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技术创新与发展(合集7篇)

时间:2023-06-05 15:34:31
技术创新与发展

技术创新与发展第1篇

关键词:工资;技术创新;企业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是一个处于不断运动发展中的有机体,它的内部诸要素以及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之间存在着多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适应关系。资本、劳动力、技术是企业发展的投入要素,任何投入要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企业的产出。并且“不管一个经济体的发展起点多么低,不管它在后来的发展阶段上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多么低甚至等于零,只要它开始了发展,并保持着发展,工资必然就会上升。”面对日益增长的工资,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企业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不是减少劳动数量以促进发展,那么工资、技术创新和企业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工资与技术创新怎样促进企业的发展?本文正是通过建立一个生产模型来解释三者之间的关系。

1 相关文献综述

企业的生产行为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密切相连,消费者对某种或某些商品的消费需求增加,企业会增加此类商品的生产以谋取更高的利润。工资是消费者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工资水平的提高必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的变动。另一方面,工资会影响企业生产成本的变动,工资上升,企业特别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从而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同时可以促进企业引进先进的技术,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以促进企业发展。因此,工资、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三者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经济史上,关于工资、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研究有着不同的观点。

第一,研究工资、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内在关系。Gordon通过详细的研究发现,欧洲、日本和美国企业生产是否加速主要取决于企业劳动生产率一工资率的变化。另外一些经济学家通过计量的方法研究发现,技术创新与工资之间存在正向关系,这主要体现在工资对工人的技能具有正向作用上,这些技能允许新技术在一个较低生产成本下被使用。Van Reenen对英国一些企业进行了调研,研究发现技术创新与工资之间的替代效应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Mohnen发现关于劳动价格,研究与开发的长期交叉价格弹性是相当大。Flaig和Stadler从企业创新模型的推导中也得出这样的结论:工资率是生产创新的主要决定因素。所有这些研究都旨在加强一种理论认识:能够反映技术创新的工资增长才有可能促进企业发展。因此,企业发展关键在于技术创新与工资增长的共同作用。

第二,研究影响三者之间关系的因素。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大多文献主要从经济改革、贸易自由化、教育投人等方面来分析的。sugata Marjit认为,经济改革有益于非国有企业劳动者,其实际工资会上升,而国有企业劳动者的实际工资不发生变化,私营企业劳动者实际工资的提高,会吸引更多的劳动者进入私营企业,从而促进私营企业的发展;一些学者认为贸易自由化可以刺激依赖技术工人发展的出口导向企业规模的扩张,由此引起对技术工人相对需求的增加,非技术工人相对需求的减少,技术工人的实际工资就会不断上升,而非技术工人的工资会相对下降。教育可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人力资本可通过2条路径影响企业发展:一是作为独立投入要素的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会上升,企业不断发展;二是较高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可以提高企业进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水平和对国外技术的引进和采用能力,从而间接地对企业发展产生作用。在第一个路径中,,rinber―gen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教育水平越高,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就越高,劳动者的边际产出增加,从而劳动者的收入就越高。conti在分析意大利的在职培训与生产率以及工资的关系中发现,在职培训显著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率,但是劳动者的工资却没有发生变化,从而企业获得了更大部分的培训收益,企业得到了发展,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工资对生产率变化的滞后。也就是说,即使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企业产出增加,但是也有可能仅仅增加了企业的利润,工资在企业总的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下降。薛涌也指出,如果劳动者的工资水平较低,劳动者就没有能力对自己和自己的下一代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素质无法提高,从而会导致劳动生产率的停滞,经济自然也不会增长。此观点揭示了经济增长的内生性,高工资可以促进企业增加技术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这些研究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工资和技术创新是如何促进企业发展,上述研究并没有给出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建立一个理论模型,进行一系列的分析研究,由此得出工资、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4 结论

技术创新与发展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发展;创新

1计算机技术发展创新的意义和价值

1.1推进时代进步

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成为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以微博和微信为例,微博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微信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交流和沟通的方式,这两种通讯方式的使用是有赖于互联网行业发展的推进,与此同时,互联网产品的出现也给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让人们能够依托已有的计算机互联网软件来开展自己的创新创业活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2解放更多劳动力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特别是计算机数控机床的产生,计算机操作有关机械能够从事的工作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复杂,这就会使得人们有选择性的将一些不太重要的,更加要求精准度,且重复性高,相对简单的工作交给机器人来完成,将人类从简单机械重复枯燥的劳动当中解放出来,去进行更有创造性的活动,这是时代进步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1.3丰富人们生活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它能够丰富人们的生活,在计算机技术更加发展和普及之前,人们的日常生活是相对比较枯燥的,由于信息传播媒介的相对简单和匮乏,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方法也就相对比较单一,通过阅读和看电视等方式来进行信息的获得实际上是相对简单僵化的,不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而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许多人不能够随时随地的介入自己想要的信息,定制化人性化的信息接收方式,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

