,陷车滑车,累见不鲜。”瑐瑤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兵锋席卷缅越,中国的有效外援几乎断绝,公路运输所需的汽油越发金贵。“战时车辆减少,军运较忙,故需时较长。”瑐瑥资源委员会所属电化炼铁厂配有卡车48辆,而在车运方面“因滇缅路封锁,器材进口不多,加之油料困难,故行车较少。”瑐瑦位于江北石门坎一带的资和钢冶炼公司,资源委员会加入投资后,改为公私合营的资和钢铁冶炼公司。该厂使用涪陵赤铁矿与贵州锰矿为原料炼成含锰80%以上的锰铁,当时锰矿的运输主要需依靠公路,就运输的实际效费分析,在资和公司《开采贵州遵义锰矿计划》的文件中称“运输路线由硐上至团溪20公里,用人力挑运,每担约20元。惟因人力稀少,大量运输甚是困难,团溪至遵义45公里,虽已通公路,但因货物较少,觅车不易,现有牛车可雇,每担40元—50元,每吨合800元—1000元,但速率甚低。”瑐瑧当时资和厂的锰铁年产量在7360吨左右,以1943年市价判断锰铁每吨售价为12000元左右,锰矿运费所占成本接近50%,效费比之低,成本之高昂,不言自明。

瑐瑨在抗战时期,工业基础设施滞后的条件下,钢铁工厂多需仰仗水运。从工厂的分布来看,沿河设厂的钢铁企业占到近90%,结合原料产地的分布特征,各厂对嘉陵江航道渝碚段、綦江航道和长江航道渝涪段的使用频率都很高。但就航道的实际情况来看,通航条件不容乐观。嘉陵江航道中由重庆北上至广元一线,“全程七百四十公里,……,全线滩险林立,约二百数十处。”瑐瑩特别是入秋之后,“嘉陵江水位低落,运输不便。”瑑瑠綦江航道的使用效率直接关乎綦江铁矿和南桐煤矿能否被重庆周边工厂有效利用,然而当时“铁矿及一部分用煤之运输须凭借綦江河及支流殊多困难,现维由导淮委员会计划,改良航道,但船只多而载量小,水运问题仍不得谓之根本解决。”瑑瑡资源委员会所建重庆炼铜厂,建址于重庆化龙桥,所需物资大部由该厂木船“分驶三溪蒲河线,三溪赶水线,白石塘赶水线及三溪重庆线装运本厂所需要一切原材。”瑑瑢而当时“白石塘至赶水一段水浅滩多,普通船只不能行驶,只可用软板船,枯水时期仅载数百公斤,赶水以下水流较深,然滩礁极多,其间虽建有闸坝2座,但仍有著名之险滩数处,船夫均视为畏途,船只载量亦只有2—5吨。枯水则运量甚微,洪水则汹涌,甚至闸坝满溢,船只完全停航,此该线运输之特殊困难也。蒲河至三溪,水程较近,其间建有闸坝3座,水流较为平稳然亦有险滩一处,若旬日不雨,则船只停航,交通梗阻,船只载量5—15吨。重庆至三溪涌逆流而上,路途较远,航行期约15日,顺流只五日可达,船只载5—15吨。源(沅)陵至三溪,该线物料经常由源(沅)陵船运重庆转运三溪需时3月有余。里程既长时间亦久,经过崇山峻岭荒僻之区,无论船运背运,均感困难。”瑑瑣从工业运输的效率来看,耗时较长的水运本以运量见长,而在恶劣的航运条件下,非但耗时愈长且运量亦为一大瓶颈,非但不为在渝工厂的区位优势,反为其硬伤。

