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技术课教学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8-08 16:49:50
技术课教学论文

技术课教学论文第1篇

战(现)场急救技术是平、战时军事行动中对负伤人员进行现场急救的基本技术项目,包括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和基础生命支持等六大技术[1]。为了使卫生士官适应部队任职需要,我们在2004级护理专业和2005级应急卫生员培训中,对战(现)场急救技术率先开展了教与练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收到良好效果。

1教与练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含义

教与练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把军事医学卫生勤务的战(现)场急救技术课程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野外现场教学模式。教员边讲授理论、边操作示范,学员边听讲、边练习,在组织练习过程中,教员及时纠正学员不规范的操作与手法,并围绕教练要点加以归纳与小结,最终达到教与练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教与练一体化教学的准备工作

教与练一体化教学需要安排在野外战术综合训练场进行,教学环境的设置与准备,对提高该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要做好教与练的教具、模具、器材、背景等教学准备工作;要精心设计教与练的程序;准备好教与练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案;预先对带教教员进行统一、规范的培训,加强沟通;预先对学员进行分组,每组不宜超过30人,以15~20人为宜。

3教与练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战(现)场急救技术课程的教与练一体化教学,通常按照下列方法和程序进行:①分组与配发器材。将学员分成若干组,每组配发一套练习装备,或每人配发一套练习器材;②教与练的组织与实施。教员按照“四会”教练员的教学标准,边理论讲解、边操作示范,学员边听讲、边动手操作;③练习与指导。组织学员以小组为单位反复练习,教员巡回辅导、指导,并根据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对于普遍性问题及时作补充讲解;④综合教练与考核。为保证教学效果,开课前应制订课程考核评分标准,并给学员解释清楚。课程总成绩由操作考核和现场理论问答两部分成绩综合而成,其中操作考核成绩占80%,理论考核占20%,或结合实兵综合卫勤演练评定成绩。

4讨论

4.1开展一体化教学的优势①适应了士官学员的现状。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军事医学专业课时,往往是一堂课从头至尾灌输理论,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士官学员来说,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而一体化教学加强了形象思维教学,给学员提供了更多的动手机会,将学员从枯燥、乏味的理论中解脱出来[2]。②学用结合,效果显著。传统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实践彼此分离,而一体化教学是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的一种教学法,是教与练、学与用的有机结合。每次教学活动,学员都能在学中干、干中学,在学与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大大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忱,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③模拟战(现)场环境,真实形象。如传统教学法讲授止血带止血方法、木制夹板使用方法以及三角巾急救包扎方法,即使将器材带到课堂进行示范,也会由于操作空间小,队形不便调整等原因,使学员看不到多个角度的操作,缺乏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一体化教学将教员和学员置于战场或军事行动环境下的模拟现场,场景真实,充分调动了人体的感觉器官,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④节约课时,缓解矛盾。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不增加课时的前提下,增加了学员实训的机会,也缓解了学时紧张的矛盾。

4.2实施一体化教学应把握的要点①处理好一体化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战(现)场急救与防护技术课程仅用一体化教学一种教学模式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与传统教学法配合使用。对直观性强且需要特定教学场景的教学内容,宜选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如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与接近伤员等内容。而战救技术概述、核化生新武器杀伤因素等教学内容则适合采用讲授法。②教员素质要高。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教员必须具备过硬的军事医学知识、军事技战术动作、身心综合素质和各项技术操作技能,要“会讲、会做、会教、会做思想工作”。教员还要及时追踪学科发展趋势,能够将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运用于教学中。③严格要求学员。实训过程中,教员必须跟班作业,必须按照“四会”教练员的标准实施教学,随时纠正学员的错误操作,及时解决出现的疑难问题,对学员的实训效果要当场进行评定,培养学员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更好地适应部队的标准与要求。④分组教练。一体化教学最多30人为一个教练组,15~20人为宜。每组或每个学员配备—套教练器材,以方便练习与指导。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技术课教学论文第2篇

