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心理学教案(合集7篇)

时间:2022-05-11 22:52:45
心理学教案

心理学教案第1篇

1.1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由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将全体学生随机分组,将74名学生分为9组,每组8-9人。每组讨论案例,并推选1位学生做主题汇报,每组其他学生进行资料收集、PPT制作、报告准备与补充。全体学员在主题汇报的基础上进行自由发言,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与拓展。准备阶段:教师提前2周时间将布置研讨任务、主题及要求分发给各小组,要求小组根据任务分配及要求研讨内容,组织汇报研讨内容。推选1位学生做主题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资料收集、PPT制作、报告准备与补充。实施阶段: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建构和学习。教师导课和提出学习目标。教师首先用简单扼要、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导课,指出新知识点及其与老知识的衔接之处,提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及学生需要掌握、熟悉的知识点,使学生对该教学内容具有整体系统的认识。然后提出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及每个小组需讨论的问题。之后学员进行分组讨论。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进行总结性发言,即回答本案例讨论的所有问题,小组其他成员可进行最后补充。在此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即倾听、辅导和启发,不时提出讨论过程中的问题,调节课堂气氛,激发人人参与的热情,使讨论更热烈、深入。最后,教师进行小结和综合性问题探究讨论。教师根据本次课所提出的学习目标,对讨论过程中争论比较多的内容予以点评,并对每组学生所提供的解释加以综合分析整理,最后给出确切的结论,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结合“心理-社会-生理”医学模式,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针对各组的汇报发言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

1.2教学效果

评价方法与统计学生对教学效果满意度评价。以组织设计、研讨实施、研讨效果等为指标设计问卷调查表。问卷的每项均按5点量表计分:不好为1分,不太好2分,一般3分,较好4分,好5分。在教学结束后向学生分发。应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课程结束后,为了解学生对此教学方式的评价,向学生分发问卷调查表74份,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为100%。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研讨式教学法形式不仅设计较好、理论先进,而且内容紧扣主题、逻辑性强、结构合理、条例清晰。采用这种形式既新颖又联系实际的教学法进行学习,课程生动有趣、具有吸引力与趣味性、可操作性强,故而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同时,在研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相互交流,能够获得启迪,学会应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因此,通过研讨式教学法使课堂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能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3讨论

心理学教案第2篇

一、意义

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对于学校教育科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可以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供宏观决策依据

通过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了解全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现状,从而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供心理学依据。如可以从中寻找导致某一部分学生发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并从宏观上寻找教育、预防和干预的方法;可以为学校的分班教学、个别化教学提供前提条件;可以为弱智儿童、残疾儿童和超常儿童等特殊儿童提供鉴别、筛选和培养的措施;心理档案所反映出来的学生兴趣爱好的信息,可以为丰富课外活动、满足学生的正当心理需求提供决策依据;同时还为从整体上评价一所学校的教育水平,提供了一套科学的评估系统,等等。

(二)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及科学研究的水平

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学生个体间的心理差异,以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能直接为教师提供学生目前的心理状况,可以使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个性特点、心理欲求、学习心理等,为教师科学地管理和教育学生提供直接的方法,从而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还有助于教师加强青少年心理的研究,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了解到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青少年所共有的心理特征,归纳出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产生原因,从而提出适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另外,青少年心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为青少年心理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教师可以通过对其中一系列数据的分析和概括,撰写论文,从而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也有助于加强对青少年心理的研究。

(三)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面对新的形势和当代学生思想、个性特征的新变化,迫切需要建构一套新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体系。近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心理学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德青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德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表现在:它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别差异;有助于教师发现和诊断学生个人或班集体存在的心理障碍与行为困扰;有助于教师客观地了解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及行为上的发展水平,以便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教育与管理工作;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了解学生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政治态度、思想问题和意见要求。

