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设计策略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10-27 12:00:39
设计策略论文

设计策略论文第1篇

在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上,要考虑这些特殊群体的用户特点,从而更好地体现出智能家电产品的智能化。通过上述关于智能家用电器的特点和问题的分析研究,目前的智能家电产品,更多的是体现功能化设计,用户与智能家电产品的情感交流并不突出。而在今后智能家电产品的发展上,用户的情感因素非常重要。所以情感化设计作为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探索人的情感与产品设计的关系的理论,如果能应用在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中,会使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更具人文化气息。情感化设计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DonaldArthurNorman)提出的,情感化设计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用户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的研究,产品设计师分析总结出用户对于产品产生情感的规律和原理,然后带有目的性的、意识性的进行引发用户某种情感的产品设计,以便用户对产品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产品被用户所接受和选择的结果。现在的家电行业,产品同质化十分明显,用户与产品的交互行为几近相同。虽然智能家电产品与传统家电产品相比,在技术层面上有所突破,但仍然没有改变产品同质化的趋势。而情感化设计能够赋予产品在技术层面以外新的产品精神力量。所以,在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中,应用情感化设计理论,引发智能家电产品新的设计内涵,给用户营造新的感官体验。

2情感化设计策略研究

情感化设计的三个层面是基于用户的人脑加工水平的反映,是以用户为研究对象的一种设计理论。将情感化设计应用于智能家用电器产品中,可以从本能层面、行为层面、反思层面三个方面进行,形成三位一体的情感化设计策略。

2.1本能层面设计策略

人的本能处于意识之后,思维之前。因此情感化设计在本能层面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用户的对于产品的直观体验和最初印象。在本能层面的产品设计,主要涉及到产品的外观造型、色彩搭配、材料质地等方面。在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中,要注意这些方面对于用户的不同情感影响。传统家用电器因为多采用白色或黑色的外观,所以也因此分为“白电”或“黑电”。而随着用户审美水平的提高与物质生活追求的提升,仅仅只要白色和黑色的家电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了。所以智能家电产品除了在技术层面与传统家电产品有区别之外,在颜色和造型上也要寻求突破。此外,不同的用户群体,在对待外观造型、色彩搭配、材料质地这些因素而产生的情感也是不同的。通过对于情感化设计本能层面的思考,可以在智能家用电器产品的设计中,采用创新的造型与材质,能够给用户耳目一新的感觉,提升用户对于产品的第一印象。在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中,本能层面主要设计产品的外观造型。造型是产品的实体形态,是产品实用功能的表现形式。首先在形态方面,一般家电产品多采用方体的形态,给人沉闷古板的印象。如果能采用不同的设计形态就会给用户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格力i系列空调,采用了圆柱体形态的造型,与通常方体形态的立式空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圆柱形态给人圆润细腻的感觉,相比方体形态给用户的是一种轻盈柔和的情感体验,更能抓住用户的眼球。其次在色彩上,传统的白黑颜色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多彩的配色可以给用户带来新鲜的感觉。此外,在材质的选择上能给用户不同的情感感受。现在家电产品多采用工程塑料或金属制造产品外壳,给用户的情感感受较为单一,可以考虑使用皮革材料、木质材料、纺织材料甚至是玻璃材料用于家电产品全部或部分外壳。各种材质代表的不同情感感受刺激用户的感官,能给用户带来更多的选择。总之,在本能层面的设计,最能刺激用户的感官,在形态、色彩、材质的选择上要能突破传统,也是智能家电产品全面创新的表现。

2.2行为层面设计策略

情感化设计在行为层面的要求是直接与产品的功能、性能、效用挂钩的。简而言之,产品的功能表示了产品能为用户提供怎样的活动,用户可以通过产品达到怎样的目的;产品的性能表示了产品的内部结构以及零件的性质是怎样的,能否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产品的效用表示了产品完成用户活动的时效性,也是产品的使用效率。这些都是产品行为层面的表现。在情感化设计的行为层面,用户通过对产品的操作感受决定了用户对待产品的情感。如果用户可以很顺利地使用产品达到预期效果,并且使用过程充满了乐趣,就会激发用户积极的情绪;反之,用户在使用过程遭遇障碍或困惑,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就会给用户造成消极的情绪。在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中,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是一大卖点,用户的操作行为也与传统的家电产品有所不同。那么在智能家电产品的效用方面就要注意,在一些新兴功能的操作方面要简单易行,让用户能顺利完成,以保证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有良好的情绪。情感化设计在行为层面上,主要强调的是用户与产品之间的交互过程。首先用户能有效的完成智能家电产品的各项产品功能,其次在使用智能家电产品时产生有趣、愉快、舒适的情感,这两点是情感化设计在行为层面的要求。智能家电产品与传统家电产品相比,在外观结构上的差异不大,差别主要是配备了图形界面、网络化操作等。所以,在行为层面上的情感化设计,实际是对用户与家电产品的交互过程进行设计。在图形界面方面,可以使用一些能带动用户情绪的图形,比如笑脸、红心等一些能够带给用户积极情绪的图形。当用户在进行某些行为时,如启动智能家电产品或成功使用智能家电产品的功能等等,在交互界面上显示这些图形,用户就会被这样带有积极情绪的图形所带动,有助于提升用户自身的情感感受。其次还可以使用一些语音的方式。智能家电产品目前还是一种新兴事物,所以一些用户并不能非常熟悉地进行操作。而面对不会使用或使用困难的产品,用户会产生负面情绪,所以利用语音提示操作步骤,指导用户操作就会减少这些负面情绪的产生,这也涉及到产品的易用性。产品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会令人快乐,加倍喜欢。这是设计中为什么易用与情感总要联系起来的原因。在智能家电产品行为层面的情感化设计会与交互设计有很多联系,应用一些交互设计的技巧会提高用户的情感感受。

2.3反思层面设计策略

反思层面是情感化设计中的最高级层面,是产品的内隐无形层,将对产品设计的要求提升到文化形态、精神需求和社会价值的层面。而且反思层面非常容易随着不同用户的文化水平、生活经验、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因素产生个体化的差异。情感化设计的反思层面的体现包括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对于自我形象和对于用户自身的满意程度,甚至还体现在是否能引起用户的记忆。基于反思层面的设计,会引发用户的思考,用户会将产品标签化,以便思考是否符合用户对于这个产品的认知。结合产品而言,即某种产品会特别受一些用户的欢迎,而另一些用户非常不喜欢这种产品。在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中,在反思层面的考虑因素是全方位的,反思层面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能够给用户产品的概念。而且反思层面的设计还与用户的使用经历、品牌效应有关。智能家电产品通过反思层面的情感化设计,决定了用户对于产品的最终印象,用户在反思层面会给产品定下结论,也是用户选择产品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情感化设计中反思层面的设计,投射在产品上,更多表现在产品品牌文化方面。在反思层面上,用户会对产品产生有一定的思考,品牌文化会对用户在理解产品方面起到一定的影响。品牌文化是品牌在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积淀,代表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认知、情感归属。所以,在反思层面的智能家电产品设计中,在用户心目中建立健康的品牌文化也是一种设计策略。比如德国西门子品牌,给用户营造的是一种严谨、专业、可靠的品牌形象,所以在西门子的产品设计上,造型简约而性能持久稳定。用户在使用过西门子产品之后,就会感受到这样的品牌文化,从而建立起长效的品牌意识。品牌文化的建立与民族文化也有一定的联系。如果品牌文化与用户内心的民族文化相统一,产生情感共鸣,也会对用户在选择时产生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果本土品牌在产品的设计上,能结合一些民族文化,这样的产品能和用户产生情感共鸣,用户就非常容易认同产品,而且还能激发用户的民族热情。同时,很多用户是带有很强烈的本土化品牌倾向的,这样对于我国的智能家电产品会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此外,品牌形象除了和产品本身有关之外,与产品的配套服务也有很大的关系。智能家电产品设计还处于发展阶段,很多用户对于其具体功能操作有待熟悉,应该加强产品的引导服务和售后服务,这样也会使用户产生较好的产品印象,有助于增强用户在反思层面的情感感受。