三、高昂的开采成本与粗放的矿料应用

重庆周边丰富的矿藏一直被认为是抗战时期该地发展钢铁工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但矿藏的分布仅代表其具有开发潜力,实际开发则要从工业发展的经济角度加以再考量,矿料的开采与矿藏品质是其间较为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决定开采是否具有经济价值,在钢铁工业链条的循环过程中能否起到促进作用。就矿料的开采来看,重庆周边的方山丘陵地貌对于开矿并不理想,以重庆周边规模最大的綦江铁矿开发为例,当时綦江矿厂主要有土台、麻柳滩、大罗坝、白石塘、苏家井五处,其中土台矿区产矿额占綦江产铁45%。但就开采条件而言,该区不甚理想,在开采地域内的老君阁、石岗坝一带,“俟坑深路远,水大难泄,不易开采”,瑑瑤西南各洞“坑远水大,开办困难”。瑑瑥整个矿区受到地势限制,给生产带来颇多不便,童书德在《綦江铁矿事业概况》中称“惟土台位在高山,限于天然障碍,运输工作极感困难。由田坝至小鱼沱,共有坡道五处,各置绞车1座,敷设双轨。安置钢丝绳,重车下行将空车带上。惟12华里之坡道,连接三层,凡2000米,至为险峻。每坡设开车工人1人、会车工人3至4人不等。

兹为大量超运起见,则非将各种设备改善不为功,最近已在计划中。至白石潭运输,以山路崎岖,人工背运,运量颇少,另辟新道,亦在考虑。”瑑瑦刘刚在《建设大渡口钢铁厂》的回忆录中也指出,綦江铁矿开采困难,多为鸡窝形矿,矿区多山,成品运出多有不便。瑑瑧开采难度直接影响到各矿的产出,提升了矿山成本,使其开采和运转所具有的市场价值大打折扣。就矿料的品质考量,重庆周边各地所贮矿产成分各异,部分矿藏合金比例存在先天缺陷,而“重庆之炼钢厂数家,其设备大致相同,出品因亦类似”瑑瑨,难于适应多元化的矿料运用,而无区别的利用又导致了额外的硬件消耗和动力损失。就煤矿而言,在渝钢铁企业普遍使用的南桐煤含硫较高,且多为有机硫,难以迭洗,瑑瑩在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三氧化硫对锅炉低温受热面具有较强的腐蚀作用,并且加速锅炉结渣过程,导致不必要的原料浪费。当时电化冶炼厂所用之煤矿采购自“蒲河及南川一带”,在使用的过程中“惟该区产煤含硫均嫌过高,不适冶炼应用。”瑒瑠从铁矿来看,品质各有异同“直接影响铁中隣质之多寡,间接影响炼钢之方法。川中各地生铁,除綦江所产大部为高磷铁外,其余各地生铁,大部含磷在0.2%至0.3,含锰则多在1%以上,因为菱铁矿中含锰当较多。”瑒瑡遍查当时钢铁厂所装备的炼铁设备,炼铁炉多为10至15吨的小型炼炉,若遇含磷、铝等成分较高的铁矿砂,炉渣沉淀比率增高,不仅难以有效提取有效成分,且常常造成不必要的燃料损耗。当时“陵江、人和、蜀江之菱铁矿含氧化铝甚高,致炉渣含后者之成分,通常在18%以上,使炉渣流动性减低。……,资和、兴业所用之涪陵赤铁矿,含氧化铝亦极高,故炉渣普通之氧化铝量,均在22%以上,使炉渣粘着性极强,消耗额外量之焦炭。”瑒瑢故而重庆周边的矿质决定了这一时期的矿料应用停留在较为粗放的阶段,影响产品品质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四、结语

