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卓越班组申报材料(合集7篇)

时间:2023-03-15 15:06:45
卓越班组申报材料

卓越班组申报材料第1篇

关键词:德育;评优示范;网络;易班

一、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十六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工具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造就了当代大学生数字化的生存方式。“易班”(e-class)是上海市教委自主研发,集成了BBS、SNS、博客、微博、手机应用等多种新型互联网应用的,以上海高校师生为主要使用对象的网络虚拟社区,是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块新的阵地。树立标杆,树立典型,以榜样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广大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从而促进广大学生共同向前发展,是高校德育工作中一种传统而又行之有效的模式。将立标杆、树典型这一传统德育模式搬上网络,依托易班构建网络评优示范平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类似网络德育工作提供参考。

二、卓越工程师先锋行动评优示范平台的特色与不足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依托学院学生培养基金于2009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先锋行动示范平台”的建设,包括“卓越工程师先锋行动示范集体”(以下简称示范集体)的创建活动和“卓越工程师先锋行动先进个人”(以下简称先进个人)的评选,旨在通过示范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创建、评选、表彰、宣传和示范,鼓励各类学生群体奋发向上,塑造一批学生集体典型和先锋个人,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各个群体建设,以点带面促进学院营造良好学风、班风,推动学院工作的发展。示范集体创建活动以学年为周期,在每一学年初,由班级、团支部、党支部、寝室等各类集体提出申请方案,经评审后确定一定比例的创建单位。在学年中,各创建单位按照申报时的创建计划实施创建。学年末,进行创建成果展示及终期评审,选出各方面工作优秀,并且有特色、有创新、有亮点的10个创建单位为示范集体,进行表彰与进一步宣传示范。先进个人的评选则是在学年结束后,由个人申报,同时经同学及教师推荐,成为先进个人的候选人,再经过事迹展示、评审答辩后,选出10名品学兼优、全面发展,并且对集体的贡献力或对周围学生的影响力大的同学予以表彰与奖励。

1.卓越工程师先锋行动评优示范平台的特色。示范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通过典型选树工作,挖掘培育身边的先进典型。在创建单位和示范单位评选的过程中,通过对基础工作、特色工作、交流、答辩等过程的把关,也可加强对同学们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加速其成为卓越工程师的步伐。卓越工程师先锋行动评优示范平台的鲜明特色使其在学院各类集体及广大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10~2011学年,首届示范集体创建活动申报单位多达80个,参与学生超过2000人次,先进个人评选申请人次为45人。

2.卓越工程师先锋行动评优示范平台的不足。首先,创建与评选过程中,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传统的信息传递模式中间环节多,传递效率低,造成了一定的信息延迟,使得一些创建及评选活动的新闻、新鲜事延迟。其次,学院传统的宣传海报、宣传栏及学院网站平台,过于严肃和正式,与“90后”大学生的对接存在一定的偏差,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传统的评优宣传模式中,过程的曝光性与透明性不足,更多注重评选结果的公布及获奖集体和个人先进事迹的宣传,诸如创建过程中的挫折与失败等细节并不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学生偏重于成功事迹的学习,而缺乏失败经验的汲取。同样参选其他集体和个人的事迹也仅限于参与评审会的少数观众及评委所了解,不利于集体与个人间相互的取长补短。最后,宣传示范的长效性不强,传统模式中,优秀集体的事迹更多的存在于评选后的一定时间内的海报、展板、事迹汇编及光盘中,过了宣传期后再去寻找相关的材料就会比较烦琐,示范作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新生新学年的申报又变成从零开始,而不是站在以往优秀集体申报经验的基础上。

三、易班平台的特色

1.易班概况。2007年8月起上海市教委党委、市教委依托市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自主研发了“易班”(E-Class)平台,自2009年9月开始试点推广以来,在上海高校中得到了较大反响,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目前,已实现上海公办、民办高校全覆盖。[1]易班网络融合了BBS、SNS、博客、微博、邮箱、网盘、掌上易班等Web2.0功能,还结合校园管理、教学、活动等实际需求,实现了日程表、通讯录、资料库、话题、宠物、网盘等新颖独特的网络应用。其中最重要的是班级功能,每个进入易班的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班级,辅导员是班级的管理员,师生都可以在话题板块中消息、通知、征求意见、寻求帮助、民主选举、班委评选、评奖评优等活动[2]。

2.易班的优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易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易班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提高了学校及班级事务的民主管理水平,更快速提高了师生交流、沟通、信息传递方面的便捷性;易班在教育方法上从灌输、服从变为选择、引导,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觉能动性[3]。

四、基于易班的卓越工程师先锋行动网络示范平台建设

为了充分发挥传统评优平台与易班原有的优势,互补其不足,实现全过程的网络与现实的同步化,确保过程的公开、公正、公平,于2012年在易班平台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内注册班级“卓越工程师先锋行动示范平台”并按照双线“七结合”(如图1)进行了平台建设。

双线是指传统的评优示范平台和易班评优示范网络平台。“七结合”包括以下几点。

1.创建集体现实成员与网络成员相结合,是指所有申请创建示范集体的班级、团支部、寝室等集体都应当在易班上注册对应的虚拟集体,并且集体所有成员需注册易班并加入对应虚拟集体。同时,每班的创建负责人、易班负责人、监督员需加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先锋行动示范平台”,并鼓励尽可能多的成员加入此平台。

卓越班组申报材料第2篇

一、引言

上海理工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始建于1956年上海机专的“工模具”专科,1999年升级为本科,2009年由机械学院整体划入新组建的材料学院,并获批为市第四批“本科教育建设高地”专业,近五年来获得了长足发展:

1.自国内外引进具有留学经历和博士学位的专门人才,组建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师由7人增加到21人,其中,部级领军人才1人、中组部青年1人、东方学者1人、教授3人、博导2人、副教授8人,青年教师10人,具有博士学历教师19人,占比90.5%;

2.自2010年起对本科培养方案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以紧扣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人才需求的“金属成型”、“高分子复合材料成型”、“材料成型CAD/CAE/CAM”、“课程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四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课程群,教学质量持续提高。教研成果斐然,先后获批市精品课程1门、市重点课程4门,市全英文示范课程1门,出版教材2部,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

3.全面推行“小班化”教学(英文班≤30人,中文班≤40人)、“学士导师制”(全体教师每届指导2-5名本科生)、学生全员赴企业顶岗实习、全员参加创新实践等崭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4.学科建设取得突破。在学校职能部处和兄弟学院的支持下,先后获批“机电工程材料”博、硕士点、“材料工程”专硕点,获批“金属基先进电力材料”市重点实验室,初步形成本-硕-博人才连续培养体系;

