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审计监督探析

时间:2022-12-07 15:44:49
审计监督探析

审计监督探析1

历经30多年的发展,我国国家审计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成效。国家审计署的审计报告对公共部门各类违法违规问题予以曝光,对国家审计走向“良治”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我国会计造假案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对企业的诚信度及可持续发展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现代企业在审计监督背景下,应把对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作为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牢固树立诚信意识,从而使会计工作的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审计监督的新要求

第一,严格进行审计监督,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宏观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在审计组织内部构建整体部署实施、分级负责领导的审计项目纵向监督体系,通过审计机制的协同配合,从而高效约束和监督权力的运行;做好审计监督与其他各种类型监督的统筹规划工作,建立扬长避短的审计监督横向协同体系。从横向、纵向两个角度入手,完善监督实施的组织架构和目标监督体系,基于优势互补的原则,建立一个具有内部驱动力的、高效协同的、多元主体联动的网络综合治理平台。第二,通过审计监督可以高效链接其他监督手段。一是在审计的过程中进行追踪、发现和披露,可以给其他监督手段提供有效的监督信息,通过审计整改、意见反馈以及问责等手段,有利于各类问题的解决与防范;二是为审计提供数据信息方面的支持与沟通,可以显著增强其他监督手段的权威性、公信力以及执行力;三是审计监督只有具备因小见大的微观判别能力和深谋远虑的宏观战略部署,才可以促进不同层级监督手段的完美链接,通过事前防范、事中核查、事后整改的方式,介入不同的阶段中,从而弥补其他监督手段过于单一的缺陷。第三,提高审计监督的覆盖范围,为依法行政营造良好环境。就滥用权利的治理方面而言,审计监督体系在不同的监督系统中,以其独有的覆盖范围广、权威性及系统的联动性强等特点,与其他监督手段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纵向上覆盖到了党政机关工作的整个过程,横向上覆盖到了社会、经济及政治的方方面面,从而提高追踪治理成效、攻克治理难点和盲区、健全问责机制,为国家治理水平的稳步提升和廉洁高效政府的建设提供了助力。

二、企业会计造假的危害性

首先,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通过会计核算的方式而形成的会计资料既是会计核算过程及结果的集中体现,也是对企业实际运行时各类经济事项的详细记录。国家相关部门可以根据会计资料对企业进行宏观调控,以降低投资人、债权人以及经济管理的经营风险,确保投资决策制定的正确性,因此,会计资料既属于社会资源,也属于一种珍贵的企业资源。会计资料造假问题一旦出现,就容易导致有关部门判断的错位,引发贪污腐败、违法犯罪等行为,极度影响社会的和谐、安定。此外,会计造假严重侵害了客户、股东甚至是国家的利益,使其面临巨额经济损失,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扰乱了社会的稳定性。其次,破坏了会计行业的诚信形象。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诚信,其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现代企业财务状况和会计人员息息相关,所以会计人员在处理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过程中,更应牢固树立诚信意识。就现阶段的情况而言,贪污腐败、行贿受贿等现象在许多企业中依然屡见不鲜,极大地破坏了会计行业的诚信形象,使企业陷入信任危机,影响了我国会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阻碍了市场体制改革的进程。会计造假行为会破坏市场主体的平等性,因为市场竞争主体所得到的数据信息缺乏公平性、对称性以及完整性,致使各个市场竞争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均。另外,由于会计主体以市场信息作为各项决策的依据,所以一旦会计市场信息缺乏真实性,则会导致主体利益严重受损。因此,会计造假也会对市场机制产生不良影响,成为市场体制改革过程中的绊脚石[1]。

三、企业会计造假原因分析

(一)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约束

我国属于典型的成文法国家,需要经过严格的法定程序才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法律对社会经济关系的把握缺乏及时性,致使出现法律滞后的状况,最终导致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不能从法律角度对造假行为作出精准的责任界定,由于会计造假只需要承担一小部分责任,甚至是不用担责,使那些心术不正的会计从业人员有了做出会计造假行为的可乘之机。此外,虽然当前我国《会计法》、《刑法》等法律加大了对会计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但是依然存在违法不究、执法不严、打击力度不强等现象,实际工作时通常还是以罚款或者警告为主。成功的会计造假行为会给造假人带来远远超过其造假成本的巨额收益。特别是对上市企业而言,其往往会通过会计造假以达到获取更多资金、增加收益、提升配股价格的目的。总之,行业处罚力度不足、法律约束力的缺失等问题都进一步滋长了会计造假行为。

