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10-23 07:28:40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第1篇

摘要:随着全面改革的推进,在文化领域方面,作为与精英文化相对的大众文化,应当如何更好地推进、提升。本文就大众文化的概念、提出以及如何发展,做一番探讨。

关键词:大众文化;改革;提升

大众文化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创始人霍克海默写给友人的书信中,但是是由美国的哲学家奥尔特加在其《民众的反抗》一书中明确提出大众文化的概念,他在书中写道:大众文化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借助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传播媒介向受众传播的,它以民众为消费对象,以大批量生产为规律,以传播媒介为载体。1844年第一条电报线路的诞生,开启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大门,也为今天大众文化的传播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因此可以说大众文化是社会和技术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产物。而中国的大众文化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虽说比西方各国晚了一段时日,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力和对外开放的助力下,以及在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的基础之上,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一起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

自“大众文化”出现以来,学术界都想对其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大众文化还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事物,况且人们对文化这一单一词组还未有个统一的定义,因此要给大众文化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有些困难的。我国的许多学者也对大众文化进行界了自己的界定,如:李生文的《大众文化的生产、现状及其影响探微》、金元浦的《定义大众文化》、王一川的《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陈刚的《精英文化的衰落与大众文化的兴起》、李凤亮的《大众文化:概念、语境与问题》、季水河的《关于大众文化概念与性质辨析》、高洪福的《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等等。

中国大众文化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不管是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除却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娱乐性,一些产业为了吸引受众获取利益,生产了大量庸俗、低俗、媚俗文化,为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的向前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2010年6月江苏卫视某相亲节目出现了拜金炫富等言行,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婚恋观、人生观、价值观。广电总局及时下发文件整顿低俗相亲节目,引导广播电视向健康方向发展。为了抵制“三俗”之风,中央也多次发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2010年中共中央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中共中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那么在此形势下,我们要如何正确认识认识大众文化。

从经济角度来说,一方面大众文化的繁荣兴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进入了经济萧条期,工厂倒闭、工人失业、股价狂跌,但是电影产业却出现了奇迹般的反增长。当时人们靠着政府的救济金过活,为什么人们愿意掏钱到电影院看电影,原因就在于现实环境的沉重打击使人们急需寻求精神上的安慰,电影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大众文化的崛起,从而也进一步的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基础雄厚也是大众文化得以发展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也使得人们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来满足精神需要。以电影产业为例,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电影票房每年的增长率超过20%,2013年11个月份的票房就已达180亿,远远超过2012年全年170亿的总票房数。总的来说,大众文化对经济的发展确实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文化方面来说,大众文化一开始在中国兴起时就受到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强烈排挤,许多人认为,首先大众文化的出现削弱了主流文化的教化功能和精英文化的价值原则。2004年湖南卫视举行的选秀节目《超级女生》风靡全国,吸引了全国将近4亿人口观看,百家媒体报道,收视率突破10%,一度超过央视。然而在火爆的背后却有大量的批判声音,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超女现象”对主流价值观构成了一种威胁,许多浮躁的青少年梦想着一夜成名,助长了投机取巧心理而湮没了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的行动和精神,反映出一种“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这与我们弘扬的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是相背离的,长此以往下去必然会对我们的社会发展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凡事有弊必有利,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超女的出现也给花季少女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公开展示自我的平台,而且对文化产业以后的发展方向也提供了一个范例。其次就精英文化而言,大众文化更多的是追求商业价值和娱乐效果,他使许多文艺创造者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只顾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文化的真正内涵,另外这种大批量生产还会导致人的个性和创造性的缺失。伍新林的《略谈中国大众文化》、陈中文的《论大众文化的发展》都明确指出大众文化对先进文化的消极作用。概括来说,大众文化这一文化的小小分支对“文化”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但它确实繁荣丰富了我国当前的文化,并且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大众文化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它增强了人们的平等参与意识,大众文化的出现打破了精英文化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形势,它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可以自我表现的平台——传播媒介。另外,大众文化也改变了以往政治建设中单一枯燥的自上而下的传达方式,它以简单、形象、丰富的形式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对政治观念产生认同。可以说,大众文化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

2013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也为今后大众文化的提升提供了一个标杆。《决定》提出以激活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更接近文化本源。大众文化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为目标的。因此要想激发全民族的创造活力,首先要生产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这其中包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改进。其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用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大众文化当前的发展既有利又有弊,我们必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还原文化本质。其次,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第三,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第2篇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齐心协力推进改革。”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和重要政治资源,也是参与改革的重要群体。作为服务管理老干部的职能部门,如何发挥老干部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积极作用,这是一项摆在我们面前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结合泸西老干部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应从搭建教育引导、舆论宣传、作用发挥、成果共享“四个平台”着手,让老干部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拥护者、宣传者、实践者和受益者。