5.学生成材率、就业质量全面提高。自2009年以来,毕业生签约率、就业率、高质量就业率均保持在100%。

随着学校学院发展进入新时期,在建设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精品本科”,培养“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卓越工程人才的过程中,还需要对以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一步加以解决:

1.本科培养方案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

2.专业课程内容有待夯实,课程间衔接需梳理细化;

3.实践类、创新类课程还未成体系,课程内容有待补强。设置,形成循序渐进、逐级深入的实践创新课程培养体系;

4.部分课程尚缺乏具有专业鲜明特色、紧扣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材料成型人才需求的合适教材、教辅及创新实践案例。

二、全面建设实践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体系

1.优化完善本科培养方案,突出实践创新类课程设置,形成实践创新类课程系列化、一体化、循序渐进、逐级深入、较为完整的实践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体系

(1)在2015、2016级本科培养方案中逐步增加实践创新类课程比重,使该类课程占比达到30%以上。

(2)在大一第二学期增设“认识实习”实践环节,引领学生深入金属成型、高分子复合成型、先进制造等领域的企业、科研院所参观学习,激发对专业的兴趣。

(3)在大二第四学期增设“材料工程基础实验”,使学生在修读“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课程后,得到材料基础性能表征的实践锻炼。

(4)在大四短六学期、第七学期适当增设1-2门综合实践创新课程,引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来源于企业的真实的实践创新课题或案例。

通过上述优化,将形成从大一到大四不间断的实践创新类课程培养体系:“认识实习-基础实验-课程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综合创新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使学生得到本专业实践创新技能的不间断熏陶和锤炼。

2.夯实实践创新类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实践创新类教学案例,修订、编写、出版实践创新类教材,推动部分课程申报市级课程建设项目

(1)修订完善“认识实习”、“材料工程基础实验”、“材料成型综合实验”、“材料成型创新实验”、“材料加工CAD/CAE/CAM创新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创新类课程教学大纲,做好各课程间教学内容的先后衔接,实现教学内容和实践创新技能培养的逐级推进,逐步深化,直到培养学生具备本专业所需的综合实践创新技能。

(2)修订完善前两年已正式出版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综合实验》、《材料加工CAD/CAM基础及应用》等教材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案例,弥补高分子复合材料类成型教学内容较薄弱的环节。

(3)新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创新实践》等一批新的突出专业特色、紧扣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人才需求的新教材,力争2016年编写完成,2017年正式出版。

(4)推动核心专业课程《材料科学基础A》、《材料成型设备及控制(英)》、《模具制造技术》等申报市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使专业核心课程均成为市级课程。

3.新增一批学生实践创新校外基地,深化和升级本专业现有的“小班化”精品本科教学、部分专业课程“全英文”教学、教师全员“学士导师”制、学生全员赴企业实践创新、全员参与实践创新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实践创新和国际化能力培养,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新增上海赛科利模具、上海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等学生实践创新基地,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2)新增“先进材料成型技术与理论(英)”全英文专业课程。

(3)推动“现代材料分析方法(英)”、“材料科学基础(英)”、“材料成型设备及控制(英)”等现有全英文课程申报市全英文示范课程、市外国留学生英语示范性课程等项目,增加学生国际化交流机会。

三、建设成效与创新之处

1.建立了系列化、循序渐进、逐级深入、较为完整的实践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涵盖“认识实习-基础实验-课程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综合创新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实现实践创新培养大一至大四不间断、不断线。

2.编写、修订、出版一批突出专业特色、紧扣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人才需求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教材、教辅和案例库。包括:《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综合实验》、《材料加工CAD/CAM基础及应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创新实践》等。

3.新增一批学生实践创新校外基地,深化升级“小班化”精品本科教学、“全英文”专业课教学、教师全员“学士导师”制、学生全员赴企业实践创新、全员参与实践创新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班组申报材料第3篇

关键词:挪威科研委员会;卓越研究中心;设立;发展;评估

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能,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本国的科学研究。上世纪90年代,日本启动了“卓越研究基地”(Center of Excellence)资助计划,以推进科技创新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1];2005年,德国开始实行“卓越倡议”(Excellence Initiative)计划,以改变高校均衡发展模式,增强高校的国际竞争力[2];2009年,西班牙实行“国际顶尖大学”(International Campus of Excellence)计划来扭转西班牙高校发展乏力的局面,以实现高等教育优质化,提升大学国际声望[3]。不同国家的这些举措,均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的发展道路应是高校的差异化发展,而各类卓越计划的实行显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

对于这些国家的经验,我国学者在近年已进行了跟踪和研究。不过,有些遗憾的是,挪威发展和评估其卓越研究中心(Centre of Excellence,简称卓越中心)虽已有12年的经验,但犹如蒙尘明珠还未得到应有的关注。本文将从该中心创建的背景及发展现状、遴选原则及程序、评估工作和已有效果及影响4方面来论述,以期为我国提供借鉴。

一、设立背景和发展现状

挪威高等教育一直秉承机会均等的传统,全国40多所高校大多为公立院校,96%的运营经费来自国家财政,实行的是高等教育免费制度[4]。这些高校具体包括8所大学、9所专门性大学(6所公立和3所私立)以及28所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8所大学中的4所成立于2002年以前,俗称“老牌大学”,包括奥斯陆大学(University of Oslo)、卑尔根大学(University of Bergen)、特隆赫姆大学(University of Trondheim)和特罗姆瑟大学(University of Troms)。

挪威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其国民生产总值的9%被用于各层次的教育,教育经费投入排名居经合组织(OECD)成员体第三[5]。挪威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改革[6],卓越中心的设立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欧洲经济一体化浪潮。这股浪潮使得欧洲各国意识到,纷繁复杂的高等教育体制无法适应欧洲市场的需要,挪威因而于2003年在国内所有高校实行教育质量改革[7]。卓越中心得以设立的内因有两个,一是学者研究成果的影响,二是两次PISA考试结果的作用。挪威学者研究发现,本国科学研究既缺乏一个长期稳定的资助体系,又缺乏战略性思考。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在1998-1999年的白皮书《十字路口的科研》(Research at a Crossroads)中便提出设立卓越中心的计划。促使其进行改革的直接原因则是2000年和2003年的PISA考试结果。两次考试均显示,挪威学生各项平均成绩不仅低于经合组织成员体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北欧其他国家。

