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网络营销硕士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12-04 23:29:11
网络营销硕士论文

网络营销硕士论文第1篇

关键词 硕士招生 宣传策略 营销理论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880 valid questionnaires and related literatur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graduate enrollment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combined with the real estate "4P" marketing theory and CRM customer management theory,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postgraduate enrollment publicity strategy, in order to inspire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Master recruit students; propaganda strategy; marketing theory

0 引言

高层次人才在推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硕士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招生规模呈现整体上升趋势,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4年硕士招生人数约为27.30万人,2014年硕士招生人数约54.87万,平均每年增幅为7.23%。招生宣传作为提升生源数量与质量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也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外学者Buan Vasigh等(2014)通过本校调查分析了入学学费与入学率之间的相关性,并指出学费对学生决策的影响较小。Leslie.s.Stratton(2014)通过对简单的人力资本招生模型的详细分析,提出了包括了失业、福利、税收、资本市场不完善等变量的模型,为高等教育招生提供了参考。国内学者镇志勇等(2015)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报考硕士的考生进行调查,提出要加强调查分析,树立全面质量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等建议。胡秋红等(2013)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指出要着眼宣传招生的长期性,综合利用多种宣传手段,制定科学合理的宣传计划等服务于高校的硕士招生工作;刘玉芳等(2014)从营销学STP角度考虑了研究生招生策略,提出了定位市场、突出特色、加强宣传等对策。尽管国内外学者对硕士招生宣传策略做出了一定研究,但我国高校硕士招生仍然存在招生宣传投入多,实际招生效果差的现象。本文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引入房地产市场营销4P理论以及CRM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构建硕士招生信息系统,提出硕士招生改进策略。

1 数据调研与分析

1.1 数据调研

研究所用数据全部来自课题组成员2015年11月所做的抽样调查。问卷调查过程两步:第一步是:依托江西师大城建学院校友管理系统,抽取在读研究生及已毕业研究生30位对问卷初稿进行讨论,确定影响考生报考的主要因素,再邀请本学院在读研究生进行讨论,进一步进行完善,形成问卷正稿;第二步:问卷调研:调研方法是利用江西师大城建学院校友管理系统将问卷扩散。本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共收回问卷1018份,其中有效问卷880份,问卷有效率86.5%。

1.2 结果分析

(1)宣传对象:确定招生宣传对象是招生工作取得成效的重中之重,有的放矢才会立竿见影。但许多学者认为高校应该以大四考生作为宣传对象,如马玉平等指出“宣传对象要以大四考生为重点”;唐红春表示在招生宣传时应当给大四本科生发放宣传册,并组织大四学生与研究生及硕导见面会,传统硕士招生宣传对象主要以大四学生为主。但调查数据显示,77%的考生表示在大三时开始有考研打算,10%的考生从大二开始决定考研,大一和大四各占6%与7%。因此,在进行硕士招生宣传时,重点的宣传对象是大三学生,其他年级可适当兼顾,宣传对象选取大四考生不准确。

(2)宣传时间:一般情况下,高校把考生临报志愿前的1-2个月作为招生宣传的黄金时期。但调研结果显示,67.6%的考生认为考研复习的最佳时间是从大三上学期开始,65.1%的考生是在大三上学期开始选择目标院校与专业。因此,开展硕士招生宣传工作的时间应该在大三开始之前,即在每年暑假之前的几个月就要开始宣传,宣传时间可以定在每年的4-7月。

(3)宣传内容:目前,研究生招生目录、招生计划、学费政策、名师介绍等已经成为大多数高校招生宣传的主要内容。但调研数据显示,现阶段高校部分重点宣传的内容并不是广大考生真正关心的信息。有90.8%的考生表示看中毕业后的就业前景,66%的考生表示注重院校及导师的知名度,看中专业优势的占据58.1%,看中科研水平与学费、奖学金制度的各占44.3%和45.3%,关于对办学历史的重视度占27.7%,看中校园环境的占比为14.9%。因此,在硕士招生宣传时,除了传统的介绍内容外,还应着重介绍就业前景,详细介绍导师信息、专业优势、科研水平与奖学金制度等考生比较关心的问题,让考生对未来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增强考生考研信心。

(4)宣传方式:历年高校硕士招生采用的宣传方式有:发放纸质招生简章,在生源地召开硕士招生宣讲会以及委托其他高校宣传等方式。在接受调查的考研学生中, 86.3%的考生表示对于想要报考的目标院校只是基本了解,并不全面,10.9%的考生表示完全不了解。想要争取更多的考生,必须让考生充分了解院校招生信息。考生获取招生信息途径(多选)的调查中显示,96.4%的考生是通过网络获取高校招生信息的,通过老师、同学或朋友口头介绍获取高校招生信息的占72.7%,可见硕士招生宣传途径是网络,其次是人际传播。在网j宣传招生中,院校研招网与中国研招网是考生浏览频次最多的网站,分别占81.5%与72.4%。因此,招生院校在网络宣传方面,不但要加强本校研究生招生网站的建设,而且要在中国研招网上加强自身院校的宣传。

从上分析可知,传统硕士招生宣传存在宣传对象定位不准、宣传时间滞后、宣传内容针对性不强、宣传方式陈旧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招生效果,导致硕士招生工作事倍功半,因此,如何克服现存问题,改进硕士招生宣传策略,提高硕士招生效率,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2 房地产营销理论的引入

2.1 房地产营销“4P”理论

房地产营销“4P”理论作为经典的营销模型,被广泛运用与房地产营销的各个环节,实现了房地产营销过程中渠道多元化、产品多元化、促销模式多元化以及定价合理化发展。房地产营销“4P”理论包括产品(product)、价格(price)、促销(promotion)、渠道(place)四要素。

将房地产营销“4P”理论引入到硕士招生工作中,硕士招生中的“4P”可以这样具体化:(1)产品: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但是许多资源信息并不是硕士考生真正需要的,在短暂的招生时间内一定要把考生真正关心的产品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如果将高校优质资源看作“产品”,硕士招生时,必须将“产品”进行细分和提炼。从调查结果看,考生关心的“产品”信息包括: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名师介绍、专业优势、科研水平、学费奖学金政策。(2)价格:这里的价格不仅是入学的学费、住宿费及其他费用,还应该包括附加的高校价值,比如高校在社会中的地位等。(3)促销:高校硕士招生中的促销不仅指高校的奖励优惠机制,还包括在考生复习阶段给考生提供的各种服务,例如,提供历年考试样卷、真题;复习过程中帮考生答疑;提供考研心理疏导等。(4)渠道:渠道即产品信息到达考生的途径,通过调查可以得知最佳途径是网络传播与人际交流传播,因此,要充分利用网络,同时与生源地加强人际交流。

2.2 CRM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即企业依据较为全面的客户信息,分析客户资料并进行跟踪服务,与客户建立良好的“一对一”关系,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周到的服务,在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同时吸引更多客户,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CRM的理念旨在健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来了解并影响顾客的行为。”引入CRM理念,借鉴企业与顾客维持紧密关系的方法,在硕士招生工作中,高校应致力于提高考生满意度与忠诚度,为考生考研保驾护航,在维持现有生源的基础上,不断吸引考生关注,为高校硕士招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3 “MEIS”硕士招生信息系统的构建

MEIS(Master Enrollment Information System)硕士招生信息系统是本文中对于将要构建的宣传平台的命名。通过对考研学生关于高校研究生招生信息平台类型选择的调查发现,88.3%的考生希望目标院校可以推出由专人负责管理及互动,丰富的考研信息、行业动态等内容的平台,并且有84.2%的考生表示会及时关注该交流平台,因此,有必要建立MEIS管理与交流平台。该平台将以:考生信息管理、功能介绍、运营与管理三方面进行讨论。

3.1 “MEIS”考生信息管理

考生信息管理的第一步是要获取考生信息(包括性别、联系方式、要报考的专业等),通过调研可知,考生获取招生信息最主要的途径有网络宣传与人际传播,而在网络宣传中,考生浏览较多的网站有高校研招网、中国研招网及考研论坛等。因此,一方面,通过考生浏览较多的网站投放招生院校信息,可以将高校的学术氛围、名师讲堂、校园环境等进行展示,提高人气,同时充分利用通讯软件(QQ,微信,微博等)与考生积极互动,获取考生信息;另一方面,要与生源地取得积极的联系,通过人际交流获取考生信任与信息,此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取考生资源。其次,将通过以上途径收集到的考生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最后,高校研招办将所获取的考生信息反馈到相关硕士点,各硕士点管理员将信息录入“MEIS”,便于后期为考生提供“一对一”个性化服务。