2计算机技术发展创新的路径

2.1依据实际需求

计算机技术发展创新的第一个路径,就是要根据实际的需求来进行相关的考量。所有应用工具的这种发展实际上都是围绕着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需求来展开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变化也不应该例外,与此同时,还应该认识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实际上是一个市场化的行为,多数情况下人们使用计算机技术,并且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过程当中透露更多的时间人力精力和物力,人们盼望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能够给人类社会乃至于自己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助力,所以说,着眼于设计行业本身的长远发展,一定要将市场化的理念引入其中,要围绕着用户的实际需求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2.2强调前瞻性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的第二个路径就是要强调前瞻性,因为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变化是非常快的,如果失去了计算机行业本身发展的先机,对于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主体而言,他们就会失去了市场的青睐,在市场竞争当中处于一个相对下风的地位上,很难获得事业的成功。与此同时,着眼于人类社会的个人发展而言,只有那些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能够在激烈的时代竞争当中保持自己独特的调性,维持自己的优势领先地位的公司和技术才能够获得时代的认可,才能够达成推进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2.3重视跨界融合

以互联网加为代表的跨界融合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进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创新的过程当中,着眼于跨界融合,将不同行业和领域的需求集中在一起,采用互联网媒介进行集中的解决,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互联网行业纵深发展的不二法门。一段时间以来,以共享经济为代表的互联网行业的风口正在挤占人们的视线,成为时展的重要命题。从共享经济为代表的新时期的跨界融合的先进经验中吸取经验,将相关的技术和理念应用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当中,是时代变革和社会发展对计算机行业提出的新的需求,也是计算机行业本身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实际上与社会的需求有不同的需求,这与时代的发展都息息相关。着眼于推进时代的进步和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广大从事计算机技术开发与研究的工作人员一定要自觉的肩负起自身的使命,为推进社会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海波,仲秋雁.基于数据挖掘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结构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2):42-46.

技术创新与发展第3篇

关键词:IT技术;金融;进步;安全

一、引言

所谓IT技术,是信息技术的简称,英文Information Technology,指与信息相关的技术,包含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等信息领域的技术,主要由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三个部分组成。而金融业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企业,它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具有指标性、垄断性、高风险性、效益依赖性和高负债经营性的特点。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从传统的概念上来讲,信息技术发挥着支持银行业务的作用,类似于行政支持,属于后台工作的一个部门。而今天,IT部门已经整合到银行的业务当中,科技策略已经变成银行整体策略的一部分。

二、信息技术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

(一)改变了金融业的操作方式

20世纪80年代,金融业以手工操作为主,柜员用算盘计算每一笔单据,用笔和报表记录每一笔业务,用人工传递报表和汇票的方式实现行业间的业务交互。这些方式速度慢,错误率高,且与柜员的心情、身体状况和工作强度有很大的关联性。而且从客户角度来看,每笔业务不论大小,都必须去柜台排队办理,占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严重阻碍了金融业的发展和创新。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计算机性能的大幅提高,互联网和传感技术的出现和普及,金融业的操作方式发生了革命性改变。数据的输入,如卡号、密码的输入和客户信息的输入,用传感的技术解决,用户只要刷卡或通过语音就可以完成。而数据的储存、取用和计算,则全是由计算机完成。数据的传输则通过网络实现,达到了高效和便捷。操作方式的进步,节约了时间,也简化了操作流程,降低了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样,从客户的角度,办理业务可以选择电话银行、网络银行,无论身在何处,只要上网点几下鼠标就能完成业务的办理,提高了客户使用金融产品的积极性,间接地支持了金融业的创新。

(二)提高了金融业风险预测的能力

从金融产品的创新方面,新的金融产品的推出需要经历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收益预测、风险预测、操作流程设计等等,一系列复杂和繁琐的过程,在每一步中都要用到数学模型和对大量采集来的数据进行分析,而在以前这些工作都是由技术人员手工完成的,工作量大、耗时长,往往还未算出结果,之前采集的数据已经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得不可靠了,大大增加了创新的风险。现在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这些数据的获得、互传、挖掘、分析,以及得出合理可行的结果后,投放市场进行进一步的追踪检测,都变得简便,大大缩短了从理论到市场的时间。所以可以明显看到,近几年新金融产品的推出速度和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另一方面,金融业的最大风险来自于对其客户的动向的把握,客户以往的信誉等级,以及现阶段的变化情况,各种的信息不仅需要全面,更需要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金融企业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企业之间进行沟通,登陆央行建立的诚信系统,多方面、多角度的了解自己的客户的历史。同样,业务员不需要经常的去客户那里了解最新的资料,只要上网查询有关部门反馈的报表,就能对客户的资料实时更新。这样就大大降低了金融业的风险。