在此背景下,挪威开始设立卓越研究中心。根据挪威科研委员会(The Research Council of Norway)最新公布的信息,2013年评选出来的卓越中心为13个,这些中心分别归属于5所大学(见表1)。这13个卓越中心是挪威设立的第三批卓越中心,此前于2003年设立了13个卓越中心、2007年设立了8个卓越中心。前两批卓越中心已分别于2006年和2010年接受了评估,其成效得到政府的高度肯定,也因此促成第三批卓越中心的设立。

二、遴选原则和程序

挪威科研委员会是具体负责卓越中心遴选工作的部门。这一委员会成立于1993年,是一个合并了5个研究委员会的综合性研究委员会,主要从事基础研究资助、战略研究资助、促进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工作[8]。设立卓越中心是其提升国家科研能力的最主要的方式。获得卓越中心称号的中心可得到委员会最长10年的经费资助,用以重组研究团队,建立新的国内外合作关系,从而提升挪威科研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9]。卓越中心的设立旨在资助具有国际水准的研究以及培养研究人员,遴选的主要标准因此主要基于科研水平。[10]

卓越中心的申请者通常是高校(包括附属医院)或研究所内部的一个组织,一般通过其所在院校或研究所(即主申请者)提出申请。主申请者可以和一个或多个院校、研究所、组织及企业合作,共同搭建、运行和管理卓越中心。这种合作形式即卓越中心组(Consortium),参与的院校就是组员单位。组员单位不仅要参与科研开发,而且要投入一定的经费。其构成可根据需要来调整,以更好地实现中心的目标。

卓越中心申请者所准备和提交的材料必须明确5年内分别要实现的首要目标、次要目标及各阶段性目标。遴选的重要依据不仅要看主要科研人员已取得的成果,而且更注重考察其成员进行创新性研究的科研潜力。评选第三批卓越中心时,还考虑了其他因素,如以往卓越中心创造的价值、与国内外研究者的合作情况、性别构成、道德和环境影响因素。此外,申请材料中需阐述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以及博士后招收工作的计划,并且需要出具组员单位的经费证明信。

卓越中心遴选的程序主要包括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由挪威科研委员会向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发出邀请,申请者在这一环节进行非正式的申请。2011年,有139个研究组提出了设立卓越中心的申请,有29个研究组进入第二个评选环节,准备申请材料并提出正式申请,最终于2013年产生13个卓越中心。整个过程一般历时2年。第一批卓越中心的申请邀请于2001年发出,2003年公布评选结果;第二批的邀请于2005年发出,2007年公布了申请结果。

三、卓越中心评估工作

挪威科研委员会在发出卓越中心申请邀请时,就明确了评估时间和评估目的。评估时间一般为中心设立后3年半,是为了评估该中心自设立后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以及中心所制定的下一个5年科研活动计划。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和决定该中心受资助年限为一期(5年)还是两期(10年)。截至目前,已开展了对于前两批卓越中心的评估工作,两次评估工作过程和标准大致相同,下面以第一次评估工作为例来论述。

第一批卓越中心设立于2003年,2006年11月接受了评估。评估工作开始之前,挪威科研委员会于2005年8月公布了评估框架等说明材料,2006年1月进一步公布了具体评估计划。所评估的主要材料包括该中心的自评报告及研究成果,中心所属大学的总结报告,中心和大学共同准备的下一个5年计划报告,由3位国际专家对该中心独立评估的报告。综合这些材料,挪威科研委员的执行董事会最终将审核并决定该中心的资助期限究竟为5年还是10年。整个评估过程主要分三步:第一步,由各中心准备相关材料并进行自评;第二步,由3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小组对各中心进行独立深入的评估;第三步,由评估委员会召开各中心及所在学校代表参加的评估汇报会。

为评估第一批卓越中心,挪威科研委员会于2006年7月成立了一个由9名跨学科国际专家组成的评估委员会,其中2人来自英国,3人来自瑞典,各有1人来自希腊、德国、丹麦和法国。委员会和专家小组参考和评估的材料包括卓越中心评选标准;中心科研水平和产出(科研的原创性和推广性);成果发表情况、成果影响、所建立的国际合作关系,培养的博士和博士后数量;前后研究目标和成果及科研活动的对比;该中心第2个5年规划以及10年后中心发展计划;中心与大学的关系及对大学的价值;中心研究成果所产生的社会和企业效益;中心的组织和管理方式。

卓越中心的自评报告不仅要阐述其第一个5年规划和修订过的第2个5年计划,还需提供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材料,研究总体状况以及调整说明,中心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已培养或招聘的研究人员的情况(如人数、国籍、年龄和性别),经费管理和使用信息,以及中心成果产生的企业和社会效益。[11]

评估委员会需要评估的三部分内容为各中心的研究成果、组织管理、第2个5年规划。具体到研究成果方面,委员会重点评估其研究成果的前沿性、原创性和质量;与国内外的合作是否增强了中心的研究能力;是否培养出一定数量具有国际水准的研究者;是否吸引到国外优秀研究者、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成果是否具有潜在的企业和社会效益;是否与原计划有异及其所作调整是否更有益于研究发展。

对于组织管理方面的评估,评估委员会注重评估该中心的管理和组织是否有助于提升研究效率和水平;评估该中心与所在大学及其他成员间的合作关系是否融洽,并有益于改善彼此的研究环境;中心主任是否较好地履行了研究者和管理者的职责;中心场地和设备状况,中心人员选聘工作是否考虑了性别平等的因素。

对于第2个5年计划的评估,评估委员会主要分析其各个目标的原创性,研究抱负及可行性,拟采用研究方法和设备的适切性及必要性,未来研究能否产生创新性研究成果,中心能否在该领域继续担任领跑者,培养出来的研究人员在质和量上是否合适,中心是否采取了选聘青年研究者的措施,人员招聘中是否使性别平等制度化,所提出的国际合作在质和量上是否合宜,中心是否具有吸引国外杰出研究人才的魅力,中心的组织管理能否确保研究的高效开展和成员间的良好合作关系。

四、已有效果和影响

截至目前,挪威已设立了三批卓越中心。在设立第三批卓越中心前,挪威科研委员会对已设立中心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进行了考察。他们采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法,调查了前两批卓越中心(21个)和第三批进入终评阶段的18个卓越中心申请者,访谈了卓越中心的利益相关者,如卓越中心董事会负责人和中心主任。问卷调查实行匿名制,由中心主任填写。

卓越中心的效果和影响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卓越中心组织内部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组织外部研究环境的影响。