3结语

设计策略论文第2篇

为了引起市民对垃圾分类的重视,充分调动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2014年6月9日广州市政府常务会新闻会了《广州市创建全国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宣传发动“万人行”工作方案》,并从6月10日起至7月4日组织发动11000余人参观垃圾终处理场。由此可见,举国上下对垃圾分类目标实施的积极性是显而易见的,收效却不理想。垃圾分类难,难于上青天,不动手对垃圾分类一方面是生活习惯所致,另一方面垃圾分类确实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设计能够引导生活,设计能够改变生活。基于垃圾分类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困境,本课题采取逆向思维,避免走“先乱而后治”的老路子,试图将垃圾泛滥的问题扼杀于摇篮之中,减少垃圾产量或者根本不产生垃圾才是走生态环保之路的王道策略。本文将从产品设计专业的角度出发,以全新的视角对生活垃圾产量较大的产品包装的设计献计献策,重点对以下类别的产品包装进行改良设计:其中日常用品类设计的重点在于使其包装能够重复利用,反复利用,实现“打酱油”的消费模式;食品药品类的产品包装的设计重点在于通过色彩引导实现垃圾分类的“零时间”判断,使垃圾投放实现快、准、狠;玩具礼品类产品包装设计的重点将体现在“少就是多”的经典理念之中,倡导越少越好的经济环保的流通意识,尽可能减少包装垃圾的产生,促进垃圾分类政策的有效实施。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垃圾,或者只有少量垃圾,那么垃圾分类问题是不是就不成问题了呢?

二、产品的包装设计策略

1日用品类产品包装设计策略

在所有生活垃圾成分当中,塑料算是占垃圾成分比例较高的一种。由于其分类回收成本较高、利润极低的特点,很多人都不愿意对废旧塑料进行买卖交换,因此塑料通常都会被直接丢弃。首先,在城市、街道、河流等处散落的废弃塑料瓶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破坏市容、景观;其次,废弃塑料瓶进入环境后,由于其很难降解,造成长期的、深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2]。包装的功能是保护商品、传达商品信息、方便使用、方便运输、促进销售、提高产品附加值。如果将包装的功能延伸至有利于实现垃圾分类的目标和方向,这对包装设计来将是一次新的尝试和挑战。日常用品类产品普及面广,消耗量大,同时产生的废弃塑料瓶也多,如牙膏牙刷,沐浴液洗发液,油盐酱醋等。这类产品包装设计策略的重点在于使包装能够重复利用,反复利用,采用“打酱油式”的消费模式。企业可以在商场或者超市、专营店等地点设置“加油站”,供用户持特定的装置“加油”,加什么品牌,加多少都可以自主选择。这种模式是通过一种类似饮水机的装置设计,加上一种能够持久利用的包装设计,引导用户摈弃用完即扔的习惯。这一设计策略满足经济环保的要求,从结构、造型、材料、工艺、成本、视觉效果、生态等方面实现多方位的利益优化,最重要的是减少可回收类产品包装垃圾的产量,减轻可回收类垃圾在回收过程中的负担,降低垃圾分类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损耗,降低垃圾回收成本,同时也能够降低企业的包装成本,从根本上做到节能环保,利国利民。

2食品药品类产品包装设计策略

食品药品都是入口的产品,常言道“病从口入”,消费者对此类产品的卫生条件的要求是绝对严格的,因此其包装也不容马虎。既然需要有,且必须有,那其包装设计策略就要从包装材料的选择、包装结构的设计、包装变成垃圾之后垃圾分类的易识别性等角度入手考虑。就目前来讲,全国各个市区对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和垃圾分类设施的建设相比之前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然而居民长期以来养成的垃圾一满灌得扔的习惯岂能是说改就改?即便有了垃圾分类的意识,在行动上一旦出现需要动脑思考“手里的垃圾到底该进哪个桶”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选择“随机”,垃圾分类的星星之火便瞬间灰飞烟灭。食品药品类产品的包装设计策略是在终究要变成垃圾的产品上做明确的记号,让这个记号跟垃圾分类的收集容器色彩统一化,整体化,让市民一目了然,分类不再犯难。垃圾分类的主要公共设施垃圾桶的颜色是鲜明的,蓝色是可回收物收集容器,绿色是厨余垃圾收集容器,红色是有害垃圾收集容器,橙色是其他垃圾收集容器。那么我们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就可以规定,无论企业在品牌宣传过程中的视觉传达设计如何创新,产品外观或者外包装必须有一个颜色带要与垃圾分类的收集容器相吻合。这一环保设计的重点在于通过色彩引导实现垃圾分类的“零时间”判断,使垃圾投放实现快、准、狠。

3玩具礼品类产品包装设计策略

与食品药品类产品相比,玩具礼品类产品的包装在卫生程度和安全性的要求上就没有那么严格。事实上,玩具和礼品却被包装的更加的严实,几乎都是里三层外三层,尤其是礼品。而这些包装外壳几乎无一例外的被遗弃,不管是塑料、纸盒,还是木盒。当然,关于“体面”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并且在很多人看来,产品包装的高大上就是“体面”。这种意识显然不符合当今社会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一观念需要改变。从环保的角度考虑,对于玩具礼品类产品的包装设计策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简化外形,在不影响运输和使用的前提下,将包装尽可能的简化,采用“少就是多”的设计理念,能用线形材料的就不用面材,能用点形包装的就不用线形,能少就少,节约用料。其次,在不能节约包装材料的情况下,就尽可能使包装设计具备一定的功能性,事物一旦有了功用,也就不会那么轻易的被丢弃。

三、结语

设计策略论文第3篇

绿色建筑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自从1960年代提出生态建筑的理念,世界绿色建筑的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浅绿试点尝试初级阶段,深绿推广深化中级阶段和泛绿完善普及高级阶段。1)纵观中国20年绿色建筑的发展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总体上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目前尚处于由浅绿向深绿转型的阶段,并憧憬着向泛绿阶段跃进,但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还较为局限和滞后。2012年5月国家财政部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2013年1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其指导思想和重点任务在于:节能、环保、绿色建筑的规模化、规范化、体系化与产业化发展。但是所有这些思路和方案,整体上仍然呈现出以追求绿色建筑科技进步为核心和绿色产业意识下对于资源的节减控特点。当前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困境在于:采用绿色科技手段的主动式节能措施与设备的堆砌,在研发、建造和安装上投入高成本。绿色建筑建成后的管理、营运与维护也存在高能耗的隐患。尽管国家制定了激励绿色建筑建设的财经支持政策,但是财金的耗损本身与节约社会资源的绿色宗旨相悖,使得绿色建筑的推广受到阻碍。绿色建筑市场增长的障碍主要体现在:1、成本与清算机制问题;2、教育与意识薄弱;3、缺乏适用的评估机制。2)这些问题已经超越绿色科技的范畴。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提升绿色意识,及将绿色建筑设计向人文设计策略方向拓展。