(二)内外部监督机制不完备

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综合监督以及执法监督等属于常见的几种监督类型。第一,会计监督准则的缺失。绝大多数的会计人员都在其本单位就职,此种隶属关系会对会计监督能力造成严重削弱,会计人员无法有效监督本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以及其他经济业务。第二,审计监督动力不足。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会计信息内部审计监督乏力等因素都是导致会计信息内部监督不尽职、不尽责的直接因素。此外,会计信息外部审计监督动力不足,导致部分民间审计单位一味地追求利益,承诺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甚至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以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通过。第三,综合监督乏力。体现在物价、审计和财税等监管部门缺乏完善的联合标准,步调不一,致使综合监督效果大打折扣。第四,执法监督软弱无力,致使会计信息造假现象层出不穷,尽管每年大大小小的检查有很多,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会计欺诈问题。执法监督力度不强,没有及时发现漏洞、重视漏洞、并且没有想方设法解决漏洞,最终导致会计造假行为大量涌现[2]。

(三)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丧失

由于我国会计行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涉及到的岗位众多,从业人员的结构也参差不齐,因此在会计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引发出种种问题,而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导致问题发生的最直接因素。一是在如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背景下,知识更新迭代迅速,但部分会计人员在处理日常经济业务时,依然不会灵活运用计算机等设备,导致工作效率极其低下。二是在腐败风气、会计负责人的指派或者是利益的诱惑等因素的影响下,会计从业人员会出具虚假凭证,进行会计信息造假等。三是会计从业人员法律法规知识匮乏,致使其职业道德素质低下。同时,企业内部监督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导致会计人员日常工作的过程中,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及有法不依等现象时有发生,企业没有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导致企业的自我约束力大大降低。(四)会计造假的利益驱动第一,政治利益。一部分企业虽然有着辉煌的历史,但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和竞争的日益加剧,这部分企业渐渐失去了原有的优势。企业不惜代价进行会计造假,从而维护其行业领头形象、稳固企业优势地位,甚至部分地方政府故意引导企业会计造假,以维护当地企业形象。第二,经济利益。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部分没有上市的企业为了获得合法上市的资格,使公司符合法律规定的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指标,不惜篡改会计信息、玩金融数据游戏,想法设法蒙混过关。还有一部分企业为了避税,无视国家法律,隐瞒企业真实的销售收入。更有甚者拦截利润、提高展位费、谎报销售成本,从而达到逃税的目的。

四、审计监督下企业会计造假防范措施

(一)加强会计法制建设,完善审计综合体系

各项会计法律法规共同组成了具有一定功能与结构的会计法律规范体系,其中各项会计法律法规之间紧密联系且相互作用,为会计造假的防范提供了有效保证。近年来,我国为了进一步健全会计行业的法律制度,针对多项会计法律法规和有关条例进行了修订及完善,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会计工作过程中各种漏洞依然存在,部分会计从业人员为谋取私利进行会计造假,使其所在单位和国家的利益受到极大损害。因此,要尽快完善与实施和会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违反《会计法》或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处罚标准予以进一步明确,严厉打击会计行业违法、违规行为,为会计工作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与此同时,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健全的制度作保障。在企业日常会计信息披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完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的重要性,只有保证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才能切实提升工作质量,维护工作的稳步推进。企业在“互联网+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要想取得进一步发展、扩大其经营规模,就必须从自身发展需求出发,不断总结以往会计审计监督机制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具体改进措施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完善审计监督管理模式,将各项规章制度贯穿于审计工作开展的全过程,增强监管力度,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对审计监督人员的职责加以明确,为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各项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第二,制定详细的审计监督标准,使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日常工作有明确的参考依据,也使审计监督工作的全面性及规范性得到有力保证。第三,明确规定审计监督工作内容,保障企业各项经济活动都在审查及监督所规定的范围之内进行,避免监管漏洞的出现,使不法分子无机可乘。第四,健全内部资产查处准则。如果无形资产数据出现差错,需要加查100%;固定资产数据出现差错,需要加查80%;而一般会计凭证出现差错,需要加查20%[3]。