钢铁工业论文第5篇

关键词:铁矿石;产业集中度;应对策略

1国际铁矿石贸易结构现状

1.1世界主要供应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情况

世界铁矿石供应主要来自拉丁美洲的巴西和智利、澳大利亚、印度和南非,2004年,世界铁矿石海上贸易量达到5.83亿吨。比2003年增加12.12%,2005年全球海运铁矿石贸易量达到6.45亿吨,比上年增加6200万吨,增长10.6%,2006年增长为11.9%,达到7.22亿吨。其中,澳大利亚自2002年起,超过巴西居第一位,2005年出口量增加2900万吨,达2.4亿吨,2006年增至2.74亿吨,占国际铁矿石出口总量1/3以上。巴西居第二位,2005年铁矿石出口量增长8%,增加1900万吨,达2.19亿吨,2006年增长8.7%,达2.43亿吨,占国际铁矿石出口总量近1/3。再次是印度,年出口铁矿石4800万吨,占印度铁矿石产量的54%。南非主要有库博(Kumba)和阿斯芒(Assmang)两家铁矿生产企业.Kumba(2003年12月AngloAmerican控股66.7%)所属锡兴铁矿年产2700吨,计划开发锡兴南矿区年产1000万吨,Assmang年产500万吨.通过大规模兼并与收购以及资本运作,铁矿石生产日益向少数企业集中,铁矿石逐渐被少数人控制。全球铁矿石生产已形成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力拓矿业公司(RioTinto)和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BHPBILLITON)的“三分天下”之势。这三大矿业集团铁矿石年产量占全球的2/3,居于垄断地位。以2005年为例,澳大利亚和巴西两国铁矿石总出口量合计为4.6亿吨,约占全球海运贸易量的70%以上。

1.2世界主要需求国家和地区的进口现状

国际铁矿石进口贸易中,8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量占全球贸易的80%左右。其中,中国2003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需求国,2005年中国进口铁矿石2.7亿吨,占铁矿石国际海运贸易量的43%,同比增加6100万吨以上,增长幅度为30%左右。日本是铁矿石净进口国,总进口量为1.35亿吨。德国进口量为4500万吨,法国进口量为1670—2000万吨.英国进口量为1580—1760万吨,意大利进口量为1580万一1760万吨,均为铁矿石净进口国,但是近年来这些国家的进口量增幅相对稳定。此外,比利时、卢森堡钢铁联合体、韩国等,每年的铁矿石需求较大,构成了需求量巨大的买方市场。在世界钢铁产量持续增长过程中,我国钢铁行业是增长主导力量。同时,我国还是钢铁消费量最大和增长最快的国家,1993年我国粗钢产量为9578.3万吨.占全球产量的13.21%;2002年以来我国铁矿石进口量在以平均46.74%的高速度增长,2006年中国的进口量为3.26亿吨.占铁矿石全球海运贸易量的46%,我国铁矿石进口市场成为国际海运市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2铁矿石上涨的原因

(1)供需结构是铁矿石上涨的决定性因素。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世界经济的较快增长,特别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新一轮钢铁产能急剧释放,带动铁矿石需求迅速膨胀,拉动铁矿石价格连续上涨。近年来,我国对国际铁矿石进口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2003年,中国开始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铁矿石进口国。2005年,进口量为2.75亿吨,占国内铁矿石供应量的57%,占全球铁矿石国际海运贸易量43%,国际矿业巨头们纷纷扩产,并把新增加的产量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

(2)国际铁矿石市场处于卖方垄断市场。2000年以来国际铁矿业进行一系列重大兼并重组,形成了了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力拓三分天下的格局,三大巨头掌握着国际铁矿石海运贸易量的70%-75%,具有较强的垄断能力,通过控制产量达到提高铁矿石价格的目的。

