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人生的境界(合集7篇)

时间:2022-11-29 06:21:42

人生的境界第1篇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有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认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我在第一章中指出,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人生的境界第2篇

甘肃临泽县平川中学九3班:刘丽梅

比广阔大海更浩瀚,比雨后初晴的彩虹更绚烂,比清澈的小溪更纯洁,比火热的太阳更高尚,这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人格。

华丽的外表下,空有一颗虚伪的心灵,犹如一只竹篮-----华而不实。机灵的脑袋下,空有一片混乱的思想。张扬的性格下,空有一副恶毒的心灵。人性、人格是高尚的,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

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屈服的精神所折服;为陆游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品质所震撼;为文天祥坚守目的,“人身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所感动;为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肯领美国救济粮的伟大人格而深深吸引;为袁隆平“胜不骄,败不馁”的伟大人性美所激动不已……

现实生活中,把握人生中最纯洁的一片天空,便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蔚蓝的天空中,有骄阳的高尚,有白云的纯洁,有微风的清澈。

生活在和平年代,我没有什么高尚的人格。没有什么高尚的精神,没有什么众所周知,令人称颂的事迹,我只是默默地在做自己的本职工作,我只是羡慕一身清爽,坦坦然然的生活,同在一片天空下的我们,不要让狂风暴雨打破我们美好、宁静的生活,而是让狂风暴雨冲刷我们心中的尘埃。

人格的高尚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它不一定是体现为外在的活泼潇洒,而体现为内在的高洁亮丽。人性的美,不一定体现为惊天动地,而更在于心灵。

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许在人生中有许多小污点,但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就达到了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第3篇

著名哲学家张世英先生曾提出“人生四境界说”。他按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程度,把人生境界分成“欲求的境界”“求知的境界”“道德的境界”和“审美的境界”四个层次。四种境界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彼此交错。一般而言,人往往是四种境界兼而有之,而人品之高下只是以各种境界所占比例多少不同而决定。

欲求的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一个“欲求的境界”占主导地住的人,只知道满足个人生活所必需的最低欲望。孔子的弟子告子所谓“食色、性也”,大概就是指的这种境界。这种人往往未脱离动物状态。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其“异于禽兽者几希”。因为这种人沉醉于低级趣味,自然无自由可言,更谈不上什么人生价值和意义。

求知的境界。也称作“求实的境界”。处于求知境界的人,不再单纯满足于生存的欲望,而是有求知欲。要求理解外在客观事物的秩序和规律,由此催生出科学求实精神。一个人有了知识,把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将得到大大的提升。那些科学家都居于这种境界。那些酷爱发明创新的天才,也有这样的境界。

人生的道德境界与求知境界几乎同时发生,但从实现人生意义、价值角度和精神自由程度而言,道德境界高于求知境界。因为人在道德境界中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主客观的外在性,而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但道德总是以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为前提,道德上的“应该”就是这种差距的表现。在哲学家看来,我日常对“他人”所持的“推己及人”“同情”“怜悯”等人生态度,只是一种“俯视他人”的低层次的道德境界。一个人只有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对他人负责。才能上升到高层次的道德境界。

道德的实现与完成,既是道德境界的极致,也是它的结束,这时开始进入人生的“审美境界”。这一境界包含道德而超越道德,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审美境界中,人不再是同于道德义务强制行事。不再只是为了“应该”行事。人完全处于一种与世界万物融为一体自然而然的境界之中。审美境界中的人,其行为必然合乎道德,但他是自然而然、自由自在地做应该之事,无任何强制之意。

人生的境界第4篇

人生的境界有许多种,快乐是一种境界,宽容是一种境界,无私也是一种境界。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如果那时的古人以“无闲事挂心头”为人生的一种境界,那么在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已经到了今天的时候,我们要对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在我看来,快乐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总愁眉苦脸,这又是何必呢?我们应该多一份快乐,少一份哀愁,从而达到人生的这种境界。

一百多年前,法国的雨果曾经这样感叹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怀。”所以,宽容也是一种境界,一种更高的道德情怀。当年齐王韩信未发迹时有过“胯下之辱”,但在汉朝建立后,再见到当初侮辱自己的无赖,却能不记前嫌地任命他为巡校尉。所以,我们说,宽容也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而且只有这样的境界,才能海纳百川,也才能使这个世界更美好。

人生的境界第5篇

境界说的关键,盖在于一个“觉解”。所谓“觉解”,按照冯先生的话说,就是“人在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并且认为“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做的事对他有了意义”。动物没有觉解,而一个人人生境界的高低则完全取决于他觉解程度的高低。