(二)加强审计监督力度,完善内外部监督机制

管理者要想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执行力,提升审计工作效率,避免会计信息披露不完全、不真实等现象,就必须切实采取相应的措施。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应将自身发展需求和工作需求相结合。在进行全面审计工作时,企业应立足全局查找会计工作的不足。而对于项目各个环节资金支出情况,则需要通过专项会计审计工作才能迅速知晓。一旦发现账实不符、资金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企业要迅速进行全方位地审查,发现问题即刻解决。基于此种制度模式,可以显著提升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执行力。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自主权也日益提升,因此,要将防范会计造假放在重要位置。此外,强化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力度也非常有必要。政府监督指的是为了推动经济的正常运行,有关部门立足于自身职能对被审单位进行会计监督以及宏观调控。而社会监督指的是为了确保被审单位财务报表等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会计事务所等部门对被审单位进行全面、客观且公正的评价。就外部监督而言,首先,应加强社会审计力度,保障注册会计师开展审计工作的环境不受外界因素干扰,确保其独立性,从而出具公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其次,我国各执法部门应对会计造假予以严厉打击,问题一经发现,必须立刻查处,对于造假单位的负责人应加大追责力度,对不法分子起到强有力的震慑作用。

(三)强化会计审计认知,完善人员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者对审计工作的性质缺乏正确的认知,是导致企业内部审计监督部门独立性缺失的直接因素,致使无法有效发挥出审计工作的真实作用。而审计工作质量的降低,则是由于审计部门监督职能弱化所导致的,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为了全面提升企业会计工作成效,保证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企业管理者应重新审视审计工作的价值,通过研究审计数据,对企业的财务情况有更全面的了解,确保各项经营决策的制定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具体来说,企业管理者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要重视本企业在审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并且要积极制定相关整改措施。第一,企业管理者应保证资金分配的合理性,谨防盲目投资现象的发生。第二,企业管理者应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使审计工作人员享有适当的权利和职责。第三,企业管理者应对审计工作及有关规章制度保持高度重视的态度,在企业内部广泛宣传审计的重要性,增强全体员工的审计意识,保障审计经费的充足,为审计工作的稳步推进营造良好的环境。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对现代企业会计审计监督工作的质量和会计人员的管理控制能力都具有直接影响。因此,企业应尽快完善会计工作人员管理制度,以弥补企业在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另外,企业还要强化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其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得到全面提升。第一,企业应建立健全会计人员管理制度,会计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严格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确保各项审计数据真实可信,使审计监督工作的严谨性得到有力保障。第二,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奖惩制度,对徇私舞弊行为予以严厉惩罚。基于上述方式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推动审计监督工作效率的提升。第三,建立健全会计人员选拔制度,保证整个选拔流程的规范化。第四,企业应定期组织在职会计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带领其总结和积累日常工作中的实践经验,使其在一次次学习中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类审计知识和审计软件,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促进审计监督工作队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4]。