(四)为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动态的监测手段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从纵向看,为学生个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条件。它是每一个学生心理成长的轨迹,学生可以通过心理档案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在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时,就可以积极寻求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或矫治,仍可以通过心理档案考察效果,因此它能对每位学生个人的心理成长、心理潜能开发提供帮助,为通过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提供了重要保证。从横向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揭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揭示学生共性心理品质的问题,能促进学校和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方法、创设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设法通过各种手段去进行教育和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

心理档案的内容,又称心理档案的项目,是指能从中揭示或了解到的有关学生心理状况、心理特点等的材料。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为学校教育提供可靠准确的信息。学生心理档案一般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亦即学生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家庭生活情况、学校学习生活情况及对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等。二是反映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主要包括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特征、职业能力倾向类型等。具体说来,学生心理档案内容如下:

1.学生基本情况

学生基本情况主要是提供一些背景资料,以帮助教师深入分析学生心理,正确诊断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个人简介。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政治面貌、就读学校、年级、家庭住址、爱好特长等。

其二是身体状况。主要包括血型、一般健康状况、身体发育状况、生理缺陷、个人病史等。

其三是家庭生活环境。主要包括家庭成员的工作性质及职务、文化程度、家庭的组织结构、家庭的居住环境、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亲子关系、是否独生子女、家中排行等。

其四是学校学习生活情况。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体育运动、交际水平(含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担任班干部情况、获奖情况等。

其五是对学生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父母离异、与教师同学关系紧张、生活条件改变、影响生活的重大挫折等。

2.能力状况及其教育建议

主要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如何、智力特点怎样,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智力训练;学生的言语智能和数学智能水平如何,言语概括、言语推理、数学概括、数学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别处于哪个等级;能力倾向鉴定及创造力测量等。

3.人格特征分析及培养建议

主要是指学生的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怎样进行教育,学生的兴趣、态度、人际关系及品德的特点等。

4.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策略

主要是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鉴定,有无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程度如何,怎样进行教育或矫治。

5.学习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力、考试心理、学习困难的诊断,学习认知因素分析、学习动力状况分析、学习社会因素分析,怎样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等。

6.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分析及指导

主要是指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的诊断,分析其适合从事哪一类工作,从而为学生作升学就业指导。

以上是学生心理档案的一般内容,在建立心理档案过程中,可以根据本校实际选择其中的内容。

三、资料搜集的方法

确定了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后,就要搜集反映这些内容的资料和信息,这是建立心理档案的关键。学生资料的搜集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自述法、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和心理测验法等。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获取处于自然条件下学生资料的方法。按心理辅导教师是否参与学生活动,可将观察法划分为参与性观察法和非参与性观察法;按心理辅导教师在观察时是否借助于仪器,可将观察法划分为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对于观察的结果,可用下列三种方式作记录:

(1)评等法。心理辅导教师对所观察的特质或行为评定等级,比如学生对某种事物可以是不喜欢、不太喜欢、一般、有点喜欢、很喜欢,教师可以在预先印好的表格上按级划圈。

(2)记录出现频率法。心理辅导教师将规定好要观察的学生的项目预先打印在纸上,凡出现了某种现象,就在这个现象的框上画一个"√"号。

(3)轶事记录。轶事记录是指教师把观察到的学生情况,以叙述性文字所作的一种简明的记录,包含学生的姓名、性别、年级、观察时间、观察事实及其发生情境的描述、教师的解释与建议等。

2.问卷法

问卷法是心理辅导教师运用统一设计好的问卷向学生了解情况和征询意见的方法;问卷是按一定的理论假设设计出来的,由一系列指标、变量所组成的搜集资料的工具。采用自编的问卷调查,如用书面问题、表格让学生回答、填写,可了解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

3.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是指借助学校的各种评定和记录以及学生的作品来获取信息的方法。如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心得、笔记、作文、自传、各种作业、试卷、模型和其他创作作品等的分析,可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其中,自传分为主题式自传和综合式自传。主题式自传的内容限于个人生活的某一方面,如"我的家庭生活"、"我的学校生活"等。在对学生自传进行分析和解释时,要考虑以下问题:自传反映了学生什么样的一种情绪基调?自传中提及到哪些重大经历和重要的背景资料?在按时间顺序记载个人经历时有元明显的时间中断?有无逃避敏感问题的意向?等等。