据此,他把所有的人归入四种境界:对自己所做的事的意义不觉解或者不甚觉解的人,其人生境界为“自然境界”;觉解到个人利益,抱着利己动机,只为个人做事的人,其人生境界为“功利境界”;觉解到社会利益而为之做事的人,其人生境界为“道德境界”;觉解到宇宙利益而为之做事的人,其人生境界为“天地境界”。其中前两种境界为低级境界,是“自然的产物”;而后两种境界为高级境界,是“精神的创造”。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而中国哲学的崇高任务,就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就是“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

很明显,觉解是精神境界的核心,也是境界划分的惟一标准,它融合了道德、智慧、悟性三种因素,深藏于人的精神世界之中,独立于人的社会实践之外,它的总体表现形式,则为一个人的行为动机。

冯文的境界说就是它的价值观,它对人生境界的划分就是对人生价值的定位。但是,深藏于人的精神世界、属于意识或潜意识领域的觉解、动机,它可以有外部表现,也可以无外部表现;可以为真相外部表现,也可以为假相外部表现;即使是真相外部表现,也未必能确指出自何种觉解、动机(比如道德境界和功利境界可有相同的外部表现),要用它来划分境界、定位价值,免不了主观臆断,无异于捕风捉影,理论上似乎可通,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

然而,任何思想观念都有客观标准,价值观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无疑是一切思想观念的惟一的客观标准,当然也是价值观的惟一的客观标准。

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可知,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列宁说:“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列宁选集》第3卷)价值观念作为一种理论认识,它的正确性也同样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证明。一个人有无价值,不在于他的悟性有多高,道德有多高尚,智慧有多明达,而在于首先考察他的行为结果,看它是否有利于人类和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类历史的进步。从精神一端着手,是非难定;从实践一端放眼,功过昭然。觉解程度的高低和人生价值的高低并不构成必然的对应关系,而现实的人生贡献才是一个人人生价值的铁证。由此可见,人的价值标准不应该是境界说所说的“觉解”,而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

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来评价人生价值,必然会得出与境界说评价大相径庭的结论。

人生的境界第6篇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屈原的人生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人生境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人生境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则是鲁迅的人生境界。

王国维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治学的第一境界; 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治学的第二境界; 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为治学的的三境界。其中同时也包含了人生的三大境界。

人生的感觉,像清水,似白云,清淡而又复杂。人的一生或是悲凉,或是快乐,或是洒脱。人生如乐章,跌宕起伏。细细品味,似幻如梦。

想起了庄子的人生,如同蝴蝶一样凄迷。庄子是洒脱的,它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他的人生是与自然亲近,与大地相融合。这是一种美,人生的美,潇洒是他的人生境界,人生的境界不过如此。

人生如梦,庄子就在梦中变成蝴蝶,翩翩起舞,从这梦中我可以看到他的人生追求。庄子追求的是自由自在,自然无待的人生境界。庄子把摆脱看成是一种人生的自由。因为庄子无法承受那种使人性扭曲的压力,更不以这种重压来桎梏他人的自由,所以庄子“持竿不顾”。

庄子是一颗守望心灵月亮的树,而且是孤独的树,展现给人世间无限的魅力。

庄子不容抗拒地为我们播下思索的种子,让人感觉他那一腔恣肆的情怀。事实上,在我们的人生中,除了令我们振奋的美好前景外,也充斥着庸常之辈无奈的心态以及认同世俗的风气,窒息着理想者的呼吸。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每天面对各种诱惑,有时会不知所措,当我们走进庄子的人生,看到的是一个忍受生活痛苦孤独、超凡脱俗,守护理想而又无比热爱生活的哲人形象。

潇洒的庄子不是坐在濮水之滨,而是坐在人生河流的岸边,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时刻警示着我们:拒绝诱惑,摆脱诱惑,这是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第7篇

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人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将做学问归之为知之、好之、乐之三种境界;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是理想、事业、爱情;还有人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掩卷思之,漫漫人生历程,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对于人生有多种多样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就“看山看水”三境界作一解析。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初识世界,纯洁无瑕,一切都是新鲜的、陌生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你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不会故意认错。1是1,2是2,丁是丁,卯是卯。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点:一群大人在进行智力竞赛,主持人说“6”“9”不掉头,就出了个题:“6+9=?”,大家都在想,智力竞赛题目决不会就字面那么简单,结果谁都不敢立即抢答,而是苦苦思索。突然,一个6岁的小女孩争着说等于15,人们都向她投去异样的目光,直到主持人宣布小宝贝的答案正确时,人们才收回目光,并责怪自己的思想太复杂了。错过了抢答的时机。这里说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凡事不必太刻意。