(四)提高会计造假成本,创新审计监督方法

若对会计造假行为只是予以口头警告、批评,或者处罚少量罚金,那么对于会计造假就无法做到从源头上进行遏制。具体而言,有效的解决办法分为以下几点:第一,严厉打击查处会计造假,进一步提高造假成本,使其远高于造假所获得的收益,只有真正让造假者无利可图,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造假行为。第二,健全有关法律法规,针对会计造假的主要责任人予以相应的刑事或经济处罚,从法律层面对造假行为进行约束。第三,建立市场退出机制,对违背会计职业准则的企业及个人,将严禁其从事会计行业,更有甚者将会受到法律的重罚。只有做到严惩不贷,才可以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行为。与此同时,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现代企业要注意及时更新其内部审计监督工作方法。审计方法的更新具体包括:环境更新、设备更新、手段更新、目标更新等。企业在日常经营时,应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发展趋势、国内市场经济发展动向以及国家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等内容,在此基础上,企业理性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科学的会计审计方法。例如,企业应根据不同阶段的项目,制定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审计监督工作目标;合理引入现代高新技术对现有的审计监督方法进行优化,推动内部审计监督工作迈向科技化、智能化、自动化的新台阶。事实而言,企业审计监督工作人员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可以自动化储存或查处各类数据,实现了审计监督工作成效质的飞跃。此外,提升审计监督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不仅可以规避人工操作风险,还可以显著降低人工工作量。企业在经营时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积极应用现代审计方法与审计软件,努力弥补传统审计监督工作的薄弱环节,从而保证审计监督工作稳步开展,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五、结语

现代企业会计造假既对市场体制改革进程造成阻碍,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秩序,还对会计行业诚信形象产生不良影响,政府应努力完善外部环境,做好监督工作,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构建一个健康、诚信的环境,维护企业财务的正常运行。企业自身应积极制定有效措施,杜绝会计造假行为。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从真正意义上防范会计造假。

作者:孔庆景 胡安琴 单位:河北金融学院河北省科技金融协同创新中心 河北金融学院会计学院

审计监督探析2

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管理体系中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党和国家对社会监督管理和经营工作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在推进国家社会主义发展和可持续化发展进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监督是审计机关开展审计工作的主要目的,也是其核心职能,2015年10月召开的审计会议报告中,提出“新时代、新局势的审计工作要全面发挥出其监督职能和作用,对党建工作起到保障升级作用,促进党建工作又好又快开展”,这意味着我国审计工作和党建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融合时代[1]。党建与审计监督的融合成为国内研究热点,相关学者对党建与审计监督融合重要性,以及融合机制进行了研究,但对审计监督的融合对党建工作保障升级作用机制的研究有限。国内党建工作与审计监督工作的融合尚处于初级阶段,还缺乏相关理论作为两者融合的理论指导,本文对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为探索出党建工作新模式、新方法及新机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1-3]。

一、审计的监督作用

审计监督是国家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能,是指由国家行政组织内部设立的审计机关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国家各个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情况、收入情况以及经济效益情况进行依法审核,督促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依法进行。审计监督表面上是对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财务相关事宜的审核,比如审核财政报表,其实质上是对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监督行为[2]。审计的监督作用包括以下三点:一是,审计机关会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监督,根据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结合相关规定和标准对会计信息进行逐一审核,检查其中是否有与实际不符的信息内容。二是,审计机关会对国家政府机关的财政行为进行评价,主要从国家政府机关财政行为的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三个方面进行,并向社会公告信息,其作用是督促国家政府机关合理合法履行其财政职责,发挥出审计的监督性作用[3]。三是,审计监督对象不仅仅是企事业单位,还包括国家政府机关、金融机构、慈善机构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对象所有的财政行为都要接受审计监督。

二、审计监督与党建融合的必然性

(一)是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在新时代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对党建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为此,必须要保证党的政治建设,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出党的职能作用。在这种新形势下将审计工作与党建工作融合,充分发挥出审计工作的监督职能,创新党建工作机制,促进党建工作升级,促进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协调健康发展。

(二)是现实的迫切需求

审计工作的监督职能贯穿于党、国家以及社会发展的所有环节,是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实际工作中审计队伍要坚定不移地全面开展审计党建工作,保证审计人员始终具有良好的政治观念,在内部建立审计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以打造出一支政治思想坚定、审计业务精通的审计队伍,充分发挥出每个审计人员的专业优势,发现问题线索,担当起政治使命和工作责任,引领党的政治建设事业发展,因此审计监督与党政工作的融合是现实的迫切需求。

(三)是顺应时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党建工作与审计监督的融合是顺应时展规律的必然选择。审计首先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政治组织和政治机关,其根本是以党的建设为统领。在第会议报告中提出“四个伟大”,即党的政治建设伟大事业、党的政治建设伟大工程、党的政治建设伟大梦想以及伟大斗争,要实现这“四个伟大”必须要保持紧密联系,其中就包括党的政治建设工作与审计监督工作的紧密联系,其逻辑关系要求在党的政治建设过程中要与其他工作紧密结合,共同推进。只有将审计监督与党的政治建设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将党的政治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为时展的引擎,为管理者、决策者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因此审计监督与党建融合是顺应时展规律必然选择。