一、搭建教育引导平台,让老干部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拥护者。

要通过举办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培训会、专题报告会、老干部读书班、老干部座谈会、研讨会、撰写心得等形式组织全县老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全县老干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切实把全县广大老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与中央一道同心同德、攻坚克难,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真正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拥护者。

二、搭建舆论宣传平台,让老干部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宣传者。

要充分发挥老干部政治立场坚定、群众基础深厚、社会影响广泛的优势,引导老干部向身边的亲人、朋友和群众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老干部为中心让精神辐射四周。要紧密配合宣传部门,针对部分老干部多年从事领导工作,政治理论功底深厚,工作阅历丰富的实际,组建成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五老”宣讲团和老干部文艺宣传队,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全县机关、乡镇、农村、学校、社区开展宣讲宣传活动,向广大党员、群众和学生宣讲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老干部个人这个点和老干部宣讲团这个面,做到点面结合,不断扩大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覆盖面。

三、搭建作用发挥平台,让老干部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者。

老干部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要把老干部发挥作用的平台搭建好,让他们有施展才能的舞台。具体做到“五个结合”,即:要把老干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建设“美丽家园”结合起来,组建老干部督导队,支持广大离退休干部在推动泸西高原花园城市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要把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组建老干部巡视队,支持广大离退休干部协助党委、政府做好群众工作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要把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围绕全县重点工作结合起来,聘请老干部担任重点工作指导员、项目建设督查员、招商引资联络员、非公党建帮带员、城市建设协调员、新农村建设督导员、县管干部考察员等,支持广大离退休干部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进工作。要把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巩固保持“全国卫生县城、全省文明县城”荣誉称号结合起来,组建老干部文明督查队,进社区街道开展卫生文明宣传和保洁工作,配合县交警队、县城建监察大队等部门,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现场劝阻、说服教育活动。要把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关心教育下一代工作结合起来,组建老干部网吧监督队和助学圆梦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合格接班人。

四、搭建成果共享平台,让老干部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受益者。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第3篇

【关键词】中考;语文试卷;课程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地方课程规划与管理研究”(课题编号:FHB12046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1-0060-04

从2015年开始,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在命题内容和考查形式上较以往体现出了方向性、创新性的根本转折,考查基础知识开阔、能力和素养较为全面,题目题型设计巧妙灵活,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践,强化语文学科在立德树人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独特作用。而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的拟定,高度体现了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和北京市教委颁布文件的精神,全新的命题整体风格和检测方式振奋人心,为北京市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指明了方向,更是北京市全面深化推进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风向标。

阅览北京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卷,浓厚的文化气息、丰富的艺术内涵、大义凛然的正气、力透纸背的正能量、鲜明的时代特征、广博的考查领域、巧妙的情境设计、深浅难易程度的精准把握、开放多元的选择空间,都是这份试卷广受社会各界热评的亮点。试对语文试卷做宏观的简单分析。

一、充分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经典,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素材,重视对国学经典文化的学习,重视历史文化的熏陶,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积极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加深学生对中华璀璨国学文化、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宏观而言,试卷中设计了书法、匾额、对联、兵法“三十六计”与诸葛亮“空城计”连环画、岳母刺字连环画、国粹京剧、古文赏读、传统美德等众多题目,内容涉及面广,形式图文并茂,文化濡染气息浓郁,人文素养氛围厚重。传统文化经典是我国历代古圣先贤们呕心沥血铸成的文字集册,记录承载着历代圣贤观天地、萃人文大智慧的思想精华,代表了作者生活特定时代的较高文化文明成果水平;而且数千年之间形成了内在连贯紧密的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历经岁月的淘洗和人类社会发展轨迹的检验,至今仍然散发出中华民族智慧文明的灿烂光芒。这种文化火炬需要继续接力和传递,社会历史发展要求今天的青少年学生们阅读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二、艺术覆盖面开阔

欣赏“为人民服务”书法作品图片,从线条、力道、布局、气韵等方面展现书法魅力。列举北京孔庙与卧佛寺、山东蓬莱阁、四川成都武侯祠4处名胜古迹的匾额图片。匾额作为古建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古建筑的眼睛,多拜求名流或书法大家泼墨书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匾额文字融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以凝练的诗文、华美的辞藻、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来指点江山、教化人文,反映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俗民风等,具有较高的历史、学术、文物和艺术等多方面的价值。考生一方面可以欣赏较高的书法艺术风采,一方面普及现代汉语规范字的书写,辩证、求真。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以后在游览景区景点的过程中关注这一目标。

