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卓越计划(合集7篇)

时间:2022-11-21 12:59:06
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第1篇

关键词:德国;卓越大学计划;精英大学

2005年,德国“联邦与各邦教育计划与研究促进委员会”正式通过了“卓越大学计划”,决定挑选一批精英大学进行重点资助,藉此改变德国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中的二流地位,重振德国大学昔日的辉煌。

一、德国高等教育改革背景

1. 新自由主义观念对德国大学传统的冲击

长久以来,德国的高等教育提倡平等原则,注重资源的平均分配,在德国大学之间并无所谓的竞争压力,也缺乏国际竞争力的理念。20世纪80年代,以市场化、多元化、私有化为标志新自由主义开始兴起,新自由主义将教育纳入市场竞争的机制中,主张高等教育治理必须市场化、去中心化与重视绩效,要求减少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干预,由市场力量来引导教育的运作与发展。新自由主义冲击所造成的全球化、国际化、欧洲一体化对德国的经济、政治及教育体制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德国在新一轮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引入了新自由主义所强调的“小政府”与“市场竞争”等理念,这种理念集中体现在以“卓越大学计划”为代表的革新中。

2. 国家与大学关系的转变

德国属于联邦制国家,根据德国《基本法》的规定,各邦享有教育立法和行政管理的最高权限,联邦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在各邦间进行协调。相较于各邦在基础教育与中等教育所享有的高度自,高等教育则受到联邦政府较多的管制。但随着新自由主义的冲击,在高等教育方面,德国国家与大学的传统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国家由过去的提供服务的角色转变为促进者,开始强调减少政府干预,重视投资报酬以及引入竞争效率的市场经济取向。

3. 德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下滑

近年来德国的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中的表现并不突出,根据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The Time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最新发表的2013-2014排名①,德国大学中最好的名次为慕尼黑大学的第55名,其次是哥廷根大学的第63名;而上海交通大学所发表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最好的名次为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第50名、海德堡大学的第54名以及慕尼黑大学的第61名②。这样的结果的确对德国高等教育造成了相当大的震撼。

二、“卓越大学计划”的实施内容

“卓越大学计划”是由联邦教育部授权的德国研究协会(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简称DFG)和科学委员会(Wissenschaftsrat,简称WR)负责组织与实施。该计划第一阶段从2006年至2011年,总经费投入为19亿欧元,其中75%由联邦政府承担,其余的25%由各邦政府负担,资助重点有三项,分别为:卓越博士生研究学院、卓越研究团队和精英大学。

博士生研究学院的选拔标准必须依照以下三个准则:(1)研究与培养的环境。注重博士生的水准与研究的环境、领域的发展与对学术的贡献、博士生文化的持续发展、各学科间的衔接以及国际影响力。(2)培养计划。注重培养计划的质量与原创性、博士生在研究领域的整合、教授的指导计划、提升博士生学术发展的指导计划与策略以及国际学术的交流。(3)管理结构。注重管理与机构的大力扶持、与校外机构的合作以及重视博士生的两性平等。

研究团队的选拔标准必须依照以下三个准则:(1)研究。注重研究质量与原创性、研究计划与各个研究领域的相关性、跨领域的研究、对该研究领域的重大影响,以及研究的可应用性与合作的对象。(2)参与的研究人员。注重参与研究人员的品德、新进研究人员学术培训与发展计划、研究人员的两性平等。(3)管理结构。注重对现有资源的运用、组织与管理以及对大学结构发展的影响。

经过两个阶段激烈的竞争,最后审核通过的有39个博士生研究学院(Graduiertenschulen)、37个研究团队(Exzellenzcluster)与9所精英大学(Zukunftskonzepte)。

三、“卓越大学计划”的论争

“卓越大学计划”本身的提出理念、目的与实施方式,与过去德国的高等教育传统生态截然不同,因此自该计划实施以来,各界诸多的支持以及批评声浪随之蜂拥而至,这种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主要体现在文化、权力及大学理念这三个方面。

(一)文化的冲突:对传统平等原则的冲击

2007年10月,卓越博士生研究学院、卓越的研究团队与精英大学的获选名单出炉后,德国共有37所大学被贴上卓越与优秀的标签,并且可以得到大笔资金的资助,而其他落选的大学则只能望洋兴叹,精英大学的诞生使得德国整个大学体系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德国研究协会(DFG)主席克莱纳(Matthias Kleiner)就表示:“这样的结果,使得德国大学平等的传统彻底宣布终结”。他认为此计划不仅能提升大学的学术研究层次,更能借由尖端研究的开发带动商业与工业的繁荣与创新,因此大力支持此计划要一直不间断地发展下去。③反对意见则认为,精英大学的选拔加剧了社会与大学的分层,只资助少数的大学,而使得大部分大学无法得到经费的补助,如此并不能真正提高整体高等教育的质量,反而导致教育公平的问题。

