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审计抽样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12-18 19:12:10
审计抽样论文

审计抽样论文第1篇

关键字:审计选择统计抽样方法

正文:

一、审计统计抽样概述

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测试时,从被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审查,通过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被审总体特征的一种审计技术方法,审计统计抽样是审计抽样的一种方法,它是相对于非统计抽样而言的。统计抽样是指在审计抽样中,审计人员根据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按照一定方法确定样本数量,并以样本审查结果推断评估总体的审计抽样技术。它运用的数学运算包括两个过程:计算样本规模和推算总体。统计抽样的思想方法是以假设检验为前提,设定抽样参数,确定抽样规模,无人为偏见的随机抽取样本进行审核,根据需要扩大样本,逐次逼近总体特征,根据样本特征经科学计算推导,得出总体结论。根据抽样测试的目标不同,统计抽样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用于符合性测试的属性抽样和用于实质性测试的变量抽以及货币单位抽样。

二、审计中常用的统计抽样技术

(一)属性抽样

属性抽样用于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其目的是确定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程度。每个样本的审查结果只能是“符合”或者“违反”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总体的评价以误差率表示。常用的属性抽样方法有固定样本量抽样、停-走抽样和发现抽样。

1.固定样本量抽样

也叫固定样本规模抽样,是一种基本的应用最为广泛的属性抽样方法。他根据公式或表格确定固定的样本数量进行审查,并以全部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的一种审计抽样方法。

2.停-走抽样

也叫行止抽样、连续抽样,是固定样本量抽样的一种改进形式。固定样本量抽样应该等到某一确定的抽样规模全部选取、审查完毕后,才作出审计结论。停走抽样采取边抽样边判断的做法,一旦能作出审计结论时就中止抽样审查。在总体错误率较小的情况下,停走抽样会使审计效率更进一步提高。

3.发现抽样

发现抽样是指在既定的可信赖程度下,在假定误差以既定的误差率存在于总体的情况下,至少查出一个误差的抽样方法。发现抽样主要用于查找重大舞弊事件或极少出现的例外事件。

(二)变量抽样

变量抽样用于帐户余额或报表项目的实质性测试。根据由样本推断总体的方法不同,变量抽样又可分为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差额估计抽样和比率估计抽样。

1.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

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是以样本的单位平均数作为总体的单位平均数来推算总体数额的一种抽样方法。适合于被审总体较接近于正态分布,样本的平均值将能较好地代表总体的平均值情况下。

2.差额估计抽样

差额估计抽样是以样本的审定值与帐面值之间的平均差额作为总体真实值与帐面值的平均差额来推算总体的一种变量抽样法。适合于在总体各项目的误差较接近于正态分布,样本的平均差额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平均差额情况下。它与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不同仅在:(1)估算总体的标准差计算方法不同。(2)由样本的审查结果推算总体的方法不同。

3.比率估计抽样

比率估计抽样是以样本的审定值与帐面值之比作为总体真实值与帐面值之比来推算总体的一种变量抽样法。适合于被审总体中各项目的真实值与其帐面值近似于有一定的比例关系的情况下。它与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不同仅在:(1)估算总体的标准差计算方法不同。(2)由样本的审查结果推算总体的方法不同。

4.分层抽样

当总体分布出现倾斜时,使用分层抽样比使用非分层抽样可靠得多,而大多数会计帐户呈右斜分布。在分层抽样时,将总体样本划分成几个区间,使每个区间的分布更接近理论的正态分布,以每个区间作为一个新的抽样总体,抽取并审核样本,最后由计算机根据一系列的数学公式汇总数据,推断总体结论。

(三)货币单位抽样

货币单位抽样在有些书上又称元单位抽样。所谓货币抽样是指以总体中的每一货币单位(如1元)作为一个抽样单位,并根据抽出的货币单元样本钩出其所在的物理单元(如一张凭单、一笔业务或一个明细帐)作为审计样本的一种统计抽样技术。因为每一元作为总体的一个抽样单位,即每一元被选出的概率是相等的,所以金额越大的项目被选出审查的概率就越大。

二、适当的选择统计抽样的方法

由上面的描述我们已知道统计抽样的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优点和局限,既没有某一种方法一无是处,也没有哪一种方法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最优的。因此依照何种标准来选择适当的统计抽样方法是很重要的,以下几个因素在具体审计选择方法时应重点考虑。

