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评价指标体系(合集7篇)

时间:2022-09-17 04:44:30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第1篇

(一)评价指标设定原则为了使指标体系科学、规范,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各指标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它们不但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单井施工中主要控制节点的完成情况,而且还要反映质量一效益一企业责任之间的内在联系。各指标之间既要相互独立,又能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具有层次性,自上而下,环环相扣,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评价体系。2.典型性原则。务必确保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性,尽可能准确反映出油田作业系统的行业特点,即使在减少指标数量的情况下,也能便于数据计算,提高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另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权重在各指标间的分配及评价标准的划分都应该与作业系统的管理活动相一致。3.动态性原则。指标体系既要保持一定时期的稳定,又要随着企业管理的深化不断进行调整,具备动态可调性。4.简明科学性原则。各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价指标的选择必须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单井施工中的特点,能全面地反映出各指标间的真实关系。5.可比、可操作、可量化原则。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管理服务的,指标选取的计算量度和计算方法应当统一,各指标尽量简明、微观性强、便于收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比性。而且,选择指标时也要尽量考虑能否进行定量处理,以便于进行数学计算和分析。

(二)确定参与单井综合评价的因素在单井综合评价系统中,确定哪些因素参与单井评价是对企业的经营战略进行的一次选择。来自市场的经营压力、管理层的价值取向和企业文化决定了什么样的指标能参与单井评价考核以及参与的程度。结合油田作业系统现阶段管理需求而言,成本、质量、周期、HSE(健康、安全、环保)、设备管理等5个方面的因素是需要参与单井评价的。每个评价指标项下,根据不同管理部门的需要,又可以细化为若干个子项目,形成递阶结构的综合评价体系。1.成本指标可划分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管理成本。在实践中专家通常认为在成本评价的诸多因素中,目标成本节约额、油(材)料限额执行情况和单井预算执行符合率是简便可行的考核项目。2.周期指标可分为停工周期、施工周期、生产时效等方面的内容。3.质量指标可以划分为施工的成功率、有效率、资料台账、施工返工率,工程质量事故损失等方面。4.HSE指标(Heath、Safety、Environment)指标可以划分为预防控制、现场管理、劳动保护、污染损失、安全事故等考核项目。5.设备管理指标分为设备性能、现场操作、维护保养、资料台账、设备故障损失等内容。

二、评价指标的量化设计

(一)定性指标的量化设计在进行单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时,我们需要引入了定性评价指标和定量评价指标。由于定性指标的数量化方法体现了评价者的评价立场,从而影响到评价结论。错误或不合理的量化方法可能会得出不合理的评价结论,因此,在进行指标处理时,我们要先对定性指标进行量化。从影响单井评价指标中,成本、周期类的二级指标是定量指标,HSE类的二级指标则属定性指标,质量方面的指标属于半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一起同属于模糊指标。因此,首先需要对定性指标进行量化处理。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无论是定名尺度还是定序尺度,定性变量都必须具有方向性,即与评价目标完全相关。大凡定性变量往往是模糊的,因此可以用模糊数学方法来进行量化。目前实践中应用最多的是采用专家或群组多级模糊评判的方法进行量化。1.量化等级与范围。对于定性指标的判断与描述,人们通常是使用一些模糊的语言进行表达。如最好、很好、较好、相当、较差、很差、最差等定性的共9个等级描述。心理学家米勒(G.A.Mille)经过实验表明,在某个指标(或属性)上对若干个不同物体进行辨别时,普通人能够正确区分指标等级在5级到9级之间。所以,我们推荐定性指标的量化等级取5至9级,可能时尽量用9级。表1给出了定性的等级数及其量化值。量化后的数值范围取实数轴上的任一个区间均可,为了习惯与方便,我们采用了[0,1]区间的数(见表1的对应关系)。极端数0和1通常不用,留给特殊用。2.量化方法。通过决策者(专家)的定性分析,可以得到各指标分等级量化的结果。但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人们主观认识的局限性,评价不仅包含着许多不确定性、随机性和模糊性,而且涉及到心理因素。同一评价者在不同次评定中可能给出不同的结果。不同的评价者其结果可能差异更大,而且评价者往往难以给出一个确切的量化值,而大多数是给出一个量化区间。为了改善定性指标量化的有效性,减少评价误差,这就需要一种方法来分析和估价这些评价结论。集值统计是经典统计和模糊统计的一种拓广。经典统计在每次试验中得到相空间中的一个确定点,而集值统计每次试验中得到的不是一点,而是相空间中的一个子集。这个子集就相当于评价者对某个指标的一个区间估计值。这种评价方法对定性指标与半定性指标均可适用。它不但可以处理不确切的评价,而且很方便地集中了多种意见或试验结果,减少了评价中的随机误差。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充分利用评价过程中的信息,除获得评价均值Z外,还可以通过分析P(Z)获得评价者对指标的把握程度。(1)当指标可以准确定量时,P(Z)是一个常数1,如图1,这说明评价者对指标的把握程度最大。(2)当n次试验或n种区间估计不集中时,这说明评价者对指标的把握程度较小。此时P(Z)的形状比较扁平,见图2。(3)当n个评价区间的分布比较集中时,则说明评价者对指标的把握程度较高。

(二)定量评价指标设计单井综合评价是一个多指标决策,由于各评价指标的计量单位不同,如单井作业成本的单位为“元”,周期则为“天”,数量级不同,如果不规范它的数值和单位,往往不便于比较和评价。因此,在进行单井作业综合评价之前,要对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将决策矩阵D中的所有指标值转化成无量纲、无数量级差别的标准化值,即把各指标值都变换到[0,1]范围内。作业井综合评价指标从经济的角度区分是两大类:一类是效益型指标,如利润、产值、市场占有率等,它们都是要求最大值,越大越好;另一类是成本型指标,如成本、能耗、物耗、投资、人力等,它们都是求最小值,即越小越好。线性变换的优点在于标准化后的指标值与原来的指标值是成正比例的,缺点是变换后成本型指标的最好值不为1,效益型指标的最差值不为0。值得指出的是:对于既有效益型指标,又有成本型指标的多指标决策问题,不能同时应用公式(10)和(11)进行归一化。因为这时它们的基点不同,对于效益型指标来说,基点是0,而对于成本型指标来说,基点却是1。这时,可将成本型指标取倒数,把它作为效益型指标处理。这样,公式(10)对于成本型指标就变成。需要指出:上述三种处理定量指标的方法仅适用于“正向指标”(取值越大越好),如效益型指标;和“负向指标”(取值越小越好),如成本型指标。对于取值居中的指标(越接近某一固定值越好)的标准化处理就不能直接应用上述三种方法进行处理。