4.谈话法

谈话法是指心理辅导教师与学生或其较亲近的人通过直接谈话的方式来了解和研究学生心理的一种方法。通过谈话法,可了解学生真实的心理背景、过去的心灵创伤等。

5.心理测验法

心理测验法是建立心理档案中最主要和最为常用的方法,其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进行施测。在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时首先要考虑选择标准化测验,其次要明确测验的目的、功用及适用范围。

四、结果解释和心理档案的建立

在搜集了学生资料后,就要对每一种资料,尤其是心理测验的结果进行解释,并结合学生基本情况提出教育培养上的建议,然后再建立心理档案。

1.统计及结果解释

心理辅导教师要按照每一测验所提供的计分标准进行统计,并要将原始分转换成标准分。在计分统计过程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其次是将统计出来的分数赋予一定意义并将有意义的信息传递给当事人或其他教师及家长。在进行分数解释时,要参考常模资料、效度资料,还要考虑测验情境等其他因素。在向当事人或其他人报告时,一般只需告诉测验结果的解释,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使用当事人所能理解的语言;保证当事人知道这个测验测量或预测什么;使当事人知道他是和什么团体进行比较;提出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2.提出教育培养建议

根据结果解释,围绕如何发展能力、培养创造力、优化人格、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学习成绩以及指导升学或就业等方面来提出教育培养建议,这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目的所在。因此,我们要根据结果解释,并结合学生各方面的情况,首先分析其形成原因,然后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培养建议或辅导策略。

3.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学生心理档案的形式主要有文本式和电脑软件式,文本式又有档案袋和专项卡片两种方式。电脑软件的形式,可以减少差错,防止资料丢失,保证资料管理的准确规范、安全可靠,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五、学生心理档案的使用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人格健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效果。为此必须正确使用学生心理档案。在使用学生心理档案时要结合学校、年级、班级和学生本人的特点来进行,要有整体观念,把学生心理档案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因为心理档案的各方面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具体说来,在使用心理档案过程中有以下要点:

(一)根据学生心理档案反映出来的不同年级的能力、人格、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特点来进行分班、分组,选拔学生干部,制定教学计划,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心理档案,可以研究每个年级的学生在能力、人格、心理健康方面的总体状况和特点,在进行年级分班或班级分组时,可按照能力水平、人格特点等因素来进行分班编组。在选拔学生干部时,也可根据其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锻炼。在制定年级教学计划或班级教学进度时,也要结合各年级或各班的实际情况和智力特点来进行,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如通过分析某班学生心理档案,发现该班学生的智力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适当减少教学内容,降低难度,放慢教学进度,并在教学过程中将发展学生的智力放在首位,开展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等。对于各个年级或班级中存在的一些共性或倾向性的心理问题,则要开展全校性或班级的心理教育活动来进行团体辅导。

(二)根据学生心理档案中所提出的教育培养建议,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辅导工作

每份学生心理档案,都提供了学生的能力、人格、心理健康、学习心理及职业能力特点等方面的较为具体的教育建议或培养策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对该生进行个别辅导。由于个别辅导工作量大,所费时间长,因此在进行个别辅导时,主要是针对那些问题较多或较严重的学生进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在个别辅导时,可以是针对学生的某一方面问题,也可以是多方面或全方位地进行辅导,这要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心理学教案第3篇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要促进幼儿的发展,就要了解幼儿的原有经验,而对幼儿原有经验的把握则离不开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的掌握,所以《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入门课程。它不仅是为其它学科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也为学生将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一、高职学前心理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学前心理学》课堂教学实践,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有这样的感受:学前心理学过于抽象,晦涩难懂,学不会;学前心理学像政治课一样,大量的概念记忆,单调枯燥,提不起兴趣,不想学;学前心理学好像没什么用处,学了没用……有这样想法的学生有的会做出逃课的行为;有的会选择坐在最后几排,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有的会努力听老师讲,但容易走神,学习效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学前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有其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而它作为学前教育的基础课程,又要为学前教育专业服务。所以,学前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保持自己学科性的同时也能主动提高服务意识。但现实是,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前心理学逻辑体系的完整性,注重系统讲解概念和理论,对学生所关注的专业热点、焦点、学术前沿问题很少介绍,忽略了学前心理学的服务性。以这样的目标定位来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其结果往往令人不满意。因为《学前心理学》安排在一年级开设,一方面对于从未接触过心理学知识的大一学生来说,头脑中缺乏鲜明的直观形象,从而难以理解教师讲授的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学不会,不想学。另一方面,学生此时还没有接触其它专业课,不能主动地从当前的心理学学习中引发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也不能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去解释学前教育中的现象,从而主动发挥学前心理学的服务性,学生会觉的学了也没用。