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中有《水浒传》连环画1组6幅,内容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今年试卷呈现了两组连环画共计15幅。连环画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文化艺术和通俗读物,集绘画、文学、装帧于一体,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题材广泛,内容多样,寓教于乐,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老少皆宜。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故事、诸葛亮的“空城计”几乎家喻户晓,前者自元代以后流播渐多,有京剧《交印刺字》;后者见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后人改编成多种剧目,名《空城计》而广为流传。试卷由此延伸出针对京剧表演行当角色的考查。

三、革命历史题材大放异彩

北京市教委课改文件要求把革命历史题材作为中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基本素材。第2题涉及中国抗日战争,2015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正义卫国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各族人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创造了弱国打败强国的光辉业绩。该题还兼顾到了句子逻辑排序的考查。第14题涉及红色经典小说《红岩》,重温革命先烈们在特定情境中的铮铮誓言,学习先烈们对党组织对民族革命事业无比坚定的意志,对共产主义事业和信仰的无限忠诚。正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中言:“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要让青少年学生们牢记,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是无数先辈用生命换来的,要懂得珍惜,要有历史责任感,要立足当下、志存高远,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浪潮中建功立业,才对得起先烈。

四、紧密联系时代生活实际,巧妙设计问题情境

第3题关于名胜古迹匾额,即使不是试卷上呈现的几块,学生们在日常旅游中也是经常见到的,包括景区景点的楹联、石刻书法文字等。同时考查错别字的方式,有利于提醒学生们日常游览时多一份注意。第4题借助考查对联兼顾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利用孙伏园悼念鲁迅先生的挽联,在特定情境中嵌入鲁迅作品名称。在这里,作品名称都有了双关的角色和作用,既是作品名,又有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对于开拓学生们的思路和思维方式大有裨益。第7题用关联词改写句子,设计了参观博物馆时班长工作角色的特定情境。第9题的默写更是直接联系日常生活场景,提示性考查《论语》句子的默写。第13题“空城计”连环画中,由考查文学名著的阅读特地引入了京剧舞台表演艺术中的行当角色知识,过渡自然顺畅,没有生涩机械之感。关于南水北调工程,去年底北京正式通水,综合效益凸显,第15~17题内容紧扣首都时代社会发展,穿插了近义词辨析、图文叙事、比较阅读中提炼关键信息的考查。小说《超级智能住宅》虽属科幻题材,但是文中部分内容已经在当今最新计算机科技发展领域初见端倪,让人们对于智能科技有辩证的理性认识。《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一文更是直指当今的立德树人的时代主旋律,并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现实意义。微写作的名著阅读经验、参观博物馆征稿,大作文的“对话”,都是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有利于真实可感的考场作文崭露头角。

在课程建设和教材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加强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建设,完善传统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实现学科课程、教学环节全覆盖。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深入梳理和宣讲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在语文教学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古今文学名著,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欣赏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品位。

4. 注重阅读与写作方法指导

目前教师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是部分中小学生不爱读书,特别是正统的文学名著类。部分学生迷恋于追星、偶像崇拜,对演艺、体育等圈子及其相关信息激情狂热、积累较多,恰恰对培育人文素养的文学类作品兴趣不高。还有就是作业量大、课外培训班多,少有时间读书。如何尽快较好地调动起学生爱读书的积极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视野,提倡整体阅读、主题阅读、比较阅读,广泛吸收先进健康的文化文明成果,改善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注重阅读方式和方法的指导,字词、标点、句段、篇章,题材、体裁、结构、修辞、手法,立意、中心、主题,摘录、标注、旁批,精读和泛读结合,流派和风格尽收,深度和广度兼顾,引导学生从优秀文化作品中全面汲取营养,形成正确健康的价值观,陶冶情操、濡染品行、浸润性灵、澡雪精神,提升阅读品位,增加文化积淀,塑造高雅和谐的内心境界。

丰富的生活经历体验、开阔的阅读视野积累、敏锐观察勤于思考,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基本前提条件,当然还要有品德修养、文体写作、修辞手法、表现技巧等知识的储备。培养学生勤于动笔、乐于写作、善于写作、精于修改,鼓励以日记、周记、随笔、摘录、博客日志等形式积累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生活,多角度分析看待社会现象,培养辩证思维方式,优化思维品质,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积极反映生活、表达观点、沟通交流。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满足现实生活需要的多种实用类文体文章的写作能力。向生活学习,向名家名著学习,向师长学习,向优秀同龄人学习,也要从负面消极的现象引起警惕、吸取教训。既要广泛吸纳、博采众长以补己之短,又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视角,透过现象看本质,穿过文字悟内涵。文章不厌千回改,提升修改习作的能力和方法也是学生们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