(一)对于组织内部的影响

这方面的影响具体分为三部分:卓越中心的称号和经费支持、与国内外研究者的合作、组织管理和战略。

第一,称号和经费支持。大部分卓越中心表示,称号和经费支持的确提升了该中心的知名度和声望。卓越中心的称号犹如一块“敲门砖”,对于发展和建立国际合作以及企业和政府部门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许多卓越中心主任表示,所获经费有助于创建优质科研环境,能更好地吸引国内外研究者。5年甚至10年的经费资助为开展长期研究和制定长远研究计划提供了经费保证,使得具有一定风险性的研究成为可能。人文社科领域卓越中心所获得的经费,则使他们得以发展研究团队,获得更多研究时间和机会。生命科学领域的卓越中心则使用所获经费添置新设备和聘用技术支持人员,为开展更加高效的研究提供了可能。经费支持还吸引了青年研究者及资深科学家,为创建跨学科研究团队提供了可能。

第二,国际合作。所有卓越中心均表示,中心的设立对于提升挪威科研国际知名度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这些中心不仅扩展了与国际同行的合作,而且新聘了许多国际学者。相对而言,单一组织型的卓越中心具有的国际影响力高于多单位合成型的卓越中心,而那些虚拟中心的国际影响力则没有明显变化。

第三,组织管理和战略。半数卓越中心加强了与本校其他研究团队的联系,大部分卓越中心对博士教育的参与度也更高。至于卓越中心的层级,则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虽然大部分院系主任认为应采用管理大型项目的方式来管理卓越中心,不过,卓越中心自身则倾向于目前所享有的“特殊地位”。

(二)对于组织外部研究环境的影响

卓越中心对于组织外部研究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对其母体组织的影响、对挪威全国科研的影响以及潜在的长远影响。研究有如下三点发现。

第一,对其母体组织的影响。研究所的卓越中心与大学的卓越中心相比,与母体组织的关系更融洽。前者为研究所提供了长期性的培养博士和开展国际合作的机会;后者则多与大学有一定的利益冲突,主要表现为组织融合、人员职责、组织间关系。在组织融合方面,一些大学的卓越中心独立于院系,成为平行于院系的组织;有的则归属于学部,与一个或多个院系相关联。基于第一批卓越中心评估经验,后者已多从原来的中心地位转为学部或院系层次,以更好地实现专业发展。卓越中心执行委员会一般由院系负责人和大学相关领导组成,国内外专家的参与则更有利于中心的战略发展,有助于融洽中心与大学的关系。在人员职责方面,人文领域卓越中心的问题较为突出。因中心研究人员原教学任务需由其他人员来承担,引起了大学相关领导不满。在组织间关系方面,中心与大学的关系直接取决于该中心负责人与大学相关领导的关系;院系领导若缺乏与中心合作的愿望,将妨碍两者的合作;大学对于中心的态度直接影响中心的发展和成功。

第二,对挪威全国科研氛围的影响。从分布的领域来看,呈现出分布不均的现象。地球科学领域共有5个卓越中心,而有的领域则1个卓越中心都没有。具体来说,人文领域有3个卓越中心,社科领域有2个,其中有3个中心跨越了人文和社科领域。需要肯定的是,卓越中心的设立确实使研究更具针对性,优化了研究团队,增加了大学间的竞争和任务的分配,以及对于争取外部经费的重视度。此外,卓越中心研究的专门性使其更具国际知名度,增加了该领域的合作。在自然科学与工程领域,除了地球科学领域有5个卓越中心外,化学、数学也各有1个卓越中心,工程和计算机等不同领域有3个卓越中心,这些领域的卓越中心在跨学科合作方面多于以往。在生物和生物医药领域有6个卓越中心,中心称号的获得使得该领域更关注特定研究,并发展了其研究愿景。不过,对于那些未能入选卓越中心的组织来说,无疑面临着无法吸引优秀人才的威胁。

第三,潜在的长远影响。卓越中心的设立增加了大学间的竞争,并实现了不同任务的分配,使得各大学的战略发展开始有所侧重,有利于大学实现差异化发展。卓越中心的经费促进了对于领导力、人员职责、团队合作方面的系统性思考。不仅如此,卓越中心的设立具有符号表征意义,使得挪威的科研更具国际知名度,激励了挪威本国科研的发展。卓越中心在成为国内外受欢迎的研究合作者的同时,增强了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此外,卓越中心扩展了研究方向,并建立了跨学科研究,推动了大学和企业合作关系的建立。

注释:

①根据挪威科研委员会网站公布信息整理而成。

参考文献:

[1]赵俊芳, 姜检平. 日本“COE计划”的阶段演进及制度实践[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3(06): 97.

[2]张帆. 德国大学“卓越计划”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 2007. 28(12): 66-70.

[3]赵鑫. 西班牙国际顶尖大学计划述评[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3(1): 70.

[4][5]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i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Quality, Access and Employment Outcomes [EB/OL].http://hefce.ac.uk/media/hefce/content/pubs/indirreports/2014/internationalcomparisons inpgeducation/International%20comparisons%20in%20postgraduate%20education%20-%20quality,% 20access%20and%20employment%20outcomes.pdf?utm_source= The+Postgraduate&utm_campaign =e693c592c5-thepostgraduate_September11&utm_medium=email&utm_ term=0_75992163c9-e693c 592c5-48871625 ,2014-09-13.

[6][7]谭敏, 王志丰. 波伦亚进程下的挪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制改革[J]. 复旦教育论坛, 2006. 4(4): 73-76.

[8]Evaluation of the Research Council of Norway[EB/OL].http:///2.0.0/link/0/eLvHCXMwY2BQMEgxN7FITjEF9njSgBV Wspl5kqmBYZJ5cmqyeaJBMmjfcJSvhU-AkZurqRc PorByE2JgqkoUZZBxcw1x9tCFFY3xKTk58WbAdgPo6CxDMQYWYL84VYJBwcgMWLmZG5oYGa-RamphbJoKOEjdLBV2bbJZsamZiCQCVch_-"class="documentLink,2014-09-16.

[9]Information for Applicants for the Funding Announcement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entres of Excellence (SFF III) [EB/OL]. http://forsknings radet.no/prognett-sff/About_the_CoE_scheme/ 1224067001878,2014-09-20.