3.2 “MEIS”的功能

关于该平台的功能:专业课交流、招生信息、与该专业研究生互动、提供历年真题样卷、与专业老师互动、提供导师信息、行业动态、公布专业开办情况、提供备考方法、考研心理疏导等功能(多选题调研)。其中,91.7%的考生希望可以提供专业课交流,希望可以及时招生信息及与该校本专业研究生互动的各占89.1%与84.8%,同时,有82.5%的考生觉得提供历年真题或者样卷会意义重大,希望与专业老师互动的占78.1%,关注导师信息的占67.3%,另外,关注行业动态与专业开办情况的各占58.2%与51.3%,最后,希望可以提供备考方法与考研心理疏导的各占48.1%与47.2%。

上述“MEIS”的功能架构如图1所示,分为四大模块(模块、下载模块、信息反馈模块、互动模块)和八个子目。“MEIS”能够支持考生以各种方式(如QQ,微信,微博等)与硕士点管理人员进行沟通,管理人员可以创建不同形式的在线通讯录,方便考生与考生、考生与导师、考生与本专业研究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而且,在日常的工作中,管理人员应主动与考生交流,关心考生日常生活,疏导考生心理压力,加深感情,提高考生满意度与忠诚度,在实现招生可持续性增长的同时,提高考生考研成功率。

3.3 “MEIS”的运营与管理

从上述“MEIS”的功能架构可知,“MEIS”运营与管理应该是各个硕士点独立完成,才能够提供不同专业的专业性问题咨询功能,因此,其运营模式应是各硕士点单独建立“MEIS”。鉴于考生一般访问较多的是高校研招办网页,因此可由高校研招办将获取的考生信息反馈给相应的硕士点管理员,由管理T将意愿考生信息录入硕士招生信息系统,在后期运营中,硕士点管理人员可通过与考生间的交流不断扩大生源数量。此外,高校研招办定期对各硕士点的“MEIS”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制定奖惩措施。

4 硕士招生策略的改进

依据调研数据,结合房地产营销理论,依托“MEIS”硕士招生信息系统,提出改进硕士招生宣传策略的建议如下:

(1)科学把握宣传时点。根据调查结论,最佳宣传时间应该是在大三学生入学之前,即每年4-7月份,高校应在该段时间内努力做好硕士宣传工作。

(2)准确定位宣传对象。通过调查,学生在大三选择考研的占据了77%,宣传对象应选取大三学生,其他各年级要合理渗透,切不可盲目宣传,错失最佳目标。

(3)合理选取宣传方式。宣传方式作为联系高校与考生的桥梁,选择的合理性将直接导致信息到达考生的高效性,通过结论不难看出,宣传途径最好选择网络宣传与人际交流传播。

(4)宣传内容重点要突出。宣传时段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考生关心的问题快速传达到考生面前,赢得考生信任,在宣传内容上,就一定要把考生关心最多的信息摆在突出位置,即:就业前景、导师知名度、专业优势及科研水平等方面。

(5)可将房地产“4P”营销理论以及CRM客户管理理论引入硕士招生工作中。营销理论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举足轻重,为企业高效运转保驾护航,将房地产营销理念与硕士招生工作相结合,有利于拓展硕士宣传方式,提高硕士招生宣传工作效率。

(6)积极构建“MEIS”硕士招生信息系统。“MEIS”可以提供一系列有助于考生了解高校、获取考试信息、咨询专业问题、行业动态等功能,高效快速整合考生信息资源,实现招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硕士招生信息系统的构建十分必要。

5 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硕士招生宣传工作现状的基础之上,通过调研数据分析,引入房地产房地产“4P”营销以及CRM客户管理理论,构建了“MEIS”硕士招生信息系统,提出了改进传统硕士招生宣传策略的建议,以便克服传统招生宣传工作的不足,提高招生宣传效率,以期对未来相关研究有所启示。

*通讯作者:范正根

L芑鹣钅浚?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编号:YJS2015003)

参考文献

[1] Buan Vasigh,Rezar G.Hamzaeet,Testing Sensitivity of Student Enrollment With Respect to Tuition at an Institution of ,IAER[J],2014(5)VOL.10,NO.2.133-149.

[2] Leslie.s.Stratton,College Enrollment:A Economic Analysis,Higher Education: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M].2014(29):327-384.

[3] 镇志勇,张学文.新时期研究生招生宣传实效性的探索――基于2010年武h市某社会报考点的问卷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29-131.

[4] 胡秋红,汤程荣.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招生宣传方式探究[J].教育广角,2013(11):155.

[5] 刘玉芳,刘浩.多学科视角下高校研究生招生宣传策略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4(1):39-44.

网络营销硕士论文第2篇

>> 中国搜索引擎行业发展与展望 基于SCP范式的中国搜索引擎行业现状分析 基于专利分析的中国搜索引擎行业研究 搜索引擎传播对中国质检行业网站服务效能的影响分析 搜索引擎行业竞争策略 企业搜索引擎营销分析 搜索引擎:行业深入搜索已成定局 搜索引擎2.0 决胜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DIY 浅谈搜索引擎 中毒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行业发展对策研究 搜索引擎行业独大格局受挑战 中国总机网:电话搜索引擎 中国搜索引擎用户已达3.96亿 等 中国网络音乐搜索引擎著作权侵权问题分析 2009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趋势分析 搜索引擎的动力引擎 搜狗搜索引擎的SWOT分析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8年4月18日访问

6.史忠良.《新编产业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92页

7.侯继勇.《技术壁垒是核心》..2008年4月21日访问

12.东方网-文汇报.《中国将成“谷歌”最大研发基地》..2008年4月18日访问

参考文献

【1】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2】匡文波.《网络媒体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

【3】喻国明.《传媒的“语法革命” 解读Web2.0时代传媒运营新规则》.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

【4】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5】史忠良.《新编产业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6】陈懋.《搜索引擎营销》.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7】黄薇.《搜索引擎传播与盈利模式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8】朱瑜.《搜索引擎广告的经营对策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9】何小丽.《用户体验在搜索引擎营销策略中的作用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0】闫兵.《国内搜索引擎盈利模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1】陈界伟.《面对互联网高速拐点的到来――搜索引擎的今天与明天》.科学•技术.2007年4月

【12】焦玉英,金士发.《搜索引擎的发展和盈利模式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5期

【13】艾瑞咨询集团.《2007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份额报告》.2008年4月18日访问

网络营销硕士论文第3篇

国内对情景喜剧的专门研究著作寥寥可数,主要著作有李智著的《情景喜剧:时代景片前的浅笑人生》,董海雅著的《情景喜剧的幽默翻译研究》。情景喜剧:时代景片前的浅笑人生》是李智的博士论文,书中阐述了中美两国情景喜剧的历史沿革以及中国喜剧艺术特征、人物设置、叙事、语言等方面的策略。《情景喜剧的幽默翻译研究》尝试对情景喜剧的幽默类型做了翻译视角下的细分,分析了其翻译的难点所在,并提出可行的翻译策略。

2中国喜剧的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中检索项选择篇名,检索词键入中国电视情景喜剧,发表时间选择2004年到2014年,共得10条检索记录。检索项选择篇名,检索词键入整合营销传播,共得567条检索记录。两次检索没有重叠的检索结果,表明本选题有一定的创新之处和研究意义。经过分析和归纳,笔者发现国内研究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论文主要集中在硕士论文的研究。

李保刚的硕士论文《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发展研究》通过分析我国电视情景喜剧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电视情景喜剧的未来发展加以展望。裴洁的硕士论文《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发展研究》梳理出中国电视情景喜剧发展的历史脉络,从传播的角度总结中国电视情景喜剧在制作、形式和内容方面的特点和国产情景喜剧本土化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

王睿的硕士论文《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接受美学研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针对中国情景喜剧的现状提出发展策略。魏爽的硕士论文《当代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审美流变》通过对电视情景喜剧发展脉络的梳理和不同时期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代表作的分析,进而全面了解不同时期代表作品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及审美的变迁。

3结语

网络营销硕士论文第4篇

关键词:研究生招生;市场营销;4P模型;STP营销组合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2

一、市场营销视角下的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现状

高等院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长期以来都是困扰全国各个高等院校的一大难题。如何在竞争愈加激烈的教育市场争取到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生源,是近年来各个高校招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学者刘玉芳等(2014)从营销学、心理学和传播学三个学科视角下对招生宣传策略提出建议[1]。 常新华等(2004)将中美研究生招生制度进行比较,提出应加大招生单位及导师自主啻佣可持续地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2]。米亚琼等(2016)结合房地产市场利用4P营销及CRM理论提出构建硕士招生系统[3]。尽管国内学者对硕士招生策略做出了一定研究,但我国高校硕士招生仍然存在招生宣传针对性弱,招生策略收效甚微的现象。本文将从市场营销的视角重新审视高等院校硕士研究生教育,着重强调其商品性和市场性,并运用4P营销模型和STP营销组合对进一步做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提出新思路和新举措。