(一)审计目标

这里的审计目标,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采取的每一个测试步骤所要达到的目标。如果审计人员在实质性测试前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定性评价,以决定拿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复合性测试的抽样方法来达到目的;如果审计人员在对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定性评价后,还要对被审事项作出定量评价,则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实质性测试的抽样方法来达到目的。审计人员的测试目的不同,采用的统计抽样方法也不同。

(二)审计效果

这里的审计效果,是指采用某一种统计抽样的方法所作出的审计结论与总体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程度。影响审计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

1.总体项目的特征的分布斜度。每一总体中的项目特性分布情况不尽相同。如:在总体项目特性成斜性分布的情况下,采用分层抽样要比非分层审计抽样效果好。因为它将总体中相近特性的项目归为一类,使其更加同质化,再分别采用相应的统计抽样方法进行审查,然后综合作出审计结论,这样得出的审计结论更加可靠。

2.总体项目的差错程度。如:在总体项目差错情况较少的情况下,采用平均值估计和比率估计要比采用差错估计审计效果好,因为差错估计是根据样本中的差错数来计算抽样规模的,在总体项目差错较少的情况下,以差异估计计算的抽样规模也少,这样得出的结论也就很不可靠。反之,在总体项目差错较多的情况下,采用差异估计要比采用平均值估计和比率估计审计效果好,因为总体项目差错较多,以差异估计计算的抽样规模也多,这样得出的审计结论就比较可靠。

(三)审计效率

这里的审计效率,是指对同一总体,在满足同样的审计要求下抽样规模最小,也就是说,在达到同样的审计结论的可信赖程度和精确度(可容忍误差)情况下,如果一种统计抽样方法所审查的样本数量比另一种统计抽样方法所审查的样本数量更少,那么这种统计抽样的方法就比另一种统计抽样方法效率高。

(四)审计成本

审计抽样论文第2篇

统计抽样的理论基础来自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当我们面对大量同质性非常强的审计项目单元时,各项目单元组成的数据可视为服从正态分布并且各个单元随机且独立。根据概率论中的大数定律,我们可以通过随机抽取样本结果来估计和推断总体的特征。数理统计理论则补充和深化了概率论的理论,它提供了收集数据和统计推断的具体方法。在具体的实务中,统计抽样的方法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就是属性抽样,这种方法通过对总体中某事件的发生率进行推断,主要应用于控制测试中。定量评价就是变量抽样,这种方法通过对总体金额进行推断,主要用于细节测试中。

二、统计抽样审计的基本步骤

我们在进行统计抽样的时候,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样本设计阶段、样本选取阶段和样本评价阶段。

(一)样本设计阶段

此阶段我们需要确定审计抽样的目标、确定好抽样总体的范围和构成总体的单元项目、准确地定义构成误差的条件,并根据以上元素确定最佳的审计程序。在控制测试中,统计抽样的目标一般是为了能够获取公司的某项控制运行有效性的证据。我们在确定该测试的抽样总体和个体时,应考虑总体的同质性、适当性和完整性,其个体可能是一份文件资料、一个记录或者数据中的某一行。我们应该依据自身的专业性,预估和选取能够显示被测试控制运行情况的最合适的内部控制特征,并定义误差条件。控制测试的实施通常发生在期中,我们可能有必要针对剩余期间获取足够充分的证据。在细节测试中,测试目标一般为获取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的金额的正确与否的证据。总体范围可能是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的部分项目或者所有项目,而抽样单元项目可能是实物项目或者货币单元。在实施细节测试时,如果总体的变异性大,通常需要根据总额对总体进行分层,以使审计资源偏向于金额更大的项目中。我们需要提前确定哪些情况会构成错报,以定义误差条件。

(二)样本选取阶段

样本选取阶段主要是要确定选取样本的方法和样本的规模。统计抽样选取样本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随机数表法、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

(1)随机数表法指的是首先对总体范围的各个项目进行一对一的编号,然后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表中选择一个比较随机的起点和一个路线,依次查找,选中号码所对应的总体范围项目就是选取的样本项目单元。

(2)系统抽样法指的是先确定选样间距和起点,然后从总体中等距离地按顺序选取样本。

(3)分层抽样法在前面两种方法的基础上改善了一步,就是首先针对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若干子总体,然后在子总体中采用前面两种方法进行抽样选取样本。

确定样本规模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可接受的抽样风险。在控制测试中,可以接受的抽样风险指的是可接受的信赖过度风险,而在细节测试中,可以接受的抽样风险指的是可接受的误受风险。可接受的抽样风险与样本规模的大小通常是反向变动的关系。