卓越班组申报材料第4篇

【关键词】卓越人才 实验班 教学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064-03

一、“卓越计划”与卓越人才培养

高等工程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为国家培养各类工程技术人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的转变,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2010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启动会。“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重大计划,旨在培养和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通过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卓越计划”启动后,全国高校纷纷响应,目前已有三百多所高校分批次加入到“卓越计划”中。许多高校根据自身定位与特色,以实施“卓越计划”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卓越人才培养工作。清华大学确立了建设“研究型、管理型、创新型、国际型”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体系。同济大学开展了“卓越生源行动计划”、“卓越课程行动计划”和“卓越实践行动计划”等卓越系列计划。天津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高校,包装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三个专业为卓越计划实施专业。2010年,学校提出实施“行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将卓越工程师培养纳入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之中。“行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便是组建“行业卓越人才实验班”。

二、卓越人才实验班

在教育部“卓越计划”和天津科技大学“行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背景下,我校于2011年9月实施了《天津科技大学行业卓越人才实验班计划》,组建了“机械电子工程实验班”、“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实验班”、“食品与生物工程实验班”、“工商管理实验班”四个卓越人才实验班。

学校成立“卓越人才培养管理中心”专门负责实验班学生的统筹管理工作,各相关学院成立卓越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实验班实行导师制,各相关学院制定导师制方案,导师主要负责学生专业选择、学习进程规划,并对学生研究内容和方法等进行指导。

实验班采取2+2的培养模式,学生在一、二年级不分专业,按照大类培养,进入三年级由学生自主确定专业。学生选拨由最初的新生报道后申请报名、经初试和面试合格后录取拓展为在部分省份采用高考直招方式按大类录取一定比例选拔与新生入校后选拔相结合的方式。为激励学生,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实验班实行滚动机制,根据平均学分绩点对学生进行预警、分流与增补。

为加强建设卓越人才实验班,学校给予了政策上的多方面支持。学校集中优秀师资,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改革,实行资源优化配置,为卓越人才实验班提供优越条件,通过因材施教地制定培养方案、组建优秀的基础教学团队和专业导师团队、建设专业核心课与双语课等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卓越人才实验班的教学改革实践

(一)因材施教制定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培养学生的一套计划,学生依据培养方案中所要求的内容逐步完成学业从而达到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依据“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的要求,确定“卓越”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建构合理课程体系,因材施教地制定培养方案是卓越人才培养的前提,也是卓越人才实验班追求卓越的基础。下面就以天津科技大学2013级机械电子工程卓越人才实验班培养方案为例进行分析。

机械电子工程卓越人才实验班依托机械工程学院和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按照大类招生,学生在大一、大二年级主要学习校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大三开始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分为“机械电子工程”方向和“自动化”方向,分别在机械工程学院和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学习专业领域课程。机械电子工程卓越人才实验班的培养方案由机械工程学院和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联合制定,培养方案不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与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的简单叠加,而是根据对卓越人才的要求,因材施教地制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课程体系。

1.培养目标

实验班以培养卓越人才为目标,其培养方案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需要具备的能力都做出了详细的说明。通过表一的对比可以发现,非实验班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实验班无论是在知识学习的范围上还是在能力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上,其目标都区别于非实验班的学生,更强调扎实的基础,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

2.培养要求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实验班的培养方案对学生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要求学生在毕业时能获得9个方面的知识能力:①具有较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和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独立试验并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②系统地掌握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具有设计机电系统、部件的能力。③具有对机械及电气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④具有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研发的初步能力。⑤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⑥较好地掌握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仪表、信息处理及计算机控制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运动控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及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⑦获得较好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开发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⑧具备一定的科研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⑨知识面宽广,具有终身教育的意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3.课程体系

根据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实验班的课程体系强调厚基础、强实践。 ①基础课程围绕机械电子工程和自动化两个方向开设,无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旨在夯实学生基础,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部分课程是专门为实验班学生开设的,其他专业不开设,例如大一第一学期开设的《机械导论》是实验班两个方向学生的必修课,这在2013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是没有的。②实验班培养方案中选修课数量较多,是为了给学生多一些选择,让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课程,为他们提供了更加优良的条件。《工程伦理学》是实验班培养方案中的一门选修课,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③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每学期都有实践环节,各种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理论课相得益彰,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

1.基础教学团队

优秀的师资是培养卓越人才的重要条件。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学校为卓越人才实验班优先选派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学名师授课,并组建了《高等数学》 和《大学英语》两门课的教学团队,以团队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团队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方法研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水平。

两个教学团队为实验班专门开设了《数学分析》、《数学建模与实验》和《英语口语》等通识选修课,并引导实验班学生优先选择专设的这些课程。在日常授课时,教学团队的老师们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十分注重能力的培养,实验班学生在优秀教学团队的带领下,还积极参加全国或天津市的数学、英语竞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专业导师团队

为了加强实验班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在基础教学团队的基础上要求各相关学院组建导师团队。导师团队由1名负责人和6-8名成员组成,帮助学生进行学业规划、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活动,开拓学生视野。其主要职责有:指导专业核心课任课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优化;指导学生进行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提早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实践,指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申报各类创新性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有研究潜质并准备攻读研究生的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提早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三)专业核心课与双语课建设

为推动实验班课程教学改革,学校在《天津科技大学关于加强行业卓越人才实验班工作的若干措施》中提出了建设专业核心课与双语课。各相关学院已经开始有计划、有重点、逐步地展开对专业核心课和双语课的建设。

目前已有理论力学、机械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自动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一)、自动控制原理、电路(一)、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生物反应工程、食品工艺学、食品技术原理、管理学等几十门核心课程,其中自动控制原理、化学反应工程、食品工艺学等多门课程既是专业核心课程又是双语课程。

核心课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精髓与重点,核心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相关学院发动优秀教师对核心课程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改革,选用权威教材,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在双语课建设方面,鼓励教师选用国外高质量原版教材开展教学。这对实验班学生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在潜移默化地推动实验班学生努力学习外语。利于让学生养成翻阅外文文献资料的习惯,及时掌握学术前沿动态,也为以后深入地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语

卓越人才实验班的教学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本文仅结合天津科技大学的实际情况对目前主要实施的改革实践进行了梳理,如何进一步加强卓越人才实验班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等诸多方面还有待研究。总之,根据学校的定位与专业的特色,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探索,逐步地完善政策制度,将有利于卓越人才实验班的建设,提升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

[2]陈益飞.高校培养卓越人才探讨[J].教育评论,2013.

[3]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

[4]林华东,张惠典.创新培养模式 造就卓越人才――以泉州师范学院“卓越人才培养工程”为例[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

[5]孙健.论“卓越计划”实施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计[J].高等理科教育,2012.