(3)中国钢铁产业组织现状减少了价格谈判的筹码。自从1996年中国钢铁产量突破1亿大关,中国已经连续十多年粗钢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中国仅仅是钢铁大国,而不是钢铁强国,伴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作为提供重要基础原材料的钢铁工业必然有一个较快增长。但近年我国对国际铁矿石需求的过快增长,从而导致铁矿石价格的连续大幅上涨,根本原因是我国钢铁产业投资过度、产能严重过剩、产业集中度过低。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国钢铁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00亿元,是2000年之前中国钢铁工业48年(1953—2000年)总投资的1.3倍。近几年国家钢铁产业政策提出控制严重过剩的长材、发展相对短缺的板材,在此政策下,不少地方一窝蜂上马板材项目,结果造成从低端产品的过剩到高端产品也过剩的怪圈。从2000年到2006年,我国钢铁工业前4厂商集中度(CR4)从32%下降到了16.8%;前八家厂商集中度(CR8)从44%降至25.3%。与国际比较,我国钢铁工业产业集中度远远低于世界其他主要产钢国。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世界主要钢铁生产国的CR4,日本为74.9%,美国为52.2%,俄罗斯为78.1%,而我国只有16.8%;在世界钢铁企业产量的前10名中,我国仅有宝钢和唐钢入围,这与我国占世界1/3的钢铁产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国际钢铁市场几乎都是寡占市场,有的甚至达到极高寡头垄断.同国际钢铁规模相比,中国钢铁集中度相当低。中国钢铁行业的集中度低使得寡占力量微弱,行业规模分散,不仅使行业内的企业之间竞争激烈,更是导致了行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受到上下游企业的威胁;市场集中度低,钢铁市场处于无序竞争状态,削弱了钢铁行业作为买方在购买原材料、能源等资源时的谈判能力,在资源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加剧了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局势;市场集中度太低,企业无法有效地实现规模经济,导致我国钢铁行业国际竞争力低。在国际市场出现中国买什么,什么就涨,卖什么,什么就跌的尴尬局面。

3中国钢铁企业应对铁矿石上涨的政策建议

(1)加快产业政策调整,调高产业集中度。通过资产重组联合并购等方式,解决分散的产业组织结构、过度而无序的市场竞争局面,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优化产业布局,提高我国钢铁行业的竞争力。取消阻挡钢铁企业兼并中的各种壁垒,破除各种阻碍市场要素流动的因素。协调并购后企业的整合、利益分配问题。进一步提高准入壁垒。钢铁行业属于基础工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行业,只有准入的门槛提高,才能保证行业内的高水平竞争。由于钢铁行业利润较高,当需求旺盛时,就会有资金流入,政府应对最小进入规模进行限制,提高进入壁垒,尽量减少中小企业的数量,对整个行业的市场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都会有好处。

(2)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开拓海外上游市场。铁矿石不足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中的一个长期性问题。而且缺口越来越大,供需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因此,作为世界铁矿石最大需求方,我国钢铁有着向上游产业扩张的市场优势。我国目前进口的铁矿石中,海外采矿占21%,现货占50%以上,长期合同不到30%。按目前国际上的普遍看法,对资源性产品的海外投资应占到进口量的40%,长期合同占40%,现货交易只需占20%。因此,应出台相应政策,鼓励矿山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购买等方式,加大到境外投资开发矿山的力度,建立长期稳固的国外铁矿石生产供应基地。

参考文献

[1]发改委外资司.世界油气及主要矿产品统计资料[R].内部资料,2007,3.

[2]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3]焦玉书,周伟.世界铁矿资源开发利用和我国进口铁矿石的发展态势[J].中国冶金,2004.

钢铁工业论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钢铁企业,绩效考核,思考

 

一.加强钢铁企业绩效考核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钢铁企业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同时,资源和环境对企业所造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钢铁企业面临着转变发展模式、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期。其中钢铁企业作为我国钢铁市场的重要主体,只有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姿态去迎接和应对新形势下市场要求,才能在世界钢铁行业的新一轮竞争发展中占据更为有利和主动的位置。另一方面,从当前钢铁企业具体运作中不难看出,仍存在着许多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和问题,影响着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究其原因,有多方面,但其中的关键都离不开企业人力资源这一核心资源。作为钢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性关键资源,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加强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也日益凸显。如何管理企业的各类人才,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成为当前我国钢铁企业管理者必须面临的问题。绩效考核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企业管理手段,在评价激励员工、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和高效化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1]。钢铁企业通过绩效考核环节工作的改善与提高,实现对员工绩效的客观公平公正的考查与评价,并将绩效考核的结果运用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中,真正地推动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贡献,从而培育和强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钢铁企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绩效考核作为一个先进的管理系统,我国钢铁企业绩效考核工作在具体的开展和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如何将当前世界管理领域先进的绩效管理经验进行引进、吸收、借鉴与创新,提高钢铁企业绩效考核的质量和水平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重要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钢铁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现状及问题分析