(2)可容忍误差。在控制测试中,可容忍的误差指的是可容忍偏差率,在细节测试中,可容忍的误差指的是可容忍错报。可容忍误差与样本规模的大小通常也是反向变动的关系。

(3)预计总体误差。在控制测试中,预计总体误差指的是预计的总体偏差率,而在细节测试中,预计总体误差指的是预计的总体错报。预计总体误差与样本规模的大小通常是同向变动的关系。

(4)总体变异性。总体变异性指的是总体的某个特征在各个项目单元之间的差异程度,一般在细节测试中才需要考虑。总体变异性与样本规模大小一般成同向变动的关系(。5)总体规模。样本规模几乎不会受到总体规模的影响,除非总体范围很小的情况下。

(三)样本评价阶段

此阶段主要是根据数理统计理论进行统计推断,根据样本的误差来推断总体的误差,进而形成最终的审计结论。在控制测试中,应该根据抽取样本的误差率来推断总体偏差率,然后将推断的总体偏差率与可容忍偏差率进行比较。如果总体偏差率加上抽样风险的和大于或者等于可容忍偏差率,那么总体不能接受;如果总体偏差率加上抽样风险的和小于可容忍偏差率,那么总体能被接受。在细节测试中,应该根据抽取样本的错报推断总体的错报,扣减被审计单位已经更正的错报后,将调整之后的总体错报加上抽样风险,然后与该类交易或者账户余额的可容忍错报比较。若调整之后的总体的错报与抽样风险的和大于或等于可容忍的错报,那么不能接受;若调整之后的总体错报与抽样风险的和在可容忍的错报值域范围以下,那么可以接受。

三、大数据时代下的统计抽样审计

审计抽样论文第3篇

统计抽样审计法是使用统计概率论分布的随机原则,总体项目中随机抽取样本进行审计,从而根据审计结果推断总体结论的一种审计方法[2]。

1.1统计抽样审计的种类

统计抽样审计按随机抽样的组织方法不同分为以下几类:①简单随机抽样。即按预定比例或采取随机抽签的方式来对项目进行标号抽取。②机械随机抽样。即个体项目按顺序并保持一定间隔距离进行样本抽取,间隔距离由项目总体除以所需样本数所决定。③分层随机抽样。即把总体项目分为若干组,每组为一层,并按简单随机抽样与机械随机抽样进行分层抽取,所得样本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得出总体审计趋势。同时,分层随机抽样还可以采取实用的抽样技术,做到分层区别对待,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④整群随机抽样。即对总体项目划分为若干群,随机进行群抽样,抽样后进行群的全面审计。这种审计法样本集中,审计程序简捷,但科学实用性较差。

1.2所有统计抽样审计法的共点

以上四种不同组织方法的审计法有着以下四点共性:①所有统计抽样审计法均采用随机抽取,主观性强,且抽样样本几率相等,能充分体现总体体征。②均运用概率原理进行科学抽样,避免样本不足造成的审计失真,节约了审计过程环节的浪费。③所有统计抽样审计法所得出结论的计算出总体项目审计的结论可靠性和误差性,并能事前预防控制。④统计抽样审计法加强了审计工作覆盖面及审计效率,加速审计工作现代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健全了内部控制与防治信息失真,提高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统计抽样审计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

2.1统计抽样审计的适用范围

审计的目的与对象决定了统计抽样审计适用于财务收支审计的大部分项目,例如内控的制度、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原材料、真实合法的费用支出,等等。被审单位状况决定了统计抽样审计适用于组织机构与内控制度健全、财会工作基础性较好的单位,且审计总体越大越能体现统计抽样审计的好处。统计抽样审计的人员素质技术水平决定了单位机构在实施统计抽样审计时需要拥有一定的统计知识与经验,并能熟练运用概率原理进行科学的选取样本进行抽样,并能使各项结果综合运用进行总体审计结论的判断。

2.2统计抽样审计的局限性

统计抽样是需要一定的公式进行计算,其运用过程复杂,要求审计人员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其次,统计抽样审计得出的审计结论只能无限趋于实际,而不能完全准确,只能将误差控制在某一范围之内[3]。统计抽样审计需要在制度与内容比较健全的企业,才能审计出完整,更趋于实际的审计结论,而其他小型企业或内控制度不健全、财会工作薄弱的单位,实施统计抽样审计则不能真实反映出被审单位的实际情况,会产生较大的误差与失真。