 

2.教学方式单一

 

教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系统知识的传授上,很容易选择高效的讲授法。这种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学生会不感兴趣。另外,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交流,课堂参与性不足,导致学生养成依赖和懒于思考的习惯,思维呆板,不能很好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就算教师设计组织了课堂讨论活动,学生由于把精力放在了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上,课堂的参与性不高,而教师对学生沉默不语、谈论题外话…… 缺乏有效指导策略,讨论容易流于形式。

 

二、案例教学在学前心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尝试

 

1.案例教学的涵义及意义

 

案例教学法是1870年由哈佛法学院院长克利斯托夫·朗戴尔(Lang Dell)首创的,后为哈佛工商学院所采纳。20世纪20年代,美国新泽西州立师范学院将收集和研究案例作为教师教育的一部分,是案例教学法在师范教育中最早的应用。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案例教学法。关于案例教学法的涵义,中外学者众说纷纭。

 

美国哈佛大学案例教学协会主席John Boehrer教授说:“案例教学是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的探索的过程。美国学者小劳伦·E·列恩认为,案例教学的方法就是教师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的的一套教学方法及技巧。

 

2.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1)准备阶段

 

在准备阶段,教师要根据相关教学的要求,选编真实的、有针对性的、问题性的案例,这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案例来源于幼儿园中的观察积累、网络下载、生活中所闻所见等等。教师还要组建合作小组,并设计好座位的编排方式。通常一个3-6人的小组在活动的有效性和参与性方面能够达到最佳效果。在小组的规模上,不存在唯一的标准,要注意的是尽可能让更多的人更多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的组成坚持随机的原则和自愿的原则。理想的座位编排方式是围绕一个小圆桌,小组人员围坐在一起。考虑到传统教室中桌椅的布局,可以采用双排梯形的方式,前排两个学生,后排三个学生,小组讨论时,前排的学生转身和后排一起讨论,前排的学生也可随时转回身参加班级讨论。

 

(2)课堂案例讨论阶段

 

在课堂案例讨论中先是各小组的讨论,然后是各小组的汇报人在全班交流各小组的观点。在各小组的讨论中,教师让学生明确案例讨论的程序和小组成员的角色和责任。以5人为例,通常有负责人、记录员、汇报员、噪音控制员、计时员,这些角色在每次案例讨论中都是轮流担任的。负责人在小组讨论时打开话题,鼓励发言,避免讨论离题。记录员要记录小组成员讨论的发言情况、综合已讨论过的内容以及结论等。汇报员主要归纳提出的问题,并代表小组,进行简练概括性的汇报或主持展示。

 

3.案例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案例匮乏问题。门类齐全,质量过关教学案例库的建设是实施案例教学模式的第一步。匮乏的教学案例成为实施案例教学的最大障碍。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应该加强与幼儿园的联系,每周至少有一次下园的时间,时长至少有半天;还要做一个有心人,注意对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进行收集整理;同时注意对网络资源的运用,关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报道、新闻,及时下载分类整理。

 

三、不足及改进思路

 