随着钢铁行业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完善,我国钢铁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和市场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都不同程度地得到重视并进行改进与完善。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由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转型时期,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建设及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发挥仍受到一定的限制,在绩效考核环节表现得尤为明显。当前许多钢铁企业绩效考核在实行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战略性地位尚未得到真正的明确,绩效考核工作落实便有了一定的难度,直接表现为员工与管理人员的低参与度,甚至也较多地存在着对于绩效考核工作不配合、影响绩效工作开展的例子,影响绩效考核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二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化水平的欠缺直接影响到了我国钢铁企业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绩效考核作为一个先进的管理系统,不论是考核指标的设计、考核方法的选择还是最后考核结果的分析运用,都对考核人员有着较高的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但另一方面我国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中真正具备相应专业化知识和水平的人员并不多,从而导致钢铁企业绩效考核存在着的一系列问题。

三是,对于绩效考核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和误区。从本质上来讲,绩效考核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和重要环节之一,其进行考核的最终目标都在于通过绩效的改进与提高提升企业绩效,促进企业的进一步长远发展。而在具体实践不论是中高层管理人员还是基层员工,都对于绩效考核在理解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如简单地将绩效考核等同于对个人绩效奖优罚劣的层面上,单纯地把“把薪酬与绩效结合”,加上绩效考核中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陷,尤其是考核过程缺乏透明性及公开性,使得被考核人员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对考核工作应付了事;也存在着部分员工认为企业绩效考核只是走走过场,无太大的实际作用,难以从思想上重视绩效考核,导致绩效考核流于形式[2]。

四是,绩效考核体系建设不完善,缺乏具体量化、操作性强的绩效评价指标,“德、能、勤、绩”四个指标仍是考核的关键,主观性强,易受个人主观因素影响,尤其是主管人员个人的好恶及领导风格,难以真实反映出员工的绩效水平;同时在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也存在着不科学的问题,直接表现为考核指标内容不全面、考核标准不严谨、考核标准一致化、脱离岗位与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不同岗位关键绩效指标不突出等;或者直接照抄照搬别人的绩效考核体系,难以形成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加上考核方式手段过于单一化甚至方式滞后,缺乏规范化、程序化的操作,考核方法没有统一的尺度,达不到考核的预期目的,影响考核激励作用的发挥。

五是,对于绩效考核缺乏明确定位,考核目标不明确,只是为了考核而考核,考核结束后将考核结果放置一边,未能真正地起到约束激励的作用,更谈不上对于员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与帮助并督促其进行改进,既造成了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也导致钢铁企业绩效考核体系形同虚设,影响绩效考核真正作用的发挥,更使得对绩效管理形成认识上的误区[3]。另外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在绩效考核过程中,缺乏沟通、考核周期设置不合理等也是影响绩效考核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论文网站。

三.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完善激励机制

新形势下,钢铁企业间的竞争将更加的白热化,每个企业只有不断地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通过健全和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和智力保障是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重要途径。

首先,要树立人才竞争意识,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高度重视钢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放到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位置,真正地提升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钢铁企业组织架构中的地位,实现人力资源的战略化管理。只有从思想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模块的作用,包括绩效管理。