(三)使金融产品从标准化走向个性化

作为服务业范围的金融业,应该多为客户着想,才能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挖掘能力和风险运算能力加强,使金融产品的设计者有能力针对不同的客户,设计出相应的产品,而不像我们看到的传统产品对于每个客户都实行标准化的利率和价格。现在,这样的例子已经有很多,如:证券公司根据客户对收益率和风险的要求,制定相应的理财方案。银行卡发放部门针对客户的不同需要,开放不同的业务组合,收取不同的年费。信贷部门在全面了解了要求贷款的客户的情况后,给与一个合适的额度和利率水平,这样能提高客户的消费积极性,使客户真正感受到温暖。

(四)改变了金融企业的内部结构,使其机构设置扁平化,提高了效率

传统的金融机构分为很多的层次,从银行业看,层次众多: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分理处、储蓄所,而且每一级机构有指定的业务范围。这样的机构划分不利于新政策的传达,不利于新产品的推广和监管,同样给客户带来不便。引入了信息技术后,数据传输变得简便,上层机构有能力同时监管下面的几级机构,而各网点处理业务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有能力处理更加广泛的、上几级机构的业务,所以众多的层级设置就变得没必要了。现阶段一般的金融企业只设三级:总行,负责全国范围内的政策制定和监管,以及重要金融产品的研发设计;分行,负责地区范围内的政策制定、监管和经营,以及金融产品的修改和推广;支行,负责所属辖区内的经营(也允许跨区推广业务)。这样的企业内结构的扁平化,使运作更加灵活和高效。同时,消费者进入一家网点就可以办理几乎所有的业务,分担了分行的压力。

(五)扩大了金融业的业务范围,促使金融业资源朝着混业经营的方向重新整合

传统的金融业以银行业为主,而银行业的收益主要来自存款和贷款的差额。银行的存贷利率一直是由央行调控的,商业银行自主浮动的权力很小,所以,1995年以前,银行的目标单一,揽存款和放贷款,这两项工作的量的大小就决定了银行的盈利能力,而且当时风险调控的手段落后,各银行一味的追求量的优势,而忽略质的优势,使国内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大大高于国外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国有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量则更高一些。1995年以后,在国内银行业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重质量、重风险、重创新的思想开始被普遍接受。信息技术的应用则给银行业发展提供了技术的支持,大量的基于信息平台新业务开始涌现。这些新业务大多属于中间业务,中间业务的特点就是服务性和无风险性,银行提供相关服务,收取相关的手续费。因为中间业务的好处,所以银行业在逐步向以中间业务为主营业务的方向转变,并且不断地推出新的金融产品,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银行业如此,其他金融行业同样如此,因为信息技术大大的提高和解放了生产力,节约了资源,整个金融企业都有能力去开拓新的市场,尝试进入其他金融分支,办理其他业务。所以整个金融业孕育着一次巨大的变革――混业经营,不再有银行、证券、保险、租赁的分割,金融企业经过资源整合和重组后,形成从事所有的金融业务的金融集团,从而使其有更强的竞争力。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给金融业带来隐患

(一)信息技术本身的技术漏洞带来的隐患

这种隐患称为技术风险。任何一种技术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其出错的可能,信息技术同样具有。比如:数据在计算过程中因为使用了不合理的算法而出错;传输过程中因为数据报阻塞而丢失、出错和延时;存储过程中因为硬件损坏而丢失等等。技术风险最有名的案例是世纪之交的千年虫问题,许多银行的程序和账户信息都是以两位数计年,从1999年到2000年,计算机就出现了计算错误甚至于有些程序根本不会计算。但如果处理得当,技术风险是可以提前预测和规避的。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这类风险会降低到一个非常小的范围内。

(二)信息技术给网络金融犯罪提供了可能

由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缺乏有效性、科学性、规范性和完善性,有些不法黑客利用网络,盗取企业或银行的信息,再以合法的方式对其账户进行操作,或者直接利用网络或系统的漏洞犯罪,以达到有利于自己的目的。这种安全风险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人,因为这种风险是人为造成的,所以较难防范,但提高风险意识,加大风险教育,能适当降低风险。

四、结语

通过对信息技术与金融业的关系分析,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正面作用还是要大于负面作用。信息技术给金融业提供了便捷、高效、安全的运作工具,使金融业迅速和健康的发展。同时,信息技术也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但这些隐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降低或消除。

参考文献:

1、那日苏.科学技术哲学概论[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岗.IT与金融业务创新[J].商业研究,2005(19).

3、郭同峰.论我国金融业的创新与监管[J].理论探讨,2005(2).

4、施建淮.金融创新与长期经济增长[J].经济学动态,2004(9).

5、张萍.论金融创新电子化[J].金融科技,2003(8).

6、宋逢明.金融科技是推动金融创新的不竭动力[N].金融时报,2005(11).