卓越班组申报材料第5篇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本科导师制;交通运输工程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3-0105-02

在我国,导师制长期是针对研究生教育的,本科生则实行班主任制或辅导员制[1-3]。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实行学分制的高校日益增多,相应带动了导师制的发展[4]。进入21世纪后,以北京大学等为代表的高校开始尝试实行本科导师制[5],随后本科导师制逐渐在全国各高校逐步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育改革要求,但目前还处在尝试阶段,不太成熟[6,7]。本文主要结合重庆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班本科导师制的实施情况开展研究,并具体以交通运输学院“交通运输专业新国线卓越工程师班”的开展实施为例探索与实践面向“卓越计划”的本科导师制教学改革方法。

1 重庆交通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情况

1.1 重庆交通大学卓越计划的开展情况

重庆交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水陆交通行业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其土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交通运输、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4个专业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中,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是重庆市、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专业依托的“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是重庆市重点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交通运输工程”、“山地城市交通畅通与安全”两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交通运输专业作为国内最早创办的4个同类专业之一,在综合物流管理、交通运输系统优化、区域与城市交通系统规划、运输安全与节能、交通安全等研究领域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地位。围绕“卓越计划”实施,交通运输专业将以社会人才需求和学生事业发展为导向,全面重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校企有效合作路径,培养适应时展需求的高素质道路交通运输工程人才。

1.2 交通运输类卓越计划工程师班本科导师制的 实施情况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在实行辅导员制的同时,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担任本科生指导教师的制度,是传统的师徒帮带教学模式的深化和发展。本课题以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所设置的“卓越工程师班”为研究基础,学业导师工作由学院卓越工程师工作领导小组总负责,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具体负责,交通运输系组织实施,学生工作副书记、教学秘书及辅导员协助实施。

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班”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制定专门培养方案,自2012年起每年在交通运输专业新生中择优选拔60人组建班级,并为其实行“导师制”,即优选30名学业导师为其分组辅导。“卓越工程师班”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学生校外企业实践累计不低于1年。“卓越工程师班”在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科技活动等方面实施全面改革。

每学年伊始,学校以及各学院统一组织“卓越工程师班”学业导师见面会,会上宣读学业导师团队管理办法,并进行学业导师介绍,各导师与选拔的卓越班同学实行首次面对面交流,为以后四年的学业辅导奠定基础。导师将在学生大学期间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规划、课程学习、学术发展、素质拓展、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全程的个性化指导,指导学生完成“创新8学分”的要求。

2 本科导师制教学管理

在本科导师制教育教学方面,鼓励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案例驱动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产学合作学习等多样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从工程全局出发、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积极推行项目式、问题式、研讨式、辩论式和换位式等改革方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采取现场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的方式组织教学。要求教师以“卓越工程师课程教学大纲”为指导,实行创新式教学。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课程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拟采用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及预期效果。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多主讲教师教改竞聘制”。首先由教师根据卓越工程师工作领导小组公布的专业课程目录自愿报名,就课程目录中的一门或多门课程申请任课资格认证,按规定提交认证所需材料,并认真准备课程教学,接受领导小组的评估和反馈意见。领导小组将在每学期初开始受理下学期的申请评估,依据申请材料决定初次认证结果,初次认证合格可从事下学期该门专业课程教学,课程结束后将依据“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新国线卓越工程师班’专业教学目标评价办法”确定最终认证结果。对于多人申请同一门课程初次认证的情况,领导小组将给予一人初次认证合格,或协调多人共同组建课程教学团队,但由一人为主讲教师。对于仅有一人申请的情况,将自动获得初次认证合格;但如果最终认证为“不合格”,该教师将失去下一年度的教学资格;最终认证为“基本合格”,下一年度该教师可继续教学这门课程,但必须依据评估意见进行整改,直至评估合格。

3 重庆交通大学导师制实践的经验总结

自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班”实行导师制以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到充分体现,导师在帮助学生端正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将书本知识同科研实践相结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导师制促进了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和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利于发现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发展的新途径。

虽然本科生导师制将成为我国本科生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但综合分析可以发现,我国高校中本科生导师制度建设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主要包括本科生导师的责任和义务不明确,针对本科生导师的相关规范、制度和评价机制缺乏,以及由此造成的本科生导师资源匮乏、本科生导师工作压力大等。解决上述问题,逐步发展专职本科生导师队伍、深化本科生导师在学术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建立奖惩结合的本科生导师考评体系,是本科生导师发展的当务之急。今后,还需正视教学管理上的差距,积极创造条件,加大教学工作改革力度,积累经验,不断创新,使本科生导师制这一教育改革举措取得更好的成效。

通过对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交通运输专业新国线卓越工程师班”导师制的探索以及为期一年的实践运行检验,证实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建立需要结合专业实际,合理地借鉴国内外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探究适合专业特点的导师指导理论和方法,不断反思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勇于探究和实践,创建适宜的本科生培养制度与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占小红.高等教育本科生导师制度现状与发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8):6+8.

[2]胡绍元,钟纯真.高师本科生导师制模式选择及构建[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3):108-111.

[3]汪晓明. 本科生导师制度初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0,(33):171-172.

[4]罗承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04,22(2):1-3.

[5]王世敬.论创造性人才及其培养途径[J].高教研究与实践,2004,(3):11-13.

卓越班组申报材料第6篇

(一)学生的选拔、竞争与淘汰教育部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对该计划的实施进行了宏观指导,“鼓励卓越计划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可从校内各专业、各年级中遴选。”按照这一要求,各高校纷纷制定了自己院校“卓越计划”试点班学生选拔的方案。以成都工业学院为例,目前我校在选拔“卓越计划”试点班学生中运行了两种方法,一是在学生入学后按照高考成绩由高至低排序,划定英语和数学单科分数线,二是在经过一学期的大学学习后,采取学生自主申报、择优录取的选拔方法。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两种选拔方法均出现了相关问题。第一种入校后按高考成绩选拔的方法,在经过大学一学期后,试点班与普通班学生在学业成绩、综合表现等方面并无显著差距。在班级量化考评中,“卓越计划”试点班并不是排名最靠前的班级。第二种由学生申报选拔的方法,在实际的班级管理过程中,由于试点班是后期组建的班级,学生来自不同的普通班,经过层层选拔进入试点班,学生适应、熟悉新班级需要一个过程,且进入试点班同学的综合素质相对较高,在试点班中学生间的竞争性较强。我校“卓越计划”试点班固定在一学期或一学年结束后,按照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的成绩排名,淘汰在试点班中成绩排名靠后的同学至普通班,选入普通班的同学进入试点班。由于试点班与普通班在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学进度及实践环节的安排上不同,故试点班和普通班学生的替补导致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实践环节的不一致,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二)落选、淘汰学生的心理安抚“卓越计划”试点班实行动态管理,在第6学期之前,每学期或每学年都有学生选拔进入或淘汰出试点班。试点班实行动态管理,可以增强试点班学生的竞争意识,但是对于管理落选、淘汰的学生则增大了难度。以我校2013级实行“卓越计划”的某专业为例,自学生入校至今共进行了两次试点班学生的调整,10名同学由试点班进入普通班学习,在这10名同学中,有9名同学有考试不及格的情况,其中4位同学因成绩太差拿到了退学警示,1位同学有转专业的想法。根据问卷调查及与学生的谈话后发现,落选、淘汰学生的心理波动大,进入新班级后表现的更为被动、自卑,心理压力大。