在实施过程中可以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例如讲授法和案例教学的结合,可以先进行案例教学,激发学生思考,再把在案例讨论时的观点与后来讲授的理论和原则做比较;也可以先用讲授法,再使用案例教学。另外,教师缺乏案例讨论的经验和技巧,难以应付开放式的讨论,使讨论走向形式化;教师在总结的阶段难以从案例中提炼出学前心理学的理论,指向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还有学生缺乏准备,讨论的不够深入等问题,还有待做进一步的探索。

心理学教案第4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心理学;教学

1.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学教学中的意义

第一,利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心理学课上积极表现自己。教师在心理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以后,学生的观点改变了,他们会投入案例分析当中,同时开展热烈的讨论,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心理学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性,从而喜欢上心理课,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分析案例过程中,还会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则必须要掌握心理学的理论,为了毕业后能够胜任教师这个职业,则必须要掌握这门知识。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由于存在以上这些因素,学生一定会越来越喜欢心理课。第二,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将所学原理应用于实践当中,这就是一种极好的复习方法。如在学习“思维”一章后,笔者出示了这样一个案例:王老师教数学多年,认为学生只有多做习题才能掌握知识要点,因此安排了大量的习题让学生们练习,学校为了了解学生们的知识掌握情况,出了很多变型试题给几个班的学生,但得到的结果是,王老师所教班的学生考试成绩还不如练习较少班的学生。依据本节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讨论指出为什么王老师的学生数学考试成绩差?学生在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时,进一步复习了“思维定势”。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自然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第三,在案例教学中,要求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当中。对于师范生而言,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就是为了将来能够胜任教师的工作,而不是只学习心理学知识。利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让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问题的解决当中,这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习到知识原理,而且也掌握了实践应用。如学习“注意”一节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案例:为了上好一节课,余老师设计了很多直观教具,主要有实物、图片、模型等。在开始讲课后,余老师把带来的这些东西摆在桌子上或挂在黑板上,他认为这一节课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但却事与愿违。学生分析这一案例,得出了在实际教学中无意注意也会发挥很大的作用这一结论。因此,学生意识到心理学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从而会加强学习。

2.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第一,可以充分研究教材当中的案例。可以利用多媒体选择实用性案例对教材当中的案例形成有力的补充,鼓励学生平时注意收集遇到的各种案例。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案例时要选择那些人们普遍关心、具有代表性意义、难易适度的案例。第二,鼓励学生自己查找案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社会当中,利用调查和参观等方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掌握大量的真实案例。在应用案例时要考虑到所学内容,可以利用当前流行的电教措施引入,当然教师也可以直接讲解,也可以让事先准备好的学生帮助引入,可以应用各种各样的引入措施。在引入案例以后,还需进一步做好后续工作,明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及时间安排等。第三,可以利用小组展开讨论,小组每一名成员都可以担任领导者。在引入案例后,可以提出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们自行研究,也可以小组讨论。对于学生的结论,教师不要急于判断,让学生自己去进一步研究和创造,但注意及时调整学生的思路。最后,教师最后总结分析各个小组的结论。在进行讨论时,学生可以就他人的想法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团队意识。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详细讲解案例中的主要问题,明确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教师不对本节课的学习作总结,则可以要求学生课下进行再次思考。

作者:姜兆祥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阮松丽.案例教学法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应用[J].剑南文学(月刊),2011,(8):256.

心理学教案第5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心理学教学;意义;实践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0-16

一、心理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分析

1.案例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自主性和自由性选择行为,源于学习者的天赋和潜能,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掘的过程。学习者只有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能够从内心深处生发出一种渴望,产生一种强烈的动力,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学习。学习者只有感到学习对象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能够让自己感兴趣,才会激发他们的观察、分析、探究欲望。心理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很多知识理念不能具体把握,各种心理现象学生现在还没有直接体验,不少学生感到较为困惑。案例教学法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习的基本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特点、认知需求和情感附着规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改传统的被动接受模式,让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