5. 立德树人与核心价值观

我国古圣先贤们历来重视“德”:“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以天为宗,以德为本”(《庄子・天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然而时至今日社会风气、公共道德整体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诚信缺失,社会宣传假大空的说教多,教育难以真正入心入脑,应试教育作祟,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西方文化冲击,等等。

党的十报告审时度势提出“立德树人”,具有里程碑意义。教育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使命是遵循教育本质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获得自身潜能良性、充分的发展。克服“重智轻德”的错误倾向,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牢固树立理想信念、强化基本道德规范养成,形成高尚的品行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

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文化,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和革命英雄人物事迹,阅读表现中国人民为了解放事业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的革命历史主题系列作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发扬传统美德。增强对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的辨别和抵制能力。

使立德树人的方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更加鲜明,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使语文教学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之一,很大程度上需要一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高水平的师资、教科研和管理队伍来保障落实。要全面深化课程新理念,修订有关学科教材,注重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可读性、针对性,全面系统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建成中小学各学段衔接贯通、循序渐进、协调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社会实践活动、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融入学校各学科教学之中。

七、针对试题设计的几点商榷意见

2015年是北京市深化考试评价改革工作的起始年份,试题命制工作也处在转型期,需要一个探索并不断完善提升的过程,希望命题组认真听取各方面的反应回馈信息,做好总结工作,努力使明年的中考命题质量和水平更上层楼。部分题目的设计水平有待于提升,谨此举几例商榷如下:

第1题(2):请用规范的正楷字将“为人民服务”5个字抄写在答题卡的田字格内。题目中所谓“规范的正楷字”的要求,在赋分时恐怕就不便于操作。现在不少学生的书写能力较为薄弱,如何界定学生的书写是不是“规范的正楷字”,如何给出相应准确的量分,恐怕还是难免引起争议。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第4篇

一、充分认识做好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宣传的重大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听取和讨论了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就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发表了重要讲话。全会准确把握时展脉搏,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科学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改革的方向,抓住了改革的重点,提出了改革的具体举措,开启了新的改革窗口,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勾画了新的蓝图。

全会作出的《决定》,全面总结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深刻分析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形势任务,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决定》集中全党智慧,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心声,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在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回顾总结了一年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方针原则,对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明确要求。讲话视野开阔、总揽全局,解放思想、求真务实,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了我们党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肩负历史使命的责任担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深刻把握。可以说,十八届三中全会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会,又是未来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部署会。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取得的重要成果,必将载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史册,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以这次全会召开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我国改革也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突出矛盾和严峻考验,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要破解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虽然我们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十分复杂,但总体来看,具备许多有利的主客观条件,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坚定改革的信心,最根本的信心就是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我们要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切实把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好,实现全会提出的改革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二、全面准确宣传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各个方面,集中体现在重要讲话和《决定》中。我们首先要学深学透,掌握精神实质,既要从整体上把握,又要注意抓住重点,深刻领会全会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全面准确、深入系统地进行宣传,牢牢把全会精神的宣传主动权和舆论引导权掌握在手中。

1.深入宣传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作出决定,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重要体现,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改革,不断扩大开放,成就举世瞩目。历史和现实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深入宣传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精辟论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用 “六个紧紧围绕”深刻阐释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思路,用“四个坚持”系统总结了35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探索的基本结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也是这次全会的重大贡献。

宣传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关键是要把握和领会好提出的六个方面要求。一是坚持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二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三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四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五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六是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这六个方面的要求,是对全会精神的高度凝练,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目标、工作重点、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为我们落实好全会各项任务提供了基本遵循。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准确把握这些要求,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

3.深入宣传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全会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理论上有新概括,政策上有新突破,举措上有新实招。这些重大部署,既抓住了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又是着眼长远的总体设计和制度安排,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要深入准确地宣传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要全面宣传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方面的新举措新要求,宣传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等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要全面宣传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新举措新要求,宣传改革司法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等方面的重要措施。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要全面宣传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的目标任务,宣传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基本要求。在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方面,要全面宣传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政策创新,宣传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等方面的工作要求。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要全面宣传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新举措新要求。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和认真落实这些重大部署,全面深化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改革,确保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4.深入宣传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会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就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部署,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要宣传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宣传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新举措新要求,不断提高领导和推动改革能力、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改革事业,发扬“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为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积极贡献。