3统计抽样审计在企业内部审计应用中的几个具体要求

对统计抽样审计应用影响因素最大的是审计内容,由于审计的目的与对象的差异,决定了审计技术方法的多样性,以不同审计内容应用不同审计技术以达到最佳审计准确性[4]。

3.1统计抽样审计的审计内容与目的适用于基层金融机构

由于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财务收支审计在现金上占据比重较大,因此实行统计抽样审计能对传统审计进行项目改革,既能在保证审计效率的前提下,提高审计质量,又能为全面应用统计抽样审计的现代化起到推动作用。

3.2统计抽样审计符合基层金融机构财务基本要求

由于企业内部审计金额较大,且内部财务制度健全,财会基层工作较好,档案管理信息全面,因此在运用统计抽样审计能使审计过程环节简捷,使收支呈现规律性,达到保证审计结论更趋向于准确数值。

3.3统计抽样审计要求审计人员素质符合抽样审计要求

企业审计人员多数具备较高文凭,专业相对对口,且有着多年的财务会计工作实践,因此在确定统计抽样审计人员时可稍加培训就可以掌握统计抽样审计的理论与技术,使人员在审计实践的优越性能明显体现。

3.4统计抽样审计在抽样过程中应注意抽样前提条件

企业统计抽样审计的抽查总体必须是特定的同质总体[5]。例如在应收账款审计过程中不包括账户为负的应收账款,账户为负的应收账款只能在预收账款中反映。同时在进行审计时还要按照概率的随机原则,保证抽样样本机会均等。

3.5统计抽样审计在审计过程中要使审计影响因素多方联系

一般在金融项目统计抽样审计过程中的抽取项目样本时,应在确定抽取项目样本数额及确定审计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审计需要的各方因素,以审计人员的素质经验为契合点,进行审计的多面结合,确保审计质量取得更好效果。

审计抽样论文第4篇

关键字:审计选择统计抽样方法

正文:

一、审计统计抽样概述

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测试时,从被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审查,通过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被审总体特征的一种审计技术方法,审计统计抽样是审计抽样的一种方法,它是相对于非统计抽样而言的。统计抽样是指在审计抽样中,审计人员根据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按照一定方法确定样本数量,并以样本审查结果推断评估总体的审计抽样技术。它运用的数学运算包括两个过程:计算样本规模和推算总体。统计抽样的思想方法是以假设检验为前提,设定抽样参数,确定抽样规模,无人为偏见的随机抽取样本进行审核,根据需要扩大样本,逐次逼近总体特征,根据样本特征经科学计算推导,得出总体结论。根据抽样测试的目标不同,统计抽样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用于符合性测试的属性抽样和用于实质性测试的变量抽以及货币单位抽样。

二、审计中常用的统计抽样技术

(一)属性抽样

属性抽样用于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其目的是确定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程度。每个样本的审查结果只能是“符合”或者“违反”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总体的评价以误差率表示。常用的属性抽样方法有固定样本量抽样、停-走抽样和发现抽样。

1.固定样本量抽样

也叫固定样本规模抽样,是一种基本的应用最为广泛的属性抽样方法。他根据公式或表格确定固定的样本数量进行审查,并以全部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的一种审计抽样方法。

2.停-走抽样

也叫行止抽样、连续抽样,是固定样本量抽样的一种改进形式。固定样本量抽样应该等到某一确定的抽样规模全部选取、审查完毕后,才作出审计结论。停走抽样采取边抽样边判断的做法,一旦能作出审计结论时就中止抽样审查。在总体错误率较小的情况下,停走抽样会使审计效率更进一步提高。

3.发现抽样

发现抽样是指在既定的可信赖程度下,在假定误差以既定的误差率存在于总体的情况下,至少查出一个误差的抽样方法。发现抽样主要用于查找重大舞弊事件或极少出现的例外事件。

(二)变量抽样

变量抽样用于帐户余额或报表项目的实质性测试。根据由样本推断总体的方法不同,变量抽样又可分为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差额估计抽样和比率估计抽样。

1.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

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是以样本的单位平均数作为总体的单位平均数来推算总体数额的一种抽样方法。适合于被审总体较接近于正态分布,样本的平均值将能较好地代表总体的平均值情况下。

2.差额估计抽样

差额估计抽样是以样本的审定值与帐面值之间的平均差额作为总体真实值与帐面值的平均差额来推算总体的一种变量抽样法。适合于在总体各项目的误差较接近于正态分布,样本的平均差额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平均差额情况下。它与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不同仅在:(1)估算总体的标准差计算方法不同。(2)由样本的审查结果推算总体的方法不同。3.比率估计抽样