广义上的营销是指企业通过调研挖掘消费者已有的和潜在的需求,并结合自身产品的特点,通过多种渠道和促销手段达到推广产品、建立品牌的过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和信息的双向流通,营销这一理念已经不再局限于一般的商品和服务,而是扩大到其他传统意义上的公共事业和服务,例如医疗和教育领域。吴磊(2011)认为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招生工作,可以看做是一种不同寻常的“营销”[4]。高等教育市场化已经成为日后高等教育的新常态和新模式,因此招生工作需要从市场营销的视角下开发新思路、探索新方法。

二、4P营销模型概述及其在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的应用

1.4P营销模型概述

美国营销学者麦卡锡教授提出的 4P 营销模型包括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即从以上四个方面制定营销策略,将适当的产品和服务投放到特定市场[5](见图1)。产品策略是指通过对产品属性的组合运用为消费者提供满足其需求的有形或无形的产品和服务。价格策略是指通过对基本价格和折扣等定价方法和技巧的运用实现营销目标。渠道策略是指合理选择符合商品属性和消费者习惯的分销渠道,实现商品的顺利流通。促销策略是指利用广告宣传、人员推广、公共关系等信息传播手段主动引导消费者,达到扩大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目的。本文将从4P营销理论的角度探讨高校如何完善优化研究生招生政策。

2.4P营销理论在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的应用

要将4P营销理论充分应用到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就要转换思维视角,将研究生教育看做高校提供的一种商品和服务,依托学校自身的优质资源,为学生增加附加值,以换取更多更好的生源及良好的声誉。

(1)产品策略: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产品涵盖非常广泛,从校园硬件设施到软件配套,从有型的科研成果到无形的品牌形象,都属于高校招生可利用的资源。从短期来看,各个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学校特色和优势,以及考生需求向有意向考生进行重点推广和宣传,将考生所需信息和自身优点相结合。米亚琼等(2016)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报考硕士研究生的考生最关注的是毕业后的前景和学校名师介绍[3],另有部分考生更关注专业优势和科研水平。因此高校在制定招生的产品策略时应充分了解潜在市场考生的需求以及自身优势专业和学科,做到目标清晰,有的放矢。从长期来看,教育水平和师资力量是一所高校能够输出产品的主要内容,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教授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才能带领学生在科研的道路上突破创新,长期坚持才能树立一位名师以及一所高等院校良好的品牌形象。

(2)价格策略:研究生教育的价格除了考生为了接受教育应承担的学杂费、住宿费等之外,还有研究生毕业后对于个人价值得以体现的预期,即毕业后的期望薪资,以及高校的品牌价值。因此价格策略即可以从学杂费及住宿费角度考虑,通过奖助学金及助学贷款的方式吸引潜在考生,也可以从毕业后薪资待遇的角度出发,利用高校毕业生的薪资水平和高校在社会中的影响和地位来吸引考生。各个高校由于优势专业不同,因此在制定价格策略时,可根据本专业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例如有的学科专业长期与行业内知名用人单位或巨头企业合作,形成学校培养单位用人的一条产业链。

(3)渠道策略:传统产品的信息传播渠道已经由过去的纸媒电视广播发展为网络传播,高等教育亦是如此。90后学生自出生起就生活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他们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是来自互联网以及老师同学之间的口口相传。这就意味着招生宣传工作的渠道也要顺应时代的改变而及时做出调整,关于学校环境、学习氛围、师资力量、就业机会等等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同时要注意利用不同渠道的特点做好长期宣传工作,避免在考生报考时才临时抱佛脚进行短期突击式宣传。传统渠道虽然影响力大不如前,但有着成本低廉,受众范围广的特点,可以针对学生家长和长辈,树立高校品牌认知,从而扩大学校品牌知名度。

(4)促销策略:鉴于教育类产品的特殊性,无法做到利用常用的一般产品促销手段,如捆绑式销售和买赠方式进行产品促销。因此在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中要从考生的心理和体验等感性方面出发,通过与考生和家长建立感情联系,从而使考生和家长对于学校产生更为积极的情感,同时也借此机会充分展示了学校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的精神。考生在准备研究生考试及填报学校期间,往往会产生焦虑和迷茫的心态,因此学校应做好考生的服务工作,从考前咨询、专业解析、历年真题、就业方向等方面为考生提供耐心细致的咨询服务,使得考生对于学校招生工作更加肯定及认同,也能优化招生工作,提升学校声誉。

三、STP营销组合概述及其在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的应用

1.STP营销组合概述

STP指的是市场细分(Segmentation)、目标市场(Targeting)和市场定位(Positioning),构成了营销战略的核心三要素。美国市场学家温德尔・史密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市场细分(Segmentation)的概念,通过市场调研将一个消费者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细分市场,划分过程是依据消费者在人口特征、地区特征、心理特征以及行为特征等方面呈现出的差异,这些差异通常会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目标市场(Targeting)概念由市场营销学者麦卡锡提出。公司在完成市场细分后即可明确一个或多个目标市场,以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满足该细分市场的消费者需求。由于公司的资源有限,不能满足所有市场的需求,因此选择目标市场有助于公司集中有限Y源和精力,更加高效的推广产品和服务。

市场定位(Positioning)由美国学者阿尔・赖斯提出,是指企业根据自身产品与市场上的竞品的比较情况,结合目标市场消费者的偏好,为本公司产品或服务确定与众不同、个性鲜明的市场形象。即使是同类产品在产品性能、质量、包装、售后等方面也存在诸多不同,企业需要从中找到竞争优势,并将这些卖点完整地传达给潜在用户。

2.STP营销理论在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的应用(见图2)

(1)市场细分(Segmentation):根据考生所在地区、本科教育背景以及考研目的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市场细分。例如,根据所在地区划分,可以分为西部地区考生和东部地区考生;根据本科教育背景划分,可以分为一本、二本、三本及专科考生等;根据考研目的划分,可以分为就业型、研究型、学历提升型等等。就业型考生的考研目的是凭借研究生学历扩大就业机会,研究型考生目的是就所学专业和学科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而学历提升型考生的目的则是凭借更高水平的学历获得更多晋升机会和空间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同为硕士研究生考生,每个细分市场其实存在不同的需求和目的,因此只有依照一定标准进行市场细分,才能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招生策略。

(2)目标市场(Targeting):在完成细分市场后即可根据自身优势和特色确定一个或多个目标市场。由于高校内普遍存在各个院系和学科发展不完全均衡的状况,因此可以考虑以院系为单位确定本院系的目标市场,以本院系的优势和特色满足该细分市场的考生需求。例如,一所综合性大学内可能有学术成果丰富的理工类院系和社会实践丰富的文商科院系,因此理工类院系可以将研究型考生作为目标市场之一,而文商科院系则可以将就业型考生纳入目标市场,反之亦然。同一所高校的不同院系首先要明确本院系的优势和特点,然后结合市场细分的结果选择不同的目标市场,将招生资源和精力集中于该目标市场。

(3)市场定位(Positioning):高校及各个院系应当根据自身提供的教育服务与其他学校及院系的比较情况,结合目标市场考生的偏好和行为特征,为本校或本院系的研究生教育确定特色鲜明的市场形象。即使是相同的学科和专业,各个院校在硬件设备、软件师资、授课方式、学习能力培养、就业服务等方面也会存在诸多不同。相关学校和院系需要从中找到自身的竞争优势,包括但不限于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强大的科研团队、完善的培养流程、密切的校企合作、庞大的校友联盟等等, 并将这些竞争优势通过适当的渠道完整的传达给考生。

信息时代的教育已经由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服务和事业转变为一种具有公共性质的商品,随着网络上越来越多的公开课和网络课堂,教育服务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商品性和市场性也逐渐显现。有市场就有竞争,有竞争力才有进步。高等院校需要尽早转变传统观念,顺应时展的趋势和潮流,及时做出调整和改变。只有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明确消费者即考生的需求和偏好,利用4P营销理论和STP营销组合制定招生策略,才能更加充分地利用有限资源实现吸引更多优质人才从而提升自身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玉芳,刘浩.多学科视角下高校研究生招生宣传策略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4(1):39-44.

[2]常新华,QiYadong,张志强,等.中美研究生教育模式比较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4(8):119-124.