5.深入宣传党的十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十以来的这一年很不平凡,是开创新局面、营造新风气、取得新成就的一年。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贯彻落实十精神,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打了一场又一场漂亮仗,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了贯彻落实十精神第一年的良好开局。要充分宣传十以来我们党继往开来、面向未来,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取得的重要成果,深刻阐释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更好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要充分宣传党中央科学布局经济社会发展,以一系列体现大视野、大思路的创新举措,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新进展,展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以及惠民生取得的显著成效,展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良好局面。要充分宣传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出台落实八项规定,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新气象新风貌。要充分宣传十以来的成绩来之不易,展现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驾驭复杂局面的高超领导艺术,展现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对我国改革发展前景的信心,更加奋发有为地做好各项工作,不断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6.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的理论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中走出来的,是改革开放取得的最主要成果。正是沿着这条中国道路,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我们书写了精彩的“中国故事”,创造了发展的“中国奇迹”,变革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做好全会精神的宣传,要与做好中国道路和改革开放的理论宣传结合起来。要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要深入宣传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动力。要通过广泛深入宣传,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贯彻落实好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取得阶段性成果,开创了文化繁荣发展新局面。但要看到,改革成果还不稳固,一些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完全破题,文化创新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全会着眼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着力完善文化管理体制。这些年来,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入,但与微观主体改革相比,仍相对滞后。《决定》把这项改革放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突出位置作了部署。要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强化政府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决定》提出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这是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的重大举措。目前,各地已探索形成了一些管理模式,我们鼓励各地按照《决定》提出的原则继续探索,但不管采用哪种模式,都要始终掌握重大事项的决策权、资产配置的控制权、宣传文化内容的终审权、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权。要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严格新闻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重视新型媒介运用和管理,形成媒体建设和管理的新思路,不断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

现在,网上媒体管理和产业管理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变化,互联网管理体制也存在着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一、效率不高等弊端。《决定》提出要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在《决定》说明中对此作了专门强调。要按照这个要求,推动有关机构职能整合,形成从技术到内容、从日常安全到打击犯罪的互联网管理合力,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使网络空间尽快清朗起来。

2.不断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是文化企业发展壮大的决定性因素。市场抓好了,企业改革发展就会便利得多;对政府来讲,抓市场建设比抓几个企业意义大得多。《决定》从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等方面,列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我们必须加大改革力度,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不断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形成面向市场的经营机制和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管理模式。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对按规定转制的重要国有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进行试点,确保在股份制改造中始终保持党委对媒体企业的管理权,确保正确的内容导向和经营方向。要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3.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会明确把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写入了《决定》,这是下一步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主攻方向。标准化就是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像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服务那样,明确政府要提供什么、提供多少文化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和资源配置,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做到全覆盖、保基本,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要针对定位不清、活力不足、效率不高等问题,按照中央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要求,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努力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要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明确主抓部门和参与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整体合力。

4.努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决定》站在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高度,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作了重要部署。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支持重点媒体面向国内国际发展,提高有效影响国际舆论的能力。要积极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选好拳头产品,形成文化出口新优势,使更多文化产品走向世界。

需要强调的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要按照《决定》的要求,正确处理“两种属性”、“两个效益”的关系,确保文化体制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四、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热潮

各级宣传部门和各级各类新闻媒体要按照中央要求,迅速行动起来,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工作落实,形成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浓厚氛围。

一要精心组织全会精神的新闻宣传。各级宣传部门和各级各类新闻媒体,要把宣传全会精神摆在突出位置,周密安排、精心部署,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宣传,使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紧密配合,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和都市类媒体相互联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各展所长,形成整体效应。要紧紧围绕重要讲话和全会《决定》,大力宣传全会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观点、重要任务、重大举措,报道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和积极评价,反映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和实际行动。要加强对改革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及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思想认识问题,切实做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工作。要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开辟富有特色的专栏专题,推出一批有分量的深度报道,播发一批丰富生动的通讯综述,刊发一批说服力强的言论评论,做到有声有色、出新出彩。要突出抓好网络宣传,主动设置议题,回应社会关切,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大“气场”。要积极主动做好对外宣传,引导国际社会正确认识我全面深化改革的主张和政策。

二要广泛开展集中性宣讲活动。中央决定,组建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赴各地开展宣讲。各地也要参照中央的做法,组织好面向基层的宣讲工作,广泛普及全会精神。在十精神宣讲中,不少地方组织上下结合的宣讲团,让专家讲理论、干部讲政策、群众讲身边事,针对农村、企业、高校不同群体,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的宣讲,效果很好。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改进创新,着力增强宣讲的针对性、生动性、思想性、实效性,更好地推动全会精神进基层、进群众。