2提升绿色建筑认知层面,建构绿色设计整体思维

本次论坛呈现出从设计的本原出发,拓宽绿色建筑发展思维的新趋势,被动式节能和绿色建筑管理运营方式成为讨论的热点。例如:秦佑国教授3)在题为“对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一些看法”的演讲中,重申“经济、美观、实用”的基本方针,呼吁“关注普通建筑”,具体例举了垃圾收集处理、整治工业废弃地、空置房利用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鄢涛先生4)的“生态、朴素、精致——可持续建筑设计趋势初探”的演讲以国外实地考察为借鉴,结合国内优秀经验,提出从认知层面建构设计适应需求的朴素的价值观,以人为本引导需求,模拟健康情境设计,进行精心设计和细节完善,以及生态城规划控制和屋顶绿化自主经营等行政管理制度和法理政策层面的创新思路。刘鹏先生5)的“绿色建筑从示范到适用”提出关注用户体验,回归绿色本质,即建筑寿命期内“节约、环保、好用”的利益链统筹概念。汤民先生6)的“绿色建筑新国际的变化”提出“绿色建筑全程贯注设计管理”的观点。基于对全球化的“人类困境”7)和人与自然共生的相关理论背景的思考,要走出绿色建筑发展的困境,必须提升对绿色本质的认知层面,扩增绿色建筑的思想内涵。泛绿阶段的“泛”首先指社会普遍接受绿色理念,其次是绿色建筑向生态城市发展。绿色建筑设计不是指狭义的“图纸设计阶段”,而是要建构绿色设计的整体思维:即涵盖从理念到政策,从设计到施工,从使用到运营,从技术到管理,从产业到市场,从评价标准到人才培养的统筹计划与全面控制;除了专业领域的绿色科技研发与应用,还应向全民普及绿色意识并落实到社会行为范畴;以被动式的节能技术为主导,强调区域特色、因地制宜;降低建筑技术增量成本,全方位最大化地达成开源节能的绩效;以及建立能源审计、能效测评等,进行包括绿色建筑设计和运营两种评价标识的实效性和持续性的评估。

3拓展绿色建筑人文设计策略,倡导绿色行动系统方法

吴良镛院士指出人类文明进程从“机器时代”走向“生命时代”,从“技术时代”走向“人文时代”,大科学必然与大艺术结合共融的大趋势[1]。结合自身的研究与设计实践,本人将绿色科技创新之外的意识引导、运营管理等方法归纳成为绿色建筑的人文设计策略。这里所指的人文设计策略主要是由哲学、历史、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文学、艺术等非自然科学派生的方法与手段。相对于前面所说的科技核心主导因素,人文设计策略是以人为本的,是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整体思维指导下,结合绿色科技创造与绿色人文设计策略进行统筹设计。以下拟对绿色建筑设计的人文设计策略的意义、范畴、特点和方法进行梳理归纳。从绿色建筑设计思想来看,日本建筑学会系统地总结出来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指南中早已提出从人类自身着手的系列绿色发展措施。在“人类”和“城镇与社区”栏目下,罗列了“提出新的生活模式”、“建筑师与居民合作研究”、“保护传统生产”、“共生现象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公共参与,尊重地方性”等绿色人文设计策略。意味着在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应让公众参与进来,通过宣传和培养绿色意识,设置和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鼓励自发性和有组织地实施绿色生产,创收效益,营造与自然共生的生态环境与绿色生活方式(表1)。从绿色建筑推广实践来看,由美国环保局(EPA)发起的“eeBuildings”8)提出了“无成本、低成本节能措施”的主动性运营和控制计划,与发展中国家的大型商业建筑业主和管理者合作,充分利用现有人员和设备资源,采取推广经验、自愿实施的方式,共同协助,预先确定最佳的运营管理措施,以便迅速降低建筑物能耗。这也是从资源整合、共享、效能最大化的角度实现可观的成本和能源的节约,作为打造绿色建筑的组成部分。从绿色建筑行动普及来看,可以通过人文设计策略来加强环保意识宣传和进行全民社会责任教育,推广深化绿色意识,培养绿色行为习惯。其中政策、媒体的导向作用举足轻重。关键在于应将绿色人文设计策略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措施,形成系统方法,应用到生活实践:从非技术或低技术层面,突破节能的片面。从激发公众绿色思维、合理开源、智能产业、建筑运营的综合角度推进绿色行动,缔造绿色文明。从人自身出发,从点滴做起,倡导绿色行动的自觉性和日常化是最为普及和有效的方法。尽管人文设计策略往往不象高科技产品那样立竿见影,但长期广泛的应用将在降低成本、节约资源方面发挥可观的绿色效能,对于提高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也具有显著作用。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来看,[3]英国的BREEAM、美国的LEED、加拿大的GBTOOL评价体系,以及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均已将建筑的管理运营和社会效应环节纳入了评价体系。[4]德国开发的DGNB体系确立了社会文化与功能质量方面的评价内容。社会文化功能属于隐性的非技术范畴,但对于人们的生活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度。管理科学在社会生产方面的重大意义已达成社会共识。应在绿色建筑生命周期中形成科学的设计程序,在策划和设计阶段针对未来绿色生活情境的拟设,对运营模式和社会文化效能进行精心规划和统筹控制。绿色建筑的运营管理属于一个智能化系统。相对于设计和建造来说,建筑的后期运营及维护时效性在建筑生命周期中所占的比重最大。运营的效果不仅在于建筑投入使用后的管理运作和能动反应,运营的思路更应该在绿色建筑的前期定位、立项、策划、中期设计和后期建造过程中纳入全盘考量。综上所述,绿色建筑的人文设计策略的范畴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培养全面的绿色意识,通过教育宣传普及绿色观念,鼓励公众参与,多方协作共建;二,提倡绿色整体思维,以低技术含量的人文设计策略作为高科技手段的补充,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包括政策、法规、策划、设计、管理、运营、检测等各个环节;三,形成共生的生态文化,达成社会文化经济综合效益;四,建构绿色的生活方式,通过人文学科与建筑的关联性生成智慧策略和软设计方法,进行绿色生活意象和情境的创造。

4以低技术高创新的软设计体系建构绿色生活情境

绿色效应的达成是在建筑的生命周期使用过程中实现的,并最终服务于人们的生活。查尔斯?埃姆斯CharlesEames对于“设计”的定义是“安排各种要素,以最好地达到一个特定目标的一个计划。”[5]设计的根本目标应该是“生活”本身。绿色建筑设计的目标则是建立绿色的生活方式。而各种要素指应调动一切技术与非技术的可能手段。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要细微地关照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筑现象学提出立足于胡塞尔所说的“日常生活世界”(livedWorld)[6]。按照原研哉所说的是“抱持设计概念来生活”[7]。人文设计策略侧重于提升大众基本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从而自主地建构美好的绿色生活。人文设计策略不但具有培养绿色认知的作用,而且是可操作性与实效性技术9)的集合,可以转化落实到绿色行动。人文设计策略在意识形态上属于高智慧的创见,在设计手段上具有科技含量低的特点,故归纳为“低技术手段”10)。相对于可见的建筑物化形态的硬,和从实体建造到设备安装的硬件建筑化过程而言,设计思想和方法属于隐性的“软件”系统,应用人文设计策略的建筑运营组织和管理控制方法往往不是硬性规则,也不能简单量度,而应根据具体情境设定和灵活操作,具有柔性、弹性、人性化特点,可以称为“软设计”11)。绿色建筑人文设计策略属于“低技术软设计”体系,关涉于生活理念、审美意识和情感价值的综合创造等建筑的深层特质和设计的本质涵义,更全面地反应设计的整体思维,符合回归自然、地域文化和创造生态文明的绿色大趋势。绿色建筑“软设计”从意识形态的建构着手,以认知支配行为,以低技术的人文设计策略为手段,具有高智能高创新的思维特色,包括空间氛围、场所精神、生活情景和人文意境的创造,并通过建立良好的管理体系和运营模式达成和谐的绿色生活状态。“软设计”理论意义深远,虽然目前尚未形成明确的学术体系,但已有许多学者的研究关注于这一领域。在《生活的建筑》[8]一书中,周启元提出“生活需要建筑,建筑回归生活”的理念,从生活质量指标、家庭房等角度将狭义的建筑设计诠释为生活的全程策划。生活建筑的理念涵盖生活管家、心理咨询、营养保健、运动健身、文化素养、教育进修、财务策划、品味生活等多种非硬质实体,并通过宣传教育、城市管理、经济运作手段,加强市民伦理意识、提高公民素质和引导社会行为等软件的策划、建设和控制。形成整套的“低技术软设计”方法论,以有效设计系列达成期许的愿景。而这里所倡导的满足全地球村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建筑,与绿色建筑定义中的“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和“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9]的范畴和目标一致。故应将绿色建筑设计纳入“建筑生活”的理论框架体系。从建筑建筑到建筑生活12),将是后新时代人居环境发展的一场重大革命。本人自2004-2012年在巴黎从事以场所和事件理论为基础的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空缺理论”和“视觉思考方法论”之研究[10];并介入建筑与其它艺术门类(文学、电影、舞蹈、服装等)的交叉学科进行探索,[11]编排空间情节,[12]进行“情境创造”13);通过“情境创造”来填补空缺,属于人文设计策略范畴,具有低技术软设计的特点,其重点在于建立建筑与人的关系。将人文设计策略移用于绿色建筑设计,深入到生活现实进行细节性研究与设计,结合绿色建筑的人文主题,探索各种策略及其相关技术,形成绿色建筑设计的系统方法,在城市建设中加以引申、发展,引导和服务于人们的文明、环保的日常活动。