[3]米亚琼,杨彦奇,范正根.基于4P营销及CRM客户管理理论的硕士招生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12):13-15,23.

[4]吴磊.基于4Rs理论的高等院校研究生招生模式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10):233-234.

[5]吴健安.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8,26-30.

网络营销硕士论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网络营销;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2-0148-05

旅游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需要不断探索更具竞争力的营销方式,寻求更大的竞争优势和发展空间,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正为旅游企业提供了新的营销平台。旅游网络营销是旅游市场营销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1.旅游网络营销的概念

旅游网络营销的概念直接关系到研究范围,是研究旅游网络营销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围绕着旅游网络营销涵义,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共检索到五位研究者对旅游网络营销的涵义作出的解释。在全球最大的中文网上书店当当网,没有检索到书名为“旅游网络营销”的书籍。通过查阅大量不同版本的《旅游市场营销》和《旅游市场营销学》书籍,检索到两位研究者对旅游网络营销的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出发,旅游网络营销被认为“是旅游业基于国际互联网的一种市场营销方式”(杨敏,2006),是借助联机服务网络、电脑通信和数字交互式多媒体等来实现旅游营销目标,是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产生的通过与潜在旅游者在网上直接接触的方式,向旅游者提供更好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营销活动(赵西萍,2002);从旅游组织或旅游企业角度出发,旅游网络营销被认为是旅游组织或旅游企业为销售旅游产品、满足顾客需求、实现组织目标,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方式进行的制定计划和将服务从服务提供者手中输送到顾客手中的一系列必要活动(刘成,2004);从网络营销的角度出发,旅游网络营销被认为是网络营销在旅游业中的运用,其实质就是通过旅游信息平台的集成和传播以及旅游电子商务的运作,配合旅游消费者特殊的心理和需求,所产生的一种营销手段(张玉明,2005)。

由于各个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各抒己见,旅游网络营销的定义至今没有统一的表述。笔者认为,所谓旅游网络营销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旅游网络营销是指各类与旅游业相关的组织、机构,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的一系列与旅游业相关的活动,狭义的旅游网络营销是指旅游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以销售旅游产品为中心的营销活动。本研究以广义定义为研究对象。

2.旅游网络营销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国外旅游网络营销的研究进展

“网络营销”在英文中有多种表达方式,汇总起来有:Cyber Marketing、Internet Marketing、Online Marketing、Web Marketing、E-marketing、Net marketing等。尽管可以笼统翻译为网络营销,但不同的单词词组有着不同的涵义,Cyber Marketing主要是指网络营销是在虚拟的计算机空间(Cyber,计算机虚拟空间)进行运作;Internet Marketing是指在互联网上开展的营销活动;Online Marketing是指借助于联机网络的网上营销;Web Marketing强调通过互联网上的Web页面开展营销,也称网站营销,这是中国旅游业目前一般使用的网络营销方式;E-marketing中E表示的是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涵义,指利用电子化的现代信息技术产品所开展的营销;Net marketing中net所指的范围很广,以上所有的概念都可包括在内。

笔者通过省略网站,分别以tourism cyber marketing、tourism Internet marketing、tourism online marketing、tourism web marketing、tourism e-marketing、tourism net marketing作为关键词,对2000年后旅游网络营销论文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论文28篇。(见表1)

通过研读分析相关论文,可以看出,国外与旅游网络营销相关的学术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普及后出现的。90年代主要是基于网络被广泛应用后对旅游业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的研究。2000年后,旅游业应用信息技术的研究领域逐步扩大,出现了针对互联网在旅游营销中应用的研究。重点之一是对互联网提供的各类服务功能在旅游营销中的应用研究。如Youcheng Wang(2002)等学者对虚拟旅游社区进行界定,从营销和设计的角度分析了旅游业中虚拟社区的功能;Youcheng Wang等学者还在2004年提出了互联网营销和电子商务应该是旅游业的中心模式的观点,指出成功地运作一个在线旅游社区依赖于成员的参与和积极贡献。Yu-Shan Lin(2006)等学者通过个案研究,指出网络博客在旅游营销中具有重要作用,应充分利用网络中的各类技术手段和工具开展旅游营销。Stephen W.Litvina(2007)等学者分析了在线人际关系、电子口碑对旅游业和酒店业成本效益的影响,提出应将电子口碑作为旅游业市场营销的新手段。此外,有些学者在研究中侧重影响旅游网络营销因素的深层次分析,如Dae-Young Kima(2007)等学者通过对1 334个合格受访者的研究,探讨性别差异对旅游网站功能和内容的偏好及不同的搜索行为,总结了这种差异对旅游网站提供差异性信息的影响。Bill Doolin(2002)等学者利用互联网商务的扩展模型对新西兰地区旅游网站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尝试使用网络的交互性来衡量相对成熟的旅游网站,指出了Web技术在目的地营销中的重要作用。这些都表明互联网各类服务功能在旅游营销中的应用是国外旅游网络营销研究最为关注的领域。

另一个重点是互联网相关技术在旅游目的地营销中的研究。Pedro Raventos(2006)在分析哥斯达黎加旅游局互联网战略的基础上,提出利用网络开展旅游目的地营销的策略。Gyehee Lee(2007)等学者通过分析美国50个州的官方旅游网站,指出网站应是旅游目的地营销的主要方式。Soojin Choia(2007)等学者通过对澳门各类提供旅游信息的网站(官方、企业、旅行社、旅游期刊、旅游博客等)的调查分析,指出针对不同沟通目标和不同受众,应提供不同的网络信息,树立多种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此外,其他方面的研究包括:一些学者针对旅游企业应用网络营销进行研究。如C.-S.Wan(2002)利用用户界面、各种信息和网上订房三个指标,对台湾旅游饭店和旅游批发商网站进行评估,指出互联网在台湾旅游业中主要用于广告,而不是营销,建议旅游饭店和旅游批发商等企业应与信息产业密切合作。Meltem Ozturan(2004)等学者针对现阶段互联网在土耳其各旅行社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指出当前土耳其各旅行社的营销模式仍以传统营销模式为主,互联网营销只是辅助作用,原因是它们的网站都是不具备互动功能的网站,没有体现互联网的互动性,强调了旅游企业应加强对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一些学者对区域旅游网络营销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建议。如Tonderai Maswera(2007)等学者通过对南非、肯尼亚、乌干达、津巴布韦等国西方游客的调查,对非洲国家旅游业电子商务网站现状进行分析,指出非洲国家利用网站开展网络营销的潜力巨大。Rainer Haas(2002)通过对从事网上旅游业营销的ACM网站的个案分析,总结了欧洲网络营销的困难;一些学者对旅游网络营销的宏观策略进行了研究,如Anne-Mette Hjalager(2007)在其研究中指出旅游业在经济全球化下的四个阶段,强调了互联网在旅游业全球化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检索到的相关论文总量分析可知,目前国外从事旅游网络营销方面研究的学者较少,一般以互联网在旅游营销中的具体应用为主要研究领域,侧重于研究互联网提供的各类服务功能对旅游营销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各类功能开展旅游营销,另一侧重点则是互联网技术在旅游目的地营销中的研究。纵观国外学者的研究,案例分析是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方法,数据多数是通过调查得到的一手资料,但目前成形的理论体系较少,研究尚处于较浅的探索阶段,特别是在旅游组织如何实施旅游网络营销的问题上,研究比较薄弱。

2.2 国内旅游网络营销的研究进展

笔者于2007年6月利用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的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以“旅游网络营销”作为关键词检索。共检索到58篇中文相关文献。从这次不完全统计中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旅游网络营销的研究开始于1998年。2001年前后曾出现过一个高峰。2002年、2003年相关研究有所减少,2004年开始出现反弹,2006年是历年来的研究成果最多的一年。(见表2)

从国内的文献检索可知,最早涉及旅游网络营销研究是在1998年,赵啸峰研究分析了互联网的应用与旅游营销的关系。其后张青年、杨云(1999)等回顾了旅游业网络营销的发展态势,提出我国旅游业网络营销的发展策略;姚进(2000)在对2000年前后旅游产品网上营销的现状分析后提出加速发展和完善中国旅游产品网络营销的战略构想。当时我国旅游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理论体系不完善,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2000年以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旅游网络营销的研究得到较快发展。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宏观策略研究、区域策略研究、企业策略研究等方向。(见表3)

2.2.1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既是研究的基础,也是深入研究的必要前提。旅游网络营销理论研究是起步较早的一个领域,从检索到的文献可以看出我国旅游网络营销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2004年以前。