三要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阐释。要紧紧围绕全会精神,列出一批重点选题,组织力量进行集体攻关,深入研究阐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研究阐释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任务举措,研究阐释坚持中国道路和改革开放的基本要求。社科研究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要把全会精神的研究作为重点任务,国家社科基金要发挥示范导向作用,推出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为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四要牢牢把握宣传阐释的正确导向。改革涉及各方面利益调整,十分敏感和复杂,广大群众非常关心,国内外舆论高度关注,这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准确、全面、严谨阐述全会精神,对新思想、新举措、新要求的宣传要科学把握,对重大问题、热点问题、敏感问题的阐释要严谨稳妥,正确引导改革的社会预期,防止片面性、简单化。现在,社会上对改革的议论很多,各种意见主张也很多,要密切关注和研判社会舆情,及时掌握各种思潮的动向,积极开展正面引导、深度引导。对那些否定改革、误解改革、曲解改革,甚至妄图把改革引向歧途的错误观点和思潮,要进行深入辨析和有力批驳。要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宣传纪律,切实抓好宣传文化阵地特别是互联网的管理,不给错误言论提供传播平台和渠道。

五、深入宣传阐释系列讲话精神

在做好全会精神宣传阐释的同时,要做好系列讲话精神的宣传阐释工作。十以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入阐释了党的十精神,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

前一段时间,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把宣传阐释系列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精心组织宣传报道,广泛深入进行阐释,形成了浓厚氛围,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在要进一步作系统安排,把宣传阐释工作引向深入。

一要在深化宣传报道上下功夫。要全面系统进行宣传报道,同时认真做好分专题分领域的宣传报道,帮助干部群众深入领会系列讲话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领会讲话在各领域各方面提出的新思想新要求,领会讲话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要在联系实际上深入,大力宣传各地区各部门运用讲话精神研究解决改革发展问题的进展,宣传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成效,更好地指导推动工作。要在形成特色和亮点上深入,新闻媒体要结合自身定位、发挥各自优势,推出一批重头报道、特色报道、系列报道,推出一批高质量的评论、言论和理论文章,形成强大合力和舆论声势。

二要在深化理论研究阐释上下功夫。要突出研究重点,提高研究质量,组织理论界各方面力量,确定一批重大课题,从多学科多角度深入研究系列讲话精神,着力推出一批有影响的重要理论成果。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第5篇

摘要: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战略部署,这对新时期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为增强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有必要对其改革因素进一步分析,深化改革的因素既有积极因素,也存在其阻碍因素。本文旨在通过探析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国内积极因素,增强深化改革的信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充分利用有益于改革的积极因素,为全面深化改革增强正能量。

关键词 :全面深化改革;积极因素;中国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①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李克强在履新后多次表达了深化改革的决心。“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既要先易后难,又要敢于攻坚克难。”“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十八届三中全会同样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②

由此可见,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被提升到政治和历史的高度,列为新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诚然,为使改革释放红利最大化,通过梳理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国内积极因素,挖掘其改革潜力,这对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共识,凝聚改革力量,搬除改革路障,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深化改革具备丰厚的理论条件

改革作为中国一场新的革命,就是要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部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中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改革之初,走的是一条“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改革之路,即通过经济改革先行推动其它领域改革的协同发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理论也得到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将“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成败得失的标准,江泽民正确阐述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认为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继而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二十字方针。③胡锦涛则把改革创新凝炼为时代精神,认为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④在总结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论断,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实施全面深化改革战略。⑤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历史新起点上首次提出完整的改革理论,强调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由此可见,我国改革的理论随着新情况新变化的出现而发展,这种原有的改革理论基石同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驱动力。

二、全面深化改革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城市相继推行了承包制、股份制。在先富带动后富以至共富的政策指引下,东部沿海地区建立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1994年党的十四大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快速发展,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表明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中国的改革开放提高到了新的水平。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也得到进一步发展。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讲话,提出在打破干部终身制、推行公务员制度、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廉洁政府、效能政府、服务政府、进行选举制度调整、实行城乡居民等比例选举等方面进行改革。在文化领域,随着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国在改革进程中注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社会管理体制方面,深化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方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蓝图。面对改革进程中出现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此外,还在党的建设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加强包括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主线下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这些改革实践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全面深化改革具备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

改革是强国之路,是发展的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36年来,中国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改革已经在高层那里形成共识,被党中央提升到政治和历史的角度。同时,改革给党和国家、人民群众带来的巨大成就,促使各届领导人积极推动改革。改革一开始,邓小平就以“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⑥、要“杀出一条血路”的振聋发聩之言强调了改革的重要性;在继承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江泽民强调,“在深化改革中,要坚持按照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两句话去做,胆子要大,步子要稳。”⑦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斩钉截铁地表示,对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我要十分明确地讲两句话:一句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一句是全面执行,一以贯之。”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讲话中强调,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新一届领导集体履新以来,高度重视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建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决定。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参加全国人大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到:“面临改革大潮,我们要做改革的弄潮儿,要有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革命战争年代冲锋陷阵、英勇献身,现在,就是要勇于改革、善于改革。”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改革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更多释放改革红利。“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总之,改革具备了高层智慧和顶层设计,新时期的全面深化改革也就具备了系统性、可行性。