5绿色人文设计策略——运用软设计,回归低技术

5.1漫滩路改造——穿衣戴帽莫如养生正容

重庆市巫溪县“漫滩路风貌改造”项目最初定位为仿古的城市形象工程,要求将四十五栋七十、八十年代砖混结构的多层建筑的外立面改成传统民居的式样。我们认为改造的目的不是形式风格的打造,而是生活方式的再生,只有着力于整治旧建筑的现实问题,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我们以绿色思想为依据,依据罗兰?巴尔特提出风景的可观性应结合可居性的观点[13],本着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出发,提出了一些具有低技术软设计特点的人文设计策略:(1)合理安排设计与施工程序,低调进行城市硬件改造。对漫滩路旧楼评估认定的历史建筑加以保留维护。(2)采取适当措施对普通民宅进行加固、清洁和内部的根本性整治;改善旧建筑的安全性能、卫生条件和居住环境,包括清理旧楼外表的污损,拆除防盗网,增建卫生间,配置空调机位,改善通风隔音等物理性能,处理和缓解邻里声音和视线干扰,疏通消防通道,排除火灾隐患等。14)(3)城市硬件建设:对于已经拆迁的节点地段进行重点新建,打造公共空间和场所,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发展城市绿化,改善城市的生态、人文景观品质,建构城市意象。(4)改良城市软件,即对城市建筑和公共场所的使用、运营和管理体系进行统筹规划。包括宣传、教育、引导、示范和管制,组织公益活动,激发良性事件,沉淀城市记忆等。(5)与巫溪当时正在推进的“美化我家”活动相结合,倡导环保绿色意识,发起“鲜花工程”行动,即组织居民在每户阳台、窗台种植花卉15),对旧楼阳台和窗台进行设计改造,增加花池花槽等构件设施。这一系列踏实朴素的“软设计”方法,需要决策者、投资者、设计者、管理者和公众达成共识并协力实施。在整体设计思想指导下,摈却了虚假的大规模外观建设,避免了盲目的耗资耗力;将项目极其有限的两千万元投资运用到细节和实处,以发挥最大效益,并充分利用社会人力资源进行城市自主建设。实际上这是以节能、开源、改善环境、有益健康为原则的绿色人文设计策略的体现。

5.2迎丰花园——一个平台集合的绿梦

同样在低造价的条件限制下,在巫溪迎丰花园建设项目中,我们继续遵循基本设计的思想,并采用了一系列绿色人文设计策略,打造低成本原生态的山地特色居住社区:(1)设计结合自然[14],重建人与自然、人与城市和谐共生的关系。因地制宜,保持山地特色,整体布局顺应山势,利用建筑的高差,为每一户提供良好的朝向、景向、日照。(2)我们从老城中提取了“巫溪叠嶂”的现实城市意象[15],在设计中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处理建筑体量,创造宜人的尺度感,并以带大量绿化平台的小居住单元进行组合,采用传统民居退台、错层、吊层、切分、堆积、反复的手法,积少成多,层叠而起。(3)充分考虑外部空间组织和环境配置、过渡空间的使用性和活动功能的完善性。大量错落有致的生活和景观平台为住户提供了户外活动灰空间和半开敞的休闲、种植场所。公共庭院保留了基地原有的台阶式菜地,推行“菜园经济”,延续地域景观元素,形成台地田园风貌。(4)采取大众参与和科学管理方式,对户外空间的经济性进行评估、合理营运;可制定一系列制度,比如无害种植、分户承租、产值分配等。这个构想可以追溯到《红楼梦》第五十六回贾敏探春兴利管理大观园的园林的情境[16]。这个情境可以部分还原巫溪城乡结合的的生活方式。(5)尽量采用低技术低成本的方法解决各种基本功能、技术、经济和美学问题,比如廉租房采用可变户型设计,供居民灵活自主改造,满足多样使用需求。色彩、材质、肌理的设计纳入巫溪地方特色。这里我们采用了空间情节的编排手法引导设计,并延续老城的人文气息和固有意象,再现“田园生活”图景,创造出“城乡得兼,是我家园”的新型城镇绿色生活情境,唤起人们的记忆和情感。由于当地居民比较悠闲,收入低下,讲究实用,菜地较之草坪花园更适宜。维护费用和产出价值相对比较实惠,户外平台和台地菜园既有雅俗共赏的景观效应,又具有低碳节能、开源富氧的绿色社区特色,还可以满足居民亲近自然的愿望,增加劳作情趣,丰富的日常生活,以及直接享用种植的劳动成果,为廉租房住户节约开支。并通过菜园经济的管理模式,组织人们参与其中,在劳动互动中,促进居民的邻里交流。可以预见,在未来历时性过程中,这些平台有待居民去不断完善,自我演绎,呈现出有机性、差异性、多样性,并由居民把社区住活,住成有生命有质感的“绿城”。在上面两个实例中,我们所采取的人文设计策略均符合绿色思想。首先运用了尺度控制的形式法则,采用小尺度低技术建造手法降低成本。其次是从文学提供的间接经验[17]中获得借鉴,通过事件制造的软设计方法进行可持续的情境创造:一是诗情画意的景观立意;二是田园生活的情境模拟。1973年舒马赫发表的《小就是美》中从经济学的角度思考,主张在城市发展中采用“以人为尺度的发展方式”[18]。这种人性化尺度的控制也符合绿色设计原则。科林?罗在《拼贴城市》中指出:西方城市是一种小规模现实化和许多未完成的目的组成,那里有一些自我完善的建筑组团形成的较小的和谐环境[19]。设计在这里为许多“未完成的目的”提供创造的可能,这是一种可持续的设计思想[20]。阿尔多?罗西也指出:“城市在此被理解为建筑。我所说的建筑,不仅是指城市视觉形象与城市不同建筑的总和,还包括城市的历时建设、美学意图和生活环境的创造。建筑赋予社会以具体的形式。城市获得了自身的意识和记忆。”[21]这里生活事件和环境的历时性与美学意图属于软设计范畴,也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设计的整体思维。

6建筑绿色生活——让绿色成为一种态度和生活方式

设计策略论文第4篇

关键词:空间;尺度;视觉;环境;场所;园林

Abstract:Thispaperdiscussestheproblemswhichshouldbepaidattentiontoinlandscapearchitecturedesign:spaceorder,dimensionexpediency,artisticqualityofvisualeffect,ecologicalfeatureofenvironmentandcontainmentofthelieu.Theexplorationoftheseproblemsprovidesawideplatformfordesignerstoexpresstheirthinkingandbroadentheirhorizons,whichhelpsthemtakeeverydetailintoconsiderationtocarryoutlandscapedesignresearch.