三、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指标权重(或称权数)是指该指标与同层的其它指标相比,对于目标作用大小的量化值。合理地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向量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对评价结果往往有较大的影响;然而权重的确定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它们包括了评价客体与主体的多种因素,而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一般难于形式化。油田作业单井综合评价各项指标权重可用特尔菲(Delphi)法进行确定,这种方法俗称老手法。这是一种凭借经验,并结合统计处理来确定权重的一种方法。首先,选聘一批对油田作业工程决策问题有充分了解和研究的专家或实际工作者(俗称老手)L个,请他们各自独立地对n个指标Dj(j=1,2,…,n)给出相应的权重。则说明各老手提供的方案没有显著的差异,因而是可以接受的。此时,W1,W2,…,Wn就可作为各指标的重要性权重。如果上式不满足,还需要与那些方差估计值大的老手进行协商,充分交接意见,消除误解,看其是否可以调整权重,并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最后达到满意要求。

四、评价指标体系的总结

评价指标体系第2篇

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的评价包括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和企业信息化效益评价两个方面。如何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及效益,是企业信息化的关键技术之一。但由于中小企业技术薄弱,资金不足,人员素质偏低,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不能照搬大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指标对其进行评价。所以,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从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入手来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1国内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002年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唐志荣等学者首次系统提出了一套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主要根据是2001年7月国家信息产业部的《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而建立的;2002年10月9日,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在北京推出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体系——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2004年天津大学的齐二石等学者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原则建立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战略地位、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应用状况、人力资源、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经济效益等6个方面来评价制造业信息应用状况;2005年四川大学的肖素梅等学者从通用性与实用性的角度提出了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上述指标体系基本是针对大型企业或制造企业来进行设计的,其特点是:指标种类繁多,二级指标分得过细或者指标过于宏观,这些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都不是很适用。尽管肖素梅等学者建立的指标体系可以根据企业所属行业及企业性质的不同,选用部分或全部指标进行组合,形成具有行业特点的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但是文中也没有明确说明对于中小企业哪些指标更具有代表性。

鉴于此,笔者参照国内外的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和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并以上述各学者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对广州市番禺区30多家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地考察,同时考虑到中小企业自身具有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相对较弱的特征,以及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相对比较困难的现实,建立了一套具有可行性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笔者参照前面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对30多家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亲身体验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给出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并从5个方面来评价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即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人员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效益水平和环境因素。

2.1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评价体系的指标数量要根据实际需要而定,评价指标过多或过少都将影响评价的精度,应建立与中小企业特征相符合的信息化指标体系。

(2)综合性。指标体系应该能全面反映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

(3)可操作性。信息化指标体系所需的数据应易于采集,计算方法简明。

(4)可扩充性。信息化指标体系能够随着时间的延续,在内容上可以扩充。

(5)效能性。信息化指标体系能够反映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投资的成本回收能力。

2.2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通过对番禺区企业的实地调查,笔者发现企业所处的地方环境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影响特别明显。而且在马莉等人的研究中也提到环境因素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但其把环境因素作为一项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指标,笔者认为这样不是十分合理。因此,笔者在指标设计时充分考虑了环境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但不是把环境因素作为一项单独的评价指标,而是把它作为信息化评价的一个调节因素。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如图1所示。

2.3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1)指标权重(w)的确定:选择相关领域专家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专家按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打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另外一组专家按100分制进行赋值,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综合两组专家的意见,初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再以专家研讨会或函询方式最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2)计算方法(分三步骤):

第一步,确定标准值(S)。有两种方法来确定标准值:第一种,在所有调查的n家企业中,选择20个指标中每项指标极大值作为对应指标的标准值,即Si=(Pji|j=1,2,3Ln)max,i=1,2,3L20;第二种,在所调查的N家企业中,选择每一项指标的平均值作为对应指标的标准值,即Si=(P1i+P2i+P3i+LPNi)/N,i=1,2,3,L20

第二步,计算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EII(EnterprisesInformationizationIndex)。通过下列公式可以计算出某一中小企业的EII:

EIIi=ΣPiWi(j=1,2,3LN)±5

公式中Wi为该企业第i项指标权重,Pi为第i项指标经过标准化后的值,标准化采用如下的方法,即Pi=P/Si(公式中P为该企业第i项指标的统计值,Si为该企业第i项指标的标准值)。环境的影响主要是考虑到企业所处地区的经济水平和企业所处的行业会对其信息化建设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如果企业所处地区比较发达或所处行业信息化水平较高,我们从总分中减去5分,如果所处环境较差就加5分。

第三步,综合评价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国内外专家将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判标准分为4个级别,即一级(高级信息化)、二级(中级信息化)、三级(初级信息化)、四级(初级以下信息化)。根据标准值的确定方法不同,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标准分别如下:

①每一项指标的极大值作为该指标的标准值

一级:EII≥80二级:65≤EII<80三级:50≤EII<65四级:EII<50。

②每一项指标的平均值作为该指标的标准值

一级:EII≥130;二级:100≤EII<130;三级:85≤EII<100;四级:EII<85。

通过对一批中小企业基础数据的调研,应用计算机软件(如SPSS,SAS,Excel等)能够很容易算出各个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指数EII。

2.4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的解释

该指标体系是一个二级指标体系(从左到右依次为1~21),各个指标的解释和计算(计分)方法如下:

①指标1(信息技术支持从产品研制到投入市场的程度),该指标占4分。中小企业从产品的研制开始,再经过试制、试销到批量生产,直至投入市场,按时间的长短分为4个等级:时间为1个月以内得4分;时间为半年以内得