三、审计监督的融合对党建工作保障升级作用

结合审计的监督作用以及目前审计监督与党建工作融合成效的相关资料,分析审计监督的融合对党建工作责任履行、政策落实、效率以及行为规范四个方面的促进作用,以下将从该四个方面全面分析审计监督的融合对党建工作保障升级作用。

(一)保障内部受托责任机制有效履行

党的政治建设工作依托于党组织内部的管理和引领,在党组织内部管理层级中,中央组织拥有党的政治建设工作领导权,制定党的政治建设长远战略;地方组织作为党的政治建设工作战略决策层,负责制定长远的战略计划;基层组织对党的政治建设工作战略和计划进行具体实施,带领基层党员落实党的政治建设工作计划。党的政治建设工作开展依靠受托责任机制来实现,在一个紧密联系的责任关系链条中,不同层级需要承担各自的党政建设责任,党组织内部任何一个层级都需要充分发挥出各自的职责,但是机会主义思想会导致党组织内部成员在党建工作过程中出现败德行为,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懒政、不作为,甚至出现受贿行为,导致其受托责任无法得到有效落实[4]。为此,需要将党的政治建设工作与审计监督融合,建立健全党组织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依法对基层党员干部进行审计监督。不同层级党组织成员所需要履行的党建责任不同,在开展审计监督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党组织内部成员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全面审核,杜绝行贿受贿行为出现。同时,对各个层级党组织成员的绩效进行评价,对其所涉及的财政行为进行监督,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没有履行党建职责的党组织成员进行惩罚,以此确保党组织内部受托责任机制的有效运行。

(二)保证党的政治建设工作有效落实

落实国家财政政策和战略计划是我党政治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但在党的政治建设过程中,一些政策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党的政治建设工作缺乏监督,而将审计监督融合党的政治建设工作,建立统一扶贫绩效评估机制,以及扶贫资金信息反馈机制,可以对扶贫政策落实过程中的财政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保证扶贫政策落实的精准性以及扶贫资金的安全性。同时通过执行扶贫资金信息反馈机制,使各个组织之间、党员与党员之间的财政信息透明化。生态文化建设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已经被列入到环境审计的内容中[5]。审计监督不仅仅是指财政审核与监督,还包括环境审计,环境审计是以经济环境责任理论和环境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检查与评估党的政治建设工作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行为,督促党的政治建设行为规范化和合理化[6]。在乡村振兴政策方面,审计工作也发挥了监督职能,党在组织和实施乡村振兴政策过程中,通过开展乡村振兴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审核乡村振兴资金报表,准确把握每一笔资金的用途,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资金专款专用,发挥出国家审计工作在乡村振兴政策落实中的监督作用,杜绝一切违法行为。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将审计监督工作与党的政治建设工作有机融合,有助于党的政治建设工作有效落实,对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提升党的政治建设工作效率

审计监督与党建工作的融合主要表现在对党组织内部审计和党组织外部审计,通过党组织内部审计,加强对党组织内部控制,降低党的政治建设工作风险,在后续的党建工作中审计部门根据审计结果,向党组织反馈相关信息,并给予指导性意见和建议。通过党组织外部审计,对所涉及的财务信息给予制度性保证,降低党的政治建设工作中外部环境风险,这样可以使党组织成员在开展党的政治建设工作中作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7]。党的政治建设工作效率的提高主要依靠的是党组织内部信息沟通的及时性,以及相关机制的有效执行,这需要党组织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和惩罚机制。在党组织内部,审计监督权限来自党组织领导者和管理者,正是党组织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控制权产生了审核、监督以及绩效的需求赋予了审计相应的权限和职责,这也决定了基层党员对党的政治建设工作计划和战略信息的知情权和复核权,因此需要审计部门对党的政治建设战略和计划进行审计和监督,并将其信息向党员和社会公布,通过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实现与党员信息对接,保证所有工作计划和行为都合法合规,审计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起到了监督的作用,还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在客观上提高了党的政治建设工作效率。