Keywords:space;dimension;visualeffect;environment;site;landscape

从西方所罗门王子瑰丽的神殿到光怪陆离的荷兰风景油画,从中国的“囿”和“圃”到山水园林,“园林景观”这个富有魅力的词汇闪烁于人类文明的长河之中,光鲜而璀璨。似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被其修饰的可能,步入当代社会,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以往单一设计视角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笔者以一个更为宽泛的和多样化的视角去探讨园林景观的设计策略,探讨的范围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空间的秩序性、尺度的适宜性、视觉的艺术性、环境的生态性和场所的包容性。

一、空间上的秩序性

(一)界定景观轴线

约翰•西蒙兹在其著作《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的可视景观一节中谈到了轴线,他说:“本质上讲,轴线是连接两点或更多点的线性规划要素。它总是被看作一个联结的要素。”[1]由此可见,园林景观轴线的界定是必要的。因为轴线的引入可以使景观系统具有方向性、秩序性。但园林景观不同于其他的景观类型,它更在意景观所创造的意境,所以轴线的形式有时是笔直的,有时可能是曲折的,但界定轴线的目的就是为了确立空间组织的逻辑顺序,以此契合于景观的功能需求,创造景观的场所氛围。苏州私家园林景观的曲折轴线就让我们体会到了景观空间的无穷变化,感知了景观空间带给我们的无限魅力。

(二)梳理空间内涵

如果说轴线是景观系统的中枢,那么景观涵盖的空间内涵就是附属于中枢上与人交流的媒介。每一个目的就是一种需求,每一种需求就意味着一种行为,每一种行为就必然决定着一种空间模式。梳理空间的内涵就是基于整理景观所承载内容的设计原则。只有明晰景观涵盖的内容,我们的空间组织才会有的放矢。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必须将景观所要涵盖的内容梳理清楚,进而根据各种内容赋予其最为适宜的空间模式。对有相互交叉的或是可以统一的空间进行编排,从而形成清晰的空间模式的组合关系。

(三)区分空间等级

当我们梳理出空间内涵时会发现这是一个关于景观目的罗列的庞大列表,要想在场地内同时包容如此多的内容有时是不切实际的。由此我们必须理清各种景观需求,明确它们之间的轻重关系,即明确景观空间的等级。这一原则的目的就是使我们在园林景观创造中正确地对诸多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取舍。明确空间等级的逻辑关系之后,我们才会清晰地利用场地,合理地进行空间的组织,甚至在必要时牺牲某一需求,从而保全景观系统总体的逻辑关系。在确定了空间的等级之后,还要明确空间的模式,将它们合理地归纳为一个个集合单元,然后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经过缜密的推敲,从而论证其是否有交集、并集或是相离的关系。

(四)确定空间序列

斯蒂芬•拉伯德和汉斯•罗易德认为:“空间的序列是一些连续的、独立的空间场所,他们之间以通道相连;人同时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空间。”[2]确定空间序列的原则是当我们明确了空间等级之后,通过景观序列的组织,给景观空间以节奏变化、韵律美感和弹性体验。确定空间的序列是空间秩序性原则的最后环节,其目的是深化空间的秩序,同时在正确的秩序基础上赋予景观空间形式上的美感,甚至使人们通过对空间的感知引发哲学意义上的思考。景观空间不仅仅需要高潮性的景观轴线与丰富的景观内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空间序列的处理将子系统景观空间合理地进行布局,就像优秀电影中高超而又巧妙的剪辑过程,使人们体会到景观的时间变化、强度更迭以及情景交织的过程,从而获得心智愉悦的体验。空间序列的处理就是解决空间与空间关系的艺术,空间之间是需要衔接的,而衔接就意味着机会,空间序列的艺术处理必然会增加景观的魅力,使景观在良好的逻辑关系中具有和谐与美丽的情感内涵。

二、尺度上的适宜性

(一)弱化人为压力

在《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一书中,阿摩斯•拉普卜特这样写道:“人们对于尺度的选择和陈述时,往往从大尺度的元素进入。”[3]我们对于论述尺度适宜性的原则也是依据这样的逻辑,从大的园林景观尺度到人的个体尺度。如何协调园林与人的关系,是创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实践中,避让与弱化是我们对于园林景观的回应。这种方式也是尊重既有的自然环境,尊重发展的有机秩序。针对过大尺度的压力,我们采用谦逊的态度和顺从、弱化的景观营造手法。适时地协调尺度之间的和谐关系,以谦卑的姿态修正尺度对于园林景观的压力。(二)遵从场地功能

笔者已论述过景观空间的内涵,并将抽象内涵具体化,以便在实践中更加轻松地把握。同时必须明确空间与尺度的关系:尺度是数量的度,而空间是需要感知的,更多是基于人的经验。由此可以说,景观中的空间既需要数量尺度的纬度又需要空间感知的经验。基于尺度与空间的关系,在这里引出了景观中的恒定尺度与协调性尺度。景观中的恒定尺度是指遵从于硬性功用景观的要求而产生固定尺度,而协调性尺度则是起到过渡与调和的作用,遵从于景观的功能是针对恒定尺度与协调性尺度之间的关系而提出的,协调性尺度的景观是恒定尺度景观之间的连接媒介。只有限定好协调性尺度的景观,才会使景观系统运作流畅,才会契合于景观外延的需求。

(三)协调园林体量

景观组织紧凑、灵活,在尺度上遵从于园林对于景观的支配。在设计实践中一定要慎重地处理景观竖向界面及景观构筑物,尤其要注意它们自身的高度、体量以及对园林环境的影响。同时要注意景观空间的节奏组织,对于园林中的景观节点与景观空间尽量要谦卑一些,景观空间的侧界面要控制适宜,空间的强度也要适宜,以利于园林的自然环境进行有机的承接,而整体的景观系统则要注意适时地用比较柔化的界面对园林的总体空间尺度进行修饰,最终使园林的自然环境和谐地与景观共生。

(四)适宜人体尺度

无论探讨园林尺度、景观尺度还是设施尺度,最终我们的视角还是基于人的尺度。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的感知是不同的,但有时感知的结果却是趋同的。可以认为,在尺度与“人”的关系中,“人”的概念应该是普遍性的,是人的社会群体。E.T.霍尔提出了人往的四种距离尺度:(1)亲密距离:人和人的距离小于0.5m,主要靠嗅觉和触觉,视觉并不重要;(2)私人距离:人与人的距离0.5~1m,触觉和嗅觉起到一定的作用,视觉起到主导作用;(3)社交距离:人与人的距离1~2.5m(较小),2.5~5m(较大)认知主要靠视觉和听觉;(4)公共距离:人与人的距离5~10m,这个限定根据文化社会或个人的因素有所不同。

人的视觉与听觉的信息摄取量占信息接收总量的90%,加上嗅觉以及社交空间等诸多因素,在边长为20~25m的立方体的景观空间范围内人们可以获得比较好的视觉感知来进行社会交流,超出此范围感知的强度就会急剧地下降,这一空间的容积范围也为笔者提出适宜人体尺度这一原则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视觉上的艺术性

(一)引用自然之美

引用自然之美有两层含义:一是借景于自然山水之美;二是借用自然本质之美。借景于山水是出于景观层次的创造目的,将秀美山川作为景观层次的远景引入其中,使视觉美感的空间拉伸至一个更为深远的层次。而借用自然本质之美是出于应用自然元素自身的美学优势创造景观,刘晓光在其博士论文《景观象征理论研究》中将美分为:形式美、具象美、意蕴美三个层次。[4]笔者提出的借景于自然、汲取于自然的设计原则正是期待契合于美的自然景观的视觉体验。引用自然之美,是关注美的意蕴,更是在意于亲近自然的美学趋向。引用自然之美也是在发掘自然景色资源,以一种熟识的美感赋予景观广博的胸怀,以借景的创作方法将大地理尺度的自然景观与人为创作的景观连接起来。