二是,在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基础性工作的前提下,着重把握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绩效考核环节,提高绩效管理水平,通过对员工的正确客观评价实现有效的激励,提高员工绩效从而改善企业绩效。具体来讲,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正确认识考核的作用和意义。要切实提高企业领导者和管理层对于绩效考核重要性的认识,更新观念,树立科学的绩效观,强化绩效意识和效益观念,重视考核工作在改进员工绩效、激励员工中的积极作用,摒弃走走过场的考核形式,积极推动企业绩效考核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的转变,提高绩效管理水平。企业领导与管理者在给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最大支持的前提下,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其中,为员工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引导员工行为;要积极推动以绩效为导向的钢铁企业文化的建设,为绩效考核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序进行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和大力支持[4]。另外,绩效考核从本质上来讲不同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人事考核,要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加大对于绩效考核制定的宣传力度,提高员工对于绩效考核的认同度和支持度,为绩效考核的开展奠定良好的人员支持。

2.明确企业绩效考核目的,杜绝“为了考核而考核”,把绩效考核与企业的长远发展实现有机联系和结合,实现绩效考核的战略导向,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钢铁企业的战略发展要求,即“员工个人绩效提升与激励”和“组织绩效提升”的紧密结合。具体来讲,绩效考核的目标在于使员工在做正确的事的基础上,能够不断改善,把正确的事做得更好,真正地提高工作质量,从而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能够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工作,如员工培训、薪酬管理、职位调整等提供更为公正、透明、客观的依据。只有准确定位,正确认识绩效考核的目标所在,明白绩效考核所针对的内容和所要问题,才能保障钢铁企业绩效考核工作的有序开展。

3.合理设计考核指标体系。行之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是绩效考核成功与否的关键,以“岗位分析评价”为基础,根据专业化分工及岗位差别化的原则,全面综合地考虑各个岗位的工作摘要考核内容的指标体系,使绩效考核工作能真正地服务于企业的经营发展需求。同时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鼓励员工积极地参与绩效考核指标的设定,真正地体现出公平与公正的原则,也有利于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员工对于绩效考核的认同度,有利于绩效考核工作的推进。

4.提高绩效考核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保障考核过程公开化及透明化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钢铁企业员工绩效考核方法的准确性及客观性,积极引进和借鉴国际先进钢铁企业的科学考核方法,如平衡计分卡BSC等,保障绩效考核结果。合理设置绩效考核周期,实现考核周期系统化,将平常考核、月度考核与年度总考评进行相结合,并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科学性。重视民主测评在企业绩效考核中的重要性。

5.重视绩效沟通,改进过往绩效考核单方向运作的缺陷,将绩效考核的重点与被考核者进行直接的沟通与反馈,将考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解与交流,使员工有机会澄清误解、消除误解,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通过绩效沟通,帮助员工及时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协助员工进行绩效的改进计划的确立,明确下一阶段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5]。同时对正确的行为要给予积极的肯定进行正强化,提高员工的满足感和自我成长的需要。另外,通过绩效沟通,使员工有机会能够进行自我表达,畅所欲言,有利于民主宽松的企业氛围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员工的消极抵触情绪,

6.提高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深度和广度。为将绩效考核工作真正地落到实处,恰当地运用考核的结果是关键。要发挥绩效考核结果的多元化作用,不仅仅是员工薪酬福利水平制定与调整的依据,也是企业员工晋升、培训与开发的依据,将绩效考核结果真正地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张建军.国有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9,01.

2.董秀娟,宋亚静.国有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研[J].生产力研究,2009,22

3.范秀仁.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外结合策略[J].企业经济,2009,12.

4.董秀娟.国有钢铁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研究[J].价值工程,2010,31.

5.李学斌.浅谈绩效考核在企业中的应用[J].经济师,2011,01.