(二)权力的冲突:松绑或捆绑

“卓越创新计划”在权力的冲突上,主要表现在国家与大学关系的改变。联邦政府引进的竞争机制使得国家与大学的关系从“国家控制模式”转向为“国家监督模式”。虽然国家在高等教育中的角色有所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力有丝毫的减弱,政府为了提升大学的国际知名度,不断地推行新的政策来主导大学的发展,以回应全球竞争的需求,这些由政府主导与推行的政策显然只会加剧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控制,国家的权力也在无形中更加扩大。

(三)大学理念的冲突:重研究、轻教学

自1810年洪堡创建柏林大学以来,其所提倡的“教学与研究的统一”的精神,成为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典范,当时成为世界各国大学效法与借鉴的模范,并使德国大学独领一时之潮流。洪堡精神的核心价值即主张,大学的目的为加强研究与培养人才,两者应同时并进。这样的理念后来得到美国学者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的进一步阐释,他认为大学的目的不只在创造知识,也在培育人才。这个理念对后来的美国大学发展也有很重要的意义。④

然而从“卓越大学计划”实施内容来看,其在追求学术卓越的同时,似乎忽略了教学的重要性,这显然与德国高等教育长久以来所秉持的洪堡“教学与研究的统一”的精神背道而驰。教学与研究是大学的两项重要的职能,两者关系是否能保持平衡,是决定大学的学术卓越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关键。

“卓越大学计划”的推出与实施不仅显示德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更是将德国长期以来奉行的均衡发展转向差异化发展。在实施成效上,无论该计划是否能如预期成功地将德国重新打造为国际学术的研究重镇,该计划的实施本身已对德国高等教育起了相当大的影响,如通过两轮的选拔过程,无论获选与否,许多大学的知名度与声望因此而提升了,更重要的是在新自由主义竞争理念的影响下,德国高等教育结构突破了传统的格局,不断走向卓越。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3-2014[EB/OL]. .

[3]德国“卓越大学计划评述”[EB/OL]..

卓越计划第2篇

众所周知,高效的管理及运行机制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本文将尝试总结归纳“卓越班”班级管理特点,分析“卓越班”班级管理难点,在此基础上,重点探索以卓越人才培养为目标如何切实提高“卓越班”管理质量,为“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管理力量支撑。 

一、“卓越班”班级特点归纳 

班级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及开展各项活动最基层的组织形式,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学生最基本的单位,那么,与普通自然班级相比较,“卓越班”具备哪些独特性?客观全面地归纳独特性,是进行“卓越班”有效管理模式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1.学生素质不同。《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指出,“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可从校内各专业、各年级中遴选”。按照这一原则,各试点院校基本上都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卓越工程师班学生选拔管理办法,对同一专业所有学生进行遴选,将成绩优秀、沟通能力强、心理素质好、对工程师也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成立试点班。可见,学生需经历层层选拔才可进入“卓越班”,综合素质高于自然班级。 

2.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卓越计划”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本科卓越型应用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强调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在能力结构上,强调培养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素质结构上,体现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和专业特色等”。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各试点院校要“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而普通自然班级,按照专业原有传统培养标准培养工程人才。 

3.人才培养方式不同。“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是“卓越计划”的特点之一,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要求,“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按照要求,“卓越班”一般采取3+1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后1年在企业实践学习,而普通自然班级按照学校单方制定的培养计划开展学习,大学四年基本上都在学校渡过,实践学习环节明显偏弱。在校期间,“卓越班”采取小班教学方式,配备优秀的教师,采取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授课,教学效果佳,并且多采取导师制,在学习上进行“一对一”的跟踪辅导,而普通自然班级大班教学,采取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诸多院校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并没有为学生配备学习导师,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 

4.班级稳定性不同。“卓越班”班级成员处于不断变动之中,按照遴选办法,不符合标准和条件的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会被调整到自然班级,与此同时,普通班级优秀的学生会经过申请、面试、考核等一定的方式补充进入“卓越班”。这样一来,“卓越班”班级始终处于动态之中,稳定性较之普通班级比较差。 

二、“卓越班”班级管理难点分析 

如上所述,“卓越班”与普通自然班级相比较,具有诸多独特性,这些独特性一方面有利于卓越人才的成长和培养,另一方面也给“卓越班”班级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难题。 