技术创新与发展第4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创新;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FQ81文献标识码:A

一、生物技术的基本特征

生物技术也称生物工程,它是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建立的、为创建新的生物类型或新生物机能的实用技术,是现代生物科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体而言,生物工程技术包括转基因植物、动物生物技术、农作物的分子育种技术、纳米生物技术、重要疾病的生物治疗等;基因操作技术包括人类功能基因组研究、重要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等;生物信息技术包括生物信息的获取与开发、加工与利用,以及结构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研究、药物筛选、小分子药物设计等;创新药物和产业化开发上,将重点建立完善的药物筛选体系、研制重要药物品种、实验室建设、药物制剂技术等。生物技术有五个方面的特征:

1、大科学工程研究方式的出现。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基因组的研究,使得生物技术的研究从作坊式转而进入了大科学的运作方式。基因组研究以人类基因组为代表,其研究对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要在整体上破译遗传信息,不可能用以前零敲碎打的方式,而是采用了其他学科的一些运作方式,包括大规模、高通量、信息化的工业运作方式。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产业的巨大带动作用,引起实业界浓厚的投资兴趣,投资量逐年递增。

2、精细分析和广阔综合的统一。生物技术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整体乃至群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研究,以及生物技术与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的前所未有的整合,使得很多生命系统复杂问题的解决出现了可能。

3、科学进步和技术革命互为因果。生物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与技术革命相关,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界限也是越来越模糊了。

4、基础与应用的结合。生物技术与医学、农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这些应用学科的基础,也能从应用学科中获取基础研究的源头活水。很多重大社会需求的问题会构成揭示自然规律的一些重大科学工程的出发点,如对艾滋病、肿瘤、人口控制、抗病虫植物等方面的研究。

5、产业化的速度大大加快。各种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生物技术基础研究到实现产业化的距离较之以往大大缩短。

二、生物技术的创新前景

世界生物技术在21世纪的发展取决于技术平台的宽度和高度,预计未来将形成几个新的生物技术平台,这些平台的建立,将使生物技术的发展令人难以预测。

生物技术已有三个平台,即DNA重组、细胞培养和DNA芯片,已经取得了相当成果,培育出了新的生物技术产业。预计在本世纪还会形成几个新的平台。

1、基因组平台。目前已有数十种微生物和4种模式生物的基因组全序列已进入数据库,人类基因全序列草图也刚完成,这意味着有数十万计的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可供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的操作,从而大大扩展了生物技术的产业范围。

2、生物芯片平台。它是分子生物学与化学和物理领域的多种高新技术的交叉和融合。从DNA芯片延伸到含各种生物大分子的硅片最终将与纳米技术相结合,使离体操作的芯片发展成为可在活体内执行某种功能的组件。

3、细胞生物学平台。它是克隆动物和克隆组织器官的基础。

4、生物信息学平台。目前,生物信息学已经广泛用于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的研究,但是随着大多数基因和蛋白质功能的阐明,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发展前景,这就是在计算机上模拟细胞内和机体内的生化代谢过程,甚至模拟进化的历程,这将使生物学真正进入理论生物学的新时期。

5、神经科学平台。目前,国际上正在酝酿开发神经生物学的大计划。人类的高级神经活动如感觉、认知和思维终将在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上被解析。除了可以预计的上述5个平台外,还会有新的平台出现,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景是难以估量的。

三、生物技术的应用

生物技术作为21世纪高新技术的核心,对人类解决面临的食物、资源、健康、环境等重大问题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近十几年是世界生物技术迅速发展时期,无论在基础研究方面还是在应用开发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生物技术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医药、轻工食品、海洋开发及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生物技术将是21世纪的主导技术之一,甚至可能引发一次新的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各方面必将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1、农业生物技术。近几年来,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发展之快,对农业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量增加的作用之大,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农业生物技术领域中研究最活跃的是应用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动植物体内,对家畜、家禽及农作物进行品种改良,从而获得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达到充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2、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相结合,产生了海洋生物技术这一新的领域。海洋生物技术作为加速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改良海洋生物品种、提高海产养殖业产量和质量、获取有特殊药用和保健价值的生物活性物质的新途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国家已将海洋生物技术作为21世纪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轻工、食品生物技术。轻工、食品行业是生物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利用生物技术进行农副原料加工直接制成商品,如发酵制品、酿造等产品;二是以生物技术产品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形成的新产业,如低聚糖加酶洗涤剂、高果糖浆等;三是以生物技术为手段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从而降低消耗、提高产品质量。

4、医药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热点,近十多年来一些发达国家投放大量的人财物力研究和开发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已取得新的进展,其中基因治疗技术和新型生物药剂方面的开发应用最为广泛。

5、其他生物技术。随着世界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技术除广泛应用于农业、海洋、食品、医药等领域外,在其他诸如环境保护、石油化工等领域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四、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趋势