(三)班级凝聚力建设由于“卓越计划”试点班定期进行人员调整,班级的凝聚力较之普通班弱。在对学生问卷调查中发现,73%的试点班学生认为班级凝聚力不足,班上同学之间沟通较少,尤其是新进入试点班的同学融入新班级的难度大,主动性弱,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仍集中在以寝室为单位的范围内。由于班级凝聚力弱导致学生参加班集体活动,项目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干部组织开展活动的难度增大。

二、对优化“卓越计划”班级管理的相关建议

(一)建立合理的选拔、竞争和淘汰机制各“卓越计划”试点高校根据其实际情况,各自建立了试点班的选拔、竞争和淘汰机制。笔者在进行实证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卓越计划”试点班可采取此种选拔方式:学生入校后在接受入学教育及专业介绍对本专业有一定程度了解的基础上,面向该专业全部学生采用自主申报,笔试、面试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既避免了按高考成绩分班学生的盲目性,同时也尽量减少后组成班级凝聚力不足等问题,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也是对学生的数理知识基础及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的重要考察。鼓励在“卓越计划”试点班实行动态的竞争及淘汰机制,既是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增强竞争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为试点班不断补充新鲜血液的有效方法。但是,应注意要把试点班淘汰学生比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避免对试点班学生造成过高的心理负担。[2]

(二)做好“卓越计划”试点班落选、淘汰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常规工作之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需要辅导员的积极引导与教育。特别是对于“卓越计划”试点班落选、淘汰的学生,心理落差较大,若没有及时予以关注和帮扶,很容易出现学生失落、自卑甚至自暴自弃等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辅导员应该加大对“卓越计划”试点班落选、淘汰学生的关注度,在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安抚教育,帮助学生重新规划大学学习的计划及进度安排,针对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解决;其次,建立对“卓越计划”试点班落选、淘汰学生的长期观察机制,不定期了解学生的情况及动态,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此外,发挥学生干部的重要作用,帮助“卓越计划”试点班落选、淘汰的学生尽快适应学习、生活的新节奏,融入学习、生活的新环境。

(三)加强“卓越计划”试点班班级凝聚力建设班级是大学的基本单元,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场所。良好的班风、班级文化可以发挥润物无声的作用,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言行。由于“卓越计划”试点班实行动态管理的现状,班级凝聚力的建设就更为重要。因此,在加强“卓越计划”试点班班级凝聚力建设的过程中,应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班级的凝聚力集中体现在团队活动上,在班内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团队活动,吸引同学的参与;其次,辅导员应深入学生群体,深入班级,增加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发挥辅导员在班级凝聚力建设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再次,增强“卓越计划”试点班的班级包容性,试点班同学加快了解、接纳新选入的同学的速度,让新选入的同学对新班级产生归属感,共同致力于班级凝聚力建设。[3]

(四)做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卓越计划”试点班班级的不稳定性导致学生干部处于不断变化中。学生干部是辅导员与学生沟通联系的重要桥梁,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卓越计划”试点班的班级管理离不开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首先,选拔组织协调能力强、有较高威信力的同学担任学生干部,为师生服务;其次,在“卓越计划”试点班学生干部发生更换时,及时进行补充,保证学生干部队伍的正常运行;再次,发挥学生干部在进行班级凝聚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第四,鼓励高年级“卓越计划”试点班学生干部参与到低年级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发挥学生干部传、帮、带的重要作用。

卓越班组申报材料第7篇

一、市长质量奖的设置和评审原则

(一)市长质量奖是市人民政府设立的最高质量荣誉,主要授予我市实施卓越绩效模式,有广泛的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产品、服务、经营管理质量、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等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企业或组织,包括提供公共服务的非政府机构和为我市质量振兴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

(二)市长质量奖的评定工作以促进企业或组织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宗旨,以社会公示、专家评议、政府决策为科学程序,以政府积极推动、引导、监督为保证,不断推进我市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化和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市长质量奖的评定工作在企业或组织自愿申请的基础上,严格标准、优中选优,坚持科学、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不增加企业或组织负担,适当考虑企业规模和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扶持等政策,确定授奖奖项。

(三)市长质量奖为年度奖,原则上每年授奖企业总数不超过10个,个人不超过5个,当年达不到奖励条件的,奖项可以空缺。奖项评审不向申报组织或个人收取任何费用,奖励和评审工作经费列入当年度市财政预算。

二、市长质量奖评审的组织管理

为确保市长质量奖评定过程及评定结果的公正性和科学性,由市质量兴市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成立市长质量奖评审委员会,负责市长质量奖的组织管理工作,评委会下设秘书处,设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评委会成员由具有广泛代表性和权威性的知名学者、质量专家、企业管理专家、行业人士和政府有关部门人员等社会各界人士组成。评委会主任委员由分管副市长担任,副主任委员由联系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担任。其他成员由秘书处提出初步名单,由评委会主任委员审定。评选委员会成员实行任期制,每届原则上不超过5年。

评委会的主要职责:

(一)组织、推动、指导、监督市长质量奖评定活动的开展,决定市长质量奖评定过程的重大事项。

(二)审批市长质量奖评定标准、实施指南、评定工作程序等重要工作规范。

(三)审查、公示评审结果,确保评审结果的公开、公正和公平,向市人民政府提请审定市长质量奖拟获奖企业或组织名单。

(四)涉及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时,邀请市监察部门参与市长质量奖评定的监督工作。

秘书处的主要职责:

(一)组织制(修)订市长质量奖评定标准、实施指南、申报企业行业分类标准、工作程序、管理制度等。

(二)组织制(修)订评委会成员资质标准及管理制度。

(三)组织制(修)订评审员资质标准及管理制度;选拔、培训、考核并建立评审员专家库,组建独立的专家评审组,建立评审员绩效考评的优胜劣汰机制。

(四)组织编制市长质量奖年度工作计划,组织开展国际先进质量奖评定标准的跟踪研究。;

(五)负责受理市长质量奖的申报、组织评审以及宣传、推广和培育工作。

(六)调查、监督申报及获奖企业或组织的经营管理实况、企业道德及其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等。

(七)组织考核、监管评审人员的职责履行情况。

(八)向评委会报告市长质量奖的评审结果,提请审议候选企业或组织名单。秘书处在开展市长质量奖的评审工作中,应充分发挥技术机构及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市直有关主管部门、旗(区)质监局、市行业协会分别负责本系统、本辖区和本行业申报企业或组织的培育、发动和推荐工作;宣传、推广获奖企业或组织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协助推荐专业人员担任评委会委员。

三、市长质量奖奖项和申报条件

(一)市长质量奖奖项设置。市长质量奖分设组织和个人两个奖项。组织奖授予在市内登记注册,质量管理绩效显著,产品质量(含工程质量、服务质量)水平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在自治区内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对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企业;个人奖授予在质量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涉及到质量科研、质量改进和攻关成果的评审)。

(二)企业申报市长质量奖的基本条件。

1.在市行政区域内依法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从事合法生产经营5年以上;

2.建立了有效运行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了自我完善的持续改进机制;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突出成效;

3.认真贯彻GB/T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积极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质量工作成绩显著,近3年来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和质量水平位居国内同行业前列;

4.品牌优势突出,社会美誉度高,具有良好的质量诚信记录;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名牌产品、自治区服务名牌、中国驰名商标、自治区著名商标、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自治区建筑工程质量奖、自治区重点培育的出口名牌企业优先列入评审范围。

(三)个人申报市长质量奖的条件。个人申报市长质量奖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从事质量工作10年以上;

2.质量意识和创新能力强,社会知名度高;

3.具有卓有成效的质量管理理论研究成果或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提高质量做出了突出贡献;

4.恪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5.个人所属的组织近3年内无重大的质量、安全、设备、伤亡、火灾、爆炸、环境污染、公共卫生等事故。

四、市长质量奖评审标准及方法

(一)市长质量奖评价根据《市长质量奖评价标准》,分组织和个人两部分。为保证市长质量奖评定标准有效实施和在不同行业评审工作中的一致性,在同一标准要求下,可按农业、制造业(含建筑业)、服务业等分别制订评定标准实施指南。实施指南将根据本行业的特点,重点在经营规模、质量管理、科技进步、市场占有率、诚信记录和社会贡献等方面拟定推荐标准,以保证市长质量奖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二)市长质量奖的评定主要包括申报企业资格审核、材料评审、现场评审和专家评委会审议,材料评审和现场评审均须依据评定标准逐条评分后进行综合评价。

(三)获得市长质量奖的企业或组织的总评分不得低于限定分数,若当年申报企业或组织的总评分低于限定分数,该奖项将空缺,限定分数另行议定。

(四)市长质量奖评定标准根据质量管理理论及其实践的发展,可适时进行修订。

五、市长质量奖评审程序

(一)每年度市长质量奖评定前,由市长质量奖评审委员会在政府网站及媒体上公布本年度市长质量奖的申报起始和截止日期及工作安排。

(二)组织或个人在自愿的基础上如实填写《市长质量奖申报表》,按照市长质量奖评定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并提交自评报告,同时提供有关证实性材料,经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旗区质监局及市行业协会之一签署推荐意见后,在规定时限内报市质监局(市长质量奖评审委员会秘书处)受理。市质监局对申报企业或组织是否符合申报条件、申报材料是否齐全进行审核,确认符合申报条件的组织或个人名单。

(三)秘书处要建立市长质量奖评审员专家库,组建若干行业评审组,各评审组必须由5名以上(含5名)的评审员(其中含行业专家)组成,评审组实行组长负责制。评审员应经过秘书处组织的专业培训,获得相关资质后方能从事市长质量奖的评审工作。市长质量奖评审员资质标准及工作守则另行制定。

(四)秘书处组织评审组对企业或组织提交的自评报告等申报材料进行评审,对照评定标准逐条评分,形成材料评审报告,并据此提出现场评审企业或组织名单。

(五)通过材料评审后确定的组织或个人,由评审组按评定标准进行现场评审和社会满意调查,形成现场评审报告和社会满意调查报告。

(六)秘书处根据材料评审报告、现场评审报告和社会满意调查报告,按得分排序,提出市长质量奖获奖企业或组织候选名单,提交市长质量奖评审委员会审议表决后确定拟奖名单。

(七)市长质量奖评审委员会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拟奖名单。

(八)经公示通过的拟奖名单,经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定批准后,由市人民政府表彰奖励获奖企业组织或个人,由市长向获奖企业或组织颁发市长质量奖奖杯、证书和奖金。

六、市长质量奖奖励标准及用途

(一)市长质量奖奖励经费和评审工作经费共计500万元列入年度市财政预算,市人民政府每年分别向获得市长质量奖的组织奖励30—50万元、个人奖励5—10万元。

(二)对获得市长质量奖的组织和个人在科研、项目建设、生产经营过程中,同等条件下,优先获得有关资金、政策扶持,优先推荐申报自治区主席质量奖。

(三)市长质量奖奖金主要用于获奖企业的质量持续改进、质量攻关和人员培训、质量检验机构和实验室建设等投入。

(四)获奖组织和个人在获得奖励5年内,未被撤销奖项的情况下,可以在有关活动中宣传获得市长质量奖的荣誉,但必须标明获奖的时间。获市长质量奖组织和个人再次申报应于五届以后。再次获奖的,授予证书和称号,不授予奖金,不占当年授奖名额。

七、市长质量奖监督管理

(一)对弄虚作假,采取不正当手段骗取市长质量奖荣誉的组织或个人,市质监局可提请市政府常务会议批准决定撤销其市长质量奖称号,收回奖杯、证书,追缴奖金,予以公开曝光,10年内不得参加市长质量奖评选。

(二)承担市长质量奖评审任务的机构和人员要依法保守企业或组织的商业秘密,严于律己,公正廉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程序进行评审。

(三)秘书处要会同市监察部门切实加强对评审工作的监督,对在评审过程中、、、造成不良后果的机构或个人,有权取消其评审工作资格,并提请其主管部门或所在工作单位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