2.案例教学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最为重要的能力。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主动学习、高效学习,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全面发展自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直接获取,而是在一定外力的影响下,学生自己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从学习资源中主动获取。学习者只有掌握了有效的方法、途径,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和应用效率,才能真正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传统的教学都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知识,机械记忆一些思路和方法,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能力。案例教学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从现象入手,结合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把新的现象与新的知识联系起来,找到分析的方法和解决的思路。

3.案例分析法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心理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调控能力,让学生能够根据行为、心理表现分析心理特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我调控。传统的灌输教学只能让学生记住一些基本的知识,无法真正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现象分析一般规律,更不能培养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造能力受到抑制,综合分析能力长期得不到培养和锻炼。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心理特点、行为规律,进而找出心理问题,并根据案例得出相应的指导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实施案例分析教学的实践思考

首先,根据心理学教学内容搜集典型案例。案例教学的前提是精心选择合适的案例,对教材提供的案例进行深度分析。利用报纸、电视尤其是互联网搜集并选择鲜活典型素材,设计教学案例。其次,灵活引入教学案例。引入案例一定要与教学内容充分融合,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向学生直接展示,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把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之中,也可以请当事人直接陈述。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效果为标准。再次,组织学生根据案例做好分析讨论。案例引入以后,重在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对案例表现出来的现象从不同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切入,鼓励学生深入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组成兴趣小组,分组讨论,得出不同分析结果和指导方案。最后,形成一般性意见。每个小组通过分析讨论,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进行班级展示。教师对学生的分析做一定的评价和指导,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拓展延伸,帮助学生更为全面深入地学习。案例教学法是种重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能够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掘他们的学习潜能,尤其适合心理学教学。案例教学法能够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升他们的心理分析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建育.案例教学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10):87-88.

心理学教案第6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心理学》应用

心理学是师范院校师范教育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通过教学活动,一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培养和提高未来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为将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由于该课程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掌握。传统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厌学现象较为普遍,难以达到教学目的。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改变这种状况。

一、案例教学法简介

在国外,案例教学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罗马时代。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的“回答式”教学法(又称“产婆术”或“精神助产术”),就可视作案例教学的雏形。它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启发诱导、激发和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形式可以启发学生的智慧。在国内,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举一反三”等,其实就是最早的案例教学。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因此我们认为,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案例教学在我国开始得以重视。现在师资通识类

培训和专业类培训中、校本培训或教研活动中,案例教学躬逢盛世。在心理学教学中,案例教学风头正健。

二、案例教学法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心理学课一直被认为枯燥、无味。一些观点、概念、理论比较抽象,如果教师单纯地讲授,学生会难以理解、难以接受。而案例教学法把学生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中,通过对案例的讨论、思考和评析,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使抽象变为具体形象,枯燥变为生动逼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目的。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

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方法比结论更重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理念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案例材料,分析、思考、讨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案例教学,教会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他们将来遇到类似的教育现象提供经验借鉴。案例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对案例素材的分析、讨论过程中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过程亦有助于学生良好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养成。

(三)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还要关注他们在学习中能否产生体验和感受。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会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价值观也会有所发展。

三、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案例的选择。

1.案例要鲜活。

选取贴近学习、生活的鲜活案例,使学生感到很亲切,易理解,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课上爱不爱听,听与不听,全凭自主自愿。如果教师不能在最初几分钟内,让学生处于爱听乐听的最佳心理状态,那么很可能整堂课学生会“游离”在外。鲜活的案例能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或热点问题,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学生感到真实可靠。这样的案例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如笔者导入《注意》一节课时,先让学生自己说出经典广告词,如“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新飞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然后思考:经典的广告词伴着形式多样的广告画面,为的是吸引人们什么?结果课堂气氛很热烈,学生很积极,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也很高,唱好了一堂课的开场戏。