(四)促进党的政治建设工作规范升级

审计监督与党建工作的融合还有助于促进党的政治建设工作规范升级,在党和国家的引领下全国各地区党政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全面开展审计与党建工作融合工作,二者的融合使党的政治建设工作全面升级,建立了述职、评价、绩效、问责以及承诺“五位一体”的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体系,通过审计监督,有助于增强党员的社会服务意识和党性修养,利用党建工作规范化机制和管理机制,对党员的工作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促进基层党建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审计监督的融合对党的政治建设工作规范升级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在未来要结合实际需求加强党建工作与审计监督的融合力度,开创党建工作与审计监督深度融合的新局面、新秩序、新内涵以及新风尚,发挥出审计监督的融合对党建工作保障升级作用。四、结语审计监督与党建工作的融合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实发展要求,目前党的政治建设工作融合审计监督正处于初级阶段,在融合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党建工作与审计监督工作相互脱节,融合缺乏创新性、主动性和支撑性。此次仅对审计监督的融合对党建工作保障升级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层次还不够深入,今后会在党建工作与审计监督工作融合路径、党建工作与审计监督工作融合现状及存在问题等方面加强研究,以期为党的政治建设工作与审计监督工作有机融合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作者:郭思璐 单位: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党校

审计监督探析3

0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进程的不断推进,地方治理审计工作受到全国各地的关注,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地方治理审计工作的开展,部分地区启动了全国乡村治理审计建设试点,强化关于审计方面的监督。然而,现阶段我国乡村审计工作存在一些不足,乡村财务纠纷频发,包括公私事务混杂、公私权利重复、公私利益交杂、审查方式单一、审查信息管理不科学及经济监管机制效率低下,导致乡村审计工作难以有序展开。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严重阻碍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为此,需全面审视农村治理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审计问题,寻求解决方法,以进一步巩固我国农村治理和善治的基石。有效的审计监督是预防和控制腐败问题的有力武器。乡村审计工作的积极开展,一方面有助于乡村审计人员查处违反经济行为准则甚至存在违法犯罪行为的村干部,并对其进行追责问责,使村干部能有效履行经济责任,进而促使其在行使权力时重视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的提升,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乡村资金使用不合理的状况,保障乡村金融安全,有序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高效、和谐发展。但是,在当前的审计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短板,财务审计资料管理不科学、乡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流程不合理、审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水平较低等问题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掣肘[1]。为此,如何在新时期做好乡村审计工作,成为推进乡村治理改革、提升治理能力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1审计监督嵌入乡村治理的价值

城乡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农村发展不足是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积极探索审计监督与乡村治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推动乡村治理改革,是当前我国优化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因此,从审计监督维度审视我国乡村建设与发展,对于乡村治理审计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借鉴与启发意义,也顺应了新时期国家乡村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需要。

1.1审计监督是强化乡村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措施

农村基层财务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焦点,不仅关乎乡村建设安全,也紧系人们的现实利益。为避免发生腐败问题[2],开展审计监督是关键。审计作为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免疫系统”,还可以监督基层干部任免、高薪使用和重大决策等方面的责任落实情况,以此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3]。因此,开展乡村审计工作可以大大提高乡村信息的透明度,及时有效地监督各类基层干部行为,为乡村反腐倡廉建设做出贡献。

1.2审计监督是规范农村基层财务管理的有效方式

审计工作在财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村级财务管理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为确保各方利益,推动乡村发展,通过审计监督规范农村基层财务管理是关键,而这也是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核心内容[4]。现阶段,农村基层财务管理中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如资产管理效率低、财务管理不规范等,导致财务数据信息错漏、财务规范制度应用不合理等情况时有发生。通过全面监督审计服务,加强乡村金融审计,加大审计活动力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便于审计人员及时了解和解决农村基层经济管理问题,促进农村基层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进而为提升乡村总体治理水平提供强作用力。因此,加大农村财务审计力度,能够促使农村财务管理发挥更大效用,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1.3审计监督是增进村民福祉的保障