卓越计划第3篇

>> 计算机专业应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思考与实践探究 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践与探索 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践教学 计算机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探索与研究 “卓越计划”背景下的计算机硬件实践教学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课程行动计划实践 “卓越计划”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基于卓越计划的“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卓越计划”下政法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 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面向“卓越计划”的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卓越计划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通信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践考核方法研究 化工专业“卓越计划”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实施研究与实践 地方师范院校电气类专业“卓越计划”探索实践 计算机类专业走出就业困境的对策 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实践与探讨 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面向“卓越计划”的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计算机类专业“卓越计划”中实践环节的 计算机类专业“卓越计划”中实践环节的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赵涓涓 强彦 王楠")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为了解决传统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高质量的工程人才。本文针对计算机类专业卓越计划“3+1”模式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管理、评价和交流等方面的若干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实践检验,供其他院校参考。 关键词:卓越计划;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3+1”模式;改革与创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国的计算机教育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计算机类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工程类专业,有着培养现代计算机工程类人才的要求。但是,目前一些高校的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实际开发、应用岗位,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不能很好地衔接。

太原理工大学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高校之一,为了保证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卓越班从2010年开始正式招生。随着“卓越计划”的深入实施,在教学运行和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经过了数次调整和改革。本文就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卓越计划”的实践环节改革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在工程创新实践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卓越计划”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计划”中,将原有的4年本科校内教学模式改为3年学校教学和1年企业教学的“3+1”教学模式。就计算机

科学与技术专业而言,“3+1”教学模式中“1”的实践环节教学质量是“卓越计划”的执行关键。通过我们对培养过程的研究来看,存在以下几类问题:(1)“3+1”模式中“1”的环节国内高校大多还处在摸索阶段,尽管部分高校有了第一批“卓越计划”毕业生,对这一阶段的管理,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认识。(2)企业缺乏参与的热情。“卓越计划”“3+1”模式的实施,缺乏各种政策支持,比如税收、劳动政策、学生的安全问题处理等等,这些问题如不能解决,“1”的执行存在走过场的可能。(3)“1”的阶段是由企业为主导完成的一个教学阶段,如何保证企业的实训、实习质量,如何规范、统一实践阶段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在这一阶段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4)企业和实训机构作为“1”这一阶段的教育主体,其实体的规模、水平以及能提供的实习实训条件,还有其提供教学阶段的全过程的质量评价和考核,目前还没有一个成型的体系。(5)如果完备的体系和制度没有可操作性的支持,那也只能是空谈,最后都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应用。因此,在完善和创新教学体系时,一定不能忽视其可执行性。 二、针对性改革与创新

针对“卓越计划”实施中存在的目标管理、质量标准、合作机制监督评价策略、交流沟通方式等问题,目前我院已建立一套操作性较强的、卓有特色的管理模式和方法。

1.培养计划中明确实践环节教学任务

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方向和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培养目标和定位,要求培养具有良好工程职业道德、工程知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优秀工程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的实践环节教学任务如下表所示。前三年的实践“教学实习(专业认知)”“生产实习(企业实习)”环节中加强计算机相关工程的设计、开发、管理、维护、服务和应用等行业基础锻炼。对第四年的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经过几次讨论修订,最终调整为“企业定制课程”“综合实践”“毕业教育”“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确立每个环节的培养目标和实践技能标准,并设立基本标准和优秀标准。“企业定制课程”内容涵盖了软、硬件项目开发的技术环节的关键点,由企业来补充学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的实践不足部分,增加项目开发环节,是校企课程衔接的重要部分。“综合实践”环节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式,以项目案例贯穿全部课程教学内容,利用完整的案例,以实践为主线,以工程实践技能为目标,学习软件工程环节中项目驱动的各阶段具体实施操作规范和知识。

实践环节教学任务表

2.校企合作模式的规范化

第一阶段,校企合作单位的选择。采用双向选择模式,一般是基于双方在各自的条件水平下,建立起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合作单位近三年每年保持5家以上,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合作单位不同的行业优势,也给学校和学生更宽的选择范围。同时,在每届选取合作单位之初,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选择性,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学生对准合作单位的意向。综合选择合作企业。

第二阶段,合作订制实践环节的教学方案。合作双方围绕全面合作目标,调整实践环节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实施方案。由于计算机应用和软、硬件开发的企业针对不同的行业,项目实施过程有所区别,由企业主要负责订制各相应环节的实践教学内容。校、企双方一起研讨规划细则,制订实习、实训环节的具体考核指标。校方负责教学方案的把关,确保实践环节中的核心内容的覆盖。同时建立以系为中心的专业协调小组,随时协调处理合作中的问题。