2.4分;时间为1年内得1.2分:时间为1年以上的得0分。

②指标2、6、7、9、16、17、18、19、20的计算方法相同,其得分为:用各指标所得百分率乘以该指标的分值;如指标2(生产过程自动控制水平),该指标占3分。这个指标表示中小企业全部生产过程中实现自动化控制的生产过程所占百分比,再将所得的百分比乘以3,即可得到该项的得分。其中:库存资金占用率=库存平均占用资金/全部流动资金;库存资金占用率减少水平=信息化实施前库存资金占用率-实施后库存奖金占用率/信息化实施前库存奖金占用率;资金运转速度增加水平=信息化实施后企业流动资金每年周转次数-信息化实施前企业流动资金每年周转次数/信息化实施前企业流动资金每年周转次数。

③指标3、4中都分为4个等级:综合评价为优的3分;为良的得2分;为一般的得1分;差的得0分。指标5从中小企业重大决策的信息获取水平以及决策质量的高低两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分为4个等级:综合评价为优的5分;为良的得3分;为一般的得2分;差的得0分。指标8按局域网带宽、数据流量、服务器容量、网速、安全性、可靠性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为4个等级:综合评价为优的4分:为良的得3分;为一般的得1分;差的得0分。指标12对共享数据库的建设情况、专业数据库的个数、数据库中的信息利用程度等等进行综合评价,分为3个等级:综合评价为优的2分;为一般的得1分;差的得0分。指标21分为4个等级:综合评价为优的,即24小时可以完成财务决算得10分;10日以内可以完成为良的,得5分;20日以内可以完成为一般,得3分;差的,即1个月以上可以完成财务决算的得0分。

④指标10、11、13、14、15都分为3个级别:指标10中制度齐全并落实的得2分;制度齐全但落实不够得1分;制度不但不齐全,而且落实不够得0分。指标11中操作层、管理层和战略层都有信息系统软件的得2分;只要有一个层次有得1分;3个层次都没有的得0分。指标13中建立企业信息化委员会,由CEO任组长,CIO任副组长,其他部门负责人为委员的得4分;设立IT部门与其他部门平级的得2分;没设立得0分。指标14中一把手关心企业信息化建设并从总体上进行调控,其他部门负责人给予积极配合得5分;如其他部门配合不是很好得3分;一把手很少过问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得0分。指标15中能根据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可发展性来进行战略规划,企业信息系统能按需要进行扩展和升级得3分;有较为长远的战略规划,企业信息系统能扩展、升级得2分;只考虑了信息系统目前的需要得1分。

3指标验证

在番禺区科技局生产力促进中心领导的帮助下,笔者对该区的30几家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进行调查。这里笔者从中抽出了10家有代表性的企业用文中建立的指标来对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这10家中小企业的情况见表1。

注:材料信息均来源于调研过程中所发放问卷(为了尊重企业声誉,我们隐去了企业名称,用字母A~J代替)

运用笔者建立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将调查得到的数据进处理,计算出EII,见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信息化水平最高的是C公司,处于信息化一级水平,即为高级信息化水平;其次是D公司;信息化水平比较差的是E公司。

评价指标体系第3篇

以“应用成果评价”、“技术成果评价”、“成果评价指标”为主题对同方知网的期刊、学位论文进行检索。通过检索,共检索到与应用类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密切相关的文献有40余篇。通过拆分、合并,共抽取出20余项评价指标,如科学性、创新性、先进性、技术重现性和成熟度、技术难度和复杂程度、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推广前景、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技术文件、知识产权状态、论文引用评价、成果风险评价、技术壁垒评价等。公安应用创新项目成果是指为落实科技强警战略、提高公安科技研发能力和实战科技应用水平、促进公安事业繁荣发展,针对公安业务实战需求,按照突出重点、贴近基层、聚焦实战、快速见效的原则,开展新型使用产品、软件系统开发及应用技术方法等应用性创新技术而研发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根据定义,依据设计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我们对公安应用创新项目成果运用系统论的观点进行系统分析,分别就上述评价指标进行预选,并咨询多名从事科研管理的专家,不断地进行修正完善,对指标做了进一步的筛选,剔除了一些重复、大部分相关或鉴别力不强的指标,最终构建了公安应用创新项目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共计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

二、计算指标权重

层次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是一种把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因素,按照因素属性的不同将其分组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的方法。采用1~9的比例标度,通过两两比较判断,区分确定层次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各因素的相应权重。层次分析法是一种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将人的主观判断用定量形式表达和处理的方法,改变了长久以来决策者与决策分析者之间难以沟通的现状,有效提高了决策的可信性、有效性和可行性。AHP的基本步骤为:明确问题并确定目标,根据因素属性不同确定因素间关系,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对于某一层次因素下一层次的所有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根据两两比较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因素的相对权重,即进行层次单排序,并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1)构造递阶层次结构将消防部队应急救援能力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分三层,第一层A为基层消防部队应急救援能力即总目标,第二层B包括应急救援人员、应急救援器材装备、应急组织管理和应急救援保障四个子系统,第三层C即每个子系统下面的若干个子指标项。(2)构造判断矩阵假定A层中Ak因素与下一层B1,B2,……,Bn因素有关联,则可构造2所示的判断矩阵。表2中,bij是相对Ak而言,用Bi对Bj相对重要性的数值来表示,通常bij取1,2,3,…,9及其倒数,其标度含义如表3所示:(3)单层指标权重的确定求解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将最大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采用方根法经过归一化后,得到同一层次相应元素对上一层次某一元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4)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5)计算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确定同一层次上不同因素对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的权值排序称为层次总排序,这一过程是由最高层次到最低层次逐层进行的。层次总排序完成后,仍旧需要进行与单排序类似的一致性检验,当层次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率时,认为层次总排序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的权重。通过参阅部分成果评价方面的相关文献,咨询一部分熟悉成果评价工作的专家,构造了一、二级指标判断矩阵并计算了各指标权重(表5~10)评价指标合成权重计算相对总目标A的权重是根据每个指标相对上一层次对应因素的权重值,通过层次总排序计算其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值。各层次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值如表11所示。

项目成果综合评价价值计算方法采用加权平均求和法计算项目成果评价值,方法如下:为了成果评价的客观性,可以对每个二级评价指标划分评价等级,采用“百分制”,每个等级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评价专家首先根据指标评分标准对二级指标打分,根据公式=∑iiFXW(其中,F是某专家给被评价成果的评分,iX是该专家根据指标评分标准对某项指标的具体评分,iW是该项指标的权重)计算得出各二级指标的得分,加权求和后就是该成果的总得分。