比率估计抽样是以样本的审定值与帐面值之比作为总体真实值与帐面值之比来推算总体的一种变量抽样法。适合于被审总体中各项目的真实值与其帐面值近似于有一定的比例关系的情况下。它与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不同仅在:(1)估算总体的标准差计算方法不同。(2)由样本的审查结果推算总体的方法不同。

4.分层抽样

当总体分布出现倾斜时,使用分层抽样比使用非分层抽样可靠得多,而大多数会计帐户呈右斜分布。在分层抽样时,将总体样本划分成几个区间,使每个区间的分布更接近理论的正态分布,以每个区间作为一个新的抽样总体,抽取并审核样本,最后由计算机根据一系列的数学公式汇总数据,推断总体结论。

(三)货币单位抽样

货币单位抽样在有些书上又称元单位抽样。所谓货币抽样是指以总体中的每一货币单位(如1元)作为一个抽样单位,并根据抽出的货币单元样本钩出其所在的物理单元(如一张凭单、一笔业务或一个明细帐)作为审计样本的一种统计抽样技术。因为每一元作为总体的一个抽样单位,即每一元被选出的概率是相等的,所以金额越大的项目被选出审查的概率就越大。

二、适当的选择统计抽样的方法

由上面的描述我们已知道统计抽样的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优点和局限,既没有某一种方法一无是处,也没有哪一种方法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最优的。因此依照何种标准来选择适当的统计抽样方法是很重要的,以下几个因素在具体审计选择方法时应重点考虑。

(一)审计目标

这里的审计目标,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采取的每一个测试步骤所要达到的目标。如果审计人员在实质性测试前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定性评价,以决定拿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复合性测试的抽样方法来达到目的;如果审计人员在对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定性评价后,还要对被审事项作出定量评价,则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实质性测试的抽样方法来达到目的。审计人员的测试目的不同,采用的统计抽样方法也不同。

(二)审计效果

这里的审计效果,是指采用某一种统计抽样的方法所作出的审计结论与总体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程度。影响审计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

1.总体项目的特征的分布斜度。每一总体中的项目特性分布情况不尽相同。如:在总体项目特性成斜性分布的情况下,采用分层抽样要比非分层审计抽样效果好。因为它将总体中相近特性的项目归为一类,使其更加同质化,再分别采用相应的统计抽样方法进行审查,然后综合作出审计结论,这样得出的审计结论更加可靠。

2.总体项目的差错程度。如:在总体项目差错情况较少的情况下,采用平均值估计和比率估计要比采用差错估计审计效果好,因为差错估计是根据样本中的差错数来计算抽样规模的,在总体项目差错较少的情况下,以差异估计计算的抽样规模也少,这样得出的结论也就很不可靠。反之,在总体项目差错较多的情况下,采用差异估计要比采用平均值估计和比率估计审计效果好,因为总体项目差错较多,以差异估计计算的抽样规模也多,这样得出的审计结论就比较可靠。

(三)审计效率

这里的审计效率,是指对同一总体,在满足同样的审计要求下抽样规模最小,也就是说,在达到同样的审计结论的可信赖程度和精确度(可容忍误差)情况下,如果一种统计抽样方法所审查的样本数量比另一种统计抽样方法所审查的样本数量更少,那么这种统计抽样的方法就比另一种统计抽样方法效率高。

(四)审计成本

审计抽样论文第5篇

审计抽样建立在数理统计和概率论的基础上,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根据数理统计及概率论原理,只要所研究的数据量足够大,则其规律性及客观性即能清晰地呈现出来。但实际上从总体中抽取的数据量是有限的,它属于一种非全面调查。如何通过有效的数据,真实地反应总体的规律或者结论,需要采用科学的抽样方法。本文全面阐述了常见的几种抽样方法,并对其特点、应用进行了对比分析。审计抽样通常包括非统计抽样和统计抽样。非统计抽样是根据主观判断对总体中的样本进行选取审查,并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的审计抽样方法;统计抽样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选取样本进行审核,然后对总体特征进行推理的一种审计抽样方法。统计抽样方法通常包括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

(1)简单随机抽样是指从总体中任意抽取个体单位作为样本,总体中的个体被抽中的概率相等,其特点是比较简便,适用于总体特征较简单的情况,不适合总体复杂的情况。

(2)系统抽样又称等距抽样,是在简单随机抽样的基础上将样本按照一定原则进行排序,根据所选样本的数量,按照样本总容量与所要选取样本的比例确定合适的间隔进行取样,样本间距通过总体单位数与样本数量的比值确定;该抽样方法简单实用,应用普遍,但是可能抽到与总体特征差别较大的样本。