第三阶段,全面合作具体实施阶段。成立专业技术委员会和合作组织管理协调机构。专业技术委员会由合作双方的教授和技术专家组成,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状况,跟踪企业实践规划,测评合作的具体内容,考核实习、实训环节的具体指标,论证实践环节实施情况,保证工程实践可行性,把实践环节的各类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并最终确定合理的实施方案。合作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具体划分为企业方和高校方,目前由双方执行部门管理人员组成。其作用是对各自内部的技术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组织,处理争议问题,监督实习实训的实施。合作组织管理协调机构是也双方全面合作的日常工作机构,是全面合作实施的组织保障,由专人负责,其职能发挥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全面合作的实施效果。

3.制定实践环节管理制度

校企双方制定了《院外实训组织管理流程》《院外实训管理办法》《学生申请自主安排院外实训暂行规定》《实训带队教师工作职责》《院外实训指导教师工作职责》《院外实训巡查暂行规定》《院外实训实行重大事件通报制度的规定》《优秀实习生评选办法》和《院外实训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办法》等管理文件和可操作流程,确保实践环节的有效管理。

4.实习实训评价体系

参与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企业实行准入体制。制订合作企业入围标准,每年选择实习实训企业时,采用入围企业现场演讲答辩,学生自由选择,学院统一规划的机制,既保证企业的教学质量,又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对实习生应该严格监控,对实习单位所能提供的实习机会、实习过程和实习环节等也应该进行监控,根据学生反馈,对实习单位的合作资格进行保留和取消评估。此外,要求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学生的评价体系,对参加实习、实训学生进行评价。同时,针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下一年的评价机制做出调整和修改。

5.建立信息交流软件平台

采用基于WEB的网络评估信息平台,对整个评估过程实行信息化管理。开发了实习、实训交流和档案存储软件平台,以确保“1”阶段的校企之间、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畅通。构建实训知识库系统,将实习实训的经验、知识、技术文档、教学课件等作为共享内容放在平台上,以促进“1”阶段的整个质量水平的提高。

6.为企业输送创新人才

通过一年的企业实习、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为用人企业提供一种发现优秀人才的途径。学生实习后能减少了从业的盲目性,使得学生留得安心、工作舒心、单位放心。学生在深入了解用人单位的相关管理方式以及对雇员的综合能力要求后,可以尽快适应就业环境。这样既减轻了学校在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压力,也为企业能尽可能地选择有用的人才。从2010级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卓越计划”的培养模式较于传统工程教育优势明显。 三、实践与经验

工程实践环节课程主要由企业实训和带薪实习两部分组成,专业选修课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自主实践等培养环节在企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落实,学生在实训、实习期间采用双导师制,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顶岗工作。在实习、实训期间将先进的管理、评价和交流模式运用其中,得到了我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卓越计划”中“1”阶段的实习、实训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工程素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工程人才,粗放型管理模式是不可取的。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应当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第四年校外实习的重要性,加强实训过程的管理和监控,实时了解学生动态。只有这样,才能从形式到内容,对现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卓越计划第4篇

关键词:卓越会计师;实践教学;双师型师资;实践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8-0022-02

为满足社会转型对优秀专业人才的需求,提高高校教学质量、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解决高校发展存在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教育部联合行业主管部门提出了“卓越计划”。“卓越计划”强调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卓越会计师计划”是由高校和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实施,使大学生成为会计行业中的实践型、应用型优秀人才培养项目,是“卓越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专业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应用和检验。在高等学校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处于非常重要的环节,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训、实验、实习等几个方面。实训教学强调动手操作的熟练程度练习,适合基础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实验教学则有一定的创新性,需要一定的思考与探索;社会实习是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经济活动组织从事会计事项,了解并参与经济组织业务活动会计处理过程,在业务处理中运用所学的专业技能,是理论教学应用于实践的必要阶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要做好卓越会计师项目的实践教学,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实践教学比重,转换实践教学模式

高校应在卓越会计人才培养中加大实践课程比例,会计专业课程均应提供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卓越会计师分层次培养目标,增加一些具有办学特色的实践性应用课程,本科层次卓越人才培养可以在动手操作能力、财务软件使用熟练度方面有所侧重;研究生层面卓越人才培养可以在综合财务分析技能、决策与预测能力的培养方面多一些训练;以注册会计师方向为目标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可以与会计师事务所建立专业实践基地;以企事业单位为目标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可以将专业实习基地建立在企事业单位。