(二)创造界面之美

界面因空间而生,是界定空间的要素。界面之美是设计实践中视觉形式美的核心。景观中的竖向界面往往决定了景观空间的性格,而顶界面却是相对开放的。底界面的形式美关乎景观空间的整体美感,小面积的底界面也会影响到受用者的视觉感受,而竖向界面的形式美则关乎公众对于视觉美感认知的大部分体验,因为相对于单一的底界面与开放的顶界面,侧界面更充满着无限形态的变化与丰富的肌理表达。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是否可以让我们思索“意味”与“艺术”的深层联系?这种联系是否就是公众对我们实践中的界面之美内心中的美好震荡呢?车尼尔雪夫斯基说,莎士比亚也不能替代今天的艺术。确实如此,我们的界面之美是属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善良的人们,要为他们量体裁衣。(三)意会空间之美

空间之美在于空间自身的魅力给我们以情感的波澜,也在于空间和谐的尺度关系带给我们轻松、顺畅的行为方式。在园林景观中,意会空间之美的原则是抽象的,但确实是存在的,抽象于空间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园林景观的空间之美在于空间包容的一切,更在于空间自身是否能够唤醒人们对于这虚无概念的情感意识。意会空间之美是设计的原则,也是我们追寻的目标,但它却是滞后的,只有公众在景观中快乐享受生活与游憩之时,我们的空间之美才会真正美得其所。

(四)隐喻人性之美

在诠释景观之美设计原则的道路上,尽端无疑是人性之美。美最终要公众感知,隐喻人性之美是贯穿视觉的艺术性原则的核心线索和主宰一切景观创作的美学要义。人性之美,纯真、纯善。人性之美诠释了艺术追求的最高层次,不是美丽的形式,也不是深长的意味,而是打动人的心灵。隐喻人性之美的原则也就是我们景观视觉创造期盼的幸福的终点。

四、环境上的生态性

(一)尊重生态价值

生态价值观的确立是环境生态性原则的核心,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生态的价值观更是我们设计中必须尊重的观念,它应与人的社会需求、艺术与美学的魅力同等重要。从方案的构思到细节的深入,时刻都要牵系着这一价值观念。以这一观念回应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这一观念支撑生态景观的设计;以这一观念影响着设计师和景观受用的公众,在设计与生活时尊重自然带给我们的生命的意义。尊重生态价值是一种观念的形成,并不能仅凭观念去解决景观中的实际问题,它更像是支配性的原则,让我们时刻有着关于尊重环境状况、理解自然的态度。

(二)接纳生态基质

美好的园林生态基质不得不使我们去积极地接纳,并成为我们景观设计中贯穿始终的线索。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有着许多关于大地理尺度景观的生态基质、蓝带、灰带等景观概念,这些大地理尺度的景观诠释着景观设计大环境概念的完美无瑕。从大地理景观的气候角度、从水系的生理感知角度、从生态基质的景观优势角度,我们都要细致地考虑。量身定做我们的景观,使自然的美好环境与我们的景观斑块更好地衔接,从而融为一体。

(三)修正场地环境

外界环境的客观存在决定了景观的微观生态环境,其中噪声、尘土、建筑、季风、不良气流等都对景观的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修正景观的环境就是基于以上不良因素而提出的设计原则,即以景观的界面为媒介调解场地内的生态环境,如:通过营建高大乔木群景观阻隔噪声与不良空气;通过景观界面的营造疏导不良气流;通过场地内大量的绿色植物的引入降低场地温度,等等。修正这一原则以批判的视角观察场地的现状,而批判是否精准还要依靠实践中准确地发掘与不断地实践来加以论证。

(四)挖掘乡土资源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适时而生。生态是对环境而言的,契合乡土正是从环境自身进行挖掘,从而探究环境和谐的本质。契合乡土决不仅仅是观念层面的意识导向,也不仅仅是泛泛的生态设计原则,它的要义在于解读乡土环境以此根植于景观设计之中,契合乡土的意义极为深远,不仅在生态环境的营造上,也延伸到经济、文化、美学等诸多的方面。契合乡土就是创造属于公众的美好园林景观环境,让人们真正地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

五、场所上的包容性

(一)包容宽泛群体

场所是传播情感的空间能量,我们希望这一能量能够最大化地给予公众。在实践中,我们要始终如一地坚持包容宽泛群体的原则,细致入微地深入到体贴人性的景观界面、毫无障碍的交通系统、充满绿色生机的休闲景致、高效舒适的景观。场所是情感的集合,而情感之中我们更要关注包容,一切景观营造的目的都以包容公众的受用质量为主旨。包容宽泛群体不仅仅是指导实践的原则,更是景观营造的价值取向。

(二)汲取地缘文化

可以说,文化是场所聚合的第一动因,也是各种行为起始的缘由。景观设计也正是基于“文化动因”这一内聚力,将地域、民族、历史以及生活中人们的文化积淀与生活模式转化成园林设计的素材和景观设计中空间组织的依据。无论是直观的视觉体验,还是行为及生活习惯;无论是物质构成的熟识感知,还是精神体验的似曾相识,关于场所感的认同,主要还是源于对地缘文化的认同,所以地缘文化的提炼深度与拓展广度决定了文化特质景观的品质,决定了能否得到公众认同。

(三)呼应心灵需求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亲近自然、亲近绿色、亲近闲适、亲近运动。当我们将若干园林景观作品推出让人们去自由选择时,往往最多的选票都会投在关注心灵需求的作品,因为此类作品涵盖了人性最为本质的亲近自然、释放自我的真谛。在设计实践中,契合高级的心理需求无疑是场所认同的绝佳途径。无论是出于亲近自然的心理还是出于休闲游憩的需求、甚至渴求获得喘息的愿望等。

(四)诠释景观精神

园林景观精神的诠释要依靠公众对于自然的参与,而不是在文字或是演讲中富丽堂皇地虚无包装。只有当公众在景观中享受生活时,那种场景才真正地诠释了平凡、真实而又生动的园林精神。场景的产生需要人物、场地与情节,而场地与情节的良好创造正是这一原则提出的初衷。在实践中,诠释景观精神意味着丰满景观的情感。景观诸多抽象的内涵要通过景观物化的形式得以实现,除必要的设施与场地,更多的要在景观界面加以诠释。物化的形式不仅仅停留在创造人们感知精神的层面,还要注重景观表达的深度与公众接受程度的良好衔接,充分考虑到公众的文化积淀深度。

六、结语

通过对空间、尺度、视觉、环境、场所等设计要素的解析,强调了在园林景观设计实践和创作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使设计师们可以清晰地获取如何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从而创作出更优秀、更适合大众需求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33.