(3)分层抽样是将总体按照不同特征分成几个部分之后,在每个部分中按一定抽样方式抽取样本的方法,适用于总体是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的情况;总体各单位按主要标志加以分组,分组的标志与关注的总体特征相关;分层抽样过程较复杂,但是总体的抽样误差会变小,可信度增大。

(4)整群抽样也称聚类抽样,是将总体中的个体按照一定的性质特征分为互不交叉、相互独立的几个不同的群体,然后以群作为样本进行抽样,要求群内各样本差异大,群间差异小;整群抽样实施较方便,但不同群之间往往差异较大,抽样误差较大。

二、抽样方法在工程审计中的应用

(一)抽样总体的确定

根据企业要求需要对其某一年度工程项目的订单进行抽样审计,目的是监测订单产品的质量是否合格、价格是否合理。抽样总体是该企业一个年度内涉及工程项目的订单1218份。

(二)确定抽样样本数量

根据企业要求按年度订单总数10%的概率进行抽取,即在1218份订单中抽取120份进行审计,要求通过抽取的120份样本来客观真实地反映该生产企业内部工程管理的现状。

(三)确定抽样方法及样本选取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采取了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抽样。抽样之前,审计人员先采取适当的方式对企业各个部门进行走访,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有效的沟通,针对各部门质疑程度较大的订单,采用非统计抽样的方法,即将该类订单直接抽取作为审计样本的个体;其他的订单采用整群抽样、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相结合的统计抽样方法。非统计抽样和统计抽样的样本分布情况见表2。应用统计抽样方法进行抽取样本时,首先采用了整群抽样方式,将总体中的个体按照工程性质、特征分为不同类别,即分为不同的群体;然后将每个群体作为一个小集合或者分总体,在这个分总体中采用分层进行抽样,即根据样本的金额进行分层;最后采用统计抽样方法进行抽样。3。

(四)样本审核

将抽取的样本按照审计流程和标准进行审计,审核结果经过三方(订货方、供货方、审计公司)确认。

三、结论

审计抽样论文第6篇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审计财务报表审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改革发展和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审计任务越来越重,而审计人员相对不足,这一矛盾日益突出。传统审计方式产生的一系列棘手问题使审计人员深感困惑:详细审计被审计单位的全部会计资料,虽然能够保证审计质量,但所消耗的人力和时间却令审计人员难以接受;而抽取部分会计资料进行审查,无论是凭经验抽样还是按概率抽样,虽然减少了业务数量,节约了审计资源,但却无法保证审计结论的可靠性。所以,如何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审计效率,便成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抽样审计取代详细审计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银行信贷的扩张,股份有限公司的兴起及跨国经营活动等,促进了资本所有权和管理权的进一步分离,因而股份有限公司的管理者就有责任将能够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状况的资产负债表公布于众,以满足股东对有关财务信息的需要。为确保资产负债表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需要由独立于企业之外的审计人员进行审查和确认,从而产生了资产负债表审计。审计的这种变化,使抽样审计技术开始得到了应用。

审计目的发生的重大变化,导致了资产负债表审计的产生;强制性审计的实施扩大了社会对审计的需要;注册会计师考虑审计成本效益。这一系列审计变革,不仅为详细审计向抽样审计的转化提供了可能,也为这种转化提出了必然要求。从此,抽样审计开始取代详细审计方法。

二、抽样审计的事实

抽样审计方法的应用适应了一定时期的审计目的和其他审计因素的变化,极大提高了审计效益,推动了审计工作的迅猛发展。但必须注意到:单凭资产负债表无法反映出企业真实的应变能力,因为资产负债表只是一种静态报表,表中项目余额仅仅反映了一定时点上企业资产负债状况,而无法反映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营业绩和获利能力。因此,单纯依靠负债表所披露的企业有关财务状况的信息,股东和债权人已无法对企业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样,社会开始要求企业不仅公开资产负债表,还必须公开反映在一定时期内经营情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特别是损益表,以使股东的债权人从动态上了解企业收益形成和分配的情况,并能据此准确地判断企业的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为保证这些财务报表的真实、正确,并符合会计准则要求,更需要独立、客观、公正的审查验证。这样,资产负债表审计就发展成为以损益表为主的,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的财务报表审计。