三、结语

评价指标体系第4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保险;评价指标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监管部门、业界、学界、甚至劳动和社会保障、医疗机构、妇幼权益保障等政府其他相关部门,纷纷就保险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提高保险业积极作用的努力方式和途径等提出了诸多建议和对策,但往往限于保险业的业务领域拓展、相关保险品种开发以及保险覆盖面的提高等。对于构建和谐保险业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更重要的是,缺少一套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定性评价或量化评估我国、各省市、区域保险业发展的和谐程度,以更好地指导行业和地方政府为进一步提高保险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保险。

一、和谐保险业:涵义及其系统结构分析

近年来我国关于和谐保险业的内涵和要求的研究屈指可数,孙祁祥提出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和谐”,进而提出“供求环境、竞争环境、监管环境、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1]六大和谐环境观点;俞玉林提出了构建和谐保险企业主体应当注意的“窗口”、“员工”和“服务”[2]三种形象文化建设;曹庆华,周德俊对“和谐保险业”的内涵进行了表述,认为和谐保险业应该包括“保险业与国民经济的和谐”、“保险业内部不同保险主体之间的和谐”以及“同一保险主体内部的和谐”[3]三个层次和谐,并在此基础上细化分为方面关系,即保险业与国民经济关系、保险供给与社会需求关系、城市保险与县域保险关系、价格竞争与理性经营关系、做大与做强关系、承保利润与投资收益关系、短期经营绩效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公司发展与员工发展关系等,对构建和谐保险业提供了定性关系要求和导向;周道许在分析了保险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基础上,指出当前应着重维护和实现“监管机构与保险市场之间的和谐”、“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和谐”、“保险人与保险人之间的和谐”[4],以促进和谐保险业的建设;林丽萍,韩玉启基于保险公司竞争优势培育的视角,提出了构建保险公司的和谐关系,创设和谐的商业环境需要实现“企业与客户的和谐”、“企业与股东的和谐”、“企业与员工的和谐”、“企业与社会的和谐”[5];任建国认为建设和谐保险行业,急需要实现五个方面的和谐,即“保险行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保险市场主体之间的和谐”、“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的和谐”、“保险经营与保险监管之间的和谐”、“保险企业内部的和谐”[6]。李玲在分析“和谐社会”内在涵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和谐保险”的概念,认为和谐保险必须具备包括“稳定度”、“诚信度”、“偿付度”、“信息度”[7]几个内在要素,来衡量国家或地区保险业的和谐程度,并依此具体分析了当前我国保险业的不和谐表现,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但也仍限于定性分析。总的看来,上述成果基本限于研究构建和谐保险业,促进保险业和谐发展所需要解决的外延问题。

本文认为,作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谐保险应指保险业在满足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性要求基础上,在行业宏观视角表现为行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监管法制健全科学、建立起诚信服务的行业文化、理论研究与行业发展协调进步;在市场中观视角,表现为市场结构合理、高效运行、同业竞争与合作有序,行业与社会客户关系和谐,保险人与中介人和谐,保险生态环境协调;企业微观视角,表现为企业的治理结构良好、偿付能力充足、竞争力强、业务规模与经济效益协调、产品开发与创新满足社会需求、公司发展与员工个人发展相协调、企业风险管理防范制度完善等。

保险业的和谐是建立在激烈竞争市场上的和谐,因此,微观视角的企业竞争与活力,企业内部的和谐,是和谐保险业的基石,保险企业竞争力不强,企业内部的不和谐,难以保证地区和全国保险市场,以及整个行业的和谐;而中观视角的保险市场和谐,则是行业和谐的桥梁,只有实现了市场的竞争有序与和谐,作为市场主体的保险人、保险中介人才能实现经营目标,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保险服务;宏观视角的行业和谐,则是整个保险业和谐的外在表现,是社会和居民所能直接观察到的行业和谐的表现,也是构建和谐保险业的最终目标。从保险业发展实践看,和谐保险与和谐社会两者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互为依存、互为辅佐、互为促进、互为协调。和谐保险将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增长、文化的繁荣和法制的完善,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和谐保险业的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估指标:选择原则及其体系构成

本文认为,和谐保险的评估指标选择应遵循统计评价科学的基本原则,特别地需要遵循系统性、全面性、可行性、重要性、可比性等原则。

1、系统性原则。正如前述,和谐保险在宏观、中观、微观三方面的综合要求,决定了应把和谐保险看成一个总目标系统,其下三个相应子系统。因此,选择评价指标必须能正确反映和谐保险的复杂系统结构因素,反映系统特征要求。

2、全面性原则。影响和谐社会、和谐保险建设的因素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特征,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又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因此要求设置全面而详尽的评价指标,完整全面地反映和谐保险的实现程度。

3、可行性原则。或者说可操作性原则。设置和谐保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能够更直观地反映我国保险业、各区域保险业发展的和谐程度及差距,提高行业监管部门、业界以及学界保险业发展实践的正确认识。但是,当前我国保险业统计数据标准化工程未完全实现,数据的可获得性存在一定困难的条件下,设置评价指标就必须充分考虑指标值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使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4、重要性原则。影响和谐保险构建的因素是多样的,复杂的,但其中也必存在主次之分,这就要求正确选取主要影响因素,通过设置指标权重,来突出重要指标对评价中的意义和作用,突出指标反映的因素在构建和谐保险中的作用。

5、可比性原则。伴随着和谐社会的动态演变,和谐保险也将是一个动态均衡过程,将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居民保险意识和保险需求的变化,随着政府监管、行业发展规划的变化而出现和谐———不和谐———和谐的衍变,和谐状态往往只是短暂的,相对的。同时,保险业的和谐,也只能是和谐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和谐保险的评价标准,还应该具备纵向、横向的可比较性,以适应于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适应于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三、和谐保险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及其导向

(一)企业微观和谐主要指标的意义与导向

建立在激烈竞争市场上的和谐保险业,必然要求保险企业主体具备强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存续,才能具备营造内外和谐的基础。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突出强调了企业的竞争力指标要求,主要包括偿付能力、产品竞争力、盈利能力、创新开发能力等类别的指标,其次是关系到企业与股东和谐的公司治理结构指标,企业与员工(内部客户)以及与外部客户和谐的组织绩效指标。