当前全球正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无论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还是学科与专业、专业与专业之间都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融合。由于各学科之间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每一学科只有在整个科学体系的相互联系中才能得到发展,由此导致了现代科学体系结构的整体化趋势。知识的获取、积累与广博是发展和创新的基础。关键是知识的选择与整合,通过知识的“组合”、“重组”与“再创造”获得新的成果,其核心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提高。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非常重视通识课程的开设,美国研究型大学把培养创新人才确立为本科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普遍的做法是将通识课程设置为三种模式:基于学科的模式、基于能力的模式和两者混合的模式。而在通识教育中,自然科学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创新能力决定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国内外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之一就是通识课程的设置。中国高等教育也同样面临着新形势的考验与挑战。文科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着自然科学通识课程门类较少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导致学生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信心不足,因此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成果不多。高校文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是要改变和调整知识结构,加大通识课程的设置———尤其是自然科学类课程的设置。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知识、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作为首要任务,使之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数字媒体应用技术课程,拓展延伸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电子技术、平面与立体设计、艺术创作和信息数据处理技术等方面,建立“基于能力培养模式”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结合中国政法大学政治、法律、社会、人文和艺术等学科的优势进行拓展,实现跨学科和文理渗透的高级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数字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思路与基本框架

文科学生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普遍缺乏,科学思维习惯不足,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强调“核心”知识的获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激发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通过“隐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关联与传递,围绕知识体系延伸与拓展,通过基本动手制作训练,证明“我能做”、“我会做”的“胜利”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兴趣”转化为“激情”。(一)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1.教学理念杜威的“反传统”教学模式,使人们认识到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由此开始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研究。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设计“教”与“学”的活动。实践中通过灵活多变的系统知识传递,实现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胜利感”,以“胜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确立信心和自我能力的再认识,从而潜移默化地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总结和主动探究,以此培养起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2.教学方法通过模块化和集成设计,构建起优良的教学平台。基本思路是教学内容的系统化、结构化、一体化和模块化。将课程涉及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实验与实践、跨学科应用以及评估与考核等部分,进行模块化设计,依据应用进行模块组合与集成。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术可通过设计的新模块置入到系统中,快速实现知识的扩充与拓展,提供一个灵活多样、可重组集成的教学平台。通过结构化、模块化、平台化的理论和设计思想,结合教学实际,能够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加以解决,从而逐渐扩大应用范围。目前教育和培训行业也在探讨结构化和模块化的实践,以更好地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主动学习是获取知识的关键。具体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应用与拓展,通过数字媒体技术课程将知识延伸到摄影、摄像、绘画、音乐、动画和艺术等领域,使得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入和宽广。任何创造性艺术作品和科研成果的获得都需要知识积累、经验取得、实践验证以及持之以恒地努力。知识的整合与能力的提升将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得到受益一生的思维训练。教学活动不单单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而且要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交流的欲望,让学生在掌握制作技术的同时去思考、想象、理解、设计和创作。(二)技术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而创新的根本是人才。大学教育归根结底是对人的培养与塑造。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激情比智慧更重要。爱因斯坦在《论科学》一文中提到“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强调知识重要的前提下还要求人们更加注重获取和运用知识的方式、方法、途径和手段。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但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还要靠后天的勤奋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科学实验、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并称为人类的三大实践活动。科学实验在现代科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科学发展中极为重要的活动和研究方法,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本科生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实验有两种解释:一是探索性实验,是前人或他人从未做过或还未完成的研究工作所进行的实验,即探索自然规律与创造发明或发现新东西的实验;二是指人们为了学习、掌握或教授他人已有科学技术知识所进行的实验。有时重复他人的实验,也可能会发现新问题,从而通过解决新问题而实现科技创新。自我延伸完善知识结构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本质。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课程的需要、教学理念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乃至是全人类的需要。因此,课程的动手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涉及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意味着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举办研讨会、交流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在学校内形成一种浓厚的重视实践教学的思想氛围,使教师切实感受到提高实践教育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参与实践的意义与价值。通过数字媒体技术相关课程的学习,以基础理论指导实践教学,继而通过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活动,实现完整的、具有较高水平的作品创作。设计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技术和新的方法。以学生为项目主体,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概念创意到设计方案再到实施研发,最终完成整个作品。整个过程包含着研究的全部内容与过程,以系统的知识传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必须反复尝试,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和解决问题,最终获得成功。因此,动手能力的培养,既可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又能够帮助他们形成坚韧和顽强的品质。正确和充分地认识兴趣这种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浓厚、持久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创造灵感,促使其充分发挥智能潜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自身的学习和探究是学生完成自我升华的关键,要成为21世纪的专业人才,不但要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具备开拓创新的能力,同时也要拥有优秀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教学采用开放型教学模式,达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通过课程学习和实验,学生能够熟悉各种典型的媒体设备和相应的软件体系,掌握一套主流媒体的集成创作开发工具。