实践教学方式的选择,还应考虑课程特点与课时安排。实训与实验课有些在课堂上进行,有些在专用实验室进行,有些在专业实践基地进行。实践类课程的时间安排有些可以与相关理论课程同步进行,也可以将课程分为两部分,先进行理论教学,然后进行实践教学,也可以将实践教学单独作为一门课程进行。目前,侧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以模仿、熟练操作、执行为主的实训教学安排较多,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不足,强调创新与开创的实验教学并没有真正开展起来。会计实践教学可以以课程为实践内容,进行单一、专项训练,也可以将几门课程整合在一起进行较为全面的知识内容训练,还可以进行整个知识体系的综合训练[1]。

高校应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方案为计划,以现有办学条件为基础,以知识体系为纽带,合理选择实践方式。

二、加大设备投入,提升实践教学的管理水平

实践教学设施的投入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受经费、办学条件的限制,一些高校会计实验教学的场地、设施、材料、软件匮乏。电算化教学中,电化实验教学设备更新缓慢。教学应用软件不能及时升级,教学软件与实际工作中所用软件脱节,教学软件的采购缺乏协调性,所购置的软件往往是单一课程教学软件,综合教学实训平台的建设受财力所限,难以配置,课程软件之间缺乏兼容性,往往造成系统使用出现排斥的现象。应结合卓越会计师计划培养目标,制订会计实践教学总体规划,确定实验设备设施购置计划,实验教学软件购置计划,实践基地建设计划,做到软硬件设施有序购置,硬件与硬件设备相互匹配,软件与软件之间相互兼容,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合理搭配。

一些高校在会计实训、实验教学管理体制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有的由学校统一管理,在课时安排、设备使用、实验人员配备方面需要在专业之间进行协调,不能完全满足专业课程开设的需要。有的学校将实验教学设施分散到各个学院、专业管理,但缺乏专门实验教学管理人才,系统维护人员,软件购置、课程安排缺乏协调性,实验场地利用效率较低,综合实训教学开展困难。应结合培养目标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项目为纽带,分层次对实验教学进行管理,根据实验内容将专业性强,实验、实训内容较为单一的实验设施交由学院或系来管理。对于综合性强,系统维护较为复杂,占用实验设施或场地大,实验内容涉及多个专业的实验项目由学校统一管理。应建立跨院系和实验中心的卓越会计师项目实验教学协调机构,协调项目实验课程的开设,协调实验设施的维护,协调实验管理人员的调配。应合理安排社会实践教学的时间,时间过短,学生难以掌握实习岗位的全部工作技能,企业也难以从中选拔出自己所需人才,时间过长,学校提供经费有限,企业将实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实习如安排在临近毕业之前,学生工作单位基本已经落实,有了自己的个性实习要求,缺乏参与统一实习的动力。有些学生态度不端正,对社会实践活动有抵触情绪。高校应建立灵活的时间安排机制,在建立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分批次安排学生参与实验、实习。在规范实践教学大纲和内容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按大纲要求进行自我实践与实习。应充分利用高校的网络资源,发展实验教学网络建设,将实验室、实训室从实物空间变成虚拟空间,使学生能够随时参与实训、实验活动。应制定政策保护学生和实习单位的合法权益,应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实践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加强人才建设,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会计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作为引导者必须提高自身技能,高校教师一般没有经历过专业的实践教学训练,基本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实践教学工作经验。从事实验、实训、实践教学活动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学术成果认定、工作报酬、工作量考核等方面与理论教师相比有差距,缺乏实践教学的动力。应鼓励相关教师参与会计领域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执业资格考试,成为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备社会实践所需专业技能的双师型人才。应安排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接受企事业单位的实践锻炼,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高校教师还可通过兼职从业,挂职锻炼,担当咨询专家或顾问、走访调研等方式熟悉企事业单位会计实务。学校应对参与实践活动教师给予经费、时间、待遇等方面的支持。对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给予薪酬、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等方面支持。作为卓越计划的倡导者和引领者,教育主管部门与业务主管部门应建立卓越会计师项目师资培养基地,给予政上和经费的支持。结合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还应在企事业单位中选拔业务能力强,理论素养高,实践经验丰富人员经过培训后担当项目指导教师,充实师资队伍。

四、实现校企互动,共建实践基地

目前,高校大学生存量越来越大,参与社会实践的需求越来越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也趋向市场化,有些企业担心影响自身的正常工作,不愿意接纳实习学生,财务会计领域的学生实习活动不可避免涉及企业的核心财务数据,有些企业担心自身的商业机密泄露,也有些企业会计信息不真实,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造假行为。卓越会计师项目应在财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共同管理下,由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政法机关(以下统称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并由校企双方主要领导担任实践基地的负责人。基地的基础设施可以利用企业的现有工作场所,日常运转经费主要由学校提供,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提供专项经费补助支持,企事业单位可以提供赞助支持。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校外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质量。实践基地的指导教师队伍,应由高校教师和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实践基地应采取有效措施,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各实践基地应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有关校外实践教育的教学运行、学生管理、安全保障等规章制度。实践基地应遵照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对不同层面的卓越会计人才构建有针对性的实践教育方案,积极推动校外实践教育模式改革[2]。