生物技术的发展培育了一个完全崭新的、大有前途的产业领域。生物技术投资包括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生物技术诱发生产力的提高是公共和私人部门投资于生物技术领域的主要动因。基因组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它的巨大经济效益吸引着投资商和企业向这一领域汇集。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生物技术逐渐在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占据了“龙头”地位。例如,20世纪末,美国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中51%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在全球500强大公司的前50位中,生物制药企业有13家,其资本利润率接近20%,远高于信息产业。可见,生物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是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较早的国家,生物技术产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无论是在研究水平和投资强度、还是在产业规模和市场份额上,美国均领先于世界。美国拥有世界上约一半的生物技术公司和一半的生物技术专利;美国生物技术产品的销售额占全球生物技术产品市场的90%以上。

目前,60%以上的生物技术成果用于医药工业,用来开发特色新药或改良传统医药,由此引发了医药工业的重大变革。众所周知,医药业是一项高技术产业,生物医药则如皇冠上的宝石,耀眼夺目却有些可望而不可即。其原因是:它需要资金、技术大规模地投入。于是,一种能汇聚市场上一切偏好风险的投资者的资金,并将之投入到需要融资的企业中去的新型投资方式――风险投资就应运而生。

生物技术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高科技产业。我国在部分领域,如人类基因组研究及疾病相关基因研究、植物基因图谱、转基因动物、基因芯片、干细胞研究有明显进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几年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年均增长率不低于25%。虽然中国生物科技领域起步较晚,整体水平落后,但中国生物技术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美好的前景,它必将成为中国高技术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成长点之一,并跻身于国际先进生物技术的前列。

(作者单位:1,2.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生命科学学院;3.武汉江夏区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陈竺.“新世纪之初的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中国科学院网,2001.11.

[2]“The Biotech Century”by Jeremy Rifkin,Penguin Putnam,Inc.Marc-h.1999.

[3]钢都.“生物技术产业:本世纪的亮点”,中国经济信息,2001.1.

[4]“The Biotech Investor's Bible”by George Wolff,Wiley,John&Sons,Incorporated,June 2001.

[5]“The Coming Biotech Age:The Business of Bio-Materials”,Richard W. Oliver,McGraw-Hill Professional,November 1999.

[6]李建华.“现代生物产业发展模式初探”,经济管理,2000.11.

[7]周彦兵.“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与展望”,生物学通报,2001.4.

[8]马述忠,黄祖辉.“关于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中国软科学,2001.8.

技术创新与发展第5篇

关键词:LTE技术;4G网络;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我们知道现今的网络通信中,人们开始越来越青睐于无线移动通信。我国3大通信行业巨头之一的移动公司,早已经是将其公司的精力倾注于LTE(4G)网络的研究之中,而且其它的二位公司也会逐渐地随着通信市场需求的演进、变迁,最终都将全面提供LTE、4G网络技术。早在21世纪的开元年左右,世界就已经是兴起了LTE项目的研究计划;2008年正式颁布了研究成果——LTE技术;2013年12月4日下午,我国工信部正式发放4G牌照,宣告我国通信行业进入4G时代。笔者将简要的谈谈LTE技术的发展革命与其创新方向。

1.LTE技术简介

LTE 是长期演进计划的英文Long Term Evolution首字母缩写,通俗来说,LTE 即是准 4G,是第三代通信技术 3G 向第四代通信技术 4G 过渡的过程中采用的规范和标准。因此 LTE 被称为3.9G,成为通往 4G 的大门。在技术方面,LTE 采用 OFDM 和 MIMO作为其无线网络演进的唯一标准,还改进了一直约束 3G 发展的空中接入技术。因此 LTE 技术可以在 20MHz 频谱带宽下能够提供下行 100Mbit/s 与上行 50Mbit/s 的峰值速率,支持 100Km 的覆盖半径,支持 120-350km/h 的高速移动,并具有控制面小于 100ms,用户面小于 5ms 的超短时延,同时提供综合多样化的服务内容并降低网络运营成本。如此革命性的发展,使用通信质量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在用户角度看,即使用户身处小区边缘也不会再受信号接受困难的影响,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漫游,使得移动用户一直在线的梦想变为现实。LTE 已成为世界最主流的 4G 技术的走向。在我国,三大通信运营商中国移动 GSM/TD-SCDMA、中国联通的 GSM/WCDMA、中国电信的 CDMA/EV-DO 都将向到 LTE演进。

2.LTE技术的核心技术介绍

2.1SC-FDMA技术

SC-FDMA技术是一种单载波多用户接入技术,它的实现比OFDM/OFDMA简单,但性能逊于OFDM/OFDMA。相对于OFDM/OFDMA, SC-FDMA具有较低的PAPR。发射机效率较高,能提高小区边缘的网络性能。最大的好处是降低了发射终端的峰均功率比、减小了终端的体积和成本,这是选择SC-FDMA作为LTE上行信号接入方式的一个主要原因。其特点还包括频谱带宽分配灵活、子载波序列固定、采用循环前缀对抗多径衰落和可变的传输时间间隔等。