钢铁工业论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钢铁企业,绩效考核,思考

 

一.加强钢铁企业绩效考核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钢铁企业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同时,资源和环境对企业所造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钢铁企业面临着转变发展模式、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期。其中钢铁企业作为我国钢铁市场的重要主体,只有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姿态去迎接和应对新形势下市场要求,才能在世界钢铁行业的新一轮竞争发展中占据更为有利和主动的位置。另一方面,从当前钢铁企业具体运作中不难看出,仍存在着许多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和问题,影响着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究其原因,有多方面,但其中的关键都离不开企业人力资源这一核心资源。作为钢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性关键资源,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加强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也日益凸显。如何管理企业的各类人才,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成为当前我国钢铁企业管理者必须面临的问题。绩效考核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企业管理手段,在评价激励员工、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和高效化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1]。钢铁企业通过绩效考核环节工作的改善与提高,实现对员工绩效的客观公平公正的考查与评价,并将绩效考核的结果运用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中,真正地推动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贡献,从而培育和强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钢铁企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绩效考核作为一个先进的管理系统,我国钢铁企业绩效考核工作在具体的开展和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如何将当前世界管理领域先进的绩效管理经验进行引进、吸收、借鉴与创新,提高钢铁企业绩效考核的质量和水平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重要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钢铁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现状及问题分析

随着钢铁行业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完善,我国钢铁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和市场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都不同程度地得到重视并进行改进与完善。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由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转型时期,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建设及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发挥仍受到一定的限制,在绩效考核环节表现得尤为明显。当前许多钢铁企业绩效考核在实行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战略性地位尚未得到真正的明确,绩效考核工作落实便有了一定的难度,直接表现为员工与管理人员的低参与度,甚至也较多地存在着对于绩效考核工作不配合、影响绩效工作开展的例子,影响绩效考核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二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化水平的欠缺直接影响到了我国钢铁企业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绩效考核作为一个先进的管理系统,不论是考核指标的设计、考核方法的选择还是最后考核结果的分析运用,都对考核人员有着较高的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但另一方面我国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中真正具备相应专业化知识和水平的人员并不多,从而导致钢铁企业绩效考核存在着的一系列问题。

三是,对于绩效考核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和误区。从本质上来讲,绩效考核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和重要环节之一,其进行考核的最终目标都在于通过绩效的改进与提高提升企业绩效,促进企业的进一步长远发展。而在具体实践不论是中高层管理人员还是基层员工,都对于绩效考核在理解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如简单地将绩效考核等同于对个人绩效奖优罚劣的层面上,单纯地把“把薪酬与绩效结合”,加上绩效考核中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陷,尤其是考核过程缺乏透明性及公开性,使得被考核人员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对考核工作应付了事;也存在着部分员工认为企业绩效考核只是走走过场,无太大的实际作用,难以从思想上重视绩效考核,导致绩效考核流于形式[2]。

四是,绩效考核体系建设不完善,缺乏具体量化、操作性强的绩效评价指标,“德、能、勤、绩”四个指标仍是考核的关键,主观性强,易受个人主观因素影响,尤其是主管人员个人的好恶及领导风格,难以真实反映出员工的绩效水平;同时在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也存在着不科学的问题,直接表现为考核指标内容不全面、考核标准不严谨、考核标准一致化、脱离岗位与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不同岗位关键绩效指标不突出等;或者直接照抄照搬别人的绩效考核体系,难以形成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加上考核方式手段过于单一化甚至方式滞后,缺乏规范化、程序化的操作,考核方法没有统一的尺度,达不到考核的预期目的,影响考核激励作用的发挥。

五是,对于绩效考核缺乏明确定位,考核目标不明确,只是为了考核而考核,考核结束后将考核结果放置一边,未能真正地起到约束激励的作用,更谈不上对于员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与帮助并督促其进行改进,既造成了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也导致钢铁企业绩效考核体系形同虚设,影响绩效考核真正作用的发挥,更使得对绩效管理形成认识上的误区[3]。另外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在绩效考核过程中,缺乏沟通、考核周期设置不合理等也是影响绩效考核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站。

三.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完善激励机制

新形势下,钢铁企业间的竞争将更加的白热化,每个企业只有不断地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通过健全和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和智力保障是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重要途径。