五、实行绩效考核,完善考评机制

卓越会计师项目应该有一套完整的实施方案,并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以保证项目的质量。首先应建立考评机构,考评机构应由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设立,可以由纪检、监察、审计、业务管理等机构人员组成。对项目的计划、实施等环节进行经费使用合规、绩效进行监督和管理。规范权利运行,规范项目运作,规范资产使用。其次,应设计以量化指标为主的项目绩效考核体系,体系中应包括实践基地的资产价值、指导教师人数、培养学生数、培养学生就业率、生均培养成本、生均就业成本、生均占用资产数、生均指导教师数、指导教师围绕项目的创新成果、经费来源渠道及构成、基地学生在项目中取得创新成果。通过这些指标基本能够反映出卓越会计师项目的人才培养环境与质量。

参考文献:

卓越计划第5篇

新时期我国国家事业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很多成就,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我国船舶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其主要表现在于船舶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造船产量不断增长、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以及自主开发能力不断提高等,我国船舶工业在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以及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研究成果,船舶工业在新时期的高速发展使我国机械设计制造技术进入国际领先行列。现阶段随着我国国家事业建设进入一个全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领域高素质的高端人才需求量正在不断增多,其中十分短缺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高端人才,卓越计划的全面推行使我国高等院校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机械设计制造高端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国新时期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求。现阶段我国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与自动化技术的融合及创新已取的很多成就,其中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已成为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主要技术支撑,我国机械制造业在新时期发展中由于受到网络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智能化技术以及机电一体化技术影响,使我国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不断向智能化、机电一体化、微型化、绿色化以及模块化方向发展,这也就意味着我国机械制造业在新时期转型中急需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这样才能确保我国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可以满足其发展要求。卓越计划通过高等院校教育为我国机械制造业培养出大量高端人才,这样不仅可以满足我国新时期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新时期的发展,使我国机械设计制造领域在新时期不断进行发展与创新,对保证我国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更好地实现了我国机械设计制造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2基于卓越计划的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现阶段随着大量机械设计制造专业高端人才进入机械设计制造领域,使我国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在柔性制造、虚拟制造以及敏捷制造等方面取的很多成就,不仅有效促进了我国机械设计制造领域在新时期的发展态势,同时也使我国机械设计制造领域进入到世界先进行列中。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柔性制造技术是建立在成组技术基础之上,将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数控机床和数控柔性机床作为主要设备核心,同时可以通过装置设备的连接实现自动化物流系统,对提高现代化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整体生产效率、生产质量有着重要作用,柔性制造技术的发展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动态性需求和相关产品的更新。现阶段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柔性制造技术在实际运用中,可以同时完成机械设计制造生产管理和加工制造这两方面工作,将生产管理完全贯穿到切削加工、冲压以及焊接等工艺中,对提高现代化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产品的生产效率、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现代化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中的虚拟制造技术是基于虚拟技术、仿真技术而成,根据现代化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特点对产品的设计与制造进行建模处理,使用计算机对产品设计制造全过程中进行仿真和模拟操作处理,从而使设计人员可以利用虚拟模型对产品的实际性方案进行优化,确保机械设计制造产品在研发阶段可以合理配置相关生产资源,对保证产品制造成本、生产精度、作业风险以及产品性能等方面可以满足设计要求有着重要作用。现代化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中的敏捷技术是基于精神创新、结构管理创新以及管理人员创新等方面而成,可以确保现代化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可以满足动态市场发展要求,对提高机械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有着重要作用,这也是基于卓越计划的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发展中的一大特点,对促进我国机械设计制造领域在新时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3基于卓越计划的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发展前景展望