在偿付能力评价指标方面,国内外实证研究表明,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应以“毛保费规模率”、“资产负债率”和“认可资产率”为重点。寿险公司“资本金”、“保险准备金”、“流动资产”三个变量是提高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文把上述指标列为和谐保险评价指标。

在保险公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方面,施建祥等提出从“市场开拓”、“信息吸纳”、“协调整合”、“开发创新”、“组织学习”[8]五大能力建立指标体系;徐爱荣则从产品创新、资本管理两方面建立指标体系;石新武则把保险竞争力分为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其中现实竞争力采用定量评估指标,另二者采用定性评价指标。姚壬元则按“资源要素、能力要素、环境要素”[9]三方面建立指标体系;耿晓娜,吴凤平则从“经营环境”、“产品市场竞争力”、“创新能力”、“战略能力”、“市场能力”、“资金运营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10]等七大类指标,建立更详细的评价指标体系;王成辉、江生忠选用反映规模因素的绝对指标和反映效率因素的相对指标相结合,构建了现实竞争力与潜在竞争力的竞争力诊断指标体系,并采用多元统计的因子分析法,分别对我国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公司进行经验分析,提出指标体系的多指标、动态复杂性,并指出“中资保险公司应更注重效率指标”,而合资与外资公司“应更注重扩大经营规模”,“保险产业政策应更注重规范保险公司的竞争行为”[11],关注长期利益等观点。上述研究成果表明,注重效率和长期经营利益,产品竞争力、盈利能力、创新开发能力等,是影响保险公司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文把这几类指标作为企业微观和谐评价指标,并进一步地在产品竞争力方面,细化为“企业总保费收入”、“保费收入增长率”,以及单位产品的保费收入、市场占有率、市场利润率以及退保率等指标。在盈利能力方面,细化为“保费收入利润率”、“投资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等。在创新开发能力方面,主要细化为“经费投入占比及增长率”、“精算师占比”、“新险种保费收入率”、“新险种开发率”以及“产品丰富度”等指标。

在公司治理结构评价方面,近几年来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实践已经充分说明,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已经造成到了公司内部经营者与所有者间的矛盾,管理层的薪酬问题导致高管薪酬水平畸高,管理者与基层员工的薪酬差距问题激化了基层普通员工与公司的矛盾,人才的流失与跳槽现象高居不下。伴随着公司股东结构的变化,董事会结构的变化,许多深层次矛盾也逐步显露,甚至影响到公司的存亡。鲁炜,闵川对比中外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评价体系的研究也表明,中国上市公司当前“更应该特别关注管理层的薪酬结构、股东结构以及董事会的结构和作用”[12]三个指标。保险业经营的长期性,盈利前的长期亏损客观事实,更需要强调上述三大指标的考核评价,应此,本文把这三项作为评价保险企业内部和谐关系的主要要求。

保险企业组织绩效可以反映组织最基本的特征,包括企业文化,企业的资源优势和劣势,反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面临的经营环境等。本文选用了组织绩效的对外部市场影响,和对内员工影响的主要评价指标,评估企业的内外和谐,其中,“客户满意度”、“客户投诉率”反映了组织与客户的和谐关系;其余的各项指标反映了组织与内部财务、人力资源和谐状态。

(二)市场中观和谐主要评价指标的意义与导向

保险市场由保险供、需方以及保险中介人组成,市场秩序的好坏,竞争环境的公平公正、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市场相关主体的利益,影响到市场配置效率。

从产业经济学看来,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共同构建市场竞争秩序的特定内容,且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动关系。市场结构对市场绩效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市场行为受市场结构的制约,但对市场绩效具有强化或弱化作用。市场绩效是市场竞争秩序以及市场和谐程度的评价标准。近年来我国有不少关于保险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改革等的研究成果。田军华等基于市场结构理论分析了我国寿险市场结构演变发展的三个阶段中的不同非价格市场行为变化,认为“良好的市场结构,有助于保险公司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率,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开发潜在市场,促进市场的可持续发展”[13]。卓志等运用产业经济学竞争理论分析了我国保险市场发展历史和竞争程度,认为当前市场仍属寡头垄断市场,这将导致市场效率降低,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为此,提出了通过“培育多元化竞争主体、放松保险管制和以市场为中心健全监管体系”[14]的思路,引导市场向垄断竞争结构转变。李红玲,孙怡冰在论证了公平公正因素在维护保险市场和谐秩序中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保险市场运行的内在要求与现实困境,分析了当前保险市场无序竞争的成因和危害,提出了“加强监管、自律与合作,推动保险市场秩序的公平公正方向发展”[15]的对策建议。

基于此,本文认为,构建保险市场和谐评价指标体系,应该突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两大要素,其中,市场结构方面的考点就在于表中所列市场集中度(包括买方集中度、卖方集中度)和市场平均度两大指标,以求准备判断市场结构类型。特别地,判断是否达到当前普遍认同的向“垄断竞争市场结构”发展标准和要求。在此基础上,通过“竞争与合作”类指标评判,即通过“竞争者数量”、“竞争者规模”、“竞争者数量增长率”、“分支机构增长率”,以及保险产品类指标,即“专业市场险种丰富度”、等指标,寻找提高市场竞争程度以提高市场绩效和促进市场和谐的努力方向。再通过“不正当竞争纠纷频发率”、“违规经营处罚率”、“违规经营处罚增长率”评价市场行为的合法合规程度,反映出市场竞争的和谐程度。通过“专业市场退保率”反映社会对市场产品的认同度,反映出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的关系和谐程度。最后,通过保险中介类指标,判断保险人与保险中介人在业务合作上的态度,和谐程度,判断保险业产业链的完善与和谐程度。经过这一系列指标的评价,基本可以判断出保险市场,特别是诸如养老、健康等各个专业子市场的和谐发展现状。并依此寻找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促进市场的和谐,进而促进行业整体与社会的和谐。

(三)行业宏观和谐主要评价指标的意义与导向

保险行业的宏观和谐,与社会政治、经济等的宏观和谐,是直接影响到社会对商业保险发展的评判,影响到保险业能否充分发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类似于上述保险市场中观和谐的评价,保险行业的和谐评价指标体系也可采用行业发展的绩效指标、保险监管绩效指标等来构建。