银淑华(2001)提出网络对旅游营销产生深刻的影响,对旅游网络营销现状进行了分析,尝试性地提出进一步发展我国旅游网络营销的建议。杨絮飞(2001)在分析旅游网络营销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旅游业网络营销的组合策略。彭环宇(2001)在旅游网络营销研究中提出了三个新的理论:营销漏斗效应、短边效应、四种网络营销战略,该学者应用所阐述的新理论分析了携程旅行网的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黄浩(2002)在阐述旅游网络营销的功能、特点、运作模式、优势的基础上,对中国旅游网络营销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前景进行分析。李祝舜(2002)论证了旅游网络营销的可行性和必然性,提出目前我国旅游网络营销所面临的技术限制、安全隐患、信用机制等问题。

蔡国章(2004)分析了“鼠标+水泥”模式下旅游企业网络营销战略规划、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以及信息化等问题,对旅游企业应对网络化发展的战略、战术进行思考。黄红莉(2004)在分析我国旅游业网络营销现状基础上,借鉴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营销战略新三角模型,推导出旅游业网络营销三角模型。

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从2001年以来虽然有些学者已开始从事旅游网络营销理论研究,但成果不多,研究理论的体系远未成熟。

2.2.2 宏观策略。

2001年曾有一些学者从事旅游网络营销宏观策略的研究。银淑华(2001)论述了网络给旅游业带来的变革,并针对我国旅游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赵云昌(2001)在分析旅游业网络营销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旅游业网络营销发展策略。此后关于旅游网络营销宏观策略研究主要集中在2005年以后。杨永芳(2005)总结出我国旅游业实施网络营销的可行性,分析我国旅游网络营销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发展对策;高秀英(2006)通过分析网络信息技术对旅游营销的作用、挑战和网络时代旅游业的信息需求,提出我国旅游网络营销发展对策;杨敏、杨朝丽(2006)以昆明旅游业网络营销现状为切入点,指出旅游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论证了加强和改进旅游网络营销的对策建议;张伟(2006)在分析我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旅游企业如何开展网络营销提出建议;周大庆(2005)、王桂英、董春晓(2006)和易兵、陈国生(2007)等学者均对我国旅游网络营销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对策。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对旅游网络营销宏观策略的研究更多停留在存在问题分析和对策建议研究上,具体策略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2.2.3 区域策略。

区域旅游网络营销研究主要集中在2004年以后。很多研究者结合本地旅游网络营销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本地发展旅游网络营销的策略。主要包括龙雨萍(2004)探讨重庆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策略;刘成(2004)对新疆旅游网络营销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分析总结;唐建兵、张薇(2006)分析四川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与不足,对四川旅游网络营销提出建议;童索凡(2006)在分析西部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西部旅游网络营销的策略;曹玉枝(2006)对广西旅游业网络营销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广西发展旅游网络营销的策略。

此外一些研究者还分析论述了区域旅游网络营销发展的具体策略。如马春梅(2004)对河北省开展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用网络营销来提升河北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观点;冯琼兰(2005)提出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组建广西国际旅游网站并强化网站组织间的管理,利用网络优势全力打造广西特色旅游等策略来实现广西旅游业的跨越式新发展;王军(2006)针对贵州旅游业网络营销市场进行分析,对贵州旅游信息系统总体构思进行网站功能整体模块构建。

有必要指出的是,笔者认为区域旅游网络营销策略研究应是旅游网络营销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但目前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研究还不深入。同时区域旅游网络营销实际应用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理应在研究中有所反映,但目前这些后续性研究仍很少。

2.2.4 目的地策略。

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是由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充分整合各旅游企业的信息资源及资金优势,借助电子网络手段,以树立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为目的的网络营销系统。

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策略研究主要包括:朱琨(2003)从系统论的角度将旅游地网络营销系统划分为“背景分析”,“决策行动”,“动态监测”和“支持管理”四个子系统,并对四个子系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该研究在国内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研究较早、较为系统、理论层次较高。高静(2004)在对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利益相关者界定的基础上,对其类型进行分析,并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力量进行分析,提出利益相关者分析对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的启发。程立为(2005)结合营销理论以及国外构建先例,从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网络构建的目的入手,分析目的地营销系统网络构建的原则、构成要素,并从经济和技术角度分析目的地营销系统网络的可行性,最后用大连目的地营销系统网络构建案例加以实证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从事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策略研究的学者不多,这是目前旅游网络营销研究的一个较弱的领域,在这方面需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

2.2.5 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研究。

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研究最早出现于2001年,当时黄松山(2001)、李艳(2001)等学者对发展我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均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此后郑凌燕(2005)在分析我国旅游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可行性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应梦漪(2005)提出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的涵义,指出旅游企业与其他行业网络营销相比的特殊性,对旅游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提出建议;朱镇(2003)在总结旅游企业树立网络品牌必要性的基础上,对我国旅游企业进行网络品牌建设提出建议。

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研究具体又可细分为酒店(饭店)业、旅行社、景区(景点)三个方面。

酒店(饭店)业网络营销研究主要包括:陈晓文(2005)通过对国外饭店的预订系统GDS的分析,提出借鉴国外,建立中国的GDS系统;张立俭、孙英杰(2005)通过网络调查,将酒店、饭店网站分为类、咨询类、实体类、门户类四类,总结出九个特征,六项功能;潘乐(2004)从互联网对饭店营销的影响着手,探讨如何搞好饭店网络营销;石长波、杜喜彬(2001)指出网络营销对酒店业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思想与营销模式,中国酒店业应让这一新技术更好地为酒店营销服务;李丽君、王素珍(2002)对我国酒店业进行网络营销的必然性和策略进行了分析;朱烨瑛(2006)提出网络化营销是我国酒店营销的策略之一。

旅行社网络营销研究方面主要包括:杨文红(2004)借鉴多学科、多技术从微观到宏观对旅行社网络化经营体系进行阐述,指出面对网络经济的冲击,旅行社应该如何通过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化经营体系,成为新型的网络化旅行社;詹兆宗(2005)提出旅行社基于互联网的产品设计观点,探讨旅行社基于互联网产品设计的几种主要策略;陈晓文(2005)分析了中国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应采取的网络营销对策;刘河伟(2001)论述网络营销在旅行社国际外联业务中的运用。

景区(景点)网络营销研究主要包括:朱龙(2004)强调网络营销是旅游景区市场营销的主要途径之一;孔旭红、王瑞志(2004)指出景点网站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网络营销的效果,要善于查找自身网站的缺陷,完善自身建设;刘莹皓(2007)分析景区网络营销平台的特点,指出围绕该平台运用各种手段开展营销。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旅游网络营销研究的重点包括区域旅游网络营销策略研究和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笔者认为目前国内旅游网络营销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研究方法以传统的方法为主,对一些问题的探讨主要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上,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亟须突破;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2004年以前,且研究比较零散,系统性不够,尚未有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相当部分理论研究的成果缺乏可操作性,实际应用较少,案例研究的比例不高。

参考文献:

[1]Soojin Choia,Xinran Y.Lehtoa,Alastair M.Morrisonb.Destination image representation on the web: Content analysis of Macau travel related websites.Tourism Management,2007,28.

[2]Dae-Young Kima,Xinran Y.Lehtob,Alastair M.Morrisonc.Gender differences in online travel information search: Implications for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on the internet.Tourism Management,2007,28.

[3]Gyehee Lee,Liping A.Cai,Joseph T.O'Leary.WWW.Branding.States.US:An analysis of brand-building elements in the US state tourism websites.Tourism Management,2007,27.

[4]Anne-Mette Hjalager.Stages in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of 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7,2.

[5]Tonderai Maswera,Ray Dawson,Janet Edwards.E-commerce adoption of travel and tourism organizations in South Africa, Kenya, Zimbabwe and Uganda.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07.

[6]Stephen W.Litvina,Ronald E.Goldsmithb,Bing Pana.Electronic word-of-mouth in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Tourism Management,2007.

[7]Yu-Shan Lin,Jun-Ying Huang.Internet blogs as a tourism marketing medium: A case study.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6,59.

[8]Pedro Raventos.The internet strategy of the Costa Rican Tourism Board.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6,59.

[9]Youcheng Wang,Daniel R.Fesenmaierb.Towards understanding members' general participation in and active contribution to an online travel community.Tourism Management,2004,25.

[10]Meltem Ozturan,Sevgin Akis,Roney.Internet use among travel agencies in Turkey: an exploratory study.Tourism Management,2004,25.

[11]Rainer Haas.The Austrian Country Market: a European case study on marketing region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in a cyber mall.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2,55.

[12]C.-S.Wan.The web site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 hotels and tour wholesalers in Taiwan.Tourism Management,2002,23.