2.2OFDM技术

OFDM是LTE系统的主要特点,它的基本思想是把高速数据流分散到多个正交的子载波上传输,从而使子载波上的符号速率大大降低,符号持续时间大大加长,因而对时延扩展有较强的抵抗力,减小了符号间干扰的影响。通常在OFDM符号前加入保护间隔,只要保护间隔大于信道的时延扩展则可以完全消除符号间干扰ISI。OFDM参数设定对整个系统的性能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如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它主要用于有效地消除符号间干扰,其长度决定了OFDM系统的抗多径能力和覆盖能力。长CP利于克服多径干扰、支持大范围覆盖,但系统开销也会相应增加,导致数据传输能力下降。为了达到小区半径100Km的覆盖要求,LTE系统采用长短两套循环前缀方案,根据具体场景进行选择:短CP方案为基本选项,长CP方案用于支持LTE大范围小区覆盖和多小区广播业务。

2.3 MIMO技术

MIMO作为提高系统传输率的最主要手段,也受到了广泛关注。由于OFDM的子载波衰落情况相对平坦,十分适合与MIMO技术相结合,提高系统性能。MIMO系统在发射端和接收端均采用多天线(或阵列天线)和多通道。多天线接收机利用空时编码处理能够分开并解码数据子流,从而实现最佳的处理。若各发射接收天线间的通道响应独立,则多入多出系统可以创造多个并行空间信道。通过这些并行空间信道独立地传输信息,数据速率必然可以提高。MIMO将多径无线信道与发射、接收视为一个整体进行优化,从而实现高的通信容量和频谱利用率。这是一种近于最优的空域时域联合的分集和干扰对消处理。当功率和带宽固定时,多入多出系统的最大容量或容量上限随最小天线数的增加而线性增加。而在同样条件下,在接收端或发射端采用多天线或天线阵列的普通智能天线系统,其容量仅随天线数的对数增加而增加。LTE的基本MIMO模型是下行2×2、上行1×2个天线,但同时也正在考虑更多的天线配置(最多4×4)。LTE在上行还采用了虚拟MIMO以增大容量,被考虑的技术还包括空间复用、空分多址、预编码、自适应、以及开环发射分集等。

3.LTE技术的优越性

3.1提升用户的体验性

由于具有更高的传输速率、更低的延迟率和更好的移动性等优势,LTE能够大幅度提升用户对数据类业务的体验,同时有利于运营商提供更多对用户更具有吸引力的创新业务。

3.2LTE技术将给运营商带来更高的效益

LTE技术可以为运营商带来更大的技术优势和经济优势。LTE可以通过更加灵活的频谱配置方案(1.25~20MHz)来提升网络效率和单个基站效率,还可以通过弱化基站控制器设备实体、采用公共无线资源管理控制基站来简化系统结构,减少网络节点,从而更加有效地提供服务。同时,LTE技术也可以大幅度降低用户每兆流量的成本,如在网页浏览、网络游戏、音乐下载、视频片段的业务测试中,HSDPA的传输成本最低为0.02美元/MB,而LTE的传输成本最低可达到0.005美元/MB。这就大大提升了运营商的利润空间。

3.3LTE技术有利于IPR的改进

由于LTE引入了OFDM、MIMO等新技术,它的快速发展使得以美国高通公司为首的传统通信技术企业掌握核心专利的CDMA技术将逐步被淘汰,通信产业的IPR格局迎来了一次重新进行调整的机会。随着LTE标准制订工作的不断推进,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通信企业带着自己的专利技术参与到LTE技术标准制订中来。LTE标准的制订将会有助于改善目前通信产业中IPR格局失衡的局面,有助于整个通信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4.结语

LTE技术是现今的3G技术向4G技术进化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世界上各个国家的通信公司也是在积极地进行LTE技术的研制和推广。用户们通过4G网络上网时不仅在浏览网页、在线游戏、观看高清影片等方面能够得到更加畅快的体验,还能够节省流量费用。目前,LTE技术已经成为无线通信发展的潮流,是大势所趋。我国的LTE网络正处于起步阶段,但可以大胆推测,它具有广阔的前景。相信在未来几年里,市场将会有效印证这一推测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王映民,孙韶辉. TD-LTE技术原理与系统设计[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6).

技术创新与发展第6篇

也许您还不知道,我们身边的RFID应用已经有很多:我国正在大面积更换的二代居民身份证中使用了RFID技术,很多单位的出入证件、食堂的就餐卡中也使用了RFID技术,停车场计费卡、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一些药品和物资的防伪、一些大型展会、体育比赛和演唱会的门票中也都使用了RFID技术,甚至一些汽车钥匙中也应用了RFID技术。

由于标准、成本、相关法律、技术成熟度等诸多原因,RFID技术应用离世界物联网的终极目标还有很远。但是RFID技术物流、物资管理、物品防伪、快速出入、动植物管理等诸多应领域的应用已经如火如荼,显示出了其作为“革命性”技术的威力和实力。准备采用RFID技术或关注这项技术的人们常会关心以下问题:RFID标签将会有哪些进步?大规模应用的条件是什么?单品标签离我们究竟有多远?计算机系统有促进RFID应用的进步吗?