首先,保险业行业发展规模指标。包括总保费收入、行业总利润、保费收入增长率、保险深度,保险密度等常见指标,评价行业的总体发展,相关指标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往往就意味着行业内部在发展中存在不和谐,存在内耗;通过保险赔付率、保险机构城乡覆盖率、资本市场中保险机构投资额在机构投资者投资额中的占比指标,评价保险业对社会经济稳定、提供资本融通等的作用,评价与经济发展需要是否和谐。

其次,通过监管法制建设类指标,评价监管法制制度及其实施部门与保险行业发展需要之间的和谐程度。监管与发展是监管部门的两大基本职能,监管者与行业的关系和谐在这里设立指标考核的主要目标在于考察监管部门与行业、与社会的和谐关系,通过法制基础完善程度、法制建设与行业发展需要和谐程度的衡量指标,监管体系中的保监系统派出机构、行业协会、同业公会以及其他社会监督部门监管绩效的衡量指标,坚持“有影响、有威信、有形象”的衡量标准,构建系列定性、定量结合评价指标,评价相关部门的监管绩效以及与地方保险业的和谐。

第三,诚信文化建设指标。诚信经营与诚信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要求,也是构建和谐保险的核心要求之一。但当前“诚信问题是困扰保险业的一道难题”[16]。保险行业的诚信文化缺失,将可能导致“保险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碍行业的发展、甚至带来系统性风险、导致社会动荡”[17]。因此,必须设置诚信文化建设类指标,指导和评价保险行业的诚信文化建设与和谐发展,评价保险与社会居民之间的、保险人与保险人之间的诚信和谐。为此,可以设立“服务信息真实度”评价行业向社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信息的真实与否,以“服务行为规范体系建设度”评价行业各经营主体响应监管政策要求制定服务行为规范并认真实施的程度;以“失信投诉增长率”、“被保险人对服务的满意度”、“被保险人投诉妥善解决度”评价行业对服务行为合规程度,促进行为经营行为的诚信和规范。

第四,保险理论创新能力指标。实现保险业又快又好发展,做大做强保险业,是建设和谐保险的根本目标。2006年初,保险业提出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强化保险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建设“创新型行业”的战略目标,这要求加强保险理论研究,特别是加强基础风险研究,提高行业创新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多适合居民需求的产品,提供更具人性的服务。但是,当前我国保险缺乏创新所需人才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本文通过设置保险理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通过“行业人均R&D及其增长率”、“保险教育投资增长率”、“员工培训投入增长率”考察评价行业为增强创新和理论研究的重视程度以及实际投入,以“双高人才占比”考察创新人才储备,以“行业新产品年增长率”考察创新成果,达到全面考察评价行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上述各层次指标构建起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定量评估的指标,也包括有只能定性评价的指标,通过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估的结合,特别是通过长时间考察与筛选,借助统计理论模型,逐步优化选取指标,研究确定指标所占权重,以更能准确地描述和谐保险的建设发展状况,才能最终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从当前我国保险业统计信息获取的便利性条件看,不论是行业数据,市场(包括各专业子市场)数据、保险公司主体经营数据和信息,都还存在诸多不便,数据的可获得性成为影响构建科学评价体系的最大障碍,这还需要保险监管制度和政策的进一步改革完善,加快行业统计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孙祁祥.创造六大和谐环境保证中国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N].经济参考报,2004—08—19.

[2]俞玉林.和谐保险企业的三种形象[J].中国保险,2005,(6):59-61.

[3]曹庆华,周德俊.论我国和谐保险业的构建[J].保险研究,2005,(5):17-18.

[4]周道许.构建保险和谐造福和谐社会[J].大众理财顾问,2007,(2):19.

[5]林丽萍,韩玉启.和谐关系构建与保险公司竞争优势培育[J].商场现代化,2006,(12):76-77.

[6]任建国.构建和谐保险行业服务和谐社会建设[J].中国金融,2007,(5).

[7]李玲.论营造和谐保险与构建和谐社会[J].保险研究,2007,(1):27-29.

[8]施建祥,赵正堂.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财经,2003,(8):22-24.

[9]姚壬元.保险公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2):190-193.

[10]耿晓娜,吴凤平.对我国保险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及应用[J].价值工程,2006,(6):109-112.

[11]王成辉,江生忠.我国保险业竞争力诊断指标体系及其应用[J].南开经济研究,2006,(5):116-131.

[12]鲁炜,闵川.中外公司治理结构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J].科技管理研究,2005,(11):77-86.

[13]田军华,赵征丽.权利,市场结构对寿险非价格市场行为的影响[J].中国保险,2006,(11):28-30.

[14]丁少群,阎建军,卓志.谈我国保险市场垄断竞争型结构转变[J].商业时代,2006,(9):78-79.

[15]李红玲,孙怡冰.试析保险市场秩序的公平公正因素[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37-40.

评价指标体系第5篇

1.1有利于推动旅游业的诚信体系建设

旅游业直接服务于广大游客,直接面对广大游客的监督和评价,使旅游从业人员能更快、更准确地了解到游客的喜恶,聆听到最真实的想法,获得最有意义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内外部评价,可引导和帮助旅游从业人员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使旅游队伍素质得到提升。在推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注重发挥旅游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使广大游客在愉悦身心的旅游活动中对旅游从业人员做出准确判断的同时,相互作用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准。

1.2有利于改善旅游业地位和形象[2]

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就是依据旅游各部门相应的职业准则、要求,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进行评价,以达到监督、激励和约束旅游从业人员职业行为的目的。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即时地做出评价和反馈,通过物质和精神奖赏来激励其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通过物质、精神、纪律、法律等不同层级的惩罚方式使其产生巨大的外部压力,必须做到有力度、有效用地遏制旅游从业人员的道德失范。加强旅游行风建设,是促使旅游市场秩序逐步规范、旅游企业品质日益提升、旅游行业形象逐渐改善的根本保证。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是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是否符合职业标准,能否满足广大游客需求进行量化,并据此深入开展旅游行业的创优争先、优胜劣汰活动,优化旅游环境,提升旅游行业整体素质,改善旅游行业整体形象。

1.3有利于全面实施高效监管工作

建构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使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变得实在、具体、可评估、可操作,为建设旅游职业美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为旅游从业人员提供了职业道德的参考标准,成为良好职业道德塑造的指导依据。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监督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制约着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发挥作用的程度,它是保障、维护和推动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动力。