财务报表审计的出现,使审计工作又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首先,审计的目的有所变化,不仅在于查证财务报表是否真实、正确,更重要的还在于证实财务报表以及相应的会计记录是否依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公允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次,审计目的的转变也扩展了审计范围。审计人员不仅要审查有关资产负债中项目的结存情况,还要进一步检查大量的与损益表有关的成本、费用、收入等日常的业务活动;再次,人们开始认识到明确注册会计师对保证财务报表审计可信性的社会责任,对于保障财务报表真实性和公允性的重要意义,并通过了法律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审查财务报表方ICI的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的社会责任得到了明确和加强。与财务报表审计这些变化相比,传统的审计方法因其固有缺陷而显得不能适应财务报表审计的要求了:第一,当时所采用的抽样审计是按经验进行判断抽样,即审计人员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经验选定样本的范围和重点,这就可能会因为审计人员的判断失误而遗漏重大事项,产生审计人员无法对财务报表做出准确评价的风险。第二,在抽样数量和样本选择方ICI缺乏理论依据,无规范可循,导致抽样数量和样本选择的盲目性,使审计人员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释抽样审计的结果,也无法用这一结果来正确判断财务报表的总体特征。从而使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的评价难以自圆其说。第三,判断抽样着重对结果的检查,而忽视了对企业经济业务的检查,从而无法发现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舞弊行为,特别是这些舞弊行为直接影响到财务报表的真实准确性时,这种失察可能使注册会计师承担极大的风险。注册会计师认识到企业资产的安全与否,会计资料的正确与否和发生错弊的多少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内部控制有效,企业资产就比较安全,会计资料也就比较正确,各种舞弊和技术性错误发生的可能性就比较低;反之,如果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薄弱,存在重大缺陷,资产流失就比较多,各种舞弊和技术性错误发生就比较频繁,会计资料的准确性也比较低。可见,在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过程中,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与信赖,加速了现代审计的变革,节约了审计费用和审计时间,扩大了审计范围,完善了审计职能。三、结论

在评价内部控制基础上抽取样本进行实质性审计,将审计导向由经济业务资料转换为内部控制,从根本上引发了审计方法、审计程序乃至审计观念和实践的全方位改变,而被视为传统审计发展为现代审计的重要标志。内部控制不仅加速了现代审计方法的变革,节约了审计费用和审计时间,降低了审计风险,提高了审计质量,同时也扩大了审计范围,完善了审计职能。因此,在评价内部控制基础之上进行抽样审计,标明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

参考文献:

审计抽样论文第7篇

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测试时,从被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审查,通过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被审总体特征的一种审计技术方法,审计统计抽样是审计抽样的一种方法,它是相对于非统计抽样而言的。统计抽样是指在审计抽样中,审计人员根据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按照一定方法确定样本数量,并以样本审查结果推断评估总体的审计抽样技术。它运用的数学运算包括两个过程:计算样本规模和推算总体。统计抽样的思想方法是以假设检验为前提,设定抽样参数,确定抽样规模,无人为偏见的随机抽取样本进行审核,根据需要扩大样本,逐次逼近总体特征,根据样本特征经科学计算推导,得出总体结论。根据抽样测试的目标不同,统计抽样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用于符合性测试的属性抽样和用于实质性测试的变量抽以及货币单位抽样。

二、审计中常用的统计抽样技术

(一)属性抽样

属性抽样用于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其目的是确定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程度。每个样本的审查结果只能是“符合”或者“违反”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总体的评价以误差率表示。常用的属性抽样方法有固定样本量抽样、停-走抽样和发现抽样。

1.固定样本量抽样

也叫固定样本规模抽样,是一种基本的应用最为广泛的属性抽样方法。他根据公式或表格确定固定的样本数量进行审查,并以全部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的一种审计抽样方法。

2.停-走抽样

也叫行止抽样、连续抽样,是固定样本量抽样的一种改进形式。固定样本量抽样应该等到某一确定的抽样规模全部选取、审查完毕后,才作出审计结论。停走抽样采取边抽样边判断的做法,一旦能作出审计结论时就中止抽样审查。在总体错误率较小的情况下,停走抽样会使审计效率更进一步提高。

3.发现抽样

发现抽样是指在既定的可信赖程度下,在假定误差以既定的误差率存在于总体的情况下,至少查出一个误差的抽样方法。发现抽样主要用于查找重大舞弊事件或极少出现的例外事件。

(二)变量抽样

变量抽样用于帐户余额或报表项目的实质性测试。根据由样本推断总体的方法不同,变量抽样又可分为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差额估计抽样和比率估计抽样。