三、科学素质培养

中共中央关于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报告中指出“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这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劳厄曾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科学素质包括科学精神、实证精神、求实精神和探索精神。素质教育最基本的内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进一步结合。通过合作与实践,实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的融合与多种素质的提高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创新教育———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老师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创建理论与实践、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动手能力与探索创新相结合的教学与实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应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的综合化知识、个性化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学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重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制作中,再次认识和发现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反复探究、知识重组和团队合作,创造出新的作品并获得新的知识。

四、结果与讨论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带来新的教学模式。目前数字媒体技术相关课程已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必设课程。2006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将“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列入十门核心课程。自2008年以来,在全国性的高校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将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也列入其中,相关命题的比重高达70%以上。数字媒体应用技术课程已成为全球教育领域中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实践教学正是通过突显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在实践环节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实践教学是一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最高体现。比如中国政法大学的数字媒体技术相关课程是国内文科高校中最早开设此课程的学校之一,2009年2月设置为通识必修课,面向全校一、二年级的本科学生开设。目前已经成为该校最受学生欢迎的计算机课程。通过数字媒体相关课程的学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近几年的实践与探索,表明以兴趣为主导的教学改革能够使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激发学习热情,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其智力开发的关键钥匙。他们参与到理论与实验的教学中,自主设计并独立完成一些综合性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充分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教学平台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探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以及创新实践教学机制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续琨.交叉学科、交叉科学及其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2):43~47.

[2]李涛,宗士增,等.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践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7):81~83

[3]刘明,张育榕.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J].教育学,2016,(5):50.

[4]崔军,汪霞.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J].大学(学术版),2013,(4):41~47

[5]熊耕.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模式的分析及启示[J].高教探索,2012,(4):47~51.

[6]竹内弘高,野中郁次郎.知识创造的螺旋:知识管理理论与案例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7]肖广岭.隐性知识、隐性认识和科学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8):18~21

[8]陈莲,肖滢,等.气相色谱仪的两种液体样品自动进样器的兼容设计与研制[J].分析化学,2016,(44):1308~1313.

技术课教学论文第3篇

首先要合理选取教材,目前主要采用的是秦曾煌主编的《电工技术》教材。这本教材主线清晰、安排合理、组织衔接得当、语言通俗易懂、知识点环环相扣。选择一本好的教材是保证课堂授课质量的最重要一环。教员授课时要做到思路清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逻辑性强。要采用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在《电工技术》的教学中,学员容易把每一章的内容独立起来学习,不能把各章内容联系起来,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电工技术》课程。因此,教员要做到统领全书、抓住重点。要集中精力和时间讲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问题方法。引导学员掌握课程各章节的内在关联性。要努力构造教与学的互动教学模式。目的是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员要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员在讲台上照本宣科的讲解,学员听起来也觉得枯燥无味。想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必须使教与学相互配合。由于学员往往习惯于被动听课,不原意主动自学,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树立学员是课堂的主体的观念,强化学员的参与意识。引导学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鼓励他们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让他们在教员授课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

2要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体制

从紧张的高中生活到自由宽松的大学生活,很多学员往往放松了自己,不知进取。实际上,大学里的学习任务更加繁重。大学里课程多,一个学期能有十几门课,而对学员的要求并没有高中时严格。学员若想把课程学好就必须主动学习。学员在大学要掌握学习的能力,要做到把各门功课融会贯通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现在的学员往往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每门考试做到六十分万岁,把大学的好时光给消磨了。在一次期中教学调查中,班级里50%的学员在课下不复习。到最后快要考试了,临时抱佛脚,搞考前突击复习。这样一种学习态度是不会把专业知识学好的。所以,教员要努力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为了督促那些学习不努力的学员,一个学期除了期末考试之外,还可以增加两三次随堂测试。不停的给学生以鞭策,同时,教员也可以尽早发现学员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给需要的学员帮助,否则,要等到期末考试结束以后,才知道哪些学员学的好,哪些学员不努力,那样为时已晚,想补也就来不及了。此外要加大上课监管的力度,禁止学员上课睡觉,交头接耳。要严格检查作业完成情况,让学生有紧迫感。学员是教学的主体,他们对教学的意见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要充分发挥班委和课代表的职责,让他们定期与教员汇报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每一次随堂考试结束,教员都要对试卷进行考试分析,针对测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认真研究加以解决,让学员通过考试清楚的看到自己的问题。