乡村治理的主要目标是保护村民的民主权利和利益。作为党政监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不仅是公共财产的“守门员”,更是公共利益的“守护者”[5]。加强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的监测,是审计机关的责任和义务,也是落实相关政策的必要条件,为此需始终以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为己任,推进农村治理改革和治理现代化。为确保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相关部门应在维护公众根本利益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将增进人民福祉作为起点和终点,以群众利益作为价值尺度和评判标准,在乡村治理改革过程中实施审计监督。综上所述,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微观反映,审计监督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应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此外,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落实乡村治理和提高乡村监管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推进乡村治理财务规范化、提升乡村监管水平密切相关,是推动乡村持续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2审计监督嵌入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

在推进乡村善治过程中,审计监督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对乡村治理的贡献不容忽视。审计监督工作的开展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村干部的素质和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但是,从审计参与乡村治理的现状来看,乡村审计监督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2.1审计监督法律制度不完善建立健全合理、高效的审计监督法律制度是推进乡村治理的关键。然而,截至目前,我国对于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动尚未构建相对完整的审计监督法律制度。目前,唯有农业农村部颁布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其只规范了农村审计组织的架构及各部门的工作内容[6],无法为乡村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导致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审计数据真实性大打折扣,难以满足实际审计工作的需求。

2.2审计程序不规范

规范化的审计程序是审计结果合法性的有力证明,也有助于避免审计过程中发生纷争。然而在乡村地区进行财务审计的过程中,针对审计报告的制订、审计信息的收集、审计过程的处理和维护等均没有相对详细的规定。同时,一些工作人员出于减少工作量的私心,在审计工作中简化审计流程,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后期查证难度非常大,无法确定问题源头及相关责任人[7],导致审计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对审计工作成效产生了恶劣影响。

2.3监管机制协同不足

村级的监督机制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部分,只有确保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的协同进行,才能有效保证乡村审计监督工作的开展[8]。然而,在实践中,一方面部分地区迫于乡村政治权力异化的压力,村委会难以行使其独立的监督职能;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缺乏合作。村委会难以履行内部审计职能,只能依靠外部审计,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部监督空缺与有限的外部监督之间出现了不平衡。此外,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责任分工界限不清、管控不力等,大大降低了审计监督成效。

2.4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欠缺

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农村审计是农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经济发展、村民生活和社会稳定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9]。相对于城市而言,乡村审计人员专业能力和素质欠缺。此外,随着城乡发展差距的拉大,农村待遇不佳,大部分优秀的人才流往城市,导致农村“空心化”严重,乡村审计队伍结构失衡,老龄化严重。老龄化的乡村审计队伍在开展业务时,因能力问题很容易出现纰漏,影响乡村审计工作的开展。近年来,部分地区乡(镇)审计员经常错过定期职业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知识匮乏、操作技能不足、工作力不从心等问题,导致审计质量不尽如人意。如前所述,我国乡村审计监督存在着审计法律制度不完善、审计程序不规范、审计监督机制协同不足以及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欠缺等问题,不利于乡村的良性发展。当前,我国乡村进入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以审计监督为抓手,有序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

3审计监督嵌入乡村治理的优化对策

加强审计监督是实现乡村良好治理的有效方式。充分挖掘和拓展审计监督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对于加强基层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规范农村基层经济管理、维护农村居民切身利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强化乡村审计监督工作,推进乡村的有效治理。

3.1完善审计监督相关法律制度,提升工作规范性

一方面,完善审计监督嵌入乡村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探索建立专属乡村审计的审计指南,明确乡村治理主体的职责,以保证审计工作依法进行;另一方面,定期评估审计法律制度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其中的低效和错误问题,并以此为依据优化乡村审计监督法律制度。实践证明,审计监督法律制度是审计工作有效推进和农村善治的重要保障,对我国乡村审计朝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广东省广州市过去存在乡村审计监督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为此,2018年2月,广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广州市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10]。2021年,广州市黄埔区为切实做好村级换届审计工作,确保专项审计质量,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机制,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提供了制度依据[11]。