1.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

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是以样本的单位平均数作为总体的单位平均数来推算总体数额的一种抽样方法。适合于被审总体较接近于正态分布,样本的平均值将能较好地代表总体的平均值情况下。

2.差额估计抽样

差额估计抽样是以样本的审定值与帐面值之间的平均差额作为总体真实值与帐面值的平均差额来推算总体的一种变量抽样法。适合于在总体各项目的误差较接近于正态分布,样本的平均差额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平均差额情况下。它与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不同仅在:(1)估算总体的标准差计算方法不同。(2)由样本的审查结果推算总体的方法不同。

3.比率估计抽样

比率估计抽样是以样本的审定值与帐面值之比作为总体真实值与帐面值之比来推算总体的一种变量抽样法。适合于被审总体中各项目的真实值与其帐面值近似于有一定的比例关系的情况下。它与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不同仅在:(1)估算总体的标准差计算方法不同。(2)由样本的审查结果推算总体的方法不同。

4.分层抽样

当总体分布出现倾斜时,使用分层抽样比使用非分层抽样可靠得多,而大多数会计帐户呈右斜分布。在分层抽样时,将总体样本划分成几个区间,使每个区间的分布更接近理论的正态分布,以每个区间作为一个新的抽样总体,抽取并审核样本,最后由计算机根据一系列的数学公式汇总数据,推断总体结论。

(三)货币单位抽样

货币单位抽样在有些书上又称元单位抽样。所谓货币抽样是指以总体中的每一货币单位(如1元)作为一个抽样单位,并根据抽出的货币单元样本钩出其所在的物理单元(如一张凭单、一笔业务或一个明细帐)作为审计样本的一种统计抽样技术。因为每一元作为总体的一个抽样单位,即每一元被选出的概率是相等的,所以金额越大的项目被选出审查的概率就越大。

二、适当的选择统计抽样的方法

由上面的描述我们已知道统计抽样的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优点和局限,既没有某一种方法一无是处,也没有哪一种方法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最优的。因此依照何种标准来选择适当的统计抽样方法是很重要的,以下几个因素在具体审计选择方法时应重点考虑。

(一)审计目标

这里的审计目标,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采取的每一个测试步骤所要达到的目标。如果审计人员在实质性测试前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定性评价,以决定拿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复合性测试的抽样方法来达到目的;如果审计人员在对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定性评价后,还要对被审事项作出定量评价,则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实质性测试的抽样方法来达到目的。审计人员的测试目的不同,采用的统计抽样方法也不同。

(二)审计效果

这里的审计效果,是指采用某一种统计抽样的方法所作出的审计结论与总体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程度。影响审计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

1.总体项目的特征的分布斜度。每一总体中的项目特性分布情况不尽相同。如:在总体项目特性成斜性分布的情况下,采用分层抽样要比非分层审计抽样效果好。因为它将总体中相近特性的项目归为一类,使其更加同质化,再分别采用相应的统计抽样方法进行审查,然后综合作出审计结论,这样得出的审计结论更加可靠。

2.总体项目的差错程度。如:在总体项目差错情况较少的情况下,采用平均值估计和比率估计要比采用差错估计审计效果好,因为差错估计是根据样本中的差错数来计算抽样规模的,在总体项目差错较少的情况下,以差异估计计算的抽样规模也少,这样得出的结论也就很不可靠。反之,在总体项目差错较多的情况下,采用差异估计要比采用平均值估计和比率估计审计效果好,因为总体项目差错较多,以差异估计计算的抽样规模也多,这样得出的审计结论就比较可靠。

(三)审计效率

这里的审计效率,是指对同一总体,在满足同样的审计要求下抽样规模最小,也就是说,在达到同样的审计结论的可信赖程度和精确度(可容忍误差)情况下,如果一种统计抽样方法所审查的样本数量比另一种统计抽样方法所审查的样本数量更少,那么这种统计抽样的方法就比另一种统计抽样方法效率高。

(四)审计成本

这里的审计成本,是指使用某一种统计抽样方法所付出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当某一种统计抽样方法很复杂,使用起来既费时又费力,它的审计成本相对来说就高。不过,一种统计抽样方法的成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计算机运用于审计工作后,审计成本会有所下降,而且各种统计抽样方法的审计成本下降幅度也不相同。

选择适当的统计抽样方法时,要全面考虑以上诸因素。要确定哪种统计抽样方法最为适宜是不容易的,这要求审计人员对每一种可供选择的统计抽样方法都要有所了解,掌握它们各自的优点和运用条件,充分了解实际情况,再与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相结合,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