四、全面深化改革具备牢固统一的群众基础

就人民群众来说,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是国家的主人。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到如今取得巨大成就,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具备坚实的群众基础。邓小平曾指出:“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改革亦如此,评判改革成败得失的最终落脚点就是人民群众。因此,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取决于是否具备牢固统一的群众基础。诚然,改革已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原有的顽瘴痼疾和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使得人民群众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要求改变不合理现状的强烈呼声。但由此可见,全面深化改革顺应了民心,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从目前来看,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具备了相当大的群众基础。首先,、李克强履新以来,高举全面深化改革的旗帜,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提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改革是最大红利,其目的就是让广大人民受益”、“坚持改革就是创新”、“中国改革大势不可逆转”等改革论断,释放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号。其次,对人民群众要求进一步改革不合理现状的呼声,受到高层的重视,给予“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开放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的答复,凝聚了社会共识。再次,十八大之后,新一届领导集体高调反腐,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深得民心;积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上“接地气”、下“接天线”,得到人民群众积极拥护;用壮士断腕的决心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约法三章,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心。诸如此类的高层动态为凝聚全面深化改革所需要的群众力量作出重大贡献。最后,执政以来,十余次离京考察,深入基层,体察民情,足迹遍及国内三分之一的省份,其朴实亲民的形象赢得国内外一致认可。身为总理的李克强同样频繁出入基层谈改革察民生,务实亲民睿智幽默的形象透漏“大国总理风范”。这种躬身实践、身体力行的精神凝聚了社会共识,增强了改革信心。总之,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对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起着关键乃至决定性的作用。

总之,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执政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是需要迫切解决的大局问题,已被党中央提升到政治和历史的高度,列为新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增强改革信心,激发改革活力,有必要探析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国内积极因素。改革已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所具备的若干积极因素,要正确理性对待,做到不骄傲、不自满,在原有存量改革理论、实践经验、顶层设计和群众基础上进行增量创新,以更有利的态势推进深化改革,释放改革红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引文注释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日报,2012-11-18 01.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R].人民日报,2013-11-13 01.

③江泽民文选(第一卷) [M].人民出版社,2006:365.

④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讲话(全文)_ 网易新闻中心news.163.com/08/1218/12/4TEQAICU0001124J.html.

⑤强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 高层动态- 新华网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1/01/c_114223419.htm.

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M].人民出版社,1993:370.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第6篇

多年来,《深圳特区报》高度重视报刊评论,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社会热点和舆论焦点,通过发表系列评论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斗志。1992年,在中国改革的紧要关头,《深圳特区报》力排众议,果断推出体现邓小平“南方讲话”精神的“猴年新春八评”,在全国掀起改革开放的热潮。在今年全面深化改革之年,《深圳特区报》顺势而为,重磅推出“改革之年论改革”系列评论(6篇),掀起又一轮深化改革的浪潮,再次奏响中国改革的时代强音。系列评论以报纸为主轴,通过广播、电视、门户网站和社交媒体的立体分众传播,探索出一条党报评论突围的现实路径。

选题立意高远,把握时代脉搏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之年。改革是深圳之魂,改革是深圳之根。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圳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出台了《深圳市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和《深圳市2014年改革计划》,确立了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和前海开发开放为主体的“三化一平台”的改革主攻方向。为了进一步分析深圳的改革形势,明确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突破的问题,回应中央、省委和群众对深圳改革的期待,《深圳特区报》紧紧配合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及时推出“改革之年论改革”系列评论(以下简称系列评论)。系列评论立意高远、视野广阔,既胸怀全局,紧盯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的现实,又立足深圳,切合深圳“三化一平台”的战略部署。

系列评论首篇《改革风劲,深圳再出发》回答了深圳“为何再出发,何以再出发”的现实问题。评论认为,在改革的关键节点,全国看深圳,深圳再出发。今日之改革,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需要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和前海开发开放,来牵引带动全局改革。首篇评论吹响了深圳新一轮改革攻坚的号角,激发了新一代特区人筚路蓝缕、锐意革新的斗志。

系列评论之二《让市场“说”了算》深入论证“为什么市场化,如何市场化”的问题。评论认为,市场化激发梦想,市场化促进公平,市场化推动善治。评论指出,让市场“说”了算,要求政府在微观经济领域做“减法”,在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方面做“加法”,在提供公共服务和放大市场效应上做“乘法”。评论把市场化视为深化改革主攻方向之首,发出了让市场“说”了算的黄钟大吕。