3要努力加强备课环节

备好课是讲好课的基础,只有把课备好,把每次课的课堂设计做好,才能把课讲好。这就要求教员把教学内容吃透,只有这样才能把教学内容熟练的讲出来。要抓住学员的思维,让他们跟着教员思路学习。同时也要启发学员,让他们变的更有创造力。教员在课堂授课时不仅要做到基本概念清晰,还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前沿的知识,阅读外文资料和文献,充实和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电工技术》课程教学的要求。要不断地总结自己,不断地调整自己,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员。对于课程中抽象难懂的概念,要反复琢磨,力求通过一些简单易懂的语言来表述,使学员容易接受和理解。要有意识地启发学员去思考,使学员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4理论教学同实验课有机结合

实验课在巩固学员理论知识的同时又可以培养学员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可以让学员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获取知识,这样要比仅仅在理论方面获取知识要牢固的多。实验课可以提高理论课的教学质量。理论和实验应有机结合,要使学员做到通过实验课去加深理解理论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多讲授实验课程方面的知识,使学员有一个实验应该怎么做的概念。要加强学员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员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5结论

技术课教学论文第4篇

(一)multisim13简介

multisim13是一款专用于电子线路仿真的软件,是计算机上虚拟出的一个电子工作平台。它拥有丰富的元件库和仪器库,采用直观的图形界面创建电路,按下仿真按钮就可仿真电路的运行状态。软件中的虚拟仪器控制面板外形、操作方式都与实物相似并可实时显示测量结果,元件库中的三维元件和实物相似,让使用者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

(二)multisim13引入教学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基于动手的学习是帮助学生巩固理论概念并让他们为开发未来工业应用或开展先进的科研项目做好准备的最佳方法。任何成功的职业道路或者人生决定往往是受到启发的,参与和准备就是将这种启发变成真正可实现的东西。启发孩子以职业运动员为梦想非常简单,只要打开电视或去看一场现场的专业体育赛事。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激励学生成为一个电子工程师。我们对未来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教育方式往往只局限于与实践脱节的纯理论和公式,即使燃烧最旺盛的火苗也会被这种教育方式所熄灭。而让学生参与实际的开发,又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multisim13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折中的方案:以课堂学习技能为主,一个与工业应用相衔接的平台为辅,两者结合可帮助学生为应对未来的重大挑战做好准备。multisim13是将工业标准的技术集成到一个专门针对教学而设计的平台中,学生可以结合基于工业技术的教学硬件平台和教学实验室虚拟仪器套件来学习基本的工程和系统设计概念。将multisim13引进课堂,可以将抽象的、空洞的理论教学变为动态的、可视的直观演示,这不但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电路工作状态的感性认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学生自己可以在电子平台上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设计电路,仿真印证自己的设想,培养了学生设计电路的创新意识;在multisim13电子平台下,可以先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带着疑问、好奇探究现象背后的理论与规律。这样顺应认知规律,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二、multisim13在教学中应用实例

(一)传统二极管结构和单向导电性讲授过程

利用PPT图片展示一个二极管结构示意图,语言表述“将PN结两端各引出一个电极,并加以封装就制成了一个二极管”;给出二极管的电路符号。二极管重要特性就是单向导电性,流过电流的方向就是符号箭头所指的方向,二极管的导通电压锗管0.3,硅管0.7V。