2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

完善的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应做到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以内部评价为基础,结合外部评价产生的作用,使旅游从业人员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受到社会、单位和他人的监督,从而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评价过程需整合多方面的评价信息,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做出准确深刻的评价,体现出职业道德评价的民主性与发展性,营造出尊重、理解、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促使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走向更高的境界。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主要可分为内部评价(自我评价、集体评价等)和外部评价(社会舆论评价、传统习俗评价、行业管理部门评价等)。

2.1确定评价的主客体

主要是:①评价主体。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的主体是指组织和参与职业道德评价的人员。评价主体可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进行选择,借用多主体评价的方法,以多主体代替单一的评价主体,可避免由于评价主体过于单一带来的误差,即旅游从业人员自我评价、旅游者评价、人事管理部门评价、旅游行业管理部门评价或专门成立的评价小组等多评价主体参与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无论评价主体是谁,都必须熟悉评价技术,且能理解(并设法避免)在评价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评价。②评价客体。客体就是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通过对旅游从业人员平时在工作岗位中的工作效率、工作态度、学习能力等内容进行分析,制定有利于职业道德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2.2内部评价指标体系

内部评价包括自我评价(自我剖析、自尊、自知、自诚)+集体评价(考核评分、工作效率评价、对比评价等),这种评价方法可操作性强。自我评价过程是旅游从业人员对职业道德的自我反思过程,也是一个自觉的职业道德的修养过程,决定着旅游职业道德由“他律”走向“自律”。集体评价过程是在旅游行业部门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进行评价的活动方式。

2.3外部评价指标体系

外部评价包括社会舆论评价、传统习惯评价、行业管理部门评价、客户评价等(图1):①社会舆论评价。社会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生活范围内或在相当数量的人群中,对某种事件、现象、行为等,正式传播或自发流行的情绪、态度和看法[3]。全社会各阶级都会从自己的根本利益出发,借助道德舆论,宣传本社会、本阶级的道德原则与规范,肯定、褒奖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使其感到精神鼓励与内心满足,更好地坚持善的职业行为;批评、谴责违背职业道德规范的集体或个人的行为,使其改变原有的职业道德观念与不道德的职业行为,并引起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检点和警觉。②传统习惯评价。传统习惯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职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稳定的、习以为常的职业道德倾向和评价方式[4]。旅游从业人员的传统习惯是长期以来按照旅游行业的工作秩序形成的、习以为常的职业行为倾向,表现为一定的工作情绪和传统的工作方式。凡是符合传统习惯的就认为是道德的,凡是不符合传统习惯的就认为是不道德的,因此职业道德传统习惯对成文的职业道德规范起补充和制约作用。③行业管理部门评价。行业管理部门评价是指各级旅游组织对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进行的评判,如国家旅游局对地方旅游局行政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的评价、旅游饭店协会对饭店工作人员的评价、旅行社协会对旅行社工作人员的评价等。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的评价相对规模较大,所以一年进行一次即可,有条件的地区或行业可以半年进行一次大型评比活动,评选出行业内道德优秀的服务人员,给予恰当的物质和精神方面奖励,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楷模形象,激励旅游从业人员对自身职业道德的提升。④客户评价。客户评价是外部评价法中最重要的方式。旅游者(旅游行业的客户),作为旅游活动的切身体验者,对旅游从业人员职业行为做出评价应是最客观、公正的。所以,游客满意度调查以及旅游者评价是旅游行业获得最真实准确的资料,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4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内部评价指标体系和外部评价指标体系两部分共同构建起来的。内部评价分值的比重较大,占分值的比例为60%(其中,自我评价部分分值的内部评价分值的比例为30%、集体评价分值比例为70%),外部评价部分分值的比例为40%。(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分值S,内部评价分值I(自我评价M、集体评价分值G),外部评价分值O。计算公式为:S=I×60%+O×40%。其中,I=M×30%+G×70%。根据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以及德尔菲法修正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为每个指标赋以权重。将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八项要求内容作为层次分析法中八个层次的备选方案(备选内容),求得每一层次的内容对上一层次内容的优先权重,以此类推,最后再利用加权和的方法递阶归并各备选方案对总目标(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最终权重,得出八个层次的备选方案的权重排序,以及每个层次的备选方案对总目标的最终权重(表1,图2)。通过层次分析法软件为每一项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准则赋以权重,得出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指标(表2)。根据积分可确定旅游人员职业道德等级,效仿旅游饭店星级评定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星级评定:考核得分>95分的评定为五星级;85—95分的评定为四星级;75—85分的评定为三星级;60—75分的评定为二星级,并对二星级员工加强职业道德培训;考核得分<60的即可对其进行相应惩罚或解聘。评价步骤为:首先,各单位准备接受职业道德评价的员工的相关资料并报送评定机构;其次,评定机构派出评审小组进行专业评价、审查,并确定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评价结果以及个人信用星级,三星级以上员工颁发等级证书,并上报道德监察机构备案。每年年终评定或每季度评定一次(若条件允许),并将评定结果记入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档案。如李明为某知名旅行社导游,在旅游职业道德评价中的内部评价部分:自我评价得分80,集体评价得分为75分;外部评价部分得分为82。其中,M=80、G=75、O=82,将这些数据代入以下计算公式:S=I×60%+O×40%。式中,I=M×30%+G×70%,得:I=M×30%+G×70%=80×30%+75×70%=24+52.5=76.5;S=I×60%+O×40%=76.5×60%+82×40%=45.9+32.8=78.7。由此可得李明的旅游职业道德评价考核得分为78.7分,可评定为三星级员工,并颁发三星级员工等级证书;李明的旅游职业道德处于中等水平,仍需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自身优缺点,注重自身职业道德的培养与提升。

3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监督机制的建立

3.1建立监督机制,使评价结果客观公正

具体的监督方法可采用社会监督,即建立社会监督制度,公开评分标准,定期或不定期聘请社会各界群众代表通过客户体验评价的方法参与评比,对旅游从业人员行为做出客观、公平、公正的评价,将评价打分过程公布于众,接受监督。客户评价可利用问卷调查、客户座谈等方式,随机深入客户进行调查研究;也可建立公开举报制度,设立举报电话和意见箱,由指定客户(或VIP)进行监督,从而评选出优秀的旅游从业人员。社会监督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对考核评分方法起积极的补充和完善作用。