基于卓越计划的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传承传统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基础上,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相关技术成果引入到机械设计与制造全过程中,所以高度自动化是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新时期发展的主要趋势,同时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发展中也在不断向着智能化、微型化、模块化以及绿色化方向发展,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虚拟化、机电一体化业已成为其新时期的主要发展趋势。基于卓越计划的机械设计制造技术需要进一步向虚拟化方向发展,将虚拟化更深入的融合到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中可以提高产品开发速度,同时可以有效提高机械产品在开发过程中的能源利用效率,这便要求我国机械设计制造领域在发展中要合理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将虚拟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合理的改进应用到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中,这样才能确保基于卓越计划的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可以进一步满足社会发展要求。我党在新时期国家事业建设中提出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这要求我国机械设计制造领域在发展中要注重绿色生产技术的应用范围,将绿色生产理念贯穿到我国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应用全过程中,注重节能、环保等绿色产品的开发力度与创新力度,同时也要求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中要加强节能环保材料的使用,减少机械产品在使用中对能源的消耗及其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所以绿色化是基于卓越计划的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新时期的主要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机械设计制造领域在新时期可以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现阶段基于卓越计划的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正在不断向着一体化方向发展,这是由于我国经济建设中不断衍生出大量新兴产业,使我国社会生产领域对机械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趋于多样化,很多企业对机械产品的需求开始以个性化、多样化特点为主,这便要求机械设计制造领域在发展中要注重小批量、个体性的生产节奏。针对我国经济市场对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产品需求这一现状,这便要求我国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发展中要不断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可以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对提高机械设计制造领域在经济市场中的生产效益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有效实现我国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4结束语

卓越计划第6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道;法;术;层面

作者简介:彭煜(1963-),男,湖南永州人,西南科技大学教务处,教授;李永桥(1977-),男,河南南乐人,西南科技大学教务处,副研究员。(四川 绵阳 621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0专项课题“区域产学研联盟下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创新与研究”(课题编号:2010YHE032)、西南科技大学“十二五”发展重大理论课题“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长效机制的研究和实践”(课题编号:11sxb12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28-02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启动和实施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对于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目前全国“卓越计划”的试点高校接近200所,分布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高校中,还有一大批高校也在积极进行工程教育的改革。各高校根据对“卓越计划”内涵的理解,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探索,在课程体系的整合、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校企联合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上培养模式仍然单一,仍以专业教育为主。由于“卓越计划”的实施时间不久,因此关于它的内涵、目标和发展思路等还需要认真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道法术”思想与“卓越计划”

“道法术”是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和培育起来的文化精神、哲学思想,是寄存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层,成为中华民族自信心、群体凝聚力和智慧洞察力的精神源泉。中国传统“道”、“法”、“术”思想的三个层面划分来源于《易经》。在《易经》中,“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不易、变易和简易”。道者不易,法者变易,术者简易。为了形象说理,《易经》以“天、地、人”为代表来阐释道理,它启示人们要从三个层面来认识事物。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其主要内容是论述封建君主如何治理国家的方略和法术。“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其用这个范畴来说明宇宙万物产生之根源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韩非的“道”取自老子的“道”而又不同于老子的“道”。他从整个宇宙的发展规律出发,把“道”归结为存在于万物之中的一种必然,并把“道”引向人类社会,将作为自然规律的“道”引申为政治领域的治国之法和治臣之术。

“术”是狭义的内容层面,具有强烈的工具理性的特征,识术作为问题解决的初级目标;“法”是较高一级目标,是相对广义的方法层面,“法”要与时而易,得法是问题解决的中级目标;“道”的特点就是“不易”两个字,永远不变的才叫“道”。“道”是一种至上的境界,悟道是问题解决的最高精神层面。它超凡脱俗,突破了“术”与“法”的束缚,“道”是对问题整体的掌控、改进及推广。“道”是核心,“法”必须要基于道,“术”要符合“道”和“法”。这三者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彼此交叉、相互融合、相互支撑、辩证统一的。

“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理念更新、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联合培养等方面,有教学“硬件”的投入和教学“软件”的改善,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分析问题的方法,可以从“道”、“法”、“术”三个层面来分析“卓越计划”,有利于人们以中国传统智慧加深对“卓越计划”的认识和理解,帮助人们对“卓越计划”的实施进行系统规划和整体推进,从而达到实现“卓越计划”的目标。

二、“卓越计划”的三个层面

在人才培养中,传授知识是前提,培养能力是关键,提高素质是核心,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它们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是能力和素质形成与提高的基础;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知识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能力制约着一个人知识掌握的基本状况;素质是知识、能力等要素的内化、积淀和升华,其核心是能力和价值观,体现人的品格、潜质和精神境界。素质诉诸于实践就表现为能力。知识为凭、能力为用、素质为本是人才培养中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和境界。一个人积累了知识,且具备了获取知识、创造知识等能力还不够,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才能是一个卓越的人才。

1.术者,技术、技巧

“卓越计划”之术阶段,要达到的目标是知识传授,所关注的主要是课程和课程体系构建,通过课程教学传授知识。教师在面向工程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工程的实践集成与创新的特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科学设计教学模块,对教学环节进行重新组织。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采取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等研究性学习方法,强调以工程实例为载体的案例教学,在实际系统和产品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的背景环境下进行工程基础教育的方法(CDIO方法)等,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达到通用标准。