[13]Bill Doolin,Lois Burgess,Joan Cooper.Evaluating the use of the Web for tourism marketing:a case study from New Zealand.Tourism Management,2002,23.

[14]Youcheng Wang,Quaehee Yu,Daniel R.Fesenmaier.Defining the virtual tourist community: implications for tourism marketing.Tourism Management,2002,23.

[15]Richard george. Marketing south African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outh Africa. 2001.

[16]Danielj.Connolly,MichaelD.Olsen,and Richard G.Moore . The Internet as a Distribution Channel,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August 1998.

[17]刘莹皓.网络营销是旅游景区发展的新阵地[N].中国旅游报,2007-5-16.

[18]易兵,陈国生.我国旅游网络营销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

[19]张伟.关于我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状况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12).

[20]王桂英,董春晓.论我国旅游网络营销的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11).

[21]王军.贵州旅游业网络营销的网站构建[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22]曹玉枝.网络营销:发展广西旅游营销新策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23]杨敏,杨朝丽.旅游网络营销中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经济,2006,(6).

[24]高秀英.网络环境下的旅游信息与旅游营销[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6).

[25]童索凡.西部旅游网络营销策略[J].北方经济,2006,(5).

[26]朱烨瑛.新经济时代我国酒店的营销策略研究[J].甘肃农业,2006,(5).

[27]唐建兵,张薇.四川省旅游网络营销的现状和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

[28]周大庆.关于当前旅游网络营销若干问题的讨论[J].中国科技信息,2005,(19).

[29]陈晓文.我国饭店业的网络营销问题研究[J].经济师,2005,(12).

[30]陈晓文.我国旅行社的网络营销问题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11).

[31]杨永芳.我国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及对策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2005年优秀硕士论文.

[32]程立为.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网络构建研究[J].武汉大学,2005年优秀硕士论文.

[33]应梦漪.关于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的几点思考[J].市场论坛,2005,(7).

[34]张立俭,孙英杰.中国酒店网络营销和管理的现状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6).

[35]郑凌燕.网络营销――旅游企业营销的新策略[J].商务营销•市场周刊,2005,(6 ).

[36]冯琼兰.对广西旅游网络营销发展策略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5,(5).

[37]詹兆宗.旅行社基于互联网的产品策略研究[J].旅游学刊,2005,(2).

[38]孔旭红,王瑞志.浅议我国旅游景点网站的建设[J].商业研究,2004,(20).

[39]马春梅.用网络营销提升河北旅游目的地竞争力[J].经济论坛,2004,(12).

[40]高静.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利益相关者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2).

[41]黄红莉.旅游业网络营销三角模型[J].科技创业月刊,2004,(10).

[42]蔡国章.旅游网络营销研究[J].云南大学,2004年优秀硕士论文.

[43]杨文红,旅行社网络化经营体系构建研究[J].青岛大学,2004年优秀硕士论文.

[44]龚绍方.旅游网络营销战略[J].营销企划,2004,(6).

[45]刘成.新疆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4,(6).

[46]朱龙.旅游景区市场营销策略探微[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4,(4).

[47]潘乐.信息时代如何搞好饭店网络营销[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2).

[48]龙雨萍.打造网络时代的重庆旅游营销系统[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1).

[49]朱镇.旅游企业需要树立网络品牌意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0).

[50]朱琨.旅游地网络营销初探[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3,(1).

[51]李祝舜,李荔娜.旅游网络公共关系营销探索[J].莆田学院学报,2002,(12).

[52]黄浩.论旅游网络营销研究[J].武汉大学,2002年优秀硕士论文.

[53]赵西萍.旅游市场营销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54]银淑华.关于我国发展旅游网络营销的几点思考[J].旅游管理,2002,(1).

[55]李丽君,王素珍.我国酒店业网络营销对策研究[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1).

[56]银淑华.论旅游网络营销[J].北京工商大学,2001年优秀硕士论文.

[57]彭环宇.我国旅游网站有效实施网络营销的理论与方法研究[J].湖南大学,2001年优秀硕士论文.

[58]刘河伟.网络营销在旅行社国际业务中的应用研究[J].中南林学院,2001年优秀硕士论文.

[59]李艳.我国旅游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探析[J].商业研究,2001,(6).

[60]黄松山.旅游企业开展网络营销九大策略[J].中国旅游报,2001,(3):23.

[61]杨絮飞.论旅游业网络营销的组合策略[J].商业研究,2001,(3).

[62]石长波,杜喜彬.论中国酒店业网络营销[J].商业研究,2001,(3).

[63]赵云昌.旅游业网络营销的发展态势及对策[J].财贸研究,2001,(1).

[64]姚进.我国旅游信息网上化与网络营销初探[J].上海交通大学,2000年硕士论文.

[65]张青年,杨云.旅游业的网络营销发展态势及对策[J].旅游经济,2000,(1).

[66]赵啸峰.Internet的应用与旅游营销[J].旅游学刊,1998,(4).

网络营销硕士论文第6篇

关键词:新疆干果;网络营销;现状;改进策略

位于西北部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是我国干果的重要产地之一。由于极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新疆干果产量大、品质高,深得全国人民的喜爱。但是,由于地处偏远运输不便,导致干果难以顺利在市场上实现其应有的价值。近些年,电子商务的兴起为新疆干果的销售找到了新的渠道。那么,究竟新疆干果网络营销现状如何,该如何改进呢?

一、新疆干果网络营销现状

1.新疆干果网络营销优势

新疆干果作为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平台的一项特殊产品,因产量高、质量优,具有很好的销售潜质,这是它最基本的销售优势。比如,以英吉沙县色买提杏为代表的杏干、营养丰富的无花果干、新疆薄皮核桃,以及新疆的巴旦木和葡萄干,无不味美质优、营养价值高。以核桃为例,核桃仁内含百分之十七至百分之二十七的蛋白质,约有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的脂肪,且Ca、p、Fe、K和诸种维生素兼备。此外,新疆干果网络销售平台逐步建立,投入到这一营销网络的人、物、财逐渐增多,与阿里巴巴、京东等均有合作。从影响消费心理的价格来说,网络销售更廉价亦为一大优势。

2.新疆干果网络营销劣势

新疆干果网络营销有其优势所在,同时更应该认识并正视不足。新疆干果网络营销劣势体现在:其一,宣传不够,网络销售市场还未完全打开,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没能达到应有水准;其二,没有科学良好的网络营销策略;其三,新疆干果网络营销还没能形成网络销售链;其四,由于地处偏远,物流费用不菲,网络销售成本相对高;第五,新疆干果还没有树立起具有特色的品牌,市场竞争优势凸显不够;从整体来说,由于大部分新疆人民受教育程度低,新疆干果网络营销缺乏必要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支持。

二、新疆干果网络营销改进策略

1.坚持新疆自主发展与国家政策导向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启发我们,事物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而发展的结果。一方面,新疆干果网络营销关键还得靠新疆地区自主发展。新疆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这是其它地域所不及之处。但新疆经济、文化相比于东部尤其是沿海发达都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要使新疆干果网络销售更上一个平台,须靠新疆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坚持科学有效发展,致力于新疆地区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综合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为新疆干果网络销售提供坚实的支持。当然,新疆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地之一,干果作为新疆人民收入的组成部分,应该成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考虑范畴。

2.加大宣传、引进人才,树立新疆地域特色品牌

新疆地处偏远,许多不与之毗连距离稍远的省份对新疆干果知之甚少。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引进一批对口的专业人才,在新疆干果质量优异的基础上,以良好的信誉为支撑,向着打造具有特色和竞争力品牌的战略目标挺进。宣传上,可以借助电视媒体、网络媒体拍一组具有新疆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的画面或视频,让新疆干果走出新疆地界,走向全国乃至整个世界。以红枣为例,新疆红枣较一般红枣个大了许多,味道也甜美很多。

3.健全物流体系,构建网络销售产业链

网络销售具有便捷、流通性强的特点,新疆干果的销售要充分发挥网络营销的这些特长,健全物流体系,建构起“流通无碍、廉价高效、保质保量”的销售产业链。健全物流体系,一者可以畅通物流,缩短配送时间,让参与者互利共赢,也可以让顾客享受优质的配送服务;另外,还要建立良好退换货机制,让顾客放心购买新疆干果,若有不满意的地方,可自由退换货物,保证顾客享受“上帝”的待遇。此外,新疆地区要加强和其他省份的合作,与各地区的销售商加强联系,尽快构建高效、互惠、开放、共赢的产业链。产业链的构建应将利益各方统筹在网络销售之大平台上,遵循“保质保量取货”、“安全第一运输”、“绿色健康加工”、“利益与信誉兼顾”、“大家合作共赢”的原则,将新疆干果网络销售从已往的纯原材料销售带入加工升价的产业链中。这样,新疆干果的网络销售之路才能越走越远。

总之,新疆干果的网络营销有不少优势,亦有相当不足,需进一步改善。要真正改进之,起码要做好这些工作:既要有国家政策的护航,也要坚持自我发展;既要加大宣传、引进专业人才,也要打造具有特色的绿色品牌;既要健全物流体系,提高服务质量,也要致力于建立网络销售产业链。

参考文献:

[1]白玉.新疆果品网络营销研究[D].新疆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2]冯守霞.新疆干果分销渠道冲突的管理策略[J].对外经贸,2014(02).