(二)采用

multisim13进行课堂教学过程在multisim13元件库中调出3D虚拟器件,如图2所示。“将PN结两端各引出一个电极,并加以封装就制成了二极管”。对于图中U4管,灰环的一侧是阴极,另外一侧是阳极;对于直插的发光二极管U5,长引脚的是正极,短的是阴极;也可以仔细观察管子内部的电极,较小的是阳极,大的类似于碗状的是阴极。在软件电子平台上调出电阻、二极管、开关和万用表搭成图3所示电路。故意将二极管接反向电压,双击两块万用表,弹出图示右侧的显示表盘,按下仿真按钮。这时提醒学生注意:电流表示数为0,说明电路没有通,“为什么”。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教师将二极管转向,阳极接电源正极,阴极接电源负极,按仿真按钮,电流表示数为2.429mA,电压表示数为581.428mV,说明二极管导通。这时点题:(1)这就是二极管单向导电性:只有阳极接电源正极(高电位)阴极接电源负极(低电位)才能够导通。(2)导通电压在0.7V左右。进一步提问,电阻起什么作用?不放电阻可以么?带着问题修改电路:二极管换成LED发光管,如图4所示,电阻选择4.7K,按下仿真按钮,LED灯根本没亮!但是电流值为2.139mA,压降是1.711V;将电阻换成1.0K,再一次仿真灯亮了!电流值为10.209mA、电压值为1.791V。

(三)两种教学方法的比较

通过对两种教学过程的对比发现,通过仿真平台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量,比如二极管的实物形态、二极管的导通电压并不一定是0.7V、发光二极管并不是导通就发光、二极管在电路中必须配合限流电阻来使用等。传统教学采用语言描述来传递知识,优点是讲课速度快,但是文字、语言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明确的形象概念,也缺乏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引入multisim13辅助教学,可通过multisim13组建电路进行仿真,让学生看到生动的现象,将枯燥的语言符号变成了鲜活的现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思考,需要参与。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积极性更高,教学效果自然更好。引入multisim13软件辅助教学的突出特点是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程环境,能增强学生对电路的感性认识,掌握各种仪器的基本使用和电路参数的测试方法。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能使每个学生动手接触电路,进行元件接线,参数设定,通过调试和测量,把实验与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技术课教学论文第5篇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创造优化的教学情境

化学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一般的步骤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并拓展。多媒体课件多感官的综合刺激在创设情境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例如我们在讲解灭火的方法这一知识点时,播放了一段衡阳市2003年“11.3”特大火灾的视频图象,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火失控后会给人类带来的灾害,然后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日常生活经验总结出灭火的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了感染,同时使课堂教学效果及其教育功能达到了最佳状态。

二、灵活使用课件,使化学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

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征在于其思维方式是微观与宏观的联系,建立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是化学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也是其他课程不能代替的。而在中学阶段学生抽象思维有了很大发展,但具体形象思维仍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学化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用动画表示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可以把分子、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原子或原子集团的分与合形象地、动态地展现出来,生动活泼,吸引力强,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者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形成直接学习的动机,增加无意记忆和联想记忆。多媒体课件在物质微观结构的展示、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的演示方面的直观性为我们在教学中架起了微观和宏观的桥梁,对于学生微观想象力的培养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我们在进行原子的结构、水的电解、氯化氢的形成等知识点的教学中,都采用了Flas,让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中形成自己头脑中的微观想象。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化学实验进行仿真演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发现的最大难题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差,每次实验课,老师的大量精力都花在纠正同学们的错误操作上,而且由于人数众多,老师不可能面面俱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为此我们在学校计算机房中装了一个《化学仪器随意组合》这样一个小软件,学生在上机的时候就可以进行仿真实验演示。通过仿真实验的训练,再进实验室做实验,我们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的提高了。

四、利用网络优势,实现交互式和协作式的建构性学习。

计算机网络上丰富多彩的巨大的信息资源,为学生建构化学知识提供真实、丰富、复杂的学习情境。信息时代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接受着大量信息。在建构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充分。网络信息的“互动性”为交互性和协作式学习提供了最佳物质基础。在化学学科中,信息处理能力主要指能从多样话媒体中获取和处理人类与化学环境有关的化学图象、化学数据、化学文字信息的能力。信息网络技术的开发,使多媒体不仅成为学生查找信息的资源库,而且成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环境下的一种认知工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充分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发挥小组学生性格各异、思路各异、方法各异的学习优势,利用网络交互的特点,进行多向思维的碰撞,通过这种交互、协作、沟通、碰撞,每位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多种解决途径,从而对建构化学知识产生创新的洞察力。