2.法者,于术精通而升华成理,复以理指导术之提高

“卓越计划”之法阶段,要达到的目标是能力培养,所关注的主要是人才培养方案,将学校的培养标准细化,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与重组,构建培养标准实现矩阵,进行“3+1”等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制订相对独立的企业阶段培养方案,充分保证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学生要深入企业,进行系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其运用知识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和素质,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达到行业专业标准。

3.道者,人生之道也,通过术法研讨而达人生,探索大道,以求人生妙谛,复以之贯彻于人生

“卓越计划”之道阶段是综合素质的提高,所关注的主要是人才培养目标。“卓越工程师”要求具有扎实的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具有自我获取知识、社会交往和组织管理能力。“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主要并不在于其专业知识更丰富,也不仅在于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而在于其综合素质更高。通过“卓越计划”的实施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和科学思维方法训练,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卓越人才的标准。

三、几点启示

借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合理成分,分析“卓越计划”提供的有益启示,对“卓越计划”的稳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卓越计划”的发展趋势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有多个层面的含义:要体现教育的属性,体现现代人类发展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要体现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这是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要提供有特色的教育产品(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色),解决面向社会培养何种需求的人才问题。

从目前各个学校的试点工作来看,大部分的认识和做法还处于“卓越计划”之“术”和“法”的层面,突出的是市场价值取向,对于“卓越计划”之“道”的层面还比较少,可“道”却是重要的。因为只有“道”正确了,才能成就“卓越计划”的持续发展。未来“卓越计划”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卓越计划”之“道”以及“卓越计划”之“道、法、术”相结合的发展。

2.有利于学校更好地理解“卓越计划”,从而对“卓越计划”有科学的认识

有了“卓越计划”的三个层面,学校就可以比较容易分析出各个层面“卓越计划”的优点和缺点。如“卓越计划”之“术”层面的工作是见效快,但仅仅从这个层面开展“卓越计划”,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不能得到有效提高。而“卓越计划”之“道”层面的工作有时候不能立竿见影,但确实能使学校持续发展。“卓越计划”之“道”层面强调培养人的战略思维,追求卓越的人生境界,比“卓越计划”之“法”层面更关键。而“卓越计划”之“法”又比“卓越计划”之“术”更关键。

3.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卓越计划”实施中的一些问题

通常问题分为三个层面,要解决一个问题可以就问题产生层面解决问题,还可以在比问题高的层面来解决低层面问题。用《孙子兵法》所讲的“势”来解决问题使得问题迎刃而解。即解决问题要以战略专家魏思曼的思想为参考。魏斯曼说:“问题的解决往往不在问题相邻的层面,而在与之相高的层面。”“卓越计划”应该是从“卓越计划”之“道”层面思考,结合学校的发展战略,整体布局各个层面的工作。

4.“卓越计划”的实施是由素质、能力、知识三个因素构成的系统工程

学校只有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之后才能制订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进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把诚信、环保节能、安全、美学、科学伦理等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因此,深刻认识“卓越计划”“道、法、术”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学习掌握各个要素的发展规律,才是“卓越计划”的关键。

很少有问题会得到完美的解决。对“道”的追求就是对一个问题十全十美的追求,永远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悟“道”可以让人们体会教育改革工作的博大精深,也可以体验在实施“卓越计划”工作时高屋建瓴的潇洒。悟“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施“卓越计划”,达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张其成.《易经》感悟[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

[2]王立仁.韩非的法治理念[J].政治学研究,2010,(4):119-125.

[3]王立仁,孟晓光.韩非的治国方略述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01-105.

[4]罗家莉,周永凯.更新工程教育理念培养卓越工程人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9):110-112.

[5]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6]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0-17.

[7]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8):4-5.

卓越计划第7篇

>> 面向“卓越计划”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面向卓越计划的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卓越计划”中的数据结构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卓越计划中电工学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卓越计划”的管理类运筹学实验教学改革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三性实验教学改革 面向“卓越计划”的伺服控制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卓越医师计划的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 基于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园林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 “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探索 MOOC在液压与气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液压与气动”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测绘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的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基于卓越计划的自动化专业“系统化”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卓越计划中《电子产品装配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改革 “卓越计划”模式下材料专业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探索 卓越计划下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校内实验教学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中的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fromId=4131329.

[2]刘建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6):50-52.

[3]娄平,张小梅,江雪梅.美、德工程师培养模式对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2,(3):57,75.

[4]崔媛.基于学科专业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来自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11,29(1):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