2.案例要恰当、典型。

选择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案例选择的好坏决定着案例教学的成败。所以进行案例教学,必须精选案例。在选择案例进行教学中,应注重案例选择的恰当性、典型性。恰当选择案例,切忌随心所欲。我们要带着特定的问题选择特定的案例,难易程度要适中,这样才能科学地说明问题,让学生深刻理解内容。如在讲授注意外在表现时,有一个是无关运动的停止。笔者选择好女秦罗敷的故事作为案例。《陌上桑》中写道:“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做观罗敷。”意为路上行人看见罗敷,就放下担子抚摸髭须。少年看到了罗敷,就脱下帽子整理发巾。耕田的人忘了犁耙,锄地的人忘了锄头。回家都抱怨,只顾着看罗敷了。“只顾着看”就是“只注意罗敷”了,那么与罗敷无关的动作就都停止了,这就是无关运动的停止。经过这样的案例教学,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理解得更深刻,易于知识的牢固掌握。

3.案例要生动有趣

生动、有趣的案例能吸引学生,让学生更好地分析案例,进而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能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他们的沟通、交流能力。在讲到“相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人的无意注意时,笔者举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年轻的小学低年级女教师,穿了一件新的连衣裙,匆匆进入教室,急急忙忙开始讲课,发现全班同学都在注视着自己。于是提问一个学生,学生站起来不但没有回答,反而反问到“老师您的连衣裙是怎样穿上的,又是怎样脱下来的啊?”学生们听了哄堂大笑。之后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课堂上会出现这样的窘况?学生们讲到,由于老师穿了一件新衣服,没有提前在学生面前“亮亮相”,这样相对新异的事物引起了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在分组讨论时,学生们还总结了教师的穿戴有什么样的要求,教师换了新衣服新发型等,应该怎样做?课堂有了新的生成,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在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1.运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素质和劳动强度都有较高要求。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不易驾驭的教法,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面临突发事件、突变情况能运用教育机智和心理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师还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既要能深入学生的讨论之中,又要充当好组织者、管理者、引导者的角色,使讨论有序进行,并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思考、做出决定、勇于发言,得到锻炼。教师要选择好的案例,就要查阅大量的材料,不断筛选。而编拟案例,则要求教师的知识面更深更广,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时时充实、完善案例,才能使案例教学法取得良好效果。

2.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实施案例教学法的难度加大。

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习惯了传统教学的方式,希望得到现成的答案,记下来,顺利通过考试就行了。因此,有些学生往往只对案例通俗、生动的情节感兴趣,而对于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则敷衍了事,没能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在作业和考试考查中,往往难以决策,或乱答一通,不能自圆其说。面对这些学生,教师需要更多引导、帮助,提供更多人文关怀与鼓励。

3.案例教学法在实践中的两种评析方法。

(1)由理论到案例的评析。教师先讲授基本概念、理论、规则,然后针对所讲内容适时地插入案例进行评析,借助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地理解消化前面所学的概念和理论。

(2)由案例到理论的分析。先给出案例,并通过案例,提出相关的心理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由教师或是学生归纳总结。学生积极性高,不会感到枯燥和厌倦。在案例讨论、评析过程中,学生由于理解程度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教师应注意引导和鼓励。讨论结束后,对于讨论所涉及的多种知识点,以及讨论研究出来的解决方案,教师应予以适当的点评。教师的点评应恰到好处,既要注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个人观点,又要注意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思维。

4.案例教学中注意时间分配。

教师要注意对用于自由讨论的时间资源的分配和控制,合理分配案例介绍时间、问题提出时间、学生讨论时间、教师总结和点评时间,安排好讨论问题的最佳顺序。

5.案例教学与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由于案例教学存在一些诸如案例库源有限、质量欠缺,以及对教师和学生有较高要求等种种缺陷与特征,因此案例教学不能完全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需要与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案例教学是未来教学改革方式的趋势,在心理学的教学中也是大有可为。我们相信,科学合理地运用案例教学法,能使心理学的教学获得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美]舒尔慢主编.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心理学教案第7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普通心理学;学习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通过设计两难情境的案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1]。由于这种方法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环节中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已在多个领域、多个学科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的作用