设计策略论文第5篇

移动微型学习资源通常是包含实用、微小目标知识模块,汇集了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呈现的形式,同时也体现了微型学习资源短小、松散连接等特点。针对微型学习对于学习资源的要求,从微型学习理论和特征出发,对微型学习过程和学习对象进行重点分析,制定相应的策略有助于微型学习效果的提高。

1.1目标制定设计策略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一步步的学习,详细的计划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制定合适的学习策略。减少由于漫无目的浏览而产生的挫败感。教师在设计移动微型学习资源时,要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分析学习内容及其难易程度,对于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要细化,分配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需要了解或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可在计划中合理减少其所用的时间,在学习的过程中略读和快速浏览即可。学生可以根据特长爱好、学习弊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科学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进度。制定的目标要明确具体,规划合理,难易得当,目标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又不能好高鹜远。不仅要制定远期目标和终极目标,还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短期目标以及时间计划和过程计划,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迷茫感,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1.2差异化策略学生在学习风格、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和知识层次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在设计微型学习资源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习内容要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制作不同层次、不同难易程度的多样资源,以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应的资源,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动机激发策略动机分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来自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的发自学生内心的内部动机最持久。教师在设计移动微型学习资源时,首先要精选内容,要具有实用性、兴趣性,让学生喜欢所学的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以保持学习动机的持续。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在资源中加入测试内容,学生参加测试后系统给出评价,同时给出其他参加测试人员的成绩,让学生间存在竞争意识,通过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4协作策略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小组成员可以采取论坛、微信平台讨论和伙伴交流等形式开展协作学习。小组协作活动中的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问题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其他成员、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学生通过协作学习解决自己的疑问或无法解决的问题,减少学习焦虑感,可以提高自信心,促进学习成效。教师向学生建立开放媒体平台如微信平台类的交流互动平台,方面学生协作交流,并及时给予恰当的指导,解决共性的难题,并引导协作学习朝正确的方向前进,避免无效协作发生。

1.5情感策略移动微型学习会让情感交流缺失,原来学习中所追求的情感体验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越来越贫乏。学习是一个充满学习体验的活动,情感的缺乏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情感策略是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情绪的行为措施,加强自我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在微型学习资源设定中引导学生学习交流的内容和方向,抛出合适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引导学生交流,满足情感交流需要,及时给予学生学习指导,对学习情况给与及时恰当的评价,让学生感觉教师就在身边,以此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具有比较相同知识背景和工作背景的同学之间沟通则更加便利。尤其是基于学习内容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满足了学生情感上的需要,促进学习的开展。

1.6情境策略情境策略的显著特点是学习发生在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微型资源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设计处理不能过于简单化,以免使其远离真实的问题情境。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其内容的选择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经历,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进行,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2结束语

设计策略论文第6篇

关于产品包装(Productpackaging),一是指产品的容器和包裹物,即包装物;二是包装产品的设计制作,即包装过程。二者统称为产品包装。本文所侧重探讨的只是前一种,也就是指将产品盛装于某种容器或包装物内的一种形式,它包括直接包装、间接包装和运输包装3个层次。直接包装即产品的主体包装,是盛装产品的直接容器,如牙膏的软管、啤酒瓶等。间接包装是指在直接容器外起保护产品和促进销售作用的包装,如包装牙膏的纸盒。运输包装,则是为了适应储存、搬运过程之需要而进行的包装。

2产品包装设计的作用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大大提高,消费者审美意识和欣赏水平也在不断增强。产品包装作为商品生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1包裹并保护产品

人要衣装,商品则不能没有包装。可见,包装对产品的最基本功用就在于此。诚然,包装是为了保持产品的完整性而必需制作的一道工序。产品在从出厂到用户的整个流通过程中,离不开运输和储存,即使到了用户手中,用完之前也还有一段存放的问题。此外,产品的包装必须能够承受住装载、运输、保管等过程中的各种冲击、振动、颠簸、压缩、摩擦等外力的作用,形成对内装产品的保护,具备必需的抗振强度。例如产品在流通、消费过程中易受潮、发霉变质、生锈而发生化学变化,影响产品的正常使用,所以,要求包装还要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阻隔水分、潮气、光线及有害气体的作用,避免外界环境对产品产生不良影响;另外鼠、虫及其它有害生物对产品也有着不小的破坏性,故包装还要能阻隔霉菌、虫、鼠的侵入,形成对内装产品的保护作用;还有,防止异物混入、污物污染、丢失和盗失等保护作用亦需考虑,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2.2提高产品储运效率,方便单位集装

大凡一种产品的包装都具有将产品以某种单位予以集中的特征。包装成多大的单位面积既取决于企业的生产情况更需要兼顾物流、消费需求。完美的包装要求是既能够分割又可以重新组合,目的是满足多种装运条件和分货的需要。毋庸置疑,包装上若有相关产品的鲜明标记,则极方便识别,也有利于顺利装卸、搬运堆码和简化产品的交接手续,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3传递信息,便于使用和指导

消费产品包装是产品个性的直接和主要传递者,是消费者对产品的第一视觉体验,直接展示企业形象定位。产品包装也是产品的信息载体之一,映射出时代的烙印。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艺术、宗教、观念等社会现象。包装设计中的文化异彩纷呈,各具特色,同时也是人与人沟通的媒体和中介[1],总之,为产品流通和消费提供方便是优秀产品包装必备的特征。它同时拥有便于使用和指导消费的作用。包装上的产品性能、使用说明、注意事项等,对消费者使用、保养、保存产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产品包装的大小、形状、包装材料、包装重量、包装标志等各个要素应为运输、保管、验收、装卸、计量、销售等各项作业创造方便条件。

2.4促进产品的销售和实现企业创收

收益与广告及其它促销工具相比,包装能使公众留下难忘的印象。精美的专利包装还不易被仿制、伪造,有利于维护企业信誉。产品经过包装后,最先进入消费者眼帘的当然是包装。能否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并激发其购买欲,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产品的包装独特性,在此时,包装就担当了“无声推销员”的角色[2]。所以,包装能够有利于产品上市行销,维持或扩大市场占有率,进而有助于实现产品包装系列化。同时,优良精美的包装,可以使好的产品与好的包装相得益彰,甚至可以直接增加利润空间,使顾客愿意出较高的价格购买,从而使企业增加销售收入。

3产品的包装设计及销售策略的有机结合

企业要通过调查确认购买者的消费需求,更有必要通过设计者的努力去吸引和满足购买者的各种需求,使双方能从公平交易中获取各自的利益。由是观之,包装设计与销售策略的有机结合也是一种生产性活动。

3.1类似包装策略

通常情况下,一个企业只有将自己生产的产品采用相同的图案、相近的色彩、相同的包装材料和造型予以合理包装,对于重视本企业产品的目标顾客,类似包装无疑具有促销作用。同时,企业还可因此而节省包装的设计、制作成本。当然,该策略仅适用于品种、质量相同的产品。

3.2附赠包装策略

顾名思义,商品包装物附赠奖券或实物,或拿包装本身换取礼品,可产生惠顾效应,引来消费者重复购买。比如我国出口的“海南珍珠粉”,每个包装盒附赠珍珠别针一枚,顾客购累计50盒就能串出一条精美的珍珠项链,这款珍珠粉在国际市场十分畅销,附赠包装策略肯定立下了它的汗马之功。

3.3改变包装策略

世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包装技术、包装材料在不断更新,消费者的偏好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那么,识时务者为俊杰,企业界也要与时俱进,采用新的包装以弥补原包装的不足也是势在必然。不过,使用该策略,终极目的是要赢得目标顾客的青睐,将产品顺利推销出去,所以,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企业必须先行做好做足宣传工作,消除消费者以为产品质量下降了或产生其他的误解。

4产品包装设计与产品销售的关系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企业产品极大丰富的今天,消费者对各种产品的关注时间都十分有限,如何抓住消费者停留在货架上的0.3秒并对产品和企业产生好感,进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包装就是唯一手段。包装在产品销售前期发挥保护、运输、储存等不可缺少的必要作用,这是产品销售的前提。但从现代营销学角度看,包装不仅起简单的存放和保护作用,它必须与销售策略有机结合统一于包装中,相互促进才能实现商品销售的目的及利益最大化。

5结语

设计策略论文第7篇

关键词:数字系统;IC;设计

一、数字IC设计方法学

在目前CI设计中,基于时序驱动的数字CI设计方法、基于正复用的数字CI设计方法、基于集成平台进行系统级数字CI设计方法是当今数字CI设计比较流行的3种主要设计方法,其中基于正复用的数字CI设计方法是有效提高CI设计的关键技术。它能解决当今芯片设计业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缩短设计周期,提供性能更好、速度更快、成本更加低廉的数字IC芯片。