技术课教学论文第6篇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在教材中挖掘教育切入点创设情境进行人文素养教育,这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信息技术教师在教授学生技术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创设蕴涵人文素养培养的情境和任务,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得到人文教育,润物于无声之中。例如:在教学word的综合应用课,给学生布置作业《用word编一份小报》,让学生收集与环保有关的图片、文字资料,“版面设计师”在word中制作出来。这样在授课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大胆创新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查找、收集、整理资料,以及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对环保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悟。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让他们欣赏一些经典诗词的动画,既满足了学生的视听感受,又使他们潜移默化学习了文学知识,激发了他们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的热情,从而转移学生对于网络上低俗、暴力和色情等不良内容的兴趣,弱化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吸引力,这样就可以从源头上消除学生对网络的神秘感,养成正确使用网络的习惯,这样在无形之中推进了素质教育,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标。

二、开放空间,规范用语,培育人文素质

互联网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人们可以通过各种聊天软件进行会话,也可以在各个论坛里面通过发帖进行自由交流。在会话和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口语化和键盘输入速度的要求,形成了许多由汉字、符号和英语等组合而成的网络表达用语。网络用语的出现代表了一定的创新精神,中小学生对于新事物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因此他们通常是网络用语的积极传播者和创造者。但是,许多网络用语都存在不规范甚至低俗的问题,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可以考虑到学生追求个性、标新立异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首先,老师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精美的电子贺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鼓励学生运用PowerPoint软件,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并制作一张电子贺卡;最后,让学生用规范化的用语写一段话或祝福语,把贺卡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给自己要好的同学或者喜欢的老师。通过发送电子贺卡的交流体验,使学生认识到规范化的语言是网络上交流的主体。

三、立足课堂,强化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教育源于生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同时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可将信息技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感受人文精神。例如,在讲解网页制作的相关课程中,通过直接对比相关不良网站和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绿色网站的优劣,从而培养学生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帮助学生建立一套判断价值标准和参照体系。在学生进行网络浏览的时候,要进行指导和适当规范,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网络管理制度及法律法规,如教育部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同时,建立学习小组信息员,相互宣传、监督网络文明情况,如“不能随便破坏别人的电脑”,“在论坛上发贴要尊重他人隐私”等。

四、结语

技术课教学论文第7篇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在教材中挖掘教育切入点创设情境进行人文素养教育,这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信息技术教师在教授学生技术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创设蕴涵人文素养培养的情境和任务,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得到人文教育,润物于无声之中。例如:在教学word的综合应用课,给学生布置作业《用word编一份小报》,让学生收集与环保有关的图片、文字资料,“版面设计师”在word中制作出来。这样在授课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大胆创新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查找、收集、整理资料,以及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对环保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悟。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让他们欣赏一些经典诗词的动画,既满足了学生的视听感受,又使他们潜移默化学习了文学知识,激发了他们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的热情,从而转移学生对于网络上低俗、暴力和色情等不良内容的兴趣,弱化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吸引力,这样就可以从源头上消除学生对网络的神秘感,养成正确使用网络的习惯,这样在无形之中推进了素质教育,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标。

二、开放空间,规范用语,培育人文素质

互联网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人们可以通过各种聊天软件进行会话,也可以在各个论坛里面通过发帖进行自由交流。在会话和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口语化和键盘输入速度的要求,形成了许多由汉字、符号和英语等组合而成的网络表达用语。网络用语的出现代表了一定的创新精神,中小学生对于新事物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因此他们通常是网络用语的积极传播者和创造者。但是,许多网络用语都存在不规范甚至低俗的问题,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可以考虑到学生追求个性、标新立异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首先,老师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精美的电子贺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鼓励学生运用PowerPoint软件,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并制作一张电子贺卡;最后,让学生用规范化的用语写一段话或祝福语,把贺卡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给自己要好的同学或者喜欢的老师。通过发送电子贺卡的交流体验,使学生认识到规范化的语言是网络上交流的主体。

三、立足课堂,强化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教育源于生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同时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可将信息技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感受人文精神。例如,在讲解网页制作的相关课程中,通过直接对比相关不良网站和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绿色网站的优劣,从而培养学生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帮助学生建立一套判断价值标准和参照体系。在学生进行网络浏览的时候,要进行指导和适当规范,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网络管理制度及法律法规,如教育部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同时,建立学习小组信息员,相互宣传、监督网络文明情况,如“不能随便破坏别人的电脑”,“在论坛上发贴要尊重他人隐私”等。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