1、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普通心理学既要概括各心理学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心理学最一般的规律,又要为各心理学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的入门学科,在心理学的课程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许多高校将该课程作为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在大学第一年开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将生活中与心理规律密切相关的事件引入课堂中,通过讨论和分析案例,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心理学基本原理有深刻的理解,又有利于从被动地接受知识摆脱出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优势。

2、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及其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是所有心理学分支中最基础的学科。学科的基础地位决定了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仅仅以单纯地讲授方式给学生灌输心理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心理的加工过程是怎样形成的等内容,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厌学的情绪。适当地在课堂中加入生动活泼的事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学生可以从中对心理学产生浓厚学习的兴趣。同时,也避免出现“填鸭式”、“枯坐式”教学的情况。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对于学生听多少,知识的理解程度如何,只能在期末的试卷上凭借分数来判断,而且学到的往往都是通过死记硬背而得来的知识。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精心挑选与所学知识相近的案例布置给学生,学生首先要对案例进行内部消化,然后会通过多种途径查阅他们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结合他们理解的心理学原理,找出自己认为合适的答案。正是因为案例教学法的这一特点,所以它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二、案例教学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案例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将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作为教学案例要引入课堂,通过讨论,激发学生探求事件背后原因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相关的技能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实施过程如下:

1、根据教学目的,准备恰当的案例

在案例教学中,首要的环节就是如何针对教学目的选择恰当的案例。在案例选择时要求教师选择的案例既要有典型性,又要贴近生活。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衡量案例选择的标准。例如,在讲解阈下知觉的时候,可以选择一条经典的广告案例,让学生分析广告的设计者是运用那种心理学现象让消费者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商品信息呈现给消费者。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运用哪些心理学原理才能避免广告信息的入侵。

2、认真组织讨论,调动学习积极性

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3],可以采用走下讲台的方法,走进学生融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并适时地激发和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注意把握好讨论的主题。另外,根据所选的案例内容及班级的人数,讨论的方式可以选择全班一起讨论,也可以划分成小组讨论。

3、及时总结,加深知识理解

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案例总结。案例总结要及时,最好是在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之后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的时要留出归纳总结的时间。教师在总结案例的时候要重点强调案例中涉及到的心理学原理,例如,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在总结中要明确指出,商业广告中是利用了阈下知觉的基本规律使消费者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做出购买反应。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此外,对学生讨论中不够深入、不够确切的地方,要做重点讲解。为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将学生的参与程度及其质量纳入到平时成绩的考核中去。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4]。

三、案例教学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的反思

1、案例的选择要恰当

为了使案例教学例教学的顺利展开,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案例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选择案例时除了需要注意案例的典型性外,还要考虑到案例要有较强的综合性,教师所选的案例要比一般上课所举的例子,内涵更丰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更为复杂,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审时度势、果断决策的能力。在案例的选择时,还要考虑到案例的实践性。最好选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或与他们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通过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例如,在讲到“思维独特性”的时候,给学生看一个法国的洗衣机广告,广告中的模特不是年轻貌美的女模特,而是大胆地选用了满脸皱纹的老妇人,打出的标语是“八十岁老人都能用的洗衣机”,结果广告播出不久洗衣机的销量猛增。这样的案例,更贴近生活,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2、重视师生的双向交流

案例教学的目的不是教师简单地通过一则案例对学生传授知识,对所学理论进行解释。也就是说,案例教学的着眼点不在教师的“教”,而在教师和学生在讨论双向互动中的“学”。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打破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被动学的教学模式,它是一种教和学的动态过程。在案例教学中,其突出的特点就表现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参与,它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讨论形式[5]。普通心理学中的心理规律有时是抽象难懂的,在讨论时,不仅学生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讨论环节中,教师作为讨论的主导者也要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到讨论的案例中。根据讨论的内容和进程,适时地给予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在讨论中加深对心理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思考,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理解随时补充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赵红.《旅游心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8(3):53-55.

[2]陈志华.中职《财务管理》教学方式的探索[J].中国职工教育,2014,11:180-181.

[3]董继华,董礼娟,项静辉.案例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人力资源管理,2011,5:165.

[4]张建育.案例教学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5: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