[3]安勤.新疆干果类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网络营销硕士论文第7篇

[关键词] 图书情报学 硕士研究生 个性化教育 网络信息教育系统(WISE)

[分类号] G250

在当今日益彰显个性的社会,个性化已成为教育的新命题,图书情报学教育也不例外。有关图书情报学教育的研究已非常成熟,但有关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个洼化教育的文章并不多见。为此,本文拟介绍美国在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个性化教育方面的经验,以利于我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个性化教育的开展。

1、个性化教育概述

个性化教育是针对“教学内容一致,培养能力一致”的共性教育或划一性教育而言。它强调尊重人和人的个性,突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掘人的个性潜能优势,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让学生在各自最佳的发展点上获得充分、全面的发展,以利于各种创造性人才脱颖而出。

个性化教育的特点是:①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包括尊重个体的个性和尊重个体的需要;②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使个性发展的过程成为一个自主、自由的过程;③创设展示生命潜能的条件,使生命潜能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个性化教育的实现,第一要求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供学生自主选择,这种选择不仅包括不同的学科内容,而且还包括对未来职位的设想;第二要求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重点是整合师资,形成教育团队来完成个性化教育。因为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是其他教育资源配置的基础,是个性化教育的关键,其中不仅包括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还包括教师协作方式的转换。

总之,个性化教育思想是在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在完善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充分开发个性化思维模式,实施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以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

随着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广泛传播,个性化教育也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但在我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中还应用不多。笔者通过对美国排列居前9位的图书情报院校网站进行访问,发现美国图书情报学硕土研究生教育已经采纳了个性化教育理念并付诸实践,以下就从硕士学位设置、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4个方面来做一介绍,以供参考。

2、美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个性化教育

2.1 硕士学位设置多样

美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院校较多,其中获得美国图书馆协会认证的院校就有56个。笔者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出版公司(U.S.News and Wodd Repoa)2006年公布的美国图书情报学院排名,选取了前9名院校的图书情报学硕士点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根据对这9所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统计,其硕士学位的类型既包括正规的图书情报学硕士学位20多个,又有专业硕士学位和各种认证教育培训等资格培训。正规的图书情报学硕上学位可分为传统意义上的图书情报学硕士学位和跨学科的专门领域的硕士学位两类:传统意义上的硕士学位有图书情报学理学硕士、信息管理学理学硕士、信息学理学硕士;跨学科的专门领域的硕士学位有生物信息学理学硕士、交流与信息研究理学硕士、电子通讯与网络管理理学硕士、软件工程理学硕士等硕士学位。除正规的硕士学位以外,锡拉丘兹大学、密歇根大学和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等还为学生提供学校媒体专业(school mesa specialization)、数字图书馆、档案与文件管理等专业硕士学位。部分院校还提供种类繁多的各种认证教育(学习结束颁发证书,而非学位证),如:面向致力于数字信息收集与组织管理的人员提供的“数字图书馆高级研究资格认证”;致力于培养图书馆信息学专业研究生,以教育和指导中小学生提高信息素养与信息技能的“学校媒体专业的高级课程认证培训”,等等。

可见,美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学位设置类型多样,从一般到特殊专业领域的硕士学位均有所涉及,并且提供各种资格认证培训,覆盖面较广,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广阔的、个性化的自由选择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硕士学位进行攻读。

2.2 培养模式灵活多样

9所大学的硕士学位培养方式分为全日制在校生、在职生、远程教育生三种,其中全日制在校生的培养年限为1-2年,在职或远程教育的学生为2-6年(大多数为3-4年)。例如,匹兹堡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为1-4年。威斯康星一麦迪逊大学的远程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为6年,尽管学生可以在第2-3年完成学位课程,但学生要获得硕士学位必须到相应的图书馆、信息机构进行工作与实践,在得到实践部门的指导老师首肯之后才能拿到学位。由此可见,美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比较灵活,学生有相对自由的选择空间,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工作安排选择适当的培养模式,突出展现了美国图书情报学院“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理念。

2.3 职业目标明确

从访问的情况来看,9所大学所设立的图书情报学硕士学位对培养目标或职业都有明确的定位。培养目标概括起来是要求培养能在图书馆、信息部门等从事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评价并具备较强信息交流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职业定位方面,以密歇根大学最具有代表性。密歇根大学信息学院根据历届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单位及职位情况,为学生定制了共计24种职业目标。按照工作单位性质的不同,其就业单位可分为非营利性/文化/教育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业三种类型,针对各个类型分别提供了10―17个职位供学生选择。如果学生对于列举的职位不感兴趣,还可以与老师沟通,由老师为学生专门定制职业目标及相应的培养方案。现将密歇根大学信息学院提供的职位列举如下:

非营利性/文化/教育机构的职位。包括:学校图书馆员、大学档案管理员、数据库/系统分析师、数字化主管(digi curator)、数字图书馆员、经济发展咨询师、企业家/创业者、医学图书馆员、信息与文件管理员、信息建筑师、信息专家、知识管理专家、政策分析师、学校媒体专家(school mediaspecialist)、检索/语言工程师、用户界面设计师/网络开发人员、青少年图书馆员,共17个。

政府部门的职位。包括:数据库,系统分析师、数字化主管、经济发展咨询师、政府档案管理员(governmentarchivist)、医学图书馆员、信息与文件管理员、信息建筑师、信息专家、政府分析师、用户界面设计师/网络开发人员,共

10个。

企业的职位。包括:企业档案管理员、商业/IT分析师、数据库/系统分析师、数字化主管、企业家/创业者、人为因素分析师、信息与文件管理员、信息建筑师、信息专家、IT/管理咨询师、知识管理专家、产品策划/营销经理、检索/语言工程师、可用性专家/工程师、用户界面设计师,网络开发人员,共15个。

由密歇根大学信息学院所提供的职位可见,美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个性化教育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遵循了“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理念,体现了尊重学生独特性与差异性的特点。一方面,它为学生提供了适合社会需求的品种丰富多样的职位选择,避免了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实现了教育的多样化与特色化,学生可根据学校提供的职位介绍,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位,为其个性化发展创造了机会;另一方面,明确了培养目标,使职业定位清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学生可以根据所选择的职位自主学习相关课程,锻炼并培养该职位所需的必备技能,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4 量身定制培养方案

从课程设置方面来看,美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分为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模块。这种模块设置一方面巩固了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必修的核心课程一般由本院系开设,而选修课程多为跨院系或跨校选修。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职业梦想,由学生和导师联合商议,量身定制出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是美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个性化教育的主要特色。密歇根大学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该校为学生定制了24种职位,针对每种职位分别提供了个性化的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并列出了可供开展的研究及服务方向、近年来该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实习与就业的单位,以供学生参考。

以数字图书馆员和信息建筑师两个职位为例:

数字图书馆员职位的课程配置为:综合网站设计、网络计算理解、数字化图书馆馆员、因特网的发展及其未来、数字图书馆、专业信息服务管理、信息资源与服务、信息构建等。可从外系选修的课程有:工程学院的数字通信理论和实时计算原理、企业研究学院的新风险增长点、自然资源与环境学院的GIS原理。可供开展的研究及服务方向有:社会文化遗产超常规服务、制度知识库、因特网公共图书馆、网络构架科学与工程改革。实习单位有:密歇根州大学制度知识库、乔治亚州数字图书馆、密歇根州数字化工程等单位。就业单位有:密歇根州大学图书馆和北卡罗来纳州大学图书馆等。

信息建筑师职位的课程配置为:信息查找行为、系统评价与服务、信息构建、自然语言处理、信息资源组织、组织机构信息、界面交互设计。可从外系选修的课程有:商学院的IT技术的人性化、工程学院的通讯网络、高级人工智能和适应系统导论。可供开展的研究及服务方向有:原始信息的获取及其可用性、专家网络扩大,因特网公共图书馆及网络模型。实习单位方面主要列出了Hewlett-Packard公司、纽约施乐复印有限公司等7家单位。就业单位有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服务机构和Hewlett-packard公司等。