本文将从技术发展,业务模型改造及消费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RFID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近期创新,考查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回答这些业内人士关心的问题。

一、RFID技术发展动向

技术进步是推动新技术成长的强大动力。这些进步应提供下列优势:使现有应用变得更加方便易用,提供更多的功能及实施费用下降。

技术进步为新的应用打开了一扇门,这些应用以前被认为是不可想像或不可能实现的。下面探讨的一些重要的技术发展,虽然它们大都还在研制中,但有的已经或很快就会出现在市场上。

1.新型标签

围绕着RFID标签设计和制造的创新一直在进行,下面是一些最有前途的新型标签。

* 无芯片标签

许多因素,包括物理和环境因素,都影响标签识读的范围和准确性。这种情况主要是在接近金属、液体物体或极端天气情况,如低温或高湿条件下出现的。除了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以克服这些限制,还可以采用可替代的物理形式以突破这些限制。

可替代物理形式的主要工作以无芯片标签研制为核心,无芯片标签可以改善识读距离限制而且因没有集成电路使成本降低。无芯片标签能够更容易地使用在接近金属和液体的情况下或嵌入纸制品中,它们更可以提供更大灵活性和功能。采用波表技术的无芯片标签在供应链应用中显示出这种优点。波表技术指在高纯度晶体表面无线电波的传播技术。其它有潜力的无芯片技术有可能革命性地改变RFID应用,它们使用纳米技术、基因技术或甚至化学方法实现无芯片标签或物体的惟一标识,如纸币和产品标签。通过互联网你可以找到开发和提供无芯片标签技术的厂商。

当以集成电路为基础的标签占主导地位时,主动式标签技术(SAL)获得市场支持。当SAL标签应用到液体或金属的时候,可以有效提高识读范围和准确性。SAL标签实际上是一个以薄片柔性电池为电源的半主动标签。使用SAL标签,可以使对金属听装和瓶装苏打水贴标签和检测变得更实际和更经济。

电子印刷标签

标签封装在特定RFID应用的实用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标签和天线的封装改进将会持续推进到极限,例如可注射和可吸收标签已经成为现实。以纳米技术为基础的无芯片标签目前处于发展的前沿。

标签封装另外一条完全不同的路是极具潜力的电子印刷。包括使用导电墨水和标准的印刷方式印刷天线、晶体管甚至集成电路。在盒子或单品上廉价地印刷标签,扩大了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RFID应用。已经有少数公司使用导电墨水印刷标签天线取代铜。

* 感应标签

日本DNP(大日本印刷)已研制出带有温度、湿度、压力和亮度传感器的主动标签。与传感器封装在一起的标签能够对所在环境的各种状态进行监控、记录,甚至可以有反应。这种感应标签可以产生全新的应用。感应标签可以贴在有保存期限的产品包装上,以便在货物从仓库运往商店上架的途中,探测可影响产品质量的温度、振动、野蛮装卸或生化污染等变量,由此来监控物品、货盘或集装箱的状况。麻省理工学院研发的货架寿命模型可把温度变化情况转换成可由食品检查人员检测快餐口粮或集体口粮的状况模型,这方面的主要进展是以极小的形态整合感应技术和RFID标签技术。

智能电子灰尘是另一种极小的环境感应结合体,它是带有主动式RFID标签能力的感应器(MEMS)。这种装置的大小仅为1立方毫米。这种技术的潜在应用跨越很宽的范围,从监视战场军事行动到通过追踪脸部运动控制残疾人移动轮椅。

* 皮下标签

皮下标签是将RFID标签注射在皮肤下面以实现身份识别或追踪的目的,并非是一个新观念。作为鱼和家畜的身份确认,应用已经超过十年。然而,在俱乐部成员甚至在工作人员身上带有标签以控制进入办公室或接触敏感文件这类创新应用,引发了更多消费者的兴趣和狂热,这将导致更容易接受的消费心理。如果布兰妮或贾斯汀决定在他们的音乐会上为购买优惠纪念品或准许到后台而使用它,你就只能为皮下标签会如此迅速地起飞而感到惊奇了。

2.RFID对应的网络结构

英特网曾被认为是最复杂的网络,而RFID网络在许多方面与英特网有极大的不同,甚至要更复杂。这主要是由于RFID网络结点在全球范围扩大的数量比英特网多几个数量级。这就意味着传统的计算体系和架构无法适应和处理RFID网络中可以预期的海量数据。在这里,我们就这个新型网络的需求,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讨论不同的解决方法。