3.2建立职业道德评价档案,奖优惩劣

评价指标体系第6篇

[关键词]低碳城市;指标体系;评价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5-0121-03

1 建立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1.1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

在所有碳排放中,作为生产和生活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区,城市的碳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86%(从终端需求角度计算)。可以看出,减少城市碳排放是减少整体碳排放的关键。城市碳排放根据其源头可以分为建筑、交通和生产三个部分。因此,为创建低碳城市也应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以上三个类别中的碳排放比例因不同城市的发展程度、工业结构和社会文化不同而存在差异。

1.2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意义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环境友好型城市提供发展方向。适当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政府管理部门制定规划和发展方向的依据。规划部门可以通过所在城市自身优势与缺陷确定城市可以加以利用的优势和存在的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争取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将低碳城市的抽象概念转化为操作层次的指标,有利于公众对其加深了解和执行部门贯彻实施。指标体系对抽象的概念进行量化和具体化,避免了定性或定序区分的模糊性造成的评价的困难。公众可以通过具体化的指标体系深入理解低碳城市的内涵和它与自身行为模式的联系;规划的执行者也可以通过指标体系准确判断规划的执行效果。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低碳城市目标的实现程度提供评价依据。在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情况下,对各城市低碳发展的实现程度的评价将变得有据可依。

2 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低碳城市的含义包括以下三个层次:产生途径、碳排放减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协调程度、政府部门采取措施的力度。从以上三个角度制定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成果、途径和措施实施力度三个方面反映一个城市在低碳方面的环境友好程度。在考虑碳排放量应当减少的同时,也不应忽略低碳作为总的发展方向应当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相协调。低碳城市概念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发展,而不是为了遏制全球温室效应加剧而限制经济的发展。

2.1 有关减少碳排放指标

有关减少碳排放的指标包括建筑、交通和生产三个方面,主要反映的是在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方面的低碳城市的实现程度。建筑碳排放指标包括住宅生活和公共建筑碳排放两大类。交通方面碳排放可通过城市车辆总量、城市节能汽车比例、城市公共交通覆盖程度、城市分布密集程度四个指标来反映。城市注册的正在使用的汽车总量能反映城市总体的交通碳排放量,能反映一个城市的碳排放对自然生态的压力;节能汽车比例可以反映交通节能化的实现程度,说明在固定汽车总量的条件下,一个城市的交通低碳程度;城市生产用能源消耗总量反映一个城市总体生产规模和其相应的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大小;城市生产用非化石燃料能源比例反映一个城市生产过程中燃料投入方面的低碳实现程度;城市产业结构反映城市的成熟化程度,进而间接说明一个城市在生产方面实现低碳的难易程度和未来所需时间。

2.2 反映碳排放减量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指标

这类指标有城市总体人均碳排放量、碳生产率和含碳能源消费系数三项。城市人均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是碳排放总量/人口总量,反映不同消费模式导致的城市人均碳排放水平差异,是从消费角度考虑的指标。碳生产率是城市GDP与城市碳排放总量的比值,说明整个城市的能源生产效率,具体说明一个城市的低碳技术水平对于城市低碳化发展的影响程度。碳能源消费系数为整个城市的碳排放总量与能源消费总量的比值,主要用于衡量资源禀赋、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等。

2.3 反映政府部门采取措施力度的指标

这类指标包括政府组织机构符合低碳城市要求程度、低碳城市宣传教育覆盖程度、低碳城市研究工作科研资金占科研总投资比例、研究基金在规定期限内到位比例和城市绿化面积比例五项指标。以上五项均为衡量政府部门为实现低碳城市而采取措施力度的指标。

评价指标体系第7篇

    物流包装的合理化设计,真正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物流的发展。物流要求方面在库存、运输、仓储、订购分拣、内部服务水平中都会对物流包装界定一定的标准,强调了物流包装在保持自己良好产品性能的同时,也要满足物流的要求,满足仓储要求、运输要求等,在装卸搬运的过程中,需要物流包装的合理化组合,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物流包装在物流活动中的合理性,提高物流的效率,完善物流体制。

    2环境要求指标

    国家政策的要求,要使物流能够可持续发展,物流包装也应呈现绿色化,即满足环境保护要求。物流包装环保价值的重要体现是建立在保护环境层面上的,响应国家的环保政策,物流包装在环境要求中需要在回收再用、绿色化、节约能源等方面满足条件,推动绿色物流的发展,在保证物流包装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其可持续发展[5]。物流包装的回收再利用,可以减少浪费,帮助企业在物流活动中节约包装成本。

    3市场要求指标

    市场要求层面主要看重的是服务水平和消费者的满意度,在物流包装的评价中这点是不可忽视的。这也是物流包装是否满足市场要求的重要体现。在企业方面,从销售和收入层面可以很好的彰显出物流包装的市场化水平,企业也很看重这一指标,毕竟这也是关乎企业声誉和顾客满意度的重要参考。对物流包装来说,是否拥有市场,是关乎其存亡的一项重要标准,也是环境要求和成本要求的一个依据。

    4成本要求指标

    在物流行业中,包装成本是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只有适当控制成本的大小,找出包装成本的侧重点,可以有效地减少成本支出,这也能很好地反映物流包装的兴衰优劣。

    5物流包装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架构

    基于物流包装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物流包装在物流体系中的作用,本文从五个维度来搭建物流包装的合理性评价指标。从各方面详细指标的解说来完成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架构,如表1。物流包装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架构的建立,其实是在考虑到物流包装的设计基础上的,综合了物流包装在网购环境下的各种因素,从总体的评价体系架构中能反映和评价出物流包装各方面的基准,通过构建的体系分析其合理性,对于国内物流经济的发展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并且在互联网时代,网上交易已经成为了一个经济发展模式,需要有巨大的物流配送渠道来支持,这时候物流包装起到了很好的介质作用,包装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完善物流体制,使物流保持可持续发展[6]。问卷调查大致分为五大问题,也就是五个一级指标的重要性排序,以及五个一级指标中的子指标重要性排序,通过问卷调查来找出重点评价指标的权值。市场调研可通过专家咨询等办法得到许多有效的指标数据[7]。综上所述可知,物流包装的合理性评价指标是一个多层次、多指标的层次结构模型体系,各指标因素在各自层次都存在着相关关系,但都是相互独立的。根据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筛选出详细的各层次指标,具体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