首先,要树立人才竞争意识,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高度重视钢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放到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位置,真正地提升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钢铁企业组织架构中的地位,实现人力资源的战略化管理。只有从思想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模块的作用,包括绩效管理。

二是,在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基础性工作的前提下,着重把握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绩效考核环节,提高绩效管理水平,通过对员工的正确客观评价实现有效的激励,提高员工绩效从而改善企业绩效。具体来讲,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正确认识考核的作用和意义。要切实提高企业领导者和管理层对于绩效考核重要性的认识,更新观念,树立科学的绩效观,强化绩效意识和效益观念,重视考核工作在改进员工绩效、激励员工中的积极作用,摒弃走走过场的考核形式,积极推动企业绩效考核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的转变,提高绩效管理水平。企业领导与管理者在给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最大支持的前提下,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其中,为员工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引导员工行为;要积极推动以绩效为导向的钢铁企业文化的建设,为绩效考核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序进行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和大力支持[4]。另外,绩效考核从本质上来讲不同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人事考核,要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加大对于绩效考核制定的宣传力度,提高员工对于绩效考核的认同度和支持度,为绩效考核的开展奠定良好的人员支持。

2.明确企业绩效考核目的,杜绝“为了考核而考核”,把绩效考核与企业的长远发展实现有机联系和结合,实现绩效考核的战略导向,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钢铁企业的战略发展要求,即“员工个人绩效提升与激励”和“组织绩效提升”的紧密结合。具体来讲,绩效考核的目标在于使员工在做正确的事的基础上,能够不断改善,把正确的事做得更好,真正地提高工作质量,从而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能够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工作,如员工培训、薪酬管理、职位调整等提供更为公正、透明、客观的依据。只有准确定位,正确认识绩效考核的目标所在,明白绩效考核所针对的内容和所要问题,才能保障钢铁企业绩效考核工作的有序开展。

3.合理设计考核指标体系。行之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是绩效考核成功与否的关键,以“岗位分析评价”为基础,根据专业化分工及岗位差别化的原则,全面综合地考虑各个岗位的工作摘要考核内容的指标体系,使绩效考核工作能真正地服务于企业的经营发展需求。同时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鼓励员工积极地参与绩效考核指标的设定,真正地体现出公平与公正的原则,也有利于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员工对于绩效考核的认同度,有利于绩效考核工作的推进。

4.提高绩效考核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保障考核过程公开化及透明化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钢铁企业员工绩效考核方法的准确性及客观性,积极引进和借鉴国际先进钢铁企业的科学考核方法,如平衡计分卡BSC等,保障绩效考核结果。合理设置绩效考核周期,实现考核周期系统化,将平常考核、月度考核与年度总考评进行相结合,并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科学性。重视民主测评在企业绩效考核中的重要性。

5.重视绩效沟通,改进过往绩效考核单方向运作的缺陷,将绩效考核的重点与被考核者进行直接的沟通与反馈,将考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解与交流,使员工有机会澄清误解、消除误解,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通过绩效沟通,帮助员工及时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协助员工进行绩效的改进计划的确立,明确下一阶段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5]。同时对正确的行为要给予积极的肯定进行正强化,提高员工的满足感和自我成长的需要。另外,通过绩效沟通,使员工有机会能够进行自我表达,畅所欲言,有利于民主宽松的企业氛围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员工的消极抵触情绪,

6.提高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深度和广度。为将绩效考核工作真正地落到实处,恰当地运用考核的结果是关键。要发挥绩效考核结果的多元化作用,不仅仅是员工薪酬福利水平制定与调整的依据,也是企业员工晋升、培训与开发的依据,将绩效考核结果真正地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张建军.国有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9,01.

2.董秀娟,宋亚静.国有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研[J].生产力研究,2009,22

3.范秀仁.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外结合策略[J].企业经济,2009,12.

4.董秀娟.国有钢铁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研究[J].价值工程,2010,31.

5.李学斌.浅谈绩效考核在企业中的应用[J].经济师,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