* 难以想象的巨量RFID数据

多数人对RFID产生的巨量数据并没有足够认识。假定一些主要的零售连锁集团在所有商店对所有货物在单品级使用标签。而单品标签的数量很容易地达到百亿或更多。这意味着一百亿个单品的识别数据总计约为120GB。如果这些单品在供应链中某处以每5分钟读一次,每天将产生15TB数据。这就是说,一个零售连锁集团每天产生15TB的新增数据。据此,十个使用RFID标签的主要零售连锁集团追踪每个单品将会产生150TB数据。这比美国国会图书馆1700万本书的136TB数据还要大。这样大量的RFID数据都需处理和加工。

以上仅用单品级标签应用导出了RFID产生的数据雪崩。同样,可以用相似的公式计算其它情况的数据量,如包装-托盘级标签的情况。尽管这种级别应用的数据量较单品级要小一个数量级,但它仍比使用RFID前要大几个数量级。

* 点对点计算

RFID系统产生的数据可以很容易地达到TB级,它们都需要实时处理,其中许多数据要在一个或多个企业间交换,甚至在全球范围交换。这就使人想到通过RFID识读器将数据在本地处理,这样可以使数据在传送到中心计算机之前能大大降低,减少中心计算机的资源负担。这是一个处理RFID数据的好想法,点对点技术是一种分布式计算方式,它将计算任务分布在网络中一些非紧密连接的计算机(结点)中。

二、单品标签还有多远

技术创新与发展第7篇

【关键词】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 经济发展

关于创新的理论基本上沿着两条主线展开:一条是以新增长理论为基础的“内生技术论”;另一条是以制度经济学为基础的“制度决定论”。很显然,这两种理论分别侧重与自己所支持的那一方面。新增长理论片面强调技术创新的决定性作用,却忽视了制度创新因素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新制度经济学则完全颠倒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主次关系,认为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总的来讲,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制度创新取决于技术创新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制度创新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影响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

一、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

创新理论的创始人雄彼特认为,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密不可分,创新实现的过程就是经济增长的过程。从以下事例种可以看出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以来的新产业革命中,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使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20世纪40年代后期以来全球性的经济增长,远远超过此前自有人类以来的经济增长总量。目前,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特征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已达到50%以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应该在各个领域里,重视技术创新。

二、制度创新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影响经济发展

技术创新的变化必然要求制度上做出相应的变革,制度因素对技术创新的促进或阻碍作用表现在现行制度与技术创新是否相容。当一项制度适应技术创新要求时,必然会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

人们对制度创新的研究有多种方式:一种方式是从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两方面讨论;另一种方式是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来讨论。宏观层面包括确定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产权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科研体制改革及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微观层面涉及企业内部如何适应技术创新的需要对企业组织机构和管理的变革。当前我国制度改革还存在着不适应技术创新的方面,我们必须进行有效的制度创新才能更快地促进技术创新。

三、从创新体系看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关系

如果将创新看作一个系统,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两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惟有整合在一起,才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力量。技术创新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部分,因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人,而人具有积极能动性,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迟早会冲破旧制度的束缚,导致制度变迁,而制度变迁又为新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和宽松的创新条件。由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此起彼伏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创新系统的不断发展,创新系统的螺旋式上升导致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水平不断上升。

如果说“知识和技术确立了制度创新的上限,进一步的制度创新则需要知识、技术的增长”,可以说制度确立了知识和技术进步的上限,在既定的制度框架内,技术创新总有受阻的时候,此时制度创新又成为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制度成为技术创新的“瓶颈”,制度创新成为技术创新的前提。当一种制度处于比较发达和完善的状态时,技术创新占主流,对经济增长起着主导作用,此时制度创新显得并不那么重要;当完善的制度尚未建立起来,制度变迁显得相当重要,技术进步的水平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则取决于相应的制度安排。

四、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关系的理论指导我们创新实践

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为什么是“解放”生产力而不是“发展”生产力,是为了区别于技术创新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而言的。当企业制度不适应企业技术创新的要求时,企业制度成为技术创新的羁绊,不解除这种束缚,就不可能有技术创新,就不可能有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说制度变革是解放生产力。这种“解放”就是为技术创新提供活动的空间和激励的机制,当企业制度严重束缚企业技术创新时,企业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此时,制度创新成为创新体系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正是当前我们为什么迫切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加上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浪潮兴起,技术创新异常活跃,旧的传统的企业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技术创新的需要,企业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不进行企业制度创新,企业技术创新是“纸上谈兵”。如何在实践中探索适合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当前企业改革的关键,也是理论界探讨的热点问题。

(1)加快国有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步伐,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是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国有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方向与重点是:以市场为导向,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围绕增加品种、改进质量、提高效益和扩大出口,加强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不失时机地加速发展有市场需求和前景的高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和促进新兴产业的崛起。

(2)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政企分开,为企业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实现政企分开是企业制度创新的保证,政府职能转变后,政府主要在以下方面起作用:第一,界定和保持产权;第二,培育市场;第三,调节经济运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第四,重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第五,构建宏观间接调控系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