3.2优化审计程序,保障过程公正性

标准的审计程序有助于减少审计差错,切实提升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及有效性,便于审计人员用较少的精力和时间完成审计任务。如果审计流程混乱不清,审计工作方向不明确,就容易出现遗漏,最终影响整体审计结果。在审计程序上,相关人员要认真遵守相关规章制度,重点抓好两点。一是要了解政策的边界。在解决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标准,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保证审计过程的客观性、准确性。二是要通过明确信息来保证审计质量。各被审计单位应当备有审计报告、工作表、原始资料副本、辅助资料等一系列帮助审计的材料与信息,坚持信息的完整性,并且严格执行归档的操作流程[12]。党的以来,广州市审计机关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时代的新特点、新使命、新部署、新要求,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在广州市勇当“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排头兵中积极发挥审计监督服务作用。广州市增城区审计工作严格按照《广东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条例》相关规定进行,规范审计程序,审计结果及时向公众公布,接受监督,取得良好成效。

3.3建立审计监督联动机制,维护结果有效性

建立健全乡村审计监督联动机制是实现乡村良治的关键保障。一方面,在审计监督嵌入乡村治理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有效结合,提升内外审计的协同性,有效弥补协同不足导致的缺陷,进而推动监督效能和效率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审计监督不应囿于传统模式,可以与舆情监测相结合,及时在网上农村治理信息及相关问题,促进问题的解决。这不仅会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审计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广州市黄埔区借助网络、微信、短信、公开栏等途径,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审计工作宣传和舆论引导,为乡村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13]。东莞、惠州、中山、阳江、清远等市审计局与财政等职能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和工作协调机制,做到沟通协调、协助配合、信息互通、成果共享。其中,东莞市截至2020年12月底共对556个村进行了换届审计工作,审查资产总额为1900多亿元,发现问题1.9万项,提出意见被采纳1.1万条[14]。惠州市审计局加大检查力度,积极会同当地纪检监察、财政等单位对7个县76个乡镇1043个村开展联合巡查工作,对审计内容的侧重、审计方法的运用、审计报告的编写等方面提出了更精准的要求和建议[15],极大地加强了协调联动和工作合力,提升了乡村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3.4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增强治理权威性

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能够为促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为此,必须加强对农村审计人员的培训、考核和监督,规范队伍组织和业务活动,提高农村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方面,应加强对农村审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提升乡村审计工作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应当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引导其树立科学的服务理念,积极为公众服务,保障人民利益。此外,要建立乡村财务信息共享平台和审计人员交流平台,加强审计人员与有关部门负责人之间的沟通。乡村审计是一项政治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较高的政治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广州市为例,在2020年村级换届选举过程中,广州市增城区通过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和纪律教育,严肃了审计纪律,增强了工作人员依法审计的责任意识[16]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离不开审计监督的助力,要通过审计监督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的实现。针对乡村审计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通过健全审计法律制度、优化审计工作程序、构建审计监督体系、培训审计队伍等措施进行解决,最终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

4结论与讨论

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三农”政策的延续,带动了乡村金融政策的落实,推动了乡村财务管理的改革,将审计职能发挥到实处,加强乡村审计工作也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审计机关加强实施审计监督,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维护公众根本利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审计监督在乡村治理中不仅可以维护村民的切身利益,同时有利于增强干部自律意识,推动村级事务民主决策,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推进乡村治理民主化和科学化。就此而言,乡村治理审计监督工作的有序推进是未来乡村治理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丰富和拓展乡村治理制度化形式,挖掘乡村治理审计的积极作用,可促进乡村优化治理,推动乡村村民自主治理的实现。从审计监督制度上入手,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监督,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实效,做到审计助力于战略、服务于乡村,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此背景下,基于乡村审计推动政府、社会、个人的良性互动,对乡村基层治理建设意义重大,由此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而实现乡村善治。参考文献:

[1]赵欢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财务审计监督研究[J].农业经济,2020(2):62-63.

[2]郭金金,刘宝贞.打造乡村振兴新格局[EB/OL].(2021-05-11)[2022-01-25].

作者:张凤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