从以上两个职业定位的课程设置来看,既有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又有外专业的相关课程及个人兴趣课程;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单位和就业单位目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动力和导向,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两个职位的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各不相同,完全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量身定制课程培养方案,达到了个性化教育中差别教育的要求,为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2.5 跨校选修课程

从访问情况来看,9所美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学位点中,超过一半的院系提供了远程跨校选修课程,即通过网络信息科学教育(Web-base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以下简称为WISE),系统选修获得美国图书馆协会认证的其他图书情报学硕士点院校所开设的网络课程。

WISE最初是由锡拉丘兹大学信息研究学院与伊利诺斯大学的图书馆与信息学研究生院于2005年联合发起的,由美国联邦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学会(Institute of 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s)提供资金支持而创办。WISE联盟现有成员学校14所,目前只面向硕士研究生进行联合在线教育,采用双方互动视频会议(two-way video conferencing)等先进技术和手段,同步发送与接收几个现场的信息,并以在线格式传递课程内容。每个WISE联盟的学校都要提供由本校教师授课的网络课程,以供本校和其他联盟学校的学生选修。例如,WISE2006年夏季提供的课程有:印第安纳大学的“儿童与未成年人电子资源”、马里兰大学的“学术信息事业管理”、伊利诺斯大学香槟分校的“儿童信息书籍与资源”等;2007年提供的课程有:伊利诺斯大学的“法律政策”、维多利亚大学的“竞争情报”、锡拉丘兹大学的“数字图书馆”等。这些课程都是由WISE成员学校提供,并且在整个图书情报领域具权威性,教学质量较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从WISE主持学校的课程管理系统中查找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而不需要转学,只需随时关注WISE联盟学校的校历及课程的变动情况。

WISE突破了地理和校际限制,整合了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在获得美国图书馆协会认证的图书情报学硕士学位院校之间实现了师资和教育资源的共享,将学生的学习形式从教室学习扩展到了更广阔的网络在线学习,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和发展空间,为提高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奠定了基础,为学生全面充分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保障。

美国的跨校在线选修课程教育模式,整合了全国的图书情报学教育资源,形成强大的教育团队,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这对世界其他国家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带来了重大冲击,并将促进整个图书情报学教育质的飞跃。

3、启 示

综上所述,美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个性化教育主要呈现出硕士学位设置多样、培养模式灵活、职位多样与职业目标明确、量身定制课程培养方案、跨校选修课程等特色。反观我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在硕士学位设置和培养模式方面,各高校均设置了正规的硕士学位及其他各种在职硕士学位,培养模式也有2―3年的全日制、在职、远程教育等多种。因此,值得我们借鉴的主要是其个性化教育理念及职位设想多样化、职业目标明确、量身定制培养方案、跨校选修课程等。

3.1 启示一

借鉴美国经验,明确培养目标,定制品种丰富的职位目标,量身定制课程培养方案,实施个性化教育。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以便提高自身在未来就业市场中的砝码。但大多数学生的目标仅仅是获取一纸文凭,缺乏明确的职业追求,造成了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不能满足需求的困境。因此,在探讨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建议由图书情报学教育委员会牵头,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要求,构建适合我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目标,定制品种多样的职位供学生选择。如目前较贴近社会需求的数据库/系统分析师、数字化主管、信息与文件管理员、信息建筑师、信息专家、用户界面设计师/网络开发人员等职位。各个院校可根据各自的教育资源情况量身定制培养方案,设置包括核心课程、选修课程、目前研究动态及研究活动、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等内容的个性化培养套餐。至于具体的学生培养问题,可以由导师和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点,制定明确的、详细的、个性化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其个性化要求,凭借学生的优势发掘其潜能,实现人的充分个性化发展。这将改善我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前景和专业声望,为社会培养大量所需人才。

3.2 启示二

整合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资源,打破校际限制,实施跨校选修课程,形成强大的教育团队。就跨校选修课程而言,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处于领先地位的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中,仅中国科学院和南京大学开展了共同培养研究生项目,要实现全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可以学习美国网络信息教育系统(WISE)的运行机制,规划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图书情报学教育共享系统,整合我国图书情报学的教育资源,为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提供师资保障,从而全面提高我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可以预见,我国的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将会取得质的飞跃。

随着当今人们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会遭遇到各种专利侵权纠纷问题。企业实施产品生产制造环节中,依据我国《专利法》未经专利权人许可,生产、加工受专利法保护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产品或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他人专利方法的行为(直接侵权) ;或者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制造专利产品的零部件,或专门用于实施专利产品的模具,或用于实施专利方法的机器、设备等行为(间接侵权)都将被视为侵犯专利权行为。为避免产品加工、生产与经营中的侵权纠纷,企业应主动采取规避侵权风险的措施,及时对其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专利信息进行全面检索,以知己知彼,防止侵权纠纷事务的发生,这种侵权检索较适用“防止侵权检索报告”;当企业被告知侵权时,为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依照专利法规定,企业就对方诉告侵权的专利提出无效诉讼,更应进行专利信息检索,这种被动侵权检索目的是查找提出专利无效的依据,力争挽回侵权损失。这时较适用的检索报告为“被动侵权检索报告”。

5产品销售阶段

产品销售涉及出口销售和国内上市两种方式,在产品销售过程中,专利信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弄清在销售地区相关技术的专利保护情况,防止侵犯他人合法专利权。首先采用“防止侵权检索报告”调查相关专利情况,如果该产品落入专利保护范围,判断专利权的期限,专利权是否终止,专利权是否在有效的保护地域范围,可采用“专利法律状态检索报告”检索对方专利的法律状态,核实其是否在有效期内。再者,对于法律状态有效的专利,应当判断是否存在请求宣告专利权无效的理由。对于通过“专利检索报告”确认具有专利三性的技术发明,应当及时在我国和出口地申请专利保护。

5.1指定国(地区)出口

对产品出口地明确之情况,主要检索该产品是否落入他人在指定出口地有效专利的保护范围。若落入, 则在未得到专利权人许可情况下不宜直接出口,否则极易造成侵权纠纷 ;如不落入,则应考虑把相关技术及时在我国和出口地申请专利,以求尽早得到法律保护,达到占领该技术阵地的目的。申请专利可采用“专利检索报告”,主要考察技术成果是否满足专利三性要求。

5.2非指定国(地区)销售

对产品销售地区尚未确定或计划做国内外全面推广之情况,需要检索该产品在国内外各主要地区的专利族及其法律状态,可避开有效专利所在地区,最终选定合适的销售地。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涉及的是“质量”不过关的中国专利,可以考虑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无效宣告请求,将专利权的无效宣告程序作为与专利权人进行抗衡的“武器”,因为一旦专利权被宣告无效,依据我国专利法第四十七条第一款,宣告无效的专利权视为自始即不存在,相关技术进入公知公用阶段,也就无所谓侵权了。这里关键是要收集专利权无效的证据,适用“被动侵权检索报告”,常用的方式是查找到相关中国专利独立权利要求所保护的技术方案,已被之前的文献公开,相关中国专利因丧失新颖性和创造性而失效。

6结束语

总之,企业技术创新离不开专利文献检索与利用。专利文献集技术、法律、经济信息于一体,是企业技术创新中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它是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好参谋,对企业生存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而有益的作用。而专利检索又是企业技术创新,获得专利保护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需求, 在企业技术研发、生产、经营、市场竞争等不同阶段环节中,合理有效地利用专利文献,进行规范专利检索对企业技术创新意义重大、作用显然。作为国家科技部认定推荐的一级查新权威机构有义务、有必要为企业技术创新全过程提供专利检索情报服务,通过专利检索与情报分析,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企业科技创新项目,出具不同环节所需的专利检索报告, 这对避免企业低水平重复开发,规避潜在侵权风险,提升研发起点与创新能力,助推企业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建蓉.专利信息与利用.北京: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9.

[2]张旗坤.欧盟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9.

[3]王玉清.国际技术贸易――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对外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3.

[4]陈燕, 茅红.专利信息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中国知识产权报,2006-12-15.

[5]张建英.专利文献在技术创新中的应用.图书馆学研究,2003(9):91-94.

[6]雷蜀英.企业技术创新的利器――专利信息.现代情报,2003(10):184-185.

[7]秦晓珠.企业经营中专利文献利用策略.情报杂志,2002,21(8):64-65.

[8]周静,金涛,王锡麟,等.谈专利工作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高教探索,2001(3):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