基于时序驱动的设计方法,无论是HDL描述还是原理图设计,特征都在于以时序优化为目标的着眼于门级电路结构设计,用全新的电路来实现系统功能;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完成小规模ASIC的设计。对于规模较大的系统级电路,即使团队合作,要想始终从门级结构去实现优化设计,也很难保证设计周期短、上市时间快的要求。

基于PI复用的数字CI设计方法,可以满足芯片规模要求越来越大,设计周期要求越来越短的要求,其特征是CI设计中的正功能模块的复用和组合。采用这种方法设计数字CI,数字CI包含了各种正模块的复用,数字CI的开发可分为模块开发和系统集成配合完成。对正复用技术关注的焦点是,如何进行系统功能的结构划分,如何定义片上总线进行模块互连,应该选择那些功能模块,在定义各个功能模块时如何考虑尽可能多地利用现有正资源而不是重新开发,在功能模块设计时考虑怎样定义才能有利于以后的正复用,如何进行系统验证等。

基于PI复用的数字CI的设计方法,其主要特征是模块的功能组装,其技术关键在于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开发可复用的正软核、硬核;二是怎样做好IP复用,进行功能组装,以满足目标CI的需要;三是怎样验证完成功能组装的数字CI是否满足规格定义的功能和时序。

二、典型的数字IC开发流程

典型的数字CI开发流程主要步骤包含如下24方面的内容:

(1)确定IC规格并做好总体方案设计。

(2)RTL代码编写及准备etshtnehc代码。

(3)对于包含存储单元的设计,在RTL代码编写中插入BIST(内建自我测试)电路。

(4)功能仿真以验证设计的功能正确。

(5)完成设计综合,生成门级网表。

(6)完成DFT(可测试设计)设计。

(7)在综合工具下完成模块级的静态时序分析及处理。

(8)形式验证。对比综合网表实现的功能与TRL级描述是否一致。

(9)对整个设计进行Pre一layout静态时序分析。

(10)把综合时的时间约束传递给版图工具。

(11)采样时序驱动的策略进行初始化nooprlna。内容包括单元分布,生成时钟树

(12)把时钟树送给综合工具并插入到初始综合网表。

(13)形式验证。对比插入时钟树综合网表实现的功能与初始综合网表是否一致。

(14)在步骤(11)准布线后提取估计的延迟信息。

(15)把步骤(14)提取出来的延迟信息反标给综合工具和静态时序分析工具。

(16)静态时序分析。利用准布线后提取出来的估计延时信息。

(17)在综合工具中实现现场时序优化(可选项)。

(18)完成详细的布线工作。

(19)从完成了详细布线的设计中提取详细的延时信息。

(20)把步骤(19)提取出来的延时信息反标给综合工具和静态时序分析工具。

(21)Post-layout静态时序分析。

(22)在综合工具中实现现场时序优化(可选项)。

(23)Post一alyout网表功能仿真(可选项)。

(24)物理验证后输出设计版图数据给芯片加工厂。

对于任何CI产品的开发,最初总是从市场获得需求的信息或产品的概念,根据这些概念需求,CI工程师再逐步完成CI规格的定义和总体方案的设计。总体方案定义了芯片的功能和模块划分,定义了模块功能和模块之间的时序等内容。在总体方案经过充分讨论或论证后开始CI产品的开发。CI的开发阶段包含了设计输入、功能仿真、综合、DFT(可测试设计)、形式验证、静态时序分析、布局布线等内容。而CI的后端设计包括布局、插入时钟树、布线和物理验证等内容,后端设计一般能在软件中自动完成,如SIE软件就能自动完成布局布线。

三、IC开发过程介绍

IC开发过程包括设计输入、功能仿真、综合、可测试性设计DFT、形式验证、静态时序分析、布局、插入时钟树、布线、物理验证等内容,下面分别进行详细介绍。

设计输入:一般包括图形与文本输入两种格式。文本输入包括采用verilog和vHDL两种硬件描述语言的格式,verliog语言支持多种不同层次的描述,采用硬件描述语言主要得益于采用综合器来提高设计效益;图形输入一般应该支持多层次逻辑图输入,主要应用在一些专门的电路设计中,但是图形输入耗时费力且不方便复用。

功能仿真:功能仿真的目的是为了验证设计功能的正确性和完备性。搭建的测

试环境质量和测试激励的充分性决定了功能仿真的质量和效益,仿真工具也是比较多,而且功能比较齐全。

综合:所谓综合,就是将设计的HDL描述转化为门级网表的过程。综合工具(也可称为编译器)根据时间约束等条件,完成可综合的TRL描述到综合库单元之间的映射,得到一个门级网表等;综合工具可内嵌静态时序分析工具,可以根据综合约束来完成门级网表的时序优化和面积优化。

可测试性设计DFT:目前大多数CI设计都引入可测试结构设计,一般在电路初步综合后可进行DFT设计。典型的DFT电路包括存储单元的内建自测BIST电路、扫描链电路和边界扫描电路。BIST电路是为了测试而设计的专门电路,它可以来自半导体生产厂商,也可以用商用的工具自动产生。扫描链电路一般是用可扫描的寄存器代替一般的寄存器,由于带扫描功能的寄存器的延时与一般的寄存器并不一致,所以在综合工具进行时序分析时最好就能考虑这种“附加”的延迟。边界扫描电路主要用来对电路板上的连接进行测试,也可以把内部扫描链的结果从边界扫描电路引入。

形式验证是一种静态的验证手段,它根据电路结构静态地判断两个设计在功能上是否等价,从而判断一个设计在修改前和修改后其功能是否保持一致。

静态时序分析:静态时序分析是CI开发流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静态时序分析,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关键路径的信息,分析关键路径的时序;另一方面,还可以了解到电路节点的扇出情况和容性负载的大小。

布局:

布局被认为是整个后端流程最关键的一步,布局首先是在满足电路时序要求的条件下得到尽可能小的实现面积,其次布局也是把整个设计划分成多个便于控制的模块。布局的内容包括把单元或宏模块摆放到合适的位置,其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小连线的RC延迟和布线的寄生电容效应,此外,良好的布局还可以减小芯片面积和降低布线时出现拥赛现象的几率。

插入时钟树:时钟树又称时钟网络,是指位于时钟源和它所有扇出的寄存器时钟输入端之间的BUFFER驱动逻辑,时钟树通常根据物理布局情况生成。时钟树的插入关键在于如何控制时钟信号延时和时钟信号扭曲,因为较大的延迟对解决电路的保持时间问题不利,较大的时钟扭曲往往增加寄存器锁存不稳定数据的几率。但是时钟信号延迟和时钟信号扭曲问题是对矛盾,如果设计对两者都要求比较严格的话,时钟树的插入往往需要考虑比较多。

布线:布线分为两个阶段完成:预布线和详细布线,预布线时版图工具把整个芯片划分为多个较小的区域,布线器只是估算各个小区域的信号之间最短的连线长度,并以此来计算连线延迟,这个阶段并没有生成真正的版图连线。详细布线阶段,布线器根据预布线的结果和最新的时序约束条件生成真正的版图连线。但是如果预布线的时间比布局运行的时间还要长,这就意味着布局的结果是失败的,这时候就需要重新布局以减少布线的拥赛。:

布局布线完成之后,EDA工具根据布局布线的结果产生电路网表,产生真正的互连线延迟数据,这样以前综合工具DC根据线负载模型计算出来的延迟数据与这些互连线延迟数据相比是不够精确的,因此把这些版图提取出来的互连线延迟数据反标给DC重新进行综合优化,如果生成的网表满足了时序、面积及功耗要求后就生成电路版图,电路版图经过验证就可以制成芯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