系列评论之三《建设一流法治城市》提出深圳法治化的吁求。评论从“以法祛弊”、“以法维权”、“以法聚力”、“特区立法权”等方面论述了法治化的重要意义,从“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论证了法治化的现实路径。

系列评论之四《加快提升国际竞争力》论证了深圳国际化的方向。深圳发展起来以后,如何扶摇直上,跃上新高度?评论指出,国际化是深圳发展的必然选择,世界向深圳走来,深圳闪亮于世界。评论认为,今天的国际化,需要构筑发展新平台,并使城市成为每个人的故乡;今天的国际化,归根结底是人的国际化。评论既提出了国际化的意义和目标,又明晰了国际化的路径和措施。

系列评论之五《全面打造质量升级版》吹响深圳质量升级的集结号。作为首个“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深圳当好质量建设的国家先锋责无旁贷。评论指出,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是发展理念的升级,更是政绩观的重塑。深圳是一个创新型城市,需要靠创新提升品质。

系列评论之六《一切靠实干》指出,曾经靠实干杀出一条血路的深圳人,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攻坚期,只要“首务实”、“力道劲”、“贵有恒”,就会“必有成”。评论高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特区精神,发出了深圳改革攻坚克难的豪迈宣言。

语言清风扑面,修辞巧妙精当

“改革之年论改革”系列评论突破传统党报评论高高在上、空洞生硬的写作手法,格调清新,如春风拂面,文中多用短句,语言轻快、优美,有气势,在论述深化改革时采用“披挂上阵”、“纵身跃马”、“叱云啸月”等词语,读来朗朗上口,令人振奋。评论偶尔运用文言文,如“宜守不移之志,以成可大之功”、“刑天舞干戚,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皆成于恒”、“经商兴业,美美与共”等阐释主题,雅而不涩,丰富了评论的内涵。

系列评论修辞精当。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尤其是排比的巧用,增强了语言的号召力和穿透力。例如:“干,才有出路;干,才有前途;干,人民才能得实惠。”“‘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圳再出发;全面深化改革的进军号,催促深圳再出发;特区担当窗口、示范、排头兵的重任,激励深圳再出发;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呼唤深圳再出发。”这些排比句读起来大气磅礴、气势恢宏,如排山倒海,催人奋进。评论还采用设问形式,譬如:“为何有人遇事只找政府不找法律?因法‘摆’在高处,事仍揽在行政权力手中。”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系列评论编排考究。每篇千字左右,6篇评论连续6个工作日醒目刊发于报纸头版头条位置,标题全部竖排,篇幅、版位和风格基本保持一致,版面编排颇具视觉冲击力,让人耳目一新。

多元立体传播,探寻突围路径

评论是党报的旗帜,在新媒体时代,如何让党报评论突破重围,重放异彩,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我们在传播途径方面做了大胆突破和尝试。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第7篇

我们在论文的写作之前都要阅读参考,不管是选题还是论点的论证,这些都要去参考他人的学术研究资料,在论文的撰写过程当中不可能把他人的成果都详细的叙述,那么只能把引用的内容用参考文献的格式列在论文的最后,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十八大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十八大论文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十八大报告学习体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20日

[2]王向明,李清泉,李景治.十八大精神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2

[3]李洪峰,十八大报告学习笔记[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2

[4]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5]本书编写组,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笔记[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年12月20日

十八大论文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0]本书编写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3.

[11]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2]。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4]韩庆祥。思想的力量--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基本思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十八大论文参考文献:

[1]。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J].求是,2014,01.

[2]辛向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鲜明特征[J].探索,2014,05.

[3]肖巍。全面深化改革的“两个决定性”[J].思想理论教育,2014,01.

[4]韩庆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聚焦点[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4,02.

[5]严书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理论创新与进一步解放思想[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4,02.

[6]林智敏。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服务全面深化改革[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2.

[7]李晓兰。全面深化改革的民生指向[J].理论与当代,2014,04.

[8]辛向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鲜明特征[J].探索,2014,05.

[9]吴东华。中国不论怎么改革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J].红旗文稿,2014,16.

[10]黄文川。怎样理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访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韩文秀[J].求是,2013,24.

[11]李君如。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和纲领的源头[J].中国中小企业,2013,12.

[12]张丽。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J].理论学习,2013,12.

[13]吴敬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J].前线,2013,12.

[14]顾海良。改革思想蕴含的底线思维在根本性问题上不犯颠覆性错误[J].人民论坛,2013,36.

[15]林毅夫。政府与市场的关系[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